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猪市场研究范文

生猪市场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猪市场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实验;主题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相比,《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学生必做实验做了明确规定,更加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学生实验教学本应让学生在“做”中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的学生实验教学中,一个常见现象是学生“照方抓药”,按照教师或者实验报告册上提供的步骤去完成实验操作,仅仅照着“菜谱”机械操作,“做”是做了,却未必能真正学到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观念[1]。如何组织学生实验,让“探究性学习”能有条不紊并行之有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尝试以主题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实验,把学生实验课设计为由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下面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基础实验8——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谈谈以主题探究方式组织学生实验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2 “基础实验8——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基础实验8——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的一个基础实验,其中包含了酸和碱的性质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酸碱盐的性质等知识之后进行的综合实验。

笔者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学生实验设计成主题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学会设计并完成以“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为主题的化学实验,巩固第七章所学知识,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增强学生实验观察、交流讨论、表达的能力,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认识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实践、善于发现问题、严谨求实、乐于合作等科学品质。

2.2 教学目标

2.2.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仪器的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分组合作探究,认识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比较、归纳、概括酸与碱之间的联系。

2.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和实际操练等,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感受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3)在分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团队合作精神。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感知和认识酸与碱的化学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等。教学难点是自主设计多个实验方案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掌握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2.4 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发现问题,归纳知识点。

(2)学法:学生交流讨论,畅谈自己的设想;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自己的探究实践中解惑。

2.5 教学流程

[引入探究课题]用央视热播的《熊出没》动画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主人公光头强收到两瓶无色的“饮料”,打开第一瓶便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在丢掉的过程中,紫包菜、锈铁锅、大理石和纯碱沾到了“饮料”出现了奇怪的现象,由此引发对这两瓶无色“饮料”的好奇。

[探究课题1]区别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酸液和碱液。让学生尝试用实验桌上提供的药品和仪器来区别实验桌上的盐酸(14.6%)和氢氧化钠溶液(5%),检验出来后为它们贴上标签。要求每组至少用4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区别。

[展示方案,完成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应地投影出学生的方案类型。一般学生能设计出如下五种实验方案:(1)与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作用;(2)与金属单质(镁条)作用;(3)与金属氧化物(铁锈)作用;(4)与碳酸盐(石灰石、碳酸钙)作用;(5)与铜盐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铜溶液)作用……

[教师激疑追问]有生成不溶性碱的吗?刚才用氯化铜溶液或者硫酸铜溶液来鉴别两种无色溶液的时候,实验中生成蓝色的沉淀——氢氧化铜,能否用这个氢氧化铜沉淀来对两种液体进行鉴别呢?接着让学生尝试得到第六种方案:利用酸能与不溶性碱反应而碱不能来进行鉴别。

学生通过以上六种方法鉴别出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给瓶子贴上了正确的标签。此时教师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大家在贴完标签以后思考两个试剂还有何注意点?碱是能够与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应该用橡皮塞而不是玻璃塞,因为氢氧化钠会和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那么,这就是第七种方案:利用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来鉴别。接着将知识网络图进行补充,并要求学生及时将氢氧化钠溶液上的玻璃塞改为橡皮塞。

[教师演示设问](1)当学生回答“利用酸能与金属单质反应”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实验:稀盐酸与锌粒、稀盐酸与镁条、稀盐酸与铜片的反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并思考以下问题: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什么选用锌粒?(2)当学生回答“利用酸能与碳酸盐反应”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实验:稀盐酸与石灰石、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稀硫酸与石灰石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并思考以下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选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帮助学生了解到酸的相关性质,巩固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注意点。

[引入课题]以上这些方案能够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出来,是利用了它们跟不同物质反应出现不同现象。通过实验帮助光头强补充了化学知识,解决了光头强感到纠结的问题。光头强补好化学知识后,他觉得这两瓶无色“饮料”很神通,于是就想着把两瓶液体放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变化。“大家想想:光头强能看到现象吗?没有明显现象是否真的不反应呢?怎样证明它们确实发生了反应呢?”引出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实验。

[探究课题2]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酸碱中和的实验。其间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要注意逐滴地加入,防止盐酸过量。

[交流与实验]学生通过交流能体会到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但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可以检验反应是否发生。

