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运营管理体系范文

运营管理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运营管理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运营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管理体系;搭建

引言

为进一步提升隧道运营管理水平,体现“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运营理念,参看有关技术规范相关制度要求,结合高速公路隧道运营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对隧道运营管理体系如何搭建进行了初浅的摸索。

1 明确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及职责分工

1.1 组织机构

隧道运营管理工在公司层面由收费机电部、养护部、路产管理部、客服中心负责各业务板块的指导及监督,具体事务由分公司隧道机电管理站、养护站、排障中队等部门共同承担。

根据隧道交通工程等级为A、B级的隧道或相对集中的隧道群,结合隧道养护等级及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定情况,并充分考虑后勤保障等相关因素,结合邻近的管理区设点组建五个隧道机电管理站。

1.2 人员配置

(1)为了开展好对管辖路段内59座隧道,近3万套的隧道照

明、通风、监控与通信、应急求助等设施设备日常巡查、经常性检修、定期检修、不定期检修等工作,根据管养每条路的新旧程度和隧道的分布状况,对每个隧道机电管理站和监控室值班人员的工作量进行了测算,并整合公司的机电维护力量,将监控维护员纳入到隧道机电管理站进行统一管理调配,大大地增强了隧道机电管理站的技术能力。

(2)隧道机电管理站管理人员由隧道机电工程师、机电技术员、专职安全员、电工四部分组成。

(3)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专门在隧道机电管理站配置一名专职安全员,其工作内容是根据安全生产法要求对管辖路段内隧道、收费站的安全工作统一管理,特别是对隧道消防设施按国标规范开展日常巡查、经常性检修、定期检修等工作,并对站内其他岗位人员的设备管理维护工作进行安全培训、指导及监督,其业务主要由公司路产管理部负责指导及监督。

(4)电工是依据加强供配电设备维护管理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专门给隧道机电管理站专门配置的,其工作内容是对管辖路段内隧道、收费站供配电设施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特别是按国标规范要求对隧道供配电(含高压架空线)设施开展日常巡查、经常性检修、定期检修及不定期检修工作。

隧道机电管理站人员配置标准见表1。

1.3 职责分工

公司对隧道运营管理各版块作了明确的职责分工,收费机电部负责隧道通风、照明、监控与通信设施业务,路产管理部负责隧道供配电、消防设施业务及安全运营,养护部负责隧道土建结构及附属设施的业务,客服中心负责隧道监控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跟踪及协调。

具体的隧道照明设施、通风设施、供配电设施、消防设施、监控与通信设施、土建结构、安全应急保畅等工作由分公司的隧道机电管理站、养护站、排障中队等站队共同承担;其中隧道机电管理站主要负责辖区的隧道机电设施(含消防)及信息系统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养护站负责隧道土建结构及附属设施的日常养护工作,排障中队负责隧道应急及安全保畅工作。

2 隧道机电、消防等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

(1)对隧道机电、消防系统应根据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隧道管理办法建立每个隧道的基础管理台账、明确设备管理责任、故障报修流程、故障维修过程管控机制、设施设备损坏赔偿处理流程以及员工考核等6个方面做了要求,细化隧道机电消防日常巡查维护模式,以适应河池公司所路段数量多、分布散的隧道机电设施管理难点。

(2)公司每半年组织收费机电部、路产管理部、养护部、客服中心等对口业务主管部门对所辖路段重点隧道设施运行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排查。

(3)为加强对隧道安全运营管理,河池公司着力打造发现问题互相报送、处置结果互相监督的隧道巡查信息报送及反馈机制。客服中心、隧道机电管理站、养护站三个单位通过QQ软件建立隧道日常管理三方巡检平台,将各自在日常监控管理或上路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平台中进行通报,由相应责任单位受理并将最终处置结果进行反馈。通过问题信息报送反馈机制,将与隧道运营管理息息相关的客服中心、隧道机电管理站、养护站三个责任单位联系起来,互相查缺补漏,为隧道规范化管理提供有效补充。

(4)为了推动隧道设施设备日常保养、维修维护的规范化、专业化,并最大程度下节约运营成本,河池公司目前正在尝试分系统、分项目将基础设备的维修保养进行外包或外聘维修维护的模式进行。例如我们把设备的一些技术要求低、工作量大的日常清洁维护内容经过测算工程量计算工日放在了养护招标工程量里面,由养护中标单位负责实施;将一些专业性强、专有设备维修维护通过建立维护联系平台和明确的议价机制,定专业队伍进行维护等。

(5)河池公司要求隧道机电管理站、养护站根据所辖路段内的隧道机电设施设备、土建设施的实际情况,对站内管理人员的业务进行明确分工,分系统、分隧道的将巡查及维护工作打包落实到人(要求按A、B岗每两人一组),将隧道土建、机电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即每座隧道日常管理工作由一位主要负责人A和一位协助负责人B共同承担。

3 隧道土建养护

土建养护与机电养护同等重要,区别在于机电设备大多是附着式设备,土建养护大多是固定式设施,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河池公司隧道土建养护由辖区养护站负责。

3.1 日常巡查

按《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15)要求,对隧道土建及附属设施实施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并完善相应台账。

结合河池公司隧道管理际情况,各养护站对所辖隧道土建及附属设施实施地毯式排查。地毯式排查的检查频率调整为1次/季度,以步行巡查的方式,对各隧道土建及附属设施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记录表。

3.2 病害处理

对土建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按《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15)、《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公路隧道养护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处理。

4 隧道监控管理

在全面掌握“软、硬”件各类情况的基础上,“如何做好监控巡查、信息、事故监控等日常工作,发挥沟通桥梁作用”,是隧道管理的主要工作、更是关键所在。河池公司辖区管养隧道达59座,面对如此繁重的隧道监控任务,河池公司共设置河池东、都安北两个监控室,由客服中心统一管理,承担全路段隧道的监控巡查和信息任务,制定了客服管理办法、信息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和辖区路段地方政府应急办、路政、交警、消防等部门构建了良好的联络平台,确保隧道安全监管到位,突发事件信息传递及时有效。

5 隧道现场安全巡查管理

隧道现场安全巡查管理的重点是对路面施工、突发事件前期处置、维持秩序等方面发挥现场保障等作用。河池公司隧道现场安全巡查以客服中心监控巡查发现,主要涉路部门(排障中队、养护站、隧道机电管理站)共同协查为主,对隧道路面施工、突发事件前期处置、维持秩序进行有效管控,其内容应包含隧道安全巡查、突发事件前期处置、隧道施工审批、隧道施工监管等方面。

6 隧道安全管理

河池公司为做好隧道安全管理,凸显隧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程序性以及安全责任划分,在每个隧道机电管理站设置专职安全员1名,其职责包括隧道各业务板块安全检查及管理,特别是隧道消防器材的检查、维护和保养,组织开展隧道安全应急演练等,指导隧道作业人员安全操作。其内容应包含:隧道安全检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隧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办法。

7 隧道应急处置预案的完善

将常见的突发事件处理中所涉及跨业务、多方协调的应急预案进行汇总,力求做到遇事有预案,应急反应快、处理好又准。应急预案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地方和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来制定,并积极和地方政府协调,并入地方应急联动体系。

以上是参看相关制度和规范,结合两年多的运营管理工作,对隧道运营管理体系如何搭建的初浅看法,在实际运营管理中,也存在着例如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主体如何区别划分及相关的人员、消防设施设备配置等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

参考文献

[1]JTG H12-2015.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2]JTG/T D71-2004.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篇2

设计思路:运营管理由人、流程和产品实现管理,通过系统的运作得到有效的评价。借鉴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地产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运营管理体系的思路设计,设计方面主要由以下四点构成: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体系、流程管理体系及绩效评价体系。这四点体现的就是从哪管、管什么、如何管和效果如何。

二、地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战略设计

运营管理体系构建可以为企业提供战略的组织保障,所以,进行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战略设计一定要明确。对企业优热和劣势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外部威胁:企业外部环境受到政策、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威胁。政治上,房地产企业受到国家土地管理越来越严格的影响,导致土地成本不断升高,地房开发资金不断增加;经济上,受到银行贷款政策日益严格,甚至可能改变政策的影响,使地产开发融资十分困难,造成资金的紧张,竞争激烈;在社会上,消费者的消费日趋理性化,要求企业专业性要不断提高。企业外部机会:外部有威胁就有机会。在政治上,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持;在经济上,城市圈的建设为地产行业带来发展机遇,而且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也影响了地产行业发展。内部劣势:地产行业内部也要进行优劣势的分析。劣势为,地产行业众多,如果地产开发企业的知名度不够,品牌不强是很难获得竞争的机会;如果地产企业规模不大,也很难获得土地资源的开发权,企业的发展就受到很大的约束;地产企业如果规模不大,管理上就会不科学,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地产企业的资金和实力不够强,很难实现融资。内部优势:地产企业即便有一些劣势,还有很多优势存在。地产企业如果是本土企业就会了解本地文化与消费习惯,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开发出真正适合本地区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地产企业如果规模小,就可以进行灵活的组织,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地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体系的组织设计

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要实现战略目标,就要具备相应组织体系的保障,而地产企业现行组织架构基本上是可以满足工程项目开发的实际需求的,不过,要将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更利于地产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组织静态结构上看,各部门的职责都定位在利于公司的发展和要求上,而静态的结构优化是对某些缺失职能的优化,例如:成本的管理和定位、策划等方面职能。在组织动态结构上看,地产企业的组织体系责权并不清晰,使各部门的动态职责和各方面的配合、接口都不清晰,这种责任不明确和组织效率低的行为都会影响地产企业的正常发展。对组织动态结构的优化是建立起清晰权、责的组织体系,使各部门间更好的实现沟通和协调,使领导可以更好的以事务性管理来解决问题。

