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灾害防治范文

灾害防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灾害防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灾害防治

篇1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局域环境灾难,它能造成人员伤亡、地球表层局部环境及生态灾变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其破坏性之大,社会效应之强,使他理所当然陪受各界的关注。本文笔者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产生、发展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 预报 防治

0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或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国家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发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

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发展的条件。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发展。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避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同时,对面临遭灾危险的人、物、设施,要尽可能在致灾作用发生之前,作最大限度的撤离,以减少灾害损失。

4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

4.1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如发现各种征兆时,预测预报能较容易进行

我们有意识地采取有益监测手段,密切注意灾害的动态变化。灾害发生时间可较准确的预报,其准确程度可达到月、日,甚至小时,即通常所说的灾害临发前的预报,一般只适用于滑坡、崩塌等斜坡变形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地质灾害的引发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与灾害发生的时间之间建立联系的难度较大。实际上,前者为定性的而后者为定量的,它们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如何将前者定性因素转化为后者定量数据,除应对当地历年发生的灾害进行回访和数理统计外,很重要的是经验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没有在理论上形成标准的尺度。

除此之外,气象因素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要真正把握灾害发生规律和准确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时间、规模和破坏程度,就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是该地区降雨量多大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何种类型、何种规模的地质灾害,这就必须了解以往该地区发生过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灾临界雨量。临界雨量确定后,也只能说明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在临界雨量响应下可能产生灾害,还无法确认何时发生灾害。要预测预报何时会发生灾害,则应结合气象预报然而气象预报准确度不高。小区或降雨量的准确预报更困难。在山区,特别是暴雨,往往受小气候和地形的控制而有很大的差异,山前、山腰和山顶的雨量突然下雨迥然相异;分水岭两侧的雨量也有差异,同时,灾害的发生总是相对滞后于气象因素。这些情况,都给灾害产生的时间的预报带来困难。而自动雨量计的设置远未能满足灾害预报的需要,雨量计的管理也是薄弱环节。

4.2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系统工程

现在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荷载支护体系观点和地质体改造观点,并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3S”地质灾害三维防治技术、模型模拟定量计算法等。但现阶段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程序,即钻探、物探、测试手段和地质体改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灾害勘察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施工过程及结果反馈检查阶段。根据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更改、完上施工方案,最终达到灾害治理的目的。过去,施工设计方案常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现今由于大量的地质体改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技术日趋完善,防治方案设计较过去更有效、更合理。

当前常用的方案设计软件主要是基于GIS、CAD和freehand技术辅助设计软件,例如理正岩土、天正设计软件及其各种附加载件、MapGIS、Arc Info等软件。结果反馈阶段主要是通过自检和建立监测和管理实现的。自检的实质是防治设计和技术优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建立是通过监理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方提出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通告建设方,以及时改进和决策。管理是一项政府行为,它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政府职能部门不负责灾害治理的具体技术问题,只对项目立项、技术要求、经费预算与使用、项目进展和质量进行控制性管理。其中专家或专家顾问团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建设方施工指导人员,有其特殊的角色地位。

4结束语

地球表层和深层环境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体--地球表层环境--地球深层环境变化耦合时空预警、预报和防治体系将为人类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友勤梁祥.基于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篇2

为了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做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市地处山区,丘陵与山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3%以上,地质环境脆弱,地层岩性复杂,地质构造发育,盆地、阶地内膨胀土广布,地质灾害类型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属省重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根据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4263.11km2,占国土面积的15.65%;中易发区面积6857km2,占国土面积的25.17%;低易发区面积10239.49km2,占国土面积的37.58%;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21359.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8.40%,高出全省18.9个百分点。特别是受“5·12”地震及近两年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隐患急剧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851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为主,威胁全市22851户、94311人及78991间房屋、39所学校和多处重要工程设施的安全,潜在威胁财产损失已逾26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将认识和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上来,认真做好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统一部署,全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大力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要结合《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0—2020)》整体部署,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将具备搬迁条件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全部搬出,最大程度的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第三、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三、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一)加强调查评价。目前,全市已有七个县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工作,汉台区、城固县、洋县、佛坪县要主动与省上沟通,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工作,并将调查与评价成果作为县(区)人民政府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在科学详查的基础上,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抓紧编制完成市、县《市“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面指导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安排,优先将受威胁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施避险搬迁。对于搬迁安置点选址,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新址避开和消除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对象的审查工作,切实做到应搬尽搬,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对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地质灾害治理要与基本农田保护、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规划相衔接,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工程应遵循和贯彻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筑节能等理念。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加强争跑项目并做好指导监督;交通运输、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

四、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一)提高群测群防水平。按照陕政发59号文件要求,在县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的基础上,其余各县(区)必须在三年之内达到“十有县”标准。县、镇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每年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基层站、所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员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二)完善监测预警预报网络。要在今明两年内建立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络。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要尽快投入使用,勉县、略阳、宁强县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须在今年年底前投入运行,其余各县(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实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相关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通过联合监测预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三)全面开展动态巡查。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每年要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并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乡镇隐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范能力建设

(一)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要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评估,在矿产开发利用之前,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要配套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程。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应进行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避开危险区域。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要主动与驻汉各地勘单位协调沟通,争取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指导,建立与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队伍水平。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发挥市级专家库的作用,加强对县、镇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的检查指导,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防治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于政策倾斜,要按照行政国土面积和地质灾害严重程度合理配备基层国土资源所人员编制。

(三)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要根据辖区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重视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建设,保证相应数量的技术人员;按照《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陕政办函〔2010〕142号)要求配置必要的应急车辆、通讯和监测设备,形成软硬件齐备的高效应急工作机制;要及时组织应急调查和落实抢险队伍,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做到“出得去、查得清、报得出、靠得住”,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强化地质灾害防范。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镇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并适时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灾、险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紧急情况下,镇级人民政府、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五)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演练;县、镇级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

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

(一)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专群结合、群测群防;谁引发、谁治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各县(区)、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3

一、*年地质灾害概况

*年,我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涉及5个村,涉及人口160户627人,危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案外时有零星滑坡。

二、*年防治方案落实情况和*年灾害

*年汛期来临前,乡政府下发了《防治方案》,并与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建立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落实措施,并对各村进行了巡查、督促、检查。全乡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都建立了群防点,落实监测责任人,疏散责任人共14人,下发了防灾避险明白卡,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动员了4户受威胁群众撤离险区,重建家园。

