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产运维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电力通信;通信信息技术;运维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0123-03
依据国家发改委授权,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对雅砻江的水能资源进行开发,全面负责干流22个流域梯级水电厂的建设和管理。为适应公司流域化电力生产运营需求,公司于2009年7月成立流域集控中心(以下简称集控中心),根据国家电网的调度要求和运行计划,对流域各电厂进行运行操作、负荷分配和控制调整等,进而实现对流域电厂的优化调度和远程控制。
1 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介绍
为实现上述目标,集控中心构建了基于不同安全分区的综合自动化业务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水调自动化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十多个系统,并将以上系统与流域电厂的对应系统进行接入。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就是以集控中心作为通信汇聚节点,以各流域电厂为子节点而建立的冗余型电力通信骨干网,从而实现集控中心与流域电厂的综合自动化业务数据对接和交互。
以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为研究对象,经拓扑分析得出:整个电力生产通信网络可视作一个广域网;集控中心和流域电厂拥有各自的数据交换网(业务交换网络和通信主干网络),可视作多个局域网;集控中心和流域电厂交换网之间,为通信传输网(含地面光通信网和近地卫星通信网)。尽管交换网与传输网密不可分地构成了整个生产通信网络,但目前的电力行业传统习惯,将传输网视为通信网络,在专业上划为CT(通信技术)管理范畴,由通信专业人员进行运维管理;将交换网视为计算机网络,划为IT(信息技术)管理范畴,由自动化专业人员进行运维管理。
2 面临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电力生产通信网络,特别是基于电力生产业务对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的认识,笔者参照Gartner 的IT成熟度模型,从技术管理和设备运维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存在下文所述的一些问题,使得目前成熟度层次尚停留在应对阶段。
2.1 管理层面
按照行业习惯,目前针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主要管理方式,均将传输网和交换网划归到不同运行管理单位或部门,由通信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人员分开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机构设置多、人员规模大、运维投入高。同时,整个通信网的资源管理以及运维工作流程也牵涉多部门多专业,在执行业务流转和闭环管理时,效率性和完整性将受影响。相较而言,雅砻江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存在一些显著不同:
(1)目前通信节点不多,传输网通道和部分设备为租用,自建项目较少;
(2)为推进流域化发展,整个电力生产通信网资源由集控中心统筹,相关设备为属地化管理;
(3)专业运维人员精简,集控中心侧虽有通信和自动化专业划分,但同属一个部门,电厂也未单独设立通信管理部门和自动化管理部门,人员同样精简。
因此,如果沿用现有行业习惯形成的管理模式,走CT和IT双层分管路线,很难符合公司集约化的管理思路,也难实现现有生产规模下的高效响应和闭环管理。
2.2 运维层面
在传输网层面,集控中心采用多通道冗余模式,不同通道拥有不同设备厂家提供的专业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如部分电力专网设备纳入了中兴E300网管系统,但各专业网管互不交集,事件独立,告警信息亦各自为政;在交换网层面,尚未建立任何专业网管系统。简言之,无论是传输部分还是交换部分,都未被纳入到一个整体的高级实时运维支持系统(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内,因而各层次是分割状态,运维信息无法关联,下列问题更会逐步浮现:
(1)维护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通常依靠人工巡检或从业务系统反推,对覆盖多专业的完整通信网络暨全网的实时运行情况缺乏全面监测,无法深入综合性业务层面(即从自动化业务到通信业务的全关联);
(2) 对系统设备特别是交换网设备故障、通信网效率下降甚至中断等情况,缺乏预警机制,无法快速实现关联性的故障定位;
(3) 对通信网络资源分布及相关设备性能亦缺乏实时监测手段,更无法形成常态化的深层次分析,如流量统计、趋势分析等。
这些情况将导致维护人员将如同救火队员,一旦发生通信网故障,只能做被动应对处理,无法做到事前防患、有效预警、及时响应的科学管理机制。
3 解决方案的探讨
随着流域电厂的持续开发,电力生产通信网络技术及其系统结构势必日益复杂,通信网络设备种类和数量将逐步增多,繁复的通信网络连接关系,不同品牌的通信网络设备等因素,都给专业技术管理和设备运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寻求可靠高效的技术管理和运行维护解决方案势在必行。基于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的实际管理情况,借鉴目前CT、IT行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解决方案:
3.1 CT与IT融合,初步形成ICT概念的集中化集约化管理格局
在信息化进程中,一个成功的通信网络系统必然将IT与CT这两方面的资源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CT与IT的融合趋势已愈来愈明显。应运而生的ICT,即信息通信技术,就是将两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广义ICT定义了庞大的信息通信系统, 不仅仅是包含了CT和IT的专业技术融合、各自网络融合,还包括了承载的业务融合、管理组织融合以及建设、应用、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
