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技术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系统观技术技术系统
管理现代技术日益沿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系统思维对现代技术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统论的视角下对现代技术管理加以简要解析。
1、技术的系统观
1.1系统观的基本内容系统观要求根据系统概念、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有机地组织起来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系统观着重从整体上去揭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关系、结构与功能。
系统观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这对于理解和处理组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问题非常重要,非此不能认识和把握对象的整体性能,更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人们认识系统就在于找出这种系统性质,构造一个新系统的目的就在于利用这种非加和性来实现某种新功能。
系统观强调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指的是,人们必须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辩证地对待它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求达到对问题做出最佳处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1.2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学者认为:“技术是人类解决社会和自然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方法的集合,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体系,即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按照这种观点,将技术理解为人类解决社会和自然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那就是说技术不但是存在于自然的领域里的方法,而且也更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体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论证技术,都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不能片面地将技术理解为单一的工具,而要将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考虑进去,技术是一个与自然、社会和人类有着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技术。不仅仅将技术当成一种帮助人们的工具,更应看到他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系统。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技术系统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组成。主体要素主要指参与技术活动的主体,人是技术活动的主体,是技术系统的运动核心。
第一,通过主体的活动,可以不断地利用客体要素、创造客体要素。
第二,主体要素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并非以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而是以一种潜在方式于主体要素中发挥作用,形成潜在的、主体性的技术。客体要素是指技术系统中的以实体形态出现的物化要素。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均包含于客体要素之中。在这里物质可以作为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等作为客体要素的实体因素而出现,客体要素可以为生产提供方法、手段和产品。
第三,工艺要素。它是表征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结合方式和运作状态,是结构性技术要素。技术系统的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技术的发明既需要工具、机器、设备等客体要素,又需要知识、经验、技能等主体要素,以及把主、客体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和方法(即工艺)。三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技术。只有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技术活动表现出有机的整体功能。
结构是要素在系统内部恒定的分布和排列,并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技术系统中,各个要素通过结构而组成技术系统整体,技术系统也通过结构而支配各个要素。同时,在研究技术系统的要素关系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学者将技术系统观主次化,即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谁为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学者充分地论证了在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之间,即人与物之间,人掌握了技能,设计并控制了工具、机器,人的要素决定了物的要素;但是相反的观点则是,人的知识、手段是借助物而产生和形成的,没有物质手段的人是无用的。
陈昌曙、远德玉两位教授在《论技术》一书中,从现代系统论思想的角度对技术进行了论证和分析,指出了技术乃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作为过程的技术。技术系统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因此,技术是变化的过程,它的功能就是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理解成系统把输入转化成输出的本领。技术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系统的功能。功能作为系统所具有的能力,必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能力,体现着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转换关系。
1.3技术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系统的复杂性是指技术系统作为具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技术系统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技术系统与环境的联系也是复杂的多样的。技术系统演化发展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决定了它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技术问题的多学科性和类似系统的关联,需要……社会科学学者和专门人员的跨学科合作……也需要工程学中的专家、系统分析者等的介入。”技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SST(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的研究表明:“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技术系统的发展不能离开地域、环境等外界因素,只有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对技术系统加以理解,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技术发展,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与革新。技术的发展是在环境的影响和选择下才得以发展;反过来,社会因素、外部环境等条件也受到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外部环境及自然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技术系统是有机的系统整体,具有其组成要素在各自孤立状态下不具有的新质。技术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必须以整合的思维方式去考察技术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技术系统的整体行为决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不能简单地从局部的个别行为的细节去判断。
2、系统思维下的现代技术管理在面对现代技术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条件下,需要从系统思维中获得新理论和新方法。
系统思维对当代的技术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思维下的技术管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2.1贯彻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思想系统思维下的技术管理要求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形成新技术综合体。综合的方法是从系统的总目标出发,合理恰当地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中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各种技术相互配合达到整体系统的优化。通常,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会创造出新的技术综合体。
2.2从组合技术管理向全面技术管理转变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证明了技术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目前人们已经广泛的认识到技术系统的复杂性。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全面技术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用于现实实践活动的技术同样是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共同起作用的技术系统。因此在技术管理中,也要实现对技术系统的综合管理,既要重视主观要素,也要重视客观要素,不能顾此失彼。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系统观审视全局,对于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3立足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强调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系统管理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效率和和利用资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杂性工程的整体化和综合化要求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与现代化。
2.4提高技术管理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技术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中,技术也会改变,技术应用的领域也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在对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中,要注意把握企业中每个要素、每个环节的改变。企业结构的改变会带动功能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以发展的角度适时调整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
2.5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IT技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对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的挑战和新机遇,产生了对新的技术管理理念、手段、工具的需求。技术发展的系统性表明,技术及其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技术的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与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管理来调节和控制,将维护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渗透进技术管理的理念中,达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鹏颖,陈凡。社会技术哲学引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秦书生,陈凡。复杂性视野中技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
3、HansLenk,GunterRopohl.TowardanInterdisciplinaryandPragmaticPhilosophyofTechnology:TechnologyasafocusforInterdisciplinaryphilosophy&SystemsResearch[J],inP.T.Durbin(ed):Researchinphilosophy&Technology,1979
关键词:选矿技术;管理;技术进步;
Abstract: 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tire dressing; good benefici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is to ensure beneficiation normally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by strengthening the 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economic strength, beneficiation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has been improved,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enterprises.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 : TD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加强技术管理对选矿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选矿产品质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项消耗和选矿成本的降低以及工人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做好选矿技术管理工作是保证选矿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选矿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依靠选矿技术的进步全面提高选矿生产的经济效益是现代选矿厂管理的当务之急。
