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技术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园艺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对策
中国分类号:F307.13 文献标识码:A
(一)生物技术的内容
所谓的生物技术,亦称为生物工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的学科。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与其他基础科学原理相结合,采用科学技术方法并按照预先的设计,来加工生物原料或是改造生物体,来提品为人类服务以满足需求,它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作为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生物技术如今已被广泛应用。
(二)生物技术在园艺方面的应用及意义
随着我国园艺市场的不断发展,园艺植物育种也渐渐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在传统园艺育种技术的基础上,现代生物技术也融入其中,它以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将基因分离克隆与转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花粉花药培育以及原生质体融合等新型育种技术应用于现代园艺中,极大地推动了园艺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能够改良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已可克隆出参与光合作用的基因,保证了作物产量的提高。利用生物技术,既可以通过基因转移来增加园艺作物器官中必需氨基酸或蛋白质的含量,又可以通过将十八烯酸ACP脱氢酶基因反向导入等技术来改变作物中油脂的某一成分的含量,还能够采用反义基因技术等手段改变支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以提高淀粉的质量与含量。
2。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园艺作物的抗性
(1)抗虫。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已研究出淀粉酶抑制剂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以及几丁质酶基因等多种抗虫基因,并将这些抗虫基因导入园艺作物中,极大地提高了园艺作物的抗虫性。
(2)抗病毒。生物技术提出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导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反义RNA技术、病毒的复制酶技术、病毒卫星RNA、中和抗体法等。其中导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抗病毒技术,对园艺作物的抗病毒工作产生深远意义。
(3)抗寒。园艺生物技术能够将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3—磷脂转移酶的基因导入植物而培育出具有高抗寒能力的转基因作物,还利用鱼抗冻蛋白和基因以提高抗寒性。
(4)抗药性。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通过把靶酶基因导入作物细胞等手段,培育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极大地提高了园艺作物的抗药性。
园艺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园艺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得园艺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然而,园艺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
转基因园艺作物的发展存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和基因污染的隐患。
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抗药、抗病虫害、抗旱耐盐园艺作物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遭受破坏的风险,甚至影响物种的平衡,转基因作物的生长可能会与其他非转基因作物的生长相排斥,且非自然选择所得的性状极易导致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失衡。另外,园艺生物技术可能会带来基因污染的问题。转基因园艺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尤其是抗逆基因一旦被野生植物所污染,将会导致“超级杂草”的泛滥,不仅加大除草难度,更会导致生态失衡。此外,长期种植转基因园艺作物会使害虫的适应性增强而产生药物耐受性,给园艺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园艺生物技术科技人才缺乏
园艺生物技术是高新技术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也是生物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最具现实意义的领域,科技含量极高。然而,现阶段,园艺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较为匮乏,人才支撑较为薄弱,研究开发人员的培养周期长,园艺生物技术人才队伍急需壮大,需要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园艺生物技术属于高新技术范畴,其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直接决定了该技术的发展必须以高额的研发资金作为依托。然而现阶段,我国园艺生物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研究深度与广度。此外,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园艺生物技术的研发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企业及民间等融资比重较低,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园艺生物技术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励研究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对园艺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急需进一步的完善,立法存在漏洞,尽管专利法规已经实施,但执行机制较为薄弱,程序繁琐效率低,不利于园艺生物技术的自主研发。
5。园艺生物技术合作研发机制不健全,研发与产业化脱节。
尽管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各行为主体利益的差异导致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在我国目前的单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中,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研究方向和价值选择不同,易导致技术与产业相分离,使得园艺生物技术产业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产业化进程。
园艺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策
1。对转基因园艺作物必须进行严格监督、加强立法规范、加强科学检验。建立基因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加强安全检测与管理。加大对园艺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监督力度,谨慎使用转基因技术,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性,尽量避免基因污染等后果的发生,防止出现超级杂草、物种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国家要加强生物技术立法工作,规范园艺生物技术研究工作,科研人员要加强对转基因园艺作物的检验和观察。
2。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园艺生物技术人才,改善人才工作环境。园艺生物技术的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要重视高等教育对园艺生物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并改善人才环境,采取倾斜政策,引进优秀人才,壮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3。加大国家的投资力度,并拓宽融资渠道。国家应重视园艺生物技术,增加投入,完善产业政策扶持。此外,应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采取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等方式,积累资金。完善风险投资体制,促进风险投资,为技术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完善园艺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强立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工作,制定一系列鼓励保护园艺生物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鼓励自主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加强合作研究。并对盗窃生物技术行为处以严厉惩戒,保证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5。国家应加强管理,推动研究产业化的进程。增加对产业化的投入,拓宽国际技术合作渠道,统一管理国家园艺生物技术研究规划,制定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组建国家级转基因园艺生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逐步建立合乎国情的产业化发展体制。
小结:园艺生物技术的发展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园艺业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使园艺植物在生产规模、性状改良、品质提高和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这项技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孟永红等,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上的应用与发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第5卷
2。邱发英,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及其未来发展[J],民营科技,2011年11期
