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休闲渔业的意义范文

休闲渔业的意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休闲渔业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休闲渔业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休闲渔业 必要性 现状 建议

一、休闲渔业的概念

休闲渔业是一种与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行为、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联系的,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生产场地、渔业产品以及经营活动、渔业环境、人文等众多因素将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结合起来的新型交叉产业。发展渔业休闲产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能降低捕捞强度,有利于环境恢复,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也能带动二三产业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形式。20世纪60年代,休闲渔业诞生于拉丁美洲。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等经济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级地区盛行。我国休闲渔业得到迅猛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提出的休闲渔业发展潜力需要充分发挥,在产业规模和产业贡献有限的前提下,加快休闲渔业的发展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总而言之,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是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致的,并且沿海地区发展优于内陆地区。

二、发展休闲渔业的必要性

(一)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三渔”相关问题。休闲渔业可增加关联产业的就业机会。发展休闲渔业有优化美化、提高知名度的作用。也能切实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区稳定,为渔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锐减,效益降低。休闲渔业是将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融入到渔业生产的新兴产业,休闲渔业不仅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增加旅游收益,也能解决休渔期间或转产渔民的生活问题。

(三)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人们能在休闲渔业中观赏到的自然、生物、人文旅游景观的同时又能享受休闲渔业场所提供环境与空间服务,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情,也能舒缓压抑心情,放松身体和精神,有助于身心健康。

(四)完善经济服务功能。休闲渔业能够美化环境,增添旅游项目,使休闲旅游增值;也能带动带动交通、通讯、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依托海洋资源也能带动水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海洋文化开发、房地产业等。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传统的捕捞渔业生产基地,大都是依山临水的江河湖海之滨,利用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渔文化,来发展旅游业、休闲渔业,能够促进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有效的转移安置转产的捕捞渔民,改善渔村环境,繁荣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维护渔区稳定。

三、我国休闲渔业现状与优势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淡水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质肥沃,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发展休闲渔业以及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适合休闲旅游的季节较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海洋文化是适宜开发和发展休闲渔业。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也吸引着各国游客,所以说休闲渔业游者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可总结出,我国发展休闲渔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商机。

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各具地方特色。如北京、卜海、大连、福建漳州等沿海地区结合,发展具有特色的休闲渔业。各地寻找地方特点与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建立集郊游、垂钓、健身、竞技、文化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参与。

四、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搭建各方平台,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经济效益好,能弘扬海洋文化休闲产业,制定政策,严格执行。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协调平衡产业之间关系,促进休闲渔业产业升级,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项目资金补助、创新科技的税费减免等。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制定信贷支相关持政策,规范渔村的融资环境,协调好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渔民入股等,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渔业转型相关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平台公司效率,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从事休闲渔业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较高水平,然而,在现阶段从事休闲渔业的人员,多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渔民,且老龄化高,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满足休闲渔业发展要求。由此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是将加强宣传教育,大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性,能够提供给游客好的服务和指导。

(四)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创新

开发海洋文化,为休闲渔业创造多元化发展平台,加强海洋文化文化理论研究和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理论依据和专业科学的系统指导,从而提高休闲渔业的服务水平与层次。

(五)完善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加强休闲渔业的管理,落实管理职责,制定可行方案,落实监督管理。发挥积极性,共同发展,以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发展休闲渔业涉及多方管理工作,如饮食卫生管理、船舶审批手续的管理等。

综上所述,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文化产业,是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发展休闲渔业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提供较高层次的视听享受,也弘扬千百年来的渔文化。良好的海洋经济、文化等氛围,创造了一个幸福、娱乐的社会环境,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瑛.完善管理体制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1.

[2]苏勇军.宁波市休闲渔业发展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7.