四、地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体系的业务流程设计

地产企业业务流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未按照系统方法实现流程的规划,而业务流程可以分级和分类,通过规划管理明确流程的管控体系,使地产企业的工作效率低下,十分繁琐和复杂。地产企业结合自身组织的结构,以价值链完成业务流程的分级分类,然后进行规划,建立起业务流程体系。以价值链的理论,地产企业的价值链以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组成的。基本活动从开发的顺序可以分成:环境调研、土地资源的开发、工程项目定位、营销策划及工程管理等方面内容。

五、地产运营管理体系优化体系的绩效评价设计

地产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是以主要构成要素来展开的,而绩效评价系统有评价主体、客体、目标、指标、标准、方法及报告等内容组成。通过对地产行业及施工企业经营的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发现,结合了地产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运营体系后,可以总结出影响地产行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借鉴了平衡积分卡,可以优化地产企业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六、结束语

篇3

一、地产业运营组织系统的建设

运营组织系统的重构应该遵循以地产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核心的原则,在组织结构设计上要做到“权责分明”“决策高效”。企业若想更快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取得速度优势,就必须建设一个高效运行的组织架构。目前,地产企业中比较典型组织系统结构有以下几种。

(一)投资监控型

采用典型的投资监控型组织结构的企业有地产龙头企业万科集团。其组织架构模式可由图1直观地看出。图1由图可见,企业整体的组织架构由集团控制层面和项目公司层面两部分组成。其中项目部处于整个价值链的前端,参与方向上的定位与设计工作,负责进行整体的方案设计和编制控制计划。这种组织架构下,集团控制层面负责战略定位、地区管理总部负责对分公司进行业务指导,而城市分公司为前线的执行者。同时,这种组织架构实现了对价值链前后两端的协调平衡,把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结合起来。

(二)项目监管型

采用典型的项目监管型组织结构的企业有龙湖地产公司。其组织架构模式可由图2直观地看出。图2由图可见,项目监管型组织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矩阵式管理。集团控制层面中不设置副总职位,这直接把权力分散给了各项目负责人,而运营负责人仅在其中起到协助推进作用。项目负责人需要负责土地的开发、建筑材料采购、成本预算与控制、施工质量监督、以及营销等各个方面,专业成果在各部门把关后,都要上报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核。

(三)项目操作型

项目操作型组织架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其组织架构模式可由图3直观地看出。图3由图可见,项目操作型组织架构的部门设置较为简单,即在工程技术部内部自行组成分项目组,对各个施工现场进行监管和质量控制工作,此种结构对组织的层级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养成。目前,这种运营组织结构在我国地产行业中最为普遍。

二、地产业运营流程系统的建设

运营流程于房地产企业来讲,是各部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血脉线”。企业运营流程系统模式要依据不同项目和不同企业的特性来具体制定。普遍意义上的运营流程系统包括指引大方向的战略流程、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实操流程和直接用于工程现场的具体项目流程。为使地产企业的流程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作用,企业必须着力建设三大流程系统体系。

(一)流程系统设计体系

流程系统的前期设计工作要遵循“规范性”“量化性”和“战略性”的原则。规范性是指流程的框架要明确,步骤与步骤之间要有完整的联结点,要不断对拟定流程进行梳理和可行性评估;对构成流程的每一步骤要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对联结各步骤的接口也应进行流程上的规范;在下发的流程文件上,要配有结构清晰的流程图和步骤说明,要消除一切模棱两可的条文。量化性即用具体的绩效指标来衡量流程设计的科学与否。这里的绩效指标要依据企业总体的战略目标来制定。战略性即流程系统的设计应该体现企业宏观的、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并随战略目标的改变而进行灵活的调整。

(二)流程系统的实操与评估体系

当流程系统进入到实践环节时,就必须致力于保证所设计的流程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作用。首先,要对相关执行者进行流程体系培训,讲解每个个体、每个环节应负的责任、应起到的作用,并进行实操技能培训。其次,要努力营造流程的权威感,这可以通过设置一套有奖有罚的流程实施评估制度,并建立流程实施评审小组来实现。

(三)流程系统完善体系

流程系统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不断的依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战略方向上的调整而不断改进流程体系,使之最终与企业战略效益目标完全吻合。

三、地产业运营规范系统的建设

如果说运营流程系统是地产企业的血液,那么运营规范系统就是地产企业的脉络。运营规范系统包括管理制度和办法上的设计,其实质是探寻管理风险和管理效率上的平衡,既要求高效的信息传播速度,又要适当地下放权力,以分散风险。在运营规范系统的建设中,地产企业的战略定位,包括市场开发范围与规模以及宏观经营理念等是系统建设的灵魂所在。企业须预先进行对企业运营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估,并做出相应的战略定位。随后,企业应依据既定的战略定位来设计具体的管理模式、组织层级、部门职能和管理权限、岗位职责、审批流程等。

总而言之,运营组织系统、运营流程系统和运营规范系统的构建都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优化的过程,要求企业发展战略部门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理念的变化及时对其作出调适,并定期进行系统的自检,以优化管理方法、突破管理瓶颈。这是后金融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者:巴特西•哈帕斯 单位: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蒙蒙.基于服务型建造的建筑企业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李振海.临沂市万兴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运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3]杜绪.广东食品集团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实施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

引言:高速公路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般所说的高速公路管理理论主要是指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管理理论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理论。最初这些理论的形成和提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关于高速公路理论的形成也是随着我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的竣工而产生的。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在我国高速公路由于发展过于迅速,相对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就显得在理论研究上后天准备不足,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管好用好高速公路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于是,高速公路的信息化运营管理体系应运而生。

1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概述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指的是在高速公路建成竣工之后的使用期间,为了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功能,使其最有效率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在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体系中充分应用了密集的以通信、监控、收费管理为主的信息追踪系统现代化技术,并形成了以交通安全、路政、养护为主的道路通行保障救援系统。组成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一是交通安全管理,其主要包括维护交通秩序,交通事故处理,实施道路清障和救援服务,合理引导及组织交通流等,对违章司机的违章处罚、宣传教育等。

二是收费管理,其主要包括制定合理费率,合理布设收费站点,管理收费人员、收费设备及相关财务,以采用科学先进高效的收费方式杜绝营私舞弊、进行收费稽查,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实现以收取的通行费偿还高速公路建设所用资金及支出管好各种运营费用。

三是路政管理,其中包括查处违章侵占、利用、毁坏、污染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审批与管理法人、组织和其他公民利用、占用公路及超限运输等;维护施工养护作业现场秩序,牵引拖带故障车辆,救援清障事故现场,保护高速公路环境和管制恶劣天气时的交通等。

四是信息监控管理,其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随时监视与控制高速公路的运行状况,收集信息并进行处理、传输,并指导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最佳行驶。

五是养护管理,其是根据国家的有关高速公路作业规范和养护标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维护保养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及时修复突发性因素造成的损坏,及时清理影响交通的路障等。

六是服务管理,其依托高速公路,向使用者提供休息、通信、餐饮、维修、停车、加油、洗车及医疗救助等服务,管理依托高速公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而展开的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及广告等经营活动。

2高速公路信息化运营管理系统体系建设的内涵

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养路机械化、收费自动化、办公现代化、工作程序化、行动军事化、执法正规化、通信便捷化、建设标准化,而这一系列的目标完成都离不开管理各环节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

2.1高速公路信息化运营管理体系含义。高速公路信息化运营管理体系的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速公路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充分应用现已建成的覆盖全路网的光缆通信干线,即高速公路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手段,从而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实时、高效及准确。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为智能化,基本特征为信息化。高速公路管理系统通过密集的和大范围内的信息及智能化技术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养护、维修、交通管理等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社会提供广泛的出行公众服务信息,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2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技术特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概念的复杂内涵式由现代信息技术独特的技术特征所决定的。这些技术特性可以概括为:(1)数字化,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首要的技术特性,被人比作“信息DNA”。(2)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的网络化交流,使信息高速公路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信息网。 (3)大容量,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大容量特征,使计算机产生了巨大的存储能力和极快的处理功能。而当其在网络中运作时,则使计算机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工具。(4)高带宽,光纤及其高带宽技术特性是信息世界的快车道。

2.3信息化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信息化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是采用现代综合信息技术高速公路的交通、收费、路况等进行监控和管理的系统。高速公路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并加入行政区划的因素。信息化高速公路管理系统采用分散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多级管理体制及时迅速地进行交通管理和事故处理。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系统从技术角度看,采用三级计算机管理体系(其由中心控制机、控制分机和终端处理机组成)及相应的电源系统和通信传输系统。在三级计算机管理体系中中心控制机担负系统数据的存储、统计、计算、报表及各种交通管理命令的下达。控制分机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包装和预处理,并传送到中心控制机。当中心控制机发生故障时,控制分机能行使主机功能,并临时紧急处理一些重要数据。终端处理机负责检测匝道口、路面及收费口的各种数据。信息化高速公路管理体系由通信系统、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等若干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由若干个功能单元组成。

