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华医学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北京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7130
国内刊号:11-525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论坛”在大家的支持、参与下,今天在这里召开。我代表中华医学会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和关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及同行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依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依靠业务部门的管理和具体实施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做好。中华医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它具有“知识密集、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信息快捷”的优势,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是一只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应当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医学会在卫生部、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领导支持下,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经验。在2002年12月31日,卫生部科教司正式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项目评审部”牌子挂在了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承担政府委托的职能,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为了贯彻国务院“转变职能、转变观念、转变作风”的要求。1999年,卫生部把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职能交给中华医学会承担,以更好地发挥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这是我国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转折。五年来,学会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组织参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的研究;负责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征集和审查工作;组织编写、出版用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远程继续教育的课件;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工作会议;参与修改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组织学科组专家审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五年来共评审、公布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近9000余项,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并承担了大量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发挥学会优势,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卫生部、人事部于2000年联合下发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这是一个具有法规性的重要文件。《规定》指出,“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和学术团体应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落实”。为了贯彻落实《规定》精神,发挥学会的优势,我们举办了各种专业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1、学会各业务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工作都和继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讲,学会内部各业务部 (室)的职能,实际上都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不同形式,都离不开继续医学教育这项中心工作。多年来,我们与各专科学会和各业务职能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收到良好的
效果。
2、杂志是永不落幕的继续医学教育大课堂。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在国内医学期刊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广泛的读者群。阅读杂志本身就是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好形式。
3、2003年年底,由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组织编写的第一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六个分册已正式出版,今年将有更多《规范》分册和部分《临床诊疗指南》出版发行。这是卫生部立项、财政部支持、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组织专家共同承办的一件大事。
《规范》和《指南》出版发行后,继之而后的工作就是医学会还要进行培训工作。中华医学会将利用各种方法对临床医生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并已决定与出版社继续合作,开发相关的产品。
4、为了落实卫生部提出的《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这一宏伟目标,学会不断探索新的继续教育的形式,对开展远程继续教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与中国教育电视合录制《医生之友》节目,开辟继续医学教育栏目,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各个学科的专题讲座、热门话题,邀请国内一流专家讲课。由于节目制作精良,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讲演水平高,覆盖面广,深受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欢迎。从 1996年至今,已有近10万名医生接受了培训。为推动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完成“十五”计划的目标做出了卓越成绩。
5、中华医学会――礼来合作网站已经开通,并初具规模,并正在积极筹备在网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照卫生部制定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认真落实,确保培训质量。
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临床技术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顺利实施,医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大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16,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15,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1):71-7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的形成,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立足于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吸取各国文化之精华,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能,培养出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为社会作更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同样,高等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必将跨越传统国界,走向世界。中国医学教育界面临着以全球化为契机,以及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挑战。我国已有一些重点医学院校和重点大学的医学院,进行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日益明显。
1 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的起源当初就具有国际化的性格。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大学发展的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各国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环境问题等),已经超过国界,成为必须由全世界共同来解决的国际问题,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一样具有国际性。社会的飞速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要求高等教育加速国际化的发展,计算机智能化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缩短了时间和空间。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领先一步。美国极力倡导教育国际化,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不论在进行教育国际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都可以说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这种国际化的活动,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除了即刻可见的利益(以经济利益最为明显)外,还有许多尚未显现的潜在利益和影响[1]。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区,是世界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而且还出现了作为跨国界、跨文化学习和国际教育的先驱——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因为这两所古老的著名大学曾是当时欧洲知识传播与研究中心),并诞生了曾经成为世界教学、科研中心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2]。在日本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被列入讨论议程,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改革外籍教师招聘、留学生外派和接受等制度,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条件。现在,一些著名的大学正在有计划地实施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4年7月3日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14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在这个精神的指导下,中国的一些综合性院校广开校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等医学教育必然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全领域的国际化。
1.2 医学学科本身性质决定教育国际化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上可比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医生应具备的许多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致的,全球化的力量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正变得日益明显[3]。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将彻底打开对外经济贸易的大门,医疗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加大,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临床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学技术交流和人员跨境流动趋于频繁,医学人才培养和准入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3 跨国疫情需要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 不断出现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医学难题使国际医疗的合作增多:始于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的鼠疫大流行,总共波及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让世界震惊,并一度让全球医疗界感到束手无策。近年来的禽流感疫情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公共卫生问题不是某一国家自己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的公事。还有一些医学难题的存 在(恶性肿瘤等),促使世界各国的卫生医疗界加强合作、携手攻关。世界卫生医疗界的合作基础就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