去年,我乡地质灾害工作存在的不足是受威胁农户搬迁工作缓慢,政府无资金援助。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我乡灾害以中型滑坡为主,*年隐患点7处,辖5个村,危及民房160户,农田210亩。

1、大神山坎下崩塌(青山村5社)1户;

2、吴家沟崩塌(互助村3社)4户;

3、望牛石坎下滑坡(互助村4社)2户;

4、南阳碥滑坡(天鹅村1社)138户;

5、堰塘湾滑坡(灯塔村3社)9户;

6、薛家沟滑坡(灯塔村5社)16户;

7、丁家坝滑坡(凉丰村6、7、8社)农作物。

灾害发生时间:5?D10月汛期。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可能造成房屋被毁、农田变形、耕地受损、水渠冲断等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点村、社组织抢险小分队排查险情,做好了一切防治工作。

三、*年防治方案

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村、社、农户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

防治地质灾害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乡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提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宣传的高度来抓,成立了以副乡长肖中印为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乡党政办公室,电话。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专人负责。各村主任要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指导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2、加大宣传,群测群防

各村要广泛宣传和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利用广播、电视和各种会议宣传地质灾害发生时间,诱发因素等,增强村、社干部和农户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位于灾害点的村和农户,要建立日常观测制度,搞好登记,将明白卡发到社、农户。对可能发生灾害危险点的村社,必须落实专人观测,做好预报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躲避措施,对疏散路线、时间、疏散安置地、预警方式进行周密安排,确保灾情发生时不造成人员伤亡,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按照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的原则。各村社要加大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观测、监测、预防、预报知识和避让措施。按照“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把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村及村民。

篇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致使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能够更为客观、全面的了解地质灾害问题,选择合理的防治措施显得十分重要。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种角度对地质灾害进行阐述。认识论强调地质灾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源在于地质体重力作用失衡,地质体边界条件、激发条件和初始条件发生不同的组合搭配,导致地质灾害出现。方法论则是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角度开展工作,寻找问题的合理解答,为后续防震救灾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由此,本文主要就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改善措施。

关键词:

地质灾害;灾害防治;认识论;方法论

经过多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在防治工程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尽管当前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分析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管理决策中运用的技术却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针对性不强、不准确问题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持续增长。出现此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未能得到正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指导,致使实际工作出现偏差,影响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认识论与方法论概述

1.1认识论

认识论主要是对人类认知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发生、发展和影响全过程的规律摸索,寻求事物本质所在。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渐上升,更为深刻的探究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就认识论本质来看,可以将其看作是自然观的具体成效,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来不断创新和完善人类对社会的认知,深入挖掘信息观、时空观、运动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的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1]。

1.2方法论

方法论是一种对认识过程的图示,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为形象的展示出来。科学方法论是在科学认识研究相关方法和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到各种理论、结构和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方法中观察法、数学法和实验法,哲学方法中则包括了思维与实证、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自然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在逻辑上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均是强调内容和形式、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和谐统一[2]。在利用科学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本质内涵过程中,主要包括对理论和实践、结构和功能、组合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系统科学是由于学科特性,方法论中涉及内容较广,除了部分与整体、简单与复杂以及原因与结果传统哲学内涵以外,进一步整合了要素、结构、功能和层次等新式内容,具有更为深远的哲学意义。对于自然观的认识论,则主要是强调探究事物本质内涵,了解到事物的矛盾论,主要是指事物运动个性是具有的独特本质,为自己特殊矛盾规定。自然科学观方法论并不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科学行为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分割论和整体论。

2地质灾害研究的认识论

2.1地质灾害共性

地质灾害的共性主要是强调地质灾难事件在发生、发展和运动过程中存在相同的属性,即自然属性、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地质灾害事故来看,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崩塌等均属于此列,这些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后将造成岩土变形和破裂运动,进而带来严重的危害。地质灾害共性成因要素主要包括地质体所在区域的水文条件、气象环境因素以及地层地貌等,其内在本质则是重力作用失衡,呈现出来就是地质体微观到宏观的破坏运动,在条件的诱导下渐变逐渐超临界变化[3]。

2.2地质灾害的个性

地质灾害个性表现为地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殊性,更多的是反映出地质灾害本身的成分和环境作用特性,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在受到不同外部作用力影响下呈现不同的形式。认识个性则是为了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建立模型进行修复,降低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几率。崩塌作为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十分突出的运动特征、突然性特点,崩塌事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转化为滑坡和泥石流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带来更大的损失。滑坡灾害的发展过程是水平运动,表现为牵引式、推移式和坐落式等等,进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地质危害。地面塌陷是岩体内部结构断裂发生沉降,地表出现连续性的变形,带来危害。

3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论

3.1方法论的选择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内容较广,在防治相关研究中应该注重复杂系统非线性科学思维的吸收和培养,更要充分的掌握分割论的核心思想内容。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论则是实际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为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支持,优化工程布局。分割论在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应用,主要是用来深入解剖地质灾害个性,客观阐述地质灾害的成因,探究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将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反映到整体论层面上,进而通过全局的对比和分析,实现逼近实在[4]。

3.2基于整体论的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更加倾向于整体集成方面的研究,通过提炼主要问题,对比概念设计。整体论的方法主要包括归纳、类比和演绎。其一,归纳是指深入挖掘事物本质,对比多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总结出一般性概念,并结合实际案例产生结论[5]。其二,类比是利用已经被证明的公式去验证案例,对比研究对象,从而为后续决策作出更正确的判断,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其三,演绎则是从普遍性理论知识角度去探究个别事物本质内涵和规律,得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4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种可以了解和认识的问题,在充分认识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防治对策,由于地质灾害的个性和共性具有复杂性特点,所以从宏观角度去衡量是可以将其简化为线性、可确定问题进行处理,以此为后续防灾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5,11(5):809~820.

[2]周彬,朱晓强,杨达源等.长江三峡水库库岸消落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4,31(11):43~45.

[3]王得楷,马琦明,陈怀录等.甘肃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2,22(3):53~56.

[4]刘广润,徐开祥.三峡水库岸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11(1):85~88.

