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

畜牧市场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畜牧市场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市场研究

篇1

[关键词]汉文化 文化旅游 目标市场

徐州早于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丰富,汉文化底蕴深厚,有灿烂而丰富的汉文化遗址。独特的旅游资源使徐州发展汉文化旅游业独具优势,但近年来取得的旅游业绩却不甚理想。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徐州汉文化目标市场的研究,界定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客源群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一致的认为文化旅游是立足于文化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在1977年合著《旅游学:实践要素基本原理》一书,书中用“cultural tourism”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文化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游”。本文认为,文化旅游的概念是指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民俗旅游活动。

二、徐州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徐州旅游体现汉文化。古彭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是汉文化艺术极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汉文化主要包括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两汉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汉兵马俑和狮子山楚王陵自成功发掘并对外开放以来,以其“粗犷、雄浑、博大、超越”的汉文化精神享誉海内外;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被誉为“汉代三绝”,使徐州汉文化成为中国西汉物质文化的杰出代表。发展汉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徐州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人们了解徐州,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两汉文化这一状况。

2.徐州旅游市场发展所处的阶段。据统计2009年徐州接待境外游客17. 0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 84亿美元,分别增长20. 3%和33. 0%;接待国内游客1844. 15万人次,旅游收入153. 98亿元,分别增长17. 0%和28. 0%。数据表明,市场占有率低,但增长率较高,属于“问号”市场。因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还处于初期阶段,这就要求徐州旅游业正确划分目标市场,采用相应策略,针对不同的客源群体增加资源投入和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之成为“明星”市场。

3.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旅游企业的接待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了解游客的地理分布,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地理细分依据包括地区、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地形、气候等,以上细分因素对徐州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如表1所示。

表1 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

三、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选择及差异化营销策略

1.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营销策略是指旅游企业把整个旅游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从中选择两个以上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组合以适应旅游者不同的需要,凭借旅游产品与市场的差异化获取最大的销售量。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汉文化旅游的人力、物力、财力日益雄厚,能进行多种旅游产品开发。而且徐州汉文化旅游销售额的提高大于营销费用增加的比例,所以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完全有条件采用差异化营销战略,以此来适应和启发旅游者的需求,增加游客的信赖感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徐州汉文化旅游客源目标市场总体上以国内市场为主,海外市场为辅。国内旅游是徐州汉文化旅游业的主体和基础。要发展就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

2.客源目标市场选择及对策。目前市场划分的范围较广,中间包含了很多异质因素,徐州旅游业难以决定经营方向。为此,必须根据调研资料和一定的标准,将包含着异质的全部市场细分成基本特性趋于一致的若干子市场,以便根据主客观条件,具体确定主要的目标市场。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必须认真评价细分市场的营销价值,分析能否实现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一般来说,选择目标市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市场必须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形象相符合; (2)目标市场必须与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 (3)目标市场必须具备结构性吸引力。

(1)入境客源目标市场。徐州有“汉代三绝”之称的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两千多年的汉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向人们展示着汉王朝的历史。世界知名的旅游学教授莫里森曾指出2007年7月在美国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中国兵马俑在欧美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那么,打造好汉兵马俑、汉文化营销,必将吸引广大的境外游客。境外客源将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中国的地理概念比较缺乏,甚至将西安兵马俑误解为汉代文化。由于很多西方人对汉代文化不了解,在他们心中创建这样一个汉代文化的意识并不是非常容易。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要采用西方的理念和沟通方式,设计有意思的产品组合和旅游项目,要拥有完善的景点解说系统,在英文的解说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拼音或汉字;运用西方人熟悉的概念、想法和已经存在的事物来引入汉文化理念。同时,为外国游客提供精美的、体现徐州汉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以此增加宣传效果。

(2)国内客源目标市场。2007年“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在徐州成立,西安、太原、郑州等24个汉文化城市研讨整合开发汉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联手塑造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等事项,以诚信合作、互利双赢为目标。徐州在汉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作为汉文化旅游同盟领跑者之一的地位。作为汉文化旅游的核心城市,必然会吸引国内外游客。

①一级客源市场――邻近省份。徐州居中原南北要冲、“五省通衢”要塞,中国中部人口密集,客源市场十分丰富和广阔。邻近省份的市场潜力很大,山东、安徽、还有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都是徐州汉文化旅游市场重要的客源群体。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优先考虑一级客源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特点;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实施“口碑”营销,增强游客参与度;要加大在这些省的宣传力度,强力打造徐州汉文化旅游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②二级客源市场――江苏省。江苏省人口密集,苏南游客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可利用假期到徐州旅游,领略徐州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舒适、轻松、经济的旅游使得该目标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江苏省南北跨度大,距离远,该客源市场对徐州汉文化还不甚了解,徐州汉文化旅游还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克服外部环境困难,完善内部营销组合,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增强宣传力度,树立徐州汉文化旅游形象;同时可以实行网上促销,除了基本资料介绍和相关网站链接外,建立与网上游客互动机制。

③边缘客源市场――其他省份。边缘客源市场距离徐州汉文化旅游风景区较远,而且有些是人口密度不大的城镇、农村。在分析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地域结构时,对于其他省份,距离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样不能忽视收入水平的作用。而且距离既会阻碍旅游,又会产生吸引力、神秘感。游客的游憩活动空间并不是连续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交通便捷度的提高,人们开始热衷于选择吸引力大的长距离旅游。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着重培养产品的品牌,对边缘客源市场认真调研,开发其潜力;紧跟市场要求,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整合资源,大力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增强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中南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的吸引力。

四、结论及展望

汉文化旅游产业不是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简单的叠加,而是旅游资源、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政府的有机整合。通过对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的研究发现,汉文化旅游首先要正确划分目标市场,根据国内外、省内外不同客源群体的特征和需求,采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这一系列措施必将极大地促进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大昌.南京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

[2]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

[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原理方法案例[M].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稳增长;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

作者简介:王愚(1977—),男,江苏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2-02

一、“稳增长”目标提出对经济形势的影响

2012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社会各界对此次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进行了解读,就影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来看,“稳增长”目标的提出预示着以下可能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动。

