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产运维管理范文

生产运维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产运维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产运维管理

篇1

关键词: 电力通信;通信信息技术;运维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0123-03

依据国家发改委授权,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对雅砻江的水能资源进行开发,全面负责干流22个流域梯级水电厂的建设和管理。为适应公司流域化电力生产运营需求,公司于2009年7月成立流域集控中心(以下简称集控中心),根据国家电网的调度要求和运行计划,对流域各电厂进行运行操作、负荷分配和控制调整等,进而实现对流域电厂的优化调度和远程控制。

1 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介绍

为实现上述目标,集控中心构建了基于不同安全分区的综合自动化业务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水调自动化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十多个系统,并将以上系统与流域电厂的对应系统进行接入。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就是以集控中心作为通信汇聚节点,以各流域电厂为子节点而建立的冗余型电力通信骨干网,从而实现集控中心与流域电厂的综合自动化业务数据对接和交互。

以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为研究对象,经拓扑分析得出:整个电力生产通信网络可视作一个广域网;集控中心和流域电厂拥有各自的数据交换网(业务交换网络和通信主干网络),可视作多个局域网;集控中心和流域电厂交换网之间,为通信传输网(含地面光通信网和近地卫星通信网)。尽管交换网与传输网密不可分地构成了整个生产通信网络,但目前的电力行业传统习惯,将传输网视为通信网络,在专业上划为CT(通信技术)管理范畴,由通信专业人员进行运维管理;将交换网视为计算机网络,划为IT(信息技术)管理范畴,由自动化专业人员进行运维管理。

2 面临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电力生产通信网络,特别是基于电力生产业务对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的认识,笔者参照Gartner 的IT成熟度模型,从技术管理和设备运维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存在下文所述的一些问题,使得目前成熟度层次尚停留在应对阶段。

2.1 管理层面

按照行业习惯,目前针对电力骨干通信网的主要管理方式,均将传输网和交换网划归到不同运行管理单位或部门,由通信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人员分开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机构设置多、人员规模大、运维投入高。同时,整个通信网的资源管理以及运维工作流程也牵涉多部门多专业,在执行业务流转和闭环管理时,效率性和完整性将受影响。相较而言,雅砻江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存在一些显著不同:

(1)目前通信节点不多,传输网通道和部分设备为租用,自建项目较少;

(2)为推进流域化发展,整个电力生产通信网资源由集控中心统筹,相关设备为属地化管理;

(3)专业运维人员精简,集控中心侧虽有通信和自动化专业划分,但同属一个部门,电厂也未单独设立通信管理部门和自动化管理部门,人员同样精简。

因此,如果沿用现有行业习惯形成的管理模式,走CT和IT双层分管路线,很难符合公司集约化的管理思路,也难实现现有生产规模下的高效响应和闭环管理。

2.2 运维层面

在传输网层面,集控中心采用多通道冗余模式,不同通道拥有不同设备厂家提供的专业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如部分电力专网设备纳入了中兴E300网管系统,但各专业网管互不交集,事件独立,告警信息亦各自为政;在交换网层面,尚未建立任何专业网管系统。简言之,无论是传输部分还是交换部分,都未被纳入到一个整体的高级实时运维支持系统(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内,因而各层次是分割状态,运维信息无法关联,下列问题更会逐步浮现:

(1)维护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通常依靠人工巡检或从业务系统反推,对覆盖多专业的完整通信网络暨全网的实时运行情况缺乏全面监测,无法深入综合性业务层面(即从自动化业务到通信业务的全关联);

(2) 对系统设备特别是交换网设备故障、通信网效率下降甚至中断等情况,缺乏预警机制,无法快速实现关联性的故障定位;

(3) 对通信网络资源分布及相关设备性能亦缺乏实时监测手段,更无法形成常态化的深层次分析,如流量统计、趋势分析等。

这些情况将导致维护人员将如同救火队员,一旦发生通信网故障,只能做被动应对处理,无法做到事前防患、有效预警、及时响应的科学管理机制。

3 解决方案的探讨

随着流域电厂的持续开发,电力生产通信网络技术及其系统结构势必日益复杂,通信网络设备种类和数量将逐步增多,繁复的通信网络连接关系,不同品牌的通信网络设备等因素,都给专业技术管理和设备运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寻求可靠高效的技术管理和运行维护解决方案势在必行。基于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的实际管理情况,借鉴目前CT、IT行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解决方案:

3.1 CT与IT融合,初步形成ICT概念的集中化集约化管理格局

在信息化进程中,一个成功的通信网络系统必然将IT与CT这两方面的资源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CT与IT的融合趋势已愈来愈明显。应运而生的ICT,即信息通信技术,就是将两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广义ICT定义了庞大的信息通信系统, 不仅仅是包含了CT和IT的专业技术融合、各自网络融合,还包括了承载的业务融合、管理组织融合以及建设、应用、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

随着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加快,新兴的ICT已成为电力行业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国内部分知名服务商,已开始着手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ICT解决方案,这其中就包含对现有电力通信骨干网的信通技术整合升级,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的成立即为重要的标志环节。

将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视为一个小型化的电力通信骨干网,那么按照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发展水平,将交换网和传输网进行管理和专业的融合就能基本实现狭义ICT概念下的管理格局,为未来的信通化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融合,不应仅仅是在物理层面的层次划分或管理界面上的融合,更多需要考虑在对应的技术管理、应用业务、专业人员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及推动管理平台的建设进程。概括来讲,可采用“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个层次”的面向对象的管理策略:一个核心,是以通信网络事件(如设备告警、资源分配、运维需求等)为管理核心,以此作为管理决策的基础和运维工作的主要内容。两个支撑,是将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的运维支持系统和现有的流程管理服务系统进行耦合,在实现全网监管常态化的前提下,保证触发的通信网事件亦能流转至流程管理系统(如设备故障告警触发业务消缺工单,运维工作完成后回执至流程管理并结票),进而完整完成运维过程,实现闭环管理。三个层次,是在不同维度上,对人员角色分类。如管理层和运维层的明晰划分:管理层以ICT策略、架构、服务管理为领域,其人员对象为技术管理人员;运维层则以系统/设备维护、检修为领域,其人员对象为专业运维人员。又如专业上,可分阶段,先期延续通信和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划分,虽各有分工,但共享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信息,有针对性的管理本专业界面内工作和维护本专业所属设备;随着业务的广泛化常态化复杂化,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逐步实现专业交汇和交叉;最终,将实现CT、IT的全专业融合,并依此为契机,打造精简干练的ICT专业技术队伍。再如,还可细分应急响应层和日常维护层。诸如此类,均可根据管理需求界定。最终,在一体化的通信网运维支持系统中,依据不同人员层次和领域划分,进行系统层面的不同信息展现。

3.2 充分借鉴电信运营商的先进理念,构建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

如前文所述,集控中心尚未针对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含传输部分和交换部分)建立运维支持系统,还无法实现对整个通信网络的多种服务流程类管理。要进一步提高电力生产通信网运维水平至主动级别,保证通信质量及安全稳定性,获取全网一体化标准化的运维支持,可充分参考电信业发展,构建适合自身的先进OSS系统。

TMF(电信管理论坛组织) 针对CT、IT行业运营过程,总结全球运营商的运维支持系统发展经验,制定了NGOSS (新一代运营支持系统和软件)系列规范,并被引用为ITU-TM3400 系列标准。NGOSS 提出了一系列的信息模型、文档和代码,其核心内容包含: 数据模型、通信运营图、即插即用组件等。由此形成了一套成熟体系来指导OSS建设,已在国际信息和通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NGOSS体系架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建设一体化的支持系统,进行集约化管理,非常符合ICT的发展方向。通过NGOSS一体化模式与传统OSS模式的对比,笔者认为NGOSS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有利于项目整体进度和最终效果的把控;

(2)以统一的视角构建应用功能模块,便于抓住项目关键核心,可以灵活组织模块功能,有利于保证实际应用的无缝化;

(3)易于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有效保证数据结构的可扩展性;

(4)有效减少项目硬件投资、节约成本。

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依据一体化策略制定电力通信网运维支持系统的典型代表包括:南方电网通信运维管控系统、广东电网智能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以及刚刚上线的国家电网通信综合管理系统。这类基于NGOSS规范开发的运维支持系统,对促进相关单位的通信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信通技术融合发展及其管理水平提升,均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运行现状的分析研究,借鉴公网运营商和电力运营商的先进经验,结合公司管理理念和通信信息行业的最新动向、技术发展趋势,笔者从管理和运维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并寻求解决方案。如文中所提解决方案,可达到的显著受益在于:实现通信信息技术融合,实现管理和技术团队人员精简化、技术高级化的目标,在ICT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建立一套先进可行的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专业人员可直面传输网和交换网的运维业务,既可从多角度监视全网的运行情况,评估设备运行的状态和质量,发现故障和潜在问题,也可掌握全网系统软硬件主要指标如可利用率、性能服务质量等。最终,可提高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的预警分析及维护管理水平,实现电力生产通信网的持续稳定运行,达到主动管理层次。

参考文献

[1] William Melody et 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and Training: A Report by the ESRC Programm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2] 宋俊德.从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到信息通信技术(ICT)[J].当代通信,2005,(2).

