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效的企业管理范文

有效的企业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有效的企业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有效的企业管理

篇1

一、财务制约系统本身的建立和健全和企业管理的其他制度系统一样,财务制约系统包括:

(一)以预算、经济评价、各种计划等为主的事前决策浅析浅析制度,它是财务制约的核心;

(二) 以预算落实、资金掌控为主的事中制约制度;

(三)以财务信息核算体系和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为主的事后制约制度3部分。它应该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横向的全方位和纵向的全过程。

二、始终如一地予以贯彻落实有了好的制度并不等于有了一切,落实才是关键。规范的财务核算体系和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及切合实际的经济活动浅析浅析资料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集团)掌控财务系统的最佳策略(有条件的企业应逐步推行先进的信息系统)。

将这些制度系统植根在企业经营活动流程的全过程中,从而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需要强调的是,制度贯彻落实必须常抓不懈、始终如一。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多种理由(包括产权制度上的理由),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比如在搞企业内部承包制的一段时期内,许多企业只强调放权让利,管理粗放,到后来发现“放权容易收权难”,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财务制约系统阻力重重,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也是十分惊人的。一些设有国外分支机构的企业更是一包了之,包赢不包赔,国外分支机构本身也是天高皇帝远,任意为之,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大的。

落实财务制约系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即:

(一)统一性。这点在微观上(以企业或企业集团为单位)因为行业归属的一致性和隶属关系明确等理由,已能完全做到(在国外设立子公司的企业可以通过内账系统做到这一点)。宏观上在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也已得到很大改善,比如会计制度由1993年7月1日前的分散的会计制度到1993年7月1日后的行业会计制度, 再到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已实现了和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篇2

一、工商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在新时期背景下,很多的工商企业都认识到了其自身存在的管理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工商企业风险解决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工商企业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风险的把控能力问题。工商企业在管理上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其会因为经济发展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其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很多工商企业并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对于风险没有实施良好的管理,市场分析不到位,加上很多的管理人员并不清楚企业的具体运作方式,对于与客户之间交易情况也不甚了解,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地做出相应的发展决策,就会使得工商企业在发展上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问题,严重阻碍了工商企业的发展。

2.风险管理制度问题。大部分工商企业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指定相对完善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且企业在销售及财务的管理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没有严格依照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工作,使得企业的信用度逐渐下降,无法赢取客户的信任,导致客源的流失,从而引发严重的信用风险,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而且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在发生风险问题的时候,无据可依,无法有效解决出现的管理风险问题。

3.企业人员的素质能力问题。工商企业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想使得工商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的发展,就需要为工商企业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利用这些人才来推动工商企业的发展。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工商企业管理开展情况来说,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所选用的管理人员通常都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使得整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很多的管理人员甚至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对于管理的专业知识也不了解,无法使得企业有效避开风险,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多种风险威胁。

二、新时期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

1.提高工商企业风险的把控能力。新时期的工商企业在管理上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也会逐渐增加,为了能够使得工商企业有效解决这些风险问题,降低风险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就需要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能够了解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施风险管理,规避各种风险问题的出现。针对工商企业风险实施有效的把控,针对企业在生产的时候,需要应用到的信用资金进行有效的检测,尤其是要加强中后期的检测力度,在开展检测工作的时候,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够使得检测的效率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2.加大工商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需要构建完备的制度来对其各种工作的开展进行约束。工商企业也不例外。其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构相应的管理制度,依据这一制度来规避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此外,还要对担保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具备应付状况的能力,以及担保人员所属的工商企业在未来几年的经营趋势,这样才能减少因为担保质量问题造成的风险。

3.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工商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质量。新时期工商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要想使得工商企业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合理地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针对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全面的认识,这样就能够使得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

在管理人员正式上岗任职前,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岗前培训,在确保员工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使得员工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进行各种工商企业风险问题的学习和了解,展开风险调研,并制定相应的风险调研报告,依据该报告来充分地进行风险预测,只有具备了风险预测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对风险问题进行规避。

另外,就是要严格坚持相应的原则,积极选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管理人员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邀请相关专家来进行讲座,积极加强各个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自身企业的管理需求,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这一点是新时期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企业 有效 绩效管理模式

一、前言

要想从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要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绩效管理就成为了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直以来,许多企业在绩效管理的实际运用中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就感到困惑甚至放弃。事实上,只要选择了有效绩效管理模式,更新认识上的观念,坚持下去就能够得到效益。

二、绩效管理的目的

对于企业来说,有效的绩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绩效管理才能够达成组织目标,才能够开发出持续的沟通过程,能够形成组织目标预期的产生和利益,同时还能够推动个人和团队做出有利于完成目标的行为。

具体来说,一个企业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有5个方面的目的:

其一,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如果采用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做法,不但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还减弱了他们的自身价值。

其二,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挖掘出每个员工自身的潜力,让他们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极限。

其三,经过绩效管理之后,能够对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的贡献与业绩统计出来,做出一个有效的评价与排序。

其四,在员工的绩效与组织绩效不断的改进过程中,能够为员工个人与组织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其五,企业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让每一个员工实现自己制定的工作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企业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

三、有效绩效管理模式的作用

一个企业要提高自身实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因为有效绩效管理主要起源于质量的管理,实质上是超越了质量的管理。

绩效管理将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以及程序化的体系理念大力进行推广,深入到了企业中的各个管理领域。也只有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整体绩效与能力,为员工、企业乃至社会创造价值。

企业的绩效管理必须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理念,让它贯穿于有效绩效模式的各个要求之中,成为企业全体成员尤其是企业的高管的理念与行为准则。

四、企业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

绩效管理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沟通的过程。从绩效的计划到绩效目标开始,一直到绩效自身诊断和提高,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需要领导和员工之间沟通来完成。也只有听过彼此的沟通,领导才能够将工作的目标、要求以及体现的价值传递到下属,让双方达成了共识和承诺。因此,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是离不开沟通,同时还涉及到方方面面。

(一)将绩效管理深入到全体员工的思想中

一个企业的绩效管理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宣传机构,大力宣传绩效管理的宗旨是以尊重员工价值的创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员工的短处和长处,便于扬长避短,改掉短处发扬长处。同时还要让员工明白,绩效管理不是领导对员工的刻意管制,也不能成为不原则的做好好先生。

同时,企业中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员工自身的发展,将员工视为管理主体,通过绩效管理来改善机制,给员工自我展示的舞台。只有管理的同时心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工作、生活以及未来负责上关心员工,才能够实现领导和员工心与心交往。

(二)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与年度生产经营的目标。企业要按照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责,将企业的年度关键绩效指标与重点的工作任务,划分到各个部门。这样就形成了各个部门的年度关键绩效指标与重点工作任务,而每个部门再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分工进行管理和分解,这就形成了岗位的月度工作重点。

当然,在划分的时候要建立适当的目标值,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不能够划分差别太多,挫伤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绩效监控,将绩效管理和员工发展挂钩

划分到每一个岗位之后,还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控和跟踪制度,要确定完成的真实情况。制定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之前,要详细分析企业的战略核心竞争要素作为基本点与出发点。

同时,为了增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还必须将绩效管理与员工的发展挂钩。要实施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体系,通过月度薪酬或者年终奖金的形式对工作积极的员工进行奖励。也只有将绩效和回报挂钩,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有效绩效管理。

