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

高中生能力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生能力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生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灵活性;思维能力;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地基础上,而忽视了学生地主动性、能动性与独立性,学生地学习也就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向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并且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地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情感上自信的、积极地主动探索,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地形成发展过程,进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的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地思维品质。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八年级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正数与非负数、空集F和集合{0}、锐角和第一象限的角、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映射与一一映射、sin(arcsinx)与arcsin(sinx)等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隐蔽关系,优化解题过程,寻找最佳解法等等。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例如,每次上课时都可以选择一些数学习题,让学生计时演算;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和方法;常用的数字,如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10以内自然数的立方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无理数π、е、log2、log3的近似值都要做到“一口清”;常用的数学公式如平方和、平方差、立方和、立方差、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公式、对数和指数的有关公式、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各种面积、体积公式、基本不等式、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二项式定理、复数的有关公式、斜率公式、直线、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等等,都要做到应用自如。实际上,速算要领的掌握和熟记一些数据、公式等,在思维活动中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技能,而数学技能的泛化就成为能力。

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另外,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捷性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数学教学中采取措施(如编制口答练习题)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也是很有好处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

素质教育已经向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就一定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永宏.浅谈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10(10).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科技能力;课程改革;培养

0 引言

科技能力培养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学习中选择不同的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并在主动的教学与实验过程中获得结果,进而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活动。这种科技技能的培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确定,还是实践知识的探索,对于高中生来说都是一种对新鲜知识的有效获取途径。目前而言,高中生的科学技能教学活动主要为被动获取,众多教学工作者也针对高中生的科学能力培养工作展开了深入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稳步提升高中生的科技能力,成为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1 高中生科技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

我国高中生科技能力的培养研究较晚,在对其培养过程的模式探寻中,一般多采用国外的适时教育模式与国内引导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国外适时教育模式是欧美国家对学生科技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课程之一,由于高中的必修课程较多,且课业较为繁重,一般对于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多在寒暑假、周末和相应课程添加固定时间。同时进行这一能力培养的形式较多,一般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与学生能力,进行适量、适当选取。国内引导教育模式是当前社会较为认可且广泛使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基本理念就是:每一个高中生都有权利使自己的科学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大多数高中学校和教师都需要切实了解高中生的特点,并积极为其提供相应服务与设备[1]。

高中生自身科技能力的提升,一般根据个体差异,相同知识需要了解透彻的时间不同,因此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能力调整更丰富的科技知识。学校和社会也需要尽可能为高中生配备相应科技实验条件,满足高中生的科技能力提升的特殊需求。另外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保证高中生在进行科技能力学习的时候更加自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团结、协调能力的稳步提升,对其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 高中生科技能力的培养策略

2.1营造科学情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论在任何领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重要的多,但是高中生受传统教育束缚,再加上自身心性不成熟,决定了高中生对于问题提出的一种障碍,特别是对一些具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更加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高中生创设相应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驱动力,引发其探究的行为,让学生面对众多疑问时,可以产生浓厚兴趣,找出问题核心,通过现象研究本质,进一步提升自主能力。

2.2 鼓励大胆假设 培养学生探究结果的能力

能否找到解决方案是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所在,但是高中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再加上科学思维没有得到过系统锻炼,无法沿着正确的轨迹直达解决问题的目标,因此在科学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培养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培养其质疑教师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消除学生对错误的一种纠结,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多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创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相关信息的排列组合,当再次遇到新的问题时,可以做到科学预测,快而准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3 创设动手环节 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的能力

针对高中生而言,其动手能力多指脑与手的配合协调能力,是科学培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动手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的实现,而且也会对大脑的锻炼产生相应影响。而高中生的动手能力正是诸多能力中较为薄弱的一项,也对其科技能力的提升产生的一定的制约[2]。因此教师应为高中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验,根据实际需要与随机添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更多的组织学生进行统一实验,或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将课内与课外充分连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科技实验时间,引导学生全面、全程完成一项科技实验的探究过程,增强自身动手能力。

2.4 辅助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信息处理的速度、深度、广度都有了全面的提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与快捷。因此在对高中生科技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要教学生运用各种设备、资源、场所获取相应的知识与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等不同场所获取和解读知识,还要教会学生除了搜索成文资料外,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不同形式搜集资料。如此多形式、多手段的资料搜集,会为科技实验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可能。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数据、资料、结果的良好记录习惯,为最后的实验总结整理素材。

2.5 指导报告撰写 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

信息时代离不开各类交流与表达,合作的能力与团队的意识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科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合作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中,与同伴分享成果、创意和信息。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科技成果进行报告式的成文撰写,用明确的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将探究结果进行呈现。

此外,还可以通过辩论会、演讲会、板报、刊物等不同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将自己的想法、看法全面呈现。而且在交流过程中,别人还会就自己的看法为自己的实验提建议,便于辩证的看待,更好的学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生科技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要符合高中生实际的心理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辅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与自尊心,要有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引导他们对新的科技有兴趣、有思路、有决策,进一步提升科技能力,为高中生的未来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这样表述: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则在“语文课改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那么何谓探究式学习?

