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医疗卫生;结构调整;问题;期望
一、我国医疗卫生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的医疗卫生产业是个规模比较庞大的一个行业,其主要包括6个部分。第一,是医院或者是诊所等护理机构;第二。是以医疗保险为主的,其中主要是以政府的医疗保险为主,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行业;第三,是以医疗管理组织为主的医疗服务中间组织等,例如:PPO;第四,是以医疗设备为主的供应商,其中主要包括医用耗材和设备等供应商;第五,是以医疗生物为主的部分,主要是以药物和生物产品为主的行业;第六,是以医学教育机构或者是医药咨询机构为主的行业。一直以来,我国的医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其开放程度和融资格局都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这几年,这种现象逐渐凸显,市场格局也逐渐被创新,现在主要是逐渐注重对医疗服务产业的格局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方向。现阶段,自从医疗改革之后,其新型医疗保健方案逐渐实施,其中,对于PE投资者来说,是充满商机的。例如,对于我国第一家并且规模很完善很大的医疗产业基金———建设银行,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在国际进行建银医疗产业基金的建立。现阶段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是相对缓慢的,但是存在很多的变化,其中,存在医疗设备行业对外依存度偏高的现象。因此,现阶段,很有必要加强医疗服务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健全我国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规范医疗产业模式,不断推动我国的医疗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于现阶段的医疗体制而言,比较重要的内容是进行医疗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断刺激我国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医疗供求平衡的目标。
二、近期医疗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一)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标准的建立
医疗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融合产业,涉及的各类标准复杂凌乱,后期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二)加快专用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
在我国医疗产业结构之中,医疗专用传感器或者是健康管理的传感器等都是属于医疗的核心技术。对于传感器而言,存在三个问题。首先,市场的无线网络环境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WIFI为主,2/3/4G移动通信网络为辅的的无线网络环境,因此,需要对具体环境的传感器网络通信的接口进行一定的开发,保证传输数据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保证信息处理的质量。其次,现阶段的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私有协议与封闭专用平台之间的对接进行传输的,但是存在开放性差的问题,不具备行业认可的公用协议。现阶段,在车联网领域,对于公用协议的相关情况已经得到处理,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几年前进行物联网终端的规范,同时,对M2M平台间数据通信进行一定的规范管理,对于终端进行WMMP协议的管理约束,同时,大力的对其进行推广,这点很有必要引进在医疗产业发展领域的专用传感器方面中;最后,专用传感器涉及的隐私信息比较多,我国的法律方面应该加大力度对其进行信息安全保护,对其进行保护体系的建立。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在实施标杆项目过程中进行处理,因此,只有产业化是推动专用传感器发展的高效渠道。
(三)创新运营模式
我国当前的医疗就医模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经借助信息化方法进行就医,同时极大的利用互联网+应用进行医疗卫生体系的相关联系,特别实在进行稀缺的资源的利用环节进行生产力的解放,平衡了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资源的使用问题,不断创新医疗资源的分配模式,优化运营状态。因为互联网的平台时逼格思维开放的信息共享的平台,因此,应该对医疗卫生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创新,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优点,从而实现医疗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政府应该在公共医疗服务行业进行医疗需求的引导和指引,从而促进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四)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
现阶段,在信息充斥的现代化产业,医疗卫生系统应该引进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层进行医疗救治和服务,对医疗机构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和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平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平台进行一定的结合,便于医疗系统体系的完善,从而建立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医疗数据逻辑视图。其中,政府进行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管理工作是其比较重要的工作环节,该环节使将数据进行分散,利用核心模型进行数据的集合目的,特别是在各省市存在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就是一个很实际的应用例子,本文就以如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主进行阐述,该医院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体系主要存在这个数据库,第一,相关人员的基本资料库;第二,重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文献和服务记录等数据库;第三,动态远程检测数据。该体系的建立为医护人员的信息查询工作提供方便,节约时间和保证信息的正确性,能够与被监护者或其家人通过互联网进行随时的跟进,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三、我国医疗卫生产业结构调整期望
在当前的医疗产业结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和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的两种医联体模式。现阶段,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主要的调整方向是进行核心医疗机构的集团化方向,而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进行互联网的应用,其中,网上挂号就是最广泛的应用措施之一。江苏省人民医院现阶段,已经建立了医院集团,同时注重对社区医院的渗透。这两者发展模式都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医疗本身具备的复杂性为两者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发展限制,当然,这也是新医改的重点发展方面。因此,医疗产业模式应该对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和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的两种医联体模式进行一定的融合,以医疗系统框图为基础进行核心医疗结构的调整,同时要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作用保证信息准确性和对系统进行适当的重组。所以,政府应该保证顶层设计的质量,不断推广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促进医疗核心机构的发展,调动医疗行业的积极性,使其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总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应高度重视医疗产业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依据我国现有情况和资源布局,整合资源,大力促进医疗产业发展,均衡发展,完善社会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艾伟强.初文章.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统计的局限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4,06:1080-1081+1083.
近几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药品降价令、打击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实行强制认证等,几乎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历次政策调整都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变革中经受冲击、在动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即是对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北京医药产业增长缓慢,工业产值增速由2002年的21%、2003年的33%,跌至2005年仅有的3%,医药工业实现利润一度出现负增长。2007年,北京医药行业出现回暖,但困扰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目前,北京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包括: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过度;自主品牌太少,产业竞争能力堪忧;上下游产业环境两头挤压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产业发展环境恶化;新药上市慢、自给率较低,与快速发展的医药需求严重不符等。
北京医药产业陷入政策性困境
北京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上游生产要素持续涨价导致医药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影响了医药行业发展外,更主要的是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了政策性困境。换句话说,当前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定位始终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历次医改中“只重医不重药”,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中忽视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不尊重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先后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医改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基础,造成前几轮医改基本上不成功,并直接导致医药产业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医药产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医药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这与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府始终没有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相反,在设计历次医改方案或推出相关政策时,存在“重医不重药”的现象,医药产业始终游离于医改体系之外,医药企业利益被忽视。医药企业不仅没有从改革中获益,反而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使医药行业利益受损。在经历了一次次改革、调整之后,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医疗与医药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公众的用药安全也面临许多威胁。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常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表面因素,其实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偏低。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以上。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被迫走向市场。这种医疗体制与完全市场化的医药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而医疗机构在医药流通市场占有绝对的强势垄断地位,为保证缺血的肌体能够运转,医疗机构只能向医药企业抽取血液,必然导致“以药养医”机制的形成。而政府对医药生产和流通又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医药市场同质、低效竞争,由多家生产同一药品的企业竞争有限的医院市场,必然导致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现象的产生。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直接导致医疗服务领域出现“看病难”、“看病贵”。
目前,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有十余个,行业管理、药品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如药品定价权力在发改委,新药审批权力在药监局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有些根本就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的生存。如近年实行的药品降价、招标采购等政策,目的是想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看病贵”问题。但是,因为号脉失准,这些政策并非对症下药的良方。“看病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药价高,而是由于医生垄断处方权、“以药养医”机制、政府对医疗机构“供血不足”等,导致对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逐利行为正向激励的结果,是一系列不合理、不配套、不协调的政策共同作用结出的恶果。
又如医保政策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的矛盾――医药创新风险极大,在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也只有1/10。在中国,新药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上市。因为新药很难进医保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即便进了医保目录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为新药的保护期短,只有5年时间,成本尚未收回,就可能被别的企业以较低代价生产出的仿制药所替代。
同时,我国药品定价政策中“原研药”与“首仿药”存在不合理价差问题。国际上没有“原研药”的概念,只有专利药和通用名药之分。专利药保护期一过,就被称为通用名药,在市场上与其他仿制药一视同仁,不再有什么特权和优惠政策。而我国将这类药物定名为“原研药”,规定其享有行政保护、新药保护、特殊定价优惠等待遇,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也享有特殊政策。即使该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已经过期,甚至有的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也享有政策优惠。按规定,原研药与仿制药可以有合法的价格差距,其中针剂上的价差率不超过35%,在其他剂型上不超过30%。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药品定价远远突破了国家规定的价差率。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拜尔公司的拜阿司匹林,其专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过期,但在中国仍享受着一系列的特殊待遇。一片拜阿司匹林的定价,是相同疗效国产肠溶阿司匹林的15倍,而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利益驱动更愿意开价高的“原研药”。目前,我国原研药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特别是大医院,外资“原研药”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出台的医药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没有涉及到我国医药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没有触动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的利益,加上政策不够系统、连贯,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医药生产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患者利益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医药产业需主动应对新一轮医改
目前,新医改方案虽未正式出台,但方向基本明确。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毫无疑问,新医改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业,也关系到医药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这将对现有的医药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并将决定医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当前北京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已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结果是在历次改革和政策调整中,医药产业没有主张权益的话语权,只能处于自我消化、自我调节、被动接受的境地。医药产业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结果在历次医改中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甚至违背了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人为造成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动力,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在决策中的话语权。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医药流通体制不顺。医药产业要彻底摆脱当前被动局面,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根本出路在于抓住当前医改机遇,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医药行业在政策博弈中的地位。
