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械工业的重要性范文

机械工业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机械工业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械工业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机械管理;施工企业;重要性分析

1 引言

如今,随着我国施工企业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机械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当前施工企业需要广泛关注的问题。科学的管理施工机械不仅关系着建筑施工的效率,而且还关系着能否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机械,不但有助于提高施工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够改善施工的质量、缩短施工的工期。然而,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在对机械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就必须对施工企业的机械化管理进行探讨。

2 我国施工企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机械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对于机械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另外对于机械技术的相关资料以及机械的台账等建档工作还没有落实,这就使得施工企业在平时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当出现一些问题时往往难以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另外,对于新旧机器的交接工作也没有做好,这就造成“断层”现象的出现。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投入的时间较多、而且工序也较为的繁杂,这就需要运用大量的机械设备来辅助施工,因此,对于机械管理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然而当前在机械管理时,缺乏相应的维护人员,而且维护人员的配置也不尽的合理,这就造成管理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下。除此之外,大部分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能力较为薄弱,这就与设备管理的目的不相符合。因此,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较低的现象,而这也是制约施工企业机械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安全检测意识不强

在对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管理时,往往容易忽略对设备的安全检测工作。部分施工企业出于节约成本考虑,往往出现盲目的降低成本的现象,从而放弃对设备的安全检测,然而对旧设备进行检测关系着施工的安全。长期忽略对设备的检测工作,不但会影响施工的效率,而且还无法保障施工的质量。

2.3 使用权、产权分离

机械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一部分,不管是企业自己购买的设备,还是由项目部先垫付的部分,其最终都需要由企业来统一出资,都属于企业固定资产。但是在部分企业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权往往由各个项目部所把持,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由该项目部的成员享用,这就使得部分项目部不会因为企业利益的得失而明确奖惩措施,从而使得机械的维护部门不太重视企业机械的维护工作,造成设备过早的出现老化磨损、性能下降的情况。这就是企业机械使用权与产权不明确所造成的。

2.4 重视设备使用、轻视设备维护

机械设备从购买到报废都应该由相关部门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处理,机械设备的维护部门应该按时对机械进行日常的检查和维护,从而避免设备出现工作问题,最终实现机械最佳的管理效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项目部负责设备的使用,其考虑的往往是以最小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利益,由此就有可能出现机械长时间的使用、带病使用的现象。企业设备的管理部门每天只是忙于排除设备故障,难以有精力去研究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

2.5 机械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虽然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立相关的机械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没有一个良好指导体系,这就使得人员、机构的更迭较为的频繁,从而使得企业的机械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部分企业的设备管理以及维护人员所受培训的时间较短,对于设备的情况还不太明晰。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难以得到老员工的帮带,只能自己一个人来摸索,从而难以保障管理的交接工作。还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就上课,或者是上岗前所进行的培训都太过形式化,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升。有些企业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花大价钱来购买设备,但是却忽略了对管理人员培训的投入,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很难适应当前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3 加强施工企业机械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施工企业的机械化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且在企业施工的过程中,机械化以及科技含量也逐渐的增加,这也是我国当前建筑行业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上述情况,这就对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施工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的机械管理制度,对机械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机械管理工作效率,从而改善机械设备安排使用的混乱情况。只有健全企业的机械管理制度,才能够合理的安排机械的购买、工作、养护工作。

3.2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在施工企业的正常运作中,企业应该按时的召开机械设备管理研讨会,鼓励机械管理的相关人员如维修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参加研讨会。通过各抒己见,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维护计划,并把形成的计划渗透到企业机械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从而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机械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施工企业也可定期的请一些机械方面的专家,按时的对机械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这不仅对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工作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3 完善机械设备档案工作

在对施工企业机械进行有效管理中,机械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水平,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机械档案的管理。在施工企业对设备进行管理的工作中,往往会涉及到机械设备的采购、运行、更新、维护等。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按时对设备进行建档,详细的记录机械从采购到报废的过程。并且还需将机械的使用说明书、技术改造措施、保养说明书等相关内容录入档案,从而方便日后机械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够找到合理的参考资料。对于机械设备出现的一些故障能够及时的找出依据,从而尽快的处理。除此之外,健全机械设备的档案,还能够大大的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在为施工机械进行配型时能够迅速的找出合理的依据,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劳动量。施工机械在使用前,应该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计划,科学、合理的配置相匹配的施工机械,从而最大化的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施工企业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其中健全机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其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在机械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机械管理工作,只有保障机械的良好运作,才能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才能够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在施工现场,对设备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维护,才能够确保施工计划的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制造业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1 制造业与机械制造工艺间的关系与应用

当今议论比较多的一个专业词语便是先进的制造技术。近几十年来,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工艺领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为重要,它同时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不过,在如何看待机械制造工艺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和全新技术的挑战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采取正确的对策和做法,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1 制造业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

据所知,制造业的领域十分之广泛,有着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和食品等的制造业。从本质上讲,机械制造工艺不仅是一个基础的制造产业,还是应该创造新生产力的生产过程。机械制造工艺更是现代制造业的根本,一方面机械制造工艺广泛应用在制造业之中,推进了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在内的并企图制造业的进步;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工艺的更新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先进的制造业的技术并且丰富了制造业技术。所以,制造业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是互相互辅相成的,不可以忽视乃至废弃任何一方的发展进步。

1.2 制造业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技术集体,从机械制造工艺与制造业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不论是产品的设计还是开发,都已经在不断地应用了现代设计的思想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设计的思想方法还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模糊设计和虚拟技术等等现代制造设计。传统的机械产品设计的内容分为方案设计技术设计还有工艺设计,显得非常狭窄。但现今的设计内容在不断地扩大中,从产品规划、制造、检验、营销和维护、报废、回收等等整个过程有着全方面的设计。在机械制造工艺中也产生了极其大量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其影响甚至引起了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各方面可靠性

2.1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概念

机械制造工艺是一项对人们生活产生比较大影响的工程,必须得要通过检验检测来看其可靠性。通过分析并控制机械制造工艺的过程来保证其产品的可靠性,也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更多的功能。对此许多机械制造工艺为了比较全面地对产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确认其工艺的可靠性,提出了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实用评价系统。比如工艺的可靠度、故障发生率和故障平均维修时间,工艺自修正性能、工艺的稳定性遗传性等等,都对其作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选择的规则。

2.2 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建模

因为产品的可靠性的指标,从孔位特征加工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所以需要先确定决定产品的那些可靠性指标的关键的孔位特征来保障产品的可靠性。这些建模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比如Bayes方法,并通过许多位专家的判断,才能确定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指标的关键孔位特征。最后在确定了这些特征后,根据关键孔位特征加工的过程间的关系及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作用,才能建立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各种模型。

2.3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的控制

往往决定产品的固有可靠性水平的就是关键孔位特征的加工过程,这是对机械制造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和分析加强,才有可能让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得到最大的保障和达到可靠性的要求。要从模糊评价方法入手,再从关键孔位特征的测量数据分析观察,分别对不同的各种孔位特征进行控制和多工序加工控制需求,最后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实现控制。如果是想要减少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中的故障损失和发生,可以充分考虑工艺故障发生的情况下提出预防性故障和维修费用的决策方法。这样子能够有效地降低机械制造的费用并且保证了故障的发生率低于要求水平。

2.4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评定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评定可以分为系统级和指标级。系统级中,可以从保证产品的有效效果评价出发,通过试验生产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和目标值的比例来评价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不过这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准确地估计产品的可靠性。但是在产品制造中受到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的原因,通常是不允许投入大量的试验品来进行试验的,或者是可能试验时间短而没有产生有效或者错误的数据,这样难以直接预计产品的可靠性。所以,通常是用比较常见的寿命服从威布尔的产品为研究对象,根据类似的产品的关键孔位特征的数据和可靠性数据,进而开始比较准确地通过其可靠性数据和关键孔位特征数据之比来评定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

3 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

3.1 机械制造工艺的关联性

机械制造工艺的技术上看,比较先进的工艺制造技术不仅体现在制造的过程中,并且还涉及到了产品调研和工艺设计和产品销售之中,而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具有十分之强的联系性,只有通过密切的协调才能产生出比较好的技术效益,其中一个小环节的漏洞都会使得整个工艺制造过程发生难以意料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把关好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性,使得工艺正确制造。

3.2 机械制造工艺的全球化

世界各种各样的物质都在全球化中,其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情况下,机械制造工艺也不可避免地全球化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各种先进的技术层出不穷。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要在这样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要将机械制造工艺乃至制造业提高到全球竞争的水平之上。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产品也变得更加要求严格、高档、和快捷等,而特别是在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工艺更是有着极其大的影响。而如今的世界格局中也是要求迅猛提高,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必须将其提高到能与世界竞争的水平之上,这就要求人们愈发重视起机械制造工艺和制造业,才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中.机械制造资源重构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2003.

[2]王美,宋广彬,张学军.对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工艺技术工作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1(02).

