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教学步骤,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复习
复习在每节课前开始,教师是“强化记忆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前面几节课的内容进行检查复习,以求巩固和掌握已学知识,如连珠炮似的提问,要求学生迅速应答,也可以进行连锁操作,即学生间互相提问,这样不仅温习了旧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复习时可以使知识再现,是巩固所学的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标》是中考命题,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从近年来中考来看,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和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只有从《课标》出发,回归教材才可以紧扣要点。《课标》明确了对考生所学语言知识的要求,列出了语言运用能力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具体要求,对英语总复习起着导向作用,《考试说明》则明确了中考要求的词汇、语法、句法、中考题型和具体考点,并附有经典的套题,包括阅读理解、完型填空等。
二、呈现
特定情景,引出句型,交换情景,操练句型。此时教师扮演者“示范表演者”,通过幻灯片或者电视录像,展示情景,用较为易懂的英语讲诉课文内容和有关作者情况,讲诉时,以视听为突破口,声情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课文第二册“What a good girl”,我首先扮演三个不同人物,老奶奶及其丈夫,和初中学生,把老奶奶年龄大,焦急问路的心情表现出来,再把初中学生热情助人及老爷爷见到老奶奶高兴的样子表演的惟妙惟肖,然后学生按照情景和教师提示的重点语句进行对话,激发了他们的表演兴趣,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整个对话串联起来,进行表演,从而掌握了情景对话,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操练
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语法进行精讲,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操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组织者,也是指挥者。像“Read and act”这样的对话,一般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表现,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实用的口语,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替换练习,这样的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会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在欢快的气氛中形成语言技能。操练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反复说句型,克服他们的拘谨感,进而走出课本,步入生活,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有所创新的精神,这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当然教师也要学会机智的"设疑",可以是教师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组织课堂,引领课堂,在学生的质疑、答疑中间,穿针引线,做好点评。这是对教师的考验,既考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的水平,也考验教师的组织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敢于创新。因此,我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真实生活情境引入复习课堂,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好机会。
四、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love what you do,才会get what you love。人往往一旦爱上某件事,即使不让他去做,他也非去做不可,兴趣就是在这一次次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变得越来越浓。
英语课是语言实践课,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加大练习密度,不断让学生上台表演,台下分组交流。在练习这个阶段,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大胆试着独立地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师里四处走动,检查学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给予必要的帮助,重要的是给学生信心,鼓励他们选择使用的语言词汇,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任,教师则起到一个“监督者”的作用。
五、巩固
【关键词】模因论 生命周期 大学英语听说课堂 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57-02
一、引 言
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以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为切入点,找到其与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提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②记忆(retention):此阶段模因停留在个体的记忆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③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常有的表达手段有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④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输通常要借助于有很强稳定性的载体和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常用的载体有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和光碟等。
三、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
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必须经历一个从接受再到产出的渐进的过程,找到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对学生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使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一位语言学习者都可以是语言模因的宿主或模因载体,在经过教师授予的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如背诵、模仿等,我们可以人为的缩短语言理解和输出的过程,还可以增大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量,在与人交流中实现有效的交际。根据模因论的四个阶段,笔者把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
1.模因论的同化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入
在模因的同化阶段,学生要发现模因,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任何一种听说教学材料都是一种能够被学生所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教师首先通过介绍教学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知识,借助材料的首次播放将语音知识与信息等传播给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在选材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易被感染而融入到材料的语言环境中去,如那些与日常生活较贴近、故事情节较强的影视材料。同化是指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而通过观看视听,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到记忆中。
2.模因论的表达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出
当学习者的大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后,他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了。教师则通过对学生表达的反馈,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语言、更好的产出语言。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能使学生将所听到、看到的知识与语言表达的进行对比,从而将错误的信息反馈到大脑,纠正错误,充实脑海中的语言模因库。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反复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教学材料中输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当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模因因子在记忆中被释放出来,由记忆模式转化成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并且让他人也能感知这一模因。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了模因就达到了电影教学中的输出的目的。
3.模因论的记忆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巩固
课堂上说选择的教学必须通过反复观看来强化常用俚语和句式语法的学习,从而更充分的掌握英语国家人们的口语特征、词汇使用特征和思维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记忆,需要通过反复观看来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模因库,增强学生对电影中文化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记忆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新的宿主进入他的记忆,从英语教学的过程来看,只有经过反复的巩固,才能够被长期记忆。
4.模因论的模仿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最基本的在于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模仿。针对固定句型,提炼功能句式,给出相应词汇反复替换操练,从模仿到背诵,由词汇、句型到对话,学生储存了大量信息,逐步形成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但是,模仿复制的过程,并不等于按部就班,而是模因的重组。教师必须教授学生根据不用的语境用不同的地道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思想,要让学生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巩固并创新所学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选择材料的话题与具体的生活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模因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利用模因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质量
1.丰富同化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
动机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同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也就是要帮学习者找到模因载体。如何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挑选有利于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现场文本,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后,在播放教学材料之前,应先介绍背景,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向学生导入目的语国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感性认识。
2.反复观看材料片段,强化记忆。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记忆阶段,由于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摘取材料中经典的部分,通过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剖析材料中涉及的思想及各色人物,体察影片中西方人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和生活观,并将其与本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比,还能够增强学习者进行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意识和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最终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3.复述表达电影片段,加强传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表达阶段,教师应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模因输出,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表达。具体可以采取复述、配音以及角色扮演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外语思维模式。复述内容、配音以及角色扮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能够熟练地、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那么一定可以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质量。
