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发展史范文

畜牧业发展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畜牧业发展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业发展史

篇1

如今的安阳县,像天鑫蛋鸡、金戊牧业、天竺牧业、优特羊业、圣三牧业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畜牧企业正呈现出蓬勃之势,有效引导了全县畜牧业的产业集聚,开创了安阳县畜牧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蛋鸡养殖促产业调整

位于安阳县柏庄镇西苏度村的安阳市天鑫种养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鑫蛋业),是一家集蛋鸡饲养、大棚蔬菜种植、生态养殖与服务为一体的民营企业。该公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770万元,建有高标准、全封闭养殖车间3栋,蔬菜大棚6个,实现了农牧结合。

天鑫蛋业注册商标为“喔爱佳”,为市场供应散装土鸡蛋、笨鸡蛋、柴鸡蛋等品种。公司对蛋品进行分级销售,销售网点6个,遍及安阳、邯郸、石家庄、保定、大同、天津等地,主供各大型超市。公司还配有蛋鸡自动化笼养设备6列,养殖车间采用环境控制系统,蛋鸡养殖从投料、喂水、控温、通风、收蛋、清粪等实现了全封闭、工厂化、自动化。2011年,该公司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总经理高天光告诉记者,天鑫蛋业是凭质量赢得市场。

天鑫蛋业于2010年6月被定为农业部福利蛋鸡示范场。公司对福利鸡养殖进行栖架设计和安装,在统一化管理的饲养环境下,保证了所产鸡蛋数量和蛋品的质量。据统计,安阳县畜牧蛋业年产值4.47亿元,存栏1000只以上蛋鸡的养殖户593户。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安阳县也被列入河南省鸡蛋优势产业示范区。

安阳县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标准化、规模化饲养为纽带,深化结构调整,在巩固发展蛋鸡、生猪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快发展肉牛、奶牛、草食畜及肉鸡新兴产业,全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畜牧生产转型升级

在安阳县安丰乡付家洞村的金戊牧业,只见标准化的羊舍整齐干净,大型青贮机吞吐着饲草忙碌运转,消毒室等现代化养殖设施一应俱全,一只只优质杜泊羊和夏洛莱羊在羊舍里迈着悠闲的步子,体壮身圆。

羊场负责人在一旁轻轻按一下按钮,粪便的清理通过自动刮粪设备不到20分钟便可完成。“我们采取‘统一标准建设饲舍、统一提供种苗、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回收销售’的‘五统一’模式,与农户签订合同,带动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去年赚了400多万元!”他笑得合不拢嘴。

据介绍,金戊牧业投资2000万元,现已建成标准化羊舍5栋,存栏优质母羊3000只,全部建成后可存栏优良种羊1万只,年出栏肉羊2万只,向农户输送种羊1万只,产值5000万元。二期工程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5万吨牛羊肉屠宰、冷藏生产线一条,高效果、草、牧生态园2000亩,安装6兆光伏发电屋顶,形成集牧草种植、肉羊繁育、冷冻加工、销售、果蔬种植采摘、光伏发电为一体的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区。

随后,记者参观了位于安阳县崔家桥乡沙堆村的天竺牧业有限公司。天竺牧业创建于2005年4月,占地面积160余亩,生产销售瘦肉型猪及种猪,注册资金2216万元。目前已建成存栏种母猪1000头的标准化良种繁育场和存栏肉猪1万头的标准育肥场各一座,拥有年出栏种猪、育肥猪2万头生产能力。天竺牧业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地区,并将目光投向全国市场,产品主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2006年,天竺牧业被河南省科协评定为科普示范基地;2010年,被农业部授予“畜牧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基地”;2011年,被评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和安阳市十佳企业。

董事长曲强告诉记者,天竺牧业以种猪生产为依托,成立了富易康种养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地区养殖户提供生产、销售、技术等多方面专业的服务,切实解决了广大养殖户一家一户想办办不了、该办办不好的实际问题。

为促进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发优良品种,安阳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开发方案,坚持走“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开发路子,出台了畜牧业发展奖励办法,持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生产场户在土地及水、电、路配套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催生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功能的饲养大户、繁育基地和典型企业,实现了强龙头、壮基地、富农户的共赢局面。

模式创新富民增效

8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安阳县东部吕村的圣三牧业,这里交通便利,绿荫环绕,远离闹市区,是理想的养殖场地。圣三牧业养殖场是安阳乃至豫北规模较大、品种纯正、设备一流、科技功能齐全的肉羊繁育基地,主要以繁育肉用羊为主,其品种有夏洛莱羊、杜泊羊、萨福克羊、小尾寒羊及一二代改良羊等。经过多年发展,圣三牧业已扩大到占地6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养殖区7000多平方米。公司计划投资1000多万元,在三年内达到1.5万只的规模,并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养殖业。公司董事长张有利兴奋地告诉记者,规模化饲养再加上市场行情一路看涨,今年每头肉羊比去年同期要多赚300多元。

在安阳县许家沟乡河西村的安阳优特羊业有限公司(正大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1500只肉羊在标准化羊舍里不时发出“咩咩”的欢快叫声。“过去,这里很臭,苍蝇成群。如今变了,干净了,整洁了,空气也清新了。”饲养员笑着说。

据了解,优特羊业所在的场所原来是石坑、尾矿库,通过平整,合理利用了这些土地资源。公司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湖羊,湖羊是目前国内最适宜农区大规模饲养的品种之一,湖羊温顺胆小,吃了就睡,长肉较快。加上安阳县许家沟当地盛产的青贮玉米秸秆、花生大豆秸秆,成本低、效益高,让肉羊饲养业的利润空间最大化。预计到2013年年底,优特羊业将发展成为集种羊繁育和肉羊育肥于一体的万头羊场。

优特羊业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进畜牧业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由家庭副业向经营主业转变,由自然散养向舍饲圈养转变,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转变,实现了年出栏优质肉羊1500余头,年产值达1500万元,带动300余户农户走上致富路。

篇2

1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动物疫病复杂,传播途径多,防控难度大。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饲料、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成本,加之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难以把握,摊低了畜牧业生产效益,影响了畜牧业生产者积极性。

(3)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养殖业(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加销难以形成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4)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价格的上升,将制约畜牧养殖业总体规模的扩大。

(5)社会资金的投入不足,特别是信贷资金对畜牧业限制性投入,仍然成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6)畜牧养殖业(户)组织化程度低,对畜产品缺乏应有的议价和定价能力,畜产品成本转嫁能力较弱。

2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促进和规范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宣传和惩处并重的原则,重点打击违法引种,不按规定程序引入、逃避检疫、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处置和经营病死动物、动物粪便违规排放等行为,为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2)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和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及时评估风险,做到疫病防控有的放矢;认真履行防疫职责,坚持“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免疫率和免疫效果;充分利用疫情测报网络,准确掌握疫情动态;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构筑符合实际情况的现代动物防控体系。

(3)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通过法律政策、技术等各种手段,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设,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充分调动市、县、乡三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量,从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到使用,对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实施全程监督,确保不出现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安全保障。

(4)加大科技攻关和创新力度,提高畜牧业的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品种改良,实现品种优化和科技转化,提高畜禽综合生产性能;强化重点种畜禽场建设,建立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加快良种繁育速度,满足良种要求。二是加快新技术、新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区、示范户,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提高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水平。以规模经营为目标,提高单体和联合规模效应。重点扶持规模场户建设,建立市场竞争力强、成本优势突出、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的大型规模养殖场,引导大规模场与小规模户建立统一管理,合作经营的生产方式,淘汰管理水平低下、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加快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粪污的集中处理、合理利用,发展绿色畜牧业,推动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6)科学规划主导优势产业区。做好“一乡一品”产业建设,构建规模优势区。以现有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基础,结合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和承载能力,构建打造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区域化规模生产布局。

(7)大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做强现有的龙头企业,使其真正发挥龙头牵动作用。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创建名优品牌,增加屠宰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积极做大龙头企业整体规模,提高畜产品深加工能力。采取谋划新项目、招商引资、争取政策扶持等措施,引进资金向畜产品加工领域投入,增加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能力。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业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好养殖与加工衔接工作,指导双方通过订单、合同以及参股、入股等多种方式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促进加工企业与养殖业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完善产、销统一的产业链。

篇3

【关健词】畜牧业;养殖户;饲料资源;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97-01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生产比重在50%以上,比如美国占50. %,英国占59.8%,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占农业比重在70%以上。我国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35%左右,发达国家人均摄入肉、蛋奶的量是我国人均的2-3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随着我们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把粮食及其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货和农业技术改革,同时也为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代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5%,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生、重大动物疫病形势1.严峻等问题。

1.畜牧业的资金投入依旧不足,畜产品良种类繁育的基础设施总体薄弱,而且对国外的优良品种的依赖性依旧很高。

2.疫病问题日益突出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风险大,对人们消费畜产品的信心影响较大,进而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目前国内散养农户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没有预防意识。从近来发生的动物疫病看,大多发生在小规模的散养户,而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病机率较低。

4.我国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针对畜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应该从国家的政策抓起,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让畜牧业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产品质量。

2.应该大力的推进升级我国的动物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避免流行性的动物疾病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打击。

3.推广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以适度养殖的理念为主,加快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有效地利用高科技畜牧养殖手段,使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更加完善。

4.努力建设及完善我国畜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出口,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养殖畜产品的热情,带动我国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畜牧业发展趋势保持着明显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稳步的回升,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饲养畜产品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地提高,全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国家推出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仅仅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也达到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应。农业发展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收益的显著提高,给我国的从事畜牧业的农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于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的热情,促进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转变,整体趋近于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畜牧业整体更趋近于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也确保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致力于畜牧业生产的企业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推进标准化养殖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途径的问题,使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极大的促进了畜产品的流通和畜牧业的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安雅市当前畜牧生产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J].

