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产品运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宜昌柑桔;生产模式;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09-02
最大最难的问题便是“三农”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有限的资金资源来解决农产品的生产和消售以及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为此,我课题组2007年10月携当地两名学生深入到宜昌做实地调查,并走访了湖北省农业局、宜昌市农业局、统计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国土资源局等单位以及部分加工企业,加之对近两年的市场跟踪调研,宜昌市柑桔的运营模式逐渐掀开了面纱。
1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
1.1 规模化大生产。形成集成效益模式
1.1.1 政策激励,逐年提高种植面积
宜昌柑桔通过长期的自然和历史选择,现已形成了三大种植板块。一是三峡库区种植板块,以脐橙为主,另有锦橙、夏橙、桃叶橙等;二是清江河谷种植板块,以柑和蜜柑为主;三是宜东地区种植板块,以温州蜜柑和槛柑为主,有少量的杂柑和甜柚。至2008年全市拥有柑桔产业村260个,种植户31.7万户。“宜昌密桔”生产范围除宜昌市行政区另外,还涵盖到荆门的东宝、荆州的松滋和恩施的巴东。2007年,全市柑桔面积142万亩,产量136万吨,产值1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6.8%、22.7%和30%。宜昌市柑桔面积占全省的55%,占全国的6%,占全世界的1%;产量,占全省的62%,占全国的9%。
宜昌市柑桔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与政策激励是分不开的。课题组深入到近110户农民家中,取得了107份调查问卷资料,走访遍及柑桔主产区的4个区县9个乡镇(街道)12个村。随访中,我们发现许多村民家中甚至都有政府发放的农业补贴记录本,宜昌市有一项补贴是新苗补贴费,改种柑桔的农户可获得该项补贴,这项补贴极大地鼓励了农民种植柑桔、改良柑桔品种的热情。
1.1.2 科技扶持,加强田间户头管理
从调查来看,宜昌柑桔的科技扶持深入细致,农户们反映,他们接受过施肥、打农药等专项指导,科技人员对村技术骨干(多半是村干部)指导,技术骨干在田间地头生产时随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农户们清楚地知道每亩地施多少肥,什么时候打什么药,用多少量,并且很清楚绿色种植的概念,这与长期以来各种科技普及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在柑桔主产区,基本上形成了一户一本科技册,一村一科技骨干,一片一科技专业人员指导的局面。
1.1.3 柑桔加工,外延生产环节
全市至2008年有罐头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产品主要出口美德西日泰和阿联酋等国家,为全国三大柑桔罐头生产基地之一。另有汇源、椰风等果汁加工企业,年消化柑桔万吨左右。全市有柑桔选果打蜡生产线227条,分布12个县市区的50多个乡镇,年加工能力70万吨以上。每年早熟柑桔的销售,都基本上在产地进行选果分级打蜡包装后,才运往全国各地市场销售。
1.1.4 打造品牌,扩大商品销售影响
宜昌的柑桔分为内销和外销两个市场,内销以东北、华北和西北市场为主,全为鲜果销售,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基本上都能看到宜昌柑桔。全市柑桔出口每年近1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7%,出口市场主要是俄罗斯、东南亚和中东等国家,港澳地区和部分欧盟国家。鲜果的出口,基本上为转口贸易。用于罐头加工的柑桔每年在20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15%。用于果汁加工的柑桔每年在0.8~1.0万吨。占总产量的0.6%多一点。
全市有水果商标20多个,其中,桔颂牌纽荷尔脐橙、泄滩奥林达夏橙、清江牌柑、金银岗牌龙泉蜜桔、双红蜜桔,花园柑、秭归脐橙、沙镇溪桠柑、晓曦红牌蜜柑、小溪塔牌蜜桔、宜都蜜柑等柑桔品牌获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秭归脐橙、科恩牌金水柑先后被全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秭归县桔颂牌脐橙、兴山县昭君牌脐橙、夷陵区晓曦红牌柑、宜都市横碛牌蜜桔、宜昌蜜桔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果”。2006年6月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宜昌蜜桔”集体商标注册申请,8月份正式受理获批。
1.2 统一观念。齐心协力促发展
经调研,宜昌市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培训400多场次,受训人数达3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万多份。宜昌上至市政府,中有柑桔协会,下到农户,都极为重视生产绿色标准的执行和落实,政府农业服务工作着眼大局,注重细节,这种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观念高度一致。也是宜昌柑桔产业蓬勃发展内在动力。
2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这里我们不妨借签过来分析一下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
2.1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竞争优势
2.1.1 良好农业规范优势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指应用现有知识来处理现在农场生产和生产后过程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GAP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主要针对未加工和最简单加工(生的)出售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的危害控制,其关注的是新鲜果蔬的生产和包装。宜昌市于2006年正式了《无公害食品――宜昌蜜桔》、《无公害食品――宜昌蜜桔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柑桔在生产环节严格控制农药的用量以及时间,且在打蜡包装过程中贯有高温熏蒸的过程,使产品在食用时真正达到绿色标准,成为放心食品。
2.1.2 规模效益优势
2007年1~6月宜昌农产品出口价值为3098万美元。比同期增长30.9个百分点,占全省20851.2万美元的14.86个百分点,而宜昌柑桔及其罐头等加工品是这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示出规模效益的优势。
在我们调研的107户里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为95人,2005年为102人,2006年为105人,且在附近打短工的人次也是逐年递增的;107户农民家中2006年比2005年柑桔种植面积增加31.8亩,收入增加16.8万余元。规模种植,规范管理为农村节约了相对较多的人力,更多地节约了成本,回馈了更多的收益。
2.1.3 品牌竞争优势
宜昌柑桔已正式以“宜昌蜜桔”申请为集体品牌进行打造,并且开辟了专门的网站,保持常年更新信息、丰富内容、维护管理。2007年新华社、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湖北经视台和宜昌的主流媒体三峡电视台、三峡日报、三峡晚报、宜昌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宜昌蜜桔”品牌的整合创建工作,并刊播“宜昌蜜桔”广告240次之多,这些都可以广泛扩大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竞争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2.2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竞争劣势
2.2.1 柑桔上市季节与水果的特性不相适应
柑桔早熟品种上市在秋初,好保健的人们都知道秋燥期不宜吃上火的食物,而柑桔中的桔类性燥,吃多了易上火;柑桔中晚熟品种下市差不多入冬了,冬天恰是水果销售的淡季,这些都成为柑桔销售的障碍。
2.2.2 地处腹地与成本控制不相适应
宜昌地处三峡库区,与大中城市距离较远,就连与省会城市武汉的路程距离都有334公里,长距离意味着运输成本的增加,柑桔的价格优势就难以显现。
2.2.3 加工_形式仍然单一与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不相适应
“宜昌密桔”的加工还停留在罐头制品以及“打蜡包装”上。前者现在很少成为人们选用食品品种,现在水果种类繁多,罐头食品在制作过程中难免加一些添加剂,不如新鲜水果健康,所以销量不会很大;后者制作过程中有加热环节,改变了蜜桔的口感,虽然看起来光鲜,口味却不好,反而降低了品牌质量。
2.3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竞争机会
国家农业部2003年农计发1号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柑桔品种,并拨付了相应的经费,为宜昌柑桔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另外,西式餐点业的兴起,也为宜昌蜜桔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水果沙拉、水果拼盘、生日蛋糕中,蜜桔是既经济又开胃的水果,有相当大的市场前景。
2.4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竞争危胁
目前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还存在着不少脆弱的因素,特别是在宜昌柑桔整个生产运营体系的各环节中,我们始终没见到象样的仓储设施,也就是说,果子一下市,就得销售出去,这给销售环节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且应季水果价格也卖不高。突发事件的影响,也会带来至命伤,尤其是碰到象2008年四川广元“蛆柑”事件影响,没有出现疫情的湖北柑橘外销曾一度全面停滞,经有关有关部门“救市”后,销售量虽恢复蓟正常水平的85%,但柑橘收购价较往年暴跌。而且收购商对柑橘的大小、品相等要求严格,导致大量“等外品”柑橘被当成垃圾倒掉,果农的经济损失惨重。
3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改良的建议
3.1 运用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发展策略
水果强国美国柑橘的品种有一个特点是,注重成熟期的合理搭配,基本做到了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供应,如在佛州,从9月到次年6月均有柑橘成熟上市。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加工设备,柑橘汁加工期可以长达180天。因此改良宜昌蜜桔品种,使其改变成熟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柑桔的销售矛盾自然而然得到了改善。
3.2 完备的市场销售网络
充分发展各种方式,做好销售网络的构筑。例如在新形式下开辟全英文板的网站,可以更有效地扩大海外市场。
如今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一期的蔬菜、水果、冻品三大板块已经全部完成招商,进入选档、装修、入驻、试运营的阶段,其中香蕉交易区和冻品交易区已经进入试营业阶段。除了北京、天津及周边包括沧州、保定、德州等地区在内的水果经营户,最引人注目的是爱尔兰的Fyffes公司。这是欧洲最大的一家果蔬贸易公司,其主要业务是生产、采购、催熟、配送、销售世界范围内的香蕉、菠萝及甜瓜,而香蕉是这家世界顶级果蔬贸易公司的优势品种。“运营后,经过先进的催熟工艺生产的优质进口香蕉将全面进入京津冀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更优质、价格更实惠的选择。”海吉星公司副总经理茹江里说。
“Fyffes进驻之后,将实现水果从天津港转关到海吉星市场进行催熟,并在第一时间进入商超供老百姓购买,减免了之前的物流环节及中间商的运营费用,无论品质还是价格上都会有明显的变化。”不仅是水果,未来蔬菜、海鲜等食材都将通过海吉星的平台,为京津冀地区市民带来最新鲜的口感。“进口的果蔬,通过海关直接进入海吉星市场,将比传统的物流渠道至少提前48小时,每公斤水果的物流成本可以下降7-8毛钱,也保证了京津冀地区可以最先品尝到国内外优质食材。”茹江里说。为了追溯商品来源、保证食品安全,物流园采取了电子卡交易,一方面可以在市场流通中不使用现金,可以杜绝假币,使资金更加安全。“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可以通过电子卡对每一批产品进行编码,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准确定位该批次产品的流向和上游源头,不但可以准确定位责任方,对于市场内其他企业的经营也不会造成影响。”
这里作为一级批发市场,招商对象都是具有产地货源的大批发商或者直接从产地发货的基地客户,实现“产销对接”,这一模式大大缩短流通中的环节,减少中间商、物流、转运的成本。这样分销出去的商品,不但品质有了保证,还因为成本优势让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茹江里表示:“依托天津进出口贸易中心的地域优势,以及大型冷库的支撑,我们将打破北方地区进口水果长年由南方市场转运的格局,以香蕉作为起步,高品质的进口水果将陆续由天津港直接进入国内市场,提升北方地区的水果消费结构,带动京津冀地区整体消费水平的升级。”
五条高速交会 大项目齐聚
打造京津冀经济圈重要流通节点
物流园位于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津沧、京沪、津晋、荣乌、津汕五条高速交会于此,其中,中国北方57%的农产品流通必经京沪高速,再加上西南侧设有津浦铁路静海货运站,海吉星的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接北京、河北,放大天津港南部港区的集散功能。自2010年,随着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落地,静海北环工业园区逐步开展产业调整,将原有的工业企业外迁,形成了以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为龙头,利达粮油、中兴储运、义乌商贸城等一系列全国重点项目的现代物流商贸企业的圈层,逐步调整为占地面积约12000亩的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区。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之前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提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作为农产品流通行业新标杆,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顺势而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带动农产品流通行业升级转型,能更好地促进天津静海商贸物流区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京津冀经济圈中重要的一个流通节点,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建成将成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辐射面最广的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成为华北地区物流与多品种农产品的流通集散中心,更好地满足天津及周边地区5000万人口农产品需求。
现场办公 一站式检验通关
打造北方最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心
距离天津港仅70公里,可以说海吉星处于京津冀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据统计,2013年全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一直以来,大宗国际名优食品引进中国北方地区,通常从天津港上岸直接到北京,然后再分散到京津冀地区,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降低了食品新鲜度。
