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文化范文

地摊经济文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摊经济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摊经济文化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文化;低碳时代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72-02

经济、生活、文化是一组互相影响的变量,经济的转型、变革意味着生活的变革,生活的变革将沉淀为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又将推动生活与经济的转型、变革。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低碳文化三者也具有同样的关联。正是三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推动人类走进“低碳时代”。

一、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并研发利用新能源,以实现高能效、高清洁、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引发的生产方式的转型意味着人协调与自然之间关系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以低碳的方式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产品,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碳排放降低,二是碳利用率提高。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两个具体目标,低碳科技创新与低碳协议、法案、政策的签订与实施是基本保证。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率先发展低碳科技并研发利用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引发了生产方式的转型: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由低效向高效转型。低碳经济转型的实现仰仗一系列去碳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利用,即通过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来实现经济的新增长,推动以“碳排放降低”、“碳利用率提高”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利用必将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

此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一系列协议、法案、政策的保障。只有充分发挥协议、政策、法案的保障作用,才能有力实现“碳排放降低”和“碳利用率提高”双重目标。

二、倡导低碳生活

高碳到低碳转型不仅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我们改变高碳生活方式,过低碳生活。生活方式是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生活模式的总和,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致的,按萨伊定律所言,“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生产创造需求,需求也推动生产。生产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会引导什么样的大众生活方式;同样,大众需求也会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会推动生产。从这一点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还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从某个角度说,改变生产方式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改变生活方式则是民众的责任。高碳经济提供的高碳产品,如不为大众消费,高碳生产就无法维系,生产将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因此,不仅要改变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还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转变消费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树立理性消费观是关键。人的需求、欲望具有不断增长的特点,人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提出超出现状的要求。在消费领域,民众容易过度消费,沉浸在“冲动式的生活享乐”之中。韦伯认为,“冲动式的生活享乐”“会导致人们逃避职业劳动”[1]。在冲动式的生活享乐观指导下,人通过无节制地占有物质产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出现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性消费,而过度性消费又增加了不必要的碳排放。国内有学者指出,“碳排放分为用以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和奢侈、浪费性的碳排放”[2],应在国际气候制度中,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用个人消费排放的“碳预算”来规范约束消费行为。把保障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有利于告别冲动式的生活享乐,形成理性生产、生活、消费习惯,使人类自觉选择低碳生活。

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性力量,对日常生活的改变和批判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已经习惯了已有的生活,习惯了已有的高碳。转变“高碳”生活方式,过“低碳”生活需要全世界所有人的参与。日本学者茅阳一的“卡亚公式”揭示出,碳排放量取决于四个因素:碳排放量=人口×(GDP/人口)×(能源用量/GDP)×(碳排放量/能源用量)[3]。卡亚公式中的后两个因素与生产直接相关,前两个因素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人多,碳排放就多;人均GDP高,人们生活水平高,很少有人希望它不再提高。但如果“一切照旧”的高碳方式继续运转,地球将难以为继。转变“高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地球人个个有责。

三、塑造低碳文化

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 关中 地域文化景观

1.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上的享受。更多的人意识到有地域特色的商品与服务更有价值,各种有地方特色的餐馆、商业街区、民俗村等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地域文化”一词开始在更多人的脑海中形成了景色各异的画面。关于地域文化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从国际式到地域主义,关于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问题,早已受到很多专家的重视。地域文化景观展现出的丰富的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对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研究的著作层出不穷。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在《景观的含义》中指出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地域文化是活的,是不断生长与发展的。地域文化的融入赋予了景观新的生命,同时景观也促进者地域文化的发展。

2. 关中文化的兴起与地域特色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关于关中地名的来历与关中地区的范围都有不同的说法。现代意义上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关中地区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周、秦、汉、隋、唐为主要代表的十三个王朝都建都于此,留下了让我们取之不尽的历史财富。

2.1关中地区自然要素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西有陇山,东有华山、崤山山地,总体地形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敞开的平原河谷盆地。这里河网密布,有黄河、泾河、渭河和洛河,流经黄土地带含有大量的泥沙和丰富养分的河水,在关中地区沉积形成了肥沃的关中平原。关中地区有着大大小小的“塬”,大的上面可种庄稼、可住人家。而小的则通常被小孩子们当作游玩戏耍的场所。关中地区的气候特征介意陕北干旱和陕南湿润性气候的中间地带,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较长。富饶的关中地区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灌溉条件,生物资源丰富,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2.2关中地区人文要素