多年的改革探索表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就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单纯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所有的问题,但是增加政府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政府增加投入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从而实现医与药和谐发展、同生共荣,确保医改的顺利进行。
药品是治疗疾病、维护百姓生命健康的必需品,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在设计医疗卫生制度时,不能忽视药品的特殊属性,更不能忽视医药产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用药需求,也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医药产业作为医疗卫生制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的物质保障,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重要保证,是决定医改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同时兼顾医与药的和谐发展,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尊重医药产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政策,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新的医改方案。
要增强医药产业应对新一轮医改的能力,需要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医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建立专利补偿机制,调动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实施首仿药保护措施,对首仿药给予有期限的价格优惠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率先仿制国外专利到期药;逐步完善药监部门新药报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用好用足地方对医保目录的调剂权,适当向地方品牌企业、创新药予以倾斜,并为创新药尽快进入医保目录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北京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筛选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扶持,寻求重点突破;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医药产业园区,提升北京医药产业集群度;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增强区域医药产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 民族医学院校 服务 大健康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39-03
贵州民族医学院校作为贵州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行业院校,在传统办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何在?面临挑战又几何?本文通过对黔南民族医专典型个案的SWOT分析,探索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为其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一、大健康产业涵义
目前,学界尚未有对大健康产业的权威定义。一般认为,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健身产品、养老服务等支撑产业和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主要分为“医疗性健康服务”与“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体系和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医药器械等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相较于传统健康产业的医院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而言,大健康产业还涉及健康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康体养护、数字医学等多个产业新分支,其覆盖面广,产业链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到来,健康养老、健康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健康医疗的比重将越来越重,占据着大健康产业的主要部分。
二、对民族医学院校的SWOT分析
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能否抓住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前布局大健康产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事关贵州民族医药学院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就其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如下:
(一)S- strengths (优势)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其位于都匀经济开发区、占地1350亩、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新校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其办学条件,一批老旧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所取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得到不断加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齐头并进;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承担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个,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实验室4个;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培训基地7个,三甲附属医院2个,教学实习基地82个,中医药科普馆为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学校先后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广州中医药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10余所一流医学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二是办学定位准确。贵州民族医药院校主要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招的进、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和用人单位好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从1985年建校到2016年的30年间,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医药卫生人才5万余人。以黔南地区为例,黔南民族医专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占比约为80%,他们有的是“扎根乡村的白衣天使”,有的是行业精英和业务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促进贵州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广大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医药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好。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地处贵州民族地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医药资源禀赋,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之美誉;典型的卡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一方“好山好水好气候,宜居宜游宜养生”绿水青山,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先天优势明显。2014年,贵州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拉开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序幕,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可发挥其地缘优势,依托有利办学环境,与大健康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形成大健康相关专业独特的专业治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就近为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W- weaknesses (劣势)
一是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滞后。目前,仅贵州而言,仅有贵州医科大学于2015年6月成立大健康学院,而民族医学院校的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则较为滞后,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军型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建设滞后。
二是健康类专业师资建设滞后。存在师资着学历层次偏低且职称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且师资多集中于医药卫生等专业领域,像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资则严重不足。
三是专业设置滞后。存在着专业结构守旧、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对接地方行业产业特色不明确,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与本行业优势集群产业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四是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民族医学院校要更好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药和健康服务类人才,不仅要合理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实践性课程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实现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
(三)O- opportunities (机会)
一是前景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对健康服务需求旺盛。201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近2万亿元;2014年,多项国家级健康类项目完成了产品转化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预计2016年大健康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2020年将突破8万亿元大关。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健康产业列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点”。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02亿,其中约3700万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而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养老床位。仅养老服务一项,如有效需求得到释放,将催生上千万的就业岗位。《2012-2013年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健康产业规模已达118157.09亿美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即将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性的阳光产业和全球第一大产业,其年支出总额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大健康产业将替代IT产业成为世界第五波产业经济浪潮的新引擎。
二是政策好。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从2005年的73岁增加到2020年的77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0%,提高两个百分点。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贵州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理工、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为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大健康战略发展提供重大政策利好。2013年9月,国务院于《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2015年10月,教育部制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将“社会贡献”和政府规划、办学质量一起作为激励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
(四)T- threats (威胁)
一是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本科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翻版和压缩版。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民族医学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研究型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与本科医学院校以研究型为主、培养高等医学人才、临床医生以及健康类高端人才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机构培养医护人员、相关辅助人员和健康类相关应用型技能人才,为贵州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多层次医学和健康服务类人才梯队、满足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是社会认可度问题。现代社会上盛行“人才高消费”行为,甚至出现研究生抢本科生饭碗、本科生抢专科生饭碗、专科生抢农民工饭碗现象。事实上,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由于受到学制的限制,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都较为欠缺。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三年制的大专学生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时间约占3年6个学期的1/2,紧接着就进入实习和就业阶段,加之专科层次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较弱,学生无论理论和专业知识都与学制长、文化课基础好的本科生存在较大差距,专科学校在专业方向、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均滞后于本科层次医学院校,民族医学院校在转型发展的同时,升格办学同样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黔南民族医专2015年党代会提出建设同级同类院校中“一流的教学科研、一流的校园校舍和一流的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力争实现学校的“升本”工作。
三是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问题。长期以来,民族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仅限于面向医院、药企培养人才,在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健康类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共建方面行动迟缓,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的服务较少、专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弱,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平台建设。设立大健康学院(系)。利用大健康学院(系)平台组建团队、申报项目、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基地,解决经费、招生、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利于引进高端、领军型人才,就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就健康管理、保健养生、系统医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准备。如做好在医药养生、康体护理、健康管理等相关衍生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储备等。
(二)培养专业师资。优化师资培养和引进体制机制,根据学校健康类学科专业发展和规划需要,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选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和储备一定数量的健康类学科专业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培养,探索建立形成校企互联、专业互通的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师资团队,解决民族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
(三)构建专业体系。民族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着它的服务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应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深化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在对既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升级的同时,合理增设新专业,形成护理类、医学相关类和健康服务类学科专业体系。如:对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技术等与大健康关联性较强的一级学科进行改造,增设相关二级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增设全科方向,在护理专业增设助产、养老护理方向等,使学校的办学专业定位更加清晰明确;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申报老年护理、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家政服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
