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管理和管理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管理和管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管理和管理学

篇1

学校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区别而言,首先它们是管理学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到人本管理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是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思想增强的具体表现,是以物质财富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这是区别之一。

第二个区别是管理的人性假设不同。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的主要管理手段)是以“经济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而人本管理则是以“社会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只看到人性的消极、自私的一面,而“社会人”假设则注重人性积极的方面。学校中的制度管理也是一样,尤其是私立学校,怎样给教师确立人性假设,或者说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理念,是科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的主要区别。如果学校管理中只注重强调制度管理,不重视人的合理需求和平等意识,那就如“科学管理”一样,是以物质管理为中心,管理者只注重办学效益和经济收入,把教师当成工具使用。而人本管理则是人为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点区别是人本管理的处延大于制度管理。现代的制度管理能体现人本管理的一些内容,但不能体现人本管理的全部。比如人际关系和感情投入,无法完全体现在制度管 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它统帅制约着制度管理。也就是说不同的管理理念有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的管理理念,有着不同的制度管理。比如同样是人事管理,“经济人”假设人事管理则主要是计算工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进人、管人、出人。而人本管理的人事管理,则要考虑个人兴趣、爱好、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并视其为学校的财富,充满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制度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下的制度管理更注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注重管理的教育职能。

在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应以制度管理为主,人文管理为辅,两者长短互补、相辅相成。制度管理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是一种“刚性管理”,必须建立权变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它必须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果把人本管理称为“柔性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才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制度管理严肃认真,赏罚分明,足以立威,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北京大学,还是北大附中,他们都有比较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每当他们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时,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他们的制度管理,这就是制度管理为什么在七种管理手段中名列第一的原因。然而它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没有权变理论与之相适应,制度管理就会走向死胡同。特别是人本管理理念和人的情感,制度管理是无法涵盖的;管理者的作风格,制度管理也是无法涵盖的,而这些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弥补和完善制度管理之不足的重要调剂。所以制度管理必须以人本管理为前提,而人本管理则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人本管理注重感情投入,它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它是完成管理目标和逆境中克服挫折、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管理中所说的“恩威相济”,就是指现代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和谐统一的管理。人本管理是管理者施“恩”的过程;制度管理被看做是立威的过程。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恩威相济”的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

篇2

(一)科学管理的现实意义

科学管理原理形成之前,在一个工厂里,雇主和被雇佣者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墨守成规和盲从习惯,在泰罗的思想里,这是完全错误的,必须杜绝。他认为一切事情,包括细节事前都要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工作监督和领导的一切形式、条件与方式,都应当早有预见,合理安排,精确规定。这样不仅使企业更加组织化而且为企业节约大量资源,以消耗最少的劳力、时间和资金取得最大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泰罗的科学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和重大深远的意义。一个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内部构造复杂程度如何,其中的各个部分,不但应该相互密切配合,还要安排的合情合理。此外,泰罗相当重视对工人的选择。给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一项最适合他的个性、适合他体力上和心理上的特点的工作,这对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管理的应用局限

科学管理学派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要求企业实行科学的组织,合理的安排,笔者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是科学管理学派对人的认识还是有严重的缺陷的,如把人仅仅看成是经济人,过分的强调物质刺激;仅重视人的技术因素,而不重视人的社会因素;把人看成生产过程中的附属品,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考虑到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员工的工作环境等问题。他要求全体人员的工作都应准确无误地执行这个预先编制好的、经过深思熟虑和科学思考的计划,这显然是毫无人本理念的。“对于节省无生命的钢和工具十分认真、细致,而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工人的精力和切身利益却完全熟视无睹,这就是整个泰罗制的最鲜明特征。”泰罗认为,搬运工走向车厢的时间算作工作,而工人沿着垫板往回跑,去搬另一块生铁的那段时间,则看做是工人的休息,这未免太牵强,不合情理。在泰罗的思想和著作中,一直回避着工业疲劳这个问题,但是要想合理的使用人的精力,实现真正科学的管理,我们必须对疲乏和劳累的问题加以研究。一些对科学管理持怀疑态度的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在工业疲劳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在泰罗制定的所谓科学的工作行为下,工人的生理机能衰老的异常快,年轻的工人看起来也总是显得筋疲力尽。瓦克斯维勒医师在美国工人工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泰罗制下,工人的精神系统比钢铁制造的机器磨损得更快!”也许,泰罗所讲的“磨洋工”并不是偷懒,只是工人们下意识的为了恢复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上的疲劳而做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二、人本管理的主要贡献以及发展困境

