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金融市场利率的确定
由金融资产价值所决定,市场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率=纯利率+风险溢酬
风险溢酬=通货膨胀溢酬+违约风险溢酬+变现力溢酬+到期风险溢酬
纯利率(又称真实利率)是指通货膨胀为零时,无风险证券的平均利率。通常把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
(二)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
资本供求是影响利率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存贷款利率与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变化关系密切。1985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调整与价格水平、经济增长变化大体上一致,其中利率调整与CPI变化的同步性与GDP增速的同步性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率调控更加关注通货膨胀的变化。如2007年的利率调整,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变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2002年,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压力较大,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连续下调,债券市场收益率随之下降。2003年宏观调控以来,债券市场利率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变动:一次是在2003年9月,市场利率大幅度跳升;一次是在2005年3-9月,市场利率迅速下降。还有2007年的利率调整,这些变化都体现了政策效应。此外,国际关系、国家利率管制等对利率的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也是通过影响资本供求而影响利率的。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最后实际获得的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有些投资根本没有收益甚至血本无归。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由于价格下跌,卖出股票时的价格低于买入股票时的价格,造成了投资的损失,这就是风险。又比如,在进行债券投资时,债券发行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不能拿回本金,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这也是投资风险。当然,在专业投资者看来,风险并不仅仅是实现的收益低于预期的收益。在他们看来,当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时也是风险。比如卖出股票后,股票价格走势高于预期的价格,即使卖出股票的实现收益高于预期收益,表面上没有损失,但是卖出股票也等于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因此对于卖方来说,实现的收益高于预期的收益也是一种风险。这里的偏离既可能是高于预期收益,也可能是低于预期收益。
所以说,风险是指预期回报的波动性或离散度,是一种决策方案的结果的潜在变化,可能结果的变化越大,与此决策方案相关联的风险就会越大。
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经济环境还处于转型中,而我国的风险意识却相对薄弱,加强风险管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式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我国的经济也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式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而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所以风险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三、市场利率的变化与风险
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利率下降会刺激消费和投资。
利率风险是综合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与负债管理(ALM)、绩效评估,甚至操作风险的本质。
一种利率风险策略可能是以一种方法构造从机构流出的现金流,这种方法就是银行连续投资于3个月国债,投资每3个月累积增加,通过这样为股东创造现金。
2004年2月1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它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利率和风险管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率风险管理也不再是演习,而是进入实战阶段了。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利率风险并非仅仅意味着损失和危机,如果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它既可以成为赚钱的工具,也可以化减损失。利率风险应该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波动,也是市场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很大,尤其是2007年,部分储蓄存贷款利率如表1—3所示:
从表1—3可以看出,利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相关的,也与国家的经济相联系。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在1999年11月1日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税率为20%,当时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1.80%。开征利息税也是对利息的调整,实际上也是降低利率。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随着个人购房人群比例的提高和住房按揭业务的快速拓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与按揭信贷有关,家庭资产与利率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过去,人们剩余的金钱只能存积于银行或购买债券以求获得利息,个人和家庭对银行利率变动的期望是单向高的,在A股出现以后,由于利率的变动与股指的变动呈反向相关关系,因此部分持有A股的人群更希望利率向下变动。目前,在各个城市中持有股票的人群比例上海最高,在60%左右,个人购房人群比例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都超过了90%以上,所以前七次银行降息对家庭资产的影响程度是递增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为了遏制股市和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存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且2007年8月15日调减利息税为5%,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派生存款。也就是说,政府把利率作为调控国民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从2006年开始股市和房地产的升温和通货膨胀,造成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所以用利率进行调整。
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市场利率经常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有时难以预见,加上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所以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变动均会刷新每一个家庭的净资产数值。利率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利率的变动给经济活动带来了风险。
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类借款都能顺利偿债,一旦利率上升,借款成本增大,就只有经营好的才能按时还款,而一部分将面临还款的困境。随着实际利率的提高,偏好风险的人将更多地成为银行的客户,而原来厌恶风险的客户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高的风险和收入水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利率的转变刺激客户将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活动,会导致拖欠贷款的可能性增大,造成还款风险。
如,2005年8月1日购入三年期国债50000元,由表3可知利率为3.24%,2008年到期还本付息,到期利息为50000
×3.24%×3=4860(元),而2006年至2007年存款利率不断提高,一年期的由2.52%到4.14%,三年期的由3.69%到5.4%,而这些损失的风险与债券本身的质量无关,它是由无法控制的货币市场的变化造成的,是由利率变化造成的。
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虽然利率的波动对经济活动有风险,但又是调节经济的一种见效比较快的方法。
四、风险的测度与规避
(一)风险的测度
风险的测度一般用方差法,但是除了方差法之外,也存在着多种风险度量方法的替代,其中理论上最完美的度量方法应属于半方差方法。半方差有两种主要的计量方法:利用平均收益(MeanReturn;SVM)为基准来度量的半方差以及用目标收益(TargetReturn;SVT)为基准来衡量的半方差,公式如下所示:
SVM=1/kan[max(0,rm-rt)]2
t=1
SVr=1/kan[max(0,rT-rt)]2
t=1
因为,下半方差与投资者对风险的客观感受有一致性;如果投资的收益率不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对风险的度量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收益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法也能够得到与方差相同的风险度量结果。
(二)风险的规避
对于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大多会选择风险小、信用度高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存款和国债,不少投资者认为,银行存款和国债绝对没有风险,利率事先已经确定,到期连本带息是少不了的。其实不然,就如此次央行加息,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国债,相关风险都会随之而产生,这里指的是利率风险。
1.利率风险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
2.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
定期存款是普通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理财方式,一次性存入,存入一定的期限(最短3个月,最长5年),到期按存入时公布的固定利率计息,一次性还本付息。想来这是没有什么风险可言,一旦遇到利率调高,因为定期存款是不分段计息的,不会按已经调高的利率来计算利息,那些存期较长的定期存款就只能按存入日相对较低的利率来计息,相比已调高的利率就显得划不来了。所以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最好是存入的期限不要太长,一年期比较合适,如果利率上升可以转存,再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每一笔的金额尽量不要太大,存期分布合理,这样也可以降低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3.凭证式国债的风险规避。
凭证式国债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投资理财产品之一,因其免税和利率较高而受到追捧,不少地方在发行时根本买不到,于是不少人购买国债时就选择长期的,如5年期的。却不知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国债的利率肯定也会水涨船高,如9月1日发行的2006年四期国债5年期为3.81%,比同档次三期国债高出了0.32个百分点,如果买入50000元的话,到期将多收入800元,并且国债提前支取要收取1‰的手续费,而且半年之内是没有利息的。所以购买国债时,为了灵活,可以买多一些短期的,如遇到利率的调整,经过计算,扣除了上述的因素后,如果划得来的话,可以提前支取转买新一期利率更高的国债。短期、长期进行搭配也可以分散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减少的风险。
4.住房贷款的风险规避。
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我国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而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变动,购房付款就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利率不断上调的情况下固定利率房贷是一种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因为在贷款期限内,不论银行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将按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
5.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
可以购买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以规避利率风险。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渠道中一般都组合了部分国债、金融债券等,因此收益是会随着加息而向上浮动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类型也与存款相类似,属于期限、收益都比较稳定,风险不高的投资方式。这类产品的收益一般会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分为固定收益与浮动收益两种。在加息的预期下,可以选择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宋献中,吴思明.中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汉洪,董红霞.管理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课件.2007.