(四)加强基地建设。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之间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将所学相关原理与所从事工作岗位实际相结合,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依托园区、校企建管、财政奖补、公共使用”的原则,建设一批可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开放多元办学新途径,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人才培养立交桥。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该校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医药特种行业培训基地”“贵州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贵州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拟与美国瑞泰集团合作,在学校成立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
另外,在民族医学院校广泛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站(所),获得职业资格认定权,将岗位操作和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和考试内容,保证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的作用,利用建于该校的“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工作,培养“双证”就业、持证上岗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帆.行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对接”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化妆品、食品及医药大健康产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如此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卫生即民生。医疗卫生事业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块“短板”之一。对此,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表示,要“像抓教育一样下更大决心抓好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切实维护全省群众的健康权益。
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健康贵州建设正在全力推进。
以基层为重点“五个全覆盖”提升服务能力
8月8日,黔东南州镇远县77所农村中小学(教学点)与所在地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镇远县乡(镇)中、小学校医聘任协议书》。一个月内,全县中小学校(教学点)校医已经全部到位。
“为所有农村中小学校配置校医”,是今年贵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和镇远县一样,截至8月底,全省各地按照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实施方案》要求,为农村所有中小学配齐校医,全力保障农村所有中小学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只有以基层为重点,让基层的医疗水平普遍提高,才能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较低的成本较好地维护人民健康,健康贵州才有落脚点。”贵州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忠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健康屏障”。
为了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水平,自今年4月起,贵州省着力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就是其中一项。
除此之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全覆盖、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采取新建、改扩建、部分功能完善三种方式,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329所未达标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进入基础或主体施工78所,完工5所;
――全省尚无执业医师的198所乡镇卫生院、25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配齐执业医师。“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即将出台;
――从今年4月开始,全力推进全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百日攻坚”,进一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截至6月底,全省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
――为构筑居民医疗保障“双保险”,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大病就医负担,今年上半年,全面推行和完善大病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参保(合)群众全覆盖。
以改革为动力 深化医改释放政策“红利”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已成为各方共识。国务院医改办将其路径概括为九个字,即: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州以“三医联动”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切实使医改红利惠及群众。
“以释放政策‘红利’为目的,贵州省医改工作呈现出三大亮点:在调动积极性上有了好举措,在破除以药补医上有了新路子,在分级诊疗上有了新突破。”王忠表示。
为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贵州在医改试点地区建立了医院发展投入财政兜底、人员工资财政兜底、破除以药补医亏损财政兜底、偿还和化解医院历史债务财政兜底等“四兜底”的财政补偿机制;将一定比例的业务收支结余用于二次绩效,确保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简化高端人才引进程序,县级财政对高级职称、高学历人才给予额外人才津贴,增强岗位吸引力……这些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既优化了其收入结构,也充分维护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为推进医改奠定了基础。
为了破除“以药补医”,贵州从取消药品加成、推广价格适宜和疗效可靠的基本药物、强化临床路径管理三方面同时发力,有效解决技术服务收入和药品耗材收入不合理占比的问题。
以遵义市余庆县为例,余庆县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上调了163项服务价格,下调了56项收费标准,提高部分手术、护理等技术服务费,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大力推广价格适宜、疗效可靠的基本药物,基本药物使用率由28%提升到56%;强化临床路径管理,县人民医院建立了131个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三措并举,走出了一条县级公立医院“三医联动”的新路子。
解决了“看病贵”,还要改变“看病难”,贵州在城乡地区分别推进县乡和辖区一体化分级诊疗模式,以城市公立医院和县医院为龙头,与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医联体。
例如,贵州省人民医院携手省医毕节医院、铜仁医院、武警医院、瓮安医院及威宁、赫章、黄平、丹寨等医院,在省内率先组成跨行政隶属关系的“贵州省人民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在省医的带动下,通过管理、技术输出与对口帮扶,医联体成员单位逐步建立组织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人才培养培训流动等机制,更好地优化、规整了医疗资源,县内就诊率明显提升,转诊率大幅下降。
规范处置急危重患者、高效设置急救流程、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专业化的检验技术、精细化管理护理工作……如今,省医这种专业精神逐步融入医联体成员单位,切实改变了当地患者看病就医的感受。“看病不用往外跑,本地就有专家找。”流传在铜仁一带的“新民谣”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预防为核心“四个关键”发展大健康产业
打造健康贵州,“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至关重要,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推动大健康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相结合,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平台、龙头企业,让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
“凉爽的天气、清爽的空气、养生的福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新“三言两语”总结了贵州的生态优势。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贵州拥有发展大健康产业充足的资源条件。
“医、养、健、管”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贵州正从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重点平台、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三个方面发力――
大力发展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重点发展中医药种植、药品研制、医疗器械制造,做优天麻、石斛等特色中药材品种,做精先进医疗设备、高质医用耗材等装备制造;
大力发展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重点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业态,推动大健康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重点发展远程医疗、穿戴设备、健康咨询等新兴业态;
以“管”为支撑,建设一套健康养生服务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管理价值,让大数据拥抱大健康,以大数据促进医药医疗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
在医药产业方面,加快构建“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壮大区域特色医药集群;养生产业方面,加快构建“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形成一批生态体验、文化体验组团,努力打造“冬去海南,夏来贵州”的旅游度假模式。
一、健康产业的概念内涵
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健康产业的概念内涵,国内外迄今没有做出权威性的界定。如果立足大健康理念,从广义上理解,健康产业应“是全社会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而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经济领域”,“是一个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其主要包括:“以预防疾病、维持健康为目标的保健品、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食品、安全饮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业和药品药械行业;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健康促进为目标的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业等;以促进健康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目标的健康保险业;以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健康信息业、健康文化业、健康理财业等主要内容。
虽然,健康产业不是一个狭义的产业,凡是围绕和服务于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服务管理或生产经营活动均可纳入广义的健康产业的范畴,但如果立足产业发展视角,从狭义上界定健康产业,可以认为,健康产业是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健康至上理念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涵盖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器械制造、社会医疗保险、营养保健产品以及健康服务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产业集合。其中,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产业,以药品生产、医疗器械制造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生物制药产业与医疗器械产业,直接为人的健康提品和服务;而间接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则是医疗保险业、保健品业和健康管理业。上述六大健康产业行业中,以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最为直接和显著;而在健康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与前景看好的,则是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销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二、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实现辽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而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投资于健康,不仅仅是一种改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消费性投入,更是一种保护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战略性投资。可以说,健康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健康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转移,以及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辽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其战略意义将愈发凸显。
从目前辽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辽宁省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却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虽然“辽宁以2.4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位”,但从GDP含金量上看,却在全国处于第21位。GDP含金量是衡量民生改善、民生幸福增长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的新指标,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民众分享GDP蛋糕的大与小,政府‘还富于民’力度的强与弱”。如果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民众的经济收入与社会福利,那么则很难保证经济的长期高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尤其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战略性转移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其所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理念的改变,而且对辽宁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也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健康产业是高成长性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按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培训。目前我省已经有7期280多人参加培训,有176人通过考试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他们是辽宁第一批健康管理师。另外,从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看,以沈阳市为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简称失能老人)超过10万人,而目前沈阳市养老护理人员却远远不足,目前需求比只能达到5∶1,甚至更少。这说明,辽宁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对辽宁就业市场的拉动作用也会显而易见。
就业虽为民生之本,但发展健康产业,尤其是加强药品药械的研发应用,对于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百姓就医负担,将会起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近年来,辽宁省药品市场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不仅药品市场大量被进口药和合资外资药占领,而且其价格还远高于国药产品,辽宁生物医药市场一度逐渐萎缩。医疗设备方面,高端医疗器械80%以上被外方企业垄断,像用于早期癌症、心血管疾病检查的PET机,全球只有美国GE、飞利浦的三家企业可以生产,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造成价格昂贵,在我国市场价格高达3500万元一台。在整个沈阳只有2台,每做一次扫描就1万元。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市场的垄断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高价,是造成群众沉重医疗经济负担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发展辽宁自主医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专利药,最大限度地提高国产药品器械的市场占有率和临床应用的比重,以质优价廉的国内产品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必将大幅度减轻群众医药负担,对于保障群众生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发展健康产业不仅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医疗保险、药品供应、健康管理、保健品、安全饮用水等各项民生事业,逐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食品药品安全等一系列与群众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能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和改善国民健康素质,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制定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规划在健康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上,辽宁政府相关部门应统一认识,把健康投资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把健康产业建设成辽宁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结合起来。加大财政与政策支持力度,并及时推出一系列符合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和辽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产业发展政策。