篇5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重点;防治技术

一、引言

山洪灾害就是由于大范围的在山丘地区降雨由此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引起的灾害。这种灾害给人民的经济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近些年来,由于特殊的灾害天气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各地区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时有发生,使很多的人民受到伤害,财产、设施和环境被破坏的情况非常严重。山洪所带来的灾害已经成为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种类,为我国的防洪减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山洪灾害最常见的形式是溪河洪水,会导致山塘、水库的溃决。滑坡会导致植被、山体失去原有的模样,泥石流兼有洪水和滑坡的双重破坏作用,会使城镇、村庄等被掩埋。

二、山洪灾害防治重点

山洪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季节性,大部分的山洪灾害会发生在6到8月份,发生时经常会伴随着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灾害,成灾的速度非常快,往往会发生公路中断、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悲剧。只有对山洪灾害进行防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及时对强降雨情况做出预报,对水情和雨情做出预测,对预测结果要向相关的防灾害部门进行报告,使相关部门可以早做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损失。

(一)暴雨计算

在计算中可以假设洪水和暴雨的频率相同,然后依据制定的频率在当地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流域进行洪水和暴雨的计算,对于各防灾区域所在的流域进行暴雨计算分析,对相应的断面要进行洪水暴雨计算分析,要充分的掌握各断面的不同频率的洪峰水位和洪水流量等。计算时要采用目测和概化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确定河谷的形态,对得出的计算结果和关系曲线进行分析。

(二)洪水分析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洪水的形成因素也不同,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位置进行不同的分析,这里主要以博州的洪水成因进行分析。博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位置比较特殊所以形成了特殊的降水特点,有降水区域分布不均匀,降水规律变化大的特点。根据统计的数据得出形成洪水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山区降雨量大,山前容易突然降雨导致的洪水突发现象;第二点是天气变暖,气温突然升高,积雪和冰川融化的水形成了洪水。在博州境内,大部分的河沟都属于山溪河沟,纵向坡度很大,岸边很少有植被生长,融水和暴雨很容易汇集成洪水,使平原区域遭受洪水的伤害。经过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绝大部分的洪水都是由暴雨形成的,冰川融水形成洪水的几率很小。但是,由于暴雨的到来会导致天气的温度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冰川融化形成另一种类型的洪水,两种类型的洪水就对受害区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三)危险区等级划分

山洪灾害作为一个综合性较高的系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山洪灾害的发展及危害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降雨、地理环境等多方面都将涉及到山洪所带来的灾害。在我国国内可以将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分为三个区域,山洪灾害一级区、山洪灾害二级区和山洪灾害三级区。山洪灾害一级区是山洪灾害的大区,反应了我国自然情况与经济情况的最重要的差异,山洪灾害二级区也是山洪灾害区反应主要影响山洪灾害的因素,即地形、社会经济和气候方面山洪灾害区域的分异情况。山洪灾害三级区对山洪灾害发育、实际情况和防治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反应。每个省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山洪灾害的危险区进行等级划分,在划分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划分出真正适合自身的危险区等级。

(四)预警指标

山洪的预警指标有很多中发方法,可以主要分成理论和经验两种方法。其中理论方法包括经典水文理论法、土壤饱和度和降雨量关系法、通过水流量反推法、暴雨临界曲线法等。经验法包括统计归纳法、内插法、比拟法等。在我国的山洪灾害区大多数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料和算法,预警系统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所以,在山洪灾害的预警工作中要加强对预警指标的研究。预警指标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山洪灾害检测预警指标方法的确立、已掌握资料的使用与累积、修订相应的预警指标、对专业技术的加强与培训等。只有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对山洪灾害预警的指标进行确立,进一步提高山洪防治工作,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护。

三、安全评价体系

山洪灾害防治的安全评价要通过山洪灾害的实际情况产生的,要对山洪灾害的生物防治、防灾工作、减灾工作、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工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各地的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评价出不同标准和等级。找出山洪灾害防治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为顺利的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健全山洪灾害防治的安全评价体系可以让各地区山洪灾害防治部门对本地区山洪灾害防治的实际情况和安全水平进行充分的掌握,可以根据目前的管理状况对整个地区的防治工作进行总结。根据安全评价体系得出的结论,相关部门要对管理出现漏洞的地方进行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调整,要尽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山洪灾害的发生,尽全力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安全评价体系有效的将救灾转换为防灾,为建立科学的山洪灾害防治系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安全评价系统首先对减灾、防灾工程安全进行评价,减灾和防灾工作对保护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减灾防灾标准越高得到的保障也就越高。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标准的减灾防灾工作,要制定适度、科学的工作内容,必须符合自身的经济情况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其次,要对非工程措施进行安全评价,工程措施对山洪灾害防治有着决定性作用,面对灾害时的管理能力在非工程措施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这主要包括了对预警系统的监测和防灾预案的制定等方面。在山洪灾害到来时,完整的预案从容的面对灾害,更好的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预警系统进行监测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信息。再次,要对水土保持进行安全评价,水土保持可通过减少淤积和保土固砂工作有效的减少了山洪灾害发生的情况。合理的安全评价对治理山洪灾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山洪灾害调查技术

对于山洪灾害的调查要由统一的部门进行组织,在确定了调查目标、任务和内容后和范围后,确定调查路线和方式,利用合适的技术对山洪灾害进行调查。小流域的出口位置为排水区最低点,对于调查周围的山丘、村庄等具置进行标注。要对各流域进行命名,名称要简单方便辨别,最好遵循当地的叫法。划分后的流域发生了形式改变要及时进行标注,如果河道的汇流性质发生改变要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对流域内的重要设施或村落要重点标注,设置相应的关注点,在山洪灾害到来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各流域的土壤进行调查并分类,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制定不同的山洪防治计划。对土地利用进行核查,对实际情况发生改变或工作对照图上没有的土地进行标注,对于难以到达的地区要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走访和谈话进行熟悉,尽快完善自己的工作对照图。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才能做好山洪的防治工作。工作结束后要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要精确的画出所调查地区的所有村庄、河流和山丘。对于需要进行山洪防治的地区、山丘和河流进行重点的标注,需要进行保护的村庄等在工作对照图上要体现出来,为今后的山洪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山洪灾害对我国人民和经济的影响非常严重,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山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不可挽回的伤害,给我国的减灾防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山洪防治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在克服困难进行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只有对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工作才能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注:第一作者宋刚福系第二作者罗丹丹的导师)

参考文献

[1]王凯博;高保玲;李洪滨;王金龙;张景平.博州山洪灾害防治对策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5):289-294.

[2]王文川;和吉;邱林.我国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水利,2011.1(3):35-37.

[3]张志彤.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J].水利水电技术,2016.1(10):1-11.