1.4 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也明显增长。人们在要求延年益寿的同时,也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而高质量的生活质量需要高度发达的医疗技术作为保障。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不应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而应该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发展中国家更应加快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先进经验和医疗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将自己在医学上的长处奉献给全人类。
1.5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但现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并没有完全适应于新的医学模式,表现在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学生培养的理念和一些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充分体现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在医疗活动中还广泛存在重躯体治疗,轻护理、心理安慰和人文关怀的现象,一些医务人员对心理安慰和人文关怀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发达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有着较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值得我们学习,要真正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一定要实现国际化。
1.6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2005年,我国大学平均升学率已超过21%,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院校的师资、教学资源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已成为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已达每千人口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但我国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所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上也差别很大,我国高水平医生的缺口较大。要保证高等医学教育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毕业合格标准问题,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都在致力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合格标准应积极向国际标准看齐,才能保证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转贴于
1.7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医学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面向当地,主要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医学教育关系到人世间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人的生命和健康。世界各地的居民不分种族和阶层,理应享有同样行业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4]。生命的同一性决定了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我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下达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并投入巨资全面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工程。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应不甘落后、主动出击,把握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全面启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契机,勇于探索和实践。每个医学院校均有其自身的特色,推崇医学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全盘否定院校自身的特色,我们应探索走国际标准本土化的道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国际化的同时进一步保存和发扬自身的特色。而且我国的医学教育特色也只有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能发扬光大。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使医学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跨越性、可持续性发展。
2 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部,这些地区的医学教育大部分由省(自治区)属院校承担。由于地处经济后发达地区,办学经费紧缺、教学资源不足、信息不灵,导致办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医学界的交流少、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困难、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办学规模小、生源起点较低,医学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他们对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思考是个别的、零星的,没有形成体系。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院校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困难重重。
3 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设想
3.1 改变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适时调整办学定位 办学意识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经济后发地区的医学院校改变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是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至关重要的问题。应把所培养的人才目标定位在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上。这些地区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思考、勇于创新。院校领导要把此项工作当作事关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并争取得到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3.2 针对医学教育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改革 IIME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给医学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方案与标准,更提供了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它强调培养新型人才中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相统一的重要性,突出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质。它的内涵也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5]。针对“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规定的医学生七大学习领域的要求与60项细则,重新制定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方法、积极创办模拟医院开展临床模拟教学、加强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重点加强医学生的医学观念、人文教育、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执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时,应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各校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完全西化,在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特色。
3.3 加强师资的培养 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学生,必须先具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按现状,必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每年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出国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如攻读学位、访问学者、短期专题培训等,他们回国后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他们在带来学科新知识、新观点、新进展的同时也能给本校教师以触动、起到催人向上的名人效应作用,促进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
3.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是实现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搞好国际交流工作,应成立国际交流处,它的职能应定位在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业务部门,而不仅仅是办理具体涉外事务的部门。国际交流处应经常思考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事宜,为校级领导班子当好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参谋。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展科研课题的国际合作、与国外医学院校建立友好关系、有计划地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积极探索与国外医学院校的学分互认制度,促进本校教学的国际交流合作。
3.5 积极探索多渠道的办学资金来源 办学经费紧缺是制约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瓶颈,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再完美的计划也如同纸上谈兵。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要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在争取更多的政府拨款、充分利用国内外贷款的同时,还应通过社会募捐、校友资助、开展产学研结合等形式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
3.6 推行英语教学改革、开展双语教学 语言是沟通与交流的基础,要实现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专业人才,必须通过语言关。英语是国际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语言。首先,要针对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起点相对较低的现状,延长英语必修年限,开展5年或7年不断线的外语学习模式,使英语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学业的始终,在培养英语读写能力的同时要重视英语口语教学,构建全程英语教学新体系。其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探索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双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形式,通过双语教学、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在巩固学生公共英语的同时可以学习专业英语知识。
3.7 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搭建和改进网络教学和信息平台,设立专门的网络教育中心。尽管要建立较高层次的校园网络系统的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但足不出户便可接受国际教育、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享有强大的信息平台,将进一步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其后期收效无疑是巨大的。
3.8 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分配制度要进一步向教学一线倾斜,强化教师、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以确保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精神能够主体深入。
4 结束语
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只有采取合理的方式,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行医学教育国际化,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医学院校才可能获得跨越性、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5-62.
