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家长的情绪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家长心理健康;相关性
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疾病儿童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1型糖尿病这一特殊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其终身性的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家长与患儿共同面对困难,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探讨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临床工作中在这一领域开展有效地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来自2005年7月~2006年1月间在北京儿童医院糖尿病专业门诊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的l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除外其他慢性疾病,共计90例。其中男43例,占47.8%,女47例,占52.2%;年龄8~17岁,平均13.35±2.8岁,患者家长83例,其中男31例,占37.3%,女52例,占62.7%,家长年龄31~57岁,平均40.5±4.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1.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父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病史,儿童既往疾病史等。
1.2.1.2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是Birmaher于1997年制定的,已修订中国常模,用于儿童青少年(7~16岁)自评焦虑障碍,经检验信度及效度较好。量表共41个条目,由5个因子组成,包括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按0~2 3级计分,正向计分,得分高于划界分者提示存在焦虑表现。
1.2.1.3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 由Birleson制定,已修订中国常模,用于儿童(8~16岁)抑郁的评估。量表共18个条目,按0~2 3级计分,其中10项为反向计分,得分高于划界分者提示存在抑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1.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心理测量常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障碍,心身疾病及健康人群的精神健康的筛查。该量表共90个条目,0~4五级计分,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另有10个条目计为其他,各因子分之和得总分。此量表在本研究中用于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参照中国常模标准,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视为异常。
1.2.2 研究步骤糖尿病患者来院就诊时,由调查者本人向家长及患儿解释调查方法和目的并发放问卷,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全部问卷,当日收回。所有问卷收回后由心理测量专业员进行计分及计算结果。
1.2.3 分组比较 以SCARED量表及DSRSC量表均参照中国常模标准,任一量表总分≥划界分者作为情绪障碍组,其余为情绪正常组,分别比较两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儿童情绪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情绪障碍组共34例,其中男16例(47.1%),女18例(52.9%)。情绪正常组共56例,其中男27例(48.2%),女29例(51.8%),两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11,P>0.05),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平均病程45.7±4.9、51.75=6.1月,t=0.762,P>0.05)。情绪障碍组平均年龄高于情绪正常组(14.25±2.6、12.8±2.8岁,t=2.468,P=0.016)。
情绪障碍组家长32例,情绪正常组家长51例,两组家长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平均年龄41.35±4.8、40.0±5.1岁,t=1.116,P=0.268),性别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情绪障碍组男12例,女20例,情绪正常组男19例,女32例,x2=0.001,P=0.982)。两组家长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5.928,P=0.052),两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2.662,P=0.264)。
2.2 家长SCL-90量表结果的比较 将两组糖尿病患儿家长SCL-90量表结果进行比较,共检出SCL-90量表阳性25例,其中情绪正常组家长共检出SCL-90阳性10例,检出率19.6%(10/51),情绪障碍组家长检出SCL-90阳性15例,检出率46.9%(15/3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946,P=0.008)。将各因子分做t检验,仅有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多个因子分高于情绪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情绪正常组的家长。
2.3 儿童情绪量表与家长SCL-90量表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儿童焦虑、抑郁的水平分别与家长SCL--90量表总分及多个因子分具有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时,儿童易出现情绪障碍。
3 讨论
研究证明,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一项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研究发现啪,其中1/3患者的母亲,1/6的父亲有抑郁倾向,家长SCL-90量表中敌对因子、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显著异常。本组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儿童的情绪状况亦与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伴有情绪障碍的糖尿病儿童其家长SCL-90量表异常的检出率更高,儿童的焦虑量表分、抑郁量表分分别与家长SCL-90量表的总分及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与抑郁因子、恐怖因子等存在相关关系。
孩子患上糖尿病这一终身性疾病,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都可谓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患儿确诊之初家长的应激反应可能更强烈,而此后长久的治疗给家长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都是非常巨大的,治疗期间对儿童的饮食管理,担心儿童低血糖反应及酮症酸中毒的出现,对并发症的担心,以及患病将对孩子升学、就业乃至婚姻等方面影响的思想负担更会对糖尿病儿童家长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而持久的影响。
家长与幼儿之间存在很明显的情绪互动,家长的焦虑会影响并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而且,因为家长普遍存在共同的心理,所以家长之间也容易形成情绪互动。这些都是需要幼儿园方面重视幼儿家长情绪管理的原因。“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是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不良的情绪状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感知、理解、表达和调适的管理过程。”生活中,自觉控制自己情绪的现象很常见,但情绪管理不限于情绪控制。“情绪管理不应仅仅是对情绪的抑制,而是视情景不同做到适时、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有效地控制情绪,达到心身平衡的状态,将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家长情绪管理就是幼儿园帮助家长把情绪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及时有效地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压力、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为幼儿园创造更好的保教环境。
