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农林畜牧业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林畜牧业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林畜牧业管理

篇1

一、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环境和谐的原则,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方针,确定2011年我区温瑞塘河畜牧业污染整治工作目标:即建立健全温瑞塘河清脏拆违、达标治理等畜牧业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2008—2010年省“811”畜牧业污染治理及温瑞塘河畜牧业污染整治的成果,确保不反弹;继续加大畜牧业污染整治力度,改善塘河环境。

根据各街道调查摸底上报情况,今年我区温瑞塘河畜牧业污染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关停搬迁温瑞塘河骨干河道沿岸50米内(包括50米)所有的畜禽养殖场(户),拆除栏舍、清理废墟;关停搬迁主要村级以上公路两旁及村庄城镇建成区附近的畜禽养殖场(户),拆除栏舍、清理废墟;整治禁养区以外的畜禽养殖场(户),对畜禽排泄物作无害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二、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6月中旬前)

各街道根据《市温瑞塘河流域家畜禁养区规划》和《市温瑞塘河流域家禽禁养区规划》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在切实掌握禁养区内整治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动员会、现场会、座谈会,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农民信箱等传媒,运用横幅、标语、宣传车、倡议书等宣传方式,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要根据本工作方案,结合辖区畜牧业养殖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与清栏拆迁养殖场(户)签订整治协议书。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1年9月底前)

1.开展温瑞塘河骨干河道沿岸50米内(包括50米)、主要村级以上公路两旁及村庄城镇建成区附近的畜禽养殖场(户)集中整治。各街道按照前期调查确定清栏拆迁对象和计划任务,对责任区内列入本次整治的畜牧养殖场进行关停搬迁,拆除全部栏舍,并做好拆迁现场的垃圾清理和卫生消毒等工作。

2.巩固2008—2010年省“811”畜牧业污染治理及温瑞塘河畜牧业污染整治的成果。对禁养区以外的畜禽养殖场(户),根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验收考核办法》的要求,对畜禽排泄物作无害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1年10月)

各街道对温瑞塘河畜牧业污染整治工作进行自查,整理工作台账,形成书面总结,报区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委员会和区农林局(畜牧兽医局)。区农林局(畜牧兽医局)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采取以街道为单位整体申报,完成一个验收一个。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温瑞塘河畜牧业污染整治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负责制,街道主要行政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分别为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各街道要建立工作机构,制定整治方案,开展整治工作。区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总协调和督查指导。区农林局(畜牧兽医局)负责方案设计和技术指导,协助当地做好清栏拆迁和禁养区养殖(场)户的治理工作。区发改、监察、财政、水利、环保、城管与执法、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规划制定、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推进畜牧业污染整治工作。

(二)注重堵疏结合。严格执行省、市畜牧业扶持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和农业“两区”建设规划,合理安排街道畜牧业用地,允许禁养区内拆迁养殖户在控养区内发展标准化、生态化畜牧业养殖,积极引导塘河流域的养殖户向适养区转移,由设施处理排泄物向农牧结合利用模式转移。凡是拆迁区域重新建设养殖场的,一经发现,当地街道、村组织人员立即拆除;对于畜禽养殖场搬拆迁后的原址,可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防止复养。同时,坚持边规范、边宣传、边引导,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引路,鼓励群众参与支持整治工作。

篇2

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切实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我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肉、蛋、奶协调发展,区内以稳定、提高、拓展产业链为主,着力提升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全面实施外拓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保障市场有效供应。各镇乡(街道)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市场有效供给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加强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领导,确保工作目标的完成。

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指标是:至年,肉、蛋、奶自给率分别达到42%、36%和30%;年出栏生猪37万头,年出栏肉禽250万羽,存栏蛋禽100万羽,奶牛存栏1800头。其中,在市外建立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的70%生产能力可以计入目标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由于邱隘镇和下应、中河、钟公庙、首南、石碶等五个街道地处新城区,属禁养区域,不再下达目标任务。其余各镇(乡)应根据上述目标任务,按照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对辖区内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空间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挖掘现有畜禽养殖场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市外建立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努力完成畜产品生产目标任务(具体详见附件1)。