而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改变了这一方式。作为北方唯一一家进出口无水陆港,海吉星改变了以往进口果蔬,通过天津港进口后需要在海关查验,之后运到北京的集散市场,再由北京发回天津市场的繁复流程,而是借助天津的区位优势,同时引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海关驻场办公,将通过天津港进口的果蔬直接封箱转关至海吉星园进行专项查验。这样节省了运输时间,同时减少了物流、冷冻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成本。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产品;物流管理;安徽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促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水平也有了提高。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的农业大省,加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鲜活农产品物流供给端是农民,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章胜勇,时润哲,于爱芝.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优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6,31(6):10-16.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物流金融
[中图分类号]F7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78-02
[作者简介]张璐(1982-),辽宁沈阳人,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区域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R0070;项目任务书编号:GZ13D108)的阶段性成果。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
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开发并应用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减少或抑制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净化农产品物流环境、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将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进行有效组织和调剂的金融活动。例如,发生在农产品绿色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储蓄、信贷、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金融信息咨询以及各类涉及农产品绿色物流产业的“融资结算、分散风险、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
(二)运营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1实现重要的社会价值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理念,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效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绿色农村物流”、“绿色农村金融”等各项产业和事业,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从而实现重要的社会价值。
2体现重大的经济价值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粮食作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有利于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延长农产品市场生命周期,节约原材料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彰显生态环境价值
近年来,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如尾气排放造成的废气污染、车辆噪声污染、交通堵塞、货损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势在必行。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可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达到物流、金融、生态环境三者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运营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可行性
1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把金融及物流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之一,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在扶持困难企业脱困、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2第三方物流作用日益凸显
黑龙江省农产品企业以中小型为主,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无法充分了解和监控农产品企业的质押货物的具体情况下,选择放弃放款业务;同时,农产品企业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合适的抵押物,融资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中的第三方物流起到了中间平台作用,为农产品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独立和专业化的金融运营机构
随着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如建行、工行等)为了抓住农产品物流发展带来的新商机,推出一系列绿色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例如,2003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深发行随即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但这些金融机构大多受自身经营等条件限制,服务对象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只有少数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从中受益。尽管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代表物流业向发改委提出了建立“中国物流银行”,针对专门行业提供融资新渠道,资金方面则由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实力企业共同筹集的建议,但至今仍未执行。
(二)物流企业融资困难
物流企业运营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升级等资金需求量大,向银行贷款又缺乏相应抵押物,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企业经常要为客户垫付货款,一般回款周期为1~3个月,有的甚至长达6个月,这些客观因素加大了向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进而制约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拓展。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短缺
由于目前黑龙江省金融市场体系存在层次不清晰、结构有序性不足、金融服务机构组织制度不健全以及业务混乱等缺陷,金融机构在 “利益驱动”下,更多遵循“安全性”、“谨慎性”原则,对 “绿色农产品融通仓”、“绿色农产品保兑仓”、“绿色农产品证券”、“绿色农产品基金”、“绿色农产品物流银行”等金融产品开发不足,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严重短缺。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与政策环境不优
从短期收益看,相对于房地产等行业,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偏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机构更偏向于与投资前景好、短期收益高的产业合作,导致农产品绿色物流业融资困难、发展缓慢。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支持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之对金融产品的监管水平较低,限制条件较多,进一步阻碍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发展。
(二)信用环境不完善
目前黑龙江省信用秩序较为混乱,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债权债务案件逐年上升,失信导致合同失效现象也频繁出现。信用环境不良、信用制度不规范、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严重,严重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业金融发展。
(三)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受市场的逐利性特征影响,相对于发达省份黑龙江省物流金融机构欠缺,各地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全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整体竞争力较弱。此外,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不高,资金流动受市场自发性影响较大,直接导致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成本升高。
四、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一)创新运作模式
为满足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创新:第一,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2009年起在成都试行的“土地银行”是我国创新的一种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既扩大了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也解决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有利保障。创建独立、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银行,积极开发适合于中小型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项目。第二,积极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以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出发点,辐射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能够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政府应帮助农产品供应链的企业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使资金能够进入供应链灵活运转。
(二)优化运营环境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其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并帮助其搭建融资平台。第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可通过“互保”或“联保”等形式参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同时,金融机构通过构建信息评估系统和绿色项目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黑龙江省信用环境。第三,绿色物流金融行业协会应进行制度创新,通过“绿色金融中心”吸引政府、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投资入股,还可以以企业协作等方式共同担保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培育壮大物流企业
黑龙江省应发展壮大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信息系统建设合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作为行业领军者。第一,鼓励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经验,对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服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等。第二,鼓励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绿色物流运营流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降低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长株潭;微商;朋友圈;农产品
0 引言
长株潭一体化是指湖南北部平原地区的长沙、株洲和湘潭经济一体化。自2005年提出建设至今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交通、物流以及商务流通在十年多时间内实现高速突破,特别随着城际高铁的相继开通,高速便捷的交通环境为三城的农产品互通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一体化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为整个区域的农产品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个长株潭地区自2013年以来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居民对食材的要求相继提升、对食材的需求量也相继提升;另一方面食材安全问题频发、食材价格波动大,其中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点。而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商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又面临着传统渠道的高额成本问题。
与此同时,长株潭地区的微商运营团队开始发展,他们凭借线上渠道的信息直达、交流互通,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在该地区诸多食品以及化妆品纷纷试水微商运营而取得优异成果,如新兴化妆品品牌“御泥坊”、众多的私家菜馆等等。面对线下渠道难以突破的现状,农产品生产和商们纷纷试水微商途径。
1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微商存在的问题
微商是指基于即r通讯类社交软件――微信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商务运营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B2C微商,商或平台卖给消费者;C2C微商,个人卖家卖给消费者两种。