(一)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要改善经济发展持续增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状,政府将陆续出台投基建、扩内需、减赋税等系列政策。要投资,单纯依靠“铁公机”的政府主导行为显然已经不合适了,民间资本将处于更加显要的位置被重视起来。增速向民间资本开放一些垄断或国有行业、为民间投资主体提供更有利的融资环境、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将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的关键。

(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金融政策方面,在控制通货膨胀压力仍不可小觑的前提下,要保证或刺激经济增长,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与财政政策并行,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甚至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适当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的幅度限制也是有可能的。从国内的部分近期先行经济指标和信贷指标看,再生产环节对于货币的需求呈自发性下降态势,企业中长期贷款和融资规模的需求也快速下降。因此,除减税外,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给予优惠也将成为重要的扶持手段之一。

(三)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

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外部需求的“瓶颈”一再显现,我国人力、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继续受到挑战。无论在怎样的经济形势下,对原有低水平、重复性和“三高”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最终要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意味着政府不仅会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调节分配、改善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将继续深化对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财税制度的变革。通过对就业、教育、医疗改革、社保体系、住房、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完善,最终完成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二、“稳增长”目标提出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稳增长”目标的提出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可以看出,“稳增长”的目标正是在经济发展连续下行的条件下提出的,我国财政的连年赤字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等原因,目前国内市场存在普遍的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这就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经验,已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所以目前的经济环境显然不能为利率市场化的大踏步前进提供支撑。

2.利率市场化需要平稳的物价水平

只有在相对平稳的物价水平下,名义利率水平与实际利率相差才会较小,利率市场化的推出不会引起存贷款利率的大幅波动。如果市场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往往会带来存贷款利率的大幅上升。这会加剧银行间的不正当竞争和经营风险,也会对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伤害。而防通胀正是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由此可见,需要时刻防止通胀抬头的物价状况。

3.利率市场化需要相对宽松的信贷规模增长空间

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需要一个市场化的信贷规模增长空间以通过信贷规模的调整来消化利率波动对经营利润的影响。而在信贷规模总量控制的政策约束下和提高贷款利率的竞争压力下,商业银行很难保证正常运行的盈利。“稳增长”政策出台后,政府会相继推出一系列降低准备金率、贷款门槛等措施,这对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增长空间无疑是有利的。

(二)“稳增长”目标的提出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微观主体的影响

1、商业银行改革初现效果

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部分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预算硬约束、市场定价能力、风险管控等多个方面已经基本具备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

2.超额准备金利率问题将进一步解决

按照通行的做法,超额准备金一般不支付利息,这使得中国的银行资金更多地在金融部门之间流动而不进入实体经济部门,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稳增长”目标提出后,政府必将全力解决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改善居民储蓄的高增长现状,这将极大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积极性。

3.利率与汇率的互动管理日益成熟

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汇率和利率的关系更加紧密,由于涉及到国家之间的贸易、资本流动等问题,利率机制上的国际协调更为重要。而我们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成熟的金融危机处置手段也为利率与汇率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持。

三、通过各类“稳增长”措施实施推动利率市场化稳定有序开展

篇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日趋完善的商品化生产方向发展。畜牧兽医工作也已从单一的诊疗、转入到以防检、生产销售为重点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工作之中,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配套服务,而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商品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1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的背景

首先,从产生的条件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商品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畜牧业一般不需要社会化服务,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其生产环节几乎全部由农户独立完成。当商品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但尚不发达时,产生了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但程度较低,不足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畜牧业商品化尤其是专业化进入大规模、高水平发展阶段后,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出现历史性变化,表现出经常性、稳定性和大量性的特点。这时,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开始具有体系规模,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相对独立地发展。其次,从构成该体系的经济部门来看,各有关经济部门都是逐渐地从畜牧业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所覆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科技、市场信息、饲料生产与供应、畜产品加工与营销、疾病防疫、信贷等服务,不是一开始就完整的,而是逐渐地形成并不断趋向全面。再次,从该体系与畜牧业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看,由现代畜牧业所体现出来的分工关系以及新型市场关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个产生、巩固、深化的过程。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度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从根本上说,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现代农业生产分工体系和新型市场体系。但在这种“目标关系”确立之前,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松散联合关系、一般的服务关系或者其他各种不紧密的关系形式,只有当畜牧业商品经济不断加深,内部分工充分细化时,才最终形成稳固的分工关系和市场关系。

2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1)社会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宜昌市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既有畜牧部门、专业协会的服务,又有大专院校的服务。①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种协会23个,专业合作社269个。其中生猪专业合作社204个,生猪养殖协会6个;家禽专业合作社35个,家禽养殖协会5个;奶牛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协会各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17个,养殖协会5个;其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分别为11个、5个。②2009年6月初,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湖北省率先成立了宜昌市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援助中心,免费协助养殖户开展疑难病的现场诊断、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③畜牧兽医部门经常聘请学校、企业有实践经验的畜牧兽医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疫病诊断及技术咨询,举办技术讲座,普及畜牧兽医科技知识。

(2)产品与服务有机结合。在产品质量趋于同质化的前提下,企业之间尤其是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在于服务。服务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如宜昌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宜昌民大农牧公司积极探索并创新了一系列企农合作经营模式,如合作建厂、集约化经营、代养模式、放养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另外如宜昌昌伟农贸公司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及市场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市场动向等方面入手帮助农户克服了分散饲养的诸多困难。

(3)畜牧业社会化服务逐步体系化。目前,宜昌市各县(市、区)按照兽医体制改革方案,都纷纷成立了畜牧技术推广站,承担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的任务,每个乡镇也保留了原来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或是更名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条件好的地方还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市级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到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为基础,上下贯通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虽然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有些方面仍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亟待加强的方面。

(1)缺乏发展的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与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而政府服务组织属于政府公益事业,自身又没有积累能力,社会服务组织如协会、合作社等资金规模也很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统一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满足不了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需要。因此,没有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现代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是难以建立和完善的。

篇4

>> 从资源枯竭之忧到资源再生之虑:碳排放研究述评 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 供给侧改革下资源枯竭地区碳排放问题研究 从低硫到低碳:国际排放权会计发展述评 资源枯竭城市艺术化再生研究 我国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 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现状述评 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进展お 资源环境税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从资源税到碳税 碳排放:从环境保护到资产管理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碳排放权交易研究 碳排放转移研究现状 碳排放交易研究综述 从企业角度对碳排放问题进行博弈分析 突围资源枯竭之困 碳排放权会计计量模式研究 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9]Nordhaus,W.D.Economic aspects of global warming in a post-Copenhagen environmen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0,107(26):11721-11726.