二、统筹安排、分批实施,认真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

在巩固现阶段畜牧业环境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行较为严格的环境政策。按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今后几年,在适宜养殖区,重点支持以提高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种子种苗和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在总量控制、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镇乡适度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创出一条循环农业之路,打出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支持现有规模牧场和畜牧小区扩建项目,努力提升我区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计划重点建设存栏600头基础母猪的国家级原种猪场1家;新增存栏种公猪100头的猪人工授精中心1家;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全部得到改造和提升,全区年出栏商品猪稳定在18—20万头。我区“-年畜牧项目实施计划”详见附件2。

三、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不断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一)统筹区域发展,建立畜牧业发展统筹资金。为促进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在不减少原有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区畜牧业统筹资金,实行滚动使用。统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生态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上级项目和政策的资金配套;对主要畜产品自给率高或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上有突出贡献的镇乡给予奖励。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畜牧业“走出去”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到年,在市外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要达到年出栏27万头,各镇乡在市外发展的畜牧基地,可按认定规模的70%抵充任务,区农林局负责市外商品猪基地的认定工作,并签订返销协议,并根据其建设规模、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和实际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列入市、区二级产业化基地项目,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市外商品猪基地认定办法由区农林局另行制定。如遇自然灾害、疫病等特殊时期,急需从在外基地调入商品猪的,由区贸易局另行制定政策和应急预案。

(三)继续实施畜牧业优惠扶持政策。一是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对于列入市级猪人工授精补贴项目的每头份猪常温配套补贴5元;能繁母猪和良种后备母牛补贴按上级文件精神执行。二是继续加大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力度。在巩固畜牧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坚决杜绝在禁养区的畜禽饲养,加大在非禁养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污力度。继续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政策,力争到年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面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三是切实保障畜牧业生产用地。按照畜牧业规划要求和各镇乡实施方案,在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安排好足够的畜牧生产扩建用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要求和农(林)牧结合种养配套比例,在实施土地整理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发展空间,提供足够用地数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所需用地,根据明电号文件规定,按农业用地管理。四是区内新建、扩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按《市规模畜牧养殖场(小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中的扶持政策执行。五是对不破坏耕作层的建筑方式,经区农林局认定,按《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不破坏耕作层建设方案》中的扶持政策执行,在市级补助每平方米30元的基础上,给予1:1配套。六是畜禽养殖场(户)和畜牧小区水电收费按农用水电标准收取。对于已享受农业产业化基地等政策支持的建设项目,不得重复补助。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保障我区畜产品供应能力、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确保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乡和区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研究和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各类问题,大力支持畜牧业种子种苗等畜牧业高端技术产业的发展,切实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篇3

一、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从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大户的指导、养殖协会的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养殖环境改善等,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渐提高,农民科技养畜意识逐步普及,养殖环境逐渐改善,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年的25%上升到年的36.2%,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发展占养殖比重也上长到5%。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总量少,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低下,养殖分散,发展观念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以及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畜牧产业虽一直号称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与我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不相称,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称。

(一)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但比重低下。全区现已建成标准生猪150模式养殖5个,万头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68户,其中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34户,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饲养蛋鸡500羽以上的3户,羽以上1户;饲养肉禽1000羽以上养殖户11户,饲养5000羽以上养殖户4户,饲养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2户;山羊出栏3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4户,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耕牛出栏5头以上养殖户7户,出栏10以上养殖户4户。但是,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占据绝对比重,在规模化生产比重中,生猪占5%,山羊占0.1%,耕牛占0.2%,家禽占45%,规模化比重还十分低下。

(二)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优质杂交覆盖率不高。前几年,我区种畜场对全区生猪、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逐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种化率生猪达到90%、山羊50%、家禽60%,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也要注意到:我区生猪仍以二元猪为主,三元猪覆盖率仅1%左右,由于良种场停止生产,生猪良种全部依靠外引,成本高,品种杂,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难以提高;山羊、耕牛、家禽品种更新及良种引进多年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换代慢,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即便引进少量优良种畜,也是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

(三)草地资源丰富,但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区有天然草场186万亩,人工草场6.2万亩,林下草场约6万余亩,可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1.2万吨。但是,我区畜牧业结构中,牛羊肉比重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7.54%,占牧业产值16.73%。年,我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草食动物逐年递减。年耕牛饲养1.03万头,年饲养降至为0.78万头,减少了0.25万头,减少24.28%,平均每年递减2.78%;年山羊饲养3.63万只,年山羊饲养3.76万只,9年时间仅增加3.58万只,与年饲养4.93万只相比,还减少了1.17万只,减少31.12%。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致使优势产业未能发挥其优势。

