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的管理范文

企业的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的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的管理

篇1

关键词:传统企业;学习型企业;企业管理;特点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单是人才与技术方面,还包括企业管理方法上,从传统企业管理中可以看到过去的发展情况,从中能借鉴到许多有用的方法和经验,但社会在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变化莫测,这使传统企业管理感受到危机,学习型企业管理继承了传统企业管理,对两种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两种管理之间的差异,从中探寻企业管理新理念。

一、传统企业管理

1.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传统企业管理是企业初建时实行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许多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还会进行创新与完善,但是有一些企业则是直接运用初建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对其进行完善。传统企业管理根据员工职责分配设立三种部门,决策部门、职能部门和行政部门,不同部门进一步划分出细小的部门。在这种形式运行之下,使企业中管理者拥有了更多权利,利用自己的本职权利对下属进行管理,对工作做出指导,但是由于管理者的权利过分集中,企业中的每一个决策都要向上级汇报,导致企业中处在中层的管理者权利几乎微乎其微。2.传统企业管理特征。2.1员工的分工特别明确,每位员工都能在自己职位上发挥出作用。2.2每一个部门都建立了非常规范的管理制度,促使内部员工分工更加细致、明确,每项工作都能依照规章制度有条不紊的进行。2.3管理者对每个级别、每个部门的员工都公平对待,在工作事宜的处理上谨慎小心,所有的工作流程都有完整、规范的制度体系。3.传统企业管理的优势与劣势。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势:对员工的分工明确、细致,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管理者的监察,使企业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员工的考核制度也比较完善、严格,对工作事宜的处理上谨慎小心,减少出错率,避免人动,杜绝一切影响正常工作的因素。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劣势:各部门上下级间管理复杂、繁琐,任何事项都要向上级汇报,占用工作时间,影响办事效率,有时会产生多个部门同时处理一件事情的状况,如果有部门将利益突出化会导致部门之间产生分歧,导致各部门不能正常工作,人动情况增加,大大降低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传统企业管理始终实行一成不变的制度和模式,不能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长此以往导致在社会市场竞争上无法立足。

二、学习型企业管理

1.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学习型企业管理是一种人性化且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管理模式,将企业中所有员工组织起来进行有纪律、规范性地学习,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起员工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创新思维。2.学习型企业管理特征。注重合作学习,团队意识强。个体单独的进行学习,仅一人的进步带动不了整个企业发展,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提高整体员工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使员工更具有价值,团队中所有员工都在努力学习,就能营造互帮互助、互相激励、督促的氛围,不断提高整体员工自身能力。在管理者与下属的关系上,也比较平等,在很多方面也都做到互帮互助,使上下级关系不再紧张。学习型企业管理不但能提高整体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能使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对工作有着更高的热情,发挥出员工创造力。3.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势与劣势。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势:组织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学习,员工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双向学习关系,使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了,弱化上下级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矛盾与隔阂,可以当面沟通工作问题,节省了时间和沟通成本,增加了员工的自信心。学习型企业管理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挖掘出员工的潜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员工通过不断学习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也为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劣势:学习型企业管理对营造学习氛围太过重视,容易忽略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考核和监管不足,这样容易导致工作程序杂乱无章,加大了企业市场竞争的风险。

三、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完善

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都各有优势和劣势,如果能将两种管理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除去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问题上进行调整、改进,就能更加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现代化企业管理中,运用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更能适应发展需求,但是,依然要多借鉴传统企业管理方法,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方面的经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人力的管理,对人才教育和培训方面加力度,提高整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避免人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薪资体系健全,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使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属感。同时,加大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建立企业文化特色,树立良心品牌。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工作环境进行优化,保证员工在企业下达政策时,有畅通的意见反馈通道,注重员工的思想,打消员工顾虑。

四、结语

总之,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都各有优势和劣势,通过各自特点的比较,学习型企业管理更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通过优化传统企业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创新思维,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蕾.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3):20-20.

[2]杨建华.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5):8-8,9.

[3]亮玉.传统企业管理和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特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8):123-123.

[4]黄东平.分析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J].现代企业文化,2014(24):48-48,50.

篇2

    第一章 现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脉

    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拥有现金数量多少的重要性更为显着,"现金至上"比任何时候都备受推崇。引用美国前证券管理委员会主席罗德·威廉斯就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让我在拥有利润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之间做一个比较选择,那么今天我就选现金流量。

    一、流动的现金犹如企业的血液,为必不可缺少。

    因为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最终都表现为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一旦大量的收入最终无法表现为现金的流入,企业就会面临诚信危机,最终面对万般无奈的选择---申请破产保护,如韩国的大宇、美国的通用、中国的巨人等。现实中投资收益率并不低,甚至是高利润伴之以现金短缺,常常是困扰企业经营者的尴尬事情。前车之鉴中有许多企业无论从策划、论证、项目、运作到发展都莺歌燕舞,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瞬间覆没,外强中干的关键大多是致命的现金流量出了不可救药的问题。所以,目前许多企业在重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同时开始关注和看重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不再是每年年终财务部门的例行公事,而是经营者进行经营分析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在企业组织规模较大、结构日趋复杂的大型企业管理中,现金的管理与控制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

    二、构建现金流量为中心的预算管理制度,以适应企业管理的特定要求。

    现金流量预算是按收付实现制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预算之一,其编制是从现金的"流入"、"流出"两个方面进行的。

篇3

它不是全球知名的企业,也不是商学院里奉为经典的案例,但它是人们最愿意加入的组织――卡多・塞姆勒的塞氏企业。我们先来看看在这里工作的人所能享受到的待遇:在这个企业里,你的工资自己定;你想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去;你可以在会议室举办生日聚会;你可以为了思考和创新给自己放个假;你可以自由查看公司的账簿;你可以利用公司的资助自立门户。

刚开始,我对这种模式也有着无法相信的担心和质疑,但事实让我臣服了。塞氏企业20多年践行民主化管理,营收从1980年的400万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6亿美元,员工人数从700人增加到3000人,多年来员工离职率一直在1%以下。考虑到上世纪末巴西的经济低迷和政策混乱,塞氏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其实,在1980年,塞姆勒从父亲手里接过这家企业时,塞氏也是一家非常传统的家族制企业。由于经济衰退,塞氏已经很难拿到订单。年轻气盛的塞姆勒虽然大力整顿,但不仅没有实质的转变,而且始终绷紧的工作状态使员工关系恶化。他开始反思企业的管理方式:为什么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却仍不能让员工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做事?最后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公司一直在把员工当成“孩子”看待,用各种各样的制度来约束他们,制度至上,让企业变得死气沉沉,员工缺乏热情,看上去就像是在受工作的压迫。

塞姆勒的变革就是从消除工作压迫开始。他让员工自己设定工作时间表、薪水和生产目标,通过他们自己选举的工厂委员会管理工厂日常事务。公司重大的决策,比如收购、工厂选址等,每个员工都有投票权。管理层上任要通过下属集体面试,且每半年都要接受他们的评估。塞姆勒把员工当“成年人”,并把公司完全托付给他们。也正因此,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去读书、去思考。而塞氏,这种看似没有制度的“制度”,不但没有把企业带入深渊,而且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奇迹。