篇6

如何有效地预防、最大限度地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建网络、强预警、重防治,充分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工作,在“预防、应急、治理”3个环节奏响地质灾害防治“三部曲”。

预防:简易评估,搬迁避让

在株洲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中,切坡建房已成为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村民无疑要为这一巨大的损失“买单”。

眼睁睁地看着村民辛苦一辈子的成果毁于一旦,甚至无家可归,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备感焦急。为此,他们有了一个让村民能够“花小钱,办大事”想法,并于2013年在芦淞区、炎陵县试点,免费为村民开展建房简易地灾评估。

自己新房子就要建好了,家住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高兴的同时也多了份踏实,他不用再担心滑坡会对房子造成危害。

2013年7月,易英明选址建房,地质灾害专家对其选址进行了踏勘,结果发现易的新房选址距离边坡太近,而且坡度较陡。

于是,专家建议易英亮放坡时,不能从上往下一刀切,而是要逐级放坡,并在山顶挖排水沟,对坡脚进行支护建挡护墙;同时,将选址往外移至安全距离。最终,易英亮按照专家的建议建采取了措施。“虽然前期投入大点,但以后住得安全、住得放心,值得。”易英亮说。

据悉,以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167处重大地灾隐患点中,就有35处是由于切坡建房和选址不当造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大,点多面广,且治理难,因此,开展村民建房简易评估非常必要。

2013年的试点工作,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国土资源部门还开展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2011年至今,株洲市对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水东村、船形乡新生村共70户地灾隐患实施避险搬迁,对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共55户整体搬迁。

该项工作避免村民经济损失,投资效益比在1∶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维持了现有的生态平衡,节约集约了土地,改变了农村居住村容村貌,改善了居住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产生活设施。

同时,这项工作也切实消除了受灾害威胁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了受灾害威胁周边群众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全面摸清株洲市地灾实情,国土资源部门计划投入资金800万元,开展1∶50000地质灾害祥查。目前,茶陵县、炎陵县已完成,预计该项工作将于2015年全面完成。

应急:群测群防,预案周全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做好应急处理。

2013年4月,因连续降雨,株洲市石峰区石峰头社区石峰头一村4、6栋房屋后出现滑坡。

该滑坡造成安全隐患重大。4、6栋有居民72户,居民约300人。滑坡前缘距4、6栋北墙约3米,且滑坡体坡脚处有煤气管道通过。若滑动面受雨水浸泡,滑坡体随时可能下滑,将造成煤气管道破裂引起煤气泄漏和爆炸,同时,山体滑坡有可能冲垮4、6栋房屋。

滑坡发生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调查并出具了调查报告,制定应急预案。从自有资金中拨出10万元用于应急处置,向居民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在滑坡坡脚堆放沙袋防止滑坡继续下滑,立警示牌和警戒线等,并迅速进行治理。

近年,株洲市不仅规范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制度,制定了应急预案,而且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

据介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已相应设立了地环科(股)和地质环境监测站,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均组建了应急队伍。建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人员达到500多人,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还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100多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构建了组织指挥、群防群测、技术支持三方稳固的组织支撑体系,确保了“隐患早知道、险情早发现、灾害早预防、应急早准备”。

特别是在2013年汛期,市国土资源局形成了排查、巡查、复查常态化,汛期24小时值班,同时会同市气象局地灾气象预警会商报告9期,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治理:拯救空灵寺,保护炎帝陵

地质灾害治理,拯救了千年古刹空灵寺。

空灵寺位于天元区雷打石镇,地处湘江之滨,空灵岸陡壁下,依崖而建,故名空灵寺。古有“观音射箭镇九狮”的传说,故此寺亦称观音岩。空灵寺历经千载,堪称千年古刹。

空灵寺所伴的陡崖,为白垩系砂砾岩,砂砾岩为泥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弱,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和风化,岩体裂缝逐渐加大,随时可能造成危岩崩塌等灾害;加上寺内道路修建、寺外挖石填坝等活动,增加了大量人工裂隙和危岩体,随即构成一个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空灵寺崩塌群体。

该隐患点直接威胁的房屋有3栋,价值4500万元以上,并直接威胁寺内人员、香客、游客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行彻底的治理防护,已经刻不容缓。

2012年空灵寺塌群治理工程启动,总投资742万元。克服重重困难,今年该工程全部完工,彻底根治了寺庙内危岩崩塌的问题,确保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及游人生命财产安全,对寺庙宗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条件,对保护名胜古迹和发展名胜旅游作出了贡献。

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炎帝陵)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保护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水东村和炎陵村48栋居民房屋、市学生实践教育学校的财产、群众生命安全。目前工程完工已两年,运行良好,使日均1500余游客及陵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学生能正常教学,居民能安居乐业,保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利于社会稳定,社会效益巨大。

篇7

湖南株洲炎陵县地处湘东南边陲、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全县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辖6镇9乡(其中瑶族乡1个)1农场(大院农场),人口20万。湖南第一高峰――酃峰(又名神农峰)就坐落在炎陵县境内,县内仅千米以上高山就有746座,山地面积占86.9%,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相当缺乏,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5%,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农谷,区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居亚洲第一,被誉为“天然氧吧”。

这块充满无穷魅力的土地,同时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由于炎陵县山高坡陡,地表岩石松散破碎,受强降雨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脆弱的地质环境极易造成滑坡、崩塌、塌陷和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历来是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地质灾害易发县和重灾县。如何将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一直以来都是县委、县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重点。炎陵县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而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

全面摸底,掌控全局

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类型、潜在威胁大小等基本情况对后面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近年来,炎陵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形成了一套数据准确、资料翔实的隐患点“户口本”。2013年,在全县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隐患详查,聘请了省地勘局416队10余名水文、环境地质专业人员做技术指导,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对全县16个乡镇场的40余个村100多个组和20余家单位开展“拉网式”大排查,重点对学校、医院、旅游胜地、集镇、村组群居区、厂矿、施工场地、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等区域进行了详细排查,力争无遗漏、不留盲区、不留死角。通过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全县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400多处,重要隐患168处(列为省级3处、市级8处),其中炎帝陵、中村牛公岭、龙渣牛岗排、下村学校、水口乌鸦仙、鹿原虎形山、三河印子下、策源学校、大院农场等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30余处。为今后全面掌握全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多级监测,及时预警