(四)疫病防控加强,但威胁加大。近年来,从附红细胞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到蓝耳病疫情,我区经历了多次重大动物疫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率逐步加快、流通渠道进一步增多、流通战线进一步延长,为畜禽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老的动物疫病还没有完全被扑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出现,同时,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来源。规模养殖户很大一部分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而且引进仔畜和新种畜时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直接混群饲养,一般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更差。疫病防控设备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使动物养殖疫病风险逐年加大,严重制约了畜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生命健康。

(五)动物防控体系逐渐健全,但防控手段不多。按照政办发()144号文件精神,依照防检统一、诊疗分开的原则,我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是,我区派驻乡镇防检员由于管理在区,服务在乡,除宋洛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场所外,其它乡镇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办公经费,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在具体工作中防控手段十分有限。

(六)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行质量不高。近年来,养殖协会由于有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区已成立的各类养殖协会14个,有些养殖协会通过参观考察、开展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实现了协会与广大养殖户科技共享,信息互动,利润共分的双赢局面。但是,多数协会有其名而无其实,未能真正发挥协会作用,同时,协会在运作时,只有少数会员能够融入其中,大部分会员还游离于协会之外,运行质量不高。

(七)畜牧投入有所加大,但优惠政策仍然不多。近年,在能繁母猪保险、规模养殖大户投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体系建设上,政府加大了投入,确保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扶持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不多。一是金融信贷程序复杂,信贷资金有限,信贷条件又比较苛刻,真正得到信贷的养殖户很少;二是在品种改良上多年来没有资金投入,致使品种改良进程与外地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三是资金投入缺乏机制。近几年来,在农业局的努力,争取了规模养殖投入资金,但是,由于投入渠道的多头管理,致使在投入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真正扶持新发展的大户不多,扶持作用发挥不够,示范作用也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长效的资金投入方式,实际上,我区畜牧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畜牧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上要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我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别是在草场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上可以下大功夫。在区域布局上要按照“南边有猪禽、北边养牛羊、中蜂遍地开、特色促旅游”的原则开展区域布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畜牧业。

1、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旅农林产业链。发展“旅林农产业链”的关键就是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促进我区农村民俗文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在畜牧发展上要以“旅农林产业链”融合为发展方向,一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加快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区重点是要推广新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如“羊?沼?茶、猪?沼?菜、林?草?鸡、猪?沼?果”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突破性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为旅游业发展增加资源和景点。我区境内面积大于1000亩成块边片的草地有10多处,自然草场面积有100多万亩,理论载畜量为8万个牛单位,全区没有一处因放牧牲畜而导致草场退化,草地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同时,草食动物食品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喜爱,肉品价格只升不降。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较大,可牛羊肉价格却一直持续上涨,年与年相比,牛羊肉价格平均每年递增33-34.29%,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养殖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已成为全区上下广泛共识。在湿地保护区内、旅游区内和旅游区干线沿线开展草场建设,发展成块连片的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既可以为旅游业增加景点,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餐桌及旅游市场增加产品,促进“旅农林产业链”的壮大和发展。三强化林牧发展结合。做到林业发展与草地畜牧业有效整合。树立发展林地是保护,发展草场同样也是保护的观念,有利于发展草场的地方一定作为草场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强化草场确权,加强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