课标解读里这样阐释: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参与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

高中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解释能力,并且我们生活的又是一个整天都在运用语文的社会,因此,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可是,一直以来,我们不少老师和学生误以为:探究学习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科技含量,搞探究的必须是专业人员来做,探究就一定要有发明创造或撰写论著。其实,只要我们面对的知识对自己而言是“新知”,只要我们在这个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认知,那么毫无疑问,这一学习过程就应该属于“探究学习”。所以,探究学习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探究的结果也不是一样的,即使你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是,最终你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找出错误的原因,这个探究学习还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并不一定要有发明创造或专著等研究成果来体现。

那么该如何引导高中生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呢?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置疑意识

何谓“置疑”?即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能够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在面对别人的解答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就是置疑。没有思考也就没有疑问,不会置疑也就没有探究。“置疑”可以说是探究学习的开始。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训练,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以标准答案为依归,特别在语文学习中,甚至有的把学习沦为读读背背参考答案,从而逐渐丧失置疑意识。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唤醒他们的置疑意识。

如在教读鲁迅《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要求学生预读,在预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读书须要疑,没有疑不叫读书。陶渊明曾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通过反复强调置疑的重要性,学生提出了很多精彩的问题:

有文章主题方面——文章为啥以“药”为题?有何深意?

有文章内容方面——夏瑜的母亲给他上坟时为何脸带羞愧?

有文章语言方面——文中:(红眼睛阿义)……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里作者为何用撮而不用捏?

……

其次,置疑,还可针对课堂老师或别人的看法

比如,有学生说:撮是可能因为他手里的馒头都是血,用手捏会脏手。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疑问: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他会怕脏手?

对于这些深浅不一的问题,我们语文老师都要给予正面的鼓励。当学生能把置疑变成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时,这是探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置疑,才有可能把探究进行下去。

第三,语文探究还需具备行动意识

行动是一切想法的注脚,没有行动,问题还是停留于问题,只有带着问题上路,真正行动起来去寻找原因,探究学习才不致于半途而废。高中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具备了置疑意识之后,还必须为解决问题而行动起来,才能使探究学习进行下去。

探究行动可以是独自解决问题。比如学生课前预习中遇到问题,自己独立查字典,查阅相关资料,取得自己的结论,这是探究。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自己思考,必要时候还可请教同学老师,或者借助网络帮助,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看法,这也是探究。

探究行动也可以和别人合作探究。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程中“梳理探究”环节有个专题——“古代文化常识”。它包括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到科举制度等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如果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势必要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正常学习,不太现实。我让他们采用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群体共同的任务是完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探究,小组每个成员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一个方面的责任,分别负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成员在负责各自任务时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最终在全部同学面前汇报。这样的合作探究,不但能让学生探究活动在短时间里取得较好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四,语文探究还需具备文本意识

文本意识是语文探究学习必须具备的一个独特的意识。因为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又离不开文本。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在于,绝大多数的语文问题都产生于文本,离开了文本范畴来探究问题常常是牵强附会。

记得某老师一堂公开课——《孔雀东南飞——焦刘悲剧命运探究》中,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主人公悲剧原因:

婆婆——强悍专制 仲卿——懦弱退让

兄长——见利望义 兰芝——刚烈冲动

结论:性格冲突与个人私利使家庭矛盾无法调和消解,大家的性格共同决定了所有人的悲剧。过于强大的性格弱点会造成人生的不幸。

延伸:性格与命运探究。

刘兰芝的性格悲剧——忠贞、刚烈、冲动、脆弱、固执

焦仲卿的性格悲剧——懦弱、愚孝、忠厚、爱岗敬业(不利于家庭和谐)

演讲:焦仲卿、刘兰芝,你们别自杀!

在这堂公开课中,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是最具光彩的忠贞刚烈的女子刘兰芝,探究的结果竟然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弱点而导致个人悲剧的命运。同样,焦仲卿的爱岗敬业竟然不利于家庭和谐。

显然,不能令人接受的原因是因为这一结论脱离文本。

篇4

思维定势是学习的最大障碍。要想突破思维定势,我们首先要明确思维定势的主要表现。作文中,学生作文的立意定势表现较为明显。对于一个作文题目或写作话题,作文主题落入窠臼,作文中的形象不够鲜活,立意简单化、模式化,人云亦云。由于学生生活面受限,作文选材易出现定势思维。作文材料往往拘泥于自身生活的小圈子,所选材料总是被沿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陈旧事例,选材范围相当狭窄,有的甚至出现低幼化倾向。文章结构也有思维定势现象。多数记叙文往往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议论文已经变为新八股文的结构形式。

导致学生思维定势主要有三种主观原因:一是受从众心理影响。学生把作文当作机械性的作业对待,忽视了作文的个性化特点,因而不能在合乎一定规律的基础上求得个性的发扬。二是被动心理的影响。其实,写作是最具主动性的一种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忽略了这一点。学生主动写作意识淡薄,写作时不肯动脑,甚至不愿动手。三是敷衍心理的影响。目前多数学生的作文在课外完成,作文随意性很大,有的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从教师角度讲,命题要求新。一个新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让学生从中挖掘出新题材,寻求材料的变化,多采用新材料,采用鲜活材料,采用时代感比较强的材料。

培养中学生怎样的作文思维能力,怎样培养思维能力,前者属于认识的范畴,后者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后者是作文教学的主要方面,是作文教学的操作方法和实践方面的认知范畴,直接关系到作文质量的提高。

二、培养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个高中时期,我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将专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高一年级,为第一阶段,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作文样式以记叙文为主,通过同题系列作文,如“黄昏街道”、“人物素描”、“我的个人世界”等。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组织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感性认识的形象描述,拓展思维视野,为进行逻辑思维作认识上、材料上、视野上、语言上的准备。高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由形象思维能力过渡到逻辑思维能力的阶段。作文训练上,主要进行综合文体训练。作文题目比较上一阶段,要抽象一些,涵盖面也相应广一些,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呈开放格局,鼓励、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维。比如让学生写自然系列的作文“风”“雨”“雪”“路”“桥”“水”“火”“登山”;写建筑系列的作文“门”“窗”“墙”;写沉思系列的作文“人在旅途”“站在窗前”“走在路上”。写此类作文,不给学生限定条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我们通过这种综合文体训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状态,自然进入逻辑思维领域,检验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能力。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思维的独立品格,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自然人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作文训练上,主要进行话题作文训练。材料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精辟的、含义丰富深远的寓言故事,一是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证思考、评价。第四个阶段为高三下学期,这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再综合阶段,它不是对第二个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提高的阶段,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前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能力还是呈板块状分散排列的,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已经具有一种自我整合的功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呈现立体状态了。这样,学生作文思维的弹性、张力、整合力就得到了加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和富于生命力的。

