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风险管理定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一、引言
对今天的零售企业来说,国际化是一个重要趋势(Simpson,Thorpe,1995)[1]。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也和其它行业一样,正在大力向国外发展,零售企业的跨国营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然而,服务型企业在国际扩张中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制造业面临的风险(Carman&Langeard,1998)[2]。著名的日本零售企业八佰伴正是因为没有正视风险管理,盲目投资,最终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彻底崩溃,黯然淡出其辉煌了30余年的商业舞台[3]。显然,零售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由于其跨国经营的性质,其营销活动面临着比国内企业更多、更复杂、破坏力也更强的国际风险,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二、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定义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的基本含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经济,企业观察经济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机会,这表明风险是一种面临损失的可能性状况,也表明风险是在一定状况下的概率度;统计学家把风险定义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离差度,使用统计学中的标准差来衡量风险;保险学者把风险定义为一个事件的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客观概率。
本研究采用决策理论家的定义,他们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可分为客观的不确定性和主观的不确定性。客观的不确定性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离差,它可以使用统计学工具加以度量;主观的不确定性是个人对客观风险的评估,它同人的知识、经验、精神和心理状态有关。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
美国学者Christin(1997)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Willins,Lichard.Hans(1996)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我国的陈佳贯(2000)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为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可见,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三、跨国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随着跨国企业不断向全球化拓展以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国企业将面临更复杂的国际风险。Gloshal(1987)就曾论述到,对于跨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风险控制是三个战略目标之一[4]。
1987年,Beamish和Banks提出存在两种类型的东道国风险:情境风险和交易风险。1991年,W.ChanKim和PeterHwang提出影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两个变量是环境变量和交易变量。
1992年,Miller提出了一个由三部分变量构成的、完整的国际风险模式。这三部分是:一般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的不确定性;特定企业的不确定性[5]。Miller的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第一次对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类,并提出一体化框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引,让更多学者投入到国际风险的研究之中。
1995年,荷兰学者KelthD.Brouthers从实证的角度对Miller提出的一体化框架进行了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体化模型进行了补充。Bruthers将战略风险划分为两大类,即管理控制风险和市场复杂性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由管理经验、文化差异和产业结构三个变量构成;市场复杂性风险,包括影响企业进入市场的能力、分销产品/服务的能力和企业的获利能力[6]。在我国,许晖等学者又对此模型加以扩展,借鉴Root(1994)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7],构建一体化国际风险感知模型。许晖等人认为国际风险的感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中控制风险变量与以下三点相关:管理层对风险控制的意愿;管理层对目标市场的认知程度;替代的控制机制的可获取性[8]。
四、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商业(包括零售)领域内稍具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零售企业为主的跨国营销活动进入,国际化战略成为零售商的一个重大公司战略(SteveBurt,JohnDawson,LeighSparks,2004)[9],在大多数零售商中应用。综观国内外理论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一)零售企业海外市场选择中的风险评估
在对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时,海外市场风险是重要的评估方面,全球零售发展指数GRDI(globalretaildevelopmentindex)中,经济政治风险作为其中主要的变量,占了40%的权重,可见海外市场选择上面,市场风险是其主要的评估变量。从风险角度看,海外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而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之间往往也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零售商海外扩张时往往关注那些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市场。
BenounandHelies-Hassid(1993)将影响零售商海外市场的因素模型化,他认为零售商对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的外部限制包括政治风险,资金返还,法律进入障碍,国家财政可靠性[10]。Koch(2001)也认为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的外部因素包括国家市场潜力、市场的竞争地位、预期的海外市场风险[11]。
(二)基于进入战略的风险管理研究
有学者将零售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战略研究与风险的探讨相结合,许晖(2004)针对跨国企业对风险感知与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的进行互动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不同的国际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也将不同,从而对其风险的感知将影响到企业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决策[12]。对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研究中,McGoldrick(1995)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13]。根据McGoldrick(1995)的分析,零售商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主要由许可、租约或附属经营、特许、合资、收购以及自我进入六种类型。如表1,许可(licensing)主要指零售商许可海外销售机构以销售自有品牌的方式进入,与其他进入方式相比,使用许可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零售商只需要极少的前期投资,风险最低,但对海外市场的控制程度也最低;租约或附属经营(concessions)同样是低风险、低成本的进入方式,主要指在大型店铺里店中店的经营;特许(Franchising)进入方式与许可进入方式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特许方要给予被特许方经营方面的指导与帮助,该方式在海外市场保持一定的控制水平以及成本投入与风险之间实现了平衡;合资(jointventure)是指与熟悉本地市场的合作伙伴合资经营,合资方式缩短了进入新市场的适应时间,减少了成本与风险,成本与控制水平居中;并购(merger&acquisition)的进入速度快,但是成本与风险也极高;自我进入(self-startentry)的进入方式对海外市场控制程度最高,但是投入资金多,成本巨大,且可能遇到较大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如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府没收等。
表1六种进入战略选择的特征
