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场物业管理范文

商场物业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场物业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场物业管理

篇1

[关键词] 商场 物业管理 管理特征 管理措施

一、引言

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活动,也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和竞争的行业。它从最初的住宅物业起步,正在逐渐向工业区、综合办公楼宇、医院、学校及商场等各类型物业拓展,其中以经营性、公众性、服务性为特征的综合商城物业管理正在异军突起、蓬勃发展。

商场是商品集中经营的专门场所。其特点主要是经营场地开放性及物业的商业行为特性。商场的物业管理同其他物业管理等相比,具有明显的独特管理特征。

二、商场管理特征

1.由于商场大多处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商场形象代表着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当地政府进行招商引资等经济行为的窗口工程,代表城市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商场的物业有与政府物业共同的特点,环境管理应为商场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2.管理的方式不同,住宅物业等的管理主要采取合同式管理,物业管理企业按物业服务合同进行管理,合同以外的可以不管理。但商场物业管理除按物业服务合同管理外,必须按政府要求,进行无偿的社会性公共管理,某种程度上,带有行政管理的方式。

3.管理对象多元化,既有对物的管理,又有对人的管理。既有物业区域内的管理,也有社会上管理,这是商场管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4.管理费用开支大,对物的管理费用一般占企业总成本的80%以上,这是物业管理企业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三、商场物业管理范围

1.公共服务。它是为全体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供的常规,贯穿于物业管理活动始终,例如清洁卫生服务、安保防范服务、消防安全服务及宣传推广服务等。

(1)宣传推广服务在商场物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已愈来愈多地被物管企业所重视。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可以扩大商场知名度,树立商场良好的商业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商场良好的商业形象是业主及物业使用人潜在的销售额,也是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潜在的资产。商场的销售业绩原则上应和商场的知名度成正比,消费者只有对商场良好的形象有了认知,才有可能认可乃至成为商场的顾客。因此商场的良好形象是销售的先行指标,是明天的销售额,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便是抓住了未来的订单。

(2)安保防范服务在商场(特别是综合型开放式商场)中,由于商场面积大、客流量大、人员复杂,给安保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问题发生较多。所以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和制定严密规范的安保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在商场物业管理活动中尤为重要。商场内的公共设施、设备(果皮箱、休闲椅、栏杆、窨井盖等)必须达到安全标准,使顾客、特别是老人、儿童不受伤害。

(3)消防安全工作在商场物业管理中是重中之重,物业管理企业应制定严密的消防制度,管理维护好消防设施设备,保持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制订消防应急措施预案并定期演练。

2.专项服务。它是为商场某些住户群体提供的服务。例如高层电梯、二次供水、消防设备、配电房的维修保养等,专项服务收费,按各住户的建筑面积合理负担。

3.特约服务。它是为满足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特别需要而提供的个别服务。例如家政服务、代办购物、购票、代办各类商务,以及业主委托的其他服务项目等。特约服务的收费标准是以成本加劳务费或双方约定结算。

四、商场物业管理措施

1.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服务水平。商场独有的商业行为特性,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一方面注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为业主提供良好的服务,使业主专心赚钱。另一方面注重员工的政治素质培养,提高员工懂法、知法水平。业主的愿望是多赚钱,在经营活动中,难免与社会产生矛盾、纠纷。作为管理者,既不能偏向业主一方,也不能偏向另一方,实事求是,公正处理矛盾纠纷。

2.搞好与社会上多种的关系,尤其是同政府之间的关系。商场地处闹市,人流量大,是一个多事的是非之地。由于物业管理企业不具有行政职责,所以维护好商场的卫生、治安环境等,必须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否则,会走进商场环境差业主不满意拒交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企业效益降低、亏本物业管理企业为降低管理成本而减少服务业主愤怒、赶走物业管理企业的死胡同。

3.扩大经营范围,实行规模经营。物业管理本来就是成本高、利润弹性空间小的微利行业,特别是商场物业成本投入大、管理难度也大。因此,商场物业管理企业在按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努力搞好区域内物业管理和服务,守好主阵地的同时,应主动寻找法律法规允许的经营项目和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与质量,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开展以业为主,多种经营。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理顺体制、使商场物业管理企业化。实现政企分开。撤消商场综合管理委员会,按《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成立商场业主委员会,使商场物业管理公司早日实现政企分开。做到建管分离。开发商同物业管理公司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使物业公司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以企业改制为契机,打造新商场。只有走兼并重组、职工持股的道路,按《公司法》的要求,实施公司化改制,切切实实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才是商场物业管理的必由之路,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打破当前的僵持局面,才能使商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5.公开招标、使商场物业管理社会化。公开招标物业管理队伍。实行公开招物业管理队伍的社会化运行,这样一是可以改变职工无压力,企业无动力,仍抱着等、靠、要计划经济的观念;二是可以改变商场管得好是物业公司,管不好还是物业公司,业主满意是这个公司,业主不满意还是这个公司的被动局面。尽快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在实施业主自治的基础上,自由选聘物管队伍,改制后的商场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业主委员会选聘对象之一,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商场业主委员会的选聘,真正实现商场业管理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王青兰:物业管理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篇2

受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甲方将

(物业名称)委托于乙方实行物业管理,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物业基本情况

物业类型:办公居住物业

坐落位置: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第二条 物业管理内容

1、保洁

(1) 公共保洁

a、 公区域院内及卫生、南北生活区院内卫生

b.人员编制: 1人

c、。保洁标准:(见附件)

(2)楼宇保洁

a. 1、主楼1-6层 9-14层走廊、卫生间、墙面玻璃及地面卫生; 7-8楼电梯口; 15-16层 地面及电梯间及楼面平台卫生 ;电梯、安全通道及消防通道卫生 ;一楼室外平台及两侧通道

2、综合楼两侧楼梯、2-4楼走廊卫生间及玻璃卫生

3、群楼两侧楼梯、二楼卫生间及走廊、平台卫生

b、人员编制主楼4人、综合楼及群楼2人

c、保洁标准(见附件)

2.绿化

(1) 绿化范围:办公及区域、生活区域的草坪及树木管理

(2)人员编制:2人

(3)绿化标准:(见附件)

3.保卫

(1) 保卫范围:生活区域的安全及公共交通秩序

(2) 人员编制:3人

(3) 工作标(4) 准:(见附件)

4. 授权由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其他事项 .

第三条 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乙方按下列约定,实现目标管理)

(1) 室外保洁:

(2)室外保洁:

(3)交通秩序:

(4)绿化:

(5) 保安:

(6)物业使用人对乙方的满意率达到:

第四条 委托物业管理承包经营、自负盈亏形式

费用包括:1、工资及福利费、管理费用、税费

2、保洁工具、保洁用品及劳服用品

3、保安器械及劳服用品

4、绿化工具及劳服用品

第五条 物业管理期限

委托管理期限为 年,自 年 月 日起到 年 月 日止

第六条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本物业的委托物业管理费用为(大写) (小写) .

第七条 委托物业管理费用及支付方式:

第八条 双方权利、义务

1.甲方权利、义务:

(1)根据本合同规定甲方将住宅区及办公区域委托乙方实行物业管理;

(2)给乙方提供管理用房__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__平方米,员工宿舍__平方米)

(3)不得干涉乙方依法或依本合同规定内容所进行的管理和经营活动;

(4)对乙方的管理实施监督检查,每半年一次考核评定,如因乙方管理不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权终止合同;

(5) 如有重大活动有权支配乙方人员,乙方人员必须服从安排;

(6) 对乙方人员有有任免权,如出现一个月内同一员工连续投诉三次有权要求换人

(7)协助乙方做好宣传教育、文化活动,协调乙方与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

(8)政策规定由甲方承担的其他责任。

2.乙方责任、权利、义务:

(1)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物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遵守各项管理法规和合同规定的责任要求,根据甲方授权,对本物业实施综合管理,确保实现管理目标,并承担相应责任,自觉接受甲方检查监督;

(3)接受甲方对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帐目的监督并报告工作,定期向甲方报送财务报表公布管理费支出帐目;

(4)对住宅区的公用设施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其使用功能,乙方如在住宅区内改扩建完善配套项目,须报甲方和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5)乙方须本着高效、精干的原则在本物业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

(6)建立本住宅区物业管理

档案并负责及时记载有关变更情况;

(9)在管理期满时向甲方移交全部专用房屋及有关财产、全部物业管理档案及有关资料(material);

(10)开展卓有成效的社区便民服务工作;

(11)有权选聘专营公司承担住宅区物业管理的专项业务并支付费用,但不得将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整体责任及利益转让给其他人或单位。

