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

森林灾害防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森林灾害防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森林灾害防控

篇1

提出如何运用科技技术治理病虫害进行探讨。

关键词:有害生物;存在问题;防治措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它会遭到火灾、病虫害、雪压、冻害、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以及多年乱砍滥伐、肆意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森林资源蓄积大幅度消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后备资源持续稳定地增长,并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在这些重大的森林资源灾害之中,森林病虫害这种频发性的生物灾害,一直都是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林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一旦病虫害形成规模,那会给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林区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结合亚布力林业局森林病虫害发生,提出有效防治和治理方法,针对正对如何运用科技技术治理病虫害进行研究。因此,要以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森林健康理念为指导,培育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生长健康、生物多样的健康森林。

1 有害生物现状

全局对森林有害生物高度重视,对有害特别是病虫鼠害,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本经理期总投资95.5万元。其中设备设施投资63.0万元,基础建设投入33.7万元。防治工作量47万亩,其中病虫害3.2万亩、虫害2.8万亩,鼠害41万亩。坚持以预防为基础,科学有效地推广以无公害防治为主手段的综合防治措施。要科学用药,合理先择低毒生物农药,降低污染,积极推进工程治理,以生物招引、灯光诱杀等技术为主,限量使用化学药剂,控制防治区不发生灾害。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生物防治克服上述缺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缺陷,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网络的关系,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发展。提高森林病虫害管理的效率及科学决策的水平,为全面控制森林病虫害奠定信息管理基础。

2 森林有害生物种类用存在问题

森林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林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鼠害等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森林炎灾,如发生病虫害常大于森林火灾。主要森林病虫害有:落叶松早落病、松流脂病、杨树烂皮病等;主要森林虫病害有;落叶松球蚜、落叶检录鞘蛾、银杏大蛾、杨扇舟蛾等;主要森林鼠害有:棕背平、红背平等到;主要有害杂草有:狗尾草、灰绿藜、车前草、黄花蒿等。

2.1 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环境受到人为破坏,部分资源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病虫害发生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防治任务越来越艰巨,影响了防治质量。原因是:一是个别突发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病虫害得不到控制;二是资金爱到影响,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测报防治工作和科学化程度不高;三是基层测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报表数据传输落后。

2.2 取得成效

该局对近几年防治面积总计67万亩之间,其中病害3万亩、虫害2万亩左右、鼠害60万亩左右,加上灯光诱杀和性诱引捕粘,预防面积每年最高可达20万亩。初步取得了成绩,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生长量稳步提高。

3 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改进措施

现林业局常用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一是病害防治以百俊清烟剂灵和多菌灵等到喷雾;二是虫害防治则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用,化学防治采用烟剂,生物防治采用挂鸟巢;三是鼠害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放生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分析,应今后从营林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三个方面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的措施,以及高度重视林业已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防治机制。

3.1 预防为主,加大宣传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无烟火灾,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通过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广大群众进行防治意识理念和义务的教育,预防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

3.2 建立健全专业防治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防治质量

建议把林业局专业病防队伍和林政防火队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优势,节约资金的投入。平时组织培训班学习,进行时战演练,有火扑火、有虫治虫。做到一人多兼职能、一队组织多胜任,节约了资金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森防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质量。充分发挥管护责任人的作用,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进一步提高控灾御灾能力。

3.3 建立检测预警、防治减灾等应急控灾体系

完善病虫害网络体系,提高报表数据传输水平,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及责任制,推广使用先进的测报工具,强化预报工作和防治手段。害防治总站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技术,共同开发了《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目前包括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森林病虫害检疫信息系统两个子系统,与院校合作研制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系统的全面推广使用,实现森林病虫害信息处理、传输的电子化,数据处理的可视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促进林业病虫害管理信息化进程。

3.4 规范化专业法及条例

贯彻《森林病虫害保护法》和《病虫害检疫条例》,严格种苗检疫工作,选择优良抗病虫害的树种,增强树木的抗病能力,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5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综合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采取必要的营林抚育措施,加强防控,直接营造经济混交林,杜绝大面积营造纯人工林,增强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清理林地卫生,破坏害鼠生存环境,抑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扩展。

篇2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现代林业 可持续发展 效益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业植物及产品产生危害的病、虫、草、鼠及其他有害动物和植物。而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一、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经历了不断提升、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前,采用“积极消灭”的方针,以彻底消灭病虫为目的,大量使用剧毒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70年代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概念,并且采取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措施。1990年我国正式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有害生物防治方针,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观念也有所改变,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我国林业开始大步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出现了新趋势。我们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我国病虫害中常年造成暴发危害的主要病虫有十几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生活习性等各不相同,因此与之对应的预防措施、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每年的气候条件及植物种类的变化等,造成暴发性病虫害的种类不同。应准确地掌握害虫生活史实防治的关键,只有掌握害虫种群的消长规律,才能准确进行虫害的预防和治理。无论对常规性病虫害或暴发性病虫害都要以预测预报为主,它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是捍卫绿化成果、提高绿化质量的有力保障。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

1、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危害所造成的灾害,是我省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多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一旦环境条件适宜,这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将会蔓延成灾,外来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省的机会不断增加。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林业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了重视,林业六大工程快速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化林业蓬勃发展,造林面积迅速扩大。但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严重的影响了森林质量和系统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建设和林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曾享有“绿色长城”的美誉,但由于天牛的危害,致使防护林网带断网破。如果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山川将失去绿色。减轻有害生物损失,促进林业建设发展,是整个林业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要使命。森林生物灾害不仅直接制约森林资源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林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保护生态建设成果、促进人类文明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加快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和现代林业的建设

1、加快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全面加强有害生物预防,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继续开展工程治理和无公害防治,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 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w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促进森林健康成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建设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实现科技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要针对威胁森林资源、生态安全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测报、检疫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生产、科研和高等院校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开发高新和实用的防治技术。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要全面推广应用生物、仿生和植物药剂,加强有害生物天敌的繁育利用,普及推广信息素、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对局部化学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科学施药,避免环境污染。

篇3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兼任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林业院校校长会议机制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林木钻蛀性害虫防治领域的资深专家,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研究推广的三北防护林蛀干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治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虫,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隐蔽性、潜伏性、连续性和反复性,防控任务必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从长远来看,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在短期内将会有增加,因为人工林面积持续增加,但新的宜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将更为低下。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与交流将不断加强和频繁,而我国的木材需求对外依存度很高,但目前的进口原木并未能在口岸得到全部、及时、有效的检疫处理,因而外来入侵生物将会加剧。此外,经济林和荒漠灌木林生物灾害,因全球气候等生态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生物灾害将更受关注。

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策略与主要技术

综合防治是较早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主要策略,其理论基础是“消灭哲学”;其次是以二战时DDT的合成与广为应用的化学防治,这种策略显现出了抗药性、残留和再猖狂的弊端;再者是上世纪70 年代后的综合治理,引入了经济阈值的概念,理论基础是 “容忍哲学”;随后是以“协调共存”为理论基础的可持续控制,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原则指导下的一种“调控”。以上的防治策略基本上借鉴于农业,很少考虑或体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特色与优势,直致森林健康理念出现。健康森林是美国近10 多年来在森林经营管理实践中践行的一种新理念,它指出健康森林是总体经营目标,影响健康森林的主要威胁有有害生物、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湿地退化和其它生态环境变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完全等同于健康森林,但有害生物防控是维持森林健康的主导因素。

森林生态体系在生物灾害的调控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时空稳定,及水平和垂直方向类型的多样化,和对生物灾害具有独特的自我调控和补偿能力,特别是延时补偿机制,都赋予了森林自身调控生物灾害的诸多优势。当然,树种配置不合理的人工林分结构一旦构建较难改变,也限制了森林自身生物灾害调控的能力。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要充分结合森林自身的特性,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所谓“林业有害生物”,除外来入侵生物外,本身就是时空稳定性较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天然林中,有可能是可有效控制其种群增长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间环节失控导致有害生物成灾;在种群单一的人工林中,有可能是人为无意识提供了极有利于其种群增长的条件导致有害生物成灾。不论是在天然林中,还是在人工林中,都有可能因人为无意识地将外来有害生物引入而使原生境自然抑制种群增长的因子缺失继而致使有害生物成灾。不管是哪种情况,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本质原因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失衡。因而,生态调控应当成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控制策略。