(一)人本管理的主要贡献

任何组织当中都存在除正式组织之外的、在人群关系中自然形成的、以团体形式存在的组织,我们称其为“非正式组织”,它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绝对不能忽视。由此,人本管理的作用开始凸显。人本管理一直把人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所有管理工作都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目标的。提高员工在组织中参与管理的程度,才能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这样也避免由于优秀人才的流失而造成的资金损失和成本代价。实施人本管理,可以客观的评价组织内员工的工作能力,被组织肯定的员工积极主动性倍增,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一方面使组织内部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另一方面令员工对本组织的核心管理理念更加认同。同时,提高了组织向社会提品与服务的水平,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提高了企业的声誉。

(二)人本管理的发展困境

人本管理理论的产生是管理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其贡献之大,世人有目共睹,但是任何理论都有不是完美的,人本管理也具有其内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见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困境。首先,在人本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赖且和谐发展的,很显然,它已经不适应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逐步加剧的今天。其次,人本管理只注重被管理者的需求,忽略了管理者。在现实的管理中,要么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毫无原则的听之信之,要么管理者只是披着人本管理的外衣,究其内在,依然是以效率和利润为首要目标。再次,每个人的内在诉求都不同,组织和个人的需要也一定会有偏差,当这些差异产生矛盾时,我们怎么办?舍弃一方还是争取双赢都是人本管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人本管理中的“人”和科学管理中的“物”,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端。因此,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才会使管理更加行之有效,更加合理,更具人性化,只有这样。管理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管理。

三、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现实性

(一)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之比较

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它们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励员工,从工作获得满足感就成为了员工继续工作的动机,同时,也满足了组织的需要。

(二)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必然性分析

根据比较得知,科学管理关注人的工具理性,人本管理关注人的价值理性。失去科学,社会必将灭亡,失去人文社会发展则毫无方向。科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科学性,追求科学工作方法和工具理性思维,人本管理的取向是人文化、追求人性管理和价值理性思维,“科学是提供幸福的物质前提,人文是提供幸福的精神条件;科学解决人的生理平衡问题,人文解决人的心理平衡问题;科学使人获得现实的利益,人文使人享受到理想的快乐;科学以实在的方式让人感受到适意,人文以超越的方式使人体验怡然自得的意境;科学将有限的、具体的满足赐福于生活,人文将无限的、永恒的激情灌注灌注于人性之中。”所以,我们要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之上,坚持人本管理,以工具理性为基本手段,以价值理性为目标方向,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合理的比例之下相结合的新的管理理念才是最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将科学与人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按照工具理性的思维增强操作技术性、提高科学性的含量,另一方面要使一切管理行为都能体现出人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这种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进行机械的组合,而是对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大理论的实际内化和本质超越。

(三)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现状及现实性分析

哲学孕育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学界亦如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正在逐步走向整合,这也正意味着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现实性日益突显。人类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是物性与精神性完美结合的个体,因此,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诉求。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曾经讲过:“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就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人们不再屈服于权力、等级、命令,而是更加提倡民主、合作、协商等人性化的管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才是工作生活的中心和重心。但是,目前科学管理仍然是大部分组织所奉行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还需要更强大的理论背景支撑其发展,虽然发展道路有些艰难,但毕竟人本管理的理念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管理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可和使用。然而,两者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仍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社会历史条件完善到一定的程度,更需要管理理论学者和实践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交互管理;理念建立

作者简介:刘晓慧(1977-),女,河北省衡水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09-02

观念是行为的导向,只有科学的观念才能良好地指导实践,因而教学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教学管理方法和理念,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封闭,以集权和控制为主,缺乏关怀和指导,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逐步创新,教学管理正在向着开放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交互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具有互动性强、系统性强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等优点,将交互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将得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管理新观念分析

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管理观念逐渐由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和多元,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管理观念,这些观念的出现为教育管理的创新及其观念的转变做出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以下选取开放观、分权观和服务观进行阐述:

(一)开放观

现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开放性逐步成为教育管理者追求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原则,而“面向世界”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开放观。教育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组成上可分为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对象等几个方面,在流程上主要有组织、决策、协调、监督这几个环节。教育管理的每个组成和流程都体现着教育的开放观。首先,在管理方法和原则上应该充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使别的国家科学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法和原则为我们所用。国际间对于教育管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其次,教育管理应该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开放。教育归根结底是以学生和老师为对象的,如何进行教育管理才更有效老师和学生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广泛听取老师和学生的建议,才能使管理方法真正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支持,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繁荣的大事业,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因此教育管理应该面向老师、学生和社会。