首先,对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虽然Miller的一体化跨国营销风险模型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如何运用于零售企业还没有学者进行研究。
关键词:转移定价风险管理绩效考核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指资金在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流动的价格。从国际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一种能够将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方法,多数国际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利率管制等诸多因素限制,多数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运转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扁平化、垂直化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流。另外,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以及国内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丰富和市场的逐渐活跃,都为国内商业银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同时存在于银行帐户和交易帐户之中。银行帐户中的利率风险与银行净利息收入有关,也称为结构风险;交易帐户中的利率风险影响金融工具价值,也称为交易风险。从目前的监管来看,交易风险已经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银行帐户的风险一般要依靠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将利率风险从业务部门或某些产品中分离出来,统一集中到总行层面,由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监控和管理或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进行对冲,从而保证业务部门能够专注于客户营销和信用风险管理,细化银行的内部分工,提升商业银行专业化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核往往是基于一些非利润性指标,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注重规模而非收益,缺少对部门的科学合理考核,考核中往往难以区分资产部门和负债部门的业绩和贡献度。而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后,银行可以比较合理地将银行的净利差收益在各个业务单元间进行划分,从而对商业银行各业务单元的经营绩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水平
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必须要清楚资金的成本以及产生这笔资金所需的费用。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后,在分离风险的过程中,已经生成了包含市场风险的资金价格,只要再加上信用风险准备、费用分摊以及预期收益,就可以确定产品的合理价格。有研究表明,采用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后,银行的净息差收益率每年可以提高5个基点。
(四)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可以分析不同业务和不同产品的边际收益,进而影响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将资金配置到盈利水平高的区域、产业和业务条线。
二、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法与模式
目前,国际商业银行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方法有很多种,归结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均成本法,另一类是边际成本法。平均成本法是利用总资金成本加总平均来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该方法又可分为若干种方法。平均成本法简单易操作,实施费用较低,与市场利率变化相比变化幅度较小,比较平稳。不过平均成本法反映的是银行的历史成本,忽略了当前的市场条件,可能会扭曲信息,不能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变化,在高利率的环境下可能会低估非利率敏感型存款的价值。边际成本法也称市场法,是基于公开市场利率或其组合的。它以外部资金市场的利率为参照,反映了在最短期限内资金市场上能够提供的最便宜的资金来源。边际成本法反映了当前的市场状况,可以较好地跟踪市场风险,具有前瞻性,不过实施起来较平均成本法复杂。除以上两类方法外,协商法也是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从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的演变来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主要有单资金池模式、多资金池模式和期限匹配模式三种模式。
单资金池模式也即单池单利率方法,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的最初形式,它将银行所筹集的全部资金集中起来,建立一个资金池,假设资金池中所有资金都具有相同的属性,并赋予一个相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而不考虑不同资金的到期日、筹资成本、流动性等差异。在单池单利率方法中,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可采用平均成本法和边际成本法。单池单利率方法简单易懂、容易实施。该方法缺点是由于没有考虑资金的期限结构,无法规避由于利率波动造成的缺口风险,并且容易造成部门绩效考核的不公平。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稳定现金流、分支机构和业务量较少的小银行。
多资金池模式也即多池多利率方法,该方法认为资金具有不同属性,应根据到期日、利率敏感性和流动性等标准对资金进行划分并赋予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因此,该方法一般根据银行资产、负债的不同特征,建立各自对应关系,每类资产和负债都有一个资金池与其相对应,并赋予一个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资金池中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利率波动特征基本相同。一家银行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池,其资金池的内涵如何,一般以能反映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期限特征为宜,具体由该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来确定。多资金池中的资金可采用平均成本法,也可采用边际成本法进行定价。多池多利率方法比单池单利率方法更贴近实际,减少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有利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但是,该方法比较复杂,实施费用也较高。另外,在这种方法下,资金池中的资金不可能完全匹配,容易造成资金的多余或不足。
期限匹配模式是目前最复杂也最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多数国际商业银行都在采用这种方法。与单资金池和多资金池模式不同的是,期限匹配法中资金的转移价格不采用平均成本法,而采用边际成本法,因此,期限匹配法也称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将资金池中新发生的资金变动与老的资金变动区分开来进行处理,新的资金使用新的转移价格而老的资金仍按过去价格计算它的利润率。这使得对单笔业务收益的精确分析成为可能。在期限匹配模式下,总行资金部将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在总行层面掌握各业务单元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情况,并可以利用外部资本市场对这些不匹配的部分进行对冲,也可以根据他们对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测持有这些不匹配的资产负债额来获得收益。对于分支机构和部门来说,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可以使各业务部门的资产和负债数额和期限达到了匹配,大多数的利率风险被消除了。总的来说,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能够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分离;有益于银行对部门的绩效考核,并能对产品或客户的贡献度进行分析。不过,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较为复杂,实施费用较高,要求银行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与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全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指引
每家银行的情况不同,没有一种方法适合于所有的银行。因此,应根据银行自身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指引。指引要明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种类和档次,各种转移价格的制定依据,如何调整,制定或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程序、审查审批以及相关权限的具体规定等等。