[2]刘瑞.2010年畜牧业产量总汇[J].中国畜牧业信息网,2011(3).

篇4

畜牧产业要稳定健康发展,面临着市场和疫病两大风险。市场风险可使养殖场(户)收入增多或减少甚至亏本,疫病风险可造成养殖业毁灭性的打击。因而如何控制动物疫病,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是养殖者的重要职责。笔者根据多年畜牧工作经验,试探讨动物检疫工作是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动物检疫;畜牧业;健康发展;重要保障

1产地检疫能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产地检疫工作能有效地将动物疫病控制在饲养场(户),减少疫病传播机率。动物在出栏前官方兽医要临栏依规进行产地检疫,合格者出具产地检疫证明,动物出栏运输;不合格者监督开展防疫治疗等无害化处理,能有效地将动物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切断传染途径,减少疫病传播机率。

2屠宰检疫能有效消灭病原

驻场官方兽医对入场动物进行宰前检疫,合格者进行待宰观察,不合格者进行禁宰和急宰;对屠宰动物进行同步检疫,发现病害动物及产品监督场方开展高温、化制、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将动物疫病传染源消灭在屠宰场内,既保障了出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又保护了畜牧业生产安全。

3坚持动物检疫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保证

做好动物检疫工作必须做到检疫项目要合法、操作要到位、出据要规范、定性要准确、记录要齐全、结果要负责、处理要及时、处罚按程序、服务要热情、纪律要严明、管理要依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到动物检疫人员职责,才能搞好检疫工作。

4规范技术操作是动物检疫的关键

产地检疫时必须深入检查动物防疫档案、饲养记录、用药记录、免疫档案、标识以及动物健康状况,群体观察运动、饮食、粪便、精神等情况,发现问题者,再通过视、听、测、触等方法检查动物体温、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等情况来判定动物是否健康,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者,检测结果为阴性;健康动物进屠宰场(点)进行查证验物,即检查产地检疫证明是否合格有效、证物符合,同时通过群体、个体检查动物健康,并按动物入场(点)数5%~10%进行瘦肉精检测,合格者待宰12h以上,屠宰前2h依据场方报检,再临圈进行检查,合格签发准宰通知;动物屠宰时同步对动物头、蹄、内脏、胴体进行检疫,重点剖检咬肌、腰肌、横膈肌和颌下、腹股沟浅、心、肝、肠等淋巴结,同时摘除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结,并根据其气味、颜色、形状、弹性综合判定,严把传染病和寄生虫检疫关,确保肉品质量和人民群众吃肉安全。

5全面系统掌握检疫技术是疫病防控的基础

1)产地检疫。问来源、问病史、问环境、问防疫饲养管理和看运动、看休息、看饮食、看免疫;并通过视检、听检、触检、测检综合判定结果;根据结论决定出证、禁销、治疗;最好做好记载。

2)屠宰检疫。宰前,查产地证、运输证、消毒证、免疫证;通过视检、听检、触检、测检的结果,做出准宰、急宰、缓宰、禁宰的决定,并鉴发通知书。宰后,视检、剖检、触检、嗅检;并查头蹄、内脏、胴体、寄生虫;还要剖咬肌、腰肌、淋巴结、内脏以及摘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结、感染部位。根据结果准销,出证、盖章、记载、收费;禁销:高温、销毁、消毒、记载。

篇5

研究的目的,阜阳城镇进程加快,畜牧业用地、环保的压力增加,禁养区划定的范围在扩大,畜牧业又要发展,那么怎样破解畜牧业用地、环保的压力。研究的方法:调查、了解,开拓、创新。研究的结果:尽快出台畜牧业发展相关政策,减少耗粮大、污染大、治理难猪禽养殖业的发展;提升节粮型、循环性、污染小牛羊养殖业的发展,易畜则畜,易禽则禽,政府引导产业,企业自主定位,不搞一刀切。研究结论:走发展科技含量高、生态循环、规模适量的精品畜牧业之路。

[关键词]

畜牧业;环保;生态循环;开拓创新

2016年,颍州区畜牧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抓住阜阳城镇进程加快,城乡水平提高,给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积极破解畜牧业用地、环保的压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1基本情况

颍州区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以北,是阜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阜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区国土面积616.3平方公里。颍州区人口83万,辖1乡8镇5个街道,及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安徽颍州工贸园.辖区国土面积6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41公顷,农业人口45.2万,11.3万农户。

2畜牧业概况

2016年第一季度生猪存栏178256头同比增长1.3%;能繁母猪数量21663头;山羊存栏数量为36365只同比增长12.2%;家禽存栏129.07万只同比增长6.2%;出栏肉猪189189头同比增长5.2%;猪肉产量15445吨同比增长5.1%;出售和自宰的肉牛2862头同比增长率3.8%;牛肉产量450吨同比增长3.8%;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36572只同比增长10.2%;羊肉产量488吨;禽肉产量1174吨同比增长5.1%;禽蛋产量1501吨同比增长4.8%;期末牲畜存栏5808头同比增长4.9%。其中,猪规模养殖比重75%,牛规模养殖比重95%,山羊规模养殖比重70%,肉鸡规模养殖比重100%,蛋鸡规模养殖比重72%,全区出栏1000—5000头以上的猪场62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牛场14个,年出栏300只以上的羊场66个;年出栏10000只的肉鸡场31个,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场64个。

3发展思路

颍州区畜牧业区位特殊、土地利用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发展,具体措施是什么?发展目标怎样定位呢?

3.1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及时召开畜牧、财政、环保、土地、规划、城建等相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理清颍州区畜牧业发展基本定位:尽快划定禁养区,出台畜牧业发展相关政策,减少耗粮大、污染大、治理难猪禽养殖业的发展;提升节粮型、循环性、污染小牛羊养殖业的发展,易畜则畜,易禽则禽,政府引导产业,企业自主定位,不搞一刀切。走发展科技含量高、生态循环、规模适量的精品畜牧业之路。依托东起祥源文旅城、西至九龙镇温庄生态观光旅游区的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带大型工程,努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泉河南岸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带。

3.2广泛征求意见,制定符合颍州区情的《颍州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和《颍州区“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召开畜牧、财政、环保、土地、规划、城建等相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听取意见,争取制定的《颍州区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和《颍州区“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3.3区政府设立颍州区畜牧业发展基金200万元。

3.4区政府对畜牧业发展建立奖补制度,以真金白银推动畜牧业发展。体现在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上。

3.4.1继续推行养殖小区建设以奖代补,逐步加大区级奖补标准,对达到区级标准的规模养殖企业,以奖代补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获得国家、省、市级标准奖补的养殖企业,区财政再等额配套给予奖补。

3.4.2对开展秸秆青贮、氨化等饲料化利用、购置配套机械,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新购置机械给予20%以奖代补;开展秸秆青贮、氨化的,每亩补贴40元,免费供给氨化尿素。

3.4.3对达到标准要求,建立养殖污物处理设施投入运行的给予以奖代补。

3.4.4对达到一定规模应用发酵床养殖的,按现实使用面积50元/平方米予以奖补。

3.5以政府发文,统筹养殖用地。各乡镇、涉农街道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用地的需要,在基本农田划定时,规划预留2处以上100亩左右大型畜牧发展用地,每村规划1处以上25亩左右中型畜牧发展用地。

4发展中的问题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颍州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有扶持,资金给支持。但在发展中,就我区而言,大致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表现在养殖业主自身的整体素质仍需要提高,安全防疫理念差,防疫措施执行不到位;消毒池建设不规范,有池无水(消毒液);人员进入管理不严格,家族式饲养管理,人员随意出入;生产记录、防疫消毒等记录不完善、消毒程序与饲养方式不科学,对正确使用消毒药,程序化防疫缺乏针对性;饲养管理粗放,场区分界不明;随意引种;防火安全意识不强等。二是土地租赁成本越来越贵,加大了养殖成本。三是污染与治理不能同发展,依地定畜的生态循环思维还没有建立。