3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系统信息化体系的层次结构、建设方案

信息化运营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从大的方面主要包括硬件部分与软件部分两个方面。其中硬件部分可包括有监控、通信、收费、照明、气象传感、路桥及其附属房屋建筑设施等;软件系统则主要指由以上硬件部分而形成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手段等。综上所述,我们将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来分析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需求,并通过三层结构来研究信息化运营管理系的功能设计。

3.1信息化运营管理系统体系的层次结构

3.1.1以养护管理、路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层面的信息化

针对养护管理来说,养护维修作业主要有五个内容:①小修保养,即为了保持路况路容完好而开展的工作:②预防性周期养护维修;③改建工程,即为了改善提高现有道路使用功能实施的;④沿线景观、绿地的绿化、美化;和最后的⑤针对灾害及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抢修及应急养护。以上五类工作,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管理路段的信息数据库,配合高效、优质的机械化养护方式,建立有效的路面数字桥梁评价体系,就能达到信息化养护管理的目的了。另一方面,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施工养护作业现场进行秩序维护,对恶劣天气的交通进行管制,对故障车辆进行牵引拉带,对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清障及对环保进行监督等。所以建立一套全天候的快速反应机制显得特别重要,如何依据路上管理要素的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路政管理由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化,实现全新的动态管理也显得特别迫切。

3.1.2以收费管理、交通管理以及监控通信管理为重点的核心层面的信息化。其一是收费管理,因高速公路的收费工作具有经常性及重要性,因此,为改进收费方式,提高收费效率,收费管理需采用先进的设备和信息技术,以确保不错收、不漏收、不乱收,以及同时满足收费稽查工作的需要。特别还需要提高效率,减少车辆可能在收费站产生拥堵的瓶颈现象。因此在收费管理这个环节,是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应用的环节。

其二是交通管理方面。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任务是维护高速公路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高速公路的行车畅通。因此交通管理方面是特别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安全管理,及时处理出现的交通事故,有效合理地引导组织交通流。

3.1.3以监控通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辅助层面信息化。一方面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监视控制高速公路的运行状况,采集、处理和传输相关信息,为通行车辆和司机及乘客提供最佳服务,以满足安全快速行车的需要。另一方面,通信需要建立高真实、高效率、高保密的通信网络,其建立主要采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紧急电话、指令电话及业务电话。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需要,通过无线、有线的连接,实现无盲区的、即时即地的声频传输。

3.2高速公路信息化运营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案。通过以上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三个层面上的信息化技术需求分析,可以发现高速公路管理形成了多专业、相互配合的整体系统,打破了原来的高速公路管理的行业界限。在该体系中,管理的规模和层次由硬件决定,管理的力度和水平体现在软件部分,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能体现出高速公路管理的综合水平,真正形成信息化高速公路管理的有机体系。

研究以上三个层面的技术需求我们提出如下总体系统组成,其功能划分见图3-1 :

3.2.1道路通行保证系统。主要由常规养护作业、救援清障、灾害预警、供电系统等四个功能系统构成。下面主要描述紧急救援清障系统、以及灾害预警管理系统的基本作用。紧急救援清障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与第二重点层面上的交通管理系统和监控、通信子系统等以及相关的救援机构紧密相连。紧急救援清障系统通过通信系统、监控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将专业救援机构与交通监控中心联成有机的整体,进而提供车辆故障紧急处置、救护、排除事故、拖车等服务。紧急救援清障系统还包括可以对步行者进行路径引导的步行者救援系统,可实现在灾害发生时对步行者进行避难引导等功能。灾害预警管理系统能迅速地收集受灾情况,限制一般车辆行驶,引导救援车辆,在灾害地区情况通讯设施完全受到破坏情况下确保管理系统发挥作用。

3.2.2路上信息跟踪系统。该部分是核心部分,继续将其功能划分为如图3-2所示:

其中收费子系统主要包括电子卡自动费用转账系统,一般称之为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自动化(“一卡通”),主要由出入检测与收费控制两部分组成。在该系统中,汽车无需停车即可通过,减少收费处堵车现象,交通事故、降低管理成本,确保了道路的畅通通行。监控子系统是可以自动采集车流信息及天气参数并上传至监控分中心的高速公路沿线的外场设备。监控子系统通过巡逻车、闭路电视等方式获取道路交通及救援信息。监控子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和判断,提出优化的交通管理方案,并形成指令下达,以对交通行为进行引导。通信子系统则主要包括干线通信、紧急电话、移动通信以及程控交换等,其涉及到综合业务接入网、光同步传输系统(SDH)、程控交换机系统、传输时钟、UPS通信电源等。交通管理子系统由交通流向引导分配系统、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卫星导航动态路线引导系统、道路交通信息提供系统以及交通事故智能管理系统、公共车辆优先通过控制等系统组成。交通管理子系统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通过将传输设备和传感器建立在机动车上、换乘站上、道路上、气象中心以及停车场上向交通中心提供交通信息。交通中心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后,向社会提供道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信息、停车场信息、交通气象信息以及与其他信息,司机与乘客可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路线和出行方式。

此外,为能相互协调,提高整体系统的效率,交通管理子系统需要货运管理系统、安装车辆控制系统等系统进行配合。由汽车行驶、防止碰撞、警报等系统组成的车辆控制系统包括警告、车辆间距控制、安全信息提供、控制系统、视觉救援系统、前方障碍物警报系统、周围车辆警报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路外和车道自动跟踪系统、车辆自动驾驶系统防止逸出车道、车辆和驾驶员安全监视警报系统等。

3.2.3辅助服务综合系统。我们将交通运输需求管理系统与高效率运输系统归于这个辅助综合系统。其次随着服务项目的增多,相对应的管理模块也应一一增加起来。由道路评估系统和高速公路通行预约系统组成的交通运输需求管理系统收集、提供路面情况,进行道路施工、许可特殊车辆通行、以此提高道路利用率,降低成本。高效率运输系统包括智能后勤服务系统、物流服务系统及车辆运输管理。通过车辆的运行管理,为保证道路的空闲和交通的畅通减少不满载和空载率。

4高速公路信息化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分析

4.1网络通信实时化。在技术上完成监控网、通信网和收费网三网合一的综合通信。在满足高速公路运营和管理的需要上为用户提供交通通信服务。通信系统具有的图像、语音和数据功能,能满足收费系统和监控系统的近期以至未来的带宽需要。为形成全国统一的国道主干线信息网,通信系统需预留省际高速公路信息网的通道及接口。

4.2监控系统数字化、集中化。其以数字化技术为主,实行集中监控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优化了管理结构、精简了监控人员,打下了全区高速公路收费、通信的规划、监控及技术标准等的基础。

4.3 管理系统综合化。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高速公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高速公路是规划、建设、养护与维修、交通管理等的信息化、智能化,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5结语。本文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高速公路的收费、路政、交通、养护、服务区、信息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分析,并指出通过系统工程的方式设计和构建信息化的运营管理系统是实现高速公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这不仅可以使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具智能化、现代化、规范化特征,也能够为正确决策的形成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这样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对高速公路管理系统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提升高速公路运营效率,以及有助于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策略;效果;研究

目前国内的银行市场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的交易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使得整个金融市场也日渐趋于成熟化与一体化,而各商业银行的缺点也在不断的暴露出来,例如在整个运营方面存在的弊端,而银行为了实现快速与稳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不断的改革,使得整个整个银行的发展能跟得上整个社会的需求。而整个商业银行,因为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多,客户不断增加,管理层的组织混乱,数据复杂数量难以正确统计等各问题的层出不穷等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问题更是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整个运营不能跟的上商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是以国际上的大银行为目标,力求与其并肩,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使整个银行除了摆脱不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现状外,还要提高企业的效率,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整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发展的需求。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现我国内的商业银行完全不能实现整个运营体系,以至于导致现在银行落后其他国家的局面。

(2)国内的客户身份不同,导致了客户的差异化,自然对银行的需求也就不同。而我国现阶段的运营形势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在各个产品趋于金融化的同时,把各个客户间的差异性更加重视起来。而银行也更希望与各个客户维护好关系,希望客户不用了解复杂的银行工作流程,使得客户对银行服务更加满意,但现在商业银行的运营方式却与此相反,仍然是采取柜点的方式导致客户的不满与流失。

(3)目前的运营方式不能适应多元化金融市场的需求,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其交易的速度与产品的不同导致了运营方式的不同,而这些,都增加了商业银行在运营方面的难度。与此同时,整个市场上已致每位公民都向银行提出信息更加安全,更加便利,办理速度更加快捷等等要求。这些需求都使得整个银行不得不向各个方面都对自己的运营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等。

(4)现在来看,在商业银行的整个运营中,尚不能使得网点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网点作为与人们接触最频繁的渠道,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应该能成为商业银行主打的销售方式,已能够使得获取公民的信任,增加自己的销售业绩,提高自己银行的经济效益等。而我国现阶段的网点运营方式仍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低价值业务及耗时间较长的各种业务上。因此,要想使得整个网点发挥自己最大价值,使得银行的经济效益有所增长的话,就要提高网点的运用率,并且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大力宣传,使得更多公民所接受,以使银行的运营方式得到提升。

二、改变运营方式的关键因素

要想解决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众多问题,就要改变传统的银行运营体系,并根据我国的较大的且发展情况良好的商业银行的现在情况,并且借鉴国外先进的银行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现在银行的转型目标为,经过不到十年的努力,可以从国内的柜点销售方式转为分阶且和谐的运营模式,愈加趋于国际化,就此一来,代表着与现在运营方式的完全不同,而人们观念的改变,企业内部构造的变化,以及人才的快速培养等,都是一项比较复杂且耗时较长的任务等。而在此期间,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营构架的重新调整