[3]杨秀奎.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J].今日科苑,2007(18)

篇3

关键词:工程机械 液压系统 维护 保养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95-03

引言

工程机械的工作条件异常恶劣,一是在露天下作业要经受灰尘、风雨及温差的影响,二是承受复杂多变的工况以及冲击、振动等,液压系统作为工程机械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直接影响着工程机械的使用和寿命。

一、液压油的使用与管理

1.液压油的使用与管理对液压系统中的重要性

液压油作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工作介质,不仅起到传递能量的作用,还负责液压元件摩擦副以及冷却传动系统的作用,它对于液压系统而言就象是血液对于人体一样,如果液压油使用或管理不当而受到污染,必将降低系统的传动效率、增大系统故障率和缩短系统的使用寿命。

通过调查液压装置故障的原因发现,约70%的故障是因为选择液压油不当或液压油受污染了后仍继续使用机械而引起的。

2.液压油的污染与防范

2.1 液压油受污染的原因及途径

导致液压油受污染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空气、水或固体物质的直接进入,二是液压系统本身的运作因元件磨损而产生的固体物质和胶状粘着物,其次是液压系统故障、保养不及时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液压油变质。

液压油的污染主要来自外界及工作过程两个途径,污染的原因及污染杂质的种类见下表:

2.2液压油受污染对工程机械使用的影响

液压油受污染对工程机械的使用带来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加剧液压元件的机械磨损,并且可能会造成运动部件拉毛、卡死等F象,使液压元件工作失效和提前报废。液压系统所用的各种泵、阀之类元件,其相对运动件之间都有光洁度很高的配合表面和精密度很高的配合间隙,比如柱塞泵中的柱塞和缸孔、滑靴和斜盘等,如液压油受到固体颗粒的污染,会直接导致柱塞泵异常磨损,缩短了泵的使用寿命。

2.2.2粘着或堵塞滤清器孔眼,使系统循环受阻,液压泵运转困难,产生噪音;堵塞液压元件的节流孔、节流间隙等,影响工作机构动作的准确性。

2.2.3降低液压系统的传动效率和加剧了油温的异常上升,加速液压油的老化变质从而缩短了液压油的使用寿命。

2.2.4水和空气的侵入对系统装置内部的金属表面产生锈蚀和气蚀的破坏,加速液压元件的磨损及腐蚀。

2.2.5污染破坏了液压油的连续性,容易导致系统泄漏,且影响液压系统的平稳性和工作质量。

更严重的问题是,液压油的污染造成了液压系统的磨损及温升加剧,而液压系统磨损和温升的加剧又给液压油带来了更严重的污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2.3液压油受污染的简易判断方法

工程机械一般都使用于建筑施工工地,因现场缺乏专用的检测设施或其他一些因素的限制,难以对液压油做详细的性能检测,工作中往往需要快速判断液压油受污染的情况,可以通过下面一些简易的方法进行。

2.3.1直接观测法

2.3.2简易试验法

2.4液压油防污染措施

2.4.1保持盛装液压油的油桶清洁和密封,防止各种杂物和水气混入油中。

2.4.2注意工程机械液压油箱、管路的密封,定期检查油箱的通气口过滤器,不要将用过的油沉淀后重新使用,不得混用两种不同类别的液压油。

2.4.3严格控制油温,油温过高不仅影响液压油的粘度,而且还会加速液压油的劣化变质。经试验得知,当液压油温度超过80℃时,油的氧化速度会显著提高,过高的油温还会加速系统中密封件的老化失效。工程机械在工作中液压油温度保持在45℃-65℃时,系统的性能相对最佳。

2.4.4液压系统检修时,文明拆卸和装配,保持工作场地、维修区域、检修器具以及液压油的清洁,特别注意防尘防水。

2.4.5加强对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测液压油的质量状况,发现油液受污染应及时查明原因。

3.液压油的使用及更换

3.1用油

按工程机械说明书的规定,选用指定的液压油,切忌不同牌号的液压油混合使用,不同品牌型号的液压油混合在一起,会失去油液原有的功能,导致性能下降,使系统输出功率大大下降,甚至会产生沉淀物。

3.2更换时间

3.2.1周期性换油。液压油即使在正常的使用管理条件下,也会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因受热而慢慢失去原有的性能,达到自然使用寿命后油品老化变质而不能继续使用。因此,工程机械必须按照说明书要求定期换油,对长期停放的机械再使用时,同样需要换油。

3.2.2受污染换油。日常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液压油因受污染而过早变质不能继续使用时,应立即予以更换,使系统所用液压油的性能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3.3更换要求

液压油更换与油量检查都应该在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并以机械工作结束后趁热换油为宜,因热机时排放旧油更容易带出液压油路中的杂质和污垢。放油时尽可能使油缸能彻底排油,放油完毕后检查旧油中杂质的种类,这有助于故障及早发现。

换油时应同时更换液压油滤芯,整个换油过程都应注意清洁,避水、杂物和灰尘等的进入。换油工作结束后起动机器怠速运转10~15分钟,让管路、液压元件充满油后,再次检查油箱油位计,如果油位下降了继续将油补足至规定的油位范围内,并检查系统有无漏油。

二、液压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1.加强对液压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

1.1 故障状态识别

日常检查或使用过程中注意机械是否有以下异常现象:

1.1.1系统工作时有异常的声响。

1.1.2工作机构动作不正常,比如变慢或无力等。

1.1.3渗漏油、油液变色、油箱油位突然下降。

1.1.4出现油温过高,系统压力过高或过低现象。

1.1.5管路损伤、松动或异常振动、系统工作时噪音变大。

1.1.6出现焦糊气味等。

系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通过眼观、耳听、鼻嗅并结合机器本身自有的监控装置,只要细心检查都不难发现。一旦查出有这些异常现象,就应该找出其根源并及时修复,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让故障继续扩大而对机械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1.2 日常检查的主要内容

1.2.1检查液压油的油位及质量

液压油油位低于规定油位时,机械在工作中的回流液压油进入油箱时,容易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被吸进泵内后就会产生噪音(气穴现象)或者振动现象,致使泵的容积效率下降。气穴现象还会增大液压油的压缩率,使液压油发生早期劣化现象,进而损坏液压装置。当检查发现液压油变少时,应进行补充,并查明油少的原因。

检查液压油的质量情况,可及时掌握换油时间和预测机械可能潜在的故障隐患,当检查出液压油受污染严重需要更换时,应先查明受污染的原因并予以解决,并在换油前彻底清洗油箱及相应管路,以免新换的液压油再次受到污染。

1.2.2检查外部的不正常现象

检查液压装置有无裂痕、弯曲、损伤,系统管路有无破损老化的现象,系统有无渗漏油情况,液压元件的接触面、阀杆、油缸、管路接头部位以及密封件部位等都是渗漏油检查的重点部位,系统的这些不正常现象都是日常检查时在系统外部可直接观测到的。

通过试验计算,如果液压系统1秒钟漏1滴油,则一个月泄漏量将达到一百多升;如果工作中油管爆裂,更会在短时间内损失大量的液压油,漏油不仅仅是污染环境和造成浪费,渗漏位置还会导致系统内的液压油受到污染。液压部件的外伤如不及时查出修复,不但机器存在使用安全隐患,还可能导致部件进一步的损坏并给用户造成更大的损失。

1.2.3检查监控、仪表

工程机械自有的监控装置及仪表用于监测工作时的一些重要技术性能,在起雍蠛凸ぷ髦杏经常注意观查系统的油压、油温、速度等技术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及有无故障报警等信息,保持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

1.2.4检查声音、动作、振动

液压系统在运行中如出现声音异常、执行机构动作异常、管路振动厉害等现象,均表明系统已存在故障,此时应停机诊断故障所在,切忌机械带病作业。

1.3液压系统维护要求

1.3.1控制污染物来源

为提高液压系统可靠性、延长工程机械使用寿命,必须设法控制污染物来源。机械在使用、维修或保养过程中都要随时注意保持系统的清洁,比如维修液压部件时,先将工作台清洁干净,保持一个干净的装配环境;液压油管拆卸后,做好油管接口处的密封,而且只使用洁净的塑料袋进行绑扎密封。控制污染物侵入系统的工作要从源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良好的习惯做起,使系统始终处在一个干净的环境里。

1.3.2定期排水、排污、排气

定期排放出油箱中的水和沉淀物并定期排放系统中的空气,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受污染,并可以通过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判断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

1.3.3定期维护滤清器

液压油滤清器起到过滤并净化液压油的作用,即使液压油未受到外界的污染,长时间使用后液压回路中会产生油泥和系统内部磨损物、脱落物,这些杂质吸附到滤清器的滤芯上而引起其堵塞,严重时还会导致滤芯材料破损,使大量的异物混入液压油并引发系统漏油、元件异常磨损等故障。以下是轴向柱塞泵的一个容积效率试验曲线图,很直观地表明了滤清器在液压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定期地对滤清器、滤网进行清洗及更换不但可以延长液压装置的使用寿命,还可通过观察过滤器所捕捉到的异物的数量和大小,来判断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比如有铜或铁屑则表明液压泵、液压马达或阀可能已损坏或将要损坏,有橡胶类则表示液压油缸密封件损坏……,这些方法都可以对液压系统的故障状态进行有效预测。

1.3.4确保系统正常的工作参数

液压系统各装置都有自己额定的技术参数,实际工作参数过高时就如同系统过载,容易加速元件的磨损甚至导致疲劳损坏、早期报废;过低时又发挥不出机械应有的工作性能,造成资源浪费。在机械使用中应随时对液压系统的压力、油温以及各执行机构的工作速度等参数进行检查,发现有异常的要及时调整,使系统始终工作在一个合理正常的范围内。

1.3.5严格执行机械的使用保养规程

工程机械的使用保养规程就好比道路的交通法规,一旦违反就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操作人员在使用机械时的违章、超载、带病作业、不按时保养、停放保管不规范等等一些违反规程的行为,不仅容易导致机械的损坏,重者还会引发安全事故及人员伤亡。严格执行机械的使用保养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是做好工程机械使用维护工作的重要法则。

1.3.6做好机械的交接班制度

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纪录,有利于机械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及时掌控机械的运行状况、技术性能、保养维护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等,使机械能得到不间断的点检与维护保养,提升了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2.做好液压系统的定期保养

即使是品质优越的液压油,经过长时间使用后也会因老化而使其性能下降,液压系统的动力、控制、执行以及蓄能器等装置,也会因长时间的使用以及环境、负荷的影响而改变其技术性能。机械的定期保养不能一概而论,应综合考虑机械的技术状况、工作环境、使用年限以及负荷等因素,比如液压挖掘机在改用破碎锤时,因其工作状态的改变,对维护保养的要求会更高。所以,用户应根据机械的具体使用情况、结合保养说明书合理做出定期保养制度,包括机械的运行时间、保养项目、保养内容,以制度化的形式严格执行定期保养,使机械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全面充分地发挥各项性能。

