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运营范文

农产品运营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产品运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产品运营

篇1

关键词:宜昌柑桔;生产模式;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09-02

最大最难的问题便是“三农”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有限的资金资源来解决农产品的生产和消售以及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为此,我课题组2007年10月携当地两名学生深入到宜昌做实地调查,并走访了湖北省农业局、宜昌市农业局、统计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国土资源局等单位以及部分加工企业,加之对近两年的市场跟踪调研,宜昌市柑桔的运营模式逐渐掀开了面纱。

1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

1.1 规模化大生产。形成集成效益模式

1.1.1 政策激励,逐年提高种植面积

宜昌柑桔通过长期的自然和历史选择,现已形成了三大种植板块。一是三峡库区种植板块,以脐橙为主,另有锦橙、夏橙、桃叶橙等;二是清江河谷种植板块,以柑和蜜柑为主;三是宜东地区种植板块,以温州蜜柑和槛柑为主,有少量的杂柑和甜柚。至2008年全市拥有柑桔产业村260个,种植户31.7万户。“宜昌密桔”生产范围除宜昌市行政区另外,还涵盖到荆门的东宝、荆州的松滋和恩施的巴东。2007年,全市柑桔面积142万亩,产量136万吨,产值1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6.8%、22.7%和30%。宜昌市柑桔面积占全省的55%,占全国的6%,占全世界的1%;产量,占全省的62%,占全国的9%。

宜昌市柑桔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与政策激励是分不开的。课题组深入到近110户农民家中,取得了107份调查问卷资料,走访遍及柑桔主产区的4个区县9个乡镇(街道)12个村。随访中,我们发现许多村民家中甚至都有政府发放的农业补贴记录本,宜昌市有一项补贴是新苗补贴费,改种柑桔的农户可获得该项补贴,这项补贴极大地鼓励了农民种植柑桔、改良柑桔品种的热情。

1.1.2 科技扶持,加强田间户头管理

从调查来看,宜昌柑桔的科技扶持深入细致,农户们反映,他们接受过施肥、打农药等专项指导,科技人员对村技术骨干(多半是村干部)指导,技术骨干在田间地头生产时随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农户们清楚地知道每亩地施多少肥,什么时候打什么药,用多少量,并且很清楚绿色种植的概念,这与长期以来各种科技普及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在柑桔主产区,基本上形成了一户一本科技册,一村一科技骨干,一片一科技专业人员指导的局面。

1.1.3 柑桔加工,外延生产环节

全市至2008年有罐头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产品主要出口美德西日泰和阿联酋等国家,为全国三大柑桔罐头生产基地之一。另有汇源、椰风等果汁加工企业,年消化柑桔万吨左右。全市有柑桔选果打蜡生产线227条,分布12个县市区的50多个乡镇,年加工能力70万吨以上。每年早熟柑桔的销售,都基本上在产地进行选果分级打蜡包装后,才运往全国各地市场销售。

1.1.4 打造品牌,扩大商品销售影响

宜昌的柑桔分为内销和外销两个市场,内销以东北、华北和西北市场为主,全为鲜果销售,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基本上都能看到宜昌柑桔。全市柑桔出口每年近1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7%,出口市场主要是俄罗斯、东南亚和中东等国家,港澳地区和部分欧盟国家。鲜果的出口,基本上为转口贸易。用于罐头加工的柑桔每年在20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15%。用于果汁加工的柑桔每年在0.8~1.0万吨。占总产量的0.6%多一点。

全市有水果商标20多个,其中,桔颂牌纽荷尔脐橙、泄滩奥林达夏橙、清江牌柑、金银岗牌龙泉蜜桔、双红蜜桔,花园柑、秭归脐橙、沙镇溪桠柑、晓曦红牌蜜柑、小溪塔牌蜜桔、宜都蜜柑等柑桔品牌获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秭归脐橙、科恩牌金水柑先后被全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秭归县桔颂牌脐橙、兴山县昭君牌脐橙、夷陵区晓曦红牌柑、宜都市横碛牌蜜桔、宜昌蜜桔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果”。2006年6月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宜昌蜜桔”集体商标注册申请,8月份正式受理获批。

1.2 统一观念。齐心协力促发展

经调研,宜昌市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培训400多场次,受训人数达3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万多份。宜昌上至市政府,中有柑桔协会,下到农户,都极为重视生产绿色标准的执行和落实,政府农业服务工作着眼大局,注重细节,这种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观念高度一致。也是宜昌柑桔产业蓬勃发展内在动力。

