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篇1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广西区域内的采矿条件及矿山地质灾害情况

广西是我国较为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但是由于广西地质情况复杂,各种矿山开采开发条件不一,各个有色金属矿产生产基地不断发生各种地质灾害,也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广西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因为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岩溶地貌,地质灾害主要有活动频繁、分布广泛、群发性强、危害严重等特点。广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边坡崩塌和滑坡、危岩、岩溶地面塌陷、地基不均匀沉降、泥石流、矿坑突水、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等等。近年来影响较为严重的是崩塌、滑坡和岩溶地面塌陷、危岩等,这几种地质灾害情况普遍存在广西的矿山地质环境中。

三、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分析主要分为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以及综合评估三个部分,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情况,可以进行分类描述,描述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滑坡:要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要描述清楚: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②滑坡的构成要素,准确写明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要素,还要包括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分析滑坡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分析,注意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滑坡灾害历史记录,包括历次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滑坡特征表等。

2、泥石流: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汇水面积、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

3、边坡崩塌:要查明与斜坡崩塌相关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行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等。

4、岩溶地面塌陷:要查明形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

5、危岩:要查明危岩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危岩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危岩对矿山建设及矿山生产的危害及影响。

6、地面沉降: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评价地面沉降对矿山生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7、矿坑突水:要查明矿坑突水的位置、水量、原因、危害等,分析发展趋势。

8、不稳定边坡应重点关注不稳定斜坡,尤其是与重要工程相关的不稳定斜坡,应做到不遗漏。

9、其它不良地质作用:①包括岩溶、冲沟、地下水质污染、洪水、特殊土等,须描述其位置、规模、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分析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评估其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程度。②位于河边缘和沟谷出口地段之场地,应阐述洪水位和河流动力作用特征,分析河流可能对场地之危害。 ③特殊土须描述其分布规律、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分析评价其潜在影响和危害;④矿山火灾,煤岩、瓦斯突出,冲击矿压等应根据矿山的实际,针对具体指出原因,或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在完成现状评估之后,可以根据矿山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影响程度,结合评估区现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特征,分预测性分析矿山建设加剧已有地质灾害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评估可能造成威胁的范围和目标,评述其危害程度、危害对象。

四、广西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危害对象和程度、危险性大小的实际情况、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等,应当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其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避让:对于危险性大的区段和工程部位,必须根据实地情况提出避让或专项防治措施;②工程措施:支挡、抗滑、护(固)坡、排(截)水、保持水土、生物治理、拦碴坝等,针对矿山地下开采应注意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露天开采边坡开挖的和台阶的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要求;③针对评估区中可能对拟建工程、自然和社会环境构成危害或影响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提出方向性、原则性防灾减灾要求和建议;根据地质灾害处置与否对工程正常建设及使用的影响程度,指出“必须”、“应该”或“建议”进行治理的灾点。

1、边坡崩塌的防治措施。由于露天开采而导致的边坡崩塌在广西矿山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比如在露天开采深度大于5米后,由于采坑周界留下高临空面的边坡,在卸荷节理裂隙发育处或边坡角较陡时,雨季中极易发生边坡崩塌灾害并伴生地裂缝。对应这种情况首先要规范露天开采作业,严格按矿山开采设计要求放坡外,还要根据边坡不同地段节理裂隙发育、破碎程度和采坑深浅予以放坡。采用少孔、浅孔、少装药量爆破开挖,以减少爆破对露天采坑边坡稳固性的影响,采坑较深时或最终边坡前要预留保护带。

2、边坡滑坡的防治措施。露天矿山开采容易使矿山造成高陡边坡,坡面倾角过大。由于剥离面的破坏、岩层、在地下水渗透、坡面的失衡、岩石的风化等内在作用,以及例如受突然大暴雨和机械振动影响等影响外界作用,很容易造成滑坡现象。应对边坡滑坡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②改善斜坡状况,增加滑坡平衡稳定条件;修建抗滑桩、抗滑挡墙、抗滑片石堆等支挡工程,以增加斜坡的稳定性;采用锚固工程,加固滑坡;③加强监测预报,有效进行灾害预报。

