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范文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1

>> 上海市地产蔬菜生产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 上海市闵行区某南北干货批发市场现状及监管对策 上海市闵行区职业病危害现状及监管对策探讨 上海市黄浦区学校饮水卫生管理现状及监管对策 上海市中小型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上海市餐厨垃圾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海市医药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海市美容美发单位化妆品经营须知 上海市内河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瓶颈及对策 上海市药包材质量现状和监管对策 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上海市学校饮水卫生管理现状调查及监管对策 上海市中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赛事运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草药化妆品在中国的现状及对策 上海市体操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及对策 上海市闵行区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现状及对策 上海市虹口区食品经营中追踪溯源现状及对策 上海市闵行区足浴场所卫生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 上海市黄浦区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中国化妆品行业网. 2016上半年进口化妆品率创新高[EB/OL]. (2016-07-25)[2017-03-01]. .

[4] 宋华琳, 李a, 田宗旭. 中国化妆品监管治理体制的制度改革[J]. 财经法学, 2015, 1(3): 15-28.

[5]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3〕24号[EB/OL]. (2013-05-15)[2017-03-01]. .

篇2

>> 俄罗斯孔子学院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俄罗斯对“东北航道”水域和海峡的权利主张及争议 农村剩存贫困的特征及治理路径 不正当价格行为及治理路径 传销蔓延的法律原因及治理路径 官员道德“失范”表现及治理路径 网络谣言的心理成因及治理路径 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治理路径 俄罗斯资产评估业概况 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前景分析 新疆与俄罗斯经济贸易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俄罗斯新一代海上巡逻机计划近况及未来前景 俄罗斯的公司治理特点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的路径演变及范式转向 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 网络舆情危机治理路径研究 非法网络公关治理路径 网络谣言治理路径初探 单位型社区治理路径探析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_r=1,2009-09-11.

[6] Northern Sea Route Information Office [EB/OL]. .

[15]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Арктической з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 [EB/OL]. http://kremlin.ru/news/17539.

[16]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и В.В. Путина на пленарном заседании III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арктического форума Арктика C территория диалога[EB/OL]. http://rgo.ru/2013/09/vladimir-putin-my-namereny-sushhestvenno-rasshirit-set-osobo-oxranyaemyx-prirodnyx-territorij-arkticheskoj-zony/.

[17] 赵隆.北极治理范式研究[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210.

[18] UN.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EB/OL]. http:///depts/los/convention

_agreements/texts/unclos/UNCLOS-TOC.htm.

[19]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 СССР. Правила плавания по трассам Север 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EB/OL].

http://forum.katera.ru/index.php?app=core&module=attach§ion=attach&attach_id=106243.

[20] [英]罗伯特・詹宁斯,亚瑟・瓦茨. 奥本海国际法[M]. 王铁崖,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47.

[21] 刘惠荣. 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法律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42-145.

[22]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транспор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Правила плавания в акватории Север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EB/OL].http://nsra.ru/files/fileslist/20130725190332ru-ПРАВИЛА%20ПЛАВАНИЯ. pdf.

[23] Novatek. Final investment decision made on Yamal LNG project[EB/OL]. http://novatek.ru/en/press/releases/index.php?id_4=812.

[24] Northern sea route information office[EB/OL]. http:///NSR.

[25] 张侠. 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J]. 中国软科学,2009(2):35.

[26] Aril Moe, The Northern Sea Route: smooth sailing ahead[J]. strategic analysis, 2014,38(6):34.

[27]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транспор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D]. Правила плавания в акватории Север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2013.

篇3

>>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 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探索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城市环境责任的逻辑 协同治理视域下的我国智库发展及其资本提升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药品安全从行政监管走向协同治理的路径审视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浅谈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多民族社区中居民参与存在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协同治理研究 基层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和生成逻辑 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的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初探 刍议如何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 分析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探讨 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与实践措施 关于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4〕〔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M〕.王如松,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4.

〔5〕 〔6〕〔9〕刘祖云.十大政府范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271-314,289,306.

〔7〕 姜爱林,陈海秋,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若干理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8,(5).

〔8〕 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10〕 〔11〕〔17〕〔美〕奥兰・扬.直面环境挑战:治理的作用〔M〕.赵小凡,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80-81,164.

〔12〕 赵喜亮,等.中美环保产业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2,(4).

篇4

>> 论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国煤炭市场运行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港口企业筹资的主要困境及对策思考 论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析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与检测行业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论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刍议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旅游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姚伟,曲晓光,李洪兴,等.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 (1):10~12.

[4] 李干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J].理论前沿, 2009(7): 5~8.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 国家统计局.200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 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 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B):31~33.

[10] 朱兰保,盛蒂,周开胜.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 特区经济,2007(12):175~176.

篇5

关键词 村改居 行政化 治理主体 社区自治

作者简介:李明珠,天津市滨海新区胡家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一、“村改居”的内涵

“村改居”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具体指的是:撤销以往的农村组织,更改为城市居民社区委员会,借助管理城市居民的方法,对“村改居”展开管理。从利益分配角度而言,“村改居”属于对社会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指的是:重新划定进程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形式。从政策上而言,“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属于城市人;但从实际利益角度而言,他们与真正的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有所不同。而“村改居”要切实保障“村改居”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村改居”人员的社会地位,使其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高品质、高水平的生活,最终实现“村改居“追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目标。