二、家长情绪管理的内涵
家长担忧孩子的在园生活,社会上存在对幼儿园的各种传言及不利宣传也让他们对幼儿园将信将疑,再加上对幼儿心理特点了解不够,他们经常用成人的想法来推理幼儿的异常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家长的异常情绪。对家长的情绪管理就是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见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对家长已经形成的不良情绪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通过日常工作提高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情绪关注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开端
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对情绪的下一步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要求对家长平时的情绪状态比较熟悉,只有通过与平常状态的比较才会发现异常。对家长的情绪关注只依靠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还不行,需要幼儿园建立家长情绪关注机制,把对情绪的关注制度化,用制度来帮助幼儿园对家长情绪保持敏感。可以建立情绪档案,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常规化的观察和记录,确定典型代表和重点关注对象;还可以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对家长异常情绪能够及时作出高效反应。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幼儿园全员参与,能让家长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关注现象只是开端,对现象的理解决定了情绪管理的方向和性质。只有对家长的情绪表现正确理解,情绪管理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有赖于管理人员的情绪素养,因为错误的情绪理解会导致情绪激化。
(二)情绪预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核心
家长出现情绪问题存在一定的规律,有经验的教师对此会有预见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让家长的不良情绪不积累发酵,让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发生。积极的预防会降低工作的难度,减少情绪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刚入园的幼儿会出现入园焦虑,刚入园幼儿的家长也会出现担忧、患得患失等焦虑表现,既担心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又担心孩子在园的饮食、卫生、睡眠是否好等。类似的问题到了特定的时候,容易爆发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行为表现,所不同的是究竟有多少幼儿和家长出现了这些情况以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对孩子出现的入园焦虑,教师司空见惯,可是幼儿家长却容易惶恐不安,幼儿园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可以用预防性的解释、说明让家长对此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对于家长因不了解情况而妄加猜测、因不熟悉情况而过分担忧引发的情绪问题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成绩的介绍消除家长对教师的怀疑,可以通过公布幼儿在园的每日食谱或对幼儿在园的生活细节记录的方式帮助家长消除对幼儿的担忧。有的幼儿园每天在幼儿离园时段向家长播放幼儿在园的生活点滴录像,较好地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对情绪问题严重的家长还可以在预防方面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三)情绪疏导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关键
预防再周到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情绪问题依然会出现。合理疏导会减少不良情绪的积累发酵,减轻其程度,让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情绪疏导首先是理解,要理解家长的情绪及情绪表达,只有设身处地,才会感同身受,才不会视对方为另类或情绪及行为怪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及个性特点,有效地进行情绪疏导。对家长的情绪疏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如果家长的情绪是源于家长对教师的误解和陌生,就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认识,并加强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确实是幼儿园的工作不当,对家长最好的情绪疏导就是承认错误,改进工作;如果只是工作细节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反应,可以在改进工作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有时,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失为好办法。此外,提供机会让家长适当参与幼儿园的工作也能有效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
(四)情绪教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长期保障
情绪教育指的是把改善家长情绪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有些情绪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强,对家长进行情绪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情绪教育不仅为当前创造好的情绪环境,也为幼儿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开展情绪教育,就是基于家长当前情绪水平,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情绪素养,实现家园共育。进行情绪教育,首先要设定适当的情绪发展目标,既反映家长的情绪特点,又便于他们接受。其次,还应该提高家长对自我情绪管理的认识,在家长工作中,如何帮助家长提高情绪素养应该是重点。再次,还要组织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家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帮助其提高情绪素养。幼儿园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都是非常好的情绪教育时机。最后,还要注意对幼儿的情绪评价,把情绪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指标之一,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长情绪管理对幼儿园的具体要求
(一)重视情绪管理在家长工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重视家长工作由来已久,但多是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园共育,很少重视对家长情绪的关注与管理,这对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重视家长的情绪管理,就应该有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安排,不仅要有各个班级的情绪管理设计,还要有全园的整体规划,这样才有利于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统筹和实施;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应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全园的层面到班级工作的具体开展,都要有相应人员负责,这些人员不一定是专职人员,但家长的情绪管理的责任应该明确到具体的人员;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要注意家长情绪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相关规律的研究,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才有可能将家长情绪管理工作逐渐推向新的水平。
