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洪涝灾害预防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性非常大,所以说洪涝灾害需要及时应对,尤其是在洪涝灾害后需要注意什么,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措施,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后有哪些卫生防病措施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灾后要彻底清理的室内外环境污泥、垃圾,改善卫生条件,埋葬好死亡动物尸体、疏通沟渠、填平洼坑,清除蚊、蝇孳生地,有目标地进行消毒(如喷洒灭虫剂),防止蚊蝇大量繁殖和传播疾病。
2、清理与清洗饮用水系统:对受洪水损坏的自来水设施要抓紧修整,蓄水池、水井要掏洗干净,并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精片或明矾进行杀菌、沉淀,可请有关卫生单位帮助检测,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向群众宣传,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预防经水传播的疾病。
3、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与家庭饮食卫生:洪水过后将转来高温天气,食物易变质,洪水期间保存的食品也易霉变,临时性摊点也常不注意卫生,所以要强调吃鲜饭菜,吃煮熟煮透的食品,禁止受洪水浸泡变质的食品上市,禁售溺死的畜、禽肉类。
洪涝灾害卫生应急措施有哪些1、建立灾后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
乡政府与卫生院实行疫情、行政双值班制度,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受灾地区在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甲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实行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在各安置点要建立疫情监测点,主动搜索疫情,加强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腹泻病以及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乙脑等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等重点疾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开展饮用水消毒和饮食卫生管理,防止水源性、食源性疾患发生。
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把饮用水消毒措施、药品落实到每家每户,保证分散式和集中式供水的安全卫生。对地面水井以及分散饮用河塘水、小沟水地区,要想方设法把饮用水消毒工作落到实处。对集中式供水要强化净化消毒处理,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要在场镇点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特别要加强对熟食和卤菜的监督检查,防止微生物和化学品污染食物,防止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清理和消杀。
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蚊蝇孳生地及鼠类栖息场所,加强防蚊蝇、防鼠措施,消灭蚊蝇鼠害。对水淹地区和居民住宅、厕所、垃圾点、临时住所等地全面实施药物喷洒消毒和卫生处理。洪涝灾害后,要组织人力物力认真清理垃圾、杂物、清除污水坑洼,及时清除污泥、人畜粪便、腐烂植物和动物尸体。全力消除导致疫病发生的隐患。
4、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人员,首先集中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灾后易发生疾病的预防知识讲解,然后让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各安置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群众宣传灾后易发生疾病的预防知识,重点宣传环境卫生、饮水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和饮用水消毒、环境消毒等具体方法,促使群众自觉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1、受到洪水威胁时,应按照预定路线,就近、有组织地迅速向山坡、高地、高楼、避洪台等地转移。
并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或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尽可能地向熟悉的高地跑,或立即爬上大树、高墙、房顶等处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如有可能应找一块有浮力的木板放在身边,准备些吃的。注意: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及泥坯房的屋顶等不安全建筑。
3、千万不要游泳逃生、转移,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准备好的船只、木排、门板、木桶等救生器材转移、逃生。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如暂无可用资源,那首先应平躺身体,头部向上两手侧平伸,以降低被卷入水底的可能性;同时头部应与上游方向一致,这样洪水下冲时头部不容易受伤;尽可能在身体漂流过程中抓住身边固定的物体或漂浮物以自救。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6、洪水过后,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暴雨洪水灾前防范
1.平时注意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汛期时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习惯,做到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确保安全。
2.密切注意汛期的洪水情报,服从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及时避难。
3.地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
4.家中常备如船只、木筏、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并在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
暴雨防范措施
1.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商业区可采取围堵的措施。如用沙袋、草包、挡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可有效地防止雨水进入建筑内。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进下水道,以防堵塞后排水不畅。
3.提高对暴雨的预报准确率
暴雨可以直接成灾,而持续性大暴雨或者是连续的数场暴雨更可以造成洪涝灾害。因此,准确预报暴雨的地点、范围、强度等,以及准确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对于更好地做防汛准备工作,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还要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完善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对于大暴雨这类灾害性天气,强降水过程多从中尺度天气系统中产生。
因此,为了更好地防灾减灾,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科学研究,提高对暴雨、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和业务监测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小尺度监测基地的建设和改造,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
暴雨洪涝灾害一旦发生,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及突发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要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气象灾害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将灾害预报警报信息及防御建议到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的实施机构,使居民及时了解气象灾害信息及防御措施。在应急机构组织指导下,有效防御、合理避灾防灾,安全撤离人员,将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洪水防范措施
