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市场规模范文

畜牧业市场规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畜牧业市场规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业市场规模

篇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畜牧业也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畜牧市场广阔。伴随畜牧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展,社会对专业人才更加渴求。我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畜牧产品大量出口与进口,专业人才成为国际贸易交流的媒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畜牧专业人才承担着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畜牧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畜牧业英语具有特殊性,其涵括的专业知识较多,需要专业人才重点记忆。作为相关从业者,需要把握畜牧英语的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展有效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迎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畜牧英语》一书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畜牧英语知识点,其迎合了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符合未来岗位的走向,有效地将英语学习与职业发展融合起来,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畜牧英语》一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牲畜饲养管理,第二章节是家畜的食物和营养,第三章节是爱护禽畜,第四章节是畜禽疾病,第五章节是预防动物疾病,第六章节是水产养殖,第七章节是动物产品加工,第八章节是生物技术。每个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热身活动、对话、课文、任务。相比同类书籍,该书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1)畜牧英语学习的必要性。畜牧英语学习对于畜牧业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而人才培养关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畜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畜牧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畜牧业腾飞奠定坚实基础,才能真正构建小康社会,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畜牧业规模较大,畜牧生产量较多,近几年重大动物疾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禽流感为例,禽流感的传播速度较快,治愈难度较大。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需要将着眼点放在禽畜生产上,开展科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畜牧英语专业人才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2)畜牧英语的特点。畜牧英语类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因此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但是其又保留了专业特色,在词汇句法方面有特殊之处。作为学习者,必须掌握畜牧英语的语言特征,捕捉句式句型的变化,从而准确翻译各类英语材料,扩展国外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首先,畜牧业英语的专业词汇非常多。所谓的专业词汇,就是在行业内普遍应用的专有词汇,这些词汇往往能够阐释特殊现象,还原实操过程。专业词汇大多是概念词汇,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对畜牧业英语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资料都阐释了重要的生产问题,这些生产问题往往蕴含着专业知识,有高度的专业性。只有专业领域内的学者才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专业领域外的人无法深入领会文本主旨。以sexing为例,其主要是指雄性牲畜与雌性牲畜的鉴别。以fowlplox为例,其意思是指鸡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有了意义上的新变化,学习者需要重点注意,把握专业词汇的内涵。其次,除了专业词汇较多之外,畜牧业英语的派生词也比较多。派生词是在词根的基础上添加词缀,这些词缀往往来自拉丁语。词缀有其固定意义,与词根连在一起之后就衍生了新意。词缀与词根的组合方式有很多,因此派生词数量也相对较多。以reproductive为例,这一词汇的前缀是re,这一词汇的词根是productive,二者组合起来是“繁殖的”之意。以cellule为例,这一词汇的后缀是ule,这一词汇的词根是cell,二者组合起来是“小细胞”之意。在畜牧业英语中,派生词学习非常重要,学习者需要掌握派生词的构词方式,对派生词意义进行科学猜想。此外,畜牧业英语中的缩略词也比较多。畜牧业英语类属于科技英语,而科技英语词汇库有相当数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采用了简单化的表现方式,具有简洁规范的特征。以totalmixedrations为例,其可以用三个词汇的第一个字母来替代,缩略成TMR的形式。以antibody为例,其可以用两个词汇的第一字母来替代,缩略成Ab的形式。掌握缩略词,可以知晓重要词汇的完全意义,降低英语资料阅读和翻译的难度。最后,畜牧业英语中的合成词也比较多。

篇2

[关键词]畜牧养殖;风险;种类;管理要点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内容。特别是市场经济多元化,经济结构也会多样化,农业领域中的畜牧养殖业更为复杂,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经营环节,都会因此而存在风险。为了降低畜牧养殖的风险,使专业户获得更高的利益,就要对畜牧养殖中风险种类充分认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畜牧养殖业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1畜牧养殖中的风险种类

在农业领域中,畜牧养殖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源于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养殖户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损失。由于影响因素不同,使得畜牧养殖所面临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畜牧养殖的市场风险和畜牧养殖的技术风险。

1.1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

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这种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且对畜牧养殖业会产生直接影响,直接关乎到养殖专业户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如果气候环境不适合禽畜生长,就会导致禽畜的健康状况不佳,必然会致使禽畜大量死亡[1]。所以,气候环境是畜牧养殖的重要风险因素。不同的季节,自然环境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环境影响的结果。养殖专业户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就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分析气候环境特点,从养殖经验出发制定出应对措置,以避免气候环境对畜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经济利益不会受损。

1.2畜牧养殖的市场风险

畜牧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就需要畜牧养殖专业户能够直面市场环境,对于市场多元化的运行状态充分掌握。由于畜牧养殖市场是变化无常的,就必然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一定的风险。中国的畜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畜牧业要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就需要在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要对市场风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1.3畜牧养殖的技术风险

中国的畜牧养殖业正科学化发展。部分畜牧养殖专业户对科学技术产生了依赖性,放弃了养殖的自主性,就必然会面临技术风险,也会因此造成经济损失。1.3.1畜禽抗病疫苗使用中所存在的风险畜牧养殖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在生产、市场和消费等环节中频繁流通,对于禽畜的各种疾病往往就会采用疫苗的方法加以预防。但是,这并不能降低禽畜疾病的发病率,同样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3.2畜禽品种选择中所存在的风险

选择畜禽品种的时候,如果选择不当,同样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经济损失。如果所引进的畜禽品种优良,畜禽就会健康成长,生产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3畜禽饲料所存在的安全性风险

畜牧养殖业中,饲养管理是保证畜禽产量的关键,饲料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近年来,中国的饲料管理更加严格,保证了饲料的质量。但是,在饲料市场中依然会存在假冒产品以及质量不过关的产品[2]。这些饲料如果用于喂养畜禽,就必然会对畜禽造成不良影响。可见,饲料质量是否安全可靠是保证畜牧养殖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养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史发展。多数的养殖专业户实施了产业化经营,但是在养殖管理上依然持有传统的关键,导致畜牧养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科技成分很高的养殖技术没有得到发挥,使得畜牧养殖业面临诸多的风险。

2畜牧养殖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

2.1畜牧养殖专业户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畜牧养殖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的。畜牧养殖专业户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要采取规避各种风险的措施,特别是在生产经营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出风险预防措施,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风险和利用往往是并存的。养殖专业户在考虑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风险对生产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措施[3]。所以,将风险管理意识树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畜牧养殖专业户只有对风险予以正确认识,才能够从畜牧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出发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出来。

2.2畜牧养殖专业户要有能力对风险准确评估

畜牧养殖风险管理中,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养殖专业户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风险管理中,要对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对畜牧业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客观地认识潜在的风险。在分析风险的过程中,要求思路清晰,头脑清醒,对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4]。对畜牧市场的信息要多方了解,才能够提高风险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2.3政府要从政策角度对畜牧养殖专业户提供保障

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还要针对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以使得相关政策更为完善。在畜牧养殖中,个体农户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从政策角度对畜牧养殖专业户提供保障,不仅维护了畜牧养殖专业户的利用,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畜牧养殖业更好地发展。此外,政府还要针对畜牧养殖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畜牧养殖专业户及时地了解政策,以制定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畜牧养殖业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得养殖规模扩大,同时也需要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力,最大程度地保证养殖专业户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作者:沈牡鸿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宋瑞梅.临潭县扁都乡草地管理对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4,5(15):42—43.

