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灾灾害防治范文

地灾灾害防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灾灾害防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灾灾害防治

篇1

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影响因素 防治措施 拖布卡镇

拖布卡镇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最北部,全镇辖18个行政村,148个村名小组。最低海拔695m(播卡格勒小河口),是昆明市最低点,最高海拔2600m,高差悬殊1905m,具有立体气候、季风气候两大特点,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含着大量的金矿、铁矿、铜矿、煤矿等矿产。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大石篷沟,行政隶属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委会。用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03°03′35″,北纬26°28′58″。受小江大断裂带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破碎,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加之境内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云南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依据2008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笔者对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减灾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主要有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崩塌等,共8个灾害点,其中现状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沟2条,崩塌体3个,不稳定斜坡3处,以泥石流危害最大,崩塌次之。

(一)泥石流

大石篷沟为小江左岸一级冲沟,是一条具有强烈活动特征的沟谷型泥石流,泥石流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受小江河谷深切割和小江断裂的影响,岩石破碎、风化强烈、谷坡两岸崩塌、活动性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坡面和沟床中有大量松散堆积物,是一条活动性强烈的泥石流沟。大石篷沟曾在1985年6月发生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从物源区(形成区)沿东西向沟谷奔流而下,漫过沟前高3m、SN走向的次级分水岭,冲毁农田和沿江公路。对居民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崩塌

大石篷沟有崩塌灾害点3个,主要分布在大石篷沟2侧,成因与地层岩性及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崩塌斜坡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岩质斜坡,节理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强烈,为泥石流提供物源。

(三)不稳定斜坡

3个不稳定斜坡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大石蓬沟左侧,是乡村公路路基开挖和为沿江公路修建倒土形成的人工斜坡,主要发育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全风化层滑坡,结构松散,稳定性差。

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一)地层构造上的分布特征

从地质岩性上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为中元古界昆阳群(Pt2m)灰色绢云板岩夹砂岩以仅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的砂、砾石、粘土及残坡积含碎石粘土。基岩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杂色绢云板岩夹粉砂岩。

(二)时空上的分布特征

据统计,东川区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雨季(5-9月),季节性降雨尤其是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由降雨控制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强降雨的分布区域与地质灾害的群发区域基本一致;降雨周期与地质灾害发生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较为吻合;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多与降雨同步或略滞后。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形地貌因素

东川属于蒙姑-东川高山峡谷区,以侵蚀构造,侵蚀溶蚀地貌为主。全境以小江河谷为中心,高山对峙东西,岭谷呈南北向相间展布、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南高北低。小江河谷将东川区分为东西两部,东以海拔4017.3m的牯牛寨山为中心,向南延伸进入寻甸境内,向北经会泽县的大海梁子至海拔700m的金沙江河谷。西部则以海拔4344.0m的全区最高点―拱王山为中心,南延轿子山进入寻甸县,北经石将军至金沙江河谷。从拱王山至金沙江河谷平距21Km,高差3644.1m,这足以说明东川的地形陡峻,高差悬殊的地形特征。

(二)地质构造因素

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Ⅰ级)康滇地轴(Ⅱ级)中段东缘的东川块状隆起(Ⅲ级)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西部为普渡河断裂。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较为复杂。

1.褶皱构造

播卡复式向斜:总体近SN向展布,是区域上的拖布卡复式向斜的北段,核部由因民组(Pt2y)、落雪组(Pt2l)、鹅头厂组(Pt2e)组成,两翼为黑山头组(Pt2h)、大龙口组(Pt2d)、美党组(Pt2m),轴线两侧分别形成多个大致同向的次级背斜、向斜。

2.小江断裂

区域性断裂,断层线呈340°方向。断层的东盘多为古生界,西盘中北部为昆阳群,南部为古生界。地层界线与断层线大多呈平行关系,部分地区呈斜交至直交关系。在多数地段,两盘地层缺失较多或不同地层沿走向相抵。小江断裂以压性为主兼具扭性。