为进一步完善增强预警网络,炎陵县组建了以县为龙头,以乡镇为支架,以重要隐患区点为支点的三级防灾监测预报网络。网络内有监测预报小组100多个300余人,对全县100余处重要隐患点进行严密监测预报和组织防灾避险工作。并对监测预报人员每人发放300元补助,提高了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全县的群测群防工作落到了实处。为进一步提高监测信息的时效性,扩大监测覆盖面,2006年8月起,炎陵县开始试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建立健全了株洲市乃至湖南省第一个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网络。炎陵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由气象部门、广播电视部门、电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针对主要由强降雨灾害性气象因素,尤其是由持续性特大暴雨引发的滑坡、崩塌、塌陷和山洪、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根据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消息内容,结合炎陵具体的气象变化情况,在每次大雨、暴雨前,以传真、电话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近年,随着炎陵县地质灾害防灾面不断扩宽,全县预警预报接受对象由最初的200余人发展到了现在的970余人,预警预报的范围由点扩大到面,建立了覆盖全县的监测网络,其及时性、准确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广泛宣传,强化演练

广泛宣传。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每年都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全国土地日”等节日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近年来,每年都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土资源宣传月活动,采用电视、网络、手机报、宣传栏、有奖问答、宣传游行、文艺演出和自行车环城行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宣传推向了一个新。

加大培训力度。2009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多期防灾培训班,累计参培人员800余人,各乡镇主管人员、防灾监测网络人员及广大村民较好地掌握了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和防灾避险知识,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深入人心,具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经常开展防灾应急演练。2008年以来,炎陵县每年都会在下村乡学校、策源乡学校等地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演练,通过演练大大提高了防灾应急工作能力和群众的自救能力。

切中关键,积极治理

在做好预防的基础上,炎陵县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治理。近年来,相继完成了湘山公园滑坡群工程治理、三河天平岩溶塌陷一期、二期物探、鹿原陂滑坡群一期、二期工程治理(其中搬迁安置48户)、大院农场滑坡勘查和船形新生搬迁安置工程(搬迁安置22户)。共完成项目投入资金956万元。各项目的顺利实施,避免或减少受威胁群众达5000人,保障近2亿元的财产损失。有效的治理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是鹿原陂滑坡群治理工程,得到了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高度评价。

鹿原坡滑坡群治理工程投入600万元进行治理可以避免近1.85亿元的经济损失,投资效益比在1∶3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篇8

****共有滑坡体、泥石流、崩塌灾害点28处,其中省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为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体系,提高我镇地质灾害抢险处理能力,避免或尽可能减轻灾害的损失,切实做到有备无患迅速准确、有序有效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度汛,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进行修订,本修订预案适用于我镇境内滑坡体、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目标任务

今年我镇地质灾害抢险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属地为主,全力抢险”的原则,坚持“防、抢、撤”相结合,夯实责任到人,形成完善的防灾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已确定的28处地质灾害点安全度汛,其中大型8处(包括省级重点滑坡体5处),中型9处,小型11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一)西北沟三组学校屋后泥石流

(1)泥石流简介。西北沟三组学校屋后泥石流左起学校上梁埂,右起大沟槽,长300米,宽200米,深3米。居民及学校集中居住在西坡根下,居民区的北部有一条小支沟从山中流出,沟口狭窄,沟很陡,沟内直至半山腰均为石坎梯田耕地。2000年坡面崩塌物及泥石流冲毁沟内梯地,冲积扇前锋已达村边,属沟谷型泥石流。

(2)、危及范围

该地质灾害点威胁住户19户191人(其中完小1所,师生136人),75间房屋,耕地70亩。

(3)监测方式

主要监测降水量大小。主要诱因为高强度降水,危险性标志为降雨强度变化。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镇联村领导负责人李敏,包村干部负责人邵强;村支书颜昌美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现场监测责任人陈斌、王兆印;王兆印为信号员,同时负责筹集防灾物资并负责存放和保管。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锣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泥石流右侧的亮子沟口安全地带撤离。

(二)西北沟朱家大院子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滑坡于西北沟内1km处左岸斜坡上,左起老虎沟后梁,右起沙档北沟口对面梁埂,长200米,宽300米,深2米。公路从左岸斜坡坡脚下通过,公路坎上为居民点。2000年8月17日连阴雨天发生长150m,错坎高3m的裂缝,滑坡体上3间房屋倒塌,8间房屋变形,石坎垮塌。

(2)危及范围

该灾害隐患点威胁28户126人,房屋130间,耕地30亩。

(3)监测方式

采用大地变形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及宏观地质调查。主要诱发因素是降水和人类生产活动,危险性标志为裂缝活动。

(4)防范措施

①、成立组织机构:联村领导负责人李敏、包村干部负责人邵强;村主任蔡略宝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朱普学为监测人,经常检查巡视;蔡略宝负责筹集防灾物资木桩、编织袋、砂石,朱普学负责防汛物资的存放和保管;信号员为朱普学。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锣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滑坡体对面的北沟撤离。

(三)金星村三组木沟泥石流

(1)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位于金星村木沟,木沟下部段河床宽阔平坦,沟内修了石坎梯地、仅在沟北坡根修了仅能流水的水沟。人家居住在沟内**和进沟1.5km以上的沟道两边斜坡上。此泥石流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逢大雨即发生活动。泥石流沟长3km,泥石流汇水面积2.5km2,沟坡降240‰,沟内流向200°。属中型沟谷泥石流。

(2)危及范围

威胁泥石流右侧及沟内11户38人,34间房屋,65亩耕地。

(3)防范措施

①、组织机构:乡包村干部负责人王辉:村主任鲁荣安为第一责任人,纪昌忠为监测人员,雨天监测、汛期24小时值班,随时提供险情信息,信号员为纪昌忠;汛期必须日夜值班,随时提供险情信息。

②、一旦出现险情,监测员立即报告责任人,并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一旦险情发生,沿陈先毅上院撤离。

(四)大河村二组大沙挡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大河村二组大沙挡东起至梁梗,南至河边,西至梁梗筋,北至山脚,长300米,宽400米,深1米。

(2)、危及范围

危及23户157人,房屋80间,耕地35亩。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张斌,包村干部负责人樊栋林,大河村村支书樊鹏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张彩霞、叶涛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张彩霞、叶涛;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滑坡体左侧陈家湾安全地带转移。

(五)磨沟村二、六组周家坡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磨沟村二、六组周家坡滑坡体东起至河沟,南至柏树梁梗,西至大梁,北至大槽,长1200米,宽1000米,深2米。

(2)、危及范围

危及33户151人,房屋133间,耕地140亩。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昌富,包村干部负责人宋奇富,磨沟村村主任操世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操世主、**怀玉、操和文为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怀玉、操和文;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屋后梁和枫沟口安全地带转移。