(1)复述内容。复述是指播放完听说材料之后,使学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材料的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组织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2)配音。配音是一种最吸引人、最有挑战性,且很有趣的活动。以听说课堂上长选用的材料――电影为例,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场景来让学生进行配音,画面静音播放,学生对角色配音,同时对非角色对话部分进行旁白。这项活动要求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先把人物对白记下来,通过剧情对人物的了解,再模仿演员的腔调说话。而配音的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说出更长的话语而有意识的去记忆模板,这有利于加强知识的传输,真正的掌握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选择配音的片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发音标准的影片,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地道的发音,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口语表达方式。例如,电影《夏洛特的网》,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与小女孩芬之间的友情和威尔伯与蜘蛛夏洛特之间的友情。最后的威尔伯得救,但是夏洛特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它们在草棚里对话的片段,不仅语音纯正,而且语速适中,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配音。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英语听说课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选取材料的部分片段,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听说模仿,一遍一遍的重复演练。学生运用想象、动作、手势以及表情和一些简单的实物道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真实,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口语,记住常用的口语表达,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英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材料里学到的语言模因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模因,提高语言的输出能力。
4.鼓励创造性模仿,充实基础模因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传输阶段,可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充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想,让学生根据所接受到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并运用在自己的知识里。而作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电影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训练方法:
(1)观后感。研究完一部电影之后,让学生从剧情、人物特点、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展开,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运用脑海中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运用到写作中。而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电影,并加深印象。以电影《第九区》为例,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的却是地球上一些种族隔离、屠杀的罪行,威库斯的变异让他感受到了人类对待异己的真实态度,他体验到了自己曾经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可怕。这促成了他立场的逐步转变,一开始他一心为了变回人才和克里斯托弗并肩作战,最后他却愿意牺牲自己为克里斯托弗父子赢得逃离地球的时间。人类冷漠对待变异的同胞,最终导致他反省而站在原本异己力量的一边。这其实也是一个隐喻,人类对待异己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终究会有自食其果的一天。
(2)发散思维写作。发散思维写作是指根据电影的结局,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写作。例如电影《盗梦空间》,影片的最后柯伯似乎从梦境的最深处醒来回到家中,当他在旋转陀螺,然后去和孩子拥抱了,但陀螺却一直转着直到画面结束。虽然知道字幕过后有陀螺停下的提示,但是整个梦境中他是不会清醒的,否则画面语言上没有理由做出诸多梦境中的暗示,那个停下的画外音代表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思考。如果这一切还在梦境中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在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看懂了电影。
五、结 论
模因论的提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将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相结合,了解模因论四个阶段的特点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将理论运用于现实中,将课堂常见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润色,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2)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4 何英玉、蔡金亭.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堂教学 培养能力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74-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现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笔者对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1讲课语言幽默
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笔者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笔者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1.2设计提问,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3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都是机械地记忆当a
1.4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事实证明,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运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发现法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来的,发现法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索思维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有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键,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是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发现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某些规律、结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3 注重讲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
4 作业讲评注意方法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作业讲评还具有及时性。俗话讲:打铁趁热。及时讲评,可使学生及时更正错误,在原作业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加深掌握程度。
5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促进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碍了他智力的有效发展,如学习积极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英语 课堂 教学模式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同于高中阶段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它的指导方针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必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因此,高职公共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的准备阶段
在上课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教师来讲,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教学设计的立体化,要用立体化的思想去进行教学设计,把教材内容、要使用的多媒体以及课外所搜集的相关资料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充分考虑进去。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即能够满足多种应用需求,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环境。不仅要支持传统课堂上面对面的教育形式,也能支持远程教育或网络化教学的需要。比如在处理Unique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课文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化背景,还应了解在具体的贸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如何应对及解决。同时应该制作有关的电子教案和课件,充分考虑上课时应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应该利用报纸、图片、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各种资源,来做大量的工作:搜集资料、调查问卷、分析材料、整理材料,或者以电子文档或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这种大量的课后工作,不是个人来完成的而需要小组协作、共同来完成任务。这样,不仅使学生提前了解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享学习的乐趣,交流学习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二、课堂的实施阶段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一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目前的网络学习环境之下,网络、多媒体、报刊等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不可取代的场所。因此,课堂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尤为重要。在处理Unique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这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先充分熟悉课文。这一课的标题是Unique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那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What unique problems can traders mee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r doing business overseas?(2)Why do these unique problems exist?(3)Can you show us some examples to show these unique problems?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可以采用scanning(查阅)和skimming(略读/跳读)的方法,也可采用讨论的方式,然后逐一回答。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完成有关背景知识的学习。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立体地展现具体的情景。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以对话或演讲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假设,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遵从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课后的反思阶段
英语教学,还应该在课后进行反思。这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由高职英语教育目的三重性(教育目的、教养目的和实用目的)决定的。
高职英语教学仅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实用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够用,要实现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体现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综合文化素质课程的作用,必须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智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充实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这是对知识素养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还应当通过文化对比,培养学生在品格、智力等方面的全面素质,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语言教学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从这层意义上讲,高职英语教学的“立体化”就更加明显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应该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传授能力,还应该具有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徐红新.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农业教育,2006,(3)
一、高中物理课堂四步骤教学的简述
高中物理课堂四步骤教学主要由两条线组成,上层的是学生线(目标——自学——讨论——应用),下层的是教师线(备课——提纲质疑——参与——总结评价),只所以这样处理,我们认为一方面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位置,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学生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逐步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主流,而教师只应适当的引导,点拨和激励.