[2] 王留栓.欧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谈起[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2):54-58.
[3] 孙宝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
[4] 赵群,于晓松.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5(3):1-4.
关键词:医德教育 医学生 职业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各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待。医疗卫生行业因为关乎生命,所以医德医风问题格外引人注目,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两会提出的重要议题。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卫生行业医德医风问题,应该加以提倡。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
1. 社会大背景下,医德医风建设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加强建设
(1)职业意识淡漠。目前看来,在很多医院(医生)的眼里,医患关系是裸的金钱交易的关系,治病救人不再是医务工作者的义务,而成了患者花钱换取健康的必须。他们认为,不交钱就不治疗、不抢救。这种现象,严重扭曲了医患关系根本内涵,亵渎了“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严重破坏了医患之间的友爱关系,更是加深了医患之间的隔阂。
(2)贿医之风。“金钱至上”理念的风行,使一些医护人员向患者、家属索要好处,而患者也担心不给好处不治病,主动向医生行贿,形成了贿、收红包的恶性循环。医学院校的部分在校生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有针对医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对患者或家属的金钱攻击,选择“收”的学生占很大比例[1-2]。医学生是注入医疗卫生行业的后备梯队,如果他们“变质”了,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
(3)过度医疗。受市场经济影响,一些医院(医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不论疾病是否严重或是否有必要,就开出大量的检查单子和药物处方。昂贵的高端技术代替了简单方便检查技术,高级、昂贵的医疗材料代替普通、安全、实用、成本低廉的医疗材料,过分推销进口、昂贵的营养品、药物给患者,增加医疗成本。这些不但给患者造成经济负担,也是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3]。
(4)防范性医疗和措施。现今,医患关系非常严峻,全国各地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院为了规避风险,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推拒或转院危重、风险患者;术前让患者签署各种同意文书,不同意就不进行手术;不管是否适用,开出过多的辅助检查单;等等。医院(医生)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避,是为了预防医疗纠纷。但这些措施,有些时候更紧张了医患关系,增加医患矛盾。
2. 改变医学院校的医德医风教育现状,是教育教学改革对医学院校提出的要求[4]
(1)《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很多课程都是涉及到医德医风教育的课程,多数学校将医德医风教育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或大二,学生在这个阶段还没有接触到专业学习,对于医患关系还没有深层次认识。
(2)多数从事医德医风教育的教师都是思修老师,主研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他们在道德教育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很少有去医疗卫生机构进修的机会,不能充分的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纯伦理道德规范的灌输,有一定的局限性。
(3)医德医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教学过程往往是枯燥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往往比较单一,是“满堂灌”式的纯理论教学,教师讲课很辛苦,学生听着很乏味,很难达到想要的学习效果。
二、强化医德医风教育的几个途径
1. 校内理论学习。
对在校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主要的途径还是通过相关的德育课程。例如,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学伦理学》等必修课程,高度重视对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教师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将医患关系、医疗道德规范、医疗卫生热点等内容融入教学;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职业情境模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强化传统医德教育,将“国粹”中医提倡的“医宗八德”充分发扬光大。
2. 校内、校外的实践体验
在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引入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很多教师不知道怎样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的实践教学,此处仅提供几个实例参考。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即请学生上前扮演医生(护士)和患者,练习操作技能,在演练过程中,请学生体验患者的痛苦和焦虑;充分利用学生到医疗卫生机构见习、实习的机会,直接接触真实的患者,提醒、鼓励学生与家属或患者进行沟通,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
3. 创造优良和谐的校园氛围
创造优良和谐的人才培养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陶冶医学生的情操,对于培养他们优良的医德有莫大的帮助。可以在校园内设置灯箱、路牌、宣传栏等,刊载先进的名医事迹、语录等,时刻提醒学生树立优良的医德观念;举办“弘扬传统医药文化”读书节、开展“身边的美德”征文活动、邀请名医进行讲座等,让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医疗文化,树立优良品德;开展技能竞赛或考核,将医德医风表现列为重点考核的内容,从另一角度警醒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曼.医学本科实习生医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0.