国内外许多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能完善自己的技术管理,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就能够正常地进行。反之,如果削弱或取消了技术管理,那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技术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企业能够均衡、有节奏地高效率地进行生产,达到成本、效益最佳化。
二、选矿工艺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一)矿石物质组成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各项选矿技术指标, 因此,必须加强选矿厂入选原矿的管理, 及时掌握原矿性质的变化情况,正确地指导选矿生产, 提高企业的选矿技术指标。对入选原矿品位低而废石与矿石又易区分的选厂应在中碎前设立预选工序,其中包括手选、重选和干式磁选(磁滑轮或磁力滚筒)等,抛掉部分废石,使原矿品位得以提高,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某采矿厂钼矿采用手选工艺抛弃部分废石,平均每天抛掉废石量60吨左右,每月直接节约生产成本10万元以上,平均品位提高0.2%,每年多产钼精矿396吨(处理矿量300吨/日,品位45%),年增加产值3000~5000万元。首钢大石河铁矿利用磁滑轮预选,废石产率达到8.0%,是原矿中废石的97.56%,效果非常明显。
(二)积极贯彻“多碎少磨”或“以碎代磨”的原则,尽量降低最终碎矿粒度,严格控制矿石进入第一段磨矿的粒度。
据统计,在矿山企业中选厂的能耗占70%以上,而选厂能耗中,电耗约占90%。在选厂能耗中破碎能耗只占20%~23%,而磨矿作业的能耗占76%~79%。因而,在实际生产中要尽量发挥破碎机的破碎作用,把破碎产品粒度降至15毫米甚至可降至12毫米以下,这样不仅大大降低能耗,而且提高球磨机的处理能力,经济效益显著。
例如,某集团公司金矿,对碎矿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前破碎产品粒度为14毫米,球磨机的处理量为1250吨/日,改造后破碎产品粒度降至12毫米,球磨机的处理能力提高到1350吨/日,提高了8%,每年为矿山增加产值1400多万元(原矿品位3.5g/t,黄金价格125元/克)。
(三)认真抓好金属平衡工作。
金属平衡工作的好坏是衡量选矿厂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选矿厂要加强对技术检测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加强计量、取样、加工、化验等工作;每月要进行一次实际金属平衡,查清金属损失的流向及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使理论回收率与实际回收率之差达到要求。
(3) 加强细泥回收, 全面提高细泥回收率。
矿山原生细泥约占出窿矿石量的 8%左右,原生细泥金属量约占出窿矿石金属量的 7%, 次生细泥量约占合格矿砂量的10%左右, 次生细泥金属含量约占合格矿砂金属量的3.5%左右。某采矿厂钨矿原细泥工艺选别回收率虽可达35%左右, 但生产运行成本过高,亏损严重,因此停止运行。
但后来本着力求工艺流程简单, 成本低廉, 经济技术指标可行的原则, 投资30 万元, 对原生细泥实行单独回收处理(工艺流程为倾斜浓密箱浓缩分级,摇床回收,中矿再磨再选, 精矿人工脱硫, 溢流经沉淀后,采用蒙古包富集和脱泥,富集后的产品用摇床回收处理),仅采用 10 台摇床, 一台φ800 mm×1600 mm的棒磨机,蒙古包不需动力设备,工艺流程简单, 成本低廉( 总成本在6000 元/ t 钨精矿) , 回收率可达31%左右,每年为矿增收约60万元左右。次生细泥于又投入 10 万元左右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次生细泥回收率为20% 左右, 成本约为7000元/ t钨精矿, 每年也可为矿山增收2. 5 万元左右。
(五)加强选矿试验工作。
对生产现场的矿石可选性进行试验,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生产;现场出现问题时可先通过小型试验进行验证对比,找出问题的原因而予以解决。对新药剂、新工艺首先在试验室进行探讨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考虑进行半工业试验或工业试验。
三、选矿厂日常技术管理
做好日常选矿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就能不断挖掘选矿生产潜力,提高产量、质量和回收率,不断刷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减少设备事故,改善环境保护,做到安全、高效、文明生产。
(一)、建立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坚持“精矿质量和金属回收率并重”的原则,坚持“均匀给矿、细磨、精选”的技术操作,对浮选厂坚持“三度一准”即浓度、细度、酸碱度和给药准确。
1、建立原矿管理制度。了解和掌握矿山(或坑口)当月各采场供矿量及矿石性质,有条件的选厂试验室必须提前1~2月将采场试验做完,以便给现场提供合理的操作制度和药剂制度。如品位变化很大,可采取配矿处理。
2、制定合理的浮选药剂制度和球磨钢球充填率及补加钢球或钢棒的技术标准。
3、制定中间产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制度。比如破碎粒度及其粒度组成、破碎比;磨矿浓度、分级溢流浓度、细度及粒度组成;各选别作业的浓度和选别产品的品位、最终产品的品位和水份;尾矿品位及粒度组成;浓缩机排矿浓度和溢流中允许的固体含量等。及时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现场进行沟通,使各项工艺参数满足生产的需要。
4、对工艺流程进行经常的或不定期的流程考查,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或组织攻关。一般磨浮车间每一年半到两年应进行一次流程考查,碎矿车间每2~3年安排一次流程考查,还可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临时安排局部或全流程考查。
5、对生产用水进行定期的化验分析和水质对比选矿试验,以便更好地指导选矿生产。
6、根据生产实践每隔一定时间要清理球磨机内的残球,除去碎球,补入新球,以此来保证有效的球磨机内钢球充填率。
(二)建立健全技术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正常情况下,选矿厂和车间应设主任工程师或主管技术员,对选矿生产技术工作负直接责任,每个选矿厂都要组织建立小型选矿试验室,使科学试验工作走在生产的前面,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各个生产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设备操作维护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三)加强设备技术管理,健全设备维修制度,积极贯彻“预修为主”的方针,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完好率与运转率,保持生产、工艺的连续稳定,为提高选矿各项技术指标创造条件。在实际生产中选矿技术指标与设备的好坏息息相关,技术指标的波动很大程度上与设备有直接或间接的的联系,因而,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保持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至关重要。比如在碎矿生产中,产品中出现大块矿石,大多是由于筛分的筛子破损而修补不及时所至;当浮选机叶轮盖板磨损使叶轮与盖板间隙过大时,会恶化浮选效果,严重影响浮选回收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管理在选矿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生产中不仅要重视技术管理,更主要的要在实践中提高技术管理的水平,逐步引进新的选矿药剂、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的选矿技术,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生产,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作者简介:
陈俊,男,1982年4月12日出生
籍贯:贵州毕节
学历:大学本科
毕业院校:2006年6月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矿物加工工程
网络技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进展之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人留恋,但人们对只能坐在办公室或家里通过固定网络上网是不满足的,对能够在移动之中随时随地上网、收发E-mail、查阅信息充满着幻想和希望。如何选择新的技术,使现有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得以充分利用和升级换代,就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1GPRS技术
从第2代移动通信向第3代移动通信过渡有许多技术可供选择,而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则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种。GPRS是利用分封交换的概念所发展出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因此,GPRS技术可以令手机上网省时、省力、省花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让用户在手机上也能够尽情地享受上网冲浪。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移动通信的迅猛增长和瓦联网的普及是信息领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是人们的梦想,有着广阔动人的市场前景。而GSM等为主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和以Internet为主的分组数据通信是目前信息领域增长最为迅猛的两大产业,正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而GPRS可以看做移动通信和分组数据通信融合的第1步。原来GSM的拨号方式是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由于使用了分组技术,用户上网可以免受断线的困扰。此外,GPRS中较为优越的是下载资料和通话可以同时进行。从技术上来说,声音的传送(即通话)继续使用GSM,而数据的传送便可使用GPRS,这样就把移动电话的应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发展GPRS技术也十分经济,因为在原GSM网络基础_卜增加一系列功能实体来完成分组数据功能,新增功能实体组成GSM-GPRS网络,作为独立的网络实体对GSM数据进行旁路,完成GPRS业务,原GSM网络则完成话音功能,尽量减少对GSM网络的改动。相对于GSM的9.6kbit/s的访问速度而言,GPRS拥有171.2.kbit/s的访问速度;在连接建立时间方面,GSM需要10s~30s,而GPRS只需要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访问到相关请求;就费用而言,GSM是按连接时间计费的,而GPRS只需要按数据流量计费;GPRS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远远高于GSM,可以说CPRS是GSM网络演进的必由之路。
GPRS主要的应用领域可以是:E-mail、WWW浏览、WAP业务、电子商务、信息查询、远程监控等。
2基于GPRS技术实现移动互联网
GPRS分为MS(移动台)、BSS(基站子系统),包括BTS(基站收发信台)和BSC(基站控制器)、CSS(电路交换子系统)和PSS(分组交换子系统),包括SGSN(业务GPRS支持节点)和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MSC(移动交换中心)4部分。其中:MS可以看做是MT(移动终端)和TE(终端设备)功能的集成实体,物理上可以是一个实体,也可以是两个实体(TE+MT);SGSN是GPRS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MS的接人控制、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记录MS当前的位置等功能。通过SGSN建立MS的PDP(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为MS提供接入外部Internet的通道;GGSN主要是起网关作用,负责提供GPRSPLMN(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与外部分组数据网的接口,可与多种不同的数据网连接,并提供必要的网问安全机制(如防火墙);BG(边界网关)用于PLMN间GPRS骨干网的互连,它应具有基本的安全功能,此外,还可以根据运营商之间的漫游协定增加相关功能;DNS(域名服务器)在GPRS网络中存在两种域名服务器,一种是GGSN与外部网之间的DNS,主要功能是对外部网的域名进行解析,其作用完全等同于固定Internet网络上的普通DNS,另一种是GPRS骨干网上的DNS,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在PDP上下文激活过程中根据确定的APN(接入点名称)解析出GGSN的IP地址,二是在SGSN间的路由区更新过程中,根据旧的路由区号码,解析出旧的SGSN的IP地址。该功能实体并非GPRS所专有的设备实体。
3GPRS业务特点及应用
GPRS包含丰富的数据业务,包括PTP点对点数据业务、PTM-M点对多点广播数据业务、PTM-G点对多点群呼数据业务、IP-M广播业务等。这些业务已具有了一定的调度功能,再加上GSM-phase2+(GSM第1阶段提供的9.6kbit/s以下数据业务及Phase2+阶段提出的HSCSD都属于电路型数据业务。Phase2+阶段提出的GPRS,则属于分组型数据业务)中定义的话音广播及话音组呼业务,GPRS已能完成一些调度功能。GPRS提供应用业务的特点如下:
a)适用不连续的非周期性(突发)的数据传送,突发出现的时间间隔远大于突发数据的平均传输时延。
b)适用小于500字节小数据量事务处理业务,允许每分钟出现几次,可以频繁传送。
c)适用几千字节大数据量事务处理业务,允许每小时出现几次,可以频繁传送。
上述GPRS应用业务特点表明:GPRS非常适合突发数据应用业务,能高效利用信道资源,但对大数据量应用业务GPRS网络要加以限制。主要原因是:
a)数据业务量较小。GPRS网络依附于原有的GSM网络之上。但在目前,GSM网络还主要提供电话业务,电话用户密度高、业务量大,而GPRS数据用户密度低。在一个小区内不可能有更多的信道用于GPRS业务。
b)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较低。
