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灾害防治范文

水灾害防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水灾害防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水灾害防治

篇1

【关键词】城市水灾害;现状;危害;防治方法

1、城市水灾害及其类型

1.1 城市水灾害

水灾害是以大气圈、水圈、土圈为主产生的灾害,如洪灾、涝渍灾害、潮灾、旱灾、泥石流灾等。水灾害是相对人类而言的,在人类生存的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水灾害,这就是灾害的普遍性。近20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洪水灾害三大水环境问题,水危机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和障碍。[1]

1.2 城市水灾害现状

气候差异大,地势复杂,是我国致灾因素和灾种多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经济密度在地理上分布很不平衡,所以对水灾害更为敏感,易产生巨大灾害损失。

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水灾害具有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灾害损失增长严重等特点。城市水灾害主要表现为:雨水资源大量流失;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灾风险加大;生态环境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2]

1.3 城市水灾害的类型

根据长期统计分析,危害我国的水灾害种类很多,其中危害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较长的是干旱、洪水、涝渍、风暴潮及灾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态环境灾害。其中城市水灾害主要由干旱、洪水、涝渍等引起。

1.4 城市水灾害防治现状

1.4.1缺乏城市水灾害防治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有时为了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挤占河道,从而降低了河道的分洪能力,加剧了洪水灾害。另外,由于城市地域狭小,集水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集中,取水也集中,所以容易出现资源型缺水;同时,排污集中,对水环境破坏力大,又容易出现水质型缺水。[3]

1.4.2防洪措施单一

在城市水灾害防治规划中,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城市河段的防洪标准偏低,容易发生超标准洪水。在城市化地区,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衬砌的影响,使得不透水面积增加,截断了水分入渗及补给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径流增加,滞洪、蓄洪能力下降,常造成洪涝灾害。[3]

1.4.3暴雨、洪水预报方法不完善

在洪水预报、防汛调度、通讯手段等方面落后,科研投入少。

1.4.4地下水次生污染严重,致使水质污染发展很快[4]

1.4.5市民和企业防灾意识淡薄,城市防洪资金筹措渠道不畅

2、城市水灾害的起因

造成城市水灾害的原因很多,但在所有致灾原因中,自然因素占主导位置。我国水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度高,致灾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地形、地势、地貌、地质、地理位置、大气运动和植被分布等。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当的或缺乏必要保护措施的开发活动,对河流会构成直接的威胁。主要因素为:

2.1 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用水量增加

2.2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

2.3 城市发展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加

2.4 城市建设使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改变了径流形成条件[3]

3、城市水灾害的危害

城市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集体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3.1 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将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骤增加,好多新建的公用设施、企业和住宅向容易受灾的低洼地区或沟谷等危险区域发展的趋势增加,易造成更大损失。

3.2 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影响

城市和工矿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生命线的依赖就越重,而自然灾害对生命线工程的潜在威胁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3.3 对地下设施的影响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城市中好多设施都在向地下发展,在地下生活和活动的城市人口将日益增加,如果在城市内出现洪涝灾害,首先应有足够的设施确保地下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4 对社会运行机制的影响

城市灾害不仅可以给灾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使社会动荡不安,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机制,从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4、城市水灾害的常规防治措施

4.1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既能减少水资源的需求量,又能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减轻对水体的污染。

4.2 尽量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下垫面的透水性

积极开发城市湖泊的作用,兴建城市蓄水设施,修建雨水渗透设施,向地下补充地下水,既可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又可以缓减城市水资源不足所引起的问题。

4.3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

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各种防洪工程和防洪设施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改进防洪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形成城市防洪建设的良性循环。

5、对城市水灾害防治的建议

5.1 提高管道建设标准

5.2 综合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污水

在沿河适当位置建设污水处理厂,将原来排向河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截流收集起来就地处理,注入河道作为水源。这样,既扩大了城市净化水域面积,为退污还清后的河道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保证,又节约水源,有效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在当前水资源严重不足情况下,实现污水资源化,是城市节水的必然途径。[5]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是城市污水资源化的两种有效途径。

5.3 高额保险作保障

5.4 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

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及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治安、社会救援、市场监管、信息反馈与沟通、指挥协调等方面常备不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制定应对可能危机的长期战略,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毛维克,特加大-古波特,陈吉宁编著.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维――是僵局还是希望[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2]车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左其亭等著.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4]周振民著.城市水务学[M].科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防洪工程;防洪;洪水灾害;喀什

    喀什地区境内分布有众多大小河流和山洪沟,每年汛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融雪洪水、暴雨洪水、溃坝洪水或综合洪水,是洪水灾害的频发地区。在喀什地区境内,众多河流和山洪沟上也修建有诸多的引水建筑物;穿越冲洪积扇、山洪沟和临河的渠道、道路也不少;也有许多跨越河流的公路和铁路桥梁;城市和农村以及大量的农田也存在临河建设甚至侵占河道的情况;也有建在洪积、坡积扇上或低洼地带的农村居民点和其它建筑物。同样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积累,这些和水打交道的地方也就成了洪水灾害防治的重点地段。因此,对于洪水灾害的防治,重点是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并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严格执行,以达到减轻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洪水灾害演变成人为灾害的目的。现对喀什地区洪水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1 逐步落实防洪规划中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加快重点防洪工程的建设步伐

    2000年前后,地区水利局和流域管理机构委托有关设计单位,对区内各条河流和主要山洪沟的险工险段、工程现状和洪水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各条河流和山洪沟的洪水成因和特性的分析研究,先后完成了区内主要河流的防洪规划和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规划重点防洪工程共201处,工程总投资41.01亿元。但是由于建设资金安排滞后,造成了建设步伐缓慢。近十年来,自治区先后安排了大大小小15个不完整的工程项目,其工程总投资(包括自筹资金)只有2.1亿元,相对重点防洪工程规划总投资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要实现防洪规划的目标,就需要逐步落实防洪规划中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加快重点防洪工程的建设步伐。

    2 要抓紧抓好主要河流山区控制性水库的立项和建设,有条件时也要修建小河流的山区水库

    主要河流防洪规划和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重点防洪工程,其防洪标准并不高,一般都是按十到二十年一遇的洪峰流量设防,并非能抵御所有的洪水。对大量临时防洪工程而言,其防洪标准就更低,一般只能抵御三到五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有些工程甚至年年水毁,年年需要修复加固。

    3 对受洪水危害的临河建筑以及建在低洼地带或洪积、坡积扇上的工厂和农村,要通过防洪移民搬迁,躲开洪水的威胁,或建设永久可靠的防洪设施

    在喀什地区,也存在不少的临河建筑,也有建在低洼地带或洪积、坡积扇上的工厂和农村,频受洪水和山洪的危害。对于这些洪水和山洪的危害,可以通过防洪移民搬迁或建设永久可靠的防洪设施,来保证临河建筑和工厂、农村的安全。

    4 各行各业涉水跨河的建筑物,项目审查时必须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保证有足够过洪能力的高度和长度,满足防洪规划的行洪要求

    在喀什地区境内,各行各业涉水跨河的交叉建筑物也不少,有公路、铁路桥梁,有油气管道和光缆等。在这些跨河建筑物中,有些建筑物的高度和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各级公路和市内道路的一些桥梁,在高度和跨度上存在不满足行洪宽度要求的现象,阻碍了河道行洪。因此,需要对不满足行洪宽度要求的道路桥涵或其它交叉建筑物进行改扩建。

    5 严格执行“水法”和“防洪法”,要尽快通过确权划界,明确河道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以便于水利管理的行政执法

    国家的水法和防洪法已颁布多年,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许多规定得不到落实,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地区应加大对水法和防洪法的宣传力度,认真学习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办法》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68号《政府令》,严格执行水法和防洪法,尽快开展河道和水利工程管理的确权划界工作,明确河道和水利工程的管理保护范围,以便于水利管理的行政执法。

    6 要严格控制侵占河道搞建设,禁止在河漫滩、河心滩上开垦农田侵占河道

    在河漫滩、河心滩上开垦农田,在喀什地区已是一个历史问题,直到目前也未能禁止。因此,要严格禁止在河漫滩、河心滩上开垦农田。确需占用河道修建的水利、交通等工程设施,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行洪通道,并建有永久可靠的防洪工程。同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规范河道采沙采石的审批和作业。