第九条 合同更改、补充与终止

1.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对本合同条款进行修订更改或补充,以书面合同为准。

2.合同规定的管理期满,本合同自然终止,各方如欲续订合同,须于期满前三个月向对方提出书面意见。

3.合同终止后,乙方可参加甲方的管理招标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包管理。

第十条 其他事项

1.本合同执行期间,如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台风、洪水、地震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双方应相互体谅,共同协商,合理分摊。

2.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招标书为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

3.本合同正式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约束力。

4.双方如对合同发生争议,协商不成的,可提请物业管理部门调解,或诉至人民法院。

甲方(盖章):_____

乙方(盖章):_____

代表(签名):_____

代表(签名):_____

篇3

法定代表人:

注册地址:

联系电话:

受委托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注册地址:

联系电话: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甲方将_______(物业名称)委托乙方进行物业管理,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乙方提供服务的受益人为甲方,甲乙双方均应履行本合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条 物业基本情况

此物业位于___市____街__号__层,建筑面积__平方米(实际面积高于或者低于合同规定面积,均以此标注面积为准,不作调整)。 该房屋的土地证证书编号:______,房产证证书编号:______房屋主体建筑结构为____结构;经甲方及乙方共同签章确认的房屋所有权证及房屋土地使用证复印件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第三条 委托管理事项

1,房屋建筑共用部位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包括:楼盖,屋顶,外墙面,承重墙体,楼梯间,走廊通道,门厅,庭院等。

2,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运行和管理,包括:共用的上下水管道,落水管,污水管,共用照明,中央空调,供暖锅炉房,楼内消防设施设备,电梯等。

3,公共设施和附属建筑物,构筑物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包括道路,室外上下水管道,化粪池,泵房,自持车棚,停车场等。

4,公共环境卫生,包括房屋共用部位的清洁卫生,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垃圾的收集等。

5,交通与车辆停放秩序的管理。

6,维持公共秩序,包括安全监控,巡视,门岗执勤等。

7,管理与物业相关的工程图纸,住用户档案与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条 物业费用及缴纳方式 :

1,甲方按年于每年__月__日前一次性向乙方缴纳物业管理费用___元人民币(___元)此费用包含第三条所列各项委托管理事宜及下列费用:采暖费,电梯费,停车场的使用费,其他未列入的费用由甲方自行承担。甲方房屋的自用部位,自用设备及设施的维修养护,由甲方自行负责,在甲方提出委托时,乙方可以接受委托并合理收费。

2,甲方应严格按照以上条款要求的缴纳方式向乙方交纳物业管理费用,否则视为甲方单方违约,乙方有权单方取消合同,有权强行将甲方商品清除,因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均由甲方自行承担。

第五条 委托管理期限: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至__年_月_日止。

第六条 甲方权利义务

1, 随时检查监督乙方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2,及时缴纳物业管理费用,如拖欠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自行承担

3,甲方及时向乙方提供使用物业内的各类图纸,含装修改造图,电路图,上下水改造图,广告审批图,消防改造审批手续等,以上各类图纸以甲方使用此物业7日内交给乙方。

4,及时与乙方沟通本合同执行期间所发生的其他问题。

5,协助乙方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和宣传教育,文化生活;

第七条 乙方权利义务

1,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合同的约定,制定物业管理方案;

2,选聘专业人员承担本物业的专项管理业务,但不得将本物业的管理责任转让给第三方;

3,乙方有权对物主使用人违反业主公约的行为进行处理;

4,向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书面告知物业的使用的有关规定,当业主和物业使用人装修物业时,书面告知有关限制条件,并负责监督;

5,对本物业的公共设施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使用功能,如需扩建或完善配套项目,须与甲方协商后报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实施;

第八条 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同意在合同执行期内,因不可抗力导致房屋毁损,灭失的,合同终止,双方互不承担责任,但乙方应退还甲方已经提前支付的相关费用。

2,甲,乙双方同意在租赁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终止,但乙方需退还甲方已经提前支付的相关费用。①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非因甲方过错原因而依法被政府提前收回的;②该房屋因社会公共利益或城市建设需要被依法征用或拆迁的;

3,甲,乙任何一方如有违反合同上述各条款规定,除了按合同有关条款履行以外,守约方有权单方终止合同,并要求违约方赔偿给守约方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

第九条 附则

1,甲,乙双方在签署本合同时,对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清楚明白,并愿按合同及规定严格执行。

2 ,甲乙双方就履行合同及本协议发生纠纷,应通过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

3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协商补充。在此之前签订的一切协议如与本协议有矛盾之处,均以本协议为准。之后所签订的补充协议及相关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合同连同附件一式肆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各执贰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______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代表: 法定代表人/代表:

身份证: 身份证:

签约日期: 签约日期:

篇4

导致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很多,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规模有限,资金短缺,无暇顾及电子商务运作与拓展,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市场运作人才,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进行市场策划,因此在进行电子商务推广时手段往往过于生硬,企业网站制作粗糙,产品推广采用购买百度排名或者直接在搜索网站制作链接的方式,效果大打折扣;第三,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观念薄弱,很多企业目光短浅不愿进行大规模前期投入;第四,对于一些诸如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重视和了解不足。综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尽快转变市场运作理念,适应时代变化和客户消费行为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根据市场行情和供需变化调节自身产品功能和产量。

二、企业管理及市场商务运作发展建议

(一)紧跟市场节奏

调整自身产品定位紧跟市场节奏,调整自身产品定位是市场商务运作的前提。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产品某种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将这种比较优势传递给客户,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具体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析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

对于后进入某一市场的企业来说,如果仅仅是依靠领导,不经过冷静客观的市场调研,很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分析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了。首先企业要分析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技术、品牌、规模、渠道、特许权利等等);其次分析该市场内顾客欲望满足程度的提高还需要什么,寻找竞争盲点;最后分析如何能够避竞争对手锋芒以及如何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

2.自身核心优势定位

企业在分析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后也要对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这里推荐采用SWOT分析法,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将企业可以调动的有效资源充分组合,为接下来的市场定位战略做铺垫。此外,需要强调分析比较的相关项目应是全面且成体系的,比如经营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生产、市场营销、财务和产品等。

3.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市场战略

市场战略的制定主要包括产品的目标群体、定价策略、销售方式、推广手段等等。笔者重点针对市场推广进行论述。企业要明确营销推广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营销推广方案,避免东一榔锤西一梆子这种不成体系的推广方式。众所周知,项目定位在前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做下一步的项目推广和品牌包装方面将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计的失误,导致宣传和推广方向稀里糊涂,没有主次,没有特点,更不可能形成品牌。

(二)商务谈判注重技巧

企业管理和商务运作中,目标的达成往往蕴含着多种技巧的结合,而“贝勃规律”和“登门坎效应”的结合运用是达成企业目标的有效选择。贝勃定律是指当人经历强烈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另外,通常人们不愿接受较高难度要求,却乐于接受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种循序渐进的效果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行为的影响。同理,上述二者心理学规律在商务运作,尤其是商务谈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具体商务谈判中,企业要把握这两种行为心理,即从心理角度换位思考,从而做出符合我们的期望行为。比如企业在向客户推销某一商品时或洽谈商品价格时,可以先避免直接推销该商品有怎样的好处(硬推销方式),而是向谈判对手方提出一个小要求,从而一步步地最终达成自己推销的目的。由此可见,在企业的实践中,利用“贝勃规律”和“登门坎效应”的有效结合,往往能取到出奇制胜之效。

(三)重视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商务新方式

首先,企业要转变传统市场运作观念,重视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收集市场信息、分析消费行为、推广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全局着眼,制定企业电子商务参与或转型的方案(O2O、C2C、B2B还是B2C),然后改革企业管理方式方法,增加企业互联网基因。再次,电子商务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市场商务运作方式提供有效载体和重要保证。最后,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和晋升机制,增强企业对于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的吸引力,在短期内弥补自身相关人力储备不足的问题。从长远看,企业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培养兼具电子商务和企业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当然,笔者还需要指出,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市场商务运营方式,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健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立法,为电子商务的良好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形势呈现出新常态特点,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托媒条件下的科技转型逐步实现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进步,商业银行若想要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积极转型,对计划实施高效化管理,从而沉着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会计核算管理

1.新常态下会计核算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行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不断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不断优化调整,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金融衍生品为例加以分析可知,表外核算是当前市场经济中衍生金融的主要工具,监管部门仅仅能够对商业银行的报表数据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存在较大风险,这与会计核算缺陷存在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是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方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确认方式,导致相关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所谓会计计量,主要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对经济业务及其结构进行准确计量,而货币计量规则难以实现,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一定计量难度,此种情况下,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操作标准尚不统一,银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不尽相同。科目调整与会计核算内容调整后,商业银行表内外余额波动较大,相关监管部门也只能够通过报表对银行余额变动情况进行监督,难以进行实时把控。相关操作人员会计知识的不足,也是滋生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因素。

