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

家长的情绪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长的情绪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长的情绪管理

篇1

[关键词]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家长心理健康;相关性

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疾病儿童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1型糖尿病这一特殊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其终身性的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家长与患儿共同面对困难,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探讨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临床工作中在这一领域开展有效地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来自2005年7月~2006年1月间在北京儿童医院糖尿病专业门诊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的l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除外其他慢性疾病,共计90例。其中男43例,占47.8%,女47例,占52.2%;年龄8~17岁,平均13.35±2.8岁,患者家长83例,其中男31例,占37.3%,女52例,占62.7%,家长年龄31~57岁,平均40.5±4.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1.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父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病史,儿童既往疾病史等。

1.2.1.2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是Birmaher于1997年制定的,已修订中国常模,用于儿童青少年(7~16岁)自评焦虑障碍,经检验信度及效度较好。量表共41个条目,由5个因子组成,包括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按0~2 3级计分,正向计分,得分高于划界分者提示存在焦虑表现。

1.2.1.3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 由Birleson制定,已修订中国常模,用于儿童(8~16岁)抑郁的评估。量表共18个条目,按0~2 3级计分,其中10项为反向计分,得分高于划界分者提示存在抑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1.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心理测量常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障碍,心身疾病及健康人群的精神健康的筛查。该量表共90个条目,0~4五级计分,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另有10个条目计为其他,各因子分之和得总分。此量表在本研究中用于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参照中国常模标准,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视为异常。

1.2.2 研究步骤糖尿病患者来院就诊时,由调查者本人向家长及患儿解释调查方法和目的并发放问卷,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全部问卷,当日收回。所有问卷收回后由心理测量专业员进行计分及计算结果。

1.2.3 分组比较 以SCARED量表及DSRSC量表均参照中国常模标准,任一量表总分≥划界分者作为情绪障碍组,其余为情绪正常组,分别比较两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儿童情绪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情绪障碍组共34例,其中男16例(47.1%),女18例(52.9%)。情绪正常组共56例,其中男27例(48.2%),女29例(51.8%),两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11,P>0.05),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平均病程45.7±4.9、51.75=6.1月,t=0.762,P>0.05)。情绪障碍组平均年龄高于情绪正常组(14.25±2.6、12.8±2.8岁,t=2.468,P=0.016)。

情绪障碍组家长32例,情绪正常组家长51例,两组家长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平均年龄41.35±4.8、40.0±5.1岁,t=1.116,P=0.268),性别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情绪障碍组男12例,女20例,情绪正常组男19例,女32例,x2=0.001,P=0.982)。两组家长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5.928,P=0.052),两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2.662,P=0.264)。

2.2 家长SCL-90量表结果的比较 将两组糖尿病患儿家长SCL-90量表结果进行比较,共检出SCL-90量表阳性25例,其中情绪正常组家长共检出SCL-90阳性10例,检出率19.6%(10/51),情绪障碍组家长检出SCL-90阳性15例,检出率46.9%(15/3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946,P=0.008)。将各因子分做t检验,仅有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多个因子分高于情绪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情绪正常组的家长。

2.3 儿童情绪量表与家长SCL-90量表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儿童焦虑、抑郁的水平分别与家长SCL--90量表总分及多个因子分具有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时,儿童易出现情绪障碍。

3 讨论

研究证明,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一项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研究发现啪,其中1/3患者的母亲,1/6的父亲有抑郁倾向,家长SCL-90量表中敌对因子、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显著异常。本组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儿童的情绪状况亦与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伴有情绪障碍的糖尿病儿童其家长SCL-90量表异常的检出率更高,儿童的焦虑量表分、抑郁量表分分别与家长SCL-90量表的总分及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与抑郁因子、恐怖因子等存在相关关系。

孩子患上糖尿病这一终身性疾病,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都可谓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患儿确诊之初家长的应激反应可能更强烈,而此后长久的治疗给家长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都是非常巨大的,治疗期间对儿童的饮食管理,担心儿童低血糖反应及酮症酸中毒的出现,对并发症的担心,以及患病将对孩子升学、就业乃至婚姻等方面影响的思想负担更会对糖尿病儿童家长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而持久的影响。

篇2

家长与幼儿之间存在很明显的情绪互动,家长的焦虑会影响并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而且,因为家长普遍存在共同的心理,所以家长之间也容易形成情绪互动。这些都是需要幼儿园方面重视幼儿家长情绪管理的原因。“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是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不良的情绪状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感知、理解、表达和调适的管理过程。”生活中,自觉控制自己情绪的现象很常见,但情绪管理不限于情绪控制。“情绪管理不应仅仅是对情绪的抑制,而是视情景不同做到适时、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有效地控制情绪,达到心身平衡的状态,将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家长情绪管理就是幼儿园帮助家长把情绪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及时有效地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压力、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为幼儿园创造更好的保教环境。

二、家长情绪管理的内涵

家长担忧孩子的在园生活,社会上存在对幼儿园的各种传言及不利宣传也让他们对幼儿园将信将疑,再加上对幼儿心理特点了解不够,他们经常用成人的想法来推理幼儿的异常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家长的异常情绪。对家长的情绪管理就是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见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对家长已经形成的不良情绪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通过日常工作提高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情绪关注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开端

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对情绪的下一步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要求对家长平时的情绪状态比较熟悉,只有通过与平常状态的比较才会发现异常。对家长的情绪关注只依靠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还不行,需要幼儿园建立家长情绪关注机制,把对情绪的关注制度化,用制度来帮助幼儿园对家长情绪保持敏感。可以建立情绪档案,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常规化的观察和记录,确定典型代表和重点关注对象;还可以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对家长异常情绪能够及时作出高效反应。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幼儿园全员参与,能让家长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关注现象只是开端,对现象的理解决定了情绪管理的方向和性质。只有对家长的情绪表现正确理解,情绪管理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有赖于管理人员的情绪素养,因为错误的情绪理解会导致情绪激化。