(六)**村四组桑树梁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村四组桑树梁滑坡于**村四组,于2010年8月发生裂缝20厘米,深度2米。该滑坡体是在2002年集体改良土地取土留下的土坎。

(2)危及范围

危及坡脚3户11人,房屋7间(其中二层楼一座)。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石宏安,包村干部负责人曹忠,**村村主任宋奇益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童声祥为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童声祥;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蔡克强院子安全地带转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镇政府成立应对地质灾害指挥部,镇党委书记王维政同志兼政委,镇长宋登魁同志任总指挥长,黄涛、李同平、方久峰、石宏安、**昌富、李敏、张斌同志任副指挥;郭立斌、周衍玉、周万明、王磊、朱武、吴子怀为成员。主要职责是:检查督促各村各单位预防地质灾害措施,任务落实情况;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处置灾情。指挥部下设工程抢险组、医疗救护组和卫生防疫组、紧急救援组、治安保卫组。

1、工程抢险组:组长由镇长宋登魁同志担任,以镇防汛突击队成员为主,租赁挖掘机、农用车负责抢挖滑坡山石,抢救生还人员,抢保财产,修**路等。

2、医疗救护组和卫生防疫组:组长由分管卫生的副镇长担任,卫生院干部为成员,负责抢救伤员,喷洒消毒剂,帮助受灾地区防止传染病流行,监测饮用水水质和食品卫生。

3、紧急救援组:组长由镇长宋登魁同志担任,民政、财政干部为成员,负责调配救济物资,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做好群众安置。

4、治安保卫组:组长由镇派出所长担任,派出所民警和交警为成员,负责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交通安全,确保道路畅通,加强宣传法律法规,加强巡逻,做好受灾区域治安管理,保护抢险顺利实施。

(二)严格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完善值带班制度。为确保全镇上下信息畅通,做到有险即除,镇政府完善值带班制度,由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总带班,带班分别由副科级以上领导担任,值班每班2人,每班时间为1天(早8:00至次日早8:00),依次类推。各单位、各村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各监测点监测人雨期必须加强监测巡视,随时提供险情信息。

(三)履行职责,严明纪律

篇9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主要隐患分布

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凫城乡、北庄镇、徐庄镇等低山丘陵,其山体特征多以“崮”形山体为主,“崮”顶为厚层坚硬的寒武系崮山组、徐庄组灰岩,岩体坡角陡立,垂直裂隙、节理发育。底部为较松软的泥岩、泥质页岩。这种山体形态和结构,若汛期长时间经雨水冲刷、侵蚀,上部坚硬岩层(灰岩)与下部松软岩层(泥岩)分离易产生滑坡。“崮”形山顶灰岩边缘经过风化作用长时间受雨水侵蚀,现已形成垂直切割较深的张性裂隙,有的逐渐发展成为连续贯通的分离面,在重力作用下,极易造成危岩体失稳脱离母体产生崩塌,经调查分析:我区以下5处不稳定山体,汛期若遇强降雨,存在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必须重点防范。

1、徐庄镇南山湾村土山滑坡;

2、北庄镇熊耳山崩塌;

3、凫城乡付庄村北山崩塌;

4、桑村镇玉子山村官山崩塌;

5、枣庄市熊耳山矿业公司半湖铁矿采矿坑滑塌。

二、地质灾害的防范重点及防治措施

(一)重点防范期

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也是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根据枣庄市气象局天气预报,今年汛期开始于6月中下旬,结束于8月底到9月初,预计6—9月全市降雨量约在470毫米—570毫米,较上年偏多,预计将有2个左右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我市。各乡镇(街道)政府、各相关部门、受威胁单位群众要加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工作。

(二)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

1、徐庄镇土山滑坡

该处位于白土公路东侧、南山湾村西,山体岩性为灰岩、页岩及风化残积物,体积约10万m3,若残积物中水分饱和或含量过大,造成结构蔬松,极易出现滑坡,此前滑坡曾毁树200余棵、拖拉机1台。一旦发生滑坡将阻断公路、堵塞河道,对过往车辆和下游800村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防治措施:(1)加强防灾避险宣传教育、树立警示牌、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2)关注天气预报,加强险情监测、预警。(3)落实值班制度、巡查制度。

2、凫城乡付庄村北山崩塌

该处山体“崮”形顶部灰岩裂隙发育、岩石陡立,下部山坡坡度为40°,距山顶250米山坡下居住着36户118位村民。1998年5月22日曾发生崩塌,崩落岩石20余吨,毁树40余棵,砸坏村民1蓄水池,未造成人员伤亡。如发生风雨天气,崩塌可能再次发生,对村民生命财产构成一定威胁。防治措施:(1)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增强群测群防意识;(2)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乡、村落实值班制度,加强监测和预警;(3)设立警示牌,尽快构筑防护墙,搬迁高危住房,采取避让措施。

3、熊耳山矿业公司半湖铁矿采矿坑滑塌

熊耳山矿业公司半湖铁矿,近年来开发强度异常剧烈,目前已形成较多垂直切割较深的狭长采坑。这些陡斜、松软破碎的坑壁经雨水浸泡冲刷等因素,极易滑塌,对坑内工作人员,设备将构成威胁。应采取的防治措施:(1)铁矿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按开采设计和规程组织生产;(2)加强防治避险宣传,树立警示牌,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3)关注天气预报,加强险情监测、预警,落实值班制度、巡查制度;(4)对采完矿坑抓紧回填、平整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区安全局、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公路局、环保局和各乡镇政府及山城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具体负责全区地质灾害的勘查、调查、检查和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的监督检查。

(二)加强汛前调查,做好防灾明白卡发放。

汛期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易发期。各乡镇(街道)要在汛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摸清辖区内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易发区、危险点情况,编制防灾方案。各乡镇(街道)国土资源所在汛期来临前,要切实做好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填制工作。“工作明白卡”做到一点一卡,“避险明白卡”做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每户一卡。

篇10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及趋势分析

截止到年底,全市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94处。按规模分:大型10处,中型43处,小型341处;按地域分:新昌县103处,诸暨市102处,嵊州市95处,上虞市76处,*县15处,越城区3处。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521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