(二)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从幼儿准备入园时起,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就已经交往了,双方的交往从开始就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家长对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园教职工对家长都有着一定的情绪期待,新的情绪变化是基于这一情绪基础和新的交往活动上的。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不良的情绪状态亦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职工都要有情绪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些交往过程都会对家长情绪产生影响,从交往过程的细节上注意家长情绪的变化,对家长的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产生并非都是因为幼儿园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只是因为家长对幼儿园的误解造成。幼儿园管理方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对于当前的‘80后’、‘90后’的幼儿家长来说,我们除了传统的家园联系册、家长学校、宣传栏等家园联系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园讯通、QQ、电子邮件和微博等多样的现代化工具,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对于QQ和微博这种即时上传内容的方式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上传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幼儿在园生活和表现记录上传到网络上,让家长能够及时看到幼儿在园的情况,从而消除家长的焦虑。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能够及时与家长交流,也有利于家长在遇到难以启齿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4〕这种积极、主动、全方位的沟通会让家长的情绪管理工作变得轻松。
(三)加强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管理
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状态对家长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园方面对家长的不良情绪有良好的应对,这会推动幼儿园工作不断走向进步,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和谐。如果对家长的不良情绪应对失当,家长的不良情绪就可能发酵激发,小事会变成大事,会对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幼儿园方面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情绪管理。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不同,保教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专业的行为反应。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才能帮助保教人员在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应对,摆脱不良情绪的支配。幼儿园应该对所有教职工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大家掌握家长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一方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家长作出表率。此外,还要注重对保教人员的情绪关注与疏导,因为他们的情绪郁积会诱发很多的情绪问题,严重的会伤害幼儿。
(四)重视幼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受幼儿情绪影响较大,家长产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佳,做好幼儿情绪管理也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和让幼儿在幼儿园享受优良的保教服务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就是对幼儿的情绪能及时、全面地关注,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防,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对个别幼儿的严重情绪问题有正确的疏导措施。其中,让幼儿在园生活快乐起来是解决家长情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营造和谐快乐的氛围,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与人交往的乐趣,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是幼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及时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可以极大地改善家长的情绪状态。幼儿园应该切实落实“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保教工作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担忧。
(五)正确应对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不一致
关键词:中职生;管理;解决;策略
因为中职学校差生多、农村学生多、特困学生多,普遍认知水平低、道德意识模糊、被逼读书、心理有负担、前途渺茫,而中职生家庭成员普遍学历低、收入低,导致中职生管理难,主要表现在后进生转化教育难,中职班级日常管理难,取得家长配合支持难。我们从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在工作实际中也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 后进生转化教育难的解决策略
1.1 多感情沟通,少生气。就是要具备师爱,确立“教师期望”于转化教育工作的始终,在转化教育过程中以情感人,而不应是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1.2 多尊重学生,少罗嗦。我们辅导员要尊重、信任差生,不要动辄罗嗦。因为人一旦失去了自尊,往往会在抉择和困难面前缺乏主见和自信,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1.3 多赏识学生,少抱怨。我们辅导员要树立赏识教育理念,克服抱怨教育倾向。赏识教育是注重激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态中觉醒。
1.4 多引导学生,少强制。即重视引导而非“鞭策”。但中职辅导员常不自觉地对差生以“恨铁不成钢”的过急心态“强拉硬拽”,或以恐吓惩罚强制转化,都只能使转化工作陷入艰难和低效。
1.5 多鼓励学生,少批评。激励性评价就是一种以鼓励为主要方式,以个体发展为客观参照,旨在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着重考察教育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激励功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激励,最终形成学生的自我激励机制。
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或建议,使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改正。没批评和惩罚,既不是完整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中职生特别是差生,已经习惯了批评,潜意识中也已具备了特有的抵抗力,因此,要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就更需讲究策略。
1.6 心理咨询辅导、行为干预和矫正。中职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厌学情绪严重;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自责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敏感,常为一些小事而烦躁;遇事易冲动,自制能力较差。因此,要想做好差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辅导,采用相应的行为干预矫正手段。
