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水灾害防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村公路 问题 管理 技术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猛,路网建设不断完善,路网通行能力、抗灾保通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雨季多发洪水是公路损坏、影响公路畅通的主要灾害之一。在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中,公路交通起“生命线”的重要作用,防止或减轻公路自然灾害,对公路正常通行及防灾减灾都十分重要。然而,洪水冲毁路基、路面和桥梁、涵洞及其防护设施,轻者造成交通受阻、舒适性降低,规模较大时会造成公路交通中断,给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和边防巩固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也造成极大经济损失。沿河公路洪水灾害是公路洪水灾害的一种类型,其形式多样,影响因素复杂,由其造成的损失也很大,沿河防洪古往今来都是关系人民安危和国家兴衰的大事。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首先是了解灾害,了解各种灾害的发生条件,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防灾减灾对策的确定来进行制灾、减灾和抗灾。本文通过对沿河公路洪水灾害含义、形式、成因的分析,探讨一下该类灾害的防洪减灾对策。
1.沿河公路洪水灾害
公路洪水灾害(也称为公路洪水水毁灾害)是指在洪水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公路沿线所发生的一系列工程损毁现象及过程,是在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作用下的公路工程破坏现象,致使交通中断,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水是公路洪水灾害的关键致灾因子。沿河公路水毁是公路洪水灾害的一种类型,易发路段一般为水流可能冲刷路基的路段、路基压缩或侵占河道路段、河岸坡度较为平缓的沿河路段及曾经发生过水毁的路段。沿河公路由于地形限制,不少路段为沿溪线半填半挖路基,或在山区河流的开阔河谷地段沿河路堤修筑路基,使路基的一侧成为河岸。填方压缩了本来就很狭窄的峡谷河床,使得河流局部河段的流速变化较大。沿河公路水毁的承灾体是沿河公路路基,受灾部位主要是下边坡。可见,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的致灾过程是洪水破坏力与山区公路承灾体承灾能力这一对矛盾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2.沿河公路水毁形式及成因
沿河公路水毁形式多样、成因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1)河湾路基凹岸冲刷、局部地形变化引起的顶冲或斜冲。在沿河流弯道凹岸的路段,路基受弯道凹岸冲刷和对岸挑流的顶冲:山区河流的河床受地形控制,水流湍急,弯道较多。在水流冲刷作用下,这些路段路基边坡的坡脚淘空造成路基坍塌。
(2)河道压缩引起的冲刷。在修建沿河公路时,由于人为地侵占洪水河槽,甚至在施工过程中随意堆积的废土压缩河床,河谷生态环境改变较大,从而造成沿河公路的水毁。
(3)防护工程冲刷破坏,导致沿河公路水毁。人们根据工程实际的需要,往往采用护坡和挡土墙、丁坝、护坦及其组合形式对沿河公路进行冲刷防护。但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导致防护结构物自身抗冲能力和基础埋置深度不足,从而发生水毁,对路基的安全稳定造成威胁。
(4)洪水淹没路面,造成路基路面冲刷。路基设计高程不足或因公路压缩河道导致壅水高度过大,引起洪水漫溢路面,水流沿路线纵向冲刷,冲毁路面、路基或急速退水后,易造成路肩冲出缺口,路面沉陷开裂。
(5)洪水长时间浸泡产生水毁。在平原地区、水库库区及低洼地区,汛期持续高水位造成公路路基长时间浸润而发生水毁。
此外,沿河公路洪水灾害要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因素;气候因素、水文因素、植被因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等。
3.对沿河公路洪水灾害防洪减灾对策的探讨
3.1对防洪减灾对策概论探讨
防洪减灾对策是指预防或减轻洪水灾害的对策,要在了解洪水灾害产生原因和成灾过程的基础上制定出防洪减灾的原则上,建立一个健全的、具有防洪减灾功能的部门和灾害防御统一管理部门以及网络体系,形成一个既有分工负责,又有协调配合的综合防洪减灾管理机制。一般来说,减灾可以概括为“测、报、防、抗、救、援”六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自然与社会、技术与经济的系统工程。
3.2对沿河公路洪水灾害防洪减灾对策的探讨
各种防洪措施要因地制宜地兼施并用,主要的防洪措施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下面就工程防洪措施进行探讨。
在洪水灾害严重的重点地段,应认真做好公路沿线水文勘测及防护工程、排水系统的调查与设计,实施或完善包括桥涵、丁坝、护岸、疏通河道等在内的各种工程措施。
沿河公路冲刷防护工程型式大致又可分为:
(1)作为路基直接组成部分的石砌护坡和挡土墙(沿河的浸水挡土墙)以及边坡植物防护等,主要从提高坡面抗冲刷能力入手。
(2)路基边坡、挡土墙的坡脚、基础的护脚工程。沿河路基的护坡和挡土墙水毁,通常是由于洪水淘刷其基脚引起的,各种护脚工程着重于提高坡脚的抗冲刷能力,改变水流结构减轻不利冲刷。防护措施有沿水流方向布设的浸水挡土墙、护坦、抛石或堆石、石笼、排桩、防水林等。
(3)各种类型的水流导治构造物。常用的有丁坝、顺坝、格坝等,通过引导调整或改变水流方向,调整水流结构,使水流偏离被防护的河岸线或将被冲刷的河岸段变为淤积河岸段,加固河床,改善河道环境。