分级设立管理层,如先设立总部,再往下分设一级二级不等,负责整个银行的管理等。在二级以后可以设立负责支持管理层的后台部等。负责监控整个市场、清算各种数据以及对人们做出整个详细调查等。而后台也不断的随着整个运营方式的不断深入与改进等,由先前的被动式管理改为主动性管理等。借助网络化,信息的不断涌进等,由二级分行以后的后台管理向一级后台管理再转为省内的、跨省得逐步向全球化发展。逐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从银行的负增长转为快速增长等。

(二)业务流程再管理

以增加价值为基础,我们可以重新统计业务从进入到产出的整个流程,我们可以精简整个业务流程,使价值低的甚至带来负增长的业务环节消失,节约成本,提高整个银行的运营效率。最大限度的提升业务的集成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尤其是在金钱与人才的运用阶段,我们可以把效率提升的最快切效果最显著的列为首要实施活动。为确保资源运用的最优化,我们可以把整个运营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化。我们提出了三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种种数据与困难,都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与改正。

第一步,成立项目组。为确保整个运营更加科学化,了解整个市场与人们的各种需求,熟悉各种数据并能对此分析具有一定分析为下一步的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等,需要成立一个项目组来完成相关事宜。

第二步,业务流程的不断扩大。以提高效率、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理念,在全行范围内征集业务扩大的良好建议。按照专家提出的建议,提出业务扩大的初步意见。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在再根据完成后的整个效果及评价,完成整个过程。

第三步,确定业务拓展的顺序。从业务拓展人们适应的需求来确定该网点的支付与结算业务是否是拓展项目的首选。实现支付、结算类活动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度,使得整个交易流程更加安全与快速,大大节约了双方的时间,促进了我国的网点转型的整体速度。

随着运营改革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后台的管理会不断的扩大,使银行更加整体化,使所有的运营步骤也更加的透明,令客户最后看到的是值得信任的银行产品与优质的服务。

(三)运营更加信息化

要研究出运营良好且能获得良好效益的产品,研制出效率高,安全性较强的平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而集中作业平台就能满足这些要求。而这一平台也要打破以往传统运营模式,将有关客户的信息从原账户中提取出来,使得整个管理更加条理,信息得到高效率处理等。与此同时,集中作业系统必须能储存大量的数据,而理解与分析能力较强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与银行数据的核算等,且在不同的地区都能实现这一功能,这一平台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运营效率,使得业务能力得到可持续增长等。

三、运营效果展望

我国现以国际运营为目标而这需要我们有独到的眼光以及持久性的改变等,从国际化的银行发展过程来看,要想成为领先其他国家的银行就必须要抛弃以往传统的经营理念。而这一过程,需经过,分散式运营、集中运营和优化运营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运营已提前把优化运营纳入考虑实施阶段,尽快使银行效率得到提升,转型尽早成功等。

四、结论

提前使我国的银行进入国际化运营水平,就能取得赶超同行在运营方面的优势,且经过后期的不断完善,已能使运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促进业务在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在未来,如能在国际化运营取得良好成效,商业银行将在后台管理,网点的有效利用,以及运营方向的改进取得卓越成就。

参考文献:

[1]龚志坚. 商业银行组织与流程再造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陈召敏. 中国农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1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起步晚,又缺少管理经验,对高速公路管理一直处在探索之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虽然说,改革开放为中国公路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但随着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管理体制的框架开始显现出不协调。所以我们要通过现行各种管理模式的对比,通过对现状的勾勒和对问题的思考,引起广大人们对深度改革的关注和探讨。群策群力,是完善改革思路、系统改革模式的最佳途径。科学而合理地重新架构公路管理体制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重新调整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已成了公路人当前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需要对公路管理职能的问题进行正确定位:建立什么样的公路管理体制结构才能系统地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了解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含义,正确定位我们的公路管理职能,认真研究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从而选择适当的组织模式。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公路运营体制的管理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借鉴国外高速公路管理的做法,依据《公路法》,建立高速公路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公路事业的发展,而且条件已经成熟,现阶段公路管理体制的特点也随着高等级公路管理的专业化,高等级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三者的管理逐步分开。经历了若干年的体制变革,公路管理基本演变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模式,同时在省市区,国省道管理模式并存的格局也基本形成。所以长期以来的体制改革再次成为热点,有些地方不放,不些地方在回收,反反复复似乎依然是老问题的重复,今后的路如何走,我们陷入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当中。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组织管理体制由组织“运作目标、职能配置、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四大要素构成。相应地,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也由此构成。从功能上讲,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载体,是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当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配置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体制因素造成的。

2.1 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交通政令难以畅通

确保交通政令畅通是高速公路管理健康高效运转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在个别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独资和合资的经营企业以及一些高速公路集团公司中却存在接受交通行业管理的意识淡漠,对行业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不够积极和主动,甚至损害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2.2 职能配置不够健全,公众出行利益受损

高速公路经营领域属于“市场失灵”范畴。在经济本质上,高速公路产业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自然垄断性。在这种自然垄断的市场结构下,由于同一方向路段供给的稀缺性,使得高速公路经营者可能凭借垄断经营的强势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3 运行机构不完善,导致公路建设出现问题。

2.4 路政执法主体不合法

《公路法》规定,只有交通主管部门或其设立的公路管理机构才具备路政执法主体资格。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绝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完成路政委派工作,因此形成了前面所提到的多种路政管理模式,导致许多高速公路的路政执法主体和路政执法人员的身份不合法。而且目前大量的高速公路公司是由企业来负责经营管理,这些经营企业显然不具备路政执法主体资格,作为企业编制的路政人员也不符合路政执法身份,导致行政执法主体严重错位。

2.5 执法标识、执法程序、文书制作不统一

例如有的交通系统内部执法人员以及分管执法工作的领导都不认识自己队伍的标志标识,使路政执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严重影响。

3 采取措施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对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各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采取具体措施以推进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的管理。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要求公路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因此要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精简、高效的高速公路管理体系和模式。

3.1 健全高速公路法规体制,建立强有力的执法手段

高速公路管理相对于一般公路管理,具有内容复杂、专业性强等特点,更需着重加强高速公路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加快高速公路立法工作,既是我国高速公路获得良性发展的保障,又利于实现高速公路管理的有法可依,也是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前提和基础。

3.2 制定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根据现有的经验数据测算,得出拟执行的收费标准,从而保证政府制定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3.3 加大收费稽查力度,加强人员管理

加大收费稽查力度对促进收费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各种监控和稽查手段,杜绝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4 以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确保高速公路公益属性,推动了全省高速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并按照集中统一、依法监管的原则,不断强化法律赋予的职能,全面提升对高速公路集中统一管理的能力。

3.5 总之,以规范化的管理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管理机制,提升了全局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首先,我们需要抓住“制定行业标准、提供指导服务、加强监督检查、实地考核评比”四个环节,逐步形成独具行业特色的管理体系;其次,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完善目标考核,建立公平合理、定量定性结合、激励约束并存、绩效分配挂钩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考核标准的一体化运营体系。建立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高速公路顾客满意度测评,寻找自身运营管理不足,持续推进整体运营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得好坏,是决定高速公路能否高速运行的关键。我国高速公路是伴随着改革开改的坚强脚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而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然而新形势下构筑一种新的管理体制,涉及方方面面,问题相当复杂,且需要一个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总结实践经验,遵循高速公路层层面面的原则基础,并最终明确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从而为完善高速公路运营的管理体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树森.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2]罗帆,李龙,朱新艳.我国高速公路公司品牌现状的调查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4(02).

[3]谢强,丁红林.委托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及推广设想[J].交通企业管理.2006(10).

篇7

关键词: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问题;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是人们出行的关键,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运营管理,有助于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减少城市交通的拥堵情况。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管理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管理模式多样化,以及缺乏管理人才、资源、技术支持等问题,文章就上述一些问题给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法。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标准不一致

由于我国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城市的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也不尽相同,而且各地域的民俗、生活习惯等也不相同,因此,各城市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上也并不统一。该种现实情况通常会导致不同城市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标准,从而降低了运营协调管理的效率,容易发生浪费运营资源的现象,不利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高效管理。

(二)安全评估存在偏差

为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就要做好安全评估工作。然而在实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或部门并没有对城市轨道投入运行前的安全措施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缺乏安全监管,未对消防工作进行验收等,安全评估工作不到位;在轨道交通投入使用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对轨道交通运营情况的检查,更没有召开专业的安全会议对交通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情况堪忧。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低、成本高

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由政府财政部分进行投资和运营的,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处于垄断运营状态,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力,致使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另外,很多城市地铁车站中的相关设施、设备的造价较高,使用率却偏低,导致地铁车站的总造价提高;同时,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时,缺乏对城市实际情况的考虑,出现了超载或空载的线路,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利用率。

(四)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现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主要参照铁路的运营标准,来建立自身的运营管理办法,另外,其也参照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办法,建立自身管理制度,这造成管理制度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管理制度不相符的现象,而且不符合当前城市的发展速度和社会模式,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引入竞争机制并统一规划管理

当前,为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效率,需引入竞争机制,使规划管理系统化、统一化,使管理制度更为全面,改变管理标准不统一,管理模式多样化的现状。同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因此,作为地铁公司,应全面提高自身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的意识,改变经营者垄断的局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地铁盈利能力,积极引进民间的资本,为轨道交通行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