(三)水文气候因素

受小江河谷深切割的影响,拖布卡大石篷沟为典型亚热带干热河谷型气候,降水时空分配不平衡,湿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3%,以5-9月为最多。降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有:

(四)人类活动因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使地质环境恶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及强度。常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主要有:①工程削坡。拖布卡山地多、平地少,在修路或建房过程中经常削坡,坡后边坡陡立且坡面防护简陋,遇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②农业活动中不合理的开垦及种植活动。作为农业大县,拖布卡长期不合理的垦荒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同时坡体蠕变也是堆积体滑坡的原因之一。③采矿活动。采空区面积扩大及采矿爆破造成山体变形开裂、岩体破碎,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防治措施

质灾害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危害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避让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确保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借鉴叫内外常用的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和监 测预警等,针对拖布卡地质灾害的形 成、发育、分布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搬迁避让

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入较大,一般应尽量采用避让的方式:一是工程建设应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住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点的居民,遇汛期或暴雨,应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较大的不稳定灾害点上的居 民和单位,一般应搬迁避止。

(二)规范人类工程活动

拖布卡绝大多数的地质灾害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日益增多的工程削坡、盲目垦荒、无序砍伐、露天采矿等成为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外因。对于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科学规划工程立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灾害易发地段禁止大面积削坡,设计时先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案,防患于未然。对于采矿等资源开发项日,要合理规划矿区生产活动,在矿山开发前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严禁乱采滥挖,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五、结语

(1)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蓬沟地质灾害以泥石流和滑坡为主,其中:泥石流活动较活跃,但灾害规模不大;不稳定斜坡发育较少。崩塌斜坡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岩质斜坡为主。按灾害威胁程度排序,结果为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

(2)分布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Ⅰ级)康滇地轴(Ⅱ级)中段东缘的东川块状隆起(Ⅲ级)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西部为普渡河断裂等构造带上。由持续性的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监测预警等措施,同时要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规范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玉成,杨光华,张玉兴.滑坡的发生与降雨关系的研究[J].灾害学,2007,22(1):82―85.

篇2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年是我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逐步完善的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卓有成效。一是绝大部分街镇乡编制了辖区**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预案,并上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二是大部分街镇乡落实了组织机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现场调查或检查,编制了重大地质灾害的单点防灾预案,并分别落实了责任人;三是开展了汛前检查、汛中排查和汛后检查,认真贯彻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上报制度;四是建立了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监测预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五是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对46处危岩、滑坡进行了防治,为437人解除受危岩、滑坡威胁隐患。

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仍存在下列问题:部分街镇乡防治机构、应急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与实际需求差距大,特别是县乡镇一级几乎未设立此项资金,使计划治理和避险搬迁的重要地质灾害点绝大多数未得到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和依然十分严峻;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不能有效承担起地质灾害监测、应急调查处理等防治工作;个别街镇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

二、**年全县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根据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和重庆市地环环境监测总站委托对本县辖区内的地质环境调查,县国土房管局于**年3月26日至**年4月28日会同重庆市208地质灾害勘查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街镇乡分管领导、国土房管所所长及村社干部,分成二个地灾排查小组,对全县24个街镇乡和原有19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拉网式排查。经现场勘查,初步确认全县属于危岩、滑坡、煤矸石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66处(其中:危岩占119处,滑坡占43处,煤矸石泥石流4处),灾害体总规模为115.1913万×104立方米,威胁村民1031户,人口4915人,房屋4827间,潜在的经济损失约17417万元。经过**年的防治,至目前为止全县仍然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120处,(未包含新增点在内)灾害体总规模为94.3097万立方米,威胁村民4696,房屋4545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繁重。

(二)**年全县地质灾害预测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区段划分,大足县为中~低易发区。全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二级进行划分: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其中低易发区总面积为920.4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2%;中易发区总面积为46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8%(详见附表一):