[3]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

[5]柴寿升.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闲渔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

[6]闵宽洪.我国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

篇2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民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意义是,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1、观赏性

是指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品种繁多,特别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农作物、林草和花木,对城市居民是奇趣无穷。这种观奇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种美感。

2、休闲性

指依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构成多种具有观光、休闲和娱乐性产品,供人们欣赏和休闲。在不同类型观光农业区设计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在树林中设吊床、秋千;在海滨滩涂区踩文蛤、跳迪斯科舞;在水塘垂钓、抓鱼、套鸭子、;在草原区设跑马场,开展骑马、赛马等娱乐活动。

3、参与性

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比如对其有趣的观光农业项目,让游人模仿和学习,如嫁接、割胶、挖薯、摘果、捕捞、挤奶、放牧、植稻、种菜等,还可以开展当一天农民的活动,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了解农业生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4、文化性

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因此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者必须认识这种市场定位的特点,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及其对观光休闲农业功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休闲旅游项目。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分重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1990年是萌芽和兴起阶段,在少数改革开放较早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首先发展观光采摘农业;二是1991-2000年是初步发展和成长阶段,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三是2001-至今是较快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均发展起来,而且制定评定标准,走向规范化经营。回顾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休闲农业已从初期自发发展,进入有组织的规范性发展;2、休闲农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3、休闲农业产品从最早的采摘、农家乐发展到现在的休闲农庄、生态农园、休验农园;4、休闲农业功能从单纯观光,扩展到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多功能;5经营理念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扩展到休闲与体验,增加了文化和生态内涵。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一)按区位可分为4种类型:

1、城市郊区型。一般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

2、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3、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4、基地带动型。农业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

5、资源带动型。农业资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二)、按产业可分为7种类型:

1、观光农园。利用花园、果园、茶园、药园和菜园等,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拔菜、赏花、购物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2、休闲农园。利用农业优美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及文化等活动。

3、科技农园。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耕栽培、农技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学习、体验等活动。

4、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活动。

5、休闲渔园。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为游客提供垂钓、观赏、餐饮等活动。

6、市民农园。农民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一般以一分地为宜),将这些小块地出租给城里市民,根据市民要求,由农业园人员负责经营管理,节假日城里人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7、农业公园。利用农业环境和主导农业,营造农业景观,设立农业功能区,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

五、发展休闲农业效益、问题与措施

1、发展效益。发展休闲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了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2、带动了运输、餐饮、旅馆、商业及相关服务业,有利于农民的转移和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3、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和交流,推动了城乡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4、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5、提高了农民的生态观念,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6、有利挖掘、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7、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提高了农村资源和农产品的价值;8、加深了城市人对“三农”的认识,开辟了城市支援农村的新途径。

2、问题与措施。几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产品雷同,特色不明显;2、规划滞后,业态单一;3、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健全;4、经营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5、功能单一,文化内涵和生态内涵不强;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7、农民缺乏资金,发展受到限制;8、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客源不足。为此,建议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主要措施:1、提高认识,积极引导和扶持;2、做好规划,突出特色;3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防止城市化和商业化;4、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5、调整产品结构,树立品牌;6、加强营销,扩大市场客源;7、制定法规,完善行业标准。

六、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1、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有利时机,这要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在假日里到郊区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改变环境,放松自己,恢复精力和体力。2、广大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以后,就会产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闲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城市在岗人员有了双休日,又有私人汽车,这也为外出旅游提供了可能条件。4、广大农村一般远离繁华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农业自然环境,美好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农家生活,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前景广阔

篇3

关键词:井冈山;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建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2012年,井冈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132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成为井冈山市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村致富的多元化,对于加快井冈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1 井冈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

1.1 政府高度重视 井冈山市出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惠政策,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首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5年规划,确定了年接待游客总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年增长25%以上,重点建设了旅游农业5个观光采摘园,6个主题休闲农庄,8个特色景观性农业观光园,60个乡村农家乐,实现了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3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

1.2 有扎实的基础 从2001年开始,井冈山市的旅游开始向农村外延扩张,逐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到2006年,已初具规模,现在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企业15家,260多家“农家乐”餐饮,种养基地85家,旅游产品加工基地23家。投入巨资,开展了“三清六改”,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了“吃农家饭、住农户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活动,将泰井高速公路及连接线打造成集采摘、观光、寓教、品尝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如井冈山市金葡萄园休闲农业园,以采摘葡萄为主;新盛种养观光农业园,以畜禽养殖为主。