(二)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

现阶段,我国有很多城市实行地铁运营,随着网络化运营的深入,很多大城市的客流量持续攀升,很多车站需要限流,才能保证运输的畅通。从城市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积极加强安全管理和责任监督,保证线路运行更加安全。同时健全国家的相关规定,完善安全运管理制度以及法律体系的建设。新开通的线路需要进一步规范其条件,保证验收的严格执行。对于已经投入运行的城市轨道线路来说,需要提高其服务水平,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现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健全安全评估体系,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规范化、安全化。

(三)科W规划轨道交通规划

城市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要考虑很多因素,而轨道交通规划则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会在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设置轨道交通线路的两端。从以往城市发展建设的经验来看,地铁线路所到之处,对于沿线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很多郊区的荒地成为现代新城。不过其中也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线路终点选择不合理,则周边的商业、楼宇等配套设施很难跟得上发展,这也从实例证明了,仅仅依靠轨道交通带动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时,一定要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城市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轨道交通规划,从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利用率。

(四)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

想要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健全,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的话,就会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非常缓慢,运营管理水平也会有所降低。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并逐渐朝着定量化管理方向进行前进,而且在我国的各个城市中应大力推广和实行完善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制度上做出明文规定,进而对全部工作人员的操作进行限制和规范。

篇8

【关键词】运营保障团队;保障体系;体系间关系

0 前言

数据统计2016年北京首都机场吞吐量为9439.3万人次,2016年上海浦东机场吞吐量为6600.2万人次,2016年成都双流机场吞吐量为4603.9万人次,各主要机场的该项指标均呈逐年上升的势。面对市场的庞大需求,各航空公司不断扩充自身机队规模以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机场也在不断进行扩建以求顺应市场发展。蓬勃的市场形势对飞机的派遣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飞机投入运营后自身设计制造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也体现在故障后解决问题的及时性。

1 民机保障的必要性

民机的生命周期包括概念开发阶段、立项论证阶段、可行性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全面试制阶段、试飞取证阶段、产品与服务验收、持续运营型号退役。持续运营寿命在飞机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据较大比例,例如波音737-800项目于1994年9月正式启动,并于1998年交付运营,2014年中国内地退役13架,平均运营时间为10.8年;空客公司A340-600飞机于1997年项目研制,并于2002年7月交付使用,2014年中国内地退役13架,平均运营时间为11.4年。飞机运营寿命的量化界定,理论上应该是把飞机交付投入商业运营的时间点作为起点,把飞机退出机队的时间作为终点的时间间隔,并且这个退出时间,是飞机运营商认为继续安全有效地使用这架飞机所需的维修和运营成本要超出运营所带来的收益时所做出的时间点选择。

民机从立项到取证历经多年,但这仅仅是阶段性成果,市场的认可度决定该型号机型是否成功。而我国民机研制尚在起步阶段,在飞机设计、制造、客户服务、交付运营初期总会出现较多困难,包括飞机设计不足、制造工艺不先进、系统的不稳定、飞行员操纵不适应、手册的不完善、管理体制的欠缺、不和谐的外部声音等等,均会给主制造商带来较大压力。作为生产技术能力、保障管理体系较为成熟的波音公司,在飞机交付初期也会遇到问题,影响较大的当属2013年1月发生的波音787客机两起锂电池自燃事件,造成了全球该型号飞机停飞,直到2013年4月才得以恢复飞行,给主制造商、航空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管理、技术能力过硬的运营保障快速响应团队,以“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服务客户、一切围绕客户”为宗旨,靠工作体系支撑,保航班顺畅运营。

2 运营保障团队的建立

在飞机服役初期,尤其是新研制型号交付客户后,运营保障团队要以“快”为目标。国际上流行的团队组织形式主要有职能型、项目型、矩阵型组织,基于民机运营保障独有的特点分析,考虑到项目对进度、经费、组织管理等因素而采用强矩阵组织。运营保障团队组织结构见图1。

图1 运营保障团队组织结构

3 问题分类管理

按照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工作的安排应按照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顺序开展。民机的运营管理也不例外,结合自身特点,从问题紧急程度(AOG、Critical、Routine)以及影响(影响安全类、影响运行类、其他)双维度考虑,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问题的轻重缓急的分类,并为后续飞机自身功能、性能、质量等优化顺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1 问题紧急程度分级

根据问题的紧急程度,将问题划分为三级,即AOG(停场)、CRITICAL(紧急)和ROUTINE(一般),表明快速响应体系中处理问题的优先级。

3.2 问题影响分类

根据问题影响类别,将问题划分为三类,即影响安全、影响运行以及影响其他。

3.3 问题等级划分

结合问题紧急程度以及影响类别建立矩阵表格,问题级别共分为五级,表明了质量调查体系的优先级,分级标准见表1。

4 运转体系

作为航线运营的飞机保证安全必须是第一要务,安全的运转不能离开体系的支撑。运营保障工作主要在快速响应体系、质量调查体系以及持续适航三大体系相互作用下开展。

4.1 快速响应体系

针对已交付飞机,客户在使用、维护等方面提出的支持需求,经快响中心确认,并在快响系统中创建具体技术内容,相关专业根据问题紧急程度进行解释说明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开展的相关服务。

快速响应体系主要为客户解释相关问题或提供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提供飞行运行支援工作所需的飞机相关数据、疑难问题的排故方案、临时或最终修理方案、解决手册相关技术问题、相关执行标准、航材备件、地面支持设备、一般性咨询及其他技术问题等。

4.2 质量调查体系

围绕快响体系获知的影响或可能影响飞机安全的信息,包括:事故、事故征候和一般事件,根据问题级别(见表1)开展举一反三的原因分析、措施制定等质量调查工作,从而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

质量调查体系主要从解决单机或共性问题本质出发而开展的举一反三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产品是否满足图样/文件、工艺规范、质量的相关要求,产品是否满足设计预期的功能、性能,是否由多余物、工作违规、人员失职方面引发等,以便彻底查明问题具体原因,定位故障,制定更改措施。

4.3 持续适航体系

持续适航体系是根据相关适航规章并结合自身情况的管理体系,通过对不利于机队持续适航信息的全面收集,分析和评估来判定实际的适航风险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对机型乃至整个机队实施全面的持续安全管理,保证飞机的持续运营的安全。

持续适航体系主要从保证飞机安全运营角度出发而开展的举一反三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对问题进行评估分析,结合质量调查结果,判断对机型或机队的影响并确定风险水平,对问题根原因和促使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机型或机队的改正/改进措施、建议,从而保证适航安全,其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5 三者相互关系

快速响应体系、质量调查体系、持续适航体系如三驾马车驱动着各类问题的最终解决。三者间相互协作工作关系见图2。

6 结束语

目前国内民用航空器,已逐渐投放市场,经受市场的检验,也标志着民机由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但我国民机保障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保障经验,建立科学、合理和高效的运营保障体系,在实践中结合我国自身特点用好快响、质量、适航三大工具,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运营安全,使市场认可中国智造的产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系统

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发展。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成,对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完善公路管理机制。新时期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为了营造开放的市场环境,需要减少干预因素的影响,满足公路运行的绩效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系统。

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

(一)人为因素影响大

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对绩效考核体系有严格的要求,受到考核人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考核结果不公平,甚至出现不真实的现象。在实际考核过程中,考核人员为了顾及员工的颜面,对表现不出色的员工也给予良好的考核结果,进而导致考核效果存在问题。部分考核人员为了更好的约束员工,凭借主观感情对员工进行要求,但是会导致员工感觉管理措施过于生硬,甚至出现消极抵抗的心理,对工作失去信心。

(二)考核缺乏公正性

在高度公路运营管理过程中,对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一定的要求,在考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基础考核评价和指导工作,从各个方面入手,对各项工作类型进行掌握,按照工作属性和要求落实。但是部分考评人仅凭借自己对工作态度和脾气决定考核结果,对于那些做事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员工却心存顾虑,这样就会无形中扼杀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做事风格。

(三)考核结果失真

在高速公路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对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有严格的要求,根据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管理模式的具体要求,在实施阶段要对各项考评内容进行分析,以综合性分析作为基础,提前对考评机制和模式进行掌握,按照考核评价模式和基本要求落实,能保证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果考核结果失真,势必影响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

二、如何完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针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在实施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提前对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和掌握,按照要求落实。以下将对如何完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一)建立系统的绩效评价系统

员工的绩效考核评价对整体运营和管理有严格的要求,针对具体管理阶段存在的各类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提前对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在实施过程中要对所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各项指标的水平,以量化标准作为基础,对基本标准和卓越的标准进行考量。以预期绩效评价机制作为基础,要提前对职位进行描述,职位描述指的是明确绩效管理指标,在考评过程中,要对所有量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各项指标的综合水平,以量化处理作为基础,根据基本标准和卓越的标准要求,对各项环节进行分析,按照预期管理模式要求落实,保证绩效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

(二)进行规范化运营管理

以现有的管理标准为例,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细节作为基础,做好绩效考核评价工作,以规范化流程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按照绩效考核模式的要求落实。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绩效体系,对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评价,其次需要构建完善的业务处理流程,以O督管理模式作为基础,做好运输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外业办主任、综合办主任等要做好复查工作,避免出现运营管理的相关业务问题,进而实现标准化管理。此外需要贯彻落实月考核和季考核制度,负责考核工作的领导小组,每月应定期考核当月执行任务完成情况,并给出具体的分数。以季度性评估作为基础,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提出对应的弥补措施,进而提升执法水平[2]。

(三)落实绩效考核体系的培训

以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让员工在短时间内掌握绩效管理的准则要求。此外以知识系统的培训作为基础,要以记录卡作为基础,引起员工的高度重视,通过有效的培训管理,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知度,进而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此外绩效管理是一项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一种特殊活动,要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基础,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构建合适的管理制度,保证执行结果的连续性。以相关立法体系作为基础,要明确划分各方的责任,做好技术性的立法工作,为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立法依据。领导部门要,客观公正地对员工做出真实的评价,并且对考核结果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得到真实客观的评价[3]。

三、结束语

针对高速公路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施阶段要提前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分析,以现有的评价机制和模式作为基础,结合管理体系的要求落实。针对当前具体管理阶段存在的人为因素影响大、考核缺乏公正性、考核结果失真等现象,从建立系统的绩效评价系统、进行规范化运营管理、落实绩效考核体系的培训的方面入手,做好绩效管理工作,进而提升运营管理优势,促进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月芳.论完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3(01):98-99.