[3] 耿卫婷 .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ICT)网络的建设与运营[J].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篇2

8年间,总厂领导高度重视、两级干部潜心钻研,经过多少次内外调研、无数次反复推敲,在实践中又进行不断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把制度变成规矩,形成特色

全厂所有专业分成6大门类,13大专业,按照“精二会三”进行考评。员工可以双向原则,喜欢学什么选什么,或者什么专业最需要人来学就选什么,使得人人肩上有指标,千斤重担人人挑。青年职工走上讲堂当老师,培训效果在网上背靠背评估,讲的好的有报酬,也能提升个人绩效,激发了青年职工的学习激情和我要学习的主动性。培训效果和绩效挂钩,绩效又影响薪酬,薪酬又影响下一步的竞争,使得几大模块几大体系全部循环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多系统连动起来互动起来,提升大家的积极性,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二、坚持基层培养,岗位练兵提素质

把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坚持“干部锻炼到基层,人才选拔从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条。选拔有上进心、业务能力好的青年职工配备到职能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年轻干部到环境复杂、条件艰苦的基层岗位工作,承担急、难、险、重工作任务,增强年轻干部的安全生?a、技术管理的实践能力,激发年轻干部扎根一线、积累经验、积聚才干的主动性。

三、采取双向交流,搭建平台促成长

把提升青年职工能力作为干部选任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注重在运维生产主战场培养锻炼青年职工。积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参加集中培训、选送高校进修、攻读工程硕士等形式,促进青年职工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提升工作能力。将实践锻炼中政治坚定、不事张扬、不图虚名、埋头苦干、成绩突出的青年职工,列入拟提拔任用的后备干部,放到相应岗位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后备干部应对复杂问题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

四、抓中坚力量,保人才储备

我们为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都订一个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职工获得最大的发展。让职工在自己职业生涯中设计阶段的目标,一般以3~5年为一个周期,把这个时间内要实现的状态,以具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让职工从“遥远”的规划中看到希望,知道自己怎么样一步步达到最后的目标。

五、引入竞争机制,实践锻炼压担子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制度,跳出“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竞聘工作严格按照制度流程,考察指标量化与泛化结合、刚性与弹性并重,既有学历、岗位、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要求,也有对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软实力的考验,是对竞聘者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检阅。通过对空缺干部岗位的公开竞聘,近三年来,通过公开竞聘,127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个岗位的行家里手,独挡一面,保证了后备干部队伍活力和质量,为总厂各项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建立后备人才库,实现人才良性循环

篇3

关键词:管道;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 管道生产管理系统

管道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调运管理、运销计量管理、计划管理、能耗及周转量管理、天然气用气需求预测、日指定、辅助功能、统计报表、SCADA数据采集、对外接口等10 个模块。

1.1 调运管理

实现调度日报的生成,调度指令、场站作业的起草、审批及下达,值班日志的填报,成品油批次计划的起草及下达、收发球管理等功能;实现生产调度过程的监管与控制。

1.2 运销计量管理

从SCADA 系统及相关系统自动获取计量交接数据,并实现管道计量交接数据、气质分析数据、原油化验数据的审核和上报、统计报表的汇总、运销台帐及销售结算单的自动生成。

1.3 计划管理

实现原油、成品油、天然气销售计划的制定、审批及下发及计划完成情况的跟踪分析。

1.4 能耗及周转量管理

实现输油气周转量的自动计算、能耗统计数的上报、自动汇总及报表展现,实现能源统计指标和工艺参数的自动计算。

1.5 天然气用气需求预测

根据历史用气量、气象数据、经济模式等因素预测客户的天然气用气需求,为日指定、销售计划、管输计划等的制定提供支持。

1.6 日指定

根据合同要点进行客户用气日指定管理,实现气田、终端供应量、储气库吞吐能力及客户需求量的综合平衡。

2 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管道生产系统以运行维护管理的最佳实践ITIL(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理念为核心,以先进的运行维护管理平台为手段,开展各项运行维护工作。

2.1 运行维护工作内容

运行维护计划制定:主要包括运行维护工作目录的确定、运行维护工作进度安排、服务级别管理、服务改进计划、成本及费用预算。

日常运行维护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支持、系统巡检、用户培训、软硬件维护及配置及变更管理等。

突发事件处理: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演练、灾备系统建设、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

系统拓展:主要包括新投管道及新建组织机构的系统实施工作。

功能提升:主要包括新功能的开发建设、软硬件平台的升级、系统性能优化等等。

2.2 运行维护流程

以ITIL v3 体系为蓝图,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制定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管理、知识管理等6 个操作流程。

配置管理:指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根据用户的请求完成变更及检验配置项的服务管理流程。变更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础架构或服务的变更而对其进行控制的服务管理流程。事件管理:指对引起或有可能引起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进行处理的管理流程。问题管理:指通过调查分析查明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和防止再次发生的措施,将问题对业务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服务管理流程。管理:是负责计划与实施IT 服务变更的管理流程,通过规范的流程控制服务及测试的过程,确保应用系统的质量。知识管理:是进行知识库内容收集、更新、检索以及知识应用、知识关联的服务管理流程。

2.3 运行维护理论

ITIL 是CCTA(英国国家计算机和电信局)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发的一套IT 服务管理标准库,其将英国各个行业在IT 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归纳起来变成规范,旨在提高IT 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管道生产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在借鉴ITIL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在服务规划、成本控制、年度总结等工作中充分吸收了ITIL 的服务级别管理、能力管理、IT 财务管理、IT 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论,实现了服务成本、服务能力与服务目标(用户需求)的平衡与统筹规划。

2.4 运行维护平台

系统运行维护平台主要包括事件报警平台和运行维护流程管理平台。事件报警平台为HPOpenView 平台中的OVO 和OVIS 软件套件,能够实现系统状态的监控和自动化报警。运行维护流程管理平台主要实现日常运行维护工作的流程化管理。事件报警平台和运行维护流程管理平台通过报表平台进行数据展现,并为帮助台的日常工作提供支持。

2.5 运行维护的实施

以ITIL v3 体系为基础,对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研究,在借鉴最佳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了符合项目实际的运行维护方法论,对运行维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在处理系统变更请求的过程中,项目组根据工作类型的不同对变更管理流程进行了细分,针对新建天然气客户这一类操作的规律性和重复性,制定了新增天然气客户的操作流程,作为变更管理的子流程专门用于新增客户所需完成的基础信息、权限、报表、工作流、数据流等一系列的操作。同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业务发展变化更新完善业务流程,使其运转更加流畅。

通过运用可用性管理、服务级别管理、成本管理与持续性管理,对自身的服务提供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明确了针对不同的服务所能达到的不同级别,同时将各种服务级别与对应的成本关联起来,进一步量化了运行维护工作,也为运行维护工作的考核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宏振. FLUKE744在天然气管道控制系统测试中的应用[J]. 自动化仪表. 2009(07)

[2] 周中.天然气管道防腐问题的探讨[J]. 煤气与热力. 2001(03)

篇4

先从一个具体场景看。如果一家企业的开发人员,希望能够更快速地交付IT服务,但却正面对着以下的环境:在企业内部混合着Windows、AIX等操作系统;虚拟化基础架构中并行着vSphere、KVM和Hyper-V等虚拟管理程序;CIO就像个“集邮爱好者”,竟然把微软 Azure、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等都一起用。

如果你是那位开发人员,也请不要惊慌,笔者觉得,此时你所在的企业需要一套能够在复杂的云计算环境下访问并有效管理企业内部所有物理和虚拟基础架构的云管理平台,比如BMC的云生命周期管理 (CLM)解决方案。因为这类云管理平台,一般都具备一些很有用的能力。