    7 要规范临时防洪工程的建设,防止以邻为豁,将洪水灾害转移给对岸,造成新的防洪负担

    喀什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多年防洪抢险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抗洪经验,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防洪抢险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砍伐树木,影响了生态环境,而且有一些无序的临时防洪工程建设,在沿河两岸东堵西截,修筑过长的挑流丁坝,侵占了行洪通道,改变了河水流态,加重了洪水的肆虐,不仅造成新的防洪负担,而且使许多临时防洪工程自身也变成了重点防洪地段。因此,应当规范临时防洪工程的建设,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管理。

    8 建立健全水情予警予报系统,特别要建立山区泥石流、冰川流堰塞湖溃坝的自动化测报信息系统

    目前,喀什地区境内各主要河流的水文观测站网基本形成,但观测手段和自动化测报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大河的泥石流、冰川堰塞湖溃坝洪水以及小河流和山洪沟的暴雨洪水测报基本还是空白,对防洪抢险应急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立健全水情予警予报系统,特别要建立山区泥石流、冰川堰塞湖溃坝自动化测报信息系统是必要的。

篇3

【关键词】矿井水 防治 措施 技术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矿产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确保井下安全生产,必须排出大量的矿井水。直接排放矿井水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煤矿企业在追求煤炭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常常以损害环境价值为代价,甚至引起的环境价值损失以及治理和恢复环境所需要的投入远远大于开采利用煤炭资源所带来的经济产出。

存在的问题

1、矿井水中主要含有以煤屑为主的悬浮物,特点为色黑、加药后形成的矾花结构松散、沉降速度慢等。许多含悬浮物矿井水处理工程,投入运行后设计水量和水质达不到设计要求,主要是由于反应不充分、平流或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取值较大所致。另一方面,提升泵、供水泵、加药设备、消毒设备、控制系统和附属建筑物等均按设计处理水量设计,造成工程投资的巨大浪费。

2、由于不同煤矿的矿井水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差异较大,所以投加混凝剂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混凝药剂选择和投加不当,使煤矿矿井水处理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再者由于不能及时对进水和出水水质、处理流量、加药量、水池液位等进行监控,许多矿井水处理工程只有水泵和简易的加药装置,而矿井水处理后的水量和水质无法得到保证。

3、煤矿井下生产使用的采掘机械需要使用乳化油和机油,而油类物质进入矿井水中,采用常规混凝、斜管沉淀和过滤技术不能有效去除,因此又增加了新的污染。

二、矿井水的利用

矿井水一方面是地质灾害之一, 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另一方面也是宝贵的淡水资源, 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老虎台矿的矿井水防治工作已经实施由被动防治向“防用结合”的主动防治方向转移, 将矿井水资源化, 纳入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范畴, 变水害为水利, 建立矿井水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淡水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确立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 做到了有效防治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利用矿井水的意义:水作为人民生活及企业生产的命脉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水资源不断减少,城市供水形势已十分严峻,节水已刻不容缓,挖掘企业自身潜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是企业当前和长远的一项大事,寻找和开发新的水源, 对缓解企业用水紧张局势,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矿井水净化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矿井水的综合利用,解决了矿区供水不足的问题,有效地利用了矿井水资源,节省了水资源费、环保费等项费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2、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煤矿矿井水经过水处理之后,其利用途径绝大多数是用于矿区及其矿区周边农村生产生活,主要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井下工业用水、煤炭加工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城市生活用水、矿区生活用水(生活杂用水如冲洗用水、消防用水、浴室用水等和生活饮用水)和矿区周边农村生活用水。井下工业包括配乳化液、防尘(包括煤层注水、工作面回采洒水、掘进洒水、装运点洒水、运输机洒水等)、灭火灌浆、运输机保养、空气调节、设备冷却(包括冷冻机房、温度调节器、瓦斯抽放等)。煤炭加工用水包括选煤厂用水、洗煤补充用水、机修厂用水等。另外,经处理后的矿井水达到了选煤生产、电厂冷却用水和工业广场清洁撒水的标准,可用于选煤生产和电厂冷却用水,沉淀物经选煤厂压滤回收,还可与选煤厂煤泥一同供煤泥锅炉发电。

三、矿井水的防治

1、矿井水防治遵循的原则

(1)制定防治水工程计划前,应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必要的预测工作,摸清来龙去脉,掌握变化规律。(2)坚持防治与利用结合、井下与地表结合、眼前与长远结合、多种方法结合、综合考虑的治水方针。(3)矿井工程布置,应按照矿井的开拓程序及速度,结合地形自然条件,采用由近到远、由线到面、由低到高、先重点后一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等原则。

2、矿井水的防治措施:就矿井防治水措施而言,开采急倾斜煤层与开采缓倾斜煤层是相同的,通常矿井的防治水措施可分为矿井防水和矿井排水两大类。前者利用各种方法不让水流入矿井或减少其流量,是一种积极措施;后者利用巷道排水沟、水仓、水泵及其排水管路来排除矿井水,是一种消极措施。矿井防水不仅可以解决许多矿井排水不能解决的问题,减少矿井涌水量,节约排水费用,降低原煤生产成本,而且能为采掘工程创造安全、有利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一切偶然事故的发生。

1、地面水防治:地面水的防治就是防止井田范围内的河流、暴雨、山洪等水体通过井筒、地表钻孔、塌陷坑、裂隙、小窑等灌入井下。因此,在防治时采用井口标高设在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对地表水采用疏导方法,对透水通道采取填塞办法。根据各煤矿多年积累的经验,地表水防治措施主要有:第一、“拦”对可能灌入井下的地面水流,采用拦截在井田之外。第二、“导”,对位于山麓矿区或山前平原的矿井,为防止山洪流入矿区,进行挖掘山坡截水沟及排洪沟,把山洪疏导至井田之外。第三、“填”,在雨季前将可能向井下灌水的地表裂缝、塌陷坑、小窑井填实,如果填实陷坑工程量太大,可在陷坑周围挖环形截水沟,阻拦地表水流入陷坑。总之,地面防治水措施,必须根据地形、水文和气象条件等加以合理选择,有时还可将几种措施综合使用。

矿井防水技术:煤矿防治水工作是建立在弄清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的,按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地面防治与井下防治、防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分别采取防、疏、堵、截的方法予以防治。防治水规划是矿区整体性防治水工程,规模大、工期长、分期分批逐年进行施工。应包括: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及存在问题和查情水文地质条件;防地面洪水、内涝设井下防水设施、防水煤岩柱、疏导放水降压、切断或减少补给量、注浆封堵突水点。矿井防水分为地面防水和井下防水。地面防水的方法有: 将河流改道从而防止地表水的渗入,通过铺整河床、修筑人工河床将雨季涌水量减少、用黏土或水泥填堵进水通道、挖沟排洪及排除常年塌陷积水。在地面水防治工程中必须掌握矿区附近地形条件,掌握地面河流、河渠和有关水利工程分布及受水面积和低洼地带的分布地带,掌握当地上游地区历年降水量及周期性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疏、防、排等相结合的防洪措施。井下防水主要是预防井下突然涌水的应急措施,有防水闸门、防水墙和防水煤柱等。

结束语

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使煤矿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煤矿环境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依靠科学,加快煤炭开采及转化利用中环保技术的研发,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环保设备对煤矿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防治。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使每个公民都具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从而达到人人保护环境、重视环境建设的良好局面。矿井防治水措施很多,应遵循防治水原则,坚持治水方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合本矿井采区的防治水措施,是消除矿井水对煤矿生产影响的关键,不能生搬硬套,否则达不

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和.矿区的概念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4):14-15.

[2]桑义敏.饮用水氯化消毒及其副产物的控制对策[J].水处理技术,2006,14(1):1-4.