2、发展特色畜牧业,以特色求发展。要把畜牧优势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是做大做强中蜂产业。我区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养殖中蜂历史悠久,境内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用量少,药用资源繁多,蜜源植物丰富,所产蜂蜜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蜂蜜产品是很好的旅游农产品,有利于服务“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同时养蜂不占耕地,不用饲料、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大,因此,我区蜂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最适宜做大做强的一种特色养殖业。二是发展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色养殖。到我区来旅游的人都希望吃到我区特色食品,但我区是保护区,靠自生野禽野兽来满足游客的这一嗜好根本不可能,因此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养殖效益可观的特种养殖迫在眉睫,就发展了七彩山鸡和中华竹鼠的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种禽和种鼠的发展都很成功。今后,在特种养殖上,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壮大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种养殖,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丰富餐桌,还可以满足游客猎奇,促进旅游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落实工作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筹资金,上规模。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专户专账专人管理,把项目资金用到发展上去。二是要协调金融机构组织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和管理力度,为养殖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大力推广以生猪“500”“150”“100”“60”模式、山羊“1235”模式、蛋鸡“153”模式、肉牛“贷牛还牛”“以牛换牛”“改母卖犊”模式、中蜂“林下养殖”“森林养殖”模式等新型实用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从环保、生态的角度着眼,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设计,高起点建设,建一个,成一个,有效利用一个,确保在今后五年内,规模养殖生猪达到30%、耕牛50%、山羊50%、家禽80%、特种养殖90%。四是加大财政投入,继续给予“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养殖业。同时支持恢复林区种畜场建设,为良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创造条件。

2、推科技,促进步。一是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打造绿色生态畜禽特色产品品牌,以特色求市场,用特色创效益。

3、抓品改,促效益。在品种改良上有重点地引进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加强优良品种的利用,提高优良品种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注重地方品种的保护,加快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坚持自繁自养和适度引进相结合,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现代生物技术,努力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整体升级。

4、健体系、促稳定。进一步落实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区有防控中心、乡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村有防疫员”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积极落实村级防疫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通过系统培训,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动物疫病防控队伍,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设施,提高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监督、监测手段,充分发挥基层防检人员的职能作用。

5、抓防控,促保障。一是强化应急处理机制,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养殖档案,强化食品安全,从养殖环节着手,建立养殖档案和加强动物疫病的追根溯源。三是严格操作,确保密度和质量。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执行带冰保苗、科学用苗的规定,按照“五要”“两一”“两不准”的操作规程,确保防疫质量;严格执照“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少量”六不要求和一畜一标一证的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确保防疫密度。

篇4

(一)畜牧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畜牧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滞后内蒙古、新疆一直是我国草食家畜生产的主要产区,但两者畜牧业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2012年,新疆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82%,内蒙古则为45.68%。根据《农业统计年报》相关数据统计,新疆现有8.6亿亩草原,但80%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其中40%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30%~50%。新疆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由2000年的586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2025万元,增长24.9倍,占农林牧渔业投资的比重由2.4%提高到8.8%,而2009年内蒙古对畜牧业的投资已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为31.6%。如果把所有投入均用于草场建设,内蒙古草场每亩投入9.23元,而新疆草场每亩仅投入1.98元。从基础设施方面看,2010年新疆拥有水库577座、内蒙古494座;水库总库容量新疆为135.6亿立方米、内蒙古为163.2亿立方米;治理除涝面积新疆为60.3万亩、内蒙古为415.5万亩,内蒙古是新疆的6.9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疆为590.85万亩、内蒙古为15851.1万亩,内蒙古是新疆的26.8倍;青饲料播种面积2012年新疆为60.9千公顷、内蒙古为230.8千公顷,内蒙古是新疆的3.79倍(见表3)。

(二)饲草料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过低新疆的农业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模式,每一块绿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条件、种植业结构、种植规模和农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饲草资源整体表现为北疆地区好于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小麦、青贮玉米、玉米、黄豆等秸秆资源相对丰富,而南疆地区农作物秸秆主要为木质化程度较高、营养价值较低的棉杆。正常年份,小麦秸秆价格南疆地区比北疆地区高出近1倍左右;而受灾年份,南疆地区小麦的秸秆价格都超过了小麦的价格。新疆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草原禁牧,禁牧面积为1.515亿亩,其中,退化严重的温性荒漠、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禁牧1.181亿亩,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为15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牧区禁牧将使畜牧业的重心由草原畜牧业向农区舍饲畜牧业转移,“草畜”矛盾日益凸显。有研究指出,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6亿吨左右,而目前利用率仅占1/3。2012年,新疆粮食总产量(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其他谷物)1273万吨,若统一按谷秸比1∶1计算,则拥有1273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如果按1个羊单位每天采食1公斤干草计算,仅粮食作物秸秆一项就可养活3487万个羊单位。然而,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农区重粮棉生产、轻秸秆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养殖户大多仍采用传统落后的饲喂方式,对秸秆采用科学加工技术的积极性还不高,秸秆利用方式还比较单一,科学搭配、配方饲喂、综合利用水平低;饲草加工转化的基础薄弱,秸秆加工、储藏、配送体系不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乡站技术人员少,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不够。在秸秆饲料利用技术上,主要采用青贮、微贮、粉碎等常规技术,而且农户养殖分散,秸秆转化利用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养殖受饲草短缺的制约难以突破。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秸秆利用的机械化装备条件还很薄弱,秸秆利用推广工作仍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都造成秸秆饲料的浪费。例如,北疆地区特别是昌吉州和伊犁州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秸秆利用率还不足50%。