关中地区风土人情浓厚,其中秦腔是关中地区地域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粗犷质朴的表达方式是关中地区独具一格的标志。关中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统工艺和艺术品的种类非常多,手工剪纸、砖雕、泥塑、刺绣、马勺、皮影、麦秆烫画、麦秸草编、木板年画、罩金漆器等等都极具特色。关中民居中的栓马桩、抱鼓石、上马石、墙雕等石雕砖雕更是精美绝伦别具一格。这些形形的地域文化都为景观设计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素材,等着我们在景观设计中中不断去挖掘、去运用、去发扬光大。除了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之外,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豆腐坊、榨油坊、挂面坊、铁匠坊、木匠坊、棉匠坊等传统手工制作坊,能够以动态的形式展示乡土生活和地域文化。将这些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够营造出淳厚的人文气息,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唤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制作工艺逐渐消失,对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制作工艺进行保护与延续,也是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初衷。

3.关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不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信仰、耕作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造就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景观,这种不同,不仅是景观表象因素的差异,其根源更在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积淀过程中,逐渐积累出风俗习惯、传统工艺、思想观念、历史文化、等乡土历史文化,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促进着地域文化景观内涵方面的延伸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文化脉络。目前于关中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从构成要素上看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从物质层面上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在景观设计中随处可见。例如关中地区常见的拴马桩,在传统民居门前具有实用意义,在景观中直接作为小品形式出现便形成了一种文化韵味,不需要修饰与提炼,它本身的存在就在诉说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对关中文化最直观质朴的体现。而另一种相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是对地域文化进行符号、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提炼,提取其最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点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来展现全面的地域特色景观,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就要求设计师对所要表现的地域特色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准确的把握其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之中。在西安景观中最具特色的材质是源于关中传统民居的青砖,他就像一本书一样记载着关中地区生活。无论是建筑还是广场铺装大多都以青灰色为主,青灰色也成为了代表西安地域文化特色的主色调。

在精神层面上看,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这一地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地域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融入景观设计之中,能够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在于它能在深层次的表达文化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使人们获得文化的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马嵬驿民俗村中出现的石磨辣椒,吸引了众多人的围观,因为它不仅作为一个商业点和景观点存在,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陕西地区的生活特色,让人们真实的体验到了陕西地区的民俗文化。

3. 地域文化景观展望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日常生活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人作为主体,是地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能给人带来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未来景观的发展一方面趋于生态化。另一方面更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凸显地域文化,尊重地域特征。就关中地区而言,近年来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村层出不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在地域文化景观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让地域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当今设计师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地域文化景观的角度,透视中国的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和景观设计问题,使得地域文化景观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文生态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2009.(2)

[2] 马晓,城市印记: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11)

[3] 梁璐,田兵权,关中风俗与与地理环境[J],华夏文化,2004(4)

篇3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南北极冰雪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逐渐上升引发了一些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注重。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利用,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重大探究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随着低碳经济主体的提出,茶文化旅游项目也顺势产生,尽管当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此予以准确界定,但茶文化旅游在我们旅游中的存在却越来越广泛,非常值得我们慢慢体验。基于旅游项目与茶文化的巧妙结合,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让旅游者实现心态的有效调整,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我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上世纪末期,国家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和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积淀相对较小的旅游业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在低碳经济主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快速推广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各种新型低碳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纷纷问世。本文的主题―茶文化旅游也是在这种宏观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是旅游和低碳经济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喜欢。例如,云南大理旅游业,基于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其与普洱茶这一民族色彩非常深厚的茶品进行结合,实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

(三)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过。而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生活信心,相信如果没有地域因素的限制,很多人都会逃离城市,去追寻优良、唯美的自然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到一个天蓝云白的地方去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期盼,这给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低碳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让旅行者越来越愿意践行低碳旅游信念,以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为优质,进而各种旅游方式逐渐产生。例如,徒步、拼车和自驾等方式。

二、初步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

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茶叶的文化品位最高,传统的茶叶园往往具有非常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较好的地理优势,且制茶工艺美感十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茶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就现实而言,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例如,缺乏规划、缺乏体系的盲目开发,会极大破坏地域生态环境。因此,茶文化旅游需基于完整的体系支撑,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而不管其他因素,甚至不顾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科学规划

对于任何事情而言,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践行需要茶文化旅游基于客观实际和时代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项目开发规划和资源整合中,要注重发展体系的科学、有效构建,特别是要注重低能耗、高效益思想的贯穿。在认清自身资源和生态环境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对国内、国外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并对环境风险和现实操作性进行有效评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以突出保护生态构想和落实。

(二)产业推广

随着时代的进步,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旅游机构要多角度的进行问题思考,而低碳文化的推广就是问题思考的重中之重。从实际操作经验来说,推广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在依托自然基础和茶区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地域茶叶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茶文化开发和规划,将地域风俗与茶文化因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项目之中去,让旅游者在享受游行乐趣的同时,尽享茶文化的熏陶。对于茶文化旅游来说,让游客在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接受美的熏陶是一种天分,而田园茶园也是一种自然因子,其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返璞,这种旅游方式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促进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进而有效改善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以茶为载体,以区域生态为基台,有效的进行茶旅游模式探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旅游行业优化方式。