二、教学案例的运用
1.目标
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物理教材内容要求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掌握学习的前提,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其次应分析该课时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兴趣上的价值,并分析其揭示的物理规律和蕴涵的物理方法论.
2.自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它着重于教师怎样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就像容器,让教师往里边灌,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这种教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不高.
这一阶段我们要求学生用一定时间快速通读章节内容,然后针对所给的问题细读,研读物理教材,力图解决问题,同桌的学生可以小声讨论问题,查阅资料以解决问题,我们目的是学生能认识问题,并能知道从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查阅哪些资料等.教师作个别辅导、点拨,以达到因材施教,通过自学为下一步打下基础,也顺便说一下我的物理课堂学生是自由组合座位,每节课都可以不同,只要求学生能找一个最好的搭档同座.教师还应注意给学生精神(心理、生理)状态上的宽松创造环境.
例如,“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引导自学.“平抛物体的运动”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实例.由于学生刚学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有着一定的理解,能够从运动分解的角度来考虑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3.讨论
四步骤教学重实证,重讨论.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实验、讨论和体验过程.假设提出后,要想方设法去检验它,用实证性材料去或支持假设,这是四步骤教学对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假设检验和讨论阶段,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创设条件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做社会性调查或做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要适时引导协作、交流、讨论,增强情感体验,调控讨论进程.
例如,“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讨论过程为: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表述本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器材、原理、实验步骤、数据测量等,着重论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a)“如何确保实验中的物体做的是平抛运动?”或“如何确保物体运动的初速度水平?”
(b)“采用何种途径来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
(c)“如果实验需要物体的多次运动,如何使这次的运动是完全相同的?”
(d)“如何测量物体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参照标准如何选取”
(e)“实验设计中哪些地方可能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4.应用
教师组织学生应用正确的结论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刻认识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要.这一环节,一方面是在课堂内来完成,主要将应用在讨论中完成;另一方面是将它延伸到课外,在巩固训练中由学生自己完成.总之不能将应用看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环节,它也是新问题,新知识的产生根源.例如,“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应用过程为:
(1)师生共同总结出平抛运动规律
(a)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b)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大小不影响竖直方向运动;
(c)平抛运动的运动时间由其竖直高度决定.
(2)习题:轰炸机以v机=80m/s的速度在距海面h=45m的高处水平飞行,尾随一艘以v船=15m/s的速度逃
逸的敌船,采用老式炸弹轰炸敌船,不计空气阻力.若你是飞机驾驶员,请你算出飞机投弹点距敌船的水平距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古诗词教学情境,是指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师生情感体验的总称,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选择一段音乐,还是选择一段视频,乃至选择一段动画,都能够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符的情境,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融入诗词意境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和描述的梦里仙境,可让学生提前预习诗歌内容,再在课堂上播放歌曲《仙境》,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诗歌与音乐的互通之处,以达到有效渲染诗歌意境的目的。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语言,与人的心灵有共通之处,能够渲染气氛,引起读者共鸣,同时古诗词具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以音乐来入题,可配合诗歌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美感。运用音乐可以消除时空上的隔膜,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验诗歌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吟诵,读出诗意
对于古诗词教学,朗诵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就高中生而言,朗读更容易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诗词教学过程中朗诵的重要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先进行示范朗读,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朗读重音、节奏、情感
例如,在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纶”和“酹”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读到“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穿”、“拍”、“卷”三个字应当重读,这三个字展现了赤壁之上杂乱山石、长江水滚滚翻腾和浪花如飞雪的景象;而在读“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时,要读得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赤壁火光中,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比星空还灿烂,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从而体会作者追忆赤壁之战、怀念周瑜的情怀,更能想象赤壁之战的场景。又如在学习《雨霖铃》时,朗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时,要低缓、哀愁,使得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展开想象,想象亲朋好友难舍难分的场景。通过朗读来进行诗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其效果也比仅仅是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2.根据风格选择朗读方式
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还能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例如在朗读李白的《蜀道难》时,该作品中凸显出作者独特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力和气势,这样的诗词就适合选择教师范读,再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方能加深感受该诗的气势、作者的气魄。
三、联系实际,提升体验
高中古诗词教学应注重语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实际生活包括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将诗词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积累,让学生表达对生活、对诗词的独特感受,才能深刻地领悟和理解诗词的真正内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都不尽相同,所以对诗词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进行品味,得出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特别重视,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地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例如,在对诗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朗读后可以这样切入:第一,请说出最喜欢的字词,并说明理由;第二,请挑选出写的最好的诗句,并说明原因;第三,请说出感到疑惑的地方,跟大家一起答疑解惑。
古诗词学习的关键,就是以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的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能够发散思维,表达一些精彩独特的见解而不受束缚,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诗歌的独特看法,不要僵化学生的思维。当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说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联系实际,而是要求将学生的实际认知与情感、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不要将诗歌庸俗化。
四、注重积累,读透作品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多写多记,要经常整理笔记,以达到强化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如所学的诗词可按作者、风格或流派等进行分类,将多篇诗歌进行对比学习,体会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心境,体会不同风格却又是抒发同样情感的作者的心境。学习诗歌一定要积累各方面的经验、方法和技巧:(1)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创作思想以及风格、流派等。例如在学清照的《声声慢》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各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变化、以及作者创作这首词时所经历的情感或生活变动等,再将《声声慢》和《一剪梅》来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创作时期、情感生活变动情况和词作风格等。(2)了解诗歌结构和艺术手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教各种各样的结构或手法,如《琵琶行》中的双线结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等。将诗歌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与其他作品来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这首诗词。例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来进行比较,两首词都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凄惨悲凉之感。在理解了诗歌的大体结构和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之后,学生能够更快更容易的学习,教师也能更轻松更有效的教学。(3)注重名言佳句积累,陶冶情操,提升鉴赏能力。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寥寥几字却能够让人心灵震撼,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对诗歌名句的积累,不仅能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还能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激励人们要乐观开朗,不论多远,只要是朋友,心在一起,就是近在咫尺;如表达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千百年来耳熟能详的诗句,能陶冶情操,给人启示,成为我们的精神粮食。