篇4

关键词:水害;奥灰水;综合防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256

1 问题的提出

滨湖煤矿16煤开采的过程中,多次出现涌(突)水现象,而且随着开采向西部发展,深度逐渐增加,底板奥灰承压含水层水压也越来越大,奥灰岩溶水的突水危险性也随之增大,给矿井16煤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因此,对深部矿井16煤开采提出水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保障16煤深部区域煤层的安全开采。

2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枣矿集团滨湖煤矿所属水文地质单元为三面阻水,一面局部有侧向弱补给的水文地质单元。由于本区为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上面广布第四系,各基岩含水层与大气降水无直接水力联系。影响16煤开采的主要含水层有直接顶板十下灰岩、底板十四灰和奥灰含水层,由于奥灰含水层厚度大,分布广,属于区域含水层,是威胁16煤安全开采主要的含水层。而且,自采区东向西16煤埋藏越来越深,底板奥灰含水层作用于煤层底板岩层的水头压力也随之增加,向西奥灰突水危险性也随之增大。16煤至奥灰间的隔水层主要由泥岩、粘土岩、砂质粘土、粉砂岩及灰岩组成,厚度42.59~60.92m,平均55.54m,16煤底板隔水层的岩性组合即为多层复合式软硬相间结构,具有较好的隔水作用。

3 深部开采水灾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底板承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探查

开展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查明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可利用井下物探、钻探手段探查16煤顶、底板水文地质条件,在井下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在富水区域进行井下钻探工作。在分析探查煤层底板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成果的基础上对巷道掘进、工作面开采的安全性进一步进行评价。

(1)井下物探。在采区和工作面开拓巷道形成后,要对受底板奥灰突水威胁的工作面进行底板水文地质条件探查。采用先进的物探手段圈定奥灰富水区域,探查富水程度。对探测异常区进行打钻验证,并对富水区域进行井下放水,减少水头压力。井下物探的施工也要与井下钻孔施工相互结合,发挥最大效益。建立起物探“巷道-线”、“工作面-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查与防治技术。

(2)井下钻探。井下布置钻孔应考虑不同的深度,不同地段,结合巷道布置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择,每个孔深度都应达到奥灰含水层,施工的井下钻孔应尽可能结合其他目的布置,做到一孔多用。从施工的钻孔中选留十四灰观测孔、奥灰观测孔,与已有的长观孔组成观测系统,对十四灰、奥灰水位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施工的井下钻孔、已有的水文^测孔进行奥灰放水试验,探查奥灰、十四灰的水文地质条件、奥灰与十四灰的水力联系。

(3)井下放水试验。在井下钻孔及井田水文地质观测系统基本建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钻孔的实际涌水量进行一次奥灰井下放水试验。主要目的是查明十四灰与奥灰之间的水力联系;查明奥灰含水层富水性及补径排条件。

3.2 建立和完善矿井水文观测系统

水文地质观测系统由水文地质观测孔和水位(压)遥测系统构成。建立水文地质观测系统的目的是及时进行奥灰水文动态系统的观测,掌握奥灰水文动态,为防治水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3.3 疏水降压

十下灰是16煤的直接顶板和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层水不需要任何通道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巷道和工作面,水量小,富水性差,自身补给有限。可采取疏干的方式防治十下灰水。

十四灰在16煤底板以下,为16煤的间接充水含水层。利用目前16煤巷道,在排水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在十四灰富水性探查的基础上,在富水区域施工探水孔,疏放十四灰水,降低水头压力。在十四灰疏降时,疏降要和探查结合起来。本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为三面阻水,一面局部有侧向弱补给的水文地质单元。从较大范围来讲奥灰是一个封闭块段,因此奥灰具有疏降的大环境。

3.4 合理留设断层煤柱

开采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断层带突水。在探查煤层底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地质构造,按照不同的落差留设防水煤柱。

3.5 局部注浆加固封堵断层水害防治技术

由于断层落差大,岩石破碎,造成涌水增大,且过断层时易发生大面积塌落、冒顶,给巷道施工造成很大困难,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采用打钻注浆堵水加固措施可保证巷道的顺利掘进。

3.6 改革采煤方法

改革采煤方法,合理选择开采方法和开采技术,关键是选择能减小底板采动破坏程度的采煤方法及工艺,而减小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的关键是减小开采引起的矿山压力。

3.7 完善排水系统

目前161西采区已建立起水仓和排水系统。巷道、工作面涌水进入161采区水仓后经161集中运输巷―-465轨道石门和-465轨道大巷进入中央水仓,然后排至地面。

3.8 进行井下探放水工作

在采掘过程中,发现水患险情,应及时发出水害通知单,并报告矿调度室,通知可能受水害威胁地点的人员撤到安全地点。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确定探水警戒线,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

4 结论

(1)采用了底板水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总结了钻探“点”+物探“线-巷道”+“面-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思路,建立和完善矿井水文观测系统,合理留设断层煤柱,局部注浆加固封堵断层水害防治技术,完善排水系统,做好探放水工作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保证矿井16煤的安全开采。

(2)对16煤开采的防治水工作起到有效指导,对解放更多的受水威胁的煤炭资源和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矿井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为本矿其他采区及滕南矿区其他矿井矿井防治水技术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冲.深部矿井奥灰水害防治技术[J].煤矿安全,2016,47(05):101-103.

篇5

关键词:水旱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4]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篇6

庞迎春

[摘要]本文在详细分析杨庄矿水害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高精度、自动化、网络化及运行可靠的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组成及应用现状,该系统的建立为探测潜在的煤矿水害隐患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和预警手段。

关键词:预警系统,多参数动态监测,水害防治

水害是煤矿开采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极大的危害性,不仅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易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煤矿水害是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工生命安全。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及强度不断加大,高产高效的生产管理方式对矿井水害防治安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杨庄煤矿是一个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井,充水水源众多,底板灰岩水、老空水、松散层孔隙水和地表水体均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开采范围内有6个正在开采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均在井田浅部煤层露头处,开采杨庄矿遗留的残余块段。小煤矿水文地质基础工作薄弱,一旦发生突水灾害,将严重威胁杨庄矿财产和生命安全。如果在这个煤矿水害发生之前或初期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水害或减少水害的损失。

1 矿井主要的水患因素及防治措施

1.1 主要的水患因素

矿井可采煤层为3、4、5、6煤层,其中5、6煤为主要可采煤层,3、4煤为局部可采煤层。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开采过程中矿井突水情况分析,矿井水害类型复杂,主要水害有:地表水、5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及岩浆岩水,6煤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太原组及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水、断层及裂隙带导水、老塘水害及封闭不良钻孔水害、相邻小煤矿采空区水害。其中6煤底板灰岩水和5煤顶板火成岩水威胁更为突出。

(1)地表水体

杨庄矿井田河流水系发达,有雷河、闸河、老濉河,还有东、西和乾隆湖3个大的塌陷积水区,积水总量2180万m3以上。小煤矿开采范围处于塌陷积水区以下,河流边缘,历史最高洪水位+32.7m,存在汛期地表水体倒灌的可能。

(2)新生界松散层水

杨庄矿属于新生界松散层覆盖的全隐伏矿井,松散层孔隙含水层含水丰富,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浅部开采时均留设了防水安全煤岩柱。

(3)6煤底板太灰水

6煤底板太灰含水层,特别是上段1~4使矿井开采的主要含水层(段)由于其富水性较强,因与奥灰含水层有水力联系,水量大,水压高,对矿井安全生产危害较大。

(4)老塘水

地方煤矿基本上是在开采杨庄矿报废采区的遗留煤柱,属老区复采。由于采区封闭时间长,积水情况不清,一旦接近或揭穿积水区,将发生透水事故。

1.2 水害防治措施

针对杨庄煤矿的水患特点,结合有关规程规范和以往矿井防治水经验,解决矿区水害隐患的措施的关键是:

(1)查明充水条件,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害防治措施。特别是防治和杜绝小煤窑水害。

(2)建立健全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做到对水害事故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

2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2.1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提出

我们知道,煤矿水害是煤矿建设开发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水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矿坑,并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和灾害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水害或减少水害的损失。随着矿井的开采层位越来越深,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时常会发生矿井突水或透水事件,不但给矿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而且地下水已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煤矿地下水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显得尤为重要,对指导矿井生产和矿井水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调研,杨庄矿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设计了水文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一个以集团公司为高层、矿务局等二级实体为中层、各生产矿井为基层的多层次分布式水文多参数监测及水害预警系统,在整个集团公司建立统一标准的水文数据库系统,实现水文参数的动态监测预警和网络共享。

