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眩晕;清晨高血压;中医药疗法;综述
清晨高血压是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清晨血压是指早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家庭自测血压的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起床后2h或上午6:00—10:00间的血压。当清晨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诊室测量血压平均值≥140/90mmHg时,则是清晨高血压。而血压晨峰则是在清晨6:00—10:00时段血压急剧升高的一种波动现象。与血压晨峰相比,清晨血压更趋于统一,可操作性更强,大量研究表明,一天24小时中,清晨血压管理的效果是影响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2]。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等教授撰写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3]中认为“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在清晨时段的发生率最高”,该《建议》中也被推荐更适用于临床血压管理。因此,现代医学十分重视对其防治的研究。中医药界关于清晨高血压的研究较少,而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尤易出现清晨高血压[4],也多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将目标转移到防治清晨高血压的研究上来。现将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清晨血压的中医理论基础
清晨血压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的病名记载。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并与心悸、水肿、中风等病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中以眩晕论述者最多见。而对于“眩晕”的中医研究可谓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称其为“头眩”“眩冒”。《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朝则人气始生”,与现代研究发现的人体激素在清晨升高有类似的描述,隐约指出了血压晨峰发生的中医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盛,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的气机随时间的改变而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一观点与现代人体生理学方面提出的昼夜节律变化不谋而合。可见清晨是“人气始生”的时候,血压也会随之变化。《金匮要略》中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认为饮邪是导致眩晕的重要病理因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主张风火二邪侵袭头目导致眩晕的观点,《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不作眩”,认为痰邪可以阻碍气机运转,使气机不能上承,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张子和亦从“痰”立论,提出痰涎气血壅盛为眩晕的病机。李东垣以“脾胃气虚,痰浊上逆”立论。
2中医证型分布
2002年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定为肝火尤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及阴阳两虚证四型[5]。清晨高血压作为变异性高血压的一种,虽然符合高血压的证型,却有着明显的时间特性,故其应有自己的证型分布及与其他危险因素内在关系的特点,但通过文献检索却并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报道。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邹志东等[6]运用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中肝阳上亢型最多,用药类别以补虚药为首。王裕颐等[7]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到晨峰现象也属于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组血压呈昼高夜低。方显明等[8]收集广西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聚类分析以划分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证候类型,结果以阴虚阳亢证最多。其余为风阳上扰证、痰浊中阻证和痰血阻络证。赵微、万启南等[9]研究发现血压晨峰增高的高血压患者中以肝火亢盛证居多,其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其血压晨峰峰值升高幅度中TC、TG、LDL-C升高者和HDL-C降低者远大于正常者。梅俊、陈广垠[10]发现在血压晨峰增高的高血压病患者中,以阴虚阳亢证为主,依次为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血压晨峰峰值升高幅度为:肝火亢盛组血压晨峰最高,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依次降低。提示实证或兼有实证的患者比虚证患者有更高的血压晨峰。宋磊、刘永明[11]研究表明,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晨峰血压比例肝阳上亢证高于其他各证型组。
3中医治疗方法
3.1辨证论治李泓等[12]认为本病主要由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所致,故清晨高血压多用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之法,予杞菊地黄口服液服之。现代药理学亦证明六味地黄丸有保护血管内皮和协同降血压作用[13]。枸杞子[14]有降压、降糖、调节中枢植物神经的作用,也有降压作用。由此可见杞菊地黄口服液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发挥降低清晨高血压的作用。方伟、祝光礼等[15]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晨峰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李艳红、张俐等[16]认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针刺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结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瘀阻络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陈锦汝[17]总结祝光礼教授治疗晨峰高血压临床经验,认为晨峰高血压多见于“肝风”,主要有肝阳化风证以及虚风内动证。两证均遵循肝肾同源治则,在辨证基础上重视平肝阳、补肝肾;施以镇肝熄风汤治标在前,杞菊地黄汤固本在后。肝阳亢甚则加重潜镇肝阳之品;体虚则随证酌情加用健脾补肾之品。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2其他疗法王芳、苏等[18]研究结果表明,耳穴压豆具有明显的即刻降压疗效,耳穴压豆配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干预血压晨峰现象较单纯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无明显优势,说明耳穴压豆在降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尚待进一步研究。黄洁红[19]将治疗组根据子午流注学说制定不同抗高血压药的服药时间,对照组早餐后口服抗高血压药,都配合口服杞菊地黄丸。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子午流注学说制定服药时间,可以较好的降低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于涛、杨海玉[20]在每日上午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降压治疗。中药浴足方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浴足方,该方以怀牛膝、川芎、天麻、钩藤、夏枯草、吴茱萸、肉桂组成。对照组予等量温水足浴。结果表明中药浴足方组既可在24h内达到降压目标,又能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程度。朱东晓[21]在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证中治疗组采用肾俞穴注射川芎嗪,对照组采用臀部肌内注射川芎嗪。结果治疗组各项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牛兰香[22]临床研究发现参照组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研磨成粉制备的药丸并于曲池等特定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优于参照组。