关键词: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特点;实施原则
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生态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文本和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自主者、合作者和探究者,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文本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内容,是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中的参与者、交流者和互动者,在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即教学场所教室,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四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它们在对立统一中相互作用,具有互动开放性、生命体验性、自然生成性、和谐发展性等特点,从而实现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完成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主张挖掘师生的生命潜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充分发挥各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倡导平等对话、多维交流、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追求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教学观念。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1.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1)自主预习,启蒙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也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奠基环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等特点,布置导学案或预习作业,学生根据导学案或预习作业,自主研读文本,动手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或预习作业。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或思路。这样,既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特个性,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灵活性。
(2)创设情境,唤醒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新课伊始,教师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集音乐、视频、文字等于一体,激活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设置疑问开场,吊起学生急于深入探究文本的胃口;或用抒情语段开篇,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感情氛围之中;或温习旧知,帮助学生归类建构知识系统;等等。这样,既唤醒学生生命个体的学习热情,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后续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整体感知,构建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胸怀全体学生,着眼文本整体,引导学生或听读、或朗读、或默读、或浏览文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词意,把握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层次或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等。这样,教师既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呵护其稚嫩的思维,又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客观的历史的认识和感悟,使学生的生命情感与文本及作者的生命情感相互交融、和谐相生。
(4)赏析文本,发展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民主交流、平等对话和多维互动,或品味语言,或分析人物形象,或推敲重点语段,或体验感悟心路历程,或赏析艺术特色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思想主旨、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趣味追求,将文本的主旨意蕴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理想,促成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个性也在其间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扬。
(5)拓展总结,完善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立足课内,适度向课外拓展延伸,并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或畅谈启迪收获,或漫谈感想感悟,或借鉴比较研读,或进行片段写作、以写促读等,让学生站在个体生命意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文本的价值取向,从中汲取营养、愉悦情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品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和人生意义,教师的人格魅力、生命价值和教育艺术也在其间得到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
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得到不断启蒙、唤醒、构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不断形成、发展和确立的过程,也是教师生命意义和教育艺术得到不断彰显的过程。当然,这只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具体到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体裁形式,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和适当的调整。
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
2.启发点拨、因势利导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自然、健康和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遵循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遵循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宜循循善诱、启发点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忌“一言堂”或“满堂灌”,将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
3.多维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倡导发挥每一个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重视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和多维互动,在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生命意义得到彰显的同时,教师的生命个性和教育艺术也得到进一步成长和成熟。
关键词:培养 探究能力 主体 体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宰课堂上的一切,老师的指令就是圣旨”,我讲你听,我讲你记,我出题你作题,不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即使是提问,也是老师问学生答,最后又回归到老师或教参的标准答案上来,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学习激情,不能体现个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必须实现转换:1.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工具”,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3.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有效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这些转换,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方法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属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感性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它强调学生的身心参与,重视直接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体验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多解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体验,就是要让他们体验语文、感悟语文。
3.以对话为教学设计的线索
对话首先能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编者间的平等。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当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话题的发起者。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取代了以讲解、分析为线索设计教学的传统做法。可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最大程度地生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4.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