[2]刘超.论完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绩效考评体系的具体对策研究[J].新经济,2015,32(13):25-26.

篇10

关键词:燃气安全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061-02

1引言

近年来,城市燃气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由于用户燃气知识有限、燃气管网老化、城市建设对燃气管网的破坏等原因,城市燃气安全事故频发,显著影响了燃气公司的经济效益。

2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备的应急救援预案

城市液化石油气、燃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城市燃气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因此,加强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应急救援预防是为了提高在燃气事故发生后,燃气应急体系和应急部门的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通过反应快速、职责明确、处理有力、统一指挥的应急体系,把燃气事故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然而,一些城市燃气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预案措施在体系、机制等方面仍然欠缺系统性、协调性。一些城市燃气应急救援预案缺乏实用性,片面强调事故类型、救援队伍、领导组织等,忽视了应急救援的资源协调、外部力量、救援细节等,导致在应急救援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燃气应急救援综合体系。在实际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着救援力量分散,组织不协调,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启动、运作机制,难以在第一时间快速有效的反应。

2.2过于繁琐的安全运营管理流程

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需要公司中全体员工共同协作完成。在具体的工作中,一个步骤处理到下一个工作处理的连续步骤,就是工作流。将全部的工作环节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工作流程。在流程管理中,基本的流程与流程规范主要包括: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引、业务运作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流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提高公司运作效率,提高公司运营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然而,一些城市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流程过于繁琐,组织机构庞大,官僚化程度加大,部门间合作不畅,决策时间长,流程执行不到位。这导致了有时即使发生的燃气事故较小,也会兴师动众,按照既定的流程将全部人员召集起来,导致权责不明,不利于及时处理事故。

2.3人员配备不合理

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中,存在着人员配备不合理的问题。燃气公司缺乏燃气安全管理的专业人才,有时有燃气专业的人才,却被安排在了公司的其他岗位,没有从事燃气工作。不合理的人员配备给城市燃气安全运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弊端。人力资源配置的宗旨是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效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改善人力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短缺的局面,实现人才、岗位、事情之间的合理安排,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是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应当重视的问题。

2.4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为了更加有效地预防发生城市燃气事故,一些城市燃气公司开始在燃气管网运营和安全监控中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高城市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水平。例如,利用GIS系统、防腐层检测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系统、SCADA系统等,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燃气运营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在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城市燃气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事前预防、事中保障的安全运营,并且提高了燃气事故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了燃气运营管理的总体水平。但是,目前城市燃气公司的信息化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系统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部分和管理人员仍然凭借经验预防、判断和处理燃气事故。城市燃气公司没有综合信息决策管理系统,不能有效地汇总来自各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信息,从而制约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不利于及时、准确地制定决策。

3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公理的对策

3.1应急救援预案完善

安全性、系统性、戒备性、长期性、紧急性是城市燃气应急预案的特点,在制定燃气应急预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目的。应急反应需要准备充分,尽量降低燃气事故损失,避免燃气事故扩大,防止事故给环境和公众健康带来不利影响。(2)城市燃气事故预案应包括救援设备检查、维修计划以及实施程序等。(3)城市燃气应急预救援预案的有效性应以良好的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为基础,应急救援预案需要涉及预案的演练、修正、检查等,涉及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训练、考核等。燃气公司在供气区域、供气规模、燃气输配设施等出现变化时,应当及时地调整燃气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程序制定时,需要分析区域资源的可用性,综合考虑地域管理,不断地完善城市燃气应急救援预案。

3.2安全运营管理流程优化

优化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流程,能够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提高公司运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公司资源的利用率,能够集中精力处理燃气运营的核心业务,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公司利润。城市燃气公司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改善不合理的内外部流程,缩短公司运营周期,降低人为延误预差错,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针对存在的流程问题,适当地简化燃气安全运营管理流程,明确权责,确保城市燃气的安全运营,预防发生燃气事故,有效、及时地处理燃气事故。例如,可以将城市燃气的带气焊接流程简化为:带气申请、查看现场、制定方案、方案审批、方案下达、现场指挥以及整理档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相应的部门人员负责,做到了权责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清晰明了,从而提高了城市燃气日常运营效率,提高了城市燃气事故预防、处理的效率。

3.3人员配备优化

城市燃气公司在安排岗位人员时,应当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尤其是对燃气专业知识有着较高要求的岗位。如果难以做到专业对口,就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燃气知识、工作内容、燃气安全等培训。由于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的特殊性,员工需要掌握燃气安全使用检查、燃气储存配送、燃气管道安装、燃气经营等知识,避免应欠缺必要的燃气知识而导致发生燃气安全事故。通常,城市燃气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燃气管道岗位、燃气检修岗位、燃气用具修理工岗位、燃气用具安装岗位、燃气输送工岗位、燃气化验工岗位、燃气运行工岗位、燃气调压工岗位等。定期的培训是优化城市燃气公司人才配备的重要措施。在具体的工作中,城市燃气公式可以现将一些员工安排到基层锻炼,从中选拔技术掌握熟练、有责任心的员工安排到燃气运营、管理的一线重要岗位。

3.4信息化管理系统健全

为了改善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情况,城市燃气公司可以选用综合信息决策管理系统,将ERP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防腐层检测分析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微机监控和数据采集调度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生成燃气安全运营管理所需的分析报表,及时准确地制定决策。其中,ERP系统主要用于经营计划、设备管理、档案管理、工程管理、物料供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主要用于用户服务热线、业务投诉受力、业务申报受理、信息查询、业务咨询等;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燃气管网的围护和运行管理;微机监控和数据采集调度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供气调度、质量管理、燃气运营管理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为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4结语

城市燃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城市燃气公司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强燃气安全运营管理。为了解决安全运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城市燃气公司应当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优化安全运营管理流程,优化人员配备,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龚晓钢.加大对燃气安全的管理力度[J].劳动保护,2005,(l):96-97.

[2]蒋宏.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城市安全应急系统[J].城市燃气,2006,(l):18-20.

篇11

【关键词】企业;连锁经营;资金运行管理

一、连锁经营企业的分类

连锁经营方式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企业共有三种类型,本文按日本式分类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一是直营连锁,指狭义的连锁店也就是由总公司直接经营的连锁店,如肯德基。

二是自愿加盟,自愿加入连锁体系的商店。这种商店由于是原已存在而非在加盟店的开店伊始就有连锁总公司指导创立,其在经营方面有很大的自,只是以加盟联合的形式在进货等方面降低运营成本。

三是特许加盟,加盟连锁是连锁中公司与加盟店之间的一种合同行为,总公司将自己的商标、商品名等足以代表自己公司营业形象的标识供给加盟店使用同时提供经营上的指导,统一的整体设计和商品供应,而对方即加盟店在取得上述权利的同时需要支付一笔加盟费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加盟连锁更多的是一种合同关系而非统一经营关系。因此,在以上连锁经营企业的分类中自愿加盟与特许加盟形式其加盟店与总公司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经营和资金调配关系,因而论文中的连锁经营企业特指直营连锁形式。

二、资金运行管理的特点以及在连锁企业中的现状

连锁经营企业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的同时,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连锁企业模式。但是,由于我国连锁企业起步相对较晚,各方面发展不成熟,经营者们都是感性的选择,盲目的扩张。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利润效果,反而因此负债累累,这主要归结于连锁企业的资金运行管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资金运行管理的特点

一是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由连锁总部进行统一核算是连锁经营众多统一中的核心内容。区域性的连锁企业,由总部实行统一核算;跨区域且规模较大的连锁企业,可建立区域性的分总部,负责对本区域内的店铺进行核算,再由总部对分总部进行核算。下属连锁经营企业一般不设专职财务人员,店铺与总部在同一区域内的,由总部统一办理纳税登记,就地缴纳各种税款;店铺与总部分跨不同区域的,则由该区域的分总部或店铺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就地缴纳各种税款。区域分总部应定期向总部汇报该区域各店铺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原则上连锁企业在建立时就应实行统一核算,有特殊情况的企业在实行连锁初期,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进行核算上的统一。

二是票流、物流分开。由于连锁企业实行总部统一核算,由配送中心统一进货,统一对门店配送。从流程上看,票流和物流是分开的,这同单店式经营中资金与商品同步运行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连锁企业中财务部门与进货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财务部门在支付货款以前,要对进货部门转来的税票和签字凭证进行认真核对,同时,在企业财务制度中要规定与付款金额数量相对应的签字生效权限。