1、降雨预测

据县气象局对我县**年汛期降雨趋势预测,预计今年汛期(5—9月)降水量略偏多,大雨开始在5月中上旬,于9月底结束;6月和7月上旬降雨量偏多,局部地方有洪涝。据分析,今年降雨量有分布不均的特点,特别是6月至7月上旬降雨量相对较多,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2、重点区域预测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地质灾害一般多发于沿山一带、广大山区和公路沿线,其中主要以深切割的中陡坡地带最易发生;其次是沿公路、铁路及城镇区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段。结合**年降雨预测情况及各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程度,预计全县可能发生较大险情、灾情地质灾害的主要有以下区域:

重要区域主要包括玉龙镇老街东侧斜坡地段,玉龙镇老街两侧斜坡地段,玉龙老镇燕子岩、狮子岩危岩带;大足县北部、西部、西北部地区和古龙乡。这些区域可能发生较大规模险情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重点街镇乡主要有玉龙、宝顶、宝兴、石马、金山、拾万、国梁、珠溪、铁山、季家、高升、中敖、高坪、古龙、龙岗、棠香等16个街镇乡,面积469.8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和危岩崩塌。

重要交通干线主要包括大邮路、大铜路、大荣路、城宝路、大安路及成**铁路大足段等沿线的高陡斜、边坡。这些区域主要可能产生高陡斜、边坡崩塌破坏失稳。

重要矿区有天青石矿区、跃进煤矿等。这些矿区可能产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重要水库有上游水库、化龙水库、古龙乡白石村通天河水库等。这些水库可能产生渗漏。

除此外,在上述各重点预测区域以外的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对此在防治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

3、重点防范期

全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的影响十分明显,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汛期(5—9月),每年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并伴随多次连续大暴雨时,各类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将明显增多,并表现出较强的同发生和滞后性。暴雨的频率和强度直接制约和控制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以汛期(5—9月)作为重点防范期。

近年来,全县因不合理工程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增多,各类对地质环境扰动破坏强烈的工程建设项目均应以整个施工期作为重点防范期。

同时,地质灾害不完全由降雨所诱发,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在无雨期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又以危岩崩塌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最为典型,因此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在非汛期同样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

**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在认真总结**年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情况,结合县域内城镇、工矿企业、交通干线分布状况和城镇规划,我县**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主要为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城镇区、重要交通干线、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和重点矿山等4个区域。

1、重要城镇地质灾害的防灾对策

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要城镇对地质灾害的防治首先要落实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工作,同时还需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目前稳定性较差、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体,应注意建立和改善灾害体及周围地表的排水系统,保护坡体植被,及时封闭地表裂缝,加强监测,尽快进行勘察治理;对已作过治前勘查或进行过局部治理的地质灾害体,应在原有防治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变形监测和后续工作,力争及早治理,以避免造成更大危害;进一步完善对地质灾害的汛前排查、汛期检查和汛后检查制度;国土、建设、交通、水利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大对破坏地质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除继续推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外,还必须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和地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县主要地质灾害点调查表详见附表三)。

对矿区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预警,对规模较大、危害大的地质灾害应采取排水、充填裂缝等应急措施。要加强对矿区的管理,规范不合理工程行为,特别注意对尾矿和废渣堆放点的监测,防止暴雨引发矿渣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2、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县境内溪河纵横,各级交通干线均受到地质灾害不同程度的威胁。这些灾害点大多数稳定性较差,汛期变形明显加剧,对所处交通干线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要在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对道路旁的地质灾害设置缓冲带,对滑坡主要采取以排水、减灾和护坡为主的防治手段;对危岩崩塌主要采取清除、衬砌和封闭为主的防治手段。同时要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并定期检查防灾预案的落实情况。

3、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全县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多成点状分布,部分受地质灾害威胁。其中主要有北山石刻区滑坡,北山石刻区谭家湾危岩,北山石刻区停车场旁危岩、南山石刻区危岩等。由于自然人文景观点的特殊性,需对这些自然人文景观点的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防灾措施,首先要落实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报措施,其次是在不破坏自然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考虑工程治理措施,争取市级项目对北山石刻区谭家湾危岩带进行工程治理。