生态调控是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出发,辨析生物灾害的成因,针对人为可控的成灾主因,以持续有效的生态措施控制灾害的发生。其核心是从“点状调控”上升为“网状调控”,即从单纯有害生物到综合考虑有害生物、目标树种、有益生物、生存环境几者之间关系的“四位一体调控”。生态调控以监测与预警为基础,从林木—害虫—天敌—其它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出发,综合辨析灾害成因,从而解析成灾主因,明确人为可调控的成灾主因及所属层次(如生态系统/群落/ 种群);继而从技术和成本两个方面比较人为可控措施之时效性、持效性和可行性,采取不同层次的主导措施与辅助措施。

生态调控的监测分为大尺度的遥感、中尺度的信息素和小尺度的人工三种。其中,航天和航空遥感主要运用于生态系统监控评价,生物灾害等级与损失评估,灾害发生规律;信息素包括昆虫源信息素(如性外激素,聚集激素)和植物源引诱剂;人工指固定标准地调查、种群生命表分析。预警建立在这三种不同尺度信息的耦合分析之上。

生态调控的技术层次分为生态系统层次、群落层次和种群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的关键技术是辨析成灾主因、确定调控途径、入侵生物防控等;群落层次的关键技术是构建具备抵御生物灾害功能的人工林、应用抗性林木品种、引进外来天敌等;种群层次的关键技术是本土天敌的应用、昆虫信息素调控、植物源信息素调控、环境协调性化防等。要依据不同调控措施的持效性、可行性比较分析,来确定不同调控层次的主导与辅助措施。

生态调控是一种策略或理念,必须明确在不同实际情况下的切入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生态调控的切入应当遵循“百病百态,对症施策”的原则。从林分起源类型看,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决定了其脆弱性。人工林因树种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可分别从生态系统、群落和有害生物种群三个层次入手。天然(次生)林则从有害生物种群入手、辅以群落层次。从调控的主要途径看,植被结构调控为主多适合人工林,以有害生物为中心的群落功能调控为主则适合天然(次生)林。从成灾主导性看,针对次期性害虫、弱寄生或隔生病菌的寄主植物主导性,主要从生态系统入手,以提高树势为主;针对初期害虫、(绝对)寄生病菌的有害生物主导性,主要从有害生物种群、群落层次入手。从有害生物起源看,土著有害生物应综合考虑林分起源类型、调控类型和成灾主导性;外来入侵生物更为复杂,有时不能简单的讲道理,应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

加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几点建议

从行业外部来看,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其它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较完备的法规与标准体系。我国现在已有检疫、监测预警、防治三个体系,应当建立起“依法治害”的第四个体系,要加快修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争取新制定《外来入侵种法》等法规。另外,要建立新的特殊管理机制,适应林权体制改革之需,如探索重大林业疫情应急除治的补偿机制(类似禽流感 )等政策,特别是疫情和疫木的应急清除。同时,要积极推进森林综合保险的试点。

从行业内部来看,一要珍视林业的特色与优势,实施生态调控策略,以促进森林健康为核心,切实将有害生物防控纳入林业生产全过程,特别是造林、营林环节;二要快速提升以“3S 技术”和昆虫信息素技术为核心的监测预警体系与技术水平;三要重点加强无公害防治技术,特别是在涉及食品的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中,在强化生物防治的同时,要客观地评估其持续控灾效果;四要依据入侵生物不同种类的风险等级和控制难度,完善分级管理机制;五要大力探索和推进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如重塑森防体系的功能定位与运行体系、按生态地理和重大有害生物的相似性完善与提高区域协同防控和交流机制、探索横向(同一区域内省区间)互评互考机制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防控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机制、遵循“求准勿粗”的原则摸清家底。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森林;有害生物;防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方面所包括的有森林保护、土地利用、改善农耕、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物种保护、大气保护和人口控制等8个方面基本内容,它们无不与森林保护直接或间接相关。

林业一直是一个国民经济部门、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林业已经“由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转变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能源库,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态因子,一片森林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或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某些方面的问题,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生态运行,从而使得以森林为经营管理对象的林业成为联系生态和经济的纽带和关键。林业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多种森林产品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通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沙漠化、抵御水旱灾害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主体作用和间接作用。

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求我们。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在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数量、加快生态恢复的同时,切实严格保护和科学管理好森林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当前,江宁区的森林资源受到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破坏和威胁,这种状况不仅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国土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保护管理好现有的森林并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产品、生态产品,才能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重任,是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

1.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

林业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的大敌。南京市江宁区林业有害年均发生面积2000hm2左右,各种有害生物严重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松材线虫病、竹蝗虫、杨树食叶害虫影响着占江宁区近1/3面积的松林安全;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杨树食叶害虫及病害等破坏着杨树及其它阔叶林;经济林病虫害蚕食着山核桃、板栗、竹林等林分。特别是随着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和全球气候变暖,林业有害生物适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期提前,世代数增加,发生周期缩短,危害程度加剧,制约了生态建设步伐,成为影响生态建设的障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遏制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局面,是林检系统的重要使命。

1.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

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对山野菜、竹笋、食用菌、木本食用油、林果、林下养殖动物等森林食品的供给提出更高要求。现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式、手段、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传统的农药防治还很普遍,无公害防治应用尚未被全面接受,与农药残留、水体污染等有关的森林食品安全及对周边农产品安全影响问题不可轻视。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防治理念,改进防治技术,提高无公害防治率,从源头上消除森林食品安全隐患,确保森林食品绿色、安全、无污染。

1.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促进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目前,各国普遍采取了利用有害生物的传播危害特性设置贸易壁垒手段,一些涉及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产品进出口受到严格限制,江宁区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木质包装材料、人造板、木地板、木制家具、木制工艺品等林产品广泛应用,产量持续增长,物流迅速扩大,为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提供了载体,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已成为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木制品流通,保障国际国内贸易持续增长,维护经济贸易安全,提高林农收入的迫切需要。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①要强化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来预防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森林资源。②要强化防治,将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③要强化检疫,严防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蔓延。④要强化监测,林业有害生物一旦发生及时发现及时预警。⑤要强化科技推广,大力推广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防治检疫的技术水平。⑥要强化建设,建设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队伍和防治检疫基础设施。⑦要强化管理,不断探索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机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为保护森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1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责任

面对无烟的“森林火灾”,必须警钟长鸣,果断行动,及时监测预警,加强检疫执法,遏制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森林资源健康,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3.2承担起保护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

必须以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成果为重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保障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3.3承担起提供绿色森林食品的历史责任

大力发展绿色林业产业,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安全的森林食品是林业的重要任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转变防治方式,更新防治技术,大力推进科学防治、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从源头上保证森林食品安全,有效保障广大公民的健康。

篇5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林业生产包括培育树种、造林、抚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树苗从种下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因为林业有害生物死亡。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生物间的生态辩证关系,并结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会造成林业灾害的范围内,从而对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例如增加害虫的天敌,改变昆虫的发育、繁殖,培育抗病虫树种等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逐渐由原来的治理向预防方面转变,由治标转为治标治本相结合,而营林技术则是可以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应用营林技术

2.1选育抗病虫树种

同一树种因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优良的树种抗病虫能力自然更强。在林业生产的培育期,提高树种的抗病虫能力自然能够让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虫侵害的几率。在培育抗病虫树种时应结合树种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选育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适合种植地栽种的优良树种。