不得不说,塞氏对“泰勒制”金字塔管理模式的一统天下将是个新的挑战。塞姆勒认为,金字塔把企业变成了交通堵塞的城市。一个公司开始就像在8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行驶(金字塔的底端),然后减少到6车道,然后是4车道,2车道,然后就是一条乡村路,最后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不得不骤然停车。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减速和停车,撞车事故出现了,车与车摩肩接踵。

但也有人说,塞氏的管理方式也不现实,操作难度太大。谁能保证在没有规定上班时间的前提下所有人都会来上班呢?如果全由员工自己定生产目标和薪酬,公司财务又将承担怎样的风险?且不说国内企业的文化背景、生长年龄,适不适合这样的管理方式?即使放到全球,在一些已经得到成功验证的企业来说,能做到塞氏这般的也屈指可数。

塞氏是一个偶然的产物,有巴西当时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有领导者塞姆勒个人的勇气与坚持。但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复制的产品,只能选择性借鉴,不能全盘照搬。事实上,一个伟大企业的治理,是要靠“制度”和“文化”两条腿同时走路的。既不能偏激左,也不能偏激右。一个只讲文化没有规则的企业很难有强劲的竞争力,一个只有规则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基业长青的动力。二者偏颇任何一方,都容易出问题。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发展需要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越来越注重对企业进行高效、有效、人性化的管理,抛弃过去过硬、死板甚至是缺乏人性的管理,为的是使企业能够朝着更广大的空间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会经历成长初期、成长中期和成熟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文化氛围是十分关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精神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核心。随着时代不断向前,企业管理者渐渐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企业在进行管理时,领导者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是否向前发展,企业文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发展向好的或是坏的发展,是取决于诸多因素的。领导者管理,员工素质,企业战略性规划,创新意识,服务品质家政策,市场环境,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售后服务等等。企业文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例如名扬九州的老干妈食品公司,可以说是人们餐中必备的佐料。老干妈食品公司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得益于其企业文化,“老干妈”是由没有上过一天学的陶华碧创办的,可以说她创造了神话。她了解自己的劣势后认为,企业管理重要的就是对内对外都与人打交道,都要讲感情,这敢情对内体现在“真”上,对外体现在“诚”上。就是这样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和朴素的营销手段,使得“老干妈”取得了长足发展,在2007年9月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这都是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分不开的。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1)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方式不再单调,企业管理技术受信息技术的带动及冲击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各个企业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环境也日新月异。(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是新时代催生的新概念。企业文化,并非企业内部各种文化的简单加总,而是一种较为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它来自社会文化,但又高于社会文化;它反映社会文化,但又不是社会文化在企业里的重复出现。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把人看成是企业生产实践中最活跃的因素,重视“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把社会文化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转换成增加企业活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从管理理论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管理机构,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培育出一批精英,那便是拥有与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管理人员,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纵观世界,企业各有千秋,各企业的企业文化千奇百出。所有,创新机制势在必行。重点就是打破过去单纯用钱管人、指令性下达任务、用长官意志指挥人的老办法,改以全新的一套管理系统去运营。企业文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服务于企业生产。企业文化基本上是从“人”出发,企业领导者在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来感染企业所有人——包括最高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这种感染旨在加深企业员工的对公司形成一定的定位,从而形成对自身的定位,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让员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不可分离。

三、如何发挥好企业文化的作用

(1)注重关注员工的动态。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因此企业文化制定时,要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领导者在构思企业文化时,应当从日常小事出发,关注员工各方面动态,尤其是思想动态,知晓员工的底细,着力挖掘企业自身文化,博采众长,这样才能为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奠定基础。(2)最大限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形成良好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管理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大限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扎实地、有效地节节攀升。当然,其中不可忽略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理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统一员工的行为,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等活动,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整个企业的向心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更是员工素质和整个企业队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简而言之,建设好企业文化,就是建设好企业。

参 考 文 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2008(2):28~29

篇5

企业资金是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农业企业资金周转比较缓慢,使其更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资金管理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和资金营运等活动。农业企业生产周期长,一些农业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合理安排资金结构,长期投资规模过大,所需流动资金要到银行贷款,造成企业的资产结构失衡,资金分布不合理,经营资金极度短缺,使企业账务风险加大,因此尤其需要对农业企业投资与筹资活动加强管理。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一种盈利活动,对于筹资成本补偿和企业利润创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很多农业企业不断上新项目,盲目引进,重复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亏损占用了大量资金,造成流动资金的匮乏,甚至有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倒闭,导致资产闲置。因此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规划,结合企业资金状况以及筹资可能性,慎选投资项目。一定要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重点对投资目标、规模、方式、资金来源、风险与收益等作出客观评价。同时应当加强对投资过程的管理,应当设置专人跟踪检查投资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评价投资情况,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投资活动安全和有效运行。高效、可控,按照预期的方式产生利益。农业企业生产周期长,又由于生产的季节性,资金需要量不断波动,农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该坚持科学的预测资金的需求量和合理确定融资的规模、来源与结构。一是财务人员要认真分析科研、生产、经营状况,采取一定方法预测资金的需要量,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对农业企业而言这样不仅能避免因资金不足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又能防止资金筹集过多而造成的资金闲置。二是合理选择资金来源。充分利用农业项目的政策优势,获得世界银行、国家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对大型农业设备项目可考虑合理采用应付引进设备款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收益。三是优化资本结构与负债结构。由于中小型农业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因此应确定一个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合适的比例结构,负债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能产生最大的杠杆效益,又不致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引发财务危机。同时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科学权衡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确定合理的长短期负债比例,达到风险最小、盈利能力最高的目的。此外,为使资金管理产生最佳的效果,还要加强资金营运的控制,保持生产经营各环节资金供求的动态平衡,促进资金合理循环和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科学合理的进行资金分配,确定合理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组合比例;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农业企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决定了企业资金耗费不均衡。因此,在资金管理上既要保证供应,不误农时,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地区的特点;又要加强管理,防止资金的积压和浪费。农业企业应加强企业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农业企业的最低限额保障制度,完善审批程序、时刻保证农业企业的资金安全。企业有子公司的,应当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强化对子公司资金业务的统一监控。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应当探索财务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等资金集中管控模式。

二、加强农业企业资产管理

土地、生物资产等是农业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生物资产具有自然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具有自然增值性,加强生物资产管理是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生物资产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即活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在存续期间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才能维持生物资产活体的存在,如果中断投入,将影响生物资产的生存及其收获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数额通常比较大,要对其各种后续投入成本进行正确核算。生物资产在存续期间具有较大的风险,如农作物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是自然灾害如洪水、瘟疫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出危害较大,动物的疾病发生等使得生物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当按生物资产所要求的生长条件进行养护管理,加强防火、防洪、防病虫害和防变质等灾害预防措施,全面梳理生物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并关注资产减值迹象,合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不断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企业还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前对重要生物资产进行保险投保,保证资产安全,合理降低意外损失风险。生物资产具有阶段性,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繁育、成长、成熟、蜕化、消亡这几个阶段,还具有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双重特性,而且可以相互转化。企业应当建立对生物资产盘点清查制度,结合生物资产生长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及时掌握生物资产的生长情况,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