1.洪水到来时,如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房顶、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地势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或消防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在洪水来临前,要及时关掉煤气阀门及电源总开关,以防电线浸水漏电、失火伤人;
6.如果家外面已经被洪水包围,不要贸然开门,要堵塞门的缝隙,减少大水灌入速度。如果此时打开门,不仅浪费救援时间还可能被洪水冲走。
3.一旦房屋进水,立即切断电源及气源。
4.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应绕开积水严重的地方。最好走路中央,因为窨井等排水设施一般都设在路边。
山洪逃生方法
据目前气象、水文预测技术,人类能在山洪暴雨发生前3~5小时感觉有山洪暴雨发生,当出现1小时降雨50~100毫米,洪峰至山脚约2~3小时。从倾盆大雨开始发生到造成灾害,有效转移救生时间约4~5小时。有效的逃生方法才能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1、在野外受到山洪威胁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根据平时掌握的宁海县地质情况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同时要注意观察水情警示牌,防止误入深水区或掉进排水口。
2、在野外不要沿着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假如非过河不可,尽可能找桥,从桥上通过。假如无桥,非涉水不可,不要选择最狭窄地方通过,要找宽广的地方,溪面宽的地方通常都是最浅的地方。在未涉水前,先选好一个好的着脚点,用竹竿或木棍先试探你的前路,在起步前先扶稳竹竿,并要反水流方向前进;不要游泳逃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更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
3、如果山洪不断上涨,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退时,应在楼上贮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用水、炊具、衣物等,尤其是生活在宁海县偏僻地区的人,一旦交通受阻,救援人员两三天内难以赶到,只得自力自救,必须准备饮用水、食物、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如果没有轻便的用具,可以改吃干粮充饥。还要携带火柴或打火机,必要时用来生火。
看过“暴雨洪涝的防范措施”的人还看了:
1.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措施
2.暴雨洪涝灾害防范措施
3.暴雨洪涝防治措施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高考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发事件的成因设计问题,命题特色明显。解题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标,是什么自然灾害?然后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测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准确分析,找出试题中灾害的分布特征、推测其产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说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与相应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要把具体的灾害放到中国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会导致答题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问题,需要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相联系;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容量相对降低联系;地面塌陷,需要与工程建设不当相联系;煤矿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联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联系目前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类解答
近几年“自然灾害与防治”类的高考地理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三种类型:成因(自然、人为)、影响(正面、负面)、措施(生物、工程、技术),其中关于自然灾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灾害就高频考点而言,以下两种题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考题要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由问题找对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例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图1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主要水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国危害最大的两种水文灾害有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是造成我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答题要牢牢把握洪涝灾害的答题思路,即从“天、地、人”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决定了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水文特点,因此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干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同时还受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的影响,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又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以下是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的洪涝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洪涝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例2(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参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判断其气候成因。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三、能力测试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图3)。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草场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
B.草原雪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
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4.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图4)。据此回答5~6题。
5.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为原因是()
①滥伐森林②围湖造田③位于我国经济核心地带④位于季风气候区⑤东部临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7~8题。
7.洪水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灾害的成因
B.预测洪灾期结束时间
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
D.计算洪灾损失
8.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GIS可以进行()
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
B.了解灾情状况
C.分析地震危害
D.计算灾害损失