2.2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是将不同树种种植在一起,使林业中的树种多样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欢迎的营林技术。混交林的营造中树种的选用:①两种以上乔木树种混交;②乔灌木混合种植;③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种植。混交林营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营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树种均适用的,营造出不良的混交类型反而会抑制树木的生长。因此,混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并且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在种植地能够更好生长的树种。相较于纯林而言,其营造难度较大,但是混交林因为树种更多样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混交林因为树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条件更为复杂,不仅使大量的害虫、病菌失去了繁殖条件,无法繁殖,还增加了生物的天敌,使森林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中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关和作用,树木生长更为旺盛。

2.3建立隔离带,预防虫害扩散

隔离带是用于防止虫害在森林中扩散、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会迁飞、转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害虫,这也是林业病虫害扩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虫在幼虫时期的食量较大,而当他们在原来的寄主处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会选择转移、迁飞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虫因为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所以它们会选择附近的寄主。因此,在营造林时可以设立隔离带,用于防止这类幼虫的迁移。

2.4对林区进行清理

若是树木已经遭虫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经枯死、被自然灾害等毁灭,那么一定要将这些树木进行清理,避免它们影响健康树木的生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虫害树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虫害木是治理害虫,改善林木条件,确保林业生产力、绿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区大面积遭到害虫侵害时,首先根据相应的技术规格对遭受危害的立木进行清理,然后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对林区进行更新。

三、结语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使得林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现代林业在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会对林业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因为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加,外来生物也在增多,这也使有害生物物种在逐渐的攀升。因此,造林过程中引进外来物种时务必注意生态平衡。而在日益增加的森林受损面积面前,进行有效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业管理的重点。笔者今天对部分营林技术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有效防控措施来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慧兰 单位:信州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刘建林.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效果[J].林业勘查设计,2015,01:29-30.

篇6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31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forest pests in Xiangxi area, this paper suggested reforming preventive and controlling concept and mechanisms,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ecological regula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supervi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us improving control efficacy.

Key words: forest pest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在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因此,为巩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造林绿化和绿色湘西建设成果,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科学治理,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能力,减轻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实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林业资源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地处东经109°10′~110°22.5′E,北纬27°44.5′~29°38′,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2014年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用地面积116.0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75.08%,有林地面积87.94万hm2,森林覆盖率70.21%。按优势树种分:松类27.73万hm2,杉木19.45万hm2,阔叶树26.10万hm2,柏木6.67万hm2,形成了以松类、杉木、阔叶树和柏木为主的树种结构。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是湖南省的重要林区之一。

2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2008―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要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有松毛虫、松茸毒蛾、松梢螟、松褐天牛、松赤枯病、红黄半皮丝叶蜂、油茶毒蛾、油茶软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等。危害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桤木、柏木、油茶等。危害面积共计11.75万hm2,其中虫害发生面积10.98万hm2,病害发生面积0.77万hm2,详见表1。

2.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2008―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共计9 500 hm2,其中虫害防治面积9 000 hm2,病害防治面积500 hm2,详见表2。主要采取以下4种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即在林间施放白僵菌、苦参烟碱等生物制剂防治松毛虫、松毒蛾、红黄半皮丝叶蜂等;(2)化学防治,用于应急防治松毛虫、松毒蛾、松褐天牛、红黄半皮丝叶蜂等;(3)天敌防治,即在林间悬挂赤眼蜂卡、肿腿蜂卡等天敌昆虫卵卡防治松毛虫、松毒蛾等;(4)人工措施,通过清理择伐枯死木防治松褐天牛,砍除病枝防治油茶软腐病、油茶炭疽病、松梢螟等,详见表3。

2.3 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现状

2.3.1 组织机构建设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各级政府、林业部门间签订了双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负总责,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的任期目标。政府主要领导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2014年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9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7个,有森林植物检疫员38人,其中20人负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18人从事检疫检查工作。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凤凰县、国家县级示范站花垣县森防机构人员都只有2人。乡、村未设森防机构,没有专人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3.2 监测设施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个,国家县级示范站1个,州、县(市)级测报点5个,负责监测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松茸毒蛾、松梢螟、红黄半皮丝叶蜂、松褐天牛、油茶毒蛾、油茶软腐病、油茶炭疽病等。县市级监控点160个,监测面积为45.33万hm2左右,监测覆盖率为85%左右。

2.3.3 防治设施现状 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未纳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防治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森防站虽配备有中小型防治器械,但总量偏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各类防治器械100余台(套),日防治作业能力低下。各地日常防治作业均采用甩放爆竹药包及燃放灭虫弹等方式,防治工作安全性降低。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近7年来发生趋势分析

3.1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严峻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面积13 333.3 hm2。从图1可以看出,马尾松毛虫发生呈周期性发展,2014年为猖獗周期年,2008―2013年为稳定期,虫情稳中有升。近年来,随着大面积人工纯林的逐渐成熟,且马尾松毛虫对引种的国外松的危害也逐渐加重,发生范围不断从虫源地向外扩散蔓延,发生区域和面积总体上将呈上升趋势,马尾松毛虫周期性高发规律将持续。作为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发生面积逐年呈小幅上升趋势;松茸毒蛾、油茶毒蛾和油茶炭疽病在松林、油茶林中连年持续发生,发生面积略显上升,将成为危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健康的潜在风险源;松梢螟和红黄半皮丝叶蜂经过长期治理,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较前几年有大幅度下降,目前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3.2 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时有发生

近年来,云斑天牛、油茶尺蛾在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地零星发生,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陆续在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地发现松黄叶蜂、油茶象在国外松林与油茶林发生危害。思茅松毛虫仅2011、2014年在吉首市发生危害。若这些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造成严重灾害。

3.3 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严峻

2015年国家林业局第3号公告告示的全国松材线虫病疫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新增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形成合围之势,松材线虫病随时可能通过松木包装箱等传入。加之现今经济贸易活动日渐频繁,物流与日俱增,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加剧。同时随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的深入实施,对绿化苗木的需求明显加大,客观上为各类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以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为核心,强化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现代林业、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要求来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在体制机制、防治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仍不容小觑。

4.1 防治理念上“重造林轻管护”

与植树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林业部门根本未形成像重视植树造林那样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理念。在植树造林规划过程中,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忽视林木种苗产地检疫,造成树种单一,没有隔离屏障,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导致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及难以防控。轻管护还表现在重除治轻预防,如个别地方新闻媒体报道出来才重视;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才知道,甚至知道了还得等领导批复除治规划,出现“平时无人问、灾时忙一阵”的被动局面[2]。

4.2 防治体制上“基层力量薄弱”

一是防控经费投入总量少且不均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缺少松材线虫病和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专项防控经费,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防治经费占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省级拨付防治投入的2/3,乡、村(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防治经费投入。二是防治机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全州多数县级森防机构存在编制少、专职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新设立的经济开发区既无编制也无专职人员。部分县市森防人员流动性较大,转岗频繁,在岗的业务素质和执法素质偏低。同时,因林业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级森防队伍形同虚设。总的来说,基层森防、检疫、执法的人员少,专业技术人才更少,较突出的是花垣、泸溪等个别县级森防站,测报、防治和检疫工作仅由1人负责,还得兼顾其他林业重点工作。三是防治药械等发展不平衡,防治设备主要集中在县(市),乡、村(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且防治器械老化或不足,先进的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设施不足,缺乏交通工具和应急装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检疫、防治等技术手段落后,因而延误了控制疫情的最佳防治时机,致使疫情扩散。四是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队伍尚未建立,体制尚未形成。

4.3 防治机制上“重行政轻法治”

一是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距依法监管存在差距。各级政府及部门对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认识不足,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监管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多采取“行政命令、行政动员”为主、法治手段为辅的方式进行,各级森防机构多沦为具体除治的主体单位,“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很难落实[3]。二是具体行政行为因缺乏具体的程序规范和统一的防治执法文书,亟待加强规范。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针对当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峻形势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切实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蔓延,建议从生态调控、创新管理和依法监管等3个方面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理念和体制机制,提升防控能力。