二 中职班级日常管理难的解决策略
2.1 万事开头难,要快速到位。一开学,辅导员在思想上、工作上、师生关系上快速到位。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戒心,尽快帮助新生适应和融入新环境,产生归属感。
2.2 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情绪。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
2.3 把握“人、事、时”。班级管理上,不少中职生辅导员只知道抓几个班干部和好学生,觉得无事可让其他学生做,无事可让学生时时做。虽然自己忙得焦头烂额,但班级仍然经常出问题。把握好人、事、时,就不会有学生因无事可做而有时“生非”。
2.4 合理批评与惩罚。批评和惩罚实施不当常常会带有副作用。有的辅导员因为滥用惩罚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所以惩罚的技巧性要求是很高的。
三 取得家长配合支持难的解决策略
3.1 克服告状式的家访。在中职学校中,告状式的家访很普遍,往往在问题出现或攒了一大堆后,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或家长的上班时间向家长告状,造成家长的厌烦、学生的逆反。其实,告状式的家访是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责任转嫁给了家长,实际上也是对辅导员实施学生教育权的一种否定。辅导员越是告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教师就越发丧失对学生的教育权和主动权,家长也变得无可奈何。甚至有的告状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当压抑、不满、愤怒等消极情绪影响到家长时,学生便会遭到粗暴的打骂,学生和家长矛盾产生,更有甚者离家出走。
3.2 确定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时间。应根据学生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决定与家长的联系方式和时间,灵活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方式,以家长和学生的利益为重,决定沟通方式和时间。
3.3 确定辅导员与家长共同教育的目的基点。将辅导员为国家民族实施教育的责任目标释化为家长和学生将来利益的共同目的基点。家长教育的目的基点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因此,辅导员必须先让家长明白——家、校教育的共同目的都是以学生健康成长这一共同目的为基点,才容易取得家长的真诚配合和积极主动的支持。
3.4 以尊重家长的姿态指导家庭教育。不少辅导员总给家长盛气凌人之感,先从情感上拒家长于千里之外。其实,与中职生家长交往,不但要尊重,更应考虑到其自卑感而给予格外的尊重。与家长在人格上保持平等关系,注意语气和场合,就不会使家长疏远学校,就会了解到所有的真实情况,以便共同制定和实施学生个体发展方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指导了家长,使家长的配合更主动、更有效。
3.5 赏识性评价。注重将学生的优点传递给家长,融洽与家长的合作关系。不少辅导员见到家长就将学生否定得一无是处,往往招致家长的反感和怨气。受到赏识性评价的家长愿意支持和鼓励孩子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并且,辅导员如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不但使家长感到无地自容,也使家长对辅导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3.6 适时性沟通。可以适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情绪动态,以便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错误采取及时恰当的教育和疏导,使家、校双方能及时调控学生的日常行为。
3.7 互动型家长会。通常的家长会往往让家长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甚至会丢面子,因此敷衍或逃避。利用互动型家长会展示每个孩子长处和优点,就容易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就会使家长愿意参加家长会,对促进差生进步和班级管理十分有益。利用家长的反馈契机,给家长提出更进一步的配合要求,可促使学生的教育转化效果更好。
四 中职班级辅导员的工作要求
4.1 用虚心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规范教育行为
4.2 用爱心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与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4.3 用热心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4.4 用耐心对待后进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给予期待
【关键词】中职 ; 班主任 ; 家长 ; 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92-01
中职学校,与普高学校不同,由于学校性质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学生家长往往会出现忽视孩子在校表现,或者放任孩子在校任何不良行为的现象。作为中职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往往会因受到家长的质疑或者家长的不作为而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从而使班主任对学生产生偏见,造成不良的教育效果。因此,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更应该注意与家长的沟通技巧。
一、以心交流,以礼待人。
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不同,大多在初中被贴上了“反叛”、“坏孩子”等标签,已经习惯了“低着头”的生活,而他们的家长自然也少不了在初中与班主任“过招”。面对自己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很苦恼,也很着急,甚至很怕接到班主任的电话或者班主任的邀请,而作为中职班主任的我们要做的正是从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以心交流,以礼待人。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班主任合作,有效的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达到更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效果。
1.以诚相待、注意礼节。不论去家访还是邀请家长到校了解情况,中职班主任都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以诚相待,注意礼节。不要把自己放置在比家长更高的位置,摆出一副“告状”的架势。尽量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等等。这样就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在家访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基本礼仪,不要随意触碰别人的隐私。
2.面带微笑、由爱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片一样让人无法拒绝。在与家长的交流中,难免会遇到与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中职班主任在面对家长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度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二、讲究策略,以法促教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待学生不同的问题,各位家长的应对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作为中职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时,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
1.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建议,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良好的表现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指出学生的不足。充分尊重家长的情感,肯定家长对孩子的爱,同时也恳切地指出溺爱对孩子的危害,耐心热情的帮助和说服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家长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能因溺爱孩子而隐瞒孩子的过失。