2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这里我们不妨借签过来分析一下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

2.1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竞争优势

2.1.1 良好农业规范优势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指应用现有知识来处理现在农场生产和生产后过程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GAP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主要针对未加工和最简单加工(生的)出售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的危害控制,其关注的是新鲜果蔬的生产和包装。宜昌市于2006年正式了《无公害食品――宜昌蜜桔》、《无公害食品――宜昌蜜桔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柑桔在生产环节严格控制农药的用量以及时间,且在打蜡包装过程中贯有高温熏蒸的过程,使产品在食用时真正达到绿色标准,成为放心食品。

2.1.2 规模效益优势

2007年1~6月宜昌农产品出口价值为3098万美元。比同期增长30.9个百分点,占全省20851.2万美元的14.86个百分点,而宜昌柑桔及其罐头等加工品是这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示出规模效益的优势。

在我们调研的107户里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为95人,2005年为102人,2006年为105人,且在附近打短工的人次也是逐年递增的;107户农民家中2006年比2005年柑桔种植面积增加31.8亩,收入增加16.8万余元。规模种植,规范管理为农村节约了相对较多的人力,更多地节约了成本,回馈了更多的收益。

2.1.3 品牌竞争优势

宜昌柑桔已正式以“宜昌蜜桔”申请为集体品牌进行打造,并且开辟了专门的网站,保持常年更新信息、丰富内容、维护管理。2007年新华社、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湖北经视台和宜昌的主流媒体三峡电视台、三峡日报、三峡晚报、宜昌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宜昌蜜桔”品牌的整合创建工作,并刊播“宜昌蜜桔”广告240次之多,这些都可以广泛扩大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竞争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2.2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竞争劣势

2.2.1 柑桔上市季节与水果的特性不相适应

柑桔早熟品种上市在秋初,好保健的人们都知道秋燥期不宜吃上火的食物,而柑桔中的桔类性燥,吃多了易上火;柑桔中晚熟品种下市差不多入冬了,冬天恰是水果销售的淡季,这些都成为柑桔销售的障碍。

2.2.2 地处腹地与成本控制不相适应

宜昌地处三峡库区,与大中城市距离较远,就连与省会城市武汉的路程距离都有334公里,长距离意味着运输成本的增加,柑桔的价格优势就难以显现。

2.2.3 加工_形式仍然单一与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不相适应

“宜昌密桔”的加工还停留在罐头制品以及“打蜡包装”上。前者现在很少成为人们选用食品品种,现在水果种类繁多,罐头食品在制作过程中难免加一些添加剂,不如新鲜水果健康,所以销量不会很大;后者制作过程中有加热环节,改变了蜜桔的口感,虽然看起来光鲜,口味却不好,反而降低了品牌质量。

2.3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竞争机会

国家农业部2003年农计发1号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柑桔品种,并拨付了相应的经费,为宜昌柑桔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另外,西式餐点业的兴起,也为宜昌蜜桔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水果沙拉、水果拼盘、生日蛋糕中,蜜桔是既经济又开胃的水果,有相当大的市场前景。

2.4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竞争危胁

目前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还存在着不少脆弱的因素,特别是在宜昌柑桔整个生产运营体系的各环节中,我们始终没见到象样的仓储设施,也就是说,果子一下市,就得销售出去,这给销售环节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且应季水果价格也卖不高。突发事件的影响,也会带来至命伤,尤其是碰到象2008年四川广元“蛆柑”事件影响,没有出现疫情的湖北柑橘外销曾一度全面停滞,经有关有关部门“救市”后,销售量虽恢复蓟正常水平的85%,但柑橘收购价较往年暴跌。而且收购商对柑橘的大小、品相等要求严格,导致大量“等外品”柑橘被当成垃圾倒掉,果农的经济损失惨重。

3 宜昌柑桔的运营模式改良的建议

3.1 运用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发展策略

水果强国美国柑橘的品种有一个特点是,注重成熟期的合理搭配,基本做到了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供应,如在佛州,从9月到次年6月均有柑橘成熟上市。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加工设备,柑橘汁加工期可以长达180天。因此改良宜昌蜜桔品种,使其改变成熟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柑桔的销售矛盾自然而然得到了改善。