1.3 游客资源丰富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还有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绿色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依托丰富的“红、绿”特色旅游资源,每年来井冈山的旅客达450多万人次,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潜力无限。

2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要切实加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政策、规划、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2.2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农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井冈山市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井冈山旅游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2.3 以农为本,强农兴旅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是旅游业拓展的新领域。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首位,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兴旅”的发展思路,重视耕地的保护,鼓励通过科学合理开发低洼地、沉降地和废弃鱼塘,通过美化沿河沿路环境和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等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4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一是资金扶持。制定井冈山“农家乐”、“观光园”示范点扶持标准,达到验收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为了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还要从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邀请旅游专家老师,为“农家乐”、“观光园”授课,加强服务礼仪礼节、餐饮客房服务、井冈风情等知识培训,提高旅游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宣传扶持。将井冈山优秀的“农家乐”、“观光园”向社会推介,力争把井冈山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另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我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2.5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 积极鼓励客商投资井冈山休闲农业的发展。聘请规划设计机构对重点发展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包装,以争取上级对项目的支持。引进大项目,把现有小规模农业旅游企业实施兼并,增大规模,完备实施,提升档次,提高接侍能力。

篇4

关键词: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分析;建议

1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概述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以生态休闲观光园为依托,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和园林景观,以体验生活与观光休闲相结合,将园林艺术、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形成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形成具有园林景观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它主要向社会提供各具特色的风情感受、观光度假、科普教育、体育锻炼、生活体验、林农产品,以达到消除疲劳,营造美好心境的目的。

1.1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这是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同时,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发展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在林中、道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园在画中、绿在心中”的意境,使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美国家庭收入的1/8,用于生态的游憩,每年总花费约3000亿美元,参加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人次突破20亿人。因此,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

1.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瑞安各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林业,加大生态休闲观光园建设力度,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据调查统计,2012年度瑞安已有健身型生态休闲主题公园10多个,特色经营型休闲观光园(特色村)29个,农家乐形式休闲观光园经营户110家,直接从业人员2300多人,年接待量超过213.75万人次,年营业收入估计超1.2亿元,全年总投入1.7亿元。2013年瑞安的雅林现代农业园入选温州市十大最美农庄,福泉农家入选温州市十大最美客栈。湖岭镇东坑村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雅林农业生态园、富豪绿化生态观光园、集云富景农业观光生态园等3家评为省级旅游特色经营户。同时,在2013年10月份世界温州人大会上,就有瑞安市神州观光休闲园等3个政府招商项目,投资额6亿多元。[1]

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状况分析

2.1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特点分析

2.1.1资源依托特色化

各地在开发生态休闲观光项目时,依托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和淳朴自然风光,挖掘当地的生态、人文、民俗、历史内涵,涌现出诸如湖岭新滩、永安山溪等休闲度假型,高楼杨梅园、陶山金潮港观光果园等果园观光型,马屿石湖等农家体验型,寨寮溪、桐溪等特色旅游餐饮型,万松山、大罗山等体育休闲型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场地[2]。

2.1.2组建方式多样化

一是农民自发型。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个别农民敏锐地把握市场机遇,在景区景点周围和城乡结合部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开设餐饮、游泳、休憩、住宿等项目,或是开展登山、锻炼等体育活动。二是政府驱动型。各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引导农民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涌现了一批由政府带动的生态休闲专业村。如芳庄乡直坑村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合作互助型。一些地方农民自发组建了互助合作组织或公司企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组织协调、策划指导、规范管理、培训教育和宣传促销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如湖岭新滩生态休闲旅游点通过成立新滩旅游有限公司来运作。

2.1.3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是政府财政投入。这类牵涉投入较大,公益性强的特点。如瑞安万松山、高楼绿道、桐溪等大型的生态休闲场所。二是农民合股投入。实行共同、合作经营,一般经营规模和投资金额较大。如马屿石湖神洲休闲点、湖岭新滩生态休闲点等规模较大的,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村集体参股投入。把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源折算成股份,参股休闲场地的经营,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芳庄乡直坑村以溪寨飞流,村集体就占到1/3的股份。四是吸纳社会投入。一些工商企业主看到较好地发展前景,以参股等形式,涉足生态休闲观光园的建设与经营。