3.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让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热情中肯地赞扬孩子的优点,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于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但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4.对于放任不管的家长,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教育孩子的活动。同时要委婉地指明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的危害,从而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5.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我们要以理服人。遇到这种情况,要沉住气。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带微笑,冷静沉着。学会倾听,让家长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然后再指明我们的教育目的,以理服人。
三、就事论事、切忌先入为主
每个班级都会有品学都相对较差的学生,经常会惹出各类问题,以此显示自己的“特殊”或者“叛逆”。面对这类孩子,大多数的家长已经对班主任的“投诉”习以为常,但是,中职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语言委婉,不能居高临下,注意就事论事,切忌先入为主,切忌在任何问题未解决前就给孩子配上错的标签。同时,与家长的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化和心情不佳的时候,这就不适宜与家长交谈;人人都爱面子,切忌在公共场合数落孩子的不是,家长会认为老师很不给面子,从而对班主任产生反感的情绪。
四、静下心来,做好班主任的准备工作
社会的各种现象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对班主任亦是如此。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比较繁重,需要处理的问题亦很多,因此大多数班主任的内心压力都较大,特别是中职班主任。因此,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定好谈话的方式,不得将工作中的压抑情绪带到谈话之中,一度埋怨工作的繁重,将负面的情绪带到与家长的沟通中,给家长造成他们的孩子添了很多麻烦的印象,从而对班主任抗拒,使教育产生反效果。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以达到最佳的班级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梅 《浅谈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策略》 《科学教育前沿》 2011年第11期供稿
[关键词] 手足口病;焦虑情绪;心理干预;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092-03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多发于4岁以下儿童[1]。由于病情反复易引起患儿家长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病情的恢复。相关研究显示,给予患儿家长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2]。为了进一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评估干预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我们选择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干预前后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为普通病例患儿,诊断治疗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标准[3];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inventory,BAI)[5]进行调查评分,筛选符合要求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1.1.1高学历家长组 51例患儿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1~4岁、平均(2.65±0.68)岁;家长中,男18例,女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5.25±6.12)岁,博士6人,硕士14名,本科15名,专科16名。
1.1.2中等学历家长组 52例患儿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3岁、平均(2.44±0.65)岁;家长:男20人,女32人,年龄22~35岁,平均(24.85±5.86)岁,中专22人,初中30人。
1.1.3低学历家长组 47例患儿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1~4岁、平均(2.71±0.64)岁;家长中男20人,女27人,年龄22~25岁,平均(23.14±5.21)岁,47名全部为初中以下。
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儿家长的性别、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学历层次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1.2 干预方法
入院48 h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二(内容涉及到10个问题)、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估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和常见的健康宣教相结合心理辅导方法。
1.2.1 入院宣讲 患儿入院2小时内主动向家长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病区环境及安全线路图,增进家长与医护间的交流,解除陌生感,使家长感受到被重视。
1.2.2 健康教育 讲解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等常识。根据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家长焦虑的问题,让其了解真实情况,但也不能轻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1.2.3 辅助治疗 指导其正确用药, 说明坚持正规治疗、系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与心理支持,需坦诚,避免虚假安慰,从而增强信任感。
1.2.4 心理干预 多与家长交流,耐心倾听家长提出的问题,帮助其分析解决问题,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关爱,使家长体会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大胆地与其谈论是否有绝望的想法,这样使其有机会释放心理压力。2周后再采用相同的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贝克焦虑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干预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1.3.1 三组患儿家长心理干预前后焦虑的发生率 入院后48 h内及评估干预后2周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对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行调查评分。SAS量表是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经过换算,y=int(1.25x);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BAI量表是把表中21个项目多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再公式Y=int(1.19x) 取整数后转换成标准分。
1.3.2 家长焦虑情况对患儿康复的影响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拟定,分痊愈(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疱疹消退)、好转(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减少)、无效(6 d体温高于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无变化)。观察三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自动出院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经SPSS12.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家长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有担心患儿预后的影响、治疗不及时、交叉感染,不同学历组在担心患儿预后影响及医疗费用上表现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