(二)情绪预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核心

家长出现情绪问题存在一定的规律,有经验的教师对此会有预见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让家长的不良情绪不积累发酵,让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发生。积极的预防会降低工作的难度,减少情绪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刚入园的幼儿会出现入园焦虑,刚入园幼儿的家长也会出现担忧、患得患失等焦虑表现,既担心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又担心孩子在园的饮食、卫生、睡眠是否好等。类似的问题到了特定的时候,容易爆发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行为表现,所不同的是究竟有多少幼儿和家长出现了这些情况以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对孩子出现的入园焦虑,教师司空见惯,可是幼儿家长却容易惶恐不安,幼儿园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可以用预防性的解释、说明让家长对此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对于家长因不了解情况而妄加猜测、因不熟悉情况而过分担忧引发的情绪问题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成绩的介绍消除家长对教师的怀疑,可以通过公布幼儿在园的每日食谱或对幼儿在园的生活细节记录的方式帮助家长消除对幼儿的担忧。有的幼儿园每天在幼儿离园时段向家长播放幼儿在园的生活点滴录像,较好地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对情绪问题严重的家长还可以在预防方面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三)情绪疏导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关键

预防再周到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情绪问题依然会出现。合理疏导会减少不良情绪的积累发酵,减轻其程度,让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情绪疏导首先是理解,要理解家长的情绪及情绪表达,只有设身处地,才会感同身受,才不会视对方为另类或情绪及行为怪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及个性特点,有效地进行情绪疏导。对家长的情绪疏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如果家长的情绪是源于家长对教师的误解和陌生,就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认识,并加强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确实是幼儿园的工作不当,对家长最好的情绪疏导就是承认错误,改进工作;如果只是工作细节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反应,可以在改进工作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有时,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失为好办法。此外,提供机会让家长适当参与幼儿园的工作也能有效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

(四)情绪教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长期保障

情绪教育指的是把改善家长情绪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有些情绪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强,对家长进行情绪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情绪教育不仅为当前创造好的情绪环境,也为幼儿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开展情绪教育,就是基于家长当前情绪水平,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情绪素养,实现家园共育。进行情绪教育,首先要设定适当的情绪发展目标,既反映家长的情绪特点,又便于他们接受。其次,还应该提高家长对自我情绪管理的认识,在家长工作中,如何帮助家长提高情绪素养应该是重点。再次,还要组织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家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帮助其提高情绪素养。幼儿园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都是非常好的情绪教育时机。最后,还要注意对幼儿的情绪评价,把情绪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指标之一,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长情绪管理对幼儿园的具体要求

(一)重视情绪管理在家长工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重视家长工作由来已久,但多是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园共育,很少重视对家长情绪的关注与管理,这对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重视家长的情绪管理,就应该有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安排,不仅要有各个班级的情绪管理设计,还要有全园的整体规划,这样才有利于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统筹和实施;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应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全园的层面到班级工作的具体开展,都要有相应人员负责,这些人员不一定是专职人员,但家长的情绪管理的责任应该明确到具体的人员;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要注意家长情绪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相关规律的研究,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才有可能将家长情绪管理工作逐渐推向新的水平。

(二)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从幼儿准备入园时起,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就已经交往了,双方的交往从开始就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家长对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园教职工对家长都有着一定的情绪期待,新的情绪变化是基于这一情绪基础和新的交往活动上的。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不良的情绪状态亦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职工都要有情绪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些交往过程都会对家长情绪产生影响,从交往过程的细节上注意家长情绪的变化,对家长的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产生并非都是因为幼儿园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只是因为家长对幼儿园的误解造成。幼儿园管理方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对于当前的‘80后’、‘90后’的幼儿家长来说,我们除了传统的家园联系册、家长学校、宣传栏等家园联系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园讯通、QQ、电子邮件和微博等多样的现代化工具,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对于QQ和微博这种即时上传内容的方式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上传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幼儿在园生活和表现记录上传到网络上,让家长能够及时看到幼儿在园的情况,从而消除家长的焦虑。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能够及时与家长交流,也有利于家长在遇到难以启齿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4〕这种积极、主动、全方位的沟通会让家长的情绪管理工作变得轻松。

(三)加强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管理

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状态对家长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园方面对家长的不良情绪有良好的应对,这会推动幼儿园工作不断走向进步,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和谐。如果对家长的不良情绪应对失当,家长的不良情绪就可能发酵激发,小事会变成大事,会对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幼儿园方面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情绪管理。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不同,保教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专业的行为反应。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才能帮助保教人员在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应对,摆脱不良情绪的支配。幼儿园应该对所有教职工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大家掌握家长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一方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家长作出表率。此外,还要注重对保教人员的情绪关注与疏导,因为他们的情绪郁积会诱发很多的情绪问题,严重的会伤害幼儿。

(四)重视幼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受幼儿情绪影响较大,家长产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佳,做好幼儿情绪管理也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和让幼儿在幼儿园享受优良的保教服务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就是对幼儿的情绪能及时、全面地关注,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防,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对个别幼儿的严重情绪问题有正确的疏导措施。其中,让幼儿在园生活快乐起来是解决家长情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营造和谐快乐的氛围,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与人交往的乐趣,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是幼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及时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可以极大地改善家长的情绪状态。幼儿园应该切实落实“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保教工作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担忧。