三、加强农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实现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为目的、通过全面的组织、计划和协调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取得预期效果,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效率、资产安全以及经营目标的实观。如果一个企业缺少经营目标和相应的预算作为企业发展的工作方向,那么财务管理的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以预算为标准的管理控制系统,能帮助企业进行计划、协调、核算、分析、控制和业绩评价。农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二是不断改进预算编制流程与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细化分解预算,将预算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环节;三是不断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加强差异分析及纠正,严格预算刚性约束;五是建立与预算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科学奖惩,使预算考评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权责利的结合,并有效引导人的行为,实现目标一致。

四、总结

篇6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是世上的四大资源,他们都是具有可开发性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决定物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水平,它的价值会随着其开发层次的加深而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如果能够在林业经济中弥漫着不懈学习与持续创新氛围,这不仅会提高人力资源个体的努力程度,提高其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创新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人力资源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又会影响文化建设,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会对经济转型起到良好作用。林区多种经营、林产工业的发展以及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林区经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步入现代经济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程及效果将直接取决于林业职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转变的过程及职工素质的整体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要根据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市场的变化,对林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管理好人力资源;再次要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对职工进行培训一是改革现行的培训机制和方式,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加大实践性学习,改革现行的教育结构、方式以及内容;二是建立培训的再教育机制,对员工不断地进行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教育,特别是对管理人员和领导层的培训、教育,从而提高千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人力资源的总体能级;三是建立再教育的竞争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除此之外,在企业内部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化管理:第一,人员配置方面。针对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资源优势,实现了个人与岗位的最优化配置;第二,职业化发展方面。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实施员工录用、考评、薪酬发放和职务提升,致力于培养专业化人才;第三,薪酬福利方面。企业强调货币薪酬,以能力和业绩为标准,实行快速升降制度。第四,劳资关系方面。企业要注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让员工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管理,从而增强其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以人为本—林业企业发展的秘诀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认识到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人”看做是企业的主体和灵魂,看做是一切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的主体、基础、前提、动力和目的,把企业视为“人怕勺协作团体和合作团体,作为林业企业就是要把“人怕勺原则贯穿到林业经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一)对企业一员工之间关系的再认识员工一组织关系对于员工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强烈的组织支持感能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激发员工的创新意愿和行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确立参与式的管理和充分的授权用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权力下放到基层员工,允许员工参与决策制定;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员工及时获取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反馈员工的意见;再次,要认识到企业存在的低权力距离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行为,因此,应该淡化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差距;最后,关注员工的工作与家庭关系,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家庭冲突,实现工作家庭增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二)建立人力资源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目前,林区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是竞争机制作用力不大以及激励机制难以开展的的问题。当前_林业企业人事部门的主要工作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程序所规定的人员的聘用与调出、工资奖金、人事档案管理等事务型管理_这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人的态度是不相符的。员工流动_特别是企业千部流动,行政调配、安置的成分很大。尽管有的企业已有了“竞争”之名,但尚无“机制”之实,这与员工个人发展期望的矛盾很大。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激励原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导方式,它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及其相互结合上得以体现,它是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面对林业企业的转型的关键时期,林业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主体是人,他是建设和运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其发挥作用的主体。林业企业要求得在市场上的地位,就必须以人为本,对现有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林业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王佳祥单位:白山市抚松县露水河林业局

篇7

1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

企业资金筹集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兴起的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说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因为其能够快速的解决公司的资金问题,因此发展十分迅速。截至目前来看,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已经有了很多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都有哪些资金筹措方式。

1.1国家财政的投资一些企业最常用的筹资方式就是国家财政的投资。所谓的国家财政的投资指的就是国家政府拿钱,让企业去做企业想做的事。一般的时候,都是国家明确规定在某些项目上会对企业进行资助,然后企业如果正好需要发展该方面的业务,就可以向国家相关的机构进行资金申请。如果国家审核后该企业满足了申请标准,就会准予资金的发放。同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企业很看重某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也会主动的进行投资。目前,我国大多数国企的筹资方式都是国家财政。

1.2银行的贷款上面说的国家财政投资的筹资方式,主要是针对国家控股的公司。而对于一些小型的私有企业,它们的主要筹资方式就是向银行进行贷款。一般的时候,私有企业在缺少资金进行正常运转的时候,都会以公司的固定财产进行抵押,向银行进行贷款。而银行也会根据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最终判定公司是否可以申请贷款,以及申请贷款的数量。当然银行也会通过这些贷款收取相应的利息,从而作为银行获利的主要方式之一。

1.3发放企业的债权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两种办法以外,有一些大型的、企业信誉较好的公司,还可以通过发放企业债权的方式来进行筹资。所谓的债权类似于股票,但是又不同于股票。债权是公司经过国家的标准所发放的一种变相“欠条”,人们可以用钱来购买这些债权,而伴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债权也会产生利益。同时企业可以把人们用来购买债权的钱用来发展其他事业。这也就是所谓的债权筹集资金方式。

1.4发放公司的股票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公司都在很努力的上市。为什么要上市呢?答案就是上市后公司可以通过购买和释放股票来实现企业资金的筹集。比如说,一个上市公司一共有一千股股票,它可以卖出去一些,用这些卖出去的股票换来的钱作为公司的发展资金。而在公司资金充裕的时候,也可以收购一些股票,以防止公司在资金不够的时候,用来筹资用。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企业资金的流转的。但是这种筹资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这些公司必须是上市公司。

1.5商业信用还有一种企业筹资方式比较特殊,那就是利用企业的信誉来筹资。这个筹资其实是无形的筹资,只是概念上的筹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方式的筹资方式,并不是真的把资金弄到手,而是利用企业的商业信誉来实现欠款购物的形式,也就是拿了别人的东西,但是以后进行付款。这种方式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筹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要求的是,企业必须在行业内具有较好的商业信誉,不然不可能实现。

2企业如何做好资金筹集管理工作

上面已经说过了,企业的资金筹集工作有好处也有弊处,因此,如何做好资金筹资管理工作成为了企业当前首要解决的任务。

2.1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要保障企业的资金筹集工作的风险最小化,那么有一个办法就是,采用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实现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利用各种资金筹集模式之间的互补性来降低企业的资金筹集风险。

2.2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想保障企业资金筹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那么就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筹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让管理工作变得轻松一些,利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提升企业的资金筹集管理工作效率。

2.3管理好企业资金的源头管理工作一切都源自源头,因此,对于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我们应该从最根本的源头上做起。对于企业最开始的资金管理工作就应该监理监督部门,在进行筹资前,进行风险分析,在筹资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的补救,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4提升员工资金筹集管理工作素质我们从上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企业的资金筹集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工作员工能够认真负责的对待,同时,工作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很好的预测资金筹措的风险,并能够具有风险规避的能力,从而保障资金筹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论