[2]王晓玲.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24(6):780-78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 医学生生命观 教育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关键词: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 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
化学用语是国际化学界统一的化学文字,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许多考试题目中的设问点和赋分点。学生在化学用语这个知识点上失分现象很严重,甚至会造成一个主观大题完全丢分。
比如有这样一道试题:
【题目】室温下,单质A、B、C分别为固体、黄绿色气体、无色气体,在合适反应条件下,它们可以按图2进行反应。又知E溶液是无色的。
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______,B的电子式为______,C的结构式为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已知1mol的C在B中完全燃烧放出Q KJ的热量,则反应②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其实这道题目难度并不大,由B是黄绿色气体、C是无色气体,很容易就推断出B是氯气、C是氢气,进而推出A是铁,整个题目一目了然。学生分析时的思路也很清晰,可是阅卷后很多学生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就是许多学生对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少足够的重视,对化学用语的掌握不够准确,书写不规范,对一些相似或相近的化学用语区分认识不足,造成相互之间混淆,在许多情况下,电子式写成了化学式,结构简式写成了结构式,离子方程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不是缺少了反应条件就是丢了“”和“”符号,热化学方程式缺少了物质的状态等等。
一、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化学用语的地位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构成了化学用语的三大支架。三者本身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元素符号是所有化学用语的基础,掌握了元素符号才能根据化合价写出正确的化学式或分子式,而化学方程式要通过化学式来表示,离子方程式要通过离子符号来表示。如果不能正确写出物质的化学式,不懂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了。所以说,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工具,也是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重要知识点。
二、统筹安排,分散难点,阶段落实,强化训练
有关化学用语的训练应该穿插在平时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中。通过合理安排,分散难点,把化学用语中的各个知识点分散落实,从掌握情况来说也会更简单些,不用在考前急急忙忙地去记忆。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放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进行讲解;化学式与分子式的区别书写可与晶体的类型同时学习;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除了在学习元素化学时分段掌握外,我觉得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进行讲解比较好。
整个高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初中时的好几倍,所以学生不可能像初中时那样去死记硬背,记不住就罚抄十遍二十遍的。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准确判断出产物,然后配平检查,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是高考中每年的必考内容,学生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发生反应后的产物,如KMnO4的还原产物是MnO2、Cl2的还原产物是Cl-、SO2的氧化产物是SO42-等等。在写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后,先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定律、化合价升降法配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前的系数,然后运用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得出其它物质和它们的系数,再仔细检查,从而写出一个正确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难点进行分散掌握,逐步理解,能正确快速地书写化学方程式,甚至一些未曾谋面的化学方程式也能正确快速地书写。
【关键词】比喻 化学教学 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中有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其中有些知识在中学阶段无法用实验加以验证,较为抽象,不易理解,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比喻是文学修辞中的一种形象修辞法,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描绘、说明另外一个事物。实践证明,比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一个恰当的比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用生活中常见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的比喻,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在物质结构教学方面的应用
化学是从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分子、原子等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再加上初中化学又是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很难理解。运用适当的比喻,可以使微观世界变得更加形象易理解。比如,在讲到分子、原子概念时,可以将原子比喻成不可分割的实心球,多个实心球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变成不同的分子;在讲到从微观上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还可将分子比喻成一架机器,机器上的各种零件就是原子,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是不变的,即可比喻成整架机器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要拆开,即机器要拆散成零件,零件再按照不同方式重新组合成新机器;在讲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关系时,也可将原子比喻成积木,分子就是用积木搭出来的各种作品;通过这些形象比喻,学生就能顺利的弄清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了。在讲到不同状态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小及运动状态时,可将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比作分子,上课时同学们的状态就对应着固体时分子的状态,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适当动动,但活动的范围较有限,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近,对应着物质固态时分子运动范围有限,分子间距离较小;下课时同学们的状态就对应着液体时分子的状态,同学们可以在校园内适当动动,但活动的范围较上课时大,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也比上课时变大,对应着物质液态时分子运动范围比固态时大,分子间距离较固体时大;放学时同学们的状态就对应着气体时分子的状态,同学们各自回家,活动的范围变得更大,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大,对应着物质气态时分子运动范围和分子间距离在物质三态中都是最大的;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很容易理解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微观区别了。再如讲到原子大小时,由于没有参照系,学生很难想象原子的大小,这时可将原子之于乒乓球相当于乒乓球之于地球;在讲到原子核大小时,可将原子比作大体育场,原子核就只有体育场中间的一只小蚂蚁那么大小;通过这样形象比喻,学生很容易想象出原子及原子核的相对大小了。
二、在抽象概念教学方面的应用
有些化学基本概念很抽象,特别难以理解。