4小结
一、基本治疗
血脂异常的基本治疗主要是指该病患者要通过合理地安排膳食、改善生活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合理地安排膳食是指要保持饮食的清淡,每天所摄入脂肪的含热量不应超过摄入总热量的10%,每天摄入的饱和脂肪量应低于所摄入总脂肪量的30%,而且每天摄入的胆固醇量应低于300毫克。要做到以上这几点,血脂异常患者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带鱼除外)、鸡、鸭、鹅和豆制品等,要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的食品,如肥肉、蛋黄、奶制品和动物内脏等。改善生活方式是指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注意控制体重,并要戒烟、戒酒,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等。
一般来说,轻度的血脂异常患者通过合理地安排膳食、改善生活方式等基本治疗,是可以控制病情的。但若通过基本治疗不能达到治疗的目标,则必须进行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者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坚持进行基本治疗,绝不能因为使用了调脂药就不注意饮食的调节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否则是很难控制好血脂的。
二、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血脂异常的药物主要有以下4类:
1.他汀类药物(又叫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最有效的调脂药。该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分泌来降低胆固醇,并能促进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的合成,具有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另外,血脂异常患者使用该药,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舒降之、辛可)、氟伐他汀(来适可)、普伐他汀(普拉固、美百乐镇)、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和血脂康(含洛伐他汀成分)等。
需要注意的是,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和肌病等不良反应,因此人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该类药物。若在服药期间出现了转氨酶升高、肌肉酸痛、肌无力及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等现象,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多在夜间合成,因此血脂异常患者最好在晚上服用他汀类药物。另外,他汀类药物最好不要与贝特类药物合用,否则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2.贝特类药物(又叫苯氧酸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能通过增强人体脂蛋白酶的作用来加速血液中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解,具有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也有轻度降低的作用)。常用的贝特类药有:非诺贝特(力平脂)、吉非贝特(吉非罗齐、诺衡)和苯扎贝特(必利脂)等。由于贝特类药物可引起腹痛、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和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并可影响肝肾的功能,因此,人们在服用该类药物期间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肝肾功能。另外,该类药物不宜与他汀类药物合用。
3.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可阻止肠道对胆酸和胆固醇的吸收,促进其从肠道排除,并能加强人体对胆固醇的降解能力。常用的胆酸螯合剂主要有考来烯胺(消胆胺)等。由于该类药物的使用剂量较大,而且口味欠佳,对血脂的调节作用也不明显,因此临床上已较少使用。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教学方式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试验检测技能,以便在今后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
一、中职生学习现状及建筑材料课程特点分析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偏低,学习能力低,学习习惯差且存在悲观失望,消极逆反的心理。而建筑材料课程具有概念多,叙述性内容多,章节内容独立性强且缺乏系统性连接,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再加上授课时数有限,学生学习时无条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最终甚至放弃。
二、突破传统,因材施教
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及建筑材料课程特点,使得大多数中职校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能力培养没有真正落实,且不能够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根据中职生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等职校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的目的是学会如何应用材料,而不是深入地研究材料,需要的知识面较宽,但内容不宜深,所以对于教材内容可以讲解得浅一些、范围广一些,但知识更新要快,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传统材料如石膏、石灰、水泥、普通混凝土、钢材、木材等不宜讲得过多、过细。而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因此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以便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使教学内容反映出当前建筑材料的新发展,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先进技术与新工艺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惊人之处,使学生耳目一新、眼界大开。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材料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贯彻知行合一教学理念,重视实验课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创新,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例如: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实验中,各材料数据均要求学生本人测定,经试验室调整后,交给施工的技术人员审核,然后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并将最后采纳在工程上的配合比数据告诉学生。学生在拌合机旁观察配料,亲眼看到他们自己设计出来的配合比运用在生产上,当学生亲眼看到自己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感到了知识的价值。但是书本知识运用正确与否,还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学生在拌合机口分小组取样,装入试模,第二天让他们自己拆模编号,养护28天后进行强度测定,让学生亲自检验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让学生体验“做中学”的乐趣,知行合一,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的突破若不突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方法,无论教师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能力,都不能改变建筑材料课不尽人意的现状。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生活中不乏与建筑材料有关的现象,在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石灰时,首先以于谦《石灰吟》的诗句为谜面,巧妙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然后以粉刷过的墙壁上出现的鼓泡、开裂现象提问,使学生对石灰的熟化原理饶有兴趣;接着又提出为什么在使用石灰时常常掺入砂、纸筋等填充材料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石灰的硬化中找原因。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学生那种好奇、要探究个彻底的天性便被激发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使每一章的学习更加连贯。