2.1.4经营效益显著化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是一种集三大效益为一身的新兴产业,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它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休闲观光林业项目更是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2.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主要类型模式分析

(1)健身型休闲观光模式。以健身、休憩、观光的方式,享受生态乐趣。如万松山休闲公园、大罗山生态园、高楼绿道休闲度假区等。

(2)采摘型休闲观光模式。如华星农场休闲园、金潮港观光园、上泽村杨梅观光园等,以亲身体验果园采摘等乐趣。

(3)农家乐型休闲观光模式。如瑞安市巾仙溪农家乐旅游有限公司、瑞安市神州农家乐园、湖岭镇新滩农家乐休闲旅游有限公司等。

(4)度假型休闲观光模式。构建人们回归自然、度假、避暑、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如河岙绿谷休闲养生园、桐溪户外野营基地。

(5)民俗文化型休闲观光模式。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风俗。如中国木活字文化印刷村――平阳坑镇东源村、高楼上泽村、湖岭永安均路村等。

(6)体验型休闲观光模式。如门溪、双溪寨、巾仙溪。游客可体验漂流、垂钓、撑木伐等等。

2.3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分区建设内容分析

观光林业项目建设内容一般有:生态林区、水果采摘园、园林花卉、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骑自行车、野营烧烤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上,生态休闲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参与性项目安排有采摘、走迷宫、酿酒、编织、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究野趣,体味乡村生活乐趣的理想休闲场所,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一般有生态林区、园林观光区、垂钓嘻水区、水果采摘区、餐饮美食区、生活体验区、附属建设等分区组成。

2.4存在的问题分析

2.4.1规划编制滞后,导致其盲目开发和无序发展

一是规划滞后。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缺乏一个具可操作性的专项规划和长远规划。二是盲目发展。一些农户看到这个行业生意火爆,就盲目跟风、重复建设;项目定位不明确,缺乏互补性,导致恶性竞争、经营管理秩序混乱的局面[1]。

2.4.2片面追求量的提升,造成其单调性和同质性

经营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利用;经营模式简单,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园林艺术等内涵的深度开发。造成功能雷同,项目单一[2]。

2.4.3设施与政策尚未配套,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通往相关项目所在地的道路、园区公厕、生态停车场建设滞后。还存在卫生设施、接待设施、环保设施、安全设施尚未达标,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体检和专业培训等现象。政府在信贷、税收、市场促销、公益宣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2.4.4行业监管和协作机制缺失,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还没有产业标准和完善的发展制度,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时有发生,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标准,整体接待水平偏低等。经营者缺乏自律意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影响了效益。此外,政府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也严重影响了生态休闲观光产业的健康发展。

3对策与建议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人们增加了一种新的休闲载体。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投入,整合规范,乘势而上,促进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宣传,强化服务,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整体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强化服务,要利用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特点和优势,造就一种新的休闲理念,营造一种良好的休闲文化氛围;要注重服务的质量,倡导健康的生态休闲方式,鼓励热心群众参与活动,这样才能使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得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和重点支持对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打响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的品牌。

(2)统筹规划,科学引导,为推进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前谋划。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要遵从科学发展,按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满足人民需求的目标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生态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具体规划,突出各自的特色。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市场容量、投入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实行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有序发展,避免盲目跟风。要统筹规划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发展,做到布局合理、功能清晰、配套有力、联动发展。

(3)彰显特色,打造精品,为提升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整体品位夯实基础。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必须借助本地优势,创特色、出品牌。一是立足优势、力创特色。要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独特魅力,走“园林化、特色化”的道路。二是找准市场、打造品牌。要明确项目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需求群体,细分市场,开发个性化的项目。不断优化布局结构,提供面向不同需求层次、具有不同需求内容的生态休闲产品,逐步形成各类项目既相互补充又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