初中化学学习中较抽象的概念有元素、饱和溶液、质量守恒定律等。如在学习元素概念时,学生对元素与原子的概念较为混淆,这时可将元素比喻为人类,我们每个人就是原子,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份子,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原子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了。如在学习有关溶液饱的知识时,可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比喻成人吃饭饱与不饱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溶解度大小比作人的饭量大小,饭量大小跟身体状况有关。这样学生就豁然开朗:溶剂溶解物质达到最大程度即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是物质在一定条件的溶解的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跟温度有关的。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把新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所联系起来,从而方便他们运用。再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时,可将分子比喻成由多个实心球构成的,分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这些实心球的种类、数量、质量都不会变化,从而很容易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守恒的。
高中化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有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定律等。如在学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时候,学生很茫然。此时就可以运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假如一捆纸为500张,我们可以以“捆”作单位来衡量纸的量,同12克碳原子有6.02 ×1023个,作为一堆,称为1摩尔,我们就可以以“摩尔”作为单位来衡量微观粒子的量。再如在解释物质体积影响因素时,我们可以将分子比喻为各种球,如篮球、足球等,不同数量的篮球堆积起来的体积时不同的,相同数量的篮球和足球堆积起来的体积也是不一样大的,当相同数量的篮球以不同间距排列时的体积也是不同的,这样就很形象解释了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为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距三因素。这样将抽象的、虚幻的、需要全凭学生去想象的微观粒子比作宏观的、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触摸的具体的事物,既方便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理解、接受起来也更容易,而且印象深刻。
三、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有些化学反应原理是很难理解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比喻帮助我们对这些反应原理的深入理解。如学生对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理解的很肤浅,很不理解为什么在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化的情况下还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这时我们可以将化学反应比作我们放学回家的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步行、骑车、搭公交或者开车等,这些交通工具就像不同的催化剂,不同的交通工具还可以按不同路线行驶,这样回家的快慢就不一样,一般采用同种交通工具按最近的路线会在最短时间回到家,这就很容易理解催化剂是怎样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了。原电池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这点学生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将原电池比喻为公交车,若只有一扇门,上下都从同一扇门,肯定慢,若有两扇门,一上一下肯定快得多。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我们可将正、逆反应比作拔河比赛中的两队,当两队使力大小相同时达到了平衡,但两队都还在用力,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在理解“加聚反应”时,可以将单体比作人,反应后单体之间手拉手连接形成长链分子。通过这些比喻可以使这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变得很容易理解。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创造性导入 教学方法 化学实验 综合评价
化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愉快,使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化学,教师要打造有趣的化学课,必须具备有趣的导入、新颖的教学方法、生动的实验、艺术的评价和成功的应用。
一、教学创造性导入激发学生乐学
创设操作、问题、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引入新课,会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从学生切身生活中寻找事例深入内涵导入、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教学由于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具有严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要利用其趣味性强的特点营造教学气氛,优化教学环境,而导入是关键。如教学氧气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屏住呼吸感受氧气对人生命的重要性;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将燃着的小木根伸入一个真空瓶子观察现象。比如,漂白粉的生产和使用注意事项、铁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等等,这些都跟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而言,化学知识不仅是参加考试必需的知识,还是步入社会所需的生活知识。从这两件简单的事例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方法中的寓教于乐学艺术
化学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是多种多样的,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实现教学目标。如在“环境污染”一章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工厂看一看排出的污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介绍工厂排出的浓烟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哪些对环境有害,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现代教育是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使一些抽象的东西,或者我们做不了的实验具体化,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板书,好的板书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专心听课,方便记笔记为课后复习服务,每堂课板书都应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实用性,尽可能运用简洁的文字或符号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复杂问题条理化。从板书上就能领略一节课的要点和应掌握的内容。
三、化学实验中的寓教于乐学艺术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不仅加深对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教学中仅完成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还不够,必须创造条件,改进、完善、补充一些实验,尽可能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趣味性实验,使学生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实践证明,趣味实验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会使兴趣更高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化学教师应经常利用恰当时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设计自己原创的实验方案,从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简约性等方面甄选出最佳方案,让学生在亲身尝试的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的无穷奥妙。在化学键一节的钠与氯气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待钠熔化后把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时,观察到集气瓶内有白烟产生,但实验后发现集气瓶口炸裂,且未反应完的氯气在实验后逸散,我迅速采取措施。到教室后,让学生分析集气瓶口炸裂的原因并提出:能否根据钠的性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避免这些不足?在此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一定让学生注意安全。
学生讨论分析后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关键是:①反应很剧烈放出的热量很多使较厚的集气瓶口受热不均而炸裂。②Cl■密度比空气大,把装有Cl■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反应后,未反应完的Cl■会在把集气瓶移开后逸散到教室里。学生马上轻易地提出一个改进方案:把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熔化后伸入装有Cl■的集气瓶里反应。我又追问:假如实验时我忘了带火柴和酒精灯,能通过其他方法引发此反应吗?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钠的有关性质,又提出以下这个富有创意的改进方案:在盛氯气的集气瓶上方放一铁丝网,用镊子夹住一块已擦干表面煤油的钠在铁丝网上用力摩擦,摩擦产生的热量使熔化的钠与氯气发生反应,在集气瓶里看得见伴随摩擦而产生的火花,停止摩擦火花随之消失,氯气不会逸漏,此改进实验既能很好地控制反应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教师以设计实验为切入点,唤起学生设计最优化实验方案的热情,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提高学习兴趣。