(二)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产业
通过推行惠民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释放群众合理健康需求和其他消费需求。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办法,完善多元办医体制,改革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打通医疗卫生人才供需通道。
(三)以仿制药和中成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依凭辽宁生物制药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结合国家重大医药科技专项的实施,进而形成创新驱动下的品牌效应,通过打造辽药品牌,进一步拉动辽宁医药产销市场。
(四)以东软医疗为龙头,加快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上,以东软医疗为龙头,带动辽宁数字化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建设辽宁省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平台,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辽宁医疗器械“高进低出”的进出口结构。
(五)提倡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大力发展补充医疗保险
提倡政府以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鼓励国内资质和信誉优良的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重点针对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群众负担依然较重的医疗费用,开发多类型的,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
(六)积极应对人口高度老龄化,创新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 医疗器械是基本医疗机构的必备硬件设备,直接象征此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技术水平,不仅关系到所在地方群众的身体诊疗状况和社会效益,而且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占有范围较广阔的市场,并且从长期方向看存在良好市场前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逐渐扩大和拓展,其水平逐渐趋向先进化,并且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是市场模式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必然出现相关不足和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为代表,分析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市场状况。
[
关键词 ] 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192-02
医疗器械是所有医疗机构的诊疗必备方法,并且随着诊疗要求的日益增高,而不断更新和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水平也逐渐从单纯模仿发展至主动创新,增加医疗器械的先进程度。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及销售模式向发达国家跟踪借鉴,并且根据我国基本情况而演变成为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产品品种丰富多样,形成多个聚集区,其中浙江市场为聚集之一[1]。为进一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拓宽市场前景,应不断分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了解其市场状况,不应忽视医疗器械产业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本文以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为代表,分析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市场状况,报道如下。
1 医疗器械产业介绍和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所涉及范围和理解各国之间存有一定差异,普遍认为其是一种工业产品群,由各型产品聚合成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器械具有多种特点,多设立在卫生机构用于医疗保健活动,其产品类型复杂,所涉及技术范围较广,对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自身作用对人体达到一定预期效果或者辅助效果。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医用电子工业、机电工业、精密仪器工业、材料工业等几个部分组成。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柱,致使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卫生产业的经济效益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人类贡献的社会效益方面。医疗器械重要性存在于多种方面,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从分子生物学方向、生化物理或者化学角度微观分析病因,从根本机理角度诊断和治疗疾病。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器械辅助作用下,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增加一定工作时间内的诊疗病人数量,增加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医务工作者对医疗器械产生依赖性是必然趋势。为突出医疗器械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浙江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病床占用专用设备金额进行评估和整合,2010年平均34589元,比2009年增加25.3%[2]。同时,对浙江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行调查,近10年死亡率明显降低,市民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均与医疗器械有一定关系。
2 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2.1 现状分析
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从历年发展形势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无到有,再从小型发展扩大,最终发展成为产业,培育多家骨干企业。浙江市场也逐渐发展为重点生产区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扩大,其构成包括原系统的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本省的科研等从业人员逐渐扩大,每年开发新产品数量递增。目前,已有上万个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并且已经开始更新换代,生产一大批高科技品种,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根据作者调查,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省共有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2家,其中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1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19家,职工总人数26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00多人。第二类企业602家,第三类企业224家,共826家,职工总数为49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0多人,其中杭州和宁波合计510家,占全省企业数的61.7%。
目前,全省第二、三类企业涉及的产品品种主要集中在口腔科材料、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医用光学内窥镜设备、手术室和急救室设备、病房护理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体外诊断试剂等七大类产品。其中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33家,体外诊断试剂企业85家。
经调查和分析,浙江市场医疗器械市场存有一定特点,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多层次化,主要受医疗机构层次化影响,从省市区医院到地方疗养院,各层次卫生机构医疗水平不同,造成其所需医疗器械水平不同,形成多种层次和档次。医疗器械市场中以医院,尤其省市级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最全面,多需求高档诊断治疗器械,不过此类医院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不同档次的医疗器械所涉及的医疗机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决定医疗器械市场的层次化。再者,经现状分析,由于医疗器械工业基础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较薄弱,因此常规医疗器械,尤其中低档次医疗器械占医疗器械大部分比例,可达90%以上[3]。但是其整体结构存在一定合理性,因为现有手术器械较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和符合手术操作需求,即使精密器械的生产水平较低,但是临床所需要的诊治器械以及保健器械基本均有生产,并且逐渐依据临床患者需求得到更新换代。但是为满足医疗器械市场动态平衡变化,应不断扩大和调整整体结构,使其更符合医院装备标准和需求。
对浙江市场医疗器械市场进行分析,还存在的一种现状,表现在生产集中化较弱,程度较低。首先对于一次性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勉强满足相关需求。其次,如MRI等医疗器械生产家较少,多需从国外进口,市场份额较少。为将省内医疗器械工业发展扩大,浙江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以及政府对其在医疗器械开发方面抓紧培育,不断促进医疗器械设备销售收入,推进全国医疗器械整体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医疗器械设备发展潜力,将其推进高速发展阶段。
2.2 存在问题
医疗器械设备发展同时,仍然存有多种不足,影响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和正常运转,主要因素体现在:①医疗器械设备技术水平较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医疗器械设备,尤其是精密仪器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综合多种技术含量,复杂和综合化。不仅浙江产业,甚至全国水平均较低,器械生产水平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将近20年差距。产业结构中,以低水平基础器械为主,占据主要市场,并且存有明显重复化,缺乏创新等设计,使市场整体水平发生滞留[4]。过度依赖进口产品也是器械市场结构中的显著现状和问题,据2007年调查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专项调查显示,约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CT市场、80%的中高档检测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过度瓜分沿海浙江等城市器械市场。国产率较低,难于发展,而医疗机构采用进口机器,也加重了患者看病负担,增加看病难、看病贵的发生可能性,对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②人才不足 医疗器械产业和生产机构中缺乏创新性人才,致使企业处于仿制和改进水平,不能进一步满足和符合市场需求。由上可知,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省共有392家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中351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9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职工总人数可达26000人多,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500多人。第二类企业602家,第三类企业224家,共826家,职工总数为可达49000多人,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8500多人,由此,国内对于医疗器械设计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主要受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育体系的整体影响,因此缺乏相关专业性人才,并且造成人才流失。③资金短缺 医疗器械的研发,尤其是精密度较高器械的研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医疗器械市场上大多数被国外品牌所占据,而一台进口CT的价格从200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价格昂贵,由此资金不足可明显增加器械开发难度,使生产水平出现滞留状况。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但是由于市场结构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本身资金投入能力有限,资金需求的长期持续性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但是银行等地方获取资金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投资风险,加重医疗器械研制开发的困难性。另外,缺乏力度较强的监督的法律也是影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 市场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经2010年对中国浙江医疗器械市场容量进行调查,容量水平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但是其与药品比例仍然较小,因此,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具有广阔的范畴。医疗器械的需求水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而不断扩大,人工关节、血管支架、牙种植体年需求量逐渐增大,现存的医疗器械生产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国家政府加大关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力度,实施相关政策, 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出台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生物产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5],将重点领域设在群众健康方面,将攻克大型医疗器械, 推进自主创新水平,加快和促进新型企业发展。到近三年的《“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将多种高端医疗设备研究化为医疗设备领域重点开发对象,为中高端产品的研制打下一定后备力量,培育多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扶持相关企业的开展。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医疗器械产业逐渐受到国家重视,并且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为支持医药卫生事业,政府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降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难度。但从浙江省内相关资金投入分析,2011年省内医疗卫生支出较2006年增加23%,已经达到100多亿。并且为相应国内新医改实施,医疗体系在省内广泛增加,卫生体系得到全面覆盖,增加地方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的需求量[6]。以上政策均使医疗器械产业存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加吸引力度,吸引投资企业的加入和联盟,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至2011年,单纯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中,医疗器械行业融资案例数新增4例,投资机构加大对医疗器械投资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器械产业资金问题,加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步伐[7-8]。
政府提倡的医疗改革增大了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机遇。使卫生事业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要求愈加严格。为规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技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装备水平 ,应大力引进优秀创新型人才,扩大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形成良性循环,以自主创新为原则,打造新型化医疗器械产业,提升整体研发水平,避免低水平器械的大量重复化,增加中高端器械的研发力量,降低高端器械的进口数量,从整体增加我国医疗器械的国际竞争水平和力度。
[
参考文献]
[1] 杨涵,王晓炜,刘洪伟,等. 从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监管[J].中国药业, 2012,21(2):7-8.
[2] 李军.提高陕西省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J].中国药业, 2010,19(4):9-10.
[3] 曾蓓.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分析[J].医学信息, 2013,(11):542-544.
[4]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 . 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力专利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16(2):34-35.
[5] 吴郦媛.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探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45-46.
[6] 李玉衡.医疗器械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原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祈耀教授谈医疗器械产业现状与未来[J]. 首都医药, 2010,(17):365-366.
[7] 余元骏 .国产医疗器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10):145-146.