(4)加强培训,完善配套,为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提供良好的后盾保障。一是加强人员的培训。要注重对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规范、民俗文化、产品加工技术、风土人情、接待礼节、诚信经营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文化品位、服务档次。二是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除花大力气抓好场地、交通、通迅、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要完善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特别要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建设好基础配套等,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玩有题材、看有内容”。三是落实扶持政策措施。政府要出台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建立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协调解决产业发展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财政部门要设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特色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建设补助,以及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公益宣传、生态建设、品牌塑造、行业组织建设的补助。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政策倾斜,努力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5)建立组织,规范管理,为建立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一要尽快出台标准化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如《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评定办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特色项目认定标准》、《食宿经营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价办法》等,加强卫生防疫,消防安全、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二要规范行业竞争、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组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行业协会或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服务中心、林业休闲观光旅游公司,引导经营户联合起来,对内加强统一服务与行业自律,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三要做好服务质量的认定工作。政府要组建服务管理认定小组,具体负责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特色项目的评审和认定工作。通过自愿申报、专家论证、联合认定的方式,培育一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对验收达标的特色项目,奖励一定数额的以奖代补资金。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生态休闲观光的需求越加强烈。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就是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作为新兴的休闲载体,在瑞安还属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规范,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加强宣传,完善配套,提高品位,彰显特色,建立组织,规范管理,把瑞安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休闲观光的不断需求,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场所。

参考文献:

[1] 瑞安市风景旅游局.瑞安市2012年度旅游工作总结及2013年度旅游工作思路[R].瑞安:瑞安市风景旅游局,2012.

[2] 浙江省农业厅产业信息处.成都“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的借鉴[R].杭州:浙江省农业厅产业信息处,2007.

篇5

关键词:休闲体育;社会体育;培养模式;就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39-07 文献标志码:A

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在即,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究竟区别在哪里?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就业趋势等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如何将《意见》融于修订之中?本研究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后,进而对新版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项设定等内容进行对比,再结合对2012届至2015届的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就业角度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对策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方案对比研究

2.1.1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职工健身、商业俱乐部,从事运动健身、指导、经营和管理活动等工作。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休闲业、休闲体育服务业和休闲、娱乐、健身指导等工作,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管理与指导、体育旅游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的现状_2],体育学院也不例外。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面,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2.1.2课程设置

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大部分(见表1、表2、表3和表4)。在选修课部分设计采用了比较流行的模块理念,共4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通识理论;模块二,运动技术;模块三和四为2个专业方向,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社会体育专业方向是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运动。

1)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部分全国高校几乎都一致,首都体育学院在该部分加入了“体育概论”这一课程以体现体育专业院校特征。在公共必修课程部分,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上没有差别。

2)专业必修课。比较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发现,二者区别依然不明显。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19门专业必修课,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20门专业必修课,其中有17门课程在内容和学时上完全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可以看出,上述不同课程也就是这2个专业的主干课程,由此分出了2个不同的专业。

3)专业选修课模块一(通识理论)

在这一部分的课程设置中可见,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分别开设了10门课程,其中只有一门不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康乐体育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休闲社会学”。这2门课的设置原本是希望2个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了解一下对方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因为是选修部分,所以每名学生可在共计1分的课程中选修至少13学分完成学业;若是2个专业的学生都没有选上述这2门课程的话,则这一模块恐怕会再次出现课程、学时完全一样的局面。

4)专业选修课模块(运动技术)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2个专业的运动技术模块选修课设置完全一样。在通识理论模块差别不大的前提下,运动技术模块又完全一样。在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对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是一致的。此外,可供选择的运动专项过少(羽毛球、网球、健美、瑜伽、游泳),导致学生不得不学毫无兴趣的项目。

5)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四(专业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模块三、四的设计初衷是与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的。社会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指导;休闲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运动。

①社区体育指导。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岗位。目前虽然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申请获得国家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证书,但目前参加这一培训的主体普遍是进修的公职人员。若想从事这一领域工作,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获得社区工作的岗位。