篇8

关键词:品牌管理;核心价值;品牌战略;品牌管理指数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有一个企业家说过,“没有品牌,企业就没有灵魂;没有品牌,企业就失去生命力”。 “品牌为核心”已成为企业资源重组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机制。因此,探索品牌的资产构成、品牌发展之路和品牌管理的实践战略,对中国企业革新鼎故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品牌的含义及作用

1.品牌的含义: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便于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信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称。品牌同时也是消费者对其使用者的印象。产品是工厂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但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极易迅速过时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却能持久不坠,品牌的价值将长期影响企业。

2.企业品牌的作用:(1)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首先品牌具有识别商品的功能,对消费者购买商品起着导向作用。其次,有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将有力遏制不法竞争者对本企业产品市场的侵蚀 。第三,商誉好的商标,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第四,名牌商品对顾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2)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商誉。(3)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品牌是销售过程中,产品品质和来源的保证,有助于消费者购买自己偏好的品牌,以得到最大的满足。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有助于消费者的损失得到补偿。

二、品牌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品牌管理的背景

在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下,注重“品牌管理”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是什么使人们开始关注品牌管理呢?首先是――

媒体的变化:观众和读者在减少;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中小媒体的出现;有线电视网的普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消费者的变化 消费者需求增加;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消费者更喜欢寻求娱乐和刺激;消费者也学会了讨价和比较;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增加和消费习惯的变化。

市场环境的变化 竞争更加剧烈;产品和质量的差异减少;恶性竞争的恶果;品牌的求异战略受到挑战;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强;国际品牌的冲击。

企业本身的变化 产品的创新受到挑战;人才的流动性加大;组织结构面临挑战;企业文化的障碍;资金不足的烦恼;市场的分裂和不稳定性等。

由于上面四种明显的变化,在未来,没有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是很难有长久生存的空间的。只有成功的品牌管理才有持续成长的企业和未来的辉煌。

(二)品牌管理的重点

品牌管理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品牌形成独特的个性,区别他人品牌。从具体来讲,企业品牌管理着重于:一是品牌的战略管理。主要是对品牌的战略规划与执行;二是品牌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对品牌运行系统中各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品牌的营销管理。主要是产品策划、生产供求、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危机救济等企业经营中对品牌的管理。所以,企业品牌管理的目标是,规划以品牌特征为中心、品牌核心价值为灵魂的品牌识别系统,制定品牌战略,建立科学的品牌结构框架,确立品牌导向的企业策略,做到持之以恒地用品牌识别系统规范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活动,以形成个性鲜明、美誉度高、忠诚度强的强势品牌,以增强企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夯实物质基础。为此,品牌管理就要解决有效控制企业品牌的成长速度,避免品牌资源管理失控;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保障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和个性观念相统一;杜绝防止企业品牌老化,增强企业品牌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品牌的变现能力。

企业品牌管理的内容包括品牌创立、品牌保护,品牌宣传、品牌成长、品牌更新等与品牌建设和成长全过程的每一环节。

三、品牌管理的几点体会

1.建立卓越的信誉

因为信誉是品牌的基础。没有信誉的品牌几乎没有办法去竞争。WTO后很多“洋”品牌同中国本土品牌竞争的热点就是信誉。由于“洋”品牌多年来在全球形成的规范的管理和经营体系使得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誉度的肯定远超过本土的品牌。本土的企业在同跨国品牌竞争的起点是开始树立信誉,要依靠提升管理的水平,质量控制的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机制和提升团队的素质来建立信誉。中国企业必须马上开始研究客户需求的变化并不断创新出可以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有个性化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未来的品牌竞争将是靠速度决定胜负的。

2.争取广泛的支持

因为没有企业价值链上所有层面的全力支持,品牌是不容易维持的。除了客户的支持外,来自政府、媒体、专家、权威人士及经销商等的支持也是同样重要。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名人的支持并利用他们的效应增加我们品牌的信誉。

3.建立亲密的关系

由于客户需求的动态变化和取得信息的机会不断增加,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已成为唯一的途径。只有那些同客户建立了紧密的长期关系的品牌才会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国内外的品牌现在都不遗余力地想办法同客户建立直接的联系并保持客户的忠诚度。

4.增加亲身体验的机会

篇9

关键词:计量管理 ; 信息化 ; 企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定过程,具有精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的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对计量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各种物理量的计量测试上。二十世纪末,随着计量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量范畴不断扩大,可以说,一切可测量的测试皆属计量。在几何、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电离辐射等科技领域,计量工作的开展比较成熟和普遍。

一、企业计量管理的变革背景

在工业化生产中,为确保量值的准确统一,人们探索出一套标准计量测试的方法及传递和溯源方式:通过上一级标准对量值的复制和再现,来实现量值统一,并以这一传递和溯源构架为核心,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规范、技术机构和行政机构,并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保证。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以电子集成技术和数字模拟技术为标志的新型测量设备以其量值相对稳定、精确、直观、易操作、现场校验简便等优势逐步取代了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核心的传统计量设备,并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其涉及面广,发展速度快,原有的溯源检定链很难与之相适应。如何保留传统量传体系中的精华,又能更快地吸收和应用新技术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成为我国企业计量管理中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计量设备与现代计量设备的区别

1传统测量设备

传统测量设备以机械原理为主,设备可拆卸,易清洗,适合在实验室里检定。实验室模拟理想环境与现场使用环境条件的较大差距,决定了其检定结果与现场实际结果的差异,从而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

2现代化测量设备

现代化测量设备以电子集成技术、数字模拟和计算机控制为标志。设备在测试和校准时,不受环境影响,无需拆卸并可随机携带,校验时间短,操作简便并可随机校验,测量结果接近真实。

三、计量管理所面临困境

1设备新、旧转换的矛盾日趋尖锐

传统的量值传递建立在传统测量设备基础之上,随着设备新旧的转换,现代测量设备已无法在量传体系中找到适合的上一级标准。而为了确保量传的正确,企业不得不放弃先进的测量设备,尽可能选用量传体系的测量设备, 这就造成了生产设备不匹配现象。 随着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测量设备新、旧选型的矛盾日趋尖锐[1]。

2计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越来越多新型测量设备的出现,已超出了传统测量设备检定体系所包含的范围,使传统的测量设备检定体系中计量标准覆盖范围不断锐减,为维持计量传递链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提高单位测量设备的检定费用,上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检定费两次上调及多次地方性调整使检定费和修理费上涨了 10 -15 倍,同时运输费用也不断增加,要将原有的测量设备周检维持下去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值监控与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脱节