[30]Duraiappah,A.K.Formulating and Solving Nonlinear Integrated Ecological-Economic Models Using GAMS[J].Computational Economics,2001,18(2):193-215.

[31]von Below,D.,Persson,T.Uncertainty,Climate Change and the Global Economy[J].NBER Working Papers 14426,2008.

[32]Weitzman,M.L.On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91(1):1-19.

[33]Olmstead,S.M,Stavins,R.N.An International Policy Architecture for the Post-Kyoto Er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35-38.

[34]Pindyck,R.S.Uncertain Outcomes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J].NBER Working Papers:15259,2009.

[35]Nordhaus,W.D.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7,45(3):686-702.

[36]Weitzman,M.L.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7,45(3):703-724.

[37]Anthoff,D.,Tol,R.S J.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alanced Growth Equivalent:An Application of FUND[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9,43(3):351-367.

[38]Barrett,S.Climate Treaties and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22~25.

[39]Nordhaus,W.D.After Kyoto:Alternative Mechanisms to Control Global Warm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31-34.

篇5

提高宣传力度,落实林改配套政策

各级林业部门都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开辟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益处,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途径、模式和关键技术,提高农民群众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发展。

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县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强化责任,严格奖惩

把发展林下经济列为乡(镇)年度重点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推进,年终严格奖惩。具体方法:一是成立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有林地资源的乡镇进行规划管理,并成立相应机构,制订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二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到对应乡镇和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年终考核。三是实行职能部门包括督导责任制,县林业、农业、畜牧、科技等涉及农系部门对县内有林地资源的乡镇实行挂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进程。

篇6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畜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挑战:市场需求刚性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外农产品和外资对农业的影响日益增强;饲料粮长期供应短缺;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等。问题:我国畜牧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发展方式落后;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等。

所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畜牧业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总结我国肉来消费特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对我国畜牧业和肉鸡业发展尤为重要。

一、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

1.存栏和出栏。畜禽存出栏数量不断增加,家禽、生猪生产发展最快。存栏数: 2009 年世界生猪、牛、羊和家禽存栏分别达到94 121 万头、157 055 万头、193 924 万头和205 亿只,分别比1961 年增长了131%、52%、44% 和376%。出栏数:生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达到133 721 万头、31 693 万头、91 529 万头和555 亿只,分别比1961 年增长了255%、75%、111% 和691%。

2. 畜产品质量。肉蛋奶产量持续提高,蛋类和肉类的产量增速较快。在肉类产量中,禽肉产量增长最快,猪肉其次,而牛羊肉产量的增长比较缓慢。发达国家畜禽出栏率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肉羊的较低。

3.畜禽出栏率。世界肉鸡和生猪出栏率高且提高最快,牛羊出栏率低且增加很缓慢。

4.个体生产水平。世界畜牧业个体畜禽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奶牛、蛋鸡、肉牛个体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差别明显。

5. 人均占有量。世界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不断提高,蛋类和肉类提高较多,奶类相对较慢。发达国家的人均肉类占有量和奶类占有量高于发展中国家,而蛋类的人均占有量低于发展中国家。

二、全球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现状。2008-2010 年世界肉鸡生产量美国第一,中国第二,巴西第三,但美国的国际份额有所下降,中国的份额不断上升,巴西的份额稍有波动。印度、俄罗斯、阿根廷、泰国、伊朗的份额也呈上升态势。墨西哥份额也有所下降。

2. 消费现状。消费总量:美国第一,2010 年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8.31% ;中国第二,占17.04% ;欧盟27国第三,占11.95% ;巴西第四,占11.01% ;墨西哥第五,占4.53% ;俄罗斯第六,占3.36%。人均消费量: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年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较高,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肉鸡产品消费量较低。美国、巴西年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40 kg 左右,中国年人均消费量不到10 kg,中国与世界鸡肉生产大国的人均消费差距较大,同时一定程度表明中国国内肉鸡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很大3.进出口现状。进口量:2008-2009 年俄罗斯属于世界第一进口大国,但2010 年下降到第五位,而且进口量呈现大幅下降态势;日本、欧盟进口有所波动,占世界进口总量的9% 左右。2010 年中国进口32 万吨,较上年减少了18.7% ;香港的进口是稳定增加的;而美国的进口量非常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0.5% 左右。出口量:近年来,巴西一直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0 年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8.66% ;美国第二,出口份额是33.87%,比2008 年下降了3.66 个百分点;欧盟27 国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三位,并有稳步增长趋势;泰国处于世界第四位,出口量高于中国。2010 年中国出口量是世界第五位,2008 年以来,中国出口量以及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有所增长,2010 年出口38 万吨,占世界出口份额的4.38%。

三、我国鸡肉产品消费变动趋势及特点

消费变动的影响因素:收入和价格、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烹调方式、市场体系、质量安全水平。鸡肉是便宜的畜产品,过去鸡肉消费主要是替代猪肉而增长。目前,牛羊肉价格不断上升,为鸡肉替代牛羊肉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鸡肉消费已经进入替代牛羊肉的发展时期。

快餐兴起,麦当劳、肯德基,西餐出现。烤鸡肉串潜力巨大。加工品和熟食,当加工品和熟食变得方便有30% 的城市居民和40% 的农民居民表示愿意再增加消费。

四、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前景

1. 供需现状。生产量:2011 年中国肉鸡生产保持平稳增长,肉鸡饲养量大体为100 亿只,产量达到1 320 万吨, 占总肉类的比重大体为17%, 比2010 年增长5.18%,近60 万吨。预计2012,增长率将放缓至4.61%,生产量将达到1 380.9 万吨。消费量:2011 年中国肉鸡消费也呈现增长态势,消费量达到了1302 万吨,比2010 年增长4.52%,人均约9.8 kg,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5 kg,增长率为5.3%。预计2012 增长率会维持在4.5% 左右,消费量将会达到1 360.5 万吨。进出口:2011 年中国鸡肉出口达到了41 万吨,同比增长了8.2%,预计2012 年鸡肉出口仍会维持较高速增长,增长率为8.5%,出口达到44.5 万吨。2010 年中国第一次成为鸡肉的净出口国家,2011 年中国鸡肉进口量进一步下降,出口量约30 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9%。