3。马春艳等,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6年第6期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99-02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内容广泛、综合交叉各个学科而成的一项学科。新时期大学中生物技术专业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可谓是不言而喻、有目共睹。生物技术将生物产品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从生物体不同层次上发挥生物产品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生物产品的内在价值,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更加高质量的产品。例如,我们生活中的保健食品、生物抗癌药品、转基因产品等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帮助和方便,提高了生活质量。对于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它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也有很多。生物技术专业不仅有效包括了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基因工程、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多种方面,这些方面与我们的生活可谓是息息相关,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生物技术专业的研究现状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在当今年代,生物技术专业热潮席卷全球,它的内在价值被广泛认知,已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在近几十年,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命科学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基因工程、细胞等一系列探索成为我们学校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主要方向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生物技术专业人员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生物技术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每一个新的发现和技术革新,都将带动大规模的产业变革,因此,社会急需大量的优质高层次生物技术人才,以持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同时,生物技术专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然而,目前生物技术专业高层次、综合型科研人才仍然稀少,许多科研成果距离生产实践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也就需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总之,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因此,大学的生物专业人才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二、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出现的问题
虽然,生物技术专业前景极为广阔,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好处,然而,许多高校对生物专业的深入研究仍然不够透彻、明晰,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在生物技术课程设计中仍存在不足,许多课程和教材没有进行知识更新,无法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课程的整体框架仍停留在20年以前的状态,创新性课程少,实用性课程也少。实验课程虽然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但留给学生独立运作的机会还很少,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想等。同时,学生普遍的感觉是专业知识陈旧,内容缺乏与时代相对应的新颖性和先进性。而且,生物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应用以及生活实际的一些具体方案与我们的期望值和预期值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讨论。
三、生物技术专业发展趋势
既然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根据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解析。
1.生物技术专业的市场导向。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现实意义是不容否认的,这就决定了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从基础科学方面,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清晰的感受到自然生命和生物的存在,加深人们的理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能有效地帮助人们治疗一些疾病,方便人们的生活,例如器官移植等先进的技术的有效推广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惊人的好处,这就是生物技术的魅力所在。再如,人们研究的抗倒伏、抗旱等新的品种,不仅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有效地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毕竟,生物技术存在并能够得到广泛推广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为人类造福。生物技术与工程学科专业的区别在于不仅应用于工厂生产,而且在于生物本身的潜力开放,从基础的营养价值到功能性活性成分分析,再到食用或药用价值开发,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生物技术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和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加快脚步跟上甚至超越前沿,才能获取主动,从而形成主动性市场导向而不是被动顺从。综上所述,大学高校中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是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质的飞跃,这也是高校生物学专业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向。
2.生物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随着生物技术的逐步普及,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生物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因此,这就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提高,对生物技术行业的需求,国家从宏观层面上更加重视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的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对专业教学自然要有更高的要求,将有更多的高校开设此专业,对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自然会增加。从事专业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有能力应付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同时在就业方向上,大城市与小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地方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相比,有着巨大的区别,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来说,地区性差异造成的发展空间差异是必然的。先进性技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实力和实际需求程度为基础。据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就业的生物技术的毕业生,超过80%的人选择到北京、上海和各大省会城市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对本专业及个人以后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机会。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目前主要在自主择业、公务员和考取硕士研究生等三个方向,这也是学生本人的意愿。有的学生已经厌倦了大学生活,急于进入社会工作,以期锻炼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有的学生采取稳妥的方式,考取公务员、村官或教师等途经,实现就业。但不管从哪个方向迈出就业这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这也是所有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导致就业后跳槽频繁,甚至灰心丧气。因此,面对这样的生存挑战,只有从主观上加深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人际社会经验,从客观上耐心寻机,才会寻求到新的发展机会。
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它与信息科学等专业同样具有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的特性。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机遇与挑战并存,生物技术专业着重培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遇事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谁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科研技能,谁就将领导生物技术的导向。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人们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量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在就业中的方向选择将一直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这也就需要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就能够规划好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这样才能成为最后的成功者。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全力以赴的精神和毅力,为生物学更好的造福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大学生物专业发展前景探讨[J].中国人民论坛,2002,(1).