(四)精心组织,严格执行

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制度和考核上,最重要的还是精心组织,严格执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才能够形成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

五、结束语

企业要稳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激烈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杰梅,基于绩效管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交通企业管理,2008年

篇4

【关键词】企业 文化 管理制度 融合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国内企业来讲,面临激烈竞争的同时应该积极的抓住挑战,以便于企业可以长久的发展,因此把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就显得特别重要。融合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不仅可以让企业管理理念得以更新也会在企业中创造积极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的管理制度

所谓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是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组织的制度,包括企业的人事、生产等规章理制度。这些制度可以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约束,以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得以实现,对企业规章制度来讲是硬性的约束,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它是一种准则去对公司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更是一种手段让企业的管理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的行为可以进行很好的约束,以便于企业员工的个人活动开展的合理性得到保证,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同时还能对企业的利益进行维护。要想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进一步的科学化。

二、企业文化

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时候慢慢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信念和规范的总和,并被企业的员工所承认和遵守。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必须知道怎样做更有利于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慢慢的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成为员工的观念之一,一旦形成这种观念,就会促进员工对行为规范的遵守,进而形成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生存被企业管理制度直接的影响着,而企业文化则会给企业管理提供动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因此,企业在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发挥文化的主导作用,激励员工在企业管理框架下积极的服务于企业,以便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企业文化与其管理制度的关系

其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部分。物质、活动、做法和精神等是企业文化的组成。同时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进行有效的融合之后便形成企业的管理制度。其二、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文化的体现。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要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遵循,这是企业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经营的方式和风格。其三,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被管理制度所促进。企业文化表现的形式之一便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使用这种办法可以让企业中好的文化更好的被促进,并在企业中不断地传承,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促进企业的发展。其四,企业管理机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形成企业的文化,企业中氛围的营造、默契的形成都需要企业文化发挥作用,才能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尤其是企业的规模比较大或者跨国公司沟通起来比较难,要想约束员工只能使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实现。

四、企业文化与其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对策

(一)创造良好共生环境

第一点,我们应该选择高质量的人才。素质较高的员工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容易接受,让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的被促进。第二,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需要对员工进行培养使用,优秀的人才可以让企业的发展得到促进,毕竟优秀的人员很少,企业就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培养,并努力的把这些员工留住。

(二)整合共生单元

就企业而言,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存在的情况有下面几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出入,它们二者存在方向上的差异,没有实现共生;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虽然处于共生状态下,但是其一致性有差异。要是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高度一致,存在共生的状态,企业追求和实现的是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较好的共生,之所以企业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追求,主要原因是只有这样才会让企业的发展被进一步的促进。一个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注入力量,提供活力,最终让企业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路,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则会给企业的发展“拖后腿”,让企业没有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对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让他们高度的默契,保持共生。让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制度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让企业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三)建立特色企业文化

要想让企业中建立的文化有特色,主要措施有:第一,对企业的战略来讲,企业的文化尤为重要,因此就在企业中建立建立文化的时候要有选择的开展,不能不管实际情况,为了开展企业文化而开展企业文化。第二,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特色的,这样才能深入到企业的精髓并展现企业的精髓,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第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企业文化要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进行继承和发扬。见证企业历史的是企业的文化,是经过企业长时间的积累留下的历史产物,就和中华文化一样,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变成了当前我们全民族共同的文化。但是时代在发展,企业文化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实际情况,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必要的改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要抓住时机,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完善和发展,不仅要做到与时俱进,还要做到具有特色。

(四)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管理体制的内涵

其一,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对实践活动进行引导。管理是企业的生命,文化是管理的核心,企业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员工的参与,这样才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统一的思想。这就要求企业要想想尽一切办法让广大的员工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并乐于参与,让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的发挥,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同时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其二,为了让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就需要在实践中对企业的精神进行培养,团队精神、企业文化不会自发的形成和建立,需要让企业的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对员工进行“锻炼”,在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地增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

五、结束语

经过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现在来讲,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同时也是它的文化主体,企业两个有效的管理手段是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制度,两者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是双向共生的。企业发展的时期不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重要性也有差别。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紧密的结合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让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汇集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企业增加活力的同时进一步的让企业的竞争力有效的提升,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保持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议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辨证关系的应用[J].甘肃农业.2012,02(09).

[2]王建中.从员工的动力机制看抓好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有机结合[J].四川水力发电.2013,15(02).

[3]曹俊芝.企业管理的新视角―――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J].经济师.2013,06.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 经济效益 发动机 优化

一、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顺畅和有效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进行财务管理时,需注重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安排资金周转和财务审计等;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注重合理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储备等;进行销售管理时,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有效结合点、销售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等。

而企业经济效益则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企业要发展,必须降低财务的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

二、企业管理的优化与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就是加强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管理,以此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及市场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管理措施来实现企业管理的优化:

1、劳动力管理

发动机企业的劳动力队伍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操作员,因此企业应该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努力改善企业劳动力:

对于普通操作员的管理:影响发动机企业盈利的因素之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企业应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消耗。

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压缩管理人员的数量,精选具备高效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并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管理方法的管理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管理人员精而少的基础上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2、财务管理

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的推进,财务管理对公司战略支持的重要性日趋体现。企业凡是有财务数据的地方,都是需要财务管理的地方,财务管理要扩大到对公司资源的管理、资本的管理、知识的管理、价值的管理。为此,财务管理的职能要从原来的数据汇总、整理、记录,转变为公司发展规划和财务战略的实施者、公司投资发展和经营决策的支持者、公司绩效目标管理的推动者。同时通过制定成本标准、控制成本来减少财务开支:

(1)制定成本标准

各管理部门应将计划中的大指标分解为小指标,并根据实际的生产销售计划,科学合理的来制定短期的费用开支预算,把它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

(2)控制成本

成本的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主要包括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和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生产、合理派工,控制因生产导致的产品屯仓、人员荒业等现象,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及企业经费的占用。

3、技术创新管理

由于国家政策鼓励生产环保、节能型发动机,大排量、大排放的发动机将受到一定限制;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发动机也在朝着优质、轻便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发动机企业研制的技术和创新意识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企业应引进先进的改进技术,并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工艺试验、快速反应于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并制约各单位工艺、设计、制造等方面发展的问题;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优化生产工序与作业流程来降低成本,自觉进行小改小革,实现技术升级。

其次,国内发动机企业所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昂贵,但设备功能开发不足,使用效率也很低;员工工资性成本越来越高,但员工、设备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却远远低于国外,因此我国发动机行业失去了低成本优势。所以,发动机企业必须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措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针对发动机科研费用的管理,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升预算管理,将科研经费预算与工作计划有机结合,一方面,对于预算执行率低的项目,按照不同情况进行整改。另一方面,逐步核销超支挂账的科研费。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并适时开展审计形成制度。二是加强沟通协调,抓科研项目管理要从信息管理抓起,财务部门要及时提供项目成本有关信息,项目管理部门要关注项目经费开支、通报项目进展情况,计划部门要及时通报项目开设、撤并、验收等信息。公司要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例会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制订好措施。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将科研费管理与其他科研生产任务、与日常工作统一到综合平衡计分卡工具中来,形成从公司总部到成员单位上下联动的机制,并在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奖惩并行。