(二)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1、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进一步抓好地质灾害汛前检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工作,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登记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同时编制和落实好点上的防灾预案,每处灾害点必须逐级落实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及监测人,按规定要求作好监测预报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上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各街镇乡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历年地质灾害抢险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各自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形势,克服麻痹思想,作好各项准备工作,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各有关部门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了解水情、气象、灾情、险情,按规定请示、报告、传达,并认真作好记录。

2、建立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制定防灾预案

为加强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和各街镇乡应成立以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为技术依托,以重在预防为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的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建立包括县、街镇乡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机构,对发现的险情和可能出现险情的地方进行应急调查处理。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县政府指导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开展辖区内的应急抢险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贸易、公安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物资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部门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信息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各街镇乡政府要根据县和当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现状、气象部门提供的短期降雨预测结果及县防灾有关精神,编制本街镇乡地质灾害年度防灾预案。

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对严重威胁城镇、居民聚居区、国家公益性机构、交通干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汛前排查情况。对全县40个不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近期防治规划(**—2011年),对全县65个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远期防治规划(2011年—2015年),对其余地灾隐患点加强监测,逐年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各街镇乡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要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基础,加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在城镇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建成以专业监测为主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以群测群防监测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测预警,及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辖区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为政府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产财产安全、防灾减灾决策和实施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4、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精度。各街镇乡要加强各自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四、地质灾害处理与灾情报告

(一)地质灾害处理

各街镇乡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二)灾情报告

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必须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灾情,及时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发生规模较小的地质灾害,县政府负责处理,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上报市国土房管局;发生重、特大地质灾害时,由县政府在2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受灾信息,12小时内上报灾情及救灾情况,并抄送市级政府有关部门。

县国土房管局得知发生重、特大地质灾害信息后,应按规定及时报告。

篇3

一、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2009年,我县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巡查和值班制度,乡镇(街道)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向省厅争取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的用地指标,加大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力度,完成了和平镇方家庄卞阿兰家后山滑坡隐患点和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48号泥石流隐患点的工程治理。“莫拉克”台风期间,和平镇吴村法海寺后山发生一起泥石流、和平镇周坞山村张培江家后山发生一起崩塌、白岘乡三洲山村10省道茅山段发生一起山体崩塌共3起地质灾害事件,但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去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

二、2010全县地质灾害趋势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崩塌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陡坡、矿山陡崖,且以岩质为多。滑坡一般发生在采矿、修路、建房等形成的人为削坡处,岩质、土质均有,以土质为主。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以土质为主。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县西北部地下采煤区,均为冒顶型塌陷。地质灾害多与地下采煤、开挖坡脚、削坡过陡和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有关。

我县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白岘乡、槐坎乡等低山丘陵区,及西部二界岭乡、泗安镇、林城镇、小浦镇等低山丘陵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煤山溪流域、杨岭涧流域、长桥涧流域、合溪涧流域及东庄流域。我县地质灾害隐患分布还与雨带分布有关,主要分布在北川——顾渚——尚儒和北川——桃花岕——诸道岗——周吴两个雨带范围。

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为:

1.尚儒——新民——顾渚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煤山镇北部新民、邱坞、楼下和尚儒等村,及水口乡西北部顾渚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重点防治区的56.3%。地质灾害隐患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共威胁人口48人,威胁资产约91.5万元。区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5处泥石流沟谷。

2.三洲山——白岘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白岘乡西部三洲山、白岘、凤凰亭等村,面积10.88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的22.04%。本区包括3个中易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共威胁人口93人,威胁资产约147万元,主要威胁坡麓和采空区村民的安全。

3.川步村重点防治区。包括龙山街道川步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7.47平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5.13%。本区包括2个中易发区,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泥石流沟谷。目前主要有2处泥石流隐患,均为我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人口33人,威胁资产约53万元,威胁矿区和沟口村民的安全。

我县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春雨期、梅雨期和台风期,是防灾的重点时期。春雨期降雨强度虽不大,但连续不断且持续时间长,易发生地质灾害。梅雨期降雨集中,且持续时间长,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台风期降雨强度大,易出现暴雨天气,是地质灾害多发期。