四、结语

篇4

一、课题研究,梳理地方文化

为了系统深入地研究与传承地方文化,学校以“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和“创作教育:弘扬文化,培养创新精神”校本课题为载体,发动师生、家长共同走进狮岭,探寻地域文化之根。

课题“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挖掘狮岭镇从第一家皮具厂的诞生,到发展成为中国皮革皮具之都的演变历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课题“创作教育:弘扬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则根植狮岭镇文化之人文积淀,引领师生深入了解和感受狮岭民俗文化。师生从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皮革皮具产业的相遇中,开始领悟狮岭镇独特的文化气质。在此基础上,师生总结出了“勤俭、上进、拼搏”的狮岭精神,树立起“立足狮岭,走向世界”的崇高理想,以此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张扬学生个性,实现主体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推进,实现了冠华小学“主体个性化”办学理念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更推动了师生、家长对狮岭文化的深层认识和高度认同。

二、课程建构,推进文化传承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只有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建设之中,才能真正让文化走进学生的生命。基于对狮岭地方文化的梳理,结合自身实际,学校构建了“皮革皮具文化”滋养下的人文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见表1)。

学科性课程旨在加深学生对狮岭历史文化与现展的认识,注重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走进皮革皮具之都、语言训练课程、思维训练拓展课程等,并设计有皮革天地、科技世界、传统文化、国际了解等德育文化与实践课程,以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种资源。

活动性课程主要包括皮革皮具活动、体艺活动、科学科技制作活动、感觉统合训练、经典诵读活动等内容,用皮具皮革文化丰富学校活动内涵。在此基础上,每年举办皮革皮具艺术节,开发多种类型的体艺活动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

拓展性课程则依托地方、校园文化节日和传统节日而设立。其中,文化节日课程主要包括皮革节、书香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竞技节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亦为品德教育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传统节日课程主要将王诞的精神与思想融入活动过程,采取小组学习或学生个人搜集资料的方式,通过主题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调查与研究中加深对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

环境性课程则将狮岭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建设,构建了校园七大文化景区与班级特色文化,净化、绿化与美化校园。如“凤华厅”展示本校的办学理念,“馨华园”则展示狮岭镇当地传说与皮革皮具的历史脉络。

这一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教材编写教师甚至带领学生走进工厂、社区和家庭参观、采访,以发现的眼光搜集素材;师生一起出谋划策,设计校园活动方案……课程的建构过程成为狮岭文化传承的过程,其蕴涵的精神元素不断融入师生的生命之中。

三、活动体验,引领创新发展

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养成的,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教学”获得的。[1]学校以品德、综合实践和艺术三门特色学科组为主导,以丰富的活动体验,引领学生深入感悟狮岭文化,在实践中不断传承与创新。

特色学科组立足狮岭地方文化,创设了皮革皮具“梦工场”、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和皮革主题艺术创作等活动平台。皮革皮具“梦工场”依托狮岭镇每年一届的国际皮革皮具节,举办校园国际皮革皮具艺术节,加深学生对皮革皮具工艺的认识与体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国际贸易气息,拓展视野。系列主题综合实践则以皮革皮具为主题,基于狮岭镇传统文化与现展,设计了“我与冠华”“家庭成长”“读书与人生”“家乡文化”四个主题,分年段确定活动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增强动手动脑意识,实现自主成长。皮革主题艺术创作以“润泽心灵、弘扬诗韵、传承、追求创新”为指导思想,鼓励孩子们就地取材,用身边的皮革碎料,将自己对狮岭文化的理解和创意制作成富有童趣的艺术品。

师生总结实践与体验,编写成富于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走进皮革皮具之都》,并编印了《让生命主体绽放亮丽的个性色彩》《让创新的梦想五彩斑斓》《“传承 诗意冠华”学生画册》等书籍,凝聚了冠华人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果,也印证了学校步履坚实的发展轨迹。

基于地方文化的学校发展实践,让冠华小学这所农村学校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在全国、市、区级赛课中屡获佳绩,学生素质更是不断提高,参与舞蹈、航空模型、器乐、话剧等项目活动屡获金奖,昔日的农村娃娃正在越来越宽广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庐山;青年旅馆

一、概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庐山作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向往的旅游避暑胜地,可想而知,在平日和节假日期间,去游玩的旅客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庐山老别墅是庐山上一大看点之一,由于庐山独有的特色,从而吸引来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在这其中有大部分人都是青年人士,所以青年旅馆是庐山上不可或缺的建筑之一,为了更好的促进庐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能体现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性商业空间,用来满足国内外旅游人士对更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对外宣传庐山文化。所以,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青年旅馆设计就产生了。