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微商从业者也主要分为个体微商和平台微商,前者通过微信的个人交际圈将自家的农产品或者小型农场的自产产品卖给人际圈子里的朋友;后者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分级梳流,设置多层,使其成为客服和售后部门,然后收集订单统一发货。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享受微商平台运营带来的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也都暴露了诸多问题。
1.1 品质混乱、信誉度低
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微商普遍存在信誉度低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由两个方面导致,首先是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生产标准混乱的问题,不同微商从业者提供的农产品品质各不相同,大批低质产品被传统市场的审核机制所排斥而纷纷涌入微商平台;同时微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门槛低,低门槛带来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缺失了产品的监控环节,品质监控全靠商家自觉。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商家良莠不齐,所提供的产品种类繁杂的同时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市场准入机制的缺失以及过度开放的模式导致了普遍的消费不信任。
1.2 过度营销、信息不透明
微信平台在带来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信息互达的便利,客观上推动了商品信息的透明,方便了消费者的比价购买,但同时过度营销使得产品信息陷入不透明之中。繁复的营销口号和营销主题充斥在产品文案当中,造成消费者的理解困难和理解偏差;大量的低质文案介绍和虚假宣传使得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同时对于农产品的检测资料缺失、品质验证资料的举证困难,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判断困难,绝大部分情况下微商的销售建立在消费者对于商家的个人信任或对分享者的社交价值的买单。过度营销导致的产品信息不透明、沟通障碍使得消费者购买体验差,重购率低。
1.3 价格机制缺失
价格调节机制的缺失是微商模式下的另一大难题,结果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现象。微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缺失,完全的自主定价导致了农产品微商激烈的价格竞争,优质的农产品在低质农产品的低价冲击下生存难以为继,相继退出市场,消费者在长期的劣质消费体验下逐渐对微商的农产品失去信心,使得农产品微商的经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4 品牌薄弱、缺乏特色
长株潭地区农业微商的从业人员基本为农场主或者农产品的二道贩子,学历水平低、营销专业人员少以及缺乏专门的电商销售团队,使得该地区农产品微商销售一片混乱,营销概念不成系统,品牌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微商的产品信任主要建立在从业人员的个人信任之上,而非产品及产品的品牌价值。同时农产品微商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产品特色与渠道特色,没有将长株潭地区的湘文化与产品进行广泛的有机结合,缺失产品的品牌价值内涵。
1.5 售后缺失、数据沉积
农产品微商在长株潭地区发起时间较晚,是长株潭一体化的高速发展而快速形成规模的城市需求,绝大部分微商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微商的销售服务大多止步于商品交割完成那一刻,售后的跟踪服务基本属于空缺状态。同时,销售数据是微商销售的另一个重点支撑,该地区的农产品微商对于消费数据的处理具有无标准、无规模、无处理的沉积状态,根本无法对产品线整理、生产计划制定、销售方案策划以及客户挖掘产生支撑作用。
2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微商问题的对策
农产品微商问题有着微商模式带来的共性缺陷,由于模式简单导致的部分市场环节缺位,低门槛的市场准入机制导致的商家鱼龙混杂,政府和行业组织的监督审核空缺、产品长期由市场调节导致的品质良莠不齐和价格混乱。同时农产品的市场供需矛盾又加剧了微商模式的发展,农产品微商凭借其新平台的互通和人脉优势为产品信息对接、服务传递等传统渠道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丰富了城市居民餐桌的食材供应,为农产品进城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思路。因此,在长株潭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促进地区农产品微商的发展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也需要很好的解决农产品微商现存的问题。
“海吉星”的理念
“海吉星”是新一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高端品牌。
“海吉星”英文为Higreen,英文意思是“你好,绿色”。
“绿色交易”是海吉星品牌的核心理念。
诚信、安全、责任、高效、环保是海吉星品牌的核心价值。
“海吉星”市场的硬件建设、软件管理、员工行为、客户培育工作理念和行为,都必须是诚信、安全、责任、高效、环保的。
目前,农产品公司旗下投资建设的海吉星品牌市场有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海吉星旗舰店)、广西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十余家。
“海吉星”运营模式
“海吉星”是新一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
“海吉星”运营模式是以“绿色交易”为核心的“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营、高水平管理、高规格服务”的批发市场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海吉星”规范标准为支撑的。同时,“海吉星”运营模式汇集了农产品公司在工程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服务、综合环保等领域的多种创新性成果。
(1)高标准的前瞻性设计建设
海吉星市场的设计建设充分满足“绿色交易”的需要。通过科学完善的规划设计和硬件建设,以及高效的交通物流组织,确保农产品快速集散流转,有效保障商品鲜度;注重低碳节能、绿色环保;交易大棚装设空调,保持农产品新鲜品质;实施环保节能项目,市场建有污水处理回用站和固体有机垃圾回收站,并采用节水设备、雨水收集、节约水资源虹吸屋面的设计,利用太阳能、集中空调系统等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的目的。
(2)强大的电子信息化系统
以中央电子结算为核心内容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了市场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商户提供物流平台、融资平台、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在线商检、在线报关、会员中心等信息化增值服务。同时,公司对新建或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软件管理体系升级上,着重打造现代化电子结算交易系统、在线档位管理系统、商品备案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以及全国统一的海吉星客服中心等。
(3)健全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制定商品准入、商品追溯、检验检测、食品安全巡查各类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通过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书,积极推进多品种中央电子结算模式,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
(4)高效的“一站式”客户服务
海吉星市场通过对客户资源的优化整合,创新市场运营体系和建立上下游客户互动合作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客户服务及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交易需求,以此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客户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更好地平抑物价。
(5)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渠道 逆向渠道 古诺模型
引言
当前我国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正面临着产品供给同质化、供需脱节、渠道终端价格居高不下、食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近年来电商的迅速崛起,对传统商品渠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更是给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敲响了警钟。
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向消费者转移的通路,其大体上可以分为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和现代新兴农产品营销渠道两大类。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渠道成员的组织机构、流通路径以及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
首先在渠道成员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很多学者提出组建渠道联盟,规范渠道建设,如赵晓飞(2008)提出,组建农产品横向渠道联盟,建立基于特色资源依赖与控制的农产品横向联盟,明确分工合作和风险评估,保持渠道联盟关系稳定和共同获益。席利卿(2010)提出农产品渠道纵向协作关系的建设,组建内卷型水平层级制、整合型功能层级制、合同型层级制、中介型和自由交易型等纵向渠道协作模式,并在渠道成员选择、合作以及协作关系质量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建议。
其次在农产品渠道流通路径方面,传统营销渠道侧重至上而下,代表观点有胡华平(2011)介绍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演变,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变革与演化的驱动力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现代渠道侧重至下而上,代表人物汪澜(2004)年提出逆向营销渠道建设,主张通过建立逆向渠道,建立顾客型营销渠道,强化终端控制,确保供应链一体化。
最后在渠道成员关系方面,侧重于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分析与化解,代表观点有赵焕梅(2013)研究了生鲜农产品冲突的现状、动因以及解决方法;青平(2007)提出渠道冲突管理理论,指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类型和控制问题。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对传统农产品渠道研究较多,新兴的逆向营销渠道理论研究较少,本文通过两种渠道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构建新型农产品渠道,并对其效率进行了分析,来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
两类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分析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分类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主要以传统营销渠道为主,新兴流通渠道逐步崛起,多种流通渠道并行发展的局面。如表1所示,在广大的农村集贸市场,农户直接将产品运到市场上售卖,这种渠道模式称之为简单的运销模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中间商成为营销渠道的主力军,连接着农业生产和消费,这种渠道模式称之为中间商主导模式;在中心城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于一体的垂直一体化营销渠道系统,我们称之为纵向一体化渠道模式。以上三种渠道模式是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典型代表,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侧重点在生产领域,我们统称生产导向性营销渠道(朱峰,2011)。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需求个性化趋势明显加强,使得农业生产,以顾客为中心,反向设计营销渠道,因此称为逆向营销渠道。由于其以消费者为中心,侧重点在消费市场所以我们称之为顾客导向性市场。逆向营销渠道作为新兴的一种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正在被人们所重视,两者在渠道结构、渠道权力和渠道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
(二)两类农产品渠道结构及其运行模式分析
1.传统农产品渠道。结构及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传统营销渠道一般采用科层组织结构,至上而下组建,农户处于顶端,消费者处于最下端,中间为层层的大小中间商,层层基数放大,平均要经过3-5级渠道长度。该模式最大的缺点是,长渠道的模式导致了渠道效率下降。首先造成了农民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农户往往扎堆生产导致产品滞销;其次是中间商层层加价,导致农产品终端价格波动幅度加大,渠道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分享,消费者和农户的利益收到了损失;再次是农产品一般是易腐产品,长渠道增加了其保险和运输的困难。同时也无形中减小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呈现出农产品销售的很强的地域性,造成市场狭窄、品牌混乱、滞销困局等诸多问题;最后从渠道权利方面,农民无法承担技术研发,营销推广被排除在流通领域,和消费者一样,他们是农产品渠道价格的接受者,渠道商垄断了农产品的运营,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业一体化经营是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的农产品渠道模式,但由于农业龙头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对渠道改善杯水车薪。
2.逆向营销渠道。逆向销售渠道采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现代营销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逆向营销渠道的出发点是企业无法改变市场,必须适应市场,将消费者视为上帝,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并依此为产品研发、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的出发点。