三、2010年汛期气候预测

据县气象部门分析预测,2010年我县天气的总趋势属气象灾害偏重年景,属于气候异常年份,有较明显的区域性气象灾害(洪涝、高温干旱、台涝等)发生,强对流天气、雷暴灾害与高温明显。预计汛期(5~9月)总雨量比常年略偏多,为730~820毫米,系统性、连续性降水较多,梅汛期降水相对集中,入、出梅时间接近常年,入梅日6月13日,出梅日7月7日。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多于平均年份,影响台风个数偏多,有2~3个。

针对今年预测的天气趋势分析,总的看来,今年汛期突发性和密集性恶劣天气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四、2010年重点区段的防灾措施

经调查分析,我县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这1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差,潜在危害大,是XX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1.白岘乡三洲山村茅山施泉生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三洲山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8′03″,纬度31°07′29″。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100m,边坡高约9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3000㎡,体积60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6月12日曾在前缘发生小量松散物坠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6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150m西岕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2.白岘乡白岘村丁岕匡根宝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白岘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6″,纬度:31°07′21″。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60m,边坡高约8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1800㎡,体积36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属牵引式土质滑坡隐患。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3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滑坡体以北100m村户预定避灾地点。

3.白岘乡访贤村化树岕刘法根屋后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访贤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0′7.6″,北纬31°6′25.5″。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7850㎡,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现今变形迹象主要为2000年8月2日刘法根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3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是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简易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4.槐坎乡十月村青东符卫潮屋周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槐坎乡十月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0′06″,纬度:31°03′32″。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5m,面积314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1958年1月5日符卫潮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出现局部塌陷。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0人48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禁止影响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

5.槐坎乡东风村东风岕沈仕英屋周边地面塌陷隐患点

槐坎乡东风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8″,纬度31°05′39″。类型为地面塌陷。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176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小型,险情等级中型。1958年1月5日沈仕英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7户25人5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南300m村户。

6.夹浦镇父子岭村春光饭店后山崩塌隐患点

位于夹浦镇父子岭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55′02″,纬度31°09′20″。类型为崩塌,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崩塌体长约10m,宽约20m,边坡高约60m,残坡积层平均厚1m,面积300㎡,体积400m3,该崩塌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7月10日曾在前缘发生小规模岩块崩塌,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23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裂隙加大加深,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国道向北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北侧100m村户。

7.锦鹏石英有限公司矿山滑坡隐患点

位于洪桥镇范湾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2′17.0″,北纬30°57′52.0″。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滑坡长约200m,宽约100m,边坡高约16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20000㎡,体积60000m3,滑坡体呈半圆形;该滑坡隐患系扩壶爆破采石形成坡脚临空,属牵引式岩质滑坡隐患。1999年7月15日在采矿过程曾在坡面上发生小规模碎石块滑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矿区2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道路快速撤往西北侧公路边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8.小浦镇高地村黄泥山岗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小浦镇高地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9′48.1″,北纬31°03′12.8″,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U型,沟宽10-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532km2,松散层平均厚1.5m,估算规模18000m3。2006年7月8日堆弃矿碴曾发生侵蚀,形成众多细沟。低易发,引发因素持续降雨。威胁矿区6人11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矿碴体出现裂缝、沟内突现隆隆声。防治措施勘查治理,清运矿碴,进行坡面绿化,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9.龙山街道川步村长桥涧94号后山沟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0′17.9″,北纬31°04′05.7″。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小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1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37k㎡,松散层平均厚1.3m,估算规模4000m3;该隐患曾在2006年7月8日暴雨中,沟口出现少量泥砂堆积,该隐患目前沟口开发农家乐,不确定人流较多。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4人7万元及农家乐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防治措施为禁止沟口扩建简易营业房,加强监测,适时辅以排导措施,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0.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牛坞岕48号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8′30″,纬度:31°04′43″。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24k㎡,松散层平均厚2m,估算规模12000m3。2006年7月8日沟道局部遭受侵蚀,沟口有少量碎石泥堆积。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7户29人4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西北二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1.和平镇吴山村法海寺后山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和平镇吴山村。2005年后,山体承包给当地农户,由于农户开山种植茶叶,导致山体覆盖层原始稳定性受到破坏,多次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2009年在莫拉克台风中,3条沟中一共发现10条坡面型泥石流和一条沟谷型泥石流。发生了多处小型土体崩塌和6处坡面型泥石流冲沟。3条沟中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性为中等,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1户5人20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人员必须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五、加强管理,提高整体防范能力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镇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报县国土资源局备案。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包括监测、预警预报、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认真组织实施。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旅游、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预警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把防灾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竖立警示牌。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要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我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标准化建设,促进防灾机制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力争完成“十有县”建设任务。