4、质量管理

要建立适合任何型号、任何阶段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型,以降低质量损失为切入点,推动全员参与质量改进,制定降低废品损失和工装工具的绝对数指标,并改善检验检测设备以保证产品质量。具体措施有:

一是完善质量成本科目设置。全面完善质量成本的三级科目,重点完善鉴定成本,要由关注过程鉴定成本(检验费用)转移到关注整机鉴定成本(检验试车),将检验试车费用纳入鉴定成本中;在内部质量损失方面,按废品损失发生的责任主体细化科目设置,强调其责任,实现降损增效。

二是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对历年质量成本深入分析,确定控制关键点,据此向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下达降损指标,以减少资金投入。针对内部质量损失,建立以降低废品损失绝对值为主体的质量指标考核体系,查找废品损失“大户”,实施重点控制。针对外部损失,下达“降低返厂机数量”指标,拉动关注客户需求,提高外场服务质量,提高故障深度排查能力。针对鉴定成本,设置“一次试车合格率”指标,并分解落实,发挥团队优势,制定有效措施,做到举一反三。

三是全员参与质量改进。建立质量改进项目簇,动员全员力量,对产品实现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和改进。倡导“不制造缺陷,不隐瞒缺陷,不传递缺陷”,通过转变员工的心智模式,建立追求“零缺陷”的强烈意识,使“零缺陷”理念真正成为公司提升质量的精神动力。

企业管理优化策略还有企业文化的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员工职业生管理等管理方式,针对企业的特殊性可偏重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动机企业科学的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帮发动机企业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优势,因此企业的管理方式是经济效益的主控因素。发动机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企业管理制度,从人、财、物等多方面入手,节约发动机制造成本,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并根据企业实际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工作思路,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汪国银、杨亚达论国有企业创新型组织模式的选择与构建财政研究,2010(06)

[2],王苍海国有企业管理与创新的有效途径甘肃冶金,2007(01)

[3]陈刚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创新[J] 理论月刊,2006(11):5-8

篇6

【关键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系统是一个强化企业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创新产品类型,有利于协调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CRM背景下的企业逐渐将传统以市场和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可以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开发客户资源、实现高利润回报奠定基础。

一、客户关系管理含义

CRM是一种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管理机制,其管理思想是将企业合作伙伴、最终客户及分销商作为经营发展的主要资源,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模式,使企业与客户实现共赢;它主要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另外,CRM也是一种改善客户与企业关系的管理技术,是企业通过技术投资建立起来的能够收集、跟踪和分析客户信息的系统。它可以将收集和整理的客户信息资源提供给企业销售、客服等部门,增加客户联系渠道和客户互动,有利于企业为客户提供针对和跟踪服务,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营业外收入。

二、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成为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但是由于企业不同部门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导致企业内部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加上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浪费。而CRM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注重挖掘和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可以使企业在了解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创新管理理念,减少管理机构层次,从而改变以往以降低价格、扩大规模强化竞争力的局面。

2.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企业实行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将有价值信息进行共享,这一操作离不开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支撑。只有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才能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3.提高客户忠诚度和认可度

客户关系管理需要企业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个别化、私人化的服务,这样可以从情感上获取客户认可和支持,帮助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经营管理主要以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为主,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能够节约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创造更高理论回报。

三、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有效措施

1.有目标、有计划的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明确客户关系管理目标,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定CRM入口,一些企业认为,从Web网站入手比较合理;还有一些企业则认为,从call-center入手比较合理。其次,需要对企业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企业客户种类较多,包括现有客户、潜在客户、目标客户等,只有将不同客户信息档案进行有效区分、科学管理,才能明确不同客户的购买行为和服务需求,有利于企业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特色化的服务。最后,以客户为经营核心。如果企业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没有将客户作为出发点,没有结合客户需求设计CRM系统,就无法达到理想管理目标。当前,仍有一些企业认为,CRM系统存在的目的就是向客户推荐产品,如果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那么就能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实则不然,企业只有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在全面掌握客户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CRM系统,才能确保系统发挥真正作用和功能,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好客户资源。

2.将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若想让企业文化在企业客户管理中发挥作用,就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从企业管理层入手。企业领导需要认识到“客户为主”的重要性,只有领导提高重视程度,才能引导下级部门执行相关工作。第二,加大力度构建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的企业文化。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广大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只有职工在思想方面强化认识,才能落实到具体工作过程中。面向职工灌输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需求,需要企业各部门、各流程负责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其他职工形成“客户第一”的意识,如此则能保证企业从上到下形成一种氛围和一种文化,使所有职工认识到“客户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资源和基本动力”。从而不断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如此不仅能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认可度,还能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永葆活力。

3.充分认识到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客户关系管理离不开信息数据的支撑,保证信息数据真实、可靠是必要的。这就需要企业从几个方面入手实施管理工作:第一,构建结构合理、扩充性强的数据库,用以储存客户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分析,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企业创造更多商业价值。众所周知,客户信息资源是动态变化的,而造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另外,客户不同时期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企业只有及时捕捉客户的真实信息,才能在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提供针对。第二,企业要具备管理客户信息和预测客户信息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制定健全、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信息资源准确无误、更新及时。为了进一步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掌握客户自然情况、行为爱好等要素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促销活动、商品描述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同时“迁移”数据库中已经过时的文件,避免信息资源错误使用。第三,为了尽可能引导企业职工参与客户关系管理,需要构建一体化信息沟通平台,确保信息采集准确、可靠、及时。同时需要确保数据可使用,便于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更加融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市场竞争也逐渐由传统产品价值向客户需求转变。经济全球一体化及国内外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逐渐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另外,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需求,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CRM系统迫在眉睫。CRM系统与企业职工素质、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可以帮助企业充分掌握客户需求,及时了解客户最新的信息资源,以便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潜.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价值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38-40.

篇7

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结果进行考察、测定和评价的过程,即根据员工的职务标准来比较和评价员工一段确定期限内对企业贡献的一个过程。现代绩效考评由注重行为到注重结果、由注重惩罚到注重改善、由单向考评到双向交互沟通。本文重点就绩效考评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予以阐述。

绩效考评的意义

绩效考评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员工职务调整的依据,从而达到知人用人的目的。二是确定合理劳动报酬的依据。按劳分配是企业员工的分配原则,准确地衡量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也是推动企业奖酬制度逐步科学化的基础工作。三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考核本身是一种激励因素,通过考核,一方面肯定成绩,指出优点,另一方面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对后进者产生鞭策作用,使广大员工保持旺盛的精力,完成组织的目标。四是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依据。通过绩效考评,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考核也是判断培训效果的主要手段。五是为上级和员工之间创造了一个正式沟通的机会。通过考评使员工的努力方向与企业的目标联系起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绩效考评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绩效,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规模的增大、管理观念的提升和竞争压力的加大,电力企业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并且在绩效管理的工作中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员工认为,绩效考评不过就是每年填写的那几张考核表,年年基本如此搞,搞不搞差不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其实,这正是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对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绩效考评这一个阶段。