随着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加快,新兴的ICT已成为电力行业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国内部分知名服务商,已开始着手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ICT解决方案,这其中就包含对现有电力通信骨干网的信通技术整合升级,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的成立即为重要的标志环节。
将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视为一个小型化的电力通信骨干网,那么按照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发展水平,将交换网和传输网进行管理和专业的融合就能基本实现狭义ICT概念下的管理格局,为未来的信通化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融合,不应仅仅是在物理层面的层次划分或管理界面上的融合,更多需要考虑在对应的技术管理、应用业务、专业人员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及推动管理平台的建设进程。概括来讲,可采用“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个层次”的面向对象的管理策略:一个核心,是以通信网络事件(如设备告警、资源分配、运维需求等)为管理核心,以此作为管理决策的基础和运维工作的主要内容。两个支撑,是将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的运维支持系统和现有的流程管理服务系统进行耦合,在实现全网监管常态化的前提下,保证触发的通信网事件亦能流转至流程管理系统(如设备故障告警触发业务消缺工单,运维工作完成后回执至流程管理并结票),进而完整完成运维过程,实现闭环管理。三个层次,是在不同维度上,对人员角色分类。如管理层和运维层的明晰划分:管理层以ICT策略、架构、服务管理为领域,其人员对象为技术管理人员;运维层则以系统/设备维护、检修为领域,其人员对象为专业运维人员。又如专业上,可分阶段,先期延续通信和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划分,虽各有分工,但共享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信息,有针对性的管理本专业界面内工作和维护本专业所属设备;随着业务的广泛化常态化复杂化,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逐步实现专业交汇和交叉;最终,将实现CT、IT的全专业融合,并依此为契机,打造精简干练的ICT专业技术队伍。再如,还可细分应急响应层和日常维护层。诸如此类,均可根据管理需求界定。最终,在一体化的通信网运维支持系统中,依据不同人员层次和领域划分,进行系统层面的不同信息展现。
3.2 充分借鉴电信运营商的先进理念,构建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
如前文所述,集控中心尚未针对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含传输部分和交换部分)建立运维支持系统,还无法实现对整个通信网络的多种服务流程类管理。要进一步提高电力生产通信网运维水平至主动级别,保证通信质量及安全稳定性,获取全网一体化标准化的运维支持,可充分参考电信业发展,构建适合自身的先进OSS系统。
TMF(电信管理论坛组织) 针对CT、IT行业运营过程,总结全球运营商的运维支持系统发展经验,制定了NGOSS (新一代运营支持系统和软件)系列规范,并被引用为ITU-TM3400 系列标准。NGOSS 提出了一系列的信息模型、文档和代码,其核心内容包含: 数据模型、通信运营图、即插即用组件等。由此形成了一套成熟体系来指导OSS建设,已在国际信息和通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NGOSS体系架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建设一体化的支持系统,进行集约化管理,非常符合ICT的发展方向。通过NGOSS一体化模式与传统OSS模式的对比,笔者认为NGOSS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有利于项目整体进度和最终效果的把控;
(2)以统一的视角构建应用功能模块,便于抓住项目关键核心,可以灵活组织模块功能,有利于保证实际应用的无缝化;
(3)易于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有效保证数据结构的可扩展性;
(4)有效减少项目硬件投资、节约成本。
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依据一体化策略制定电力通信网运维支持系统的典型代表包括:南方电网通信运维管控系统、广东电网智能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以及刚刚上线的国家电网通信综合管理系统。这类基于NGOSS规范开发的运维支持系统,对促进相关单位的通信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信通技术融合发展及其管理水平提升,均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运行现状的分析研究,借鉴公网运营商和电力运营商的先进经验,结合公司管理理念和通信信息行业的最新动向、技术发展趋势,笔者从管理和运维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并寻求解决方案。如文中所提解决方案,可达到的显著受益在于:实现通信信息技术融合,实现管理和技术团队人员精简化、技术高级化的目标,在ICT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建立一套先进可行的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专业人员可直面传输网和交换网的运维业务,既可从多角度监视全网的运行情况,评估设备运行的状态和质量,发现故障和潜在问题,也可掌握全网系统软硬件主要指标如可利用率、性能服务质量等。最终,可提高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的预警分析及维护管理水平,实现电力生产通信网的持续稳定运行,达到主动管理层次。
参考文献
[1] William Melody et 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and Training: A Report by the ESRC Programm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2] 宋俊德.从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到信息通信技术(ICT)[J].当代通信,2005,(2).