3.建立健全机械技术档案

工程机械的使用具有流动性大、使用时间不定等特殊性,往往在一个项目完工后就被转移到其他项目使用,有时还会因种种原因造成长时间闲置,所以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就显得格外重要,机械运行维护保养也应作为机械技术档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机械使用中的运行、维护保养、交接班、维修等历史记录,不但给机械的调拨、闲置后再启用提供了信息查询,还可通过不间断的资料积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机械维护管理经验体系。

篇4

【关键词】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发展现状;特点;创新

1、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机械工业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利用国内的技术资源,有计划地对企业的技术进行了改造。历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本土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繁荣、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在全球所有销售或使用的工业产品中,小到玩具、服装,大到电器、飞机和轮船,都会出现中国制造的标志,这充分显示了迅猛发展的中国机械工业在世界的地位,因为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机械工业,上述各类消费产品就没有生产它们的最基本的工具。

但是,我国的机械工业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在产品结构方面,生产的中低端产品大大超出市场需求,而生产的高端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机械工业结构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发展落后;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丰富的一般性的制造加工人力资源,而严重缺乏创新型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的企业家;在组织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竞争力弱,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在形态结构方面,多为传统的制造加工业,而现代制造服务业严重不足。二是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虽然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机械工业大国,但是其高端装备仍然要依靠进口。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我国机械工业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升级得不到有力的支撑。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往往把目光盯在眼前的经济效益上,长远发展眼光不足;强调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却不注重科学研究;先进技术依赖引进,但是不重视消化吸收。

2、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特点分析

机械设计的制造的发展是与各种学科的发展分不开的。不仅是机械专业,还要应用到哲学、心理学、思维和智能科学的研究成果,现代应用数学和化学、物理学等的研究成果,机械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技术、检测技术和自动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当代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现代设计技术的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具有以下特点。

2.1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过于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主观态度,对人员的技艺和判断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从而能够制定出更多更快速的方法。现代传统的机械设计更加注重的是新的方法和经验。

2.2传统机械设计制造比较单纯地侧重于机械自身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而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更加讲究各个要素的配合。具体说就是:机械设计制造理念与所处的环境和人的需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物性和感官等因素,并且周密考虑机械生命循环的整个过程,充分计算好从设计、加工到使用、修理、报废等与人和环境的联系,从而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平衡了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3传统机械的设计制造更加注重力学的作用,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强调把握力学能力,而现代设计制造发展了这类效果,具有了更宽阔的设计的领域、更广的范围、更多样的手段。

2.4在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流程方面,在总的目标下,设计方案形成很多的层次,每一遍的方案经修改后进入下一轮,因此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能源才可能完成一个设计,而选择的所谓的最好方案,也可能因为没有直观的感受而带有主观性。现代机械设计对于重复浪费的现象有了很好的避免措施,在计算机内直接输入数字和方案,从而得出立体图,设计人员通过内部数字的调整,就可以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3、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创新

机械创新制造设计主要是指,设计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对现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加以利用,设计制造出新颖、实用、具有创造性的机械装置。机械创新设计制造技术与机械系统、优化、可靠性、计算机辅助、有限元等设计一起,构成现代设计方法学库,邻近学科的有利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随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认识和思维科学、人脑研究的发展,人们益受重视机械的创新设计制造。原因有二:一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认识和思维科学、设计方法学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二是研究和发展创新设计,有利于对于人类的创造思维机理进行解释,又能够推动一系列科学的发展。

创新设计制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生活中对现有机械产品的性能(技术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进行改善;二是为了满足新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创新设计制造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机械产品创新发明的机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索,程式化、定量化地看待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制造过程。

受地域广、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的机械工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这难以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对机械工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足,致使重复建设同类型的机械产业,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下。因此,必须要改革机械工业发展模式, 优先考虑机械工业质量的提高,坚持以集约型增长方式取代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多的时候,我国的机械工业走的是世界采购、国内组装的发展道路,不但本土技术严重缺乏,而且严重制约着发展的规模和产品的效益,更是制约国内机械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鉴于此,在“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应抓住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的有利契机,加强开发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主机与零部件行业相互配合和推进,实现二者的同步发展。

篇5

【关键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制造工业;创新;大型机械;国际化;程度

前言

在上文摘要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在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后,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形势一片良好,但是从发展细节上来看,还存在着大量的缺陷。我们知道,机械制造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装备的提供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机械制造工业体系那么就很难再国际化发展中立足,所以,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机械制造工业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它最具科学的定义是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本文就是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的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现状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奉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

1 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前言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机械制造工业的含义及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即 机械工业又称机器制造业,它作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决定着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如何,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其重要标志之一。所有,我们作为与机械制造工业有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认清我国目前机械制造工作的发展现状,并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保证我国机械制造工厂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析下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之间,我国机械制造工业部门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及国际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外国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和国内的相关技术进行融合,推进了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技术改造,并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工业无论是从生产技术上、还是从生产的产品质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显著变化,而我国机械制造工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就为繁荣我国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又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与创新,在国际市场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在全球所有销售和使用的工业产品中,已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从中,我们就直接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这只是我们看到了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

(2)第一,就是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产业发展结构不够合理与完善,这主要是我国历史发展背景所决定的,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对机械制造工业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使其更具完善,但是调整的还不够彻底。这主要表现在,机械制造业的中低机械产品生产过量,而高端产品却共不用求,而且机械制造工业分布地点也不够均匀,即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比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却很分散。其次,就是加工制造业的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等。

第二,就是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及发展方式过于落后,在我国目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高端机械产品。这主要就是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对科学研究的不够重视,指注重引进,而不注重创新。其次,就是由于受到我国地域、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在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华丽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以粗放发展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未能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跳动,导致同类型机械产业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

2 应对以上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在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要主攻高端产品的发展战略 中国不再做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简单或小零散产品的加工车间,未来中国的机械发展要向着高端技术产品发起总攻,改变当前高端产品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要致力于高质量、高精度、高品质的精品开发,解决传统产品定位低的特点,努力打造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提升其市场形象,增强其世界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国内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向国际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第二,我们要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进行创新式驱动战略。这主要是应对我国传统的机械工业理念多从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工业技术改革与发展,这种理念严重束缚了现代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要更加尊重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鼓励增加机械产品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行业体系的创新建设,依靠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机械工业的本质发展。

最后,就是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实施绿色发展为先战略。绿色代表健康,当前社会发展要求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因此提出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等口号,这是国际社会的同一目标。绿色为先战略,一方面要求机械工业本身在生产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最大程度地做到节能减排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机械工业研发制造的产品在使用中能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与机械制造工业有关的工作人员,我们要用清醒的头脑去认清我国目前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后再根据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合理有效的研究后,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机械制造业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干式切削技术;切削液;冷却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05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1.026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不仅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化生产模式已成为许多产业的发展目标。而着手“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研究,就可以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1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特点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为了做到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和降低工业生产加工流程过程中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同时在满足机械加工效率的前提下,人们从机械工业生产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是以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减少对人体健康伤害为目的,在通常的机械工业加工流程中,为了保持机械零部件运行的,提高工作效率,一般使用液,与此同时还可能会涉及工业材料的消耗、人力资源的浪费、化工原料的损失等。据统计,在这些消耗中,切削液消耗的比例是最大的,其费用达到占机械制造中零部件加工总成本的16%,而刀具费用仅占总成本的4%。因此绿色机械加工的最大特点是节省能源和资源。为实现绿色机械加工以达到节约能耗、保护环境的目的,就要我们在机械工业加工的过程中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还有重要一点是在传统制造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液,它是由特殊的化学原料和材料所组成的,如果不对其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排入河水中的切削液会影响水质、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会给鱼类和水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造成影响。因此,在机械制造加工中必须贯彻对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以取得更好的机械加工效果。

2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由于机械制造加工业具有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使得它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机械加工制造业目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研发:第一,通过降低机械加工中的切削摩擦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第二,对于切削液本身无污染的研究;第三,通过研制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切削冷却剂再结合低摩擦的切削技术,最终达到绿色的机械工业加工技术。

2.1 高速与超高速干式切削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都在研制新的干式切削技术。该种技术能实现在机械工业制造加工的时候不使用任何冷却和的液体。为了不断改进机械制造中的内部技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加工效率并降低环境污染,但显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切削状态的模拟技术。因为在不使用切削液的情况下,要达到在机械加工工业中对工具和刀具的冷却和的效果,就要求干式切削技术具备很高的技术标准,这就涉及了很多数据的考虑因素,比如工具和切削的方式的选择、还有切削的环境等。

1931年,德国Salomon博士提出一种高速切削的概念,高速切削具有降低刀削力、减少机械加工中受热形变、提高机械业加工的表面质量和生产效率等优点,给最终实现干式切削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国内各种相关技术还不完善,所以在研制的过程中还需考虑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基础油的选择、切削液添加剂的选择、挤压抗磨剂的选择、抗雾剂的选择、防腐剂的选择等。众所周知,剂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基础油,而基础油中包含矿物油、合成油(脂)和植物油。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而且我国物产丰富,植物油的储备极其丰富,所以从能耗和来源及污染的角度来说,植物油是一种无害且来源充裕的制造切削液的原材料;对于抗烟雾剂则可使用聚异丁烯类化学物质;用猪血清来做极抗压磨剂。

2.2 绿色机械加工切削液的研制

绿色的机械工业加工模式应该是以实现机械工业加工过程中的绿色、安全、环保、无污染,追求高技术标准的干式切削方式为目标。因为历史因素的限制,该技术尚未成熟面向市场,一直受到技术支持的困扰,从而导致绿色机械工业加工模式难以实现。为了能够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我们从机械加工中所必须用到的切削液入手,研制出一种新的绿色机械工业加工切削液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