5下一步主要措施

5.1抓好招商引资:一是招畜牧业发展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招商;二是招畜牧业以外的企业,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其招商形式为网上招商、手机短信招商、电话招商;通过外地亲戚、朋友、同学招商;召开新闻会招商、电视招商、拜年招商等。三是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养殖发展,主要体现在肉鸡养殖(合同鸡),在王店镇、三十里铺、袁集镇加盟于立华集团的合作(计划2016年发展40户以上),在马寨乡、九龙镇、西湖镇加强与三得利集团的合作(计划到2016年发展30户以上)。

篇6

1畜牧业发展现状

(1)产值产量持续增长。据统计,2015年末,全镇实现畜牧业年产值1.1亿元,比2010年的0.62亿元提高了0.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实现肉类总产量9011t,比2010年的4056t提高了4955t,禽蛋总产量232t,比2010年的142t提高了90t。肉蛋人均占有量为237kg。

(2)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规模养殖场(区)建设项目扶持,2015年末已建成1个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生猪养殖小区、1个蛋鸡规模养殖场。目前有1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林下生态鸡养殖场正在建设中。

(3)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建成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1个,村级输精网点4个,输精人员12人,覆盖全乡及邻近的乡村;建成肉牛冻精改良输精站1个,输精人员4人。二是完成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健全了镇、村二级服务网络,配置了12个村防疫专用冰柜,完成了12名村级防疫员的招聘及考核工作。三是强化了动物检疫及动物卫生监管工作,设立了1个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和1个生猪定点屠宰驻场检疫室。

(4)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多年对畜禽营销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基本形成了内联基地、外联省内外市场的营销网络,逐步形成了以生猪为主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截至2016年7月,已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入户社员达300多户,有畜产品加工企业15户。“姚关火腿”、“姚关腌腊”等畜产品畅销省内外多个大、中城市,畜牧产业化链条得到延伸。

2发展优势

2.1交通便利

姚关镇位于施甸县的南部,距保山市82km,距施甸县城17km,省道S232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利。

2.2良好的气候条件

姚关镇地处东经99°14',北纬24°36'之间,为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全年极端最高气温2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气温13.8℃,年降雨量1099m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畜产品加工、贮存。

2.3饲料资源丰富

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有耕种面积1633hm2,可利用秸秆1.23万t。二是草原面积达3095hm2,其中:平衡面积为2701hm2、禁牧面积为393hm2,可发展草食畜4502万个羊单位。三是随着优质牧草种植推广力度的加大,牧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5年末已达1067hm2,有效解决了饲草饲料不足的问题。

2.4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品牌优势明显

至2015年末注册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有15户,形成年加工火腿及猪肉腌腊制品1万多吨的生产规模。

3存在的问题

3.1养殖用地问题突出

姚关镇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全镇总面积195.2km2,人口36428人,用于养殖的土地有限,规模化养殖场选址困难。因此,发展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的制约。

3.2产业化程度低,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不健全

一是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小、弱,尚未建立起牵市场、带基地、联农户的“纽带”作用,畜产品都是以原料方式进入市场,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竞争力弱,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产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带动作用不明显。

3.3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国家对畜禽养殖资金扶持有限,仅限于生猪规模养殖场。二是对草山建设与保护投入不足,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滞后,规模化发展与草料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三是养殖户经济实力弱,投入不足,养殖基础条件差。四是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畜禽改良、新技术推广、信息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经费保障不足,存在地方配套资金不够、不到位的现象。

3.4动物疫病威胁,抗风险能力不强

由于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动物防疫、检疫、监管设施、设备简陋,加之动物及其产品交易、流通频繁,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

4对策措施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在坝区以发展生猪养殖为主,低热河谷区以发展牛羊为主,高海拔冷凉山区以发展养鸡,特别是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为主。

4.2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

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养殖规模不宜过大,生猪以能繁母猪50头或生猪存栏量为200头左右、牛存栏量为50头左右、羊存栏量为200只左右、鸡存栏量为2000只左右为宜。一是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有效解决发展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三是有效化解动物疫病风险。

4.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建设镇畜牧兽医站,以解决当前无办公用房问题。二是完善配套设施,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保障镇畜牧兽医站开展动物防疫、检疫、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

4.4转变发展方式

结合姚关镇的实际,大力推行“畜—沼—果”、“畜—沼—鱼”、“畜—沼—粮”等科学生态养殖模式,努力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的产业链条,形成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

4.5抓好畜牧产业化经营

一是争取项目支持、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畜禽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二是实施好施甸县畜牧业“三百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三是鼓励和扶持畜禽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养殖基地。四是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切实提升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

4.6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一是组织实施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项目,巩固和完善生猪人工授精站和输精网点。二是积极配合保险公司做好能繁母猪保险工作。三是认真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及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山资源,切实转变养殖模式,促进草食畜产业的健康发展。

4.7狠抓动物疫病防控

认真落实“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机制,确保四大强制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散养户以春、秋两季普防为主,适时补针;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按计划做好免疫工作。同时做好“两档一册”入户登记,确保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加强和完善12个村级兽医室建设及防疫设备配置,保障动物防疫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抓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做好突发疫情处置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4.8强化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篇7

(黑龙江省五常市畜牧兽医站 150200)

1 五常市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五常市北接松嫩平原,距省城哈尔滨115km;东南靠张广才岭西麓与尚志市相邻,东北部与哈尔滨市阿城区相邻,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吉林省的榆树、舒兰、蛟河毗邻,是黑吉两省经济结合部。幅员面积7512 km2,五常地域呈狭长形,西北倾斜。

五常市素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之称。市域内中山面积达481km2,占总面积的6.4%,低山面积l653km2,占总面积的22%,丘陵面积1118km2,占总面积的14. 9%,高平原面积2270km2,占总面积的30.2%,堆积谷平原面积323km2,占总面积的4. 3%,冲积平原面积1667km2,占总面积的22. 2%。中山、低山、丘陵面积3252km2,占总面积的43. 9%,高平原、平原、河谷平原面积4260km2,占总面积56. 7%,水面183.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 5%。

全市辖24个乡镇,261个行政村,总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63万,农业户12.7万户。

五常地处北纬42~45度,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全年平均气温4.6℃,无霜期为130天。

五常市地貌构成为“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除一水外,其它资源均可作畜牧业的大文章。全市幅员面积为7512km2,耕地面积370万亩,其中水田150万亩,旱田20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为20万亩。旱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14个乡镇,年产玉米、大豆约10亿kg,这是五常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同时,年产玉米秸秆20亿kg,这是五常发展“两牛”和山绵羊的主要饲草来源。

水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150万亩的水稻,每年可生产秸秆7.5亿kg,这些水稻秸秆是东部、东南部乡镇农户养牛、养羊的主要饲料。但由于这些地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畜禽饲养量较少,致使这些水稻秸秆大部分被烧掉,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如果这部分资源被开发利用,那么,必将推动山区、半山区乡镇畜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2 五常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几年来,畜禽饲养规模、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14年,全市生猪、肉牛、家禽、山绵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了73.1万头、16.4万头、799.3万只、12.2万只和3.1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2.2%、4. 8%、4.6%、4.0%和1.2%,全市有养畜禽“两户”2. 12万户,专业村屯80个,各类牧场120处,建立了奶牛、肉牛、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现有改良站点24处,良种奶牛、肉牛和三元杂交猪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80%和70%;全市实施了无规定疫病区项目建设,建立了市级动物诊疗中心和标准化化验室,开展了动物重大疾病的化验、解剖和诊治等多项业务,建立了261个村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开展了常见病的诊治和畜禽免疫注射业务。

五常市畜牧业具有完备的畜牧保障体系,实行市、乡、村、屯四级联动。普遍开展了繁育改良、疾病防治、产品检疫、技术指导等多项业务和生产经营业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61个行政村基本上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服务室,主要由个体兽医或繁育改良员承担村级服务室的业务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以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畜牧发展中心为纽带,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为畜禽户提供了繁育改良、防疫灭病、饲料供应、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项服务。

由于五常市幅员广阔、地貌复杂、资源多样、养殖基础不同,决定了我市发展畜牧业不能一刀切,搞一个模式,而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加工系列化、品质标准化之路。