逆向渠道建立首先是注重前期市场的培育,农户等农产品供应商首先将商品通过直供的方式通过基层零售商推向市场,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商品。然后基层营销团队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对企业的产品进行逆向设计、细分、定价、广告推广等营销活动,通过 “示范消费者”口碑进行逆向推广;其次是强化渠道终端控制。渠道终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零售商,从终端的真正需要和心理入手,加强走访,培育核心零售商,对核心零售商采取激励措施(汪澜,2007),具体如表2所示。再次是组建核心零售商团队,销量和知名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中间商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会主动要求加入渠道,依次建立经销商团队和商。逆向渠道组建的具体的原则是弱化一级经销商,加强二级经销商,决胜终端零售商。同时注重农产品大客户的开发和管理,为大客户专门制定相应的物流配送系统和产品服务系统(汤向东,2006)。最后组建农产品门户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客户的及时双向沟通,提供便捷的销售服务。逆向营销渠道模式一方面通过实物消费示范和网络展示使消费者了解和认同企业产品,同时也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把商品送到消费者面前,其大大提高了企业营销渠道的效率(赵焕梅,2013)。
两种渠道模式农户收益水平分析
(一)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收益水平分析
在农产品传统渠道模式当中,农户和中间商都是不同利益主体,彼此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彼此不进行合作,本文用扩展的古诺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假设有n个农户,每个农户的产量为qi(i=1,2…n)则总产量为,假设农产量是连续的,并且该产品出清的时候市场价格是总产量的减函数。此时,设反需求函数:(α,β为常数)。假设单个农户的生产成本为c,则第i个农户的利润为:πi(q1,q2…qn)=qiP(Q)-qic。qi*是纳什均衡解,那么对于每个农户i来说,qi*要满足:
农户i的产量qi应该满足,(i=1,2,…),则第i个农户的反应函数为:
2βqi=α-βq1-βq2…-βqn-c
整理得:
根据克莱姆法则,解方程组可以得出第i个农户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产量:
则农户的纳什均衡利润:
(二)农产品逆向营销渠道收益水平分析
在逆向营销渠道中,农户或农业组织作为一个共同体,根据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产品和价格的调整,反向建立营销渠道,相当于生产商与渠道商共同合作,以双方利润最大化来决定市场的最优产量,本文对农户收益进行分析如下:
假设农户作为一个整体向市场出售产品,他们选择的产量Q可以使自己利润达到最大化。此时市场的反需求函数,农户的生产成本假设固定为c。那么整体利润:π(Q)=PQ-Qc=(α-βQ)Q-Qc
要其利润最大化,应该满足:
计算可以得到:
均衡产量;最大化利润
本文把农户作为一个整体,即全体农户=,则平均每个农户的均衡产量和最大利润分别为整体均衡产量和最大化利润的1/n,即,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在传统营销渠道当中,农户的产量要高于逆向营销渠道中农户的产量,即qi*>qi**;同时传统营销渠道的利润却低于逆向营销渠道,即πi*
相关建议
(一)强化企业基础营销团队建设
逆向营销渠道使得企业的经营重心下移,需要终端业务人员的工作更加细致和深入,要了解市场需求变化,而且要强化和零售终端的关系,对基层营销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强化一体化服务体系
通过各项措施,强化商对经销商的服务意识,经销商对零售商的服务意识,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以市场为中心,互助双赢,努力降低渠道成本,提高渠道效率。
(三)实施品牌战略
从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细节出发,注重消费者的口碑建设,加强渠道成员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依靠企业、经销商、零售商的努力,创造企业产品的美誉度。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措施,加强品牌建设,使品牌意识贯彻于整个渠道,并准确的传递给消费者。
参考文献:
1.朱峰,赵晓飞.中国农产品渠道联盟信任机制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11(8)
2.汪澜.逆向营销渠道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10)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模式;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备受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关注。大力发展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化的,即质量安全、反应及时、效率高的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就成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行目标界定、运行模式选择和运行机制构建的探讨就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关于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与之相近的是绿色物流、农产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词汇。国外对于绿色物流纯理论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及绿色消费等方面。对于绿色供应链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吴建豪(H.J.WU)和史蒂芬(Steven C Dun)提出了绿色物流概念及范围,吉姆·库珀和迈克尔·布朗(Jim Cooper、Michael Browne)等提出了绿色物流的法规框架,韦伯(Webb)(1994)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汉德·菲尔德(2006)提出了绿色供应链概念,保罗·费尔南多(1998)认为,组织与技术革新能加强食品产品供应链参与企业纵向战略合作关系。尼古拉斯(Nicholas)(1998)认为涉农供应链包括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系统等。伊恩·罗宾逊(Ian Robinson)(2001)等则从生产者和食品监管者之间,分析了英国食品产品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食品安全监督、农产品流通网络构建等方面研究。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王海萍(2009)对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督体系提出了研究框架,杨静(2011)以奶业为例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王小平(2011)则以信息追踪为突破口,对果蔬类的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研究,杨敏等(2011)则以物联网作为技术突破,对农产品流通问题进行研究。在供应链网络构建方面:费建(2011)、王云(2011)和吴汪友(2009)分别对大宗农产品的流通体系、超市中央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网络优化方面进行了研究,许红莲(2012)对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我国发展策略。而有的学者则从封闭供应链构建角度进行研究(王多宏、严余松、张蓉2008;周荣征、严余松、张炎、何迪2009;刘伟华、刘彦平、刘秉镰2010)。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相关理论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研究提供了思路,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理论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了动力。国内外学者已经逐渐明确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范畴,对该问题研究是从内涵到范围界定,再到运行模式、机制与实施的趋势进行的,但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内涵与目标模型还不明确,本文根据绿色供应链理论对鲜活农产品的运行模式与机制进行构建。
2 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界定
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禽畜及其肉类产品,能够及时到达餐桌上的农副产品,新鲜、绿色食品。根据国家鲜活农产品目录(2009),鲜活农产品包含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牲畜家禽、新鲜肉、蛋、奶等产品。这类产品具有时效性高、容易变质、流通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1996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进行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中,该项目组最初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国内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的内涵进行界定,形成共识的是“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了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标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是对整个产品从最初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配送、销售与消费这个过程的管理,而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贯穿整个管理过程。
鲜活农产品与传统生产制造产品有较大区别,因此,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产品绿色供应链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是从农产品养殖、种植,到生产加工、运输储存、流通配送与消费整个过程,其绿色的要求不仅与原材料、产成品有关,和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的环境和资源也有关系。其次,驱动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因素除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还有更重要一个因素,就是绿色消费。这是鲜活农产品的特有属性决定的,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根据以上分析,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是指以绿色生产加工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遵循环境保护、资源效率、绿色消费等理念,对鲜活农产品的原料采购、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到消费整个过程的管理。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包含了鲜活农产品的种子或幼苗的选用、种植或养殖、储运、包装、流通加工与配送各个环节。
3 运行目标的选取
对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选取是供应链运行模式和机制研究的基础。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是由其理论基础和实践中存在问题共同决定的。
3.1 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理论驱动力。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生产与营销理论为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不仅考虑当代人需求,还考虑下代人的长远需求。而工业化进程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化肥农业的方式也使土壤受到污染,为了实现土地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现代农业形态,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破坏减少等目标。这为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绿色生产与营销理论要求生产加工过程中考虑环境友好、消费者健康。当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的饮食追求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对食品的安全、农产品的新鲜健康、食品链信息的透明化等需求日趋强烈。对绿色、无公害、有机、品牌等农产品的关注越来越高。这也成为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外在驱动力。
3.2 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现实驱动力。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驱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供需不匹配问题。由于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网络及信息化问题,导致鲜活农产品供需不匹配,出现供应方“菜价过低伤农”和需求方感觉价格偏高并存问题。
(2)质量安全问题。由于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运行主体不明确,缺乏相关监督机制,出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食品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同时,由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区别鲜活农产品的质量优劣、品种好坏,出于自身保护往往会选择低价值、低成本的商品,消费者进行“逆向选择”一些质量好、无公害、品牌化的农产品反而得不到自身应有的价值回报,产生市场的“柠檬效应”。
(3)效率低下问题。由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模式和环节问题,再加上供应链的仓储配送技术落后,使得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效率低下,表现为流通中成本高、破损率高等问题,如何提高其运行效率,实现集约发展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鲜活绿色农产品运行目标选取。在对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理论与实践驱动力分析基础上,可以选取其运行的目标。
(1)快速反应目标。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是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应变,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鲜活农产品由于其储存期短、易腐烂等特点,要求鲜活农产品在进行供应链的网络设计、制造加工、分销模式方面能够及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可变化的需求,尽可能减少浪费。该目标一方面要求供应与销售的沟通,实现产销对接,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还需要销售配送与消费需求的对接,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有的追求低成本、有的追求新鲜、有的追求无污染和无添加的有机产品。通过不同网络的构建满足消费者成本、时间、质量方面要求。