(2)存在着主观随意性,没有或缺少严密的制度规定,无统一的标准或精确详细的解释,随考核者个人理解来掌握,难以使考核达到准确。在实践中,考核的正确性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常见的或者是以偏概全,部分印象影响全体;或者是类己效应,对跟自己某一方面相类似的人有偏爱而给予较有利的评估;或者是趋中效应,硬套“两头小、中间大”的一般性规律,不从事实出发,做出极端评语,甚至干脆来个平均主义,一视同仁,都评个“中等”;或者是近因效应,不久前发生的、时间较近的事件印象较深,认为这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或行为,当做被考核者的一般特征。

(3)存在着考核手段单一,不使用量化测评工具,缺乏可操作性。考核体系设计的不科学,过于笼统和过于细化都会造成可操作性差,以欠缺量化的模糊标准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尺度不好掌握,考核结果受考评执行者素质影响较大,太随意,不严谨,可操作性差。而太过细化的考核标准和过于繁琐的考核程序实施起来,给考评执行者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内容,也增添了大量的考核参与者,由于“群龙不治水”,导致考核无法正常执行,有的考评执行者只好走过场,考核时拍脑门、凭感觉,考核成为一种勾勾划划的打分填表游戏,可信度低。四是考核过程封闭,考核程序不公开,考核结果不能及时向员工反馈,几乎没有考核后的面谈,使员工没有申诉说明的机会,不能相互沟通。种种缺陷大都来自考核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其结果必然影响考核的可信度与效力。

绩效考评有效运用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当前国内各行各业都相继推行全员绩效管理,来谋求企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推行全员绩效管理,绝不是在现有管理体系之外再凭空搭建一个“空中楼阁”,而是想通过建立一种新的以人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平台,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和考核全部融入其中,通过建立良好的“对接”,使其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通过全员绩效提升进而使企业的各项绩效均得到有效提升,实现良性循环。

针对本文第一部分所列举的当前绩效考评所存在的问题,实施绩效考评的有效运用,企业必须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1)考核标准要科学、规范。考核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客观、规范。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定岗、定责。能量化的岗位尽量用量化的数据做标准,不能量化的岗位对行为标准的描述要有个清晰的度,以便于执行者将员工的行为对照标准,直接考核测评。

(2)考核程序要有效、可行。考核程序尽可能地简单、直接,以保证有效可行。360度全方位考核看似客观公正,但实施起来恰恰相反,一些人事不关己,应付了事。一些人故意让别人落后,还有一些人牢骚满口,考核操作难度很大。在实施过程中,不摆花架子,实实在在,简单有效即为真理。

(3)考核结果要公正、受控。要保证考核结果严肃、公正、拉开档次,必须有一个考核审核系统和考核监督系统,来保证考核结果的可控性和公正性。同时也对考评执行者的责权对应有个考核,并承担起员工上访及情况的解决反馈。

依据以上原则建立的科学、客观、合理、可行的考核体系,对绩效考评的过程和行为进行有效保证,绩效考评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绩效考评的有效运用的“三个延伸”

要想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不单单是依靠绩效考评的结果,更多的是依靠绩效管理的过程来提供保证,所以说以绩效考评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实现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证企业整体绩效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于已经建立了绩效考核系统的企业,实现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强化三个工作重点的延伸。

(1)从重回顾过去延伸到重前瞻未来。绩效考评是回顾过去的一个阶段员工的成果,追究过去一个阶段员工的过失,以考评的结果来对员工的过去一个阶段的表现做个了断,重要的是事后评价、回头看,不具备前瞻性。而绩效管理是向前看,具有前瞻性,能帮助企业前瞻性看问题,有效地规划企业和员工的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进行有效的预测,帮助员工主动积极地完成工作,获得优秀的业绩。

绩效考评的时候更多的做一名裁判员来裁决名次,其实绩效管理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追述过去,更不应该是为了发现员工的“罪证”,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延伸到前瞻性上,侧重前瞻性,把绩效考评的结果当作手段和工具,当成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充分利用绩效考评的结果,通过评价员工,发现员工在绩效方面的问题,通过诊断找出产生问题和差距的原因,为采取措施提供整改依据,进行前瞻性计划和指导,有方向辅导和帮助。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进行有效预测,以此作为下一阶段绩效提高工作的重点。

(2)从重阶段总结延伸到重过程管理。绩效考评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注重的考评结果,而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注重的是每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动态的绩效管理,需要整个过程的跟踪。仅关注绩效结果考评而忽视过程管理的作法,就如同一个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测试结果而忽视平时学习管理和知识提高一样。“木桶定律”告诉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桶壁上的最低的那块木板儿的高度,而不取决于最高那块木板儿的高度,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加强对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过程的管理控制,是一个企业成为结实耐用的木桶的不容忽视的要点。把绩效考评的重点从阶段总结上延伸到每个环节和过程的指导和监控上,对设定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监控有无偏离预定轨道,及时跟踪,有效沟通,合理指导,调整反馈,收集数据。让员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使绩效目标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保证问题在形成之前和即将形成之际得以及时解决,避免问题形成之后的考评处罚。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和员工的二者俱伤,获得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3)从重奖优罚劣延伸到重能力培养。绩效考评重的是根据考评结果奖优罚劣,绩效管理重的是在奖罚的基础上利用考评结果分析原因,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绩效水平。实行绩效考评,有了考评结果,企业就会表彰高绩效者,这些高绩效者就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容易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时企业必须淘汰低绩效者,如果不能淘汰低绩效者,企业需要改善管理,确保提供员工学习培训的机会和能力提高的机会,以防有人掉队。试想一下,我们在想方设法地发展企业,但是却没有多少人能和我们同步,就如同登山,我们拼命地往上爬,可到了山顶后回头一看,却发现不少人还在半山腰。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文凭的有效期和知识的保质期,文凭和知识就像牛奶和面包一样,是有保质期的。有人对大学毕业生做过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一个理工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保鲜期顶多为4-6年。这好比水库里的水,没有新水源的补充是不能发电的。知识也一样,只有在不断补充、更新后,使用起来才有价值,就像蓄电池,只有不断地充电才能不断地放电。员工也一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充电,才能不断地为企业创造财富。

另外,在侧重奖优罚劣的同时要把重点延伸到重能力培养上,充分利用评价和考评结果,找出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培训和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从短处进行补充学习和训练,通过考评了解员工真正需要,欠缺什么培训什么,解决妨碍企业和员工发展的问题,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开发员工潜能,达到绩效水平提高的目的。

篇8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财务监管工作的现状,接着从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前瞻性规划和决策入手;来说明加强企业财务监管是新时期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监管 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企业经营机制逐步成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监管制度则是新时期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方面。现在有不少企业对企业监管制度认识不足,使大部分企业监管制度很不完善,会计数据失真、私设小金库、设账外账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要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企业财务监管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得以显现。但由于企业的认识问题使得财务监管问题流于形式。一是不少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有章不循,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审计,遇到问题“灵活”掌握;二是内部会计监管、控制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机构;三是企业领导对会计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以为是,管理不善,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职责不明,这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四是财务监管(即会计的事前审批、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五是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差,表现在文化、业务水平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靠人情、凭关系混进会计岗位,只听领导指挥,不管规章制度,对法律、法规更是置若罔闻;六是有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造成会计数据、会计报表失真,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