虽然不同基础架构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多层的IT系统,但优秀的云管理平台会自动地“学会”如何与其相处。通常,这种云管理平台也会支持一些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和开源的PaaS云平台。实际上,那些开源容器和云平台本身就能够起到让开发人员有效缩短应用程序部署和扩展时间的效果,只不过需要云管理平台充当一次“整合者”的角色。即便是面对各应用支撑系统之间的数据库异构问题,云管理平台也能通过调整配置辅助实现数据库间的信息共享和转换。更关键的是,根据系统负载状况实现访问资源的弹性分配是云管理平台最值得推崇的能力。当具备了以上能力,企业的开发人员在需要以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再受到不同类型基础架构组件的限制。但不要忘记,安全性和合规性同样十分重要。BMC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告诉笔者,他们的云管理平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企业用户保障安全性和合规性。

第一是在排程和变更流程治理方面,每逢企业有重大的云部署项目时,必须遵循组织的程序。如必须遵守物理基础架构审批流程、虚拟基础架构审批流程等。

第二是生产系统中的所有云组件应在企业的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备案,如果缺少这些IT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管理和解决生产系统问题的。

第三是云环境下的系统合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开发系统也必须符合操作标准。在通常情况下,开发系统的数据和知识产权与生产系统一样重要。企业必须不断地为客户提供新的价值和创新体验才能保持竞争力。

篇5

【关键词】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5-02

高危孕产妇的妊娠和生产过程存在较大的危险,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1]。现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和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进行研究,探讨加强高危孕产妇妇管理在改善孕产妇生产结局中发挥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和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进行研究,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高危孕妇诊断标准:孕妇存在骨盆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甲亢、并发外科疾病、胎位异常、3次以上人流、生育畸形儿史、先天性心脏病、低龄或高龄初产妇、乙肝等情况。在对照组中,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57±6.23)岁,孕周12~40周,平均孕周(38.76±1.21)周,48例经产妇,72例初产妇。在观察组中,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36±6.45)岁,孕周15~40周,平均孕周(38.17±1.05)周,45例经产妇,75例初产妇。两组高危孕妇的基础临床资料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高危孕妇应用常规高危孕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医务人员实时监测患者的胎动、血压、体重等指标,加强对孕产妇的心理支持,并遵照医嘱给孕产妇使用适宜的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应用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其管理内容有:

1.2.1加强高危孕妇的筛查

建立高危孕妇筛查小组,定期对高危孕妇进行筛查。筛查小组主要有妇产科主治医师、内科医师和护理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高危孕妇筛查工作,并建立高危孕产妇档案,严格根据高危孕产妇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跟踪随访高危孕产妇,保证高危孕产妇得到及时诊治。

1.2.2建立高危孕妇管理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其中,建立健全转院会诊制度的同时,成立高危孕妇急救专家小组,并对各个地区的助产方法和技术进行指导,保证各个地区的助产水平。相关主管部门将高危管理规范制成宣传册,并督促各个医疗机构的妇产科人员学习相关规范,保证加强高危孕妇的管理顺利进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高危孕妇管理考核制度,提高高危孕妇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质量。

1.2.3加强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

孕妇出现不良情绪时,医务人员积极与孕妇沟通,鼓励孕妇,帮助孕妇树立顺利生产的信心。医务人员向孕妇讲解高危妊娠的相关知识和应当注意的事项,嘱咐高危孕妇加强自我管理。医务人员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嘱咐孕妇多食用低钠、高蛋白、高钙、高钾的食物,并合理控制饮食量,保证孕妇体重在合理范围内。护理人员应指导高危孕妇合理休息,并注意采取正确的。医务人员指导高危孕妇自我监测胎动情况,并勤听胎儿胎心,且医务人员应加强临产孕妇的胎心监测,如果发现胎心、胎动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医务人员指导孕产妇每天间歇吸氧,并对高危孕妇补充维生素C和葡萄糖。如果产妇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下腹阵痛的情况,医务人员应指导其卧床,并使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使用对应药物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高危孕妇的分娩结局,统计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无死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危妊娠存在较大的风险,且年龄大于35岁、妊娠3次以上、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以及接触过有害物质、病毒、放射线等情况均可能会引发高危妊娠[2]。以往高危孕妇的管理工作重心均在高危孕妇的临床护理等方面[2]。目前,在以往管理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加强了对高危孕妇的管理,以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且取得的效果较理想[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无死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高危孕妇的筛选工作,建立了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制定了管理规范,并健全了高危孕妇的转院和诊治制度。这些管理措施均有效提高了高危孕妇的管理质量,促使高危孕妇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临床上引发高度危象的原因主要有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并发外科疾病、不良孕史等[5]。对此,医务人员加强对此类不良因素的控制可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医务人员加强对胎动、胎心的监测,能够实时掌握胎儿的情况,且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尽早改善高危孕妇的不良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健全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并控制可能引发危象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翁海霞.对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实施规范管理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08):970-971.

[2] 蔡叶萍,黄书炜,吴爱芳,等.端州区高危妊娠孕妇筛查、监测和管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15(06):813-815.

[3] 王海鸥.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孕期管理对改善其妊娠结局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20(07):124-125.

篇6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改革;三维方法论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面向实战的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生产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国内外许多大学在此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典型案例分析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但限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和水平,完全采用案例教学不太可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探索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妥善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善教学效果。

二、《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内容庞杂且教学时间有限。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运营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管理内容不仅很多且跨越多个部门,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掌握各门学科的管理知识,还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想能将各种知识统筹运用于生产运营管理活动中。此外,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本学科的实践和理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生产(JIT)、最优生产(OP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S)、企业流程重组(BPR)、精细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等。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就必须反映这些最新的成果。但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课程涉及的范围太宽,内容太庞杂。因此,如何在保持课程原有核心内容的同时,又能较全面地将当前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介绍给学生,这是应当进行认真权衡的。另外,《生产运营管理》又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安排下,不仅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偏重于制造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割裂开来。我们知道,生产运营管理是对组织中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本课程的对象既包括制造业又包括服务业。而现有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更多的则是偏重于对制造业运营管理的研究,对服务业研究的相对较少也较晚。但不能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因此不论从学生的就业方面还是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关内容都不应该有所偏颇,而应同等对待,而且对于一些普适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容,在教学中也不应割裂开来,而应进行有机的整合。

(三)侧重于理论、模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训练。《生产运营管理》作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中,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实用性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更多的是将原来的教学教案用PPT的形式进行展示罢了,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而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不能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而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

《生产运营管理》发展到今天,其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得这门学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手段的选用会更加先进合理。因此,根据本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科的发展趋势,笔者提出本课程分别在时间分配上、内容安排上和教学方法选用上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

(一)时间维。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且与实践密切相关,遵循人们“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学习”的认识事物和学习的规律,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时间分配上,力求做到时间先后顺序和时间长短要与内容相互匹配。

1、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组织学生去工商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增加学生对工商企业的感性认识,以消除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陌生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安排3周时间,包括直接参观企业和请专家或学者做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生产运营知识的应用。

2、在课堂教学时间内,以理论讲解为主,上机和实验为辅。如在我校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总学时为48学时,安排课堂教学38学时,上机实验10学时,同时同步利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适当安排学生自己去实际企业场所进行观察和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体会。

3、在学习完生产运营管理的理论内容后,适当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如我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程的学期结束前一周,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学生除了对所用理论进行更为详尽的学习外,还提高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4、在后续的学习阶段,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更多的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活动。如由学院组织的ERP模拟沙盘比赛,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实战演练,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时间长短根据比赛的结果定,在没被淘汰前一直都处于模拟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另外,毕业前的毕业实习,一般是6周,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工商企业,直接在现场运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内容维。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满足教学内容的详略及全面性要求,又要兼顾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相互联系。

1、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力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在以制造业理论为主的基础上,尽量增加服务业的内容,同时补充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最新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服务业的产值占我国GDP的40.2%,服务业劳动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4%。因此,不论是考虑学生的就业还是考虑理论的完整性,教学中除了讲授已经成熟的制造业相关理论外,还应补充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同时,考虑到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可能并不成熟和完善,系统性也相对比较欠缺,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更多地领悟其中的要义和知识点。