三、发展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

思维学告诉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的实质”。①心理学家杨清指出:“我们为了要有效地发展自己的思维,首先必须详细地检查自己的思维品质,然后根据检查的结果来自觉地消除消极的因素和继续地增进积极的因素”。①这就表明,思维品质发展了,思维能力也就发展了。就思维品质而言,归纳起来有选择性、批判性、独立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多种,所有这些品质都是发展写作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发展他们的写作思维能力。

就此,作文教学中发展中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丰富知识。心理学给思维的定义是“大脑两半球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知识在发展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性。如果知识贫乏,很多时候都会因为没有中介作为凭借而不能进行思维,思维的锻炼和运用受到限制,发展思维能力就很困难。同时,思维针对问题而来,有问题要解决才有思维,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必须有一定知识才行。所以,发展中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其二、修养书面评语言。心理学揭示,“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应视为高度相互依存的过程”。②又说,“一个言语修养水平很低的人绝不可能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凡是言语混乱的人,必然也是思想混乱的人”,“言语修养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③这里的“言语修养”是指书面语言修养。要提高书面语言修养,就必须在读写过程中提高。“读”就是诵读。诵读必须全神贯注,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深入领会意思,用轻重长短急缓的语调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较好地传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以前的人都注意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地就能下笔成文。”④加强书面语言的修养,学生必须多写。读是接受书面语言,写是运用书面语言,在写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获得写作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适时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写作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清.心理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1.强化朗读

在听、说、读、写这几种能力中,最能够训练或者体现语感能力的是读。因为语感与视觉紧密相联,也就是看的过程中的反应程度。而视觉表现在学习中主要是读――眼动基础上的口诵。语感强的一个特点就是一读就懂,直觉判断,注意力无需停留太久。因此强化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本途径。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都安排了早读课,一周的几天几乎和英语“共享”;甚至有的学校还安排了晚读。时间是充裕的,为什么学生的读书能力提高甚微呢?不少教师发现,其实这些时段阅读的效率很低。首先学生状态整体不好,读书时声音细微,漫无目的,尽管教师或语文科代表提供了参考任务,但多数学生没有限时完成的意识,反复肤浅地在参考任务上磨洋工。

基于此,强化朗读,一方面要求读书时有正确的姿势,自由舒展,不能让课桌承受全身的重量,保证精神状态饱满;另一方面,也要求手嘴齐动,边读边标注,声音洪亮,借用疯狂英语的话,“要语感,可疯喊”;另外,应让同学们有任务感,限时检查,不能自由放羊,好坏由他。

将每个读书时段基本分成三个环节,一是复习昨天内容,二是预习今天内容,三是复习前段内容。侧重哪个环节,时间如何分配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在行间巡视时不时抽查、了解。这样一方面指导方法,另一方面加强督促,强化朗读,让学生在多读中逐渐感悟,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美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哪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读多了,语感也就逐渐会有了。

2.指导思考

强化朗读,自然能培养语感,但靠朗读的“剂量”增加来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生成”语感,毕竟过程缓慢,也许效果甚微。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指导,让学生知道“悟什么”“怎么悟”,朗读就会有目标、有方向,朗读的效果就会更快、更好。

那么,朗读时“悟什么”呢?语感既然是对语言材料的感悟,那么语言材料就是我们要“悟”的对象。语言材料有哪些呢?语言的材料有字、词、句、篇和标点等,而这些材料的组合是有要求有规律的,也就是语法、修辞和逻辑。因此,语感的训练要依托语言的材料及组合规律。如此,朗读不仅是见字发声,还应该在篇章中突出字词句篇和标点这些“思考点”,并在文章中心的范围内,围绕它们思考语法、修辞和逻辑,甚至表达的妙处。

至于“怎么悟”的问题,也就是体悟的方法。对语言的理解有的是凭感觉,胡乱猜测;有的是凭理性,确认与分析;当理性分析成为习惯,不必再自我强制而成为不自觉的行为时,很强的语感能力就形成了,这是更高的理解。由此,可以说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这样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训练的效果会更明显。

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课本作为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依托,选取文中的语言材料的实例,指点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来体会其妙处,领悟其中所倾注的感情。比如,朗读时注意分析词语的褒贬色彩,标点的抒情作用,句式变化的表达作用,情态副词的效果等等,疯狂的朗读就会更有味道,更有兴致。

3.多听多谈

现在的语文课堂,基本少不了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利用好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多听多谈,在听与谈的吸收与输出中,训练反应速度,培养语感。相比读而言,听更能训练语感。因为读是面对文字、文本,确认可持续;而听易混淆且只瞬间,逼迫学生必须快速反应,稍不留心就会产生歧义,导致误解。比如说话时的音近字,比如停顿、轻重、语调等都能区别意义。例如“这次优课评比,我校就三人获奖”,副词“就”可以多种理解,一是表示喜悦,三人不少了,二是不满意,嫌少,获奖的人应该更多些。当然有了特定的语境,多义就基本可以消除了。

学生合作学习时的多听多谈,学生教学生,能根据自身取长补短,各“学”所需。会谈,且谈得好,会有语感,且可让听者产生语感;不会谈,自然没有语感,也就不能让听者产生语感。谈话时因为少了师生间的心理与情感距离,比较敢于自由表达,无意中都会体现自己惯常的语音、语义的停顿,语调、语气的处理和词语的感彩,有利于养成语感。