四、综合评价中的寓教于乐学艺术
通江县铁佛中学的现状:全校六十六个班级,共用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实验室只有12张水泥台作为实验桌,通风设备,电源等没有安装到实验台上,有毒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需要的通风橱没有配备。实验仪器、药品缺少。50%以上的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没有配备,配备的实验器材数量也极少。学校也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员。学生基本从未进入过实验室,更别谈亲手进行过实验操作和探究。就连老师演示实验所需器材都不具备齐全。铁佛中学是全国很多农村中学的缩影。
二、教育观念滞后
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中考和高考只看考试分数,导致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对学生的进步”只看名次,对教师的工作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校的业绩只看升学率”的唯考试论。化学虽然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许多老师常认为:与其花费很大力气完成课本上一个验证试验,不如多做几道与此有关的实验题目,扎扎实实抓备考。实际教学中学生几乎没做过实验,甚至是老师演示的实验都不做,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分的奴隶。“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热朝,“读书无用论”在人们的头脑形成,崇尚进城务工,不重视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气。这为教师的教育增加了更多的困难和负担。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农村化学新课程的实施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撑,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换言之,需要人们冷静地分析问题,勇敢地面对困难,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深入发展创造条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中学化学实验条件,使实验设备能够基本满足中学化学的教学要求。加强实验室工作的管理与评价,提高化学教师及化学实验员的劳保补贴,使实验室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师的收入,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使教师能够以更多的精力和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重视农村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增加农村教师与城市交流机会,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制”,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城乡优秀教师定期“对调工作制”等,缩小城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差距。同时,要在各级教研部门的组织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定期开展“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课程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工作的覆盖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城乡教师教研交流协作体。
语文;对话;教学;目标;特点;原则;策略;模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97-01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我国学者钟启泉先生在引用上面这段话以后,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正如《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话理论如何与中国国情相沟通、如何应用对话理论来指导教学,将对话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是我们亟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过去,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一些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生态的角度看,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
2.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
3.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
4.危险的“花盆效应”。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
由此造成的弊端是:(1)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2)有效性缺失:学生缺少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普遍存在。(3)创造性缺失: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4)情感性缺失:教学设计忽视情感性培养;教学中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简单的重复的劳动。
落后封闭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独立自觉、富有创造精神的未来公民,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又出现了将阅读对话滑向学生独白的篡位。许多教师将教学中的“言说”,较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来‘说’”这一点上(尽管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从而将隐喻性的“对话”实体化,较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将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对话,较简单地运作为学生“交谈”的行为参与方式,失落了“知识建构”的原本意义,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严重曲解、误解和违背课程标准精神,有悖于对话教学的原理和学理。
“对”者,“相处、相遇、相知”也:“话”者,“交流、交换、交际”也。“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即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还指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自然、社会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自然、社会进行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广义的对话,既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言语交谈,也指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而展开的精神活动,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 开展方式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化学教师既要做到教书,又要做到育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读教材内容,发掘其中的德育成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在化学课堂上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发掘学生的优良品质。我结合自身实际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与途径问题。
一、合理开展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实验,对学生传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时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思考问题,分析与研究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有趣的实验,例如:红色小猫捉迷藏;烧不坏的手帕;晴雨花,等等。如果我将这些化学实验改编为魔术,应该会有不少学生喜欢。然而,倘若他们了解了其中的化学奥秘,也许就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