5.1 科学治理,预防为主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林分结构不合理、抵御病虫害能力低下是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就必须实施科学治理,采取生态调控措施,即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稳定的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适应性为基础[4],依据区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在病虫灾害形成过程中调控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有害生物种群调控在社会、经济、生态可接受的密度以下[5],以使森林生态系统低耗、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

5.1.1 以树立健康森林为目的,强化源头管理

以培育和恢复森林健康为目标,积极推进森林健康新理念,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是尽快实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提升工程,及时改造现有的松杉柏、桤木等人工纯林,尤其是重点生态区、风景名胜区、高速公路和河流两侧等区域的纯林进行疏伐、补植,逐步改造林分结构向异龄、混交、复层林转换,维系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二是营造林的规划设计与树种的选择应依托乡土优势树种,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注重针阔叶混交和条状、带状、近自然式混交,保证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多因子的生态系统,分散风险[7]。三是充分发挥森检机构在新造林绿化工作中的作用,把病虫害防控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的全过程,对未取得检疫手续的苗木用于造林绿化的不拨付造林款。同时,州、县两级森防检疫机构要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建立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联合防御体系,从源头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

5.1.2 以实现动态监测为目的,强化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预防工作的前提,努力做到监测及时,测报准确。建议将村级测报员的补助经费列入州、县两级财政预算或从林木管护经费中拨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8]。县(市)级森防机构要积极开展日常调查并结合村级测报员报告,随时掌握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情况,通过简报、手机短信、电视和广播等有效形式,及时、准确短期预报、预警、虫情动态信息和简报,尤其要第一时间向同级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病虫动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除治,避免害虫吃光了树叶才知道。

5.1.3 以提高持续控灾为目的,强化生物调控

一是生物防治,即利用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或节肢动物及其代谢衍生物等来抑制或消灭病虫害,将其种群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9]。例如利用生物制剂白僵菌粉剂防治松梢螟、松毛虫等;利用肿腿蜂、赤眼蜂防治松褐天牛、松毒蛾等,以虫治虫。同时,通过悬挂人工鸟巢于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林区等区域的林间,招引益鸟开展以鸟治虫。二是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村庄、城镇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三是加大防治新技术的推广,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强化与高等研究院所的交流协作,着力解决监测预报、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综合防治等技术难题[10]。

5.2 创新管理,强化基层

针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层防治手段落后、防控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加大对县乡村三级森防检疫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服务水平。

5.2.1 充实技术队伍,建立健全联防联治机制

强化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通过引进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稳定专业队伍。开展防治技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分级联动、各负其责的县乡村三级联防联治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作用。

5.2.2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

一是对森防经费实行科学动态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禁挤占和挪用防治专项资金,并建立定期审计制度。二是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的新体制,同时契合森林灾害综合保险制度和重点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逐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资金的投入力度。三是引导和扶持林木经营者建立联防联治协作组织和社会化专业防治组织与队伍等,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形成社会化防治新格局[11]。四是严格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转变等、靠、要思想,提高林业经营主体自筹防治资金的投入比例[12],依法充分调动林农和地方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积极性,实现防治资金以林主及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

5.2.3 提升服务水平,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 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初步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县(市、区)为一级网格,乡(镇、办)为二级网格,村(社区)为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都有网格长负责。建议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纳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安排基层测报员通过该体系上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情况,并协调除治工作[13]。按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要求,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防联治机制,做到主动防控林业生物灾害。同时,通过网格扩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新知识,为林农积极组织开展防治提供保障。

5.3 依法监管,强化责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森防法律法规体系,走法治化道路,把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从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依法管理、依法防治上来,实现森防检疫机构由具体除治向公共服务和执法监管的职能转变。

5.3.1 依法行政,明确权责 一是通过立法途径修改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突出规定违反强制性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和追究责任的办法,从而增强森防检疫机构对落实“除治代执行”制度、森林健康制度和“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度的强制性措施。二是各级森防检疫机构要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依法监督社会公众遵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依法处理,做到管理相对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森防检疫机构“法无授权不可为”[14]。三是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防治责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格局。

5.3.2 严格程序,规范执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执法不仅要遵守《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行政程序上还要遵守《行政强制法》和《行政处罚法》。对森防检疫执法工作中处罚的行为当事人,要重点收集病虫害调查资料(音像)、除治通知书(由当事人签字的回执)和向该当事人发出的预警通知书(也要有当事人签字的回执)等证据,形成客观的证据链条[15]。行政执法不仅要重视证据,而且要突出程序。建议各地积极开展法规制度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稳步推进防治检疫机构职能向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公共服务转变。

参考文献:

[1]丁筱慧,谢业霞.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7):174-175.

[2]谷秋芳,李慧杰,秦书行,等.浅谈郑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14,33(5):41-44.

[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06.

[4]李菁,骆有庆,石娟,等.浅议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策略[J].生态科学,2013,32(1):133-136.

[5]丁岩钦.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J].生态学报,1993,6(2):99-106.

[6]梁军,朱彦鹏,孙志强,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与病虫害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5):7-12.

[7]郝宗信,王爱群,聂林.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及防范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2):42-44.

[8]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9 (12):41.

[9]秦忠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8):235.

[10]王增辉.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6):253-253.

[11]关生.牡丹江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1 (6):101-103.

[12]蔡晓明.福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与防控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11 (2):45-47.

[13]王焱,马凤林,周建民.上海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格化管理模式构想[C]//全国林业有害植物防控研讨会论文集, 珠海,2009.

篇7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1 林业概况

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内陆山区,武夷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县境东接泰宁,南邻宁化,西北与江西广昌、南丰、黎川三县毗邻,为千里闽江正源头,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全县有林地面积115081hm2,森林覆盖率67%,近10年来由于过度采伐和乱砍滥伐以及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导致建宁县天然林减少,森林生态环境脆弱。现有林主要以马尾松、杉木、毛竹林为主,大多为人工纯林,森林自然调控森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2 林业有害生物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

境的影响2.1 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给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

经济损失 据调查,发生松毛虫危害的松林,轻则生长迟缓、松脂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松林枯死;发生竹毒蛾危害的毛竹林,使竹笋及新竹产量减少,受害严重可使毛竹枯死;发生杉梢小卷蛾危害的杉木幼林,杉木被害后主梢年高生长量减少50%以上,主梢被害后常萌生多个侧梢,使杉木不能形成主干,严重影响杉木幼林生长。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不仅会使森林资源遭受损失甚至化为乌有,直接损害林农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严重挫伤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建宁县林业发展大局,严重制约建宁县经济发展。

2.2 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宁县是闽江的发源地,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影响了当地的水质,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间接影响了建宁县生态旅游和森林人家休闲游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及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特点

3.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据建宁县林业有害生物历年监测调查资料显示:从2000~2011年建宁县发生过的森林病虫害有16种,发生过的森林病害主要有杉木缩顶病、杉木炭疽病、马尾松赤枯病、松针褐斑病、板栗疫病、毛竹枯梢病等,发生过的森林虫害主要有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刚竹毒蛾、竹螟、竹蝗、竹广肩小蜂、竹笋象、黑翅土白蚁、萧氏松茎象、杉梢小卷蛾等。累计发生面积9428 hm2,其中轻度发生3012hm2,中度发生4825hm2,重度发生1591hm2,其中以下几种病虫害对建宁县森林危害较大。

3.1.1 马尾松毛虫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均口镇、里心镇,濉溪镇等乡镇危害较重,2000~2011年全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达1715 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326 hm2,中度发生面积838 hm2,重度发生面积551 hm2;最大虫口密度达218头/株,主要危害马尾松。

3.1.2 刚竹毒蛾

在建宁县该虫害主要发生在溪源乡、黄坊乡、均口等乡镇,其他乡镇均有分布。2000~2011年全县刚竹毒蛾发生面积达1606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27hm2,中度发生面积1361hm2,重度发生面积118hm2;最大虫口密度达214头/株,主要危害毛竹。