[4][美]唐纳德·R·范·戴维特,今井贤志,马克·梅斯勒,着.朱世武,邢丽,译.高级金融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和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使人们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活动中能更好地预测、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稳定和增加收益。
Abstract: Risks are not equal to dangers. The financial future market is full of risks,but it can be safe as long as we can control and manage risks. The contemporary normalized financial future market is featur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risks and safety,which is the guarantee of giving play to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the financial future market.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期货;基本原则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financial future market;basic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008-01
1金融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金融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是指期货市场所有参与者通过各种手段对期货市场所有风险进行自觉的控制与处理,以保证期货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高效运行。金融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1 主体和客体具有广泛性。管理主体,是指实施管理行为的人,其不仅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期货交易所,还包括经纪公司和大众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全员管理。管理客体是指管理的对象。其不是指某一种或几种风险,而是金融期货市场存在的所有影响市场运行的风险。
1.2 管理行为具有自觉性。金融期货市场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建立的市场,管住风险,管好市场,反映了金融期货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一种自觉性的活动。
1.3 管理手段具有多样性。金融期货市场风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关系复杂,需要各种手段配合使用才能实现最有效的管理。
1.4 管理目标具有确定性。金融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主旨鲜明,就是要控制住风险,防止垄断和操纵,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和高效运行。
2金融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目标不明确,风险及风险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2.2 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
2.3 风险管理法规不健全。至今尚无一部国家期货交易法,出台的一些管理规定不仅数量少,而且时间晚,期货业尚未实现法制管理。就交易所和期货公司来看,只有少数机构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规则体系,多数交易所和经纪公司规则不全、不细或不配套。
2.4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中国至今仍未完全具备现代期货交易的三大要素:①合约规定的完全合法化。②合约的结算体系。③逐日盯市结算体系。
2.5 管理运作不规范。表现在:①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管理者不太清楚管什么,怎么管。②管理范围比较窄。许多该管的东西未管起来。如多数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对套期保值和投机账户未加区分,对会员的行缺乏管理等。③管理行为不规范。比如,不严格执行保证金制度。一些交易所的会员单位或经纪公司为扩大,对收保证金往往采取好商量的态度。
3金融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3.1 分层控制原则。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组织体系和结算体系分层化的机能,分层控制风险。
3.2 就地消化原则。期货市场运行中出的风险,应尽可能随时就地消化,不累积、不随意、不负责任的转嫁。就地消化的前提是,各个市场主体须各司其职,履约守信。
3.3 有备无患原则。制定和实施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特别是风险基金和后备基金制度,对于抵御因特殊原因造成的市场剧烈波动风险,维护期货市场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3.4 宽严适度原则。风险管理过松或过严均不利于期货市场的发展,我们应当努力寻求均衡管理。
3.5 相机抉择原则。期货市场上的风险,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或不同手段的合理搭配进行控制。但各种手段的实施成本不同,效果也不同。
3.6 齐抓共管原则。这是就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总体而言。期货市场风险来源广泛,关系极为复杂,须期货市场主体各方共同配合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中国金融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对策
4.1 加强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育。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育在中国金融期货市场起步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可考虑建立专门的金融期货管理学院,也可委托重点大学在经济系或金融系设立金融期货风险管理专业,为交易所特别是经纪公司培养高级风险管理人才。
4.2 法制管理。尽快制定和出台国家级的期货交易法。现在急需加快法制建设的速度,使政府的管理,交易所、经纪公司的运作及客户的投资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法律来维持期货市场的公正性、流动性和高效性。
4.3 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管理 。尽快建立更具有权威性的全国统一的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其职能部门的设置可参照CFTC组织;在实施期货监管时,政府应注意发挥期货协会的作用。政府自身也应注意健全和保护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增强监管行为的合理性。
4.4 交易所、结算所和保证公司。①选择条件好的交易所进行试点,尽快健全期货市场组织结构。处理好交易所与各方面的关系。要处理好结算所与交易所的关系。根据中国目前实际情况,结算所隶属于交易所的模式是可取的,因为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也才刚刚发展,在各交易所内设立结算部,可以提高结算效率,减少结算成本。目前,交易所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结算部发展为交易所下属的一个独立的非盈利事业单位一结算行,以强化其独立处理和管理风险的职能和能力。要处理好分层管理风险与结算的关系。②严格执行各种风险管理制度。目前,交易所应强化对经纪公司的资信审查,尽快建立风险基金和后备基金,努力实现逐日结算。③加强交易所和结算所风险管理的自我审查和评价,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④在条件成熟时,抓紧开发相关品种的期权交易,从而产生期货为现货保值,期权又为期货保值的效果,把期货交易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内。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关键词航运业套期保值市场风险运费指数期货经济功能
航运市场不仅受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而且受政治、自然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航运市场的价格波动反映出来。运价的波动,会给租船人或船东带来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可使租船人或船东处于不利的地位,甚至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运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为航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一体化和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上海航运交易所的逐步成熟及其他航运交易所的先后建立,势必形成全国联网的交易系统,随着会员制度的逐步完善,会员规模的逐步扩大及专业经纪公司、清算公司的逐步形成,无疑将为我国运费期货业务的开展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
1运费期货的产生机理分析
水运需求是国际贸易的派生需求,它源于国内、国际贸易的水运需求,这无疑使得水运生产具有依赖性和被动性。世界经济的波动、国际贸易的变化,甚至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加剧风险的原因。对风险性的分析及寻求规避或减少风险的方法是船东和货主所最为关切的。
利用运费期货规避风险的基本原理。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为那些想转移风险的人提供套期保值,既通过期货合约的买卖交易来抵消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水运运价的波动给水运当事人带来的风险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规则风险,即各航线的运价随着整个经济形势变动,各航线运价的变动方向与总运价水平的变动方向呈相同趋势;另一种是无规则风险,即个别航线由于特殊原因而造成的该航线运价的涨跌。这种无规则风险可以通过从管理和技术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得以分散和减少;但有规则风险主要是由宏观大气候造成的,如利率、经济周期因素、政治因素等,从管理和技术方面采取措施就显得不力,而运费期货交易的价格风险转移、套期保值等功能可较好地规避或减少这种风险。这就是运费期货产生的机理所在。
2运价指数期货操作案例
为了更好的说明运价指数期货的运作流程,以下给出一个实际的案例。船东有1条船,租期预计到5月中旬结束。3月中旬,船东还没找到合适的租船人。当时的BFI为1583,7月份的远期运价指数为1523,3月中旬租船市场蒙罗维亚/鹿特丹的运价为每吨6.90美元。根据对整个市场的分析,船东认为到了5月中旬,租船市场蒙罗维亚/鹿特丹的运价会下跌,需作保值处理。他选择在BIFFEX进行运价指数期货套期保值。按照当时的运价水平,装运9万吨铁矿石可收入运费621000美元(6.90美元×9万t),故船东先将40份7月份的合同卖到远期运价市场,共收入609200美元(10美元/1523×40)。到5月初,BFI降至1391,租船市场蒙罗维亚/鹿特丹运价跌到每吨
6.35美元。船东按市场价格将船租给别人装运9万吨铁矿,共收入运费571500美元(6.35美元×9万吨)。比原计划少收入49500美元。这时7月份的远期运价指数与租船市场同时下跌,降至1400,船东再从远期运价市场将3月中旬卖出的40份合同买回来,共花费560000美元(10美元/1400×40),与3月中旬卖出合同所得收入相抵后,获利49200美元(609200-560000美元)。运价指数期货市场的利润与租船市场的损失相抵后,船东的净损失为300美元(49500美元~49200美元)。换句话说,由于船东作了保值处理,即使在租船市场运价下跌时,还是争取到了每吨6.897美元的运价,几乎没遭受什么损失。如果市场的变化与船东的预测相反,船东则会得到比原计划多的运费收入。但是,他不得不将已经卖出的合同以高价从期货市场买回,或以不利的价格与期货市场结算。同理,租船人也能利用运价指数期货套期保值方法,锁定运费支出,从而规避运价风险。
3运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分析
期货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有套期保值、价格发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运费期货市场既有一般期货市场的上述功能,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经济作用。笔者将结合水运生产的具体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其经济功能作进一步分析。
3.1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
由于市场功能失灵的现实可能,市场调节功能的自身弱点及其存在的消极影响,宏观调控的产生与存在也是必然的。水运市场宏观调控就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需要对水运市场从总量与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运费期货市场组织制度的严密性,运费期货交易规则的约束性和运费期货交易价格的可控性,为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此外,运费期货市场的价格具有预期性,是现货市场价格变动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运费期货市场的需求具有批量性,是现货市场供给的一个重要指示系。这些给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指明了调控方向。
3.2有利于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
3.2.1快速、广域、大批量的运输组织需要有一个信息畅通的航运市场环境
运费期货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形成一个宏观调控的有形市场,通过其交易量集中及信息量丰富等优势,从而便于加强航运信息的搜集、加工、存储和传递工作,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多触角、纵横交错、通达灵敏的航运信息网络的形成,进而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
3.2.2运输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障碍之一是水运市场主体双方就运输服务价格的确定存在歧义,从而减少运输服务交易成交率,影响运输组织化程度。运输的供给者常按运输成本和竞争价格来估价其运输服务的价格,而需求者按照经济效用和支付能力来估计其产品的运费。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性工作。运费期货市场的建立,水运市场主体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市场行情,根据期货价格分析现货运价的变化规律,从而能保证其估价的合理性和可接受程度。
3.2.3运输组织化程度的高低还受交易成本的影响
根据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市场参与者的活动是必须付出交易成本的。所谓交易成本,即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完成交易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举例来说,任何一个买方或卖方都不可能无成本地获得做出最优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价格信息,由于获取关于买卖双方价格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因此关于其它买者或卖者的价格信息只能被有限地获得,所以,通常交易不可能在最优的价格状态下进行,只能在次优的状态下进行,这种价格损失就是一种交易成本。运费期货市场中运费期货合约是在“公开、公平、公正、合法”的规则下进行交易的,其成交价格凝聚了众多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对未来价格的判断。因此根据运费期货市场中的价格信息可以在较优的价格状态下制定出水运市场中现货的交易价格。
3.3有利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立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及体制也经历着持续的变化发展。真正意义上承担国际航运功能的中心城市直到19世纪初才在欧洲出现,如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伦敦和鹿特丹。它们属于航运中转型航运中心,反映的是一种简单的货物集散功能,主要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高效的集散输送能力和万船云集的规模效应。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城市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或某个地区的航运中心,除了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还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组织(航运交易所)。例如伦敦的波罗的海海运交易所、纽约航运交易所、汉堡、鹿特丹、奥斯陆航运市场、东京航运市场及香港航运交易所等,这些交易所以其有利条件和特殊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航运的发展,从而确立了这些城市在国际航运中的地位,也推动了这些城市的经济、保险、金融、旅游、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3.4提供了一种交易品种
3.4.1为水运市场主体提供一种锁定成本(或收入)的金融工具
根据BIFFEX及INTEX的运费期货交易情况来看,大多数船东或租船人涉足运费期货市场的根本目的在于从运费期货市场上寻求风险规避。水运现货市场上的其他各种风险可由保险公司担保,而运价变化的风险由谁承担呢?一般现货交易中,运价变化的风险主要由船东(或租船人)与经营者之间分担,由于分担风险的人数少,所承担的风险份额也就大,如果风险过于强烈,就可能导致水运当事人的破产或倒闭。我国运费期货市场的产生为我国水运市场主体(船东或租船人)的经营和投资提供了一种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从而实现锁定成本(或收入)。
3.4.2为投机者提供了一种释放投机资本的场所
过去我们常对投机行为持否定的态度,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期货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实质上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投机者的收益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们通过承担价格风险,获得了套期保值者让度出来的高于市场价格的那部分利润。运费期货市场所提供的投机交易是运费期货市场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是活跃市场的调节剂。
(1)当事人为避风险而套期保值,没有投机者,交易无法成立。所以,套期保值与投机相辅相成,投机活动可起到承担风险、分散风险的作用。
(2)投机者都注意搜集市场信息,预测运价波动,他们的投机活动通常从全体上反映供求状况,使运费期货市场运价波动幅度减少。
(3)由于运费期货市场可辐射到全国甚至国际上,投机活动可使市场有充分的流动性,使现货与期货市场价格保持一致走向。