二、新型社区基本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现状

在城市化过程中,“村改居”社区在形式上已基本完成了由农民转变为居民,农村转变为社区,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集体经济转变为股份经济的“四个转变”。虽然“村改居”在形式将村委会的牌子换成居委会,在角色上宣布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在居住形式上由散落居住的平房庭院变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城市高层小区,但在社区形态又表现出诸多乡村社区的特性,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村改居”社区的数量及其集聚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庞大,并将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与治理状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水平。通过对“村转居”社区调研发现,其“亦村亦城”的特点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社区治理的转型和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发现目前“村改居”进程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从而为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社区治理对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新型社区治理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村改居”这种新型的管理组织,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其成员由失去土地后的农民组成。“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在实际运作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村改居”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的“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偏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组织机构行政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居民委员会的定位实际上有偏差,居委会在内部设置和职能上,基本上仍按上下对口模式,被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之内,并没有体现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而居委会无论履行何种功能,都具有“金字塔式”行政化等级结构的组织特征,使居委会俨然貌似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有的政府部门,打着“某某工作进社区”的旗号,把工作延伸或直接推向社区,社区居委会便成了一根针,万事都要从这个根针的“针眼”穿过,于是居委会常常忙于上级督办的任务,致使居民自治管理的空间不断减少。

第二,人员安排的行政化。在实际工作中,现在社区居委会主要人员存在着“民选”和“街聘”的双重身份现象。一方面,“街聘”的方式明显提高了居委会干部的文化素质文化,使年龄结构年轻化,增强了居委会工作的活力,但也由于应聘人员年纪轻、社会经验不足以及就业求职心态的影响,存在对社区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等问题,因而得不到社区成员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形式,居民对下派和招聘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替代原有居民认同度高的工作人员,有被强加的感觉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致使“街聘” 在选举中落选;此外,“街聘”的社区工作人员享受的待遇和保障与其他非聘人员之间的反差较大,也导致这些居委会干部的思想波动和工作上的攀比。

第三,组织职能的行政化。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为居民群众需求考虑的职能越来越少。机关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作下属单位,把社区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上面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集中在社区居委会头上。长此以往,居委会也从根本上忽略了原本的自治组织属性,把自己看成是政府组织的一员,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工作内容向下延伸,于是便造成了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为居民群众需求考虑的职能越来越少。目前社区居委会所有工作几乎年年都有评比和考核,考核部门涉及党委、政府的几十个有关职能部门。这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业绩主要取决于政府及各部门的认同,而不是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认可,这样就偏离了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自然属性和本质要求,与居委会制度安排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第四,工作方式的行政化。社区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社区问题、服务居民群众,但其工作方式行政化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暇顾及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既不能很好地服务居民,也不能很好地与居民沟通,在工作中也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社区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不适应社区工作的要求,在工作方式存在着机关化倾向,习惯于8小时坐班制,积极主动服务的少,在无形中拉大了社区同居民群众的距离。时间一长,这样的社区居委会也就得不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2.居住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居民参与自治的意识和热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改造建设,居民的流动性加大,人们渐渐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新的居住模式从客观上限制了社区居民之间能广泛而频繁的交往,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同时,社区居民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差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很难象原来村落平房式的居住环境那样维持较长时间的联系,社区内邻里间的情感淡漠,影响了居民之间的交往,进而影响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热情。尽管“村改居”后,设置了社会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但村民并未完全摆脱有事找村干部的心理依赖。此外,很多“村改居”的居民都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却未将意识付诸于行动。 3.社区自治组织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大多是失地的农民,该群体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对规章制度缺乏正确的了解,参与自治组织管理活动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居民都不了解社区的主要功能,尤其是外来人口,导致社区事务缺乏关注度。自发性的群体组织大多由具有共同爱好的居民组成,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其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单位制”的体制环境影响了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的后续影响制约着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由于各种利益和资源都集中在政府及其附属的单位中,个人的利益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单位来实现,在利益和情感的依赖上基本没有“社区”的概念,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导致普遍的社区参与积极性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居民的利益关系逐渐由单位转入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对单位的依赖。但居民的单位情结不会立即消逝,这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三、“村改居”社区问题的主要解决对策

“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村改居”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从当前“村改居”社区管理状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规划。相关管理人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社区管理改革工作。

(一)淡化社区的政治色彩,强化社会的服务功能

从街道社区当前的管理模式来看,基本遵循了至上而下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原则,即:社区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按照街道办事处安排的任务行事,这不利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此,应该按照“政社分开”原则,重新定位政府与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环境。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在于:通过行使管理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同时重新构建社区与基层政府之的关系。政府应转变自身对社区的指导方式,从政策、财务等方面支持社区工作,而不应该过度地干涉社区事务。作为社区服务管理人员,不仅要认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更重要的是强化自身的服务管理职能,切实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做好社区管理工作。

(二)健全社区居民政治参与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管理体系

社区自治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制度支持,因为需要采取措施,健全社区相关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就是居民共同谈论下而制定的自治章程,该制度的用途在于还给居民监督权、客观地公布社区的重大事务。这样做不仅为居民自治设定了科学的标准,又促使工作的透明度得以提高。此外,社区应该努力营造民主的环境,方便居民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创造,促使居民越来越依赖自我管理以及服务创造。

篇6

孤残儿童救助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不作为犯罪相关问题研究

治理理念的四个转换

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女警工作能力的思考

对敲诈勒索罪若干问题的思考

非法采矿适用共同犯罪的理论辨析

新刑诉法中亲属证人特免权研究

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犯问题研究

取保候审制度的实施情况及对策研究

反劫持谈判的策略选择与方法运用

论侦查讯问中的欺骗、引诱性策略

析当前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方法的思考

绑架犯罪心理形成问题刍议

从检察实践视角谈量刑建议制度

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要领

《食品安全法》面临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

论刑事诉讼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完善我国刑事普通程序简化审的对策

案件诉讼中涉及所有者权益的鉴定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法律地位的几点思考

检察机关反渎职能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理论与实践探索

利用红色旅游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我国古代司法官民事证据适用规则研究

独立学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公安边防部队法制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

论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数据治理

汇改七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析

刍议公安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语文

论公安政法系统干部培训教育方略

公共娱乐场所火灾安全疏散对策分析

完善我国刑事普通程序简化审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考试改革的探析与实践

论对警察权不当或者违法行使后果的救济

检察机关构建涉法上访工作机制探讨

谈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与建设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有效的预防对策

我国的吸毒者中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

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探析

加强毕业论文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对刑侦基本作战单位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