随着公路网的迅速发展,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二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三是实现交通新的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发展的滞后,就不可能实现交通新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加快发展农村公路的进程中,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只要我们从实际国情出发,正视问题,提高政府对农村公路的重视程度,系统地抓好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在实践中建立一套长效而稳定的建养机制,就可实现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公路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景华.公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181-183.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 70年代为590亿元, 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王国敏,2005)。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急剧上升(如表1所示),2001至2010年十年平均高达2861亿元,2008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1752亿元,是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
为了增强自然灾害抵抗能力,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拦洪蓄水等,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农业抗灾体系。 一是建设了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到2010年底全国有大型水库422座,蓄水总量2091亿立方米,对水资源季节、区域分布不均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二是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新建、维护小型水源工程17.2万处,改善灌溉面积1360.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85.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96.4平方公里,有效地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三是建立了农作物植保体系,对各种农作物病虫害起到了一定防治作用。四是逐渐完善了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报体系。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大灾次数增加,小灾次数减少;面积和强度加大;发生周期缩短。从表1可知,从2001到2010年十年间,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为3564.3万公顷。与受灾面积扩张、强度加大相对应,自然灾害发生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财税政策在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财政在农业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导致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由于大江大河、农田水利改造等抗灾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它们的治理、改造需要巨额财政资金投入。但目前我国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量处于增长的趋势,由1990年的307亿元上升到2008年5955亿元,增长了17倍,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却没有多大的变化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9.4%下降到2005年的7.9%,近几年稍有回升(2008年为9.5%)。显然,微薄的财政投入,对于庞大的农业设施抗灾体系的改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 财政农业投入的短缺,产生以下方面的负效应: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带病运行,二是排灌设施逐年弱化。从而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二)中央财政支持下的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巨灾风险转移制度不健全 农业保险的原理是大数法则,如果要有效地分散风险,则需要有足够多的风险单位投保,反之则会由于风险过分集中,导致保险公司无利可盈,农业保险无法经营下去。我国农业保险是从1982年正式恢复的,但由于缺乏财政的有利支持,基本上处于一种明存实亡的状态。2004年我国在部分地区如江苏、新疆、四川等试点,实施以省级财政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后,农业保险得到一定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第一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承担的农险保费补贴比例为25%,选择6省(区)的玉米、水稻、大豆、棉花、小麦等5种主要农作物开展补贴试点;2010年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油棉产区和畜禽主产省,试点险种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中央政策性险种扩大到了9个。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保险的供给与其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能满足,且灾后保险补偿占农业灾害经济损失的比重仍微乎其微。如在2008年雪灾中造成经济损失1516亿元,保险赔付仅为16亿元,占损失比例的1%,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同类灾害中保险赔付超过30%。这说明我国保险赔付比率低、覆盖面窄及巨灾风险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非常突出。