五常市区域布局的重点是:北部和中部旱作区乡镇,要充分利用饲料和秸秆资源充足的优势,重点发展奶牛、生猪等产业;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要充分利用草原面积大、草质好、生态环境优等特点,重点发展肉牛、山绵羊和特种养殖生产;五常镇、拉林镇、山河镇等中心城镇要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物流顺畅,市场较大等特点,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五常市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五常市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国内市场,更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要求,也要着眼潜在要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要求,重点发展奶牛、肉牛等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畜种。同时,要稳定发展生猪和蛋、肉鸡等耗粮型畜种,要充分利用五常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肉羊、绒山羊、大鹅、特种养殖生产,为特色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 五常市畜牧业发展前景

3.1 奶牛发展前景

五常市奶业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而落后于双城、呼兰、杜蒙、扶余、肇东等市(县)。制约五常市奶牛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饲养规模小而分散,奶站建设数量少。但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五常市农作物秸秆、草原、粮食等饲料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鲜奶在生产成本、运输距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五常市又是生态建设示范县,绿色畜产品生产有了良好开端,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普及,奶牛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

3.2 肉牛发展前景

五常市是仅次于阿城、宾县的哈市第三大牛肉生产县,但从总体上看,五常市肉牛饲养水平不高,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和出栏头均产肉量都比较低,牛肉产品档次低,优质和高档牛肉比重小,出口数量很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的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由于牛肉每千克生产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比发达国家约低55%,具有成本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牛肉的需求量增加,为五常市大力发展肉牛业加快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

五常市具有丰富的肉牛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近年来,建设了近30繁改站点,改良了当地的黄牛品种,形成了以西门塔尔改良一代为主体的肉牛基础群,今后,五常市要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资、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引进加工企业,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建名牌牛肉产品,增加高档牛肉的国内市场份额。

3.3 生猪发展前景

生猪生产是五常市畜牧业的重要产业,2003年,生猪饲养量88.1万头,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1头猪的目标,但由于五常市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生猪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今后五常市将加大对畜牧业加工企业的招商力度,努力引进大型的生猪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我市的生猪产业。

篇8

[关键词] 草地生态畜牧业 试验区 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32-02

2011年,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毕节考察时提出毕节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草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要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提出“在西北部地区建设草食畜牧业生产基地”;《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战略定位之一――“生态文明先行区”,既为毕节市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市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毕节市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草食畜禽持续增长

2012年末,全市牛、羊、鹅存栏分别达110.57万头、90.8万只和121.1万羽,与“十五”末相比(下同),分别增长44.14%、136.33%和37.95%;出栏分别为25.96万头、52.87万只和100.21万羽,分别增长147.46%、249.59%和35.42%。草食畜禽肉类产量4.2万吨,占全市肉类产量的比重达10.55%。草食畜禽产值11.3亿元,占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的13.38%。草地生态畜牧业正发展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草地建设初见成效

据统计,2007年以来,累计新增人工种草面积223.97万亩,新增改良天然草场51万亩;全市人工草地保留面积125万亩,建成威宁县双龙―秀水―哈喇河、赫章县威奢―兴发―水塘堡等连片万亩以上草场10余处,为特色草食畜牧业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3.良种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007年以来,全市建成原种场2个,扩繁场10个,存栏种羊1.5万只;建成贵州黑山羊原种保种区2个,贵州半细毛羊保种区1个,存栏贵州黑山羊种羊5万只、贵州半细毛羊种羊3万只;威宁黄牛保种区2个,二元杂交母牛基地23个;建成织金白鹅种鹅场3个,存栏优质种鹅4万羽。引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考力代羊、波尔山羊、努比亚羊、莱茵鹅、狮头鹅等优良品种对我市草食畜禽品种进行改良。建成牛改点369个、羊改点466个,累计人工输配母牛84.6万头,改良羊71万只,改良后的肉牛个体产肉量比改良前提高50公斤以上,肉羊个体产肉量提高10公斤以上。

4.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建成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站8个、动物卫生监督站6个;建成村兽医室442个,新建、改扩建乡镇兽医站250个。建成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五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完善了纳雍、威宁、赫章三县冷链建设。全市牛羊口蹄疫、羊痘、羊梭菌性疾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牛出败等疫病免疫密度达到国家要求,牛羊死亡率均在国家控制标准范围内。

5.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一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生产方式发生明显变化。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草食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620个,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4万户,规模养殖量达28万个牛单位,规模养殖比重从“十五”末的0.8%提高到18%。二是区域性生产格局日益凸现。通过近年发展,以七星关、织金为主产区的肉牛产业带,以赫章、威宁为主产区的肉羊产业带和以织金、七星关为主产区的肉鹅产业带初步形成,区域化生产畜禽能力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缺乏。当前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转移进城;同时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畜牧业比较效益低,导致畜牧业劳动力日益缺乏,从事养殖的农户日益减少。

二是土地资源少。目前,毕节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6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人均草地面积0.79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土地资源缺乏,分布零散,林草争地、粮草争地严重,人工种草越来越难,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是科技水平低。目前,我市牛羊养殖仍以分散传统养殖方式为主,科技应用率很低,结果导致牲畜发病率、死亡率高,个体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也较低。

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低,没有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产业链短;加工方式落后,家庭式、传统式、粗放型的加工方式占主导,绝大部分产品停留在初级水平上。

三、发展对策

1.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多渠道开发饲料资源。

1.1加快天然草场改良步伐。依托国家岩溶地区草地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项目,按照“先好后次,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逐步对现有的天然草地进行改良。

1.2林草结合,大力推广林下种草。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草种和树种,林下种草,林草结合,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拓展草食畜禽发展的潜力,扩大草地畜牧业增长的空间。

1.3努力推进退耕还草。坚持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减少垦植活动。建立退耕还草补偿机制,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养殖农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等政策措施。

1.4正确引导流转土地种草。积极鼓励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进行集约化生产,发展现代畜牧业,在草种、化肥、资金、技术服务、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1.5积极推广“多元”种植结构。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粮草套作、粮草轮作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等模式,扩大饲用玉米、饲用甜高粱、紫花苜蓿等高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效增加饲草供给;积极推广冬闲田土种草,充分利用冬闲田土,保障冬春牧草供应,提高土地利用率。

1.6提高农副产品利用率。我市有大量的农产品加工副产品,要充分利用秸秆、糠、麸、糟渣、饼粕等农副产品,通过畜禽进行转化,变废为宝,增加饲料来源,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夯实基础。

2.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努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2.1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发展方式,按照农业部对规模养殖提出的“六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要求和建设标准,依托项目,整合资金,鼓励和扶持有条件、有潜力的养殖场做大做强,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步伐。

2.2努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采取政策引导、资金补助、项目支持等措施,积极发展和扶持养殖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的带动,提升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水平。

2.3规划建设一批养殖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一个园区、一个畜种、一套技术措施、一套管理办法的思路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较高的养殖园区,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加强草地生态畜牧业支撑体系建设

3.1着力提高家畜良种化水平。采取“项目补助购种、政府贴息贷款、企业自主经营”等方式引导和扶持养殖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创办种羊扩繁场及能繁母牛养殖基地,满足全市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供种需要。

3.2着力抓好动物疫病防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认真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形成快速反应和扑灭机制,进一步提高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加快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充实和加强村级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加强其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

3.3着力抓好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实施科技推动战略,加强畜牧业实用技术研究,切实解决当前困扰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创新服务方式,加强业务人员对养殖户的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牛羊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充实乡镇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切实解决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4.努力探索促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机制

4.1建立整合、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重点探索在县级层面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扶大扶强,重点支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实施。

4.2探索融资新方式。积极探索利用各级各类财政资金建立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和规模大户在生产环节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政策性奖补模式;尝试建立政府引导型担保基金,为企业和农户较大额度贷款提供担保;探索养殖农户联动抵押和担保机制,建立多户联保的贷款风险保障机制。

4.3建立滚动发展长效机制。大胆探索鼓励和扶持养殖户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滚动机制;在投入上,建立和完善“以奖代补”、“先借后奖”制度,增强业主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鼓励和促进养殖户长远考虑、持续发展;在生产组织形式上,鼓励和帮助大型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紧密联接,推行定单农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

5.加大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领导和支持力度

5.1制定和落实发展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文件精神,制定优惠政策,有效解决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5.2加强对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领导,充分用好现有行政管理资源,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运作格局。既要积极发挥行政组织体系的功能,确保有人干事、有机构办事;又要依靠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加大考核督察力度,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智山. 全国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中国草地. 1997, (5): 1~5.

[2]梅厚华. 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畜禽业总. 2012: 45~46.