(二)分权观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通常以学生处和教务处为中心,这些部门控制着几乎所有日常教学管理事务,这样的集权体制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教学管理信息反馈失真。由于职能部门不在教育管理的第一线,很多管理信息都是通过下属部门间接得到,因此,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就难以作出真正符合学生和老师需要的决策。其次,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剥夺了教育主题参与管理的权利,打击了教师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开放教学管理中应该突出体现分权观,将管理任务和权利下放给各个部门和个体,提高整个教育群体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广泛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三)服务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管理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控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行事。其实,就开放教育管理理念来看,教育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管理者不应该一味控制老师和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他们,让被管理者的积极性通过被服务得到充分的提升。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提倡人本管理和全员管理,被管理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这是因为人们只有在管理自己时才可以将触及心理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教育管理者应该本着服务于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氛围,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制度条件。

二、建立教育交互的基本原则

(一)情境交互原则

在新课标下,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因而为了实现教学交互管理,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合作的、互助的关系,通过这种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高教学的管理质量。所以,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的、愉快的、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交互管理的保证。

(二)平等的对话交流原则

远程教育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的动态的教育活动。为了实现教育的交互管理,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这种平等的原则要求老师尽可能的避免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学生,尽可能的多聆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三)师生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则

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生获得知识理念,其更加的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的参考、研究,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要求适当的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节。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则

实现教育交互管理如果只是在知识能力上做相应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交互管理。

(五)教学资源交互原则

不论是哪一学科,其教学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教育交互管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的开拓教学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丰富的书本资源和生活素材,从而将教育交互管理推向一个更高深的层次。

三、教育交互管理建立的措施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建立交互管理理念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的交互,下面将简述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措施。

(一)管理者交互

为了实现教育交互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注重各种行政管理方法的使用。此外,教育管理者还需要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的能力,经常的和其他的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能够了解一些动态的、有价值的、时效性强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完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建立有效的教育交互管理体系。

管理者需要全面的监控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不断的修订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断的丰富教学资源,加快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完善。

(二)学习资源交互措施

增强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是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关键。特别是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在远程教学中不断应用的条件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的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资源还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对于交互教育管理下的教学资源,其更应该具备个体性差异和时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经常性的与学生们之间进行交流,了解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断的关注当代的相关知识的发展状况,实时更新、补充相关的知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提高教育交互管理,还需要重视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教师要时刻关注相关知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三)增强学生交互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质量,教师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情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控制教学的难度,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些许的成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的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质量。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观念,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结合自主思考,深入了解知识的形成原理以及相关的理念。建立自主学习观念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加强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中尽可能的培养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完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巧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的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活动中。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结合教学,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实际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师生之间的交互,提高交互教学管理的质量。

总之,教育管理者不懈努力,转变教学管理的观念,建立交互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从而促进学校的方面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白石,景阳.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观念、原则与方法初探[J].理论界,2006(12):137.

篇4

    关键词:管理实践;工厂;现代企业

    在管理学介绍中,比较一致的是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开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共同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石。但在科学管理之前,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这些社会商业事物是现代管理学和企业理论发展的渊源和演化的前身。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企业。

    1 工业时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了。社会本身,就是具有阶层性的,如何统治民众,如何安排宗教事宜,如何分配剩余物资,都是最早的管理问题。人类最早也是当时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不约而同都是产生在河流附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河流泛滥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协同工作的任务。正是这种任务的挑战和不断实践,逐渐产生了协调与管理的需要,进而产生了文明社会。不论是埃及的治理尼罗河泛滥还是中国的大禹治水,都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体现。

    宗教方面,中东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机构来管理一大批寺庙。军事方面,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政治方面,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也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而且政治领域也诞生了最早的职业“宰相”,出现于公元前1750年,与法老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的部分分权,并领导其下的官僚机构,以执行监测尼罗河水位、预测全国农业产量和实施分配等任务。