论侦查讯问中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运用

从侦破一组系列盗窃案所引发的思考

浅谈塑造基层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的途径

篇7

垃圾是一种没有对其正确使用或放错了使用地方的资源,垃圾处理方式失误不仅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损失,还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回顾我国的垃圾分类治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垃圾分类进程并不是十分迅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已经提出垃圾分类思想,只是当时人们追求于发展经济,并没有对此类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在1993年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1996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后,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才有了相关的法律化、制度化基础。2000年,住建部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使我国的垃圾分类治理事业在数个大城市中开展试点工作。2004年,我国建设部了关于垃圾分类治理的各种详细准则,其明确规定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与规范。2011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希望各个城市能够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2016年后,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开始快速发展。在这一年中国家相继制定了《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的意见征求稿、《“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征求稿,这为促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到2019年7月1日,上海市颁布了《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这一行为纳入监管范围,使之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掀起了全国大范围内垃圾分类的一大浪潮,使垃圾分类的进程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垃圾分类事业现状

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在逐步发展中进行了许多年,现如今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效果,垃圾分类行为已经日趋增多。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开展后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了提高、降低了污染、变废为宝等。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任务仍然较艰巨,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垃圾分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在发展中加以完善和解决。

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居民的素质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也不相同。垃圾源头分类是重要环节,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城市居民大多数对垃圾分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但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混放的习惯,目前仅仅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并没有落实行动,居民参与率不高,垃圾分类政策深化落实有一定难度。本文认为原因有三条。第一,居民没有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用于垃圾分类,随着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出,“干垃圾”“湿垃圾”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让人划不清界限,居民缺乏专业素养,故在平时垃圾投放时仍然是统一投放。第二,长期以来,中国居民已习惯统一混放垃圾模式,已养成了行为习惯,加上目前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只在少数区域推广,大多数城市尚未推出强制性政策督促居民垃圾分类,因此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第三,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一部分社区仍只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而不是配备四种专业垃圾桶。由于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无法配合进行垃圾分类。

(二)基层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管

我国提出垃圾分类政策已经有很长时间,但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足,没有真正重视宣传工作。第一,因为一部分城市尚未推行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各社区管理人员并未对垃圾分类足够重视。某些地区甚至出现社区负责人对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推诿,对工作互相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垃圾分类问题,但没有落实到基层,无疑给垃圾分类政策的施行增添了难度。第二,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城市虽已配齐专业垃圾桶,但仍采用传统粗放型垃圾处理方法,就地填埋或焚烧,这一方式严重污染环境。第三,政府尚未对垃圾分类进行专业立法,各地缺少强制性文件的推出,缺乏整套法律法规支撑。部分地区立法空白或立法内容笼统,无法真正落实垃圾分类政策。

(三)专业垃圾分类公司规模有限,形式单一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与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的指导密切相关,但目前我国城市专业垃圾分类公司数目较少,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目前,专业垃圾分类公司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企业,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垃圾分类公司进入社区,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同时,社区还可将生活垃圾外包给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管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增强二次循环。

三、完善我国城市垃圾分类事业的对策建议

(一)协助居民树立环保意识,提高主体参与率

近些年來,我国居民素质有所提高,但对于垃圾分类这个名词依然生疏。国家应加大宣传工作,使居民更快接受这一新理念,应落实到各城市各社区,明确社区管理者责任,在社区通过讲座、横幅、标语、入户宣传、社区宣传栏公布、微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垃圾分类问题向居民作进一步的宣传,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政策。社区应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更好地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使居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但是垃圾分类问题要因地制宜,各地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落实垃圾分类问题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有关部门出台的正式文件,采用多种方式向居民进行宣传。此外,学校也应注重对学生的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通过科普讲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垃圾分类意识从青少年抓起,通过青少年带动成年人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

(二)各部门加强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我国政府已多项垃圾分类政策文件,应在日常生活中鼓励该事业的开展。政府可加大对垃圾分类事业的拨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购进专业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研发垃圾分类处理新技术,加大有关垃圾分类技术的新科技研发,统筹好垃圾分类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同时建立高效透明的监督机制,加强引导和监督,明细资金去向,做到政务公开。社区应明晰主体责任,引导居民正确科学垃圾分类,在社区设置简易垃圾分类操作间等。通过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形成以居民意识为核心的多元垃圾处理治理机制,推动我国垃圾分类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篇8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社区;预警;机制.

一、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总是无处不在,但风险主要潜伏在基层,也发酵于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和难点,也应当成为我们实施风险分析的核心和焦点。当前,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市民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农民是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市民,不仅仅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需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变迁。然而,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在一些社区,一些刚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仍然习惯于在社区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在社区空留地种植自家菜园,婚丧嫁娶依然沿用农村习俗,占用社区公共场所大操大办。当这些无序的行为方式与社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发生冲突,并给他人带来较大的不便时,人际冲突不可避免。而当这些冲突被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视作关涉尊严之争时,暴力冲突就会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挑战。

2、个体能力不足诱发的意外伤害。农民向市民转换,存在一个转换成本问题。首先是职业转换,部分进城的农民原来的职业是种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他们进入城市后,当不得不向非农化生产方式的转化时可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学历水平较低,技能单一,在剩余劳动力过多与就业机会压力较大的矛盾比较尖锐的社会转型期,他们进城后可能会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这种强烈的反差可能会促使个别人铤而走险,利用社区住所为据点去从事黄赌毒等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但有暴利的行业,既为社区治理埋下了隐患,也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悲剧打下了伏笔。除此之外,他们刚到社区生活,由于对城市环境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财产被盗、火灾事故、财产诈骗等方面,可能也会相对略显迟钝,受伤害的概率也会相对增加。