3.1.3 松墨天牛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里心镇、黄埠乡、客坊乡、均口镇等乡镇危害较重,2006~2011年全县松墨天牛发生面积达4011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2215hm2,中度发生面积1438hm2,重度发生面积358hm2;有虫株率最大达75%,主要危害马尾松。

3.1.4 杉梢小卷蛾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客坊乡、里心镇、黄埠乡、溪口镇等乡镇危害较重, 2011年全县杉梢小卷蛾发生面积达647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42hm2,中度发生面积370hm2,重度发生面积135hm2;有虫株率最大达65%,主要危害杉木幼林。

3.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呈增长趋势。近十几年来建宁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日趋严重,分布面积不断扩大,详见表1。

(2)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险情增大,对建宁县现有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建宁县周边县(区)已相继发生,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建宁县24512 hm2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3)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食叶性害虫呈周期性暴发趋势。据监测统计,刚竹毒蛾在2005~2006年发生面积466hm2,到2010~2011年发生面积达810hm2,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成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4)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逐步成为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其扩散呈蔓延趋势。据监测统计4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4.1 气候异常

受全球气候条件影响,近年来建宁县气候变化大,持续暖冬和连续干旱为害虫特别是食叶类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如2003年的暖冬气候使马尾松毛虫等害虫安全越冬,导致马尾松毛虫第1代虫口基数迅速增大,造成2004、2005年马尾松毛虫大暴发。建宁县2008年的冰冻灾害造成了大量松树倒伏或断头,树势衰弱后的松林成为松墨天牛极佳的产卵木,从而导致松墨天牛的大面积发生。

4.2 树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建宁县树种主要以杉木、马尾松、毛竹纯林为主,据2011年资源数据显示,全县有林地面积115081hm2,其中杉木林面积占25.2%,松林面积占21.3%,毛竹林面积占15.9%,阔叶树面积仅占23.3%,尤其是冰冻灾害过后,原始森林群落破坏严重,加上近年来营造的大面积人工纯林使林业有害生物的天敌数量减少,林分自身防御病虫害能力弱,从而形成了有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

4.3 经营管理粗放

许多林农科学营林意识不强,林地密植、重造轻管现象严重,经营管理粗放,不进行常规的营林管理措施,导致林内卫生条件差,林木长势衰弱,适宜林业有害生物生长发育。

4.4 经费投入不足,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目前全县尚未建立新的防治机制,“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不能完全落实,防治任务难以完成,达不到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目标,由于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加上防治方法相对传统,即使对局部的有害生物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仍然出现越防越难防的被动局面。

4.5 预测预报基础工作滞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不到位

一是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监测面积大,在工作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调查监测方法。二是部分测报人员业务水平低,责任心差,工作流于形式,调查粗放。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5.1 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宣传工作力度

积极宣传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及防控知识,增强全民依法防治的自觉意识,使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并参与防治工作,共同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5.2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1)建立责任制度。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确保防治任务落实到位。

(2)健全工作机制。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努力形成强大的防治合力。

(3)严格奖惩制度。加大对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对在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防治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对监测不力和漏报、瞒报、虚报疫情和灾情,贻误防治时机的,要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5.3 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

(1)以建宁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为龙头,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网。

(2)坚持群众举报、护林员报告、测报员监测和病虫害定期普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并将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落实到森林管护责任制之中,使预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将监测任务落实到人头地块,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动态,适时预警信息,指导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5.4 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1)进一步提高对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检疫工作抓不好,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扩散蔓延就不可能得到遏制,要把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检疫工作抓紧抓好。

(2)加大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力度,认真抓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加强对调运检疫的管理,特别是从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发生区调出的苗木、木材及其制品,必须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发现危险性病虫的,要及时进行除害处理,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的传入。

,松墨天牛、杉梢小卷蛾在2010~2011年发生面积达4207 hm2,占这两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的83.9%,成为影响年度总发生面积的主要因素。

(5)经济林病虫害成为森防工作的又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2008年冰冻灾害过后树种的调整,全县大面积营造油茶、无患子等经济林,经济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随之增加。

5.5 加强森防队伍建设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整个林业工作中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首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提高森防专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作为第一要务来抓。通过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形式对森防专业人员进行培养提高,持续加强森防人才队伍建设。

5.6 加强科学防治,坚持综合治理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特别是一些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把科学防治放在第一位,贯穿到防治工作的全过程。营造林工作要确保选良种、育好苗、栽优树、保成活、抗性强、积极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大力推行招引益鸟、释放天敌昆虫和以菌治虫,结合修枝、除草等管护措施开展人工防治,以增加林分自我调控能力,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提倡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新理念。要坚持群防群治和专业队防治相结合,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有效提升防治成效。

实践证明,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只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方针,努力建设生态林业,可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

参考文献:

[1]王丽贞,陈红梅,朱建华.三明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6(5):74~76.

篇8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点

0.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呈现频率加快、危害加大的趋势。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森林安全。本文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要点进行初步探讨。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几种方法

1.1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我国的微生物制剂,特别是白僵菌的产量及应用面积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绝大部分微生物制剂为土法生产,全国又没有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制剂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效果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白僵菌在一些省份应用面积逐年下降,苏云金杆菌应用面积亦不大。

1.2天敌昆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敌蒲螨控制隐蔽性害虫,利用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敌均因未完全解决繁殖寄主、工厂化生产工艺或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除人工释放外,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为天敌的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自然界各种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1.3益鸟

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要点

2.1建立监测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的骨干作用,配套完善市、区县(自治县、市)两级监测网点,建成国家、市、区县(自治县、市)“三位一体”的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员、护林员等兼职测报员的作用,建立举报有奖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探索利用化学信息、航空和遥感信息等先进技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和核查,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2.2实行科学防控

林业、园林、文化、旅游、煤炭、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切实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等区域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要针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制定防治预案,建立疫情报告、技术合作、联防联治的协作机制。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和重点生态区域的重大生物灾害,要实行工程性治理,逐步推行工程承包制、招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大力推行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严格防治措施的监管,确保生态安全和森林食品安全。

2.3严格检疫执法

要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登记管理办法》和《检疫要求书》规定,加强产地检疫工作,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各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要严把检疫关,切实加强对辖区内调入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复检,经常开展检疫执法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各木材检查站要依法查验过往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植物检疫证书》,继续配合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开展检疫工作。铁路、民航、交通、邮政等部门要加强本系统的管理,要求承运单位在承运、收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时,必须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林业部门对货物集散地、市场进行检疫检查。车站、机场、货场、林产品市场、花木市场及种苗繁育基地、木材加工厂、木材集散地、使用木材的厂矿、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要积极配合森林植物检疫人员实施现场检疫。

2.4加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做好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红火蚁、加拿大一枝黄花、刺桐姬小蜂等危险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林业部门批准,不得擅自从疫区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各级林业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引导和鼓励机关、厂矿、社会团体、社区和公众参与疫情查防和举报。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新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的乡镇,要立即报告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并启动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

2.5创新防治工作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林业有害生物防灾控灾机制,积极推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林业部门承担向社会中介、专业队承担转变,引导、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组织或个人成立除治公司、专业队、树木医院,或以专业户的形式开展咨询和除治服务。实行防治方案评审制、防治过程监理制和防治效果验收制,逐步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组织共同参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灵活高效的新型防治机制。财政局、林业局要在林业农发资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市级集中部分中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研究制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经费分为预防补助和除治补助。预防补助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预防工作开展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少的区县(自治县、市)和单位进行奖励;除治补助费主要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灾害的除治补助,或者突发性、暴发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除治补助。坚持优先治理危险性和潜在危害大以及危害重要生态区域的林业有害生物。坚持“谁经营、谁防治、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灾害和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灾害治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商品林有害生物灾害防控主要由经营者负责,确有困难的,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级政府要安排必要的防治经费,保证行政区域内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除治需要,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2.6强化防治工作的科技支撑