3.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四项制度”:

(1)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电视台等部门,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预警预报信息要通过当地电视台向公众。

(2)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速报工作。速报时间:国土资源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1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4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速报内容: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及防治工作建议。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汛期值班制度。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和乡镇在汛期要安排专门人员全日值班,值班电话要保持畅通。县地质灾害应急电话白天:6205175,夜间6202254。

(4)险情巡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对本区地质灾害进行检查。要密切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对可能发生强降雨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指导、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做好隐患点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向县政府或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巡查,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要及时采取措施。

4.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在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要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5.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业主实施治理工程,对公益性治理工程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乡镇组织治理,其经费纳入县、乡镇财政预算。在易发区的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督促企业制定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6.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各乡镇和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及经验,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篇4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1.地质灾害的类型

位于河谷盆地的东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形起伏、沟壑纵横、谷深坡陡、黄土广布,气候干燥、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加之人口稠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非常发育。截止年底,辖区内共有危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要交通、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40处,其中滑坡32处、崩塌8处、不稳定斜坡67处、泥石流30条、地面塌陷3处,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山近山地带和台塬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威胁人口达10.57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2.3%,威胁经济损失193.91亿元。

年~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不断危害和威胁着地质灾害体周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为此,我区针对年度至年度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新增了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附件1),其中19处属于已有地质灾害的一部分,另外3处为新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主要集中在我区南北两山和人口稠密区。

2.地质灾害的分布

(1)滑坡

滑坡是仅次于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面广、密度高、规模较大,活动性强。根据调查统计,滑坡按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滑坡、黄土—泥岩滑坡、堆积层滑坡、基岩滑坡等四个类型。

黄土滑坡为主要的滑坡类型,在全区均有分布,具有分布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分布于伏龙坪、刘家坪、大沙坪、红山根、靖远路王保保城、鱼儿沟、徐家湾一带,危害、威胁严重。

黄土—泥岩滑坡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一带,一般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较广。

基岩滑坡主要分布于徐家湾一带基岩出露区,一般以小型为主。

(2)泥石流的分布

是市泥石流分布密集区之一。全区共有灾害性泥石流30条,其中南部山区有泥石流沟7条,占24.00%;北部山区有泥石流沟23条,占76.00%。

(3)崩塌的分布

崩塌按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

黄土崩塌为我区主要的崩塌类型,在全区分布面广,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前缘及黄土丘陵区的高陡斜坡地带。

基岩崩塌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山基岩出露的青白石东部、白塔山一带,一般规模小,分布范围较广。

(4)地面塌陷的分布

地面塌陷有3处,即东岗镇小街地面塌陷、范家湾地面塌陷和咬家沟地面塌陷,分布范围小,均属于小型地面塌陷。

(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截止年底,我区共存地质灾害隐患点162处,其中,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年我区上报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除1处为崩塌外其余17处均为滑坡。

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开展了六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完善并执行了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巡查制度和速报月报等各项制度;二是扎实开展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三是加大了隐患排查检查力度,多次组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巡查和检查;四是对发生的地质灾害都进行了妥善处置,并组织人员进行了应急预案演练活动;五是组织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和九州石峡口滑坡等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为旧城区,基础设施薄弱,居民自身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主动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二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工程建设不断向我区南北两山近山地带和台塬斜坡地带延伸,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三是部分工程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措施不及时、不到位,近而造成大量的灾害隐患;四是防治资金严重短缺,经费落实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五是监测工作没有完全到位。