2. 面临形势。有利因素:(1)全球及中国肉鸡生产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据FAPRI 预测,到2018 年,全球肉鸡产量将接近8 000 万吨,即今后10 年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2%,而中国同期有望达到 2.5%。(2)国家对畜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3)肉鸡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契机。(4)全国肉鸡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科技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肉鸡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不利因素:(1)动物疫病威胁依然存在。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外来疫病防控难度大。(2)产品价格波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我国活鸡生产成本仅次于欧洲,位于世界第二,高出阿根廷85.7%,比美国高20% 以上。(3)药残超标现象严重,产品质量安全堪忧。(4)养殖污染治理不到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5)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美国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年屠宰肉鸡超过20 亿只,而我国的仅1 亿只,美国前十位肉鸡生产企业生产了全国72.3% 的鸡肉,而我国前十位累计不到12%。

3.发展前景。(1)鸡肉产品具有更强的生产优势。肉鸡饲养周期短,料肉比高,生产效率高,与猪肉、牛肉相比,鸡肉饲料转化率最高,每生产1 kg 肉,猪肉需消耗饲料3.5 kg 左右,牛肉则需6 ~ 7 kg 饲料,而鸡肉仅消耗饲料1.8 kg,作为最经济的肉类蛋白质来源已经为世界所公认。肉鸡是畜牧业中最适宜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品种。(2)鸡肉产品品质优良。鸡肉是高热量、低脂肪健康肉类,受消费者欢迎。鸡肉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能降低对人体健康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五、促进肉鸡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1.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以标准化鸡舍为核心,在整个肉鸡产业中,实现“人管理设备,设备养鸡,鸡养人”的理念。提高标准化水平和鸡肉产品的整体水平。

2.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目标定位,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走企业和农民合作的道路,实行饲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智能化管理、工厂化屠宰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一条龙模式。

3.走深加工和品牌化之路。拉长鸡肉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加快有地方特色的鸡肉加工制品、冷藏鸡肉制品、高附加值鸡肉制品的开发力度,做大做强肉鸡产品和企业品牌。

4.高度重视疫情和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突破标准化健康养殖,依靠科学,依靠设施(人工隔离养殖环境)防疫。

5. 建立和完善肉鸡产业预测预警系统。在市场环境频繁波动的条件下,短期内依靠科技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潜力相对有限,加强市场研究,科学决策,盈利潜力巨大。

篇7

9月24日,KKR、鼎晖投资与现代牧业宣布,三家机构将共同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未来18个月内将在中国合资建造两个大型乳业牧场,投资总额约1.4亿美元。

在这个新项目中,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KKR占据主导地位,不仅仅在项目的发起、筹备、管理团队组建等事宜中冲锋在前,在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中,KKR也持股超过六成,拥有项目的绝对主导权。在一个全新的项目中投入这样多的资金和精力,并不是KKR常见的操盘模式。

另一方面,这也足以反映KKR对乳业的看好,尤其是上游奶牛养殖行业。这是KKR在近几年中第二次涉足乳业,也是其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刘海峰三度投资乳品行业,此前刘海峰在摩根士丹利时主导了对蒙牛的投资,曾经对蒙牛和现代牧业的投资使投资人回报颇丰。在数度通过参股方式参与乳品行业后,这次KKR的胃口变得更大。

再度涉乳

KKR、鼎晖、现代牧业,两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一家奶牛养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样的班底已经不是第一次联手。

KKR和鼎晖曾于2008年共同投资于现代牧业。自投资之后,现代牧业的规模从3个牧场、2.4万头奶牛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拥有22个牧场、近18万头奶牛的大规模牧业集团。2010年,现代牧业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而在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中,KKR变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KKR、鼎晖投资与现代牧业将分别持有61.5%、20.5%与18%的股权,这与三者投入的资金成正比。据悉,新成立的该合资公司计划于未来两年建造两个万头规模的牧场。牧场位于华东的山东省商河县,天气条件适宜奶牛养殖,并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与交易的人士称,KKR是该笔交易的核心机构,参与交易的相关机构和人员也早已有多次合作的经历,使得合作方们心中更有底气。

KKR的核心团队出自于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部,刘海峰此前就一直在摩根士丹利任职,其此前曾主导了摩根士丹利对蒙牛的投资,当时和摩根斯丹利一起投资蒙牛的正是鼎晖投资。而在转战KKR后,KKR和鼎晖投资再度联手,投资了蒙牛旗下的牧业集团现代牧业,此番KKR、鼎晖投资、现代牧业再度联手显得并不意外。

但新合资企业的定位和业务方向基本与现代牧业相同,新建牧场为何不直接通过现代牧业的平台进行,反而是另起炉灶重新搭建新平台,是否是有意要复制一个新的现代牧业?引入现代牧业的意图又是什么?

PE行业一位分析人士称,KKR对这一产业和新项目的兴趣和信心很大,但KKR对现代牧业的大部分投资已经退出,因而通过现代牧业的平台再继续实施这一新的项目,KKR的话语权和回报就将非常有限。

上述参与交易的人士称,尽管尚未对该项目的退出有明确的规划,但是现代牧业作为小股东的进入有可能成为未来KKR等退出的一个渠道。“从现代牧业的角度,他们对这个资产也是非常有兴趣,所以如果我们一块能把这个牧场做好,可能把这些牧场也会注入现代牧业,但是这些都基于最后这个牧场做得好与不好。”

据悉,按照相关约定,现代牧业可在三年后回购合资牧场股权。

争夺乳业上游产业

这并不是PE行业里惯常使用的模式,在全球以并的KKR在中国过往的投资中也鲜见这样的案例。新的合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新的投资项目,PE机构作为发起人,参与发起设立新公司,并组建新的团队,全程参与,这凸显出了KKR的胃口和信心。