3、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采取地下水控水措施,通过对漏水的矿洞、河道、水库等地表水进行铺底防漏,严重漏水的洞穴用水泥灌注填实来控制地表水,还要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灌浆或者帷幕灌浆处理以减少地下水位升降导致的岩溶塌陷。此外,应采用一些工程加固措施避免岩溶地面塌陷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还要对场地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要查明岩溶发育情况,严禁场地及周边大量抽取地下水等,进一步从根本上避免或者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岩溶塌陷情况。

4、危岩的防治措施。一般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一些岩体不大的危岩,在工程条件允许下可进行危岩的清除,或者进行锚索、锚杆等工程加固支护措施;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且难以治理的危岩,可采取搬迁、设立警戒范围等方法。另外,对于危岩的防治,应该早发现、早处理,未能及时处理的,应加强危岩变形监测,群测群防、做好监测预报工作,以便更好的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四、结束语

矿山地质灾害是源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质开采而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发生于采矿区周边。在进行矿山区域的建设性项目可行性研究时,需要做专项的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将矿山地质灾害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及人身伤亡。

参考文献:

[1]骆美相.浅谈广西矿山地质灾害[J].技术与市场.2012年第04期

[2]陈宏华.广西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第06期

篇2

【关键词】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由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新的环境地质工作,与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建设项目类型、规模不同,采取的方法与手段各异,特别是预测评估,不同类型或不同规模的建设工程其方法与内容差别很大。根据近几年对数十项道路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经验,以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内容和方法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一、工程概况

二、地质环境条件

工程场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850~1700mm。工程沿线穿越金华江及瓯江两大水系。拟建铁路跨越浙中盆地区、浙南中低山区两个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Ⅰ2)浙东南褶皱带(Ⅱ3)丽水-宁波隆起(Ⅲ7)和温州-临海拗陷(Ⅲ8),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山体基岩以白垩系沉积岩和侏罗系火山岩为主,局部出露侵入岩,地层岩性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复杂类型。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评估级别和范围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类型,建设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属一级评估,评估区面积380km2。

(二)主要灾害类型

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裂缝、地面沉降及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本次调查发现滑坡地质灾害点12处,崩塌地质灾害点16处,采空区8处。

(三)现状评估内容与方法及结果

评估结果:①12处滑坡,现状稳定的9处,基本稳定2处,不稳定的1处;根据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11处,中等的1处;②16处崩塌,现状稳定的11处,基本稳定的3处;不稳定2处;③地面塌陷8处,现状稳定的8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评估内容

根据铁路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和工程建设本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将路线按分路堤、路堑、隧道、半填半挖、车站等工程类型进行评估。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全线长16.006公里,其中起点至敬老院段、汽车园内段采用双向六车道市政道路标准,前者路基宽50米,后者路基宽60米;敬老院至汽车城段、汽车城至麻黄梁工业园区段采用6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

2 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位于榆林市区东北部,所在地为以风蚀为主的风沙草滩地形地貌。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地表原植被较为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和禁牧、造林工作,现植被覆盖情况已有所好转,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

评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区内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占总降雨量的78%,多为暴雨,常夹有冰雹,区内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区内年平均风速3.24米/秒,最大风力达9~10级,常掀起沙暴,是形成区内波状沙丘地的主要动力。

区域内地层按新老顺序由下至上主要为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1s)和第四系风积沙(Q42eol)。