篇9

(一)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发达程度的显著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能够加速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形成农业内部良性循环;能够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我市饲料用粮供给充足,林草、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国家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政策和资源优势,加快畜牧业发展已刻不容缓。

二、把握指导思想,明确发展目标

(二)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积极推广健康养殖,突出抓好小区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保障畜产品、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全面提升产业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黄牛饲养量20.6万头,肉羊饲养量30.3万只,猪饲养量64.4万头,家禽饲养量315万只,肉类、蛋类、奶类总产分别达到4万吨、1.2万吨、10.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1.4亿元。

三、加快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四)优化区域布局。山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型畜牧业,城郊及工矿区重点发展奶牛、猪禽和特种养殖等城郊型畜牧业,果区、山区主要发展生态型养猪、养鸡畜牧业。

(五)加快基地建设。奶牛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家禽重点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户),肉牛、羊和生猪重点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到2012年,建成4个千头奶牛场、30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形成3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成5个年出栏肉牛300-500头的示范场;建成20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2个生猪基地县,每个区县至少建成1个万头生猪示范村;建成5个年出栏1000-2000只肉羊示范场;加快绿色蛋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市规模化生产提供的畜禽产品占到畜禽产品总量的50%以上。

四、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正立公司、旺旺集团和齐天乳业等,带动耀州区、区、印台区和新区奶牛养殖;依托宝丰牧业、金圣公司,进一步扩大肉牛肉羊养殖规模,带动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肉牛肉羊生产;依托哼瑞种猪场、陕西大匠集团,建设全市良种猪鸡等种源基地,带动全市养猪、养鸡业大发展。

(七)积极打造名牌产品。鼓励对特色畜产品进行认证和商标注册,对重点产品进行国际质量认证;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不断提高知名度;鼓励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形成具有高附加值、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牌畜产品。

(八)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小区+农户”的模式,完善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机制。各区县要加快畜牧专业合作社建设,到2012年,至少建设10个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2000户。

五、加快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九)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坚持以村为载体,以户为单元,因地制宜,尊重企业和养殖户意愿,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到2012年,至少建成52个养殖专业村。

(十)积极推行标准化养殖。制订完善标准化技术规程,逐步在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加快推进健康养殖,培育建设无公害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2年,畜牧主产区主要畜禽生产标准化率达到70%以上,优势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

(十一)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在畜牧业集中饲养区推广畜禽粪便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和支持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建设环保设施,配套沼气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设立畜禽排泄物治理专项资金,开展畜禽排泄物治理补偿试点,建设生态型畜牧业。

六、建立健全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

(十二)完善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牧草种植业,积极开发饲草加工业;推广秸秆揉丝、青贮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扶持饲料企业,加大开发牛、羊饲料新产品。到2012年,配合饲料的入户率达到70%以上。

(十三)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良种化建设,不断提高种畜禽生产经营水平。大力实施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积极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进一步提高奶畜生产能力和品质。建设2个良种扩繁场,依托5个种猪场,以3个二元母猪繁育村为重点,提升生猪良种率。到2012年,基本形成以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种畜禽场为依托,人工授精站点为载体,良繁功能齐全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奶牛、黄牛、羊和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0%、65%和95%以上。

(十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动物防疫法》,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快市、区县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村级防疫员补贴政策,稳定基层畜牧兽医队伍。

(十五)完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体系。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产环节。继续实行持证上岗和肉品品质强制检验制度;加强定点屠宰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添加使用三聚氰氨、瘦肉精,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完善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控手段,提高检测能力;采取专业超市、网上交易、订单期货等现代营销手段参与畜禽产品市场流通;落实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养殖档案管理。

(十六)完善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畜牧业信息网络,加强畜牧业生产消费信息统计和畜牧业生产预测预警工作,到2012年,实现市、县、乡以及养殖专业村、养殖小区、龙头企业等网络互联,建成信息收集、产品网上交易和网络化办公平台。

(十七)完善畜牧科技进步和推广应用体系。鼓励龙头企业、民营技术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和信息服务。抓好畜牧良种、高效饲养、配合饲料、疫病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畜牧技术推广责任制,实行市、县、乡业务干部包村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强化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和养殖户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养畜水平。到2012年,建成2个畜牧示范园区和10个畜牧科技示范村。

七、进一步完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八)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优惠扶持政策。将涉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切实改善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优先安排饲养大户、专业村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并视同农业用地。探索积极灵活多样的新增畜禽直补政策。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增加信贷投放额度、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篇10

(一)权责一致,统筹兼顾

管理区(作业区)主任为畜牧生产负责人,领导繁殖育种员、兽医防疫员和草原管护员开展相应工作,切实做好性控推广、防疫检疫、草原禁牧等工作。并负责本辖区畜牧站建设、生鲜乳收购站管理。畜牧科根据各管理区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指标,负责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调拨兽医防疫、繁殖育种等畜牧生产所需物资,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二)草原分配,按畜规划

根据管理区(作业区)奶牛和羊存栏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草原数量,采取方便就近的原则,由草原站对根据草原测量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以管理区为单位进行分配,由管理区(作业区)按户养奶牛(羊)情况进行分配出租,同时,选取地块,落实总局下达的1.5万亩苜蓿高产示范田种植项目和2万亩草原改良任务。各单位还应选取成片地块支持奶牛养殖户种植青贮玉米。

(三)小区管理,专项负责

各奶牛小区按辖区划归管理区(作业区)管理,设管理人员(可兼职),负责小区租金收取、日常管理、安全防火等工作。鼓励职工进入奶牛小区饲养奶牛,完成先锋奶牛小区等入住任务。同时在场直奶牛小区、先锋奶牛小区等开展合作社经营,采取“一人牵头,合作经营”的模式,利用奶企政策,提高职工效益,全年计划开展2个合作社。

(四)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鼓励和支持奶牛养殖户进行扩大养殖规模,采用现代化饲养技术,改进饲养工艺,达到标准化饲养,计划全年全场范围内扶持15家作为示范、全面带动奶牛业向现代化发展。示范户可享受优先租赁奶牛小区房舍,专人无偿提供畜禽防检疫服务,按照牧场要求进行草原改良的,给予苜蓿种子适当优惠,开展全混日粮饲喂法(TMR)的,牧场给予适当政策支持。

(五)运用科技,提质增量

加速国外奶牛性控冻精、国外高产奶牛常规冻精的普及、德系乳肉兼用牛冻精推广的力度,继续利用牧场性控补贴政策,对适用奶牛全面使用奶牛性控冻精,增加优质奶牛存栏数量,计划全年推广4000支,其他奶牛普及国外高产奶牛常规冻精,针对我场实际情况改良奶牛体况和生产性能,提高产奶量,全年推进2000支。重点建设1个德系乳肉兼用牛示范场,通过产奶、产肉、利润及抗逆性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取得数据后再进行具体规划。

(六)培养人才,锻炼队伍

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将牧场引入的三名大学生培养成实用人才,实现理论、技能和实践相结合,推广奶牛散栏养殖技术,疫病疾病防控技术和“苜蓿+青贮+干草+精料”配方技术,同时还将联系松北奶牛场等现代化大型牧场,派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实习,学习TMR使用,技能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今年计划培训6人。2014年夏天,将在场直奶牛小区开展TMR技术推广应用试验。对于畜牧、兽医、草原看护人员,各管理区任用后,上报畜牧科存档。

(七)完善制度,管理资源

完善奶牛小区(场)管理制度、奶源管理等制度,推进资源性资源和资产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入住满三年的奶牛小区牛舍进行有偿出租,奶牛小区按照养殖户所占用的奶牛牛床数为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为120元/(床•年)。生鲜乳收购站所用房舍为20000元(栋•年)。水面资源和不可利用草原进行竞价出租,优先牧场职工。

(八)健全设施,优势服务

篇11

摘要:在协同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温饱型发展模式的畜牧业产能过剩和竞争力下降,物流业与畜牧业高度协同发展成为可行的改革途径。笔者以河北省为例,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法实证分析了畜牧业与物流业灰色关联度为较强级别,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降低制度易成本,完善物流通道,强化信息技术等加强物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福祉,但是温饱型发展模式已经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效益提升步履维艰。目前中央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强调把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升到政治的高度,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势在必行。协同发展战略是高屋建瓴的英明决策,是推进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中国经济走势处于L型阶段必须走出的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笔者尝试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以河北省相关经济数据作为研究标的,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来测算物流业与畜牧业的关联程度,经过整理、分析,归纳出物流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的规律,以期为通过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对策建议[1]。

1物流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的模型构建

1.1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相关理论

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因素间的影响程度或因素对系统主行为的贡献程度的一种方法。在灰色关联分析中会出现n个序列曲线,其精髓是对n个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相似度进行判断。曲线相似度越高,序列曲线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灰色关联度越大;曲线相似度越低,序列曲线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小,灰色关联度越小。灰色关联度越大,两序列因素变化态势越一致;灰色关联度越小,两序列因素变化态势越偏离。由此可得出这样的思路: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判断物流业和畜牧业两个序列因素的曲线相似度,再通过相似度来确定物流业和畜牧业的关联程度[3]。