二、建立健全企业监管制度

我们知道新时期的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监管制度应渗透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体系。财务监管制度的推行,不能仅仅从会计入手,应全面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的组织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始终。合理配置各职能部门权限,以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管理的目标。而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就是企业领导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完善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监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促进企业监管制度有效运行,发挥控制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为研究制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对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权限,依法制定严格的批准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在《会计法》的指导下,以执法检查和其它检查监督的方式,督促检查各单位执行规范性的企业监管制度。必要时,可通过资产年检和企业监管制度挂钩,在国有独资企业率先推行,使国有独资企业在企业监管制度的推行和建设起到一个带头示范作用。企业要加强对其财务监控就必须制定并实行严密的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企业自我约束,规范经营的保障,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为投资者监督经营管理提供体制框架,为经营管理者施展才能搭建平台。而企业的财务监管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这种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上,从而确保企业规范经营。

2.健全财务监管组织架构。在企业设立财务监管机构配备总会计师,实行财务委派制应当是现阶段强化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组织架构。财务监管机构专门监督企业各级组织企业监管机构的设立、企业监管制度的建设,以及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总会计师重点监控所属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重大经营计划及预算的执行情况,确保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和其他重大经济事项的全面完成,参与重大的经营和资金运作工作;实行财务委派制有利于对企业的财务实行垂直领导,避免因利益关系而受制于本企业的领导,减少财务违纪违规现象的出现。

3.完善财务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监管办法,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财务监管应体现法律监督、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原则。企业监管制度是实施财务监管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系统,使财务监管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全方位控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4.加快信息技术在财务监管中的运用。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通过会计电算化、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财务监管,可以有效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控制。在企业会计电算化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逐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推进企业集成化财务管理,做到业务与财务信息的实时反映,实现财务信息的远程控制,真正体现提高决策、监控和执行的效率,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监管信息反馈。

5.以人为本,加强财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把财务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学习型的总会计师队伍、财务骨干队伍、从业人员队伍。二是持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既是加强财务监督的思想基础,也是开展财务监管的前提,其在财务监管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实施

良好的企业监管制度,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和贪污腐化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也有利于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秩序健康运行。企业监管系统必须具备成本低和效益高的特点。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企业监管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1.财务全程监管。财务监管活动应渗透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贯穿于企业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等各个环节。只有做到对企业经济业务全过程和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监管。

2.财务分级监管。为确保财务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财务活动,由适当的财务监管主体进行监控,实现管理界面清晰、层级分明。达到既要维护投资人权利,对财务监管的权限适度集中,尤其对重大财务事项的监控,也要维护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3.财务监管制度化。为有效加强财务监管工作,必须将财务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科学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财务监管程序。

4.财务监管内外结合。由于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内部利益的影响,内部财务监管对部分不规范的现象可能忽视。结合外部监管,可弥补内部财务体系的疏漏,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水平。

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绩效管理;考核

一、引言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基础。当前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由于人力资源本身具有流动性大、个体差异性强的特点,所以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要基于实际情况,凭借科学、合理的手段或方法,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来使企业人力资源获得扩充。绩效管理就是其中一种效果十分明显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但是,从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仍然潜藏着不少的管理漏洞和问题。因此,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绩效管理的应用,并不断提升其管理有效性,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企业实施绩效管理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仍然有一部分企业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绩效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而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还有一部分企业直接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混为一谈,将绩效管理视为引起企业员工之间出现非良性竞争的关键导火索,而减少了对企业绩效管理的支持力度,或者根本不重视企业的绩效管理,认为其可有可无。

(二)企业绩效管理的沟通工作不足

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领导都将过多地关注倾注于绩效考核环节,但是却忽视了与员工的充分沟通交流,致使企业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内容、指标及最终结果等一无所知。这样的绩效考核,自始至终都只是企业领导者对员工进行的单向考核,根本不能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起到任何的促进作用,既不能让企业员工及时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缺陷进行改进,也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更不可能实现企业绩效管理的真正效用。

(三)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不符

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严重脱节的现象相当普遍:尽管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非常到位,预定的绩效目标也能够按时完成,但是企业的综合绩效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各职能部门在制定绩效目标时,只考虑了本部门的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绩效目标,只能片面地体现一个部门的利益,而根本无法代表企业的整体利益,最终还会使企业的战略目标被稀释,既不能让企业绩效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更不能让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三、提升企业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促使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更顺利开展

第一,作为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树立起正确、科学、与时俱进的绩效管理观念。要从思想上真正提高对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一丝不苟地将绩效管理理念贯彻到企业工作实践的全过程中去。第二,作为企业的绩效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支持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让绩效管理理念在全体员工心中生根发芽,进而充分意识到绩效管理对自身绩效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巨大提升作用,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第三,企业还要对现有的绩效管理系统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如建设与之配套的培训体系或辅导体系),促使企业的绩效管理内容更丰富、更贴近企业实情,同时也让广大的企业员工更深入、更透彻地认识到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质,加强他们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支持,让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得更顺利。

(二)加强企业领导者与员工间的沟通,让绩效管理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

在绩效管理工作中,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主要体现在目标沟通和绩效沟通两方面,前者是绩效管理体系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后者则是将企业绩效目标串联起来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企业的绩效管理不仅是领导者的责任,同样也是所有企业员工的责任。而企业员工同时也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本对象,所以,领导者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借用一切可用的方法或手段来不断加深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知和理解,并不断提高员工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充分、平等、双向的沟通,能够促进两者间更快地达成一致目标,让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尽快落到实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参与度,让他们由被动的工作接受者成为绩效管理目标和体系的真正决策者,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

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和员工对绩效进行沟通,还能够在履行绩效管理目标及职责的过程中不断勘正错误。领导者与员工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员工业绩反馈以及领导者业绩指导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员工将预定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真实地反馈给领导者,并从领导者处获得支持和帮助;而领导者则需要及时掌握员工工作进展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并帮助员工清除工作障碍,提升工作质量;此外,领导者还会为员工提供他们工作所需的培训,并将他们在工作的表现实事求是地反馈给个人,让他们及时更正工作中的错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和追求打下基础。

(三)基于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并构建完善的效管理体系

企业绩效管理关键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都需要紧紧围绕绩效目标来进行,如果企业制定的绩效目标不科学或者不合理,就会对企业管理的质量及其经济效益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让企业的战略目标成功实现,就必须要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实情,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短期和长期绩效目标,并在充分结合企业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来共同促进企业的快速、循环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的绩效管理并不是静态的管理结果,而是一个循环、往返的动态管理体系。企业进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当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企业就需要从宽度和精度两个角度出发,准确地对绩效管理的完整性进行把握,并且不断修正、创新绩效管理体系,进而及时解决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此外,还应该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相融合,建立起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全体员工创建良性、健康、积极地工作与竞争环境,并结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员工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估,以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而且还大大加强了企业的人心凝聚力和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提升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员工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支持,促使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更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企业领导者与员工间的沟通,不断提高员工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绩效管理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最后,要基于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并在充分结合企业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来共同促进企业的快速、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1、沟通的涵义