2.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制度及相关规定,结合银行自身发展实际,制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及业务操作标准,进而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行动态化管理与控制,确保大额支付以及应收应付款挂账等事项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报批。在原有业务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完善会计核算程度,柜台及相关会计人员应当严格且规范的填写会计凭证,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核算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账务核对以及相互监督等方式,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合理控制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点,应当通过设置台帐记录等方式,对规划、预测、计划以及控制监督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全面提高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效率,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商业银行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当前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梳理,对银行内部人员岗位进行有效梳理,争取实现内部科学化、规范化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当依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对现代信息科学进行合理利用,优化调整商业银行新老业务的控制方式,并建立事前控制系统,切实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二、新常态下的流动性管理

1.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利润空间下滑问题,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头寸预报的准确性,确保结余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运行需要各项存款来支撑,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预定要求对企业及个人进出款进行准确预报和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受上下传导会受时间限制,以及客户进出款存在的不确定性,会出现流动性不稳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因此在新常态下加强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流动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为促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通过上下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剩余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做好压力测试,并及时对体系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切实保证财务管理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适时调整理财资金池比例,对同业业务进行科学化梳理,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财务杠杆的收益。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当对央行各类政策工具及市场融资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切实扩充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监管要求及抵御风险的实际需求。

三、新常态下的信息统计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处于新常态运行环境下,信息统计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点,信息统计数据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现状,从而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及流动性风险规避的准确性,对于商业银行科学决策以及业务结构调整也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1.信息统计管理的不足

一是时效性不足。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过程中,受到数据传达方式、系统运行以及监管层数据共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表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不足,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是影响信息统计管理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是部分报表涉及到人工调整和填报,并依照人工方式进行校验,往往存在一定疏漏,此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中,往往耗费较大的人力资源开展数据的采集汇总检验等工作,综合管理效率较低。

2.信息统计管理相关建议

注重系统开发,尽量避免手工填报数据,以避免类似于总分支机构汇总数据无法配平等情况;注重人工培训,人员设置应合理、注意新老员工的数据信息移交。同时,应当加强进行相关创新业务统计培训,以提高信息统计的准确度;注重数据共享,由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跨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因此在信息数据共享上(包括银行内及银行间)也应加强,以避免例如不良客户跨地区或跨行瞒骗授信或单笔抵押物重复瞒骗质押等情况;注重基础数据部门信息准确度,相关基础数据统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录入、维护及汇总工作。

四、新常态下的预算管理

影响预算管理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相互串用因素,三是战略发展因素,四是风险因素,五是经济波动因素。

因此在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型。考虑“木桶效应”,即积极挖掘弱势业务的潜力。在管理上,建议施行精细化管理,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并进行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反馈。定期对预算管理进行评价,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预算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应执行完善的风险预算管理制度和具备科学的前瞻性思考及判断。通过一系列包括设立合理目标、合理建立风险矩阵、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反馈处理问题、分析后出具风险排查报告等步骤实施风险预算管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对商业银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当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划财务管理,从会计核算、流动性管理、信息统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科学化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小梅.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通讯,2012(35).

[2]周煜.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分析[J].财会研究,2015(6):53-55.

[3]刘喜文.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5(6):40-43.

篇6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形势呈现出新常态特点,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托媒条件下的科技转型逐步实现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进步,商业银行若想要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积极转型,对计划实施高效化管理,从而沉着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会计核算管理

1.新常态下会计核算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行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不断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不断优化调整,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金融衍生品为例加以分析可知,表外核算是当前市场经济中衍生金融的主要工具,监管部门仅仅能够对商业银行的报表数据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存在较大风险,这与会计核算缺陷存在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是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方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确认方式,导致相关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所谓会计计量,主要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对经济业务及其结构进行准确计量,而货币计量规则难以实现,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一定计量难度,此种情况下,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操作标准尚不统一,银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不尽相同。科目调整与会计核算内容调整后,商业银行表内外余额波动较大,相关监管部门也只能够通过报表对银行余额变动情况进行监督,难以进行实时把控。相关操作人员会计知识的不足,也是滋生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因素。

2.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制度及相关规定,结合银行自身发展实际,制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及业务操作标准,进而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行动态化管理与控制,确保大额支付以及应收应付款挂账等事项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报批。在原有业务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完善会计核算程度,柜台及相关会计人员应当严格且规范的填写会计凭证,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核算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账务核对以及相互监督等方式,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合理控制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点,应当通过设置台帐记录等方式,对规划、预测、计划以及控制监督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全面提高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效率,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商业银行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当前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梳理,对银行内部人员岗位进行有效梳理,争取实现内部科学化、规范化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当依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对现代信息科学进行合理利用,优化调整商业银行新老业务的控制方式,并建立事前控制系统,切实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二、新常态下的流动性管理

1.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利润空间下滑问题,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头寸预报的准确性,确保结余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运行需要各项存款来支撑,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预定要求对企业及个人进出款进行准确预报和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受上下传导会受时间限制,以及客户进出款存在的不确定性,会出现流动性不稳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因此在新常态下加强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流动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为促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通过上下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剩余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做好压力测试,并及时对体系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切实保证财务管理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适时调整理财资金池比例,对同业业务进行科学化梳理,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财务杠杆的收益。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当对央行各类政策工具及市场融资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切实扩充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监管要求及抵御风险的实际需求。

三、新常态下的信息统计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处于新常态运行环境下,信息统计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点,信息统计数据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现状,从而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及流动性风险规避的准确性,对于商业银行科学决策以及业务结构调整也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1.信息统计管理的不足一是时效性不足。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过程中,受到数据传达方式、系统运行以及监管层数据共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表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不足,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是影响信息统计管理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是部分报表涉及到人工调整和填报,并依照人工方式进行校验,往往存在一定疏漏,此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中,往往耗费较大的人力资源开展数据的采集汇总检验等工作,综合管理效率较低。2.信息统计管理相关建议注重系统开发,尽量避免手工填报数据,以避免类似于总分支机构汇总数据无法配平等情况;注重人工培训,人员设置应合理、注意新老员工的数据信息移交。同时,应当加强进行相关创新业务统计培训,以提高信息统计的准确度;注重数据共享,由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跨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因此在信息数据共享上(包括银行内及银行间)也应加强,以避免例如不良客户跨地区或跨行瞒骗授信或单笔抵押物重复瞒骗质押等情况;注重基础数据部门信息准确度,相关基础数据统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录入、维护及汇总工作。

四、新常态下的预算管理

影响预算管理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相互串用因素,三是战略发展因素,四是风险因素,五是经济波动因素。因此在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型。考虑“木桶效应”,即积极挖掘弱势业务的潜力。在管理上,建议施行精细化管理,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并进行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反馈。定期对预算管理进行评价,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预算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应执行完善的风险预算管理制度和具备科学的前瞻性思考及判断。通过一系列包括设立合理目标、合理建立风险矩阵、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反馈处理问题、分析后出具风险排查报告等步骤实施风险预算管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对商业银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当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划财务管理,从会计核算、流动性管理、信息统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科学化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宝财 李宁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傅小梅.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通讯,2012(35).

[2]周煜.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分析[J].财会研究,2015(6):53-55.

[3]刘喜文.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5(6):40-43.

篇7

关键词: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在金融市场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激励的市场竞争和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的监管力度使得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而经营成本则在上升。商业银行随之将利润增长点放在了以债券、基金等产品为主的新兴金融业务上来,这类金融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重和利润规模上都在不断增加,部分银行还成立了相关的职能部门。但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众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金融市场业务虽然有巨大的利润空间,然而也还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在近20年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一般商业银行所必须的运作模式,还因为其经营灵活与市场需求契合性较好而成为了中国金融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当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逐步进入一个兼并重组和多元发展的时期,改革、创新,引入外资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众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根据财政部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30%的银行间本币市场的拆借、回购等业务是由中小型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而在我国的外汇交易领域中小型商业银行更是占到了总成员数的一半以上。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了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类型与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虽然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其在金融市场业务领域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风险问题。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可以说是所有金融机构都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而言这种信用风险则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1、借贷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借款人或者是债券发行人因某种原因出现无力偿还借款而发生债务违约造成的。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借款对象往往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个人,其债务偿还能力不想国有大型企业那样强劲,因此借贷风险较大。2、或有风险,是指债务人可能在债务到期是无法兑现其潜在的债务承诺而造成的风险;例如,承兑等。3、交易日风险,这种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未能按照相关约定进行交割从而造成的应交易日期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从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第一种和第三种。

(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也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市场业务时经常面临的在一种风险。在当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分布状况下,如果整体的利率不断上升并大于贷款利率变动幅度时,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市场业务时产生的利息收入将小于支出整体收益率降低。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市场业务时多推出的是短期产品,因此其整体收益收到利率影响较大。