由于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市场失灵,需政府来弥补,但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却存在缺位现象,即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和扶持较少,这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重要原因之一。全球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政府支持下农业保险体系,如实行强制性农业保险;对承保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和投保农民给予补贴;实施再保险;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专项基金等。日本财政给予农业保险15%的补贴,在特大灾害发生时财政负担80%~100%的保险补偿。但我国目前除了对经营农业保险公司减免营业税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专门支持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
(三)政府在农业灾害损失中直接补偿的作用非常有限 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且农业灾害损失是一种突发的意外损失。因此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在灾害损失的补偿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政府在补偿金额方面却相当有限,只占灾害损失的很小一部分,且财政补偿还是以传统灾害救济方式为主。从表1可知:一是财政救灾支出占灾害损失的比重非常低。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年均损失2851亿元),但财政救灾支出占灾害损失的比却非常低,2001至2010年平均比例仅为3.09%,最高为2009年的5.5%;二是财政救灾支出占GDP比重不稳定。2001年为2.02%,之后又出现下降,2009年仅为0.75%,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达到3.92%。虽然救灾支出的多少与当年的受灾损失程度有直接关系,但也反映出我国救灾支出缺乏稳定性,同时救灾支出的增长速度在某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足以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已难以继续成为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主体,其在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中的分担作用和地位已经非常有限了。
(四)当前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税收政策的不足 虽然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减轻农业自然灾害方面,税收优惠措施在各个税种中有一定体现。但是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不成体系,比较零散、不明确,而且在防灾、抗灾、减灾方面的总体支持力度还不够。具体如下:
(1)没有形成完整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体系。现行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主要分散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单个税种中,如在《资源税暂行条例》中,纳税人在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重大损失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酌情予以资源税减免;又如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如水灾、地震等造成的损失可在税前扣除;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等。这些税收优惠措施对自然灾害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的作用,但自然灾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情况,应当制定一套较完整的针对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体系,以便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有效执行。
(2)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优惠方式较少。目前我国应对自然灾害损失所实行的税收优惠方式主要有冲减应税收入(所得)、直接减免税和捐赠扣除,除些之外,其他方式很少,但在我国的税法规定中,税收优惠的方式却非常多,如退税、投资抵免、亏损弥补等。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优惠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另外现行对于先进的防灾救灾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的使用,国家也没有颁布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且税收政策对防灾救灾先进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力度也不大,这非常不利于灾前的预防。
三、建立与完善应对农业自然灾害财税政策的措施
(一)加大财政抗灾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防灾工作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到有备才能无患。当前应加大财政在小流域水利防洪能力建设、骨干排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除险加固、修复水毁工程等方面的投入,以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使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出现灾害时调动多方力量,力求使灾害的损失最小。