(2)高效运作目标。效率型供应链目标就是减少采购、生产的盲目性,降低物流运作的多样性。尽可能以大批量、单一化的生产供应、运输配送和较低的库存满足消费者需求。高效率目标首先要求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一方面实现各个环节尽可能少的库存积压,减少产品积压带来资源浪费。其次要求通过合理化的包装、运输、仓储技术,尽可能减少鲜活农产品的腐烂、损伤,降低有形损耗。
(3)信息共享目标。信息共享目标就是能够建立一个鲜活农产品的信息追求系统和可查询系统,达到消费者或第三方能够准确获知鲜活农产品的来源地、产品品种、种植和养殖过程,食品加工过程、是否有农药残料、添加剂使用多少,甚至产品的流通时间等信息。减少农产品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情况,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可视化运作。该目标就要求必须有一个供应链的运作主体和相关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撑。
4 运行模式选择
由于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因此,供应链的运行模式也有多种,运作模式应当与其目标相匹配。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是指鲜活农产品从供应到消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方式及运作方式。因此,运作模式主要考虑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资源如何配置、运行流程如何设计的问题。
4.1 运行模式核心问题。国外学者从设施、库存、运输、信息、采购和定价六个因素方面提出了影响供应链的驱动因素。这为供应链的模式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根据前面分析,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的核心问题是网络结构设计。网络结构包含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不同环节的交付方式、整个供应链是否有核心企业这些问题。
(1)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就是从其生产供应到最终消费所经过的渠道,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到流通,再到销售,由哪些组织机构参与。流通环节关系到供应链的网络结构、资源配置等根本问题。将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简化为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在流通环节上,就可以抽象出“供应商—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供应商—生厂商—销售商—消费者”几种模式。
(2)核心企业是指某一种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运作的组织领导者,该企业负责供应链的网络设计、运作流程制定、合作伙伴选择等工作。核心企业的战略制定关系到整个鲜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往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往往忽略核心企业的确定,这样就使得供应链的运营管理无法找到具体的决策者,另一方面使得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找不到一个统一的责任主体。有的鲜活农产品养殖后不需要加工,可直接消费。如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无锡阳山水蜜桃,这些鲜活农产品消费者对产地最为关注,最担心产品鱼目混珠,其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供应企业或农户合作社或生产商。有些鲜活农产品则是先交给销售商,销售商再进行加工或者直接销售,销售或加工商在供应链运行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如大型连锁超市、品牌化鲜活农副产品的食品公司等,这些销售商就成为核心企业。因此,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有基于核心生产商和基于核心销售商两种运行模式。
(3)不同环节的交付方式是指鲜活农产品在相邻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付方式,是直接交付给下游客户,还是由预定的一方来提取。交付方式决定了供应链的节点设置,也决定了鲜活农产品到底是集中存货还是分散存货,是统一配送还是及时、个性化配送。由于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消费者需求又有不确定性。这样,先由客户定制再送给客户;还是批量生产储存,营销网点销售,客户前往提取;还是先备货,等客户下达订单后再送货上门。运作模式选择既关系到供应链运作效率、运行成本,还关系到消费者对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满意度。
在流通环节有中4个变量(长、短、宽、窄渠道),核心企业2个变量,交付方式上有2个变量。理论上,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就可以出现16种模式。实践中,这16种模式可以整合,有制造商存货加直送,制造商存货加直送和配送相结合,分销商存货加由零售商交付,分销商存货加送货上门,制造商或分销商存货加顾客自提,零售商存货加顾客自提。现实中,鲜活农产品制造商一般是分散农户、农业合作社或者农产品龙头企业,分销商一般是连锁超市、物流中心或销售企业等,零售商一般为连锁超市、菜市场、专卖店、便利店、食品零售店等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组织机构。
4.2 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的评价因素。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构建中,衡量其运作模式的绩效指标分为成本因素和服务因素。
(1)成本因素,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不同运作模式对于成本影响是不同的,这些成本主要表现为,库存成本、运输配送成本、网络节点设施成本和信息成本。库存成本是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库存管理的成本,根据供应链理论,网络环节少、储存集中、信息通畅情况下,库存成本低,短而窄、分散交付货物的运作模式与之相对应。运输配送成本是指供应链各个环节运输,直送模式、送货上门模式要比顾客自提、存货点销售模式的成本高。网络节点设施成本是农产品供应链各个节点设施建设或租赁的成本,整合化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设施成本相对比较高。信息成本是将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反馈、沟通、追溯的成本,反应型供应链的信息成本要比效率型供应链的成本高。
(2)服务因素。服务因素包含相应时间、产品多样性、产品可获得性、顾客体验、订单可视性、可退货性。相应时间,是指消费者下达需求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由于鲜活农产品的自身性能,消费者对供应链的相应时间非常敏感,供应链环节减少、采用直送的模式相应时间相对短,顾客满意度相对高,但其成本也比较高。产品多样性是指提供鲜活农产品的品种数目,现有一些绿色、有机农产品店经营的品种只有几种,储存期又比较长,与自身的高档定位无法匹配,绩效也很差。产品可获得性则是指消费者订货的满足率,与供应链的储存模式相关。顾客体验是指顾客在消费鲜活农产品中的感官体验,消费者与供应链的参与者互动程度高,则顾客体验就比较好,许多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采用欢乐农庄、快乐农家,让消费直接体验的运作模式使得顾客体验大大提高。订单的可视性和供应链的信息构建有一定关系。可退货性则是与供应链的网络结构有关,网络中设施数越多,可退货性也越好实施。
通过上面分析,不难看出,影响鲜活农产品运作模式选择的成本与服务因素中,成本与服务绩效有时不可兼得,必须根据供应链的运作目标进行权衡选择。
5 运作机制的构建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机制是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及运行的方式。它包含了信息反馈机制,供应链成员准入、监督与激励机制,决策协调机制。
5.1 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构建目的:一方面要解决鲜活农产品的供需匹配问题,尽可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减少农产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解决鲜活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一个信息监控与查询平台,在为消费者提供完备质量信息基础上实现鲜活农产品应有的市场价值。信息沟通具有双向性,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反馈机制要建立一个农产品种植所用品种、土壤,养殖所用幼苗、饲料,产品所有包装材料与技术、农产品流通渠道、鲜活农产品加工工艺与食品添加在内的可视化信息查询、追溯体系;同时还要构建一个反应消费需求动向的信息反馈渠道,为供应链成员的管理决策提供帮助。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如图3。
为了达到绿色供应链的信息追溯与沟通机制的构建,鲜活农产品的核心企业需要选择特定的合作伙伴,选择特定的产品制造商、原料供应商,特定的物流运营者和特定的销售加工企业。合作伙伴企业通过产品条码、无线射频、电子数据交换、物联网等技术将产品、原料和资源信息给供应链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实现全程的可视化运作;同时,流通企业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冷链物流实现流通环节的全程跟踪和高效运输;同时,由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将销售信息及时反馈给核心企业,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调整供应链的生产与库存,减少浪费,实现集约化供应链的运作管理。
5.2 准入激励机制。为了实现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必须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建立严格的合作伙伴准入机制。核心企业在设计供应链的目标、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在对自身能力评估基础上,选择企业之外的配套资源和合作者。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如是否允许有农药残留、是无公害农产品还是有机农产品,物流运营商是否具备信息跟踪能力等等。通过评价标准,构建准入的门槛,从而实现每个环节的特定合作伙伴的构建,达到封闭供应链的运作要求。
质量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环境的保护也是供应链团队是否获得政府支持的重要因素。因此,绿色供应链需要从场地选择、环境监测、劳动者素质、生产计划和工艺技术各方面建立严格的标准,并通过信息技术监督合作伙伴,一旦有企业违反技术、工艺与流程标准,给予信息公告、罚款,乃至驱除供应链的惩罚;而对于表现良好企业给予物质、信誉评级等方面奖励,通过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成员的运作目标与整体目标一致。
5.3 决策协调机制。供应链的决策协调机制是指在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运作中,决策的制定者是谁,不同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当是决策制定与规划实施者,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的核心企业,就无法确定供应链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主体,也无法明确供应链的实施目标。根据前面分析,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可以是农业合作社、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生产商,也可以是以连锁超市、连锁食品加工企业为代表的销售商。
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有助于合作关系的强化,同时防止合作伙伴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核心企业在供应链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冲突时,当牺牲某合作伙伴利益时,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益补偿,只有合作伙伴利益得到有效补偿才能更好激励,加强合作关系。同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保证各参与方获得合理的报酬。其重点在于理顺核心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分配。一是要明确企业与农户利益分配原则。二是完善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模式,可以尝试返利型和合作型的分配模式。三是建立以农户和企业间的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同时,为了减少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提高供应链效率与质量,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由核心企业对其统一、规范化管理,并由农业合作社代表农民与核心企业谈判,使农民利益得到保障。
6 结束语
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必须在明确其运营目标的基础上,综合权衡供应链的成本与质量因素,选择合适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核心企业在资源整合基础上,通过信息沟通机制、成员的准入激励机制和决策协调分配机制的构建,实现鲜活农产品的高效率、高反应的运作目标,满足消费者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
参考文献:
[1] Hand Field R.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J]. Proceeding-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USA, 1996(3):1295-1297.
[2] Nicholas Kalaitzandonkes. Biotechnology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J]. Agbioforum, 1998(2):40-42.
[3] 许莲红. 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 中国流通经济问题,2012(1):27-32.
[4] 苏尼尔·乔普拉,彼得·迈因德尔. 供应链管理[M]. 陈荣秋,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但斌,刘飞. 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33-1236.
[6] 刘伟华,刘彦平,刘秉镰.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改造方法及其实践研究[J]. 软科学,2010(4):48-52.
[7] 周荣征,严余松,张炎,等. 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28-29.