测量设备周期检定是根据其性能、使用环境、使用频率及测量介子等综合因素所确定的。测量设备检定间隔期,是为了确保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量值的统一性而采用的一种强制性手段。由于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测量设备周期的科学界定就成为计量管理的一个难点。为了便于操作,目前企业测量设备的检定周期主要源于国家检定规程和实验室检定结果,使在用测量设备检定周期的确定过于模式化和理想化( 即由检定人员依据检定规程,确定首检后的第一个检定间隔期,以后则根据该测量设备检定时的维修和调试情况对检定间隔期予以调整,并固定形成周期)。这种模式化的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使得相对稳定的测量设备也必须不断周检,从而花费不必要的检定费用,造成了浪费;对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或环境条件较差的测量设备,周期还未确定就已报废,使其量值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在确定测量设备周期时针对性较差[2]。其次,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周期内现场测量设备失准所带来的数据偏差,从而给误差数据的追溯带来困难,造成周期检定与量值监控的脱节,使周期内测量设备量值变化得不到有效控制。

4企业结算矛盾凸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企业内部各单位部门间也基本形成相对的独立核算单位,在传统计量传递链中测量设备的检定,主要在实验室标准环境条件下完成,忽略了同一测量设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测量值的差异。另外,由于原有的计量管理体制只重视测量设备的管理,忽视各结算测量点的综合平衡和全面监控,造成结算数据的差异,导致各单位间结算矛盾不断加剧,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形成企业管理的木桶低板。

5代化程度越高的生产设备其测量设备的失控面就越大

现代化程度越高的生产设备其配备的测量设备就越先进,它们在拆卸、溯源和整机调试上难度都很大,以往检定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一台设备往往有多个或多种测量仪器、仪表组成,实施检定就有可能将设备解体,处理不当适得其反,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那么进厂安装和调试时没有进行分别检定和整体测试,以后就无法进行。这就导致了使用过程中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失控,从而降低了仪器的使用精度。

四、计量管理的信息化

1计量数据信息管理的特点和方法

计量数据管理是指:使用测量设备经检测而出具的数据,也叫“ 量值”或“ 测量结果”。采用计量数据管理是以生产工艺流程各测量点的测量数据为主要管理对象,按照“ 数出多门、量出一家、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从测量点数据入手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整理——信息反馈——测量设备检定——报废的过程。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依据管理学中的木桶低板原理,按照测量设备的测量特性,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分批逐项地建立数据采集网,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测量数据库和测量设备台帐库,根据采集数据的分析结果确定检定的时间和A、B、C 管理流程图范围,从真正意义上消灭重复检定和漏检情况的发生。企业计量管理从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链式管理到计量数据管理,是摆脱目前企业计量管理困境的有效方法,是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环节的突破,由于它涉及的面广,采集的数据多、计算量大,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网络的技术才能有效地实现,所以这一转换过程是一个分期逐级实现的过程。

(1)首先对企业计量管理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测量点( 即低板点),第一批测量点的确定一定要集中在计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上,如结算点、检定链以外的质量控制点等。其次,确定数据采集点,绘制数据采集点网络图。第三,建立检测点测量数据库及测量设备台帐库。第四建立采集点管理网络。

(2)根据各个数据采集点采集的数据计算单位时间( 月、季、年)的标准偏差,结合测量设备的使用精度确定其控制范围,监控测量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异常波动情况,从而达到监控测量设备准确性的目的,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经济、合理、准确、及时。根据各测量点数据波动情况由计量管理部门拟定检定和校验计划,安排检定部门对相应的测量设备进行修理和检定校验( 测试),合格的继续投用,不合格的转入报废程序。根据测量数据的变动是否异常确定测量设备需要检定的时间, 这样可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有效合理地使用检定费,降低检定成本,使检定和校准满足测量点的需求。

(3)对数据波动较大的测量设备首先考虑现场校准,减少因拆卸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同时减少因测试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精度损失。

2以数据信息管理为中心,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管理程序建立企业测量数据采集和输出中心。该中心除了监控测量设备数据波动情况,保障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量值的一致性外,还可将生产经营用数据准确及时地传递到数据使用各部门。真正做到数出多门、量出一家,为生产过程提供质量控制依据,同时为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对一个企业来说有多少在用测量设备就存在多少测量点,无目的的统抓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可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和经营方式实行测量点分级管理。将数据区分为生产指示监控、内部经营管理( 包括质量控制数据、投入量、产出量等流程监控数据)、安全防护、对外贸易结算等数据及为决策者决策提供的参考数据[3]。

3以测量数据管理为主,逐步扩大现场校验和测试的范围

以测量数据管理为主,逐步扩大现场校验和测试的范围,缩小实验室检定的范围,并通过以上计量管理程序把计量数据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企业计量管理体系。

结语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准确、快捷、节省的新型测量设备将成为企业的首选,这使得传统计量技术及管理模式和量传链受到强烈冲击。企业基础管理必须服从经营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计量的传递与溯源及其管理职能的消失。计量传递方式开始从检定为主向简便、快捷的现场校准为主方向转变,计量管理也开始从以测量设备的管理为主逐渐向数据管理为主方向发展。计量作为生产过程监控的眼睛、质量保证的手段、贸易结算及企业管理者决策依据的作用,不是被淡化和削弱而是更加突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测量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了新的测试和校准设备与方法的产生,同时带动企业计量管理进入信息化阶段。

参考文献

[1] 张菊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 长沙大学学报, 2011(03) .

篇10

    无论你的资金实力有多雄厚,市场、原料供给条件多优越、所置设备多先进,对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最终还是人,是项目实施团队,核心竟争能力存在于企业人的身上,而不存在于公司的资产本身,核心竟争力深深根植于人的技巧、知识、个人能力和合作精神之中,选择好项目实施团队远比选择项目本身重要得多,企业项目投资一定要选择好适合项目特征、有项目实施管理经验和运作能力的项目实施团队。

    2.注意对项目的前期分析

    对投资项目的前期分析是战略决策从书面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企业应从法律、市场前景、财务和整合资源能力的多个角度对实施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投资的前期分析是企业可性分析的假设前题,是可研报告的基础,但我们许多投资项目不注意这项基础性工作,或对这项工作只作简要的分析,甚至根本不做分析,今天觉得要做,明天就开始干起来了,典型的拍脑袋项目,这对项目投资是及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必然的,企业不仅应注意对项目投资进行前期分析,还必须认真地做祥细分析,这是投资项目的基础。

    3.注意投资项目的“安全”

    只有生产、产品安全了,企业才有可能生存与发展。对安全,特别人生命安全要求,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提到现有高度,现在社会上流行许许多多的一票否决制,但真正能做到一票否决的,我认为是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项目投资中的真正第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员工操作“安全”、生产环境“安全”、劳动保护的“安全”、产品使用的“安全”等等,总之项目投资一定要注意各方面的“安全”。

    4.注意投资项目的环保

    以前我们在项目投资时对环境保护要求不怎么严格,随地排放污染的现象累有发生,加上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指标也睁一眼闭一眼,给国家环境治理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我国经济总体的水平的提高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保护的整体要求在不断提高。我国幅员辽阔,国家对环保要求一样,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能实际要求存在差异,同一地区各个发展阶段不同,要求也不一样,但总体来说全国、全球对环保的要求都在逐年提高,如果投资项目有带污染性的三废外排,投资设计时就应考虑做到达标排放,不注意到这一点,以后再来补课,发生费用将更大,项目预计的好的效益可能就会被未来的废水、废气等环保处理费用给吞食,企业项目投资一定注意环保事项。