在抗灾方案上,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力争化大灾为小灾,化小灾为无灾,把自然灾害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二)建立与完善政府、市场共同作用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政府作为众多公共资源的拥有者,在农业灾害发生后,对救灾物资的调动较为迅速和集中,有利于优先扶持和保证社会的弱势群体,较好地满足灾害补偿的公平目标,因此政府理应成为救助的主力军。现行政府灾害救助主要有财政补贴、民政救助、贴息贷款三种方式。但目前的问题是,这些救助方式仅仅是“临时性”和“紧急性”的特殊救助,尚未形成长效机制。针对灾害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特性,为克服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给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因此应急需对这些救助方案进行细化,提出长久可行的可操作性救助方案,进而以文件的形势固定,上升为农业发展政策体系。以增强政府在灾害管理投入方面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完善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除了发挥政府的兜底作用,还应引入企业、市场化的救助方式。首先要进一步健全 “龙头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农业生产者与企业灾害损失共担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作用,分担财政救助压力。其次可考虑农产品生产风险基金的建立,这样既可以起到遭遇自然灾害后的救助作用,也可在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时、农业生产者出现亏损时给予一定补偿。第三,进一步推广并完善农村金融支撑体系,引导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灾害救助专项贷款业务,从而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
(三)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保险政策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其保险水平和标准离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赔偿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继续加以完善。现行中央财政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还有明显的不足:一是补贴范围窄,补贴品种少。虽然在2010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油棉产区和畜禽主产省,试点险种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中央政策性险种扩大到了9个。但区域性特色农业的保费补贴相对来说范围窄、覆盖面不全。如云南的烤烟、广西的甘蔗等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支柱作用的特色农业仍未纳入中央财政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中。二是地方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缺乏长效机制。2005年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虽然对参保农户的保险费给予了一部分财政补贴(有的补贴50%,有的补贴35%),但是试点如果全面铺开以后,财政补贴的压力必然增加,而中央的财政扶持手段和力度仍不明确,没有任何有关的政策期许和支持承诺,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巨灾补偿基金和农业再保险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巨大灾害,需要巨额赔偿时,地方财政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因此,虽然中央要求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但由于缺乏中央的支持,许多地方政府坐等观望,这也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尽可能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农业品种和更多的农民受益,这样对于政府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平抑风险,提高财政补贴资金效率起到一定作用。另外,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仅仅是保成本,以后在逐步过渡到保产量和保收入的成熟阶段。同时下一步要对农业承保机构的进行财政补贴,包括业务费补贴、巨灾风险补贴等。
(四)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与其他国家不同,具有分散巨灾风险体系的再保险机制目前在我国仍没建立。如果巨灾一旦发生,承担农险业务的经营机构将受到严重打击,有些公司可能会一夜间倒闭,而农业保险业务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建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它是全国巨灾风险基金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取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方式建立专项基金;二是政策性保险机构发行巨灾风险基金债券,以提高巨灾风险基金储备能力;三是地方政府每年拿出部分支农资金和救灾款,专款专用,充实后备;四是从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保费结余中,拿出部分充实到巨灾风险基金。巨灾风险基金的使用:此基金是用以应付特大农业灾害发生而积累的专项基金,用于发生巨灾时的大额保险赔付。首先支付农业保险公司超赔部分,这是主体。除此之外,此基金的一小部分还可用于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过兴修水利设施来预防洪涝和干旱的发生;支持研究机构分析我国农业灾害发生规律,为建立农业风险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以及通过疫苗注射来预防禽畜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等。