3.2 完备的市场销售网络

充分发展各种方式,做好销售网络的构筑。例如在新形式下开辟全英文板的网站,可以更有效地扩大海外市场。

篇2

如今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一期的蔬菜、水果、冻品三大板块已经全部完成招商,进入选档、装修、入驻、试运营的阶段,其中香蕉交易区和冻品交易区已经进入试营业阶段。除了北京、天津及周边包括沧州、保定、德州等地区在内的水果经营户,最引人注目的是爱尔兰的Fyffes公司。这是欧洲最大的一家果蔬贸易公司,其主要业务是生产、采购、催熟、配送、销售世界范围内的香蕉、菠萝及甜瓜,而香蕉是这家世界顶级果蔬贸易公司的优势品种。“运营后,经过先进的催熟工艺生产的优质进口香蕉将全面进入京津冀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更优质、价格更实惠的选择。”海吉星公司副总经理茹江里说。

“Fyffes进驻之后,将实现水果从天津港转关到海吉星市场进行催熟,并在第一时间进入商超供老百姓购买,减免了之前的物流环节及中间商的运营费用,无论品质还是价格上都会有明显的变化。”不仅是水果,未来蔬菜、海鲜等食材都将通过海吉星的平台,为京津冀地区市民带来最新鲜的口感。“进口的果蔬,通过海关直接进入海吉星市场,将比传统的物流渠道至少提前48小时,每公斤水果的物流成本可以下降7-8毛钱,也保证了京津冀地区可以最先品尝到国内外优质食材。”茹江里说。为了追溯商品来源、保证食品安全,物流园采取了电子卡交易,一方面可以在市场流通中不使用现金,可以杜绝假币,使资金更加安全。“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可以通过电子卡对每一批产品进行编码,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准确定位该批次产品的流向和上游源头,不但可以准确定位责任方,对于市场内其他企业的经营也不会造成影响。”

这里作为一级批发市场,招商对象都是具有产地货源的大批发商或者直接从产地发货的基地客户,实现“产销对接”,这一模式大大缩短流通中的环节,减少中间商、物流、转运的成本。这样分销出去的商品,不但品质有了保证,还因为成本优势让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茹江里表示:“依托天津进出口贸易中心的地域优势,以及大型冷库的支撑,我们将打破北方地区进口水果长年由南方市场转运的格局,以香蕉作为起步,高品质的进口水果将陆续由天津港直接进入国内市场,提升北方地区的水果消费结构,带动京津冀地区整体消费水平的升级。”

五条高速交会 大项目齐聚

打造京津冀经济圈重要流通节点

物流园位于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津沧、京沪、津晋、荣乌、津汕五条高速交会于此,其中,中国北方57%的农产品流通必经京沪高速,再加上西南侧设有津浦铁路静海货运站,海吉星的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接北京、河北,放大天津港南部港区的集散功能。自2010年,随着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落地,静海北环工业园区逐步开展产业调整,将原有的工业企业外迁,形成了以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为龙头,利达粮油、中兴储运、义乌商贸城等一系列全国重点项目的现代物流商贸企业的圈层,逐步调整为占地面积约12000亩的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区。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之前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提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作为农产品流通行业新标杆,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顺势而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带动农产品流通行业升级转型,能更好地促进天津静海商贸物流区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京津冀经济圈中重要的一个流通节点,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建成将成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辐射面最广的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成为华北地区物流与多品种农产品的流通集散中心,更好地满足天津及周边地区5000万人口农产品需求。

现场办公 一站式检验通关

打造北方最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心

距离天津港仅70公里,可以说海吉星处于京津冀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据统计,2013年全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一直以来,大宗国际名优食品引进中国北方地区,通常从天津港上岸直接到北京,然后再分散到京津冀地区,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降低了食品新鲜度。

而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改变了这一方式。作为北方唯一一家进出口无水陆港,海吉星改变了以往进口果蔬,通过天津港进口后需要在海关查验,之后运到北京的集散市场,再由北京发回天津市场的繁复流程,而是借助天津的区位优势,同时引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海关驻场办公,将通过天津港进口的果蔬直接封箱转关至海吉星园进行专项查验。这样节省了运输时间,同时减少了物流、冷冻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成本。

篇3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产品;物流管理;安徽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促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水平也有了提高。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的农业大省,加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鲜活农产品物流供给端是农民,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章胜勇,时润哲,于爱芝.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优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6,31(6):10-16.