[3] 耿卫婷 .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ICT)网络的建设与运营[J].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8年间,总厂领导高度重视、两级干部潜心钻研,经过多少次内外调研、无数次反复推敲,在实践中又进行不断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把制度变成规矩,形成特色
全厂所有专业分成6大门类,13大专业,按照“精二会三”进行考评。员工可以双向原则,喜欢学什么选什么,或者什么专业最需要人来学就选什么,使得人人肩上有指标,千斤重担人人挑。青年职工走上讲堂当老师,培训效果在网上背靠背评估,讲的好的有报酬,也能提升个人绩效,激发了青年职工的学习激情和我要学习的主动性。培训效果和绩效挂钩,绩效又影响薪酬,薪酬又影响下一步的竞争,使得几大模块几大体系全部循环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多系统连动起来互动起来,提升大家的积极性,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二、坚持基层培养,岗位练兵提素质
把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坚持“干部锻炼到基层,人才选拔从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条。选拔有上进心、业务能力好的青年职工配备到职能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年轻干部到环境复杂、条件艰苦的基层岗位工作,承担急、难、险、重工作任务,增强年轻干部的安全生?a、技术管理的实践能力,激发年轻干部扎根一线、积累经验、积聚才干的主动性。
三、采取双向交流,搭建平台促成长
把提升青年职工能力作为干部选任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注重在运维生产主战场培养锻炼青年职工。积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参加集中培训、选送高校进修、攻读工程硕士等形式,促进青年职工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提升工作能力。将实践锻炼中政治坚定、不事张扬、不图虚名、埋头苦干、成绩突出的青年职工,列入拟提拔任用的后备干部,放到相应岗位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后备干部应对复杂问题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
四、抓中坚力量,保人才储备
我们为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都订一个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职工获得最大的发展。让职工在自己职业生涯中设计阶段的目标,一般以3~5年为一个周期,把这个时间内要实现的状态,以具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让职工从“遥远”的规划中看到希望,知道自己怎么样一步步达到最后的目标。
五、引入竞争机制,实践锻炼压担子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制度,跳出“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竞聘工作严格按照制度流程,考察指标量化与泛化结合、刚性与弹性并重,既有学历、岗位、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要求,也有对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软实力的考验,是对竞聘者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检阅。通过对空缺干部岗位的公开竞聘,近三年来,通过公开竞聘,127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个岗位的行家里手,独挡一面,保证了后备干部队伍活力和质量,为总厂各项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建立后备人才库,实现人才良性循环
关键词:管道;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 管道生产管理系统
管道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调运管理、运销计量管理、计划管理、能耗及周转量管理、天然气用气需求预测、日指定、辅助功能、统计报表、SCADA数据采集、对外接口等10 个模块。
1.1 调运管理
实现调度日报的生成,调度指令、场站作业的起草、审批及下达,值班日志的填报,成品油批次计划的起草及下达、收发球管理等功能;实现生产调度过程的监管与控制。
1.2 运销计量管理
从SCADA 系统及相关系统自动获取计量交接数据,并实现管道计量交接数据、气质分析数据、原油化验数据的审核和上报、统计报表的汇总、运销台帐及销售结算单的自动生成。
1.3 计划管理
实现原油、成品油、天然气销售计划的制定、审批及下发及计划完成情况的跟踪分析。
1.4 能耗及周转量管理
实现输油气周转量的自动计算、能耗统计数的上报、自动汇总及报表展现,实现能源统计指标和工艺参数的自动计算。
1.5 天然气用气需求预测
根据历史用气量、气象数据、经济模式等因素预测客户的天然气用气需求,为日指定、销售计划、管输计划等的制定提供支持。
1.6 日指定
根据合同要点进行客户用气日指定管理,实现气田、终端供应量、储气库吞吐能力及客户需求量的综合平衡。
2 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管道生产系统以运行维护管理的最佳实践ITIL(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理念为核心,以先进的运行维护管理平台为手段,开展各项运行维护工作。
2.1 运行维护工作内容
运行维护计划制定:主要包括运行维护工作目录的确定、运行维护工作进度安排、服务级别管理、服务改进计划、成本及费用预算。
日常运行维护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支持、系统巡检、用户培训、软硬件维护及配置及变更管理等。
突发事件处理: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演练、灾备系统建设、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
系统拓展:主要包括新投管道及新建组织机构的系统实施工作。
功能提升:主要包括新功能的开发建设、软硬件平台的升级、系统性能优化等等。
2.2 运行维护流程
以ITIL v3 体系为蓝图,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制定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管理、知识管理等6 个操作流程。