在化学原理中蕴含着很多哲学道理。因此,化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哲学观点,努力找寻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相通之处,指导学生不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论探索世界的本源,观察事物,探究并解决化学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其更加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并且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摆脱片面看问题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开展学习与实践,培养自然科学学习的正确习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锻炼思维方式,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向学生讲述国内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蕴含的许多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树立自信心。对国内外科学家们热爱祖国的动人事件的讲述,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建立起先进的爱国思想,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自己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回报祖国,立志为祖国的未来作贡献。
三、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1.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有关调查显示,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太过急于求成,养成了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对学生加强实事求是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客观地记录实验数据、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用自己的真实水平完成考试。教导学生学习就像做人,不能有半点的骄傲或虚伪。化学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做演示实验出现失败,就不应该敷衍学生,而应及时找出原因,客观地告知学生自己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以后多多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时粗心或心急写错了字或者讲错了词,就鼓励学生及时指出来,对于学生的纠正就应当虚心接受、及时改正、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养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坚持错就是错、对就是对的工作作风,让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尊重老师、效仿老师的行为,不断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治学态度与精神。
2.在化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顽强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天才是由勤奋养成的,聪明也是由积累堆积的。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讲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养成顽强奋斗、刻苦拼搏、敢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勇于探索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3.通过讲解化学知识,指导学生树立起崇尚科学的理念。化学在生产与生活的实际中产生,根据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学好化学知识,从而把它用于日常生活中,灵活地观察、分析、解释并探究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种种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老师教导学生探索化学事物的本质,有助于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打击伪科学现象、珍爱生命、远离,树立保护健康的观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不断进行德育渗透,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教师应当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灌输爱国主义的情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协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随机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使学生得到道德的熏陶与感悟。指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理解,不断掌握知识技能,进而正确表达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触类旁通,不断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指导学生生成良好有效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的动力,让全体学生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当然,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和进行实践的积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化学素养;振兴中华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素材挖掘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中,融注着极丰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的资源。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古字画”、“火药史”、“造纸术”、“我国古代烧制陶器”、“铁的冶炼”、“越王勾践青铜剑”、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毅然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志力于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侯氏制碱法”,为我国的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等内容时,使学生从中懂得“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氧气的制取及性质的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等,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减少‘白色污染’”、“预防和治理水污染”、“燃料的使用”、“保护空气”,倡导仁爱宽容精神,引导学生“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等的讲解,渗透“以遵纪守法以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培养学生做遵纪守法,文明高尚的公民。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方法探索
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学生既能学到和掌握化学知识,又能感悟和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1、融入新课导语
一个好的教学导语,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导语本身就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例如:在教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开始学习新得一门知识――化学。那么你一定会问:什么是化学呢?播放化学碟片――从衣、食、住、行、医、能源、信息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体会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和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并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这样的导语教学中,一定会使学生感受到。崇尚科学光荣,辛勤劳动光荣,服务人民光荣。
2、融入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以崇尚科学为荣”的情操。
例如,在研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课本中“向小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实际操作中不容易获得成功。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现问题。为什么呢?学生就会去思考答案,原来增加的重力不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设计多种方案,有同学说用二氧化碳来吹肥皂泡,也有同学说向有点燃小蜡烛的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更有同学说把用空气吹的肥皂泡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有的同学说用精密天平称二氧化碳质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可以有多条途径,再从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由此既培育了学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情感,又培育了学生勇于探究、务实求真、不断创新的精神。