但是,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和现货市场上的投机一样也有负作用,即“价格操纵”的垄断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对此,不可因噎废食,要注意鉴别和防范。合法的期货投机一般具有公开性、竞争性、规范性特点。期货合约的投机买卖均应在规定的场所、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舍此,均属非法,应予严惩。对期货投机负作用的防范,各国均有严密措施,如合约量的限制、价格涨幅的限制、国家期货管理部门的监测等。随着运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我国运费期货交易的法规、条例也必然会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徐剑华.国际航运经济新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金融中介机构在资产转换(时态中介与规模中介的综合)中的流动性保险功能类似,但前者远胜于后者。就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而言,它源于从大量分散的储蓄者手中吸收资金,然后用以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金融中介机构以牺牲其资产的流动性为代价来为储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这在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其负债主要是短期性的活期存款,而资产主要由长期性的贷款构成。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来自于大数法则的运用:由于储蓄者的存款行为是大量而分散的,机构可以根据大数法则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根据这一预测,机构在保留一定的流动性准备后,将其余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由此可以看出,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受制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是否准确,或者说大数法则是否适用。在社会安定、经济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人们对未来收支的预期是稳定的,对金融中介机构也是有信心的,因而他们到机构的存款和取款行为也不会出现突变。但一旦出现社会动荡、经济环境急剧变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变得不确定起来,其现时的收支行为也会出现变异,从而影响到机构流动性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同时涌向机构提款,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酿成金融危机,中断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转换链条。二是金融中介机构能否顺利回收其贷款或投资。一般而言,机构的贷款或投资是长期性的,期限越长,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如果机构经营不慎,累积了大量的坏账,也会中断其流动性转换的链条。
二、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
所谓汇集资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资本积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无法从事所需资本巨大的事业,如铁路、钢铁、石油等行业,但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来成立公司则可完成这一任务。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通过金融中介融资所无法比拟的。汇集资本实际上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类似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转换功能。
证券市场不仅提供了汇集资本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分割股份的方式,并由此派生出界定产权的功能。比方说,一项投资需100万元,但发起投资者(即筹资者)手中只有10万元,那么,他可以另找9个每人出资10万元的投资者,这样,10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且各人在总的资本中占10%的比例;或者发起投资者为了保持在投资中的控制地位,也可以找更多的投资者,比如说90个每人出资1万元的投资者,这样,91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其中发起投资者占10%的股份,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而其他投资者只占1%的股份,处于被控股地位。在上述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的过程中,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超越经济关系的联系,但通过股份的代表物股票,他们就可以将新成立企业的不可分割的物质财产进行细分,形成明晰的产权,所以,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对产权进行初始界定;同时,通过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买卖,可以将附着在物质财产上的各种权利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使得产权能够行使和执行。在这方面,证券市场较之金融中介融资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风险管理
快速流动、高度分散的证券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功能:一是风险定价。证券市场在现代金融理论中又称为公开市场,其中交易的标的主要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如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产品以及其他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标准化衍生产品,如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由于这些标的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我们就可以运用各种定价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风险定价。正因为如此,定价理论才得以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一,因对期权定价理论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Merton和scholes还因此荣膺199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公开市场相对应的是金融中介机构发放贷款的议商市场,在这一市场上,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融资活动是通过直接议商完成的,故有议商市场一名。由于公开市场上交易标的的标准化,其风险定价功能远胜于金融中介机构在议商市场中的一事一议式的风险定价功能。二是分散风险。由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好,变现性强,投资者可以方便地构造风险最小的最优风险组合,并可根据市场及时作出调整,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同样,以降低风险为目标的资产组合理论也在现代金融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马柯维茨、米勒和夏普因此还成为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同获得者,米勒甚至将马柯维茨于1952年在《金融学刊》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视为现代金融学的开端。
金融中介机构有两种分散风险的方法。一是通过向众多客户发放大量贷款构造风险分散的资产组合;二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无论从构造组合的成本还是从组合本身的收益——风险比来看,前者要远逊于直接通过证券市场构造的资产组合;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由基础证券派生出来的,所以后者与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四、信息生产
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通过中介进行的资金配置方式,要确保资金配置效率,必须让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而要确保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必须保证影响各备选项目的风险收益所有因素都得以充分的披露,所以充分的信息是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证券市场具有良好的信息生产功能。证券市场上存在一种信息驱动交易者(information-motivatedtraders),他们相信(有意或无意)自己拥有关于某种证券的尚未被他人知悉或理解的信息,因此该证券被市场错误定价,他们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该证券来获利。由于信息驱动交易者的存在,公司的价值总能被挖掘出来,并反映到其股价中。道和戈登(DowandGorton,1997)认为,证券市场可以传递前瞻信息(prospeetiveinformation)和后顾信息(retrospectiveinformation),前者是尚未实施的投资的信息,它可以帮助公司对当前的投资决策做出判断,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提高未来的公司价值;后者是证券市场的交易者对公司已经作出的决策的事后判断,它为公司经理的经营绩效提供了间接定价机制。这两种信息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证券市场提供或传递信息是以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法马(Fama.1965)的定义,完全有效率的市场就是市场上每个公司股票的价格都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如公司的盈亏状况、公司产品的质量与市场前景、管理层的能力等。另一个恒等的定义是,在一个完全有效率的市场上,证券的价格总是与其投资价值相等。如果有A、B两家公司,A公司上述基本面的情况比B公司好,或者说A公司的投资价值高于B公司,但A公司的股价却比B公司低,那么资金自然优先流向B公司,这样的市场就不是有效的,因为公司股价没能反映A公司比B公司好的信息。所以,在一个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上,股价已经包含了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这就是现代金融理论中有名的效率市场假说。换言之,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上,投资者只要观察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就可以推断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这样一来,通过市场融资的信息成本大大低于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时花费在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检查等方面的信息费用。当然,效率市场只是一理论中的假说,一个理想的参照系,证券市场实际运行的效率程度就各不相同了。在一个效率不高,比如说像我国连弱式效率是否达到都存在争议的证券市场上,价格还未包含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投资者当然不能仅凭股票价格变动就进行投资决策,而必须对公司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这些活动必然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那么,效率程度不高的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究竟通过哪种方式融资的信息成本更低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根据利兰和派尔(LelandandPyle,1977)提出的L-P模型以及其他几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类似的信息生产模型,金融中介作为一种投资者、项目或经纪人的联盟,可以降低投资的信息生产成本。拉马克里什兰和塔克(RamakrishnanandThakor,1984)认为,如果同一企业不是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从多个投资者中筹集资本,每个投资者都要对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造成信息生产的重复。如果指定某个信息生产者作为信息经纪人对企业状况进行调查和监督,这些重复的信息生产成本就可节省。当单个的信息经纪人结成联盟,信息生产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结成联盟的经纪人就是某种经纪类金融中介,如证券经纪商、交易商、投资银行等。
除了信息生产的成本外,信息生产过程中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信息的供给不足;二是信息质量不易辨别,导致信息市场上好信息不足,坏信息充斥。利兰和派尔认为,金融中介根据收集和处理的信息买入和持有贷款或证券类型的资产,可以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因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是“私有产品”,不能随意出售,金融中介机构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不用担心信息的外溢;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定价,也间接解决了信息的质量和可信性问题,因为信息的质量已经体现在资产的价格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中介具有充当信息生产者的天然优势。
从以上分析看,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在信息生产上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定论哪一种资金配置方式更好。在理想的强式效率市场上,股价已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投资者没有必要再费时费力去从事有关证券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所以证券市场的信息生产成本要远低于金融中介。然而,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也只达到弱式效率(Fama,1965,1970;Alexsander,1964)。若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强式效率,则需要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公司的信息,在这方面,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
五、为投资者提供监控和激励手段
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有效的监控和激励机制。信息生产主要解决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问题;而监控与激励主要解决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问题。监控(monitor)是指外部核实或约束。对于道德风险中的隐藏行动问题,委托人必须对人施以适当的监控,防止人作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如欺诈行为。激励(incentive)是指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人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防止偷懒(shirking)行为。为了防止人的道德风险,委托人常常是监控与激励并举。
证券市场为投资者监控公司提供了两种机制。第一,股东直接对公司进行干预。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公司的方式:一是主动型监控,即股东“以手投票”。股东可以参加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成员,或就其他公司有关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投票表决,对管理层构成直接约束;二是被动型监控,即股东“以脚投票”。如果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经营管理行为不满意,可以卖出股票;如果出现大量股票抛售,公司股价急剧下跌,既会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再次融资,也会给管理层带来第二种监控机制的压力,这就是证券市场上的外部接管。当一上市公司管理层经营不善,业绩不佳,盈利下降时,在有效的市场上,这些信息就体现为其股价的下跌。当股价下跌至某一价位,专事外部接管的袭击者认为通过改组管理层可以提高公司业绩,提升公司价值,他们就会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以达到控股目的,然后以控股股东身份改组公司管理层。在外部接管的潜在威胁下,管理层不得不努力工作,以提高公司业绩,防止股价下跌。证券市场上的袭击者还可以产生一种“鲶鱼效应”,他们就像生物链中的鲶鱼一样,在弱肉强食的同时,也迫使“弱肉”强壮起来。
证券市场还提供了一种激励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手段,这就是与公司股票价格挂钩的管理合同,或称经理人持股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中,只有少部分的现金,大部分收入是股票或股票认购证(warranty)、股票期权等与股票挂钩的权证。这种管理合同形式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流行。比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总裁亚柯卡在任期间,其账面工资超过500万美元,其中现金只有100万美元,其余都是股票或与股票挂钩的权证。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股票挂钩的好处是,如果公司经营管理完善,业绩提高,公司股价上升,管理人员的股票收入也会增加;否则,管理层收入有限。当然,这种激励机制也是以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如果公司业绩不能在股价中反映出来,即使管理层收入与股票挂钩,也不能激发他们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可能引诱他们的短期投机行为,甚至直接参与本公司股价的炒作,正所谓“经营再好不如庄家炒”。
在金融中介机构与借款企业之间,除了借贷关系外,双方还在资金结算、股权控制、人员交流等多方面有联系,金融中介对借款企业进行监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戴蒙德(Diamond,1984)的受托监控模型证明,由于金融中介作为众多投资者的人对企业进行监控,避免了由各投资者分别进行监控的重复,金融中介在受托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与成本之和比由各投资者分别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之和要小,因而具有监控的成本优势,但金融中介的监控成本优势受制于其客户的多样化。对比金融中介与证券市场在监控方面的作用,二者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各有其限制;但在激励机制方面,证券市场可以提供与股票挂钩的管理合同,而金融中介却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Fama,E.,1965."TheBehaviorofStockMarketPrices"[J],JournalofBusiness,January.