一、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现有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239户,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134户、化学制药生产企业53户、生物制药生产企业28户,上市医药企业13户。吉林省现有药品批准文号14851个,其中生化药品种7399个、中药品种7277个、生物制品175个。
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随着产业聚集步伐的加快,吉林省一批骨干医药企业不断壮大。全省产值超亿元医药企业超过70个,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医药品种76个、超亿元的38个。
2、产业集群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医药产业的整合发展,全省医药产业已形成了“一地两城”、“4个医药园区”的集群式发展格局。“一地两城”即长春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4个医药园区”即长春高新、通化、延边敖东、白山等4个医药科技产业园。
3、医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吉林省已有37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各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1/3。
二、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进入“十二五”,随着国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等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全省医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一)小企业生存空间将被压缩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1月9日下发的《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指导意见》(〔2010〕56号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今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要通过省级集中采购平台,统一招标、采购、配送和结算。”目前,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卫生院,约占市场药品销售的20%。据有关方面透露,国家还将继续出台政策,对二级以上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拿出一定比例、利用以上平台进行招标采购,不断扩大集中招标采购规模和范围。集中招标采购要求对每种基本药物只选择一家企业采购,使该企业获得供货区域内该药品全部市场份额,该供货区域内的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只由这一家企业供应。
集中招标采购采用 “双信封”模式,即生产企业要同时投技术标和商务标,只有技术质量合格的企业才能入围,做到“质量优先”与“价格合理”的统一。从安徽省试点经验看,中标的生产企业基本上都是全国知名的医药企业,其中,34.8%是我国医药行业100强企业,57.6%是前400强企业。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国内药品市场将由原来的自由市场逐步转向行政垄断市场;同类药品的竞争将不是在市场上,而是要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平台获得准入资格才能占有市场;市场发展将向知名企业和大企业倾斜。
吉林省小规模医药生产企业占了大多数,2008年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强的企业只有30户,2010年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的企业只有两户,在小企业市场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对全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将对企业产生影响
国务院办公厅《指导意见》的出台,是在安徽省试点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的。实践证明,通过省级集中采购平台竞标竞价,大幅度降低药品采购价格,药品采购价格较国家指导价平均下降52.8%,这对全省医药企业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对仿制药品产生影响:国家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重点以市场换价格,中标品种将获得供货区域内该药品全部市场份额;在同类品种、相同质量情况下,招标采购取价格最低的,这就使得仿制药成为价格竞争的重点。全省药品中 97%属于仿制品种,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对药品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大幅度降低药品采购价格,必然要倒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而全省医药企业在过去GMP改造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平均每户企业投入改造资金4500多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投资水平1000多万元,这将导致企业因固定成本居高不下而使得产品生产成本难以下降。
(三)新医改市场将改变企业营销模式
之前,基层药品市场是由终端客户自主决定购买,药品按市场化模式营销。全省许多医药企业采用销售员承包和买断销售模式,临床药品销售靠拼折扣、拼关系,OTC市场销售靠广告轰炸,这些销售模式曾给医药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效益。而新医改的实施,要求基层医疗市场的药品销售实行省级统一采购模式,企业营销由更多着力于终端转变成政府,企业在市场上“竞资格”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必须相应地改变营销模式和营销方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
三、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新形势下,为保证全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医药产业“十二五”期间年产值1000亿元目标,必须加快医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一)加快医药资源整合,提高医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在新形势下,中小医药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并面临生存压力,这些企业是在市场夹缝中生存,新的形势将市场夹缝也大大压缩,而把市场空间让给了知名企业和大企业。面对新的挑战,应引导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企业整合、品牌整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全省医药产业整体优势。
加快医药资源整合,应加强政府引导,采取兼并、租赁或联合的方式,对医药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建成集团或联合体,形成规模化发展。
(二)加大医药产品研发力度,靠个性化发展抢占市场
新的医改政策实施后,使医药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从新医改政策规定的采购方式看:对独家生产的基本药物,采取与生产或批发企业进行单独议价的方式进行采购,这就为独家产品进入市场和议定价格留出了空间。为此,政府要引导医药企业加大新产品自主研发力度;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全省医药企业新产品研发费用投入普遍较少,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总体上不足2%,而发达国家可达15%以上,要积极推进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道路,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在合作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要鼓励企业创新细分市场,创造企业的个性化竞争优势。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病症的准确靶向用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药品的疗效要细分化、精准化,这为企业细分市场,研发个性化新药提供了空间,要指导企业产品研发与经营实际结合起来,选择适宜品种,考虑企业技术承接、学术推广、市场配送等各方面实际能力,避免因盲目开发高科技新药给企业带来投资风险。
(三)转变营销模式,在创新中赢得市场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基本药物市场由“市场化”转向“行政化”。因此,政府要引导企业在市场变化过程中,创新营销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政府可从机关选派部分人员到企业去,帮助企业在“行政化”市场上更多的与政府打交道,帮助企业跑目录、跑中标,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型。
引导企业搭建药品营销平台,对全省医药企业药品实施集约化、连锁化经营,以“一地两城”、“4个医药园区”的医药集群的整体实力及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加强医药流通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和办法,推进医药流通企业的资源整合,构建现代医药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推进药品配送中心和连锁销售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药品销售网络。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销售企业建立新型产销模式,降低药品购销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医药物流配发中心,实现大生产、大流通,提高吉林省医药产品在市场上的声誉。
一、加快林业发展,深入推进生态__建设
今年林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年计划造林4万亩,新建特色经济林2.4万亩,完成各类育苗2700亩,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林地林木流转1万亩,林权抵押贷款200万元,启动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巩固提升林业资源总量。今年造林绿化工作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提升,确保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绿化水平稳步提高。围绕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大整合项目资金力度,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天保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幼林抚育管护、长防林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县城周边、汉江两岸、公路沿线、旅游景区的造林绿化工作,提升城乡绿化水平。认真落实市县下达的__年防护林和经济林造林任务,细化工作目标,提早落实造林苗木,高质量高标准完成4万亩的造林任务。要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组织筹备好3.12植树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努力营造干部群众自觉投身植树造林、建设美好__的社会氛围。
二是突出抓好山林经济发展。要继续抓好经济林建设,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工程建设,完成特色经济林示范建设2.4万亩。发展山林经济,合理有序利用森林资源,突出蚕桑产业、生态旅游、经济林果园、苗木花卉产业、林下种养业、特色茶园等六大建设内容,深入推进杨柳新区苗木花卉观光示范园、熨斗茶叶产业示范园、云雾山林下养鸡示范园、云雾山镇秋树坝村山林经济示范园等产业示范园建设,整合力量,倾斜投入,着力在园区建设质量上下功夫,__年力争打造两个市级示范园区。加快低产板栗园、茶园的优化升级,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发展潜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园区规模、提高集约化水平,力争建成苗木花卉栽培基地1000亩,完成各类育苗2700亩,秋季出圃各类合格苗木3000万株。
三是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要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启动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力争取得示范效果。要继续抓好林权、产权争议、纠纷的调处,协调处理好林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要创新思路,进一步充实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力量,使其能够尽快成为林权管理、争议仲裁、纠纷调处等管理服务职能的主体。要着力深化管理机制创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林地流转,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四是全面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防火措施,夯实防火责任,加快森林防火远程监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科技水平,确保全县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继续做好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强县、镇、村三级防控专业队伍建设。加大林政执法和案件稽查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占林地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安全。在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林业科技大楼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要抓好基层护林站和森林公安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二、稳固蚕桑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今年蚕桑产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计划养蚕发种8万张,产鲜茧3050吨,发展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20__万袋,推广桑园养鸡200万只,开展桑园套种2万亩。完成上述任务和目标,要扎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蚕桑生产经营机制。继续完善和推行蚕桑产业订单生产收购模式,今年重点要在规范和完善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明确蚕农与茧丝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金和鲜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机制,协调处理好各类利益矛盾,实现蚕茧市场基本稳定。要加大对蚕茧市场监管,经贸、蚕桑、公安、交警、工商、税务、物价、质检等部门要加大市场执法监督力度,维护蚕茧市场良性发展。
二是全力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要实施蚕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战略。在全县11个镇确定50个蚕桑强村,培育养蚕大户3000户,配齐配强蚕桑强村技术辅导员,通过政策、技术、资金等倾斜扶持,培育年养蚕20张以上大户300个以上,巩固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20__户,形成大户支撑下的强村。要稳步扩张养蚕规模,新建标准桑园300亩,流转闲置桑园20__亩,新建标准蚕室100间(7000㎡),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0处(1000㎡),开展小蚕共育2万张,推广蚕桑机械500台,推广方格簇10万片。要继续抓好蚕桑实用技术的推广,全年蚕桑技术培训要达到3万人次以上。要拓展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桑园养鸡、桑园套种、桑枝食用菌的开发。抓好蚕桑示范园建设。继续抓好中池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和池河明星“猪-沼-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力促两个示范园区整体面貌有新起色,综合效益有新提升。
三是不断完善蚕桑产业扶持政策。要重点围绕强村大户制定扶持政策,开展技术服务,进行目标考核。积极从计划、 财政、科技、农业、林业、扶贫等多方面争取对蚕桑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协调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蚕桑产业建设,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蚕桑产业及副产品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在落实好《__县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金管理办法》同时,尽快制定出台《__县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三年(__—2015年)规划》、《__县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三年(__—2015年)扶持办法》及《__县蚕桑产业考核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为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三、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切实提升卫生保障水平
今年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提升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要扎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完善配套,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把化解历史债务、提升能力和规范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债务化解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在盘活处置闲置资产的同时,加强与省市的衔接对接,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有效化解债务。要充分发挥医院理事会的作用,切实规范决策和内部运转程序,突出抓好重大事项决策、监督、管理工作,努力在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实现较大提升。要全面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医院收入分配制度和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行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以及群众满意度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工资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农村药品供应问题,保证群众能就近买到安全、价廉的所需药品。要加强医疗机构药品监督检查,加大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通过进修学习、集中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等形式,切实提高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要加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片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和运行的监督管理,确保及时有效地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二是健全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要建立传染病监控、公共卫生监控和健康管理服务三大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传染病诊断与处置能力,严防重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要加强对地方病、重点慢性病的预防和规范化管理,强化预防免疫接种。要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深化基层妇幼保健工作,控制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要全面推行县镇、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广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要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搞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落实好各项政策,积极推进贫困人口健康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口医疗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特困人群大病就医预付金制度,简化就医流程,不折不扣落实好特困群众医疗费全报销制度,切实解决特困人口医疗卫生问题。