    工业化前,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这些古代的管理活动,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时,已经形成了“以十为限”的管理原则,即一个监工只能管理十个奴隶,以保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意识到管理的普遍性,不论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还是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的色诺芬观察到社会分工的好处,到罗马时代已普遍实现了社会工种的职业化。在世界的东方,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中世纪,封建主义促使十字军产生,而又促使封建主义的消亡。此外,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道路,目睹了东方在各个方面的领先和繁荣,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使欧洲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活跃的商业活动,导致了记账技术的发展。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自14世纪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但规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侣帕乔利,形成了第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2 早期的工厂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作为新商业阶段的代表——工厂及工厂制度广泛普及并发展开来。在早期的工厂活动中,经济活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厂的雇工通常不多,在伐木业中不多于12个人。在1840年之前,只有纺织业才可以达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可以常常以实物作为报酬。在1832年,美国财政部长路易斯?麦克莱恩批准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调查,在不少产业中,只有1-2家企业能达到50人以上的雇工,只有六种工业能达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业。其描绘的主要工业情景,是由许多不到50人的小单位。

    早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实际上也是由于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所决定的。以美国的工厂为例,在早期工厂内,面临着三个很大的问题:招募,培训和激励。早期的美国纺织工人独立性很强,反感工厂的强制性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早期的专业人员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因为没有成熟的学校体系来培养。会计制度当时依旧停留在帕乔利时代,而且除了记账,基本没有服务于管理。此外,监督手段落后、监督人力资源缺乏,懒惰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早期工厂的管理手段,也非常简单并具有针对性。首先是实行监工合同,其实质是一种包工制度,以详细的合同约定监工的责任,将监督的职能转移给监工,但这种制度会产生包工为短期利益牺牲企业主的长期利益,比如虐待工人和滥用设备。此外,对于工人实施计件工资,实施个人的成果激励,到1833年,47.5%的工厂都是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励的。鉴于存在着很多需要监督的管理活动,资本家大量动用家族亲情,在工业革命早期,企业家常常让亲属担任管理职务。

    3 现代企业的形成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技术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促使了大型商业组织的出现,更直接形成了导致现代企业诞生的商业环境。

    在运输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这种快速而廉价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国性的大市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铁路技术快速发展,包括铁路、桥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铁轨的普及。在美国,至1870年代经济萧条来临,美国已经建成陆地的基本铁路网。此阶段铁路公司已成功管理者数千名员工,数千万美元的设备,以及数亿美元的运货,在美国具有规模城市,已经实现一车到目的地。至1910年代合并阶段结束后,美国铁路网形成了稳定的寡头局面,提供通遍美国的高速运输市场。

    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和期货交易制度的形成帮助了企业的融资和成长。1840-1870年间,私人或小型投资团体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被政府资助、大规模公债、投资银行的权益资本等形成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资,投资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教育方面,大学商学院已经形成体系。188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登商业和财务学院,教授会计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学的普遍课程。1908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开始。管理咨询行业也随之发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职业化的管理顾问或管理咨询形成,从工程咨询中脱离出来。到1920年代,管理咨询已经提供职能咨询。

    分销方面,铁路和电报提供了大量分销的可能,大规模分销出现。到了19世纪70年代,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雇员2000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现代大型零售业,如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商店发展。另一方面,农产品交易所出现,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级化,并出现期货交易。由于铁路保证了运输,电报保证了通讯,期货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寄售交易,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4 现代企业诞生

    0美国着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企业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现代企业是包含多个单位(多地域、多功能),以及支薪管理阶层(包括由高层和中层经理构成的管理体系)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在1840年在美国尚不存在,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生产技术,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催生了全国大市场,两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从外部的市场协调顶点到内部的管理协调顶点,一系列不同的位置,都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单位协调的方式组合,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性。当流通量增大到一个程度时,通过支薪经理来实现管理内部化更优时,支薪经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场协调,从此现代工商企业就在流通量的压力下产生了。进一步,继续扩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产和纵向一体化,使得多单位结合在同一个管理机构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而且,规模增大导致了巨额的资本总量,促使了高层经理的职业化,从而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至此,现代企业的建立才最终宣告完成。

    最早的现代企业诞生于美国的铁路业。铁路业的管理非常之复杂,因此必须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担负管理任务。这些管理任务远非资本家所能负担,所以必须聘请外部的支薪经理,从而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比如在技术方面,铁路公司的复杂性体现在调度的复杂。经常性的协调与控制是铁路管理的基本原则,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协调需求。铁路行使具有排他性,自从快速的蒸汽机车出现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纪40年代,铁路公司发现自己拥有火车,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会更优,直到后来复杂的管理和计费系统诞生之前都是如此。时间安排也是如此,一个可供参考的铁道线是每天两端对开三趟列车,相对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在没有电报的条件下极易出现事故。