2.2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原理

监测预警是指通过相关技术及仪器提前发现某一警素的隐患,并把该警情传送至安全管理部门,经相关分析及判断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或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简单的说,监测预警系统即是基于一定的预警原理,以期完成预警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系统。

矿井工作面水害的形成和产生都有一个发展的变化过程,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先兆。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煤矿水害预测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种多信息监测突水条件产生、变化的系统。可以对控制和影响产生突水的关键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对水害的发生进行预报和预警,提早启动应急预案,从而避免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发生。

根据杨庄矿的开采情况和小煤矿的分布情况,设立合理的水文观测点及观测量,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以企业内部网为平台,建立一个精度高、实时性强、运行可靠、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连续长期测量并利用计算机分析、辅助决策的,适用地面及井下各种水文参数(水位、水压水温,管道流量,明渠流量等)的利用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的的水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保障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

2.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组成

2.3.1 水文监测点的设置

在传统的监测方法中,对于井上、井下的水文观测孔通常是采用人工测量记录的方法掌握水位(水压)的变化情况;对于管道流量、明渠流量的测量也是采用人工携带仪器进行实地测量的方法。这种监测方法不能随时取得监测数据,而且借助人工来实现数据的记录和管理,使得工作量极为巨大,不但容易出现错误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而且采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十分繁琐。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会大大提高工作精度,减少繁杂重复的劳动。

水文监测点设置的原则:①能够反映矿井的水文动态(水压、流量、水温);②对有小煤矿透水威胁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③能够监测或计算出全矿井每条巷道的涌水量。根据以上原则在地面上设置4个水文长观孔,井下设置2个水压水温观测孔,10个明渠流量、水温观测点,如图1所示。观测点覆盖了正在生产的3个水平,随着四水平的开采,可以扩展观测点。

2.3.2 水害监测预警处理系统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系统的硬件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传感器、遥测分站、传输系统(无线及有线方式)和水文监测主站等;系统的软件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如对数据进行校正、异常值分析、信息统计查询、图表的浏览打印等)、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1、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遥测分站、传输系统(无线及有线方式)和水文监测主站等;系统的软件包括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图1 井下水文观测点设置示意图

2、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用物理三层结构,分别称为数据采集层(各种监测分站),数据处理层(实时监测主站),水文数据库及网络层,如图2所示。

该系统的三层结构中,可以采用组合的方式构成独立运行的系统模式,能够构建的系统模式如下:①基层系统;②基层系统+中层系统;③基层系统+高层系统;④基层系统+中层系统+高层系统。每种系统模式都可独立运行。采用如此的系统模型使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适应各种组织结构。

图2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网络结构图

3、基层系统组成拓扑结构

该系统分为矿井井上和井下两部分,采用树状星型网络拓扑结构。井上部分为地面水文长观孔的水位、水温监测,地面水位水温遥测自动记录混合分站采集水位和水温数据,通过GSM网络将数据传送到主站微机,进行数据处理。井下部分利用水文监测分站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环型以太网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监测中心站,经过中心站的预处理存入水文数据库中,采用多用户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利用水文数据软件,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就可对水文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浏览,使相关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水文动态,指导煤矿的安全生产。

2.3.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功能及实现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由实时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和水文数据网络软件两部分组成。实现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

(1)实时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的功能

①数据的实时采集列表显示;②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包括曲线、报表分析等;③智能预警功能,采用多参数综合预警、极值预警、趋势预警等。

(2)水文数据网络软件的功能

通过水文数据的网络浏览、水文数据的图形显示及水文数据的图形报表生成,使煤矿水文参数信息在企业局域网内实时和共享。

(3)高级目标

实现集团公司(高层)、煤业公司(中层)、生产矿井(基层)等多层次网络互联,按照分层架构设计系统结构,实现水文监测信息的集团公司内部共享。甚至推广到全省信息共享。

2.4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特点

1、常规监测系统的弊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处理矿井水文信息的思路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国内外监测设备与系统,从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国外产品针对的是常规的地下水监测,不适应国内煤矿企业防治水的要求;

(2)国内产品监测参数比较单一,有的只能测水位;

(3)测量范围有限、精度不高;

(4)供电方式单一,不能方便的在野外恶劣环境使用;

(5)实时性差、无法满足煤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地下水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

(6)软件分析处理能力弱、无法直观的反映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不能做到智能预测、预警。

2、本监测系统的特点

(1)可监测水位、水压、水温和水流量等有关水文的多个观测参数,改变了传统系统只能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的历史。

(2)采用软件自复位和硬件看门狗技术,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能够自动、可靠地运行;监测数据可通过通讯网络自动传输到控制主机,也可以记录于本地仪器内,本地仪器内存可以保存七千多组数据。

(3)分站监测数据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数据收发装置传输到主机系统,这样既适用于地表地下水资源的监测预警,也适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及矿井水害防治。

(4)设计实现了多参数水文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系统软件,该软件对于采集的水文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以表格、曲线、报表、图形等方式实现数字的动态显示和可视化输出,并可以进行相应的编辑、打印等操作,方便了用户的直观查询与使用。

(5)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了水文数据的网络,实现了水文数据的实时共享,方便了各相关部门用户的数据查询。

(6)利用多参数实时数据进行超限分析,实现系统的实时综合超限预警功能;提出了多测点、多参数条件下的极值突水预警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水位的变化趋势,实现趋势预警,为矿区的水文动态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控制与分析手段。

(7)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水文科学、神经网络、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建立水文信息资源动态管理模型。

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现状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2007年在我矿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可靠,应用情况良好,社会效益明显。

(1)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和数据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2)系统主站及分站,性能优良,安装及使用灵活方便,能适应于矿井的恶劣环境,水位水温传感器、明渠流量传感器、管道流量传感器、水压水温传感器具有较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3)系统提供的综合超限预警方法、极值预警方法、趋势预警方法实用性强,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4)使用该系统能够及时掌握水文动态,提高了我矿水害防治能力,达到对水害事故的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保障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目前国内瓦斯类的安全监测系统应用相当广泛,技术也比较成熟,但针对水文地质工作的水文监测系统,尤其是可以采集多参数水文信息的监测系统,可以应用到煤矿生产的则比较少见。

篇7

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2009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2009年全县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为主,主要发生在3月-7月,分布于万福、油田、天河、永和等乡镇。据统计,2009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5起,其中滑坡1起,崩塌3起,地面塌陷1起,直接经济损失约5万元。主要特点:一是受气候差异影响;二是与台风强降雨有密切关系;三是山区多于平原;四是小型山体滑坡多。其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如工程建设、切坡建房等人为因素影响。

二、2010年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其威胁对象、范围

(一)天河镇天河煤矿铁林府家属区集体厨房崩塌隐患点:本崩塌于集体厨房后切坡中上部,斜坡高12米,坡度38°,为反向坡,变余石英砂岩,节理发育,上部覆盖一层结构松散、厚度约0.6米的粘土碎石,下部为岩体,该崩塌隐患危及天河煤矿铁林府家属区9间厨房的安全。

(二)吉永公路敖城至天河崩塌隐患点:本点为不稳定斜坡,斜坡岩性为泥盆系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因修路开挖山坡坡脚,形成了高陡的临空面,斜坡坡高约8米,宽约45米,坡度68°-80°,在切坡中上部存在300多立方米的易崩体,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有可能发生崩塌,威胁公路及行车安全。

(三)井开区禾水河燕子窝右岸采砂场滑坡隐患点:本点为斜坡,斜坡坡高10米,坡度21°,为横向坡,地层岩性为砂砾岩,岩石风化破碎,受河流长期侵蚀、侧蚀及斜坡中上部堆载作用下,斜坡上已出现拉张裂缝,在人工加载和河水加剧冲刷坡脚作用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危及房屋17间,人员5人。