[2]Diamond,D.W.1984."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LI:393-414.
[3]Dow,J.andGrayGorton,1997."StockMarketEfficiencyandEconomicEfficiency:IsThereaConnection?"JournalofFinance,52(3).
[4]Leland,H.E.andPyle,D.H.,1977."InformationalAsymmetries,FinancialStructureandFinanciall.Intermediation."TheJournalofFinance.Vol32,May:372-387.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原则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79-02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而离岸市场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定义与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指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交易在货币发行国境内或境外、在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同时享受一定优惠待遇的独立的自由交易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大突破。和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一是业务经营不受管制。由于有关国家的政府法规及外汇管制措施对其约束甚少或不受约束,有免交存款准备金、资金出入交易自由、低税率及免税等优惠,可根据快捷方便要求创新业务。二是独特的利率体系。由于不需交纳存款准备金,不必参加存款保险,也无最高利率限制,故其存款利率相对较高,放款利率相对较低,存贷利差很小,对存款人和借款者更有吸引力。三是结算手段先进。离岸金融市场业务结算多通过电讯手段完成,所以资金调度灵活,手续简便,有极强的竞争力。四是资金交易规模庞大,是典型的批发市场。市场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数额极其庞大,可自由兑换货币种类多,能满足不同筹资者不同期限、数额、用途的需求。五是银行间交易为主。在离岸金融市场中,资金的借贷以及外汇的买卖主要是银行或大型机构间货币资金的余缺的调节。
二、离岸金融市场风险对我国的影响
(一)信用风险
1.有限渗透模式加大离岸资产风险
国家外汇管理局《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允许银行利用在岸资金在一定限额内弥补离岸账户资金头寸的不足。而从我国目前的离岸银行业务来看,境内外机构通过相互担保可以使资金在一定程度下流入和流出,因此我国离岸市场采用的是有限渗漏的内外分离型模式。从管理层角度,选择该模式主要是为了降低离岸账户的风险,可以通过银行内部两个账户的流动,用一定限度内的在岸资金弥补离岸账户头寸不足,从而提高离岸账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渗漏的内外分离模式给试点银行提供了一个在他们认为需要时就可以将在岸资金补充离岸头寸的冒险机会,这势必导致离岸贷款迅速膨胀,大大超过离岸存款的Y金来源。有关银行将在岸资金渗漏到离岸账户中去,一旦离岸贷款不能按时收回,或者离岸市场的存贷款不能自求平衡,就只能冒险继续追加在岸资金以弥补离岸账户的存贷款缺口,进而打破在岸资金向离岸市场渗漏的限度。如果在岸资金的补充不能及时到位,离岸业务又势必出现亏损,这是所有商业银行都不愿看到的。在岸资金对离岸市场的注入,在短期内可能会缓解离岸市场的风险,但在长期却会形成相反的效应:离岸市场越来越依赖在岸资金的补充,离岸市场的风险甚至亏损相应地不断传导到在岸市场。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离岸银行业务的呆坏账。可以肯定,如果当初离岸和在岸两个账户完全分离,不能相互渗透,则有关银行只能根据离岸存款发放离岸贷款,就不易造成离岸贷款规模的过于扩张了。尽管短期内有关银行因为不能及时得到资金的补充离岸业务可能陷入困境,但这会促使银行业形成必要的谨慎和自律,从根本上避免离岸市场的巨额亏损。
2.转嫁金融风险
随着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增长,外资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日益显著。一般而言,为了提高投资收益率,企业倾向于提高负债率,这是因为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利率时,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使本币资产和本币负债相匹配,更加重视在东道国和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但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提高负债率,因为随着负债率上升,财务风险加大,其融资成本(贷款利率)将上升。因此,对于奉行激进经营策略的企业而言,如果能够向公众和金融机构隐瞒其真实负债水平,将有助于其扩大融资规模而不至于推高贷款利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拥有不透明“优势”的离岸金融中心无疑是最佳选择。借助离岸中心,一家集团公司可以在集团整体债务水平很高的情况下,将其控制下的信息披露义务较高的子公司账面债务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而集团整体的高负债不为人所知。对于我国而言,外资企业借助离岸公司推行高负债经营,最终发生债务违约而殃及向其在华子公司放款的中国金融机构。
(二)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一方面,我国缺乏统一的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制度,贷款的发放主要靠各行自己的信用评级以及贷审会的审查评估,主管因素过多,这种审查评估的效率即便发挥到极致也抵不上专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更何况在离岸业务发展比较迅速的情况下,客户多为驻外中资企业或境内外资企业等“非居民”,许多贷款甚至没有经过严格评审就已发放,使贷款无法收回,造成大量呆账坏账。另一方面,银行缺乏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的工具。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要求利率和汇率完全市场化、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利率受国际市场资金供求的影响,汇率波动为世界市场行情所决定。由于这个市场上的利率和汇率的波动都相当频繁,而我国银行还处于在这两者都相当稳定的机制中,对利率和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认识不足,反应不敏感,更缺乏有效的规避措施。正是缺乏这些交易产品和工具,使得我国离岸账户完全暴露在风险敞口之下。
(三)法律风险
1.配套政策落后。由于离岸业务处于试点状态,管理层对发展离岸业务尚有疑虑,因此对离岸业务发展的态度不明确,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如税收政策、保密制度等都没有明文规定,使离岸金融业务对比其他金融业务难以体现出应有的优势,且在实际业务中手续比较复杂,环节较多。业务开展初期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完全是在“法律真空”状态下进行的。实施的管理办法中对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几乎完全是一种事后监管,根本无法在离岸金融业务开始时发挥规范约束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试点,使离岸金融业务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政策尺度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主观性,注定要付出沉重代价。
2.隐性外债。我国开办和利用离岸金融市场的目的之一是为我国经济建设筹措资金。离岸资金的流入就成为外债。但是现实中有部分资金的流入逃避审批、登记,使管理当局一定程度失去对外债规模的控制。其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种:一是一些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利用海外子公司从离岸金融市场筹资后通过内部调拨转移给国内机构使用。二是借投资之名,行融资之实。我国隐性外债的相当一部分是国外机构包括我国驻海外机构以投资名义对境内机构提供的借贷。三是对外担保,我国外汇管理条例虽然规定了对外担保需要获得对外负债审批和进行外债登记,但依然有不少外债或者是既没审批也没登记,或者是获得审批却没登记。从而影响国家对外债规模的控制和外债真实水平的反映。
3.非法逃汇、套汇和骗汇。一方面离岸市场游资冲击境外外汇市场所造成的汇价巨幅波动会诱发非法逃汇、套汇和骗汇行为,从而给人民币带来贬值或升值压力。另一方面,一部分企业利用《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缺陷,通过离岸业务以逃汇套汇。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势必造成离市场和在岸市场的外汇资金价值差异,给企业提供了利用离岸市场赚取这个价值差异的机会,使得他们有可能将境内资金转移到离岸市场,也可能将离岸资金转移到境内市场。
三、构建我国离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
(一)加快离岸金融相关法律的建设进程
我国目前关于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只有 1997 年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1998 年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则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的有关条款进行监管。法律风险是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瓶颈之一。纵观国际主要离岸金融市场,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来约束离岸金融机构的行为。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事先进行规范性监管程序设计,及时出台离岸金融法律规范,使之符合国际监管标准的要求,防止钻法律空子的投机违规行为发生,确保健康稳定的离岸金融秩序。
(二)建立我国特色的离岸风险管理
以巴塞尔协议为例,新版的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较高的要求,在以信用风险基础上的风险资产充足率要求为 8%,同时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资本提出额外的要求。同时对于银行的信用、市场、操作风险提供了更严格的风险管理方法。巴塞尔协议有助于国际银行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但我国在实施巴塞协议时,应该基于本国的国情,打造适合我国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我们还强调,在满足最低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银行还应该重视改善风险管理。
(三)协调风险管理和离岸市场发展的关系
离岸金融是高风险的行业,若监管不力,会导致离岸市场秩序混乱,形成金融风险,为达到防范风险、保证离岸市场安全的目的,先期可以通过强化管制,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控制金融产品的价格。如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但放松管制,鼓励充分竞争才是防范风险的根本途径。这样离岸金融风险会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逐渐释放,监管当局和离岸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金融市场;风险权重
本世纪初,美国政府为扭转经济的不景气,防止经济衰退,采取低利率及减税等措施,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促使银行及金融机构对“次级信用”人借出大笔贷款,有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供给者甚至以降低门槛为手段大力挖掘消费者的购房能力,拓宽自身盈利空间。2006年以后,随着美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为避免通货膨胀,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水平。利率的上升加大了借款者的成本,导致浮动抵押贷款违约率提高,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次级贷款比重出现大幅攀升,美国次级住房按揭贷款的违约率创近10年新高。违约率的大幅提高拉响了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危机警报,随着大量借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次贷”风波迅速爆发和升级,并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
一、美国“次贷”风波产生的原因
导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主要根源是放贷冲动、风险集中释放以及监管缺位。
(一)放贷冲动。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同时,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据统计,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总规模大致在8600~13000亿美元之间,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4500~6500亿美元之间,从而留下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
(二)风险集中释放。2003年以来,美国政府为保持经济稳步发展,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积极减税。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复苏导致住房需求增加。一些次级抵押贷款提供者为拓展自身盈利空间,采取猎杀放贷的手段,没有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详细信息,以“低门槛、低首付、低担保、低要求”向各类人群发放次级抵押贷款,房地产市场出现供求两旺、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房价大幅上涨,抵押消费迅速增长。同时,一些按揭经纪人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为多挣佣金,利用家访、电话、邮寄资料、电子邮件、互联网弹出广告等各种方式,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等等,诱骗消费者上钩,而“咬钩”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中最弱势的。由于次级房贷放款中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的繁荣,房产市场也出现泡沫,加之近年来美国的货币紧缩、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及利率升高增加了可浮动利率房贷的利息支出等因素,使低端房贷消费者还贷压力不断加大,违约率不断上升。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七倍。由于违约率不断攀升,提供购房信贷和住房抵押消费贷款的各类金融机构大都陷入困境,不良资产激增,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率上升,资金周转紧张。
(三)金融机构监管缺位。美国在次级抵押贷款的监管上是缺位的并长期不作为。其一,对风险估计不足,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2004年2月,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在对全国信用社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贷款机构提供比传统固定利率更好的另类房贷产品,美国消费者可能会从中获益。”从演讲中看出,当时美联储领导层似乎在鼓励开发并使用可调整利率房贷,而今天正是这类贷款坏账,导致众多借款人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其二,金融管理层自相矛盾,一面加息,一面鼓励房贷。早在2004年春天,金融监管部门已开始关注贷款标准放松的问题。与此同时,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至5.3%。另一边却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席卷数百万美国住房所有者的大风暴。其三,监管手段滞后。2005年5月,媒体开始报道,经济学家对新增房贷的风险发出警告。同年6月,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他本人也担心新型房贷产品泛滥。但金融监管部门从2005年12月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旨在遏制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直到危机爆发前四个月,即2007年3月初,金融监管部门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