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步骤正确操作,但在控制盐酸用量使红色刚好褪色方面略有问题,盐酸往往使用过量,导致回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不会马上变红,需要好几滴才变成红色。完成后请小组代表来交流现象和记录的温度变化。

[课堂总结]在《熊出没》主题曲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实验成功的快乐。做完实验,请学生按照PPT要求整理好仪器和药品。

3 “基础实验8——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3.1 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实验探究的重要前提

本节课改进为自主设计方案进行探究鉴别实验,起点较高、难度较大,课堂容量大。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将课内时间、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并且是进行自主实验,在情绪上一直是保持着积极兴奋的状态。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一般是学习绩优生能首先顺利完成方案设计和实验、开始交流方案,获得其他同学认可的是他们,能够给出难度较大方案的也是他们,这个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与此同时,普通生和学困生一般不会当堂暴露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解,自尊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在听取其他同学方案的过程中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差距,这样也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听取学生方案时,教师给出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也在发表观点的同时聆听其他同学的方案,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运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点之一。

3.2 知识网络的形成是学生实验探究的主要任务

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酸碱盐知识点相对较多,关系也较为复杂,是学习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酸碱盐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物质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反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区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梳理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网络化、结构化,而且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验促进知识内化和建构,并且了解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如生产中常用稀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但是,能否将铁制品长期浸泡在酸溶液中?通过实验就迎刃而解了。同样,根据大理石、碳酸钠粉末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也能证实,实验室为什么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来制取CO2气体。学生自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及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学习从化学视角看待有关物质的利用,了解化学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时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3 课堂预设和生成关系的恰当处理是成功保障

考虑学生对酸碱腐蚀性的恐惧和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实验前明确实验的要求和处理方法,打消学生的恐惧心理。从整节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①无从下手;②设计方案无法证实是否正确;③实际方案操作性不强;④个别学生的实验设计无法完成或者完成不规范,实验操作也存在一定错误及不规范等等。比如在做中和滴定实验时,有些同学耐性不够,往往盐酸滴加过量,导致回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不会马上变红,甚至要回滴好几滴。因此,在学生设计方案汇报总结过程中,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有选择性地穿插投影一些对比试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还能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问题,纠正一些实验方案和操作,养成勇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后其他环节进行补充和完善,也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不惧怕自主探究,不怕做错,不怕来不及,从错误中学习,从慢变快,通过认真分析原因,得到结论。课堂预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课堂生成需要教师善于调控。没有精心预设和调控,学生实验课堂便没有思维深度。

3.4 探究主题的确立是学生实验教学的核心设计

各种探究课题的确立,要根据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认知情况,首先对教材现有实验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确立简单课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对部分实验进行拓展并确立探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泛化”,教师不能一味顺从与迁就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做好教学的向导。当学生们提出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大或短时间内难以解释清楚的疑问时,教师要果断而又有“策略”地主导教学方向。毕竟学生的想法千差万别,然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尽管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我们也一定要引导学生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探究的主题上面来。

主题探究学习是学生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

篇2

【关键词】窗户隔声;现场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1前言

早期的隔声研究工作多是在实验室内对不同构件进行隔声实测来进行。Roman Y.vionkur通过对各种窗、墙体和楼板等实际的测试,讨论了影响多层复合结构的隔声性能的一些因素,如最常见的“质量一弹簧一质量”组成的共振系统的隔声特性。近年来,用计算机模拟隔声特性逐渐成熟。隔声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场隔声测试及计算机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在假设各窗户试件玻璃、密封、五金件等条件一致条件下,建立多因素方差分析数学模型,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选定因素、水平及各试件的计权表观隔声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现场测量24个窗户试件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对窗框、开启方式、开启面积比例3个因素,铝合金、塑钢、平开、推拉等6个水平,A1B1C1、A1B1C2、A1B2C1等8个组合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包括单独效应和交互效应)是否显著影响窗户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做出判断。

2 实验设计

2.1选取影响因素

选取窗框材质、窗户开启形式和窗户开启面积比例3个影响因素。

2.2选取各影响因素水平

窗框材质选择铝合金和塑料材质两个因素水平。

窗户开启方式选择平开和推拉两个因素水平。

根据选定影响因素和水平进行组合,共计8个组合:

①开启面积比例较小的推拉塑钢窗户;

②开启面积比例较大的推拉塑钢窗户;

③开启面积比例较大的平开塑钢窗户;

④开启面积比例较小的平开塑钢窗户;

⑤开启面积比例较小的推拉铝合金窗户;

⑥开启面积比例较大的推拉铝合金窗户;

⑦开启面积比例较小的平开铝合金窗户;

⑧开启面积比例较大的平开铝合金窗户。

2.3确定试件

根据选定的影响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的因素和水平进行不同组合,确定了24个试件,试件的基本信息略。

3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现场测量(略)

实验依据规范GBT 19889.5-2006 《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5部分: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采取扬声器噪声测量法逐个对24个窗户构件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通过实验,获取室内背景噪声声压级、测量房间混响时间、室内外声压级等测量。

4测量量汇总计算(略)

5因素方差分析(略)

6 SPSS输出结果(略)

7结论

根据SPSS输出结果,窗框的相伴概率为0.697,开启方式的相伴概率为0.001,开启比例的相伴概率为0.697,窗框与开启方式的相伴概率为0.000,窗框与开启比例的相伴概率为0.065,开启方式与开启比例的相伴概率为0.396,三因素的相伴概率为0.815,从而可知:

①因素窗框材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②因素开启方式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显著;

③因素开启比例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④因素窗框材质与开启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显著;

⑤因素窗框材质与开启比例的交互作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⑥因素开启方式与开启比例的交互作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⑦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通过实验还发现:一是窗户普遍在高频段隔声效果较好,在中低频段效果较差,而交通噪声又大部分集中在中低频,所以,改善窗户在中低频的隔声性能具有重大意义;二是窗户的新旧程度及维护地好坏对窗户空气声性能影响很大,例如某一栋建筑楼由于是新建的,与实验建筑竣工时间较长相比,两者窗户的隔声性能差距很大。

参考文献:

[1]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

[2]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隔声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3

《机器人避障》一课是对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第2章《传感器与机器人》中第1节《机器人的传感器》的第2课时与第2节《机器人避障》内容的整合。在初步了解机器人传感器和初步掌握机器人简单行走的基础上,学习通过机器人前端I/O3传感器检测的结果来控制机器人行走的简单机器人避障程序设计。

学生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机器人的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编写简单程序让机器人向前走、后退、转弯,并初步认识了传感器。机器人避障是学生第一次通过传感器控制机器人行走并执行多个连续动作,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同时充满着趣味性。这是学生第二次使用机器人软件编写程序,第一次让机器人行走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对面板中一些插件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使用一个红外传感器控制机器人避障的方法;初步认识机器人软件,熟悉亮灯、喇叭的使用;初步学习分析机器人程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尝试编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小组竞赛等方式分享机器人避障情况,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调试机器人,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尝试,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激发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机器人避障的原理;编写机器人避障的程序。

难点:分析避障机器人的问题程序;改写程序,在实际场地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教学准备

紫光三角机器人,计算机台,避障机器人错误程序两个。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问题导入

师:盲人手中的拐杖有什么作用?它可以看作是人类哪些器官的延伸?(生:眼睛、手的延伸)盲人借助拐杖是如何走路的?(生:用拐杖试探前面有无障碍物,没有障碍物前进,有障碍物转弯)盲人走路通过拐杖来探测,机器人行走是通过什么来判断前面是否有障碍物呢?

设计意图:通过盲人的拐杖类比机器人避障的传感器,从生活上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避障的原理。

2.知识迁移,学习新课

(1)质疑发现,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机器人视频,结合前面的例子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机器人的“眼睛”在哪里?它是通过什么来判断前面有无障碍物的?②机器人发现障碍物后采取了哪些行动?③通过分析,你将如何编写机器人避障的程序,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出示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围绕三个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解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2)引导学习,掌握机器人避障的原理

教师播放机器人避障的视频,学生观看并观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

针对问题①,生:机器人的眼睛就是红外传感器,机器人是通过红外传感器来判断前面是否有障碍物的。

教师引导学生在机器人上找出红外传感器,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机器人前端的I/O3红外传感器避开障碍物。