②健身房指导。这一岗位要求较高,中国唯一的健身教练认证机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健美协会。“中国专业健身教练证书”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认可、中国健美f会颁发的关于健身教练从业上岗的专业证书。“国际私人健身教练证书”是世界健美健身联合会对私人教练水平进行认证考核后颁发的专业证书。专业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初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中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高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国家级)、国际私人健身教练(IFBB)。目前,课程培养方案中没有相关培训和输送渠道。

③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显然,我们培养的是导游、中介组织者或参与其中的管理者。这个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课程的内容以领队、导游为主。导游必须持证上岗,目前对于户外领队还没有特别资质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加大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全民进入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这一专业方向前景较好,但需要从业者抛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和收入,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一定的生存风险。

④高尔夫球。高尔夫教练,同健身教练、导游一样都必须持证上岗。通过中国高尔夫协会相关资质考试获得CGA认证,即可成为职业教练。学生仅仅依靠简陋的挥杆练习场,几乎是不可能从事这一领域教练工作的。除此外,高尔夫俱乐部的前台接待、球童、场地养护等工作似乎又不需要大学本科学历,且收入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其毕业生真正在高尔夫领域工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1.3专业实习

目前2个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6个学期实施,共计18周。在具体实习的单位上,2个专业并未进行严格区分,主要实习基地有健身俱乐部、街道社区、区体育局、区体育科研所、高尔夫俱乐部、网球培训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实习岗位有前台接待、会籍销售、幼儿健身、场区维护。街道社区的实习工作以协助办事人员日常工作、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以前台接待、球童、场地维护等为主。网球培训俱乐部实习点以协助俱乐部日常运行、协助主教练进行青少年启蒙训练为主。实习基地围绕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领域经营管理场所选择和设置。在经营性场所实习,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

存在问题:健身房实习生无法进入健身指导领域,只能做服务性工作。社区实习与将来就业无法挂钩。体育局、体科所实习领域与本专业比较接近,但目前这些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也是让学生做些服务性工作,对于技术、指导能力帮助有限。网球俱乐部实习有一定针对性,对于专项学生技术指导能力有提高。街道社区和留在本校各科室实习基本与专业无关。

2.2近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

2.2.1就业现状

本研究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获得近4年(2012届至2015届)社会体育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其中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149人,社会体育专业192人,涵盖这2个专业的近4年的所有毕业生。

根据对就业数据统计,每年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都高达96%以上。其中就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学校体育教育、国企、文化体育、部队、公司、村官、行政机关、待业和灵活就业。升学是指考取研究生,休闲体育专业有3人考研,社会体育专业有7人考研。部队主要是考取特警和警备局武警,2个专业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3人入警。社会体育专业4年累计有7人选拔任北京村官。入职体育文化公司的人数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行政机关主要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合格者,入职公务员系统。当然,数据中不乏个别学生为完成学院就业指标任务,临时找公司接收了事,实现一次就业,但是数据中,被教育系统、特警、警备局、考研升学、村官、文化体育公司及行政机关这些接收单位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2.2.2就业岗位分析

2.2.2.1教师岗位

尽管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但无论是社会体育专业还是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有半数在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占到53.7%,休闲体育专业占49%,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为小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占少数。主要原因:1)北京地区由于户籍限制,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需求较大。2)部分中小学对于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的要求比较宽松,有些毕业生先入职工作,补考教师资格证后再转正获得教师岗位编制。3)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4)社会大众对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了解不多,体育考生身份加上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获得认可,尽管这2个专业与学校体育教育无关。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入职体育教师岗位的数量在2014届就业情况中发生了断崖式下滑(如图1所示)。其主要原因是从2014届毕业生开始扩大招生范,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受到户籍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在北京入职中小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统计就业数据仅发现3名京外生源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北京籍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例如: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2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23人是体育教师;2015届休闲体育专业1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16人应聘到体育教师岗位。

统计发现,在所有体育教师岗位中,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小学体育教师为主(如图2所示),并非毕业生不想选择初、高中,而是初、高中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与小学相比,初高中的教师待遇更高、作息时间更灵活。就教师岗位而言,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外,还要面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此外,近几年体育专业研究生群体也加入到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聘竞争中。