(三)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1.主要诱发因素活跃程度预测

我区发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冻融及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是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1)降雨趋势预测

据气象台年1~4短期气候预测,预计今年本地区降水偏少,1~10月全市降水在190~330mm,较往年偏少1~4成。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春、秋季偏多,夏季偏少3~7成。由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可能性相对减少,但不排除灾害性天气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人为致灾因素变化趋势

年度我区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明显增加,且规模增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问题将越来越多,尤其是伏龙坪地区、山北麓、白塔山至五一山等地,由于人为挖山削坡、灌溉等导致发生滑坡、崩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将呈加大之势。

2.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通过上述对降雨和人类活动趋势的预测,我区年度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为正常偏低的年份,与上年相比,年度我区地质灾害仍将呈上升趋势。

二、地质灾害威胁的范围和对象

年度我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威胁范围为主要威胁对象为我区上述区域内的居民、村民、基础设施、公路、水利设施、厂矿企业及旅游景点等。

三、重点防范期

我区地质灾害防范期为全年度,重点防范期为5~10月份主汛期和2~4月份冻融期。现根据我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点防范期。

(一)泥石流主要防范期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流域内要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并能源源不断的补给泥石流;二是有陡峻的地形条件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比;三是在流域中、上游要有充足的水源作为动力条件。

由于我区泥石流形成的前两个条件已经具备,影响泥石流活动的主要水源为降水,泥石流的活动强度直接决定于降水的强度和降水量的大小。因此,泥石流的防范期与大雨、暴雨的分布基本同期。根据我区的降水特点,确定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为5~10月。

(二)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

滑坡、崩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区多数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受降水的控制,其次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根据各灾害点、灾害隐患点形成条件的不同,确定防范期如下:

以降水为主要诱发因素的滑坡、崩塌灾害点、灾害隐患点主要防范期为5~10月;以人类工程活动(如修路、水利工程、通讯线路、建房等)为主引发的滑坡、崩塌,应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和运行过程为防范期。

(三)地面塌陷主要防范期

我区地面塌陷灾害主要为地下防空洞分布区和由于湿陷性黄土遇到地表水、地下水形成地面塌陷,该类地质灾害预防期应根据地面塌陷形成的征兆来确定,平时一般性防范应贯穿全年。

四、年主要防治任务

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和省级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注重基础研究和调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主要防治任务有:

(一)重点治理工程

继续完成国家、省上的续建项目和我区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重点治理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治理工程质量和效果。

(二)搬迁避让工程

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的模式,对我区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伏龙坪街道自强沟40号、临夏路街道雷坛河166号、盐场路街道东李家湾199和193号、盐场路街道左家湾1号东南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群众做好搬迁避让工作。

(三)监测预警工程

1.做好监测预防。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确定群测群防监测点,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组织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动态监测(附件4)。

2.做好预警预报。当发现前兆明显、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险情时,监测人员应及时报警,通告受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动员群众及时撤离,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国土、气象部门应在汛期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3.做好巡查检查。组织进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区巡查、排查,特别做好主汛期的排查、检查及其它工作。同时为了及时掌握基层地质灾害巡查监测情况,确保汛期地质灾害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全区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雨后常规报告制度,在降雨发生后12小时内要将辖区地质灾害发生及变化情况逐级报街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值班电话须向社会公布。

4.建设市级监测预警示范区。选择典型灾害点建立野外监测站,进行标准化监测,逐步建立市级监测预警示范区。

(四)应急处置工作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科学果断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情。

(五)宣传培训工作

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和防灾避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应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及我区南北两山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防灾避灾意识和临灾处置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增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法规、规划和制度

继续深入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号)、《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政发号)市政府《市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政发号)法规和制度。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组织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是全区防灾工作的领导机构,各街道、村及社区等部门按职责负责各自辖区的防灾工作,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重点,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乡镇、街道及社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覆盖全区的监测点到位、责任到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机制。