(三)操作风险。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进入金融市场业务的时间不长,内部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金融业务操作规范程序,同时相关金融业务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还有待提高,因而容易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可能只是在某一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但是其后续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到银行是否能生存下去。在国外已经出现过多次因为操作人员的失误而造成整个银行陷入危机的案例。因此,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金融市场业务的操作风险可能成为银行致命的潜在风险。

(四)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原因分析

1、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造成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内部原因包括:第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的相关理论研究较晚,缺乏健全的理论支持。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是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实践经验多于理论经验现有的理论成果多是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理论中延伸而来的,行业整体缺乏能够支撑中小型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完整理论体系。第二,中小型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管控体制。针对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业务往往只有较为笼统的规则,对于操作的整个流程的风险控制较弱。第三,中小型商业银行缺乏高业务技能的金融业务操作员。在我国金融业务领域本来人才就十分稀有的情况下,中小型商业银行因为待遇和发展空间的问题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竞争,从而招不到、留不住金融业务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影响到了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

2、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造成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第一,国家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政策支持不够,政府的优惠政策主要倾向于大型商业银行,从而使得中小型商业银行往往只能从事一些高风险而收益率相对较低的金融业务。第二,外部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大型商业银行往往能够获得或者是较早的获得重要的金融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中小型商业银行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和迎接金融风险。

四、提升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高风险的金融市场业务。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业务的时间不长,从理论上来讲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看,则缺乏像大型商业银行那样的抗风险能力,而在关键的金融信息获取速度上也没有优势。因此,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擅长的业务领域而选择合适的高风险金融市场业务,减少在陌生领域的盲目发展。

(二)加强金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行业内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企业拥有的行业高素质人才越多其业务发展的速度就会越快。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上之所以一直以来是高风险低效益的运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有效控制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加强人才建设的方式有:第一,银行内部自己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第二,与高校合作培养订单式的专业人才;第三,吸引一批外部金融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中小型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市场的业务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其风险也是必然存在的。而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则是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中小型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监制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加强相关风险业务操作流程的控制,细化控制环节和内容;第二,加强企业的整体风险监控的制度建设,形成企业特有的风险监控文化;第三,对于操作人员进行风险控制知识培训使其掌握相关风险控制知识;第四,建立风险发生时的止损体系,降低风险危害度。

五、结束语

中小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意义重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市场的业务是其增加利润的重要方式。但是,金融市场业务往往伴随较高的风险,因此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则成为中小型商业银行必须关注的问题。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有合理选择高风险的金融市场业务、加强金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钟曦.我国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模式的发展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重要传导环节。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受到金融市场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监管部门对传统信贷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使得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以理财、债券、基金等为代表的新兴的金融市场业务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在金融市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中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的几家国有银行先后开办了信托、租赁、证券、投资等业务,此时的金融行业属于混业经营时期。自199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金融体系分业经营的制度。随着我国金融业务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的新兴业务也应运而生。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现状。

(一)单笔交易的巨大金额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

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与储蓄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笔交易的金额巨大。银行同业之间的资金业务往来一般都在上亿元,这样大笔的交易资金的进出对银行的日常流动性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大笔交易资金可以比较容易帮助银行间市场成员或同业间经常性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比较市场化的资金价格对资金进行融通,同样,商业银行也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资产质押出去进行再融资,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商业银行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转变银行的产品结构

在商业银行中,传统的存贷款产品业务不断受到了来自股票、基金、信托、保险等新产品的冲击,传统的、固有的盈利模式被弱化,商业银行的经营日益艰难,这在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持续开发金融产品提供了平台,这样的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例如: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的发展过程,业务的拓展使得商业银行的闲置资金得到了有效的使用,帮助商业银行一改传统的、单一的资产结构,实现了对资产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三)实现了由被动负债向部分主动负债的转变

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也由过去传统的被动负债模式转向主动性负债,从而丰富了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源。例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金融债等业务可以锁定负债的期限,以此来降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在商业银行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可以将长期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转让来优化商业银行存量资产负债结构。规模不断扩大的银行间市场和各类交易所市场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负债来源。

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后危机时代的到来,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势头,向着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风险。

(一)金融创新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金融业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金融创新的加剧。上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迎来了金融创新的春天,这种趋势一致持续到今天,并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存贷款、现金、证券等业务,逐渐演变成形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各类金融产品和工具。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已经实现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而不断涌入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不断创新迫使金融监管当局放松了管制,同时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面临风险的复杂程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利率的市场化对资产价值产生的波动不断激励

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面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以来,不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仍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是,以为商业银行的利率自主定价提供了很大的浮动空间。在实际中,银行间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面对这一背景,利率的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一方面在面临着利差缩小的挑战,而同时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错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一旦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利率价格的变动就需要商业银行承担缺口部分带来的风险,并且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重新定价的风险。据人民银行的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较大,收益率曲线的极端性变化比较明显,这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例如:2013年6月由于我国财政缴款、外汇占款的持续回落等多重因素叠加产生的协同效应,使得中国的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剧烈,银行同业间的拆借隔夜利率一度创下高达年利率30%的历史新高。

(三)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渐以新兴经济体的姿态屹立在国际市场上,并对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带动了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在为商银行提供低成本负债来源的同时,也使得大量境外资金涌入商业银行经济循环体系,迅速扩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规模,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当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时,大规模境外资金的涌入加剧了其流动性的波动,从而使得资产快速膨胀与紧急收缩呈现交替出现的现象,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并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波动,严重的还将引发金融危机。另外,大量境外资金的涌入,商业银行持有巨额对外负债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等都将为商业银行管理汇率风险增加难度。例如:在2013年的24个交易日中,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围绕中间价双向浮动,交易价相对中间价的日间最大波幅日均为0.18%,这一比率高于2012年同期的波动水平。201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交易价的波动明显增加,多个交易日出现交易价触及当日中间价0.5%的浮动区间上限。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震荡的减弱,人民币汇率预期在2013年9月后逐渐贬值。可见,外部市场的剧烈震荡对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了冲击。

四、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建立与完善适合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级公司、联合资信评级有限公司等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依靠各自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方法对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主体和有价证券的债项提供客观公正和和独立的信用评级,并对评级的方法和评级结果及时进行公布,并对跟踪评级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对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时,一般都会将第三方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最终做出投资决策。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只依靠外部评级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本行的自身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密切结合,逐渐在本行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与风险模型。从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首先,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断收集金融市场业务的相关信息。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并及时对客户进行跟踪,实现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第二,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实现对投资方案信用风险有效评价,提升投资决策效率和质量,实现投资配置的最佳效果。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科技手段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结合。

(二)积极有效地防范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紧扣银行的经营命脉。商业银行在开拓金融市场业务时必须构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实施对资金的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以业务条线为单位,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从而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效率与专业化水平。例如:在资金的配置上,必须通过对各种风险的量化比较与分析,制定适当的流动性比率、杠杆比率指标,建立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加大对传统业务持续发展的管理力度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传统业务不能摒弃,并且还应坚持其可持续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传统业务的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有效抵御风险的根本保障,更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的产生,正是这种情况才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传统业务的稳定发展,以此来保证传统业务在全行业务规模中的比重。在未来,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息差空间不断收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他银行相竞争、保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必将要调整业务发展的重心,通过提升金融市场业务收入的占比保证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四)加快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商业银行在保证传统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可以开发一些能够实现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来达到改善资产负债组合的目的。例如: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商业银行还可以尝试开创一些能够连接不同金融市场的产品,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商业银行通过利用利率互换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的管理利率和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推进积极型的债券组合管理,在综合考虑各券种流动性水平、信用风险和利差的同时,及时优化资产的管理策略。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

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业务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熟知国家的各项监管法规与业务规则、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产业发展方向、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积极进取精神。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这些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做出保障。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采取稳健的经营方式,为商业银行谋求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运凯.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思考[J].中国外资.2011(24).

[2]黄志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反思与重构[J].中国金融,2012(04).

[3]邰莹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测度新视角-基于CAPM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1(04).

[4]吴伟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J].研究与探索,2009(04).