数度涉猎乳品行业的KKR团队从此前的投资中获利颇丰,并在乳品行业里深谙其道。

今年5月,蒙牛宣布将收购现代牧业两家私募基金Advanced Dairy 及Crystal Dairy持有的股份,交易合计为31.752亿港元。这两家私募基金分别由私募投资基金KKR和鼎晖投资所控股持有,蒙牛的并购使得它们获得了套现的机会。Advanced Dairy Company Ltd.套现约占现代牧业已发行股本的20.44%,Crystal Dairy Holdings Ltd.套现约占现代牧业已发行股本的6.48%,两者相加套现共占股份26.92%。

公开信息显示,KKR对现代牧业的投资共分两轮。2008年下半年完成了第一笔约1亿美元注资。2009年由于公司收购需要,KKR又追加了约5000万美元投资。粗略计算可知,蒙牛支付给KKR方面的对价约24亿港元,而即便不算上KKR手中还剩余的部分股份,其获利不菲。

KKR等机构相信,中国乳品行业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尤其是高端乳制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多。根据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称,过去五年以来,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而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持续关注及健康意识日渐提高,对高端优质乳制品的需求增速远高于整体市场,使高端乳制品市场份额从10%上升至19%。尽管增长强劲,中国的年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仍低于10千克,而日本和美国的年人均年液态奶消费量分别为32千克与78千克。从现代牧业的投资中,KKR看到了乳品行业上游产业链的重要性和投资价值。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乳企对于奶源的争夺空前激烈,在这个行业,有一种说法是“得奶源者得天下”,蒙牛此前之所以问题不断,也被认为和其在奶源建设和控制方面的短板有关,而最近几年则是大力改善奶源方面的短板。蒙牛对现代牧业的并购、KKR对新牧业公司的发起设立等,都凸显了资本、产业对乳品行业上游相关产业的看好,尤其是对乳品质量有保障的企业,更是资本方追逐的对象。

篇8

关键词:宜君县;核桃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50-1

1 宜君县核桃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宜君县位于渭北百万亩核桃林带的中心位置,是陕西核桃主产县之一。县域面积1531km2,总人口近10万,农业人口18.2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年均降水量709.3mm,气候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具有核桃生长发育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目前,全县核桃面积已由1997年的2.7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6.8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5万亩。

宜君县结合核桃产业发展实际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核桃林下经济,并总结提出了核桃管理“六项”技术,即“换良种、巧施肥、套秋粮、细间作、精修剪、防晚霜、有机化”。“六项”技术自2006年以来在全县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县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达6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成为我县核桃产业林下经济模式的主体。一方面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空间,提高核桃园的早期经济效益,达到“以园养园、以粮促果、粮丰果繁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减少地面冲刷,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园地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害,增强核桃树体抗逆性。

2 宜君县发展核桃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高,农民的认识不高;投入不足,宜君县发展核桃林下经济潜力巨大,农民积极性也非常高,但由于政府没有林地经济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大发展。应对策略是继续给上级主管部门打报告,同时争取国家、省里的政策支持;项目不成熟,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去借鉴,靠自己去挖掘,找到好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应对策略是耐心的做宣传协调工作;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示范推广力度是推广的基础,应对策略是多建几个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培训还需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配套,应对策略是建立几大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或协会,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林粮间作的收益和技术水平不均衡,部分果农在套种时,没有突出核桃树的主体地位,不留通风带;林下养殖技术不成熟,幼鸡易遭黄鼬、鹰等天敌危害。

3 宜君县发展核桃林下经济未来建议

3.1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的方式,炒热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菜、林花、林药、林粮、林苗等模式。目前在宜君林粮、林苗间作比较多,间作技术相对成熟,并且近两年市场波动较小,收益能够得到较好保障。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为扶持和规范林下养鸡工作,县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林农发展林下养殖业。由政府统一确定对养鸡户统一种苗、统一育雏、统一防疫、统一供料、统一销售、统一鸡舍规划设计的“六统一”原则,对建设标准化养鸡大棚并圈地放养的养鸡户根据规模大小,每户给予2 4万元的基础设施补助。三是大力发展林下旅游业。充分利用宜君是“中国避暑城”的有利优势,并且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自然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林下旅游业。

3.3循环经济模式

积极引导农民将林业、畜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循环经济模式。鼓励部分核桃种植大户与我县酒厂合作,用酿酒后剩下的酒糟喂猪,将猪粪引入林地浇灌。把林业引入到循环链条末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废物,解决了核桃园肥料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1-2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搞好技术服务,搞好资金服务,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间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

篇9

【关键词】农业 信息化 农业经济发展

尽管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早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在农业上得到应用,还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还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渠道进入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不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丰收,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

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生产还不具备产业化、规模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现代科技尽快融入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纽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力推进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信息的均等化,从而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4.农业信息化可以加快新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农业建设人才,只有加快新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育力度,才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递到农村建设人才手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资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早在1979年,为了监测水土流失,资阳就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遥感技术。1994年,资阳又实施了“金农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2007年以来,先后建成“纵向到乡镇,横向到部门”的电子政务外网“一体化”平台,构建起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的全市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了“市-县-乡”公文无纸化传输和“市-县-乡”无纸化办公。全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己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推手。

目前,资阳市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平台,已经建立起农经网,农村专家电脑系统,农信通短信服务平台等。已经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等信息化服务,资阳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但大大推动了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信息的收集与利用,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资阳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减轻了资阳市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资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1.过度依赖政府

在资阳市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专家的选派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起着作用,如果离开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与,资阳市的信息化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泡影。

2.资金瓶颈限制

资阳市前期的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而企业和其他资金相对投入不足。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资,中期或者后期的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协会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巨大,并且资阳市是我国典型的西部丘陵农业市,经济水平尚不发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力不从心,而企业和其他组织又因为信息化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而不愿投资,这就造成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由于资阳市位于我国西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丘陵遍布,条件相对落后,同时也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新型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

四、资阳市农业信息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1.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项目和目标。加强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将农业科技信息、农业销售信息传递到农村;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利用相关的农业信息引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将农业信息化和农村宏观调控相结合,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业信息化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适合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农业企业管理平台等,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使用,加强农产品的服务意识,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2.制定优惠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资金的筹措上,政府要加大市场研究力度,认真分析本地区的特点,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保证多元化投入,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来源。比如,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税收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行投资。

3.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改善条件,建立人才引入优惠政策,从政策上、待遇上向信息化人才倾斜,吸引农业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渠道,保证信息化人员培训的经费,保证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能够正常进行,保证他们从思想上、专业技术水平上都能够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资阳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借鉴农业信息化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淑芬. 以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 台湾农业探索.2008.06.