[2]黄承伟,周晶.共赢——协同发展理念下的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2):144—149.

篇3

从相关部门获悉,2011年9月7日,418头奶牛顺利运抵南通进口动物指定隔离场,这是辽宁某企业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牛。南通检验检疫局检疫人员连夜赶赴现场,实施检疫和防疫消毒监管。

据悉,该企业共进口900头奶牛,其余奶牛将于9月14日运抵隔离场。奶牛进口商之所以选择南通口岸,一方面是因为南通进口动物指定隔离场距离上海浦东机场、南通港近,适合海、空运输,另一方面是由于检验检疫部门监管手段完备,并提供全天候检疫服务。

自2004年以来,南通口岸已累计完成7批次、共计19 845头进境奶牛的隔离检疫工作,成为该省进口奶牛第二大口岸。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山东启动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开发工程

2011年9月18日,从山东省畜牧兽医部门获悉,山东省将全面启动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开发工程,2011年下半年将出台一系列推动特色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政策。

山东省畜牧局局长冯继康介绍,畜牧部门已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了普查,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包括:逐个确定地方品种保存方式;扶持建立家禽、肉羊基因库和遗传材料生物保存中心,划定中华蜜蜂保护隔离区;市县重点对尚未建立保种场的畜禽特别是濒危畜种进行跟踪,制定实施保护抢救方案。在保护选育的基础上,按照“一个畜禽品种、一个主导场家、一套育种方案、一批联合单位、一套运行机制”的模式,组织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继续总结推广莱芜猪、鲁西黄牛、里岔黑猪、济宁青山羊等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的经验做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据了解,山东省已组织人员制定特色畜牧业发展规划。总目标是沿着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开发两条路线,围绕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特种畜禽养殖、传统畜牧食品三个重点,强化品种繁育、特色养殖、产品加工、服务监管四个环节,采取政策扶持、机制创新、技术服务、示范引导、监管规范五项措施进行推进,到2015年特色畜牧业产值占畜牧总产值的比率达到15%以上。(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正邦科技拟在内蒙古投资养猪

正邦科技控股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出资2 000万元,设立内蒙古乌兰察布正邦养殖有限公司。正邦科技表示,此次对外投资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解决部分社会问题,能够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加快发展速度。此次在内蒙古建立种猪繁育和生猪养殖基地,有利于推动周边农户乃至于整个当地消费市场对正邦品牌的认知感,树立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形象,符合公司既定的低成本、轻资产运作模式。

正邦科技为了配合公司在国内各个区域的产业战略布局需要,拟在成立种猪和商品猪养殖基地,该基地是正邦科技在江西省、湖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外的又一个大型养殖基地,有利于扩大公司在的影响,增加市场份额。正邦科技还披露,拟在山东投资设立山东龙融担保有限公司,拟注册资本1亿元。(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辉瑞:中美合作研发动物疫苗

2011年9月9日,辉瑞动物保健公司在美国纽约州麦迪逊市宣布,将与中国吉林国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生产和销售动物疫苗产品。新公司“吉林辉瑞国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将整合双方的实力,为中国家畜养殖者提供全面的疫苗产品,以确保提供源于健康猪肉、牛肉、奶制品和禽肉的安全食品。

中国动物疫苗市场规模达每年8亿美元,合资公司初期将专注于研发猪用疫苗。中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每年生猪出栏数超过6亿头,猪疫苗发展潜力巨大。据测算中国动物保健品市场规模3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预计将保持10%的年均速度增长。辉瑞动物保健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动物保健品公司之一,至今已在中国注册和上市了一系列用于猪、家禽、宠物和奶牛的动物保健产品,包括疫苗、抗生素、驱虫药、饲料添加剂和畜禽消毒剂等。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2011年我国前7月进口美国猪肉激增5倍

从相关部门获悉,中国2011年1~7月累计进口美国猪肉(胴体)2亿磅,比2010年同期的0.33亿磅大约增加5倍,中国已成为美国猪肉出口的第五大市场,而2010年中国是其第十大市场。

中秋节前,由于国内猪肉供需仍然紧张,猪肉价格呈现上涨态势。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节前食品加工企业继续增加肉类采购量,猪肉、牛肉、羊肉批发价格皆有小幅上涨。

中科易恒(北京)现代农牧信息技术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9月9日,全国出栏肉猪均价至19.4元/kg,2010年同期为12.48元/kg,同比涨幅达55.4%。猪肉均价30.86元/kg,2010年同期18.78元/kg,同比涨64.3%。仔猪价格至45.57元/kg,同比涨127.5%,母猪价格至1 943元/头,同比涨35.3%。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猪肉产量5 070万t,生猪年出栏66 700万头。而2011年1~7月中国进口的美国猪肉约合9.1万t,占国内市场的比例极其有限,上述人士表示,国内猪肉供应量估计要到2012年才会有显著改善。

中科易恒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对猪肉需求仍然旺盛,出栏生猪将逐渐增多,后期猪价下行有一定可能性,但下跌幅度有限。

篇4

目前全国有近2 000家兽药生产企业,但目前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存在过多的落后、闲置产能。有兽药企业界人士表示,农业部对兽药市场清理整顿力度的加大将导致大量违规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兽药企业加速退出市场,规模大的公司也将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兽药行业集中度较低,前十大兽药企业市场占有率仅有1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据悉,目前兽药行业年销售额约为400亿元,若按照全国2 000家兽药企业来计算,平均每个企业的年销售额仅为2 000万元左右。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兽药龙头企业的瑞普生物在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为5.88亿元,仅占全国销售总额的1.47%。

2006年初,农业部规定的兽药GMP强制认证实施后,兽药企业必须取得GMP认证后才能获得生产许可证。中国兽药协会信息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目前国内有1 698家兽药生产企业已经获得该认证,但是大多数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农业部2013年1月14日的《加强兽药生产经营监管工作的通知》,对行业是件好事,小企业淘汰后,有实力的企业将可以扩大市场。

此外,有关人士表示,我国畜牧业正处于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规模养殖带来的免疫覆盖率的提升,国内兽药市场将高速成长,并且规模养殖促进用药规范化,导致市场份额和行业利润向优势品牌企业集中。

根据统计,2007年我国兽药行业总收入194亿元,2010年达到314亿元,近4年来年复合增长18%。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规模养殖带来的免疫覆盖率的上升,2015年我国兽药市场规模将达到700亿元以上。

