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

畜牧市场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畜牧市场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市场研究

篇1

[关键词]汉文化 文化旅游 目标市场

徐州早于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丰富,汉文化底蕴深厚,有灿烂而丰富的汉文化遗址。独特的旅游资源使徐州发展汉文化旅游业独具优势,但近年来取得的旅游业绩却不甚理想。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徐州汉文化目标市场的研究,界定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客源群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一致的认为文化旅游是立足于文化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在1977年合著《旅游学:实践要素基本原理》一书,书中用“cultural tourism”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文化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游”。本文认为,文化旅游的概念是指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民俗旅游活动。

二、徐州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徐州旅游体现汉文化。古彭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是汉文化艺术极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汉文化主要包括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两汉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汉兵马俑和狮子山楚王陵自成功发掘并对外开放以来,以其“粗犷、雄浑、博大、超越”的汉文化精神享誉海内外;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被誉为“汉代三绝”,使徐州汉文化成为中国西汉物质文化的杰出代表。发展汉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徐州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人们了解徐州,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两汉文化这一状况。

2.徐州旅游市场发展所处的阶段。据统计2009年徐州接待境外游客17. 0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 84亿美元,分别增长20. 3%和33. 0%;接待国内游客1844. 15万人次,旅游收入153. 98亿元,分别增长17. 0%和28. 0%。数据表明,市场占有率低,但增长率较高,属于“问号”市场。因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还处于初期阶段,这就要求徐州旅游业正确划分目标市场,采用相应策略,针对不同的客源群体增加资源投入和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之成为“明星”市场。

3.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旅游企业的接待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了解游客的地理分布,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地理细分依据包括地区、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地形、气候等,以上细分因素对徐州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如表1所示。

表1 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

三、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选择及差异化营销策略

1.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营销策略是指旅游企业把整个旅游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从中选择两个以上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组合以适应旅游者不同的需要,凭借旅游产品与市场的差异化获取最大的销售量。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汉文化旅游的人力、物力、财力日益雄厚,能进行多种旅游产品开发。而且徐州汉文化旅游销售额的提高大于营销费用增加的比例,所以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完全有条件采用差异化营销战略,以此来适应和启发旅游者的需求,增加游客的信赖感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徐州汉文化旅游客源目标市场总体上以国内市场为主,海外市场为辅。国内旅游是徐州汉文化旅游业的主体和基础。要发展就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

2.客源目标市场选择及对策。目前市场划分的范围较广,中间包含了很多异质因素,徐州旅游业难以决定经营方向。为此,必须根据调研资料和一定的标准,将包含着异质的全部市场细分成基本特性趋于一致的若干子市场,以便根据主客观条件,具体确定主要的目标市场。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必须认真评价细分市场的营销价值,分析能否实现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一般来说,选择目标市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市场必须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形象相符合; (2)目标市场必须与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 (3)目标市场必须具备结构性吸引力。

(1)入境客源目标市场。徐州有“汉代三绝”之称的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两千多年的汉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向人们展示着汉王朝的历史。世界知名的旅游学教授莫里森曾指出2007年7月在美国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中国兵马俑在欧美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那么,打造好汉兵马俑、汉文化营销,必将吸引广大的境外游客。境外客源将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中国的地理概念比较缺乏,甚至将西安兵马俑误解为汉代文化。由于很多西方人对汉代文化不了解,在他们心中创建这样一个汉代文化的意识并不是非常容易。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要采用西方的理念和沟通方式,设计有意思的产品组合和旅游项目,要拥有完善的景点解说系统,在英文的解说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拼音或汉字;运用西方人熟悉的概念、想法和已经存在的事物来引入汉文化理念。同时,为外国游客提供精美的、体现徐州汉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以此增加宣传效果。

(2)国内客源目标市场。2007年“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在徐州成立,西安、太原、郑州等24个汉文化城市研讨整合开发汉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联手塑造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等事项,以诚信合作、互利双赢为目标。徐州在汉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作为汉文化旅游同盟领跑者之一的地位。作为汉文化旅游的核心城市,必然会吸引国内外游客。

①一级客源市场――邻近省份。徐州居中原南北要冲、“五省通衢”要塞,中国中部人口密集,客源市场十分丰富和广阔。邻近省份的市场潜力很大,山东、安徽、还有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都是徐州汉文化旅游市场重要的客源群体。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优先考虑一级客源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特点;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实施“口碑”营销,增强游客参与度;要加大在这些省的宣传力度,强力打造徐州汉文化旅游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②二级客源市场――江苏省。江苏省人口密集,苏南游客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可利用假期到徐州旅游,领略徐州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舒适、轻松、经济的旅游使得该目标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江苏省南北跨度大,距离远,该客源市场对徐州汉文化还不甚了解,徐州汉文化旅游还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克服外部环境困难,完善内部营销组合,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增强宣传力度,树立徐州汉文化旅游形象;同时可以实行网上促销,除了基本资料介绍和相关网站链接外,建立与网上游客互动机制。