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涉及到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过程和行为” 。沟通对管理者的重要性体现在至少两个方面:首先,沟通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得以实施和完成的基本条件。只有保持信息的传递畅通,并得以理解和反馈,才能更好地实现各管理职能。其次,沟通也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通过沟通,管理者把组织内部的成员联结起来实现组织的目标,没有沟通不可能进行群体或组织的活动;沟通的效率以及沟通的效果将对组织的整体绩效有重要影响。另外,沟通还为组织建立起了同外界联系的桥梁,任何组织只有通过与外界的沟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企业管理沟通

企业管理沟通,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旨在完成企业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对企业组织有意义的信息发送、接受与反馈的交流全过程。其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应当形成有效的管理沟通制度、建立易于沟通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管理层的沟通能力、构筑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管理过程是一个通过发挥各种管理功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机构的效能和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3、沟通对于企业管理的战略意义

3.1 沟通有利于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一方面,沟通有利于领导阶层了解属下员工和他们正在做的工作,掌握最真实、直接的信息。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有助于领导者掌握更真实、全面的信息,有利于他们在决策之间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和判断,进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信息沟通也有助于员工了解领导者所作出的决策。只有当被领导者真正理解领导者所做出的决策,才能更好地执行这些决策。

3.2 沟通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情感沟通既体现出公司对员工的关心,也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拉近了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情感沟通能够加深沟通双方之间的信任度,体现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情感尊重,进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情感沟通能有助于增进领导层与下属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信任,消除冲突,消除误解和情感上的隔阂,使员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了凝聚力。

3.3沟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沟通可以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一方面,现代企业内部,人员众多、业务繁杂,并且高度专业化,利害冲突、意见分歧、相互制约和摩擦在所难免,而意见和信息交流与沟通可以消除这些弊病,增进组织的效能。另一方面,在庞大的企业中,建立自由交流的信息沟通网络和方式,可以改变文山会海、拖拉作风、等恶习,从而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

3.4沟通有利于提高竞争能力

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也就是说,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而有效管理的焦点在于有效沟通。通过有效沟通,可以实现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利益或效益的最大化,这对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大有裨益。

4、如何加强管理沟通

4.1 形成有效的管理沟通制度

单凭主体的沟通意识,会使沟通工作显得凌乱和随意,也不利于发挥沟通的有效性。只有建立起完备的沟通制度,才会使得企业内部沟通工作有序的开展。完善的沟通工作制度包括:一是以规范的形式确定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制定前,应当征求员工的意见;制定后,应将其传送给所有员工,以求共同理解,统一认识并消除紧张情绪,以求人事上和谐关系的产生。二是参与制度。如建立工作座谈会,交流会等制度,力求让每个员工都参与进来。三是可以建立建议奖励制度。在世界很多国家的知名企业中都采用建议奖励制度,员工所提建议一经采纳就会得到一定的报酬作为奖励。

4.2建立易于沟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机构层级太多,信息传递不仅容易产生失真,还会浪费大量时间。企业的机构越复杂,管理层次越多,职能越不明晰,其沟通的效果就越差,高层指令传达到基层的时候往往已经走样;同样,底层人员的建议与反映在到达管理者之前历经层层扼杀往往已经消失殆尽。为了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管理者要根据企业战略的实施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减少沟通层级,建立易于沟通的企业组织结构。具有较少层次的扁平型组织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它可以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避免信息传递链过长而失真,有利于信息的有效沟通。

4.3 提高管理层的沟通能力

管理就是对企业所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一系列的活动。作为管理者,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企业的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员工,并指引和带领他们完成目标。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对员工施加一种影响力,使他们不仅心甘情愿地服从而且乐于工作,为实现本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可见,管理层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一方面,管理者要学会“倾听”。倾听会使沟通变得全面和深入,有效的倾听既帮助接收者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对方的情感。同时,有效倾听的管理者还发出了一个“他们关心员工”的重要信号。倾听是沟通中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学会“表达”。管理者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要抓住核心思想,措词要清晰、明确,力求准确,使对方能有效接收所传递的信息。同时要注意非语言信息的表达,如沟通者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目光手势等身体语言,因为非语言信息往往比语言信息更能打动人。

4.4构筑有效的沟通渠道

管理沟通渠道应该使管理沟通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因此,企业应围绕企业文化、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一套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相结合、传统沟通和现代沟通相结合的沟通梁道。传统的沟通方式如面对面的交谈所带来的归属感、信任感对企业的员工来说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沟通机制的创新,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沟通效率,拓宽沟通渠道,更可以降低沟通成本。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沟通效率,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沟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成为企业进行管理沟通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员工可以通过阅读电子邮件和去公司的内部网页上了解各种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当公司有重大的策略调整和重要事件发生时,领导者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和全体员工沟通,也可以通过网上会议来表达不同的观点。

4.5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全员沟通理念,创造人人能沟通、时时能沟通、事事能沟通的良好氛围,以促进管理沟通的有效性。这需要建立 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倡导管理沟通文化时关键要注重组织沟通氛围的改善,鼓励工作中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提供上下互动机会,强化组织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相互理解,改善人际关系。在开放的沟通机制中,尤其要注重动员员工参与决策,参与企业管理,引发职工对企业的“知遇之恩”,员工的投入感、合作性将会不断提高。

篇11

【关键词】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意义;有效措施

电力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稳定支撑作用。加强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管理控制,提升经是运行质量,是实现电力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可以说,加强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值得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1、电力企业进行有效预算管理的意义

电力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极大,而预算管理水平则直接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深入探究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对推动我国电力企业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只有进行有效预算管理,才能使电力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预算管理的意义体现在:

1.1在电力企业管理中,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是目标激励、过程控制和及时有效奖惩的重要指标;

1.2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范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通过科学预算能够初步揭示预算年度企业的经营情况,让可能存在的问题得以提前暴露。参照预算结果,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从而实现规避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

1.3预算管理可以为电力企业全体员工提供监督经营管理的平台,是员工监督企业是否实施了科学有效经营管理的基本依据。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职责的履行,以及管理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员工工作业绩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标准。

2、电力企业实施有效预算管理的措施分析

2.1不断改进预算管理的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只有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才有出路。在这一背景下,电力企业若要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更新管理理念首当其冲。对于企业预算管理而言,只有不断改进预算管理理念,使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尽量将目标划分得更加细化,交与企业经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才能提高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才能使预算管理更加系统化。此外,在企业预算管理中还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总结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优化预算管理机制,完善预算管理措施。

2.2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

电力企业要加强预算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并使之不断完善。电力企业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只有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并保证成员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知识,才能在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的基础上,对企业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成立专业的预算管理机构能够保证各项预算管理指标制定的合理,能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还能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

2.3编制的预算应是科学而细致的

预算编制是影响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水平重要的一环。在预算管理中如何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是十分重要的。①电力企业要对自己的经营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应对未来的发展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②要加强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分析力度,还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适应性;③预算编制中要保证适度灵活性,积极寻找适合电力企业本身发展的预算编制方法,增加预算弹性,从而使预算编制具有相对较强的执行力。

2.4有效监督是推动预算管理更具实效性的措施

预算管理要求电力企业对预算管理所有环节都要加强管理,这样预算执行的监督就重要起来。电力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而全面的监督,这样才能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此外,在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电力企业还应该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加强预算管理的监督,及时总结预算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预算管理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2.5重视预算考核工作