(五)完善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 首先,要扩大应对自然灾害税收优惠范围。从税种上看,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绝大部分税种的收入如所得税、财产税、流转税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有关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优惠范围应尽量扩大到所有税种。另外还可适当下放有关农业保险业务税收减免权限,扩大农业保险免征范围,对农业保险机构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等。
其次,增加应对自然灾害税收优惠形式。可考虑根据自然灾害种类、级别等,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即将现行的捐赠、直接减免两种方式扩大到延期纳税、亏损弥补等;另外对捐赠、金融机构贷款等适当放宽税收政策。如应允许捐赠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对金融机构给予自然灾害地区的贷款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一方面灵活应对自然灾害影响,另一方面将资金和技术较快吸引到受灾严重的地区,可尽快消除灾害影响,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三,应实施对应用防灾救灾新产品、技术的税收优惠措施。我国现行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已颁布了相关的税收政策优惠,但是对防灾救灾产品、技术的应用还没有给予税收支持政策,应尽快实施对应用防灾救灾新产品、技术的税收优惠措施,以通过这方面的税收优惠的实施,使企业广泛采取防灾救灾的新技术、新产品,这样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大大降低其破坏程度。
第四,建立专门防灾、救灾税收制度。如果每次自然灾害发生后,都由财政预算负担,导致财政压力加大,从而影响财政收支的稳定性。遇到巨灾时,还会有国际借贷,这会对整个国家的财政支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建议构建一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便于实行的税收政策体系。另外从民本思想出发和民生财政考虑,国家应与时俱进,开征灾害税,为平衡税收、减轻纳税成本以及便于税收征管等,建议灾害税作为附加税种,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进行附加征税,专款专用。同时要加强对灾害税的宣传和纳税征管,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防灾、救灾财税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崔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研究》,《农村经济》2006年第12期。
[2]杨京钟:《让税“走在自然灾害前面》,《中国财经报》2008年第7期。
[3]祁毓:《财政支出视角下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构建的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4期。
[4]苗崇刚、侯建盛:《建立我国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思考》,《中国地震动态》2007年第2期。
[5]聂峰:《探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救助的新模式》,《农业经济》2008年第5期。
[6]朱晓冲:《建立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经济纵横 2008年第7期。
【关键词】矿井水 预测预报防治技术 措施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都是地下开采井下作业,煤矿井下工作场所客观条件制约很多,水、瓦斯、顶板、煤尘问题提出的改火,以及运输、机电等都可能成为矿井事故的原因,如果预进方法防和处理不及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大矿集失。特别是煤炭整合之后,一系列的小煤矿生产管理问题尤为突出。矿井水害一直是制约我国煤炭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涌入矿井, 不仅造成生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导致多种环境负效应, 而且还威胁着大量煤炭资源不能开采。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防治水技术必然会向新的高度迈进。
一、矿井水的来源
1、采空区积水。在井田内如果有大面积的采空区,或者周边有其它煤矿的大面积采空区及古空区,可能存蓄地下水。在矿井顶板岩石冒落导水裂隙带或地质构造等不同沟通渠道的作用下,可对下方的煤层矿井产生不同程度的突水。矿井开采中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对全井田进行补充勘探,进一步查明水文地质情况,补充完善采空区、老窑及其周边小窑积水情况,有无越界开采的情况,以便准确地指导矿井设计、施工和生产。
2、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不同成因的基岩裂隙及松散堆积物孔隙在裂隙沟通的情况下进入矿井,成为矿井突水的间接,且重要的补充来源。矿井涌水量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且有延后特征。
3、含水层地下水。井田矿井顶板冒裂带将沟通其影响高度范围内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使地下水进入矿井,成为矿井突水的主要来源。在开采过程中也不排除在特殊构造部位( 如隐伏断裂构造) 的越层补给。
二、矿井水的防治措施
1、矿井地下水灾害的防治
(1)灾害性水源的防治:对于渗漏严重的水库、河流等,应进行铺底或河流改道,在矿区建库蓄洪。调节控制雨季区域性的洪水流入矿区的洪峰水量,减少洪流入渗晕。
(2)灾害性通道的防治:地表防治,采用塌陷的回填,或围堤筑坝;地下防治,采用浅部截流或帷幕注浆;井下防治,是避开岩溶发育地带,控制大出水点的流量,修水闸墙或水闸门,井下注浆等。
(3)人类采矿活动:人类采矿如在浅部采用长壁全冒落法进行开采,地表形成大的积水坑而使涌水量激增,此时采用其它采矿方法则有可能减少或避免涌水量增加。采矿方法不当破坏原有阻水构造,隔水层,冒落连通其它含水层及地表水体,引起灾害,故应正确规划人类自身的采矿活动。