篇6

我们学校是一所市普通高中,学生来自全市各初级中学,他们的声乐素质差异很大,而且,大部分高中生已过了变声期,因此,非常需要对他们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发声训练。那么,如何更快、更正确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更完美自如地表现歌曲内容,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具体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1.1 姿势:人的身体就是歌唱的“乐器”。良好的歌唱姿势能使各发声器官发挥积极作用,能发出优美、自如的歌声。可是,有些学生认为,只要唱得好,姿势不要紧。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平时不注意,就会养成不良习惯,如,头低看地、仰头望天的,摇头晃脑的,耸肩勾背的,挺腹弯腰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违反演唱的生理运动规律的。坏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所以,我在上歌唱课时,就对学生进行严格地训练,训练时经常提醒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用错误与正确姿势进行示范比较,使学生了解怎样才是对的,知道怎样把错误改过来;使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并取得了良好的演唱效果。

1.2 呼吸: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没有气息就无法发声,没有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就唱不好歌。也就是说,发声是否准确、音质是否优美,以及歌曲的感情表达,如强、弱、快、慢、顿、连、婉转、欢乐、悲伤、愤怒等等诸多变化,都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分不开,而且这不是自然呼吸所能做到的,必须经过歌唱呼吸训练才能达到。

在教学过程中,做发声练习和歌唱训练时,我都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又称“深呼吸”)进行练习。那是一种运用胸腔、两肋、横膈膜及腹肌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

为了更好的掌握这种科学的呼吸方法,我经常给学生单独练习以下三种方法。

其一,缓吸缓呼:缓吸时用鼻子象闻花和闻气味那样地吸气,使气息慢慢地吸入横膈膜,控制瞬间后,呼气时张大嘴巴,使气息冲到硬腭处,发出振动声响;胸肋部分尽量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使气息有控制地、平稳均匀地吐出。另一种呼气法是用m闭口哼唱法,呼出时口腔象有打哈欠感觉那样打开,嘴唇轻轻闭拢,使声音在眉心、鼻子处聚集起来,腮部周围微微振动,均匀呼出。在刚开始练这种呼吸方法时,同学们经常出现肩膀向上耸,胸部往上提等一些错误的动作,或者把气吸到小腹部。前者属胸式呼吸法(即“浅呼吸”),后者是腹式呼吸法。这两种呼吸方法都是错误的,它们没有很好的气息支持点,会使声音出现紧张感、生硬感,声音较重,不自如,不灵活。所以,我要求学生在练声的同时要双手叉腰,感觉吸气和气息控制的状态。练习时,一出现错误方法,就及时给予纠正。我还经常叫学生上讲台来示范,通过对比,有利于掌握正确的吸气方法。

其二,急吸缓呼:急吸时就像突然遇到一位熟人,惊奇地发出“啊”声,倒抽一口气的感觉。吸气时打开喉咙,控制瞬间后慢慢地、有控制地均匀呼出。

其三,急吸急呼:急吸时与急吸缓呼的方法一样;急呼时像吹灯那样的感觉,很用力地吹,或模仿激烈运动后的呼吸感觉。

总之,在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时,强调要认真地练,不能漫不经心地随便练、随便唱。就是发一个简单的音,也要做到情绪饱满地、有目的地体会歌声与呼吸的关系和气息的运用。呼吸还要结合练声曲和歌曲来练习,要按照标记的换气记号来换气,从易到难,逐步掌握。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好呼吸的基本功,才能为唱出自然、流畅、圆润、优美的歌声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及共鸣方法

要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必须先讲解发声的原理。发声的主要器官是喉头和声带。发声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发声器官能自如地调节自己的歌声,用最节省的能量,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我是这样进行发声训练的:首先,运用机械性的张大口练习,整个口腔像打哈欠的感觉打开,上口盖找向上顶天的感觉,下巴部分找向下着地的感觉,上下积极打开。从未练过声的学生,口盖往往是提不起来的,我采取这种方法,使学生逐渐自然地打开,很有效果。

其次,结合呼吸,用aoeiu等几个元音来单独训练或作过渡性练习。在一个八度之内,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或三至五度小跳,分别进行练习。从易到难,逐渐提高。

第三,从中音区开始,耐心反复地练,使中音区的声音能强、能弱,能渐强渐弱,获得自然饱满的口腔共鸣效果。然后分别在高音区和低音区进行训练。在发声歌唱时,口腔应根据音的高低适度打开,原则是音越往高处走,口腔上下开就越大,软腭越自然向上、向后提起。口腔像倒漏斗式的形状,气息保持在深的状态,使声音打到音壁,碰响,然后在头腔引起共鸣,集中一点向前发出。相反,音越往低处走,口腔越慢慢启开,下巴越往下放,以口胸腔为主,自然放松。在唱歌中,只有正确地掌握和自如地灵活运用混合共鸣腔体和发声器官,才能使声音得到美化,从而更优美、更饱满、更动听!