1.2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

1)首先确定评价目标,收集与评价目标相关度高的指标数据。

2)本着评价指标和评价目标相关度高的原则,经过科学、合理地筛选,选取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港口吞吐量作为参考数据序列(Am),因这三个指标能科学、合理地反映物流指标特征;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作为比较数据序列(Bn)。

3)因参考数据序列(Am)和比较数据序列(Bn)的单位不统一,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比较,故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方法有初始值化、均值化等。

4)利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每个被评价对象指标序列(比较数据序列)与参考数据序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差值。5)在计算出的矩阵表格中,确定最小差值或最大差值。6)利用算数平均法来计算灰色关联度。7)利用灰色关联度对指标之间进行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关联度越接近于0,说明关联程度越小。当灰色关联度在0.50~0.65之间时,说明关联度较强,这也是本文判断物流业和畜牧业关联度是否较强的标准[3]。

2物流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2.1经济数据指标的选取

反映物流特征的评价指标有很多,本着科学、合理、够用的原则和最能代表物流特征的且关联性强度高的标准,筛选出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A1,单位为亿元),货运周转量(A2,单位为亿t/km),港口货物吞吐量(A3,单位为亿t)作为参考评价指标来测算。对于畜牧业比较指标的选取,用第一产业增加值(B3,单位为亿元)来代替;为了客观明了地比较出物流业与畜牧业灰色关联度,同时选取了一些参考比较指标,计算出这些参考比较指标和物流业灰色关联度,通过关联度的相互比较,能客观评价物流业和畜牧业的协同程度。当然这些比较指标的选取也能反映物流的贡献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为此,把地区生产总值(B2,单位为亿元)和第二产业增加值(B1,单位为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B4,单位为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B5,单位为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B6,单位为亿元)及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B7,单位为亿美元)6个经济数据指标作为畜牧业的同位比较数列指标,以便同位对比分析。以河北省为例进行物流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实证分析,选取的河北省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1,各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局的《2008—2014河北省经济社会统计公报》,经收集、整理、归纳总结而得。

2.2物流业与畜牧业关联度计算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步骤计算物流业与畜牧业关联度。由于各指标的原始数据量纲不同无法进行比较,首先对表1中的数据采用初始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计算参考数据序列(Am)和比较数据序列(Bn)的绝对差值;将所有的绝对差值形成矩阵,在矩阵中可以得到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为了计算方便,笔者取分辨系数ρ为0.5,经过计算可以得到A1、A2、A3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系数;将计算所得关联系数带入公式(1),即得到A1、A2、A3与各指标序列的灰色关联度数值,这些灰色关联度数值初步形成关联度矩阵;最后对关联度矩阵行和列进行算数平均值计算,并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在表2中,笔者把A1、A2、A3作为纵列,把B1、B2、B3、B4、B5、B6、B7作为横行,纵列和横行的交叉点代表参考数列Am和比较数列Bn的关联度,并对关联度的平均值进行排序。

2.3计算结果分析

1)总体分析。由表2可知:物流业的A1、A2、A3三项指标与B3(畜牧业)及B2、B1、B4、B5、B6、B7相关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值介于0.37676和0.88222之间。其中A1、A2、A3与B3(畜牧业)之间的关联度分别为:0.56539,0.55385,0.62282,均在0.50~0.65之间,说明物流业三项指标与畜牧业关联度均较强。与A1关联度最大的指标为B4,与A2关联度最大的指标为B6,与A3关联度最大的指标为B4。

2)物流业三项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均值分析。在物流业A1、A2、A3三项指标与其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中,A3的灰色关联度均值排在第一、A1排在第二、A2排在第三。这个结果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政策中内部经济有关,由于北京产业政策调整促使许多企业和人口外溢到河北省,促进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迅猛发展。河北省得天独厚的渤海湾咽喉地带地理位置,造就了国内有名的一批诸如曹妃甸、黄骅港等港口,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剧增。

3)相关因素与物流业三项指标的关联度均值分析。相关因素与物流业三项指标的均值排序中,B4排在首位,其后依次是B6、B2、B1、B3、B5、B7。可以看出,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B4,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4)结论。畜牧业与物流业关联度排在第五位,不是推动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说明了畜牧业和物流业的协同程度不紧密,步调不一致,需要采取措施推动畜牧业和物流业协同发展[3]。

3物流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传统行业之间协同发展还尚未形成区域性物流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区域内的利益驱动、交通短路、人才不平衡、地方保护阻碍了物流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合作,对物流要素的整合和协同发展造成政策和实施障碍;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程度偏低,缺乏统一的物流业和畜牧业信息共享平台;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抑制了畜牧业和物流业人才自由流动。为此应从破解短板入手,着实推进畜牧业和物流业协同发展。

3.1构建物流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

顶层设计已经成为制定政策的初始安排,对重要政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央政府通过实施顶层设计,明确物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纲要,明确物流布局、交通一体化等重大问题,从多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上面政策和下面落实有时是‘两张皮’使顶层设计成为空中楼阁的重大弊病,要充分发挥各地政府物流业和畜牧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建立高层协调会议制度,加强地方与中央之间、部门之间、市与区县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2]。

3.2降低物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易成本

2015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降低制度易成本列为降成本“组合拳”中的第一招。对物流业和畜牧业来说,原材料成本是基本稳定的,人工成本虽然上升,但是可控,唯独制度易成本的“灰色地带”暗藏玄机,“投机成本”不可控制,税费、评估、检测等制度易成本让物流企业和畜牧业不堪其扰,成为阻碍物流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的“绊脚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推动降低制度易成本。政府机关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制度易成本,提出物流业和畜牧业降成本的好政策,彻底搬离压在物流业和畜牧业身上“最后一公里”的“绊脚石”。

3.3完善物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的物流通道

基于各地交通断头路问题和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各地政府应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来实施。首先,到“十三五”结束时建立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为物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其次,完全放开管制政策,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再次,统一部署各地物流园区建设,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在空港物流的规划与协作中,各地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切实在物流硬件建设上贯彻落实协同发展。

3.4构建物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物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的软件支持,对协同发展起到了完善的作用,双方要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要紧密协同各自的需求和服务,在交流中融合,促进协同发展。首先,各地政府应加强区域信息化协同建设,引进、创新、使用先进技术促进畜牧业物流信息化发展。其次,构建稳定高效的协同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实现区域物流业和畜牧业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再次,制定政策切实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政策机制鼓励物流业和畜牧业新技术自主研发,大力推进过程创新,切实优化物流企业和畜牧业流通衔接[4]。

4结语

物流业与畜牧业各自的独特资源及核心竞争力是两个行业之间协同的关键,以此为中心向外延伸,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尊重各自诉求的前提下就合作期望达成一致,资源的互补性越大,协同创造的价值空间就会越大。建议畜牧业合理审视内部物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程度,鼓励把非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信息联动全程监控物流活动。因此对物流业与畜牧业之间的协同程度进行科学、合理、公正的客观判断,找出影响二者协同的关键指标因素是促进物流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的科学路径[5]。

参考文献:

[1]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徐樟丹,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现在进行时[J].天津经济,2014(5):27-34.

[2]张桂芳.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3]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9):89-93,96.

篇12

为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区委确定的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结合本行业工作实际,着力以“科学发展畜牧业”“实现畜牧业倍增计划,发展青山绿谷式的现代生态畜牧业”为活动载体,突出重点,以项目实施抓突破,力求惠农出成效;以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上规模,壮大畜牧产业优势;以畜禽产品品牌强特色,提高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动物卫生执法塑形象,促进畜牧业和谐健康发展;以科技创新求跨越,提高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努力在深入实际上下功夫、工作实效上求突破、科技应用上上水平。为实现区委提出的“保增长、促和谐、抓党建”的目标做出贡献。

同时,为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本人深入基层,到老百姓家中、到大型养殖场进行现场办公,听民意,解民情,对全区畜牧业生产、动物检疫、防疫等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引导农民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方向发展,真正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但规模化发展不成体系,系统不健全,缺乏技术管理,起不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饲养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 需求,导致畜牧业发展陈旧于老模式、老套路,缺乏管理经验,企业更新、做大做强企业规模意识不强。

二是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取得新突破,通过集中堆积、兴建沼气等形式,实现畜禽污染物综合循环利用;但也存在一些污染死角,小作坊的饲养,散养户的饲养污染环境比较严重,这些也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型养殖场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再利用率不高,只是停滞在老的思想上,没有创新意识,流动资金匮乏,对无害化处理再利用投入资金不够。

三是畜禽产品检测工作取得新突破,通过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畜禽产品的产地、产品检疫,让我们的动物产品始终处于监控之中,实现畜禽产品令市场满意,让百姓放心。