2、构筑防水闸门和水闸墙:为了使井下局部地区的涌水不致波及其它地区或拦截水源,将开采区与水源隔离,避免矿井受突然涌水的袭击,此时应在井下适当地点构筑水闸门或水闸墙。水闸门一般设置在可能发生涌水需要堵截而平时仍需运输或行人的巷道内,如井底车场、井下水泵房和变电所的出入口等。对于大水矿井必须设计密封式泵房,以保证矿井全部淹没而泵房与变电所安然无恙,仍可照常运转、排水,以至恢复矿井的正常生产。
3、注浆堵水:注浆前期应该用物探方法查明下伏含水层顶部的岩溶、裂隙的分布情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注浆工艺使其封闭,并充当隔水层的作用,进而加大了隔水底板的厚度至大于临界厚度值。对于断层较多、裂隙发育完全的碎裂底板,必须采取超前探测水,之后实施注浆,从而封闭了导水裂隙,加大了底板岩层的强度。当掘进或回采过程中遇到个别断层或陷落柱突水时,可在查明具体情况后进行局部注浆堵水,从而达到安全开采的目的。
4、完善矿井排水系统,提高矿井抗灾能力。所属整合矿井应该按照技术改造设计完成排水系统施工工作,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矿井排水系统。加强防治水技术指导、服务工作,防治重大突水事故发生。为了确保各矿技改安全,坚持“预测预报、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搞好采掘工作面水害管理。要求整合矿井必须采用“有掘必探、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方法进行掘进钻探相步结合,有效防治重大突水事故发生。
三、几种预防预测技术
1、采煤工作面底、顶板突、溃(淋)水预测预报技术
(1)底板突水预测预报:底板突水预测预报一直是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重点之一。研究工作基本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对底板突水机理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二是研制和开发用于底板突水的预测预报技术,包括用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及信息解译的仪器、设备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2)底板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突水机理研究形成的各种理论大多都有各自的一套突水预测预报方法。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般都认为含水层的水压和保护层强度是确定能否突水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重点放在了矿压、水压的变化及在它们联合作用下断层、裂隙等的力学性质及形变方面,即采动应力场和渗流场藕合分析。
(3)底板突水机理:研究底板突水机理研究是预测预报技术重要的基础工作。该研究可分为3类,即现场写实分析法(经验法)、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法(相似材料模拟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研究工作主要为: 突水灾害发生的力学机理研究、采矿对断层的扰动机理及力学模型、矿井突水的自然水力压裂效应、煤层底板突水形成机制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力与裂隙网络渗流藕合模型、高压水流沙层突水机理研究等。
(4)顶板溃水溃沙分析及预报:顶板溃水溃沙是与底板突水不同的另一类灾害类型。它主要是指沿一些强导水通道, 或因采矿扰动而使地表、第四系水、沙或充填于岩溶洞穴等中的水、沙同时溃人矿坑而造成灾害事故。
2、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技术
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是包括矿床水文地质在内的一切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基础。常规的、传统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工作是在相应的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阶段或普查、详查及精查阶段进行的。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煤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工作较以往不同的是出现了两个较大的转变: 一是研究对象从大到小,即从区域、矿区到采区、工作面的转变;另一是研究工作从地面到井下的转变。
3、带水压安全开采技术
带水压安全开采技术简称为带压开采技术。它是指当煤层底板隔水层承受较高水压时,在不进行或很少进行降低水压的情况下确定能否安全采煤的技术。该技术的重大进展在于:对突水系数进行改进,建立了带压安全开采的安全水压预测模式,并已经实践检验,投人使用。形成了带压开采工作面评价技术,即“五图、双系数、三级判别法”。
4、矿井水“排供结合”及净化处理技术
随着人们对水资源可贵性认识的不断深人,煤矿防治水技术由单纯的防排水向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即从单纯的破坏水资源来换取煤炭资源向两种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发展, 由此而形成的主要技术有:矿区排水与供水相结合技术(排供结合技术);矿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合理调配技术;矿井污水净化处理及再利用技术;截流与疏供结合配套技术;矿区地下水优化管理技术。
四、结束语
矿井水灾害作为矿井常见灾害中最为危险的一种,不能掉以轻心,要通过积极完善制度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标准作业化规范施工;通过成立专业的处理机构来强化基础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建立良好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防范措施落在实处。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储备,才能够较为显著的降低资源整合后矿井的水灾害风险。
参考文献:
[1]煤炭工业部.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2]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关键词:优质;水稻;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1培育壮秧的措施分析
对于优质水稻栽培项目来说,首先就是要集中力度进行壮秧的挑选,要保证种苗根部旺盛,整体秧龄和叶龄适中,并且基本品相均匀整齐。在选秧操作之后,相关种植人员要针对种子进行优化处理,选择天气晴暖的日子集中晒种1—2天,从而提高整个种子的吸水力,强化基础种皮的透性。在选种过程中,要进行精细化操作,以避免杂质或者是病虫粒[1]。另外,相关人员也要进行集中的消毒处理,使用含量在1%左右的生石灰水浸泡种子,或者是选取浸种剂、壮秧剂等药剂浸泡,保证基本的壮秧效果。
2栽插技术的要点分析
在基础的栽插过程中,要保证尽量提早栽种,有效的运行中小苗移栽操作,从而延长种苗的基础生长期,并且强化分蘖效果。另外,要在实际栽插过程中,一方面进行优化的扯秧操作,力道要轻,要紧靠着泥土扯秧,以减少弱苗和病苗的数量。另一方面要进行优化的栽秧操作,保证位置浅,整体布局均匀,从而实现秧苗的挺直和平稳[2]。
3田间管理的措施分析
针对水稻的田间管理项目,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有效的追肥操作。一是在返青分蘖期的基础管理。相关操作人员要及时的施加分蘖肥,利用尿素8—10千克,KCl溶液6—9.5千克。并且要进行必要的水分管理,保证浅水栽秧、寸水返青的操作工艺,利用薄水分蘖,辅以适当时间的晒种,及时的从水稻种植区域内除去杂草,适当的使用化学除草技术。二是在拔节期的基础管理。相关管理人员要是发现前期肥料不足,可以根据基础长势进行集中的肥料追加,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5千克,基础水分管理要保证寸水孕穗。三是在抽穗结实期的基础管理。这部分工作主要针对的就是前期生长状况不佳的田地,可以在抽穗前使用尿素进行集中的叶面喷洒。另外,对于贪青徒长的田间,要使用1%—2%的普钙或者是0.5%左右的KH2PO4,而基础的水分管理要保证润湿灌溉[3]。
4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稻瘟病、稻飞虱、白叶枯病、纹枯病、粘虫以及水稻螟虫。(1)稻瘟病的成因和应对策略。由于基础光照不足、阴雨天气持续、基础水肥比例不恰当以及氮肥使用数量和时间不对等,都会引起水稻的稻瘟病,相关管理人员要在水稻播种前进行集中的处理,利用1g强氯精兑水1斤,保证基础的比例适中,要集中浸泡12小时,待捞出后清水冲洗,然后进行相应的催芽操作,可以有效的预防苗稻瘟病的发生,并且在水稻移栽前一周,用50克20%—2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勾兑30千克水进行集中的喷洒可以有效的预防苗叶瘟。另外,还有对叶瘟以及穗颈瘟进行集中的防治处理。(2)稻飞虱防治。稻飞虱又称“浮尘子”“簸箕瘟”主要发生在水稻的抽穗扬花期,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20%扑虱灵的集中喷洒,用量控制在100克左右。另外,也可以利用10克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兑水45千克,向水稻植物的底部进行集中的喷射。(3)白叶枯病防治。相关人员要针对水稻的白叶枯病进行集中的处理,利用25呖/Ⅱ化018可湿性粉剂100g—120g左右,兑水45千克,然后调兑为喷雾集中喷洒。或者是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农用链霉素,200g兑45千克水,然后集中喷洒[4]。(4)纹枯病防治。水稻的纹枯病又称“水稻花脚杆”,这种病害十分常见,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给予必要的重视。集中在水稻的抽穗期,用25g井岗霉素精粉配以30千克水,形成基本喷雾,然后进行集中的喷洒。或者是利用40g75%的稻曲纹枯灵可湿性粉剂配以45千克水,制成喷剂,集中的喷洒。(5)粘虫的防治。在实际水稻种植中,由于粘虫会以幼页为食,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集中的灭杀。利用约40ml左右25%的敌杀死乳油,兑水后进行集中的喷洒。(6)水稻螟虫的防治。又称“钻心虫”“旋心虫”,主要发生在水稻的分蘖期以及抽穗期,相关管理人员要利用35g90%的杀虫单原粉,要配以10千克细土进行集中的施撒,或者是兑水30千克,制成喷雾,集中喷洒。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相关农业种植者要集中关注相应的种植操作,并且利用相应的防治手段,集中处理相应的病虫害问题,真正实现整体优质水稻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军.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与栽培技术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3,14(04):34-34.
[2]张荣华.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大科技,2015,22(08):240-241.
[3]罗有志,井力.浅议水稻烂秧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新农村(黑龙江),2013,41(24):109.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
0.前言
水稻的种植需要根据自然气候选择合适的稻种,同时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应掌握好播期安排、合理密植、科学排灌、合理施肥、科学调控有效分孽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生产技术环节。
1.高产栽培技术
1.1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主要抓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技术环节。
1.1.1晒种。
浸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d,以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势。
1.1.2选种。
浸种前将晒过的种子进行清水清选,选除空批粒和杂物,提高种子净度。
1.1.3消毒。
水稻的某些病害是通过种子传染的,如稻瘟病、恶苗病、白叶枯病、胡麻斑病等是通过种子传染的,通过种子消毒后可以有效地防治这些病害,种子消毒可用:强氯精1:600溶液浸种10小时,然后冲洗干净即可。
1.1.4浸种。
将消毒后的种子放人清水中浸泡24h左右,让种子充分吸涨水分。
1.1.5催芽。