3、社区能力欠缺造成的低效防灾。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当前社会面临着的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这些风险绝大多数都能在社区感知得到甚至出现过。但无论是社区的资源、能力还是社区居民的心理,都与应有的抵御风险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诸如,以进城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居民一般都在忙于生计,对涉及风险管理等社区公共事务,绝大多数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区域,相互之间缺乏类似于村民之间的长期联系,缺乏互帮互助的前提;对于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也停留在基本了解和认识状态,缺乏对他们的必要信任和依赖。这种一盘散沙似的状态,决定了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时显得孤军奋战,若再次发生类似“非典”那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灾害的初期社区居民会因社区组织不力而显得孤立无援。

4、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农民进入社区获得形式上的市民身份的同时,也面临着真正进入市民社会的制度壁垒。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碍,他们可能暂时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养老、医疗、保险、就业、教育、司法救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他们进入城市遭遇着职业转换的艰难,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的心理落差、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不断增大的日常生活开支等多重压力。如果他们的境遇长期以来无人问津并无法改变,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融入市民社会,他们虽身在社区,心却离游离于城市社会之外,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偏激的特殊社会群体。同样的境遇及诉求易于促使他们心理上共鸣,行动上协同,最终可能会组织起来酝酿并发动一系列的,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为社区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支持,为社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支撑,为社区风险监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一般社区都设立了门卫制度,制定有发现重大风险后如何报告和进一步防范制度,部分社区还在社区主要场所安装有视频监控设施。对于防火防盗,大多数社区也履行了善意的提醒义务。但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也明显存在防范范围狭窄,防范手段单一,防范措施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对风险预警知识的重视。依据海恩法则,每次风险事件爆发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社区对居民的风险教育形式也仅仅是向转述他们几句风险防控口号,张贴几张宣传加以警示,对风险事件爆发前的多次出现的轻微事故视而不见,对事故发生前未遂的先兆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最后风险事件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对社区居民的风险防控教育还任重道远。

2、缺乏对风险事件形成机理的反思。每一次风险事件常常会造成社区或者居民的损失,但每一次风险事件的发生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审视风险预警机制缺陷、发现风险控制措施的薄弱点的机会。但是,目前多数社区更倾向于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当做是偶然事件,或者将风险事件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防患于未然,致使类似事件在社区反复重演。

3、缺乏对风险监控的必要条件。首先,担任与风险治理相关的社区居委会干部一般都年龄偏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技术手段匮乏。在他们主导下的风险控制,预警信息可能难于及时、有效地沟通、传递;其次,社区居民也缺乏对于诸如灭火器等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和演练,在灾害降临时,居民控制风险事件的能力还无法预知;再者,一般社区出于管理经费紧张的事实,社区对风险预警及风险监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在人力资源不足、信息传递不畅、制度激励缺失的情况下,社区对风险的监控效果将打折扣。

三、如何建构群防群治的社区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社区风险治理的重点必须放到“预防”上来。这就要求必须把“预警”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和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以有效防止或减少社区风险事件的发生。

1、抓组织建设,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预警参与机制。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个体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预防风险的强大合力。社区居委会应将制定社区风险治理规划,在风险预警建设机制上坚持把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奖惩制度等落到实处。在参与主体上,坚持群防群治,全员参与;在机构设置上,依法成立治保会、调委会;在责任分工上,根据各社区面临的不同的风险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立以治保会为骨干,组建不同类型群防群治预警队伍,特别应吸纳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法制观念强,身体健康的复员军人及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其中,力争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奖惩制度上,对表现突出,有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且预防得力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督促整改。只有推进风险预警全员化,才能增强社区风险预警能力。

四、抓平台建设,建立常抓不懈的风险预警普教机制。

风险教育是建构社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社区应从居民的日常衣食住行着眼,坚持把风险知识普及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在社区各主要路口设置消防宣传栏、防范意外伤害知识宣传栏,在社区培育一种重视风险预警的氛围。同时,对于如何防范重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出现频次较高的风险,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赋予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让居民群策群力防范风险的过程也成为广大居民接受风险教育的过程。再者,定期开展风险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风险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召开风险管理座谈会、发放预防风险知识宣传册等形式,让风险意识始终与居民同在,让风险预警活动始终与居民同行。

五、抓渠道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情报机制。

情报信息是社区风险预警的前提。情报的来源除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外,社区居民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为了增加信息来源,社区居委会应当鼓励居民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可以鼓励他们建立社区QQ群,举办社区居民联欢制,建立“十户联防” 等制度。只有社区居民在风险预警信息上互通有无,才便于及时发现社区风险的蛛丝马迹,进而采取预警措施。另外,社区还可以从居民对社区风险治理评价、群体上访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其他社区舆论信息等渠道中审视本社区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为从源头上预防社区风险的提供有效对策。

六、抓硬件建设,建立科学可靠的风险预警监查机制。

硬件设施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基本依托。社区除建立必门卫制度,实施社区检查登记制外,对于新设立的社区,也应当尽快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尽管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但与事发后被动补救相比,其事先的投入还是十分有利于社区居民的。除此之外,实行夜间巡逻、重点地段、重点事项超前防控等措施,也是风险预警的必备形式。由此形成门防、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风险预警模式。

七、抓系统建设,建立齐抓共管的风险预警升级机制。

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社区作为城市风险治理大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在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不能唱“独角戏”,它必须与社会其他单位及系统团结协作,才能实现风险治理的最佳效果。因此,社区有必要同街道(办事处)等上级部门保持紧密良好的联系,争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获得它们的大力支持。社区有必要邀请公益律师走进社区,为社区群众释疑解惑。社区还可以与街道综治办联合开展“和谐家庭,拒绝暴力”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健康进万家”活动,与消防部门合作开展“消防进社区”活动,与交警部门合作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必然为社区风险预警机制提档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唯有如此,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建设才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青山,刘继同. 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雪冬. 风险社会中的复合治理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7,(02).