(五)正确应对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不一致

篇3

关键词:中职生;管理;解决;策略

因为中职学校差生多、农村学生多、特困学生多,普遍认知水平低、道德意识模糊、被逼读书、心理有负担、前途渺茫,而中职生家庭成员普遍学历低、收入低,导致中职生管理难,主要表现在后进生转化教育难,中职班级日常管理难,取得家长配合支持难。我们从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在工作实际中也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 后进生转化教育难的解决策略

1.1 多感情沟通,少生气。就是要具备师爱,确立“教师期望”于转化教育工作的始终,在转化教育过程中以情感人,而不应是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1.2 多尊重学生,少罗嗦。我们辅导员要尊重、信任差生,不要动辄罗嗦。因为人一旦失去了自尊,往往会在抉择和困难面前缺乏主见和自信,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1.3 多赏识学生,少抱怨。我们辅导员要树立赏识教育理念,克服抱怨教育倾向。赏识教育是注重激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态中觉醒。

1.4 多引导学生,少强制。即重视引导而非“鞭策”。但中职辅导员常不自觉地对差生以“恨铁不成钢”的过急心态“强拉硬拽”,或以恐吓惩罚强制转化,都只能使转化工作陷入艰难和低效。

1.5 多鼓励学生,少批评。激励性评价就是一种以鼓励为主要方式,以个体发展为客观参照,旨在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着重考察教育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激励功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激励,最终形成学生的自我激励机制。

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或建议,使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改正。没批评和惩罚,既不是完整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中职生特别是差生,已经习惯了批评,潜意识中也已具备了特有的抵抗力,因此,要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就更需讲究策略。

1.6 心理咨询辅导、行为干预和矫正。中职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厌学情绪严重;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自责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敏感,常为一些小事而烦躁;遇事易冲动,自制能力较差。因此,要想做好差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辅导,采用相应的行为干预矫正手段。

二 中职班级日常管理难的解决策略

2.1 万事开头难,要快速到位。一开学,辅导员在思想上、工作上、师生关系上快速到位。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戒心,尽快帮助新生适应和融入新环境,产生归属感。

2.2 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情绪。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

2.3 把握“人、事、时”。班级管理上,不少中职生辅导员只知道抓几个班干部和好学生,觉得无事可让其他学生做,无事可让学生时时做。虽然自己忙得焦头烂额,但班级仍然经常出问题。把握好人、事、时,就不会有学生因无事可做而有时“生非”。

2.4 合理批评与惩罚。批评和惩罚实施不当常常会带有副作用。有的辅导员因为滥用惩罚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所以惩罚的技巧性要求是很高的。

三 取得家长配合支持难的解决策略

3.1 克服告状式的家访。在中职学校中,告状式的家访很普遍,往往在问题出现或攒了一大堆后,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或家长的上班时间向家长告状,造成家长的厌烦、学生的逆反。其实,告状式的家访是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责任转嫁给了家长,实际上也是对辅导员实施学生教育权的一种否定。辅导员越是告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教师就越发丧失对学生的教育权和主动权,家长也变得无可奈何。甚至有的告状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当压抑、不满、愤怒等消极情绪影响到家长时,学生便会遭到粗暴的打骂,学生和家长矛盾产生,更有甚者离家出走。

3.2 确定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时间。应根据学生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决定与家长的联系方式和时间,灵活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方式,以家长和学生的利益为重,决定沟通方式和时间。

3.3 确定辅导员与家长共同教育的目的基点。将辅导员为国家民族实施教育的责任目标释化为家长和学生将来利益的共同目的基点。家长教育的目的基点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因此,辅导员必须先让家长明白——家、校教育的共同目的都是以学生健康成长这一共同目的为基点,才容易取得家长的真诚配合和积极主动的支持。

3.4 以尊重家长的姿态指导家庭教育。不少辅导员总给家长盛气凌人之感,先从情感上拒家长于千里之外。其实,与中职生家长交往,不但要尊重,更应考虑到其自卑感而给予格外的尊重。与家长在人格上保持平等关系,注意语气和场合,就不会使家长疏远学校,就会了解到所有的真实情况,以便共同制定和实施学生个体发展方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指导了家长,使家长的配合更主动、更有效。

3.5 赏识性评价。注重将学生的优点传递给家长,融洽与家长的合作关系。不少辅导员见到家长就将学生否定得一无是处,往往招致家长的反感和怨气。受到赏识性评价的家长愿意支持和鼓励孩子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并且,辅导员如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不但使家长感到无地自容,也使家长对辅导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3.6 适时性沟通。可以适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情绪动态,以便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错误采取及时恰当的教育和疏导,使家、校双方能及时调控学生的日常行为。

3.7 互动型家长会。通常的家长会往往让家长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甚至会丢面子,因此敷衍或逃避。利用互动型家长会展示每个孩子长处和优点,就容易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就会使家长愿意参加家长会,对促进差生进步和班级管理十分有益。利用家长的反馈契机,给家长提出更进一步的配合要求,可促使学生的教育转化效果更好。

四 中职班级辅导员的工作要求

4.1 用虚心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规范教育行为

4.2 用爱心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与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4.3 用热心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4.4 用耐心对待后进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给予期待

篇4

【关键词】中职 ; 班主任 ; 家长 ; 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92-01

中职学校,与普高学校不同,由于学校性质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学生家长往往会出现忽视孩子在校表现,或者放任孩子在校任何不良行为的现象。作为中职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往往会因受到家长的质疑或者家长的不作为而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从而使班主任对学生产生偏见,造成不良的教育效果。因此,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更应该注意与家长的沟通技巧。

一、以心交流,以礼待人。

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不同,大多在初中被贴上了“反叛”、“坏孩子”等标签,已经习惯了“低着头”的生活,而他们的家长自然也少不了在初中与班主任“过招”。面对自己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很苦恼,也很着急,甚至很怕接到班主任的电话或者班主任的邀请,而作为中职班主任的我们要做的正是从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以心交流,以礼待人。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班主任合作,有效的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达到更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效果。