(三)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农区养殖业融资困难在实施草畜平衡的政策环境下,新疆由草原退减下的牲畜需要农区承接,但目前农区养殖业还存在饲草料成本居高不下、基础母牛羊成本过高、人工成本上涨等制约因素,使得农区养殖业发展十分困难。如当前北疆地区麦秸价格较2010年上涨100%,达到0.6元/千克,而南疆部分地区的麦秸价格已达到2元/千克以上。疆内实行全舍饲的肉羊养殖场基本上是肉羊育肥场和种羊场,养殖户普遍反映,按照目前的肉羊出栏市场价格,农区全舍饲养殖一般肉羊品种基本处于亏损状况。此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一次性建设投入大,且投资回收期相比其他产业较长。由于前期成本投入和养殖成本过高、收益期长且收益较低等影响了部分社会资本进入畜牧业,使得农区养殖业融资困难。

二、制约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难点

饲草料不足是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主攻方向。2012年新疆启动了《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12—2015)》,如按羔羊6个月出栏,则需新增干草约117~235万吨;若再加上牧区禁牧而转入农区的牲畜,60.9千公顷的饲草料地远远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

(一)现有饲草生产体系无法支撑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饲草地总量减少和饲草种植水平下降现象共存。一方面,自国家对内蒙古、东北、中原、新疆等牛羊肉主产区实施草原禁牧政策以来,一部分草场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总量上用于放牧的草地数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虽然2012年新疆出台了三年新增1000万只肉羊生产的规划,增加了饲草料地,但在国家种植业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牧区只将苜蓿种于田间地头和林间,部分草场大都被种植小麦和其他经济作物。“粮”抢“草”、“林”抢“草”的现象仍是造成牲畜饲草料不足的重要原因。2.农民种草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政府出台行政政策鼓励农民种草,但由于广大农民在种植粮食、棉花等主导产品中得到的实惠多,如国家对种粮的补贴为220元/亩,而对种植牧草的补贴只有10元/亩,因而农民对饲草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疆每年所产生的风干番茄渣、葡萄渣、菌糠等农副产品约30万吨,而这些饲料资源仅有10%~20%应用于畜禽饲料生产;新疆约1273万吨的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也仅1/3。一方面,南疆三地州的农民已习惯于用麦草养羊,不习惯配合使用其他粗饲料;而另一方面,新疆还有庞大的棉花副产品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农民对番茄渣、葡萄藤嫩枝、甜菜渣、粕、甘草茎叶、棉杆、芦苇和菌糠等非常规饲料多元化综合利用的认知程度和利用水平还比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普及,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

(三)饲草资源与畜牧业结构不配套发展畜牧业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饲草资源的存储量和饲草料地的配套。一些地区适合发展猪、鸡这种以精料利用为主的畜牧业,一些地区适合发展肉牛、肉羊这种以粗饲料利用为主的畜牧业。例如,内蒙古畜牧业依据草原畜牧业、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国营农牧林场畜牧业和城郊(工矿)畜牧业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使之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整体推进,走全方位发展的路子,其草原畜牧业利用天然草场13.2亿亩,其中,分布在牧区的天然草场达9亿亩,牧区牲畜总头数占全区的42%,形成了重要的草食牲畜种源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内蒙古畜牧业的主要增长点,其充分利用辖区内3亿多亩天然草场和每年至少还有30多亿公斤粮食、140多亿公斤农作物秸秆及其它副产品的转化,饲草料资源比较丰富;加之利用其国营农牧林场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加销、牧工商一体化产业,在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方面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内蒙古的城郊、工矿区畜牧业是全区城镇居民肉、禽、蛋、奶等副食品供应的直接依托,已形成了以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与市场紧密连接的“速效”型草食畜牧业。与内蒙古相比,新疆在饲草资源与畜牧业结构相配套方面还存在差距,内蒙古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科学饲喂牲畜的意识尚未形成首先是良料使用不尽人意。通过近年来的品种改良,牲畜的良种率已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绝大多数养殖企业仍随意性饲喂牲畜,形成了一流品种、二流管理、三流饲养、四流收入的局面,影响了养殖效果、效率和效益。其次是缺少大量优质高产的饲料专用作物种植。新疆以反刍畜为主,而反刍畜以粗饲料为主,由于没有专门为反刍畜生产的优质日粮原料,只好以种植业的副产品———秸秆,甚至棉花杆来填饥果腹。可见,新疆畜牧业还未形成科学饲喂牲畜的意识。