(四)万福镇鹤洲下江边村滑坡隐患点:本点为斜坡,坡高5-8米,坡度30°-40°,为风化破碎砂砾岩及风化泥岩,离屋后仅2-3米,因人工切坡建房,切坡坡角达约85°,深度3-4米,2009年已发生一次小型滑坡,滑坡体积约60立方米,堆积到房屋脚下1米多高,毁坏窗子,户主已自行清理滑坡后的堆积物,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有可能再次发生滑坡,威胁房屋3栋,人员9人。

(五)油田镇庙前村滑坡隐患点:本点为斜坡,坡高10-15米,上部覆盖粉砂质粘土,下部为粉砂岩,岩性稳定性较差,因人工切坡建房,虽然形成了二次台阶,但下部切坡深度约5米,坡角约50°,离房屋约3米,在强降雨的诱发下仍有可能发生滑坡,威胁房屋1栋,人员5人。

(六)桐坪镇社上村崩塌隐患点:本点为陡坡,坡高5-6米,上部为第四系红层,下部为白垩系砂砾岩,因人工切坡建房,形成切坡深度5-6米,坡角90°,离房屋仅1米,极易形成崩塌,威胁房屋1栋,人员6人。

(七)官田乡梅花村滑坡隐患点:本点为斜坡,坡高10多米,上部为第四系沉积物,下部为砂岩,因建房切坡,形成切坡深度5米,坡角近70°,离房屋约2米,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威胁房屋2栋,人员8人。

(八)永和镇小湖村滑坡隐患点:本点为斜坡,坡高8-10米,坡度50°-70°,为风化泥岩,岩性稳定性较差,因人工切坡建房,坡脚离屋后约6米,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威胁房屋1栋,人员7人。

(九)安塘煤矿采空塌陷隐患区:该矿经过30多年的开采,由于长时间抽取地下水,已形成较大范围的采空区。1994年到1997年安塘乡苎陂村沙江组房屋出现大面积裂缝,造成64户搬迁,1997年后农田出现6处地面塌陷和大面积地面沉降变形,区段稳定性差,受威胁人数9人,房屋12间。

(十)油田铁矿滑坡泥石流隐患区:矿区地形地貌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地层岩性较为复杂。岩土体类型以变质岩类和一般碎屑岩为主,岩石浅部风化破碎,裂缝发育,在顺坡地段,边坡稳定性差,因矿山开采等人为因素,崩滑流灾害较发育,在该区内共有崩滑流隐患点11个,威胁人员63人。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三、重点防范期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10年汛期(4-6月)全县平均雨量略多,为750-850mm(多年均值为673mm),而且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方可能发生洪涝或内涝,并考虑台风影响,所以我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防范期在4-9月份。

四、主要措施

(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各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搞好“5.12”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

(二)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工作,在汛期前及汛期中,要加强对各责任区内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巡查内容为:各主要灾害点是否进行了监测,是否登记、建卡,是否明确了监测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制定了预测预报方式和防灾避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是否健全等。巡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将巡查情况及时报县人民政府,同时函告县国土资源局。

(三)落实地质灾害监测任务。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对排查和巡查发现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要逐一登记,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建立防灾明白卡,并及时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的单位和人员手中,切实将地质灾害监测任务落实到村、组,明确具体责任人,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定期监测记录台帐,建立值班制度和联络方式,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工作。

(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在汛期,要有专门人员日夜值班,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如果突发地质灾害,必须按规定上报,并报请上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应急处理。

(五)搞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型的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中型的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大型或特大型的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调查,危及100人以下的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危及100人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

(六)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各乡镇要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利用广播、电话、短信等方式快速传递气象灾害信息,以提前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七)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按照《吉安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安置和疏散灾民,维护社会安定。力争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八)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对可能导致重大地质灾害的违规工程或人为活动,要坚决制止纠正,并监督责任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对已经造成危害的,要督促责任单位负责治理。

(九)保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各乡镇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汛期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抢险救灾所必需的经费,以确保地质灾害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

各乡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采取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8

一、栽培技术

1、选种

选择适应当地生长、在有效生育期不贪青、株高90~110cm、分蘖率高、秆强不倒、抗病性强、不早衰、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中晚熟品种.如龙粳19、垦稻18等。

2、浸种

水稻种子发芽吸水达到自身质量40%时,对发芽最为适宜。吸水所用时间与当时温度有关,水温10℃时需10-15天,15℃时需6-8天,20℃时需4-5天。在浸种催芽过程中,浸种时间过长,种子养分容易溶解损失,时间过短又不利于充分吸水。一般浸种水温应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包括当时气温、本田整地情况)而定。浸种的同时用咪鲜胺杀菌消毒,用芸苔素调节种子活力。浸好种子的标准是:稻壳颜色变深,稻谷呈半透明状态,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种胚。米粒易捏断,手碾呈粉状,没有生心。

3、催芽

将浸好的种子捞出,控去种子间的水分,浸好种子堆放在一起,以高温32℃破胸,当有80%左右的种子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当芽长到1-2mm时温度降到15℃-20℃晾芽,待播。

4、播种

播量:机播中苗每盘播芽种150g左右,摆盘,装配制好的营养土,播种方法是采用播种器进行播种,封闭除草和覆膜用新马歇特,或丁扑乳油进行封闭灭草。覆盖地膜,保温保湿,促进出苗。出苗后立即撤掉地膜,防止烧苗。

5、秧田管理。

从播种到出苗需5-7天,出苗后每长出1叶需7天左右,在水稻秧田管理过程中,着重协调好氧气、水分、温度的关系,是水稻旱育壮秧的技术关键。温度过高、徒长,形成水苗,缺氧形成白化苗。低温缺水形成小老苗。忽冷忽热引发青枯病,立枯病等。

温度控制在20℃-32℃之间,水稻旱育苗中普遍存在密、湿、热三害问题,应坚持宁稀勿密,宁干勿湿,宁冷勿热的管理原则,浇水要在早、晚进行,一次浇透,减少浇水次数,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要用冷水浇苗,水温要在15℃以上。

通风炼苗,应选择晴天上午9-10时开始通风,下午2—3时闭膜保温,缓慢打开通风口,逐渐加大通风量。

6、水肥管理

灌溉方法以浅水为主,增温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同时根据水稻各个时期的生理生态要求,采取晒田、间歇灌溉和深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调节和促控水稻生长发育。立秋后.田间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浅水增温,晚上深水保温,增强根系活力。加快生育进程,实现安全成熟。根据当地土肥站测验数据,结合水稻栽培所需的不同营养元素科学施肥225~300kg/hm2,一般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5t/hm2,水田基肥施用优质复混水稻专用肥,水稻插秧后3-7d,结合水田灭草,将丁草胺、草克星等灭草剂与尿素混拌施用,施尿素75kg/hm2。

二、病虫害防治

1、稻恶苗病

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2、稻纹枯病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一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3、稻飞虱

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克25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克25克,或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75千克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喷雾。

三、收获

篇9

1 品种选择

1.1 水稻良种的选择

一是要具有优良种性,包括高产、抗病虫、抗逆、生育期适中和品质优等特性;二是要种子优良,具有本品种特性,即种子真实、纯净一致、清洁干净、饱满充实,发芽健壮整齐,无传染病害,干燥耐储藏。

1.2 水稻种子的质量标准

种子的标准是:原种纯度不低于99.9%,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良种纯度不低于98.0%,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2 合理栽培

2.1 首先要做好晒种和种子风选 在种子浸种3-5d前,并将种子薄晒2-3d然后进行风选;将风选后的种子用25%可湿性多菌灵粉剂500倍药液浸种,或用恶线菌清15g对水9kg,浸稻种6kg。

2.2 全面推广水稻无公害旱育壮秧 培育壮苗,提高抗性。

2.3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水稻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前提,合理密植能促进水稻单株和群体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善田间的温光条件,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的积累,增加产量。栽插密度应根据品种、地理条件、土壤肥力和种植形式等综合考虑。我区一般1.8至2.0万,6至7万苗。

2.4 科学管水 无公害水稻栽培应采取浅水栽秧,湿润立苗,寸水返青,薄水分蘖。当田间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即开始脱水晒田,多次轻晒。晒田时,放水落干,待田面无水3-5d后,再上新水,保水2-3d后,再次落干。有水抽穗、灌浆,干湿交替壮籽。灌浆结实后,坚持干干湿湿,间歇灌溉,待田面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新水,防止后期脱水过早影响优质稻谷品质。