c)当采用静态分配业务信道方式时,初期一个小区一般考虑分配一个频道(载波)即8个信道(时隙)用于分组数据业务。例如某家公司的第1代GPRSBSS多时隙工作能力为:上下行各5个时隙(PDCH)用于全双工MS。一个小区仅能提供上下行最高数据速率小于67kbit/s(CS-2编码)。当下行4个时隙(PDCH)和上行2个时隙(PDCH)用于半双工MS工作,一个小区仅提供下行最高数据速率小于53.6kbit/s(CS-2编码)和上行最高数据速率小于26.8kbit/s(CS-2编码)。多时隙信道一般用于Web浏览业务(数据库查询)和FTP(文件传送协议)文件传送业务等。由于多时隙信道数量有限,因此GPRS网络要对大数据量应用业务加以限制,允许每小时出现几次。d)当GPRS业务和GSM业务共享信道,采用动态分配信道方式时,电话有较高的优先级。可利用任何一个信道的两次通话间隙传送GPRS分组数据业务,如果某个信道用于GPRS业务,一个分组数据信道(PDCH)可以实现多个GPRSMS用户共享(即多个逻辑信道可以复用到一个物理信道),因此,GPRS特别适用突发数据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4网络发展展望
关键词:系统观 技术 技术系统
管理现代技术日益沿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系统思维对现代技术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统论的视角下对现代技术管理加以简要解析。
1、技术的系统观
1.1 系统观的基本内容系统观要求根据系统概念、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有机地组织起来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系统观着重从整体上去揭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关系、结构与功能。
系统观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这对于理解和处理组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问题非常重要,非此不能认识和把握对象的整体性能,更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人们认识系统就在于找出这种系统性质,构造一个新系统的目的就在于利用这种非加和性来实现某种新功能。
系统观强调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指的是,人们必须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辩证地对待它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求达到对问题做出最佳处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1.2 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学者认为:“技术是人类解决社会和自然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方法的集合,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体系,即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按照这种观点,将技术理解为人类解决社会和自然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那就是说技术不但是存在于自然的领域里的方法,而且也更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体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论证技术,都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不能片面地将技术理解为单一的工具,而要将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考虑进去,技术是一个与自然、社会和人类有着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技术。不仅仅将技术当成一种帮助人们的工具,更应看到他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系统。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技术系统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组成。主体要素主要指参与技术活动的主体,人是技术活动的主体,是技术系统的运动核心。
第一,通过主体的活动,可以不断地利用客体要素、创造客体要素。
第二,主体要素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并非以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而是以一种潜在方式于主体要素中发挥作用,形成潜在的、主体性的技术。客体要素是指技术系统中的以实体形态出现的物化要素。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均包含于客体要素之中。在这里物质可以作为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等作为客体要素的实体因素而出现,客体要素可以为生产提供方法、手段和产品。
第三,工艺要素。它是表征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结合方式和运作状态,是结构性技术要素。技术系统的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技术的发明既需要工具、机器、设备等客体要素,又需要知识、经验、技能等主体要素,以及把主、客体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和方法(即工艺)。三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技术。只有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技术活动表现出有机的整体功能。
结构是要素在系统内部恒定的分布和排列,并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技术系统中,各个要素通过结构而组成技术系统整体,技术系统也通过结构而支配各个要素。同时,在研究技术系统的要素关系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学者将技术系统观主次化,即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谁为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学者充分地论证了在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之间,即人与物之间,人掌握了技能,设计并控制了工具、机器,人的要素决定了物的要素;但是相反的观点则是,人的知识、手段是借助物而产生和形成的,没有物质手段的人是无用的。
陈昌曙、远德玉两位教授在《论技术》一书中,从现代系统论思想的角度对技术进行了论证和分析,指出了技术乃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作为过程的技术。技术系统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因此,技术是变化的过程,它的功能就是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理解成系统把输入转化成输出的本领。技术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系统的功能。功能作为系统所具有的能力,必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能力,体现着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转换关系。
1.3 技术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系统的复杂性是指技术系统作为具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技术系统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技术系统与环境的联系也是复杂的多样的。技术系统演化发展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决定了它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技术问题的多学科性和类似系统的关联,需要……社会科学学者和专门人员的跨学科合作……也需要工程学中的专家、系统分析者等的介入。”技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SST(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的研究表明:“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技术系统的发展不能离开地域、环境等外界因素,只有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对技术系统加以理解,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技术发展,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与革新。技术的发展是在环境的影响和选择下才得以发展;反过来,社会因素、外部环境等条件也受到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外部环境及自然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技术系统是有机的系统整体,具有其组成要素在各自孤立状态下不具有的新质。技术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必须以整合的思维方式去考察技术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技术系统的整体行为决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不能简单地从局部的个别行为的细节去判断。
2、系统思维下的现代技术管理在面对现代技术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条件下,需要从系统思维中获得新理论和新方法。
系统思维对当代的技术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思维下的技术管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2.1 贯彻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思想系统思维下的技术管理要求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形成新技术综合体。综合的方法是从系统的总目标出发,合理恰当地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中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各种技术相互配合达到整体系统的优化。通常,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会创造出新的技术综合体。
2.2 从组合技术管理向全面技术管理转变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证明了技术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目前人们已经广泛的认识到技术系统的复杂性。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全面技术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用于现实实践活动的技术同样是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共同起作用的技术系统。因此在技术管理中,也要实现对技术系统的综合管理,既要重视主观要素,也要重视客观要素,不能顾此失彼。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系统观审视全局,对于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3 立足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强调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系统管理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效率和和利用资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杂性工程的整体化和综合化要求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与现代化。
2.4 提高技术管理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技术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中,技术也会改变,技术应用的领域也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在对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中,要注意把握企业中每个要素、每个环节的改变。企业结构的改变会带动功能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以发展的角度适时调整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
2.5 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IT技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对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的挑战和新机遇,产生了对新的技术管理理念、手段、工具的需求。技术发展的系统性表明,技术及其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技术的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与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管理来调节和控制,将维护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渗透进技术管理的理念中,达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鹏颖,陈凡。社会技术哲学引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秦书生,陈凡。复杂性视野中技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
3、Hans Lenk,Gunter Ropohl. To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Pragma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as a focus for 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 Systems Research [J],in P.T. Durbin(ed):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 ,1979