三是资产统一运作,资金统一使用,发挥规模效益。连锁经营的关键是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主要体现为:第一、连锁企业表面上看是多店铺的结合,但由于实行了统一的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使资产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二、由总部统一核算,实行资金的统一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增加利润。第三、实行资产和资金的统筹调配,统一调剂和融通。总部有权在企业内部对各店铺的商品、资金和固定资产等进行调动,以达到盘活资产、加快商品和资金周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第四、地位平等,利益均衡 连锁企业利润的取得是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创造的,不存在谁地位比谁低、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各方都遵循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地位平等、协商共事的原则,不能靠牺牲对方利益获取自身利益。

四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流动资金需要量大。连锁经营企业多被运用于零售和服务行业,对于这类行业来讲应收账款比重偏低,对外投资也比较少,因此流动资产和流动资金的管理尤为重要。

(二)资金运行管理的现状

目前,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运行管理仍然停留在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单一控制层面,其管理重点仍为总店对分店的资金划拨以及分店的资金上缴,没有对企业整体的资金运行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同时,由于各分店在月末才对自身实现的销售、购进的商品成本进行核算并结算内部利润上交总部,总部对各分店的资金运行管理存在滞后性。

三、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内连锁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管理水平,内控制度,以及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连锁经营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是现阶段资金运行管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支机构银行账户过多,资金分散;资金的占用管理不到位。分店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资金运行管理失控。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流动资金占用增加、周转缓慢。

二是重视利润指标考核,忽视现金流控制。现金流净额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三者总和,一般而言,经营性现金流能更好地反映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说明企业经营资金周转不灵,可能存在存货积压、赊账过多等不利因素。但总的净流量仍为正,说明企业是通过投资收益、出售资产、大量举债、吸收股东投资(可能有欺骗因素)等因素来维持周转的。公司要生存下去,充足的现金流量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三是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连锁经营企业内部机构中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层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决策约束的机制。总部对分部、总部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监控不力,甚至存在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四是缺乏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由于连锁企业总部与分店之间资金运行联系十分紧密,企业的整体资金运行甚至小部分的资金运行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给整个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对连锁企业及时发现危机,降低损失意义重大。

四、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来看,加强连锁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的作用,对有效摆脱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和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1.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真正做到预算指导经营。连锁企业全面预算是在每年的年末对当年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作全面地分析,并对下一年的企业目标进行研究,然后根据上报的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进行修正补充。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突出预算的刚性,管理的重点在于落实过程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对由于预算原因造成的偏差,及时修正预算指标,并且针对大额偏差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2.加强结算资金管理,是资金运行管理的中心环节。连锁经营企业具有货币资金流量大、闲置时间短、流量沉淀多的特点。财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调度和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

3.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可使分散的资金快速回拢,一方面保证了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加大了沉淀规模,从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上,总部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筹措、使用、调度和管理的职能,门店实施收支两条线,专款专户,专款专用,收款账户只能收款,不能取款,防止门店“坐支”销货款。总部管理人员通过审核往来账单进行监管,并通过远程查询、网上银行随时督察。

4.建立财务资金电子审核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分店地域的分散性给总部资金集中管理造成的不便,审批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以登上系统进行审批,增强了用款的时效性,便于财务的资金安排和资金的预算管理。

(二)推行内部审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

1.在连锁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审计制度。一是建立内部预算审计机构,任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和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对于企业内部重大的经营决策项目要重点审计,对其财务报表,账目,凭证等要审计其合法性。

2.实行联网管理,强化财务监督。要在加强资金内部审计制度的同时,全面加强企业的预算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各项先进的收付,应收未收,预算收入等要建立严格的立项审批制度和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监督。

(三)应用电子结算系统平台,方便信息互通

建立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即财务MIS系统,既便于总部的远程监控,又便于信息互通。资金集中管理电子结算系统风险管理机构由信息中心、财务部门组成:财务部是电子结算系统运行的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电子结算系统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电子结算系统的日常收支结算业务的安全运行;信息中心是电子结算系统维护和监控的主管部门,负责电子结算系统硬件设备、网络及通信设备的维护和监控,提供日常运行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确保电子结算系统外部环境的安全及稳定运行。

(四)建立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系统

基于现金流资金运行预警系统,能较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资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在对分店日常资金运行进行管理的同时,连锁经营企业还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对其分部及总部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体系,形成信息收集、评价、触及报警系统、启动应急系统等一系列完善的体系,从而保障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安全。即建立一种机制,在企业资金运行在发生异常时,预先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在财务危机发生前发出预警信号,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寻找导致资金运行异常的根源,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连锁经营企业基于现金流的资金运行预警值是测算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以判断企业的资金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危机。临界值的设定应当会同有关专家,或根据经验和理论值来确定。在企业日常的资金运行危机管理中,连锁经营企业应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预警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总之,连锁经营企业只有不断强化资金运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更有利于连锁经营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营运资金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基于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的案例研究》,作者:彭家钧;出自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2010:132-153.

[2]《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张月玲; 洪慧林; 邢小培; 陈莉; 陈露;出自《会计之友》2012年11期.

[3]《连锁经营企业资金管理之我见》,作者:袁文玲;出自《才智》,2012,21:14.

[4]《浅析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段术祥;出自《经营管理者》,2011,09:102.

[5]《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困境及应对》,作者:李慧,王元章;出自《现代商业》2010年第5期.

[6]《连锁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旭明;出自《会计师》,2011,08:57-58.

[7]《企业资金管理的要点分析及强化对策探讨》,作者:杨秀芬;出自《现代商贸工业》,2011,24:258-259.

[8]《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邹广宇;出自《现代商业》,2013,02:228-229.

[9]《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刘大宣;出自《现代企业》,2010年第10期.

篇12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1引言

现阶段,我国信息工程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它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更是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使电力系统的内部结构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但是,电力企业若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就必须要再次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2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现状

(1)维护难度大。电力营销系统用户终端的数量庞大,再加上众多复杂的信息设备,导致营销系统的工作强度非常大。而且电力营销系统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运行中就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加大了系统的维护难度。(2)对连续性的要求高。运营系统主要是为客户服务的,所以需要它要连续不间断的工作,否则就会影响客户的实际体验。(3)连带效应严重。电力企业的营销并不是向客户直接提供货源的,而是客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定制商品,电力企业根据客户的实际使用数量来收费,但是电力企业不会第一时间知道客户的使用量,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客户真正消耗了商品之后,机器设备才会收集到客户的实际消耗量并将其反馈给电力企业,电力企业这才能向客户收费。电力企业向客户提供的其他服务也具有类似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电力企业的营销系统必须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行,如果营销系统发生意外造成了中断,不仅会给电力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客户的正常用电。

3IT运维管理体系概述和发展方向

(1)IT运维管理体系概述。IT运维管理体系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它是依靠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具有超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现在我国很多大规模的现代企业都在使用IT运维管理体系,它能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采用更为科学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正是因为IT运维管理体系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因而在世界各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都在应用它进行管理,并且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系统引入IT运维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非常大,必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IT运维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1.完善数据共享。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IT监控体系集中性不高,极大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要想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必须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2.构建层次化机制。传统电力企业机构冗杂,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管理效率非常低,构建层次化机制能实现电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3)以营销为核心。影响电力企业经济收益的最主要业务就是企业的营销业务,它与电力企业的业绩呈正相关的关系,所以,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要以营销为核心。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可用资金就会越多,运维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就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新形势下构建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策略

(1)革新体系架构。电力企业在构建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时,单靠某一个部门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全体部门的团结合作。在这个过程中,电力企业要明确每个部门的具体职责,精诚合作,共同构建运维管理体系。(2)组建专业团队。运维管理体系的构建必要要依靠专业的团队,电力企业在组建专业团队时,一定要避免其中的成员存在能力差距过大的现象,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能力,不利于运维体系的构建。所以,电力企业要重视人才的选拔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将各部门中有真才实学的员工挑选出来。此外,电力企业还必须要具有“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在社会上招聘一些运营维护经验丰富的员工。(3)实施安全管理。运维管理体系的具有非常明显的信息化特点,因此,安全问题就成为了构建体系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电力企业要在建立运维管理体系时全方面预测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对策,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4)及时与系统服务商进行交流。服务商的主要作用是为电力企业的运维管理体系提供专业的服务。运维管理过程比较复杂,有时候工作人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如果遇到管理上和技术上的难题,一定要及时与系统服务商进行沟通。

5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对我国电力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科技化和信息化,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在这种新的社会形势下,电力企业应该更加重视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弘.研究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运维管理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

[2]唐向前,冯森贤,侯伟洲.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J].研究科技风,2013.