(三)明确分工、加强责任、加强监督和执法检查

依据市政府制定的《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实行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和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治理原则。进一步加强责任体系建设,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城管执法、交通、公路、水利、安监、教育、园林等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5

一、2014年全区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分析

我区系丘陵地形,地面起伏大,背斜陡急带岩层倾角大,乡镇和街许多地方起伏较大,岩层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山体滑坡和危石崩塌等地质灾害,就其诱发因素多为降雨量集中、持久或人为活动不当。根据气象部门2014年气候趋势预测:我区2014年总降水量比2012年偏少,与多年同期平均值基本持平,为750mm左右;汛期旱涝交错,有中等强度的夏旱,有一般性的伏旱,干旱比2012年偏重;主要降雨时间为5—9月,预计5月份降雨量60-80mm、6月份降雨量180-220mm、7月份降雨量140-160mm、8月份降雨量220-260mm、9月份降雨量70-90mm。上述5个月为我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时段。

二、2014年地质灾害防御重点

(一)重点防御区域

1.黄桷坡断裂带:

2.河谷岸边陡坡带:

3.岩层稳定差易滑坡地带:

(二)重点防灾点

2014年汛前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出的3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重点防御时间

1.春、秋绵雨期。绵雨季节,雨水长期浸润岩土或沿岩石裂隙渗透,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和岩石垮塌。

2.夏季暴雨期。山洪和洪水暴发,容易造成河岸陡岩垮塌危岩危石滑坡、坠落。

三、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范工作,区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钟向林同志兼任,各乡镇、街道及区级相关部门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充实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构筑区、乡(街道)、村(社区)防灾网络体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防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区发改局

(1)负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对选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予批准或者核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2.区教育局

(1)组织排查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威胁学校安全的地质(隐患)点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2)负责督促各学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普及中小学生地质灾害防范知识。

3.区财政局

(1)负责按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勘查设计和工程治理等。

(2)对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区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

(1)负责对因建设而形成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高坡、陡崖进行监督管理。

(2)组织开展因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监测。

(3)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等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排危方案并监督实施,负责组织开展相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4)指导监督相关房屋开发、建设单位在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开展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评估、核实、统计因地质灾害引发的危房情况。

5.区交通运输局

(1)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负责全区县道及以上公路沿线及两侧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落实险情排查、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检查与维护危险路段安全标志,督促公路部门有关单位加强巡查排查,及时发现公路安全隐患,并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2)督促因公路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督促业主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6.区水务局

(1)及时向区政府、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提供汛情、水情、雨情等实时信息,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2)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调查和汛期地质灾害检查;负责对水库周边、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发现隐患或险情时,应及时落实监测、巡查,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3)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专项治理。督促因水利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督促业主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7.区安监局

督促矿山企业安全开采、科学堆放尾矿,防止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落实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8.区国土资源局

(1)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2)组织编写区本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区政府批准实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组织相关部门在汛期期间进行地质灾害汛期检查,指导、监督做好汛期内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工作。

(4)对较大级地质灾害(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组织专家和专业单位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方案。

(5)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

(6)指导群测群防,组织监测员的培训,核准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界定地质灾害治理责任。

9.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1)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健全乡(街道)、村(社区)、组三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

(2)组织基层群众及相关单位认真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定期检查和监测管理工作,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设立警示牌,并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按速报制度规定程序上报,并迅速撤离可能遭受灾害的人员和重要物资。

(3)负责编制辖区内已确认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单独防灾预案,并安排专人定点、定时监测记录,按时报告。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监测责任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由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对危险区内的群众宣传避险常识,告之报警信号、受灾时撤离路线、疏散顺序和避险安置点,并向当地群众公示。

(4)临灾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组织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助的部署和协调工作,组织受灾群众的避险安置和搬迁工作。

(5)负责治理辖区内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6)负责辖区内灾情、隐患点的统计和上报。

(7)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

10.其它各有关部门:

(1)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服从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

(3)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者险情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应急工作。

(二)强化措施,确保安全

1.“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各乡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编制完善本辖区、本部门的防灾预案,建立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要严格执行灾情速报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