2、在实践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积极参与实践为主,被动学习为辅。由于本门课程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进行实践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认识实习阶段的参观企业和听报告、理论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工商企业实际现场的观察分析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自愿参加的ERP模拟沙盘比赛的模拟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

3、在教材选用上,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选择一本较好的参考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2006年6月第二版的MBA核心课程教材《生产运作管理》,较符合本科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要求,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补充。

(三)方法维。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尝试多种方式和方法的混合运用,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1、认识实习中的参观企业和听报告。认识实习中安排学生参观企业进行直接实践活动,同时请知名的企业专家或学者给学生做生产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题报告,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课堂讲授。教师讲授是本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但限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的匮乏,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基本的概念和内容讲透。例如,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以身边的或时事新闻或耳熟能详的企事业小案例来讲解概念和术语,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另外,在教学工具的选用上,教师应该把板书和PPT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内容,要多写黑板,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另外,对于课堂上新理论、新方法的讲授及引用案例,为了节约时间和交代清楚背景资料,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学影像直观地再现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和课后的自行参观企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案例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预先把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包括背景资料、讨论的重点内容、讨论的形式和时间安排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查找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案例的相关信息有较全面的把握,以便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的初衷。由于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案例讨论课以组织2~3次为好。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服务业理论的应用,可以适当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服务企业自行进行参观,再结合所学理论写出相应的小论文。例如,在学到设施布置的内容后,在周末或法定假日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了解或调查的形式对一个大型的商场或超市的布置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对其布置中合理的部分进行分析点评。通过自行参观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所学理论在企业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应用所学理论去进行解决。这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既廉价又方便的实践学习机会。

4、上机实验与课程设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安排10学时的上机实验时间。主要内容有: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软件求解运输问题的选址问题;用“反复试验法”制订综合生产计划;用EXCEL进行MRP的制订等内容。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强化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解决生产运营管理问题的方法。此后,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时间为1周的课程设计,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可以采集某些企业的实际案例数据,让学生们自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内容。例如,给出关于某企业的有关生产计划的数据,让学生应用EXCEL进行计算,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制订企业的MRP。课程设计的难度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自行决定。例如,我们给定的约束条件的难度是依次递增的,依次为:不考虑能力限制的MRP的制定;考虑能力限制并追求运行总费用最小化情况下的MRP的制定;既考虑能力限制又考虑最终物料订货的批量约束并追求运行总费用最小化情况下的MRP的制定等。最后,学生需要提交关于整个设计过程的课程设计报告的纸质和电子文档,这份文档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业的一个成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再学习增加一点砝码。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系统问题的能力。

5、模拟实验。通过模拟软件来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这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管理学习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训,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如,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对抗实验等。目前,我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一期校内的ERP模拟沙盘比赛的实训,并由胜出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比赛,其中我院工商系的同学在“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及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苏省总决赛中,获得了冠军,并在代表江苏赛区的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模拟实验的训练,在模拟环境中运用生产运营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6、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往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应采用多种方式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日常考核中,对于概念、理论等知识的理解,如概念要点、知识要点、模型的计算等内容,让学生做一定的习题和练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主要以实践调查分析论文的形式或上机实验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期末考试中,主要以计算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等考核为主,综合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学院学报,2004.24.4.

篇7

关键词:围生期 健康管理 产妇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围生期是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出于此时期的孕产妇生理心理问题特别突出,如何提高围生期母婴生命质量并达到圆满结局,一直是产科医疗研究的重要课题。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管理,可以适当消除产妇围生期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提高新生儿的质量。本研究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建档接受产检并分娩的100名产妇进行不同方式的围生期教育指导,旨在探讨围生期健康管理对产妇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先将具体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建档接受产检并分娩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50例,于我院孕妇大学接受全面系统的产前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及围生期常规护理外,并接受围生期健康教育管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50例,产前于我院门诊接受基本健康知识教育及围生期常规护理。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22-35岁;②孕期身体健康、精神状态正常、无妊娠并发症及内科合并症;③预测胎儿体重为(3500±250)g(根据产前末次超声检查提示的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腹围进行计算)。[1]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组 除按常规于我院孕妇大学接受全面系统的产前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外,由一名护师进行综合健康管理教育。方案如下:①产前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孕期科学饮食、营养搭配、活动及休息的指导,如孕早期应补充叶酸,餐后适度运动0.5h等,讲解各时期胎动的不同特点,建议孕妇注意监测胎动,避免出现胎儿窒息的现象。向孕妇进行孕期妊娠生理变化的讲解并向其详细介绍分娩过程,强调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可影响孕产妇分娩的进展和结局,例如焦虑使产妇子宫收缩乏力、增加疼痛敏感性,加重产妇的恐惧和焦虑感,导致产程延长,孕妇产后出血和胎儿窘迫等。[2]减轻其分娩恐惧及心理压力。讲解孕期卫生与保健知识,避免出现尿路感染及肿块,强调定期产检的必要性。告知孕妇应密切观察有无双下肢水肿、阵发性头痛、腹痛、头晕、阴道流血流液等情况,谨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流产、先兆早产等高危症状的发生,出现突发状况及时来院就诊。孕晚期告知孕妇及家属提前准备好分娩所需物品,指导孕妇如何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生理反应,对见红、破水、规律性腹痛有一定的认知与正确的理解,及时入院待产。②待产时详细讲解各产程基本知识和不同特点,在不同产程中如何配合及注意事项。建议产妇进半流食,及时小便,排空大便,促进产程进展。规律宫缩后按摩子宫以减轻宫缩痛。③产时指导孕妇如何利用呼吸法镇痛以及保持体力,密切监测产妇的各项生理指标,关注心理变化,不断安慰鼓励孕妇,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对分娩的害怕焦虑等情绪,使其建立信心,顺利完成分娩。对于出现剖宫产指征的孕妇,做好剖宫产术前准备。④产后及时告知新生儿健康状况,指导其进行母婴接触。医护人员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指导产妇应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营养丰富的饮食,服用铁剂和钙剂。指导母乳喂养,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出现异常如何处理,由护士协助母亲为新生儿吸吮,指导产妇自我护理与保健。密切观察产妇心理变化,给予持续心理疏导,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⑤出院后向产妇进行产褥期自我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的宣教。产妇应注意休息,及早下床,注意个人卫生,每日清洁外阴,预防产褥期感染等疾病,合理安排性生活,做好避孕措施,尤其是剖宫产术后的产妇,两年内注意避孕。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从哭声、大小便中判断新生儿是否出现异常,如何逐步增加喂奶次数,每日给新生儿在38℃水温下沐浴1次,沐浴后用安尔碘棉签清洁脐部,保持脐带干燥清洁,避免大小便污染。换尿布时用温水擦净臀部并用鞣酸软膏擦涂臀部,预防红臀等。建议产妇产后42天进行门诊产后回查,专业人员做好随访工作,提供24h热线电话,提醒产妇办理婴儿出生证明及婴儿预防接种手续,指导并帮助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1.3.2 对照组 于我院门诊接受产前基本健康知识教育,入院后常规产程观察及护理,未进行围生期健康管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根据资料性质分别采用t检验及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负性情绪明显较少,生活质量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2。

表2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注: = 9.244, P < 0.05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注: = 9.208, P < 0.05

3. 讨论

分娩对产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应激反应,产妇缺乏分娩的相关知识,对产妇做好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围生期对初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对提高孕产妇及其家属们改善相关行为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增强围生保健意识,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专业有效的健康管理对孕产妇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均有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生负性情绪的孕产妇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围生期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管理,可降低孕产妇负性情绪的产生率,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病率。研究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围生期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管理,可显著提高孕产妇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进入21世纪,卫生保健工作的中心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在围生期关注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其进行健康管理,有助于孕产妇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念,消除其对分娩的恐惧焦虑心理,减轻其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围生期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生期健康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孕产妇产生负性情绪比例较小,生活质量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围生期对孕产妇健康管理可有效消除孕妇负性情绪,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展,张雪茹,于欣等.围生期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影响的研究[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3):320-322.

[2] Dunkel Schetter C,Tanner L.Anxiety, depression and stress in pregnancy: implications for mothers, children, research, and practice[J].Curr Opin Psychiatry,2012,25(2):141-148.

[3]张海红,产前产后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观察,健康教育:2012,50(26):121-122.