    5.注意与企业现有产业相衔接

    投资是为了获利,要获利就得发挥企业优势,节约各种支出。企业的优势是什么?当然是对现在从事产业的了解和成熟的运作,投资要获利还得控制成本,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是节约支出最有效的办法。企业进行新的投资时首先应当考虑是否能与现有产业链衔接,投资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提升,生产能力提升,或投资现有产品上、下游,成功的机会应当更多一些,投资项目能与现有产业链相衔接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得多。无论投资什么项目,投资项目的大小,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都是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因素,由于企业类型不同,管理的方式方法差异也很大,工业与商业、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地区间企业管理要求差异非常大,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了解项目行业特征和管理特点,注意与企业现有产业链相衔接。

    6.注意与所在地区产业相连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现国内已形成就了许多专业生产区域的格局,而原料集散市场、产品的集中展示集散市场,对行业布局非常重要,在这些区域里所有生产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集中并配套,形成了一些一小时经济圈,半小时经济圈,在这一经济圈内许多费用都是国内最低的,甚至是世界最低,如果企业投资能与地区优势相结合,成功的可能性也将大大提高。

    7.注意与现有营销体系相连接

    产品的销售是任何项目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投资项目成败最终取决于项目产品是否能按预期实现销售,并获取收益,销售是项目投资的关键一环。由于产品性质不同,营销体系的不尽相同,而建立一个与产品特征相符的营销体系,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营销体系的花费往往是难以估计的。在项目投资时应考虑项目产品营销特点是否与现有产品营销特点相一致或相仿,注意与现有营销体系相连接。

篇11

关键词:经济;企业;伦理文化;管理企业

伦理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能够正确清晰的认识企业伦理文化非常重要,同时还要理清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联系,才能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将企业伦理文化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是现代企业发展中一个最为关键的任务。

一、什么是企业伦理文化

大家都知道,企业建设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收益,而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出现了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基于此种情况,人们将伦理的理念加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伦理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遵循着一种不用言明但大家都理解的规矩,涉及到道德及很多层面,根据这些层面能帮助人们拿出一个正确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同样,企业文化中引入伦理理念,就是促进内部员工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对每一名员工的言谈举止和行为准则进行一个约束,方便于企业更好的管理。随着企业伦理文化的不断发展,已经在企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

二、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联

1.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自身的发展中,想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不是在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是在日积月累下,靠着一定的环境以及企业生存背景慢慢演变出来。作为企业的根本灵魂,企业文化的来源于哲学理论。哲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提出:文化是管理的基础。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重要,站在人类的角度,文化是社会文明的根本来源,在企业中亦是如此,所有的发展都源于文化,所以企业的管理者们想要将企业发展成世界一流企业,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成功的最大前提[2]。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学问,在人类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灵活的管理能让团队气氛更加融洽,形成好的化学反应。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做好管理工作,它能让所有人头脑中形成一种良好而又固定的模式,让管理变的简单化,也能让整个团队气氛变的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由这些因素可以总结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2.企业伦理文化带动企业发展从当代管理学研究可以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而随着人类共同的学习和发展,目前行业内的竞争力给所有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文化也在慢慢的进行转变,以适应于严峻的市场环境和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未来的企业发展中,以伦理文化为主体,提升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中一大主流趋势。(1)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通过研究来看,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企业想在管理中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一定要把企业伦理文化作为重要依据来进行。在企业伦理文化的影响下,会为员工们塑造一个健康的职业道德,会保持一颗良好的工作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每一天。最重要的是企业伦理文化可以让企业在社会中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我们都知道,想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信誉永远是重中之重。基于此,企业伦理文化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服务态度,还有保证质量的产品,从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建设伦理文化的重要性,借助企业伦理文化,不仅能企业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还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2)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意义从前文的观点也可以看出,企业的管理是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也决定着企业管理是否具有效果。当然,企业伦理文化不单单只是对道德以及精神层面的约束,也能对企业起到一个补充经验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必然有成功者走在了前面,人们可以透过企业伦理文化,观察那些成功者把消费者放在了哪种突出的位置上,把他们成功的因素,结合自身的发展融入到企业本身的形象当中,更好的提升企业信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伦理文化让企业管理更加便捷,也为企业管理更具创新性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管理者们想要在同行业中立足或者进一步的突出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逐渐认识到了人才经济的重要性,所谓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竞争。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明确提出: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是本世纪企业管理的重点。因此我们来说一说企业伦理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突出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渐渐无法满足今天企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幸运的是,随着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得到了深度开展之后,也被运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使人力资源管理走向了新时代[4]。1.企业伦理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作用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中对员工的一种制度强化管理,一般都是比较硬性的规定,相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伦理文化对员工的约束性不再显示当中体现,它只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然而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本身属于两者之间现实与思想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美国专业人士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复杂的组织文化,它与企业各方面都存在着联系,员工自步入公司第一天起,便受人力资源管理所影响。对于企业伦理文化来说,首先对员工的招聘情况本身不存在影响,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现场,都会将自己企业的企业伦理文化融入其中。我们正常到单位或者招聘会面试,首先要准备的是一份简历,仔细观察能发现,比如简历当中的文化程度,对国情方面的了解以及自身未来的规划等等。在这其中体现了企业对员工伦理文化的考量,进一步筛选人才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发展。这一点对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尤为重要,目前中国来自国外的企业很多,这些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需要企业伦理文化的支撑[5]。2.企业伦理文化应用于人才开发企业真正的价值的最好体现,是员工是否有正确的工作思维,而思维的创造,往往来源于积极主动投入到工作中。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源的人才开发是实现公司团队高效化的最根本前提。企业伦理文化在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让公司未来的人才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乐观主动的让新员工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开阔他们的视野,实现全面发展。还能加快员工们和公司企业文化相融合,提高了学习知识的速度和能力。因为企业伦理文化在人才开发中的主要贡献就是加大了培训效果,随着这种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根据自己的企业伦理文化设立了适合自己的培训体系,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西方国家,近年来国外大部分企业都认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培训是最坚实的基础,反观国内,只有4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这其中还包括有培训部门,却不存在完整的体制。教育在我国拥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任何时间都不能忽视培训教育,是富强之根本[6]。3.企业伦理文化应用于选拔管理者随着企业伦理文化的渐渐深入,如今在管理者的选拔中不再单纯的以工作业绩为唯一标准,对此,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站在今天管理者的角度,才能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因素,也要具有好的伦理道德行为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这样条件的管理者,才会有较强的亲和力,能更融入到员工当中,提高企业的组织建设效率,为公司的顺利发展提高保障。同时,进一步体现了企业伦理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有良好的促进意义[7]。

四、结语

面对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越来越进步,企业不应该不计后果,将全部的重点投入到创造收益上。目前在中国,企业伦理文化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国内外国企业林立,势必会对国企业伦理的文化产生干扰性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们在企业经济转型这个重要的时期里,积极创造并坚守属于自己的企业伦理文化,使其与企业管理完美的融合,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亚丁.跨文化企业伦理管理战略与实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114-117.