篇10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如何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走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生态之路,是我们林业部门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

1 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隆安县位于南宁西部,右江下游两岸,行政区域面积2277km2,辖 10 个乡(镇),131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2万人,农业人均收入3938元。全县林地总面积136533hm2,森林覆盖率为57.9%。全县有林面积84333hm2,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集体林地面积约8000hm2。

据统计,全县现已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147hm2,其中林下种植300hm2,林下养植1447hm2,林下旅游400hm2;林下经济从业人员6900人,涉及农户3130户,惠及林农15700人;2012年林下经济产值13731万元。

2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2.1 林禽模式

目前主要有林下养鸡,分布地在盛产龙眼和荔枝的那桐镇、丁当镇以及盛产板栗的乔建镇,其中有的经营模式为农户个体经营,有的是“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和技术等,由农户提供场地和负责饲养。公司包括隆安凤翔家禽有限责任公司、隆安凤鸣农牧有限公司、隆安富凤养殖公司等。全县目前大概有300多户养殖户,年产鸡180羽左右,年产值600万元。

2.2 林药模式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户在林下种植砂仁,分布地主要集中在屏山乡上孟村的布练、陆来等4个自然屯,种植面积约167hm2左右,年产值675万元。另一种是由宝塔工业园区华夏本草药业公司牵头组织,以“公司+农户”模式,引导农户在林下种植有关中草药,本模式还在初步探索当中。

2.3 林蜂模式

农户在自家庭院内养蜂,主要分布在那桐镇那元村,该村有十几个养殖户,每户养殖50~80箱不等,年产值6~10万元。

2.4 林产品加工

目前我县有一家专业从事蜂蜜加工的企业,主要产品有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产品制品等,其厂区坐落在我县华侨管理区内, 2012年该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

3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全县发展得比较大并且比较有影响力的只有林下养鸡,其它模式仍需进一步发展。

3.2 缺乏资金

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前期运作资金较大,一个存养2000只鸡的鸡舍,至少需要资金 2.5 万元,一般农户都感觉很困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养殖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货款难度大,资金短缺是目前发展林下养殖的一大制约因素。

3.3 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导致经营失败。比如,城厢镇良安、良一、良二村有农户在2010年种植金银花、鸡血藤等中草药时,因没有掌握相关管理技术,最后种植失败。

3.4 服务体系跟不上

畜牧业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4 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将林下经济做大做强。

4.1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地确定发展林下经济的种类与规模,允许发展模式多样化,防止搞“一刀切”,避免盲目跟进、一哄而上。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2 扩大宣传,树立典型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手册、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实用技术,做到政策深入人心,技术熟练掌握,信息及时了解,充分调动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形成全面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积极培育林下经济示范典型,有好经验、好做法就及时推广,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

4.3 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经营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对现有企业中发展经营好、带动能力强的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能力,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4.4 强化服务,合力推进

4.4.1 技术服务

组织林业、畜牧等相关业务主管单位,深入村、屯实地进行技术指导,积极开展对林下种养殖户的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

4.4.2 资金服务

不断加大林下经济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大力争引上级有关部门专项资金、每年从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等方式,对林下经济示范大户给予补贴。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林下经济发展。

4.4.3 市场服务

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4.4.4 部门协调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涉及农业、林业、规划、旅游、工商、土地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当地政府应成立发展林下经济领导小组,及时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问题,切实推进林下经济发展。

篇11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94-02

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的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增加林业的附加值,加快林业的经济周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开辟农民增收的途径,对发展循环经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1-4]。

1 兴宁市资源概况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北部与江西省寻乌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属于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兴宁市总面积2 104.85 km2,土地21万hm2,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7万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8.4%,其中有林地面积12.59万hm2,森林覆盖率66%,林木绿化率68.9%,活立木蓄积量313.3万m3。生态公益林面积4.5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1%。现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78万hm2,6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82万hm2;1个国家森林公园,面积0.066万hm2,8个县级森林公园,面积1.18万hm2。

2 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具有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等突出优点,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经济先发为生态先发,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结合兴宁市资源实际,适宜的林下经济主要有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4种模式。

2.1 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主要是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根据兴宁市山区的总面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特点,采用该模式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是一条可行之路。林药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在退耕还林地林药间套、野生资源封禁保护、次生林地林下套种、疏林地撒播补种等方式开发林下经济。林下适宜种植的中草药包括青蒿、金银花、当归、巴戟等。通过稳定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建起中草药生产基地[1-2]。

2.2 林禽模式

除了林药模式,林禽模式也是一种经济高效实用的林下经济模式。森林不仅可以为家禽(鸡、鸭、鹅等)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活动环境,还能提供家禽食物资源,包括昆虫、草料等。畜禽可以在林下觅食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林下适宜的光照、充足新鲜空气可以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林禽模式可生产出市场销量大、售价高、带“土”字的畜禽产品。有研究表明,林下养殖的土鸡不易生病,售价比普通肉鸡高出50%,且口味较佳。另外,林下家禽摄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林地内杂草生长,减少林木病虫害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同时林地施入发酵后的家禽粪便,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提高林果产量,实现“林养禽,禽育林”。如各镇各村农户自行建立的山窝式养鸡场,就是最好的典范[2-4]。

2.3 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

在兴宁市的一些村社,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建立以沼气为核心的“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的生态模式,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300元/户,使兴宁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善。这种模式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又减少了薪材、秸秆等生物能源的浪费。如梅州市盈安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有机沙田柚示范基地和养猪场紧密结合的“猪—沼—果”生态环保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2.4 林业生态旅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原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游客增强体质的健康需求,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应充分发挥森林氧吧的健康效能,以及纳凉避暑等生态功能,在适宜的林区发展林下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和林下采摘、垂钓等特色森林产业[3-4]。如兴宁市正在规划建设的集林下休闲、观光农业、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和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

3 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兴宁市的林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家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足、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欠缺等问题。

4 林下经济发展方向

4.1 搞好产业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产业链

可持续发展是产业生命力的体现,要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搞好林下产业的规划。为了完善林下产业链,应当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将林下产业建成为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兴林富民、高效持久的重要产业[1-2]。

4.2 积极推动,强化服务

林下经济是新兴的经济模式,覆盖范围广、涉及行业多,需要积极推动,以及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首先是做好资金服务。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其次是完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能够深度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组(队),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不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服务质量。再次是打造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研究,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3-4]。

4.3 扶持龙头,典型带动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目前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具有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这就需要做出一个示范企业来,从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起来。因此,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应当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好典型,树立典范。在探讨多种发展模式的同时,现阶段应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深加工,实现多种经营,打造优良品牌,提高信誉度和影响力[1-3]。

4.4 树立林业生态旅游品牌,增强林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为兴宁市林业生态旅游树品牌,结合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使游客真正认同“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

5 参考文献

[1] 唐慧芳,谭子幼.泸溪县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3):82-84.