(2)课堂巧用实物演示,营造直观活跃的教学氛围建筑材料是有形、有色的实体,我们可以把一些便于携带的建筑材料带到课程上,教学效果更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泡沫混凝土土时,带一块样品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亲手摸一摸,体会保温材料的特点。再如在讲解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时,拿出合格和不合格的两块水泥试饼做对比。同学们一看到不合格试饼的外观及疏松结构,会很自然联想这样的水泥用到工程中的危害性。此时再分析不合格试饼产生原因及危害,学生便能很快理解掌握。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争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传统授课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单调的教学方式使该课程教学缺乏活力,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随着建筑材料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授课课时有限,为增加课堂的知识信息量,多媒体辅助教学势在必行。教师收集的资料、拍摄的建筑材料应用照片、实际工程录像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堂展示,教学内容丰富、先进。教学方法也从单一的课堂灌输到多种方法并用,从单纯由老师讲,到师生互相交流的互动式教学。这些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形象真切、生动、感染力强、观看人数又不受限制,教学次数不怕重复。
(4)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从培养实用性工程技术人员出发,即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尽量与工程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外,还应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中去。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5)落实多样化的教学评估,全面提高W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具有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看书、学会学习。当前的教学评估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教育评估模式导致了大量高分低能“人才”的出现。因此,要改变当前的教学评估方式,改变当前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将重心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使自己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成绩应该包括考试的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平时的作业、课堂讨论以及实习的成绩,应该综合评价,使学生重视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任务,其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而建筑材料在中职土建施工专业的重要地位更是加强了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任务军.高职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运用[J].科学教育家,2008(6):92.
[2]王艳飞.浅析高职院校《建筑材料》的课程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205-206.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方法;优势
高血压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有着“三高”与“三低”等特点,其中三高指的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三低指的是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甚至有学者指出还有不爱用药、不规律服药及不难受不吃药“三不”特点[1]。为此高血压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案治疗,才能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与优势,我院针对接诊的80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时间2013年4月~2016年4月。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确诊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7.8±3.4岁(39~77岁);病程4.8±1.2年(1~13年)。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7.5±3.7岁(41~75岁);病程4.7±1.5年(1~12年)。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包括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 mg/次,2次/d,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片,2.5 mg/次,1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治疗:①肝阳上亢:方药为龙胆草、泽泻、天麻、茵陈各12 g,山栀、柴胡各10 g,黄芩、木通各9 g,、生地、决明子、钩藤各30 g,以及车前子20 g。②痰湿壅盛:方药为半夏、南星、陈皮、菖蒲各9 g,天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2 g,丹参、生山楂、车前子各30 g,以及川芎15 g。③肝肾阴虚:方药为生地、山药、何首乌、珍珠母各30 g,天麻、丹皮、茱萸肉、泽泻各12 g,桑寄生、杜仲、枸杞、川牛膝、白芍各15 g。④阴阳两虚:方药为巴戟天、茯苓、茱萸肉、泽泻各12 g,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9 g,熟地、麦冬、杜仲各15 g,肉桂3 g、制附子6 g。将上述方药采取水煎煮服用,1剂/d,分为早晚两次服完。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对比分析。
1.4 评价标准[3] 研究疗效标准如下:治疗后患者舒张压降幅不低于10 mmHg,且降压至正常或者降幅不低于20 mmHg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舒张压降幅不足10 mmHg但降到正常范围或者降幅10~19 mmHg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
2结果
2.1组间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但中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理解及体系均不同,治疗理念也就有一定差异[4]。中医学并无血压概念,对血压变化引发的疾病主要根据其症候表现归为“中风”、“眩晕”、“头痛”等范畴,但因为这些诊断无特定血压制含义,为此高血压或低血压都可能发生上述类型。中医治疗重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强调脏腑、气血及阴阳平衡,在治疗高血压上善于从机体状态失调着手,对患者体质差异进行分析,掌握血压升高与其他脏器间的病变关系,根据致病因素如居住条件、情志、饮食等进行辩证治疗。
我院针对接诊的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加用中医辩证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压与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h ,张京春,史大卓,等.波动性高血压与血小板活化及其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7):869-872.