2.5 最好实行机械或人工除草、除稗 同时拔除病虫为害植株。杂草防治亦可选用安全性强、无农药残留的高效除草剂——50%稗阔净防除。

2.6 秋冬季深翻晒土 清洁田园,并实行区域化种植,减少病虫。

3 药肥使用

3.1 无公害水稻施肥原则 应以有机肥为主,控制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保证磷肥施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量,推广施用无公害水稻专用肥或复合肥。适宜施用的有机肥料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泥肥及饼肥等。有机肥以头年稻草还田为主,栽秧前半个月施腐熟畜肥。

3.2 农药使用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实施栽培,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值以下,并保证稻米中的农药残留量符合规定。实施生物防治:一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维护天敌种群多样性,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二是有限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三是养鸭,即在水稻返青后至孕穗期,可有效控制稻田前期杂草和水稻基部虫害。

4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

4.1 稻纹枯病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一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一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一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4.2 水稻稻瘟病 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导致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1:3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抗病品种。②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施足基肥。③种子处理。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h,直接催芽,或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 h,洗净后催芽。④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1喷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剂选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g/lama或40%富士1号1 500 g/h㎡。或40%克瘟散乳油2250~3 000 g/ll㎡。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应保证用水750kg/hm。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4.3 稻飞虱 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O克一25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克一25克,或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75千克一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5千克一7.5千克低量喷雾。

5 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受到关注。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形态存在多变性、地层岩性以及复杂性,我国水文地质呈现复杂特点,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水文地质灾害,随后研究其预测与防治技术,目的是降低灾害危害性,减轻水文地质灾害对人与社会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水文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技术

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一半以上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都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不合理。水文地质灾害具有广阔性、危害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点,必须针对其实施预测与防治。

1灾害概述

我国国土广阔,水文地质灾害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呈现出种类繁多的分布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地形条件特殊,早期发展时过度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因此水文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常见灾害可以分为十二类,四十八种,例如地震及火山喷发等地壳运动灾害、滑坡及泥石流等土体运动灾害、地面沉降与开裂等地面秉性灾害、水土流失及土体盐碱化等土体退化灾害、河水漏失及地下含水层输干等水源枯竭灾害、膨胀土胀缩及砂土液化等特殊岩土灾害。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在水文地质灾害中死亡的人员数量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经济损失过百亿,水文地质灾害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对预测和防治水文地质灾害要求逐渐提高。

2预测与防治技术

2.1预测技术

(1)3S技术。就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一称呼,其在水利监管、水土保持以及气象监测等领域已然实现广泛应用。利用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预测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实时获取并更新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心系统对数据实施综合集成与空间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依据。在3S技术支撑下,技术人员可以建设灾害评估预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主要分为专题和基础地理信息两类,前者包括对策分析数据和预防设施数据,后者包括了致灾因子信息和灾害具体运载环境数据。

(2)3S技术的应用。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分析灾害中的危险性,具体说明3S技术如何应用。首先技术人员需要使用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灾害相关数据和信息,处理每一个灾害因子,建立灾害数据库,使用统计方法确定灾害因子在滑坡与泥石流中的“贡献”,最后建立灾害危险评价模型并计算危险值。对于滑坡而言,其灾害发生因素主要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和地质等,可以利用公式A=Σni=1Wi×Pi计算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数。灾害易损性就是指特定区域与时间内灾害发生致使人、财与物受到潜在最大损失,其设定前提是灾害处于最大危险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社会、环境、物质与经济的易损性实施评价。使用3S技术收集特定区域内的财产、房屋以及土地等数据,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在此基础上制作价值分布等值的线形图,对其实施相关分析与评价。评价破坏性就是以特定区域中灾害的基础条件、激发条件以及活动规律为评价中心,计算分析其中存在的可能危害程度和灾害活动频率,S=f×Q是危害强度和灾害期望损失间的函数,利用D=Σni=1di×ri预测灾害发育程度,公示结果包括四种发育类型,分别是加速、减速、衰竭以及停止。技术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灾害发展趋势的详细预测评价图。

2.2防治技术

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减灾,基本途径是控制灾害源、增强抵抗力,基本措施是受灾体防护、降低灾害活动强度、灾害避让以及监测预报这四个方面,依旧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具体分析防治技术:

(1)防治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灾害,可以采取固底技术和工程措施。在具有顺直沟道和坡度均匀的天然泥石流沟里,泥石流上游沟槽处坡度较大,致使泥石流流速快,出现下切侵蚀,因此防治泥石流,必须采取固底技术,利用坚硬岩块石实施镶面,块石直径需要比泥石流流速可以撬动的固体颗粒最大直径大,只有这样,才能阻碍泥石流冲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具有使用年限,因此必须注意时间。在救灾过程中,通常使用导流排放方法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泥石流灾害的流速结构一般由上凹弧形的横纵断面速流槽和八字形状汇流槽组成,其中,纵剖面线型常见类型为正弦线、螺旋线、圆弧线以及抛物线等。为保泥石流沟槽的斜坡结构稳定,避免其崩塌,必须修建防护工程拦挡土石,也就是选择利用拦碴坝固定沟槽。为了减少洪峰以及固体物下泄量,施工人员可以在沟内修建低坝拦截,同时选择淤积物保护岸坡、以防其再次受到泥石流侧蚀,实现抑制泥石流发展的最终目的。

(2)防治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排除地表与地下水、减重与加载两种方法防治滑坡灾害。地表和地下水与滑坡灾害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防止地表水流入滑体,减少其冲蚀以及地下水浮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体稳定性、增强滑带土自身抗剪强度。排除地表水工程可以分为截水沟与排水沟两种,排除地下水需要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实际类型,经过拦截建筑物、降低地下水位以及疏干地下水等方法降低其对滑坡体的负面影响。通过改变滑体本身的力学平衡条件,预防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护坡技术加固滑坡坡面,利用混凝土材料方格骨架或浆砌护坡的方法改变平衡条件,这种方法可以在防冲刷的同时实现绿化效果;与此同时,可以采用抗滑桩方法,将大尺寸锚固桩打入滑体与滑床间,将二者连为一体,实现抗滑作用。

3结语

人类过渡开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直接影响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水文地质灾害不但破坏地区环境、威胁人类财产与生命安全,还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为了降低灾害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技术预测灾区,预防灾害,一旦灾害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急救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周.矿山建设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2).

[2]欧礼平,吴兴明,朱天.矿山整治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3]杨鸿.水文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J].大科技,2015(32).

篇11

关键词:内涵;诱发原因;思路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各种水电设施掀起建设。这些设施对于我国电力供应、水库安全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水-岩土的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对这些设施的安全有着严重的危害。而且只实践中,由于水-岩土的复杂性,常常被施工人员忽视。水-岩土化学作用的危害不仅在于岩土整体力学的变化,而且也会造成岩土不均匀的损坏,从而造成地质灾害风险。所以本文详细论述了水-岩土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理论、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二、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三、水一岩土化学作用环境效应的诱发原因

1.工业废水

石油、化纤、塑料、制革、造纸及印染等轻工业生产厂区周围岩土体都已有程度不等的水化学损伤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由于岩土体中渗入了大量的酸性或碱性废水.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酸碱度为3%一7%,pH二6一7,而在这些生产厂建厂数年后的某些车间附近常发现酸碱度达20%,pH为3左右的地下水,导致地基土变得疏松多孔、变黑、变软,构筑物基础下面局部地区出现空穴,于是出现不均匀沉降,地坪开裂,结构开裂、倾斜、下陷等。