篇9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的经营秩序,确保辖区内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健康平稳有序发展,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依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2016修正版(国务院令第666号第二次修订)文件,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工业和信息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长效管理办法》。2018年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依次组织开展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接纳未成年人专项整治行动”、“2018年净网行动”、“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整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暑期专项整治行动”等监管工作,依法对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管理整治。今年以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检查力度,扩大检查范围

组织县区执法力量对重点片区、重点部位的互联网经营场所进行了集中突击检查5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530余人次,排查经营单位460余家次。在双休日、节假日安排部署以未成年人保护为重点的抽查行动,采取错时执法23次,零点行动4次。

二、提高技术监管、群防效率

安排专人接听24小时12318举报电话,做到举报有回音,对举报线索一经核实立即采取进一步措施处理,对所辖范围的违法违规行为一律依法严办,截止目前接到群众举报线索6起,并逐一查实处理。

篇10

关键词:银行服务;管理机制;银行效益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8―0058―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金融产品和高科技服务手段日益趋同化的情况下,令客户满意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正在成为商业银行赢得客户的主要手段,成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认真分析银行服务工作的特点,研究当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服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对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银行服务工作的再认识

从银行服务工作本身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整体性。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这也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依靠搞一、两次活动,就想要提高服务水平,而必须长期坚持,全员参与,整体联动;二是服务工作质量容易出现反复;三是服务工作对银行效益提高的作用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在经营业绩上无法立竿见影;四是服务工作做好是“小概率事件”。一次服务不到位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被客户投诉,被媒体曝光。以上几点决定了银行服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需要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需要全行上下共同行动起来,齐抓共管。

吸收存款、营销贷款和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本职工作,所以做好这些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但对于做好服务工作,在认识程度和实践力度上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在企业性质划分中,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银行客户营销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做好服务工作本来也是商业银行的本职工作。建行河南省分行提出的“三个服务”勾画了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服务轮廓,即:从系统内部看,着重要实施“上级为下级、二线为一线”服务,在系统内部树立起“下级是上级的客户,一线是二线的客户”的经营理念,用对待客户的态度和营销客户的力度,来对待我们的下级和一线员工,真正建立起“内部客户”的服务系统,实现员工满意;从系统外部看,着重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真正达到“银行为客户”服务的目的,实现客户满意。由此可见,内部客户服务系统的建立是“基础”,只有有了完善的内部客户服务系统,才能真正形成全行为客户服务的局面;而全行为客户服务是“落脚点”,是检验银行内部客户服务系统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可以集中反映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程度。

二、当前银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考核管理机制看,银行服务尚没有纳入正常的绩效考评机制

银行作为服务窗口行业,其服务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客户的满意度上,而要让客户满意,就必然首先要让员工满意,只有满意的员工才可能提供满意的服务。要让员工满意,根本上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让员工有一个满意的收入,使其能有一个较满意的生活质量;二是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搭建一个良好的舞台,使其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由此可见,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就必须使服务工作与员工的收入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而就目前银行的情况来看,一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财务资源的配置联系不紧密,二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员工的岗位晋升的联系也不紧密。银行目前财务资源配置主要是由经济增加值、等级行评定和KPI指标考评结果来决定的,前者决定了全行的整体工资与非工资性费用水平,后者又对基层行管理者工资水平和经营业绩有较大影响,但在这两个指标体系中,均没有关于“银行服务”的指标,这就是说,作为基层行管理者和员工的收入、经营业绩,与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水平高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一个“先天的制度缺陷”,这种制度缺陷就使得基层行在提高服务水平的时候,不得不从其有限的费用中再挤出“一小块”来用于这项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数量太小,实际上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因此,把服务工作纳入绩效考评机制,使其与员工的收入水平和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是今后提高服务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服务管理标准看,服务质量衡量标准尚不够量化和具体化

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样的标准能够说明到底什么样的服务才是好的,什么样的服务是不好的,从而经过考核评比使服务工作水平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就目前来看,不能说没有服务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标准要得到真正的落实还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很多描述不够细化、量化和具体化,无法进行准确考评,无疑会在实际执行当中让人难以把握,在考评管理时无法检查评比。以上这些分析,也许很多人觉得很繁琐,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服务标准细化和具体化到这样的程度,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很难检查评比,最终结果是不了了之,长此下去,柜面服务也就很难得到持续的提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把我们的服务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使它们变成在实际工作中可考评、可衡量的标准。

(三)从内部客户服务看,内部服务的管理机制和价值实现途径还不清晰

建行提出的“三个服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级为下级、二线为一线”是内部服务问题,是基础,“全行为客户服务”是外部服务问题,是落脚点。如果说后者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从对考核标准细化、量化、具体化着手,最后有可能从考核管理上解决的话,那么对前者即内部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从管理体制上明确,还没有找到对内部服务的质量、数量进行价值衡量和支付的方法。这一方面导致了我们无法对内部服务的诸多主体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服务的好坏无法进行价值评价和支付,这就使那些提供“劣质内部服务产品”的部门和个人有了可乘之机,使那些真正提供优质服务产品的部门和个人的价值得不到保证。长此以往,就会像货币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那样,出现“劣质的内部服务产品驱逐优质的内部服务产品”的现象,从而使内部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越来越差。更为重要的是,内部服务的好坏对“全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内部服务的日益恶化就会导致外部服务的态度、质量和效率的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此来看,内部服务的管理机制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建设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四)从客户关系管理看,对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的服务关系处理还不到位

当前,银行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应当说是日益改善,但对大众客户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既有观念上的因素,同时也有执行的原因。实际上,如果仅仅从客户价值贡献度的角度来看,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享受不同的服务待

遇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优质客户理应成为银行服务的重点,理应享受到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如贵宾室、理财室、专职客户经理、专业化服务网络和优惠的服务政策等等,都是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们“量身定做”的差别化的服务手段。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优质客户服务好了就可以忽视大众客户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客户服务工作就有可能走入歧途,客户满意度和社会形象就有可能下降,最终使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力出现下降。这是因为:一方面,优质客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脱胎于大众客户,成长于大众客户,是大众客户中的佼佼者,所以大众客户是优质客户的发源地,我们只有拥有雄厚的大众客户资源,才有可能产生出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

另一方面,建设银行已经是上市公司,虽然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社会公众形象,因为银行是高负债和高风险的企业(负债率一般在90%左右),它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社会公众的信任及由此带来的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和信誉,而这种信誉和形象好坏的主要“投票”者是占比80%左右的大众客户,尤其是在政府和各种社会机构所作的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等的社会调查中,大众客户更是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不妥善处理对大众客户的服务问题,对银行的社会形象提高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提高服务水平的路径

针对服务这项基础性管理工作的特点,针对做好“三个服务”的工作要求,针对银行当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笔者认为,要用长远的眼光,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按照“可具体化、可操作化、可度量化、可考评化”的基本思路,来打造银行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以期服务质量越来越好,服务效率越来越高。

(一)把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绩效考评机制中来,以机制的力量来推动银行服务水平的提高

当前,从观念上看,在绝大多数银行员工中,“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已基本形成,有了这个思想基础,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就有了条件。一是应把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指标纳入各级管理者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中来,使管理者的收入与银行服务建立直接联系,使各级行服务质量好坏“立竿见影”地体现到管理者收入中,使其不但在思想上重视,而且在实践中真正增加工作力度,切实做出实效。二是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指标作为各级行财务资源配置的指标之一,使其对全行的财务资源分配产生一定直观影响。使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从强制管理走向经济利益引导,并在柜面员工的绩效工资构成中,加入业务量工资,真正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以此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从而用利益机制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优质服务工作中来。三是树立榜样,不断加大精神激励力度,大力弘扬优质服务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制定细化量化的服务标准和服务应急方案,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

细化、量化的服务标准是服务管理的基础,相应的管理细则是服务质量的必要制度支持,而各种服务应急预案,则是有效地应对各种客户投诉、灵活处理各种非常规客户需求的有效措施。一是以省分行牵头,组成课题组,专门研究服务管理标准的细化、量化、具体化问题,形成制度规范在全行推行。实际上,这项工作各二级分行都在进行,比如建行洛阳分行近期推出的《洛阳分行柜面服务标准及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实施细则》,就是对服务标准细化、量化、具体化的初步探索。另外,其他二级分行也有类似的办法。但总体来看,这些管理标准还不够量化,管理细则还不够具体,很多服务中的具体环节还没有包含进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制定应急服务方案。即针对容易引起客户投诉的事项,专门研究针对性措施,并形成案例集,让各行柜面人员学习掌握,以应对各种突况。针对不能按照正常的制度规定或业务流程办理的业务,应当进行“归纳研究”,按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制定措施办法,解决客户的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客户的满意,否则,遇到了这些情况后如果生硬照搬制度,必然引起客户的不满和投诉,给我行服务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明确管理职责,构建“责、权、利”相对统一内部服务管理体制

既然服务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三个服务”的整体轮廓,那么,就应在体制上为其实现搭建一个管理平台,真正形成“权力到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利益到人”的管理局面,达到“有目标任务、有时间进度、有考评标准、有结果运用”的管理效果。从目前来看,仅仅柜面服务落实到了部门(个人金融部),但柜面服务仅仅是“三个服务”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实现“三个服务”的目的,还需要搭建责权利相对统一的管理体制:一是把“三个服务”的职责全部明确到相关部门,尤其是“二线为一线,上级为下级”的服务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到部门来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二是在管理职责明确后,需要对内部服务进行价值评定,就像海尔的“内部价值链”一样,对内部服务好的员工和部门要进行奖励,对内部服务中出现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态度不好的部门和员工要进行处罚,从而形成“以制度管服务”的局面。三是对服务监督检查管理要常规化,不能仅用搞活动的方式来抓服务工作,而应把“常规的服务管理”融入“阶段性的服务活动”之中,以形成常抓不懈、持续提高的局面。