篇13

1企业当中经营管理的分析体系概述

通常所说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体系需要立足于企业经营的最终效益,并且将企业的经营价值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将支持企业内部的经营计划以及对应的决策作为分析的目的,以此来管理、分析并且监督企业内部各项的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效益,帮助负责人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企业当中的经营情况,并且及时地发现在经营过程当中的隐患,经过处理将这些隐患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水平上,借此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2企业当中经营管理的分析体系的具体内容

企业当中的经营分析的系统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信息的查询,而决策支持的部分则是作为一种经营分析价值的体现。不同的部门当中,不同等级的决策者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具体内容的关注以及对风险的预判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本企业在经营活动分析方面的力度。通常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体系分成两个部分:其一,在信息的查询领域,包括最基础的经营报表以及活动信息的查询;其二,在决策的支持领域,包括对企业资金的控制能力、资本的运营能力、未来的发展能力以及偿还债务或者获得经济利润的能力等,最终都是为公司的经营业绩来服务,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2]。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2.1信息查询

在企业当中,对信息进行查询的过程,必须要满足企业当中各个部门的需求来搜索所需要的基本报表,这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在进行分析的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数据的平台。对于经营信息的查询这部分的工作,基本上是包含着对报表的查询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这两个部分。

2.1.1查询基础的报表对于基础报表的查询,其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当中的各级工作人员建立起比较完善且明确的查询系统,主要的报表包括一些经济收益或者亏损的经营报表,或者是一些计划落实的报表等。这项工作在满足企业内部在必要的时候对外界公开信息的一些需求之外,还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工作形成了有机的结合。管理者可以由汇总的数据及时找到异常的项目,之后进行深层的调查,追究到最中心,对于一些账目可以追究到明细项(比如一些办公用品或者报刊资料),另外还能够对成本的费用进行一定的分析(比如水电等),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内部的一些动向。

2.1.2分析经济活动企业的经济活动涉及非常多的方面,经营管理的分析体系则覆盖到了包括宏观经济以及一些科研、人力等方面,另外还引入了资产寿命以及产品的市场品质等分析模式。对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分析,也体现出了经营管理的分析系统这一模式所具备的强大的集成性以及可靠性[3]。

2.2支持企业决策

对企业的决策进行支持也是企业的经营分析比较重要的一个价值体现,这种支持需要与经营信息的查询相结合,使用一些比较关键性的指标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及通过会计应用的模型与一些其他的数学模型相结合。搭建对决策起到支持作用的模型与企业当中的绩效情况以及经营指标相结合,能够很好地对企业平时的经营乃至于一些比较关键的战略决策进行一定的帮助,充分地调动在具体的经营分析方面的作用。在企业的决策支持方面,包括对五种不同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对经营的业绩进行分析这样的两个部分,在这之中,五种不同的核心能力的分析在我们国家大部分的企业进行具体的理论以及实践的过程当中,已经渐渐地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认可。因此,正确地认识在自身企业当中的这五项不同的能力、进行比较有效的企业决策在企业经营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这五项最基本的核心能力具体如下。

2.2.1对资金的掌控能力主要是以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作为最基本的起点,同时提供动静两种控制分析,在最后落实到非常细化的对于资金的筹措的情况,以此来为企业内部对于资金周转的优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帮助企业对资金进行一定的统筹参考。

2.2.2经济效益将最核心的盈利指标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同时将业务带来的盈利价值以及成本投入是否合理作为基本的载体,同时将模拟业务当作主题,综合起来为企业提供综合的评价,以及对可能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结构进行一定的总结,最终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4]。另外,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改革也逐渐开始普及,例如电力行业当中已经将发电以及输电的企业进行了二者分离,为了让企业能够适合这种改革的模式,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经营管理的分析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2.2.3偿还债务偿还债务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将债务进行及时偿还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的债务结构以及对应的指标、财务的杠杆这样的三个大部分。在这之中,对债务的结构进行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在企业当中目前所负担的债务,特别是流动的债务以及非流动的债务这二者之间的比重,能够很有效地让决策者优先安排一些期限相对比较早的债务;偿还债务的指标指的则是观察各个时期当中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分析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内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以此来作为优化资源具体分配的参考。

2.2.4资本运营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主要是取决于资产投入的能力,例如检修的成本以及资产的输出等,能够帮助企业的决策者综合资本运营的能力来进行一些检修方面的战略决策。

2.2.5未来发展一个企业单纯地依赖于财务的分析进行完善的发展决策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一些国家级的事业单位当中,由于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无论是企业安全还是社会责任上,都有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将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其他的方法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支持效果。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些成果,包括社会绩效以及环境绩效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3如何在企业当中建设经营管理的分析体系

建设比较完善的经营管理的分析系统能够非常好地将经营过程中的分析方法进行自动化以及流程化的改革,可以很好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5]。建设起信息系统能够打破在传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完成统一的数据视图的构建,另外,还能够对当前已经有的分析体系进行一定的强化,完成分析体系的落实工作。经营管理体系当中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帮助分析的过程能够和各个业务部门当中的正常工作活动产生非常密切的联系,以此来有效地提高各个部门之间对于工作以及分析系统的使用兴趣。

3.1抽取数据,进行一定的组织

通常在分析体系当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数据。因此,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体系的建设过程当中,企业当中的项目组会综合考虑企业的需求以及未来的业务设想,从源系统当中抽取出一定的系统数据内容,之后进行一定的组织和整理,这样的搭建过程基本上都经过了组织信息、测试信息、再次组织信息这样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数据在后期的运行当中所遵循的规则,最初的制定者以这样的技术保障来确保该系统能够顺利的运行。

3.2可视化的演示界面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系统当中,主要的构成部分包括数据的集市、多维的模型以及实际的展现这样的三个部分。在这之中,数据的集市主要是依赖于数据库以及相对的元数据的管理平台来作为其支撑,同时也是对经过了总的计算而获得的数据来进行一定的规范化的存储,以此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分析的信息系统;而多维模型的部分则是经过一种维度以及企业经营的真实数据相结合,进而构建起一套能够支持多种角度、多个层次查询的多维的数据模型;最后,实际的展现主要是BI展现,指的是通过Oracle提供的BIEE这个信息平台来进行一定的图表的具体展现,将该平台和企业内部的项目组所制定的个性化的一些辅助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完成由数据的采集直到形成具体的分析报告这样的一个流程,并且保持高度的全自动化,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实现企业内部经营指标的高度自动化的分析[6]。另外,为了表现出最直观的效果,企业当中的经营分析体系能够针对等级不同的指标所具备的不同的特征以及一些侧重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直观的图表形式来进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让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尽快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

4结语

篇14

长期以来,人类的文明进步一直伴随着各种突发性灾害事件,从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到突发性传染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再到现代工业下的各种技术事故,环境事故,恐怖袭击等人为事故。同时,人类在应对这些突发性事件中也初步产生各种应急管理思想,比如我国古代的“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等思想就是应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预防思想;而“亡羊补牢”则是一种总结过去经验,积极采取弥补措施来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早起应急补救思想。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应急管理有了较为系统化的研究。近年来,由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也造成了很大冲击。因此,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应急管理也因为突发性事件对企业的重大影响而凸现出其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应急管理的概念出发,在分析应急管理的内涵之后,对应急管理的体系和运行过程作个初步阐述。

二、企业应急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综合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的交叉学科,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决策优化的研究。目前对于应急管理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我们认为应急管理是与突发事件紧密联系的概念。

因此,本文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括应急预案、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或者危机)的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动态过程。

应急管理的内容应该包括:事故分析、预测和预警、资源计划、组织、调配、事织、调配、事件的后期处理,应急体系的建设等。

三、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方面的应急需求急剧增加,任何单方面的行动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需要组织各方力量和资源,相互协作、快速联动。因此,应急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概念,应急管理体系就是指应急管理主体(政府,企业等各种组织)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行动整合等应急要素整合而形成的一体化工作体系。一个现代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1.全面性

优秀的应急管理体系应该涵盖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各个方面,使得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考虑更加全面和系统,不会遗漏某方面的问题,因为一个问题的遗漏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2.层次性

应急管理体系不仅要内容全面,还要有清晰的层次。机构设置,职责分工都应该清晰明确,层次分明。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和级别不同,采取不同层次的应对措施,每个层次都有一套相应的处置措施子系统,这样不仅可以使系统目标更为明确而且可以节省资源。

3.集成性

一个高效的应急体系不应该是单纯的横向或纵向的层次结构,而应该是高集成性的功能综合体。这个体系应该要整个社会中(或企业内外)运行的各种组织、机构、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协调各种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统一的处置。

4.可操作性

该系统必须具备可作的特点,这个可操作性不仅表现在应急状态下该系统可以被有效运用达到其应急保障的目的,还表现在平时状态下该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可操作的模拟系统,用来演练应急运作流程,培训应急人员,普及应急知识。

5.信息化

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是科学决策和早期预警的前提。因此,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应急体系之中。现代国家都把利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反应灵敏的应急信息系统作为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

(二)应急管理体系运作流程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高集成性的综合系统,需要集成各种组织、机构、部门的力量协同作战,才能使系统高效运转,这就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应急管理系统主要的工作流程包括实时监测、预警识别、预案启动以及方案处置和后处理。每个流程的主要任务是:

1.监测

这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活动的第一步,也是贯穿整个系统的全过程。监测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对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的至关重要,信息准确获取可以有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有利于后期活动的正确展开。

2.预警识别

此阶段包括预警和识别两个层次。预警是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的不良趋势进行分析并及时报警的活动。识别是指对演变为不良影响的突发事件进行前期分析判断,确定事件性质、类型和级别,发出前期警告。

3.预案启动

预警信号一旦发出,保障体系就进入启动阶段:此时应迅速将应急管理系统切换到战时状态,系统内部相关人员开始联动,指挥机构根据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从预案库中快速搜索匹配响应预案进行评估,评估出实施方案并通知相关机构开展工作。

4.方案处置

应急处置子系统根据指令,执行处置预案,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动用各类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同时进行实时监测、评估预案处置效果,并根据应对的效果,动态调整预案。

5.后处理

事件处理完毕后,应急体系切换到平时状态;根据行动中的具体问题和主要事件做出总结报告并提交决策支持和信息部门,进入企业的管理数据库,为企业日后管理提供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