9.图5为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两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10.图6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第2题,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损失绝对数大,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影响程度。
3.C4.C
第3题,草场自然灾害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均有影响。第4题,过度放牧会损毁草场资源,从而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乱采乱挖破坏草场,制约奶牛业的发展。
5.C6.A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题,结合选项可知属于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题,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第8题,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灾害损失并非是GIS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
9.(1)多分布于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关键词:河南省; 农业气象灾害;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所以,民生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肩上的重任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是1a比1a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粮食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并且连续五年占据着榜首之位。但是,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也是越来越严重,风雨失调的状况也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
1 河南省气象灾害的类型分析
河南省的气象灾害很多,主要的影响河南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等,其中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这些气象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 干旱气象灾害的分析
河南省的地形相对复杂,盆地、山地等地形很多都有分布,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平原,东部是丘陵和山地。河南省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理论上讲河南水源充足,但是实际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增加,河南省近几年的干旱天气也在加剧。干旱是河南发生频率高的气象灾害,气候变暖使得河南省蒸发量大,境内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旱不断发生。干旱对河南的影响很大,每年都会让河南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1.2 洪涝气象灾害的分析
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形、土壤等都有关系,河南的降水量年季变化大,空间和时间上分配有时候过于集中,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较大,降水后容易聚集,再加上排水系统部完善,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但影响农作物,还可以冲毁道路,影响到交通等。洪涝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近几年也在逐渐增多,对河南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1.3 冰雹气象灾害的分析
冰雹作为1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破坏力强大。在河南,冰雹主要发生在3~8月份,是我国多冰雹的地区之一。冰雹发生时一般会伴随着大风和暴雨,1场剧烈的冰雹过程,会对农业、工业、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河南,一些地区受山地等影响,冰雹灾害频发。为了应对冰雹带来的巨大的损失,人们也在一些方面加强了准备和预防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2 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危害程度
2.1 干旱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身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来说,水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近几年频繁光顾河南的干旱天气,河南省只能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来解决。一年四季中,春旱是最为严重的,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但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导致春季降水减少,致使播的种子发芽迟缓、生长缓慢,幼芽阶段便由于缺水影响后期生长;春季缺水,导致经过了1个冬天的小麦复苏缓慢,也有大片干枯导致死亡。近几年的干旱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河南省粮食产量降低30%。抵御干旱是近几年河南省面临的1个严重课题。
2.2 洪涝和冰雹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同样,对于农作物来说,过量的水也是致命的。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洪涝便意味着减产。河南省处于平原地区,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洪涝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农作物的根茎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茎腐烂,大量农作物死亡。近几年,疏通河道,修缮排水设施亦是重中之重。
冰雹,又1种影响粮食产量的外在因素。局域性强,危害性大是这种河南省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一般来说,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限于砸伤农作物,严重的冰雹则会砸死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相对来说,冰雹没有干旱和洪涝影响的范围大,但是,冰雹所过之处,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点也不比干旱和洪涝带来的后果弱。
3 政府提高管理机制和全民抗灾的风险防御意识是关键
在应对气象灾害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增强责任心,真正的负责。要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关键在于预报准确。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灾前的积极预报工作,加强各个部门的密切联系。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群众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知识的了解。广泛的增强抗灾的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比如为了应对干旱灾害的发生,可以多种一些树木,加大一些灌溉技术的发展。洪涝的预防过程中,可以实行深耕工作,降低地下水位。灾害过后,应该迅速进行排水工作,疏通沟渠。
4 总结
河南省的气候条件复杂,气象灾害也随之多样,预防气象灾害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也表现为多层次的,尤其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气象灾害对各种农作物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科研工作和预防工作,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荣花,朱自玺,方文松,王友贺,许蓬蓬,师丽魁.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J].生态学杂志, 2006(09).