篇4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物流金融

[中图分类号]F7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78-02

[作者简介]张璐(1982-),辽宁沈阳人,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区域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R0070;项目任务书编号:GZ13D108)的阶段性成果。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

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开发并应用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减少或抑制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净化农产品物流环境、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将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进行有效组织和调剂的金融活动。例如,发生在农产品绿色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储蓄、信贷、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金融信息咨询以及各类涉及农产品绿色物流产业的“融资结算、分散风险、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

(二)运营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1实现重要的社会价值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理念,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效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绿色农村物流”、“绿色农村金融”等各项产业和事业,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从而实现重要的社会价值。

2体现重大的经济价值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粮食作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有利于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延长农产品市场生命周期,节约原材料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彰显生态环境价值

近年来,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如尾气排放造成的废气污染、车辆噪声污染、交通堵塞、货损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势在必行。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可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达到物流、金融、生态环境三者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运营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可行性

1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把金融及物流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之一,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在扶持困难企业脱困、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2第三方物流作用日益凸显

黑龙江省农产品企业以中小型为主,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无法充分了解和监控农产品企业的质押货物的具体情况下,选择放弃放款业务;同时,农产品企业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合适的抵押物,融资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中的第三方物流起到了中间平台作用,为农产品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独立和专业化的金融运营机构

随着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如建行、工行等)为了抓住农产品物流发展带来的新商机,推出一系列绿色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例如,2003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深发行随即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但这些金融机构大多受自身经营等条件限制,服务对象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只有少数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从中受益。尽管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代表物流业向发改委提出了建立“中国物流银行”,针对专门行业提供融资新渠道,资金方面则由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实力企业共同筹集的建议,但至今仍未执行。

(二)物流企业融资困难

物流企业运营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升级等资金需求量大,向银行贷款又缺乏相应抵押物,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企业经常要为客户垫付货款,一般回款周期为1~3个月,有的甚至长达6个月,这些客观因素加大了向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进而制约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拓展。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短缺

由于目前黑龙江省金融市场体系存在层次不清晰、结构有序性不足、金融服务机构组织制度不健全以及业务混乱等缺陷,金融机构在 “利益驱动”下,更多遵循“安全性”、“谨慎性”原则,对 “绿色农产品融通仓”、“绿色农产品保兑仓”、“绿色农产品证券”、“绿色农产品基金”、“绿色农产品物流银行”等金融产品开发不足,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严重短缺。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与政策环境不优

从短期收益看,相对于房地产等行业,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偏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机构更偏向于与投资前景好、短期收益高的产业合作,导致农产品绿色物流业融资困难、发展缓慢。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支持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之对金融产品的监管水平较低,限制条件较多,进一步阻碍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发展。

(二)信用环境不完善

目前黑龙江省信用秩序较为混乱,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债权债务案件逐年上升,失信导致合同失效现象也频繁出现。信用环境不良、信用制度不规范、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严重,严重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业金融发展。

(三)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受市场的逐利性特征影响,相对于发达省份黑龙江省物流金融机构欠缺,各地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全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整体竞争力较弱。此外,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不高,资金流动受市场自发性影响较大,直接导致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成本升高。

四、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一)创新运作模式

为满足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创新:第一,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2009年起在成都试行的“土地银行”是我国创新的一种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既扩大了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也解决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有利保障。创建独立、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银行,积极开发适合于中小型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项目。第二,积极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以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出发点,辐射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能够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政府应帮助农产品供应链的企业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使资金能够进入供应链灵活运转。

(二)优化运营环境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其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并帮助其搭建融资平台。第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可通过“互保”或“联保”等形式参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同时,金融机构通过构建信息评估系统和绿色项目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黑龙江省信用环境。第三,绿色物流金融行业协会应进行制度创新,通过“绿色金融中心”吸引政府、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投资入股,还可以以企业协作等方式共同担保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培育壮大物流企业

黑龙江省应发展壮大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信息系统建设合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作为行业领军者。第一,鼓励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经验,对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服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等。第二,鼓励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绿色物流运营流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降低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长株潭;微商;朋友圈;农产品