(四)对营业网点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妥善处理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服务的关系

一是对营业大厅进行功能分区,使优质客户进入服务的“绿色通道”,使大众客户能够享受标准化的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适度扩大目前营业网点的营业面积,使其具备功能分区的基本条件。有些网点的营业厅,连放上一张填单台都显拥挤,连最基本的功能分区都不具备,更不要说建造贵宾室、理财室或开放式柜台了。在这些网点,要想妥善处理优质客户和大众客户的关系,的确有点难度,所以网点面积必须扩大,这也是提升市场形象的需要。二是增加柜台之外的营销服务人员数量,为客户提供各种差别化、亲情化的服务。要尽量增加柜台之外的经营人员数量,如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网点管理人员等都要从柜台里面走出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及时发现客户的非柜面需求,排解客户的各种难题,这样既能提高客户的经营价值和附加值,又能和客户交朋友,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更有利于促进网点由“核算主导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三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质客户的标准,不断从大众客户中识别出优质客户,并不断完善客户档案。实际上由于各地市经济发达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不同的地区优质客户是不能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的,从而对优质客户的优惠政策也要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制定,因为也许在郑州、洛阳是大众客户,但在商丘、开封就是优质客户,所以合理制定标准,也是在不同的区域从大众客户中识别优质客户的必要手段。

(五)大胆进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服务管理的技术含量

我国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始于1994年,但笔者认为,真正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则来运行,只能从1996年金融行业治理整顿后算起,距今不到10年时间。因此,在银行服务上很多东西都是空白,要想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达到“客户满意”,必须大力提倡服务管理创新。一是要向西方发达的现代商业银行取经,如美英等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已超过百年的时间,从它们那里汲取现成的经验,进行“模仿”创新,显然是一条捷径。

(六)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双赢服务文化,营造和谐的服务氛围

服务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形式,这里仅从“双赢”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双赢”服务文化形成,笔者认为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双赢”制度文化设计阶段,即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以客户满意、员工满意为原则,设计服务制度。在这样的服务制度中,一是既要突出体现对员工的尊重、爱护、关心、理解,又要符合银行风险防范安全运营的基本要求;二是要突出为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当然,这样的服务制度还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篇11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应对策略

一、财务日常管理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财务管理的重心是资金管理,对企业工作流中各个环节的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主要是对企业资金流和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利用,是现代财务管理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财务控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控制,其目标是为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定的,把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和控制全方位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在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财务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地位。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核心功能。下面结合我们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方面多年的工作体会和遇到的问题,谈谈一些初浅看法。我们认为制造业上市公司日常财务管理和控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日常财务核算工作

核算和监督是财务会计两大基本职能,“当好家、理好财”,如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会计人员最本职的工作,财务人员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管上,运用信息化平台,合理人员配置,加强绩效管理与制度建设,做到财务结果的准确、及时、完整,为公司管理决策层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日常财务监管工作

应收款管理、存货管理及成本管理是公司内部财务监管中需要长期且着重关注的工作。对于超期应收款,财务人员与各相关管理人员应每月依职责做好货款回笼督促工作;而对于存货管理与成本管理则要做到不断细化和规范化。

1.应收款管理。实行计划管理,并与绩效挂钩。销售和回笼业务由专人及时沟通服务,实行货款动态管理,随时掌握销售回笼情况,确保资金及时回笼。对以往客户业务量及回款情况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客户资信情况,并用于指导后期合同中收款期限条款的约订。财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出具询证函与客户进行往来账核对,跟踪回函情况,分析账款风险,对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账款及时提供明细账进行核对与款项催收,对部分账务复杂或超长期应收款的客户进行上门对账催收。

2.存货管理。实行库存存货的ABC管理,提高存货的控管效率,并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依据公司的MRP,结合存货自身特点,做好存货的经济性分析,确定经济订货量与定货周期,控制物流仓储成本,依据业务性质,考虑使用零库存模式。日常及时做好账、账实核对,定期做好存货的全面盘查与抽盘,督促超期存货的处理,减少库存积压。

3.成本管理。广义而言,是对公司各项成本支出的管理。本文就几项重要成本的管理加以阐述:其一,生产成本管理,加强生产过程的成本跟踪,特别是对低毛率产品、新产品、特殊工艺要求产品需进行针对性的生产成本跟踪,通过成本数据分析来指导生产工艺的改进。其二,上述的库存物流成本的管理。其三,资金成本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公司的筹资与投资环节,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中,将资金成本纳入到项目经济分析中去,使得可行性分析结果更为完整与合理。

(三)按要求披露上市公司财务信息

上市公司对外信息披露中,财务信息占据重要的份量。应按照上市公司相关法规、规则准确财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做到对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员工及社会负责。

(四)加强对分子公司的业务沟通,统一规范财务核算与管理

总公司财务与子公司财务应加强沟通协调,统一会计政策,并依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安排财务审计人员核查子公司账务和会计报表,确保公司整体运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定期完成每月报表合并报送工作。

(五)其他资金控管

强化非主业资金流的控管。比如:对废品进行招标销售,并采取收取押金带款提货方式,确保业务及资金的安全性,在公司工艺改良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效益挖潜。银行方面,通过贷款、银承等方式有效解决流动资金不足。

二、财务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忽视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粗放,影响企业发展进程。目前,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成本管理意识薄弱,仅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作为财务部门的职责,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关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加之资金管理缺乏计划性,在公司遇到合适的发展契机时,因公司内部缺乏配套的管理机制与资金储备而坐失良机,甚至于因盲目出资而使企业陷入危机。

2.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够,致使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专业财务会计人员,但很多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不全面,工作主动性不够,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学习不够,知识更新较慢,无法利用现代财务管理控制技术有效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公司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服务满意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有待加强与改进。

3.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重视不够,数据差错时有发生,控制工作缺乏准确的信息导向,致使企业管理缺乏精准依据而流于粗放化。另外,因监管不到位,绩效方法的缺失,致使公司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比如,超期物料、超期应收款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和奖罚措施,易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成本核算细化还不够,缺少有效的核算及管理办法;成本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致使企业在市场中缺乏成本竞争优势。随着企业业务量和信息量的增加,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财务管理需求,需要采用更新的技术的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因成本核算粗放,成本控制不到位,导致产品成本过高而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企业发展而举步不前,甚至业务萎缩的实例不胜枚举。

5.公司收益仅来源于传统产业,创新意识不强,不能灵活利用当前经济与财税政策调整公司发展方向,影响公司发展。

三、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监控制度,预算与责任会计相结合。良好的财务监控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下,建立科学化管理和决策制定机制;其次,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加强授权批准、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等;最后,明晰权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现代责任会计的管理原理是以责任中心为核算对象,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并考评的一种内部控制体系。其优点是职责清晰、责权对等、业绩量化、便于考核。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是以公司管理层为中心,全员参与,遵照企业财务制度与上市公司内控制度,建立公司财务核算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具体业务核算管理流程。

在制度建设与流程设计方面,需遵循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结合公司业务与营运特点,建立适合自身的业务规范,以协助公司领导规范与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如营销部门需关注营销合同的签订、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超期应收款与超期产成品的处置,而营销合同的签订又需关注收款期限、订单差异的可接受程度,而针对订单差异的谈判,又要以实际生产标准差异量的控制为依据;作为生产部门,计划排产与营销订单信息的有效对接,则是生产与营销流程设计时需关注的重点,这将会对生产部门产出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2.全面财务核算、分析及预决算管理,强化资金计划管理,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提升财务指标的分析处理能力与企业抗风险能力。企业获取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取决于全面财务核算、分析及预决算的实施。依据公司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合理制订年度经营目标。依据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在对市场进行科学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为前提,全面编制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资金预算等,严格执行并促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能按照预算管理合理地开展运营。准确组织财务核算,定期组织编制公司各项财务统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并及时报送;及时督促公司各部门结算往来款项,做好年终决算工作,并指导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强化资金计划管理,每月进行收付款账龄分析,为销售及采购部门制定收付款计划提供依据,并根据公司资金状况,在营销部门与采购部门的配合下,合理调配公司资金,灵活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等信用票据,最大限度保证公司现金净流入。

企业ERP信息系统能为企业提供大量财务基础数据,通过设立相关财务指标,并从系统中抓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对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起到财务决策科学化的目的。同时,风险发生的前兆大多可以从相关指标的异常波动中反映出来,及时发现这一异常可以起到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