[2] 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关键词:城市;洪灾;因素;防洪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每年全球范围内都会暴发许多自然灾害,据统计结果分析,大概有40%的损失是因为洪涝灾害造成的,所以,洪涝灾害已经成为现阶段主要的自然灾害形式之一。洪涝灾害的发生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洪涝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减少因洪涝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1城市洪灾形成的因素
城市洪灾的发生将会给当地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导致我国城市洪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1地理环境的因素
我国有将近一半的城市在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且属于平原地形,这些城市由于地面比江河水位低,在洪水大量来袭时易造成蓄泄能力不足,这种低洼的地势很易造成洪灾的侵袭。
1.2气候的影响
气候是非常容易引起城市发生洪灾的一种因素,一般来说导致洪灾的主要气候原因有台风、大潮,由于我国紧靠海洋每年都有至少7次以上的台风入侵,这些台风强度较大并且造成的危害也很大。据资料显示,深圳在1993年的一次台风入侵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3亿元,而1997年的特大风暴潮灾中浙江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70多亿元,因此,城市洪灾的发生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1]。
1.3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的建筑更加拥挤、马路也都成为水泥和沥青,这种路面对雨水的吸收能力很弱,降低了水土交换作用。同时,部分城市将雨水排除管道和排污水管道共用,且城市中的排水设施不够完善,投入的资金比较少,相应的排水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大量雨水的侵袭。
2城市防洪减灾的有效措施
减少洪灾对城市的危害,减少由于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的损失,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2.1增加对城市洪灾预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面对城市洪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加强城市洪灾预防管理的重要性,根据城市洪灾预防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增加对城市洪灾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城市防洪预防建设资金的投入要落实“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设”的原则,实施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满足城市防洪相关设施的建设。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和“国家河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向城市中相关河道的受益单位收取一定的城市防洪工程维修管理费用;有国家拨取专项资金用于对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或维护,或是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响应,利用社会资金和股份制的模式开展城市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2]。
2.2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防洪工作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一项理念,科学发展观主要是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实全面的发展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城市洪灾的发生将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相关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在城市防洪工作中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城市洪灾是一种自然灾害,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为的一些因素而导致的,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杜绝这类灾害的发生,但是要通过自身的行动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应该转变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避险意识放在防洪工作的首位,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安排,发挥防洪工程效益并通过调度蓄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程度的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
2.3完善城市防洪管理体系
要做好城市防洪工作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了减少洪灾给我国城市带来的损失,相关部门应该尽快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形成一套完善的城市防洪管理体系。非常规防洪工程和常规防洪工程以及防洪非工程体系,洪水灾害保障体系和灾情、水情评价体系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规防护工程主要是通过一些基础设施的维护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常规防洪工程主要是建筑堤坝和水库等措施,这些完善的防洪体系的建设对于减少洪灾对城市的威胁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洪灾管理部门要根据各地的洪灾发生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制定适合城市的减灾对策,将更多的现代技术运用到城市防洪减灾的预防和管理中,做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城市洪灾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损失,实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2.4定期对防洪设施进行维护与维修
维护和维修是确保防洪工程完善良好的根本措施。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确保维修费用充足和资金落实到位。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来解决一些体制不顺,管理不灵活、管理经费不足的弊端。并且,要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协调好各个区段的管理和维护[4]。
2.5大力宣传、增加人们的水患意识
在城市防洪中,我们应大力宣传一些相关知识,增加百姓水患意识,提高百姓防洪素质水平。积极宣传与城市洪涝相关的法律,使百姓意识到城市防洪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以及城市防洪的重要性,使百姓养成人人关心,自觉维护河道环境,自觉维护防洪措施的好习惯。对一些无故破坏宣传活动或防洪措施的个人或单位,应依法从事,给予严惩。
2.6颁布相关法律,将城市防洪纳入法制轨道
在城市的建设当中,难免会有一些侵占河道的违规建筑物,因此,国家应颁布相关法律,对这些违规建筑物限期无条件拆除。对于一些违反规定、抗法不拆和破坏防洪措设施的恶劣行为,应按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惩。此外,有条件的城市应设立相关资金,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2.7城市防洪应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城市防洪和城市建设应该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果这两者相结合,不仅能节约城市道路占地面积,还能更好地维护河道堤防。对与城市建设留下的垃圾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致力于加固堤坝。增加水土面积,提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2.8建立一套完善的水文自动检测系统
我们应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对城市附近的河流进行各项水文参数的实时收集和处理,及时准确的进行水文测报和洪水预报,为防洪相关决策人员提准确数据,从而科学合理的调动用水。除此之外,要设立各级城市防洪相关部门,实行行政长官责任制,还要对各个部门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
3结语
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然灾害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相关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应该从增加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念以及建立适合城市防洪的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更好的开展城市防洪工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士奎,郭淑君.城市洪涝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于卫红,于冠瑞.与洪水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防洪规划[J].城市规划,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