    此外,在会计方面,铁路公司也非常复杂。首先是资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间,美国修建运河的总费用约为1.88亿美元,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而私营铁路公司的股票投资至1860年已达到11亿美元。当时干线铁路的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相比之下,只有少数的纺织厂和炼铁厂的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而且会计,相对于传统的纺织厂和运河,铁路公司的列车、采购、维修等多方面人员都会直接处理相当数量的资金流转。而且,会计内容相对复杂。19世纪50年代时,最大的纺织工厂会计账目仅有5组,而铁路公司达到144组。纺织厂会计半年编制一次,而铁路公司每月编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从而出现了工厂、企业等复杂的现代商业组织。进一步,技术的演变、社会消费的扩大使得这些商业组织经济规模量持续扩大,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商业组织采用更加复杂的管理技术。这些动因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继续进步,终于在20世纪初,孕育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从而创建了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其后的管理学发展广为人知,而了解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的发展,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管理学创建和演进的脉络。

篇5

关键词:前科学管理时代;现代企业;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F02 文献标识码:A

管理学,比较一致的是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开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共同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石。但在科学管理之前,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这些社会商业事物是现代管理学和企业理论发展的渊源和演化的前身。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管理活动和商业企业。

一、工业时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了。

社会本身就是具有阶层性的,如何统治民众,如何安排宗教事宜,如何分配剩余物资,都是最早的管理问题。人类最早,也是当时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不约而同都是产生在河流附近,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于河流泛滥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协同工作的任务。正是这种任务的挑战和不断实践,逐渐产生了协调与管理的需要,进而产生了文明社会。不论是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还是中国的大禹治水,都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体现。宗教方面,中东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机构来管理一大批寺庙;军事方面,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政治方面,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华夏社会管理;公元前3世纪,印度考底里耶的《政事论》也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政治领域还诞生了最早的职业“宰相”,出现于公元前1750年,与法老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的部分分权,并领导其下的官僚机构,以执行监测尼罗河水位、预测全国农业产量和实施分配等任务。

工业化前,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这些古代的管理活动,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时,已经形成了“以十为限”的管理原则,即一个监工只能管理十个奴隶,以保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意识到管理的普遍性,不论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还是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色诺芬观察到社会分工的好处,到罗马时代已普遍实现了社会工种的职业化。罗马时代还出现了类似于股份公司的组织,向公众发行以支付国家的战争支出。在世界的东方,也出现了如前述诸如印度考底里耶、中国孙子、孔子的管理思想。中世纪,封建主义促使十字军产生,而又促使封建主义的消亡。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道路,目睹了东方在各个方面的领先和繁荣,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使欧洲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活跃的商业活动,导致了记账技术的发展。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自14世纪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但规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侣帕乔利,形成了第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二、早期的工厂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作为新商业阶段的代表――工厂及工厂制度广泛普及并发展开来。在早期的工厂活动中,经济活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厂的雇工通常不多,在伐木业中不多于12个人。在1840年之前,只有纺织业才可以达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常常以实物作为报酬。1832年,美国财政部长路易斯•麦克莱恩批准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调查,发现不少产业中,只有1-2家企业能达到50人以上的雇工,只有六种工业能达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业。

早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实际上也是由于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所决定的。以美国的工厂为例,在早期工厂内,面临着三个很大的问题:招募,培训和激励。早期的美国纺织工人独立性很强,大多是清教徒,像反对英国教会一样反对工厂的管理制度,反感工厂的强制性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早期的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包括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因为没有成熟的学校体系来培养。会计制度当时依旧停留在帕乔利时代,而且除了记账,基本没有服务于管理。巴贝奇建议建立一种说明性的会计费用系统,但直到二十世纪管理学和会计学成熟才实现。此外,监督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监督手段落后、监督人力资源缺乏。

因此,早期工厂的管理手段非常简单并具有针对性。首先是实行监工合同,其实质是一种包工制度,以详细的合同约定监工的责任,将监督的职能转移给监工,但这种制度会产生包工为短期利益牺牲企业主的长期利益的问题,比如虐待工人和滥用设备。此外,对工人实施计件工资,实施个人的成果激励,到1833年,47.5%的工厂都是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励的。同时实行罚款制度,但在劳动力不足的大环境下效果有限。资本家也尝试着建立新的工厂风气,用教会和宗教的力量来对人进行品德教育和约束。鉴于存在着很多需要监督的管理活动,资本家大量动用家族亲情,常常让亲属担任管理职务。