2、青年旅馆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1)青年旅馆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方面需求,使得旅游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旅游规模,旅游行程中住房、休息问题也逐渐凸显,随之而来的便捷、独特的青年旅馆也在大潮流下应运而生。如今,在经济高速腾飞的大趋势下,青年旅馆更是如鱼得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从温文尔雅的江南水乡到粗犷豪迈的北方古城;从灯红酒绿的东南沿海到干栏木楼的西南村镇,到处都有青年旅馆的存在。2)现代青年旅馆的解析青年旅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它的使用者主要人群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因为消费者群体性质的原因,一般来说,青年旅馆都有低成本、非盈利以及满足会员要求这一性质,除此之外,要求各具特色的构造也是一大亮点。青年旅馆同一般旅馆不同的是,青年旅馆不把人们隔离开来,而是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具有各种肤色、观点、背景的年轻人相会的群体,他们通过彼此的沟通了解而相互认识、了解。

二、青年旅馆设计调查研究

1、青年旅馆调研

位于平遥古城衙门街路南68号的郑家客栈,与平遥古城县衙就是古城内的著名景区侧对相望,是一家三星级的集住宿、餐饮、娱乐与理疗多种设施于一体的高档青年旅舍。客栈内服务台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古色古香。住宿的客房都是以平遥古城内的传统民居样式陈设,例如房前挂着北方传统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红灯笼,木质的客房门窗,门窗上雕刻着镂空的花纹,花纹一般为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在窗框上方与屋顶衔接的地方一般漆染着色彩丰富的图案,有些图案有一定的传统民俗故事。房间内部摆设简单,床的形式为土炕,但由于古城内日益严重的空气问题,土炕变成了一种形式,并不真正的生火取暖。郑家客栈完全的展现了平遥古城的传统地方特色,在本来的民居基础上将房间改造,使得房间完全重复利用。这些优点统统使得郑家客栈成为了平遥古城内的著名的青年旅舍,所以一家青年旅舍是否可以运营的效益与美观共存,许多因素可以影响之成果。

2、庐山地域文化调研

因为庐山比较高,所以形成了夏天没有酷暑,冬天没有严寒的特殊天气.雾景的飘渺朦胧以及云海的变幻莫测可以说得上是庐山一绝。庐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地方,中外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从而庐山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寺院与书院,寺院书院衰落后,又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别墅。

3、庐山老别墅概述

因为庐山的夏无酷暑,四季宜人,所以很多人都在此游玩避暑、并且建造避暑住宅。庐山非但是有名的游玩避暑胜地,并且是世界有名的地质公园与世界文化景观之一,来庐山游玩不但能领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奇特景象,也能看到很多的有着他国情怀格调的老别墅,在这里有许多有名人士居住过的老别墅。庐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数百栋多个国家的风格各异的老别墅,被称作"万国建筑博物馆",

三、设计构思

1、设计灵感的来源

庐山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如果把庐山老别墅改造为集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青年旅馆;提供旅游者交流休闲的空间,必定给旅行者甙类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是庐山上的老别墅改造的,所以旅馆的特色就是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

2、设计分析

1)空间格局分析:此设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式、多样式、共同活动中心(酒吧)。这样划分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些是非常必要的。2)功能分析:青年旅馆空间包括门厅,公共活动区、居住区、露天阳台部分。旅馆的入口设计应体现出青年旅馆的特色,入口空间比较宽敞,方便人出入,公共活动空间应有桌椅、备餐工具、书柜、收发邮件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以便于旅客有个温馨舒适的氛围。居住区应有最基本的洗浴空间,衣柜、电视柜等,满足旅客最基本的需求,露天阳台,当然是用来放松休闲的场所,所以少不了休闲座椅、茶具、阳伞、绿植等。为了提供更好的活动氛围,就有了共同的公共活动空间(酒吧),酒吧里设有吧台、酒柜、仓库、舞池、演艺台、散座、卡座、卫生间等空间。在这里大家可以忘掉一切,无拘无束,畅快地玩耍。3)材质的运用:室内材质主要以木为主,防腐木地板让人能更加感受到自然,木栅格吊顶不仅看起来大方美观,还历久如新。木质材质的运用也比较符合我们的美式乡村风格旅馆的设计。地毯让我们在感受自然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点优雅与贵族气息,防滑地砖更是体现了一丝现代气息。4)灯光效果的运用:旅馆是给人提供休息住宿的空间,暖色系的灯光的运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也能使空间整体更加温馨,营造出宁静的气氛,暖色调灯光与室内的装饰融为一体,更加体现了其优雅宁静的氛围。

作者:许娴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魅力三角:世界青年旅馆运动简史.(德)格拉索尔,(英)希斯著,刘万里译.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0-1.

[2][英]D•斯科特.极少主义与禅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3]荣明芹.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