用1000倍的多菌灵泡种12h清水洗干净晾12h清水浸12h晾12h清水浸12h晾干催芽。催芽一般用润湿麻袋包裹好,进行催芽,这种催芽方法虽然有些繁琐,但难度不大,农户也容易接受,目的是使种子出芽一致,秧苗生长均匀。
1.2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壮秆的基础。壮秧的基部粗扁,直硬朗,光合作用强,含营养物质高,抗逆性强。
1.2.1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是培育壮秧的关键。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安排合适的播种期,确保苗期的安全和季节安排。定安县早稻播种时间较早,一般于1月底2初进行,晚稻安排在6月下旬。在播种时应做到稀播、匀播,过稀则浪费秧地, 过密则会形成弱苗或徒长苗。一般早造常规种播种量500kg/hm2。杂交稻种播量为187.5kg/hm2。
1.2.2合理密植
要培育壮秆必须合理密植:即密度决定有效穗数,密度过大,禾苗长势弱或徒长,茎秆细小,分蘖也少,如果密度过小,禾苗长势虽然好,但是基本苗数少,最后也导致产量不高。一般杂交稻采用单、双苗插植,常规稻2~3苗插植;插植规格一般采用20cm×20cm、20.0cm×16.7cm、16.7cm×16.7cm等3种规格,沿海地区适当采用密植,山区可适当疏植。
1.3加强田间管理
1.3.1科学除草
当插秧5-7日后,进行首次施肥,选用60%丁草胺,用量为1500g/hm2,将其与肥料混合均匀后施肥,然后,保水约4-5日。
1.3.2合理施肥
水稻要长好,施肥少不了,不但要施饱,方法更需巧。定安县早稻生产期间,气温变化是由低到高,降雨量由少到多, 土壤中的肥料分解由慢到快。前期水稻根系不够发达,对养分的吸收缓慢,后期生长较快,但病虫害也较容易发生,根据这些特点对早稻的施肥必须按照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进行。
(1)前重。
在水稻生长前期施肥量多,一般占施肥总量的70%~80%,早稻从栽后返青到分蘖时期,要求有足够的养分才能早生快发,促早分蘖、多分蘖,以达到增加有效穗的目的。犁田时每公顷施猪牛栏粪15000~22500kg/hm2,移栽时施复合肥375kg作面肥,移栽后5-7d施尿素225kg,氯化钾75kg。如发现稻苗生长不平衡,可在插后20d左右看苗补肥,施尿素45kg/hm2以促稻苗生长平衡。
(2)中控。
早稻从幼穗分化到孕穗期间,一般不施氮肥,因为这个时期水稻已经从营养生长阶段过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可视生长情况补充磷、钾肥。这个时期主要通过节水控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促进根系深扎,叶片挺直,茎秆粗壮,以利于通风透光,创造良好的田间小气候,防止倒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后补。
早稻生长后期,根据水稻长势情况,巧施穗粒肥,以达到养根保叶,防止早衰,保持青枝蜡秆.提高结实率,促粒多、粒重,从而达到夺高产的目的。一般是在齐穗期施用尿素1kg/hm2。
1.3.3科学调控有效分蘖
水稻的分蘖在主茎拔节时向两极分化,较大的分蘖继续生长,抽穗结实,这些分蘖叫有效分蘖。较小的分蘖生长缓慢,甚至停顿,最后死亡,这些分蘖叫无效分蘖。当有效穗达到要求时结合晒田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通常晒田的程度以现“鸡爪”根为宜,然后复水。
2.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措施
水稻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稻曲病、矮缩病和胡麻斑病等,其中以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较为普遍。定安县早稻生产经常发生的主要病害有:秧苗枯心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害虫有:稻纵卷叶虫、三化螟等。
防治措施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
2.1合理施肥
合理补充氮肥施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多施农家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早造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2.2科学灌水
本田插植期应深水返青(3cm左右),浅水分蘖。分蘖够苗后排水晒田,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杜绝慢灌、串灌,以避免病虫害的大量发生。
2.3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应选用不同药剂防治。
2.3.1根据三化螟为害水稻的规律,对三化螟的防治要注意三个结合,综合防治,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具体措施为:
(1)调节水稻播种期,避开螟害,一般危害在分蘖期和孕穗至抽穗期,根据三化螟发生规律,调节水稻播种期,把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与三化螟孵化盛期错开,这样可有效地防治螟害。
(2)采用药剂防治,防治药剂有甲胺磷、杀虫双,每亩用100~125克(杀虫双用250克),兑水60~75千克,在螟虫孵化盛期、高峰期进行喷雾。
2.3.2防治稻纵卷叶螟
(1)消除杂草,消灭虫源。稻纵卷叶螟主要在塘边,沟边及低洼地的杂草上越冬,因此冬季铲除杂草,烧成灰,可减少大量虫源。
(2)调查虫情,适时用药,用药时,要认真调查虫情,掌握此虫发生情况,在幼虫孵化盛期突击用药。
2.3.3防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
每公顷可用25%可湿性的叶青双粉剂1500g,对水1125kg喷施,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
2.3.4防治纹枯病
每公顷可用井冈霉素1500g,对水1200kg喷施。
2.3.5防治稻瘟病
(1)选用抗病品种:切忌种植易感稻瘟病品种。
(2)做好种子消毒:稻瘟是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稻草,谷粒上越冬,因此,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工作。
(3)合理施肥管水: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防止氮肥过多导致病害发生,水的管理要浅水勤灌,中期排水晒田。
(4)药剂防治:用三环唑,多菌灵加稀释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