三是规范管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要以优化卫生服务行业软环境为重点,切实抓好行业行风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加强监督检查,纠正医务人员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
四是夯实基础,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督促施工企业加快工程进度,尽快完成县医院医技大楼和县妇幼保健大楼的续建工程,力争在短期内投入使用。要启动实施县疾控中心整体迁建、迎丰镇中心卫生院、云雾山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县级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医疗急救中心平台建设等项目,不断加强阵地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是完善制度,全面加强合疗资金监管。__年合疗人均筹资标准已提高到365元,2014年、2015年筹资标准仍将有提高,筹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各镇及县合疗办要提前谋划,积极搞好宣传引导工作,推行好“新农合协议委托筹资”办法,确保全面完成筹资任务,参合率达95%以上。针对新的筹资标准,要积极研究制定出台新的合疗报销方案,简化合疗报销程序,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在充分调研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适时启动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先治病、后付款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和服务模式转变,进一步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要加强对定点合疗报销医疗机构的监督、考核和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启动村级卫生室联网,力争建成覆盖全县镇村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与所有定点村级卫生室的对接,让农民享有高效快捷服务,不断提升新农合管理水平。要继续完善基金安全运行管理办法,完善基金使用和补偿公示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和运行规则,确保基金安全。
四、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
目前,我县食品药品监管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时刻绷紧食品药品安全这根弦,不能有丝毫松懈和大意。要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及措施,完善有效管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事故的发生,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舒心的饮食用药安全消费环境。
(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一是整顿规范市场秩序。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种植养殖环节要加强源头污染治理,加强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管理,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生产加工环节要坚决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突出抓好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流通环节要严格市场准入,落实企业索证索票制度、制度覆盖率100%;餐饮消费环节要加强对餐饮企业、学校 食堂、小吃摊点的食品卫生整治,全面完成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生猪屠宰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猪肉等不法行为,努力提高监管能力,确保肉产品安全。整顿规范旅游消费市场,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来石旅游人数逐渐增多,要加强对旅游特色产品和农家乐及农村家宴的安全管理,坚决杜绝有损我县旅游形象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要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开展“阳光后厨”创建活动,打造餐饮行业“精品店”,提升食品安全品质。二是夯实监测管理阵地。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按照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食安委办公室要提前着手,积极筹备,做好基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所建设工作。要加强食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现有检验检测设备以及技术人才进行整合,提高我县食品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和水平。三是不断完善监管机制。要严格考核奖惩,健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落实各镇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要抓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思路、新举措,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整体提高。要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依法从快从重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做好事故督查回访工作。要充分发挥县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加强餐饮行业自律建设。要搞好食品安全宣传,提高广大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全面提高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要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制意识, 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发生。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不断提高我县食品安全声誉和人民群众消费信心。
(二)关于药品安全监管。一是继续巩固基本药物制度。继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工作,确保药品按照规定及时高效配送到位。加大对统标品种及基本药物品种抽检力度。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加强对基本药物中的特殊药品的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确保用药安全。二是强化药械市场安全监管。在加大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整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度、机制建设,规范全程管理。一是严把主体资格市场准入关,确保医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严查流通隐患。加强对特殊药品、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和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等方面的重点监管。加大药品医疗器械抽验力度,大幅提高上市产品抽验数量和覆盖面,覆盖面达100%。三是严管使用环节。加强对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监测,严控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四是严究事故责任。对于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药品的企业、个人,坚决予以查处;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是努力解决群众买药难问题。今年要重点解决基层群众买药难问题。一是要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汇报衔接,争取省上尽快对废标流标药品重新组织招标配送,同时进一步协调争取增加目录内用药品种和品规。二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对配送企业的监管和考核力度,确保药品按照规定及时高效配送到位。严格实行配送企业淘汰制,加大对药品配送企业约束监管。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市场出现的各类药品宣传,引导患者科学就医。四是要加强对药品购进渠道监管,严厉打击基层医疗机构擅自购进基本药物目录以外药品行为,保证药物疗效和质量。
五、强化市场流通管理,营造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
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老年人口开始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截止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比上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并预计到2055年老龄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约为3.4亿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趋势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规模较大。虽然目前人口增速缓慢,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下,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伴随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将日益显著。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二)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越高。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人口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正向相关趋势并不显著,因而中国老龄化的地区分布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划分作为依据。从总体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但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省份,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依据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初始阶段老龄化地区和未进入老龄化地区。其中,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其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这部分地区除江苏、天津外,其余都为中部人口较为密集地区;我国大部分省市所面临的均为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在7%―10%之间;只有新疆、广东、宁夏、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并未进入老龄化。
(三)高龄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形势复杂
与其他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提高。2009年至2010年,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口增速出现了下降,而自2001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到2025年之前,中国高龄人口将持续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同时,伴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2013年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3750万人,而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数已突破了1亿人大关。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明显降低,出现病患以及失能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低龄老人。随着年龄的上升,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重大大下降,而身体出现病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却有了大幅度上升。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较大空白
2013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共计4.3万个,床位474.6万张,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老年人口年消费已达1万亿元,而全国老龄委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国内每年为老年人提品的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医疗、生活休闲、复健用品等相关行业存在研究不足,涉及老年精神消费的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更是存在较大空白。目前阶段,国内相关的养老产业也主要是局限于养老设施方面。同时,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机构的运营面临较大困难,这也使得部分意图进入养老产业的资本望而畏怯,造成了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
(二)养老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较低
依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对各地区老龄事业单位数的统计可以发现,区域养老设施分配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表1)。老龄事业单位的区域发展分布缺乏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7%的新疆、两地为例,二者均属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为相近,但老龄事业单位的分布却存在着明显差距。新疆老龄事业单位数为236个,在全国位于首位;而的老龄事业单位却仅有两家。此外,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重庆市,其老龄事业单位也仅有36家。区域之间养老设施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巨大不匹配,一方面会造成部分地区养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大量闲置现象;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巨大养老需求的地区,又会因为缺乏资源从而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011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国家总人口的23.39%,居世界第一。作为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影响下,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世界一流水平。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市场的吸引下,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养老设施为核心,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化生活服务等并存的养老产业格局。
首先,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除政府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以建设养老设施。但其区别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基本保障;非盈利组织则主要针对一些无收入来源的、有认知障碍等的特殊群体;而企业则是依据中等收入及以上阶层的老人对生活品质等的要求建立的商业化养老设施。同时,依照老年人所需的服务类型,日本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多种类别,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颁布《老人福祉法》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入住养老设施。
其次,日本也将与养老相关的部门产业定位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2010年,日本将“医疗和看护产业”划归为国家战略项目,并将针对居家养老的“上门看护”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世界各地的中高端客户为目标群体,重点投资发展跨国医疗服务,放宽“医疗签证”,在机场周边开设24小时医疗机构,为周边国家人事赴日体检提供便利。在老年房产行业,日本重点发展两类房产,一类是环境优美、配套以医疗、生活、娱乐等设施的休闲疗养型地产;另一类是为方便高龄人群使用的,配有一些列看护设备、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警报装置等的看护型地产,这两类项目都围绕着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独具养老特色。此外,日本旅游业也将老年人口列为重要客户群体,为老年人设计了专门的旅游项目、商业项目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化需求。
四、我国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由于我国各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面对养老问题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策略。
在以广东为典型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但人口老年程度并不显著的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虽不是迫在眉睫,但也需未雨绸缪,做好未来大量老年人口出现的准备。这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先进的科研优势,加大对老年看护设备、复健用品、高端生活用品等的研发力度,走科技化养老产业之路。同时,还应遵循政府的积极引导,完善养老体制改革,坚持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一方面能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广东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新疆、青海等渐老未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显著,经济也较为落后。这些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应以基本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并配套以养老医疗服务等。由于地处西部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财政的支持是这些地区发展养老产业的基本保障。同时这些地区均处于较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因而政府在建设基本养老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帮助这类地区建设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前提,合理建设,兼顾公平,提高养老设施的实际利用率。