篇8

一、 加强宣传,形成“上下一致,只争朝夕”的推进氛围

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上新台阶目标,需要全体上下在观念上的认同与行动上的自觉。经过年度工作会议和局领导的大力宣贯,这一目标已经为全体员工所知,但知不等于行,行不等于果。因此,运用各种场所和机会进行宣讲,开展讨论和撰写论文,各个专业也围绕目标制定专门方案,都是为确保知而后行。必须把建设目标形成方案,落实为阶段性的目标,落实为每月、每周的工作,才能检查工作进度和效果,才能不虚度2011年,尝到“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的踏实成果。

二、 加强评价、考核,细化落实设备管理的安全责任

实现“上新台阶”建设目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执行,需要推进运行分析,还需要规范资料管理、规范设备巡视的开展,缺陷的处理等,这些都必须有人负责落实。

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措施,目标等于零;没有检查,措施等于零;没有追究,检查等于零。在明确目标、措施、职责这些被乘数后,对岗位的评价、考核就是全部努力成果的最后一个乘数,是满分与零分的最后转折点。

在细分岗位职责明确后,没有一套设备运行的评价方法,就没有对比,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打击其积极性,对工作的结果也没有了控制力。按“比、学、赶”思路,首先要完善比的方式、方法。

如何“比”各个所、所长、运行组长、员工的工作优劣?--设备管理的首末位奖惩。作为设备运行单位,首先就是把设备运行的指标高低以及过程管理的评分高低,与所、所长、组长、员工年度评价挂钩。一是尝试季度的设备运行质量评比积分,根据调度日报和日常抽查,形成各所、个人的排名,对首名奖励,对末位的个人、供电所给予“黄牌”警告。二是开展半年一次的综合的运行查评,对首末位的所和所长进行奖惩。促使所长等主要负责人自觉努力改善运行管理、运行培训、运行分析等各方面工作,克服“踢一下,动一下”的等、靠、要现象。

三、加强指标提升建设,形成可以量化的工作指引

设备运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任何工作总有数量化的评价方式,设备运行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现,包括线损率,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指标,包括跳闸率,故障率等。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上新台阶,必然要求指标“上新台阶”,这取决于我们“上台阶”的业务管理水平和设备健康水平。因此,必须明确哪些是关键的主要的评价指标,分析影响指标优劣的管理、设备两方面的因素,在管理制度、配网改造方面明确需要采取的针对措施,双管齐下落实年度计划并分步实施。

四、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规划和严厉的执行。

在工作量巨增的情况下,没有完善的制度群,就无法规范人的各种无序行为,清城局500多名员工就无法形成安全生产管理上台阶的合力。安全生产制度群建设要有效,首先要全面承接南网、省公司的要求,结合自身进行制度群建设的“需求分析”,明确需要完善的主要方面;其次,有了明确的建设目标,采用借鉴和消化的方式,编制符合自身的制度内容,并在试行适当时间后进行修编。

在事故学习中,我们常常感叹的是100分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敷衍应付、层层衰减,最终只有90分或0分。因此“排头兵”的制度必须有严厉的监督、执行力度。例如,新加坡历史上有突出的不洁行为―常有人在电梯间小便,为此采取了被认为严厉、不近人情的措施:在电梯间安装摄像机,凡被拍摄违反者均在电视台公开播放并处巨额罚款,而今新加坡人们养成爱护环境的文明习惯,花园城市享誉世界。员工形成严守规范的习惯,才能够确保“上台阶”的效果。

五、加强班组队伍建设,形成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再雄伟的目标,再精良的装备,没有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支撑,等同“海市蜃楼”和“纸老虎”。但是,仅仅依靠局的培训,无法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安全生产人员的素质,关键是依靠班组自觉培训和员工自觉学习。主网设备管理部门的技术考试成绩优异,与他们平时注重通过考试来引导员工自觉学习也有很大关系。此外,香港的警察部队等也推行进阶考试。

可见,通过考试引导员工的学习,促使员工学习的内容符合企业的利益,,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因此,定期在局内部组织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的考试,以及结合中高级工考评等外部的技能评价手段,作为引导员工“我要学”和促进所层面的培训的有力措施。

六、加强资料和现场建设,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的亮点

设备资料和现场建设体现了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排头兵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设备资料和现场建设。

篇9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91-01

高危孕产妇是影响产科质量的一个直接因素。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实施,农村住院分娩、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好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制订干预措施,采取有效手段,使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孕产妇能按其危险程度得到不同的健康医疗服务,改善妊娠结局,有效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至关重要。

1存在的问题

对我县1981年1月~2004年12月56例孕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显示存在如下问题:

1.1学历因素 基层妇幼卫生专业人员学历层次低,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偏低。全县基层妇幼人员106人,大专以上学历8人,中专68人,高中30人。对高危妊娠分类,特别是产时高危仍有偏差,识别高危能力低。

1.2经济因素 受山区经济制约,人们健康意识淡薄,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表现在孕期不到医院产前检查或检查次数少,造成高危孕产妇的漏管漏监。

1.3漏报现象严重 高危孕产妇的漏管、漏监、漏报现象仍较严重。从我县2003年度对全县孕产妇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危孕产妇漏报率达56%,产时高危漏报占80%。

1.4救治不及时 随着卫生经济体制的改革,乡镇卫生院为追求经济效益有滞留高危孕产妇现象,致使严重高危孕产妇得不到相应的医疗救治。

1.5人口不足 基层妇幼人员严重不足,装备不到位。我县27个基层卫生院中7个卫生院只有1名妇幼保健人员,卫生院产科抢救基本设备不足,造成就地抢救措施不得力。

1.6缺乏救急交通工具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加上大多数基层卫生院没有运送孕产妇尤其是急救病人的车辆,致使一些孕产妇、新生儿失去抢救的机会。孕产妇死亡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死亡地点在途中、家中,基层卫生院占59%。

2干预策略

2.1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制订完善的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工作常规,保证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用筛查、登记、监护、转诊、随访等方式,使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高危孕产妇按其危险程度得到不同的保健医疗服务。解决妇幼保健人员、保健员报酬,使高危孕产妇监护管理到位。

2.2抓好人员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分期、分级培训妇幼人员、保健员、接生员,学习高危孕产妇尤其是产时高危的定义、分类、管理程序,推广适宜技术,强化产科出血防治,进一步提高她们识别高危特别是产时高危的能力,使高危孕产妇能得到及时的监护、转诊、治疗和救助。

2.3加强县、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卫生院产科建设。争取政府、财政和外援的支持,特别是政府向基层政策性倾斜,加大投入增添基本设备和必要的产科抢救设备,提高机构应急能力,建立、健全产科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孕产妇和围产儿抢救措施。建立和完善县级中心孕产妇急救中心,建设绿色生命通道,使区域内发生的高危孕产妇特别是产时高危能被及时就地抢救,从而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2.4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计划外孕产妇的管理,发挥卫生部门的技术优势,与计划生育部门密切合作,调动计划生育人员和保健员、接生员的积极性,将流动人口孕产妇逐个登记建册,进行高危筛查、监护、转诊,并在收费上给予一定优惠。

2.5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各种传媒、板报、宣传资料,开设孕妇学校、科学育儿学校和人际交流等手段,广泛宣传妇幼保健孕期保健知识,把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到每一个家庭。

2.6发挥县保健院对基层妇幼的业务指导作用,定期派出产、儿科技术骨干,深入基层调查分析,针对影响我县孕产妇、围产儿死亡主要因素提出对策。

2.7购置孕产妇急救的交通工具,减少因缺乏交通工具而致的孕产妇死亡。

篇10

[关键词]变电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76-01

1 概述

变电运维是电力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变电生产中要同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打交道,因此要经常查询设备参数及设备使用状态。同时,生产中变电运维人员还要定期向局内有关生产主管部门上报各种生产报表,这些日常生产管理工作繁而杂。变电运维人员所要收集、整理、归类、查找的信息量非常大,容易造成信息的遗忘、丢失,从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 系统网络结构

变电运维系统按分布式系统设计,在各变电站及变电工区分别建立局域网系统,变电站与工区之间定期交换运维、设备、缺陷等方面的信息,一方面保证变电站、工区系统的工作运维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变电站与工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借助数据库的复制功能来完成。同时考虑到现有的通信条件,系统之间采用了事务复制技术。

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安装在变电站内,实现值班的微机化管理,也可安装在变电工区、电力局、供电局或中心集控站,便于对其所属各变电站的运维情况和设备进行统一管理,以供有关生产、管理部门的领导及时了解现场实际情况等。