年,我市受强台风、强雨雪等极端性灾害天气影响,地质灾害明显多发,全市共发生突发地质灾害22起(不包括未造成人员伤亡的小型公路边坡塌方),比年增加175%,其中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由于预防措施到位、应急处置妥当,未造成人员伤亡。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比年减少了15%。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防范期,今年要特别注意极端性灾害天气在局部造成的强降雨,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特别是要把各类农村道路边坡、易发区内的各类农家乐等公共场所及农村居民点作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做好入汛前各项应对工作。各县(市)都要在汛期来临前编制年度防灾方案,指导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月中旬前,各地要组织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检查各灾害(隐患)点现状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充分考虑极端天气引发重大地质灾害险情的可能,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作必要的修改完善。重新确认应急系统及群测群防网络人员,确保责任落实,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迅速响应,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各县(市)国土、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密切合作,互相沟通,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落实汛期各项工作制度,汛期值班、灾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要严格执行,做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确保一发现险情,立即组织应急排险,防止灾情的进一步发展。各地要适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应急抢险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应急自救能力。

(三)加强群专结合和群测群防建设。抓紧开展新昌县回山镇下山村滑坡专业监测省级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各县(市)要建立1?2个地方级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点,做为各地地质灾害监测的样板工程,实行专业监测与群众简易监测相结合,带动并提高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制定监测工作制度,灾害(隐患)点责任人负责定期检查监测记录,确保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到位、监测记录到位;要从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保障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工作经费。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培训和知识宣传,同时发挥监测示范点的教学推广作用,提升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提高基层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做到明白防灾、主动防灾。

(四)推进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工作进程。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修编期限的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全面调查,制定新一轮防治目标,统筹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搬迁进度,争取提早实现各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近期或中期目标。列为省重点的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要按时完成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全部工作,并把成果应用到当地政府防汛抗灾中。

(五)做好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用地项目中确认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督促工程建设单位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工程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工程项目,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政府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保障经费,推进工作。各县(市)政府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要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要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积极向上争取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按规定落实配套资金,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防汛抗旱、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11

一、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2009年,我县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巡查和值班制度,乡镇(街道)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向省厅争取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的用地指标,加大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力度,完成了和平镇方家庄卞阿兰家后山滑坡隐患点和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48号泥石流隐患点的工程治理。“莫拉克”台风期间,和平镇吴村法海寺后山发生一起泥石流、和平镇周坞山村张培江家后山发生一起崩塌、白岘乡三洲山村10省道茅山段发生一起山体崩塌共3起地质灾害事件,但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去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

二、2010全县地质灾害趋势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崩塌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陡坡、矿山陡崖,且以岩质为多。滑坡一般发生在采矿、修路、建房等形成的人为削坡处,岩质、土质均有,以土质为主。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以土质为主。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县西北部地下采煤区,均为冒顶型塌陷。地质灾害多与地下采煤、开挖坡脚、削坡过陡和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有关。

我县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白岘乡、槐坎乡等低山丘陵区,及西部二界岭乡、泗安镇、林城镇、小浦镇等低山丘陵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煤山溪流域、杨岭涧流域、长桥涧流域、合溪涧流域及东庄流域。我县地质灾害隐患分布还与雨带分布有关,主要分布在北川——顾渚——尚儒和北川——桃花岕——诸道岗——周吴两个雨带范围。

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为:

1.尚儒——新民——顾渚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煤山镇北部新民、邱坞、楼下和尚儒等村,及水口乡西北部顾渚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重点防治区的56.3%。地质灾害隐患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共威胁人口48人,威胁资产约91.5万元。区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5处泥石流沟谷。

2.三洲山——白岘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白岘乡西部三洲山、白岘、凤凰亭等村,面积10.88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的22.04%。本区包括3个中易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共威胁人口93人,威胁资产约147万元,主要威胁坡麓和采空区村民的安全。

3.川步村重点防治区。包括龙山街道川步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7.47平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5.13%。本区包括2个中易发区,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泥石流沟谷。目前主要有2处泥石流隐患,均为我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人口33人,威胁资产约53万元,威胁矿区和沟口村民的安全。

我县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春雨期、梅雨期和台风期,是防灾的重点时期。春雨期降雨强度虽不大,但连续不断且持续时间长,易发生地质灾害。梅雨期降雨集中,且持续时间长,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台风期降雨强度大,易出现暴雨天气,是地质灾害多发期。

三、2010年汛期气候预测

据县气象部门分析预测,2010年我县天气的总趋势属气象灾害偏重年景,属于气候异常年份,有较明显的区域性气象灾害(洪涝、高温干旱、台涝等)发生,强对流天气、雷暴灾害与高温明显。预计汛期(5~9月)总雨量比常年略偏多,为730~820毫米,系统性、连续性降水较多,梅汛期降水相对集中,入、出梅时间接近常年,入梅日6月13日,出梅日7月7日。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多于平均年份,影响台风个数偏多,有2~3个。

针对今年预测的天气趋势分析,总的看来,今年汛期突发性和密集性恶劣天气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四、2010年重点区段的防灾措施

经调查分析,我县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这1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差,潜在危害大,是XX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1.白岘乡三洲山村茅山施泉生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三洲山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8′03″,纬度31°07′29″。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100m,边坡高约9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3000㎡,体积60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6月12日曾在前缘发生小量松散物坠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6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150m西岕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2.白岘乡白岘村丁岕匡根宝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白岘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6″,纬度:31°07′21″。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60m,边坡高约8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1800㎡,体积36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属牵引式土质滑坡隐患。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3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滑坡体以北100m村户预定避灾地点。

3.白岘乡访贤村化树岕刘法根屋后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访贤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0′7.6″,北纬31°6′25.5″。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7850㎡,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现今变形迹象主要为2000年8月2日刘法根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3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是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简易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4.槐坎乡十月村青东符卫潮屋周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槐坎乡十月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0′06″,纬度:31°03′32″。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5m,面积314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1958年1月5日符卫潮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出现局部塌陷。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0人48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禁止影响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

5.槐坎乡东风村东风岕沈仕英屋周边地面塌陷隐患点

槐坎乡东风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8″,纬度31°05′39″。类型为地面塌陷。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176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小型,险情等级中型。1958年1月5日沈仕英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7户25人5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南300m村户。

6.夹浦镇父子岭村春光饭店后山崩塌隐患点

位于夹浦镇父子岭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55′02″,纬度31°09′20″。类型为崩塌,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崩塌体长约10m,宽约20m,边坡高约60m,残坡积层平均厚1m,面积300㎡,体积400m3,该崩塌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7月10日曾在前缘发生小规模岩块崩塌,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23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裂隙加大加深,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国道向北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北侧100m村户。