配置管理:指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根据用户的请求完成变更及检验配置项的服务管理流程。变更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础架构或服务的变更而对其进行控制的服务管理流程。事件管理:指对引起或有可能引起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进行处理的管理流程。问题管理:指通过调查分析查明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和防止再次发生的措施,将问题对业务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服务管理流程。管理:是负责计划与实施IT 服务变更的管理流程,通过规范的流程控制服务及测试的过程,确保应用系统的质量。知识管理:是进行知识库内容收集、更新、检索以及知识应用、知识关联的服务管理流程。
2.3 运行维护理论
ITIL 是CCTA(英国国家计算机和电信局)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发的一套IT 服务管理标准库,其将英国各个行业在IT 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归纳起来变成规范,旨在提高IT 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管道生产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在借鉴ITIL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在服务规划、成本控制、年度总结等工作中充分吸收了ITIL 的服务级别管理、能力管理、IT 财务管理、IT 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论,实现了服务成本、服务能力与服务目标(用户需求)的平衡与统筹规划。
2.4 运行维护平台
系统运行维护平台主要包括事件报警平台和运行维护流程管理平台。事件报警平台为HPOpenView 平台中的OVO 和OVIS 软件套件,能够实现系统状态的监控和自动化报警。运行维护流程管理平台主要实现日常运行维护工作的流程化管理。事件报警平台和运行维护流程管理平台通过报表平台进行数据展现,并为帮助台的日常工作提供支持。
2.5 运行维护的实施
以ITIL v3 体系为基础,对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研究,在借鉴最佳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了符合项目实际的运行维护方法论,对运行维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在处理系统变更请求的过程中,项目组根据工作类型的不同对变更管理流程进行了细分,针对新建天然气客户这一类操作的规律性和重复性,制定了新增天然气客户的操作流程,作为变更管理的子流程专门用于新增客户所需完成的基础信息、权限、报表、工作流、数据流等一系列的操作。同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业务发展变化更新完善业务流程,使其运转更加流畅。
通过运用可用性管理、服务级别管理、成本管理与持续性管理,对自身的服务提供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明确了针对不同的服务所能达到的不同级别,同时将各种服务级别与对应的成本关联起来,进一步量化了运行维护工作,也为运行维护工作的考核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宏振. FLUKE744在天然气管道控制系统测试中的应用[J]. 自动化仪表. 2009(07)
[2] 周中.天然气管道防腐问题的探讨[J]. 煤气与热力. 2001(03)
先从一个具体场景看。如果一家企业的开发人员,希望能够更快速地交付IT服务,但却正面对着以下的环境:在企业内部混合着Windows、AIX等操作系统;虚拟化基础架构中并行着vSphere、KVM和Hyper-V等虚拟管理程序;CIO就像个“集邮爱好者”,竟然把微软 Azure、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等都一起用。
如果你是那位开发人员,也请不要惊慌,笔者觉得,此时你所在的企业需要一套能够在复杂的云计算环境下访问并有效管理企业内部所有物理和虚拟基础架构的云管理平台,比如BMC的云生命周期管理 (CLM)解决方案。因为这类云管理平台,一般都具备一些很有用的能力。
虽然不同基础架构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多层的IT系统,但优秀的云管理平台会自动地“学会”如何与其相处。通常,这种云管理平台也会支持一些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和开源的PaaS云平台。实际上,那些开源容器和云平台本身就能够起到让开发人员有效缩短应用程序部署和扩展时间的效果,只不过需要云管理平台充当一次“整合者”的角色。即便是面对各应用支撑系统之间的数据库异构问题,云管理平台也能通过调整配置辅助实现数据库间的信息共享和转换。更关键的是,根据系统负载状况实现访问资源的弹性分配是云管理平台最值得推崇的能力。当具备了以上能力,企业的开发人员在需要以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再受到不同类型基础架构组件的限制。但不要忘记,安全性和合规性同样十分重要。BMC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告诉笔者,他们的云管理平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企业用户保障安全性和合规性。
第一是在排程和变更流程治理方面,每逢企业有重大的云部署项目时,必须遵循组织的程序。如必须遵守物理基础架构审批流程、虚拟基础架构审批流程等。
第二是生产系统中的所有云组件应在企业的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备案,如果缺少这些IT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管理和解决生产系统问题的。
第三是云环境下的系统合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开发系统也必须符合操作标准。在通常情况下,开发系统的数据和知识产权与生产系统一样重要。企业必须不断地为客户提供新的价值和创新体验才能保持竞争力。
【关键词】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5-02