二、美国“次贷”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过热。在这方面,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毫不逊色”。在我国,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大行其道几年,而且即使到现在,除银监会及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有所察觉之外,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对此仍无动于衷,“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然是房地产市场主流意见。但实际上,当美国打破这种神话时,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暴露无遗。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就会受到严重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说,“次贷”风波对中国有一定启示。
(一)金融市场的盲目扩张将可能导致收益与风险相背离。目前,国内银行基本上是国有银行或国有股份占主要比重的银行。这些银行为自身短期效益,往往采取盲目扩张住房按揭的做法。它们不仅放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者进入市场的条件,也不严格遵守银监会的相关指引,甚至采取各种方式规避这种指引,如,加按揭、转按揭等。这些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导致房产贷款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末,我国个人商业房贷余额已达2.3万亿元。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曾估算按揭贷款的违约风险:对照香港20年的经验,利率上升、房价波动以及贷款人偿还能力下降等三大因素诱发的房贷违约率可能超过18%,房贷违约很容易转换成未来几年内的银行坏账。银监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假房贷”、“假按揭”案件也相当突出。同时,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越来越大。而许多商业银行却一直相信房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涨不跌,争相抢食房贷“蛋糕”。但我国房地产价格到底有多大“泡沫”?一旦市场信心丧失,泡沫在顷刻间就会破裂,房屋价格便迅速下跌。这样,很可能会导致收益与风险相背离,危机就可能爆发。
(二)“信用等级”制度不健全将导致房贷市场存在隐患。从住房按揭的对象看,我国按揭贷款者中的大部分人连“次级信用”都不及。这几年,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几乎都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既然人人都能从银行获得住房按揭贷款,那么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可分。甚至不少人利用假信用,从银行套取大量贷款炒作房地产。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这种没有信用的人不会暴露出来,因为过高的房价会把这些潜在风险完全掩盖起来。但如果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暴露出来。
(三)风险权重聚集在银行体系将导致化解风险的能力不强。一方面,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较低,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我国正经历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阶段,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特性,使银行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别垂青于住房抵押贷款,而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造成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信贷的增长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以房价收入比来度量,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无疑也越来越具有美国式次级抵押贷款的特征,只不过银行迫于监管的压力仍要求一定的首付比例,这似乎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借款者违约的风险。但随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越来越大。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准备不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又相对较低,这使商业银行一旦被暴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面前时,其应对能力就会相当脆弱。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有相当比重,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就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提醒我们,越是在市场繁荣的时期,越应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如果房价出现向下逆转的趋势,这些聚集在银行的风险就可能爆发出来。
三、对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次贷”危机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重视房贷等风险,提高应对房贷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应考虑以下几点措施:
(一)科学看待和运用金融创新,稳妥地推进信贷市场的发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蕴涵着大量的金融创新。通过创新,一方面贷款机构进一步挖掘客户资源、拓展还款方式,有效分散和转移了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使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日趋活跃,美国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共性现象突出,信贷资产占较大份额,风险多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风险释放方式单一。这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加以解决。因此,银行监管部门应积极鼓励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应把加快金融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纳入董事会的重要职责,认真对待、科学安排,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在创新产品过程中,要切实防范金融创新风险。金融机构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借鉴国外防范风险的经验,注意多方面的风险,警惕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绑架效应”,着力做好防范风险的制度准备、人才准备和技术准备。还要加强金融创新制度建设。“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如监管制度的缺失、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等。而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系统性的,破坏力极强且不易扭转。因此,要重视市场制度建设,把商业银行审慎经营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杜绝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经营行为的发生。监管部门应重视对金融创新的制度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
一、财务决策内涵
财务决策是对财务方案、财务政策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又称为短期财务决策。财务决策的目的在于确定最为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只有确定了效果好并切实可行的方案,财务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益,完成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因此财务决策是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决策需要有财务预测的基础与前提,财务决策则是对财务预测结果的分析与选择。财务决策是一种多标准的综合决策。决定方案取舍的、既有货币化、可计量的经济标准,又有非货币化、不可计量的非经济标准,因此决策方案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
按照决策所涉及的内容,财务决策可以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前者指资金对外投出和内部配置使用的决策,次者指有关资金筹措的决策,后者指有关利润分配的决策。另外,财务决策还可以分为生产决策、市场营销决策等,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领域中生产加工方面的决策与销售中有关价格、销售量和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二、航运企业财务决策中市场风险分析
(一)航运价格周期性波动 国际航运市场受到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国际贸易与供求的影响,呈周期性波动。受国际航运市场的影响,航运价格也呈现周期性的波动。航运企业能否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及保持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与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输成本。而航运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使得航运企业处于低利润甚至亏损状态下运营。由此,航运价格的波动风险将直接对航运企业运营业绩产生影响。
(二)燃料油价格波动 燃料油成本是航运企业营运成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以2008年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燃料油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30%左右。其他航运公司这一比例则更高,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国内许多航运公司缺乏有效的控制燃料油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影响的管理方式,而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燃料油价格的上涨。燃料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必然会导致燃料油成本的上涨。一方面,这将导致航运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降低航运企业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加大企业财务业绩水平的波动,不利于企业进行投资与融资。
(三)利率波动 与其他行业相比,航运业的特殊性在于其设备很大比例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的方式引进的。由此,航运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存在于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和债券的发行中。以浮动利率融资的贷款和债券的发行,会因市场利率的上升而蒙受损失。当然,浮动利率债务可以起到一定的风险对冲作用。当利率上升时往往也是经济需求旺盛的时期,航运公司增加的收益可以抵消利率上涨而增加的利息费用。而经济衰退时期,利率的下降也会减少利息费用。对于航运企业而言,在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由于资产负债表内外头寸价值或金融工具价格距离可以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而重新调整的时间长短不同,从而可能导致其价值和收益发生差异。如果在利率发生变化时,航运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各自调整的数量不一致,就会发生利率风险。对于上市特别是在海外上市的航运企业来说,利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股价。
(四)汇率波动 在当今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各国的货币制度与政治经济的差异,汇率的波动是必然的。因此,外汇财务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企业来说,汇率的风险是双面的,企业有可能从外汇的交易中获得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从财务的视角看,航运企业从融资、项目投资到企业日常经营中的收支项目,大部分是以外汇来计价结算的。尤其的债券的发行,由于其时间长、数额大、还本付息面临的外汇风险更大。对于我国大部分航运企业来说,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航运企业收入大幅度下降,利润总额降低。
三、航运企业财务决策中风险管理解决对策
(一)充分使用资产与业务组合策略 对于航运企业来说,航运市场经济景气时,运费上涨,拥有越大的运载能力则盈利能力越强。而当航运市场经济不景气时,拥有越大的运载能力将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应对航运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航运公司采取的最优资产组合配置为:在运费上升的时候,通过减持现金来持有更多的航运资产,从而达到增加公司盈利的目的。而在运费下降或处于低位的时候,航运企业则应该增加现金持有量,以增加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与其它商业投资的机会。航运业的高波动性使得大多数国际航运企业意识到,单纯的规模扩张并不能消除这种行业整体的波动,为了管理波动风险,航运企业必须走多元化道路。从表1中各航运企业多元化业务分布中可以看出,中国航运企业扩张方向相似度较高,都在海运业务外进入了物流、港口、造船、集装箱、贸易等领域。而做为“航运老大”的马士基则将多元化业务指向石油、零售等高风险回报率业务领域,通过引入石油开采与造船业务,马士基在努力对冲主业成本的风险,同时,引入石油与零售业务也提高了马士基的风险资本回报率。
国际上另一种应对航运价格波动的方式是使用远期运价合约(Forward Freight Agreements, FFA)。FFA是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远期运费协议,是一种纯粹的金融产品,使用FFA进行价格风险转移和套期保值能有效的规避与减少航运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适时使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燃料油价格风险 航运业的高波动性来自于它对影响因素的高度敏感性,而这些影响中最难以预测的就是油价。油价的波动决定着船用燃料油价格的波动,而燃料油正是航运企业成本的重头,一般占到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与国外航运企业相比,我国航运企业明显缺乏有效的防范燃料油价格上涨的工具。国内航运企业主要通过集中采购、规模采购、降低能耗或将燃油价格上涨风险转嫁给客户等手段来控制企业燃料油成本。从长远看,这将不利于保持企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期权、互换和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则是较好地控制燃料油价格波动风险的手段。国内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与风险偏好选择适合的套期保值工具。目前国内与石油相关企业大都通过新加坡石油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国际燃料油价格走势一般较难判断,因此,制定套期保值计划对于防范燃料油价格波动风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通过多种手段降低利率风险 首先,为了达到降低利率风险与降低成本的目的,航运企业可以选择在长期债务的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对于外债额度较大的船舶融资项目,应该对融资交易方案与利率互换方案进行公开招标。其次,航运企业可以基于当前与未来经济状况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利率的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减少利率风险敞口与利率意外变动的风险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率波动较大时,可以通过灵活安排银行贷款规避利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即在利率下降时保持较高的存款比例,提前还贷降低财务费用,而在利率上升时,可以提前支取、并再存入以套取较高的利率。再次,航运企业还可以利用货币市场保值、远期市场保值、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对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四)积极采取外汇风险事前防范措施 航运企业在对外提供海运服务或劳务输出、资本借贷、船舶买卖等谈判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合同中使用的货币、结算方式、合同价格等易产生汇率风险的因素。在货币选择方面,收汇应坚持“出口收硬币,进口收软币”的原则。提供服务或者劳务,享有债权,以硬币计价可以有效防止汇率下跌造成的损失,而在进口服务或者劳务时以软币计价则可以有效减轻因汇率上扬造成的付款负担。当然这种策略的成败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在实际中应该权衡使用。另外,订立货币风险条款也是企业减少外汇风险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将汇率造成的损失分摊给买卖双方来减轻企业因软币收汇、硬币付汇而承受的外汇风险。在航运企业对外提供海运服务或劳务输出、资本借贷、船舶买卖等合同签订以后,外汇风险就已经存在。航运企业可以通过选择远期外汇交易、择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即期外汇交易、出口押汇、外汇期货交易等方式买卖外汇,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外汇的风险。