预算考核是预算管理最后的环节,是对预算管理水平的评价。在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中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机制,针对预算考核指标,在预算执行完成后对预算考核指标及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比对,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此外,严格的预算考核制度还为准确评价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供依据,通过考核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3.1在预算管理中要注重成本效益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中,营利是企业最为直接的目标,成本是决定企业利润最为基本的因素,因此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控制是电力企业进行预管理中控制风险最主要的内容。

3.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加强预算管理,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机制与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内容。制定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是提高经营效益,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加强预算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必须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3.3完善预算管理的方式与手段

开展预算管理,使高效、科学、有序的预算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完善预算审批制度,加强对各个环节的预算管理工作的控制和干预,整合业务、资金和信息,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电力预算执行中只有落实权责,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控制和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只有合理分解业绩考核指标,才能使预算考核制度得以有推行,才能实现责任的层层传递。

结语

预算管理是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发展,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只有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才能进一步明确并量化企业经营目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使企业取得相对理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目标是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靠人。但人是有惰性的,要靠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潜能。一个企业只有建立在对人才的尊重和有效的管理并在人才上占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那些国际知名医药企业,或是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医药企业,其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完善的绩效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从而吸引和留住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还有一部分企业片面地理解绩效管理,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并简化为对考核表的设计、填报和认定,将考核等同于扣奖,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清晰的绩效管理流程。只抓住了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即绩效考核,未进一步地对绩效进行分析、反馈与沟通,影响了绩效的改进与提高。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医药制造企业不同于一般的生产企业,自身除盈利发展能力外,一切经营活动必须符合GMP的要求。在国家的严格规范和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医药市场竞争中,医药企业应该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实践绩效管理,增强企业自觉执行GMP的能力,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高效有序地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

1 绩效管理能显著提高医药企业和个人的绩效

在医药企业中,绩效管理是在执行GMP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将GMP的执行和业绩成效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持续改进并最实现符合药品生产法规的组织战略及目标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积极努力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绩效有3个层面,即员工、团队和组织的绩效,也可以说是点、线和面的绩效。如:医药生产企业在符合GMP的前提下,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向主管和员工提出生产必须符合GMP的要求,各级业务和管理部门及员工通过具体细分的GMP的要求,制定一个具体可衡量的操作规程进行实施。

主管在日常的绩效辅导和沟通中,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违反药品生产操作规程的行为,给员工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业务支持,协助制定行动计划;员工通过工作方法的改进、技能的提高和态度的改变,增强药品生产的责任感,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等,并通过自我激励与开发,提升绩效能力,使工作不偏离目标,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而达到绩效的标准。

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GMP要求和经营指标是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不同的业务和管理部门互相依赖并分解成不可或缺的业务伙伴关系,来实现的一个全方位互动的过程,它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每一个员工通过在自己的岗位上执行药品生产操作规程来达成部门符合GMP的绩效目标;各横向部门依靠互相协作、互相依存完成企业目标。在阶段性的绩效考评中,对个人和部门在执行GMP和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明确个人和部门对企业的贡献度。并通过各种方法激励高绩效的部门和个人,给低绩效的部门和个人以推动。

2 绩效管理需要合理的目标和持续的沟通

医药企业的绩效管理,是通过将国家的药品生产标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提高员工自觉执行药品生产操作规程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它是一个双向式互动沟通过程,它要求对员工的工作职责、操作规程的衡量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清楚员工的工作对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实现的影响,找出提高的方法并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帮助员工按照GMP要求提高工作绩效,实现企业目标。

对员工绩效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确保在执行GMP的前提下,保证员工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然后帮助员工制定防范可能影响操作规程执行的内外界因素,帮助员工去实现达成目标的行动计划。如果用一个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却难于完成的目标去要求员工完成,员工再努力却始完不成,那么员工就会丧失完成目标的信心,或用违反操作规程的方法去完成,那药品的质量就无法保障,目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果目标值设定较低,员工轻易就能完成,也会没有足够的动力,失去激励的效果,对企业也不利。绩效目标的设定要在严格地执行操作标准和设备技术参数的前提下,经过不同类型员工一段时间的实践完成,才是科学合理的。所以,在实现的过程中主管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做好员工培训和沟通工作,努力帮助员工排除障碍。

绩效沟通在现代医药企业管理中已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在绩效计划阶段,主管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可以使员工真正了解到主管对他们在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期望和要求,达成对工作任务的一致认识;在绩效实施阶段,对员工发现问题的及时反馈和对工作的合理化建议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以扩大正面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在员工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时及时真诚地予以指出,以提醒员工改正和调整。主管与员工的持续地沟通不仅能保证员工更好地执行GMP并完成工作任务,还能使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来达到执行药品生产的质量标准,从而真正提高绩效,达到实现企业目标、促进员工发展的目的。

3 绩效反馈能有效帮助员工改善绩效

绩效的导向作用是改善绩效而不是秋后算账。当绩效出现问题的时候,主管的着力点应放在查找原因上:是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违反操作规程,还是工作责任性的问题。通过查找症结,提出改进计划,拾遗补缺并提供培训,使员工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发掘员工潜力,促使其不断进步,为员工内部成长与竞争提供平台,绩效管理最的目的是实现绩效的改进与提高。

绩效反馈是在绩效衡量的基础上,向员工提供建议和指导,绩效评价不仅是对员工已有的绩效进行判断和肯定,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反馈,来改进和提高员工的绩效,即以一种未来开发导向进行绩效评价。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阶段总结,主管需综合员工各方面的绩效做出评价并告诉员工,让员工了解真实的绩效情况,明确自己的提升方向,使绩效透明化。同时,明确告诉员工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绩效并帮助其制定有效的培训改进计划。并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这也是检查错误的最佳机会。双方根据未来的工作目标,共同制定改进工作能力的具体行动方案,列出个人发展所需资源及主管需协助提供的帮助,制定个人培训与发展计划,达到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目的。

绩效反馈的目的是帮助员工了解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以提高工作绩效。在内容上是对绩效考评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即奖励绩效。在绩效考评中发现绩效低下时,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它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奖罚手段,而是为企业提供一个促进工作改进和绩效提高的信号。绩效反馈包括员工绩效改进和绩效计划的改进,根据组织目标的调整和改进,以及上一轮绩效期间的绩效结果,对绩效指标、标准做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绩效管理的连续性。

4 结语

篇13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管理以人本管理为主流,有效沟通成为平衡和调节员工心理的有力杠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管理的沟通理论,阐述了有效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从而肯定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性。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定义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沟通的功能从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控制、协调、激励、交流等作用。有效沟通不仅仅能传递意义,还对其加以理解并让各方达到共识。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有效的沟通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控制

指员工必须遵守组织中的权利等级和正式指导方针,执行企业的行为规范。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过沟通才能把企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员工,并把员工的不满和抱怨反馈给管理层,以适时调整,使控制真正得以实现。有效沟通使公司决策得到准确理解,迅速得以实施。在实际的有效沟通运作中,决策的描述应该是准确、清晰、简洁的,决策的表述应该能够充满活力,引起职员的注意力和共鸣。有效沟通往往考虑到下属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们现有工作状态的影响等。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经过这么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公司的新决策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实施。