2.2.2.2体育文化公司

体育文化公司的岗位与这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问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高度吻合。体育文化公司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推广公司、体育顾问公司。从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签约单位为体育文化公司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规模上仍然不大。个别京外生源的毕业生标注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二次就业也无外乎是学校和体育文化公司2种。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只能选择体制外的岗位,这样在扩大招生范围之后的2014届毕业生中,这一数据也发生了急剧的增加(如图3所示)。

2.2.2.3升学

累计2个专业的4届毕业生中,有10名毕业生考研升学。个别入职中小学的毕业生通常会在工作后考取在职研究生。这个数值比例不到3%,同其他综合大学相比较,少之又少。体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满分为500分,其中:英语、政治全国各专业统一命题,各100分;各院校单独出专业试题,专业课一150分、专业课二150分。不同专业根据报考热度有所差异,热门专业录取在360分左右,冷门专业则需要280分左右。虽然,考研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尽早准备,继续深造,为就业拓宽方向和门路。

2.2.2.4特警、武警

北京市特警总队和北京市警备局在2012年和2013年进行了2次招收应届生测试,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共有13人通过测试入选。应该说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在体能测试上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岗位的招录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2014年、2015年北京市没有进行招录,2016年招募测试又重新启动,这种不确定性让学生无法提前进行测试准备。

2.2.2.5其他(公司、待业、灵活)

这一部分的数据比例相对较高,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金融公司、租赁信托公司、园林绿化等。主要特征是与我们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不排除学生为完成就业任务指标,而采取临时应付的可能性。

2.2.3矛盾所在

目前,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就业情况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非常少。反观中小学体育教学却占有绝对比重。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因此,体制内的工作成为首选,其次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体制外工作。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二者比例趋于平均。受京籍户口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被迫选择体制外的企业、公司等工作岗位。

2.3培养方案修订对策与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发展目耍强调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些无疑为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2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2.3.1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注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2.3.2专业模块设置

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建议将专业模块设置为以下几种。

2.3.2.1学校体育(体育教师)

相应课程: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青少年心理发展、运动损伤防治与急救。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别是,体育专业以田径、体操、足、篮、排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方向则以羽毛球、网球、游泳、户外拓展等新兴时尚运动为主,满足日益增加的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对这些专项教师的需求。

2.3.2.2职业体育(陪练、私教、导游、领队)

相应课程:市场营销学、体育管理学、户外运动领队、体育旅游、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与运动训练专业区别是,培训目标定位在初级或是启蒙级别的市场培训,更加贴近大众健身领域。

2.3.2.3升学、公务员(考研、出国、村官、行政、武警、特警)

其相应课程为,大学英语(四级)、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这些考试课程内容全国统一要求,个别地方政府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

2.3.2.4经营管理(公司、企业)

相应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经济法、管理定量分析、财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与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区别是,其具备专业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体育市场一线培训、俱乐部经营、业余赛事策划等。

2.3.3运动专项

设立篮球、羽毛球、网球、游泳(4种泳姿、救生、潜水)、健身健美(限男生)、健美操(限女生,健美操、瑜伽、普拉提)、搏击(散打、跆拳道、摔跤)、户外运动(攀岩、拓展、徒步、露营、山地自行车),每个项目设定不超过20人,学生初选,任课教师复选,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可进行调整。

2.3.4专业实习

依据学生运动专项与就业需求来选择专业实习单位,去除高尔夫俱乐部、居委会、本校科室,减少健身俱乐部数量,增设中、小学校、体育文化产业公司。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对现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发现,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等方面差别不大。

2)现有专业选修模块设置方向比较狭窄,培养过程难以满足社会岗位实际需求条件。运动技术专项种类可供选择太少。专业实习岗位对学生锻炼不够。

3)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北京生源毕业生入职体育教师岗位比例较高,且以小学为主。京外生源毕业生则就业岗位最为接近专业的培养目标。

3.2建议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