例如,某厂酸库因硫酸渗人土中产生强烈化学作用,使墙基附近的土变成稀泥浆;某造纸厂也因强碱渗漏使地基土受侵蚀产生不均匀变形而引起喷射炉体倾斜;上海某合成洗涤剂厂的喷粉车间由于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大量渗人地下,将基础沥青碎石垫层中的沥青溶解并随地下水流失,下渗酸碱废液使混凝土及地基土受到腐蚀,导致厂房的地坪、墙、柱出现开裂,设备管道严重断裂渗漏;某厂硫按工段,由于大量硫酸、硫酸钱溶液等生产污水渗入地基,局部地区地基土被酸溶液侵蚀,造成侵蚀与未侵蚀两侧的差异沉降,导致厂房墙体及地坪开裂,屋面板拉裂,行车轨道扭曲;铁路成渝线路堑,由于列车振动及地下水汇集造成的水一岩土的相互作用,使基床岩土的物理化学风化加快,土质变差,导致基床翻浆冒泥及下沉等基床病害。

2.人类工程活动与暴雨

水库诱发地震、滑坡是人类工程活动川与水一岩土化学作用的综合体现,其中水库诱发地震,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例,我国已发生16例,均分布在我国东部。长江库区两岸由于水位的变幅较大,引起水一岩土的化学作用的周期变化,最终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愈来愈多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的破坏、岩土开挖等,使得长江沿岸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急剧增多。根据地矿部909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5-1988年调查表明,宝成线上由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或激发的崩塌共397处,这其中暴雨起的作用很大。

人类工程活动开挖的碎岩石碴堆于斜坡之上,不仅增加了斜坡的上覆荷载,而目改变并加强了降水的渗透,改变了渗透水的化学成分及其与岩土的化学作用,造成这些地区岩土体不稳定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大。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作用,其中水一岩土化学作用对环境效应的作用也各有其特点:岩土开挖,引起岩土损伤、新弱面的出现,并改变渗流场中地下水的源、汇的分布与强度,从而改变局部地下水流动系统,导致水一岩土化学作用模式的变化;水流、水体调节,在人类活动扰动下,地表及地下水系统受到的影响表现为水位、渗流方向、梯度、速度的变化,从而弓}起水一岩土化学作用的变化;工程热力作用.由于在工程和岩土界面上的热传播,可导致岩土介质中温度变化。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要注意地质环境因素的充分、合理的综合利用。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其形成机理很不相同,但在许多岩土不稳定性地质灾害中,水的化学作用可看作地质灾害的一个主要的劣化因素,此方面的研究对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有重大意义。因此,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在分析物理力学的同时,还应重视水-岩土的化学作用的研究。

自然界中水-岩土的化学作用处于一个开放的不平衡系统,它具有一定的演化历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对岩土的力学效应也是动态的,目前的作用处于一定的演化阶段。在以往地质灾害与防治的研究中,对动态的水-岩土化学作用及其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重视不够。例如,在滑坡治理方面,过去多采用桩、排、支、挡、护、砌、锚等措施,以改善坡体内部应力条件或提高岩土体强度。但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中,对水-岩土化学作用的历程,以及如何综合利用水-岩土相互作用的特性来达到预防、控制和治理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

而且,对于人类工程活动也对地质环境的水-岩土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引起地质环境各要素及总体环境发生变化,改造了地下水流动系统(包括介质场、水势场、水化学场、温度场),于是,加强或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这已成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人类工程活动要重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环境保护。

因此,我们认为,全面运用物理、力学、化学的观点来解释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是今后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在研究思路中,要以地质演化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观念,加强水-岩相互作用(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系统的动态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与水-岩土相互作用过程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水-岩土相互作用系统的演化历史过程对岩土的力学效应; 第二,水-岩土相互作用系统现处的一定演化阶段与岩土力学性的关系; 第三,人类工程活动或地质环境自然演化以后的水-岩土相互作用演化趋势对岩土的力学效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水-岩土化学作用的内涵,对环境作用的发展原因,提出了对地质灾害相关的解决对策。本文试图对水-岩土化学作用的机理进行阐述,对各种岩土工程的质量影响原因,目的在于为水-岩土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年小苏. 在三峡库区调研时的讲话要点[J]. 国土资源通讯. 2011 (13)

篇12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

水稻是我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选好秧田,施足基肥

秧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杂草少、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田块;秧田犁耙前亩施猪牛粪30~40担,以每厢6尺开厢后,厢面施粪尿6~8担,再平整秧板。

2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我们因地制宜的选用中早熟品种种植为主,原则是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多抗稻瘟病、倒伏等)、耐冷性强。可以选择龙粳20,龙粳25,龙粳26、龙粳29等。种子纯度须保证98%,净度98%,发芽率8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3.5%,公顷留种70kg。

3 播种准备

种子播种前晒1~2d,用强氯精500倍液浸泡12~15h消毒灭菌,经清水洗净后再浸泡2~3d,进行催芽至粉嘴。抛秧所需营养土须在播种前20d做好(亩用过筛的肥沃土壤80kg、腐熟过筛的有机肥5kg、过磷酸钙1kg、敌g松粉剂10g、硫磺粉100g(或醋100~200g)、水适量,充分拌和均匀,手捏成团落地能散,营养土中严禁拌和尿素和其它氮素化肥。)旱育秧播种前每平方米苗床用70%敌g松粉剂1g1000倍液喷施防立枯病。

4 精细播种

播种要分厢定量稀播、匀播,播种后用木板轻压,细土盖种。抛秧播种软盘必须与床面紧密结合,装填营养土(亩加入抛秧专用壮秧剂1kg充分拌匀)至钵孔三分之二后播种,盖种至不露籽为宜(盖面泥不能加壮秧剂),然后喷水至湿润、盖内膜保湿,架拱严实盖膜,齐苗后揭内膜。

5 田间管理

5.1插植疏密合理 目前,我省农民插秧普遍存在过密,而且一蔸多苗,这样不利于管理,又浪费种苗。一般杂交稻采用单、双苗插植,常规稻2~3苗插植;插植规格一般采用20cm×20cm、20cm×16.7cm、16.7cm×16.7cm等3种规格。

5.2科学除草 在插秧后5~7d,配合本田第1次施肥,将60%丁草胺1500g/hm2和肥料混合均匀施,保水4~5d,并尽量避免田间农活操作。

5.3合理施肥 施肥原则为:采用前攻中稳后补。不同品种(组合),不同的生长环境、条件,根据禾苗长势可酌情增减。基肥:在拖拉机整地前施农家肥7500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或拖拉机整地后施复合肥225kg/hm2,然后耙平)。追肥:第1次追肥在插秧后5~7d,这时施复合肥75kg/hm2、尿素150kg/hn2,目的是促进早分蘖,而且早生快,发对抑制杂草生长有很好的效果;第2次追肥施复合肥75kg/h+尿素112.5kg/h,主要是进一步促进分蘖,并达到够苗目的。一般在插秧35~40d追施氯化钾或氧化钾150kg/h,以达到壮秆、结实率高、增强抗性和米质的目的。穗粒肥:在水稻抽穗扬花时,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可以追施尿素60~75kg/hm2,并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以达到促花护花养花。

5.4合理灌溉 合理管水,即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管水必须与施肥密切配合,实行科学合理排灌,以水调肥,浅水勤灌,结合烤田达到促控结合。要防止孕穗、抽穗期断水,以免影响水稻生长,造成发病。

在出穗扬花期间,田间仍需保持一定水层,调节水温,提高空气湿度,以利开花授粉。到灌浆期,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灌水办法,就是灌一次水后,自然落干1~2d,再灌一次水。这样可以达到以气养根、以水保叶的目的,有利于促进灌浆,防止早衰。进入蜡熟期,要采取干干湿湿,以干为主的灌水方法,灌一次水后自然落,干3~4d,再行灌水。后期,收割前7~10d把水放干。

6 防治病虫害

防治病虫害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田间检查和测报工作,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防治。

6.1稻曲病出穗前7~10d,每亩用6%多菌铜2.0~2.5kg喷施;每亩用25%络氨铜粉剂350~400g,兑水250~300倍喷雾,每亩用50%DT粉剂50~100g,兑水50kg,叶面喷雾防效最佳。

6.2纹枯病当发病株率达15%以上时,在分蘖末期与抽穗期各喷药一次,每亩用5%井岗霉素100g,兑水50kg喷雾;出穗前7~10d(7月下旬)每亩用200g稻丰灵,兑水50~60kg喷雾,兼防稻曲病及二化螟等害虫。