对于在绿色机械加工中切削液的选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根据机械工业加工的精度,通过精度可以将精度、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切削参数等作为限制条件,对于四大类和若干小类再进行预选,最终选择合适的类型;第二,通过对每一个细化的小类切削液的性、冷却性、消泡性、污染性、渗透性、抗粘合性及寿命等作为特性条件对具体细化的每一个小类进行特殊的选择;第三,对几十位所拟定选择的切削液进行合理性的评估,通过对比差异选择最优的结果。如果出现只有一种类别的切削液,则精心挑选的结果就是输出的最优结果。

绿色机械加工切削液的研制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废液的处理问题。对于一般传统的切削液可以分为油基切削液和水基切削液两大类。由于水基切削液不易燃、易稀释、不易变质等优点,被广泛地开发和应用。

2.3 低污染或无污染冷却技术

目前由于技术原因,干式切削技术虽为大家所熟知,却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推向市场技术应用的条件还不成熟。然而在机械工业加工过程中,传统的切削技术又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比较严重,而这种新的冷却技术正是可以弥补传统机械加工方式的缺陷,经试验证明通过小量的剂就可以使得切削顺利进行,还会提高机械加工制造的质量,所以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冷却技术在目前的市场来看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一种近似于干式和切削液切削技术的最小量切削技术,它的原理就是通过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相应机械添加最小化剂,从而在实现机械制造加工的高质量的同时有效保障了切削的质量。在机械加工流程中,伴随着切削液的减少,为了实现切削的双赢模式加工,运用最小量剂技术就可以有效提升切削质量和效率。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实现资源的节约的同时,降低了刀具磨损,并延长了刀具的使用年限。

3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3.1 绿色机械加工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使用自然降解有剂、冷风、水等原料的基础下,经过一定步骤就可以加工成一个新的绿色机械加工液,这就是在实际机械加工应用过程中通常所说的微量油膜附水滴技术。通过试验和实际的机械加工应用,我们发现该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环境问题、防止资源、水源、生态系统破坏,从而实现“零排放”的要求,通过绿色机械加工液技术的推广,最终会推动我们一个传统的机械工业向一个现代化机械工业转变的进程。

3.2 零污染

相比较传统机械加工业的加工技术而言,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得很小。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可以在实现机械加工废料零排放的同时,减少在制作切削液和切削液的使用维护过程中有毒化学试剂的使用量,通过采用冷风和自然降解的油剂与水,就可以实现切削液的重复利用。同时,我们使用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替代原先传统落后的技术,这就大大减少了对传统冷却和废液处理装置的使用,能够实现电力等资源20%以上的节能。对刀具使用年限的问题上,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可以相对以前延长2倍以上的使用寿命,使得质量效率双提高。

3.3 低污染高效率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是建立在对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的改善基础之上,对于机械加工业而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绿色机械加工液不仅在环保、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有良好效果,在经济、社会方面也有显著影响,因此在今后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

4 结语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多样化类型,加之本身一系列的显著特点,使得在今后机械加工业的发展中应该着力于此,进行大力研发和普及,掌握核心技术对于实现机械加工零污染、零排放最终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倪书楠.浅谈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高新技术,2013,(3).

[2] 李佳.谈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4,(1).

篇7

本章介绍了中国塑料工业概况和中国塑料机械行业现状,并在比较了国内塑机行业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建议。

0概述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塑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之一,塑料的应用几乎遍及人类所涉及的所有工业和农用领域。到1997年末,世界塑料制品产量已达1.5x105kt,按体积计已经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的钢铁年产量。近年来,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1997年末,我国合成树脂的总产量已达6230kt,在美、日、德、韩之后居世界第五位;塑料制品产量已超过15700kt,在美国之后与日本并列世界第二位。按照有关方面专家较为保守的估计,1999年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将超过16000kt,列世界第二位。可以认为,我国业已成为世界塑料制品的生产大国。塑料机械工业作为提供塑料制品制造装备的专门行业也随着整个塑料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作为塑料制品的生产大国,我国不但拥有广阔、容量巨大的塑料机械消费市场,并且也拥有大量的塑料机械制造、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我国塑料机械连续数年的消费量不论是以台数计或是以金额计,均为世界第一或第二。根据国际上的常规统计,我国近几年的塑料机械年均消费量都在15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为130亿元/a上下;我国国产塑料机械年销售额约在50亿人民币左右,以台数计,其年产量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一,基本满足了国内生产的一般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50年代末期兴起、经过了40年的不断发展的我国塑料机械工业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相当的规模、一定的水平并且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体系和遍布全国的工业格局,其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并必将继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1塑料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1.1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塑料机械制造厂家已超过600家,以中小型企业为多,大型二类企业仅占1%,企业集团为2%,实施股份制企业为总数的20%。专业及相关技术研究单位近20家,设置本专业的大专院校逾10家。”全行业从业人数15万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全行业固定资产现值约为60亿元,年销售额为50亿元,销售利润率为7%-8%,年出口贸易额约为5000万美元。行业主要产品可划分为19个大类,53种不同类型,数百个品种。主要有混配料设备、注射成型机、挤出生产线、中空成型机、压延生产线、各类二次加工设备及各类配套设备。产品以中低档、通用型为主,主要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相当于国际技术先进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部分产品达到80年代中末期水平,少数产品接近90年代水平,极个别产品在理论和实践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大部分内资企业组织结构偏大。各种所有制企业与国外先进同类企业相比(按销售额划分)规模均较小。比照塑料工业的发达地区,塑料机械的行业布局呈现相应的比较明显的区域性。近年来,我国塑料机械工业生产在塑料工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呈现超常规高速发展,但基本上属于自由市场经济初期的无序发展。由于塑料加工工业的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因而大量设备制造厂家竞相仿制、抢产热点设备的现象也随之而来。进而经常出现结构型过剩,市场竞争方式处于恶性价格战等低水平状态。

1.2行业调鳖和发展的主要成就

我国的塑料机械工业兴起于’50年代。改革开放前,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原轻工和机械系统,规模较小、装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上主要以对引进样机进行测绘仿制为手段,产品品种少、工艺水平低、标准不一、模具开发能力低、配套能力差,缺乏成套供应能力。改革开放后,随着塑料工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塑料成型加工设备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许多企业通过与国外同类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和购买生产制造许可证等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计并进行消化吸收,使得我国塑料机械产业有了一个明显的跃升,产品开始初步满足塑料加工工业的一般需求。进入90年代,由于塑料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塑料的应用领域已从一般民用、农用向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如汽车、家电、建筑、包装、装演、通讯、计算机等产业快速扩展。塑料机械生产企业也打破了原大部分局限于轻工、机械及化工系统的格局,迅速在各个工业系统及军工和乡镇企业中蓬勃兴起,并依托塑料工业的重点发展地区,产品门类与之相适应,从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结构布局。如注射成型机的生产相对集中在广东南部,浙江的杭州、宁波一带,上海及江苏的无锡等地;挤出生产线相对集中在东部的山东、上海,中部的武汉及豫南,北部的北京、大连等城市;塑料编织设备主要集中在江苏常州和甘肃兰州两地;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则主要在江苏的南京、甘肃兰州及大连;混配设备主要江苏张家港和辽宁的部分地区;挤出成型机和注射成型机的关键部件螺杆和机筒则大部在浙江的舟山和江苏的南京;而各类模具则以浙江黄岩地区以及安徽一些地区较为集中。经过从“六五”开始到目前这段近20年时间的发展,我国塑料机械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业已形成一支为塑料加工工业提供必备的装备,在轻工机械领域中排行首位、在整个机械工业中渐显其重要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全行业的主要成就如下所述

(l)数量

进入“九五”后,我国塑料机械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其中注射成型机产量年均2万台;挤出成型设备年均6000-8000台套;中空成型设备年均800台;各类二次加工设备如圆织机、热成型机、制袋机、印刷机、切割设备、组装设备、拼焊设备等20000余台套。全行业年生产能力约8.5万台。

(2)规格档次及技术水平

我国塑料机械的功能价格比尚可。总体技术水平接近港、台同类设备,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处于前列,已可以基本满足我国塑料加工工业的一般需求,但在国际上处于三、四流之间。

(3)市场网络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我国塑料机械领域的大多数企业和本行业的全国性组织经过十数年的努力,在营销体系上已从原来计划经济的调拨体制基本过渡到了市场经济初期的模式。各企业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机制正在逐步走向规范;由全国性行会组织的塑料机械专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本行业行会和全国性专业公司组织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展览、展示会每年均吸引着大量中外参展商和参观者;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对内、对外的宣传攻势也陆续展开。

(4)科技队伍基本保持稳定

由于塑料机械制造企业不少是从不规范的手工作坊式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在改革开放前技术力量极其缺乏。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科技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从1992年以来,企业的科技人员比例一直保持在10%以上。科技队伍的稳定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进步提供了人才保障。

(5)专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业设置为自主开发奠定了基础

目前已有近10所大专院校设置了塑料成型机械专业,并普遍拥有硕士培养资格,其中有两所重点大学设立了博士点。有国家级专业研究中心(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塑料机械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模具研究中心)3个,省市及专业研究院所10个,专业检测中心2个,企业办专业研究所10个。全行业从事教学和研究人员超过1000人。专业人员持续增加,科研成果颇丰。其中由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并已投入工业生产的电磁动态挤出和注射的塑化装置在世界塑料塑化的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并获得了十数个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

(6)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据中国轻工机械协会塑料机械专业委员会对1998年行业情况所进行的统计,行业内单个企业最高年销售额已达4亿元人民币。全行业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8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近20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高。数控金属切削设备应用普遍,并有数家企业配置了柔性制造系统(FMS)。