一、煤矿机电技术管理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牵扯并影响到多个煤矿开采和煤炭生产的环节,同时也对井下能否实现安全作业等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是整个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矿井的机电设备品种繁多,而且其移动性也较大,因此其管理工作的任务十分的艰巨和重大;同时矿井机电工作的业务范围较广、技术性要求较强,对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管理、使用和维修工作是机电技术管理的工作重点。建立并健全机电技术管理机构,加强机电技术管理的领导工作,这是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煤矿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的逐渐增强和提高,同时对其进行管理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随着其在煤矿方面的多方位的应用,有必要对机电技术加强管理。
二、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中的问题
1、煤矿技术更新周期长,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从我国的煤矿生产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在生产中没有对技术进行及时地更新,没有将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煤矿中,长期之下就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降低,并且由于企业没有使用新的技术,员工对于新的机电技术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更不用说新技术的运用。员工的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从根本上来看它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因此,如果不能将新的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中去,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随着煤矿生产技术的发展,必将使我国煤矿机电技术和其它国家形成更大的差距。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对于技术的更新并且及时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有更大的提高。
2、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的煤矿机电企业的一个通病是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使得对于机电技术的管理力度还远远不够,也没有将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从目前的管理来说,很多企业只是进行例行的检查,对于机电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我国煤矿机电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原因之一,它还可能为煤矿的生产埋下安全隐患。
3、人才培养速度较慢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煤矿资源是我国存储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近几年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越来越大,但在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对于专业员工的培养速度却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很多企业采用的依旧是以往的培养模式,培养周期较长。人才的脱节也是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的因素之一,而效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企业就是由于效率不高而使得效益不断下降,有的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状况。煤矿企业的员工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缺乏的是没有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因此,大多数员工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这也加大了我国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难度。
三、解决煤矿机电技术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防范意识,做好设备检测工作
(l) 制订和完善了机电设备检测管理制度, 坚持每月对各种机械保护、联结件、部位实行了定期检查和试验。
(2) 对综采工作面及变电所的电气保护和接地保护进行定期测试。
(3) 坚持开展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预报工作。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电气设备下井前或使用中进行定期试验。充分利用油化验、铁谱采样分析对大型设备的关键部位的油进行化验、分析, 保证了大型设备正常运转。
(4) 对调拨进矿的电气插件等配件, 一律进行检验和测试, 把一切事故隐患消灭在地面或矿外, 为实现机电安全把住了关口。
(5) 充分利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期间对大型设备进行预防性停产检修, 及时消除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无法处理的设备缺陷。
2、加快机电设备的投入和改造
加大煤矿机电设备的投入以及改造,积极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为机电设备的使用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对作业点以及作业面的个数进行合理的控制,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矿井的高产、安全且高效的生产和运作。尽量使用功率大的挖掘机、采煤机以及变频绞车的调速装置变电所检测监控装置以及轨道运输检测监控系统等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完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要使我国的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管理体系,不仅要规范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流程,还要加大对机电技术力度的投入,并且在设备更新的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对于不同的机电管理科室而言,管理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区别,但一定要适合该科室的发展,也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有助于提高生力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机电技术的创新,并且将其运用到煤矿的生产中去。另外,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要有合理地管理流程,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大部分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要对煤矿机电技术进行更加规范、系统的管理,就要大力加强企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可以指定政策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在员工中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并重点培养技术工人,将在各领域有突出发展的员工组织起来,进行综合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在煤矿产业公司每部营造出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企业员工注意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企业今后的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技术管理;创新管理模式;钻井安全;提高效益
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二公司是中国陆上实力雄厚的钻井承包商之一。该公司秉承“真诚服务甲方”的合作理念,大力实施“四大技术管理”方式方法,着力为国内外油气能源公司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钻井工程技术服务。
1“四大技术管理”创新构建现代安全钻井的背景
中原石油工程钻井二公司成立30多年来,一直处在高速的发展进程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各项技术指标、经济效益也名列前茅,以良好的技术实力,敢打敢拼的精神铸就了“石油工程铁军”形象。但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整体下跌,2015年愈演愈烈,2016年石油工程行业进入“极寒期”,各油田不断压缩投资,钻井工程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工程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时随着网络化办公的普及,凸显出技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钻头、螺杆等工具、钻井液处理剂材料质量监管难度大,部分钻井队日常检查有漏缺,工程故障、复杂情况时有发生,制约了钻井安全提速。因此,进一步挖掘技术管理潜力,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四大技术管理”创新的内涵
在创建现代化油气井钻井企业过程中,中原石油工程钻井二公司着重实施“技术管理制度创新、技术交流模式创新、科技进步创新、保障机制创新”四大创新管理。1、技术管理制度创新。2、技术交流模式创新。3、科技进步创新。4、保障机制创新。
3“四大技术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
3.1创新管理制度,使技术管理迈上网络化时代
(1)建立钻井队技术日报表汇报分析制度。针对公司钻井市场分布广,钻井队分散,技术管理工作不能及时覆盖所有井队等问题,技术部门建立了钻井队技术日报表分析制度,创立报表模板,以收集、汇报、分析、反馈模式运行,实时监控公司各钻井区域的生产技术情况。(2)加强质量控制,规范钻头、螺杆、钻井液处理剂使用管理。由于钻井队的钻头、螺杆、钻井液处理剂厂家和品种较多,质量监管难度大,公司技术部门修订完善了《钻头、螺杆钻具管理规范》、《钻井液处理剂管理规范》,实施统一归口、动态管理。每月对钻头、螺杆钻具使用情况月度报表,进行汇总、分析;同时对处理剂进行随机抽检。有效的保证了产品质量,保障了施工安全和速度,降低了综合成本。(3)全面提升井队基层技术管理。针对部分井队基础工作不扎实、日常检查有漏缺的问题,公司技术部门制定了《基层技术管理细则》,各项目部和基层井队认真贯彻实施。细则主要针对现场操作,内容涵盖井控制度落实、井控装备安装管理、井控现场作业管理、钻井施工现场管理、钻井液现场管理、完井作业现场管理、技术资料等7大项目,47小项简评项目,全面规范了井队现场技术管理。(4)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针对技术人员在外部市场比较分散的情况,技术部门建立QQ技术交流群,实现技术信息共享,加快了施工中技术难题处理。特别是对年轻技术人员,提供了随时可以交流、学习、解决难题的平台。(5)改造优化ERP“生产技术”栏目。利用公司ERP加强工程设计的执行,加强施工方案、邻井资料、技术措施的监管、制定和落实,加强钻头、螺杆等工具的使用经验交流和优选,加强技术文件的管理。ERP生产技术板块主要分为公告栏、井队汇报栏、工程技术栏、技术交流栏、技术文档栏等5部分。从钻头、螺杆及钻井液材料的使用分析,到施工井的井史、技术总结及技术经济分析报告,从工艺技术的介绍到技术成果的交流展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公司技术人员分享交流的平台,查阅资料的信息库。
3.2创新技术交流模式,技术措施“直达现场”
公司技术部门利用钻井技术分析日报表制、QQ技术交流群、ERP“生产技术”栏目等资源,对生产井情况及时收集、及时分析、及时会诊、及时处理,发挥了“一井一策,分类指导”的作用,保障了各钻井市场生产井的安全、优质、高效。
3.3创新科技进步,攻克技术瓶颈问题
针对各区域市场影响钻井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公司技术部门落实“一井一策”,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施工方案,狠抓技术攻关,保障安全快速施工。在西南礁石坝工区的施工井二开浅层气、东北地区的井壁稳定、营城组可钻性差、川西项目上部地层造浆严重、易钻头泥包,下部地层钻井液密度高、地温高;陕北、山西项目刘家沟地层重复性漏失、冀东项目五段制井多、施工难度大等问题上,通过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组织技术骨干联合攻关,避免了故障的发生,工程事故时效为零,复杂失效大幅降低,钻井速度、工程质量均有提高。
3.4创新保障机制,区域市场技术管理负责制“落地生根”
以总工程师为主导,技术部门副总师、技术专家为骨干,在日常巡视和工作督导的基础上,分别侧重分管不同钻井市场定期进驻项目和钻井队指导生产;强化了“双配套”技术管理模式,与项目部的技术人员融为一体,同抓共管,提高了技术保障能力。
4“四大技术管理”创新的成果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
1从软、硬件形式上分
如果从防火墙的软、硬件形式来分的话,防火墙可以分为软件防火墙和硬件防火墙以及芯片级防火墙。
(1)软件防火墙。
软件防火墙运行于特定的计算机上,它需要客户预先安装好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支持,一般来说这台计算机就是整个网络的网关。俗称“个人防火墙”。软件防火墙就像其它的软件产品一样需要先在计算机上安装并做好配置才可以使用。防火墙厂商中做网络版软件防火墙最出名的莫过于Checkpoint。使用这类防火墙,需要网管对所工作的操作系统平台比较熟悉。
(2)硬件防火墙。
这里说的硬件防火墙是指“所谓的硬件防火墙”。之所以加上“所谓”二字是针对芯片级防火墙说的了。它们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基于专用的硬件平台。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防火墙都是这种所谓的硬件防火墙,他们都基于PC架构,就是说,它们和普通的家庭用的PC没有太大区别。在这些PC架构计算机上运行一些经过裁剪和简化的操作系统,最常用的有老版本的Unix、Linux和FreeBSD系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类防火墙采用的依然是别人的内核,因此依然会受到OS(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影响。
(3)芯片级防火墙。
芯片级防火墙基于专门的硬件平台,没有操作系统。专有的ASIC芯片促使它们比其他种类的防火墙速度更快,处理能力更强,性能更高。做这类防火墙最出名的厂商有NetScreen、FortiNet、Cisco等。这类防火墙由于是专用OS(操作系统),因此防火墙本身的漏洞比较少,不过价格相对比较高昂。