(五)养殖场缺乏配套的饲草料地饲草料地是人工栽培青绿饲草、青干草、青贮牧草、全株青贮饲料作物等优质饲草的基础,而优质饲草的充足供应又是草食动物畜牧业现代化(尤其是奶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物秸秆通常被认为是低(劣)质饲草,优质饲草能供给草食动物丰富的营养,不加或少量添加精料就能达到良好的生产性能。在配套的饲草料地种植饲草料可以有效降低饲料的成本投入。如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草原广阔的国家还对奶牛、肉牛和绵羊等采取人工草场放牧的方式饲养,主要是因为草场放牧可降低饲养成本。而目前我国许多养殖场都缺乏配套的人工草料地,而且受国家对种植业补贴政策的影响,使得从事饲草料生产的地越来越少,故无法保证充裕的饲草料,这也是造成饲草成本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

三、加快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提高饲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实施饲草种植财政补贴政策1.重新认识饲草料种植的地位。饲草料种植调整需要战略眼光,即将短期适应性调整与长远战略性调整、对当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考虑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上认识饲草种植的收益,而不是简单地、割裂地认识“卖草”这一个环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层次、生产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例如,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达50%。美国把苜蓿、甜高粱等饲料作物都列入主要的农作物范畴而不是传统“草”的概念。所以,美国以苜蓿为主的人工草地十分发达,有力地支撑了美国奶产业和肉牛产业的发展。2.完善饲草产业基础设施及补贴政策。新疆应制定扶持饲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饲草科技攻关、饲草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饲草仓储设施、饲草机械配置等方面的建设。建议新疆参照国家对养猪和小麦生产的扶持政策,尽快出台扶持牛羊养殖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包括饲草料种植的补贴政策,并积极争取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因地制宜调整畜禽结构,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本地域畜禽养殖数量、结构的确定应与当地的饲草资源相一致,避免不利因素,走特色养殖之路;应将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之间互相补给、互相促进的循环生态农业。

(二)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完善的饲草料生产体系1.坚持草业先行。在草原建设上,要注意改变过去那种盲目求大求多的倾向,围绕“三水”(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利用,适当收缩规模,着力提高建设标准,讲求建设效益;综合推广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场改良、围栏封育等技术措施,加大对沙化退化草场的治理,不断提高饲草料生产水平。为了切实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要在依法打击破坏草原和浪费资源行为的同时,大力推行草牧场有偿承包使用制度,建立“草原有价、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的新机制,引导农牧民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走建设养畜的路子。2.因地制宜,推广“粮饲兼用型”和“经饲兼用型”饲草种植。合理开发利用饲草料资源,引导农民种植大力士高粱、玉米等“粮饲兼用型”和甘草等“经饲兼用型”饲草,既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储备饲草料,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3.引入社会资本,实施草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制定高新节水的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方案,鼓励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加入饲草料地建设,大力推广大力士高粱、玉米、苏丹草、紫花苜蓿、棉籽饼粕等饲料资源,增强优质饲草供应能力。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户实施林下种草、粮草间作、果间种草,增加饲草料的供应量。

(三)加强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提高秸秆饲料利用效率鼓励支持科研单位与草料加工企业联合,开展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继续推广饲用青贮玉米、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揉丝破碎、秸秆制粒和秸秆TMR技术,降低秸秆饲料的浪费;对采用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的饲草料加工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户进行奖励性补贴;重点推动秸秆养畜示范和秸秆饲料利用推广项目,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效率。