7.锦鹏石英有限公司矿山滑坡隐患点

位于洪桥镇范湾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2′17.0″,北纬30°57′52.0″。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滑坡长约200m,宽约100m,边坡高约16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20000㎡,体积60000m3,滑坡体呈半圆形;该滑坡隐患系扩壶爆破采石形成坡脚临空,属牵引式岩质滑坡隐患。1999年7月15日在采矿过程曾在坡面上发生小规模碎石块滑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矿区2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道路快速撤往西北侧公路边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8.小浦镇高地村黄泥山岗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小浦镇高地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9′48.1″,北纬31°03′12.8″,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U型,沟宽10-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532km2,松散层平均厚1.5m,估算规模18000m3。2006年7月8日堆弃矿碴曾发生侵蚀,形成众多细沟。低易发,引发因素持续降雨。威胁矿区6人11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矿碴体出现裂缝、沟内突现隆隆声。防治措施勘查治理,清运矿碴,进行坡面绿化,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9.龙山街道川步村长桥涧94号后山沟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0′17.9″,北纬31°04′05.7″。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小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1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37k㎡,松散层平均厚1.3m,估算规模4000m3;该隐患曾在2006年7月8日暴雨中,沟口出现少量泥砂堆积,该隐患目前沟口开发农家乐,不确定人流较多。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4人7万元及农家乐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防治措施为禁止沟口扩建简易营业房,加强监测,适时辅以排导措施,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0.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牛坞岕48号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8′30″,纬度:31°04′43″。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24k㎡,松散层平均厚2m,估算规模12000m3。2006年7月8日沟道局部遭受侵蚀,沟口有少量碎石泥堆积。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7户29人4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西北二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1.和平镇吴山村法海寺后山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和平镇吴山村。2005年后,山体承包给当地农户,由于农户开山种植茶叶,导致山体覆盖层原始稳定性受到破坏,多次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2009年在莫拉克台风中,3条沟中一共发现10条坡面型泥石流和一条沟谷型泥石流。发生了多处小型土体崩塌和6处坡面型泥石流冲沟。3条沟中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性为中等,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1户5人20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人员必须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五、加强管理,提高整体防范能力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镇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报县国土资源局备案。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包括监测、预警预报、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认真组织实施。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旅游、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预警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把防灾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竖立警示牌。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要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我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标准化建设,促进防灾机制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力争完成“十有县”建设任务。

3.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四项制度”:

(1)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电视台等部门,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预警预报信息要通过当地电视台向公众。

(2)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速报工作。速报时间:国土资源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1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4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速报内容: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及防治工作建议。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汛期值班制度。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和乡镇在汛期要安排专门人员全日值班,值班电话要保持畅通。县地质灾害应急电话白天:6205175,夜间6202254。

(4)险情巡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对本区地质灾害进行检查。要密切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对可能发生强降雨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指导、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做好隐患点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向县政府或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巡查,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要及时采取措施。

4.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在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要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5.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业主实施治理工程,对公益性治理工程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乡镇组织治理,其经费纳入县、乡镇财政预算。在易发区的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督促企业制定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6.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各乡镇和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及经验,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篇1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全面排查,加快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在全面查明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级以上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务必于*年底前完成,县级规划编制也应尽快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必须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开展农业、林业开发利用时也应重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生产安全。

(二)落实预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73号)要求,突出汛期和重点防治区两个重点,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两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科学化和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进度,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网络体系,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畅通。加强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落实监测责任制和预防措施,切实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消除隐患,加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治理工程。实施搬迁避让工程是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的有效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经费大于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选址搬迁避让。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集中、搬迁难度大的隐患点和危险点,要尽快进行勘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监管。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民建房、新村建设选址等,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建设项目造成的地质灾害,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加强研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战略。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地质勘查单位、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开发研究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工艺等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与探索,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报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典型地质灾害灾种和重灾区的调查研究,建立若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为全面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提供经验。

(六)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科学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实现监管方式从事后追究为主到事前监督为主的转变。各级国土资源、建设、水利、民政、*、交通、农业、林业、经贸、卫生、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违反规定或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不落实,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二)完善机制,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发〔*〕4号文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37号)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有效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承担起日常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和地质环境专家库,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也应组建相应的专家库,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保障。

篇13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地质灾害的内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防治措施: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钻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竖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减载;b边坡人工加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防护措施主要有: 遮挡、 拦截、支挡 、护墙、护坡、 镶补沟缝、 刷坡(削坡)、排水。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造成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防护措施:(1)避让防灾;(2)工程设防;(3)拆除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

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束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篇14

各村委会、各责任单位要对所负责的区域已出现或可能发生的地质点进行全面认真调查,准确掌握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受灾面和影响农户情况,并将情况即时上报乡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明确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一)开裂滑坡。

(二)村湖淌地陷。

(三)库区两岸共17处地质灾害,主要是因水库形成,长时浸泡形成不稳定山体滑坡和岩崩。

(四)矿山开采区域,主要因采矿形成大面积采空区,造成地陷、滑坡或泥石流。

(五)南线公路、“王渔”公路一线山体滑坡。

以上地质灾害点汛期(五至八月)和冰雪解冻期(二至四月)为多发季节,在这一时段各区域所在村和主管单位必须进行重点防范。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一)乡人民政府成立以乡长官守国同志为组长,副书记林茂荣、副乡长徐可贵同志为副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乡社会事务办公室,由钟裕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启林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各地灾点防治所在区域村委会为责任单位,村委会主任为具体责任人;隔河岩库区滑坡防治责任单位为乡移民工作站,其分管领导为领导责任人,移民工作站站长为具体责任人;矿山开采区地陷、滑坡、泥石流以及公路沿线等地质灾害防治,其责任单位为乡经济发展办公室,其分管领导为责任领导,经发办主任为具体责任人。属人为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进行防治。各责任单位要对所属区域进行全面检查,落实防范措施。

(三)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各责任单位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国土资源部门对重点地灾点区域农户要发放避险明白卡;教育部门要做好学生防灾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中心要利用广播电视进行防灾预案知识宣传;移动通讯部门要利用手机短信及时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各责任单位要对已出现地质灾害点设立固定警示牌(尤其是公路、人行路两旁)。

(四)认真落实对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工作

各责任单位对重点地质灾害点必须落实专人进行监测,发现灾情后两小时内必须上报,上报电话固定为,其监测所需经费由乡人民政府根据各灾害点实际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要将监测人员名单以及联系电话上报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联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五)完善修订抢险救灾预案

乡成立抢险救灾应急分队,队长由同志担任,抢险救灾应急分队人员由乡民兵应急分队人员组成,各责任单位要修订好抢险救灾预案,落实好抢险救灾人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