2从防火墙技术分
防火墙技术虽然出现了许多,但总体来讲可分为“包过滤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前者以以色列的Checkpoint防火墙和美国Cisco公司的PIX防火墙为代表,后者以美国NAI公司的Gauntlet防火墙为代表。
(1)包过滤(Packetfiltering)型。
包过滤方式是一种通用、廉价和有效的安全手段。之所以通用,是因为它不是针对各个具体的网络服务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适用于所有网络服务;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大多数路由器都提供数据包过滤功能,所以这类防火墙多数是由路由器集成的;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绝大多数企业安全要求。
在整个防火墙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包过滤技术出现了两种不同版本,称为“第一代静态包过滤”和“第二代动态包过滤”。
包过滤方式的优点是不用改动客户机和主机上的应用程序,因为它工作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与应用层无关。但其弱点也是明显的:过滤判别的依据只是网络层和传输层的有限信息,因而各种安全要求不可能充分满足;在许多过滤器中,过滤规则的数目是有限制的,且随着规则数目的增加,性能会受到很大地影响;由于缺少上下文关联信息,不能有效地过滤如UDP、RPC(远程过程调用)一类的协议;另外,大多数过滤器中缺少审计和报警机制,它只能依据包头信息,而不能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很容易受到“地址欺骗型”攻击。对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高,建立安全规则时,必须对协议本身及其在不同应用程序中的作用有较深入的理解。因此,过滤器通常是和应用网关配合使用,共同组成防火墙系统。
(2)应用(ApplicationProxy)型。
应用型防火墙是工作在OSI的最高层,即应用层。其特点是完全“阻隔”了网络通信流,通过对每种应用服务编制专门的程序,实现监视和控制应用层通信流的作用。其典型网络结构如图所示。
在型防火墙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它也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代应用网关型防火和第二代自适应防火墙。
类型防火墙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安全。由于它工作于最高层,所以它可以对网络中任何一层数据通信进行筛选保护,而不是像包过滤那样,只是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过滤。
另外型防火墙采取是一种机制,它可以为每一种应用服务建立一个专门的,所以内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不是直接的,而都需先经过服务器审核,通过后再由服务器代为连接,根本没有给内、外部网络计算机任何直接会话的机会,从而避免了入侵者使用数据驱动类型的攻击方式入侵内部网。
防火墙的最大缺点是速度相对比较慢,当用户对内外部网络网关的吞吐量要求比较高时,防火墙就会成为内外部网络之间的瓶颈。那因为防火墙需要为不同的网络服务建立专门的服务,在自己的程序为内、外部网络用户建立连接时需要时间,所以给系统性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通常不会很明显。
3从防火墙结构分
从防火墙结构上分,防火墙主要有:单一主机防火墙、路由器集成式防火墙和分布式防火墙三种。
单一主机防火墙是最为传统的防火墙,独立于其它网络设备,它位于网络边界。
这种防火墙其实与一台计算机结构差不多(如下图),同样包括CPU、内存、硬盘等基本组件,主板更是不能少的,且主板上也有南、北桥芯片。它与一般计算机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一般防火墙都集成了两个以上的以太网卡,因为它需要连接一个以上的内、外部网络。其中的硬盘就是用来存储防火墙所用的基本程序,如包过滤程序和服务器程序等,有的防火墙还把日志记录也记录在此硬盘上。虽然如此,但我们不能说它就与我们平常的PC机一样,因为它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要具备非常高的稳定性、实用性,具备非常高的系统吞吐性能。正因如此,看似与PC机差不多的配置,价格甚远。
随着防火墙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需求的提高,原来作为单一主机的防火墙现在已发生了许多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许多中、高档的路由器中已集成了防火墙功能,还有的防火墙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硬件实体,而是由多个软、硬件组成的系统,这种防火墙,俗称“分布式防火墙”。
原来单一主机的防火墙由于价格非常昂贵,仅有少数大型企业才能承受得起,为了降低企业网络投资,现在许多中、高档路由器中集成了防火墙功能。如CiscoIOS防火墙系列。但这种防火墙通常是较低级的包过滤型。这样企业就不用再同时购买路由器和防火墙,大大降低了网络设备购买成本。
分布式防火墙再也不只是位于网络边界,而是渗透于网络的每一台主机,对整个内部网络的主机实施保护。在网络服务器中,通常会安装一个用于防火墙系统管理软件,在服务器及各主机上安装有集成网卡功能的PCI防火墙卡,这样一块防火墙卡同时兼有网卡和防火墙的双重功能。这样一个防火墙系统就可以彻底保护内部网络。各主机把任何其它主机发送的通信连接都视为“不可信”的,都需要严格过滤。而不是传统边界防火墙那样,仅对外部网络发出的通信请求“不信任”。
4按防火墙的应用部署位置分
按防火墙的应用部署位置分,可以分为边界防火墙、个人防火墙和混合防火墙三大类。
边界防火墙是最为传统的,它们于内、外部网络的边界,所起的作用的对内、外部网络实施隔离,保护边界内部网络。这类防火墙一般都属于硬件类型,价格较贵,性能较好。
个人防火墙安装于单台主机中,防护的也只是单台主机。这类防火墙应用于广大的个人用户,通常为软件防火墙,价格最便宜,性能也最差。
混合式防火墙可以说就是“分布式防火墙”或者“嵌入式防火墙”,它是一整套防火墙系统,由若干个软、硬件组件组成,分布于内、外部网络边界和内部各主机之间,既对内、外部网络之间通信进行过滤,又对网络内部各主机间的通信进行过滤。它属于最新的防火墙技术之一,性能最好,价格也最贵。
5按防火墙性能分
按防火墙的性能来分可以分为百兆级防火墙和千兆级防火墙两类。
因为防火墙通常位于网络边界,所以不可能只是十兆级的。这主要是指防火的通道带宽(Bandwidth),或者说是吞吐率。当然通道带宽越宽,性能越高,这样的防火墙因包过滤或应用所产生的延时也越小,对整个网络通信性能的影响也就越小。
虽然防火墙是目前保护网络免遭黑客袭击的有效手段,但也有明显不足:无法防范通过防火墙以外的其它途径的攻击,不能防止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们带来的威胁,也不能完全防止传送已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以及无法防范数据驱动型的攻击。
参考文献
[1]孙建华等.网络系统管理-Linux实训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
关键词:技术管理;管理职责;进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1引言
一个施工企业项目能否在规定的工期内、规定的成本条件下,无安全事故前提下保证质量完成预期的工程目标,主要取决于该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情况以及该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是工程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石。本人作为一名电建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从以下几点谈谈对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认知:
2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技术管理职责,出台相应的工程技术管理细则
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职责,如:工程部职责、质检部职责、物资部职责、计划部职责、财务部职责、各部门负责人及专工职责;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如:机械设备管理细则、原材料管理细则、施工进度管理细则、成本核算管理细则、安全施工管理细则、成品保护管理细则等等。明确各个管理部门及各专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使各个管理部门及各部门专工进行管理有据可依,促使各个管理部门及各专工能够严格执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
3加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过程管理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举措,施工计划管理是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施工计划管理尤为重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业主要求工期,认真编制三级网络计划,根据三级网络计划编制月施工计划,根据月施工计划编制周施工计划,专业公司编制施工计划要以总体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实际情况作为前提,具有可控性,周计划编制要深入到每一项工作,要细化、量化,工程专工必须进行逐项审核进行汇总,根据施工计划编制图纸需求计划、设备需求计划、甲供材需求计划,并上报业主单位,说明其重要性,施工过程中根据甲供设备、材料以及施工图纸的到货时间,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并做好备忘。对于周计划的执行要逐日去验证和检查,并及时上报,确保周计划的顺利执行,如果不能按时完成,要例会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周计划和月计划进行调整,确保周计划的顺利执行,用周计划保证月计划,用月计划保证三级网络进度计划,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控事项,及时作出分析,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拿出具体措施,确保整体施工进度,每月的月底,工程要组织工程分析会,讨论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将分析评论报项目领导进行阅览。
4工程调度会管理
工程调度会是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工程管理部要出台工程调度会方案(工程调度会每周召开时间,参加人员,调度会会议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按时组织工程调度会,调度会上,施工单位按施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表)内容进行汇报,施工队伍提出的需要协调解决问题(如设备问题、材料问题、图纸问题以及需要监理、设计院、业主单位解决的问题),调度会上应明确责任人,责任人联系相关单位及时解决,将解决结果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项目有关领导汇报,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中问题(例如:交叉施工、机械进场、机械使用等),要及时现场跟进,及时协调。调度会上,项目领导安排的工程任务,工程管理专工要跟踪管理,工程动态时时向领导汇报,为保证按时完成,必要时出台相关措施,对于现场发现的甲供设备、材料问题,要留有影像资料,以备后查。
5工程专题会管理
工程专题会是施工过程管理的必要举措,单位工程开工、重大(特殊)方案的执行、工程大件运输及安装、工程中的突发事件、工程中的交叉施工、大型机械的调配、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等都要组织工程专题会,并将专题会的讨论方案报有关领导审批,审批后方可执行。
6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审批
原材料在整个工程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有很大的降低工程成本潜力。原材料的审批过程,首先要熟知施工合同范围,熟知哪些是甲供材、乙供材,哪些是第三方提供,熟知哪些材料是提高设计标准,哪些是超出设计范围的。其次,原材料的审批必须建立在设计施工图、图纸会审及设计变更等基础上,掌握图纸结构及实物量,掌握图纸会审情况以及有无设计变更,掌握图纸是否发生实物量变化,最后还要掌握图纸是否与现场实际相符,避免原材料浪费,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损耗控制,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7加强人力资源及机械设备管理
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和机械设备使用计划,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手段,根据工程的节点工期,及时调整人力需求计划,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避免窝工现象出现;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机械设备使用计划,特别是大型机械,要集中使用,做到满负荷使用,根据施工单位制定的大型机械使用计划提前合理调控,安排大型机械的使用时间,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即保证工程进度又降低工程成本。
8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的管理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计划,经项目领导审批合格,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沟通,经批准后,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的实施,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和缩短施工工期,增强市场竞争力。
9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综合水平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它有利于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施工条件,选用先进合理适用的技术工种和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有利于用新技术,新工艺方法对技术管理和作业人员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技术管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有利于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加快速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技术改革和技术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新的施工方法。
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的策略