1.以诚相待、注意礼节。不论去家访还是邀请家长到校了解情况,中职班主任都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以诚相待,注意礼节。不要把自己放置在比家长更高的位置,摆出一副“告状”的架势。尽量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等等。这样就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在家访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基本礼仪,不要随意触碰别人的隐私。

2.面带微笑、由爱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片一样让人无法拒绝。在与家长的交流中,难免会遇到与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中职班主任在面对家长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度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二、讲究策略,以法促教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待学生不同的问题,各位家长的应对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作为中职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时,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

1.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建议,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良好的表现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指出学生的不足。充分尊重家长的情感,肯定家长对孩子的爱,同时也恳切地指出溺爱对孩子的危害,耐心热情的帮助和说服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家长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能因溺爱孩子而隐瞒孩子的过失。

3.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让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热情中肯地赞扬孩子的优点,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于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但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4.对于放任不管的家长,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教育孩子的活动。同时要委婉地指明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的危害,从而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5.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我们要以理服人。遇到这种情况,要沉住气。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带微笑,冷静沉着。学会倾听,让家长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然后再指明我们的教育目的,以理服人。

三、就事论事、切忌先入为主

每个班级都会有品学都相对较差的学生,经常会惹出各类问题,以此显示自己的“特殊”或者“叛逆”。面对这类孩子,大多数的家长已经对班主任的“投诉”习以为常,但是,中职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语言委婉,不能居高临下,注意就事论事,切忌先入为主,切忌在任何问题未解决前就给孩子配上错的标签。同时,与家长的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化和心情不佳的时候,这就不适宜与家长交谈;人人都爱面子,切忌在公共场合数落孩子的不是,家长会认为老师很不给面子,从而对班主任产生反感的情绪。

四、静下心来,做好班主任的准备工作

社会的各种现象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对班主任亦是如此。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比较繁重,需要处理的问题亦很多,因此大多数班主任的内心压力都较大,特别是中职班主任。因此,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定好谈话的方式,不得将工作中的压抑情绪带到谈话之中,一度埋怨工作的繁重,将负面的情绪带到与家长的沟通中,给家长造成他们的孩子添了很多麻烦的印象,从而对班主任抗拒,使教育产生反效果。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以达到最佳的班级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梅 《浅谈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策略》 《科学教育前沿》 2011年第11期供稿

篇5

[关键词] 手足口病;焦虑情绪;心理干预;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092-03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多发于4岁以下儿童[1]。由于病情反复易引起患儿家长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病情的恢复。相关研究显示,给予患儿家长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2]。为了进一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评估干预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我们选择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干预前后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为普通病例患儿,诊断治疗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标准[3];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inventory,BAI)[5]进行调查评分,筛选符合要求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1.1.1高学历家长组 51例患儿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1~4岁、平均(2.65±0.68)岁;家长中,男18例,女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5.25±6.12)岁,博士6人,硕士14名,本科15名,专科16名。

1.1.2中等学历家长组 52例患儿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3岁、平均(2.44±0.65)岁;家长:男20人,女32人,年龄22~35岁,平均(24.85±5.86)岁,中专22人,初中30人。

1.1.3低学历家长组 47例患儿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1~4岁、平均(2.71±0.64)岁;家长中男20人,女27人,年龄22~25岁,平均(23.14±5.21)岁,47名全部为初中以下。

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儿家长的性别、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学历层次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1.2 干预方法

入院48 h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二(内容涉及到10个问题)、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估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和常见的健康宣教相结合心理辅导方法。

1.2.1 入院宣讲 患儿入院2小时内主动向家长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病区环境及安全线路图,增进家长与医护间的交流,解除陌生感,使家长感受到被重视。

1.2.2 健康教育 讲解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等常识。根据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家长焦虑的问题,让其了解真实情况,但也不能轻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1.2.3 辅助治疗 指导其正确用药, 说明坚持正规治疗、系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与心理支持,需坦诚,避免虚假安慰,从而增强信任感。

1.2.4 心理干预 多与家长交流,耐心倾听家长提出的问题,帮助其分析解决问题,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关爱,使家长体会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大胆地与其谈论是否有绝望的想法,这样使其有机会释放心理压力。2周后再采用相同的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贝克焦虑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干预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1.3.1 三组患儿家长心理干预前后焦虑的发生率 入院后48 h内及评估干预后2周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对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行调查评分。SAS量表是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经过换算,y=int(1.25x);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BAI量表是把表中21个项目多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再公式Y=int(1.19x) 取整数后转换成标准分。

1.3.2 家长焦虑情况对患儿康复的影响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拟定,分痊愈(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疱疹消退)、好转(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减少)、无效(6 d体温高于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无变化)。观察三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自动出院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经SPSS12.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家长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有担心患儿预后的影响、治疗不及时、交叉感染,不同学历组在担心患儿预后影响及医疗费用上表现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

2.2 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

干预前,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2.3 三组患儿的病情相关指标

住院时间、转院例数均为高学历家长组低学历家长组(P < 0.05)。

2.4 三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住院期间,发生脑炎、心肌炎、口腔继发感染、肝炎症比例为高学历家长组