[3]林尚立. 社区民主与治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9

【题目】企业退休员工社保管理模式优化探析

【绪论】退休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探究绪论

【第一章】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

【第三章】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退休人员社保社会化管理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完善企业退休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控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问题不仅牵涉到每一个企业退休人员,还牵涉到各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因此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尤为重要。苏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工作中更要不断探索和进取,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基础机构建设,通过各街道社区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基层业务平台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持续保障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力推进全国信息网络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的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政府关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劲松.生态型区域(苏南)建设中的政府责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张劲松.生活中的生态文明[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11

[5]杨燕绥主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6] 孟昭喜 .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蓝皮书 : 中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发展报告(19782013)[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7]朱青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阎坤.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李洁明、许晓茵.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法)迪贝克?普列多着、蒋元译.社会保障法[M].法律出版社.2001

[11]张劲松.生态治理的政治考量[J].政治学研究》2010

[12]张劲松.论我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及其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

[13]张劲松.论我国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J].文史哲.2004 年

[14]张劲松.论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全球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

[15]张劲松.后现论与我国官僚制变革[J].学习与探索.2007

[16]郑功成.中国离福利时代还有多远[J].解放日报.2007

[17]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18]杨伟民.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及运行规则[J].社会学研究.1996

[19]关信平.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价值基础[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2001

[20]唐霁松.开创社保经办工作新局面[J].中国社会保障.2013

[21]桑晓璐.我国医疗我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1

[22]周伟文.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J].河北学刊.2001

[23]贺志武.老龄化背景下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4] 高灵芝 . 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思考 [J]. 东岳论丛.2004

[25]黄红.浅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

[26] 陈维祥 .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选择的思考与研究 [J]. 管理观察.2012

[27]严峻.对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02

[28]叶美珍.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海峡科学. 2006

[29] 陈新 . 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J]. 经济师.2013

[30]王亘亘.人社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商.2015

[31]陈淑娇.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

[32]杨晓菁.苏州:百姓考评社会化管理服务[J].中国社会保障.2010

[33]李松敏.新形势下企业退休人员思想工作的实践探索[J].科技风.2008

[34]万难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工会论坛.2007

[35]李桂汝.浅谈如何实现退休人员由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的转化[J].科学之友.2010

[36]邓大松、刘昌平.论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职责[J].中国行政管理.2003

[37]余昌森.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和完善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

[38]李爽.我国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39]罗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

[40]张军.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1

[41]王玉军.浅谈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J].人力资源管理.2016

[42]张雪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资讯.2007

[43]郭永霞.针对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

[44]周晓真.养老保障社会化转型的瓶颈及对策思考[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5]叶敏仪.对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思考[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6]周文蓉.完善正常调整机制 构建多层次、梯度式养老保障体系[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7]谭国明.苏州城市无业老人社会保障的实践和思考[C].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2009

[48]胡晓义.以信息化保障事业发展 引领管理创新[R].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

[49]关于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网上资格认证的通知[Z].苏社基[2008]3 号

[50]关于开展我市异地居住企业退休人员属地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Z].苏劳社险管[2009]4 号

[5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Z].人社部发[2014]52 号

[5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Z].人社部发[2016]44 号

[53]关于认真做好免收基本养老金异地取现手续费规定落实工作的通知[Z].人社险中心函[2014]21 号

[54]熊必俊.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及其理论依据、效益比较[Z].国研网.2000

[55]施伟陈.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路径养老保险全民化研究[D].江苏省:南京大学,2012

[56]沈诗文.我国城市养老保险现状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7]《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 〕26 号)

[58]《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2003

篇10

【关键词】社工;人才建设;现状;路径

社会工作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工人员”是负责社区服务工作开展、落实的执行人,重要性不言而喻。积极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社工队伍有益于提高社会工作质量,扩大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挑战

1.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首先,从全局角度看来,现阶段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让人可喜的成绩,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的制度不断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已经初具规模。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的评价、管理、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而这无疑会给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带来阻碍。其次,从社工人才年龄、性别、组成等角度看来,社工人员中女性数量居多,青年数量居多,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可占70%左右,然而很少有社工清楚自身的岗位职责,而这无疑会影响社工工作的实际效果、影响社工能力的有效提升。

2.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我国社区治理问题不断暴露。由于社区服务质量未能契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以至于百姓对公共服务产品不满问题日益严重,百姓对于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视度有所下滑,而@无疑影响了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降低了社会组织的活力。对于新城街道而言,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挑战主要有三:第一,社区内人员结构不断复杂。拆迁征地以及新居民的不断涌入以及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社工服务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加,为保证服务质量,社工人才必须拥有更为全面的素质才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第二,社工服务的需求不断多样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公共服务事业的要求,尤其是居民养老、公益创投、环境治理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恰巧是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治理之中普遍匮乏的。第三,社区服务管理行政化发展问题严重。由于社区服务管理扁平化发展不到位,行政化管理问题依旧严峻,居委会工作形式主义问题严重,硬性指派任务居多,却鲜有能够在服务社会群众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项目。

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落实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实际情况、科学构建。对于新城街道而言,建设社工人才队伍可以从如下四点出发:

1.强化社工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充分考虑社工队伍的年龄、文化等情况,为之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如新城街道开设了“社区干部夜校”,此举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社工人员的素质。其次,努力构建学习型社工培养氛围,为社工提供深造的机会,鼓励社工深造提高自身学历、素质,如2015年推行的新城街道“三年社工行动计划”,鼓励45周岁以下社工人员积极参加全国社工考试。再次,善用高校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社工人才,在充分考虑街道、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资源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经验传授,开阔社工人员的眼界,丰富社工人员的经验。最后,充分发挥“社工互监”作用,帮助社工人员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在积极改正问题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2.合理的安置社工人才岗位

首先,充分调查社工人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尽可能为社工配置最适宜的岗位,在发挥社工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地调动社工服务的积极性,全面提高社工服务质量以及社工服务的主动性。其次,构建科学的跨界训练机制,努力将社工人员培养成各项全能的综合型人才,以确保社工在进入社区之后能够快速的进入角色,快速的完成相关的管理服务工作。最后,积极构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基点开展大面积的社会服务工作,在提高社会对社工服务认可度的同时,为社工事业发展、社工队伍壮大创造良好条件。