高危孕产妇的妊娠和生产过程存在较大的危险,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1]。现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和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进行研究,探讨加强高危孕产妇妇管理在改善孕产妇生产结局中发挥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和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进行研究,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高危孕妇诊断标准:孕妇存在骨盆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甲亢、并发外科疾病、胎位异常、3次以上人流、生育畸形儿史、先天性心脏病、低龄或高龄初产妇、乙肝等情况。在对照组中,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57±6.23)岁,孕周12~40周,平均孕周(38.76±1.21)周,48例经产妇,72例初产妇。在观察组中,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36±6.45)岁,孕周15~40周,平均孕周(38.17±1.05)周,45例经产妇,75例初产妇。两组高危孕妇的基础临床资料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高危孕妇应用常规高危孕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医务人员实时监测患者的胎动、血压、体重等指标,加强对孕产妇的心理支持,并遵照医嘱给孕产妇使用适宜的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应用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其管理内容有:
1.2.1加强高危孕妇的筛查
建立高危孕妇筛查小组,定期对高危孕妇进行筛查。筛查小组主要有妇产科主治医师、内科医师和护理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高危孕妇筛查工作,并建立高危孕产妇档案,严格根据高危孕产妇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跟踪随访高危孕产妇,保证高危孕产妇得到及时诊治。
1.2.2建立高危孕妇管理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其中,建立健全转院会诊制度的同时,成立高危孕妇急救专家小组,并对各个地区的助产方法和技术进行指导,保证各个地区的助产水平。相关主管部门将高危管理规范制成宣传册,并督促各个医疗机构的妇产科人员学习相关规范,保证加强高危孕妇的管理顺利进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高危孕妇管理考核制度,提高高危孕妇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质量。
1.2.3加强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
孕妇出现不良情绪时,医务人员积极与孕妇沟通,鼓励孕妇,帮助孕妇树立顺利生产的信心。医务人员向孕妇讲解高危妊娠的相关知识和应当注意的事项,嘱咐高危孕妇加强自我管理。医务人员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嘱咐孕妇多食用低钠、高蛋白、高钙、高钾的食物,并合理控制饮食量,保证孕妇体重在合理范围内。护理人员应指导高危孕妇合理休息,并注意采取正确的。医务人员指导高危孕妇自我监测胎动情况,并勤听胎儿胎心,且医务人员应加强临产孕妇的胎心监测,如果发现胎心、胎动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医务人员指导孕产妇每天间歇吸氧,并对高危孕妇补充维生素C和葡萄糖。如果产妇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下腹阵痛的情况,医务人员应指导其卧床,并使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使用对应药物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高危孕妇的分娩结局,统计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无死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危妊娠存在较大的风险,且年龄大于35岁、妊娠3次以上、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以及接触过有害物质、病毒、放射线等情况均可能会引发高危妊娠[2]。以往高危孕妇的管理工作重心均在高危孕妇的临床护理等方面[2]。目前,在以往管理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加强了对高危孕妇的管理,以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且取得的效果较理想[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无死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高危孕妇的筛选工作,建立了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制定了管理规范,并健全了高危孕妇的转院和诊治制度。这些管理措施均有效提高了高危孕妇的管理质量,促使高危孕妇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临床上引发高度危象的原因主要有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并发外科疾病、不良孕史等[5]。对此,医务人员加强对此类不良因素的控制可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医务人员加强对胎动、胎心的监测,能够实时掌握胎儿的情况,且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尽早改善高危孕妇的不良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健全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并控制可能引发危象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翁海霞.对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实施规范管理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08):970-971.
[2] 蔡叶萍,黄书炜,吴爱芳,等.端州区高危妊娠孕妇筛查、监测和管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15(06):813-815.
[3] 王海鸥.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孕期管理对改善其妊娠结局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20(0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