脱离探究、实践的语文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探究和实践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1.学生阅读文本,提出疑点,然后师生共同探究;2.学生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基础上找出重点,然后师生共同探究;3.学生在和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基础上找出重点,小组探究;4.选点探究,每篇文章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大至主题立意、结构安排,小至词句理解,不一而足,在时间极为有限的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探究重点、难点、疑点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主动探究,深入学习。5.拓展探究,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关注文化、自然、生活,选择富有创意的课题进行探究。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指导学生进行以“月”为话题的拓展探究。以探究和实践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以活动为教学板块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学《藤野先生》为例,《藤野先生》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语言富含感情,在教学此文时,可以安排五种活动:一是竞赛活动,主要是字词的学习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采用卡片、抽签的形式小组共同完成。二是探究活动,又分整体探究和局部探究,以探究的形式完成师生和文本及作者的对话。三是品读活动,主要是品读精彩语句、段落。四是辩论活动,本文主题争论颇多;有“爱国说”,有“怀念说”等,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辩论。五是创新活动,以藤野先生的口吻叙述和鲁迅交往的一些事件;叙述一个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小学老师的事迹。以这样五个活动为板块完成了《藤野先生》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课堂教学活动化,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那么语文课堂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6.以合作为平台实现教学目标
合作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为平台。这种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7.以链接为手段,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去
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之一,它是免费开源软件,使用方便,功能强大。Moodle的功能主要分为网站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三大部分,其中课程管理中有丰富的课程活动,如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和Wiki等。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再安装Moodle平台,就可以开展Moodle教学。它既能帮助信息技术教师把繁杂的课程设计、制作、测验、评价变得极为方便轻松,又能帮教师整合更多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
1 应用Moodle优化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江苏版)分为上下二册,共11个单元,其中第3单元“设计应用文档”、第9单元“制作多媒体作品”、第11单元“设计主题网站”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通过制作作品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操作,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制作作品的流程,从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收集、素材加工、整体优化,直到作品等。教师可利用Moodle进行教学,无需太高的技术,只需一些类似Word操作技术就能很容易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框架,轻松制作主题网站、研究性学习网站、学案等。
应用Moodle进行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课前设计。教师是课程设计者,主要任务是明确每一节课的任务和要求,提供必要的素材,对于一些技术的难点还要提供视频,最后还要提供上传作业的链接。
二是课中。教师要改变观念,要少讲、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去实践操作。学生遇到问题也通过Moodle平台在学案中寻找答案,或通过讨论寻找答案,或向教师寻求帮助。要让学生学会用网络、用技术、用协作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是课后。课堂教学虽然结束,但是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及Moodle平台仍然存在,学生仍可以通过网络进入平台探索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
2 应用Moodle优化课堂评价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正确及时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让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双边活动,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传统教学中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Moodle
却能很好地把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应用Moodle实现定性定量的总结性评价 Moodle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测试功能,如选择题、判断题、是否题、简答题、匹配题、连线题等,只要输入题目内容、指定答案及评分标准,就可完成一个题目。
应用Moodle实现过程性评价 利用Moodle提供的作业、论坛等模块把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和作品的评价保存和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作记录。利用Moodle日志功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些日志以图形和文字显示了学习过程的每个细节、行为和操作,包括访问课程的次数、学习者参与的程度、停留的时间、参与讨论的情况等。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可以通过E-mail等形式及时提醒学生。这样就能够使评价与教学同时进行,采用质性评价方式深入地评价学习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使学生能够及时修改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与目标,使评价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应用Moodle实现生生互动评价 同学的评价更能让学生接受,也是一次再学习反思的过程。教师只要设定评价量规及范例,学生之间就可以相互打分,相互给出评价信息。
3 应用Moodle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初中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周1~2节课,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不可能让教师与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交流,没有思想、语言交流的师生关系肯定不会好,进而会影响师生情感。另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或信息处理的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主要是对问题的表述能力。有些学生会操作,但他不能把这个过程完整表述出来,这是信息技术课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平时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敢交流、经常交流。交流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如果在课程中能充分地表达他的理解和思考,那么学习效果会大为提高。Moodle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多途径,如论坛、聊天室、博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碰到难题,就可以通过聊天室即时向同学或老师求助及获得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开展一些比较容易引导的话题进行专题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知识共享。
4 应用Moodle优化作业
作业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掌握程度,进而来调整下一学时的教学内容。一般作业上交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共享文件夹上交作业,其缺点是容易被学生修改、复制、删除;二是通过电子教室软件自带的作业提交功能,其缺点是学生不能获得前一次的作业。信息技术课的很多作业其实是一件作品,它需要几节课乃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学生需要在前一次作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利用Moodle平台,学生可以将课堂完成的作业上传到Moodle平台,每个学生仅能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防止学生对作业的恶意操作。学生登录Moodle平台后,可以通过点击作业,查看自己的所有作业情况,每一次的作业都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进行下载、重新上传等操作。这一次次的作业既能鞭策拖拉作业的学生,又是对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学生如果发现某次作业未交或对已交作业不满意,可以进行补做(因为那些素材资源还在)、补交。教师批改作业更是方便,只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给作业打上一个分数,还能给出一些反馈信息或建议。
5 应用Moodle延伸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增强途径
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信息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计算机基础能力已成为现代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深化课堂教育改革,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职业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值得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的;虽然“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性。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节课内既要使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知识,花费教师的很多心血寻找使学生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要提高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职业学校中确定好教学的内容
我们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结构和比例,根据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和用人标准,联合企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发真正适合学生的实践性课程。