3.科学的评价社工人才素质

首先,完善人才晋升机制,拟颁布《新城街道社区设置专职专业社工岗位的实施方案》,为社工人员发展、晋升提供明确的制度指标,以鼓励社工人员进步,提高社工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建立科学的社工人员评价机制,结合街道社区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及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及公益项目创投比赛等,从社工服务工作质量、社工服务工作态度、社工服务技能等角度出发全面评价社工人员,帮助社工人员掌握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

4.构建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

首先,构建社工人才发展职业规划设计,引领社工准确认识自身的职务,进而能够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其次,大力推广“价值计酬”理念,完善制定了《新城街道社工技术职务考核工作办法》,合理化社工的薪资待遇,构建良好的薪酬保障机制,从精神鼓励、经济鼓励两个层面出发帮助社工人员感知归属感,进而使之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全身心投入社区服务。最后,在人才聘用方面,优先录取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社工专业人才,并为之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以招聘录用为契机激励社工人员进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相关者不懈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在具体落实时,相关人员一定要充分的考虑社工人才队伍的现状,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从加大社工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安置社工人才岗位、科学评价社工人才、构建良好的社工人才激励机制出发,以全面提高社工人才素质、打造优质的社工人才队伍,进而为社工事业的良性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董淑玲,王冉,丹红. 社工人才建设的现状与路径[J]. 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01:82-83.

[2]周艳. 安徽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3-36.

篇11

>> 谈谈畜牧业污染及治理 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与畜牧业污染治理对策 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浅议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对畜牧业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的探讨 探析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降低畜牧业环境污染的营养调控技术 河南畜牧业 提升畜牧技术 促进畜牧业发展 浅谈现代畜牧业养殖技术培训 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情况介绍 浅谈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浅谈畜牧业教学 浅谈畜牧业发展 减少畜禽粪尿污染 促使畜牧业健康发展 结合畜牧业的实际 正确认识面源污染 新洲区畜牧业养殖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及其生态保护方法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微藻技术治理畜牧业污染 微藻技术治理畜牧业污染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明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微藻能够让氨氮转化为蛋白,具有光合效率高、繁殖快、适应环境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

国庆前夕,大成食品集团、万科集团、华大基因及凯达环保宣布合作,这4家在各自领域内堪称翘楚的公司,联手跨界进入环保产业。4家公司共同成立绿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倍生态”),试图通过微藻技术为畜牧业提供生态环境解决方案。

雾霾、PM2.5、碳排放……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这类污染热词几乎妇孺皆知。然而,畜牧业污染也不容小觑。一项来自养殖业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现有7亿头猪、1500万头牛,一年的粪污就有31亿吨。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些排放物中相当大一部分未经处理。

大成食品集团董事局主席韩家寰表示,与因“冒烟”而备受瞩目的钢铁业、煤炭业相比,畜牧业污染可谓悄然无声,但实际上已成为国内仅次于钢铁、煤炭的最大污染行业。他呼吁,“畜牧业污染治理不能再退让了,不能再抱有一丝侥幸了”。

畜牧业已成生态环境高危杀手

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畜牧业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268万吨、106万吨和1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1.9%、21.7%、37.7%。化学需氧量越高,就表示水中的有机物污染越严重,仅从这一指标对比来看,畜牧业化学需氧量是农业总污染的95.78%,是工业污染的2倍。

而来自卓创资讯的一组研究报告显示,畜牧业占与人类有关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潜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来自畜牧业产生的粪便。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源污染、点源污染、土地污染、排放污染、空气污染等几大方面。这些污染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理,不仅会制约畜牧业发展,还将加剧环境污染。”9月29日,在绿倍生态成立仪式上,韩家寰如是说。

众所周知,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种植业,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牧分离、种养脱节,无法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土地与养殖场结合的大农场粪污还田模式,加剧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养殖场对粪便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畜禽养殖业未经处理的废水中氮磷含量很高,这种废水一旦排入河流和池塘中,会造成对氮磷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果废水渗入地下水中,会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当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时,便会造成永久性污染,并难以恢复。

一直关注环保的万科集团董事长、阿拉善生态协会原会长王石也注意到这一危急现状。与近几年鲜有亮相地产活动不同,王石全程参与了绿倍生态成立活动,他表示,治理畜牧业污染刻不容缓,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面对。他称自己虽是外行,但愿意为此站台。

四强联手研发微藻废水处理系统

“畜牧业不仅涉及三农,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畜牧业污染的治理,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来推动,即一方面需要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经济手段,动员市场的力量共同治理,在达到抑制畜牧业污染目的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称。

大成食品集团是一家有着58年历史的食品企业,韩家寰告诉记者,“我们日常在尽力减少污染的同时,也在关注整个行业的现状,我们认为,既然畜禽养殖的消费量越来越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那从业者唯有主动做出改变。”

该怎么改变呢?韩家寰的思路是,凝聚有核心竞争力的合作伙伴,通过开发新技术实现突破。最终,大成食品集团联合华大基因、凯达环保、万科集团,成立绿倍生态,将关注点聚焦在微藻科技上,试图通过微藻技术解决畜牧业污染的问题。其中,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凯达环保拥有15年农牧业废水治理稳定达标经验,已建成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0余座废水处理工程;万科则在环保社区生态方面有着卓越的实力。

据介绍,微藻至今已伴着地球走了30多亿年,能够直接让氨氮转化为蛋白,实现有机生物的逆转化;有阳光时以自养模式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黑暗时则以异养模式进行呼吸作用从而生长。

“了解到这一特性后,绿倍生态通过独有的微藻技术、强大的基因研发落地能力以及专业的运营团队,协助养殖、食品等相关企业设计及运营微藻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污水处理方法引起的二次污染,同时还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有效去除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有机物质。”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徐迅表示。