篇5

1.1发展现状

1.1.1粮食生产总量平衡近年来,晋城市玉米、小麦、杂粮等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2.11万hm2以上,随着作物品种不断优化及种植技术推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近年来稳定在7.5亿kg以上,确保了粮食自给有余,实现了粮食生产总量平衡。

1.1.2六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晋城市围绕经济发展规划总体目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1.3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数量近年来晋城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43家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23个,国家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国家地理产品保护标志4个。

1.1.4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00余个,合作社涵盖了晋城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覆盖了60%的行政村,入社农户4.6万户,入社社员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

1.1.5政策扶持推动力初步显现近年来晋城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畜牧业、蔬菜产业扶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广大农民种植蔬菜和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1.2主要特点

1.2.1小而全虽然晋城市产业规模较小,但农作物种类繁多,各种五谷杂粮、各类干鲜果品、蔬菜、蚕桑、食用菌以及多种中草药遍布全市。

1.2.2少而优各类农产品数量虽少,但品质优。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适中。年均气温11.5℃,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一般在3368℃~4471℃,无霜期185d左右,年均降水量达600~650mm。森林覆盖率达35.7%。

1.2.3稀而特晋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到87%,昼夜温差大,独特多样的小气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质独特的稀有农产品。比如泽州县巴公大葱、泽州红山楂、鲁村小米;高平大黄梨、王报红萝卜;阳城山茱萸、阳城蚕茧;陵川“五花芯”党参、大红袍花椒、黑木耳,沁水七须黄花菜、蜂蜜、端氏紫皮蒜等。

2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发展现状

2.1.1粮食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资价格高位持续攀升,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粮食总产量供求紧平衡,细粮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2.1.2六大特色产业畜牧业开放程度低,外向型发展偏差;蚕桑业龙头企业不强,对产业发展牵引能力弱,科技型人才缺乏;蔬菜产业种植零散,市场规模小,水资源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干鲜果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小杂粮产业种植投入少,种植效益低;中药材产业科研投入少,加工规模小,服务体系不完善。

2.1.3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够,发展规模偏小,带动辐射的范围小,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管理不太规范。

2.1.4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投资主体和融资手段单一。

2.2原因分析

2.2.1客观上受限制晋城所处山丘地区,人均耕地少,耕作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利于形成规模的种植基地。

2.2.2主观上有差距对农业产业化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统一的、有力的、连续的扶持政策,产业化经营机制还不够健全。

3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

3.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

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型的产业化经营基地,大力发展以种养业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创优粮食产业化的发展环境。

3.2强化农业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依托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培训,提高服务功能,致力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带动农民增收的地标性农产品品牌,为农业产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3加强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能力

根据区域地理和气候优势,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着力建设7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即泽州、阳城、高平和沁水四县小麦优势产业带、太行山南端优质玉米杂粮产业带、南牛北猪东西羊健康养殖畜牧产业带、太岳中条两山优质蚕桑产业带、沁丹两河流域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丘陵山区优质无公害干鲜果产业带和高垣山区优质中药材产业带。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区域优势产业带的先决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篇6

近年因禽流感、猪瘟等疫病的侵袭带来的农业市场的动乱及人员的伤损,我们深感遗憾。但国内对动物疫苗这一贯穿生物科技与农业领域的研究却一直未曾停下脚步,而黑龙江方面更是迈出了更为先进的一步。

8月1日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调研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陆昊来到哈兽研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中控系统观看了在IVC中饲养的感染动物模型,了解实验动物感染技术标准化研究情况,走进实验室考察了疫苗研发平台科研成果孵化,诊断试剂平台动物诊断试剂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情况。还与科研人员深入交流,仔细询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市场份额情况以及推动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在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陆昊对哈兽研的学术水准和重要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他说:“多年来,哈兽研围绕动物传染病防治相关领域全局性、基础性、方向性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攻关,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成为具有鲜明优势和特色、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国家动物医学知识创新基地,是黑龙江的宝贵财富。”并且对哈兽研的未来前景具有很高的期待:“目前,以哈兽研所具有的先进技术水准和已经进行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益探索,完全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要解决核心问题,即在技术研发水准不断提升基础上的技术创新连续性与成果产业化的内在关系问题。”

的确,要在组织制度上选准有效路径,破除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具有完整、独立知识产权并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研成果用合理的企业组织化形式实现产业化,把不断进步的技术成果连续地变成产品。同时,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克服忽视科研攻关项目达到终极技术目标之前的技术外溢作用的弊端,使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产生最大效益、实现最大功能,避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要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好职务发明的技术股权权益确定问题,激发科研人员紧盯市场需求开发并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要向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学习,以产品和品牌为先进技术载体,形成以品牌和产业为载体的科技竞争力。

篇7

摘要:城市群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城市体系,突破了中心地理论的解释范畴。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对于城市群的形成具有解释力,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和分工在空间上的分化是促使城市群成长的根本动因,城市群是企业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群的发展,以其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协调产业布局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分工;演进;城市群

二战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城市间的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城市聚集分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考察了北美城市化以后用大都市带(Megalopolis)来形容美国东北沿海地区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由纽约、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域,并认为“大都市带”是城镇群体发展和人类社会居住形式的最高阶段,而必然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标志。姚士谋[1]在对国内几大城镇密集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纯属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对城市体系的研究开始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观察认为拥有不同市场空间的城市体系会自发地出现和存在。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周围区域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商品和服务,城市的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人口就越多;反之城市的等级越低,提供的服务越少,服务范围越小,人口就越少。高等级城市不仅有低等级城市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低等级城市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最终会形成三角形城市结构和正六边形市场区的分布体系。

相对于中心地理论所构建的城市体系,在城市群这种城市体系结构下,城市不再是均匀的分布,城市的地理分布集中,城市间的空间距离较短,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每个城市不存在市场的六边形分割,即所有的城市都面临城市群范围内的共同市场,体现出城乡互动和区域一体的发展特征;城市间的分工日益密切,互相提供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因此中心地理论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缺乏解释力,这就需要进一步用理论来探索诠释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机理。

一、分工理论的演进

斯密(A.Smith)[2]在《国富论》中对企业分工作了充分的论述,并将它看作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斯密强调,不仅在各个不同的生产活动或部门中都存在分工,而且在各种工作中,乃至同一个工作中,也都存在专业化分工。他认为分工有三个好处: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第二,节约时间,否则会损失从一个工种到另一个工种的转移时间;第三,机器的发明帮助工人简化了劳动、节省了时间。斯密视技术进步源自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他在第一章开篇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紧接着用制针业的故事加以说明。斯密认为分工与城镇的形成有直接的联系:“农民常常需要锻工、木匠、轮匠、砖匠、皮革匠、鞋匠和缝匠的服务。这类工匠,一方面因为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必要像农民那样有固定地址,所以自然而然地聚居一地,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小市镇”。