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质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研究探讨学生的厌学成因及其对策。通过调研和实践,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从学生感兴趣的技能入手,突出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淡化文化课及理论课,降低文化课的学习目标,加大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强化技能考核,并制定计算机、电脑美术、服装等专业的技能考核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此编写与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对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关键的作用。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法选择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编导教程,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导操作上。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练习,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其次,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要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最后,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难度。
3.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浪费时间,学生学不到知识。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榜样。
4.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掌握而课后全部忘记。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5.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职业院校中,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虽然“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都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说这一课题,值得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
要想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中职院校,我们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根据行业企业用人实际,联合行业企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发实践性课程。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质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来研究探讨学生的厌学成因及其对策。通过调研和实践,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从学生感兴趣的技能入手,突出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淡化文化课及理论课,降低文化课的学习目标,加大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强化技能考核,并制定了计算机、电脑美术、服装等专业的技能考核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此编写与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对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的教学效果起了关键的作用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编导教程,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导操作上,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其次,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再次,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3.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浪费时间,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
4.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5.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计算机教师除了课前必须检查有关设备问题之外,在授课过程也经常碰到或这或那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学生操作不够熟练或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甚至出现死机现象,而学生又未能自行解决;又如,计算机操作课需要使用计算机等有关设备,在授课过程中,有时设备会出现某种故障等等,而有关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及时解决,也只有及时解决,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在45分钟内掌握所学的有关操作,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计算机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任务型;外语教学;认识误区
一、引 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成为主导性的语言教学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部明文规定推广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我国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香港特区更是实施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先锋。但我国内地不少教学单位和个人缺乏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的正确认识,陷入重重误区,在实施过程中操作走样,然后又把不良效果归咎于任务型教学法,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新课标的实施步履维艰。同时,对于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误解和质疑与日俱增。任务型外语教学认识误区中最有影响和负面作用的观点包括教学方法“技巧”论、形式聚焦排斥论和交际语境缺失论。要使任务型外语教学得到顺利实施,必须认清、批评和走出这三个误区。
二、教学方法“技巧”论
教学方法“技巧”论把任务型教学途径视为教学技巧。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是方法(method),它同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方法并列,是交际法(曾被称为途径)的新发展,是统管全局的外语教学方法,而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technique)。这种误解严重阻碍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实施。下文对照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方法特征论述“技巧观”的表现形式及负面作用。
1.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方法特征
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分支,既然是方法就有它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它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改造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正确、清楚、得体、真实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以交际任务安排,即采用任务教纲。课堂教学活动以交际活动为核心,练习活动支持交际活动,并为完成交际任务服务。教材为交际活动服务,教师根据交际任务的需要去选用教材。师生关系体现两个主体,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主体,但应尽量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进度,积极主动参与并完成交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具有选择语言的权利和控制学习速度的自由。教学步骤分任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任务前活动主要包括设置背景、讲授语言知识、说明完成任务的步骤等。任务中活动是交际性任务和反馈材料的准备。任务后活动主要包括反馈和评价。教学考核的目标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的内容应是交际任务。语言交际任务在任务型外语教学中是核心。交际任务是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也是教学考核的内容。总之,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是系统的教学方法,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
2.“技巧观”及其负面作用
将任务型外语教学理解为教学技巧的理论偏差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少教师把任务型外语教学视为教学步骤的一部分。有些教师把它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步骤的最后一步,即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活动。有些教师把它作为激进交际法课堂教学步骤的第一步,即尽量使用已学知识完成交际性任务。第二,有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有的教师声称一星期内应用了直接法、听说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教师自认为一堂课上既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又用了其他几种教学法。其实质也是把任务型教学途径看作教学技巧了。
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步骤最后一步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了某个应用性任务就是采用了任务型教学途径。他们乐观地认为自己一直在贯彻任务型教学途径,不值得重新研究。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激进交际法课堂教学步骤第一步的教师认为,先输出后输入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因此不能贯彻任务型教学途径,当然没有必要实施和推广。将任务型外语教学视为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活动是片面的。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任务教纲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也有语言练习活动;采用语法教纲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也包括交际任务。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任务教纲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环式输入语言知识、语言因素和话语形式为交际任务服务;语法教纲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线性输入语言知识,交际活动为巩固语言知识而进行。认为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的教师其实自己已经证明了他不在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因为一个教程的教纲(教学内容安排)一旦确定,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基本固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材和教学考核等都得按一种方法设计和选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其他方法的技巧。然而,同时使用两种教学方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是不可能的。