根据绿倍生态的布局,未来将通过微藻处理系统,借助食物链的循环利用系统,以沼气、有机肥和微藻系统为纽带的生态链,将畜牧养殖生态、人类社区生态以及食品加工生态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资源再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绿色高效的目的。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生态养殖,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而无论是比较领先的微藻技术,还是目前其他制造有机肥等技术创新手段,都在朝这一方向发展,是市场的良性探索。

微藻治污费用

比所有传统方式都要低

“目前畜牧行业的现状是,很多畜牧业企业对于节能减排工作都觉得‘心有余力不足’。”有专家告诉记者,“不断压低甚至忽高忽低的产品价格和一再上涨的节能减排成本形成了一个剪刀差,令企业处境艰难。”

记者了解到,尽管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养殖、种植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但在农村以及很多养殖场最后应用不了,因为很多养猪户、种植户觉得成本太高。那么,这种状况下,微藻技术创新怎样才能落地,获得更大的市场呢?

对此,凯达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勋表示,用绿倍生态的微藻处理系统治理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运行费用比所有传统的方式都要低,无论大型养殖场还是小型养殖场都有望达标。

不过,胡建勋也坦言,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政策面的支持,比如标准要统一、公平,不仅要求大养殖场达到排放标准,对小养殖场也应一视同仁。

篇12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9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地方将农村人口转移到一个稳定的地区,并实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目前我国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在实际治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治理措施的改进,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目前各个国家政治方针都从原本的统治转向治理,通过“治理”解决人民的需求。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是指无需依靠国家政府的强制要求,而是上下互动的过程,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进步和发展的机制。在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中,首先要明确治理具有互动性的特征,其并非国家政府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强制管理,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经过协调,互动等,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则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及相关单位和企业平等协调合作,从而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由于全球关于农村社区治理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本文主要对以下几种理论进行了分析:①社区治理,即主要由当地政府、农村社区组织、居民等共同管理社区内的大小事务,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模式。该种方式使农村社区内,各个主体相互促进发展。②自组织治理,该种治理模式主要是保证新型村农社区建设的有序性和活力。③社会资本治理,该种治理主要是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资本存量增加,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模式。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治理,即通过构建环境、经济、社会等指标体系,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中,我国政府对农村社区治理非常重视,主要是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差的问题,政府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有效推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严重的资金问题,且其还处在建设之中,各项事务都比较繁琐,需要所有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才能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首先农村社区需要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让居民有目标、有动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同时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要让社区居民真实感受到社区的进步和改善,居民才有信心和动力参与到建设中。为了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的进步,其加强了科技的发展,各个政府部门通过开展多项技术培训,让社区居民提高种植、养殖技术。

但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居民收入不稳定、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农村居民青壮年基本都在外务工,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在外务工,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相对不稳定,且农村居民所能够选择的行业相对较少,其经济来源很容易受到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目前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但存在公共服务不完善的情况,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并非居民实际需要的服务,而且很多非政府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在发展期间,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影响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阶段及模式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起步,国家政府根据农村发展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农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到2009年,我国进入农村社区治理发展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村社区居民和组织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推动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到2013年,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趋向于成熟阶段,主要是由居民和社区组织根据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有规划地进行发展。目前常见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有:①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如我国深圳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规模的扩张也比较迅速,将城中村、城郊农村基本消除。在城市化扩张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主要是加强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村民自治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农村社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促进民主发展。③就地城镇化治理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进行城镇化治理模式,将农村划分为农村社区,按照城镇化标准进行建设,并通过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四、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措施

(一)加强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模式的发展

在如今的农村社区发展中,要注重农村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即居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工作,使农村社区居民各个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另外,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政府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最好让社区居民自主完善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促进社区民主自治模式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能,不应随意将工作转移至其他部门。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模式,需要全部居民参与到农村社区的治理中,因此需要通过对居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感,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自身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利益关系,使居民更加有动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

(二)注重农村社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农村社区发展中,居民最关注问题。在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非常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农村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应当结合自身的特色实现经济的发展。首先农村社区应当明确自身的主要发展产业,并加强对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通过建设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等方式,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如今人们非常注重生态产品,而很多农村都没有被工业影响,其产品基本都属于生态产品,农村社区要意识到生态产品在如今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方式。旅游业也是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农村自然环境恬静,没有收到城市和工业的影响,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

(三)注重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社区居民的个人收入越来越好,但集体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导致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得不到居民的支持,因此需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得到保障。要想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根据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有领导性强、规划性强等特征的领导班子,带动居民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还需要注重对社区闲置资产的利用,很多农村社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体资产,其可以通过租赁、拍卖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另外通过对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也能够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如旅游业。农村普遍存在素质能力不强的问题,传统的经营理念不适合农村社区的发展,应当注重经济创新,如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一个居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目前非常注重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由于农村社区资金较为紧张,在建设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时,需要把握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并可以结合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特点,对农村社区进行规划。首先要保证电力、网络、水质等基本服务的完善,针对不同的公共服务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使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即根据居民的需求改变社区公共服务不完善的问题。

(五)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

首先应提高政府对农村社区居民社会保障的支付比例,使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得以提高。如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彩票的形式募集资金。另外可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运用机制。针对失去土地的居民,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根据失地居民的实际情况,给予居民相应的补偿,并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培训,让居民可以在其他的行业寻求发展道路。农村社区还需要加强对养老托残制度的建立,使老人、残疾等得到社会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率成为我国提高经济的发展方式之一,但如何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进行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注重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徐世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9-33.

[2]陈藻,冷天.“人”的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111-116.

[3]丁宁宁,李国锋,袁王月.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选择――基于多案例研究视角[J].农村经济,2015,06:56-61.

[4]贾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4,03:10-13.

[5]华芳英,鲍忠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能力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07:23-26.

[6]刘国章,王志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4,09:91-94.