0 引言

长株潭一体化是指湖南北部平原地区的长沙、株洲和湘潭经济一体化。自2005年提出建设至今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交通、物流以及商务流通在十年多时间内实现高速突破,特别随着城际高铁的相继开通,高速便捷的交通环境为三城的农产品互通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一体化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为整个区域的农产品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个长株潭地区自2013年以来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居民对食材的要求相继提升、对食材的需求量也相继提升;另一方面食材安全问题频发、食材价格波动大,其中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点。而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商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又面临着传统渠道的高额成本问题。

与此同时,长株潭地区的微商运营团队开始发展,他们凭借线上渠道的信息直达、交流互通,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在该地区诸多食品以及化妆品纷纷试水微商运营而取得优异成果,如新兴化妆品品牌“御泥坊”、众多的私家菜馆等等。面对线下渠道难以突破的现状,农产品生产和商们纷纷试水微商途径。

1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微商存在的问题

微商是指基于即r通讯类社交软件――微信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商务运营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B2C微商,商或平台卖给消费者;C2C微商,个人卖家卖给消费者两种。

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微商从业者也主要分为个体微商和平台微商,前者通过微信的个人交际圈将自家的农产品或者小型农场的自产产品卖给人际圈子里的朋友;后者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分级梳流,设置多层,使其成为客服和售后部门,然后收集订单统一发货。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享受微商平台运营带来的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也都暴露了诸多问题。

1.1 品质混乱、信誉度低

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微商普遍存在信誉度低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由两个方面导致,首先是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生产标准混乱的问题,不同微商从业者提供的农产品品质各不相同,大批低质产品被传统市场的审核机制所排斥而纷纷涌入微商平台;同时微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门槛低,低门槛带来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缺失了产品的监控环节,品质监控全靠商家自觉。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商家良莠不齐,所提供的产品种类繁杂的同时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市场准入机制的缺失以及过度开放的模式导致了普遍的消费不信任。

1.2 过度营销、信息不透明

微信平台在带来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信息互达的便利,客观上推动了商品信息的透明,方便了消费者的比价购买,但同时过度营销使得产品信息陷入不透明之中。繁复的营销口号和营销主题充斥在产品文案当中,造成消费者的理解困难和理解偏差;大量的低质文案介绍和虚假宣传使得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同时对于农产品的检测资料缺失、品质验证资料的举证困难,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判断困难,绝大部分情况下微商的销售建立在消费者对于商家的个人信任或对分享者的社交价值的买单。过度营销导致的产品信息不透明、沟通障碍使得消费者购买体验差,重购率低。

1.3 价格机制缺失

价格调节机制的缺失是微商模式下的另一大难题,结果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现象。微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缺失,完全的自主定价导致了农产品微商激烈的价格竞争,优质的农产品在低质农产品的低价冲击下生存难以为继,相继退出市场,消费者在长期的劣质消费体验下逐渐对微商的农产品失去信心,使得农产品微商的经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4 品牌薄弱、缺乏特色

长株潭地区农业微商的从业人员基本为农场主或者农产品的二道贩子,学历水平低、营销专业人员少以及缺乏专门的电商销售团队,使得该地区农产品微商销售一片混乱,营销概念不成系统,品牌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微商的产品信任主要建立在从业人员的个人信任之上,而非产品及产品的品牌价值。同时农产品微商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产品特色与渠道特色,没有将长株潭地区的湘文化与产品进行广泛的有机结合,缺失产品的品牌价值内涵。

1.5 售后缺失、数据沉积

农产品微商在长株潭地区发起时间较晚,是长株潭一体化的高速发展而快速形成规模的城市需求,绝大部分微商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微商的销售服务大多止步于商品交割完成那一刻,售后的跟踪服务基本属于空缺状态。同时,销售数据是微商销售的另一个重点支撑,该地区的农产品微商对于消费数据的处理具有无标准、无规模、无处理的沉积状态,根本无法对产品线整理、生产计划制定、销售方案策划以及客户挖掘产生支撑作用。

2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微商问题的对策

农产品微商问题有着微商模式带来的共性缺陷,由于模式简单导致的部分市场环节缺位,低门槛的市场准入机制导致的商家鱼龙混杂,政府和行业组织的监督审核空缺、产品长期由市场调节导致的品质良莠不齐和价格混乱。同时农产品的市场供需矛盾又加剧了微商模式的发展,农产品微商凭借其新平台的互通和人脉优势为产品信息对接、服务传递等传统渠道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丰富了城市居民餐桌的食材供应,为农产品进城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思路。因此,在长株潭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促进地区农产品微商的发展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也需要很好的解决农产品微商现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