2.1施工准备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
2.1.1完善贯彻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制度
工程技术标准是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法规,必须认真执行。要加强对强制性标准的培训,增强掌握标准、执行标准的能力。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处理一起。对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必须按规定严厉查处。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⑤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⑥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⑦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
2.1.2做好施工图纸会审
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是技术管理的关键。在工程项目中标后,我们要认真做好施工准备,特别是与建设单位委托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三方组成的施工图纸会审。了解设计单位对施工项目的设计意图,对施工的要求。施工单位提出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变的要求,通过协商,在满足建筑产品使用功能和保证工程实体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解决存在的问题。一定要通过熟悉施工图纸,了解施工项目地质勘查资料、设计图纸说明是否齐全;总平面与施工图几何尺寸、平面位置、标高是否一致:建筑结构与各专业图纸本身是否有差错及矛盾;结构图与建筑图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相一致、是否表示清楚、预埋件是否表示清楚:工艺管道、电气管道线是否合理。
2.1.3明确责任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应该对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负有全面的责任。自身的职责是能够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解决,是在充分理解业主及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把设计图纸准确地实施于现场。同时进行测量计算数据的复核、参与各工序施工质量的控制,参与进场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控制等等。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影响工程施工进展的技术问题和工程成品质量的各个施工环节都属于技术负责人应解决和参与控制、管理的范围。
2.2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
2.2.1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对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整个工程施工,各分部分项工程,均需进行及时准确的技术交底。特殊和隐蔽工程,更应加强术交底工作,应强调易发生质量事故的部位和成品保护以及建筑材料方面的要求、基础施工技术要求:采用的新结构,新工艺提出的技术要求等。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向下级技术负责人技术交底,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工长、班组长技术交底,工长、班组长向工段、班组进行技术交底。通过层层技术交底.使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对工程的设计意图和要求,质量控制点,施工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项目按合同质量要求、工期要求交竣工,为用户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
2.2.2关于工程质量的管理
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管理是以工程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准则的。工程质量主要表现在材质、施工工艺及维护保养等多方面。在对重要单元工程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设计的单元工程施工时,应成立攻关小组,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保证工程质量。原材料、成品材料及半成品材料进场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施工中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不论其问题严重与否,都应认真对待,制定好处理方案。
2.2.3关于工程进度与成本的管理
技术管理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目标,全面执行施工进度计划。针对某些工作的实际进度,及时调整好后续工作的进度计划安排;随时注意单元工程形象进度以及施工能力、设备、材料供应情况。对有分包的工程项目。应注意协调双方有工序衔接关系的工作面的施工。不能影响整体工期目标。同时工程项目要在质量上符合规范要求、工期上达到合同文件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程成本。
2.3竣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
2.3.1合理检验与评定
就是指借助于某种手段和方法,测定施工完成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特征和特性,然后把测得的结果及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对产品做出合格、不合格的判断。凡是合乎标准规定条件的称为建筑,检查以后予以通过;凡是不合乎标准规定的,检查后予以加固或补强;合乎优良标准的,评为优良品。因此质量检查包括四项具体工作。第一度量,即借助于计算手段进行测量与测试:第二比较,即把度量结构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第三判断。即根据对比的结果,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第四处理,即决定被检查的工程是否可以验收,下一步工作是否可以进行,是否要采取补救措施。
摘要:建筑企业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它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资技术基础的部门,提供生产能力和长期耐用消费资料的物资生产部门,建筑生产具有生产场地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可变因素多、耗费劳动量大等特点。因此,在建筑生产中加强管理科学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仅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管理
1 技术管理概述
1.1 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技术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稳定企业生产技术工作秩序,保证安全生产以及生产全优的建筑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就是对生产技术工作进行一系列组织指挥、调节、控制、协调、教育和激励的总称。
1.2 技术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技术政策和上级有关施工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建立良好的施工秩序,保证企业文明施工,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的作用,不断更新原有技术,在先进水平上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考核技术工作的经济效果,不断降低工程成本,多、快、好、省地完成施工任务。
企业技术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管理、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技术管理制度、技术组织措施管理、环境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和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组织工作。
1.3 技术管理的原则:
①从实际出发,正确贯彻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规范和规程。
②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规律办事,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
③注意节约,讲求经济效益。
2 标准化管理
2.1 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标准化是合理组织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依据,其次是标准化是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可靠技术基础,最后标准化能够从技术上保证建筑产品高质量、高速度、高工效、低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2 标准的分类和企业标准化:
①标准和标准化。
②标准的种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
③企业标准化:企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与贯彻执行。
3 技术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制度主要有:
3.1 技术责任制。我国建筑企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一般为四级技术责任制。
一级,总工程师责任制负责企业的全部技术工作,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政策,领导技术开发工作,编制大、中型的施工组织设计等。
二级,高级工程师责任制,全面负责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主持编制中小型施工组织设计,组织重点工程的图纸会审和技术高低等。
三级,专责工程师责任制,负责施工队伍的技术管理水平,主持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贯彻各项技术方案,参加图纸会审等。
四级,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开工前施工预算的编制,参与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负责单位工程的图纸会审等。
3.2 施工图纸学习与会审制度,经过认真学习图纸后即可进行施工图纸会审,图纸会审一般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设计、土建、机械化施工、设备安装等专业施工单位参加。
3.3 技术交底制度,在工程正式施工以前,为了使参与施工任务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了解所担负工作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科学地组织施工和按合理的工序,工艺进行作业,所以必须执行技术交底制度。
3.4 材料、构件实验制度,做好建设工程材料和检查工作,是合理使用资料,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3.5 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制度。
3.6 工程技术档案制度。
4 技术组织措施管理
技术组织措施,是建筑企业为完成施工任务,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在技术管理上采取措施。
4.1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内容: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加快施工进度方面的技术措施,原料,材料,动力和燃料的节约措施,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地方材料,综合利用废渣,废料的措施,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的措施改革机关,提高机械化施工的措施。
改进施工工艺和操作技术,合理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改进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的措施,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保证环境的措施,充分发挥职工所创造的质量信得过小组的作用,发动群众广泛提合理化建议的措施,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控制数字。
4.2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编制。
4.3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贯彻。
5 环境管理
什么是环境:所谓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所有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
人类社会生活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都给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大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产生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为政治经济服务的精神生活。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如大气、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各种矿物资源和围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等。
环境管理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中,对自身的危害实施控制,并转换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浅析;施工;技术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asks,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doing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well.