实施推广任务型外语教学必须掌握它的理论基础,学会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达、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选择和组织、教材的选用、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学步骤的操作和教学考核的设计和实施。如果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缺乏整体理解,就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出现种种偏差。在自称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教案中,总体教学目标出现用掌握、理解、熟悉等动词表达非行为性具体教学目标,而不会用构建、演示、评价、解释等动词表达行为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仍然与教科书一致,根据语言知识传授和操练的需要去组织教学活动,而不是根据交际任务的需要选学语言知识和收集教学资源。以离散的语言知识考核代替整体交际能力考核。只有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先进的方法实施和推广,才能避免上述种种偏差。
三、语言形式聚焦排斥论
语言形式聚焦排斥论者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忽视语言形式聚焦,不能系统教授语言知识,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观点是任务型语言教学不是单一的聚焦意义教学,既有意义聚焦,也有形式聚焦。其教纲设计属意义聚焦,教学步骤中包括意义聚焦和多种形式聚焦。
1.任务型外语教学理论包括形式聚焦
事实上,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提倡者并没有忽视语言形式。Nunan(2004:9)指出,在交际法语言教学刚问世的一段时间里,语法在语言课程中的地位似乎相当不确定,一些语言学者认为聚焦语言形式没有必要,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只要聚焦意思,使用语言的能力会自动获得。而近年来,这种观点受到不断的挑战,现在课堂教学中聚焦形式应有地位,语法是构建意义的基本要素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Nunan在给教学任务下定义时指出,为了表达意思而启用语法知识,强调意义和形式密切相关(Nunan,2004:4)。Littlewood早在1981年将交际语言教学作了强式和弱式的区分。强式交际语言教学不聚焦形式,弱式交际语言教学承认形式聚焦的必要。他在阐明弱式交际语言学教学时强调:学习者必须尽可能高度获得语言能力。那就是,必须发展熟练处理语言系统的能力,达到自然灵活表达意图的程度。并指出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被理解为交际系统的组成部分(Littlewood,1981:6)。综上所述,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忽视语言形式的观点与事实不相符合。
2.任务型外语教学形式聚焦的类型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形式聚焦体现在教学步骤中,而不是大纲设计上。教学步骤中的形式聚焦分为非交际性的和交际性的。非交际性形式聚焦一般包括操练语音、词汇或语法的单项练习,可以在交际任务进行之前、之中或之后进行。任务前的语言练习为完成交际任务排除障碍,通常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预先设计的或者教师和学生共同磋商确定的活动。任务后的语言练习通常是对完成任务所需的重点语言项目或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的语言项目进行强化。任务中的语言练习活动大多数是随机的,非预先设计的。在交际任务进行中教师或学生发现某种语言项目影响任务的成功完成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语言项目进行解释,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操练。上述非交际性形式聚焦活动是教学步骤的组成部分,支持完成交际任务,它们与其他意义聚焦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交际性形式聚焦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的是用一种语言项目完成的以非语言为内容的交际任务,它的交际性在于任务中的交际者之间存在信息差,交际者为获得产出而积极参与交际。它的语言聚焦性在于使用一种语言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任务本来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任务。否则,如果刻意限制学生使用可选择的其他语言项目,这种任务便失去交际性。另一类是以语言本身为内容的交际任务。Ellis(2001)把它叫做增强意识任务。这种任务能通过一系列归纳和演绎的步骤使学习者注意某种语言特征。Ellis阐明了增强意识任务与其他交际性聚焦任务两方面的基本区别。一方面,增强意识任务关注的是外显知识。也就是说,这种任务不仅仅让学生注意到所聚焦的语言特征,还要理解它的构成和作用。另一方面,增强意识任务不是以普通文化内容构建的,而是以语言本身作为任务内容,学习者用自己的语言讨论语言点的意义。尽管某种语言点是任务中的焦点,并不要求学习者在任务中使用,只需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任务的“任务性”不在于被聚焦的语言点,而在于学习者为任务的产出而参与的讨论。
四、交际语境缺失论
交际语境缺失论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学生在国内学习外语缺少真实的交际语境,不利于组织交际活动,因此,交际法,包括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不适宜在中国实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学生在国内学英语是外语学习,不是二语习得。任务型语言教学只适合二语习得,例如,中国学生在英国、美国或澳大利亚学习英语。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并走出这个误区。
1.外语和二语课堂同失真实社会交际语境
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课堂语境基本相同,除课堂组织活动外,所有活动都不是真实交际活动。真实社会交际活动不可能搬入任何课堂,无论进入哪一种课堂里,都失去了真实的语境。众所周知,社会上的商店、饭馆、菜场、旅社、银行、医院等场所都不能搬入课堂。因此,不管在什么课堂里,这些语境都是假定的,有关活动都是模仿的。二语习得课堂语境并不比外语学习课堂语境更优越。
2.外语和二语课堂共有功能际语境
外语和二语课堂虽然同失真实社会交际语境,但共有功能际语境。交际活动与非交际活动的根本差别在于活动中是否存在信息差。功能际活动虽然不是真实的社会交际活动,但具有信息差,完全可供外语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能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例如,当教学叙述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时,教师可设置“找朋友”的功能际活动。站着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持有的“信息卡”上的信息同坐着的一半同学进行逐一口头交流,找到手持同样“信息卡”的同学。在教学描述某个地方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看图找差异。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完成交际任务,这样的活动虽然一般不会在真实社会中发生,但存在信息差,具有交际的功能。这种功能际活动不受教室环境的限制,面广量大,能满足培养交际能力的需要。功能际任务同真实社会交际任务一样具有语料语境、情景语境、交感语境、文化语境和篇际语境。
语料语境是指教学资料具有趣味性、多样性和真实性。趣味性指语料与学习者的经历密切相关,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多样性指语料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有声的、无声的、文本的、非文本的多类型多体裁的教学资源。真实性指语料主要取之于社会真实交际材料,如报刊文章、说明书、通知、菜单等实际使用的语料,而不是为了进行语言教学而编排的语篇。
情景语境包括背景、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目标和参与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交流的渠道。背景指课堂本身以及想象中的真实社会背景,包括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两个概念。任务型外语课堂教学中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应是双主体关系。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是主体,在活动进行中学生是主体,师生是语言交际的合作者。在任务型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而且能够保持一致。任务型外语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的渠道是真实而多模态的。
交感语境指的是交流一方对于对方的了解、估计和照顾。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师生、同学相互沟通,相互体贴,能估计对方接受的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根据对方的接受情况,在语速、话语轮回切换、话题切换、措辞、体语使用等方面随时作出适当地调整。
文化语境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存在的文化信息差,交流的前提之一是对话者双方之间就某一话题存在信息差。没有信息差就没有交流。交流的前提之二是对话双方之间信息差距不能大到防碍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
篇际语境指语言教学中所选语篇之间的连贯性。人们的思维是连贯和系统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能引起连贯和系统思维的教材才能使学生迅速和牢固地记忆所学的话语形式。任务教纲一般按同一话题设置一个单元的相关任务,为完成同一话题下的任务所收集的语篇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3.二语和外语课堂并存课堂社会交际语境
外语和二语课堂教学中虽然没有真实的社会交际活动,但都有课堂社会交际活动。课堂是社会组成部分,课堂组织活动本身就是社会交际活动。只要高度重视课堂社会活动,根据交际任务的特征恰当利用课堂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在课堂交际任务中尽量使用目的语,就能使课堂组织活动成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真实交际语境不是实施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必要条件,二语课堂语境并不比外语课堂语境更优越。在两种课堂里语料语境、情景语境、交感语境、文化语境和篇际语境都能得到利用,而且都具有课堂社会真实交际语境。
五、结 论
综上所述,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是系统的教学方法,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特征。任务型外语教学兼顾了意义聚焦和形式聚焦。外语和二语课堂同失真实社会交际语境,共有功能际语境,并存课堂社会交际语境。只要大量利用模仿性社会交际活动,创设功能际活动,恰当组织课堂社会活动,外语课堂教学同二语课堂教学一样能采用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 Branden k.Tasks-base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 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 Nunan D.Tasks-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近期笔者就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下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谈几点意见看法:
1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应用性强、更新快等特点,我们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大纲和教材的目标要求,应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此外,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立足于教材又突破教材。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做到教学内容的背景化和新颖化,教学知识现实,实用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新颖神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学校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等。
2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选择教法时,我们应注意选择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的教法。选择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法,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高,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1 设置情境引导探究
情景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概念、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探究情景,就必须在备课中狠下功夫。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生活经验及能力水平,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情景创设中,要让学生能用已学的知识读懂提供的信息;信息能激活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已有经验。在这个前提下,明确探究任务,学生才有信心进行探究。学生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信息材料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尝试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2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中,教师给出素材,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多元化的任务,主题不受限制,内容必须健康,并要求学生按2-3人邻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完成自己设计的任务,通过这种利用伙伴的力量,共同探索,同时在完成任务中学会与他人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在教学步骤上,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影响上课效率。教学步骤的安排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资料,珍惜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30―5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广播教学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A、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B、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C、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 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E、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E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4 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信息技术课上,一方面,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另一方面,教师也没有必要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由于:其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想做到无所不能简直是天方夜谈。其二,教师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全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教师除了课前必须检查有关设备问题之外,在授课过程也经常碰到或这或那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学生操作不够熟练或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甚至出现死机现象,而学生有未能自行解决;又如,计算机操作课需要使用计算机等有关设备,在授课过程中,有时设备会出某种故障等等,而有关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及时解决,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在40分钟内掌握所学的有关操作,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掌握规律性的、本质的为人师表的责任的道理,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只有做到以上几点,信息技术课才能变的生动有趣,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能够让他们掌握更多更新的技术,才能做未来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
[2] 《提高综合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标》强调“要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能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3,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介绍了李黛予等人在加拿大的旅游经历,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一些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而本课时主要学习的部分是热身(Warming Up)和读前(Pre—reading)。结合新课标和本班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小组合作、表演、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有效地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词汇和语言点;
②通过自主学习能完成老师所给的任务(课前小组查加拿大背景资料):
③能用生词及重要句型来表达方位;
④用所学知识与同学用英语来交流。
(2)情感目标:利用多媒体教学、讨论、表演等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热身(Warming Up)和读前(Pre—reading)。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加拿大的情况,可以为阅读课文作好铺垫。
热身部分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相关加拿大的资料,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3.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1:
导人教师进教室时以一个问题将全班学生引入课堂正题;并且让学生自由回答:
T: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traveling abroad?
S1:Sure。If I have the chance,I want to go to America,
S2:I want to go to Korea
S3:…
T:Don’t you want to go to Canada?
Sl:Yes,I like Toronto,It is very attractive
S2:I know about Calgary Stampede,it is very exciting
S3:…
T:OK,today let’s go into Canada
教学步骤2:小组表演
经过导入之后,老师请每组派3名学生来讲台前表演(课前交给的学习任务)。其中一名学生当导游,给另外两名当游客的学生简单介绍加拿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图片、手语等方式,同时还可以将生词写在黑板上。例如表演可以这样开始:
Guide:Hello,everybody,I’m your guide today,My name isKate,welcome to Canada!
Now,we are in Ottawa……
Visitor:Can you tell us about Canada’s food?
在表演结束之后,全班同学对这四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打分。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3:热身(Warming Up)
在小组表演评比之后,教师展示课件,进入热身部分,除了书上的问题之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已知的知识,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eg:1.Which country i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How about China?
2.What is Canada’s national anthem?(幻灯片中播放)
3.Where is Canada Located?
教学步骤4:
(1)当学生做完热身部分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加拿大的背景知识,老师可以继续提问:
Do you know nlore about Canada?
Such as“Calgary Stampede,The Rocky Mountains,Niagara……”
经过激烈的问答之后老师根据以上几个步骤对加拿大的概况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让学生听加拿大国歌,使课堂进入舒适和谐的气氛中。(幻灯片中播放)
(2)读前部分是三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书上),涉及自身的旅游经历。由于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已初步对加拿大有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3)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将步骤4中读前的第一问变成书面作文。题目:MyLongest Trip
三、教学方法设计
1.任务教学法:本人通过课前安排“小组任务”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节课中通过安排学生的个人探索、协作学习、讨论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2.情景教学法:将本课所需要的歌曲、图片、文字、制成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创设用英语交际的情景。
3.活动教学法:通过分组进行活动比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进了学生的合作团结精神。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改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必然要求我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和具有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也能使教师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传统的评价观念并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本课我将各种活动设计成课堂自评和互评表格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