针对问题②,生: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后,机器人要后退、转弯然后前进。

针对问题③,教师要做到:A.让学生思考机器人避障的思路。B.将学生的观点绘制流程图展示,并讲解机器人避障流程图。C.讲解编程注意事项:I/O传感器的设置、启用,用到哪一个传感器,编程时要进行选择启用;学习判断语句,当I/O=0时,表示前面没有障碍物,当I/O=1时,表示前面有障碍物。D.学生打开三角机器人程序,尝试着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层层深入,通过师生思考、交流,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机器人避障的原理,为学生自主编程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学生编程试验机器人避障行走

学生根据流程图的思路,自主尝试编写程序。

学生试验程序编写情况,检测机器人能否避障。

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机器人状况。

学生交流机器人避障中出现的问题,修改机器人程序,再次尝试(学生两人一小组,出现问题相互帮助)

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①机器人遇到障碍物没有后退,直接转弯转不过去。②机器人速度太快或太慢影响试验的结果。③机器人不动,可能是因为学生想到了避障,忽略了如果没有障碍物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编写程序,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自主尝试、自我探索解决教学难点。

3.合作探究,挑战自我

(1)如何将喇叭和亮灯运用在避障机器人上

挑战自我,将喇叭和亮灯用在避障机器人上。

开展“小小PK赛”。各小组选出性能最好的机器人参加组间交流,做得好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成功之处。

设计意图:声音和亮灯用在避障机器人上,通过声音和亮灯对学生听觉视觉的刺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小组内交流和组间比赛帮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2)给出两个错误程序,学生分析问题所在

师:同学们自己编写避障机器人的程序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我们不光要学会编程,还要会读心术,通过分析程序,就知道机器人可能要做什么。大家相互交流讨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来给大家讲讲机器人的问题所在。

学生分析程序演示问题程序的原因并修改程序。

设计意图:加强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学着分析机器人程序。同时通过分析错误程序,加深学生对避障机器人编程的学习和理解。

4.总结升华,激发兴趣

师:如果你是一个发明家,你准备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发明什么呢?(生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人生最美!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相信每一位同学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勇于探究,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成功需要坚守目标、反复尝试,树立只有付出才能收获的人生信念,使学生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四个环节的引导,让学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收获喜悦,仅依靠兴趣和好奇心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还需要反复尝试,勇于克服挫折和失败的勇气,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毅力。另外,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删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尝试时间和展示时间。

篇4

一、当前数学合作学习误区

误区一:教师的“课改情结”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案例:某位教师在“讲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节课时,用合作学习模式,分组让学生探索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规律和特征.结果教室里热闹非凡,但真正动手操作研究的学生却不多,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看个别学生的操作,小组中其他成员由于没有分工明确,不是互相嬉闹,就是看表演,小组汇报时也只是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位老师让学生多动手实践的想法是好的,但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进行到了什么程度?答案是显然的。但这是课改的本意吗?这是合作学习的本意吗?当然不是,有些教师稍显浮躁的课改心理,加上无处借鉴才是问题的根源.

误区二:目标不明确,分工未落实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以见成效

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但在合作学习中,不少教师注重的只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较少关心或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具体目标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更少过问。因此就出现了案例中的学生合作学习的那种状态,费时、费力、效果差.

查找原因,首先在于对合作学习目标观的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只是认为,每个小组的目标即为总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师缺乏与学生共同探索的体验,只对合作学习的结果给以评价.所以,只有教师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走弯路、走错路。

误区三: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情境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合作学习偏向集体学习,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认识

我们有些教师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这造成每个小组的发言常常是对所有成员的观点的加以整合、优化,代表整个小组内所有学生的观点,而没有让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

误区四:教师对合作学习形式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合作学习中出现“弱势群体”的“不合作”现象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境:一些优秀学生和一些表现欲较强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优秀者的意见和看法代表了其他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而另外一些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却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在做听众,有时,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因此,弱势群体学生往往是被动、消极、没有信心、不合作的.