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 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估范围边界以公路范围为界,向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本项目工程等级为重要建设项目,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综合判定评估等级为二级。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野外调查,项目区内现无地质灾害点。在原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路沿线,有约7处对原地貌进行了削坡,斜坡高度10-25m不等,坡度约40°-60°。现有边坡物质组成均为黄土,且经过压实作用。部分边坡上已发育有植被,同时边坡距道路约2-5m距离,边坡整体稳定性好,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仅在受比较大的降水影响时,有可能产生小范围的黄土滑溜和微型黄土崩塌,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可能造成一定威胁,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项目公路沿线均处于地形地貌简单的风沙草滩区,现状条件下,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公路评估区内路线上及附近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地质灾害危险小。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项目主要地质灾害为斜坡外侧或沟谷填方形成高陡的填方边坡,可能对原有斜坡加载而加剧其变形破坏和危害,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作用也可能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现有公路两侧共有约7处边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道路的拓宽,部分边坡会被清除,但也会形成一些新的边坡。

整体来讲,工程建设以路基填方工程为主,无隧道工程,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引发新增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此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结合前面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及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和定性分析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级分区。将本公路扩建工程沿线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评估区各区段的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4 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工程施工期遭受地质灾害的危胁主要来自工程建设本身。施工前应建立完善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制,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及时处理。施工中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相应作业,按设计做好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区段地质环境保护,注意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影响,避免因切坡开挖、弃渣弃土、爆破振动等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应同步进行。

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应合理控制公路运力,按照设计荷载运行,禁止车辆超载超限,避免因车辆动荷载过大等因素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5 结束语

5.1 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建设工程的重要性等级综合确定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评估范围为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5.2 评估区内整体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公路路堑边坡挖填方工程、和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石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等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5.3 根据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地质灾害防治难易程度,将公路沿线综合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5.4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现有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过程只要采取简单和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增加相应的防治工程费用,可以达到预防和消除危害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该工程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适宜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榆林市金鸡滩-麻黄梁煤矿区详查报告[R].1992.

[2]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研究院.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高家界勘查区勘探报告[R].2010.

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 强度评估 面密度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s mass intensity activity principle,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e basic mea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strength fast measurement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two aspects brief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luster activities of the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tensity index and parameters, and reference magnitude of calculation and division (macro)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bedding face for measuring the density regional geological hazards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 of the basic ideas and grading standards, and list the two most bedding face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ensity.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intensity evaluation surface density

中图分类号:[P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区域群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强度分析评价,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长期以来,在是否需要进行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分析评价、如何进行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意义的共识。但是,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差异是很明显的,包括历史上累计的叠加活动强度和一次群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不同地区、不同的诱发条件下都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以下,本文就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分析评价的原理、指标、计算方法进行分析、阐述。

一.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

从物理学的基本定义分析,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是指地质灾害事件发生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的大小。例如,地震震级与能量的关系,国际上统一将地震强度的大小用震级(M)表示。地震发生时,震源处急剧释放出能量,并以弹性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震级分为9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称为无感地震;2.5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4.5级≤M<6级的称为中强震;6级≤M<7级的称为强震;M≥7级的称为大地震。

长期以来,对于一次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事件的释放能量的定义,在地质灾害强度等级的划分中,并未得到明确定义、划分,通常是根据灾害物质体积的大小进行规模等级的区分,而需要进行严格定义的灾害内容应是速度与体积。针对泥石流,可分别测量其体积与流速;由于速度相对较快、测量较为困难,且与释放能量成正比,因此山体滑坡、崩塌的强度定义应以体积为标准进行划分。

在一定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标,其主要包括:距离、体积与速度、数量与频率、面密度与点密度等指标因子。目前由于我国尚未明确统一标准,从而很难对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加以描述、量化。根据基本的物理定义进行分析,地质灾害活动强度主要包括发生灾害时,具体活动的数量与频率、速度与规模,严格意义上说,是灾害活动速度、规模、频率的乘积(I=F×V×S)。然而,在实际测量时,若想快速、逐个测定群发灾害活动的速度与体积,需要极为先进的相关配套设备与技术,目前以我国的科技水平与技术方法难以实现。在发生地质灾害后的十天到三十天内,倘若没有及时进行活动强度级别的测定,强度指标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由此,若要实现强度的快速测定,必须进行测量技术的研究、开发,或是针对测量标志进行简化,而技术开发过程较为缓慢,我们可以侧重于测量指标简化手段,分析、探索一个能够快速测定地质灾害强度释放的重要指标,可以地震灾害的震级计算为理论基础,放弃以往测量一次群发地质灾害活动所释放的全部能量,而是针对灾害面波质点运动,测量其最大值。