(二)合理选择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各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分支机构的业务规模、资金流量等情况,合理选择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一般来讲,总行集中型管理模式由于只建立一个资金管理中心,业务处理量较大,要求总行的管理能力较强,适合于业务规模较小、资金流量较少的中小商业银行采用。对于较大商业银行来说,区域集中型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合适的选择。
(三)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概念简单通俗易懂,但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并非简单的事情。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一般来说,转移定价的决定权属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必须保证内部转移定价流程的有效性,并应该持续地监控各项资产和负债的期权;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由资金部和预算财务部根据市场利率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资金部负责统一管理全行资金周转,进行全行资金的调度和平衡;预算财务部是全行利率政策的管理部门,也是经营业绩的核算和评价部门。
(四)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
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一般来说,单资金池模式是较低级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适用范围较窄。多资金池模式适用于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组合较为多样,且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中型商业银行。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虽然较为科学有效,但是技术含量较高,实施起来较为复杂,因此适用于技术实力较强的大型商业银行。
(五)根据外部金融环境构建合理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并进行调整
边际成本法能反映当前的市场情况,并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真实的资金价格,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经常采用。因此,当实施一个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时,银行一般会首先确立一个基准收益率曲线,国际商业银行通常会利用银行间拆借利率(如,LIBOR)或互换利率或是一个普通利率指数(如,美国国债利率)等来构建。然后对基准收益率曲线进行调整得出能反映机构或产品特性的资金转移价格收益率曲线,这些调整主要包括:机构信用风险调整、买卖价差调整、流动性调整、隐含期权调整等。最后,银行会选取调整后的收益率曲线上最能反映被转移定价产品特性的点来为产品定价。在这个过程中,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确定与调整是最核心的技术工作。在我国,虽然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启动,但是基准利率尚未市场化,加之市场分割等因素,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人民币市场收益率曲线。因此,各银行可借鉴香港市场未开放前各家银行的做法,先利用不完整的信息构建一个基准收益率曲线,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逐渐完善。
(六)积极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对冲和管理不匹配的利率风险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将各业务单元或产品的利率风险集中到总行层面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国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较为活跃,对于不匹配的利率风险,国际商业银行的资金部门通常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对冲,或根据自己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持有这些不匹配的头寸来获益。2006年2月我国推出了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虽然由于利率市场化不彻底等因素导致了目前的交易并不活跃,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久将会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对冲市场风险的一个广阔空间。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是保证医院正常稳定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各项医疗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充分做好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医院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单位比较分散,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同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的处理和审批工作效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产生的诸多风险,直接影响到医院内部各项医疗活动的开展,同时还会造成相应的经济风险问题。因此,医院内部相关管理工作人员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的管理风险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全面保证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风险问题分析
1.管理单位比较分散,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工作方法主要实施的是管理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工作机制,造成了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工作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医院财务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而医学设备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部门等负责各种医疗设备、后勤设备、信息设备以及各种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内部各管理工作单位分散程度相对较高,经常会出现各种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医院内部的账目和实物管理工作之间存在不同步现象,物资采购与资金核算工作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出现很多财务信息失真等情况。2.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医院固定资产对医院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性。在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由于很多医院单位内部普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管理工作人员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意识程度不足,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自身的思想认知程度不足、责任心较低,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和自身的利益无关的不良思想。同时各资产使用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员通常情况下会忙于医院内部的各项医疗事务和工作,经常会忽略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医院单位内部很多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浪费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医院的发展效益,因此受到各级管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3.医院固定资产的审批处置工作效率偏低。当前在我国一些医院内部,由于受到传统市场管理工作理念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仍然延续使用比较传统的资产管理方法。由于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医院内部审核单位较多等因素影响,造成资产处置工作运转效率严重偏低,针对一些大型或特种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还需要上报到医院的职能单位内部,并且通过领导办公会、上级主管、卫健委备案审批等各项工作流程,整个审批程序比较繁琐,所需要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复杂,因此,经常会出现审批手续不健全问题造成固定资产处置无法获得审批。由于需要不断补充各种材料,延长了审批工作时间,进而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审批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策略