[2] 姜国清.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青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08-11110.

篇12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几年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当前我国农业化生产以传统模式为主,机械化水平比较低,会出现管理效率低的现象,导致农业发展止步不前。针对其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结合机械化管理的具体要求,从具体情况入手,改变现状,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

1.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在具体管理阶段,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以下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发展结构不合理

农业机械化管理过程中对设备有严格的要求,小型机械比较多,配套率比较低,动力机械的数量增加。但是在发展阶段,受到区域性结构的影响,用于养殖和畜牧业以及加工业的机械比较少,用于粮食生产的机械比较多,导致技术低,规模小,装备不合理,进而增加整体管理难度。此外在机械化生产和管理阶段,缺乏创新机制,机械设备效率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1.2生产效率低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生产规模随之调整。在具体管理过程要掌握生产规模,按照管理指标的要求进行有序管理。农村社会化组织程度低,导致农民的收入比较低,直接影响设备的购买能力。此外基于大中型农机具的陆续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械化水平无法提升,以资源和能源作为基础,为了提升作业成本,必须按照机械管理指标要求进行落实,适当改变现状[1]。

1.3服务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以跨区域的形式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在各项作业阶段需要做好产业延伸工作,按照组织管理方式进行落实。以农业机械化为例,由于服务程度比较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无法满足农机服务的具体需求,整体难度比较大。

2.如何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践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础,结合管理要求进行落实。以下将对如何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分析。

2.1做好农业机械规划工作

当前很多机械设备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作为基础,在机械化生产的阶段,需要适当进行规划和处理,建立符合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促?M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提前对区域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加强在农业设备更新方面的财政支出,为农户和农业合作企业提供贷款。规划调整阶段,对资金有一定的要求,采购大型先进的设备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在规模化生产中,政府部门要积极落实土地流转方式,提升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对自动化水平以及各项指标有严格的要求,按照生产效率以及使用条件可知,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有效应用,能满足农业生产要求,促进可持续发展[2]。

2.2提升服务水平

如何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是关键所在,在各项活动落实过程中,要以农业服务机制作为基础。农业机械企业要提升服务能力,做好日常宣传和指导工作。以销售和维护为例,尤其是在农忙时节,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在实践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最大程度提升服务水平,以服务管理作为基础,做好农业机械的回访工作。此外工作人员要了解设备使用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设备的性能作为基础,适当进行创新。以市场作为导向,要以市场经济作为基础,建立一体化的维护体系,不断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3]。

2.3引进先进的科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对机械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管理阶段要掌握科技水平做好设备的管理工作。多数人存在操作失误或者其他现象,农业机械化管理要做好市场研究工作,了解农户的需求,做好机械化管理。农业机械发展阶段,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改变传统机械化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提升机械化的科技水平,进而提升操作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进而达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升工作效率。

3.农业机械化生产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强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以优化生产作为基础,提升产品运输和存储质量。为了避免出现损坏或者腐烂的现象,必须以机械化水平作为基础,满足产品管理要求。

传统的农业管理以人工管理为主,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难度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料。采用机械化模式进行管理,合理应用相关机械,能提升管理优势,减少作业时间,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某些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例如机械化电排灌,能够尽可能减少因为水涝、干旱等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篇13

1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成效

1.1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茯苓、白术、丹参、板蓝根、太子参、勾藤、金银花、百合、天麻、灵芝为主的林药模式。通过在油茶林、果园内套种中药材,共涉及农户1500余户、种植面积3333.33hm2,产值达1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6500余人。如高屯镇绞便村徐绍勇等农户,利用20hm2油茶示范林基地,开展林药种植,在林地内套种白术、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2013年实现产值60万元,净收入40万元。蔬菜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蔬菜、香菇、木耳、竹荪等为主的林菜模式,该产业涉及农户1000余户,全县利用森林面积1333.33hm2,总产值4000万元。果品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西瓜、草莓等为主的林果模式。林下种植面积6.67hm2,产值30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400余人。

1.2林下养殖禽类产业,主要发展以土鸡、鸭为主的林禽模式,目前,全县利用森林面积1000hm2,林下养鸡、鸭存栏4.5万余只,产值160万元,受益50多户,解决劳动力就业130余人。畜类产业,利用森林面积666.67hm2,主要发展以山羊、竹鼠为主的林畜模式,共涉及农户300余户,养殖2.6万头(只),产值150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900人。蜂蜜产业,在林地内放养蜜蜂,发展以养蜂为主的林蜂模式。全县有专业养蜂农户10余户,养蜂150余箱,产值3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40人。如岩洞镇竹坪村农户陈明胜2013年在林地内养蜂15箱,产值2万元,纯收入1.2万元。