Key words: analyz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的市场竞争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建筑企业只有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施工技术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促进技术工作的开
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规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技术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
1.1 保证在施工中能遵循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确保施工程序的正常进行。
1.2 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技能,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将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3 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2.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1 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在建筑业实行总分包的体制下,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总承包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往往涉及到各分包单位的协同配合,还要与平行承包单位进行技术上的沟通和必要的衔接。因此,从广义上讲,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体制应当以工程承发包合同结构所确立的管理关系,建立起以总包为核心、总分包密切合作、总承包指导分包、分包依托总包联动运行的技术工作机制。
2.2 做好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2.2.1 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GB)和部(专业)标准。企业自定标准必须高于这两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必须依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否则将使施工无法有序地进行。技术规程是为了贯彻技术标准,对施工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技术要领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的具体技术规定。
2.2.2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的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会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和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原始记录是提供工程形成过程实际状况的真实凭据。
2.2.3 技术档案管理。施工项目技术档案是施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按照一定的立卷归档制度集中保管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如图纸、照片、报表、文件等。工程技术档案是工程交工验收的必备技术资料;同时也是评定工程质量、交工后对工程进行维护的技术依据之一;还能在发生工程索赔时提供重要的技术证据资料。
2.2.4 技术信息、情报工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不断革新,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得到应用,使建筑业的施工水平日益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结合实际,推广使用先进的成果,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2.2.5 计量工作。内容包括:a.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b.测量计量。计量工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应从以下3 个方面做好计量工作:一是落实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现场计量工作的标准、要求和考核办法;二是正确配置并合理使用、保管计量器具,按规定进行定期检定,以确保器具的准确性;三是开展计量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水平。
2.3 建立并实施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
2.3.1 图纸审查制度。图纸审查必须提前完成,以实现以下目的:a.全面考虑和部署施工;b.深化有关人员对图纸的理解;c.检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建筑、结构、设备及装修之间有无矛盾,各种材料构件标记有无错误等;d.审查设计图纸是否与合同相矛盾;e.通过审查图纸,明确在工程施工条件下进行施工的可能性和所需采取的措施。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图纸有问题,必须做详细记录,并做好技术联络、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通知的签证工作。
2.3.2 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必须健全,其目的是让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在正式施工前,对施工对象的设计情况、建筑特点、技术要求操作注意事项有较详细的了解。交底内容应包括:a.施工合同的范围及有关技术方面的要求;b.了解设计意图,包括建筑物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及特殊部位的做法要求等;c.使所有的施工人员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全部内容,掌握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施工计划及完成任务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措施;e.设计变更必须及时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交底;f.新技术项目交底,详细交待该技术所涉及的材料、工艺、具体操作方法等,必要时管理和技术人员应进行现场督导。
2.3.3 技术复核制度。其目的是保证技术的准确性,避免因技术工作的疏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技术复核应包括以下内容:a.定位轴线;b.标高;c.尺寸;d.配合比;e.门窗洞口尺寸;f.预留洞;g.预埋件的材质;h.吊装预制构件的强度等。以上工作必须根据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的规定进行,复核时做好记录。
2.3.4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管理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根据企业的管理方针和目标,充分研究现有的施工条件,包括合同条件、现场条件和法规条件,编制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报企业技术部门或施工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单位组织审查,批准后方能具体实施。
2.3.5 施工日记制度。施工日记要力求客观地记录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施工现场的状况、动态过程,包括每天的气象、施工部位、作业内容、作业能力效率、质量例行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整改措施及结果等。记录规范的施工日记有助于了解、检查和分析施工进展的状况。
2.3.6 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管理制度。在工程施工前或施工中,由于设计的原因或业主的需要及现场条件的变化等,会导致施工图的变更设计,这不仅关系到施工依据的变化,而且涉及到工程量的增减。因此,必须按规定程序处理变更问题,一般是由设计单位签证确认、监理工程师下达变更令、企业或现场技术部门备案后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或管理人员对施工图的某些技术问题有异议或提出改善性的建议,必须由技术负责人向设计单位提出,由设计部门出具设计变更图方能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准确地按图施工,维护设计文件的严肃性。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竣工验收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公路施工中的技术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施工企业通过组织、调控、控制以及协调等有效手段,对公路施工进程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多年的公路施工项目经验表明,只有实行科学、合理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才能确保项目的质量和速度。
一、公路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基本原则
(一)技术管理应符合国家当前的政治、经济等相关政策
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集中反映了一个时期下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在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中,一定要遵从这些政治、经济政策,例如保护历史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农田、节约土地、节约能源、施工机械化等等。
(二)遵从科学技术要求
在公路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方法、机具设备使用方法、标准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新技术,则必须经过相应的科学实验,遵守相关要求,杜绝质量上的纰漏。
(三)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
在施工过程中,企业不能目光短浅地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更应把目光放得长远,追求深层次的社会效益,坚持节约经济,注重长远发展。这种理念不但体现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公路施工中的技术管理策略
(一)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策略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施工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和前提,这包括对施工进度、特点等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总体施工设计;指定施工方案;对施工力量进行合理分配;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等。在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可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物资管理和进度安排的准确性。
1、落实责任制
公路施工的责任应具体落实到个人,从总工程师到主任工程师、专职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各个层级都应明确职责,管理人员要做到明责、明职。
2、健全规章制度
基于公路施工的复杂特点,管理人员应建立起明确的管理制度,科学地组织管理工作,确保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施工工作有具体的内容、明确的目标以及明确的检查标准。
(1)图纸会审制度
图纸会审可以有效避免因图纸误差而造成的后期施工隐患。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审查图纸的完整性,检查图中坐标、轴线、标高、尺寸等是否准确;审查图纸设计的合法性;审查图纸设计有无矛盾;审查图纸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定;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合理建议;审查选用建材的质量、规格、性能、数量等;审查施工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2)施工日记制度
施工日记用于综合记录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情况,是对整个公路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主要涵盖气候、日期、施工组队、工程部位、施工活动等方面。具体包括施工起止日期、设备事故情况、施工现场停电停水情况、设计单位技术交底、有关部门的决定和指示等。施工日记必须以主要负责人为主,技术人员也应参加,从施工开始就进行记录,中间不能出现中断,直到项目结束。
(3)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在整个公路施工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明确施工的技术要求、任务特点以及施工工艺等,使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等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工程项目。具体交底内容可包括公路施工的材料、工艺、图纸施工标准、施工措施、施工样板等方面。通过技术交底可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明确施工标准。
(4)工程验收制度
在公路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按照标准检查工程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起中间验收、隐蔽验收以及竣工验收等制度。这些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公路的施工质量。
3、建立管理体系
在公路施工中,应当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是公路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标准应包括企业标准、部级标准以及国家标准等三种级别。在执行和贯彻这些规范和标准时,应该加强在技术上的检查和监督,积极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展开学习相关规范和标准的活动,对规范和标准进行分解和具体化。
4、施工技术档案
在公路施工项目实施中,技术档案是在科研活动、施工进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资料和文件。企业应建立起对施工技术档案的管理、收集和记录的制度。
(1)竣工验收的资料
主要包括地基的处理记录、隐蔽工程记录、所用材料质量检验的结果资料、各种材料配比加工的实验数据、质量检验资料、质量事故在补救和处理后达到相关标准的证明文件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情况的记录资料。
(2)企业管理技术资料
主要包括施工总结材料、施工定额完成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新型工艺和技术的应用情况、质量或安全事故的处理情况以及技术管理的工作总结。
5、科技研究、信息收集制度
在公路施工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现场交流、专题讲座和讨论会等活动,促进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认真收集相关信息资源,并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整理与工程相关的报道、资料等等。
(二)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策略
对施工现场进行技术管理,也就是对公路施工过程进行技术管理,这是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按图施工,严格落实图纸会审制度。
2、对施工措施、施工方案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例如推行节约成本措施、收集合理建议等等。
3、对公路施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落实,对于既定的决议要坚决执行,有计划地完成施工目标,确保公路工程顺利在期限内完成。
4、坚持执行施工检查,合理把握施工的计划和进度,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改资源使用计划。
5、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施工记录和施工日记的记录工作,严格执行施工检查制度。
6、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收集、整理好公路施工的相关技术资料。
(三)验收阶段的技术管理
公路施工项目竣工以后的验收工作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一般过程为通过实验来考量项目的质量,这一阶段的技术管理尤为重要。
1、公路施工验收阶段的公路实验检查。可以组织实验人员对竣工项目展开实验,通过试通车等方法检验公路质量。
2、公路施工验收阶段的公路预验收。主要工作内容为组织预验收以及填写竣工报告。
3、公路施工验收阶段的总结工作。总结工作包括交工技术总结、交工报告。其中,交工技术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竣工图,二是对平时收集的资料进行检查、整理以及审核,确保没有差错,从而完善竣工资料。
4、公路施工验收阶段的交工工作。交工工作主要包括向监理工程师、业主等办理相关文件归档,项目经理、作业层于竣工一个月之内,将竣工图、交工技术资料等交给公路工程的监理工程师,经过审查之后,和业主办理手续。
结语:
技术文件是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中尤为重要的管理对象,它是企业在公路施工中产生的经验和总结,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极高的保存意义。因此,制定严密、科学的技术管理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公路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满足科技研究与实际施工等多方面的需要,将相关规定、标准和决议与实际的施工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和速度。因此企业应积极完善公路施工中的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立艳.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4(10).