如果说斯密对分工与空间集聚联系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直观、朴素层次上,马歇尔则是直接提出分工的“外部性”原理,并将它视为产业区形成的主要原因。马歇尔一方面开创了新古典研究程序并集其大成,另一方面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系统的动态性质,试图在其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处理报酬递增现象,从而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思想。马歇尔对分工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报酬递增与工业组织上,将分工的网络描述成了经济组织,他认为,有机体的发展,无论社会的和物质的,一方面包含它的各分离部分之间功能的子分工的增加,另一方面包含它们之间更紧密的联系。每一部分越来越少自给自足,它的福利越来越依赖于其他部分。马歇尔[3]首次提出了“产业区”概念,他认为在这种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企业,他们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产业区”导致的生产集中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

杨格重新阐述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他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范围)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从而第一次超越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杨格关于“内涵的市场规模”累积扩大的论述真正使劳动分工“动态化”了。杨格认为:第一,只考察单个厂商和一个特定行业的规模变化效果时,递增报酬机制可能被误解。因为累进的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才是实现报酬递增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把整个产业的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二,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劳动分工水平的大小是由个人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及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的种类数综合决定的;第三,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第四,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每个人的需求都是由其供给决定的,杨格称之为“倒数需求律”。杨格关于劳动分工水平与市场规模互相决定、自我演进的思想被称为“杨格定理”,而市场的形成和规模的扩大又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4]。

化水平和分工的网络大小内生化,扩展了杨格的思想。他们在阐述内生分工与报酬递增形成的过程中巧妙地回避了市场结构难题,通过“消费者—生产者”一分法的假设保证了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报酬递增与市场竞争均衡相容。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分工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交易效率是交易规模的增函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各种生产活动都没有经验,生产率低,人们付不起交易费用,只好选择自给自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慢慢地在各种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或人力资本,能够付得起一定的交易费用,于是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的择业自由和自由价格,这些自利决策的相互作用会使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上升,市场也因此出现。由于升高的专业化水过来加速了人力资本或经验的积累,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从而人们能够支付得起更高的交易费用,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专业化和分工水平。杨小凯利用超边际和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城市最优科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量化,认为最优城市结构的层次数是分工水平的增函数,是城市规模收益、城市间的距离和每单位商品运输效率的减函数。当分工水平上升时,城市的分层结构层次增加。而当城市规模收益越显著时,层次数会减少,这意味每个城市的最优规模会上升。当运输效率改进时,层次数也会减少。

二、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城市群的形成

(一)分工演进与城市的形成

城市群是城市的集合体,对城市群的研究需要从单一的城市开始。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城市形成的原因可能不同,这其中有一些特殊的甚至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有的城市主要产生于政治因素(行政中心),有的城市主要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要塞),有的城市产生于地理因素(渡口),但就本质而言,城市的出现乃是经济活动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的过程,而人类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和城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单一的生产群体分化为互相独立而又互相依赖的部门。人类在从蒙昧向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每一次社会大分工都为城市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得农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交换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直接导致了固定交换场所的出现,这就是人类社会集市的萌芽;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不仅形成了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原始制造业,也大大提高了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供交换的产品大量增加,从而使得产品交换的频率增加和范围扩展,也扩大了交换场所的规模。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集市与城郭相结合的趋势。商业和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分离是人类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出现,使人类在生产之外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领域—流通领域,这是早期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标志。正如马克思[6]所说的:“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商业劳动和农业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早在商代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专门的交易市场和手工作坊,因此有学者就以此为依据论断我国的古代城市产生于商代。

现代城市的产生是在工业大革命以后,社会大分工的深化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又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形成。使得行业日益增多,随着分工的增加,交易次数的增多,交易费用会上升,交易效率会下降;各个行业的企业将面对更大更复杂的市场,企业买卖的伙伴关系日益扩大,企业买卖的产品在品种、花色和数量上日益增多。在本区域交易的产品和到外地交易的产品,花费的交易费用显然是不同的。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不确定性风险,企业的自利决策行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以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当分工发展到专业化程度时,交易集中在同一地点要比在多个地点进行多个双边交易有效率,此时就出现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会雇用大量的工人,工人及其家庭为了节约通勤费用和通勤时间会选择在企业的附近集中居住。为工人及其家庭服务的交通运输业、文化娱乐业和教育业也会应运而生,这些行业又要雇用工人,生产和人口会进一步的集中,从而标志着现代城市的产生。

(二)产业链的区域分工与城市群的形成

产业在同一个地区集聚后,将产生以下三种市场效应,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价格竞争效应。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越高,则销往本地区的产品运输成本越少,该地区的名义工资率也就越高,即为本地市场效应。同时产业集聚区内不需要运输成本即可获得的中间和最终产品种类就越多,从而降低了整体价格指数,提高了实际工资率,即为价格指数效应。而这两个效应使得制造业中心具备高于其他地区的工资水平以吸引劳动力并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然而,随着中心地区制造业份额的进一步增加,传统理论描述的不可移动要素价格上升(如土地价格、拥挤成本等),被概括为价格竞争效应。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构成了城市的向心力,价格竞争效应构成了城市的离心力。当价格竞争效应大于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即由于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引起了土地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带来的聚集不经济大于产业聚集给企业带来的正的外部性时,就会出现产业扩散。

产业扩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整体迁移,另一类是企业分蘖[7]。所谓企业分蘖,是在保持企业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将企业的具体运营组织机构(总部、研发、管理、采购、生产和销售机构)进行分设,在地区和空间上进行重新分布,大部分的产业扩散都是以企业分蘖的方式进行的。企业将知识密集型环节例如总部、研发和销售部门布局在城市中心,因为知识密集型生产环节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小,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对其影响不大,而该环节从城市产业聚集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外溢中的受益很高。而企业的生产环节需要建立大型的工厂,使用大量的土地,城市内土地价格的上涨无疑将大量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会将其生产环节布局到城市以外的地区。以北京市内的企业为例,大多数企业的总部和管理、销售部门都设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中心城区,研发机构则设在海淀区和朝阳区,而生产部门则设在通州、石景山、顺义等周边地区。

企业分蘖会推动产业链的区域分工[8],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布在其拥有其所需要素条件较好的地区中,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企业分蘖是产业链区域分工的微观基础,产业链的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产业链区域分工的结果就是在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个城市亚中心,这些城市亚中心和中心城市存在着密切的产业关联。产业扩散有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等表现形式,产业扩散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城市亚中心在地理位置上的不规律分布。就近扩散是企业、人口和资源由聚集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一般而言,与聚集地区相邻的地区有着相似的外部环境,并且与聚集地区联系方便,有利于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以及信息的获取。产业的就近扩散会导致城市亚中心和主城区紧密相连。跳跃式扩散是产业从聚集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他地区。导致跳跃式扩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接受扩散的地区虽然与聚集地区在空间不相邻,但是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备接受扩散所需的良好条件,因而就能对聚集地区的企业、人口和资源产生吸引力,吸引他们直接进入到本地区。二是接受扩散的地区存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机遇或潜力,在众多的地区中成为聚集地区进行扩散的优选对象。产业的跳跃式扩散会导致城市亚中心离主城区距离较远。如美国洛杉矶的28个城市次中心,距离洛杉矶市中心最近的仅4.9公里,最远的为40.7公里[9]。转城市亚中心与主城区形成的产业链区域分工吸引着拥有不同素质的人口和资源在主城区和城市亚中心之间不断的分化和聚集,这种分化和聚集不断强化的结果就是城市亚中心和主城区之间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使城市亚中心和主城区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上形成各自的产业聚集。城市亚中心的产业聚集又会导致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循环累积因果效用的作用下,城市亚中心演变为边缘城市,与中心城市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群。