3 系统总体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运维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变电运维管理水平,系统设计从实用性出发,将变电运维的主体业务分由四个功能模块完成,分别是设备管理、运维管理、班组管理和安全管理。

3.1 设备管理

针对变电站运维管理及维护的需求,设备管理规范、系统、完备地提供了设备台帐管理、缺陷管理、定级管理及检修管理等功能。其帐管理包括一、二次设备台帐管理、变电站台帐管理、设备报表管理等功能,可以方便、灵活地对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铭牌参数、所属间隔单元、投运日期等进行登录、查询与统计。

缺陷管理模块用于完成缺陷登记、消缺处理、缺陷查询、缺陷月报、缺陷统计汇总等功能,运维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变电站设备的完好率、消缺率等重要指标。设备的定级管理可根据设备发生的缺陷和消缺情况对其进行自动或手动定级报表。并可对已经定级的设备进行分类查询、统计,形成定级报表。

作为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检修管理主要完成检修记录、检修周期统计、查询等功能。其中检修到期、预期提示功能可根据设备的检修周期和上次检修时间,对快到期和已到期的设备进行提示,以便安排生产。

3.2 运维管理

以变电站值班人员的日常工作为核心,运维管理提供了运维日志管理、运维记录查询、记录簿管理、运维维护管理等功能。运维日志系统包括交接班签名、交接班小结,其中操作票记录、工作票记录、缺陷记录、停电申请记录、事故记录、开关跳闸记录等记录簿,由运维日志自动分解入库。运维日志的这种自动分解入库功能一方面可省去大量的记录簿录入工作,大大减轻运维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同一数据多次重复录入造成的数据不一致问题。利用运维记录查询模块,可随时了解工作票、操作票执行情况、设备缺陷情况以及防误闭锁和开关跳闸等情况,另外,亦可方便地进行运维日志查询、停电申请查询、事故记录查询等。变电运维报表模块可根据用户提出的具体要求,提供各种报表输出,例如变电运维月报、继电保护运维月报,并联电容器投切情况报表、主变分接头调整情况表,变电运维统计年报等。

3.3 班组管理

班组是企业直接组织职工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单位,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线,担负着企业设备的直接操作、维护管理等任务。企业班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兴衰。系统中班组管理模块是为完善班组的现代化建设而设计,不仅适用于变电站,也适合其他部门的生产班组。该模块包括班组日常管理、岗位培训管理、考勤管理、规章制度管理以及质量(QC)管理等。

3.4 安全管理

现代大型电网一旦发生事故或故障,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给电力部门本身造成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因此,保障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安全管理是面向班组设计的,主要用于对班组的各项安全活动、安全措施以及安全事故等进行管理。它包括安全记录管理、安全记录牌管理、安全工器具管理、安措管理、一类障碍事故管理、安全事故管理等功能模块。

班组的各种安全记录(如安全活动记录、安全教育记录、安全考试记录、安全计划总结记录等)的录入、查询与统计由安全记录管理模块完成。一类障碍事故管理主要用于一类障碍事故原因、事故报告、事故派生情况、事故损坏设备以及不正确保护动作情况等的登录与查询。安措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管理、人身伤亡事故的登记与查询功能等分别由安措管理和安全事故管理两个功能模块完成。

4 系统主要特点

4.1 运维日志自动分解

变电运维日志是日常工作的流水帐,在本系统中,采用分类短语的方法记入。它是变电运维数据的重要入口。运维日志在自动分解入库功能可在运维日志形成的同时,自动将其内容分解归库,一方面可省去同一数据多次录入的重复性劳动,减轻运维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亦可有效地防止信息遗忘、丢失所造成的数据不一致及管理上的混乱。

4.2 面向班组的系统设计

目前,国内一些地区供电企业已建立了全局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含有生产管理子系统,但多数生产管理子系统规模较小,未能将变电站的日常工作纳入系统,未能从基本班组工作入手,未能实现变电站远程数据库连接。常规的方法是:变电站的运维人员先将运维数据(包括母线电压,变压器有功、无功功率,设备缺陷等)记录在办公用的各种纸质的表格上,然后定期上报工区或局内相关的管理科室,再由相关人员将这些表格数据录入计算机,以供各种统计、分析与查询。显然,这种工作方式根本不能减轻生产第一线班组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这种管理系统的数据不全(仅含报表中提供的数据),实时性较差,难以满足电力系统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考虑到上述情况,我们在系统设计时采取了面向班组,面向基础数据的思想,通过站端运维日志的自动分解,RTU实时数据截取,以及运维人员少量手工输入(如设备的铭牌参数等)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运维数据及设备相关的基础数据,全部入库。然后通过远程数据连接,工区或局领导可随时查看各变电站生产运维情况,如缺陷率、消缺率、电压合格率、两票合格率等。显然这对于提高整个变电运维的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4.3 系统开放性

系统的设计从分析输变电企业的生产过程入手,对生产中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分解出基础数据信息和派生信息,然后采用“自上而下”方法进行数据规划、编码,构造一个统一数据平台。只要企业不脱离生产,这个平台就是稳定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数据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不仅可使现已投运的变电运维管理信息系统与即将投运的变电检修和线路管理系统实现无缝连接,而且能保证与其他公司产品的有机连接。比如要调用一个设备的信息,只需传递2个参数(设备号和信息分类代码)。显然,系统的这种开放性可有效地解决与其他厂家的产品配合使用时数据的共享问题。

5 结束语

变电运维管理信息系统从实用性出发,采取面向基础数据、面向班组的设计思想,以主体业务组织系统。系统的分布式结构、运维日志的自动分解入库、RTU实时数据截取、操作票自动开票以及模拟操作等功能,使变电运维、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大为减轻。随着变电检修管理和线路管理的开发相继完成,将构成一功能完备的输变电运维和生产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必将使输供电企业的运维及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凤书,等.电力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篇11

关键词:变电专业化管理;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152

变电专业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全面性的变电管理工作,因此只有管理人员对于运维一体化模式进行恰当的应用,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期待变电管理实际效果的有效提升。

1 运维一体化模式简析

运维一体化模式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模式重要性、模式预期效益、模式实施背景、模式实施原则等方面出发,对于运维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分析。

1.1 模式重要性

运维一体化模式有着很高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本身是“大检修”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在我国变电系统一体化管理过程中,电网运行工作的整体模式将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化,来达到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的目的才是保持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其次,运维一体化模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能够对于电力系统的电网结构和运行状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能够为今后变电管理工作的进步提供一个相对成熟的模板,最终能够期待在这一模板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电网发展实际情况的变电运维模式。

1.2 模式预期效益

运维一体化模式可以带来很高的预期效益。通常来说电力企业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优化生产工作流程,并且能够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最终为设备健康水平的概率和达成相关生产指标起到重要的助力。其次,在对于模式预期效益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得系统的各类成本更低,并且设备的可靠性等指标得到不断的优化。与此同时,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还能够在为电力企业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顺利的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和安全效益,因此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模式实施背景

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有着必要的前提。由于运维一体化实施的背景是在传统变电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的突显出来的情况下,在现代化、自动化生产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只有更加先进的变电管理模式才能够促进工作人员更加及时的发现变电缺陷并且对其进行处理。其次,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也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设备缺陷和提升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实际的厂家依赖程度,从而能够减少变电管理所带来的实际工作压力。

1.4 模式实施原则

运维一体化模式需要遵循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才可以实行。一般而言在运维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遵循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原则来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达到释放劳动生产力、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的效果。其次,在对于模式实施原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可以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需要来开展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检修人员转岗,从而能够更加高效的实施一岗多能、一专多能复合型“运检双能”人才培养流程。最终能够更好地满足电网精益生产的实际需要。

2 变电专业化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

变电专业化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需要从许多方面着手,以下从合理确定管理范围、设置可行的管理目标、坚持逐步推广原则、增强管理标准化水平等方面出发,对于变电专业化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1 合理确定管理范围

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的第一步是合理的确定管理范围。电力企业在合理确定管理范围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于变电站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辅助设施维护等变电运行业务进行细致的分配,让不同的管理人员对于需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处理。其次,电力企业在合理确定管理范围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包括设备大范围拆卸和一次设备检修工作等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能够让变电故障处理所具有的快、准、优等特性能够体现出来。