3.在部门内部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各岗位责任,建设高素质财务团队,提升财务核算与管理水平。财务部内部人员合理分工,并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责任到人。加强考核,财务工作既有重点分工,又团结协作,岗位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核查,有效减少差错。加强对部门人员进行新准则、新税法等业务技能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保证会计核算质量。定期开展业务工作分析和讨论,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而且它也是其它诸如考核、奖惩等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变员工被动行为为个人自觉行为。每月召开部门会议,对以往的工作加以总结,合理制订部门工作计划,并严格依计划执行;充分与员工进行沟通与交流,密切团队成员关系,增强部门员工岗位责任心与团队意识。

4.细化与规范成本管控,完善资产监管。财务成本管控是公司管理层重要工作之一,需要由董事长或总经理首抓。财务部门领导负责组织召开月度成本控制会议,将公司的各项成本控制工作分解至相关业务部门,拟定成本控制指标,不断细化分解,作为部门工作目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公司,可通过公司全员成本控制与管理,实现绩效考核体系标准化,将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遵照内部控制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实施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票据、存货及固定资产盘点与账务核对,及时反馈结果并提出建议,规范公司资产管理流程;加强应收账款核对及开票督促工作,及时督促货款回笼;及时督促超期资产(应收款及存货)的处置,加速资产周转率,合理计提准备,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对存货、固定资产(设备)移动、处置和报废等,规范审核审批程序,确保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

5.加强税收管理与合理利用税收筹划。日常按时纳税申报,及时做好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及年度纳税自查工作;及时掌握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动态,并积极学习与研究,结合公司实际进行合理税收筹划。比如:联系国家税收部门及财政部门,争取国产设备采购抵免所得税税款、高新技术产品退税,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降低税负;积极申报多个国家级与省市级项目,争取国家各项财政资金补助等等。

参 考 文 献

[1]王子龙.企业财务管理如何深化成本的管理与控制[J].经营管理.2012,2(62)

[2]李晓波.从财务控制角度看企业管理控制与财务管理[J].企业家天地.2011,4(71)

[3]普顺忠.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4:116-01

[4]余红刚.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及其治理措施[J].企业导报.2009(12)

篇12

商业保理概述

商业保理,指的是设立专门的商业保理公司,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信用风险担保等服务的一种商业行为。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定义,保理业务是指保理商以受让供应商因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前提,为供应商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陈霜华、蔡厚毅,《商业保理实务与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1页。)

商业保理的本质

即便是在暗保理的情形下,保理商与供应商之间仍有关于债权让与的约定。(朱宏文,《国际保理法律与实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54页。)关于商业保理的本质,业内很多人士认为是应收账款的转让。我认为则不然,笔者此处采取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田浩为先生的观点,应收账款转让只是商业保理的前提,不是商业保理的本质,商业保理的本质在于它的综合l生。它是一项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商业活动。如果一项商业活动仅仅是应收账款的转让,那不可能被认定为商业保理。必须是在应收账款转让的前提下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才能构成商业保理。而应收账款转让可以说是商业保理的前提与核心,但是它本身并不能构成商业保理的本质。

商业保理业务模式

根据商业保理的资金链上下游结构可以将商业保理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讨论各个阶段的业务模式。资金链下游阶段是应收账款卖家向保进行融资,资金链上游阶段t是商业保理企业的资金来源融资。

“X+商业保理”模式。“X+商业保理”模式指的是位于资金链下游的应收账款卖家向保理商进行融资的商业模式。“X+商业保理”模式又分为商业保理一般模式、反向保理模式以及应收账款池模式。

商业保理一般模式:商业保理一般模式,指的是日常经营中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的商业企业将全部或者部分应收账款打包转让给商业保理公司进而融资的一种保理业务模式。商业保理模式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模式。该种模式的交易结构存在两个核心的法律关系。一是基础合同法律关系。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以信用结算方式进行某种实质性商业交易,形成合格的应收账款。二是保理合同法律关系。应收账款原权利人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进而获得融资,并由保理商提供约定的金融服务。

实务中按照应收账款的转让是否须通知债务人将此种模式分为明保理和暗保理。按保理公司是否可向卖方追偿为标准可分为有追索权的保理和无追索权的保理。

反向保理模式:反向保理,是指在保理业务开展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不是应收账款原权利人(基础商业合同中卖方)与保理商,而是基础商业合同中买方与保理商。此种保理模式下,主要是基础商业合同中买方与保理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理业务的开展是否顺利,核心在于买方的信用程度。

这种保理模式的出现是源于商业活动中存在买方规模很大而供应商数量多、规模小且分布分散的情况。保理商关注的核心在于买家的信用程度,进而形成应收账款资金的回收预期。采用反向保理模式,众多小供应商可以借助大买家的高信用程度来对应收账款进行融资,进而既降低了小供应商的融资成本,也促进了商业交易活动中的资金的流动性。它可以确保大买家与众多小供应商之间保持一种信用交易等低成本交易和高流动性的交易链条。

应收账款资金池模式:应收账款资金池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应收账款原权利人将众多的应收账款进行打包分类,再转让给保理商的一种保理模式。主要应用于买方数目较多且较为分散的情况。该种模式免去的单笔保理业务的多重保理费用,且买方较为分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分散风险。

“商业保理+X”模式。“商业保理+X”模式指的是位于资金链上游的商业保理企业的资金来源融资模式。“商业保理+X”模式又分为“商业保理+再保理”、“商业保理+理财产品”、“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三种模式。

“商业保理+再保理”模式:再保理,指保理商从应收账款原权利人即卖方受让应收账款后,再以该应收账款为标的向其他保理商或者具有保理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转让进行再次保理的一种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理商实质是充当一个信用中介的角色,其资金来源于再保理业务。

“商业保理+理财产品”模式:保理商和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合作,将受让的应收账款进行打包分级,并通过一系列增信措施进行信用升级,并以此为基础资产设计资产管理计划等理财产品。后期再通过资产管理机构或者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销售推广进而融资。此处应当注意应收账款期限与理财产品期限的匹配性。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模式:保理商受让应收账款后,与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等具备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合作。将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进行拆分、组合,辅以增信措施,使其符合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要求,进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此处,作为基础资产的应收账款,除了应当满足“合格应收账款”的条件以外,还应注意应收账款账期与资产支持证券的期限相匹配,确保现金流的顺畅。

“合格应收账款”研究

所谓合格应收账款,是指什么样的应收账款可以作为商业保理业务开展之基础的应收账款。合格应收账款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一是可转让性。作为商业保理业务基础的应收账款,必须具备可转让性。按照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约定不得转让的应收账款债权或者是法律明文规定不得转让的应收账款债权不得转让。也就是说,前述两种应收账款不具有可转让性,无法完成商业保理的前提即应收账款的转让,不属合格应收账款。

二是权属清晰。这里是说作为商业保理业务基础的应收账款,必须权属清晰。如果应收账款具有较大争议甚至处于诉讼或者仲裁之中,保理业务中尤其是无追索权的商业保理中,应收账款转让完成之后,应收账款的报酬和风险瞬时移转于保理商承担,则保理商对于应收账款的资金回收预期会大打折扣,这对于保理商极为不利,且保理合同的效力也有可能受之影响。

三是基础商业关系真实。作为商业保理I务基础的应收账款,其本身的形成必须是基于真实、可靠的商业活动。因为只有是基于真实、可靠商业活动的应收账款其资金才具有可回收性。若是基于商业欺诈形成的虚假应收账款进而商业保理,则无疑是骗取保理商信任进而进行融资,这不但违反商业保理监管规定更是涉嫌触犯刑法中诈骗罪之行为。

基础合同对保理合同的影响

基础合同约定禁止转让。应收账款具有可转让性是作为“合格应收账款”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基础合同双方当事人在主合同之外另行书面约定或者口头约定该应收账款禁止转让,那么就有可能对保理合同的效力产生影响。

如果在保理合同签订、应收账款转让过程中,应收账款原权利人对此项禁止转让约定三缄其口,保理商在不知道相关事实的情况下,由于该禁止转让约定是基础合同双方的内部约定,该内部约定不应约束作为善意第三人的保理商。故而,此种情况下保理商仍可取得应收账款的所有权,而应收账款原权利人则需要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在保理合同签订、应收账款转让过程中,保理商已经知道了禁止转让之约定,然而依然与应收账款原权利人签订保理合同、完成应收账款转让的,保理商与应收账款原权利人之行为构成恶意串通,保理合同应属无效。