3.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咬字吐字的习惯

歌唱,是用语言和音乐两者紧密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所以歌唱教学,首先要从掌握语言的规律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吐字咬字的习惯。尽管有部分同学受方言影响,某些字音发音不准,总体上讲,高中生的普通话基础还是较好的。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说话、朗诵,以及有音高、有节奏、有表情地“念”的训练,学生普通话里的方言音逐渐被克服、字音的错误明显减少、字形的变化得以纠正。同时,在强调语言规范化的教学中,结合歌唱的呼吸、共鸣等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原理,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了。

4.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艺术。要唱好一首歌曲,不能只强调声音,不讲究感情;也不能只强调感情,不讲究声音。面对一首新学唱的歌曲,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处理歌曲的能力呢?首先引导学生对歌曲的内容、风格、速度、力度、表情术语、节奏、节拍、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帮助他们对歌曲进行精细的艺术处理。只有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和精心巧妙地处理,才能增强演唱者的形象思维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才能把歌曲演唱得更加完美,才能达到预定的演唱效果;只有上课时多让学生参与分析歌曲,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

5.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形体动作训练

尽管歌唱主要是以美妙的歌声来感动人,但是演唱一首歌曲时,若从头到尾站着一动不动,就显得过于死板,用适当的形体动作来辅助演唱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形体动作与歌声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放声歌唱时,用恰当的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来辅助歌声所不能表达的一些情感是必要的。因此,在歌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一些与歌词内容相吻合的脸部表情,以及手、眼、身等一些身段基本功的练习,以便将来能更好地为表达歌曲内容与思想感情服务,使观众不仅可以用耳朵欣赏歌者美妙的歌声,而且还能用眼睛来欣赏歌唱者精彩的表演。

篇7

【关键词】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强化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现实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明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必须性,防止“和平演变”;为了使历史教育在社会政治中显露效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使我们的高中生能够正确分辨对一些基本历史问题的认识错误与否,就需要强化对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能像传统的历史教学那样,只注重掌握知识,强调重复现成的结论,而不要求掌握形成这些结论的思维方法。高中生被动地接受历史教育,将教材中科学的认识结论变成教条来背诵,而没有经过个人的思维过程。没有经过个人独立思考而获得的思想观念,不会成为坚定的信念。

历史事实表面上既不带有思想,又不具有意义。只有经过人们的解释说明,历史事实才获得思想和意义。而人们又总是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某些理论前提和概念出发来理解一件事实。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头脑中的理论和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完成讲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且应当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认识历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变成高中生思维的定式,使经过历史教育的对象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这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

二、培养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决定的

历史学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历史事实,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研究历史是没有绝对客观主义的。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接受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但是,掌握基础知识并不能保证达到提高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和爱国主义觉悟的目的。要使历史教育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强化对高中生思维活动的培养。只让高中生多次机械地重复现成结论,或者重复教材所划定的思维模式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从学习历史中升华出社会理性、思想觉悟以及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除了情感成分外,主要来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独立思考。而这种思考的认识工具则应当是历史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表现于发展人类的思维方面。发展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是开发我们整个社会智能的前提。历史学科对形成高中生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辩证思维的普遍规则都应用于历史学科之中,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更是在本学科得到体现。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已经向高中生提供了发展历史抽象思维的材料基础。中学历史教育阶段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更新教学观念是重视培养和发展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当代教育思想要求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强调培养创造性思维。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高中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是教育思想落后的一种表现。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放在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变高中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应该抛弃早已过时的“记忆教学论”,而把着眼点放在不囿于现成知识的传授,主张培养更高水平思维能力的“思维教学论”上,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中只要求高中生掌握书本中的历史事实及其现成结论,而不要求他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获得与现成结论相符的思想认识。避免把本来思想内容丰富的历史科学变成“死”学问。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告诉青少年历史发展的真理是必要的,但引导他们掌握认识真理的钥匙更重要。因为他们走上社会后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了解历史,用哪种认识方法去分析、思维,比他掌握了多少现成的结论更重要。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思维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发展起来的。历史教育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就失去了历史教育最有价值的成分。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可能达到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的效果。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综上所述,只有强化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遇到不管是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都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分析,尤其在边疆地区,能够正确认识正常宗教活动与利用宗教进行分裂活动的本质区别,强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决心和使命感。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化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间题,培养其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小兵等.培养和发展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探索[J].历史教学,1991(6).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探究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探讨一下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生物实验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一、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要教给学生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设计的原理、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自己得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做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时,实验最后得出的结果没有变成砖红色,这时候就得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实验分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实验课上给学生讲授实验分析法,在具体的实验分析或解题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具体问题,灵活分析。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的重要内容。

例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中实验材料的改进:用葡萄代替苹果、梨。教材上做还原糖鉴定实验选用的材料是苹果或梨,将其切成小块,研磨、过滤。在实验中由于研钵太小,不可能磨细。分析:既然是鉴定还原糖,葡萄就肯定含有葡萄糖,而且葡萄去皮后也为白色果肉。不用研磨,去皮后放在小烧杯壁挤压即可流出果汁,也不用过滤,方便且效果好。

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让他们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例如:在《渗透作用》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设计思路及方案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上面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2)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3)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联想到用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比较两种溶液浓度的大小、鉴定植物细胞的死活、测定种子的含水量等。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总之,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自强.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国庆.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听力能力 提升途径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36-02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改实施的逐渐深入,促进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下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开展的英语教学,必须贴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即大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素质,只有从根本出发,夯实基础,才能逐渐提升高中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四项中的“听”,作为掌握和运用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能力,其对高中生英语的学习和实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数师生往往重视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轻视甚至忽视听力教学,这也造成了当前高中生听力水平普遍低下、英语交流运用能力薄弱的现状。那么,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呢?