(7)专业化协作生产已具雏形

随着我国塑料机械工业化生产的进展,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专业化协作生产的重要性。原来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许多企业革除了诸如铸造等通用车间而转为外协制造;设备的一些关键部件如机筒、螺杆等也在生产集中地外购;设备所需的一些附属设备如料斗、上料装置等均可在专业协作厂购进。

1.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1.3.1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l)思维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是行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开始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作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塑料机械行业如果不能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与特征,开发出独到的技术和设备以适应特定市场的需要,将优质、高效的设备提供给特定的用户,那么就不知道该做什么而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先进国家的后面,以低附加值的通用产品在目前我国已出现的结构型过剩的塑料机械市场中参与低层次的价格恶性竞争。这种不良循环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必将导致在技术上总是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因此技术上的落后仅仅是表象,思维观念上的落后才是造成问题的原因。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极不适应市场需求

鉴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塑料机械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其发展还受到整个基础工业和自身科技水平的制约,技术上主要依靠引进和仿制,缺乏自我开发能力。虽然我们已经成为塑料大国和塑料机械生产大国,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塑料原料几乎全部是靠引进装置生产的,塑料制品几乎一直在仿照或照搬国外三五年前的流行制品,我们生产的设备基本上是国外五至八年前易于仿制的中低档设备的翻版,并有很多还是形似神非。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投入低也是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差的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塑料机械行业平均开发性投入不到销售额的3%0,只是国际同行业平均的l/10。如此低比例的投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能模仿、仿制别人的产品。

(3)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人才缺乏

按照我国工业的进程和塑料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向,塑料机械产业与国际接轨、进人国际经济大家庭为必然趋势。世界经济将步人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建立在以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为核心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的到来已完全超越了我们所熟知的农业经济、超越了我们刚刚相识的工业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企业的战略应当是无国界的,应当是国际性、全局性的。形势要求我们的企业家也应具有国际性的竞争素质,其知识结构应当不仅适应于常规的管理,还要适应于企业的创新;形势还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除了传统的理工科知识之外,还应具有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及相关软科学的综合知识素养。在这方面我们大大落后于其它先进国家。我们企业的上网率不足1/5,高层管理人员能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进行国际间交流、利用网络的更是凤毛鳞角。

(4)基础工业的现状对行业的影响

我国基础工业的现行状况和为塑料机械行业提供相关配套件的其他工业所存在的问题使得塑料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包括主驱动电机等在内的电器配套件,包括油泵、液压马达等主关键件在内液压元器件的质量和性能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采用国产配套件的部分设备附加值降低、故障频发,对整机的性能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1.3.2主要差距分析

由于行业普遍存在上述问题,因而造成的具体差距如下:

(1)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模式上的差距

作为一个为深加工行业提供装备的行业,我们前40年的发展思路基本上是以两个方面为依据的:一是国外先进国家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二是塑料加工行业要规划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如此做法是由我们行业所受到的历史和客观条件局限所决定的。第一,世界大多数后来居上的国家所迈出的第一步大都是“模仿”,这样做无可非议,也是正确的。第二,原来以塑料加工厂为主的塑料加工业面对的是直接的消费市场,而我们塑料机械行业则面对的是间接的市场,我们只能根据塑料加工行业的信息反馈来确定该生产什么。这在行业十分弱小、高质量人才匾乏、短缺经济条件下也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塑料机械行业已经初具规模,有了一定的实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各个行业都在使用塑料机械,原有以塑料厂为主的塑料加工行业已不能再代表塑料机械的买方市场趋势,因此,就不能再照搬过去的模式而要在特征为买方市场的前提下思考问题。按照国际流行的模式,先进的塑料机械制造厂商的触角早已深入到了直接的消费市场。他们不断研究、寻找和发现消费市场的需求(这里包括民用及工业消费),自行开发新型的塑料制品,然后为此而设计机器、安排工艺配方,直至为设备的使用者提供一套包括加工装备在内、能成功地制成一种新型产品的交钥匙工程。这种方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消极模式,而是一种引导市场消费的积极模式。这是市场观念质的飞跃。上述差距是不能以时间作为单位来度量的。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需要大量跨学科、跨行业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需要有效的、广泛的、跨行业的社会信息流通体系。而我们能否在下个世纪初不长的时间内尽快转变老的模式,采用新的或更新的模式当是消除或缩小我们同先进国家之间差距的”关键所在。

(2)设计观念和手法上的差距

目前国外塑料机械流行的设计观念是以所要加工制品的需求为原则,如何让用户在市场中取胜为理念,为设备的使用者设计制造专用设备。由此而涌现出大量我们至今尚未掌握的新技术,如三维回路版技术(MIDs)、双泡管膜法、茂金属塑料加工技术、在城混炼与注射结合技术、同向双螺杆直接挤出技术、熔体泵以及一直普遍流行的而在我国应用甚少的热流道技术,近来出现的气输、水辅注射技术等,并因而引出了所谓“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我们在四年前曾称之为“功能单元化设计”。这是建立在以电子媒介手段的设计、修改、储存及输出的基础上,将设备的功能分解为各个单元,然后选取、组合的新型设计理念。设计者为一个类型的设备储备了数十上百个不同的“功能单元”,在为某一制品设计某一机器时,议选用其中必选的“主模块”,再加上成型该制品所要求的“特殊模块”,就可快速设计出一台有别于其他机型的专用机型来。而我国塑料机械的大部分企业则还在沿用传统的标准机型加改进的套路试图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八五”时就疾呼“我们的机器通用的多,专用的少”但至今仍无实质性改变的因素之一。

(3)速度、效益、节能方面的指标大大低于国外先进厂家

高速、高效、节能一直是近年来国际塑料机械不断改进的主旋律,而我国大多数塑料机械的差距明显:能耗大致为国外同类型机的2倍,速度一般为国外设备的1/2,同规模螺杆的塑化能力也大致在人家的50%-60%左右,制品的正品率也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由此可见,国产的二、三台设备才抵得上一台先进设备。

(4)控制水平未能跟上时代的步

由于人才的缺乏和知识结构更新缓慢,我国塑料机械的控制水平未能紧跟国际电子技术、通讯产业的飞速发展。国际上为使设备更加高速、高效,相继采用了“奔腾”级的电脑控制。汽车工业中曾使用的CANbus总线布置、先进的数字图线控制、车间多台设备的网络化控制及通过国际互联网建立远程服务体系用于用户在线设备的故障诊断和排除。因此,我们的控制精度、制品重复精度都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将来甚至会有一天这些差距会在售后服务等原来与控制系统无关的方面,全方位地体现出来。

(5)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弱

1998年塑料机械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7.4%,销售额上亿元的排头企业的统计平均销售利润率也仅为9.3%,其中最高的两家也只不过为18%和17%。而国外企业平均利润一般在25%左右。按照国际上公认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从销售额、投资回报率、研究开发投入及生产规模和能力四个表征企业竞争力的参数来看,我们都大大低于国际同行。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塑料机械的市场消费量年平均都在130亿人民币左右。其中国产设备约8万台套,销售额约50亿元人民币,进口设备年均不到2万台套,但价值却为80亿元人民币,台均价值为国产设备的5倍多。根据近几年来的统计资料,进口设备约占市场总量的25%-31%,但价值却占74%-77%。由此可见国产设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与国外设备的差距,同时也说明我们的产品结构已经到了不调整则不能前进的境地。

(6)企业装备水平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明显

国外企业的自身装备并不总是花钱买新装备,而是在条件许可时不断地对老旧设备进行改造,其改造内容主要是控制系统。他们将觎年代、70年代,甚至是50年代的老旧设备的控制系统和关键部件不断更新,直至目前的全闭环数字控制。此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现有设备的加工精度和水平,但又花费甚微。与我们企业动辄花费数十、上百万外汇购进国外设备相比大不一样。当然这也与我们企业缺乏高技术人才、不掌握国际控制技术进展的信息、不知如何改进现有设备有关。说到底,还是个知识和人才的问题。

2国内外市场预测及行业发展趋势

2.1国际市场分析预测

根据初步测算,世界塑料机械近年来的年均产销量为85亿美元左右,其中近60亿美元进入出口贸易。可见塑料机械在国际贸易中是一支比较活跃的力量。我国1996、1997两年塑料机械进口年均9.6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塑料机械出口总量的16%;但我国塑料机械近年的年均出口量均在4000-5000万美元左右,不到世界塑料机械出口量的1%。这与我们塑料机械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l)我们大多数产品几乎都是数年前的水平,无法适应世界市场的主流,甚至未能适应国内跟随世界潮流较紧的塑料加工企业的需求。

(2)未能形成有效的现代化国际营销体系。在目前情况下,即便是我们可以进入的有限国际市场,如欠发达国家市场或发达国家的低附加值、一般制品需求等市场,也由于我们落后的营销手段和体制,使得海外贸易无法顺利扩展。另外,对于塑料机械这种专业性非常强的设备来说,我们的国外营销同行已经专业化到在现场用手提电脑为用户做专门设计的今天,我们却还在沿用让利等原始手法甚至由于体制的原因通过连机器名称都说不清楚的外贸公司人员来推销我们的设备。总之,国际市场一直是存在着的,我们也有一定基础,关键是如何改变目前的状况。

2.2国内壁料制品市场预测分析

2.2.1国内消费走向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产、进口树脂在国内的消费构成,来推断国内塑料市场的走向。按照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国产树脂和进口树脂的比例大体为1:1.35。进口树脂的年增长率除了近一二年外,均略高于国产树脂的年增长率。将进口树脂与国产树脂合一,树脂的市场消费结构大致为:聚乙烯占30%以上,聚丙烯占20%-24%,聚氯乙烯约20%,聚苯乙烯10%-12%,ABS占7%左右,其他树脂占8%-9%。除了传统的农业用塑料制品之外,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包装行业、建筑工业、汽车工业、家电行业和电子电器等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今后几年塑料制品的大致走向为:

(l)涉及农业和包装两大行业的膜类(包括片材)材料仍然占绝对优势,大部分以PE。部分PVC和PP为原料。

(2)以PVC、部分PE和PP及少量ABS为代表的建筑用、民用工程用塑料还将保持其增长势头。

(3)汽车工业用PP、PVC、PUR及各种工程塑料和热塑性弹性体的用量将随汽车市场的景气程度而变化。

(4)家电、电子电器行业的庞大市场将导致PS、PP、PC和ABS等工程塑料制品成倍增长。如何根据相关行业的发展确定本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各个企业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主要产品及品种的市场需求应当由企业自己去开发。

2.2.2我国加入WTO组织后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

加入WTO组织除了对我们的诸多好处之外,于我们塑料机械行业不利之处大致有两点:一为关税壁垒的保护将不复存在,二是无代价的仿制将成为历史。从整个塑料工业的情况看,原料工业方面:年进口树脂价值是国产的1.3倍,大半江山被国外占领,大部分国内企业效益不佳,产品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塑料机械方面:年进口价值是国产的1.6倍,我们只占1/3强;塑料加工行业稍好,近几年的年均出口额是进口额的1.4一1.6倍。但须知,这是建立在花费大量外汇购进专用树脂和大量高档、专用设备基础之上换来的。这还未算其中有多少是外资企业、多少是港台企业的出口值,而这方面的出口额在我们塑料制品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很大。具体到塑料机械行业,在关税壁垒的保护之下,我们比人家多花费了那么多的钢材、能源、人力、物力,还不算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各类配套元器件、控制系统,尚且还输掉了近213的“江山”,仅保住了中低档、通用型市场,全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仅维持在7.4%。一旦关税壁垒不复存在,大家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时,后果可想而知。我们可以说,所谓的价格低廉已经无法对国外产品造成竞争威胁。

2.3行业发展趋势

2.3.1国际发展趋势

(1)从制品开发开始,向机械使用者提供从制品、工艺配方、设备和售后服务等的全方位服务。

(2)按照用户的要求,设计制造出专为用户解决其工艺困难的适用设备。

(3)及时借鉴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将各类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本行业上。如电子、通讯产业和汽车工业、航天工业的科技成果。

(4)紧跟材料科学的进展,使新型设备适应新型材料的加工。

(5)树立用户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设备这一理念,力求设备运行的高速、高效和节能。

(6)企业之间有优化重组的案例,但未见大化工企业那种大规模的联合。由于国外专业化协作很成熟,塑料机械生产企业的规模不会太大。

2.3.2国内发展趋势

(1)打破原有行业界限,塑料机械为各行业服务已成定式并向纵深发展,进而有可能向引导市场消费过渡,但要注意引导必须是正确导向。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合资、合作,继续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品及工艺和设备以发展我国的塑机,提高技术水平。

(3)国内中低档市场容量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部分企业分化重组,有些企业将减小塑料机械比例而转向多种经营,有的企业将避开国内恶性竞争进而开辟国外市场。

(4)社会专业化协作将逐渐走向成熟。有些厂家将集中精力在某一个局部市场将生意做大。

(5)个别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吸纳高素质的管理及科技人员,以图进一步发展并争取与世界列强相抗衡。

3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根据目前行业状况,我们认为行业的主要矛盾不是在技术上落后国外多少年的问题而主要是思想观念的落后。这个矛盾不解决,其他问题则缺乏解决的基础。因此提出实施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促进行业内学习风气的形成

应大力提倡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努力学习和研究知识经济的特点以及涉及包括各类软科学在内的各种跨学科的新知识。国家可以委托各行业管理部门或全国性行业组织举办有针对性的研讨班,学习研究国际经济社会的新进展、市场经济的新特征,以帮助我们的企业人士拥有现代化的思想和理论基础。(2)引导企业研究市场

引导企业做好市场定位,深入研究所确定的市场;利用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手段,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装备。政府管理机构或全国性行业组织应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信息收集、统计、评价和传播体系,定期在行业内发市相关经济统计数据和市场行情,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3)继续引进技术根据行业目前状况,继续对企业以合资。合作规造许可证转让等方式获得高新技术予以鼓励,但要防止外资借合资鲸吞内资企业的现象发生。

(4)扶持可出口产品

对于在技术上已处于国际领先的产品,如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研制并已投入工业化生产的电磁动态成型设备,北京化工大学的可视化挤出、注射装置技术,要给予出口的政策支持,使之尽快抢占国际市场;对于其他适于出口的产品也给予出口政策上的扶持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宣传的支持。

(5)人才培养

除了吸纳适于知识经济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外,应通过全国性、地方性行业组织或企业自身,大力培训在职人员,更新和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

篇8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作为为实现“纺织强国”提供装备技术支撑的行业,纺机行业大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一历史性文件无疑将成为一面镜子,映照着整个纺织服装业的现在与未来。

把脉:纺机业的现状与问题

工信部权威定位纺机业―― “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至200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机械企业近千家,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占世界纺织机械市场的25%。

“课题组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在充分分析和研究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基本情况,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清国际、国内纺织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基础上,明确了纺织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确定了发展的重点。”《意见》第一稿起草人、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刘家强在接受《中国纤检》采访时阐释了出台背景。

“纺织机械工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意见》指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整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为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列举了我国纺机业近年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装置、日产200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应用,使我国在涤纶、聚酯装备制造领域居世界先进行列;自动络筒机生产实现了较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近三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四大自动络筒机生产国之一;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非织造布机械在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意见》对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劣势作了四点权威总结: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统的棉、毛、麻、丝等纤维加工设备比重较大,差异化、节能降耗等新型、高端产品仍主要依靠进口,年进口额高达40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市场的近40%。二是专用件和配套件生产水平不高,整机产品稳定性较差,2008年辅助装置和零配件进口额4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部件市场的40%。三是“两化”融合水平较低,纺织机械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遍,产品自动控制水平较低,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纺织机械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调整:四原则“领航”

《意见》定调了本次结构调整的四大原则:一是将调整与升级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三是整机制造与专用件、配套件相结合;四是市场竞争与政策引导的结合。

“调整与升级应同步进行。纺机行业的调整是契机,升级是为了巩固调整的成果。”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说,这就要求行业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的纺织机械装备,实现发展模式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重大转型。

纺机行业的调整、升级,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此,《意见》提出两者要紧密运用的原则。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装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将专用件和配套件提高到战略位置是《意见》的一大突破。一直以来,政府和行业都强调要增强整机制造的能力,然而随着一些进口关键零配件对利润的巨额吞噬,业内已逐渐认识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重要性。“以提高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重点,加强专用件和配套件研发力度并尽快实现产业化,为提升纺织机械整机装备水平提供保障。”

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一向是一对矛盾,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针对纺机行业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市场竞争手段,为了保证行业的整体利益,《意见》要求政府应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行业企业也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完成:三年量化目标

《意见》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在2009―2011年三年要实现三大目标。

三大目标为: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无梭织机和主要针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60%提高到70%。2.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并推广应用国产产业用纺织机械,使其占全部纺织机械市场份额由目前10%提高到30%,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产品的推广应用水平逐年提高。3.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制造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材料利用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85%,重点企业制造设备的数控化率由目前的10%~12%提高到15%~20%,主要专用件、配套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作为纺机行业的“掌门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会长高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信心完成工信部制定的“三年三大目标”。他提出,完成目标行业协会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提升技术水平;二是通过行业展会向市场推介宣传新型纺机产品;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信息优势,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在技术进步方面,由于前几年棉纺、化纤成套设备国家专项的设立,目前成果逐一显现。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建立了针织、印染、节能减排、器材专件等领域的专项攻关,正在全力实施中。“通过专项提高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此带动行业的进步。”他透露,协会、大专院校、企业的三角“技术创新联盟”正在谋划当中,不久的将来,三方可以“共同投资,共同攻关,共享技术成果”。

而作为行业协会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刘家强表示,“三年调整和振兴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有许多新观念、新思路要我们学习理解,有许多新模式、新举措要我们来贯彻实施。”

狠抓:七大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应着重加强在传统与新型纺机、节能减排、配件等方面产品的研发。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柔性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结构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设备和具有在线检测、计算机网络诊断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纺织装备,实现传统纺织机械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细络联、粗细联等棉纺设备,高速智能型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电脑横机等织造设备。”不仅仅传统纺机的技术水平要提高,新型纺织机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也要加快。“以成套装备的工程化应用为依托,加快新纤维、新材料、产业用纺织机械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设备制造和工程化服务能力。重点开发特种和高性能纤维的专用成套设备;大力开发并推广产业用特种织机、经编机、缝编机以及各种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成套设备和后整理设备等。”

纺机的节能减排性能以及配件制造是《意见》的一大亮点。由于国家环保指标的日益严格以及国外“绿色壁垒”的存在,具有节能减排“概念”的纺织机械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在纺织机械装备中推广应用具有高强、轻质性能的新材料和节能的机电产品,降低纺织机械装备能源消耗水平,为纺织工业整体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发展新型印染设备、节能节水的麻纺和丝绸设备等。”同时要求提高纺织机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制造能力。具体部署为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加快纺织机械专用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纺纱配件、高速织造专用部件、针织用针等;加快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

“两化”融合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出要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并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扩大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作为企业运行的载体,现行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应调整。“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配套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精、深加工,形成以专用件和配套件为支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上下游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以产品、技术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区域合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健全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委员会和各级检测中心等资源,建立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和新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省级纺织机械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增强基础性试验、工程化试验和检测分析能力。“加快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行业运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行业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意见》明确了政府对纺机企业政策支持的具体方式和项目。