三、现代企业的形成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技术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促使了大型商业组织的出现,更直接形成了导致现代企业诞生的商业环境。

在运输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这种快速而廉价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国性的大市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铁路技术快速发展,包括铁路、桥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铁轨得到普及;火车头已经具备凸轮、水箱、驱动轮和平衡杆,乘客车厢和其他类型的车厢也基本发展成熟。在美国,1840年-1850年是美国铁路的第一次繁荣期,至1870年经济萧条来临,美国已经建成陆地的基本铁路网。此阶段,铁路公司已成功管理着数千名员工,数千万美元的设备,以及数亿美元的运货,具有规模的城市,已经实现一车到目的地。至1910年合并阶段结束后,美国铁路网形成了稳定的寡头局面,提供通遍美国的高速运输市场。

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和期货交易制度的形成帮助了企业的融资和成长。1840-1870年间,私人或小型投资团体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被政府资助、大规模公债、投资银行的权益资本等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资,投资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第一个期货市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建立也起到了降低商业风险的作用。专业化降低了信息和交易的成本。

商业教育方面,大学商学院已经形成体系。188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登商业和财务学院教授会计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学的普遍课程;1908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开始,其主要为大型大企业服务,三门必修课程为会计学、商法和美国商业总论。1914年增设市场营销,经营政策也同期成为必修课,选修课程则针对了不同的行业门类和公司类型。管理咨询行业也随之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职业化的管理顾问或管理咨询形成。到1920年,管理咨询已经提供职能咨询。

分销方面,铁路和电报提供了大量分销的可能,大规模分销出现。可供理解的比较是在1840年,最大的经销商年销售额不过25万美元,雇员只有5人;到了19世纪70年代,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雇员2000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现代大型零售业,如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商店发展,1925年,西尔斯第一家零售店开张。另一方面,农产品交易所出现,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级化,并出现期货交易。由于铁路保证了运输,电报保证了通讯,期货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寄售交易,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四、现代企业诞生

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企业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现代企业是包含多个单位(多地域、多功能),以及支薪管理阶层(包括由高层和中层经理构成的管理体系)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在1840年在美国尚不存在,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生产技术,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催生了全国大市场,两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从外部的市场协调顶点到内部的管理协调顶点,一系列不同的位置,都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单位协调的方式组合,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性。当流通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支薪经理来实现管理内部化更优时,支薪经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场协调,从此现代工商企业就在流通量的压力下产生了。进一步继续扩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产和纵向一体化,使得多单位结合在同一个管理机构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规模增大导致了巨额的资本总量,促使了高层经理的职业化,从而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至此,现代企业的建立宣告完成。

最早的现代企业诞生于美国的铁路业。铁路业的管理非常之复杂,因此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担负管理任务。这些管理任务远非资本家所能负担,所以必须聘请外部的支薪经理,从而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比如在技术方面,铁路公司的复杂性体现在调度的复杂。经常性的协调与控制是铁路管理的基本原则,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协调需求。铁路行使具有排他性,自从快速的蒸汽机车出现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纪40年代,铁路公司发现自己拥有火车,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会更优,直到后来复杂的管理和计费系统诞生之前都是如此。时间安排也是如此,一个可供参考的铁道线是每天两端对开三趟列车,相对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在没有电报的条件下极易出现事故。

此外,在会计方面,铁路公司也非常复杂。首先是资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间,美国修建运河的总费用约为1.88亿美元,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而私营铁路公司的股票投资至1860年已达到11亿美元。当时干线铁路的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相比之下,只有少数的纺织厂和炼铁厂的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纺织厂和运河,铁路公司的列车、采购、维修等多方面人员都会直接处理相当数量的资金流转。会计内容相对复杂。19世纪50年代时,最大的纺织工厂会计账目仅有5组,而铁路公司达到144组。纺织厂会计半年编制一次,而铁路公司每月编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从而出现了工厂、企业等复杂的现代商业组织。技术的演变、社会消费的扩大使得这些商业组织经济规模量持续扩大,迫使商业组织采用更加复杂的管理技术。这些动因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继续进步,终于在20世纪初,孕育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从而创建了现代意义的管理学。了解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创建和演进的脉络。

参考文献

[1]丹尼斯•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M].海南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