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务实听力教学基础

众所周知,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首先要具备两项基本素质,即标准的语音基础和扎实的词汇积累。在笔者看来,听力可以分为感知和理解两个过程,感知是建立在语音基础上的获取,而理解则是基于音意转换上的掌握。可见,引导学生务实语言的基础素质,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听力教学的品质。

加强高中生听力能力的培养,必须紧抓语音与词汇的教导,为听力能力的实践做下铺垫。有关语音方面,学生必须透彻了解英语词汇发音习惯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规律,包括音素的连贯、弱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口语缩略等,教师可以采用领读或者磁带跟读的方式一一纠正学生的发音。有关词汇方面,教师在训练学生积累词汇的同时,要注重融合记忆,即在学生积累词汇时,教师要让学生张开嘴去读背,使学生在词汇的语音和拼写之间达到一种契合程度,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实现语音与词汇间的灵活转变,帮助其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

二、营造生动交流环境,引导真实听力体验

真实生动的语言交流环境是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不可缺的因素之一。由于英语的语言习惯和结构组成与汉语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两者之间的过渡存在着必要的转换和加工,因而要想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就要将其置身于英语语言习惯的真实交流环境中,并引导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之一。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真实听力体验,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教师要善于用标准的英语进行教学,使学生长期处于英语语言的交流氛围中,在自然地语言环境下,以“听”的形式训练学生对英语的领悟能力,他们的听力水平自然会逐步提升;二是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要尽可能地采取英语进行,以养成良好的英语交流习惯。最后一点则是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优秀的课外资源,如经典电影《What A Girl Wants》等,激发学生倾听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深入体验了真实的英式英语交流习惯。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听力的熟悉感,教师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或者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原声的英文广播,营造生动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播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表现,循序渐进,切忌贪多冒进。有关播放材料的选择,推荐使用VOA慢速英语,其听力材料涉及内容广、且高中生的词汇量和听力素质基本能跟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听力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有耐心,允许不同学生听力能力差距的存在,考虑到大部分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同时,对少数听力薄弱的学生也要多加指导与训练。

三、丰富听力训练材料,促进训练系统全面

高中英语听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事例,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听力训练。例如:

W:Did you see the movie on Channel 6 last night?

M:No,I went to the library to borrow some books on science.Did you see the film?

W:Yes,it was very interesting.

Q:Where did the woman see the film?

A.in a library

B.in a cinema

C.on TV

这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例,但将其转换为英文听力后,部分学生就有可能选择B,会误以为是在影院看的电影。针对这些生活常识上的错误,须通过全面深入的事例训练来加以杜绝。

而除了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听力体验外,我们还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系统化的听力训练,以确保其听力技能的快速提升。在实际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听―答、听―重述和听―复述等三种有效的听力训练方式,而训练的内容则涵盖单项选择、正误判断、回答问题、短文填空、归纳信息等多样题型,只有使学生的训练更全面深入,他们的听力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更显著的提升。

四、指导听力应试技巧,提升听力应试水准

学生听力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听力试题来检验的。若在听力的应试过程中融入必要的技巧,则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题为例作详细阐述:

W:What?you want another day off?I’m anxious to hear what excuse you have this time.You have been off for your grandfather’s funeral four times already.

M:But today my grandma is getting married again.

Q: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boy?

A.He often finds excuses to be off.

B.His grandfather is often ill.

C.His grandfather died.

(一)学会预测信息,强化推导能力

根据现有的听力选项去推导听力原文可能表达的语意,进而在听音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倾听,这是提升听力水平的有效策略之一。由例题的三个选项中可以推测出,听力短文的内容必定与excuse或his grandfather相关,再通过听音内容可以明显发现,休假(day off)是材料表述与the boy相关的主要内容,进而可以明确选项A是正确答案。

在听力测验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从选项中去猜测材料主旨大意,以降低听音的难度。同时,若在听力材料中出现一些生僻的单词如funeral,学生要懂得利用上下文的连贯意思和语法结构来进行猜测,避免过多地纠结于该词含义的揣摩上,从而忽略了听力材料的真正重心。

(二)捕捉关键信息,提取主旨大意

任何一段听力材料中的信息内容,都存在着主次之分,若我们在听音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其中的关键部分,精准定位到问题的核心,那么解题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要如何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呢?

在笔者所教班级的听力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被要求有意识地关注听力材料中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信息,以确保其在听音过程中能够对这些内容能产生快速的反应。如在例题中,学生把握到day off这一关键点,很容易就能选出A选项。此外,在听音时还可对数字、时间、地名或but、besides等语意过渡词进行记录,以更好地帮助其分析和理解。

(三)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听力效果

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提升学习自信心和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英语的听音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投入到听力材料的理解中,这也就制约了其自身听力能力的体现。

要想改善这一点,学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深呼吸、审题预测等,抛开心中的负面情绪和杂念,将精神集中到题目中,为听音的开始做好充足准备。同时,在听音过程中遇到不确定或者未听清的内容时,切不可心慌意乱或犹豫不决,要学会冷静、果断地处理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总而言之,听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章法地进行引导。长此以往,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充分适应英语的思维,进而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郝婷婷.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反思及对策分析[J].校园英语,2015(4)

[2]朱友荣.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21)

篇10

一、高中生独立自主能力的现状

【镜头一】“无节制的消费”

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几乎每节课的课间都会有一些学生去买零食吃,甚至有些寄宿生出现生活费“月荒”的现象。学校常规管理的制约,班主任的管理、督促、劝阻,也拦不住“购买欲疯狂”的学生。

【镜头二】“只喝饮料不喝水”

饮料的消费在学校已不再有季节的限制,部分学生只喝饮料,很少喝水。教室里有饮水机,问他为什么不喝水,答案很简单“没有杯子”。即使教导他们不要喝那么多饮料,学生最终也要买瓶矿泉水;即使囊中羞涩,找人借钱,他们仍然只喝饮料不喝水。

【镜头三】“家长打包族”

“打包族” 是冬季高中校园特有的一道风景。经常发现学生的脏衣服堆在宿舍里,问他们为什么不洗,答案是“时间太紧了”“等多了一起洗”……最终,返校日会看到家长返程的手中多了几个大包袱。

【镜头四】“考试失落客”

阶段的练习反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阶段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是不能“纸上谈兵”的。随着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的推广,考试成了众矢之的,考试的反对声此起彼伏,最大的理由是学生考后的压力太大,心灵包袱太重,难以承受,他们成了――考试失落客!