1.3林下采集与加工竹笋采集:全县境内分布有楠竹、斑竹、水竹及实竹等各种竹类资源6666.67hm2,年产各类竹笋500万kg,产值达5000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1.5万人。其中,年产楠竹笋400万kg,产值4000万元,受益农户3500余户。同时带动竹筷、竹席等竹类加工产业的发展。如德顺乡楠竹林场太平山有楠竹基地666.67hm2,过去因经营较粗放,效益差。现引进福建一家大户黄世龙等人来承包经营,通过加强抚育管理,并采用竹腔施肥等技术,经近两年的管理,楠竹由原来的低产林逐渐恢复为高产林分,竹笋的产量由原来的450~750kg•hm-2提高到1500~3000kg•hm-2,年产值达60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1000余人。辐射带动了周边500余户农户实施低产竹林改造。公司下步将开发竹类产品深加工,提高林分的附加值。野生中药材采集,全县有近6.67万hm2森林中散生着各种野生中药材。如楠竹林场太平山景区森林中,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丰富,林下有种类繁多的野生药材,像羊霍、野三七、见杆风等珍贵药材。经调查,林农们在太平山采挖山药,每年能带来30万元的收入,惠及农户300余户。野生茶叶采集:太平山景区长有野生无污染、无病虫害原始生态有机甜茶6.67hm2,经加工可制成干茶,该茶含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年创产值5万余元。蕨类采集:县境内林下野生蕨类资源近4万hm2,每年采集量达100余万kg,年销售近50万kg,产值达250余万元。全县林下产品加工主要有茯苓、松脂和竹笋粗加工,利用森林面积2333.33hm2,年生产2856t,产值达2088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500余人。

1.4森林景观利用目前,全县有规模较大的11个森林旅游景区,景区内共开设休闲山庄、农家乐30多家,涉及森林面积3733.33hm2。森林景观较大的有楠竹林场太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东风林场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弄相山原始森林景观、平甫森林景观、石龙山至八舟河森林景观、天生桥森林景观、飞龙洞森林景观等。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收入1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如高屯镇的八舟河-天生桥-飞龙洞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收入3500万元,辐射带动新建10余户农家乐,解决劳动力就业750余人。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种养殖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县林下种养殖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总量不大。我县作为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30.92万hm2,目前开发利用面积不足1.5万hm2,森林利用率较低,林下种养殖经济总量不大。二是我县除了茶叶、油茶形成一定规模,建有龙头企业外,其他林下种养殖业基本上都是农户单打独斗,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三是缺乏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资金制约因素大。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种养殖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扶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五是缺乏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林农信息量少,存在盲目跟从现象,抗风险能力差。

3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林下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规模就很难扩大。我县除了对茶叶、油茶加工企业扶持以外,还要扶持新建1~2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材、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种植、养殖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引进和培育林下种植、养殖专业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扶持鼓励种养户开展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相关部门也要创办本部门的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经济典型,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林下种养殖面积,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3.2做好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化经营是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林改后有人无山经营或有山无人经营的问题,我县对森林资源流转这项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一是建立流转制度。制定了《黎平县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初步明确了物权和债权的各自范围及其管理方式,规定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林权流转程序,为规范林权有序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加强流转服务。我县有专门的林权管理办公室,有专职的森林资产评估队伍。在2010—2012年期间我县组织具有工程师以上资格的人员,到武汉和贵阳参加国家林业局举办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培训,取得评估资格的人员有15人,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了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建立林业综合交易服务中心。确保了森林资源公开、公平交易,林权流转不断走向规范化,促进了大户承包利用森林资源和林下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条件,延长林业贴息贷款期限等优惠政策,对林下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积极开展森林保险工作。公益林保费由国家、省、州和县财政共同解决,商品林保费由国家、省、州、县财政承担80%和个人承担20%。

3.3做好技术和信息平台服务,为林农提供质量保障一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整合林业、农业、畜牧等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种养殖户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要搞好市场信息服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加强市场研究和分析,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行情及时做出产业发展决策调整,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4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积极推进林下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可提高林地利用率,有利于解决林、牧、菜、药等争地的矛盾,缓解占用基本农田问题,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广大农民看到了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由于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县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发展林下经济,把树枝、木屑等采伐剩余物作为种植、养殖的培养基质,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树木的新陈代谢,畜禽粪便为树木提供了良好肥源。同时,林农加大了对林地的劳务投入和物质投入,及时为树木松土、浇灌、病虫害防治等,对树木的生长和林木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果、林下特色养殖等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林下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建设生态、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通过不断调整经营方向来盘活林地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

篇14

(一)在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地位和产业化经营目的的认识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从微观角度上看,则是农业产业的微观组织拓展其经营范围,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部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部的市场机制的结合方式,更加有效也更加低成本地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业务扩张方式和经营模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也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而是通过农业产业经营系统内部的整合,使得农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与服务更好地符合目标市场需求,从而获得组织的壮大和利润的实现。不管是哪一种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主体都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不是政府的行为也不是分散农户的个体行为,而是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业务的需要进行的一种市场行为。这个龙头企业既可以是生产环节的企业,也可以是供应或销售环节的企业;既可以是农民个人或合伙办的企业,也可以是外部的其他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化”到什么程度,不能依据政府的主观意愿而应该取决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龙头企业自身的因素。

(二)在于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活力问题一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经营效率如何,主要取决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而一个企业或一个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定义,创新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引进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由此可见,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不仅包括狭义的技术创新,而且包括与之相伴而生的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断追求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创新工程,不仅包括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必然客观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管理创新、生产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农产品营销创新尚处于萌动状态,缺乏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不是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是营销创新问题。

所谓营销创新是指企业或企业经营系统在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新组合。营销创新是组织创新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是管理创新和生产创新的先导。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没有不断的营销创新就没有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企业活力的提高。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言,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意义尤为重大,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经得起“入世”的严峻考验,事关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时代责任感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各地正在进行的“订单农业”、“市场农业”、“农产品名牌战略”等实践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营销创新的有力例证。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客观上迫切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全面审视自己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理念,彻底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运销观念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全面导入现代市场营销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内容

(一)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生产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二)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即营销组合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PS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PS”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如产品策略中就包括诸如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等。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战后日本在发展奶牛业时就曾经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政治口号。泰国王室也曾致力于劝少年儿童多喝牛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关键和集中体现农产品品牌决策包括:(1)是否给农产品设计品牌即品牌化决策;(2)决定用谁的品牌即品牌使用者决策;(3)决定品牌的质量水平即品牌质量决策;(4)使用多少个品牌即家族品牌决策;(5)品牌扩展决策与品牌重新定位决策。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农产品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与品牌联想及其他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品牌资产主要体现在:(1)品牌是高价格的基础,驰名品牌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2)品牌是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驰名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3)品牌是吸引新消费者,留住老消费者的有利武器;(4)品牌能够提高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效率;(5)品牌是促进产品扩张,促进贸易的有力杠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