政府应重点对技术进步项目和应用国产机械予以政策支持。“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纺织机械装备的项目,按国家鼓励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执行,并在技术改造项目安排等政策上予以优先考虑。”在支持技术进步方面,重点支持新型纺织机械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高质量水平的工程化试验线项目、采用高效节能电机开发的纺织机械装备项目以及纺织机械制造工艺研发、质量检测、工艺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

篇9

Abstract: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is the modern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d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Key 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application situation;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10-02

0 引言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和革命。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机械工业领域,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不仅对机械工业的产品功能、构成和技术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给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从“机械电气化”时代迈入了“机电一体化”阶段。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并以蓬勃的生机向前发展[1,2]。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最早是1960年代末由日本安川电气公司提出,是将机械和电子技术集成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机电一体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身的体系,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成功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通过对各功能单元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使这些功能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优化系统的目的。一个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机电一体化系统就由此产生。所以,“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将以上技术群进行有机融合的综合技术。正是这一点,使机电一体化在概念上与机械电气化相区别。从发展历程看,尽管从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但这样的机械工程技术仍属传统机械。进入到机电一体化阶段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不仅具有了和某些机械部件一样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了诸如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检测、自动调节与控制等许多新的功能。形象地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可以替代人力去完成许多机械劳动,实现人手和肢体的延伸,而且还拥有了智能化特征,实现了感官与头脑的延伸。这一点也在功能上将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区别开。这个定义强调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电整合。它在复杂的非线性上下文包括电脑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它存储和处理信息、通讯和互联网,这发送信息,以及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4]。

2 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尽管较之以往我们的机电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机遇和挑战,思考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有助于提高我国机电技术产品的水平和性能,对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大有裨益。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完整的机电一体产业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的机电一体化面临以下两点任务:其一,要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高效,这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微电子技术改造。其二,大张旗鼓地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5,6]。

首先,在技术政策上,要对能耗高、效率低下、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传统产业进行限制,加快对落后产品的淘汰。同时,要鼓励对传统产业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

其次,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广,发展迅速,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应建立机电一体化行业“协会”性质的统管合作机构,并赋予其职能,既有利于深入的行业调查,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发展重点项目,又有助于制定出纵览全局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以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再次,通过“协会”的有效组织和广泛宣传,一来可以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及时分享更多的行业内部信息,二来可以增加产业在社会上的认知,使行业内外都重视和支持“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眼球,又可以更加方便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尽管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减缓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但对技术贸易来讲,却可以利用此时的时机,大量引进相关产业的先进技术,反哺自身加工业,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既是振兴我国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也是一条促使机电行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日益完善的捷径[7,8]。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Microelectro-mechanical系统(MEMS)一直是一个近年来热门研究领域。它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它们的大小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数以百万计的MEMS一直在等产品汽车安全气囊和喷墨打印机。MEMS技术已经应用到开发微型光学开关来处理高卷数据和话音通信的通信。MEMS本身是一个机电一体化极好的例子。作为另一个措施,表示的重要性小型化、美国政府投资270美元在2000年在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关于人口统计学的改变,ASME报告中,“人口统计学是第二强大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在未来4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将增长50%左右。婴儿潮一代将进入高级成熟度然后年老。“然后,报告触动了几个具体的方面包括欧洲和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趋势。虽然报告中没有讨论ASME,这种趋势将激励机电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如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被称为人类友好的机电一体化。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机械工程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主要介绍了从20世纪到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进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它从以下四个类别描述了工程学的变革趋势:技术变革、人口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下八个领域将会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微型化、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和医药、能源、运输、环境工程和制造业等[9,10]。

4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本国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制造思维是基于现代工程教育而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延伸,在经济社会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我们需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妥善处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推动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红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7.

[2]刘莎,周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108-109.

[3]黄恩勇.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J].河南科技,2012,(1):79.

[4]刘波.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科技传播,2012,(10): 39-40.

[5]张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114-115.

[6]贾启升.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95-196.

[7]刘耀海.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信息系统工程,2012,(10):89-95.

[8]闫金鹏.浅析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前景.价值工程,2012,(14):52-53.

篇10

关键词:中日贸易;日本经济;关系恶化;影响

一、日本经济的典型特点:外向型

在这里,我们谈到的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体系。

1.日本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是由其国情所决定的:

国内资源紧缺,原料和燃料严重依赖国外。据世界银行的关于能源经济的数据表明,日本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达80%左右,远高于世界的的平均水平-2%-3%,以及中国的7%。有数据表明,在这其中,日本的主要战略资源如石油、煤、铁矿石等的对外依赖程度多在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其每年通过海运进口的物资达6亿多吨。为了解决在大量进口中形成对外汇的大量需求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必须增加出口。因此,日本逐步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其开放性,更快的走向国际化。

2.发达的对外贸易

二战之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额呈倍数增长,其中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尤为突出。日本的出口贸易额在1950年为8.2亿美元,1955年为20.11美元,1973年猛增到369.3亿美元,1995年为4430亿美元,2000年增长到5475亿美元。其贸易额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同期水平。进口贸易额1950年为9.7亿美元,1955年为24.71亿美元,1973年增长到383.14亿美元,1995年为3359亿美元,2000年为4952亿美元,虽然进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与出口贸易额相比,略有差距,但是与同期世界发达工业国家的数据相比,还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与此同时,日本的对外贸易结构也趋于合理。从最新的日本贸易品结构图可以看到,其出口的商品种类已经由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转变,出口产品大多为本国发达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制造的产品。其中,汽车工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是日本最大的出口产业,出口量在198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战后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水平也位于世界前列。还有电子工业,其是日本出口主导性高技术产业之一,日本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品的开发、生产应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于当下美国制造的导弹、航天飞机也离不开日本高性能的半导体原料。

二、中日关系波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1.中日贸易额大幅缩水

作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于日本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11年,日本对华的商品出口总额为1946亿美元,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高达23.6%,而日本的中国的贸易顺差为463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当年GDP的0.8%。而由于外部政治原因,中日贸易外部条件恶化,由日本财务省的2012年9月的贸易数据显示,9月对华出口额为9538亿日元,同比减少了14.1%,继8月同比减少9.9%之后,连续第4个月出现下滑。而作为日本的几大支柱产业,钢铁、机械、汽车、电子等工业的制成品出口额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

a.汽车出口:汽车产业无疑是受影响最大的部分,9月份日本对华汽车出口总量为15085辆,同比下降41.6%,其出口额为338.83亿日元,同比下降39.6%,而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也下降了17.5%,这其中大部分原因可归结于中国民众掀起的一波抵制日货的浪潮。

b.机械工业:9月份日本机械产品出口总额1710.81亿日元,同比下降29.1%,而其中降幅最大的建筑机械类产品出口竟达到73%,降幅之大前所未有。

c.电子产业:电子类产品出口降幅较汽车和机械较小,为6.8%,总贸易额为2474.72亿日元。

具备明显外向型经济特征的日本经济,在出口量如此大幅下降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势必面临沉重打击,加之本就不太乐观的经济形势,日本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经济衰退似乎难以阻挡。

2.日元汇率大幅下跌

2012年10月23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交易连续第八个交易日下跌,创下7年以来维持时间最长的连续跌势,日元贬值压力不断扩大。而这其中,日中贸易关系恶化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中日关系日益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担心日本经济遭受打击,对日元汇率的预期信心下降,导致从9月17日纽约交易时段开始,伦敦和纽约市场广大投资者纷纷抛售日元及以日元表示的金融资产,日元供给量严重大于其需求量,日元对美元及欧元汇率双双跌至最低点。

3.能源进口将受波及

众所周知,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其国内使用的能源大部分依赖与进口,能源净进口(能源进口/能源使用量)一直维持在80%左右,而中国又是其进口的一大来源。由下图可以看到,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矿物燃料以巨大优势名列第一,2010年矿物燃料进口额已高达52.92亿美元,并且在接下来两年中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2月,增长至73.42亿美元,2011年出口额比2010年同比增长达11.92%,可见中国的能源出口对于日本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范爱军,徐晓慧.日本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及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2004,(1):51-57.

[2]裴桂芬,柳艳.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8,(1):1-7.

[3](日)伊藤元重.国际经济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篇11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机械工业领域,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不仅对机械工业的产品功能、构成和技术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给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从“机械电气化”时代迈入了“机电一体化”阶段。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并以蓬勃的生机向前发展[1,2]。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最早是1960年代末由日本安川电气公司提出,是将机械和电子技术集成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机电一体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身的体系,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成功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通过对各功能单元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使这些功能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优化系统的目的。一个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机电一体化系统就由此产生。所以,“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将以上技术群进行有机融合的综合技术。正是这一点,使机电一体化在概念上与机械电气化相区别。从发展历程看,尽管从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但这样的机械工程技术仍属传统机械。进入到机电一体化阶段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不仅具有了和某些机械部件一样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了诸如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检测、自动调节与控制等许多新的功能。形象地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可以替代人力去完成许多机械劳动,实现人手和肢体的延伸,而且还拥有了智能化特征,实现了感官与头脑的延伸。这一点也在功能上将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区别开。这个定义强调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电整合。它在复杂的非线性上下文包括电脑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它存储和处理信息、通讯和互联网,这发送信息,以及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4]。

2 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尽管较之以往我们的机电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机遇和挑战,思考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有助于提高我国机电技术产品的水平和性能,对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大有裨益。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完整的机电一体产业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的机电一体化面临以下两点任务:其一,要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高效,这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微电子技术改造。其二,大张旗鼓地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5,6]。

首先,在技术政策上,要对能耗高、效率低下、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传统产业进行限制,加快对落后产品的淘汰。同时,要鼓励对传统产业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

其次,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广,发展迅速,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应建立机电一体化行业“协会”性质的统管合作机构,并赋予其职能,既有利于深入的行业调查,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发展重点项目,又有助于制定出纵览全局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以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再次,通过“协会”的有效组织和广泛宣传,一来可以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及时分享更多的行业内部信息,二来可以增加产业在社会上的认知,使行业内外都重视和支持“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眼球,又可以更加方便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尽管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减缓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但对技术贸易来讲,却可以利用此时的时机,大量引进相关产业的先进技术,反哺自身加工业,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既是振兴我国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也是一条促使机电行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日益完善的捷径[7,8]。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Microelectro-mechanical系统(MEMS)一直是一个近年来热门研究领域。它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它们的大小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数以百万计的MEMS一直在等产品汽车安全气囊和喷墨打印机。MEMS技术已经应用到开发微型光学开关来处理高卷数据和话音通信的通信。MEMS本身是一个机电一体化极好的例子。作为另一个措施,表示的重要性小型化、美国政府投资270美元在2000年在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关于人口统计学的改变,ASME报告中,“人口统计学是第二强大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在未来4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将增长50%左右。婴儿潮一代将进入高级成熟度然后年老。“然后,报告触动了几个具体的方面包括欧洲和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趋势。虽然报告中没有讨论ASME,这种趋势将激励机电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如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被称为人类友好的机电一体化。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机械工程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主要介绍了从20世纪到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进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它从以下四个类别描述了工程学的变革趋势:技术变革、人口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下八个领域将会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微型化、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和医药、能源、运输、环境工程和制造业等[9,10]。

4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本国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制造思维是基于现代工程教育而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延伸,在经济社会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我们需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妥善处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推动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红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7.