3 讨论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较为常见,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7]。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对手足口病家长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干预的研究。梁琪[8]采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SCL290 症状自评量表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及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焦虑及抑郁等状况较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更严重,护理人员应关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王春芳[9]对手足口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分值明显降低,且家长处于高水平焦虑状态时直接影响了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分析、干预只集中在心理干预前干预后或分组干预和不干预或与其它疾病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等做比较,对于同类报道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缓焦虑情绪基本能达成共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上述研究并未针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自身文化情况进行分组并给予心理评估干预。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进行分组,并发现入院时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最为担心的大都表现为患儿有无后遗症、会不会复发、药物对患儿有无影响等,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中,高学历家长更为关注社会问题,如担心得了传染病会不会受歧视等,低学历家长由于经济较拮据,更为关注住院费用问题等[10]。进一步细化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的家长焦虑情绪又有所不同,表现在女性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可能与女性感情更为细腻、敏感、脆弱、外露有关。郑国琴等[10]通过将98例患儿家长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展开对比研究发现,母亲更希望得到同类疾病的治愈率、患儿的自我护理等方面的信息与知识。有研究表明女性更难接受患儿疾病、住院、手术治疗等事实[11]。我们通对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中等学历(初中及以上)、低学历(初中以下)等不同群体患儿家长的心理调查,发现各群体家长焦虑的发生率、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家长焦虑对患儿康复的影响,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尽早进行心理干预。由结果也能看出,通过评估干预三组患儿家长的SAS评分、BA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仍为高学历家长组

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童基本是独生子女,患儿家长都格外紧张。在诊治过程中,因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度不足,对患儿生病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恐惧[12];另一方面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沟通上存在困难,致使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不断加重[13]。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康复有直接的影响。评估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不同群体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采取针对性干预,使其最大程度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提高依从性,促进患儿康复,具有实际性意义[14]。从结果我们也能看出,家长的学历越高,住院时间、自动出院例数越少,治愈例数、好转例数越多,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

综上所述,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受教育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家长焦虑情绪、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淑焕,赵鲜丽,岳福花.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管理方法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8.

[2] 张瑞红,王宝珠,付瑜,等. 手足口病患儿照护者焦虑症状的质性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2):2469-247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4]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207,221.

[5] Beck A T,Epstein N,Brown G,et al.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clinical anxiety: Psychornetric properties[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8,56(6):893-897.

[6]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

[7] 关瑜,张丽娟,王静.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J]. 吉林医学,2009,30(14):1441-1442.

[8] 梁琪.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分析[J]. 护理杂志,2009,26(4B):70-71.

[9] 王春芳. 家长焦虑心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康复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0,1:107-108.

[10] 郑国琴,李国保,陈敬芳,等. 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8-20.

[11] 汪方东,郑爱玉,刘君芳,等. 母亲在小儿接受心脏手术前的焦虑情绪与应对方式调查[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4-236.

[12] 梁剑玲,司徒美华. 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4),207-208.

[13] 朱霞云,赵执莹,马朝霞. 干预预防一揽子法在科学预防手足口病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33-1434.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 伤害事故处置 情绪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展,高校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伤害事故也随之发生,由于高校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常常会受到伤害,进而在学生内心中衍生出不良情绪,加之学生家长过激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而情绪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能够降低不良情绪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且能够安抚家长的激动情绪,确保伤害事故后续工作得以妥善处理。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情绪管理概念

情绪,是指个体愿望和需求为中心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主观体验方面,如情绪体验、情绪唤醒等。一般来说,情绪是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情绪构成。其中正面情绪有愉快、喜爱等,负面情绪有愤怒、恐惧等。而情绪管理,主要是指对个体、群体自身情绪及他人情绪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和培养人们的情绪智力,根据外部环境等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情绪进行引导、协调等处理,最终使得个体和群体能够保持到最佳状态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方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人。因此在具体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逐步增强个体自觉意识,控制不良情绪,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情绪管理策略

(一)学生方面

针对伤害事故对学生造成的恐慌等不良情绪,高校应积极构建干预机制,并成立专门干预小组,针对受伤害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如采取心理沟通、支持技术等手段,深入到学生内心当中,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此来提高辅导效果。在实践中,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逐渐走出不良情绪和伤害事故的影响,对日后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

由于突发伤害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使得感知信息出现偏差,造成个体行为反应失误。因此在情绪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即主体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高校要尽可能减少错误信息传播,强化正面情绪,以此来削弱学生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学生情绪管理有效性。

(二)家属方面

当出现伤害事故时,家长的情绪往往会比学生的情绪更为激烈,且具有一定特殊性,产生悲伤、愤怒情绪。对此,相关人员要先安抚家长情绪,使其能够保持冷静,为后续工作开展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就事故赔偿协商环节,一些家长会采取无理取闹的方式。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事故责任,然后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此外,对于家长情绪管理,还应通过情绪宣泄这一途径,帮助家长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其内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如转移法、倾诉法及谈话法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家长保持正确、良好的情绪状态,解决后续问题的同时,能够降低事故处理双方发生矛盾的可能性。

(三)管理人员方面

高校管理人员作为情绪管理核心,其综合能力及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情绪管理质量和效果。因此管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身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身及他人情绪,并辨别、利用获得的信息指导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在实践中,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知、管理及激睢9芾砣嗽贝诱馊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自身情绪智力,从而在处理伤害事故时更好地对学生、家长进行情绪管理,从而将伤害降至到最低。

目前,对于情绪管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艾丽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参考性。理论中从客观层面上明确了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并非事件直接造成,而是受到个体对事件的理解所致。对此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开展管理工作。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合理的认知进行驳斥,对其进行矫正,进而将负面情绪扭转为正面情绪。因此管理人员要对学生、家长予以包容的同时,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并引导和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保持良好的情绪,为伤害事故处理提供更多支持。

针对管理人员来说,也会受到伤害事故的影响,如果长期不表达,势必会造成消极影响。对此管理人员在处置工作时,也要适度表达情绪。当察觉到自身情绪出现波动时,要掌控好自身的情绪。与此同时,还需要及时察觉他人情绪,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理解和包容他人。对于学生和家长产生的过激行为,可以适时适度进行情绪地表达,以此来让对方客观认识事件。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情绪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改革的必然选择。尤其是面对多元社会环境,时常发生的伤害事故中,及时开展情绪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实践中,高校领导要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认识到情绪管理重要意义,从学生、家长及情绪管理人员三个层面入手,坚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原则,针对不同的主体,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不仅如此,还应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力度,创新情绪管理理念、方法,不断提高情绪管理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山,陈少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及其预防处置[J].高校教育管理,2012,(02).