③边缘客源市场――其他省份。边缘客源市场距离徐州汉文化旅游风景区较远,而且有些是人口密度不大的城镇、农村。在分析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地域结构时,对于其他省份,距离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样不能忽视收入水平的作用。而且距离既会阻碍旅游,又会产生吸引力、神秘感。游客的游憩活动空间并不是连续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交通便捷度的提高,人们开始热衷于选择吸引力大的长距离旅游。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着重培养产品的品牌,对边缘客源市场认真调研,开发其潜力;紧跟市场要求,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整合资源,大力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增强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中南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的吸引力。

四、结论及展望

汉文化旅游产业不是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简单的叠加,而是旅游资源、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政府的有机整合。通过对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的研究发现,汉文化旅游首先要正确划分目标市场,根据国内外、省内外不同客源群体的特征和需求,采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这一系列措施必将极大地促进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大昌.南京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

[2]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

[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原理方法案例[M].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稳增长;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

作者简介:王愚(1977—),男,江苏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2-02

一、“稳增长”目标提出对经济形势的影响

2012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社会各界对此次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进行了解读,就影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来看,“稳增长”目标的提出预示着以下可能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动。

(一)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要改善经济发展持续增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状,政府将陆续出台投基建、扩内需、减赋税等系列政策。要投资,单纯依靠“铁公机”的政府主导行为显然已经不合适了,民间资本将处于更加显要的位置被重视起来。增速向民间资本开放一些垄断或国有行业、为民间投资主体提供更有利的融资环境、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将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的关键。

(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金融政策方面,在控制通货膨胀压力仍不可小觑的前提下,要保证或刺激经济增长,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与财政政策并行,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甚至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适当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的幅度限制也是有可能的。从国内的部分近期先行经济指标和信贷指标看,再生产环节对于货币的需求呈自发性下降态势,企业中长期贷款和融资规模的需求也快速下降。因此,除减税外,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给予优惠也将成为重要的扶持手段之一。

(三)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

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外部需求的“瓶颈”一再显现,我国人力、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继续受到挑战。无论在怎样的经济形势下,对原有低水平、重复性和“三高”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最终要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意味着政府不仅会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调节分配、改善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将继续深化对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财税制度的变革。通过对就业、教育、医疗改革、社保体系、住房、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完善,最终完成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二、“稳增长”目标提出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稳增长”目标的提出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可以看出,“稳增长”的目标正是在经济发展连续下行的条件下提出的,我国财政的连年赤字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等原因,目前国内市场存在普遍的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这就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经验,已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所以目前的经济环境显然不能为利率市场化的大踏步前进提供支撑。

2.利率市场化需要平稳的物价水平

只有在相对平稳的物价水平下,名义利率水平与实际利率相差才会较小,利率市场化的推出不会引起存贷款利率的大幅波动。如果市场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往往会带来存贷款利率的大幅上升。这会加剧银行间的不正当竞争和经营风险,也会对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伤害。而防通胀正是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由此可见,需要时刻防止通胀抬头的物价状况。

3.利率市场化需要相对宽松的信贷规模增长空间

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需要一个市场化的信贷规模增长空间以通过信贷规模的调整来消化利率波动对经营利润的影响。而在信贷规模总量控制的政策约束下和提高贷款利率的竞争压力下,商业银行很难保证正常运行的盈利。“稳增长”政策出台后,政府会相继推出一系列降低准备金率、贷款门槛等措施,这对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增长空间无疑是有利的。

(二)“稳增长”目标的提出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微观主体的影响

1、商业银行改革初现效果

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部分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预算硬约束、市场定价能力、风险管控等多个方面已经基本具备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

2.超额准备金利率问题将进一步解决

按照通行的做法,超额准备金一般不支付利息,这使得中国的银行资金更多地在金融部门之间流动而不进入实体经济部门,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稳增长”目标提出后,政府必将全力解决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改善居民储蓄的高增长现状,这将极大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积极性。

3.利率与汇率的互动管理日益成熟

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汇率和利率的关系更加紧密,由于涉及到国家之间的贸易、资本流动等问题,利率机制上的国际协调更为重要。而我们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成熟的金融危机处置手段也为利率与汇率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持。

三、通过各类“稳增长”措施实施推动利率市场化稳定有序开展

篇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日趋完善的商品化生产方向发展。畜牧兽医工作也已从单一的诊疗、转入到以防检、生产销售为重点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工作之中,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配套服务,而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商品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1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的背景