[2]杨建华.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J].中国商贸,2014,(31):192-193.

[3]王静.分析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14-15.

[4]柯昌盛.企业伦理管理的兴起与东方管理文化的复兴[J].东方企业文化,2015,(8):24-25.

[5]于秉汝.浅谈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15):10,12.

[6]胡良义.谈企业伦理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0,(18):126.

篇12

关键词:传统管理;现代管理;差异对比;相互关系

一、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在思想上的差异

企业现代化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间主要的差异就是来源于思想的体系不同。企业现代管理的思想出现在近代大工业初期,因受到诸多问题的影响例如管理的环境复杂,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普遍低,甚至于人们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认识还没有深入的思考,它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是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受到物质本身观念影响,在物料、厂房以及设备上的管理,尽管是人员在对其进行组织安排时也只是作为一种静态的生产要素。第二方面:个体的观念突显,其于管理的过程之中往往针对于某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是物料等单一的事物,考虑的思维比较单一。也会出现整理的管理的流程之中,对待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不能做到多角度思考,没有做太多的考虑。第三方面:简简单单,片面地进行决策,表现具体来看就是决策问题。第四方面:突出战术管理这一观念,揭示并分析以及管理的措施制定,在企业的内部进行调整,或根据当前的变化而进行;五十定式观念才突出,即依据经验进行判断,选择某种方式简单地说仅仅在某个小范围得到的成效,渐渐形成典范,逐渐将这种方式规划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标志。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剧,其结构复杂的监管环境日益扩大,人员管理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如今,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以及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它表现出思想的特点和传统管理思维相比,也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所有的问题尽量都要因人为原点,重点考虑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设性,尽量鼓励他们的管理思想。[1]第二:系统性,就是注意企业管理的人员间的互相关联以及限制,着重考虑个人和整体间的相互协同配合,做好整体性不能单单考虑个人在系统中的影响,需要为企业的整个管理作出贡献。第三:择优选择,字面意思就是决策的要多方考虑之后从中进行选择,多因素进行方案比较,最后进行选择。这种决策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和人员各抒己见,做到真正的择优选择企业的发展将会有无限的可能。这也需要管理的行为要有远大的思考,管理人员应该有超前的思维。第四:突出权变观念,就是管理的行为没有标准的模式模式,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随机应变,做到多方面的思考。往往事情都是多变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多种多样。企业的管理层都要做到观念的权变,在第三点中也说到了可以择优选择,事情突变的时候不要随意下达命令,择优选择是不错的方法。

二、传统企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上的差异

企业的管理行为上的差异不用主要因为管理的思想不一致,不同思想导致的管理行为也会天差地别,他们的主要差别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人与物之间的管理差主要是管理的方向不一致,一个是员工,另一个是管物。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管理“物”,例如收入、支出这种经济方面的问题,而现代企业管理重在人力方面,是在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2]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的源泉,人才的多少决定这企业的发展,所以人员的管理绝对是重中之重。第二点:制度和素养,传统企业管理最重视的就是公司的制度,但是现代企业都更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以及人员各方面的配合。现代企业管理加强人之间的协调以及员工的素质。经过较高领导层的素质与大多的员工之间素质间进行合理、科学的资源配合,使得企业的结构完善。[3]

三、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差异上。传统的管理是管理和查看附近基本状态分析的,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的对象。经济系统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它是不同的,现代化的管理是管理的对象和处理系统正确基本性的理解,动态的,具有前瞻性。他们所操作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不同。起初,现代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本质上是不同的。例如,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冶金行业已进入整体供大于求窘迫的环境。由于竞争的加强,价格与利润急剧下滑,所以冶金企业必须降低成本。“邯钢公司”,专注于市场和企业的动态完全挂钩的思维,而公司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劳动有机地合理分工,除了成本结构作为系统的成本分析,因此市场已经建立了相对适应性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系统。[5]最终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了利润,采取同行业惊人的效果。或将他们一味地采取有效掺杂假冒或企业以次充好的行为,但它并没有带出买方市场反窘境的条款。此外,传统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上层建筑和基础。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不完全是对立的,现代化的管理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了传统化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了传统性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理性传统。事实上,为了实现现代管理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管理系统的限制,规模经济的数量和生产过程管理,因此它是没有必要的。与此相反,不存在这些成熟传统管理的实现,它不一定是有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4]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的传统的管理与现代且管理在体系上有着很大区别,思想上的歧义导致体系在管理上就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走向不同的方向。在时间方面来说,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过度就是一个时间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空间来说,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的企业管理是同时存在,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企业不适合完全运用现代化来管理企业。本文分析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种种关系,以及互相之间的行为上的差异。希望通过对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进行比较,帮助我们对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黎晓春.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系统性及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0.(15).

[2]杨少明.学习型学校的评价和管理协同变革研究[D].苏州大学,2009.(39).

[3]贾成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0).

[4]邓小军,韩慧丽.论家族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矛盾性[J].价值工程,2007(04).

篇13

关键词:HSE管理;企业管理;企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企业HSE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实施意义

(一)企业HSE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HSE管理,即是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健康是指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心理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安全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条件良好,员工的人身安全及身心健康有足够保障,企业财产不受损失,是企业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最根本前提;环境指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力量或作用,以及人与自然因素之间形成的生态关系。企业HSE管理是在综合了这三种理念要素并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模式进行融合后而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管理体系。

(二)企业实施HSE管理的意义

企业实施HSE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使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帮助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HSE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

(一)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工作效率

当前时代下,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占有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位置。HSE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通用的标志体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生产过程中的人放在第一位,相比于过去“重生产,抓效益”的这种“以物为本”的思想,HSE管理体系中强调的“健康、安全”的理念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这种做法更有利于鼓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劳动者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在做到“零事故、零伤亡”的同时,也能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营造一个良性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保障企业工作顺利安全快速完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同时HSE管理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HSE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健康、安全、环保”意识。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实施HSE管理的同时,也要提升领导员工的HSE管理素质,让HSE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直至企业形成一种HSE的企业文化。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又影响着企业生产工作的进行。具有高度HSE管理文化素质的员工不仅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生产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还能间接的起到提高生产劳动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比如在1999年辽河石油勘探局钻井一公司与壳牌石油开发公司合作的清22深A井钻井工程项目中,辽河石油勘探局学习引进了壳牌公司先进的HSE管理体系,在充分做到了保障劳动者人身健康、安全以及企业财产安全和周边环境保护的同时,不仅实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误工”的目标,还提前13天完成了钻进作业,共为企业节约下106万美元。可见,实施科学系统切实有效的企业HSE管理体系,在起到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保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的同时,成熟的HSE管理体系还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拓宽海外市场,带来长远效益