2.2 设置可行的管理目标

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设置可行的管理目标。电力企业在设置可行的管理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努力的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和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将设备巡视与倒闸操作进行相应的一体化合作。其次,电力企业在设置可行的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维护性检修业务进行部分的重新整合,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规范一体化运作各级运维岗位的业务标准,最终能够为明确变电站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的内容起到重要的助力。

2.3 坚持逐步推广原则

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需要在坚持逐步推广原则下进行。管理人员在坚持逐步推广原则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努力的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来行试点工作,然后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试点经验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之后再进行模式的逐步推广实施。其次,管理人员在坚持逐步推广原则的过程中应当在业务整合和人员重组的过程中确保调整幅度应能保障队伍的稳定和现有生产业务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在坚持逐步推广原则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培训先行、素质提升等重要的原则被坚持,最终在坚持合理引导,激励保障的前提下促进变电管理效益的提升。

2.4 增强管理标准化水平

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离不开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有效支持。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标准化水平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以优化生产业务流程来合理的提升变电生产效率。其次,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标准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当以集约、整合的生产业务来有效的降低运维成本,最终能够有效的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变电管理工作最为核心的目标在于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因此可以期待良好的变电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变电;运维一体化;应用

1.概述

在以往电网企业运营中,电网生产工作都是按照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电网调度、运行、检修等业务分类,这种分工方式在电网业务专业化发展、保障电网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电网的发展进步,但多年的运营模式已经逐渐固化,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网运营发展,不能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现代化要求,同时也造成了生产作业效率较低,已有的人力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尤其在变电生产作业中,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人员分属不同的部门(工区),专业、岗位、职责相互独立,在变电站进行设备检修时,所管理的对象是同一变电设备,且业务交互十分紧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运维一体化既在对一定范围的变电设备开展一定内容的维护、检修工作时,将传统的由不同部门、人员所承担的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的职责,经过合理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同一部门或人员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的双重职责,从而达到释放资源效能,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

2.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的基本条件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建设,不能盲目跟从,否则会造成生产体系混乱局面。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必须要有完整的组织体系,成立相关机构,建立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各级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明晰,运转正常有效。还要准备齐全得基础资料,收集人员、设备、车辆、办公场所、备品备件等基础数据作技术支撑。

(2)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应结合“五大”体系建设同步开展,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前期调研、基础信息收集、方案制定审核、方案批复与实施、试运行及正式运行、评估验收、总结等环节。前期调研工作应全面深入,要把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所涉及的单位、班组全部调研到位,做好思想渗透和教育培训工作。基础信息收集应全面准确,收集内容包括人员信息、设备资产信息、车辆信息、备品备件信息、办公场所信息、生产装备、工器具信息、检修能力等。

(3)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还应健全保障措施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管理单位应根据“大检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预案。完成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配套措施,落实规章制度保障、业务交接保障、信息系统保障、装备工具保障、宣贯培训保障等保障措施。

3.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思路、目标及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以“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为指导、结合电网装备和生产管理实际,以管理创新为主线,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通过精简规范组织架构,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做强做精变电运维运检业务,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变电运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变电专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建设目标:统筹变电专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变电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

基本原则:在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所创新。由于运维一体化对班组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职责界面会有很大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安全,稳妥推进

在实施运维一体化工作时要首先保证人身、电网、设备的安全,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各级人员安全职责,避免出现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避免变电站运行和维护工作出现空白期。

(2)制度先行,提供保障

应制定本单位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和相应管理制度、细则,明确工作部署和保障措施,明确分工界面,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要把变电站设备的各种维护类检修工作进行细分,将C、D类检修项目详细列出,结合实际确定变电运维班的阶段性维护项目及时间节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通过持续培训来提升运维人员的工作能力,逐步扩大维护项目范围,最终达到全面实现运维一体化的目标。

(4)做好培训,严格考核

运维一体化是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工作模式,在新模式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班组人员只有掌握变电运行和维护性检修业务技能后,才能顺利开展相应的运维一体化工作。因而,人员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各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方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合格后方能开展相关工作。可根据不同岗位职责,重点掌握人员岗位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安全生产职责等内容,对转岗或专业交叉等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未经培训和考试合格,不得从相关岗位工作。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绩效评估结果还应纳入生产管理绩效考核范围。

4.变电运维一体化组织与建设保障措施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必须首先调整规范变电专业生产组织架构。操作模式有两种。一是可将原变电操作队直接向变电运维班过度,经过培训使其具备实施C、D类维护检修、分析评价等工作能力。二是对原变电操作队和检修班组进行整合,从而保证变电运维班具备变电运行维护,C、D类检修能力的综合班组,实现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在机构上可在检修公司成立若干个变电运维班,每个运维班下设四个值,主要职责是负责各电压等级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巡检、运行操作,C、D类维护检修、分析评价等工作。

(1)组织保障

为统筹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工作,首先要成立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明确责任人员,落实工作要求。

(2)工作机制保障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组要及时向“大检修”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向基层班组传达领导小组指令。建立周例会工作制度,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随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规章制度保障

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生产管理模式要求,全面梳理、修订各类生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和业务有序开展。坚持“不立不破”原则,在新的制度体系没有确立之前,仍然按原有的制度体系运行,确保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

(4)信息系统保障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中出现的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调整和人员调整情况,同步调整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中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设计、基础数据、人员权限,以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需要。

(5)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管理人员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培训,强化班组人员新岗位、新设备、新业务培训,确保业务平稳过渡;制定适应“变电运维一体化”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一专多能”和“双师型”人才考试晋升机制,为有效实施“ 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6)装备保障

积极配备和应用满足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所需要的先进、适用、高效的检测仪器和作业装备,建立起满足设备运行状态巡检、异常诊断分析、应急抢修、供电保障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生产装备体系,提高设备运维检修工作效率。

5.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应遵循的实施步骤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变电运维建设工作终极目标计划在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应依据“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持续完善”的总体步骤。

(1)统一部署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意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组建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然后组织制定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细化方案、管理办法和工作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变电运维一体化和修试专业化的相关作业项目和责任分工,组织编制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等。

(2)分步实施

①启动阶段:正式启动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明确思路、目标和建设原则。

②组织实施阶段:编制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工作推进计划和管理办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建设工作验收细则,期间应完成人员集中培训和变电运维一体化机构调整。在建设初期,可通过对现有变电运维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将原本需运行专业和检修专业双方配合的简易、低效作业划归单方全程负责。把变电站维护性检修业务和现行变电运行巡视操作业务进行整合,实行变电运维巡视、操作、C、D类检修维护等工作的一体化运作,达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

③试运行阶段:变电运维一体化试运行期一般为3个月,主要任务是磨合、暴露问题并进行整改,试运行期间变电运维班开始执行规定的运维业务。试运行前,应完成相关生产准备工作,完成记录、档案等资料建立。

④实际演练阶段,结合“春、秋检”工作正式执行工作职责范围内的运维业务,开展各项C、D类检修作业。期间可对执行C、D类检修作业进行作业现场进行检查指导,随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宜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查缺补短,完善整改。

⑤验收评估阶段:结合“大检修”体系建设评估工作对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进行评估和自建验收,形成自检报告。

(3)持续完善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经过实际运行后要接受上级验收,并完成整改获得批准后方可正式运行。每月及时对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反复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工作流程更加畅通,形成制度化,长期贯彻执行。

6.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实施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后,通过生产管理职责的适当调整,实施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双向渗透”,减少了检修与变电交叉、重叠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具体工作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提升了状态检修的标准化水平,使状态检修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形成了标准化业务流程。二是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益,变电运维人员查找缺陷后自行处理缺陷,倒闸操作完毕后进行简单维护,这样不但节省时间,更免去了中间传递出现的误解和遗漏。三是大幅度提升了变电运维人员的业务水平,运维人员将从简单的办理工作票向实际的检修作业转变,明确了各类设备的机构机理,为以后的巡视、验收提供宝贵的经验。四是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C、D类检修项目转入运维一体化之后,检修试验专业可迅速向专业化检修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程、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7.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MES;运维管理

【中图分类号】 TE6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299-01

中国石油MES系统自2004年启动以来,目前已经先后完成了大连石化试点、第一批推广4家单位以及第二批推广7家单位的实施应用。2008年,MES二期工程项目(扩展项目)启动,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截止2010年底,26家系统全部建成上线,圆满完成了各项实施目标和任务。中国石油MES系统是一个面向炼化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需要24小时平稳、安全、高效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管理和指挥工作。随着中国石油MES系统的不断建设,系统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所以系统上线运行后的运行维护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1 人员管理