2.2 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
干预前,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2.3 三组患儿的病情相关指标
住院时间、转院例数均为高学历家长组低学历家长组(P < 0.05)。
2.4 三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住院期间,发生脑炎、心肌炎、口腔继发感染、肝炎症比例为高学历家长组
3 讨论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较为常见,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7]。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对手足口病家长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干预的研究。梁琪[8]采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SCL290 症状自评量表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及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焦虑及抑郁等状况较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更严重,护理人员应关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王春芳[9]对手足口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分值明显降低,且家长处于高水平焦虑状态时直接影响了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分析、干预只集中在心理干预前干预后或分组干预和不干预或与其它疾病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等做比较,对于同类报道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缓焦虑情绪基本能达成共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上述研究并未针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自身文化情况进行分组并给予心理评估干预。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进行分组,并发现入院时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最为担心的大都表现为患儿有无后遗症、会不会复发、药物对患儿有无影响等,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中,高学历家长更为关注社会问题,如担心得了传染病会不会受歧视等,低学历家长由于经济较拮据,更为关注住院费用问题等[10]。进一步细化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的家长焦虑情绪又有所不同,表现在女性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可能与女性感情更为细腻、敏感、脆弱、外露有关。郑国琴等[10]通过将98例患儿家长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展开对比研究发现,母亲更希望得到同类疾病的治愈率、患儿的自我护理等方面的信息与知识。有研究表明女性更难接受患儿疾病、住院、手术治疗等事实[11]。我们通对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中等学历(初中及以上)、低学历(初中以下)等不同群体患儿家长的心理调查,发现各群体家长焦虑的发生率、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家长焦虑对患儿康复的影响,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尽早进行心理干预。由结果也能看出,通过评估干预三组患儿家长的SAS评分、BA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仍为高学历家长组
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童基本是独生子女,患儿家长都格外紧张。在诊治过程中,因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度不足,对患儿生病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恐惧[12];另一方面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沟通上存在困难,致使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不断加重[13]。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康复有直接的影响。评估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不同群体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采取针对性干预,使其最大程度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提高依从性,促进患儿康复,具有实际性意义[14]。从结果我们也能看出,家长的学历越高,住院时间、自动出院例数越少,治愈例数、好转例数越多,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
综上所述,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受教育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家长焦虑情绪、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淑焕,赵鲜丽,岳福花.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管理方法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8.
[2] 张瑞红,王宝珠,付瑜,等. 手足口病患儿照护者焦虑症状的质性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2):2469-247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4]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207,221.
[5] Beck A T,Epstein N,Brown G,et al.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clinical anxiety: Psychornetric properties[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8,56(6):893-897.
[6]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
[7] 关瑜,张丽娟,王静.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J]. 吉林医学,2009,30(14):1441-1442.
[8] 梁琪.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分析[J]. 护理杂志,2009,26(4B):70-71.
[9] 王春芳. 家长焦虑心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康复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0,1:107-108.
[10] 郑国琴,李国保,陈敬芳,等. 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8-20.
[11] 汪方东,郑爱玉,刘君芳,等. 母亲在小儿接受心脏手术前的焦虑情绪与应对方式调查[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4-236.
[12] 梁剑玲,司徒美华. 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4),207-208.
[13] 朱霞云,赵执莹,马朝霞. 干预预防一揽子法在科学预防手足口病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33-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