参考文献:
在债市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表现
从2016年10月下旬开始,银行间债券市场经历了一轮价格暴跌,10年期国债利率在短短一个多月从2.65%上行至3.35%,短期品种飙升超过150bps,引起债券价格快速大幅下行。
在这一轮市场风险“压力测试”中,我国商业银行表现不佳。2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2016年的数据显示,剔除金融衍生品影响,仅有1家银行实现正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有23家出现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占比达92%,另有1家尚未开展相关业务。2015年,上述25家银行中仅有4家出现公允价值变动亏损。部分银行在年报中明确提出,2016年亏损的原因是交易账户债券估值缩水。由此可见,市场风险经对单体银行的财务表现产生很大冲击,而商业银行相关管理能力与风险现状不匹配。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缺陷
商业银行面临市场压力表现不佳,外部市场流动性匮乏是主因,叠加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从而造成巨大影响。
外部市场条件的缺陷
一是债券市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割裂,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割裂,导致债券市场深度不足,发行频率和交易频率低。
二是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做市商承担报价义务却没有相应的政策优惠和盈利模式,在债券价格发生巨幅波动时,还可能会被动承担亏损,因此做市商往往缺乏足够的报价意愿,而做市商报价能力不足又反过来对市场流动性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也导致了投资者行为一致性现象,这限制了市场流动性的提升。
四是风险对冲工具缺乏,建立在债券产品之上的衍生品品种不丰富,且市场认可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无风险套利难以操作,无法平滑债券市场中出现的价格扭曲,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发展。与商业银行投资的传统固定收益债券品种的业务量相比,目前银行对于利率互换等套期保值工具的使用相对有限,市场能够提供的对冲工具和容量十分有限。遇到利率上行时,银行主要通过出售债券以规避公允价值损失,当大量市场参与者行动一致时,进而导致债券价格进一步杀跌,形成踩踏效应。
商业银行自身的缺陷
从手段看,是对冲工具应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互换等对冲工具的应用范围、应用深度等,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商业银行尚未获取衍生品交易资格,无法使用利率对冲工具。有资格参与利率衍生品交易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冲经验仍然不足,存在对冲效果差等问题。2017年4月,全国中小型银行持有债券占市场债券总量的15.76%,中小型银行持有企业债占全部商业银行持有总量的58.78%。中小型银行应用对冲工具等主动风险管理能力上远未达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水平,但却持有大量债券,且企业债券在整体结构中占比偏高,潜在风险不可小觑。
从管理看,是内控体系不足的问题。一是内部管理政策存在缺陷。部分商业银行在债券投资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真空地带,没有针对债券投资建立专门的制度流程,银行在债券投资规模、投资品种(利率债/信用债)、债券投资的会计分类标准等方面缺少业务指引和制度规范,操作中无章可循,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限额管理存在缺陷。限额管理是商业银行债券交易市场风险防控的主要手段。但在限额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限额制定的随意性大,缺乏方法论。既不能自上而下地从市场风险偏好中细化分解出债券投资的子限额,也不能自下而上地的从业务需求、历史数据上科学地解释限额的计算方式,缺乏符合实际且逻辑严谨的市场风险限额方法论。限额制定方法的不合理,导致限额使用率偏低,与实际情况脱节,起不到有效的管理效果。第二,缺少对交易前台层面的风险约束。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限额多为风险管理层面的限额管理指标,由于获得市场风险数据存在时滞,大大降低了限额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交易员因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其市场判断和交易行为对投资结果影响巨大,缺少针对交易员的直接约束,容易造成风险失控。第三,限额覆盖面有限,设置缺乏合理性。限额设置过于简单,导致管理的敏感度不足。
从根本看,还是人的问题。一是高级管理层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目前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关注点还是以传统信贷业务管理为主,对风险的认识侧重信用风险管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各类交叉风险不断凸显,高级管理层对债券价格剧烈波动背后影射的风险形态的变迁尚未充分警醒,对各类新型风险的认知存在短板。二是从业人员对市场利率走势反转的预判不足。2016年第四季度,银行间市场利率收益率曲线陡增,商业银行对此的预判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存量债券市值缩水显著,进而对年末估值损益、资本公积等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三是投资管理人才短缺,相对券商、基金等同业机构,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难以吸引高级投资管理人才,这会影响银行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和管理能力。
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
由上到下,解决人的认识问题。一是推动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对各类新型风险的认知,须不断加强对包括市场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的学习,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提高风险认知,切实对各业务领域的风险点、风险水平、潜在风险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二是推进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研判。各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与业务规模、范围相匹配的投研团队,研究部门与业务条线互动,动态调整投资策略,确保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稳步拓展业务发展。三是要培育风格稳健、专业能力较强的交易员团队,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建立人才储备。
由表及里,完善内控管理体系。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应对新的情况和变化,持续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推动商业银行不断完善限额管理体系,细化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对限额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调整,确保限额指标的科学性、适用性。
由内到外,加强利率衍生品工具的使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利率波动将更加频繁和剧烈,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对于具有利率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来说,应充分发挥利率衍生品在银行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各类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规避风险;对于尚未取得利率衍生品交易资格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投资组合设计、模型验证修订等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的利率衍生产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入场门槛高、市场透明度低、部分品种流动性差,选择交易对手困难等问题。随着市场研究者和参与者的不断增加,也有助于利率衍生产品市场协调发展,更好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进而促进整个利率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股指期货 市场风险管理 策略
全球化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促使国际投资更加具有广泛性,许多新兴证券市场出于拓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需要,大多将股指期货作为首选品牌,我国的股票现货市场由此获得了新的发展,且已经发展成为较发达的现货市场,因此,内人士加大了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与策略的研究力度。可见,在股指期货日渐完善的环境下,本文对于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与策略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股指期货的特征与风险种类
(一)股指期货的特征
以股价指数作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被称为股票指数期货,股指期货交易不具有当即实现性,而是以保证金,必须以现金代替,其特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为交易费用低,股指期货交易成本仅为股票交易成本的10%左右;第二为可提供便利的卖空交易条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股指期货交易中会拥有卖空的交易头寸;第三为较高的杠杆比率,其杠杆比率高达28.1%;第四为较高的市场流动性;第五为其属套利工具,且套利种类多样,除现货与期货市场进行的指数套利外,在不同的指数合约、不同月份取货合约间均有产生套利交易的可能;第六为具风险管理功能。
(二)股指期货的风险种类
股指期货交易的风险较之于股票现货交易,其风险性较大,一般而言,股指期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两方面,因其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将不确定性来源因素作为划分依据,股指期货交易的风险又被分为会计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市场中的中介机构与投资者等微观主体均将管理个体风险(即非系统性风险)作为主要任务,此种风险不仅会伤及自身,还会因金融结构在经济金融系统中的传染性与核心敏感地位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风险,因而交易所、中介机构、投资者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均应以所面临的风险特征为依据,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
二、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措施
就风险防范体系而言,风险防范的方式、手段以及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介机构的防范体系应以控制风险投资者为主;政府监管部门与交易所则应以管理系统风险为主;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本身所依赖的市场投资技术、理念以及战略等。
(一)优化期货市场运行机制
政府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到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的传染风险与联动风险,因而对系统内的风险管理范围应不仅仅局限于股指期货市场一方面,故而应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支撑,首先应对与当下不相适应的《期货市场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修改,并针对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的结算、交易、监管以及风险控制等作出与实际相适应的法律规定;其次应致力于对完善有效证监会―交易所二级监管体系、行业自律监管体系的构建,以对股票现货市场进行规范,实现股票现货监管与股票指数期货监管的联合与协调管理,进而加强培育市场套利者,同时对证券期货市场的分业经营起到突破作用。
(二)促使资金管理更加有效
就投资者而言,其资金是股市期货市场中的关键因素,当投资者持有足够的资金时,无论期货市场做空或做多,均可使其在期能够对期货市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完善的资金管理尤为重要。首先,资金规模应合理设定,投资者自身对资金规模的把握除了将风险承受能力考虑其中外,还应对与投资项目本身的特性有所了解,以此来确定最佳的投资规模,且每个投资者均应对进入股指期货市场的资金规模进行合理的控制,投资机构在经融资获得资金时,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或会出现不利的短期调整,并以融资金来追加保证金,防止被震仓出局,由此可见单个投资者应具备合理控制资金规模的能力,以便在面临重大亏损时也能使股指期货交易资金总额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其次应确保资金管理的合理性,股指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工具的一种,其流动性较之于现货市场要高,因而应注意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资金分配比例。
(三)完善股指期货风险管理制度
当前,股指期货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会员资格审批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强行平仓制度、稽查制度以及风险准备金制度,针对上述制度应不断加以完善,以更好地防范股指期货投资市场的风险。
(四)建立良好的操作策略
股指期货交易中存在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电脑系统故障、人为错误以及欠完善的内部控制与处理步骤等,故而还应加大对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力度,以确保交易运作的科学性。首先应保证决策方向的正确性,运行机制应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张而不断健全,并注意其发展的时效性与阶段性;其次实现对决策动态的调整,除了考虑好最初的阶段外,还应考虑到后续环节;最后确保交易的计划性,因股指期货交易流动性强,在技术不断细化的条件下应制定出与市场发展趋势相符合的规程。
(五)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机构投资者对风险的控制主要来源于基欧资机构基层与高层两个方面,但在实际上以高层风险防范意识为主,因而有必要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高层管理者应对衍生工具运作、整体市场运行有全面的了解,不断对风险指标预警体系进行完善。
三、结语
国际投资随着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而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为股指期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其在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结构、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对国外投资者吸引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风险管理便尤为重要。只有对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落实有效的资金管理与股指期货风险管理制度,才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朝阳.股指期货对我国A股市场的影响――由单边市时代向双边市时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的转变[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2(04):38-40+120.