各地要把营林综合技术作为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治本之策,以恢复和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积极推广乡土树种和抗病虫品种,大力营造混交林,严禁带疫苗木造林。加强对现有纯林、低效林的改造,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全面开展封山育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针对威胁我市森林资源、生态安全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测报、检疫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高新和实用的防治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松材线虫等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构成的威胁日益加大,影响林木生长和森林健康的有害生物种类多、分布广,如果防控不力,极易暴发成灾。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加快发展这个大局,进一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各项措施,维护森林健康,确保生态安全,为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篇9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 防控措施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I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篇10

关键词:生态林业;森林;服务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79

1气象对生态林业服务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频发,生态林业面临日益复杂的气象环境因素影响,因此,积极开展林业与气象合作,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做好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气象预测预警工作,对于防控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生态林业气象服务现状

2.1部门合作情况

2005年,二道气象站迁至池北区后,与保护中心开展了部门间的合作,至2012年,长白山气象局成立后,气象局与保护中心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在森林防火工作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气象局与防火办每年联合会商200次,联合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180次,各类气象信息100余期。每年春秋两季,保护中心根据气象局提供的气候预测产品召开调度会议,安排防火及森林保护工作。目前,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已经60多年无重大大森林火险发生,自开展合作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践证明加强气象监测预警与提高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息息相关。

2.2社会公众信息服务

拓宽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等信息渠道,及时森林火险预警信息,协同保护中心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提高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森林火灾防范意识。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态势,每年制作松毛虫防控专报10余期,及时向社会公众,提高预警信息的时效性。2012年,和龙林业局、白河林业局、松江河林业局、临江林业局和白山市的长白、抚松县境内,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42.16万亩,其中1/3为重度发生,气象局及时提供气象服务,提供飞机喷药最佳喷洒时间等,落叶松毛虫防治成效显著。

2.3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加强科研合作,拓宽林业与气象合作研究领域,针对气候变化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联合开展对森林火险预警、森林火灾监测、气候变化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气候变化对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危害及种群动态的影响、异常气候条件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关系等作为研究的重点,不断提高森林火险预警、火灾监测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在研课题有火险指数在长白山保护区适用性研究和长白山保护区红松球果螟病虫害气象指标研究两项,不断探索创新林业灾害预警和气象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有效提高林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2.4建立健全合作机制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不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合作事项;对防火关键期和重点区域加强监测预警,联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遇有突发灾害时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气候监测预测、气象站观测数据等信息,林业部门提供林业生产动态、林业气象灾情及防御减灾技术、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等信息。联合建设人影地面标准化作业站,部门合作开展增雨作业有效降低了额森林火险等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014年,进入秋季防火期以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气温略低,降水偏少,对森林防火非常不利。9月1日~10月15日全区平均气温为10.9℃,与历年同期11.2℃相比略低0.3℃,降水量为51.7毫米,比历年同期84.3毫米少38%,森林可燃物含水率仅为20%,枯枝落叶层厚度4厘米,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尤其是风灾区,草木已枯萎,枯草高度1米以上,含水率极低,遇有明火或雷击极易引发森林火灾。10月25日11时,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白河站附近发现火情,12时火势已基本控制,针对火场可能存在的暗火及紧张的防火形势,按照管委会扩大增雨作业区域的要求,10月25日13时,气象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人工增雨作业的可行性方案,并成立了指挥调度组、气象情报组、现场工作组三个小组,做好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各项准备工作。10月26日增雨作业的作业区降水量平均9.5毫米,风灾区均出现6毫米以上降雪,达到大到暴雪量级,最大积雪深度4厘米,周边非作业区降水量为0.4毫米,净增降水量9.1毫米,作业直接影响面积3000平方公里左右,有效增雨2730万立方米。据防火办资料,增雨作业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明显降低,26日火险等级降为1级,起火区大面积已经不存在暗火,留守人员由20余人减少至9人。根据保护中心资料,当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全区3级时,维东站防火观测点除预备队外,全员进山巡视,每天24小时在岗,工作量及其庞大,据保护局统计资料,10月1日至10日,当火险预报3级或者4级时,保护区每天平均24.5个组进山进行巡视,平均139人次;当火险预报2级时,每天16个组进山进行巡视,平均86.4人次;当火险预报1级时,每天9个组巡视,平均28人次,只在公路上进行生态保护巡视。本次增雨作业后,火险等级预报直接降为1级,改为每天9个巡视组,28人在公路巡视即可,直接减少巡视人员110左右人(本统计人员不包括森林警察部队巡视人员)。2012年至今,长白山气象局与保护中心联合开展增雨作业6次(如图1),联合开展防火应急演练3次,联合实地调查3次。

图1 联合开展增雨作业

3 生态林业气象服务内容

充分利用气象科技资源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积极推进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生态林业发展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不断更新服务内容。目前主要服务内容有: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预警服务;人工增雨作业技术为防、扑灭森林火灾提供有力援助;为林业部门调整林业生态结构和布局、推广引进和培育优良新品种、科研试验等提供专题气象服务。

4 未来发展方向

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提高技术含量,尤其是2016年开始森林机构深入开展长白山生态修复保护区气象服务,对长白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带来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长白山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河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种类十分丰富,降水丰沛,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是吉林省乃至东北亚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长白山气象局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林业气象服务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包红霞,魏新功.浅析舟曲县气象要素变化与森林火灾的关系[J].甘肃科技,2012,(19).

[2]唐云起,陈丽.发展我省林业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路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3]周海龙,王金平,谢永德.DYYZⅡ B型林业自动气象站极大风向风速记录异常现象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9,(03).

[4]王天福,杨振华,杨忠民.浅析迭部地区气象要素变化与森林火灾的关系[J].甘肃科技,2008,(24).

篇11

关键词:森林防火;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70-02

1 引言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既是一个重大的生态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民生问题,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要充分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握重点任务,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各项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森林消防的严峻形势,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建设“平安浙江”、“生态浙江”的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森林消防工作的责任感,把森林消防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超常规措施,着力做好冬、春防后期特别是清明前后森林消防工作,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确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不发生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危及村庄、居民点和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涉及重大人员伤亡的森林火灾。

2 森林火灾的特点

2.1 森林火灾高发时段相对集中

2012年1月1日至2月28日,浙江省共发生森林火灾79起,受害森林面积5243亩,无人员伤亡事故。2月29日至3月6日为浙江省第一个森林火灾高发期,短短的7d时间全省就发生了190起森林火灾,占火灾总数的60.5%。

2.2 发生死亡事故的原因相对集中

在因森林火灾死亡的7人中,大多是扑救火灾过程中死亡,死亡人员中有自发上山扑火的村民,有带领村民上山开劈防火隔离带的乡镇干部,有自发上山观火的痴呆老人,也有肇事者,说明扑火自救意识还需要加强。

2.3 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也相对集中

从初步查明起火原因的森林火灾分析,烧荒烧灰、烧田坎草等生产性农事用火引发的森林火灾占了近87.3%,是高发期森林火灾的主要起因,其它还有造林炼山、野外吸烟、小孩玩火等。

3 存在的问题

3.1 林内可燃物成倍增长

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部分地区森林可燃物类型、组成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林内有效可燃物载量剧增,远远超过了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每亩2t的临界条件,客观上具备了发生森林火灾,甚至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物质条件。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燃烧速度及强度将大大增加,地下火、地表火,甚至树冠火立体燃烧,将给森林带来毁灭性打击,也极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3.2 火险隐患明显增加

目前正处于农耕备种和灾后重建的高峰期,野外农事用火急剧增多。特别是清明节连休3d,将会出现一个“小长假”,受传统习俗影响,进入林区上坟祭祖和踏青人员将急剧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清明期间仅杭州市区每年就有200万人进入墓区上坟祭祖。可以预见,清明期间野外用火将出现点多、面广、量大、时间长的状况,管理难度大大增加,火险隐患迅速上升。