[2]王方华.对于大学生物的专题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张.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就业问题[J].中国人民论坛,2003.
关键词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7-0006-01
1 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英文名为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指的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产业。它包括传统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以传统生物技术为基础,同时又推动着传统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2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它是30多年来最高速发展的产业之一,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广泛运用,生物技术产业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每件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生物技术产业有明显的发展也存在着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存在的问题,以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2.1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取得明显的进步与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生产快速发展,涉足领域越来越广泛。中国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已经深入到工业、农业、食品、医药、能源和环境等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各个领域。据统计,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2014年中国生物产业基地增长快速,产值达到8819亿元,同比增长21.41%,与高技术产业同期相比,增长高达9.62个百分点。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生物技术产业有着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产业化的成果在逐步增长。
2)生物技术的研发有重大突破,知识产权状况乐观。为了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一直将生物技术作为国家的重大科技计划。政府一方面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各个部门和地方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中国已经拥了一大批由政府和各部门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而且已经获得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和生物工程药物,并且进入创制阶段。与信息产业相比,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状况要很乐观。发达国家和大公司抢占的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目前只是一小部分,所以中国要认识到这点,加大对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研究。
3)中国具有丰富的资源数量。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农产品资源、医药资源和海洋资源尤为丰富,这些都能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原料来源。
4)中国已经具备生物技术方面研发的人才基础。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达到2万人。每年还有大量的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甚至有很多的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中国在生物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具有人才基础,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研发队伍。
5)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前景广阔,中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生物技术公司达200多家,生物技术园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被建立,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达到400多个。
2.2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投入不足,研发能力有限。生物技术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高投入作为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国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比重远远没有发达国家的高,所以投入低产出低。中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中所需要的重要仪器、设备与装备方面主要依靠进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不具备自主研制和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的生产技术产业的能力。
2)科研技术不成熟,缺乏相关信息。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没有按有关产业的标准要求来做,比如开发保健品的人员没有按照申请保健食品证书的流程要求来做。还有,科研人员持有的技术通常是实验室的技术,没有系统化规范化。没有相关信息,没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就会给投资者带来不确定因素,影响生物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市场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需要的市场,经常受到假冒伪劣和外国产品的冲击。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中国产品没有外国产品的质量和资本上的优势,这两点是中国在生物产业方面需要重视的方面。
3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之一,中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另一方面,加大对生物技术的投入,注重投入产出比。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产业不仅有企业的支持;同样政府对其的投入与资金支持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小的。
2)逐步完善科研技术,建立新型的研究基地。鼓励基础研究机构与大型企业共同建立具有企业机制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整理相关信息,完善可行性报告。
3)优化市场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区。据发展成熟的生物技术产业的经验表明,地理、信息、交通和政策较好的地区容易形成生物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的集聚区。中国可以根据生物技术产业现在的发展情况,选择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而且技术力量雄厚和投资环境良好的北京、上海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孵化器,集中力量发展更多具有潜力的产业集聚区,以优化市场格局,扩大发展规模,打破有限制性的格局。
4 结论