[2]王沛,陈少平.浅析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情绪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篇7

【关键词】幼儿情绪管理;幼儿情绪;有效途径

幼儿情绪的管理对于幼儿长大之后的情绪认知和表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等对以后的个性和品格培养都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要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对幼儿情绪管理工作重视起来,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情绪概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幼儿情绪的变化。而从幼儿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情绪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幼儿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注意,渴望和小伙伴建立友情,幼儿时期,他人对于幼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得到夸赞会开心,遭到拒绝会伤心。

二、幼儿负面情绪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家长大部分对于幼儿都比较溺爱,幼儿想干什么家长都会顺着他们,尽量满足,而不管要求是否合理,这样会直接导致幼儿变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等到和其他伙伴在一起开始群体生活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遇到这些问题如果家长不能正确的引导幼儿甚至斥责他们,更会加重负面情绪。

(二)幼儿园环境因素的影响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有些时候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和幼儿在于同伴的相处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幼儿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幼儿教学中幼儿学习知识遇到困难,和伙伴玩耍中遇到不顺心,这些时候教师或者伙伴的父母评价也会导致负面情绪的出现。

(三)生理特征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的一些生理特征对情绪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天生比较爱哭闹的孩子长大后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过这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幼儿长得以后主要还是通过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的环境影响。

(四)幼儿园教育和家长的教育沟通脱节

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学习,家长每天只是负责接送孩子,却很少和幼儿教师进修沟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也就导致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办法及时发现孩子的负面情绪。

三、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

幼儿出现了情绪,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关心,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幼儿疏导情绪,走出负面的情绪。

(一)尊重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前提

有部分教师看到孩子有了情绪就会排斥,觉得这个孩子不听话,不好管理,从心理上对孩子有了偏见。对孩子的情绪管理简化为压制幼儿的情绪,这样孩子感受不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温暖,只能导致孩子们更加反抗,增加他们的情绪反应。所以要想让幼儿从心底接受幼儿教师,愿意和教师进修沟通,首先要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真正意义上管理他们的情绪。

(二)理解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基础

教师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做到了解孩子。在对幼儿的情绪进行管理之前,教师首先应该了解下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导致幼儿产生情绪的原因是很多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小伙伴之间产生的矛盾等。还有比如幼儿自身的原因,身体不舒服,孩子本身的性格等,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三)疏导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关键

转移幼儿的整体注意力,让他们高兴起来。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就算产生了情绪也是短暂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对幼儿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四)预防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保证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教学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环境对于幼儿情绪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要为幼儿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知道教师是爱他们的,和谐的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产生好的表现。同时教师也要做工作上的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从心里上关心幼儿,及早处理对幼儿情绪进行干预,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心理状态,有效阻止情绪恶化。教给幼儿好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我情绪管理,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五)注重家庭和幼儿园沟通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幼儿的成长影响是重大的,幼儿遇到问题的情绪表现和家庭环境可能有直接的关联。和谐的家庭环境,幼儿和同伴出现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可以做出正确的归因,而不和谐的家庭容易导致幼儿出现暴躁、易怒等消极情绪。家长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情绪的影响非常直接。幼儿园要做好家园沟通工作,让家长为幼儿创造好的生活环境,配合幼儿园一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家的时候家长要多注意幼儿的情绪发展,正确引导幼儿,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

总之,幼儿情绪的管理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对幼儿情绪进行管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尊重、理解幼儿出现的情绪,对于幼儿出现的情绪问题做好疏导和预防工作,注重和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教学和生活氛围中快乐长大。

参考文献:

[1]郑晓云.幼儿任务意识与教师影响因素[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11)

[2]但菲,冯璐,王琼.教师态度、言语指导对3~6岁幼儿坚持性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篇8

儿科的护理对象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其意愿往往需要其家属帮助表达。沟通是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护士良好的沟通技巧能促进医患间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本文对儿科护士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注意接待技巧,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护士和患儿家长交往中第一印象极为重要,起着先入为主的引导作用[1]。患儿及其家长初到医院时往往会感到陌生无助。护士接待患儿时应主动热情的介绍自己本人、分管医师、医院的环境、管理制度、医院设施、同病室患儿、常规治疗护理程序及注意事项等,这样可以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家属的陌生感,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儿和家属感到亲切,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打好基础[2]。

2 保持良好的护士形象

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患儿家长沟通的基本前提。首先,护士应随时保持整洁、端庄、大方的仪表形象让对方感到自然亲切。其次,面部表情也是护士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语言性沟通中最丰富的表达部分,护士的面部表情可直接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3]。护士应随时注意到自己展现给患儿及家长的表情,多用微笑自然的表情来面对患儿及其家长,尽量控制或减少会造成患儿害怕、陌生、恐惧的表情。

3 明确沟通目的,注重情感交流

儿科护士除和患儿打交道以外,更多的是与其家长沟通。而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在谈论到关于自己孩子的问题时都是滔滔不绝,所以护士在沟通中要明确沟通目的,避免离题。护士在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要注重感情交流。比如多数父母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照顾,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到耐心、同情、关爱等。如静脉穿刺时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拔针后夸奖患儿等。护士在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要理解家长的焦急、紧张等情绪,换位思考家长的心理状态、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比如部分患儿家属害怕某些检查和治疗措施会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不予配合治疗或拒绝治疗。遇到这种情况时护士要主动耐心地向家长解释和说明治疗、检查的目的,做到有问必答,最大程度上消除家长不必要的担心。另外,倾听也是护士与家长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技巧。尤其当家长表达不满情绪时,护士要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这样做不仅可以发现引起家长不满意的根本原因,及时完善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能减轻家长的焦虑和急躁情绪。