[2]倪宇艇.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切入点及策略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601-602.
[3]张春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5(6):860-86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方法;脑血管病偏瘫;临床分析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1]。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阶段,同时对于老年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时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脑血管意外而出现偏瘫情况。由偏瘫引起的患者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地下降,会影响其生活质量。根据以上情况,我院为提高脑血管病偏瘫治疗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70例。治疗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55-77岁,平均65.7岁。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54-76岁,平均64.9岁。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医治疗方式基础上加上推拿、针灸等中医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中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对于这两种疾病而导致的偏瘫患者在进行中医针灸方法治疗时,要及时进行,时间越早效果越加明显。较早采用中医针灸疗法可减轻患者偏瘫程度,提高自理能力。在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同时,同时要配合西医方式进行综合治疗。我院在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就采用中西综合治疗方式,且对患者在进行发病后立即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2]。
1.2.2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这类疾病首先要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让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再采用中医针灸疗法。所有选择对象针灸治疗时取内关、三阴交及患侧肢体的体针,予平补平泻法,太冲穴予重泻以平肝潜阳。整个针灸过程在30分钟左右为宜[3]。在进行针灸后,患者情绪和血压会出现较大波动,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舒缓烦躁不安的情绪,同时对于患者血压的变化要给予密切的关注,当发现患者出现血压过高的情况,要及时向医生进行报告,让医生采用药物方式对患者进行降压处理。
1.2.3 中药熏疗 对患者进行中药熏疗部位以身体局部为主,首先采用蒸汽对于患者偏瘫部位进行蒸汽熏疗,也可将药液用毛巾浸泡后敷在患者偏瘫部位,然后熏疗一段时间后,将患者偏瘫部位浸于药液中,浸泡时间在30分钟左右。患者需一天进行两次熏疗,持续1个月左右可见疗效[4]。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不畅通而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其主要特点是高死亡率和高残疾率,是人类主要致死疾病之一[5]。所以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一些身材比较肥胖的中老年人,因为随着经济条件地改善,大部分中老年人都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情况,同时社会生存压力较大,人们情绪波动较大,这些条件都是极有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生的诱因。而且脑血管疾病存在的高致残率,使许多患者出现偏瘫的现象,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严重受到损害。我院为提高脑血管病偏瘫治愈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西药治疗方式还是以常规西医药物治疗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恢复患者知觉。中医治疗方式以针灸治疗和中药熏疗为主,中医治疗方法好处是药物副作用较少,治疗成本较低,同时可以配合西医进行病情地缓解[6]。经我院对比实验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效果显著,对于患者活动能力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比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对比后优越性明显。但要将这种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进行大面积推广,还需进行更多针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治疗方法的专业性研究,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真正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房显辉,周鹏,周蔚华,等.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4):150-151.
[2] 张丽丽,杜宇征,褚芹,等.近年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6):1240-1243.
[3] 张爱娜,郭威,刘颖,等.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2):345-346.
[4] 程力明,梁流亚,徐孝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2(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