二.面密度是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的重要指标

实际在进行地质灾害的测量分析评价时,一次群发地质灾害活动的体积、数量、速度三种指标数据,其至少有两项数据的快速测定难以实现,通常需要搜寻有关事件的相似参数来进行大致的估测评价。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快速测定,对于灾害现场的应急救援有着重要意义。为实现灾害活动强度的快速评估,测量目标的频率可用数量来代替,将体积进行简化更换为面积,而速度可用位移来代替,在外在的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快,位移越大。由于数量、位置可以进一步反映面积,从而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价的主要参数一般为面密度。点密度,也可将其作为参考指标,倘若比例尺图较小,难以进行面密度的测量,或是单一的地质灾害活动规模不超过1000M3,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评价可选用最大点密度作为参考指标。但对于一些超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活动,例如我国08年的汶川地震,往往存在点密度失真的现象,灾害活动过程中的大量崩塌、滑坡灾害成复合增长,从而只有采用最大面密度,才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区域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灾害活动最大面密度的快速测量,利用GIS技术与遥感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从物理学角度出发,采用与地震等级划分相类似的灾害面波质点运动极值计算,有助于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降低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等级划分的难度。

三.地质灾害活动最大面密度计算方法与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GIS技术与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中得到了充分运用。针对区域地质灾害活动最大面密度的快速测定,可通过GIS平台的快速计算、高精度的摇感解译调查来实现。整个统计、分析、计算的过程,通常是在比例为1:10000或更大的图纸上进行。以下,本文列举两种较为实用的计算方法,以确保最大面密度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一)以统计学栅格原理为计算依据:

在进行分析计算的过程中,以统计学栅格原理为主要依据,充分利用规格相同的栅格,设计步长为2千米、3千米、5千米等。对于一些地质灾害活动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测量间隔可设置为一千米,各栅格内的灾害体积可自由进行统计,通过与栅格面积的相除,可得出相应的灾害面密度,直至最后方可获得最大面密度。此种计算方法相对简单,通过GIS平台的应用,实际的操作较为简便。但其也带有一定的弊端,例如栅格的大小难以确定,从而难以获得可靠的依据。从原则上来看,栅格的步长应在两千米以上,但由于一些单体滑坡的面积大于一千平方米,由此使步长的大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进行实际的测量时,多数灾害活动区域的最大面密度分布较为集中、范围较小,故步长太大也将失去最大面密度的意义。因此,常规情况下,建议步长应设置在2千米到3千米之间较为合适。

(二)以地貌分析为基础的计算:

此种计算方法,可在灾害区域的地形、地貌分析基础上进行。首先,应选择地质灾害活动密度相对较大的小流区域、自然斜坡区域,针对每个区域的灾害面积进行面密度的统计,对各个不同小流区域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由此得出最大面密度。通过此种方法获得的最大面密度统计结果,其具有一定的地貌、地质依据,从而突显出了明确的地表意义。