3.3 火灾防控难度增大

冰冻雨雪灾害导致防火设施、设备特别是生物防火林带、望监测、林区道路、无线通信等损失严重,直接影响到森林火灾的整体防控能力,大大地增加了这些地区森林消防工作的难度。由于林内可燃物的急剧增加,扑火难度、扑火成本和扑火危险大大增加。

3.4 扑火组织指挥亟待加强

从发生的火灾情况看,个别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和畏难厌战情绪,不利于森林消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干部对森林火灾扑救业务不够熟练,发生森林火灾后,组织指挥思路不够清晰,协调配合不够。由于缺乏紧急避险常识,扑火安全隐患突出,很容易引发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事故。

4 对策与建议

4.1 继续抓好责任制的层层落实

有关部门务必充分认识这一非常时期森林消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按照《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规定的森林消防工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的要求,层层建立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森林消防责任制,全面落实森林消防和火源管控责任。要按照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五条标准”,把工作责任分解到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每位领导和每个人;把森林消防责任状签订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和每一个农户。一旦发生火灾,优先恢复重建受损的望、监测、通信、防火道路等森林消防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增强抗灾救灾能力。

4.2 继续抓好宣传教育

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火灾隐患急剧增加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传单、农民信箱等途径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火宣传。各级新闻部门要加大森林消防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宣传内容不仅要包括违规用火的危害、火源管理的规定、安全用火基本常识、避险逃生知识,同时也要报道违规用火引发火灾的反面典型和具体案例处理情况等。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火意识,营造浓厚的森林消防氛围,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

4.3 抓好林内可燃物的清理

按照清理与森林恢复、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阻隔带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林区可燃物清理。对清除的可燃物要妥善处置,确保不留隐患。要按照国家林业局《雨雪冰冻灾害受害林木清理指南》中关于灾害等级划分、清理技术要点、组织管理的有关要求,通过及时清理受损林木,降低可燃物载量,对重点保护单位形成有效阻隔,减少森林火灾发生。

4.4 抓好野外火源的监管

针对近期野外生产生活用火急剧增多的实际,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用火审批制度。加强对清明上坟祭祖的管理,努力实现“文明祭祖、平安清明”。旅游部门要加强对进山旅游人员的宣传引导,严禁火种上山。森林火灾高发的地方和重点时段,要加大护林巡查力度和密度,守住村口、路口、山坞口,从源头上管住野外火源。

4.5 抓好森林火灾事故的处理

对因野外违规用火等行为引发森林火灾的直接肇事者,要依法依纪予以从严、从重惩处,追究其经济和法律责任。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森林火灾“四个不放过”的原则,通过对每一起森林火灾的火源管理、隐患排查、宣传发动、扑救组织等各个环节责任进行倒查,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特别要严厉查处责任制不落实、职责不履行、防控措施不落实等失职渎职行为。

参考文献:

篇1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专群结合、联防联治”的原则;以机制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监测预报为核心,加强生物防治示范区和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实行“以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体的人工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专业队防治与群众防治、白蛾防治与其它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的治理策略,进一步压缩发生面积,降低虫口基数和危害程度,坚决遏制美国白蛾高发势头,为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防控形势

年我市通过实施飞机防控、生物防控、专业队防控等综合措施,呈现了发生面积压减、范围缩小、危害减轻的良好趋势。但美国白蛾疫情发生范围已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点多面广、分布分散;个别区域存有较高虫口,且越冬死亡率低,留有隐患;城乡结合部、畜禽和水产养殖小区周边、蚕桑养殖区等部位存有薄弱环节。根据省、市专家意见,预测我市年美国白蛾疫情极有可能出现前低后高走势,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得力措施,密切配合协作,严格落实责任,巩固防控成果,有效防范美国白蛾疫情,确保圆满完成防控目标任务。

三、目标任务

(一)防控目标。全市第三代平均有虫株率控制在1%以下,叶片保存率在90%以上。主要风景区、交通要道两侧及重大活动场所等关键部位林木有虫株率控制在0.1%以下,叶片保存率95%以上。

加强监测和查访工作,准确掌握虫情发生情况,监测覆盖率达100%、测报准确率90%以上。突出抓好检疫执法工作,加强防控监管,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调运检疫率达95%以上。综合运用人工剪除网幕、杀虫灯诱杀、释放周氏啮小蜂、喷洒无公害药剂等综合措施,防治率和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

(二)防控对策。采取“普防第一代,查访第二代,监控第三代”的防控策略,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治成效,促进科学防控。加强防治设计管理,科学制定防治实施方案,实行分类施策、分区治理。对疫情较重的区域,原则上以飞机防治为主;对疫情较轻的区域,实行生物防治、人工物理防治。对于平原地区,寄主树种单一、面积较大的,以喷洒苏云金芽孢杆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防治为主;重灾区实施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飞机防治,并及时做好人工地面补防;养殖区域实施人工物理措施全面防治。对于低山丘陵地区,阔叶树和果树比较集中连片、疫情中度以上发生且无养殖区的,实行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集中飞防为主;轻度以下发生区域,寄主树种较丰富,采取释放周氏啮小蜂、人工物理防治为主。在防治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对桑、蚕、鱼、虾、家禽、蜜蜂、蚂蚱等养殖区非标靶生物的伤害。

(三)防控任务。

1、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监测普查和防控技术知识。要充分运用多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市、镇两级全年分别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2期,镇(街道、开发区)负责为每个村培训至少1名技术明白人。

2、建立健全监测预报体系,加强监测普查与测报站点的建设与管理。设立市级中心测报点,提供专项经费,配备必要设备。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强虫情测报点的建设,列支专项资金,为重点测报点配备先进测报仪器和信息传输、交通工具等设备,保障测报工作顺利开展;要按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和《省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要求,做好美国白蛾系统调查与记录,并将调查情况及时逐级上报,为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根据调查和监测情况,作出科学预报,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3、适时飞防,提高飞机防治美国白蛾兼治其它食叶害虫工作的水平。飞防费用低,仅相当于人工防控的六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飞防既经济又有效,兼治了农林其他害虫,一法多效,一举多得,节约人财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飞机防控力度。

4、加大生物防控力度,建立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示范区。经过近年防控,美国白蛾在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危害程度减轻,防控工作开始转入以生物防治为主,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轨道上来。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周氏啮小蜂、苏云金芽孢杆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不同类型的生物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探索长效防控机制。

5、储备应急药剂药械,保障防控工作开展。根据《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要求,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列出专项资金,采购储备应急药剂药械等救灾物资,及时扶持防治专业队伍和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做好疫情防控应急准备工作。

6、建立市、镇、村三级专业防治队伍。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防治队伍建设,配齐配足相关设备。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设备先进、技术过硬、人员稳定的防治专业队伍,形成稳定的防治格局。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全面普查、重点监测。市林业局成立专业普查监测队伍,制定实施方案,每个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至少设立2处监测点,悬挂2盏诱虫灯、性诱捕器,每个监测点要固定2名虫情监测统计员,定期统计上报监测数据。每村要有1名虫情调查监测员。从初到底,对本辖区内的所有树木实施全面调查,特别是对交通沿线、庭院、货场、养殖场、垃圾场等周围易发生美国白蛾的林木作为重点,及时准确掌握实际情况,根据虫情采取适宜的防治方法进行除治,防止扩散蔓延,做到一旦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防治。

1、普查监测时间:

⑴成虫。

⑵卵。

⑶幼虫。

⑷蛹。

2、重点普查树种:毛白蜡、杨树、法桐、山楂、桑树、泡桐、臭椿、柳树、国槐、桃树等。

3、普查方法:一是抓住幼虫网幕明显的特点,查看树冠上是否有网幕,计算有网株率和平均每株网幕数。第一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二、三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二是成虫期利用诱虫灯诱成虫,确定发生期。