[2]何明明.国际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及其借鉴[J].区域金融研究,2010,3(10):57-61.
风险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the Market Risk Management of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 Based on GRACH-VAR Model
陈倩文 CHEN Qian-wen
(湖北经济学院,武汉 430205)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Wuhan 430205,China)
摘要:随着余额宝等基于互联网的理财产品迅速占领投资市场,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思维下金融理财的一大新模式:凡是有留存资金就关联货币基金。本文引入VAR模型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进行风险分析,以余额宝2013年5月上线至今的万份收益为样本数据,探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性,评估其市场风险。借鉴前期相关研究,GARCH-VAR 模型可以很好地刻画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性, 研究发现: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市场风险仍处可控范围,波动性较小。
Abstract: With Internet based financial products such as Yu′ebao occupying the investment market rapidly, a new financial mode under the Internet appears: all retained funds associated with monetary fund.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VAR model to analyze the risk of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 Taking the 10 thousands of earnings of Yu′ebao since May 2013 as the sample dat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arnings volatility of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s and evaluate the market risk. Referring to previous studies, GARCH - VAR model can well describe the volatility of yield seque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s market risk are still controllable with light volatility.
关键词 :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风险;GARCH-VAR模型
Key words: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market risk;GARCH-VAR model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178-03
1问题的提出
自余额宝点燃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力军迅速占领投资市场,全民理财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更加开放、快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资金的流通效率更高,无论是对于资金使用方,还是对于资金提供方,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以余额宝为例,邓雄(2014)提出,余额宝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居民的理财思维,不再单纯的依赖银行存款,给广大居民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与传统理财产品相比,互联网理财更容易得到年轻人的接纳。而且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参与门槛较低,基本上适合所有的人,在理财产品的交易费用方面,互联网渠道的相关成本费用更低。
互联网理财产品一经出现迅速占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本文看到了互联网思维下金融理财的一大新模式:凡是有留存资金就关联货币基金。据近日公布的余额宝——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2014年年报,截至去年底,余额宝用户数已增至1.85亿人,规模达5789.36亿元,较2013年底的1853.42亿元,增长了2倍多。作为普惠金融的表率,去年余额宝为用户创造了240亿元的收益。
事实上,自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诞生以来,争议与质疑声不绝于耳,其中大多数主要针对其市场风险、内部风险、行业风险等。然而,由于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定性研究和理论分析,并未在实际数据的基础上实证讨论,缺乏一定的可信度。因此,本文引入VAR模型进行风险分析,以余额宝2013年5月上线至今的万份收益为样本数据,探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性。
2方法介绍
VAR的实质是考查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VAR模型的推广始于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学家Christopher Sims于1980年发表的著名文献。在分析金融市场、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变量等方面,需要使用较多的数据和信息,基于VAR模型的基本属性,其在宏观经济分析过程中,实用效果非常不错。
一般而言,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情况的计算方法分为两种,即七日年化收益率和万份收益,两者计算公式不同,侧重点各异。具体来说,每日万份收益,其含义就是投资者投资的一万元,一天可以获得的收益;而七日年化收益,就是最近七日的平均收益,在经过年化处理之后的收益率。在该文分析研究过程中,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分析,用的是每日万份收益的对数收益率来刻画波动性,即Rt=lnPt-lnPt-1,式中Rt是基金每日万份收益的对数收益率,Pt是第t天的基金每日万份收益价格。
3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从图1中可以看出,增利宝当日万份收益的对数收益率的均值为1.290610%,中位数为1.2381%,标准差为0.213295,说明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因为偏度为2.486574大于零,从而说明收益率呈现一定程度的右偏,峰度为23.19661大于3,说明其呈现出“高瘦”(尖峰)的特征;而JB统计量为11951.55的伴随概率为零,这个情况说明,统计结果拒绝原先的假设,也就是说,每日万份收益率是不服从正态分布的。
3.2 ARCH效应检验
3.2.1 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由表1可以看出增利宝当日收益率的ADF的统计量为
-3.974319,并且其伴随概率为0.0099小于1%-10%的置信水平的ADF值,所以在置信水平为1%的情况下拒绝增利宝当日万份收益率序列有1个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当日万份收益率序列是平稳的。
3.2.2 均值模型的建立
一般金融资产收益率方面的研究表明,银行当日收益率序列服从自回归模型,因此本文建立当日收益率序列对自身滞后性回归的AR模型,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最终建立P=4的AR模型,回归模型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本文中建立的AR自回归模型中的回归因子R(-4)系数相应的伴随概率P值为零,表明参数检验的结果是非常显著的,具体的回归方程如下:
Rt=1.282684+0.725566Rt(-4)+εt
3.2.3 ARCH效应的图示法检验
ARCH效应检验的方法是在残差时序图中观察残差序列是否出现了波动集聚现象,即大的波动后面常常伴随着较大的波动,小的波动后面常常伴随着较小的波动。
由图2残差序列图,可以发现小波动集群部分中开始的小波后面紧跟的是较小的波动,显示出残差方差序列波动较小。
3.2.4 ARCH效应的自相关函数检验
ARCH效应的自相关函数检验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残差平方序列的自相关图和自相关函数值计算的Q统计量判定是否存在ARCH效应。如果残差平方序列的自相关图出现“拖尾现象”,则说明原序列存在ARCH效应;如果残差平方序列的Q统计量的伴随概率都小于显著性水平,则说明原序列存在ARCH效应,由自相关函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自相关函数图呈现缓慢衰减态势。
3.2.5 ARCH效应的ARCH-LM检验
ARCH-LM检验主要是通过输出的F统计量以及卡方统计量来判断是否存在ARCH效应,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观察表3中F统计量和卡方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都为零,拒绝收益率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的原假设,因此ARCH-LM检验结果认为原序列存在ARCH效应。
综合上述各种检验结果显示增利宝每日万份收益率序列存在ARCH效应。
3.3 GARCH模型的估计
由于在图三中已经发现了每日万份收益率存在ARCH效应,因此单一的AR模型不能有效的拟合该收益率序列的“集聚效应”,需要建立GARCH模型。而考虑到金融资产收益率与金融资产风险的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在均值方程中加入随机误差的条件方差项建立GARCH模型。
考察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的增利宝当日万份收益率,根据GARCH的原理,得到GARCH (1,1)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得出GARCH (1,1)的方程如下:
继而对GARCH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ARCH-LM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观察表5中GARCH(1,1)残差序列F统计量和卡方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都远远大于10%,接受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的原假设,因此ARCH-LM检验结果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
3.4 基于GARCH模型下的VAR的计算
利用GARCH(1,1)计算条件方差σt2,进而可以得到相应t时刻的VAR的计算公式:VaR=Rt-1*Zα*σt,其中,Rt-1表示滞后一期的当日收益率,Zα表示在置信水平为a下的分位数。
使用EVIEWS估计得到置信水平为99%的VAR序列,其最大值为3.094881%,最小值为0.059548%,与实际收益率相比,真实收益率最小值大于VAR最小值,说明对VAR序列当日收益率序列进行较好的拟合。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余额宝理财产品收益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其收益率波动性并不是很大,并且其收益当前很多货币基金里面,处于中高位置,比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要高,最重要的是其市场风险尚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态势仍值得我们时刻关注。近期的杭州萧山支付宝大规模瘫痪事件就足够引起反思。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其面临的总体风险也在提升,一旦出现局部风险点出现,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一定的系统风险。因此,本文就互联网理财产品现阶段存在的市场风险提出几点建议。
①尽管庞大的基础客户依然能给互联网金融巨头带来稳定的客户群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其实十分严峻,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使得不同的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利率出现分化,总体趋势是存款利率上升,这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货币市场基本收益率的下降,也降低了余额宝类货币基金的收益;在股市向好的情况下,不仅银行存款出现搬家,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也遭到客户大面积的赎回。这三座大山使得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下降,很难维持这种较快的发展速度。互联网金融不妨另寻出路,根本改变其商业思路,彻底打破传统金融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把社交精神与互联网金融思维紧密结合。以平安集团新推出的“壹钱包”为例,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社交化,可以帮助客户进行财富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管理。
②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理财不断深化的趋势,其积累的用户数据和相关资料,越来越复杂。互联网金融巨头加强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风险合理定价的相对优势,依然要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及时推出相应产品,在UI设计上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提高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的心理效用,形成消费习惯和消费经验。用户的使用习惯决定一切,亿万级的用户规模是没有耐心去学习使用一款新的应用的,因此,在全民应用上搭载互联网金融无疑是双赢之举。
③调控市场风险是以解决技术风险、系统风险为前提的。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传统金融的深化及延伸,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传统金融。因此,要创新先要固本,最基础的技术支持和系统维护一定得跟上甚至超前市场的发展,为市场的不确定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光辉,吴超,吴栩.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模型选择研究[J].金融改革,2014(12).
[2]丁扬恺.ARCH模型族在深圳成指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胡越.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4).
[4]邓雄.余额宝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J].区域金融研究,2014(12).