在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上述两种方法都较为简单、方便,两种计算可同时进行,从而能够彼此验证、互相补充,由此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需要的各项指标,其应用、普及的过程较为缓慢,在此期间需要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对于实际发生的灾害活动强度评估,应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方法与技术。在未来,随着新技术与设备的研发,我国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评估将更加准确、全面,在实际的灾害救援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要】地质灾害评估是防治地质灾害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的是,首先对评估区的实地调查一定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对资料的收集尽可能的全面、准确。其次是对评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的划分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要在综合分析各种条件的基础上做到准确、明了。最后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定要安全有效、经济适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种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目前各种地质灾害事件频发,给国民经济、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然有一些地质灾害是由于一些目前人类无法预知、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引起的,如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这类地质灾害的一旦发生虽然危害性大,人类不可控,但这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毕竟很低。而绝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这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人类是可防、可控的,只要评估正确、防治方法正确、防治措施真正的落实到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类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低程度也是可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的。要想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就要对人们的生产活动所能带来的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生活、财产带来的危害进行正确的评估,正确的划分灾害类型,正确的评价灾害的危害性,提出正确的防治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对地质灾害可防、可控、防控结合的目标。要想达到对人为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可防、可控的目标,就要在生产活动之前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评估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好评估区的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及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

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在进行野外地质环境调查时一定要认真,绝不能走过场,决不能遗漏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的任何疑点。同时进行野外调查时一定要结合评估区将要开展的生产活动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做到有正对性、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

例如:评估区将要进行的生产活动为开发建设为住宅小区,那么就要结合评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将调点放在评估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上,重点调查评估区内是否有危害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条件,如地基土中是否存在软弱夹层,是否存在溶洞、陷落柱等其他不良的地质问题,同时调查评估区所在的区域地质构造、地震等的发育情况和危害程度。其次对评估的周边地形、地貌条件也要进行调查,将重点放在地形高差和能形成不良地质作用的地貌类型上。

再比如:评估区将要进行的生产活动为建设线形的公路、铁路,那么就要将调点放在线路两侧一定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多方面上,调查时要更全面,更仔细。在调查时首先要依据工程实际划分成若干调查区块,在区块内在依据不同的地貌单元、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单独调查。

在开展野外地质环境调查时一定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层次,这样才能做到调查的资料准确、详实、为正确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的评估打下基础。

2.与地质灾害评估相关的资料主要包括,评估区范围内及所在区域内的地质、水文、地形、物探、气象、地震、构造等资料,资料在收集过程中力求全面、准确,对所收集的资料一定要加以鉴别,充分做到去伪存真。

二、正确划分地质灾害的类型,正确评价各灾种的危害性

1.正确划分地质灾害类型

野外调查结束后,对得到的外业资料和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的梳理,认真地分析。在资料的基础上正确划分地质灾害类型,正确确定灾种。

在确定地质灾害种类时,依据评估区的建设具体规划及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水文情况等综合进行。

例如:评估区的高差较大,在建设是易形成高边坡,且在高边坡顶部或坡面上存在松散堆积物,则易发生滑坡、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如果评估地貌复杂,沟壑较多,沟壑的坡面或沟中存在松散堆积物,评估区的地形高差又大,当地的气候条件中又多有集中降雨等,则评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果评估区地势平坦,但建设本身已形成人工深基坑、高边坡,且评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中在基坑边坡坡面上存在松散岩层或层状顺坡岩层等,则易发生基坑边坡滑塌,甚至滑坡的可能。

总之,在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多为多种因素的综合、叠加造成,因此在确定地质灾害种类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正确评价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在确定了地质灾害种类后,正确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对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定要正确评价每个灾种的危害性。

在评价各灾种的危害性时,一定要依据各灾种的发生可能性、危险性及各灾种发生时造成的人、财、物损失来综合评价。既不能偏高,更不能偏低。偏高易造成防治措施中的工程浪费,偏低易造成防治措施的安全性不足,造成更大损失。

三、正确选取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危害性确定之后,正确选择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在选择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时的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主次有别、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兼顾的原则。

安全有效、经济适用是指在保证安全有效地能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主次有别是指依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危害性的大小来制定防治措施,把主要财力、物力优先部署在危害性大的方向,不能主次不分,既造成主要危害性灾害的防治安全性减低,又造成次要灾害防治措施的浪费。

临时措施和永久性措施兼顾是指在治理措施选择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无需进行永久防治的灾害,可选用临时措施进行防治,这样既保证了安全性,又能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