篇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其划地面积可达5700万公顷,草原面积仅次于内蒙古和。在18类草原中,新疆有11类,其中很多优良草场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同时由于新疆草原远离工业区,生产的畜产品均为绿色产品,在市场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效应。新疆的畜牧业已经成为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草原面积广阔,饲草料资源丰富

新疆在发展牲畜业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草场面积广大,位居全国第三位,约占全区面积的34.4%。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4800万公顷,按草地质量等级可划分为五类,优良牧草占草地植被的60%以上的草地为一等草地,良等牧草占60%以上的为二等草地,中等牧草占60%以上的为三等草地,低等牧草占60%以上的为四等草地,劣质牧草占60%以上的为五等草地。

新疆的草地按牧民使用的季节可划分为夏牧场、春秋牧场、冬牧场、夏秋牧场、冬春牧场、全年牧场和冬春秋牧场等。

广阔的草原给新疆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基本生产资料。新疆草原草地类型繁多,有11个大类,25个亚类,这里面不乏优等草场,其中有些优等草场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其中伊犁地区的草场生产力高,草质优良,分布有温性草甸草原55.37万公顷、温性草原65.48万公顷、高寒草甸48.2万公顷、山地草甸96.27万公顷等,分布在伊犁地区的草场面积虽然不大,但由于其草场产草量高,一只羊只需要0.52公顷草,是新疆载畜能力最高的地区。此外,克孜勒苏、塔城、巴间郭楞和阿勒泰的草地资源也比较丰富,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畜种资源

新疆由于具有独特的畜牧业生产条件,新疆人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育了数量众多的优良品种。马、绵羊、山羊等是新疆最主要的牲畜,其中新疆马的品种可分为以下几类:

基础品种主要有:哈萨克马、柯尔克孜马、蒙古马、塔里木马等。

过渡类群主要有:哈蒙混血马、蒙哈混血马、蒙柯混血马、南疆混血马、塔什库尔干混血马等。

优良品种主要有:伊犁马、阿勒泰马、焉耆马、巴里坤马等。

引入优良品种主要有:俄罗斯马、阿尔登马、奥尔洛夫马、顿河马、布琼尼马、卡拉巴依马、爱沙尼亚马等。

牛的基础品种有:哈萨克牛、柯尔克孜牛、蒙古牛、塔里木牛、南疆牛等。

过渡品种:哈蒙混血牛、蒙柯混血牛、群克尔牛等。

优良品种:可分为当地品种,如新疆褐牛;

引入品种,如阿拉托乌牛、科斯特罗姆牛、瑞士褐牛、三河牛、黑白花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等。

绵羊基础品种有:哈萨克羊、柯尔克孜羊、蒙古羊等。

优良品种:可分为新疆本地培育和引入两部分,当地的优良品种有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新疆卡尔库尔羊、阿勒泰肉脂兼用羊、和田羊等。

引入的优良品种有高加索细毛羊、阿尔泰细毛羊、阿斯卡尼亚细毛羊、哈萨克细毛羊、萨里斯克细毛羊、波尔华斯羊、边区莱斯特羊、卡拉库尔羊等。

另外新疆还有驴、猪、骆驼等牲畜。

(三)丰富无污染的绿色畜牧产品

草原、草场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物供动物消费,动植物排泄物及尸体经微生物分解,再度供植物吸收,通过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促进了动植物的不断繁衍。

新疆是全国重要的草地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畜产品主要有肉、蛋、奶、毛、皮等。由于草原远离城市,城市的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对草原几乎没有影响,牧区相对封闭,生产出来的畜产品没有受到污染。草场开发较晚,牧区的牲畜在天然草场放牧,吃的是天然牧草,喝的是融化的雪水、泉水,农区的牲畜多以农作物的茎、叶为饲料,几乎不使用饲料添加剂。同时,牧户居住较为分散,相互间距离遥远,疫病难以扩散,相对内地比较容易预防。所以人们说新疆牧区的牲畜吃的是中草药(芦苇,甘草等),喝的是矿泉水(雪水、矿泉水等),生产出来的畜产品是广受消费者欢迎的绿色产品。

二、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劣势

(一)草地退化

在新疆,草场退化、砂化的趋势日益严重,天然草场退化后,优良牧草就会逐渐衰退,而毒害草的数量就会增加,这就使草场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而同时,由于草地植被变得稀疏,地表面积扩大,造成砂化、旱化,表层土壤受到风蚀和水蚀,大量流失。另外,草场退化后也为草原虫害鼠害的泛滥提供了条件。

新疆的草地有80%已经退化。草地生产力下降,载畜量已经降到了1.49公顷饲养一只羊单位。有22.3%的牲畜吃不饱。退化的严重的大小尤鲁都斯盆地退化面积已达437.1万公顷,占此地区草场总面积的64.3%,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35%,牧草覆盖率从75%下降到45%。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在1998年草原“三化”(退化、碱化、砂化)面积已达922万公顷,退化面积达到331万公顷。

(二)牲畜疫情频发

近年禽畜疫病的爆发流行对畜牧业的发展和牧业收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禽畜疫病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可以危及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恐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疫病的有效防控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做到疫病的有效防控,才能降低畜牧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新疆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封闭,从这个角度上看新疆在疫病防控上是有优势的。但由于禽畜疫病的流行性、复杂性和难控制性,虽然各级部门、社会各界投入大量精力、做了大量工作,但并没有使重大禽畜疫情频发的现状有所扭转。

在新疆,牲畜大面积的发生疫情的情况每年都有发生,给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收入带来了重大损失。2007年1月3日,我区阿勒泰市、福海县、富蕴县、布尔津县、青河县、古木乃县、哈巴河县发生H3N8亚型马流感疫情,有5515匹马发病;在2007年1月29日,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为控制疫情扩散,销毁25头牛,48只羊;2007年12月29日,在吐鲁番市发生H5N1亚型禽流感,在当地高昌路办事处葡萄社区养殖的肉鸡出现异常发病死亡现象,4850只发病,病鸡全部死亡,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于2008年1月3日确诊为H5N1亚型禽流感,次日扑杀销毁家禽29383只。

(三)品种结构不合理

现代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畜种优良。牲畜的品种的改良意味着牲畜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意味着牲畜的饲草料转变效率提高。也就是在喂养等量饲草料的情况下,单个牲畜的奶、肉、毛、绒等畜产品的产量提高。

很久以前,我们就提出了“三年改良,五年换种”的目标,但直到现在,状况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且我们当年的品种改良多以奶牛、细毛羊为主,发展不全面甚至很多地方没有开展品种改良工作。有的牧民养殖十几头奶牛,可每天只能生产20多公斤奶,而一头良种的奶牛每天就能生产15公斤左右的奶,同时饲养十几头土牛的饲草料要远远大于饲养一头良种奶牛的饲草料,还不算要给奶牛防疫等其它方面的成本,这样一来,养一群劣质土牛远远不如养一头良种奶牛。在我区出栏的商品绵羊平均胴体重18.5公斤,而世界高水平绵羊平均胴体重达29公斤,相差10.5公斤。如果开展专门化肉羊杂交生产可使5月羔羊增加4公斤,达21公斤左右,按照年出栏率5000万只绵羊计算,年至少可增加商品羊肉25万吨。近年来莎车品种改良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使牛羊个体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在肉牛品种改良上注重肉奶兼用以肉为主,使良种牛的比例迅速扩大,平均每只达到200公斤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5公斤;羊的品种改良也向全面发展肉毛兼用以肉为主的方向发展,平均每只羊达到了23公斤,比2002年提高了5公斤。当地牧民可以选择少养一些,虽然减少了出栏率,但是畜产品如奶、毛、肉的产量却大幅增长。

(四)畜产品加工落后

在新疆,从事畜产品加工的企业总体来说,大规模的少,据统计,资产总额大于5亿元的企业只占企业总量的0.77%,5000万元到5亿元的占3.27%,而5000万元以下的占96.73%,其中,资产总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占61.8%。

同时,大多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落后,只能对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所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低,能在市场上立足的精品名牌产品少,缺乏竞争优势,这给畜产品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许多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即使有,水平也有限,使得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新疆的草原畜产品虽然受到工业的污染小,但对绿色产品的认证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新疆的绿色畜产品没有出口的资格,只能在本区市场上销售,制约当地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进而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

此外,新疆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不均衡,不合理。据调查统计,规模较大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乌鲁木齐、昌吉等地,而像伊犁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等畜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却极为缓慢。仅昌吉州和乌鲁木齐市的肉类加工产值就占全区的81.83%,而克拉玛依市、喀什市、伊犁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肉类加工产值分别占全区的5.48%、4.37%、3.16%、2.94%、0.86%、0.77%。

(五)毒草蔓延,影响畜牧业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区的毒害草有81种,危害面积为194.4万亩。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毒害草已经发展到104种,而且蔓延速度惊人,危害面积已达1.08亿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场的七分之一。根据资料显示,新疆草原毒害草危害严重的面积为1274万亩,在塔城、阿勒泰、伊犁、昌吉等全区的13个地州均有分布。其中,乌头草、醉马草、白头翁、棘豆、苦豆子、菊蒿等是新疆常见的毒害草。

伊犁地区是毒害草问题严重的地区,在那拉堤草原,乌头草在阿乌赞草场上已占总草量的30%,严重的地方达30%,喀拉干特牧场的毒草占总草5%―15%,喀拉峻草原被毒草污染面积已达40万亩,毒草占总草量的10%―20%。

(六)虫害鼠害对草原的破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疆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已达7463万亩,严重危害3531万亩,主要分布在阿勒泰、伊犁、塔城、昌吉、哈密等地区。成灾鼠类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与畜的矛盾。鼠类的日食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3―1/2。布氏田鼠日食鲜草平均为14.5g/只,高原鼠兔日食鲜草66.7g/只。二是破坏草场,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和食草根,破坏牧草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土压草地植被,也引起牧草死亡。相比草原鼠害,新疆草原虫害也不容忽视,对草原危害严重的主要是草原蝗虫、草地螟和草原毛虫。(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一0四团牧一场)

参考文献:

[1] 黄钦琳.新疆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6月.