【关键词】交易账户 市场风险管理 银行账户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投资和交易业务规模逐渐扩大,市场风险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市场风险管理进一步成为我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之一。交易账户的设立和划分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资本计提的一项基础工作,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划分要求。但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引和自身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诸多局限,数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交易账户设立和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理论和实务操作上的困境。
一、交易账户设立的相关监管规定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交易账户包括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记入交易账户的头寸必须在交易方面不受任何条款限制,或者能够完全规避自身风险。而且,银行应当对交易账户头寸经常进行准确估值,并积极管理该项投资组合。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沿用了这一表述,并在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进一步规定,交易账户包括商业银行从事自营而短期持有并旨在日后出售或计划从买卖的实际或预期价差、其他价格及利率变动中获利的金融工具头寸;为执行客户买卖委托及做市而持有的头寸;为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头寸。与此相对,银行账户则为商业银行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表内外业务。事实上,这一对交易账户含义的表述与《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及基于此的我国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表述在字面上是基本一致的。
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的诸多不足之处,2009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加强了对交易账户的监管并对若干模型进行了修正,但并未对交易账户的定义做出实质性的修订;而我国监管机构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之后,也未再就国内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设立和管理提出更加具体的管理要求。
二、银行监管与会计准则对“交易账户”的划分标准:IAS 39与IFRS 9
2003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修订后的《IAS 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及相关指导原则,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和贷款和应收款四类,亦即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金融资产四分类”。基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的原则,我国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也使用了这一确认和计量方法。其中,前两类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虽然从定义的表述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市场风险监管规定的交易账户是基本一致的,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特性与交易账户的定义亦有重合之处。因此,虽然表述相似,但银行监管对交易账户划分的要求很难与会计准则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
银行监管当局对交易账户的划分规定主要基于对不同账户的风险管理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及准确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需要,若账户划分不当,会影响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算的准确程度;若银行在账户之间随意调节头寸,则会为其调整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提供监管套利机会。而银行监管当局对交易账户准确估值的要求和对内部模型法的鼓励使用,相对于会计准则为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强调的前两类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在计价方式上也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事实上,IAS 39在伊始就受到了众多批评,其焦点就在于公允价值的标准以及公允价值的可能滥用对信息使用者的误导。若以基于会计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推交易账户市场风险资本,无疑是不够精确和缺乏足够理论依据的。
(华南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金融市场的创新导致风险的激增,一方面体现在对跨国宏观经济周期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冲击。面对日益严峻的风险,如何能合理的发现、计量风险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风险;计量;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79-01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创新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不断向全球蔓延,不同风险特性的资本在全球金融市场间不断的被重组整合。金融风险的发生不仅对微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作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干扰,也严重威胁了跨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如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宏观上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也不再单纯表现为传统经济学概念上的生产相对过剩,更多的表现为金融风险,且爆发的频度和深度也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而日渐加强。如1997年,国际资本大鳄对泰铢的攻击引爆了亚洲金融危机,并波及了世界部分地区。在世界银行、各国政府的极力扶持下,虽然这些危机暂时没有导致类似1930年代那样的全球经济的大崩溃,但是它们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整个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不仅在空间上的影响表现为全球的传染,在时间上一般也都持续了相当一年以上。从微观上看,因金融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案例也层出不穷。1993年,美国奥兰治县在期货投资巨亏16.9亿美金,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数额最大的地方政府破产案。1995年,有200多年历史的巴林银行,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因衍生品交易损失13亿美金而轰然倒塌。
不论是宏观经济危机还是微观实体危机,其各自触发因素可能互不相同,但缺乏有效落实风险管理制度的共同特征导致它们无法控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但更深层次上则是金融风险激化的结果。而金融风险的激化总是和金融创新息息相关。贵金属作为流通货币的时代不可能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但也无法孕育出高速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可否认,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为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活力,但也是金融风险被无限制的放大、激活的主要原因。但是,人类行为的非理性决定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难会在危机爆发之前思考可能存在的风险,只在危机爆发后造成巨大损失面前才会思考形成的原因,探索对风险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才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不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参与市场个体,在创新金融工具之前必须对所暴露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特别在当下我国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的情形下,市场中各个子系统的风险不再是独立的风险来源,他们作为整体成为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时,迫使人们更加关注金融市场风险预测,尤其是如何才能准确、有效、可靠的计量风险。因此未来对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必定要立足市场整体,定量分析整个市场总体的风险暴露。而传统风险计量方法都是针对各自特定的范围或特定的金融工具,难以综合统一计量整个机构在市场中所暴露的风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VaR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风险计量框架被提出,并且逐渐成为了计量市场风险的标准方法[1]。
但VaR也有局限。其定义只说明了资产组合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某一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而市场的瞬息万变导致了从来没有一种权威、标准的模型来阐述这一定义。即使是要求使用VaR计量银行风险的巴塞尔委员会也没有规定必须统一哪种模型[2]。因此不同的市场参与者究竟适合哪一种计算方法、找寻最适合市场使用的计算方法一直是各国学者和监管部门不断探索的话题。从原理上对未来的风险价值的计算可以遵循两个思路,一个是归纳的方法,一个是演绎的方法。从归纳的角度可以挖掘系统的所有历史信息。因此在大量样本的支持下以及市场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其计算也可以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而从演绎的角度来看,从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出发,如有效市场假说等等,根据市场的假设进行数理推导。从而计算出一个结果。从方法上看,演绎方法得到的结果有完整的理论支持和严密的推导,但由于经济体系的复杂,变量的众多,因此从演绎角度得到的结果往往适用性不足。总而言之,目前对VaR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改进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基础上。随着各个学科交融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介绍进金融领域。如心理学中研究的投资者行为被发现与市场短期波动存在极大的相关性,时间序列中的频率信息所隐含的特征也由于时频分析的引进而被逐渐发掘,新型的工具的应用使经济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假设-计量模式,不是仅仅依靠统计手段,在考虑系统内部特征的基础上从而使得结论更为精确。
因此,特别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不断加速,新的金融风险不断涌现、结构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根据市场的实际,利用新型的手段研究系统的特征,从更细节的角度考察每一个影响变量,完善VaR的理论假设,寻找新的更好的计算方法均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风险;石油企业;战略管理
一般战略管理指的是企业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其程度从根本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战略管理的层面,持续整合减少风险危害成为了当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1石油企业所面对的一些风险
11通胀风险
是有虽然也是属于商品范围,不过在通胀里却有着其他商品所不可比拟的特殊性。按照相关学者的理论就是,通胀的形式有需求促进、成本徐金以及固有型通货膨胀等几种类型。其中成本促进通胀,就是因为油价提高所导致的。
12战争风险
近年来国际局势不稳定,而石油对战争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对于我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潜在的风险。相关报道指出,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我国企业的经济损失为300亿人民币,当然这还不涵盖后续的经济损失。因此这种局势的动荡对我国企业的能源战略进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的市场经济背景下风险随时会威胁着企业,不过风险的出现不同于一般业务,它因为其有较强的偶然性。此特性让风险的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获得经验的机会较少,谐音词管理水平偏低。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的体系、措施以及人员等方面都十分完善,不过自风险管理系统与人员到岗后,却没有出现过一次风险,弄得更部门及岗位都十分无言。石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包括:
21企业外部风险
(1) 国际政治风险
目前而言,石油已作为战略投资的模式从一种较为简单的经济商品逐步演变成政治商品形式,石油公司作为能源的特殊性已然成为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较量。能源的逐渐稀缺也将导致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济经营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多的障碍,其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日益增大。
(2)价格波动风险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其勘探技术较为复杂、开采成本较高,长期以往都将导致石油的价格逐步上升且浮动不定,石油价格波动成为目前我国石油行业刻不容缓的问题。
(3)油源竞争风险
多国对石油油源的竞争则会导致全世界对石油的争夺成为众所周知的市场特色,各国都纷纷争夺石油资源,例如美国年进口的石油量高达到7亿多吨,日本年进口的石油产量高达26亿吨,另外韩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年进口石油量都高达1亿吨以上。在此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4)运输中断风险
目前,中国石油的运输航道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与日本的石油运输航道一样,由于该区域的海盗猖獗,随时会导致石油运输航道的异常拥堵,甚至会造成运输线路的中断。
(5)环境污染风险
石油虽是能源资源,却也是污染源。随着石油工业的广泛运用,由于石油污染的案例也与日俱增。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也将导致我国石油行业面临更多的风险。
2、2企业内部风险
(1)安全生产风险
石油的勘探与开发过程是艰难而富有风险因素的,不安全因素众多,作业人员的不安全意思、设备的不合格都将会导致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财产损失等。管理带来了诸多风险。
(2)财务经营风险
中国三大石油企业虽然已在美国上市,但是由于其发展尚未走向成熟导致其仍然面临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成熟、财务内部控制不全面等管理风险。
(3)法律规范风险
中国石油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导致其所面临的法律问题日益增多,然后由于在中国企业的法律风险保护意识薄弱。
3战略管理策略
31构建观念降险
企业一定按照持续变化的市场动向,从战略上积极的调整与避免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在风险出现后,要避免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同时也要避免盲目乐观的心理。换而言之,要在报酬面前构建一根风险的弦,坚决防范为了一点小利舍掉了本,不过夜不可以将企业管得丧失了活力,最为合理的措施就是在风险和报酬中求得一种制衡,在安全效益的体系中谋求最高的效益。
32 从深层次进行降险
若从国际背景去分析,对于通胀风险最有效措施就是减少欲望。站在油田企业层面去说,通胀风险是国家大环境中的一种经济映射,自然没有办法改变,只可以被动的去应对。其余措施就是做好挖潜。若以一个油田企业每年产油两百万吨计算,那么降本增效两亿元就等于吨油成本减少了三点三六个百分点。所以,用“节约就是省钱,挖潜就是增效,增效就是应对通胀”的模式,在财务进行中主动的做好挖潜增效,全面延伸利润空间,才可以减少通胀风险,更为深入的推动油田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3 引进风险管理系统
顺应中国石油的全面长远发展,需要引进一套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建立完善中国石油企业的管理机制,通过采集各部门、各模块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统计并综合分析风险数据库管理。通过风险管理系统的运用,从根本上排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问题,通过VAR数据库分析、压力测试以及对石油产品的动态模拟方案的分析,有效的提高企业避免市场风险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周四新,张晋慧,张来浅谈战略管理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应用[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12(06):341-342。
[2]迟克莲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论[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10,21(11):634-635。
[3]张意翔基于ARMA预测方法的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价格风险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13(12):218-219。
[4]张意翔,胥朝阳,成金华基于VaR方法的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价格风险评价[J]管理学报2010,(03):302-303。
[5]周桂桢,董纪昌,高鹏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进入策略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1(05):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