日常生活中的镜头还有很多,由此可见现在高中生的独立自主能力状况真是令人担忧,相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行为依赖性大,惰性强

现在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作为独生子女的高中生他们吃不愁、穿不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个性张扬,无忧无虑。“温房教育”导致学生处理事情的独立能力降低,性格变得飞扬跋扈,遇事过多“他责”很少“自责”。如果学生的教育让宠爱变成了溺爱,帮助变成了代办,长此以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2.意志脆弱,缺乏韧性

高中生在意志方面的脆弱表现,与他们的行为缺点密不可分。很多高中生是家庭中的“掌上宝”,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虽对激励孩子的自信心有一定的作用,但有时会适得其反。 因为不切实际、不科学的期望,不考虑孩子的实际,会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鼓励他们空想,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高中生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几乎没有吃过苦,安逸的生活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平衡。没有生活的磨难,导致他们的心理成熟滞后,耐受和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中的挫折、磨难使学生情绪容易波动,脆弱的意志力表现明显。

二、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必要性

独立自主能力是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是自我认识管理的综合要求,是学生自觉修养和自我完善的内化行为。教师的教育指导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外因。每一位创造辉煌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的人。

三、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能力的立足点

1.强化自我管理

学校是集体生活的大家庭。通过集体生活,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快乐和悲伤,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在集体学习、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中,教师、家长要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2.学会交往

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会遇到问题,感知挫折,才能拓展思维,实现个性的良好发展。学生只有学会交往,才能在今后人生的舞台中独当一面,才能为自身的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3.转变教育观念

篇11

>> 浅谈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高中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写作思辨精神的培养策略 论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农村高中生议论文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论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谈高中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漫谈 浅析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作文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新浪新闻.低龄留学大热美国ETS少儿托福借势进驻中国多地[EB/OL].(2014-11-19)[2016-01-16].http://.cn/c/2016-01-16/doc-ifxnrahr8394696.shtml

[3]王建卿.“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1(6):63-65.

[4]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12-17.

[5]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篇12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了。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高中化学教学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针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取学习动机策略、自主学习环境营造策略,真正提升高中生化学学习的能力,真正推动高中化学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重点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而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单单要使得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实现掌握,而且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相关理论

(一)学习观

从建构主义分析,学习属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说明学习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而学习者是主动接受知识的人,学生往往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因而,学习没有体现出行为主义所述说的情况。对于知识或意义,往往也不仅仅被外部信息来决定的,其实,外部信息自身不存在任何意义。对于意义,往往通过学习者对新、旧知识进行反复比较得出的,实现了双向的相互。对于建构来说,其一,是对新信息从意义上积极建构,其二,对原本经验的改革和组合。也就是说,对于学习,除了接受知识之外,还要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探索,以及不断建构知识[1]。

(二)知识观

我们仍以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对于知识,往往用来解释客观世界的万物,而没有十分准确地说明现实的情况,它成为不了最后的答案,其会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下,逐渐被新的解释、新的假设替代。对于建构主义指出,知识随着时间的改变,也会改变的,所以,不完全适用在所有的情境之中。当人们面对的现实中的问题时,往往不能依据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而是根据具体的问题来分析具体的对策,对这些知识不断改组、重建、创造[2]。

二、高中化学教学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学习动机策略

学习能够有效地进行,其最根本的动机就是在学习中获得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产生一种渴求,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一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1.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应该巧妙地进行设问,这样学生会跟随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老师的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不能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范围之内,否则提问将会是无效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去,对于化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学生内心的希望是获取到更多的化学知识,自己愿意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化学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进行好实验教学。因为,化学实验能够吸引学生,学生非常喜欢实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做一些实验,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具备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实验,这些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以此来不断提升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3]。

2.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感

所谓的自我约束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适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更加关键的是要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确定在学习的整体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多加强自己的自我约束,保证学习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一些学习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

3.不断加强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构建化学知识的系统化策略。

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要对于学生进行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的时候,需要注意将知识之间进行一个有效地整合和完善,构建一个知识的网络大体系,强化各个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进行自己总结。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试题中得以体现。

(二)自主学习环境营造的对策

1.构建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气氛

在化学课本中有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点,作为老师,根本无需在课堂中进行讲授,可以让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在课堂中,老师只需要借助于多媒体将这些知识展示出来,然后再更深层的深化这些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思考,对于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我要学”。这样,教学再进行适当地指导即可。从而能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2.建立学生自主讨论的环境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也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能刻意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创设一个和谐地、活跃地课堂,每一位学生都是均等的地位,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探究的能力,对于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3.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以一种教学形式进行,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学要多进行思考,多设计一些不一样的课堂形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到课堂带给自己的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现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这两种,一是“合作—引导教学模式”,二是“探索—讨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对于知识点进行不断地实验或者加深理解,更好地学好化学这门课程。

综上所述,化学老师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设计教学模式,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有丰富的学习体验,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烦躁的事情,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中,获取到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将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掌握高中化学课本中的知识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作者:尹江雪 单位: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招弟,谢祥林.对高一新生化学符号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J].化学教与学.2011(03)

篇13

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诊治传统作文教学顽症的一剂良药,是减轻语文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是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关键词】

高中生 自改和互改作文 理论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一手包办的传统作文批改方法成了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顽症,成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

笔者认为: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自改和互评作文,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诊治传统作文教学顽症的一剂良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减轻语文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