参考文献

[1] 王舒眉,吴冬波,武玉欣.影响儿科护士与家长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23

[2] 余建军.儿科护士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J].护理杂志,2009,26(3B):52

篇9

首先我们要学会觉察情绪。打个比方,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撅着小嘴说:“妈妈,我不高兴!”“不高兴”是一个很笼统的情绪,妈妈需要帮女儿进一步分辨“不高兴”究竟是什么:失望、伤心、愤怒、羞愧、妒忌、恐惧?此时此刻,孩子当下的感受是什么呢?

很多父母自己都不会觉察情绪。有一位爸爸是车间主任,每天工作很疲惫,总是气哼哼的。有一天吃饭时,孩子的筷子掉在地上,爸爸大声吼道:“你都多大的人了,连筷子都拿不住!”孩子惶恐地说:“爸爸,您别生气,我马上去捡筷子!”爸爸感到莫名其妙:“我生气了吗?我生气了吗?”爸爸没有觉察到自己“生气”,而事实上,孩子已经因为“爸爸生气”吓得哆嗦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觉察情绪,不能让孩子为我们的情绪埋单,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假如家长心情不好时,回到家后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今天在单位和别人发生冲突了,我正生气呢。我生气是因为同事,跟你没关系。妈妈现在想休息一下,好吗?”这样,家长的负面情绪就不会搅动亲子关系。

其次是接纳情绪,学会一致性表达。理解自己的感受,照顾对方的感受,同时照顾情景的需要,这就是一致性表达。

一个孩子考试时紧张,他因为自己“紧张”而感到羞愧―我是个男子汉,怎么能够因为考试紧张呢?不接纳自己的情绪,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更加紧张焦虑。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你的这种情绪,一定是有理由的,有合理成分的,要理解自己的感受。”

在接纳、理解自己的感受时,也要照顾别人的感受。正向的认知(对事情的理解),往往能够得到正向的情绪,让我们更好地照顾对方的感受。比如,孩子把碗摔碎了,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在故意搞破坏,自然会生气;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想帮妈妈的忙,只是因为力气不足没拿稳,那么,家长就会心平气和了。当场合不适合发泄情绪时,家长可以深呼吸,喝口水,舌头转一转,帮助自己把注意力聚焦在问题解决上。

第三,要和孩子有界限。美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经过训练,一个大白鼠学会通过扳动开关来获取食物。实验员把大白鼠放进有一群小白鼠的房间里。小白鼠们非常饿,当大白鼠从容地扳动开关让食物流出来时,它们欢欣雀跃,非常崇拜大白鼠。一段时间后,实验员将开关的位置调高到大白鼠永远够不到的位置。第一天,大白鼠没能扳动开关,小白鼠们努力地讨好大白鼠,为它挠痒痒;第二天,大白鼠没能扳动开关,小白鼠们开始焦虑不安;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最后愤怒的小白鼠们把大白鼠咬死了。

篇10

现代教育管理工作充满了新时代的特点,对班主任也有新的要求。现在的孩子在每个家庭中都有着非同往常的重要性,而孩子的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仅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寄托了家长们深切的期望,对班主任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对班主任的评价往往来自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老师的脾气性格、工作方式向家长评价自己眼中的班主任,而家长通过某些带有情绪喜好的学生言论,往往也会对班主任产生某些倾向性的印象,从而对班主任的工作以及学校的管理方式产生抵触情绪。而此时班主任能否与家长及时沟通,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其实学校、家长、学生的目标是一致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但所站角度不同,会在教学过程上、手段上发生分歧。班主任不能被动的去处理这些分歧,按着自己的方式不管不问,殊不知一个班级有六七十号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老师的印象都会成为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而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敬畏又一般不会向老师提出,这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长多进行交往,从平时的谈话中了解到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也使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及时的了解,同时也消除了对老师的一些误会。使老师、家长、学生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使班主任在工作中也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明显。

一个班有六七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同样,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也不相同,对孩子的管理方式也各有千秋,每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的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时必须讲究谈话技巧和语言艺术。

1、通过多次的沟通,对于素质较高的家长,班主任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措施,听取家长的意见,毕竟家长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对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采纳,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我和家长的交往中发现,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措施是很好的,我们可以借鉴。

2、对素质不高、对学生管理较少的家长,我们尽可能的少报忧,多赞美,往往这样的家长也清楚自己孩子的不足,对学校的期望较低,一般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在和家长沟通中要表现出和优秀生同样的重视性,多说孩子的优点,激发家长对学生的爱心和期望值,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报以灰心,改变他们听之任之的态度,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管理中,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为学生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对于溺爱型的家长,应首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不足委婉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应听取家长的意见。这种类型的家长一般都站在自己孩子一方,即使学生严重违反了学校纪律也不让老师批评自己孩子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真诚的与家长交流,讲清娇惯孩子的危害,耐心的热情的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

篇11

【关键词】患儿家长;陪护需求;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0-01

我们医院设有重症监护病房,入室者都为病毒性脑炎/急性支气管炎伴心力衰竭/大手术后的重症患儿。为了保证各项抢救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实施,减少交叉感染,必需限止患儿家长的陪护和探视,但家长们的陪护需求较为强烈,经常滞留在监护室门口或走廊内,给PICU的管理、病区环境秩序等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我对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9例PICU患儿家长进行了陪护需求的调查分析,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1. 调查对象:

患儿家长,年龄为20―71岁,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干部、无业人员。学历有文盲、初中、大专以上。与患儿的关系有父母,有46位,占51.68%,祖父母有37位,占41.57%,其他(患儿的老师、姑姑、阿姨等)6位,占6.74%。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的形式,每位患儿调查一位家长,将获得的资料记录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时按每项累计的人数计算百分比。

3.调查结果:

患儿与家长长期相处、共同生活造成感情上相互依赖。一旦分开,引起焦虑程度较严重,还因患儿年幼,日常生活对家长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家长更不放心,所以陪护需求也就特别强烈。

亲属要求陪护的原因见表:

由表可以看出,家长要求陪护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对患儿存在不放心心理,担心患儿病情突变不能及时知晓,同时想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护理等。

4.护理对策:

4.1 提高PICU护理质量。

从对PICU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分析得出,患儿家长对治疗费用解释的满意率最低,其次为生活护理,对临床护理操作满意率最高。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通过实施整体护理,形成关心患儿,一切有益于患儿身心康复的工作模式,主动为患儿解决健康问题,并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护理。使患儿感到护理人员处处关心他们,护士阿姨是他们亲密的朋友。

4.2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交流。

通过与患儿家长的交流,一方面可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患儿对新环境的适应;另外还可以耐心解释PICU的特点和取消陪护的原因,获得他们思想上的合作,通过交流,及时提供患儿病情发展状况、预后及常规的健康指导,让家长明白:即使家长不在医院,我们也会通过电话联络的方式、在第一时间报告病情变化。

4.3 适当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

在患儿诊治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担心患儿的病情,还要根据新情况对工作、家庭、经济安排进行调整,此时心理和身体的负担都很重,也需要他人的支持[1],所以我们在救治患儿过程中也要注重家长的心理反应及需求,消除或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曼等人的研究表明[2]: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社会―情感纽带。一旦离开,这种纽带就会受到破坏而引起焦虑。所以我们要更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解释,缓解其压力,允许他们完成能力范围内的照顾行为。比如允许定时探视,允许家长送餐等等。

5.小结

通过对PICU患儿家长陪护要求的调查,根据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必然降低其陪护要求,从而有利于PICU的管理,进一步保证PICU工作的正常实施。

参考文献

篇12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篇13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篇14

关键词: 情绪管理 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

1.幼儿情绪概况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幼儿的情绪变化。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在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情感,并且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能运用语言调节情绪。同时,这个阶段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进一步加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希望得到心目中权威人物的重视,渴望与同伴游戏并建立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在这一时期,他人的态度表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反应。成人的表扬会令他们欣喜高兴,同伴的拒绝会让他们情绪低落。

2.负面情绪形成的原因

2.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什么都依着幼儿,不分析幼儿的要求是否合理,什么都满足他们,从而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习惯,在群体生活中稍不顺心就会形成负面情绪。当幼儿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没有正确引导,也很少鼓励幼儿,幼儿稍微哪一点做得不对,家长就会大声斥责,甚至采用打屁股等手段惩罚幼儿,反而助长幼儿的负面情绪。

2.2幼儿园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师与幼儿同伴对幼儿不正确的评价使幼儿缺乏自信,同时产生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或同伴的否定性语言会使幼儿不够自信,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2.3生理特征的影响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研究表明,幼儿的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情绪有一定的影响。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易产生负面情绪。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2.4家园沟通脱节

家长每天只接送幼儿,很少与教师交流幼儿在家的表现,教师也不主动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的表现,从而没有办法有效处理有负面情绪的幼儿。

3.解决策略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我们要对孩子表现出关心和,采取师幼沟通的方式,理智地帮助幼儿疏导情绪,帮助幼儿走出负面情绪的阴影。

3.1尊重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前提

有些老师一看到孩子带有负面情绪就会很排斥,觉得孩子“没有教养”,在心理上便和孩子形成对立局面。他们把愤怒情绪的管理简化为两个字:压制。“你怎么能随便打小朋友!”“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男生不能哭,丢人!”这些话不经意间就会从我们的嘴中冒出来。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孩子心里无法感受到爱的温暖,会更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增加孩子们的负面情绪。要想让孩子从心底接纳我们,愿意和我们沟通,真正平息心里的负面情绪,我们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们。

3.2理解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基础

“要教育好孩子,先要了解孩子”,这是一句永远经得起推敲的教育箴言。在处理负面情绪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造成幼儿负面情绪的原因有许多,如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不平衡,对成人行为的不理解,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缺乏社会交往经验等。另外,还有一些幼儿自身的原因,如身体上的不适,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等。我们要认真分析幼儿愤怒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3.3疏导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关键

转移注意,让愉快的情绪占领制高点。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负面情绪只是暂时的,因此适时地转移注意力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搂着被欺负的孩子劝慰:“好啦,好啦,不哭了。老师等会儿找他!”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时这样的效果远不如“哇,让我看看你的新鞋子,好漂亮啊!”这样的转移注意来得有效。

3.4预防是管理情绪的保证

当个好老师,为孩子创建温馨的好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纲要指出,要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给幼儿创建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爱孩子,对孩子付出爱。实验证明,一个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对问题做出积极的归因,从而有效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要求教师不但眼里有孩子,更要心里有孩子。及时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幼儿情绪进一步恶化。

教个好方法,使幼儿学会自我情绪管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使他们学会更多情绪管理方法:小朋友们生过气吗?为什么生气?我们生气的时候应当怎么办?只要引导及时、正确,我相信孩子们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3.5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个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幼儿对同伴间的矛盾容易做出积极的归因,而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幼儿多会出现脾气暴躁、易怒的情况。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最终帮助幼儿实现情绪的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