21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时期,生物技术产业在人类生活生产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应该大力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努力减轻并或避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机遇与挑战下,发展生物产业,积极创新,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水平日益领先并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一直以来,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从未间断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这大大降低了其对人畜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现代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状况。其中以PCR和DNA芯片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
人类进入21世纪,虽然医疗事业已经发展到了历史最高点,但是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患,其中造成人类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纷繁复杂,范围覆盖面更广,而且耐药性越来越强,其中还有一些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像结核分支杆菌等又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病原体,如2003年底出现的SARS病毒以及2004年又出现禽流感病毒。这些病毒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带来巨大困难,严峻的现实要求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不断更新。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本文所讲述的是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 传统微生物检验技术
传统病原微生物的检查是以染色、培养和生化鉴定等为主,这些方法测试结果比较可靠,特别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在当前形势下,该方法仍然是很多微生物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然而,细菌在生长繁殖时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这使得检测周期一直不能降低;与此同时,很多病原体的培养还会与营养需求、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病原体含量多少等因素相关。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特别是针对流行病学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免疫学等的不断发展,新的微生物诊断技术和方法己广泛被应用。
二、 物理化学技术
物理化学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物理和化学反应来进行检测微生物,具体有色谱检测法和电阻抗法。
(1) 色谱检测法
在色谱检测法中,将细菌混合物通过不同固定相和流动相,进行溶解、解析、吸附和脱附等相关物理过程,在进行多次反复后得到分离,最后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对细菌的属、种甚至株进行鉴定。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其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同时操作简单方便。
(2) 电阻抗法
在电阻抗法中,它是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通过检测培养基导电特性变化,从而快速测定样品中微生物含量。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理代谢,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一些如碳水化合物、类脂、蛋白质等电惰性物质逐渐转化为电活性物质。随着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培养基中电活性物质逐渐取代了电惰性分子,而使得培养基导电性增强,最终导致电阻抗降低。
三、 分子生物学技术
21世纪将迎来以分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时代。最近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医学、遗传学等各个领域,这不断促使现代医学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转变,从而形成了分子微生物学,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需求:从以前的外部结构特征逐步转到现状微生物的内部基因结构特征研究。同时,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相应的转向到基因水平的检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众多新的检测技术中, 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多种优点的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现在已经应用到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中。此外,DNA芯片技术的兴起,为微生物学的检测带来了日新月异的革命。
(1) 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PCR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在病原体检测上时的优势如下:常规方法常难以准确检测一些对形态和生化反应不典型的微生物鉴定,但是PCR技术的出现,使得其成为可能,即使在出现大量死菌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准确而快速的鉴定;同时它还不受混合标本的影响,能够很方便地从含有大量正常菌群的标本中检测出病原菌;而且,对于如分支杆菌、幽门螺杆菌、支原体等一些生长缓慢甚至难于培养的微生物,采用PCR技术来鉴定这类菌株也有重要意义,采用其他方法则很难获得信息。
(2) 基因(DNA)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基于玻片和尼龙膜等的载体,有序排列了很多生物活性分子。这些分子在单位面积上密度非常高,从而在一次试验下,就能够同时检测到多种疾病或者对多种生物样品进行分析。
生物芯片根据芯片上固定的生物活性分子的不同可以分为蛋白芯片和基因芯片。而基因芯片的活性分子是寡核苷酸探针或靶DNA。DNA芯片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少样品需求、可快速、准确、高效地显示病原体的遗传信息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在分析宰基因序列、快速诊断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变异及耐药机制、揭示发病机制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由此可见,基因芯片技术发展前景和空间非常广阔。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提高。现代病原菌微生物检测将沿着高度自动化和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其中尤其是对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在病原菌诊断、鉴定以及基因检测等方面成功运用自动化仪器,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最终将完全改变临床病原菌检验的现状,实现集高效、高质和廉价等与一体的技术。同时,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检测技术将会不断涌现,从而不断促进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蔬菜产品;农药产品;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但是,在蔬菜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农药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1 蔬菜产品农药污染现状
1、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现状