(四)加强饲草多元化利用知识的普及,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率推动饲料综合调制技术的普及,提高番茄渣、葡萄藤嫩枝、甜菜渣、粕、甘草茎叶、棉杆、芦苇和菌糠等非常规饲料的综合利用。由于各种饲料所含营养成分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单一使用或几种饲料简单地混合使用都不能满足家畜的实际营养需要。因此,应进行饲料的多元化利用,互相搭配,使之满足家畜各阶段的营养,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效率。

篇5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海西州共有农牧业加工企业45家,其中培育国家、省、州级龙头企业19家。共培育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2家,成员总数达34527名,带动农牧户30812户;已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29个、州级示范合作社65个,成立枸杞、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等农牧业产业协会3个。天峻县不断发展壮大“以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人股,实行股份制经营”的“梅陇模式”,取得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良好效益。去年8月梅陇村合作社荣获农业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去年底金村各类牲畜存栏8819头(只),69户212名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较上年增加3271元,增长25.7%,实现经济收入翻番。梅陇村通过种羊选育和“五统一分”管理(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群养殖),有效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达到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实行按股分红,实现分配方式转变。采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分配模式,分配方式由单纯按劳分配向劳动、草场、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转变,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梅陇村已基本实现整体脱贫。乌兰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种养殖及加工销售,积极推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全县共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4家(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4个),入社成员6859人,注册资金1.1亿元,辐射带动农牧户4495户,户均年增收1800元。枸杞、马铃薯、油菜、蔬菜、饲草料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3%。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意愿,先后举办挖掘机、刺绣、计算机等专业技术培训,累计培训570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5%,就业率达到90%。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地区草食畜存栏330.18万头(只),育活各类仔畜114.5万头(只),增长3.3%,仔畜成活率91.44%。德令哈以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总体思路,以提高养殖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年内计划完成母犏牛存栏4300头、柴达木三元杂交牛存栏400头,人工授精3500头,繁育犏牛母牛2000头,完成母牦牛人工授精及自然1000头,种植饲草1.35万亩,其中紫花苜蓿1万亩、青贮玉米3500亩。乌兰县按照“基地化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成三元牛、毛驴、家禽、奶牛养殖和仔猪繁育5个基地,三元牛养殖规模达500头,毛驴养殖规模达300头,家禽养殖规模达6万羽,奶牛养殖规模达300头,仔猪养殖规模达3000头。

特色农牧产业稳步发展。都兰县诺木洪枸杞交易市场主体工程已完成,德令哈市枸杞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有机枸杞基地达到3.47万亩。300多项农残指标达到欧盟有机标准,全面启动德令哈、都兰示范园建设,采取“三制、三协议”措施,两个园区年内入驻企业9家,投入资金将达10.37亿元;新增母犏牛1158头,共存栏6227头,已生产牛犊624头。种植饲草料49008亩,其中紫花苜蓿27245亩、青贮玉米8487亩、燕麦及其它牧草13276亩。加快3个柴达木三元杂交牛育肥基地建设;组建成立养驴专业合作社8个,建成德令哈、都兰、乌兰养驴指导站,存栏野血驴2420头;开工建设3000栋冬暖式日光温室,其中733栋完成墙体建设。2012年,格尔木市为增强柴达木枸杞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共建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合作协议,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6000亩,今年出口规模有望达300吨。目前,格尔木已建成枸杞出口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000亩,今年出口规模有望达到300吨。

城乡一体化较快发展。全州共落实各类资金4.72亿元,新建房屋1630户、改建房屋284户、围墙25.21万米、大门1522座,新建广场19处4.04万平方米、杂物堆放活动板房17间、公厕14座,新建蓄水池7座,改造给水管道3500米、供暖主管道1368米、防洪排碱排水沟47公里,地面硬化12296平方米,铺设方砖3099.5平方米,浇筑篮球场混凝土地基400平方米。

多渠道争取农牧区发展资金。全州落实各类农口项目153个,落实各类资金19.43亿元,用于实施全州农牧业产业、基础设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其中,续建项目74项,落实项目资金7.88亿元;新建项目79项,落实项目资金11.5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全州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牧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