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精批细改”的作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巨大,而高中生在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有多少提高呢?其实,这是不成正比的。正如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教师,改过中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笔者认为:改革作文批改模式,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可以减轻广大语文教师工作负担,让广大语文教师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

二、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笔者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经过多次问卷调查发现:“精批细改”的作文教学和“少改”甚至“不改”的“放羊式”作文教学,其效果几乎是相等的。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高中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

那么,如何走出传统作文教学这个误区,克服传统作文教学这种弊端呢?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开出了一剂良方:作文修改“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老师改作文固然十分重要,引导高中生改作文也很重要。老师不仅要教会高中生作,还要教会高中生改。作与改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只作不改,只完成了一半,而且往往是并非重要的一半。教会高中生改作文大有益处,这益处是高中生终生受用不尽的。”

笔者认为:逐步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这是对高中作文批改方式进行改革的需要,意义非凡。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可以激发高中生的作文兴趣,调动高中生作文的积极性,提升高中作文教学质量,实在是一项一箭双雕、功德无量的好举措。

三、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仅要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对各学段的学生修改作文都作出了明确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个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经典性、规范性、纲领性文件都不约而同地对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思想理念,应该视为引导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所以,笔者认为: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

四、培养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是遵循写作规律,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育之成功。”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语文教师:“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予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文,教师大包大揽批改作文的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而转变作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学会修改作文,这正是遵循写作规律,真正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需要。

自改和互改作文,可以让高中生对自己的作文有重新认识的机会,切实找到问题所在,并自行改正文章的错误,完善文章的不足。

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这样的实践,高中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起独立的写作习惯,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锤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高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篇14

一、高中地理阅读中存在的困难

1.知识结构比较复杂

高中地理课程是广义上的地理,即不仅包括地理知识,还涵盖有大量的天文知识,如高中地理第一册中就有诸多篇幅来描述太阳系、银河系的知识。另外,还涉及到了不少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如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以及比较复杂的计算(经纬度的计算和时区的计算等)。这些知识与狭义上的地理知识盘根错节,相互交杂,给地理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高中生。而且很多同学在阅读地理内容的时,缺乏对知识点的判读能力,而很容易出现误读、误判。总的来说,高中地理知识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很难把握住关键信息,而不得不反复阅读才能得其要领。

2.知识比较抽象

虽然高中地理课程不像高中数学那样抽象,但是,由于缺乏比较主观的课程演示,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时,仍旧不能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比较清晰的概念。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讲解河流湖泊的章节中,对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的描述是这样的:亚马孙河全长6440km,流域面积691.5万km2,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是世界第二长河,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从秘鲁的乌卡亚利-阿普里马克(Ucayali-Apurimac)水系发源地起,全长约6751km,它最西端的发源地是距太平洋不到160km高耸的安第斯山,入口在大西洋,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0亿m3。虽然这段描述层次分明,数据清晰,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全长约6751km、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0亿m3”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地理知识的抽象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3.重要信息的提取比较困难

在地理信息的阅读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关键信息的提取。无论是做地理习题,还是理解地理知识文章,提取关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在提取出关键信息的条件下,才能把握住地理信息文章的核心要点,才能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但是,由于地理阅读类的文章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如果没有养成清晰的阅读层次感和发现关键信息的敏锐点,若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之外,在提取出关键信息之后,如何对提取出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和利用,也是一个不小的难点。而无论是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还是关键信息的归纳和利用能力,都是与阅读能力密不可分的。因此,提高地理阅读能力对提高整个地理知识的学习非常必要。

二、培养高中生的地理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主观认识能力

主观认识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只有高中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主观认识能力,才能培养出学生较高的地理阅读能力。而主观认识能力的培养,是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的。在传统教学方式中,一本教案、一面黑板、一本书的教学形式很难给学生提供比较清晰的、主观的地理信息认知。因此,若想培养地理阅读能力,就必须要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如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凭借电子计算机的声、图、视频处理能力,就能将地理知识与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认识能力。

2.提高学生的地理阅读基础能力

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以比较坚固的地理基础阅读能力为依托的。地理基础阅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阅读基础能力,二是地图的基础阅读能力。所谓文字阅读基础能力,主要是指对地理信息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能力。也就是说,在阅读地理信息时,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搞清楚本则信息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根据这些知识点能够出现什么类型的考查题型等。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阅读能力,才能在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地图阅读基础能力同样非常重要,由于地理课程的特殊性,在地理信息阐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利用各种地图来增强文字的说明能力,如在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点时,不可避免地会插入很多专用地图,如本地的地形地势图、降雨分布图以及温差图等。而在阅读这一类的地理信息时,就必须掌握基本的读图能力,如比例尺的计算、等高线的判读与绘画、温度曲线的判读等。总而言之,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应将这部分基础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如通过学习专门课程、注意技巧的积累以及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等,来巩固基础地理阅读能力。

3.学会应用一些地理阅读技巧

地理基础阅读能力固然重要,但要在比较短的培养时间内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则是非常困难的。而学会应用一些地理阅读技巧,却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如对比阅读法,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巧。它主要被应用于阅读两则比较相近或者截然相反的地理信息阅读的情况,利用对比阅读法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两则文章的中心要点与关键信息,并能够快速感知文章的层次结构与阐述脉络。另一个比较实用的技巧是带入阅读法。代入阅读法比较适合地理考试,它的阅读特点是根据所考查的题目,分析出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地理信息文章中找所需要的关键信息。这种方法简单易用,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可谓是一把“利剑”。总而言之,类似的地理阅读方法、技巧还有很多,我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积累和联系,对提高地理信息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束语

地理阅读能力是学习地理、应用地理的关键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诸如上文论述的方法,对高中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培养。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万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