企业HSE管理重视保障人的身心健康,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及企业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企业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的管理,具备先进的安全性高的机器设备,具备拥有足够HSE素养的人才。这也就是说,实施HSE管理,将促进企业在“硬件”更新和“软件”更新上加大力度,从而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由于中国对于HSE管理体系的意识形成较晚,而国外的大型企业基本都具备高度成熟的HSE管理办法,国际对于HSE管理体系早已达成共识并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惯例。所以加强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建设,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而且还能帮助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只有与国外的先进管理机制相统一、采用科学系统的HSE管理体系,企业才能顺利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从而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并获得长远的效益。

三、在实施企业HSE管理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领导者应当注意不能重经济效益而轻视HSE管理

因为HSE管理体系的核心重点是“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这就说明,领导在实施开展企业HSE管理机制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HSE管理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先进管理办法,如果领导对HSE的理念不重视,而是如同十几年前一样只知道一味的“抓业绩,重效益”,那么企业实施HSE管理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而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抓业绩,重效益”只是注重眼前可见的短期效益,实施HSE管理机制则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效益。

(二)在实施企业HSE管理时要贯彻“持续改进”原则,建立动态的HSE管理

在企业实施HSE管理时,不可产生“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时刻注意对生产安全隐患的审查,对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审查,对员工素养意识的审查。要在严谨科学的审查管理中,时刻针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情况问题作出相应的处理变化,建立动态的HSE管理体系。

四、结论

在国外大型企业早已通用HSE管理体系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紧跟国际先进惯例,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积极开展企业的HSE管理机制建设。只有实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保护环境”的企业文化,建立贯彻“健康、安全、环保”的HSE管理体系,用科学先进的管理办法来指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存货;存货管理;企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存货是满足企业正常生产和销售需要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重要经济资源。目前,我国的企业存货资金占整个资金总量的20%-30%左右,甚至有的企业(如房地产类的企业)该比率达50%以上,这决定着企业存货资金管理在整个资金流管理中举足轻重;同时也表明存货资金沉淀现象较为严重和普遍,增加了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和存货风险成本。

一、目前的存货管理现状

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国有企业正面临着最艰难的时刻,截止2008年9月底,武钢库存约为100万吨,宝钢也约为100万吨。宝钢库存金额达521.4亿元,库存资金占用增加额较去年同期上升74亿元,现金流较去年同期减少130亿元,库存剧增导致钢企损失较大。存货资金占用过大是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面临相同的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存货管理较为混乱,存货周转率很低。存货周转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风险原因,也有公司体制管理方面的原因和人为因素造成。有相当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经营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造成大量库存积压,使这部分资产变成无效资产。由于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快,积压的库存商品不仅占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成本和失去投资收益的机会成本,而且面临巨大的市场贬值风险。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分析了存货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存货的特点分析存货和企业的效益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从物流的观点分析库存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存货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加强存货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二、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存货管理中 ,注重了消耗和库存定额的制定 ,但存在生产制造单元不能严格按生产计划的安排领用原料,造成存货成本增加,影响库存物资结构,给企业后期发展带来成本上升的风险。

2.注重存货管理的形成,忽略存货管理的实效。 目前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都建立了许多的相关制度, 如存货的采购,验收入库制度,仓储保管制度,盘点清查制度,存货的出库制度等。 但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注重存货的一般管理 ,对存货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处理不够彻底。 对大量不需用的存货积压处理不够及时,增加了企业存货管理的资金负担,给企业造成损失。

4.注重存货管理的外部形态 ,忽视了存货管理的内在质量。 一些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增长,原燃料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但因仓储能力受限,部分原燃料露天堆放,且堆放不规整,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使得盘点工作难度较大,同时受盘点方法的制约,影响盘点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长期露天堆放也使损耗增加,原燃料的品位降低,加大了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量,使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5.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缺乏,致使在对库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凭借主观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控制。

三、改进存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1.提高存货周转率,加强存货管理。 库存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周转效率最优化,库存周转天数越低(周转率高),成本和风险则越低;而周转天数增高(周转率低),成本和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提高库存周转率,就是要尽量压缩物料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停留时间。物料停留在生产环节的时间与生产工艺等相关,在生产前后环节的停留时间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控制实现有效的压缩。

2.强化库存控制和管理,对各种库存物资进行有效整合 。根据生产经营的需求,建立有效的库存限额,确保库存既能满足需求,又减少资金占用,以库存和需求引导合理的采购方式,实施经济批量下的采购和库存原则,降低综合采购成本,加强仓储管理,严格执行货物出入库管理办法,及时准确记录所保管货物出入库存信息,如库存调整,领(退)料单录入等,同时提供各种相关报表。

3.制定合理的存货储备定额。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将库存材料分为大宗原燃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设备等几大类别,根据生产实际消耗及相关技术条件按物资类别设定最低储备量,其中最需考虑的是材料的市场供需情况及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对于企业生产需求量大,市场紧缺的物资,在保证生产经营的同时要设定一定的储备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可采取平均储备量作为某类物资期末库存定额的核定依据,在制定及考核某类物资定额时,要充分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关系,力求使储备定额的制定及考核发挥应有作用。

4.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协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 公司可以让供应商广泛的参与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供应商根据公司的存货消耗需求情况来组织安排发货。 这样,既可以降低存货的采购成本,又减少了存货的资金占用。 同时可以从数量上取得折扣,避免所购材料未来价格上升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与经过挑选的供应商签订长期的购销合同,达到降低存货采购成本的目的。

5.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执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因此,在加强企业的存货管理方面, 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严格规定存货的购进计价方法、发出方法、盘存方法,并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应设置明确的请购、购进、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实行明确的分工, 各职能单元严格按制度执行, 以确保存货管理落到实处。

6.加强包括存货在内的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存货管理的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先进的管理工具对资产管理的作用,使企业内部库存信息共享化,实现存货管理的动态跟踪和掌控,通过信息系统建立存货资产管理的终身档案,从存货的购入、库存、领用和出产等环节,做到全程跟踪的实时管理,深层次挖掘企业管理的潜力。

7.加大审查和监督力度。 在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还要突出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审计职能。 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设计,及时的发现企业存货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 还要通过内部审计,定期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作出科学、系统、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对存货管理的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存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8.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充分运用存货管理理论对存货进行管理。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拥有的不同种类的存货,运用存货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存货进行分类管理,以达到提高存货使用效率、减少存货浪费和占用过多资金等问题。 同时,因为存货管理涉及到很多存货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所以要不断提高供销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并定期不定期的对在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并制定岗位人员业绩考评制度,加大考察力度,奖惩分明。

9.全员参与存货管理。 优化存货管理除了需要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理念、重视存货的控制和管理外,还应该让企业的采购、物流、财务、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部门均参与到存货的管理中,共享存货管理的相关信息,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在整合的过程中,公司应当将存货管理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 强调公司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为存货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

结语

总之,通过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能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满意度,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并能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