[8] 张涛,季建华. 绿色供应链初探[J]. 生产力研究,2006(12):17-18.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
一、黄冈市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1.发展背景
黄冈市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城市,地理环境较好,相较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有优势。为了摆脱贫困的现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发扬“绿色人文”的农业文化,将农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农业转变,是实现农业精准扶贫的必经之路。
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来看,作为重视农业发展的黄冈市,此次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方位运用处于创新性改造的核心地位。对于黄冈市发展现代农业而言,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利用物联网技术创新农业生产运营模式。
2.发展现状
建立农业观光园,创新农业营销服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逐步实现市校结合,是目前黄冈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因此,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应用是当前农业现代化的新思路。
(1)增长方式:数量增加向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在黄冈市农田里,水稻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结合草食畜牧业发展,“粮改饲”“油菜―再生稻”、“两种三收”的高效生产模式得到推广。黄冈市加快了良种引繁推广步伐,建立一批市级标准化示范园。如2016年上半年,黄冈市建立了市级标准园13个,其中茶园3个,药园4个,桑园2个,果园4个。同时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化生产,大办样本示范点,推广中稻再生稻、春秋青饲玉米连作、虾稻共生等高产高效种养模式,亩平纯收入较单纯种稻可增收1800元以上。
(2)农业功能: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黄冈市举办了英山茶叶节、蕲春李时珍医药文化节、武穴油菜花节等一些大型活动,使农业内部发展潜力被充分挖掘;休闲采摘基地涌现,如:麻城市纯阳山生态农业观光园、浠水金藤葡萄休闲农场、猕猴桃基地,黄梅蓝莓基地,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经营形式: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黄冈市农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向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企业向功能园区集中。黄冈市同时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组建以生产、销售、科技、农技等为合作载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700家,其中种粮大户1373个,家庭农场42家,粮油专业合作社199家,规模以上畜牧龙头企业96家,规模以上养殖龙头企业(基地)358家,牧业专业合作组织1503个。黄冈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稳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1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2家。
3.“互联网+农业”发展
黄冈市的“互联网+农业”主要从3个方面体现。第一,创新农业营销服务。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扩大农业对外宣传和合作,强化农产品产销接。第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制定“智慧农业”科学发展规划,加快与农信通、普天信息、电信、移动的深度合作,着力打造全市现代农业的数据汇聚中心。将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实现农业信息与广大农户和企业精准对接,提升信息服务的精准化。第三,加快了推进“市校合作”。加快与武汉高校在农业生产基地、项目、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发挥农科院科研优势,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黄冈市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问题
经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黄冈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是在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全民脱贫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农业科研人员缺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高科技人才的支持。黄冈市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黄冈市留下了大量重点高校的人才,但相对而言,专业技术型人才仍然缺乏,例如农业科技人才。
发展现代农业与高新技术密不可分,而贫困地区农民素质整体不高,科技、文化水平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上有很多局限性,针对农业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风险投资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
2.特色农业发展缺乏特色
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更多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以及观光旅游区入手,黄冈市某些贫困县虽本着“特色农业”的思想不断发展特色旅游区,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专业指导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照搬一些地区的产业模式,使得农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对黄冈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创建一村特色农业品牌
延续“一村一品”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对本地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树立品牌意识,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自己的农业观光园,将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相结合。
2.吸引高科技人才,加强农业培训
在挽留人才、吸引人才方面,需要黄冈市市政府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愿意留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在黄冈就业创业,需要为高科技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研究条件,逐步扩大受益人群。同时,针对本地人才培养方面,要通过培养种养大户、加工大户、营销大户发展完善的产业链,综合形成农村经营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受益。同时,可以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引导当地群众利用土地入股、就地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开发,获取发展收益。
参考文献:
[1]刘玉忠,“互联网+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
[2]宋小路 赵丽艳 李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低碳规划设计路径[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
关键词:安全绿色;送货上门;无公害蔬菜水果;家禽等肉类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编号:08SJD6300072)资助
作者简介:王世法(1970―),男,江苏赣榆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营销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5403
お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食品领域,人们得到基本热量需求满足后,正在追求安全、富营养和高质量的食品消费。随着“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飞速发展,城市居民对菜篮子产品的选择已从“量”向“质”发生了转变。人们对自身绿色健康的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近几年无公害蔬菜的出现使其倍受广大市民的青睐。如何让城市居民便捷地获得鲜活的农产品,成为一个新的市场热点,也是一个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2 市场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约时间、追求效率”成了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尤其不愿意在买菜这些日常生活琐事上浪费时间,所以如何便捷地买到健康的生态化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是市民的共同心声,市场潜力巨大。
2.1 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趋势
(1)市民购买食品的行为特征。就整体而言,高达85%的消费者认为在进行消费时的决策过程中,“食品的质量”是所有的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故“食品的质量”最具有影响力[2]。
(2)未来的市场也将是“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因此发展无公害蔬菜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增强我国蔬菜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现在连云港城镇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更愿意选择食用一些对皮肤、身体有益而无害的食品、蔬菜等。
(3)非生态化农业对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3个方面,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须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绿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显著特点,即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2.2 购买行为分析
连云港市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消费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行为不断时尚、消费方式不断超前、消费档次不断升级,消费领域不断扩展的新局面。
2.2.1 追求健康、绿色、安全的食品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要符合健康、绿色、安全的要求,城市居民是愿意出高价的。更愿意选择食用一些对皮肤、身体有益而无害的食品、蔬菜等。目前的市场是出高价也不一定买到食品的安全。
2.2.2 不愿在购买食品时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现在连云港城镇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更注重于享受、娱乐、休闲以及身体健康,更倾向与健康和美容、保养等,尤其不愿意在买菜这些日常生活琐事上浪费时间。
3 连云港市市场需求分析
2010年,连云港市常住人口为439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超过130万人,约40万户。城区面积达到160km2。其中连云港市新浦区有居民11万户、34万人。而城镇居民98 093户、300 720人;农业人口11 216户、41 123人。连云区:面积506cm2,人口18万人,海州区:面积159cm2,人口13万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 000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3∶47.4∶37.3。据市区200户居民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连云港市区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0 895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9 020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列全省第4位。
8大类消费支出呈“六升二降”态势,市区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费人均支出4 803元,同比增长11.5%,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39.1%;居民家庭衣着消费人均支出1 286元,同比增长3.2%,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10.4%;居民家庭居住人均支出1 255元,同比增长19.5%,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10.2%;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人均支出为972元,同比增长6.8%,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7.9%;居民家庭医疗保健人均支出715元,同比增长4.4%,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5.8%;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为1 448元,同比下降2.8%,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11.8%;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支出1 414元,同比下降8.6%,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11.5%;居民家庭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为401元,同比增长17.6%,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3.3%。
由以上数据看到,2010年人均恩格尔系数39.1,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可见2010年连云港市区人均水平达到相对富裕,有能力追求高质量的饮食需求。
4 鲜活农产品在城市的营销与物流
4.1 产品策略
产品定位于新鲜、绿色、健康、无公害安心的蔬菜,为市民提供土鸡、土鸭、无公害鸡蛋、豆制品等无激素、高营养的天然绿色食物,让市民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4.1.1 核心产品
把来自种植基地的纯天然无公害蔬菜水果和养殖基地的家禽等肉类,通过会员式网上销售,以及便捷高效的准时送货上门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绿色的食品享受。
4.1.2 精选优质的供货基地,提供高品质蔬菜
精选经国家机构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与有一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农业公司合作,例如南京全天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陕西太白山等无公害蔬菜基地。也可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专门的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使各种蔬菜从基地直接到消费者,提供新鲜、营养、健康、优质、安全、安心的农副产品。主要产品为新鲜的无公害纯天然种植的蔬菜水果和家禽等肉类。蔬菜水果的种植过程严格监控,实现绿色无公害的标准化。家禽全部自然状态下散养,不食用人工饲料,绿色健康。
4.1.3 服务分析
(1)对于合理时间的内的不收任何费用,如晚上订购早上送达,早上订购中午之前送达,下午订购晚饭之前到达,其他时间提前1h就收取2元的服务费,以此类推。
(2)订购时间与送达时间。一般的订购时间为当天晚上订购,隔天早上送到,早上订购就会在中午之前送到,下午订购晚饭之前送达。但是其他的合理时间内也接受订购和送货上门。
(3)为居民定制菜谱,与之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并且为每户居民安装成品菜箱,每天早上按时在派人早饭前送入菜箱。保证城市居民每天早上出门开箱就能拿到全天的新鲜、绿色安全成品菜,包括蔬菜和肉类副食品。
4.1.4 健全蔬菜检测体系
在各村、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立农药残留检测网点,形成检测网络,完善蔬菜生产期和产品上市前的各个环节检测体系。确保生产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
4.1.5 发展新产品
(1)新产品开发方式。公司与公司之间、公司与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之间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利用各自的优势互相协作,联合开发更新的绿色安全的种植养殖技术。
(2)新产品开发策略。引进现有产品,选择更优的种植饲养基地;扩大现有产品的品种,在提供原有基本产品的同时,向市场提供新的不同的产品;挖掘顾客潜在需求,提供更新更全的绿色便捷服务。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申领商标,进行品牌化营销,与一般产品经营者区分开来。树立高端品牌形象。
4.2 分销渠道策略
(1)采用城市集中人工配送,按每个城市用户的的定制菜谱,按时在早饭前送入指定菜箱。此城市物流配送方案的最大特色就是做到让城市居民出门开箱就能拿到全天的新鲜、绿色安全成品菜,包括蔬菜和肉类副食品。真正实现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新鲜化、营养化。
(2)构建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网上商务平台。在鲜活农产品营销服务公司创建的网站上各种无公害农副产品的信息、货源与物流(配送)信息。开设网上交易,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最新产品信息、把握消费动态,在网上定制菜谱与服务。也可以即时了解物流配送信息。建立有机农产品直营店,特许店。配合网上销售,在市区建立有机农产品直营店,特许店。
(3)建设一批低温保鲜流通系统。为了提高鲜活农产品的附加值,使鲜活农产品销售过程合理化,提高效率,应建立一批加工厂、预冷库、冷藏库、运输中心等低温保鲜流通系统。如在容易变质的水产品上大量运用冷冻设施和低温运输系统,由此实现水产品长期保鲜;还要开发生产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提高贮存手段;加强冷藏货车的生产和营运,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保障冷藏货物的质量。
(4)在鲜活农产品的销售包装上,体现消费者至上的原则。在鲜活农产品的销售包装上,还应注重产后产品的品牌、品质、分级、包装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出售到市场的最终农产品都要经过包装,规格统一,包装精美,标签说明完整,给消费者提供极大的消费便利,体现消费者至上的原则。
4.3 促销策略
(1)加强公民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加大对无公害蔬菜的宣传力度,侧重宣传绿色健康的特点。将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图片、生产全过程视频置入公司信息平台、公共大视频屏幕,加深市民对无公害蔬菜的认可。
(2)定期组织市民去参观无公害蔬菜基地,让市民亲身体验生产、采摘,品尝。这样让市民认识到即使价格贵也是值得的。
(3)为了加强市民对鲜活农产品营销服务公司蔬菜的认可,鲜活农产品营销服务公司提供的蔬菜应经相关质量检测部门检验,并提供合格证书。
(4)会员制促销。利用会员制促销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提高初期消费量,增加企业竞争力。也便于企业有针对性的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当会员的积分卡达到一定的额度,我们将会组织带领他们去参观与鲜活农产品营销服务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让他们亲自观看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发展过程,并邀请基地的负责人现场将一些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的营养功能、菜肴的搭配等一些基本的种植技巧。并赠送一些基地的蔬菜种子给顾客,让顾客亲自体会一次种菜的感觉,以及感受蔬菜的种植,成长过程。
(5)会展促销。在固定地点组织博览会、展览会,加强公司的形象,强化参观者的各种感觉,并且提供了展示产品益处和优势的机会,把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形象推出市场。
4.4 价格策略
由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的强度较大,市场广泛,拟采用优质优价的策略,在考虑产品成本的前提下,结合价值理解定价法(理解价值定价法也称觉察价值定价法,是以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感受及理解程度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把买方的价值判断与卖方的成本费用相比较,定价时更应侧重考虑前者。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总会在同类商品之间进行比较,选购那些既能满足其消费需要,又符合其支付标准的商品。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理解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格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消费者宁愿付货款而不愿失去这次购买机会的价格。如果价格刚好定在这一限度内,消费者就会顺利购买。因此初步拟定如下产品组合定价策略(其中包括送货上门的服务费):根据城市居民对健康食品的理解,无公害绿色天然果蔬菜类,可以定高价,可以定价为普通蔬菜市场价的3~4倍;绿色水产类、肉类产品,可以定价为普通蔬菜市场价的2倍左右;特殊的蔬菜类,普通蔬菜市场价的4~5倍。
参考文献:
[1] 李景福.广东省鲜活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J].农产品加工,2009(6):63~64.