医院单位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有效建立起更加健全和完善的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配备了更加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有效强化各工作单位的职责分工,将每一项管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头上,有效防止出现多头管理以及相互推卸责任等现象,全面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效果。1.建立起固定资产分层管理工作体系。在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固定资产归口和分类管理工作模式,有效采取分级管理工作方法,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之间的有效衔接。医院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需要对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构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并且成立起医院固定资产评价工作小组,通过总会计工作人员、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责任人所构成,对医院内部各项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工作,以及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来进行处理。根据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不同构成形式,通过对应专业归口管理单位实施二级分类管理,根据医院内部的各种医疗设备、后勤设备、信息设备等专业归口管理工作,有效负责资产的安装验收、入库管理、资产维修以及各项信息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通过分级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专业化,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效保证医院内部各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可以发挥到最大。2.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宣传以及组织培训工作。由于我国很多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认知程度不足,同时在相关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上有所不足,造成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因此,医院方面需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效落实宣传教育、医院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工作内容,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融入和深化,全面改善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环境。通过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专职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同时在日常工作当中需要充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或培训,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培训工作模式,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建立起更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平台,全面提高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机制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等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保证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科学性与合理性。3.全面优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流程。(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在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方面,必须要保证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制定出更加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尤其是针对固定资产的具体管理内容以及管理工作环节进行合理表述,有效明确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以及对应的管理责任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的可行性和可问责性。在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要保证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更加精细化,要解决固定资产在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丢失、损毁以及违规处置等各种问题,通过常态化管理工作方法,有效保证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医院单位内部针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与管理工作,需要至少每年盘点一次,同时对固定资产使用出现盘亏的具体原因进行查明,要有效明确固定资产盘亏的具体责任,同时要做好针对性处理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规范固定资产处置工作流程固定资产使用科室内部,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消耗情况提交必要的处置申请工作,专业管理工作人员和组织技术人员需要提出相关的鉴定工作意见,资产管理工作单位根据资产的处置工作要求,将鉴定意见和处置申请直接提交到医院管理单位和主管单位内部。通过逐级审批之后,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和使用,整个处理工作流程包含了组织鉴定、处置审批、处置账务等几个重要工作环节。在处置鉴定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医院各科室出具详细的设备以及医疗物资材料废弃的理由和原因,相关技术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科室申报报废设备进行进一步技术鉴定,做好相关鉴定工作报告。对于价值较高的医疗器械或者设备,需要三名或者三名以上的基础工作人员同步进行鉴定,并且针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条件需要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在固定资产的鉴定和处置过程中,出现较强的盲目性和利益性问题,拒绝各种固定资产的浪费问题。处置审批工作环节中,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需要有效落实实地勘察工作,同时核实固定资产的具体处置工作状况,大型或特种设备报废处置工作需要直接上报到医院,办公会内部通过管理工作人员集体讨论研究之后来进行决定,可以有效防止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中饱私囊以及违规违纪等问题的出现,有效减少医院内部各项资产的流失量,提高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环节当中,需要根据批准文件要求,资产管理工作单位将处置实物移交到专业的管理部门来进行鉴定,然后可以通过公开回收或者拍卖的方法来进行处置。医院部门内部统一收缴处置资产的相关收益,同时将其纳入到医院预算当中来进行统一安排,有效防止出现等违规现象的产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加以明确,有效落实创新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传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加以完善,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固定资产的整体管理效果,防止医院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推动医院不断朝着更高方向上发展,为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颜春蓉,杨海虹,廖宇升.运用PDCA循环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12):102-105.