蔬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 开始注意蔬菜的质量问题,不但蔬菜的营养成分受到关注,其可能的污染更 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80年代以来,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 迅速增加,重茬、连作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因此造成每年总产量损失20% 以上。各地在防治蔬菜病虫害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长江流域城市一般每 年667平方米使用农药2-3kg,多的5kg以上;北方保护地蔬菜用量更大,据有 关单位调查,北京郊区菜地用量每667平方米9kg以上。多年来由于大量和连 续地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害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菜农 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由此,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状态。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突出。2000年5月份农业 部农药检定所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和浙江等5省市的农药检定所,对50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农药残留量超标率 达30%,残留浓度高者为允许残留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蔬菜中农药残留量 的严重超标,导致中毒事故时有发生。1991年天津市韭菜中毒,仅南开医院 就收治100多人;1991年山东省博兴县湖滨乡“1605"污染韭菜,造成120人 中毒;1997年夏季高温季节,江苏省因发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而中毒 的事件,见诸报导的达70多起;1998年山东省宁津县一菜农违反国家农药安 全使用规定在韭菜上使用“1605",造成10余人中毒,1人死亡。据卫生部统 计数字,1999年我国由于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店菜性食物中毒菜有37起,急 性中毒的例子,还能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慢性中毒和蓄积性中毒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其实其结果会更加可怕。
2、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分析
2.1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不配套 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以销售额计)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4%。而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1%、除草剂占15%、其它占2%。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 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占杀虫剂产量的48%。剧毒、高毒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蔬菜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 的客观原因。此外,在我国生产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 型占到60%以上,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
2.2 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农药知识缺乏,大多数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 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 菜中农药残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2.3 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尚未引起有关部门和菜农的高度重视 对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至今尚未引起各级领导部门和菜农的高度 重视。我国虽早已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但是由于对菜农进行科 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不够,菜农对农药残留量超标问 题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现有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法规还很 不健全,对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超标的蔬菜,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处罚措施,造成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呈现出加重的趋势。
2 蔬菜产品农药残毒的治理对策
如何解决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污染问题,确保人们获得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是摆在植保植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提出如下治理对策:
2.1 加大无农药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调动了农民种植蔬菜经济作物的积极性,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和设施栽培全面发展,新的蔬菜种类、品种和种植格局不断更新,蔬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蔬菜生态环境日趋复杂,而蔬菜植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明显滞后,缺乏有效的无害化病虫综合治理技术,制约了“放心菜”和外向型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植保工作者应联合攻关,建立绿色食品蔬菜无害化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有机结合的植保技术体系,做好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增加蔬菜生产的高科技含量,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2.2 开展蔬菜农药残毒监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规章,农药管理机构应在蔬菜销售市场、生产基地和蔬菜集散地建立农药残毒快速检测站,对上市蔬菜进行检测和管理,阻止含有高残留农药的蔬菜流入市场。要加强立法和研究工作,使我国尽快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监督、检测体系,使包括蔬菜在内的农副产品农药残留的抽样检测经常化、制度化,以便有效地控制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2.3 发展“精确农业”
多少年来,农民在进行农药喷洒时,总是按同一配比、同一剂量进行,不是按照病虫草害实际发生程度而灵活掌握药液喷洒量,结果造成投资增大和污染加重。目前,发达国家“精确农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在用药和施肥方面,采用地球卫星定位系统,获得作物种类、长势、病虫草害发生数量等基础数据,精确计算出用药的品种和数量,科学控制农药使用量。生产无农药污染的优质蔬菜必须向高科技发展,我们应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引进和尝试。
2.4 建立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以环境监测和职能部门对产品定期检验为保证。基地要远离工厂和城市“三废”排放物等影响蔬菜质量的环境。在生产过程中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一整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管理上,各职能部门要严格依法管理,搞好基地周边环境的治理,避免受到新的有毒有害物污染;要指导农民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施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逐步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施用,必须施用时,要指导农民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农药和化肥,减少土壤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蔬菜有害物质残留量;定期公布蔬菜上农药使用品种,制定农药使用计划和高效、低毒、无害化农药应用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农作物无农药污染控害等项技术,并培训农民应用于蔬菜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