在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中,只有有了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才能把MES系统建好、管好、用好,因此,把运维技术队伍的建设放在运维工作的第一位。中国石油MES系统运维人员的选拔面向系统建设队伍,全面参加项目详细设计、系统配置、上线前的功能、性能和试运行维护等,使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更新和提升。采用集中模式下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合理调配资源,下设综合组、系统组、应用组和专家组,每个小组根据技术关联性划分系统运维岗位职责,全面细致的定义每个岗位的运维内容。

2 制度和流程管理

中国石油MES运维采用三级运维体制,即地区公司运维、MES技术支持中心、外部专家支持。系统运维采用分层处理原则,不全部集中到技术支持中心处理,充分发挥基层熟悉操作、业务流程变化的优势,实现在地区公司、技术支持中心、外部专家支持按一定权限三级解决,科学划分岗位职责,明细化运维内容。在流程的执行方面,制定高效的运维流程, 如系统日常运维操作流程、系统权限管理办法、系统故障应急流程等。通过热线电话、远程协助、现场支持三种方式对地区公司MES系统进行技术支持,保障系统安全、平稳运行。运维专家团队利用运维管理平台,对MES系统进行监控和日常运维,并不断完善专家知识库,为企业用户提供在线支持和技术交流,支撑和服务企业日常运作、提升系统的应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成为一套高效的生产管理系统。

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维护管理实施细则,将各种运维活动按照流程的方式加以组织,使各岗位人员在制度的规范下协同操作,有效解决各类运维问题,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提交与反馈等各个方面,全部实现具体化、程序化、流程化,做到“责任到人、有章可循”。运行维护管理细则可分为:运行维护组织、运维计划、运维流程、运行管理、维护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备份管理、安全管理、变更管理、运行维护考核。

3 运维技术

这几年随着MES系统的广泛和深入应用,系统越来越复杂,服务器、应用模块、用户数量等成倍增加,如果还像过去一样仅靠人工来监控,越来越不能满足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因此,系统运行监控技术需要应用到运维中。

通过建设网络信息平台,为企业用户提供在线帮助和技术支持,通过不断完善专家知识库,为用户提供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提供7×24小时运维支持。

运行监控系统对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运行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控和事后分析,并提供报警手段,不仅可以对系统出现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报警,并辅助快速定位故障点,而且还可以根据监控日志提供的线索,来检查系统的健康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目前,监控主要包括:服务器运行状态监控、网络监控、数据库监控,应用系统监控,实时数据接口状态监控、生产运行信息平台监控等。通过借助运行监控系统,使运维人员及时发现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了运维的相应速度,为快速恢复系统应用赢得了时间,加强了运维工作的时效性。

4 系统运行考核

中国石油MES系统运行建立了完整的考核管理制度,制定了一套比较详细的考核标准。细分了考核指标,通过提取关键指标实现系统的自动考核,根据每月的考核信息和监控情况,形成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的报告,对于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抓紧落实和整改,促进系统的应用。

5 结论

针对中国石油MES系统数量多、应用范围广、部署分散等特点,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运维管理办法、建立运维管理体系、制定运维流程,加强了对系统的监控和管理。通过运行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提高了运维速率,通过系统的自动考核,督促和加深了系统的应用效果,为全面掌握和了解运维状况,进一步做好MES系统的运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春红,陈龙.运维支撑体系的规划研究[J].电信技术, 2005,(1)

[2] 张永梅.基于IT服务流程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运维[J].电力信息化,2010(9):54-56

[3] 叶云.电信运维管理技术手段发展分析[J] .现代电信科技,2003(9):18-21

[4] 彭晓辉.利用运维服务优化调度系统进行运维精细化管理[J].电信技术,2007,(1):26-29

[5] 宫钦,吕雪峰.|基于工作流的网络运维流程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J].通信世界,2004(35):37-38

[6] 傅贵,胡少鹏,周敏,吴毅能.如何实施基于ITIL的IT运维服务管理[J].广东科技,2007(5):49-50

篇14

【关键词】运营体系 运维体系 运维管理体系面对竞争,战略转型;完善管理,促进发展”成为电信运营时代的主旋律,电信运营企业日益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电信运营商的运维总体定位必须从以往的网络提供者和维护者转变为向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网络经营者。

核心运营能力通常从两个方面表征,一是从客户角度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可替代,二是企业的运营能力难以模仿。从电信产业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不管是电信运营主导者,还是跟随者,电信运营企业为各级用户提供的产品同质性强,模仿性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难以构成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运营能力来构建。核心运营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能力集合,包括发展方向掌控能力、核心研发能力、核心营销能力、核心网络能力、内部管理能力等等,其底层支撑源于电信运维管理体系。

电信运维管理体系是为满足电信网络运行维护的要求所建立的各项组织管理要素的集合,是电信运营体系的组成部分。运维管理体系包括运维体制、管理模式、组织建设、资源配置、运维流程、网管系统六大方面,这六个方面是构建企业核心运维能力的基本要素。

电信运维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独立性、关联性、动态性的特点。其复杂性是指维护管理的专业多、地理范围广、技术要求高;相对独立性是指生产与管理职能的专业性很强;关联性是指必须与其它部门紧密配合、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为客户服务的过程,才能发挥组织管理的优势;动态性是指其组织管理模式伴随着网络技术、网管技术、管理体制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电信运营商的运维管理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新一代的运维体系,现代运维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面向服务。运维本身就是网络服务,是电信企业服务职能的一部分,运维现代化,首先要从观念上予以转变,从面向内部的网络设备转为面向用户和业务。

(2)以集中化为主要生产方式,采用现代运维管理体制。适应电信网络转型、业务与产品转型要求,采用现代运维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创造价值。基于“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发挥集中化大生产的优势,在保障网络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注重效率提升,强化运维服务意识,突出服务能力和运维效益,彰显运维价值。

(3)面向服务的运维组织架构。现代化的运维组织结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扁平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运维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简化生产作业流程和管理流程、增强运维工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维护成本;二是分工明确化,职能生产、职能管理组织部门相对明晰;三是面向服务,在统一客户响应、资源管理、资源调度需要设置专业的服务部门,以组织为依托,建立大客户服务支撑和差异化服务体系。

(4)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效构建三个机制,即经济资源的争夺与竞争机制、资源有效运用的动力机制和资源整合的配置机制,这些机制的构建尤其受制于宏观层面的制度安排,但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

(5)流程管理。资源整合的配置机制可以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来实现,流程重组或流程再造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管理创新过程。立足于满足客户需求、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采用规范化、自动化的运维生产与管理流程,由职能管理转向流程管理。

(6)网管系统。专业网管系统、综合网管系统、功能型网管系统紧密结合,构建服务型网管体系,辅以运维管理支撑系统,能够有效支撑集中化运维生产方式与自动化运维管理流程。

(7)集约化、精细化运维管理。精确管理以精确营销为核心,以精确的网络运营为支撑,实现企业的低成本运作和效益增长,即从企业的精确管理要效益。运维的精确管理应该包括了解客户需求,通过灵活配置网络资源快速开通信业务,满足市场细分客户、争取存量与增量市场份额的需要;及时掌握用户分布和用户对网络质量的感知情况,不断优化网络提高用户对网络服务的满意度;合理配置网络资源,抓住网络主要问题,通过用户细分、业务细分、网络配置分析等科学与精确的管理使得用户满意度提高而运维综合成本下降。

(8)领先的运维能力。一是前后端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前后端保障SLA,前后端无缝的工作流程与保障制度;二是差异化的服务保障能力,运维部门要根据分等级的运维服务标准,对不同客户群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新业务服务支撑能力,运维部门介入到新业务、新产品开发过程,奠定适应转型需求的新业务服务保障能力基础。基于以上三点,使网络运行能力、网络保障能力、服务保障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服务保障能力领先。

通信运营商的运行维护体系正在不断演进,今后将向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细化工作角色,实现例外管理向例行管理、粗放式管理向精确管理及功能型管理向流程型管理转变,实现运维工作的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电子化和高效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蔡晓玫.电信企业流程重组理论与实施方法的研究[D].北

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2]鲁春丛.对电信运维管理体制的研究[J].通信世界,2004.

[3]栋斌.本地网维护体系的改革[J]电信技术,2004.

[4]吕延杰.三网融合与通信业的转型.[A].中国通信学会论坛

报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