(三)城市群促进分工的发展

城市群打破了地区分割和行政垄断,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鼓励要素合理流动,逐步形成统一的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和完善的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市场,市场范围从单一城市扩大到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市场范围的扩大又要求更广阔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继续推动分工的深化。

城市群加快了城际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降低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成本,加快了城市与城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要素流动,满足了资源的共享、知识的扩散和产业链上的相互需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推动了分工的发展。

城市群推动一体化区域规划的编制,明确各地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实行产业导向和空间导向“双重调控”,按照产业链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要素禀赋条件推动城市间部门、产品和功能的错位发展,推动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整合。

篇8

(讨论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十大产业”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特殊的气候、地理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扶持产业

结合实际,重点扶持蔬菜、马铃薯、畜牧业、经果林、红豆杉产业发展。

二、扶持对象

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连片规模化生产(加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大户和个体农户。

三、发展计划和目标

从2013年起至2015期间,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如下:

(一)蔬菜产业:在抓好已有1.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000亩。2015年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达2万亩,即xx镇6000亩,xx镇5500亩,xx镇5000亩,xx乡1000亩,xx乡1500亩,xx街道、xx街道及xx街道共1000亩。

(二)马铃薯产业:稳定现有的1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并逐步扩大马铃薯高产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每年实施10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达到90%,马铃薯产高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万亩。

(三)畜牧产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导产业,调整养殖结构,以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养殖规模化;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养殖标准化;以加工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加快畜牧业发展,巩固现有规模养殖场,引导扶持每年新增1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2个万羽标准化肉鸡或蛋鸡养殖场;建成肉猪加工厂和禽类加工厂各1个,全区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60%。

(四)经果林产业:每年新增经果林种植20000亩,其中核桃种植15000亩,葡萄种植3000亩,其它水果2000亩。

(五)红豆杉产业:每年新增红豆杉种植5000亩,建设红豆杉产业示范园2000亩。

通过2013至2015年的发展,养殖业方面:全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达10个,万羽标准化肉(蛋)鸡养殖场达20个,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出栏家禽300万羽,年产蛋5000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以上。种植业方面:全区蔬菜种植1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常年)达3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 建成经果林基地10万亩,其中核桃基地8万亩;葡萄基地1万亩,其它水果基地1万亩,建成红豆杉基地3万亩。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达到“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济效益高、农民增收快”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1、从2013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以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并将上级投入的产业发展资金、区级支农资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统筹支配,补助标准如下:

(1)蔬菜产业:新建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常年),对基地内所必须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全额补贴;新建10栋以上连片标准钢架大棚,每栋补助3000元;新增50亩以上连片商品蔬菜基地种植(常年),实行连续三年补贴,每亩每年补助300元;对原有100亩以上成规模的蔬菜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种植蔬菜(常年),每亩每年补助土地流转费100元。

(2)马铃薯产业:每年新增4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并对每年实施的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每亩每年补助100元。

(3)畜牧产业:新建成年出栏1000—1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15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20万元;年出栏3000—4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30万元;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50万元;对新建成规模达到年出栏商品肉鸡5—10万只或年产蛋300—600吨的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10万元;对年出栏商品肉鸡10万只或年产蛋600吨以上的新建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20万元。年出栏300头以上肥猪的养殖场,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50元;肉禽常年存栏3000只以上,年出栏100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0.5元;蛋禽常年存栏2000羽以上,按实际产蛋量每吨补助100元;牛常年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100头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80元;羊常年存栏100只以上,出栏1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50元;提高村级防疫员补助,每人每月报酬提为500元,由区、乡(镇)财政各承担50%,由乡(镇)管理发放;对引进的良种畜禽进行补贴,对新引进纯种公猪每头补助800元,纯种母猪每头补助500元,二元母猪每头补助300元;扶持畜禽加工厂建设,按照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跟踪服务,带动全区畜牧业的发展。

(4)经果林产业: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核桃每亩补助3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元;葡萄每亩补助18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400元;其它水果每亩补助4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100元。

(5)红豆杉产业:中心城区可视范围内退耕山头,由政府统一支付土地流转金,无偿提供给企业种植,种植成本及管护工作由企业负担,种植受益归企业所有。中心城区以外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0元。

2、凡当年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建设交易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达到国家、省、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国家、省、市表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名牌商标、专利的企业(业主),给予申报费用50%资金补助。

3、鼓励金融单位积极向扶持对象投放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扶持对象为发展产业而申请的金融贷款,可给予部分财政贴息。

4、本补助标准为基本标准,随着财政增收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上级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可适当调增补助标准。上级有专项资金补助的产业,参照本意见执行。对科技含量高,单位面积效益好的在本标准外可另行给予奖励性补助。

5、区财政每年按照发展计划划拨扶持资金,若当年产业建设规模超出发展计划,超出部分所需扶持资金滚动到下一年兑现。

(二)税收优惠                                        

1、龙头企业养殖和农林牧产品初级加工的,经税务部门核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2、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受风、水、火、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种、养、加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所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所得税。

3、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企业销售企业自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的种子、种苗免征增值税。

4、对农业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三)优化环境

1、对在区内投资兴办种植、养殖项目设施用地的,由国土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企业,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国家、省、市的有关优惠政策。

2、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认证和商标、专利。

3、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凡需在区外进行参展、产品认证、媒体宣传及产品促销等活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区有关部门套大力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4、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科研项目,经信、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帮助申报科技技改资金。

5、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用电用水,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需电力扩容和用水的,水利、电力部门要优先安排。

6、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抓好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的减负工作,并积极帮助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企业,区委区政府将予以表彰。

(四)技术保障

1、区委区政府每年将适时采取“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培训、区内交流讨论”等各种措施加强对技术业务人员、扶持对象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2、区农业、林业、扶贫等有关主管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在种植养殖管理的关键时期赶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3、积极鼓励基地业主向外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的,政府可给予部分补助。区委区政府对于技术服务质量好 、效益明显的技术人员将给予适当奖励。

4、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时,要优先向从事重点农业产业的群众倾斜,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区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产业发展工作组,各工作组由一名副县级以上的领导任联系领导、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为组长、抽调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各工作组负责在产业规划和本意见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年度产业发展方案,经区政府研究后组织实施。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因地制宜细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掀起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推进全区农业迈上新台阶。