[2]刘莎,周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108-109.

[3]黄恩勇.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J].河南科技,2012,(1):79.

篇12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现状;产品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chanical automation has embarked on its journey of modernization. Through modern computer information network,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automation, time, regional not bound to the pace of its development. In modern baptism, mechanical automation expanded the space and scope of its development. Safe and reliable industrial control technology, fast and efficient work efficiency and simple operation technology, become the moder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However, strengthen man-machin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automation task still very arduous. Now the domestic, outside the generally recognized man-machin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it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chanical automation, man-machine integration will also lead the mechanical automation fly up to a new stage.

Keywords: mechan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products;

中图分类号:TH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机械自动化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机械自动化的重要性

机械自动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械自动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机械自动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械自动化系统或机械自动化产品。

2.机械自动化的核心技术

1.机械技术:是机械自动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械自动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要求。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即以整体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除上述重要技术外,机械自动化还有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

3.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机械自动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纵观国内外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械自动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3.1.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机械自动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工业的发展使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绿色化成了时代的趋势,产品的绿色化更成了适应未来发展的一大特色。

3.2.智能化

人工智能系统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它包括知识表示、知识利用和知识获取三个基本问题,其最终的目标是模拟人的问题求解、推理、学习。人工智能在机械自动化建设中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目前,专家系统、模糊系统、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是机械自动化产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4种主要技术,它们各自独立发展又彼此相互渗透。随着制造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出现智能制造系统控制器来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制造活动,并会对制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 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 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3.3.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样也给机械自动化技术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通过网络对机械自动化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械自动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械自动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械自动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综上:机械自动化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包括了 还包括模块化,微型化,数字化,生物软件,产品网络全球化,系统化,光机械自动化,柔性化方向。

4.总结:

机械自动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科技信息技术融合的结晶。如今,机械自动化已经取缔传统工业技术成为现代机械业的主角,全面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进步绝不是工业历史发展的偶然,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各种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趋势,促进了机械工业各项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传统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融合的结晶———机械自动化,也将成为机械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戴勇.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唐怀斌.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

篇13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工业生产;技术;运用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其在应用中的问题也应得到重视。时代的发展要求工业与时俱进,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工业发展,必须提高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水平。

一、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发展和机械工业化的实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机械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力资源。但一些企业过分依赖自动化技术,导致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缺乏。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企业依然需要人工生产。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应关注机械生产过程,实现智能生产与人工生产的合理结合。及时排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从而逐步实现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另外,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新工艺和新设备引进过程中,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企业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不强,基于此应普及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企业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

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是工业的两种形式。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将轻工业与重工业分开,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机械自动化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应用。

(一)自动化技术应用于轻工业生产

与重工业不同,轻工业的自动化技术相对简单。主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其自动化技术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批量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轻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打破了传统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在农副业上,水稻、小麦、棉花等收割技术得以优化,降低了农民的压力。而在化工行业上,洗衣粉、牙膏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的自动生产和检验给人们的安全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生产中,需要结合产品生产的不同特点,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调整,从而确保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周边环境,使用产品的质量具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制作模式下,不但效率低下,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为促进轻工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优化轻工业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从另外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完成轻工业从手工制作向批量化生产的转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重工业生产

重工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目前,我国重工业发展处于中级阶段,自动化技术应用广泛,生产效率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在工业生产中,智能化技术应逐渐实现了重工业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污染的降低。重工业涉及内容复杂,其产品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一些产业的安全隐患巨大,如石油开采。在这一生产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模式人员伤亡时有发生,生产效率也很难提高。而自动化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使石油开采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员同时工作,从而确保了操作安全。但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该技术尚未完全实现,还需要基于企业发展现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由于重工业生产的部分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应用,导致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要求相关部门普及电子科技技术,实现体化的管理制度。重工业生产中,一旦出现失误将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则降低了失误,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与弊

基于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其应用具有必要性。但从另一角度分析,自动化技术下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认真分析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利与弊,从而合理的应用这一技术,确保工业生产效率和安全。另外,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自动化技术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操作。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正确衡量这一因素,既重视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批量化,又要重视员工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的发挥,防止工业生产出现不平衡现象。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自动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综合国力,因此未来自动化技术将以规格化生产和精细化生产为主,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们的需求。另外,在重工业领域自动化技术还将以高精尖产品的生产为目标。从我国工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自动化技术是机械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工业的改良。未来发展中,自动化技术将趋于完善,对目前无法实现完全智能化的缺陷进行补充。当然,在自动化技术形成过程中,员工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都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必然。通过这一技术,将逐渐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未来,这一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手工技术将逐渐被取代。

四、总结

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工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基于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未来,自动化将成为工业生产的必然。对于我国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下一阶段,工业生产的目标将以如何实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主。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何红伟.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5).

篇14

关键词:焊接质量;新技术;质量体系;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现阶段如何提高焊接质量是每个以焊接为主要加工方法的企业共同关心的大问题,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的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全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一)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要想有前途和发展,应更根据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ISO 9000族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编写质量管理手册。质量管理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应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和工作准则,是全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基本法规和行动指南,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必须认真贯彻,严格遵照执行。

质量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主要管理职能,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它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程序、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等。质量管理是质量保证的手段,是实现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二)积极推行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就是给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一个人规定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依据。把于焊接相关的工作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旦发现存在焊接质量问题,可以快速准确的查清责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更好的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应该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职能机构和生产工人的质量责任制。主要包括:各级领导的质量责任制;职能机构和科室的质量责任制;车间、班组和个人质量责任制。

在贯彻质量责任制中,要坚持“优质优奖”和“重奖重罚”的原则。对提高质量做出贡献者,对挽救质量事故,减少废品、次品有功劳者,对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工人、技术人员,应给与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做到奖罚分明,奖优罚劣。只有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才能建立正常的焊接生产秩序,把各方面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和减少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

(三)做好焊接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焊接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焊接材料、坡口准备、装配、焊接和焊后热处理等工序。因此焊接质量保证不仅是焊接施工的自身质量管理,而且与焊接之前的各道工序的质量公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焊接生产的质量控制应该是一项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它应包含胰以下几项内容:焊前质量控制、焊接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焊后最终质量检验。其中焊前质量控制和焊接施工过程控制是保证最终焊接质量、减少废品和降低返修率的重要条件,更是整个焊接质量控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焊接质量控制应实行焊工、专职焊接检验员和焊接责任工程师的三级质量控制管理责任制。焊工对违反焊接工艺规程及操作不当的质量事故承担责任;焊接检验员则对漏检或误检所造成的质量事故承担责任;焊接责任工程师应对焊接工艺评定、焊接质量控制系统失控而造成的质量事故负责。

二、培养焊接人才

一个企业想要增强焊接实力,达到较高的焊接能力,必须培养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焊接人才队伍。焊接人才主要是指焊接技术人才,如焊接工程师、高级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工程师等和焊接技能人才,如焊工技师、高级焊工技师、国际焊接技师等。

(一)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焊接技术人才是焊接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他们是焊接生产的先行官和指导者,又是焊接技术的负责人。焊接技术人员不仅要承担焊接实验、工艺评定、制定工艺并跟踪焊接工艺的执行情况,还应根据焊接生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改、完善工艺措施,并参与分析和处理焊接时出现的各种技术、质量问题。企业应支持他们参加行业、学会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及活动,给他们提供深造学历的机会,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企业用高度重视培养自己的焊接技术人才,并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焊接技术人才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

(二)焊工的技术培训与取证上岗。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焊工进行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特别是刚刚走上焊接岗位的人员,一定要经过燕飞的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证书后才能持证上岗。焊工培训和技术练兵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焊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焊接质量。在培训中不仅要强调合格证的重要性,还应该注重焊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应该重视焊工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促使操作技能的提高。

三、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焊接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焊接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出现,这就要求从事焊接制造的企业必须及时了解国内外焊接行业的发展状况,结合自身情况,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材料,应用先进的设备,提升产品的档次,同时也使焊接质量更利于得到保证和提高。

四、结论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但最终要落实到产品质量的好与坏。所以说质量是企业永恒最求的目标。作为一个与焊接制造为主的企业,一定要十分重视焊接质量的持续和提高。企业应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新技术开发引进等诸多方面下功夫,既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各种质量责任制,实现焊接过程全面质量管理。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焊接人才和一大批技术过硬的焊工队伍,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工艺上不断创新。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发人才,留住人才,这样才会使企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 焊接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