首先,从产生的条件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商品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畜牧业一般不需要社会化服务,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其生产环节几乎全部由农户独立完成。当商品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但尚不发达时,产生了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但程度较低,不足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畜牧业商品化尤其是专业化进入大规模、高水平发展阶段后,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出现历史性变化,表现出经常性、稳定性和大量性的特点。这时,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开始具有体系规模,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相对独立地发展。其次,从构成该体系的经济部门来看,各有关经济部门都是逐渐地从畜牧业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所覆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科技、市场信息、饲料生产与供应、畜产品加工与营销、疾病防疫、信贷等服务,不是一开始就完整的,而是逐渐地形成并不断趋向全面。再次,从该体系与畜牧业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看,由现代畜牧业所体现出来的分工关系以及新型市场关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个产生、巩固、深化的过程。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度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从根本上说,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现代农业生产分工体系和新型市场体系。但在这种“目标关系”确立之前,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松散联合关系、一般的服务关系或者其他各种不紧密的关系形式,只有当畜牧业商品经济不断加深,内部分工充分细化时,才最终形成稳固的分工关系和市场关系。

2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1)社会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宜昌市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既有畜牧部门、专业协会的服务,又有大专院校的服务。①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种协会23个,专业合作社269个。其中生猪专业合作社204个,生猪养殖协会6个;家禽专业合作社35个,家禽养殖协会5个;奶牛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协会各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17个,养殖协会5个;其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分别为11个、5个。②2009年6月初,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湖北省率先成立了宜昌市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援助中心,免费协助养殖户开展疑难病的现场诊断、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③畜牧兽医部门经常聘请学校、企业有实践经验的畜牧兽医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疫病诊断及技术咨询,举办技术讲座,普及畜牧兽医科技知识。

(2)产品与服务有机结合。在产品质量趋于同质化的前提下,企业之间尤其是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在于服务。服务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如宜昌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宜昌民大农牧公司积极探索并创新了一系列企农合作经营模式,如合作建厂、集约化经营、代养模式、放养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另外如宜昌昌伟农贸公司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及市场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市场动向等方面入手帮助农户克服了分散饲养的诸多困难。

(3)畜牧业社会化服务逐步体系化。目前,宜昌市各县(市、区)按照兽医体制改革方案,都纷纷成立了畜牧技术推广站,承担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的任务,每个乡镇也保留了原来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或是更名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条件好的地方还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市级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到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为基础,上下贯通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虽然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有些方面仍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亟待加强的方面。

(1)缺乏发展的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与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而政府服务组织属于政府公益事业,自身又没有积累能力,社会服务组织如协会、合作社等资金规模也很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统一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满足不了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需要。因此,没有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现代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是难以建立和完善的。

篇4

>> 从资源枯竭之忧到资源再生之虑:碳排放研究述评 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 供给侧改革下资源枯竭地区碳排放问题研究 从低硫到低碳:国际排放权会计发展述评 资源枯竭城市艺术化再生研究 我国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 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现状述评 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进展お 资源环境税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从资源税到碳税 碳排放:从环境保护到资产管理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碳排放权交易研究 碳排放转移研究现状 碳排放交易研究综述 从企业角度对碳排放问题进行博弈分析 突围资源枯竭之困 碳排放权会计计量模式研究 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9]Nordhaus,W.D.Economic aspects of global warming in a post-Copenhagen environmen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0,107(26):11721-11726.

[30]Duraiappah,A.K.Formulating and Solving Nonlinear Integrated Ecological-Economic Models Using GAMS[J].Computational Economics,2001,18(2):193-215.

[31]von Below,D.,Persson,T.Uncertainty,Climate Change and the Global Economy[J].NBER Working Papers 14426,2008.

[32]Weitzman,M.L.On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91(1):1-19.

[33]Olmstead,S.M,Stavins,R.N.An International Policy Architecture for the Post-Kyoto Er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35-38.

[34]Pindyck,R.S.Uncertain Outcomes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J].NBER Working Papers:15259,2009.

[35]Nordhaus,W.D.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7,45(3):686-702.

[36]Weitzman,M.L.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7,45(3):703-724.

[37]Anthoff,D.,Tol,R.S J.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alanced Growth Equivalent:An Application of FUND[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9,43(3):351-367.

[38]Barrett,S.Climate Treaties and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22~25.

[39]Nordhaus,W.D.After Kyoto:Alternative Mechanisms to Control Global Warm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31-34.

篇5

提高宣传力度,落实林改配套政策

各级林业部门都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开辟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益处,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途径、模式和关键技术,提高农民群众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发展。

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县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强化责任,严格奖惩

把发展林下经济列为乡(镇)年度重点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推进,年终严格奖惩。具体方法:一是成立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有林地资源的乡镇进行规划管理,并成立相应机构,制订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二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到对应乡镇和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年终考核。三是实行职能部门包括督导责任制,县林业、农业、畜牧、科技等涉及农系部门对县内有林地资源的乡镇实行挂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进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