[2]刘伟,崔志鹏,万雁雁.我院固定资产处置管理风险分析与控制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10):108-112.
[3]许峰,骆希青,殷鹏宇.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岗位风险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08):115-119.
【关键词】安全 风险 管理 铁路 运输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关系到铁路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而且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是中国铁路运输的永恒主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的发展机遇,回顾人民铁道运输安全工作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尝试和探索新世纪中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无疑是一件值得去做且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我国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事业总的来讲取的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巨大的,相关部门必须认清我国铁路运输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总的来讲,我国铁路运输风险管理存在着众多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1、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对运输监管不到位,而且也没有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管理机制,与此同时,铁路运输风险管理部门的执行力不强,且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机制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另外,某些运输安全管理部门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而且干部职工专业素养低、工作方式既简单又粗放等。
2、铁路运输安全成本投入经费不足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场站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虽然建立了综合性更高的货场以及物流中心,但是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仍然受到设施设备严重老化的制约 。另外,我国铁路运输还存在计量设备短缺,计量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是巨大的,并且很难得到根治。总的来讲,铁路运输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
3、安全隐患多
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超载运输上。由于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铁路运输量下滑严重,某些装载车站为了弥补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而放松对超载问题的监管,因此造成众多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
二、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建设
1、组织机构的建立建设
铁路部门的安全监察机构虽然由来已久,但大多以人海战术、事后分析的方法进行安全管理,理念陈旧,方法和技术单一,效果不佳,引入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可使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注入新的动力,打破传统的思维理念,使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合理地进行,开发建立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运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使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走出一条新路,以适应高速、重载、大密度运输的安全管理需要。
2、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就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并制订、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规划、风险控制、风险监督五方面内容。识别风险事件并加以归类,对风险事件后果作出定性的估计,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化的过程,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选定行动方案,制订执行计划,选择适合的风险对策,这些都是进行风险管理必须进行的过程和步骤。
3、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风险辨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的认知马国治识的过程是对所有可能的风险事件来源和结果进行调查的过程,工作中包括: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建立风险清单;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 制订风险预测图;进行风险分类;建立风险目录摘要等六个步骤。风险防范首先要做好风险规划,制定风险防范策略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和手段,把风险事故的后果尽量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三、把握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
1、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心
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必须从思想上将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不渝地大力开展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将开展安全风险过程控制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意义灌输到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心中,使广大干部职工做到恪尽职守,切实提高安全责任心,将安全理念装进心中。同时结合分公司实际,认真开展以“严管厚爱”为主题的安全生产的教育,不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心。
2、加强安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不能有任何纰漏。7・23动车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把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抓好,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风险因素和发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点,才能牢牢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切实保证铁路运输生产的长治久安,让人民满意,让国家放心。要本着高标准、严要求、安全问题不过夜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
四、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及措施
1、设备风险管理
在设备方面,设备单位要制定严格的检查措施及评估标准,使设备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设备台帐,明确检查期限,明确管理责任。建立风险数据库,将各种故障归纳分类,确定风险等级。建立规范的故障列表并能在以后工作中逐渐增加更新,并且在表中加入识别及处理措施,规范检查制度及落实制度,并加强对检查人员的专题培训,提高各项业务素质和能力,使职工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设备故障率降到最低。
2、人员风险管理
在人员方面,以身边的行车事故案例为教材,采取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深入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让职工牢固树立“安全责任大如天、安全工作压倒一切”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作业纪律,严格落实岗位作业标准,不断增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整顿“两纪”防止当班精神不振,做与工作无关的事。防止习惯性违章,切实做到自控、互控、他控。制定各种违章作业的风险等级,并进行考核、公示,不达标的惩罚,优秀的奖励,奖惩分明。对于替班人员不足问题,不一定要增加人员,可以加强预备人员的学习,培养全能型人才。正班人员也要多学习各种岗位并进行认证,这样可以灵活调配,体现人性化管理。
3、调度指挥控制风险
路局调度要严格掌握机车乘务员出勤时间,对于接近或已经超劳的司机要优先放行,这就要求机车调度员与列车调度员紧密联系,调度台与调度台之间紧密联系,提前预警。建议路局调度所调度台再进行拆分,尽快解决行车调度台管辖范围过大、距离过长的问题,优化行车调度的岗位设置,减轻行车调度工作的繁忙程度,可以有效降低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安全风险。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行车调度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行车调度员的业务素质和调度指挥技能,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4、安全风险管理要落在实处
建立一套良好的奖励及惩罚措施,调动行车人员的积极性、自觉性。比如,每月评分考核与奖金挂钩,分数高的奖励,分数低的惩罚。每年可以评选总分数前几名,并对其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充分调动提高行车人员安全意识。
结论
总之,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是对于铁路发展新时期、新趋势制定的新思路。是强化铁路实现安全的务实之选,对于实现铁路的安全、科学、和谐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安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建设,需要系统和长期的进行,无论作为铁路系统的管理者,还是一名普通的职工,都要牢固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做好分工落实,为高效推进安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在利益分化和高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有效提高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质量的一个关键点是能否全面准确地
>> 共生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用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可能自我理论及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投资组合理论及其在电力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法制利益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析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在电影中的运用 社会情绪学习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锚理论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图式理论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语块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及其在铁路系统员工薪酬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浅议语文单元教学理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文化图式理论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探索 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房屋征收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2-17.