二、 课堂合作学习有效策略

1、展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在学生合作之前,先确定本节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自主探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合作动力.但是,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深难,学生都不易产生合作的动力,而只有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与学生现有知识相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最易让学生产生合作的动力。

2、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现在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合作性、可评估性等特点。(1)设计发展性的问题:当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刚好是学生急需解决的,合作的需求也就自然产生了。(2)设计探究性问题:初中生具有好奇、喜欢探究、好表现自己等心理特征,设计探究性的问题正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性的问题也使学生产生了合作探究的需求。(3)设计开放性问题和解题途径多样化问题:由于开放性问题产生的多元解答,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合作学习给了他们一个交流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此,开放性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合作动机。(4)设计矛盾性的问题: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克服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矛盾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认识、情感、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进而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这时进行合作探究,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使合作学习达到高效。

3、合理分工,使合作学习更有效。有效的合作离不开合理的分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分组,组间搭配做到均衡,便于公平竞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后,教师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再由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是每一个成员都有愉快学习体验。

篇5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42-01

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可以采用单指标评价法与综合评价法两种方法。单指标评价法虽然可以综合评价分析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但无法对多个区域的等级进行排序;综合评价法不仅可以对多个区域进行等级排序,还可以对单项指标进行评价。基于此,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统计与测量长株潭城市群2006-2010年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分析这五年来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一、评价方法概述

(一)数据处理。在构建的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指标的性质不同,有些指标是逆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同时各个指标的量纲与计算方法也不同,因此,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与评价,需要将这些指标进行正向化与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的正向化主要有减法和倒数法两种方法,本文才用倒数法。无量纲化就是将无法直接比较与测算的不同指标经过处理后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标准化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极差法、极值法、比重法和秩次法等。本文选用极差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二)指标赋权。指标权重用来描述各项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科学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是综合评价的关键。指标赋权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两种方法。主观赋权是根据专家的经验与主观判断来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可以避免各项权重与实际重要程度相悖的情况。然而,主观赋权往往受到专家自身知识背景与喜好的限制,欠缺稳定性与客观性。主观赋权一般用来确定数据难以收集、信息难以准确量化的指标分析中。客观赋权法是根据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确定各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一种赋权方法。客观赋权法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其结果过分依赖客观数据,存在赋权结果与实际相违背的危险。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与标准离差法等。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三)指标综合。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线性综合法、功效系数法、纵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等。本文采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

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综合评价值。

二、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一)总体分析。经济基础方面,长株潭城市群一直以来都是湖南省的经济中心。2010年该地区人口1365万人,GDP达到6716.55亿元,即该地区以全省13.30%的土地面积,20.8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的41.88%;人均GDP达到50107.00,同比增长13%,是全省人均GDP的2.03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3:54.7:39.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1.8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5.9%;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397015万元,占全省的40.6%;实际利用外资304282万美元,占全省的58.7%。长株潭城市群呈品字状态分布,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即使在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也保持健康、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为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方面,长株潭城市群也处于湖南省的领先地位。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该地区初步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多种金融业务并举、运行稳健与功能完备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如2008年,汇丰银行首次在湖南设立分行;金融总量不断上升,2010年,三市各项存款余额达8280.51亿元,占湖南省总量的50.02%;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票据清算、期货交易、基金交易与股票交易等迅速发展;金融品种与业务不断创新,农民工银行卡等金融产品的推行丰富了金融品种,小额信贷业务、产业链金融服务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兴起满足了各种金融需求,推动了该地区金融业务的发展。法制建设方面,自从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战略以来,在执法效率、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方面得到显著提高,法律机构与法律服务人员的数量也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信用建设方面,2005成立了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经过几年的努力,以“三库、一网、一平台、一中心”的信用信息系统基本业已建设完成,为广大企业、个人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了较为详细的信用档案与信息档案。

(二)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前述评价方法,可得2006-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其具体评价值与排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6年至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2006年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水平仅为0.2225,经过五年的努力,主要表现在政府治理的完善、经济与金融的快速发展、法制建设的加强与诚信建设的改善,使得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水平提高到0.8095,这是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进步。

三、结束语

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方面,经济总量过小、二元结构明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等制约了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金融发展方面,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完善与融资渠道的单一是急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法制建设方面,司法效率不高、法制体系不健全仍深深困扰着广大企业与金融机构;信用建设方面,公众金融风险意识的缺失、企业诚信意识的淡薄与失信行为的普遍存在降低了银行的放贷信心,严重影响该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为此,要抓住机遇,健全基础性金融体系,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国家性区域金融中心;要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格局,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金融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子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济南金融,2005,4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