[2] 孟晓娴.新疆畜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5月.

[3] 孟志远.新疆畜禽生产的调查与分析[J].新疆财经,2013年2月.

篇14

湖北省老河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东岸,版图总面积1032km2。其中草山草坡、林间草场、零星草场3.67万hm2,占全市版图总面积的35.5%。加上全市还有32万t的农作物秸秆。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创造了理想的条件。随着耗粮型畜禽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草食畜牧业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环保节能、稳定市场供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为摸清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资源潜力、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资源、区位、技术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近期我们对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 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

(1)养牛业: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异提高。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养牛业向以生活资料为主的养牛业方向发展的速度日异加快。2007年,牛存栏9.23万头,出栏4.15万头,牛肉产量5270t。牛奶产量374t。黄牛在牛群结构中比重最大,占75%。主要品种是南阳黄牛、枣北黄牛及其杂交牛。奶牛存栏量也有278头。水牛主要是本地水牛,约占牛群的25%。

(2)养羊业。养羊业是我市农村尤其是丘陵岗地的传统产业。2007年羊存栏8.21万只,出栏6.08万只。山羊占我市羊群中的比例达99%。主要品种是本地山羊、陕南白山羊、马头山羊及其与波尔山羊的杂交羊,南江黄羊也有饲养,但数量较少。绵羊饲养量在我市近几年存栏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现存栏量仅有200余只。

(3)养鹅业。鹅在我市农村有大量散养,年存栏量35万只左右。主要品种是本地鹅。

(4)养兔业。近年来我市养兔业呈快速发展之势,2007年存笼兔4.23万只,出笼3.30万只。兔的主要品种是獭兔、新西兰兔、青紫蓝兔,长毛兔也有养殖,但数量较少。

2 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一是草场面积大。全市有草山草坡、林间草场和零星草场3.67万hm2,年产干革41万t,理论载畜量11.23万个牛单位(1个牛单位=1.3头水牛=1头黄牛=10只羊=100只鹅=100只兔);32万t的农作物秸秆可载畜8.77万个牛单位。全市饲草资源理论载畜量可达20万个牛单位。现仅利用10.44万个牛单位。利用率仅52.2%。加上近年来我市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的扩大,种革养畜意识的不断加强,饲草资源为我市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气候资源优。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平均840mm,无霜期236d。年日照时数1914h,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相对湿度76%,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同季。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适合多种牧草种植,也适应各种草食动物养殖。

三是科技水平高。为了提高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效益,我市通过实施国家级、省级秸秆养牛(羊)项目、开展种草养畜示范、推广高效模式化养殖。我市草食动物养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饲养方式上,从原先的单一放牧。逐步向放牧与舍饲结合转变;在生产方式上,逐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饲养转变;在饲养方法上,由粗放饲养逐步向精细饲养转变。目前我市引进了爱德现代牛业(中国)有限公司的奶牛胚胎移植技术,计划在我市年移植加拿大高产荷斯坦奶牛胚胎3000枚。全市共有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70户,其中“100头高效养牛模式”3户;有3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49户,其中“1235”高效养羊模式6户。

四是区位优势强。老河口市是鄂豫川陕的交通要通。襄渝铁路、汉丹铁路穿境而过,汉十高速公路、207国道、316国道在境内通过。距武汉、郑州、西安等省级城市400km左右,离襄樊、十堰、南阳等中等城市也仅100km左右。有利于草食畜禽产品的外销。且老河口市是湖北省汉江流域肉牛肉羊产业带的组成县(市)之一,牛、羊肉及皮张质量好。历来受到外地加工企业的青睐。

五是政府重视程度高。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畜牧业尤其是草食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年初出台了创建畜牧水产大市的优惠政策。先后就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大了草食畜牧业高新技术和龙头企业的引入力度。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南水北调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举措,更有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3 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草食动物肉产量6063t。占肉类总产量的10.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远。二是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重猪禽、轻牛羊。尤其是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这一资源节约型产业的潜力和前景认识不够。三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亟待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公益实行“以钱养事”后。牛羊品种改良等公益性项目无资金投入,造成了品改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尤其是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后继人员严重不足。四是无产品深加工企业,草食畜禽不能就地加工增值,也不能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

4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应采取的对策

“十一五”期末我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目标是:以袁冲、仙人渡、张集、竹林桥、孟楼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乡镇为主。建立肉牛产业带,全市年出栏肉牛10万头以上;以城郊的赞阳、光化等乡镇为主。建立奶业产业带,全市年存栏奶牛1000头。年奶类产量5000t;以袁冲、赵岗等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的乡镇为主。建立肉羊产业带,全市年出栏肉羊10万只;以投资1200万元、年加工能力达10万只兔的煜婷兔业有限公司和年生产能力2万只的创宇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竹林桥、李楼、赞阳、仙人渡为主的兔业产业带,年出栏肉兔15万只以上;以饲草、水资源丰富的薛集、张集等乡镇为主。年出笼草鹅50万只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措施上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抓好秸秆的处理利用,继续抓好秸秆养畜。我市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多,质量好,但利用率也仅40%左右。1994年我市开展秸秆养牛(羊)示范县(市)项目建设以来,秸秆养畜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此我市在继续抓好秸秆养畜工作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秸秆养畜示范场(户)建设工作的力度。每个乡镇至少办一个秸秆养畜示范场,通过示范推广。不断提高秸秆的饲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已建秸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不断提高秸秆的处理利用率。同时要 进一步加大秸秆“三贮一化”(即青贮、干贮、微贮、氨化)的普及面。逐步使秸秆处理达到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2)实施系统工程,培植草地畜牧业发展后劲。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应与种草结合起来。培植草食畜牧业发展后劲。加大投入力度,抓好现有草场的改良。整合农村土地整治和石漠化治理项目。在治理的荒山荒坡荒滩及整修路边、渠边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树立“草当粮种”的新观念。增强农民种草养畜的意识。利用农闲田种草养畜。科学引导对现有草山草坡的保护与利用。防止草场退化。

(3)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提高草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秸秆处理、草坡改良、人工草场建设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牧草产量和载畜量。二是抓好“100、500高效养牛模式”、“1235”高效养羊模式及“庭院养兔模式”、“庭院养鹅模式”等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创新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建立到乡到村到户的品种改良体系。在水牛品改上。大力推广水奶牛改良技术,加快水牛生产性能的转变步伐。在黄牛品改上,加大冻精配种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黄牛产肉性能,加大胚胎移植技术的覆盖面积。提高养殖效益。在羊品改上,大力推广波尔山羊的杂交改良技术。提高山羊的单位个体产肉量。三是创新草食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快速发展。对已建的爱德牛业、煜婷兔业、创宇兔业等龙头企业。要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之路。加快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步伐。四是抓好枣北黄牛、襄北细毛羊等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促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抓好沼气工程建设和畜粪种菇、龙虾养殖、畜-沼-鱼、畜-沼-菜、畜-沼-果的推广,不断扩大推广面,搞好生态养殖建设。

(4)抓好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要将草食畜牧业的品种改良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纳入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每个乡镇办至少定一名技术推广人员,明确责任目标和劳务报酬,实行绩效挂钩。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一系列鼓励草食畜牧业发展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农村“一建三改”、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要向草食畜牧业方向倾斜。加大对草场建设、种草养畜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作到依法兴牧。制定一系列鼓励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用地、草场改良、以奖代补等方面加大扶持。在精神、物质上予以鼓励。金融扶农资金要向草食畜牧业方向倾斜,切实解决农户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