2、强化齐抓共管。农业、林业、扶贫、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针对基地布局,优化配套建设水、电、路、沼气池、兽医室等基础设施,加快夯实全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发改、财政部门要抓住机会,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力量;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产业发展;工商、质监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支持业主开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经贸、煤炭部门要出台以工哺农措施,发动企业采取自行投入发展和出资支持发展等方式积极参与所在乡镇、街道、社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既促进和谐矿区建设,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事司其职、通力合作,合力推进全区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五、有关政策

(一)基地建设必须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经区政府组织验收合格后再拨付相关补助。

(二)年度产业发展区域由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有关业主要按照领导小组规划的区域布局产业。

(三)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大户采取合法流转农民土地等各种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农民以“股东”、“工人”或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生产和管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篇9

记者了解到,物联网主要包括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三大细分行业,均是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铁路、电力、交通、治安、能源、金融等各类领域。根据Forrester的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团。赛迪顾问预测,至2015年,国内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相关产业链上的龙头个股将会充分受益。

物联网应用技术已然成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传感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支撑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如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获得长足进展(参见表1)。

近年来兴起的“智慧地球”本质上就是物联网的深层次应用,即通过传感器嵌入到电网、铁路、公路、桥梁、建筑、供水、油气等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各应用物体,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后来在奥巴马总统的倡议下,“智慧地球”上升成了美国的国家战略之一。

国内企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已经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比如,远望谷作为RFID的龙头企业,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铁路、烟草等领域;华为、中兴作为系统供应商,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此外,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发展也日渐成熟。由于物联网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众多领域,试图制定一套普遍适用的统一标准非常困难,这也是物联网前些年难以形成产业规模的主要原因。现在,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标准体系也日渐成熟。远望谷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告诉记者,“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对于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迎来黄金年代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该地区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是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区域。环渤海地区的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珠三角物联网产业主要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等。

得益于国家与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2013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33亿元的2.59倍,而随着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的推进,市场将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目前,不但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甚至部分中西部城市也将物联网纳入了支柱产业的范围。赛迪顾问预测,至2015年,国内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而工信部预计,至2020年,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500亿个。

RFID将率先受益

从物联网产业链来看,主要包括七个环节:芯片、RFID提供商、传感器提供商、通讯模块提供商、运营商、系统集成与设备提供商(参见表2)。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RFID作为采集数据,标识物体,属于物联网的“感知层”,也是应用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应用,技术已经很成熟,成本也相对低廉,在交通、物流、环保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成长潜力也最大,目前各级政府也纷纷将专项资金投入到了RFID,特别是超高频RFID的研发应用。RFID产品制造行业作为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而一旦企业成功介入某个市场,信息采集所涉及的保密性使得客户粘性很高,比如,在铁路、烟草、军队等专用市场,客户忠诚度极高。

篇10

【关键词】动物保健品;中药;研发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畜牧业以及宠物市场的发展,动物罹患疾病的可能性在不断的增加。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类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宠物的保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传统兽药多为化学药品,这不仅导致了动物性食品容易出现药物残留问题,同时,也对家养宠物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由于中草药多来自于天然,毒副作用小,且很少在动物体内形成有害残留,所以非常有利于中药兽药或动物中药保健品的开发。相对于中药兽药的开发,中药类动物保健品的开发难度要容易得多。但是,目前从上市销售的产品来看,该类保健品的开发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 适合开发的背景

当前,动物中药保健品的开发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机遇。第一,从国际市场来看,虽然目前动物保健品市场的重心在欧美等地,但是,远东地区的消费增长势头强劲[1]。以我国为例,去年动物保健品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近几年保持着15%左右的年增长率。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动物保健品消费国。第二,从新产品开发角度看,当前国际兽药由于新药研发难度增大,开发新药费用高、时间长,新兽药注册愈加严格,抗生素的使用前景不明朗等原因导致了兽药的开发放缓[2]。然而,如果从动物保健品角度进行开发,由于保健品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因而相对容易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第三,从市场容量看,根据测算,中国动物保健品行业未来十年的增长空间达500%,对应复合增长率达20%,市场容量将从目前320亿元成长至超过1900亿元[3]。市场前景广阔。虽然,国内动物保健品的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动物中药保健品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近5年动物中药保健品只有3项公开的专利[4-6],其所占市场份额还很低。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非常适合动物中药保健品的开发。

2 充分利用中药的优势,开发动物中药保健品

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据1985~1989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常用于动物养殖行业的为300余种。我国传统就有使用中草药预防、治疗牲畜生病的疗法,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有兽用药及方剂,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牛扁疗牛病”、“柳叶治马疥”、“梓叶傅猪疮”的记载。明代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也有大量兽医中药的知识[7]。同时,传统医学注重激发调动体内抗病因素,提高抗疾病和免疫功能,采用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保持了自然结构和活性,对群体进行疾病防治,有更大的作用和优势[8]。

近年来,国际动物保健品的开发方向为抗寄生虫、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具有这些方面作用的中药有许多种,如,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连翘、蒲公英、地丁、野、山豆根、夏枯草、龙胆草、苦参、大黄、金银花、鱼腥草、穿心莲等;具有抗寄生虫作用的中药有使君子、贯众、槟榔、苦楝皮、马鞭草、白头翁等;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有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等[9,10]。欧盟从2006年开始,全面禁用抗菌药作饲料添加剂。在这种氛围下,国外研发抗菌药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恰好给开发中药类抗菌产品提供了契机。同时,西药在抗病毒方面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但中药在此方面却显现出一定的优势,例如:前几年,在抗击禽流感时,中药的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等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中药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例如,当归、王不留行、路路通、山甲、木香、瓜蒌、通草、延胡索、川芎等可用于动物的催乳,如果开发成动物中药保健品用于奶牛的产奶,这不仅可以提高产奶量,同时,产妇饮用了这样的奶制品还有利于她们产后的恢复和健康。

3 结语

如何充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动物中药保健品的开发应该是其中一条可以深入发掘的利用方式。但是,动物中药保健品的开发要切记不要误入药物开发的模式,不要进入力求搞清药效物质基础的误区。我们应该强调中药多成分综合发挥作用的优势,要把重点研究的方向定位为开发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动物中药保健品,例如,开发具有催乳作用的动物中药保健品或具有杀灭宠物寄生虫的动物中药保健品。当然,也可以把它的应用范围定位于家禽养殖或是水产养殖等方面。相信随着我国宠物喂养和养殖行业的迅猛发展,开发动物中药保健品将带来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抗药性、高质量的中药动物保健品,不仅有利于保障畜禽健康,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的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 冯丽芳, PACO, 赵建红. 国际动物保健品市场概述. 中国动物保健, 2009, (7): 30-31.

[2] 王俊菊, 单国强, 刘明强, 等. 国内外兽药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兽药杂志, 2011, 45(10): 45-48, 57.

[3] 中金. 中国动物保健品行业容量将达到1900亿元. 农业知识, 2012, (18): 12.

[4] 张大宇. 一种用于牛口蹄疫的中药动物保健品: 中国, CN102335426A[P]. 2012-02-01.