[2] 王玉花,刘兴来,王海娜,等.齐齐哈尔地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与购买行为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10~11.
[3] 江苏省统计局.连云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南京:江苏省统计局,2011.
The Logistics and Marketing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Lianyungang
Wang Shifa,Luo Linhua,Yu Jianzhi
(Commercial college,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Jiangsu Lianyungang 222003)
2010年,受国内外自然灾害不断叠加,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明显上涨。但不同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不尽相同,本文将农产品分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小宗农产品和“菜篮子”产品三类,分析其价格上涨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对增强预防和遏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体基本稳定的措施和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一、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市场运行状况及应对策略
(一)运行状况
近年来,国际粮食等食物价格大起大落,波动剧烈,但同期国内粮食(除大豆)价格波动幅度要显著低于国际市场。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家推出针对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的临时收储政策,很好地实现了平抑粮食价格和保证农民收益的作用。
2010年,内蒙古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较往年多有上涨,但除河套小麦(由于品质好)外,其他主要粮食价格均低于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以内蒙古第一大作物玉米为例,内蒙古东部玉米价格为1740元/吨,较东三省(均价为1919元/吨)和黄淮海地区(均价为2057元/吨)分别低10%和17%。
(二)上涨原因
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特别是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
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高等因素的推动下,农资、农机、用工、土地等费用呈上涨态势。国产磷酸二铵比去年同期增加15%,尿素同比增加8.4%,柴油上涨15.97%。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必然转化为农产品的高价格。
(三)应对策略
保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内蒙古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530元,较2009年增加592元,其中来自农牧业经营性收入的394.5元,占到农牧业总增收的66.6%。内蒙古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年均增长12%,为实现目标,需要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
同时市场价格拉动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粮食增产稳产的动力。当前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但存在着结构上、区域上、品种上的相对短缺。价格的合理上涨,有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农产品价格。
二、 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状况及应对策略
(一)运行状态
近两年,相继出现了大蒜、绿豆、生姜等的涨价潮,网友戏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大蒜批发价从2009年3月底200-300元/吨,到2009年底涨到了7000元/吨;绿豆1公斤价格高达20余元,远超猪肉价格;全国生姜价格连涨33天 ,至每公斤13.14元,累计涨幅达18.2%。
小宗农产品年度间价格波动,影响了农民种植,导致了年度间供需矛盾,加之总产量有限,易被游资炒作。尤其2010年以来,在楼市降温、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大量资金退出楼市和股市之后,炒作一些便于储存、品种较小、产量比较集中的产品。
(二)应对策略
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都不利。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关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关乎到市场的供应稳定。
针对此种现象,应建立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农产品现货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监管机制,是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本对策;同时政府应建立小宗农产品的产地临时收储政策和最低保护价政策,实现保护农民收益,保障有效供给和平抑物价的作用;建立小宗农产品市场调控基金,完善政府市场调控手段。
三、菜篮子市场运行状况及应对策略
(一)“菜篮子”产品运行状况
2005年以来,我国的蔬菜价格年均同比上涨了20%左右,呼和浩特地区尤其明显。
价格上涨原因有:房地产过度膨胀挤占菜地对菜价影响较大,蔬菜种植面积减少,影响了蔬菜的供应;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普通劳动力由2005年的30-40元/天,涨到2009年的80-100元/天;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上升;另外,农药、种子、化肥的价格也在缓慢上涨;物流损耗拉升农产品价格,以蔬菜和水果为例,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仅有1%-2%,每年这种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我国流通环节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
(二)应对措施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加工、运输、销售。在这五个方面中,每一个方面都有其所对应的主体存在,即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资料加工者、生产资料生产者和生产资料销售者。只有在这几个主体之间的每一个节点都达到无差别化的运作,才能达到耗费资源最少、对环境影响最低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卫生,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绿色采购阶段。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是从绿色采购阶段开始的,只有从采购阶段严格控制污染才能在供应链以后的环节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农产品的绿色采购就是指农产品的生产者在种子、化肥、饲料等方面的采购绿色化。在生产者的采购过程当中要着重注意材料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价格、运输区间以及交货日期等信息。而供应商也应该尽最大努力满足生产者的需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供应商除了要对购买材料的生产者负责,同时也需要对环境负责,要确保自己所提供的原材料对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无害。在这些基础上还要考虑自己所提供的材料的先进性。要根据绿色供应链原则,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以后更好地发展。(2)绿色生产阶段。所谓的绿色生产就是指生产商在进行生产活动中,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前粗放式的产业经营理念,走一条高效、节能、污染少、产量高的新型生产道路。通过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3)绿色加工阶段。绿色加工阶段不仅仅是对生产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第一步,必须要确定生产者所提供的原材料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比如对生产者在生产期间所使用的化肥、农药等物资要进行检查。第二步,加工商要选择对产品没有二次污染的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保证农产品在加工这一环节无懈可击。(4)绿色营销阶段。绿色营销顾名思义就是销售者将生产商所提供的农产品卖给消费者的过程要绿色化。绿色营销相对于普通的市场营销更加注重对环境的责任,也更加注重打造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开展绿色认证,向消费者传达绿色信息,宣传绿色农产品对人类自身和环境的效益,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绿色”的认识。(5)绿色物流阶段。绿色物流阶段也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部分。绿色物流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其中第一就是和普通的物流一样,进行绿色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等工作。而第二方面则是逆向物流。例如,在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的废弃物,怎样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废弃物,从而得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需要绿色物流所承担的。
绿色供应链下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农产品领域的基础设施明显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对于日渐上涨的公众需求不能及时满足。供应链上的农产品物流环节基本上是以自然物的流通形式进行流通,其物流设施落后,现代化设施少。仓储环节、检测环节、保险环节、转化环节等都没有达到绿色供应链所要求的标准。在包装环节,很多农产品包装直接采取竹篓和编织袋的简陋包装方式。在运输途中,竹篓和编织袋不能有效保护好农产品,造成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害较大。而在装卸过程中大多数地区还采用人力装卸方式,缺少自动化的装卸装置,这极大地影响了物流所需时间。(2)农产品物流集散地配置差。大型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整个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批发市场处于一种基础设施差、占地面积小、管理水平低的状况。在小规模的批发市场中,基本上没有专业人员进行产品的质量监管和环境监测。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都是一手交钱、一手拿货。而大型的连锁超市,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这些现代化产品的物流据点覆盖面还太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3)缺少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我国现在的农产品主要生产者从事的都是一些小规模生产,并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生产规模。由于生产者之间相对比较分散,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导致信息的传播速率很慢,许多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得不到传播,所以急需一个能够把市场、物流、生产商全部联系起来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上可以农业产品市场信息,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满足农产品物流中绿色生产链的具体要求。(4)农产品缺少附加值。在我国,农产品进入市场大多是以原材料的形式进入的,生产者大多没有能力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没有加工的农产品基本上没有附加值,这就很容易造成在农产品丰收的年份,大多数生产者将没有进行加工过的农产品一瞬间投入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大部分农产品无法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由于技术落后,无法将农产品做到有效的保鲜加工,很可能致使很大一部分水果蔬菜腐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绿色供应链下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基于绿色供应链之下的农产品物流,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彻底改变基础设施落后这一桎梏。基础设施是支持物流高效率、稳定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合理规划建立大型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具置的选择必须接近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同时与周边的大型批发市场、综合超市的距离相对较近,或是辐射周边地区兴建一批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其次,要提高道路的通达率。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农产品未经过加工,保质期很短,只有保证道路畅通无阻,才能达到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第三,要兴建一批农产品加工设施,大多数的农产品生产者都不具备农产品加工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收入。兴建一批农产品加工设施,可以对暂时剩余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冷藏处理。