二、协调

有效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部门,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途径。一家公司的部门间能否及时消除误解,密切合作,不仅关系到同事间的团结,而且关系到公司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严重的会影响到公司的安全收付。如业务部门间合作一笔业务,在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合作、交流,并且难免会有一些误解,甚至利益分配上的冲突,此时就需要两部门认清目标,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进行有效沟通,即在实际操作中互相补充,互相信任,避免暗箱操作。每个部门要想做到有效沟通就应该擅长相互理解,正是差异的存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保证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部门间合作沟通所依据的信息的客观和准确性,即沟通的有效性,促进部门间的团结和合作,保持工作的高效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的发生。

另外,一个企业要提高整体形象,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全体员工全身心的投入。管理者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全体员工及时、清晰、准确地认可、遵守和执行,并且不断地深化,灌输“员工以企业为本,企业以人才为本”的双赢理念,创造良好企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极有价值的软约束和软激励。

三、激励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每个员工都有要求得到他人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对于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构建“心理契约”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也是保证员工产生高水平的内聚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工作时间、意愿多干并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才能构建“心理契约”。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沟通转变职员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激励使职员从拖拖沓沓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力,把员工改造成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人。[在实际的沟通激励工作中,对待不同的职员,管理者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激励方式。如对待年轻员工,管理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经常与他们交流,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直接传达给他们,并多给他们鼓励和提醒,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时机成熟时,给他们自主行动的自由,让他们独自承担和完成较重要的工作,保持经常的接触,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肯定成绩和进步,公开地表扬和奖励工作优秀的员工等。对待资历深的老同志,首先要把他们看作是财富而不是负担因为他们的经验、责任还是年轻员工所缺乏的。管理者应尊重他们,把他们安排在适合的岗位,经常与他们交流,适时给予培训和提高,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样,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同样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管理者的有效沟通一定能创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气氛,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对公司的归属感,激励员工成为绩效接触者。

四、交流

在国际化时代中,对于现代企业,跟其它企业交流可以说是今后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实际的有效沟通运作中,公司的观点、意愿及立场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简洁的,富有说服力,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共鸣。“无论多伟大的思想,如果不传递给其他人并被其他人理解,都是毫无意义的。”其次要选择通过何种方式传达和沟通,是用书面形式还是面对面商谈,是坚决还是委婉,是肯定还是留有协商余地,是告知方式还是警告方式等,应根据事情的具体内容和其重要性以及双方合作熟悉程度选择合适的传播沟通方式、方法。在信息时代有不少企业完全没见面对面洽谈过,然而合作非常成功。有效沟通应考虑到对方的理解能力,共同之处以及对对方企业的影响,达到双赢的目标。沟通只有建立在信息准确、清晰、简洁和具有活力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而有效沟通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使信息准确、清晰、简洁乃至生动地传达下去。

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时难免会有些误解,甚至利益分配上的冲突。能否及时消除误解并达成协议,关系到公司千万美金的安全收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进行有效沟通,即在实际操作中互相补充、互相信任,避免暗箱操作,遇到特殊情况双方随时进行沟通,这样就能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把企业之间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猜测、误解和矛盾得到化解。企业合作的最重要一环是资金的安全收付,在此过程中,需要双方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消除误解从而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收付。

五、小结

曾经多次在各个公司合作谈判会上充当翻译,我深刻地感觉到,有效沟通是企业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当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方式,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职员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取决于管理者与其沟通的效果,所以,高效率的管理和经营离不开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刘光友.《经理人员的管理沟通及其发展趋势》[J].《JOURNALOFGUANGDONGBUSINESSCOLLEGE》,2002,(3)

[2]丁岳枫,刘小平.《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及策略》[J].《商业研究》,2003,(13)

[3]曾吴.《营销危机中的公众沟通管理研究》[J].《JOURNALOFGUANGDONGBUSINESSSTUDIES》,2005,(1)

篇14

关键词:统计管理工作;重要意义;对策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人们参与经济生活的积极性增加,无论是政府和还是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刚性需求也日益旺盛,提高基层数据质量,加强企业统计管理,越来越成为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企业统计信息不仅是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宏观政策的依据,也是企业发展决策的重要基础与依据,有效的开展基层统计管理工作无论对政府、对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开展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统计管理工作不仅简单的相关数据的收集、汇总过程,还包括高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过程,也是运用统计数据呈现经济活动运营中人、财、物的流动,预测发展趋势的统计分析过程。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和区域布局等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其次,企业可以通过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有效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再次,有效的统计管理能对对提高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进行分析,对进一步优化人、财、物等资源分配提供依据。第四,在宏观层面上,无论是CPI的股市“晴雨表”作用,还是社会对人均工资“被增长”等现象的置疑,均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统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高效、科学的基础性工作。

二、有效开展统计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

虽然当前企业统计管理工作越来越得到企业领导者重视,但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我们还应当对其中的不足之处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当前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完善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职能

统计管理的职能应该与企业经营的目标实现相一致。科学设置和完善企业统计管理职能,真正实现为统计信息为经营管理所用与为宏观决策所用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现代企业统计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一是对企业人、财、物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一项基本职能;二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统计质量控制;三是对企业人、财、物以生产经营过程中运行效率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优化建议;四是开展市场调查,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履行政府统计部门要求的各项工作。

(二)构建科学的统计管理运行机制

统计职能的实现,依赖于统计管理机制的科学高效运行。统计管理机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复杂体系,笔者认为构建企业科学统计管理运行机制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首先,设置专门的统计管理部门和统计管理岗位。其职责是负责统计报表的技术指导、市场调查方案的实施和统计数据的汇总分析,其职位应该由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该岗位应该统计学、宏观微观经济学、运筹学知识,能满足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需要。

其次,完善和强化企业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统计职责,建立完善统计数据收集体系。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经营部门做为统计数据源头需要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统计信息,例如人力资源部、基建项目部、市场营销部等应担当按时向统计管理部门报送基础统计资料或简单汇总的统计资料,保证统计资料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科学统计分析做好准备。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

(三)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统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企业统计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应成为企业决策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统计信息自动化能够加强部门统计信息交流,方便及时地了解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经营状况,为科学分析提供新鲜的基础资料。企业管理数据库系统能为统计分析提供更加详实的基础数据,强大统计分析软件能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处理能力和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为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分析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企业统计信息自动化也是政府对企业统计工作的一基本要求。

(四)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现代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企业统计管理人员的要求,在较高的数理统计理论基础上,增加了经济学、运筹学、决策学等方面需求;同时由于统计工作的实践性很强,统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立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与咨询建议。同时还要注重吸纳高级统计人才,要保证稳定的统计人员稳定,构建一支工作规范、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统计队伍。企业决策层以及统计管理人员都要更新统计管理理念,让统计工作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现代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统计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有效开展企业统计管理工作,首先要提升统计管理职能,其次要对统计管理部门职责、统计工作运行体系和运行规范进行明确并保证有效执行;第三就是要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升统计管理和服务水平;最后要注重统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保证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温竹.对当前企业统计工作的分析及思考[J].青海统计,2007,(11).

[2]范福贵.改革企业统计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青海统计,2006,(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