[5] 张伟巍, 钱峙涛, 易风. 中草药复方动物免疫增强剂:中国, CN1935182[P]. 2007-03-28.

[6] 南京南农高科兽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蛹虫草发酵中药黄芪开发的植物源动物用免疫增强剂:中国, CN101940611A[P]. 2011-01-12.

[7] 符华林. 关于对动物中药保健品开发的思考. 四川畜牧兽医, 2004, 31(6): 16-18.

篇11

赢利成为热点说明人们对物联网的关注已经从理念的传播转向具体应用的实施,而从企业家峰会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更名的背后,则直白地表露出企业家的关注焦点所在。

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既是物联网应用的突破口,也是未来应用的重中之重。因此,运营商和政府将在推动物联网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建设。从与会专家对物联网感知、网络和应用这三个层面的探讨,可以一窥我国物联网应用的现状。

金卡工程奠基物联网

“2009年,我国RFID应用市场规模达到了85.3亿元,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全球第三。今年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表示:“但传感器网络方面尚有不小差距,目前还没有进入前10名。”

射频识别特别是RFID是物联网最基础的核心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射频识别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试点。国家金卡工程非接触式智能卡已广泛用于不停车收费、路桥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管理以及电子证照身份识别等方面。2004年,RFID行业应用试点工作启动,涉及到畜牧业饲养与加工、煤矿安全、工业生产、药品与烟酒可追溯监管、物流监管、交通管理、军事应用等。

张琪表示,当前我国RFID市场有三大特点:一是国内应用范围逐渐从占据约60%市场份额的身份识别与电子票证,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领域拓展;二是工作频率逐步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超高频、微波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应用拓展;三是从闭环应用向开环应用拓展,如:国际海事管理等。

目前,我国RFID产业经历了技术推动期,正处于政府推动期的中后期,并向市场拉动期转变,行业市场需求开始蓬勃发展。张琪认为,政府在特定时期的扶植和引导这一对RFID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张琪认为,我国RFID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表现在低、高频RFID比较成熟,超高频RFID正在走向成熟,而微波RFID则有待成熟,国内企业已经在RFID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标准化、测试检测、开放实验室、示范基地、产业联盟等相关领域工作的深入,我国RFID基础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张琪预测,2015年,我国RFID产业将进入大规模、全方位推广的成熟期。

运营商重新定位角色

“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M2M),这样大的变革力度,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中国电信副总裁靳东滨强调,“据IDATE统计,全球2009年M2M通信模块的市场总量为122亿欧元。预计到201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295亿欧元。”

对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来说,这种挑战来得更大。据TMNG 2009年对机器用户占到总用户比例的调查统计,瑞典为40%、芬兰为18%、美国为10%,而中国移动仅为0.6%。

靳东滨认为物联网给电信运营商在技术上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来自RFID空中接口协议上的核心挑战,移动通信网为支持物联网而在网络架构等方面进行调整,为云计算、物联网及多媒体等应用提供高带宽、高质量的网络保证。

他表示,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固话网、有线电视网等通信基础设施在经历了从分立异构网络到异构网络互通的发展后,未来将向着包含4G在内的全IP泛在网发展,其特点是异构网络融合与协同工作,以支持物联网应用泛在化的特点。

尽管电信运营商在传输层面优势显著,但靳东滨表示,物联网丰富的内涵主要是在感知层和应用层,且行业应用千差万别。加之物联网网关之下的传感网部分的运营管理并未有一个统一的责任主体诉求。因此,电信运营商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调整经营策略,从而抓住物联网M2M连接与通信带来的新的市场机遇。

事实上,中国电信在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智能楼宇与家庭、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尝试,已经超出了原有电信运营商的定位。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涵盖了城市各种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是以运营形式提供服务的,因而具有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种投资强度和跨领域协调能力远非企业单枪匹马所能胜任的。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赢利。初期为物联网买单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政府,政府可以为一些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北京讯鸟软件公司战略与投融资副总裁陈勇良表示。

即便是政府投入,也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建设的复杂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亦泉表示,他们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地方政府今天见到智能电网就建设智能电网,明天看到智能交通就建设智能交通,缺少统筹和协调。

陈亦泉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整体战略规划,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城市数据中心之上,对政府、金融、能源、交通、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以及企业的应用进行统筹规划,从而确保各种应用能在统一的框架体系架构中,分步实施。这一框架结构要对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如果各家医院使用不同的数据标准而无法形成公共的卫生数据,那么,智慧医疗就是空谈。

“未来,市长办公桌上会放置一个智慧城市的仪表盘。”陈亦泉介绍说,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交通、数字校园、智能医疗、智能楼宇等物联网垂直应用都将可视化地反映在这个仪表盘上。

固安欲占地利之便

纵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无不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作为尚在萌芽期的物联网行业,对生态环境与产业集群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全国多个城市竞相成立各种研究机构或是产业基地。

在由商务部、贸促会、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为期两天的“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上,固安工业区借“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合作专题会议”亮出物联网产业园。

篇12

2011年,全省农民户平均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6597.44元,比1991增长104%。财政支农资金达到26.49亿元,比1991年增长92%。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12.2亿元,全年共落实中央水利补助资金8.7亿元,是前三年平均水平4.3亿元的2倍;省级水利投入4.8亿元,比上年增加0.75亿元。

2青海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效益低下,青海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近年来,青海省农业产值结构总体变化不大(表2),种植业产值与牧业产值相当,基本都维持在50%上下,而且种植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牧业比重逐渐上升;林业产值较小,比重在1%-5%左右;渔业产值比重最小,不足0.5%,农业生态系统单一。1991年,青海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5.79∶2.69∶46.15∶0.31,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71.45∶3.19∶25.14∶0.21;2011年,青海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4.58∶1.81∶51.7∶0.09,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变为50.79∶3.8∶32.15∶10.45,从以上比较不难发现青海省农业结构不尽合理,调整缓慢,农业的产业链简单,农业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没有合理的发挥出来,缺乏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对农产品的加工基本上处于原始或粗加工状态,没有产前产后产业的增值,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2]。

2.2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虽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渐下降,但其就业人数比重与其产值比重很不相称。2011年,青海省第一、二、三产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67.63%、17.79%、14.58%,而相应的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为9.3%∶58.4%∶32.3%。三次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别[1],2011年第一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3.7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61.09%,拉动全省经济增长9.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35.2%,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3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聚集了一半以上劳动力的第一产业创造的GDP却不到1/10,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也微不足道。说明第一产业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处在最薄弱地位。

2.3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迟,发展速度慢自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区域性主导性产业逐步确立,但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迟,规模小,竞争力弱,布局分散,还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带动效应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不高,加工转化率只有31.2%,加工产值不到农业总产值的30%,大多是初级产品,没有实现深层次加工增值;农业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数量少,名牌优质专用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全省无公害果菜面积比重只有7.9%。