3、融入文本情境
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编者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知识的素材,创设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编者取材的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更好地理解文本,受到更深刻的荣辱观教育。如:东汉晚期的青铜奔马(马踏飞燕)、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河北沧州的铁狮子、唐代蜡染屏风等,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伟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结合讲授大理石的用途、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播放与之有关的录像片,把学生带入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置身于宏伟建筑之中,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对祖国五千年文明、锦绣山河、人文景观发出赞叹,“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定然油然而生。
4、融入习题练习
例如:在练习“资料显示,冬天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增多,这是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题目时,组织学生开展“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的讨论,使学生增强了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迸发出开发新能源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心系社会”的崇高美德。
【关键词】初中英语 跨文化教学 英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7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英语语言的发展和汉语一致,都是在承载了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因此在英语语言中不难看出英语国家的文化留下的印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的文化性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可以说,对于英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把握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也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具有“共性”之外,其还具有极为强烈的“个性”,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初中英语教师要注意英语语言的跨文化教学问题。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而言,其对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学做出了专门的规定,把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作为当前初中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来进行培养,让教师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充分体现我文化传承性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我国文化的包容性,用积极的态度接纳英语语言的不同文化。正因如此,为初中英语教师制定了更高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对语法、词汇进行教学,要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在进行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时,也要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化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这正是跨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在初中英语的日常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学习刻苦异常,但英语成绩却不甚理想的学生,教师在对这类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后不难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对英语进行学习时,只是盯住了英语的词汇、语法来进行学习,不断的对各种场景对话、基本句式进行机械系记忆,并没有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了其对所学的英语知识无法全面掌握,由此陷入了“努力学,而学不透”的尴尬境地。在这个时候,初中英语教师只要从英语文化着手,对学生进行一点点的引导,其成绩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由此不难看出跨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规避隐私、敏感话题。就国外的文化交流而言,其对个人隐私的定义和我们国家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年龄、收入等涉及个人信息的话题,是我们在日常聊天中经常谈及的,我们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这些话题在英语语言国家是不方便作为日常谈论的,当面问这些问题也是极为不礼貌的表现。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注意对话题进行选择,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寒暄问“饭否”,英语国家的人寒暄谈“天气”。同时,还要找准时机向学生灌输国外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至于闹笑话,懂得在交谈时规避一些隐私问题,避免谈及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从而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第二,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礼仪原则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英语文化的礼仪原则中,英语语言国家对“please”、“thank you”等礼节性词汇的运用极为频繁,在我们看来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但是这些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看来,是极为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日常交谈中使用到“please”、“thank you”这些词汇是一种必要的礼节,表示了对谈话对象的充分尊重,和关系的亲疏并无直接联系。但是放在我国来看,对关系亲密的人说“请”、“谢谢”之类的话,反而使得人感觉到有一些生疏。又如,在中国赠送礼物,一般收受礼物的人都不能当面将礼物打开,要等送礼物的人离开后,再来打开礼物,如需感谢在打开礼物后致电感谢,或日后在生活中遇见时进行感谢即可;但是在英语语言国家,收到礼物就要当面拆开并表示感谢。在受到表扬时,中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受之有愧的样子,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是欣然接受。
这些都体现出了一种文化的差异,这正是跨文化交流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将这些向学生进行告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意这些问题,同时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英语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差异进行一定的理解掌握,以此来保障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顺利进行。
第一,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化。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不同的词汇有着不同的引申含义,这里以“dog”一词为例,在我国文化中,“狗”这个词的引申含义大多带贬义;但是在西方国家中,狗是人类的伙伴,代表了忠诚,在西方国家夸人的词语都和狗有关,比如“lucky dog”这个词汇的中文含义就是“幸运儿”。对于这些差异,教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引导,使其对这些英语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这对初中英语的跨文化教学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