[2]梁成武.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及加强措施[J].民营科技,2014(1).
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采用适合国情的先进技术,并且要重视我国广播电视系统已有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的推广应用。要重视现有技术设施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潜力。注意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广大生产能力相结合,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提高质量、提高工效,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充分满足本系统的业务需要。要注意使技术活动能够做到“综合各方面因素的最佳组合”,这些因素有设备运行效率、能耗、材料消耗定额、维护的方便和及时、使用寿命、投资、安全可靠性、环境影响等。
二、理顺关系,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劁
首先,技术部门的机构,应按节目制作、节目播出和综合技术管理三大部门来投置,并配以相应的的技术工作岗位。同时,应该适应情况的变化,作相应的变更。例如广告已成为广播电视系统重要经费来源,听众、观众和广告客户都要求有高艺术性和高技术性相结合的广告,在广告部门设置技术机构和技术岗位就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要按照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科学地设计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和管理体制与总工艺流程密切相关。要以宣传方针、任务、节目套数、总播出时间,以及新技术发展状况和设备的性能、价格因素等等作为设计依据,力求新技术发展状竟和设备的性能、价格因素等等作为设计依据,力求达到科学、先进、完善、可靠、经济、多功能的设计要求。再次,科学地管理并合理地配置设备。要实行设备统一管理,责任到人,定期检测,按节目制作质量实行设备定额核算,进入成本;按照不同节目配不同等级设备的原则,选购设备尽可能齐全兼容,既可综合使用,又能分散使用。还有,要关注近期设备引进的方针。广播电视设备总的发展趋势是功能多、性能高、体积小、重量轻。要根据本单位的经济能力和实际情况,调研、评估、规划、以寻求一种较为合理的过渡形式,逐步实际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和系统配套。
三、抓好技术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素质
关键词:矿井物理勘探;技术管理
1引言
地质勘探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被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查明有关地质和工程条件,论证工程地质问题,或者探测区域内矿产的开采条件,为后续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技术支撑和开采依据。地质勘探又分为初勘和详细勘探,其中初勘是为了查明地形、地质构造,岩土类别、厚度等基本情况,点位相对较少的一种前期勘探手段;而详细勘探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等不同的目的,由浅及深分阶段进行的、点位较多的工程详细勘察。而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质勘探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勘探手段,它主要是根据被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着大地电流场、电阻率、电磁、重力场、地磁场、大地热流场、核物理场等一种或者多种物理参数的差异来解决或者查明某个地质和工程问题。由于地球物理勘探不需要像钻探那样施工大量的钻孔,所以,它能够减少钻探的工程量,并且缩短预测预报所需的时间,提高地质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正因为它具有种种优点,所以成为大家重点关注、并且积极引进的先进勘探技术。由于物理勘探的范围和内容也非常之多,本文主要从矿井物探角度入手,简要地谈谈矿井物探的技术管理。
2矿井物探的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掘”的原则,并且应该根据掘进工作面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位置而采取针对性物探措施,比如在遇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者有含水构造、岩溶含水层,或者存在大中型地质构造发育时,或者接近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及其它有可能突水的区域时,我们必须要坚持物探先行,利用钻探对其进行验证,然后用钎探对其进行保证。一般的,我们要求公司总工程师是物探工作的分管领导,工程部是物探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各地下工程项目部成立专兼职物探工作领导小组和物探工作小组,由项目部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地质主管分别任副组长,地质技术员、现场物探操作人员为成员。整个项目部物探工作小组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物探技术。
3矿井物探的技术管理规定
对于矿井的物理勘探,我们需要遵循相应的管理规定,下面简要的列举了部分矿井物探的技术管理规定。(1)在工作面超前物探采用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法、瑞利波等超前物探技术进行探测时,探测的相关部门一定要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学习,通过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一对一的服务,逐步提高全公司物探技术水平。(2)对煤层中的掘进工作面进行超前探测,除正常探测掘进前进方向外,还必须能分别控制巷道的顶板和底板,巷道两侧帮各20米。另外,在预计巷道前方有断层或其他异常情况时,我们需要停止掘进,保持在一定距离内对其进行物理勘探,并利用钻探对其进行验证,在查明异常地质构造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正常掘进。(3)在使用物探超前探测时,还需要编制物探设计方案、相关安全技术措施等,在取得相关领导审核同意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在物探工作结束后一定要及时提交相关的测试数据和资料,并形成明确的测试报告,然后由有关部门组织评审和验收;在由施工现场验证物探测试结果后,还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类似的勘探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4)掘进工作面在开始掘进之前的超前探测我们也可以采用物探方法来进行,但是要保证探测的距离比掘进的进尺要超前至少三十米的距离,以此来增大掘进的安全系数。当进行物探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利用钻探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并保证钻孔终孔位置的平距和垂距满足有关要求。(5)当新建或在建项目开始表土层施工后,遇到较厚的冲积层时,一定要认真执行地面物探和检查孔制定,并把探测所获得数据和资料提供给施工方以做下一步工作的依据。一旦出现涌水量异常时,必须要坚持物探先行,在进入基岩后再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6)为了更好地查清探测区域的地质赋存情况、发育、采空区及积水等情况,新建及在建项目部在施工基岩前必须首先进行物探工作。对于受水害、采空区威胁严重的施工项目或存在地质异常的区域,我们一定要采用物探结合钻探,或者物探结合巷探,或者物探、钻探、巷探三者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双重探测,并根据各自的探测结果进行互相验证,并对物探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在“有掘必探”的前提下,掘进工作面要优先使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根据探测区域和周围介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同时要因地制宜的创造符合物探工作要求的环境,减少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提高物探准确率,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掘进工作面周围的构造、导水性等地质条件。(7)每次采集数据前,必须提前对仪器进行充电;检查仪器及其附件的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明确仪器及其附件搬运分工;明确探测目的和方法。到现场采集数据时需提前告知施工单位,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无条件配合物探工作组,并且配合清理浮渣浮矸等可能的干扰因素。物探工作组人员要根据事先制定的物探方案,认真的布置测点、严格的按照物探程序进行探测,探测所取得相关数据要规范的填入相应的表格,相关的波形要完整地保存并进行仔细的分析。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