在湖南、四川、重庆等未富先老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十分发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较为安逸,人口寿命较长,因而老龄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造成了较为落后的局面。但由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养老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需求。因而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种资本进入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的首选。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等,一方面鼓励进入养老产业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规范,引导资本的合理运营,实现良好的市场化运作。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步加深,同时经济也在逐步增长。这些地区代表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渐完善,医疗卫生条件也基本满足居民要求,但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老年精神需求等。在此局面下,发展以不同老年消费群体为对象的多元化养老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在发展养老产业时,首先应完善基本的养老设施建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同时还应以不同收入的老年消费人口为对象,为其提供特殊养老需求。如建设配有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老年公寓,提供社区上门养老服务,开发老年旅游项目,设计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金融理财产品等,以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群不断上升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献:
[1]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土贵.广东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8)
[5]王娜.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发展论坛,2014(3)
[6]李余,詹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研究―以四川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3(11)
英文名称:China Medical Equipment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8270
国内刊号:11-5211/TH
邮发代号:80-37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一、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
产业生态圈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引申而来,在市场作用下,企业遵循优位效益原理选择适合的发展空间,企业和政府基于区域整体利益和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延伸融合,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产业生态系统。
(一)层次结构模型
从图1看,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由外至里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生态链三个层次。内圈的产业生态链是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和特点,决定了产业竞争实力;中间圈层的产业生态结构是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健康养老产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外圈的产业生态环境是生态链和生态结构相互作用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健康养老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水平。外圈层对产业生态圈的影响是间接和长期的,内圈层的影响是短期和直接的。
从图2看,健康养老产业生态链层次中,消费者即为具有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人群,围绕消费需求形成了核心产业链。生产者则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的企业,包括康复疗养、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旅游休闲健身等,从不同层面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健康养老产业培育的重点。分解者的作用是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运行,消除产业发展不良影响,主要是各类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通过培育、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上的行业和企业,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健康养老产业核心链条。
健康养老产业生态结构层次中,包括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服务的其他相关行业,如职业教育、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等。配套行业是产业服务功能完善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效益。
健康养老产业生态环境层次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生态环境是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基础条件,其他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决定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程度和潜力,可细化为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条件、人力资源条件、政策环境、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是产业生态圈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产业生态圈维度分析
从区域产业培育和集聚发展的角度,袁政将产业生态圈深入细化为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包括生产维、空间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相关基础设施、公共维(或政府维)等内容。生产维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体现了产业生态链的延伸与合作,以及产业生态结构间的竞争协调。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指为产业生态圈提供科研创新、信息和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通讯设施等。公共维或政府维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提供的金融、信贷、规划等支持政策。多维网络体系将产业生态圈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符合产业培育的重点任务要求。
二、蓟县健康养老产业圈现状分析
(一)生态基础条件较好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南距天津市中心城区115公里,西距北京市中心城88公里,交通便利,便于对接北京和天津消费者市场。蓟县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生态条件优越,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区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壤肥沃,山清水秀,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蓟县文化底蕴深厚,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
(二)生产维不完善
健康养老产业处于萌芽阶段,主导行业不明确,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健康服务产品质量不高,医疗服务和养老养生核心产业链条不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如职业教育、健康咨询、信息服务等产业小而分散,没有形成集聚发展的合力。
(三)公共维不断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蓟县健康养老服务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吸引北京和天津高端医疗服务资源外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升蓟县医疗疗养服务水平。蓟县正在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示范区试点。三大改革试点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政策和发展空间方面的支持,开拓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科技服务维能力较弱
蓟县医疗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区,乡镇医疗卫生资源分布较少,级别层次较低,针对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要求。蓟县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医师占比不足30%,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家政服务、医疗咨询等人才缺乏。
三、蓟县健康养老产业链培育及路径设计
蓟县适合发展三大行业类型:一是老年健康产业,吸引北京和天津有休闲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发展保健品、营养品、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和老年康复中心等产业;二是营养保健品,借助蓟县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已有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基础,发展营养保健品和绿色食品产业;三是健身娱乐产业,结合蓟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健身和娱乐等产业。
针对蓟县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发展要求,设计培育健康养老“特色先行—产业集聚—产业融合”路径,完善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形成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一)特色培育期(2016—2018年)
为健康养老产业的起步阶段,重点任务是基于蓟县现有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引入康复疗养、营养保健品和健身娱乐方面的重点产业项目,迅速形成有市场知名度的特色产品。与知名健康养老机构合作,吸引疗养康复为主的产业项目;引进农产品龙头企业,结合蓟县特色农产品,创新研发设计具有蓟县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保健品等;结合蓟县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滑雪、骑行等健身休闲项目。
(二)产业集聚期(2018—2020年)
在前期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延伸产业链条,集聚相关的健康咨询管理、健康家居、康复调理等行业发展,丰富健康养老产业类型和内涵;加大金融、物流、职业教育等配套支撑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蓟县全域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发挥中心城区、特色乡村和景区的空间功能,形成内涵丰富、模式多样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三)产业融合发展期(2020—2023年)
在“互联网+”和智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安全、智慧和便捷的健康养老消费体系,加速有机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京津冀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
四、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维度建设
在明确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上,结合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蓟县还应加强以下几个维度的建设。
(一)空间维
空间维涉及土地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建设、消费市场定位等因素,任务是对产业发展空间做出部署和安排。健康养老主导行业如健康疗养、休闲健身等产业必须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西北部盘山景区周边和于桥水库周边发展中高端档次的健康养老产业,中心城区做好健康管理和咨询行业。结合蓟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可在北部山区乡村发展特色化的休闲养老产业。
(二)科技维
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功能是健康养老产业的重要竞争力,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蓟县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积极吸引北京和天津医疗服务功能向蓟县转移,加强与京津医疗服务机构的对接和合作,在医疗管理、临床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医疗平台,提高医疗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健康养老产业提供支撑。
(三)服务维
积极引入健康咨询、科技信息,人才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打造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为特色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的销售推广搭建好流通平台。
(四)劳动维
解决健康养老产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蓟县及周边地区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对接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中医药学会等健康产业相关行业协会或学会,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中高端健康服务培训机构合作,支持蓟县发展健康服务业职业教育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康服务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护士、养老护理员、高级药剂师、高级营养师、高级按摩师、康复训练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才培训。
(五)政府维
制定蓟县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举办健康养老产业方面的商务论坛和招商推介活动,扩大蓟县知名度和影响力。出台产业和重点企业服务政策,特别是金融支持和用地支持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职业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基于“多规合一”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发展策略,保障健康养老产业用地需求,加快行政审批效率。推动建立健康养老产业行业协会,建立稳定便捷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政企关系。
(六)相关基础设施维
提升蓟县与京津冀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京津养老市场升级改造国道和省道,打通区域断头路,发展轨道交通,融入天津和北京1小时通勤圈。加大对农村特别是特色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供电、供水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坚持智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的信息和网络设施建设标准,为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打好基础。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业转型升级 影响机理 发展对策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目前,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因此,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促共进的城镇化。
二、城镇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影响的机理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将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然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从农业产业部门转向非农产业部门,最终表现为城镇化发展。同时,城镇化进程实质上是人力资本、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向城镇集聚,生产要素的集聚必然促使物流、科技、金融等生产服务性行业发展,从而推动第二、三产业和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与城镇化进程是双向的互动关系,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产业转型通过供给和需求效应影响城镇化进程。
产业转型升级引起城镇化供给增加。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加了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服务供给,如就业、财税收入和居民收入。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能提供更多的财力推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就业质量的提升,改善就业结构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提升城镇消费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引起城镇化需求增加。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高端制造业比重不断增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不断增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意味着对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需求和交易市场的需求也将增长,客观上需要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城镇化主要通过空间、要素和服务供给和需求导向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供给效应。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中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专业化的市场,发达的信息网络结构促使城镇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支持。同时要素、产业集聚效应和累积循环效应的存在,进一步吸引着人力、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促进地区高端产业在本地区发展,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必然推动城镇。
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效应。城镇化发展带来人口集聚、就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生活、消费行为的改变,而伴随着就业转型、劳动力结构转型,引发对人居空间、产品质量、生活服务设施、交通、环境等的高需求,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株洲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统计描述
(一)株洲城镇化发展水平
城镇化发展水平衡量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本文选取株洲市2007-201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株洲市2007年城镇化率为47.4%,2014年提高到61%,株洲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见表1)
表1 株洲市2007-2014年城镇化率
年度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城镇化率(%) 47.4 48.8 50.3 55.5 57.5 59.1 60.1 61
(二)株洲产业发展水平
株洲产业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表现在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即产业升级。衡量产业升级的主要指标是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本文选取株洲市2007-2014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株洲市2007年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为87.1%,2014年提高到92.1%,表明株洲产业层次在不断提升。(见表2)