(二)建立报告制度。在美国白蛾发生防控时期,即份,实行周报告制度,每周五向市林业局报告防控工作情况,一旦发现美国白蛾疫情,随时上报。在各代幼虫防治结束后,组织人员检查防治效果、调查统计压缩发生的面积,及时报告辖区内美国白蛾的发生和防控工作情况。

(三)采取综合手段防控。要抓住“三个时机”(第一、二、三代幼虫危害期)“四个环节”(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杀虫灯诱杀。成虫羽化期,在村庄四旁、林带及片林内,相隔400米左右,将杀虫灯悬挂树上2~3米处,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每天从下午7时至次日6时开灯诱杀。

2、人工剪除网幕。在幼虫网幕期,组织专业队、发动群众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就地挖沟集中存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幼虫3龄前的网幕,剪除网幕后,再喷洒无公害药剂防治已扩散的幼虫;对幼虫4龄后的网幕,要先喷洒无公害药剂防治,再剪除网幕,清除残留的活幼虫。

3、地面喷雾。在幼虫期,喷施无公害药剂进行全面防治。

4、飞机防治。在幼虫期,制定科学的飞机防治作业方案,要严格按照省制定的《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技术规程》,周密组织,确保安全有效。

在药剂防治中,要推广使用灭幼脲类、森绿、林得保、48%噻虫啉、阿维菌素类、甲维盐、病毒、Bt等无公害药剂防治。可加适量的尿素作沉降剂、食盐作渗透剂、有机硅作粘着剂。

5、适时适地释放周氏啮小蜂。在老熟幼虫下树前期,选择近1个月内未采取药剂防治、或有虫株率较低的区域,气温在20℃以上的无风天气,上午10:00至下午5:00,按幼虫和周氏啮小蜂1:3或1:5的比例,将寄生的柞蚕蛹用图钉或胶带固定在树枝、树干上。每代放1~2次。

五、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及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防治美国白蛾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要按照美国白蛾防控责任书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属地管理、部门配合、各负其责、联防联控,切实做好辖区内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具体组织防控工作,将普查监测、防控措施落实到人员、林片。财政部门要把防控经费列入预算,做到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及时拨付有关资金。城建、园林部门负责城区内所属公共绿地的防控工作。交通、农业、水利、公路、铁路、部队等部门负责所管辖地林木的防控。林业部门负责普查监测,综合分析数据信息,预报,搞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出防治方案,采购调剂药械,做好检查和技术指导。

(二)大力宣传,提高防控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大力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普及防控知识,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防治工作中来,形成人人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与林业部门配合,在美国白蛾防控关键时期大量播放公益广告,电视台实行滚动播放公益广告。

(三)完善联防联治机制,推进社会化防治。要大力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形成“统一作业设计、统一防治作业、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联防联治机制,提高整体防控效果。要鼓励和引导不同形式的组织和个人成立防治专业公司、森林医院等,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引导农户,建立联户合作防治、组内或村内统一防治的防治联合体和应急处置联合队,实行联防联治、群防群治。要研究落实路林员、护林员兼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的一岗双责机制,形成稳定有效的治理模式。

篇13

细致整地的目的是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使其更有利于栽植苗木的成活和成长。通过整地,使苗木种植点的小地形土层加厚,活土层加深,变得更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栽植苗木的成活和生长,还能蓄水,减少地表径流。整地的方式要即能改善土地环境,又能避免土壤流失等不良后果。科学栽植。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和时机,种植时苗木根系要舒展,尽可能浇水。适宜的造林季节应该是温度适宜、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空气温度较大的季节。

要提高造林质量,除了遵循上述的提高造林质量的技术原则外,还必须搞好科学规划,要在对自然条和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改善环境、林木生长、农村能源需要、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的因素,从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农田防护、旅游开发等多功能出发,针对具体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在林种结构,树种配置,整地方法、栽植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要把规划设计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第一道工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将造林任务、苗木、技术措施落实到小班。制定规划的目的在于实施,坚决杜绝造林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做法,作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确保科学规划的落实。在按科学规划组织实施的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ABT生根粉和保水剂以及植物蒸腾抑制剂等新产品的应用,以提高苗木成活率,从而达到提高造林质量的目的。完善造林机制是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措施。造林机制涉及到造林的各个环节,对造林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工程实施中要严格按照把质量意识贯穿于工程建没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机制、政策机制等。在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完善政策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造林与林场、个体造林户的切身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探索和推行有利于提高造林质量的政策机制。大力推行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的林权制度改革,将林业用地的使用权落实到法人,实行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民营等非公有制林业。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资产及其收益最终都归投资者所有,收益分配也由投资者来控制。在森林资源资产的界定中要注意林地资产与林木资产的归属。落实好谁栽树谁受益的政策,给群众吃上“定心丸”。

让造林经营者能够从造林绿化中得到实惠,增强他们造林绿化的质量意识,提高他们的造林积极性。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一是强化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落实森防目标责任制,对森林病虫害防控各项工作实行量化管理,互相督促、齐抓共管。二是坚持不懈做好宣传和技术服务工作。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板面、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公布咨询电话、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防法规,普及防治知识,推广先进防治技术。三是争取资金投入,完善投资机制,加强社会化服务探索,为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提供保障。四是开展无公害防治,控制重点部位病虫灾害,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五是建立健全应急防控机制,促进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针对本林业局的具体情况,遵循提高造林质量的技术原则,采取各项措施,确保造林质量的提高,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作者:梁卓 单位: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暖泉河林场

篇14

    细致整地的目的是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使其更有利于栽植苗木的成活和成长。通过整地,使苗木种植点的小地形土层加厚,活土层加深,变得更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栽植苗木的成活和生长,还能蓄水,减少地表径流。整地的方式要即能改善土地环境,又能避免土壤流失等不良后果。科学栽植。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和时机,种植时苗木根系要舒展,尽可能浇水。适宜的造林季节应该是温度适宜、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空气温度较大的季节。

    要提高造林质量,除了遵循上述的提高造林质量的技术原则外,还必须搞好科学规划,要在对自然条和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改善环境、林木生长、农村能源需要、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的因素,从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农田防护、旅游开发等多功能出发,针对具体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在林种结构,树种配置,整地方法、栽植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要把规划设计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第一道工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将造林任务、苗木、技术措施落实到小班。制定规划的目的在于实施,坚决杜绝造林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做法,作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确保科学规划的落实。在按科学规划组织实施的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ABT生根粉和保水剂以及植物蒸腾抑制剂等新产品的应用,以提高苗木成活率,从而达到提高造林质量的目的。完善造林机制是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措施。造林机制涉及到造林的各个环节,对造林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工程实施中要严格按照把质量意识贯穿于工程建没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机制、政策机制等。在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完善政策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造林与林场、个体造林户的切身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探索和推行有利于提高造林质量的政策机制。大力推行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的林权制度改革,将林业用地的使用权落实到法人,实行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民营等非公有制林业。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资产及其收益最终都归投资者所有,收益分配也由投资者来控制。在森林资源资产的界定中要注意林地资产与林木资产的归属。落实好谁栽树谁受益的政策,给群众吃上“定心丸”。

    让造林经营者能够从造林绿化中得到实惠,增强他们造林绿化的质量意识,提高他们的造林积极性。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一是强化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落实森防目标责任制,对森林病虫害防控各项工作实行量化管理,互相督促、齐抓共管。二是坚持不懈做好宣传和技术服务工作。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板面、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公布咨询电话、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防法规,普及防治知识,推广先进防治技术。三是争取资金投入,完善投资机制,加强社会化服务探索,为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提供保障。四是开展无公害防治,控制重点部位病虫灾害,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五是建立健全应急防控机制,促进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针对本林业局的具体情况,遵循提高造林质量的技术原则,采取各项措施,确保造林质量的提高,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