最后,要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评定系统。对于农产品进行定级检测,同时可以检测农产品本身的农药残留,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2)建设专门的农业信息网络。农业信息网络是将市场、生产者和客户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只有在互联网上才能进行最短时间之内的最有效的沟通。农业信息网络要切实搞好市场的信息咨询服务,加快市场信息的传递过程,为生产者和客户之间打造良好的交流平台。其次,要建立绿色供应链主导下的农产品网络化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农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营销和物流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完善的整理,以便建立具备统一价值体系的绿色供应链数据管理库。(3)着重发展农产品的正向物流。所谓农产品的正向物流就是包括产品的装卸、运输等的正常市场物流。现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众多,但是大多数规模较小。特别是在农产品运输领域,缺少一个领头羊。所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推进小的物流企业合并重组,增长自身实力,建设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做好农产品物流。其次,还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运用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依靠农业信息网络提供的信息,更好地为农产品物流服务。第三,务必要实施品牌战略,不能再让农产品继续默默无闻,只有品牌才能打开市场,只有品牌才能给农产品带来最大的附加值,也只有品牌才可以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舒心。这同时也是在绿色供应链的要求之下需要达到的标准,对农产品的利用效率更高,对环境的污染更少。(4)推进逆向物流的发展。技术创新是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逆向物流的发展,更多的是在技术上的革新,更多的是应用在农产品对于减少环境的污染方面。其主要的任务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之后的回收和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现在已经开始广泛实施的主要有,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玉米秸秆、菜叶等就地还田而不是做其他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而且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是不可忽视的。与此同时,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废弃物,同样这些废弃物也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回收再处理,变废为宝,重新进入生产资料的循环当中。在某些方面来讲,绿色供应链下的农产品逆向物流就是一种循环经济的体现,通过让原本的废弃物进行再次或者多次的循环利用,充分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大大的减少。
关键词:项目教学 培养 职业综合行为能力 行为引导
一、引言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自行收集信息,设计方案, 实施项目及进行最终评价,以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基本要求的教学形式,实质上就是一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行为引导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通过可控性较强的培训卓有成效地实现多个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通过贯彻以教师作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行为能力。在中职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行为能力,实现以零距离上岗为标志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实施项目教学法。在"农产品营销"模块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一是要在设定教学项目后,按照六段式流程,通过行为引导,开展项目训练,二是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是要坚持"精讲、易学、多做"的原则,结合案例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引导学生分组协同完成项目训练的学习任务。
二、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行为能力
在围绕项目进行的职业培训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的职业综合行为能力被理解为人生应具备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在现代社会立足,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行为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能持续地学习一门专业,独立地熟练运用这门专业技能进行业务操作;形成责任感和成就感;形成相互合作和参与意识,具备较高的方法能力、项目洽谈能力、签署合同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成为职业岗位上的实用型人才。即使职业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养成的职业综合行为能力也不会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行为能力呢?需要有一种让学生置身于职业现场环境进行职业综合行为能力锻炼的实训方式,这种实训方式必须遵循以教师作引导、学生为主体原则。而项目教学法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中,虽然教师也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技能实训,但这些简单、零散的操作过程,难以让学生置身于职业现场环境进行职业综合行为能力的锻炼。因此,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置身于职业现场环境进行职业实践,锻炼职业综合行为能力,增强职业感受,显得尤其必要。教学项目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职业现场环境下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或制作一个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的全过程,其特点包括:职业现场性、技术综合性和教学可行性。通过在"农产品营销"模块开展项目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由于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职业现场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技术综合性特点的完整项目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活动、独立操作,因此,项目教学的确具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行为能力培养的功能,对学生职业综合行为能力的锻炼十分有利。那么,在开展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综合行为能力呢?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表格,使学生明确项目内容、要求和实施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理论水平。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查阅、研究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实施计划,明确操作步骤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第三,当遇到存在一定技术难度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多个解决问题的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从多个预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并动手按最佳方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实际操作中将这些能力转换成职业技能。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准备好实施项目所需的工具、器材,使学生掌握安装、检测、维修、安全使用工具和器材所需的技能。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实施项目训练,使学生提高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操作技能。第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有所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项目教学的确是中职学校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行为能力的良好教学模式。在实施项目教学的环境下,学生的职业综合行为能力在学校就得到了锻炼,使学生现在所处的学校环境与毕业后所处的职业环境的差距缩短了,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在"农产品营销"模块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对策
一是要在设定教学项目后,按照六段式流程,通过行为引导,开展项目训练。第一步,收集用户信息,寻找买家,接触用户,分析合同。第二步,制定计划,报价。第三步,确定、签署、发出合同。第四步,实施合同,形成产品。第五步,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第六步,评价,并为完成下一个项目做好准备。在全部教学流程中,教师只当顾问和协调者,通过关注、启发、鼓励、提示等行为引导学生置身于职业现场环境,自主学习和操作,指出学生在学习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按确定的计划完成任务,加深理解农产品营销理论,熟练掌握农产品营销技能,使学生从枯燥、低效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带着特定任务自主探索问题,培养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体验职业行为。
二是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摒弃单一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案例讲解营销知识与技巧后,提出学习任务,由学生分组活动,协同完成项目训练任务。学生可通过在教室模拟进行的"自我介绍"、"自导自演接近顾客小品大赛"、"讨价还价竞赛"、"农产品推介大会"、"农产品商贸洽谈会"等活动进行农产品推销技能训练,掌握营销技能,培养自我管理、教育和发展能力。
学特点
为做好农行单位结算卡的营销推广工作,农行云南省分行积极向农总行报告并成为系统内第一批单位结算卡POS刷卡业务试点分行。同时,该行认真总结了单位结算卡“四全一便利”即全天候时间覆盖、全渠道业务支持、全功能服务享受、全手续费免费优惠和POS刷卡消费便利的产品特点,鼓励全辖营业机构抓住对公客户新开户的有利营销契机,营销农行单位结算卡,提升对公客户银行卡市场份额。
在香格里拉城区网点业务骨干单位结算卡业务培训现场,刚开始,大家觉得无非是个寻常的业务培训,脸上流露的都是“标准化的培训”表情,可在听了单位结算卡产品的营销特点介绍后,现场就开始小有沸腾,还没等主讲人述讲办理流程,业务骨干们就开始纷纷提问了。其中一位大堂经理兴奋地讲道:“我们都不知道单位结算卡有这么好,经常听上级行说对公业务下沉,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沉,今天学习了单位结算卡的特点后,好像有点找到突破口的感觉,我们迪庆虽然经济不发达,但是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应该还是很需要单位结算卡的。”
单位结算卡因其便利等特点,也受到企业的好评。一位企业的财务人员说:“我们办了单位结算卡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供电局刷POS缴电费,结果非常方便,就像我们自己刷POS消费一样,确实比原来用支票要方便多了,而且还能控制POS消费的额度,超出额度的消费要经过老板的同意,老板也非常放心,既方便又安全。”
2016年前两个月,农行云南省分行的单位结算卡发卡净增数就已超过2015年前八个月的发卡净增数,达到5769 张,实现营销“开门红”。
熟卖点
农行云南省分行目前在售的结算套餐款式多样,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结算套餐方案供客户选择,基本做到了对公客户结算套餐的差异化、立体式覆盖。2016年,农行云南省分行在上年9月启动“双消灭”即“消灭单位结算卡零发卡网点、消灭结算套餐零签约网点”营销竞赛活动的基础上,倡导全辖营业网点利用晨会和夕会进行产品学习,让一线柜员和大堂经理熟知各款结算套餐卖点,实现了结算套餐签约的快速增长。截至2月末,该行结算套餐签约净增数为4093户,为2015年前八个月的4.56倍。
一位在农行德宏分行某营业网点开户的企业财务人员在听完网点工作人员对结算套餐的介绍后,当场就签约,还笑着说:“这款套餐真的很不错,套餐里的服务都是我们需要的,价格也比单项办理要优惠。”
抓重点
针对部分重点客户结算收票量大、票据保管难、票据后续业务量大等特点,农行云南省分行梳理辖内重点客户,由省分行、州(市)分行及主办支行组成营销团队,充分发挥“联动营销+精准营销+钉子营销”的营销精神,以“方案+团队”方式开展营销工作,成功营销了省内数家重点客户上线票据池业务。2016年仅前两月的票据池入池金额就高达13.81亿元,占到2015年全年票据池入池金额的81%。
某集团财务人员上线票据池的当天,在农行银企通平台上进行操作时,感叹道:“这个票据池功能真的很强大,我可以随时查看整个集团的票据信息,掌握票据动态,还可以在平台上就发起票据业务的办理进行申请,实现了纸票办公的电子化,也能减轻不少工作量,真是既方便又安全。”
做亮点
银企通平台代收代付业务是农行针对财政社保、供电公司、水务公司、学校、汽车金融公司等客户推出的电子化代收代付产品。银企通平台代收代付业务的推广,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客户跑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时间,还可以由客户自己在办公室通过银企通平台自主发起批量代收代付业务申请,显著缩短了原来代收代付提交纸质资料等流程时间,提高客户业务办理效率,明显改善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