表2 株洲市2007-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
年度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第一产业(%) 12.9 12.1 10.5 9.7 8.5 8.2 8.0 7.9
第二产业(%) 52.9 54.6 54.8 58.5 60.5 60.3 60.0 59.3
第三产业(%) 34.2 33.3 34.7 31.8 31.0 31.5 32.0 32.8
四、株洲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城镇化加速推进
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全面展开,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四化两型”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株洲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2014年株洲城镇化水平达到61%,比2007年提高13.6%。
(二)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市城镇的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形成了以株洲城区为核心,县级市和县城为节点,特色中心镇和农村社区为基础,相互联系的城镇体系。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株洲成功创建为国家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三) 城镇龙头作用日益显现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口以及各种生产要素逐步向城镇集中,城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城镇龙头作用日益显现。2014年,株洲城镇工业增加值达到1138亿元,占全市8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镇零售额达到694.4亿元,占全市的93.4%。
(四)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株洲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推进云龙示范区、武广新城和园区建设,强力实施“五改”工程,大力推进“四创四化”,加快“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投资1487.2亿元,占全市的80.95%。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78.9亿元,占全市的15.18%。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5.3亿元,占全市的12.81%。此外,株洲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五)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随着株洲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338元,同比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06元,同比增长12.4%。
五、株洲新型城镇化对株洲产业升级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投资增长、引发消费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创造投资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可以通过城镇化带动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城镇相关产业投资,产生持续、巨大的投资需求。一是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2014年,株洲市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78.9亿元,是2007年4.44倍。二是直接扩大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需求。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947.4亿元,是2007年的6.78倍。三是扩大了对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需求。2014年全市完成房地产业投资235.3亿元,是2007年的4.06倍。
(二)刺激消费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促进消费升级。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来的居民,进入城镇生活后,随着收入增长,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也会大量增加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促进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2014年与2007年比,株洲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空调、家用电脑和洗衣机均出现成倍增长。
二是改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差异以及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优于农村居民。随着进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发生变化。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为36.1%,比农村居民低5.6%。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占消费支出的11.6%,比农村居民高5.8%。体现享受和发展的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支出城镇高于农村。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支出占消费支出的11.3%,高于农村居民2.5%;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12.6%,比农村居民高6.2%;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8.8%,比农村居民高0.5%。
三是扩充市场需求。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对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的需求将不断扩张,有效地刺激了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扩充市场需求。2014年株洲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中非农就业比重比2007年上升了7.1%。
六、株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立足“两型”理念、战略思维,科学编制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规划。致力形成城镇相连、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的“两型”城镇体系,打造绿色株洲。以株洲市区为主中心,以醴陵市区、攸县县城为次中心,沿106国道、S211省道完善城镇体系,突出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高县城在县域经济中的首位度,增强中心镇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
(二)完善城镇设施,改善消费环境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镇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改善消费环境的重要基础。一是改善城镇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环境治理,强化生态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二是完善商业配套设施。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城镇商业设施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向中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三是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加强新型城镇教学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师资力量水平,让进城人员的小孩能在新型城镇中,享受良好的教育。四是优化医疗卫生条件。加强新型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进城人员优化提供,满足进城人员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三)加大制度创新,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制度创新为依托,推动农民市民化。逐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政府在中小城镇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和支持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创业从而向中小城镇聚集。让进城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益,逐步改变农民工生活方式。只有让进城农民在城市“安居乐业”,他们才会愿意在城镇消费,提高消费水平。
(四)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人员进入城镇
一是结合株洲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延长产品链条,加快企业的集聚,努力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新格局。二是加强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行业分布广,是城镇扩大就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加强工人技能培训,增强居民就业技能,扩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规模。四是通过提供公益岗位、企业优先安排、优惠政策扶持、社会援助、鼓励创业等多种形式,为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只有居民收入提高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才有承载的基础。
(五)完善社保体系,改善消费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二是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结合株洲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三是加快完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针对不同人群医疗保障需求建立保障制度多模式、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水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秋玲.福建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协调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0-15.
按照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相融互动的要求,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创新理念,统筹考虑新村与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我县围绕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重点打造6大产业核心区,围绕核心区建成9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园区)。今年新增茶园8000亩,新增猕猴桃3200亩,新发展中药材5000亩,其中新发展天麻1500亩,新发展魔芋7500亩。生态肉猪出栏13万头,比上年增3.9%;牛出栏0.59万头,年增2.2%;羊出栏1.28万只,年增3.6%;家禽出栏98万只,比上年增3.15%,其中林下养鸡出栏50万只以上。
二、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围绕农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按照“提档次、上规模、增效益、促增收”的工作目标,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做大做强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品牌产品、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完成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认证6个;规范了11家已获证的绿色、有机食品企业。目前,我县农村专合组织达67家,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3家、市级示范专合组织7家。全县共有市级龙头企业8个,其中森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和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三、狠抓新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灾后重建整体部署,我县把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全面做好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建设工作。目前,我县确定22个新村聚居点和34个生态村落建设,其中12个省级新村基础实施投入建设点和13个市级新村示范样板。新农村示范片内70%的村建成包括村两委和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农家购物中心、文化体育中心集中在一起的“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农村住房、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基础产业稳定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确保了我县基础产业的稳定发展。全县共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1157.5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963.99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9.37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184.14万元。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全面完成土地承包权确权证颁证试点工作;严格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及时处理和调解农村中出现的土地纠纷等矛盾,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指导,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全年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351份。三是积极配合县综改办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从“一事一议”项目的申报、审查、实施、完工、验收、审计到上级检查等都做到了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切实把这项得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全年共开工一事一议项目24个,涉及17个乡镇,总投资为1143.99万元。
关键词:革命老区;文化产业;突变级数法
中图分类号:F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86-02
引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作为“拉动效应”明显的“朝阳产业”,已逐步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1]。目前,钱明霞[2](2011)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研究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张仁寿[3](2011)引入DEA模型检验了广东等13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绩效,郭国峰[4](2009)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模拟了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作用路径等。但上述研究对象都还未涉及革命老区,对老区文化产业评价研究还缺乏科学定量的依据。由于革命老区文化产业数据较少,传统的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和DEA模型等并不适合;同时,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对权重的确定主观性太强,因此,本文引入突变级数法来评价革命老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于突变理论的静态综合评价
突变理论主要由结构稳定的拓扑概念发展而来的,将突变理论中突变模型衍生出来的突变级数法可应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利用突变级数法对目标的综合评价时,首先是对评价总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然后再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计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二、 四川革命老区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不仅如此,衡量地区的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还要全面考虑所属区域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7]。
根据上述文化产业特征,兼顾数据可获取性及突变级数法评价要求,将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作为一级指标,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及文化产业社会保障作为二级指标,选取物态型文化产业、劳务性文化产业、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固定投资,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和医疗卫生8个指标为三级指标,构建四川革命老区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基层指标的选取
三级评价指标的得分由下一层的若干基层指标决定。根据影响四川省革命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选定的基层指标如下。物态型文化产业: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广播电视有线传播;劳务型文化产业:艺术表演与公益体育;收入水平:职工人均工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农村人均消费与城镇人均消费;固定投资:建筑工程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公路总里程、等级公路总里程、旅客周转量与货物周转量;邮电通信:邮电主营业务收入、固定电话使用情况及移动电话使用情况;医疗卫生: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
三、实证分析
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取性,按照现有四川省行政区域划分标准,选取了达州、雅安和巴中等7个老区分布密集的典型市县进行评价。按照上述基层指标的选取,选择它们在2007—2011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等)。
1.样本数据标准化
考虑到指标量纲差异,根据突变级数法的特点和要求,采用bij=对所有的原始基层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对基层指标求其平均数作为每个三级指标的得分。这里,aij是每个指标原始值,amax和amin是取每个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而bij表示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2.四川革命老区文化产业静态综合评价
参考上述过程,可以得到四川革命老区在2007—2011年的文化产业综合值,见表1。
结语
作为一种基于状态分析的静态趋势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突变级数法按照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确定文化产业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减少了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能够更科学、更准确、更简便地解决四川省革命老区文化产业评价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董靖,于泽.我国文化产业投入的促动效应研究——兼论文化产业的经济支柱性地位[J].管理现代化,2012,(1):12-14.
[2] 钱明霞,金中坤,刘松.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