篇13

[关键词] 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8-2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职权责不明确。社区建设管理及建设过程中职权不明确,其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其次,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再次,居委会人员选定存在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最后,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导致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二)主导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基层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行政执行式”领导的惯性思维中,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于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由于传统的街道管理是“眼光向上”面对上级,而非“眼光向下”面对基层群众,因而这种“计划、统一、权威”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三)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二是缺乏组织、创新能力,缺乏敬业、丌拓精神。三是存在有缺乏服务意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

(五)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不足。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1]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多是以老年人主,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同时在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上,应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满足居民需要。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当下社区存在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社区建设中,作为主人的居民参与程度很低,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同时社区居民可对社区工作监督和评价。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同时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总结

篇14

关键词:油田 物业管理 问题 对策

前言

随着我国油田生产建设的发展,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持续协调发展,对油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油田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促进油田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一、油田物业管理现状分析

(一)油田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势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从油田社区物业管理的整体运转情况看,油田物业管理模式具有以专业化为基本取向,促进油田物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区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提高了业主的生活质量两大优势。

油田职工住房的建设、管理以及教育卫生等长期分散于各个处级单位,虽同属一个油田却分片建设、自成体系,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很多资产还被隐性闲置。改革后,油田按区域把资产统归社区。这样一来,各个社区就可以从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规划居民区内物业资源的配置,既减少了重复建设和各种浪费,也促进了社区的有序发展。同时,油田社区是企业社区,最终要走向社会独立生存。走社区物业管理专业之路,住宅的建、管、修是谁的责任,主体很明确,很多物业管理单位还将业主是否满意与薪资直接挂钩。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社区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的语境下,态度可能决定着薪水。如此机制,业主自然能享受到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二)油田物业管理中的问题

近年来,胜利油田在油田社区物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积极的探索,油田社区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管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得到了提高、油田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油田职工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同时,有天在物业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1、管理体制落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尚未健全

由于多数油田物业管理是从企业的后勤服务系统转变而来的,长期处于附属地位,使得油田物业管理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没有建立形成科学、完整、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物业管理业务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和发展目标,造成油田物业服务系统管理混乱、发展滞后,始终跟不上油田生产主营业务发展的步伐。 同时“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使得各单位既搞生产,又搞物业服务,主辅业不分,产业集中度低,管理链条长,生产效率低,影响并制约着油田企业的持续发展。

2、物业设备设施老化、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石油企业社区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没有城市依托,生活区往往自成体系,企业不得不建设自我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但社区的建成时间长,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具备基本的物业管理条件。

许多水电暖等系统运行时间过长,设备腐蚀、老化严重,虽然每年进行大量的维修保养工作,但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故障越来越多,维修量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公司的服务工作质量;而且供电、供暖配套设施中存在的设计不合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给后期物业管理过程和系统维护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也会影响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系统还存在运行不经济、不科学的问题,能耗较大,增加了降低成本的难度。

3、物业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生活后勤服务单位,多年来承担着油田富余员工的安置任务,造成女员工多,男员工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简单操作人员多,技术开发人员少的局面,特别是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水、电、暖、冷、消防系统等维修、维护方面的专业人员。

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亏损大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油田职工住房、生活服务等基本上是由企业负担,职工很少交钱或不交钱。同时,油田各基地大部分单位水、电、气的收费仍然实行内部补贴价格,物业、采暖的费用基本上都由单位负担,油田的物业管理总体还是福利性的,油田职工的物业管理商品观念、缴费意识滞后,节约意识不强,加之物业管理人员多,成本高、投人不足、费用缺口大以及资金运作渠道不畅等原因,造成物业管理粗放、能源资源浪费大、物业运行成本高,既不利于物业管理市场化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节约机制的建立。

二、油田物业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整合重组油田物业管理业务,构建新型物业管理管理体制

要根据当前油田的实际情况,将油田物业与油田企业的生产业务全面分离,形成独立的物业管理业务板块,按照物业管理“企业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健全油田物业管理集团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分区域整合重组原分散管理的油田物业服务业务,按照适宜的物业服务管理规模,分区域组建物业服务管理单位,实现区域化管理;建立分开运行的物业管理财务管理体系及考核机制,实行物业管理分开运行、分开核算、分开考核,科学、规范管理。

(二)完善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油田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务的要求与期待值也逐渐增加,物业管理的内容和服务质量也将随之发生变革。当前要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基础上,加人大量的人性化和服务性的内容,把对物业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沟通、社区综合服务有机结合,增加服务的内涵,扩大服务的外延,真正把物业企业从管理转化为服务,突出地体现物业服务的本质。油田物业企业除了向业主提供必须的服务如公共房屋设备的维护维修,区域的清洁卫生、绿化、安全保卫之外,还在社区服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小区业主感到生活工作方便、舒适,无后顾之优。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加强物业企业与居民的联系,营造温馨、祥和、文明的社区入文环境,增加物业管理的文化含量,提升全新的生活理念,使业主时刻感受温馨、愉悦的家园氛围。

(三)加强物业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从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服务层次可以看出,物业管理绝不是那种简单的修修补补。各种现代化设施的操作与维修,各种专业服务的提供,都需要专业人才。而油田现阶段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知识层次偏低,缺乏职业技能,所以就需要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上岗人员一定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如保安人员要搞监控,得学会电脑;绿化管理人员应全面掌握绿化知识、花卉的种植和管理;维修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证书等,做好物业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四)实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物业管理的每一项工作,乃至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操作的随意性,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型智能化管理,全面开展小区“达标、创优、争强”等系列活动,积极推广成本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同时为解决资金的相对不足,应广泛开展内部挖潜,修旧利废,大搞内部创收,弥补费用不足。在工程项目建设上,不满足于简单维护,而是兼顾长远效应,花大力气治理、改变小区面貌,达到标本兼治的根本目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引进节能降耗产品,增加科技含量。总之,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必须以达到降低长期成本,确保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长期利润为最终目标。

三、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油田物业管理将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油田的物业管理必须走市场化道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油田物业挂历的科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