〔4〕Terje Aven, Ortwin Renn.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2010.
〔5〕〔45〕王锋,胡象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新视野, 2012,(4).
〔6〕〔10〕〔14〕〔49〕〔美〕 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7,58,62-97,132-139.
〔7〕 〔美〕 迈克尔・A・希特,等编:布莱克威尔战略管理手册〔M〕.闫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49.
〔8〕Blair, Margaret M..Wealth Creation and Wealth Sharing: A Colloquium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6.
〔9〕〔18〕〔52〕 Mitchell A,Wood 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ly cou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853-886.
〔11〕〔15〕Clarkson M.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 20(1): 92-117.
〔12〕 王辉.从“企业依存”到“动态演化”――一个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的回顾与评述〔J〕.经济管理,2003,(2).
〔13〕〔17〕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16〕Wheeler D, Maria S. Including the Stakeholders: The Business Case. Long Range Planning, 1998, 31(2): 201- 210.
〔19〕〔41〕胡象明, 唐波勇.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公共危机治理――以汶川“5.12”地震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0〕张洪波,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于整合视角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3).
〔21〕李姝.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的实践及启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J〕.商业经济,2007,(10).
〔22〕宋建波,盛春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09,(10).
〔23〕王晓巍,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11,(6).
〔24〕姜雨峰,田虹.利益相关者需求有助于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战略吗?――一项三维交互研究〔J〕. 财经论丛,2015,(4).
〔25〕胡赤弟.教育产权与大学制度相关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26〕吕向东.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经济,2006,(12).
〔27〕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
〔28〕焦笑南.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大学治理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9〕胡子祥.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1).
〔30〕郭华.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2).
〔31〕Murphy P E. Tourism : A Community Approach〔M〕. New York: Methuen Inc, 1985:16.
〔32〕冯淑华.三百山旅游发展中流域利益主体关系的探讨〔J〕.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
〔33〕黄昆.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景区环境管理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34〕刘军民,郇滢.利益相关者角度下的西汉帝陵当代价值分析〔J〕. 人文杂志,2015,(4).
〔35〕Stonich S. C. Political Ec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1998,25,(1): 25-54.
〔36〕Holden A. In Need of New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1): 94-108.
〔37〕王静.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分析――以中国房地产利益集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7,(9).
〔38〕金艳荣.利害相关者参与公共决策:类型、过程与实现途径〔J〕.理论探讨,2014,(1).
〔39〕 王立,王峥,王永梅.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利益考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J〕.管理学刊,2012,(4).
〔40〕 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一种利益分析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5,(8).
〔42〕孟晓华, 张曾.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研究――以H石油公司渤海漏油事件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 2013,(3).
〔43〕林淞.群体性突发事件的CAS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管理学研究, 2011,(3).
〔44〕申霞. 基于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区域应急管理模式研究〔J〕.新视野,2012,(4).
〔46〕方洁,龚立群,魏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微博舆情中的用户分类研究〔J〕.情报科学,2014,(1).
〔47〕麻宝斌,杜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题、内容与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8〕邬晓燕,程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科技风险认知与规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0〕Bourne L,Walker D H T. Visualizing stakeholder influence:Two Australian examples〔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2006,37 (1) : 5-12.
〔51〕何旭东.“利益相关者环”在工程项目关系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