6.3稻瘟病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每亩用40%富士1号0.15kg,兑水50kg喷雾,主要防治穗颈瘟。

6.4白叶枯病此病是检疫对象,用25%敌枯松2000倍液喷雾,发病初期和出穗期各喷一次药。

6.5二化螟、粘虫和稻蝗及时检查害虫消长动态,可用25%杀虫霜水剂每亩200~250g或速灭杀丁15~20g兑水50kg喷雾。

6.6稻飞虱用80%敌敌畏乳油,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亩用药液50~60kg;选用扑虱粉防治效果更佳。

篇13

【关键词】地下水开采 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下过度开采情况严重,已经造成了众多灾害性的问题,如地下水污染严重、地面沉降问题突出。如何有效管理地下水开展,减少灾害的发生,成为水利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地下水开采与灾害发展之间关系,了解地质沉降等灾害的危害性,为合理开采地下水提供参考意见。

1.地下水过度开采与各种灾害

1.1地面沉降

(1)区域的地面标高降低 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壳新构造运动、海平面相对上升造成地质抬升、土层的松紧程度及其结构、地震的冲击作用以及火山运动等等。人为因素有:抽取地下液体(包括了水、油、天然气等)、对地下矿产进行开采(如对有色矿产开挖)、修造地下工程并对地下结构进行改造(如修建地铁、隧道等)、还包括地表活动对地质施加负荷(包括地表的各种建筑)等。在我国北方地带地壳运动不频繁、土质结构稳定,因此自然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较小、沉降的速度也十分缓慢。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于近年集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面积的地面沉降现象,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2)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因此出现下降 地面沉降是当今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面沉降会造成基础建设受损、人员伤害、降低城市防洪能力等严重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基础设施、房屋等建筑受到损害。由于地质表面出现局部下降等不规则升降,容易出现地表建筑倾斜、墙壁开裂,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地下建筑等更容易受到破坏,公路塌陷、铁路地基不稳、地下建筑坍塌等严重事故出现的概率增多。②供水成本增高:由于地面沉降,使抽水井管相对上升,导致抽水深井降低甚至失去取水功能,从而增加工农业用水的重复取水投资。③农业损失加大,在农村出现地面沉降虽然不如城镇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但对农业的影响也是极大。④降低城市防洪能力,地面沉降造成整个城镇的地面不平,地段有高有低,排水系统则不能发挥作用,容易造成堵塞情况。⑤在水系发育丰富的河网地区,地面沉降造成桥梁净空减小,使过桥能力大大地降低,同时也使城市的港湾、码头的使用能力降低。

1.2地下水化学灾害及水质污染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的特征,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不受到人为影响,则地下水资源不易造成污染,水质也较为自然。地下水可分为浅表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一般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多为浅表地下水,浅表地下水所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更为深远。现今中国发展速度离不开工业等行业拉动,各地不同程度的污染排放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地表水渗入这一方式补给至浅表地下水,从而造成地下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除了补给特征造成污染外,地下水径流及排水特征也加重了地下水污染和化学灾害。浅表地下水的径流及排泄主要受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的影响,一般由山区向平原缓慢流动,也有部分向深层地下水渗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今绝大城镇区域的地下水的排水方式为人工开采,彻底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特征。同时,由于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容易造成水位低槽带或临时性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越来越向漏斗中心流去,地下水污染问题则集中在低槽带不得排泄,使得地下水污染更加严重,化学灾害出现可能性更大。

1.3 山体滑坡

通常认为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人类活动而破坏了地表层,致使山体滑坡出现。但事实上据统计,因地下水渗透作用引起的山体滑坡占90%以上。受到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影响,山体地下水越是丰富则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则越大,在城镇区域,地下水的径、排特征被人类活动彻底改变,而山体中的地下水无法按照原有规律进行排水,而加大了山体滑坡发生率。

1.4 地下水咸化

随着地下水开采不断加重,浅表层的淡水区被不断开采,水位越来越低。根据地下水的补、径、排的特征,浅层地下水不断被人为排出,而补给的淡水却是越来越少,出现了深层地下水、咸水地下水反补浅层地下水和淡水地下水,出现了地下水咸化的现场,同地下水漏斗地带和低槽带的出现也加重了地下水咸化的过程。 地下水咸化的现象在我国各个地方,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地下水是北方的主要水源,若是咸化则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

2.科学管理地下水开采与防治灾害

2.1合理利用客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将黄河小浪底水库水资源调给涑水河流域,运城拥有大量客水资源,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农用和生态用水采用上客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把优质不易得到的地下水用在居民饮用水工程上。减轻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有利于缓解地面沉降问题。

2.2建立地下水科学监测体系,分区控制开采地下水

结合地下水现状,地下水补、径、排的特征通盘考虑,对运城市各地的地下水进行分级评估,划分为地下可采区、控采区、禁采区。这就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完成地下水监测网络。可采区域限定开采数量,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率;禁采区域严格执行禁止令,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以管理;控采区域一般条件下不得开采,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才准予开采。这样,可以极大缓解地下水消耗量过大,防治出现地下水漏斗带,缓解地下水污染及咸化程度。

2.3建立污染处理设施,对污染排水进行严格管理

篇14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

引言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广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借助水利工程可以实现对矿产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而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其会对整个水利工程的后期使用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以及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一些策略,可供参考。

1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

水工环地质工作牵涉到诸多领域,但本文着重对水利工程方面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行研究。为了保证顺利、有序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应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加以高度重视,编制具有针对性且合理的施工计划,以保证施工计划能够与当地的施工环境相符合,为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正常使用奠定基础。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均能做到对所建造的水利工程实施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然而,由于某些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再加上某些设备和勘测技术非常有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由于当前我国缺乏技术创新,致使勘测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因为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如果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不足,则必定无法准确地对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进行划分和评估,无法对工程地质环境及岩土体工程的地质特点进行精准的划分,这样必定会大大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此外,施工水平也是影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倘若施工水平偏低,则有可能增加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2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

2.1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

地形地貌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指水工环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给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1]。而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案与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关联,而且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密切相关,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少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因此,在开展斜坡等地形施工时,应先对地形条件加以充分考虑,编制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再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展施工,这样可以防止因施工操作不当而增加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在编制水工环施工方案及施工预案的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加以充分考虑,不断地优化应急预案,落实好施工现场的监督、指导工作,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形地貌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影响。

2.2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地质灾害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指以往施工现场出现的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施工带来的影响,技术人员在勘测施工现场时,应尽量做到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地划分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2]。譬如,在勘测水利工程对应的水工环施工项目的施工现场时,应认真勘测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项目,以免影响施工方案的编制,影响水利工程后期的正常使用。另外,在勘测施工现场的地质灾害时,应科学地划分地质灾害较为突出的地区,以便施工人员及时地采取对应的防范对策,为顺利、有序地开展水利工程施工奠定基础。

3优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策略

3.1加强对水文环境的勘测

在评估水工不地质灾害危险性时,应重视对水文环境的勘测,科学地分析水文条件,恰当地使用水文因素来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奠定基础。在优化水文环境勘测的过程中,应对评估依据及参考数据进行科学地设定,合理地分析现有的水文条件,一般来说,应将地下岩溶的发育状况作为主要的评估依据,通过对危险等级和岩溶发育状况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来得出危险评估结果,再根据危险评估结果来编制处理对策及防范对策,以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3]。

3.2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勘测

通过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勘测,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为科学地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奠定基础。在勘测地质环境的过程中,应先对地质环境现有状态、施工设备及技术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编制出防范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措施,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目的。同时,还应对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全面优化,以便更好地监管工程施工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勘测

在勘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时,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地划分,严格落实好每个区域的勘测工作,严密监控施工现场四周的环境条件,同时,必须对各种可能造成地质灾害危险的因素加以全面考虑,认真落实好对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为提升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精准性奠定基础。譬如,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均建造在山区,所以,在开展施工前,应加强对山区的勘测,尽可能详尽地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再根据勘测结果来编制施工方案,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4结语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步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也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及施工现场的勘测,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顺利、有序开展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雪,黄娓.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低碳技术,2017(20).

[2]罗升华,陈宇超.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矿山工程与建设,201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