篇1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财务会计 内控管理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国版“萨班斯”自此诞生,成为中国内部控制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至此,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衔接有序、整体互动的有机统一整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随着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创新,如何按照五部委要求在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构建财务会计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防范虚假的财务报告造成决策失误,有效利用财务报告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经营效益的稳健、持续、快速增长,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部门权限不清,影响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进程。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尚不合理,财务会计部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中职责不清,造成财务会计内控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层次过多,环节过多,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重大的财务会计错误、舞弊、非常事项未能及时向管理汇报,客观上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风险,影响了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对财务会计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执行力参差不齐。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某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就等于建立了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忽视了内控制度是一种业务流程中环环相扣动态监督机制。更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更有甚者把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片面追求业务扩张,忽视风险控制,客观上造成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或执行不力,导致大量经济案件和管理漏洞出现。

(三)缺乏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造成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维护。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机构没有将财务会计内控的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体系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效能,影响了财务会计内控工作有效的执行和维护。

(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事前分析、预测和监督整改机制,影响财务会计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会计内控机制核心内容为持续监督、独立评估、缺陷报告和整改,但国有商业银在日常的管理中缺乏分析、预测、监督机制,存在个别机构对费用的审核不严,领导审批超授权,存在收入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等现象。

(五)财务会计关键岗位得不良好的培训,影响了内控制度的实施。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项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培养高业务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不仅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主要支撑,而且可以有效弥补内控制度的不足,进而改进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效率;但目前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的培训,业务素质过低,制约着财务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如:财务会计人员忙于日常业务,参加正规的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远远不够,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因而造成责任事故。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对于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必然产生不利影响。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针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正确把握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把提高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水平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抓牢抓实,逐步建立和完财务会计内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一是健全内设管理机构,成立综合管理部门,全面协调各业务条线进行内控管理、业务核算及检查监督。二是进一步整合管理职能,理顺各级监管人员的职责关系,增强监管整体效能,逐步建立风险控制、财务会计、营运和内外部审计 “四位一体”的立体监控网络。

(二)创新内控管理理念,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一是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把抓财务会计报告内控管理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明确抓好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减少损失就是增加了价值;内控管理缺位或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就是在减少价值。二是在内控管理上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财务会计内控管理要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应适时调整。逐步实现以制度为依据的内控管理思想向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内控管理理念的转变。三是财务会计机构要有充分的独立性,财务会计主管同时对主管行长和上级财务会计主管负责,强化检查监督和问责扣分,切实提高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四是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预算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实施职责分离管理、岗位责任制度。

(三)完善内控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树立“管理出效益”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正激励机制,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所得绩效成正比例挂钩,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参与管理、投入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一味扣罚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把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针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查漏补缺,充实完善。二是健全内控管理激励机制。将机构部分收入与内控管理挂钩,组建风险管理考核小组,并建立相应的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利用外部监督对执行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监督来督促各项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从而建立起一个及时的、动态的、规范的内部控制模式。三是建立财务会计内控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上级行内控评价标准等内控管理规定,结合主要业务风险点,建立内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对内控管理状况进行量化考核,可制定多层次的内部控制考核制度,用量化指标去观察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和扣分标准,保证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完善财务报告内控工具,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一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要通过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反映四项基本程序,定期分析识别出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二是通过建立风险数据库,加强内控分析。按照流程记录出各个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现象,并对风险属性和程度进行判断,录入到风险数据库,作为财务报告内控分析的工具。三是利用财务会计风险控制矩阵(Risk Control Matrix, RCM),详细体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设计情况,作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联合业务流程、风险、现有控制措施以及规章制度文件的工具。四是建立完整、迅速、安全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通过电脑联网及时获得信息,通过分析统一的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对经营行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

(五)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一是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宣传、增强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内控制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财务会计控制环境。二是通过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工作经验来保证会计资料和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内控管理部门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政策制度建设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财务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COSO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14

1.1环境舒适度要求标准高住宅小区物业环境主要要求干净整洁,设施规划合理,绿化美观等。而商场更重视的是商业氛围,不单单要求硬件设施,在软环境方面要求也较高。商场要求宽敞明亮,舒适整洁,适宜的温湿度、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音乐,适宜的灯光,赏心悦目的景观,完善的配套设施等,这对物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1.2设备设施复杂,维护管理要求严格住宅物业的设备设施主要有水暖电、电梯、消防及监控设施等,智能化程度不高,使用频率较低,维护管理难度较小。而商场物业建筑规模大,设施设备种类复杂繁多,并且智能化程度较高,主要包括电梯、供电、空调、监控、收银、安全、交通管理、消防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服务群体广,运行时间长,使用频率高,一旦出现故障,将影响到商家的正常经营活动,影响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而影响商业项目的整体运营。因而在维护管理上要求十分严格。1.3消防、安全、车辆等物业环境管理要求高由于商场内有大量的流动群体,并且有较多较复杂的设备设施,与住宅相比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如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容易出现偷盗抢劫、拥挤踩踏事件;日常设备运行管理使用不当或消费者忽视,易出现火灾问题;商场的停车管理不当,易造成交通拥堵甚至人身安全问题。商场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大,后期问题处理也较困难,损失相对较大。因而商场的安全管理是商场物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方面。1.4商业活动多,组织协调管理难度大商场物业管理具有经营性、公众性、服务性等特征,不同于住宅物业的服务性。商场的物业管理面对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业主,还有大量的顾客这个公众群体。商场物业管理是为商业经营服务的,其管理活动自然应配合商家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而住宅物业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商业活动涉及装修管理、广告管理、促销活动、物流服务等方面,商场的物业管理是多元化的,涉及群体众多,包括政府、供应商、配送商、业主、顾客等,因而商场物业管理中协调组织管理难度大。

2解决商场物业管理难点的对策

2.1制定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的物业管理方案由于商场物业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因素,不能像住宅物业一样采用较单一的管理方式,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具体管理方案。针对商场的规模、地理位置、经营特点、消费群体等制定人员服务、设备设施管理、消防安全环境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策划等方案。商场管理应制定应急预案,避免发生紧急情况时由于缺乏管理而造成混乱,使人员不能及时疏散,设备不能安全运行,进而造成更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2.2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由于商场物业服务面对的人群复杂,数量多,而且服务群体的素质和需求各不相同,此外商场的智能化程度也较高,因而在物业管理上难度较大,对商场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要求商场物业管理人员综合文化素质高、形象气质好、专业知识强,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商场经营管理经验,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从客户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能较好的处理各方面关系。此外商场物业管理还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如专业的设备工程师,专业的营销策划人员等。2.3注重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商场物业管理涉及的群体之间关系复杂。首先是物业服务企业与商场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物业是为商场经营管理者服务的,应尽力配合协助商场的各种经营活动;其次是物业服务人员和商户之间的关系,商户要缴纳物业费租赁费,物业要对商户进行必要的安全装修管理,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和便捷的服务;第三是物业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和供水供电、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避免停水、停电、违规等问题影响商场正常的经营活动;第四是物业服务人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经营者、商户、顾客之间的关系,给顾客提供舒适便捷的环境,处理好商户和顾客、顾客和顾客之间的矛盾纠纷;此外,物业还应积极联系供应商、经销商等,为商场的经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购物环境。2.4加强环境管理,注重安保问题良好的商业氛围是吸引客户前来消费的前提。商场物业管理要在环境上做细,让客户感受到购物环境的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和舒适美观。除了日常的保洁、保安等,注意商场物业服务的细节工作,如调节商场内的温度,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提供优美的背景音乐,采用适合的灯光照明,保证卫生配套设施的干净整洁,有明显的警示提醒标识,合理的布置景观,满足客户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行为等方面需要,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流连忘返,增强其消费的信心和欲望。在提供舒适优雅的购物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物业环境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关系人们的生命财产,是物业服务的重中之重。商场物业的特殊性要求格外重视安保问题。商场物业内部复杂,需要人防和技防紧密结合以确保安全。安全人员责任到位,坚持巡逻,密切监视技防设施,一旦发生险情,安全员应快速出击,做好人员疏散和物品转移,将各类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确保商场的运营安全以及商家销售和顾客消费安全。2.5协助商场各方做好物业经营工作商场的物业管理除了日常的保安保洁等服务外,通常还包括经营管理范畴的租赁营销、广告策划等。优质的客户资源是商场管理和发展的保证,物业服务企业要认真对待商场的经营管理。协助商场的经营管理者做好物业营销宣传工作,吸引优质租户入住。此外,商家经常会开展一些促销活动,物业服务企业要协助其做好广告策划和各类促销活动,企业可适当增加人员维护活动秩序,做好人车分流,对各类设施设备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商业促销活动保驾护航。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物业企业还应根据商场各方的需求增设服务项目,如增加儿童乐园、休闲茶座等,不但方便顾客,吸引客户驻足,还可增加物业的收入,以提供更高标准的物业服务,使商场达到最佳的经营效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