2.4农业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效益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非常大。青海省严酷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壤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压力,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同时,农业又是弱质产业,经济效益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市场竞争力弱。1991年青海省农业土地生产率(农业增加值与耕地面积比率)为1202元,仅为同期全国水平的29%。2011年为8600元,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23%;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与总人口比率)从1991年207.2元/人提高到2011年的1260.33元/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36%和69.66%。这就要求农业发展必须依赖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但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制约和投入不足,导致大量农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青海省农业生产效益无法显著提高。

2.5农业生产投入低,生产能力差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大,速度加快。近年来青海省推进引大济湟、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水源建设、东部城市群综合供水网络四大骨干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但由于水利建设覆盖面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1年青海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为4.88%,2011年下降为2.91%,1991年此指标全国平均水平为10%,2011年为8.23%。1991年青海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42%,2011年为3.34%,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3促进青海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要实现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农业经济基础作后盾。只有经济较快、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农业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3.1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力度

合理的农业结构是农业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各种农业资源在不同农业部门的重新配置。青海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应准确定位农业结构调整主体,选择科学的调整方式,农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为调整主体的原则;其次应因地制宜,选择合理可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种植业和养殖业是青海省农业的主体部分,相关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应积极进行种植业技术创新,推广养殖业结构调整。

3.1.1结合青海省农区降雨量少、干旱的特点,多发展一些适应干旱地区且抗旱能力强的各类作物和林果品种,研究总结推广相关栽培管理技术;大力推广适合省内农业生产的地膜覆盖。推广多熟制种植和高效农业建设等农业抗旱节水及高产技术,使种植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化、规范化之路。

3.1.2发展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兼得的畜牧业,大幅度地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同时可使草产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实现青海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青海省具有发展草畜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草场、草种资源,继续加强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的同时,大力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业,推动畜牧业发展。

3.1.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生产布局,必须按照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调整种植结构。青海省地域广阔,气候差异较大,调整农业区域生产结构,应充分考虑各地既有的农作物结构和自然生产条件,以区域比较优势和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标准,科学合理划分农业区域布局。若把青海省划分为四大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可以定位为(1)东部黄土高原综合农业区: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州同仁县和尖扎县、海南州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面积3.5×104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5%。本区是全省土地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适于作物和牧草生长,为农林牧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应重点发展粮食、蔬菜、水果以及肉奶蛋禽生产及其加工。(2)环青海湖牧农渔林区:本区包括除贵德县以外海南州全境、除门源县以外海北州全境、海西州天峻县。面积9.3×104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87%。本区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0℃以下,年降水量300-400mm,表现为冷湿的自然环境。以牧业生产为主,是青海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一个地区。(3)柴达木盆地农牧林渔区:本区包括除天峻县以外的海西州全境,土地类型多样,耕地面积占0.15%,林地面积占2.25%,水域面积占0.21%,是国内典型的绿洲农业区,粮食产量高,蔬菜瓜果种植成功。今后应加快蔬菜、果品及肉类副食品加工。(4)青南高原牧林区:本区包括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的泽库县和河南县[3]。面积34.77×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8.21%。畜牧业是本区的支柱产业,应重点发展牛羊肉生产加工、乳皮、毛、以及乳类产品,扩大现有市场规模。

3.2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

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和首要条件,也是青海省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如何正确处理农工关系,是使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部门相互协调,结构和布局合理的先决条件。持续健康地发展就是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优化农工结构,加快农业和工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从注重地区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培育竞争优势;要调整好工农业发展速度,实现科技兴农。以二、三产业发展为契机,推进青海省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畜产品资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级政府应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和种养殖业资源,继续扶持龙头,扩大基地,带动农户,推动区域性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一是各地充分发挥各自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做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骨干项目和特色拳头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已逐步形成的富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食品制品产业。二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与城镇对广大农村牧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制定优惠政策条件,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在农村投入技术、资金和设备,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民收入,活跃农村牧区市场。三是改革政府不合时宜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尽量将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划归农业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与合作经济组织,为产业化经营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相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技术含量相对更低,劳动密集程度更大,针对目前青海省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应确立第三产业依靠民办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民营化带动第三产业的振兴和繁荣,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繁荣。

篇13

近年来,元宝山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加快发展统揽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和产业化富民两大战略,突出构建煤电能源、重化工和绿色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地企一体化进程。该区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6.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实现属地财政收入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80元,分别比上年增加908元和574元。

元宝山区地域狭小,人地矛盾突出,相对于一直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农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元宝山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和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三项措施并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深层次和更高领域发展。2005年,该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5.95亿元,其中以“肉鸡、奶牛、蔬菜、饲草(料)”为优势的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34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7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了69.4%,农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近年来,该区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该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积极借鉴现代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经济,用工业的方式改造农业,把农业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不断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产能,提升农业对工业的贡献率,使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内蒙古草原兴发是从元宝山区培育成长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草原兴发股票上市后,成功实施了低成本扩张战略,实现了公司集团化,完成了从产品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了绿鸟鸡、蒙羔羊和世界屋脊牛三大产业与品牌,其产品通过“一园两店”营销网络销往全国各省市区,通过外贸出口到境外,形成了覆盖国内、连接国际的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成为全国最大的草原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通过草原兴发的龙头带动,目前元宝山区已有养鸡户近千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00余人。自1990年至2005年,该区鸡产业累计实现产值9.9亿元,农民从中获纯利超过亿元,特别是2005年该区鸡产业实现产值达2.8亿元,农民从中获纯利2800万元,人均获利241元,占农民当年人均纯收入的5.3%。赤峰伊利乳业有限公司自2004年5月份投产以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2004年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280吨的基础上,2005年又新上两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360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70万元,同比增长422.26%,带动了该区1663户农民发展奶牛产业。

为突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元宝山区相继在区内云杉路和平庄两地规划建设了面积为2.6平方公里的草原兴发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和1.5平方公里的平庄工业项目区,构建了农畜产品加工业平台,聚集了草原兴发、赤峰伊利乳业、帅威元兴奶牛饲料、土霉素碱、季戊四醇等一批有实力的农畜产品和化工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食品、饲料、酿酒、医药、生物化工、生物科技、蔬菜等产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基地规模迅速扩张,初步形成了种养加、科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二、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四大优势农产品基地

本世纪初,面对国内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严峻形势,元宝山区委、区政府在组织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加快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依托龙头企业为养而种、为加而养,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区,确立了以“鸡、牛、菜、饲草(料)”为主导的四大产业基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该区肉鸡饲养量达2371万只,其中出栏2203万只,饲养量同比增加695万只;奶牛存栏30426头,同比增加12931头;牛奶产量累计完成5.4万吨,同比增3.4万吨。2005年建保护地蔬菜7438亩,其中温室3428亩,冷棚4010亩,该区保护地蔬菜总面积达到2.5万亩(2006年新建冷棚13,846亩, 该区保护地蔬菜总面积达到3.8万亩);肉牛饲养量6.9万头,出栏4.3万头;肉羊饲养量20.7万只,出栏11万只。

三、合理规划,发展规模化种养小区

元宝山区高度重视农产品基地布局规划工作,坚持小区化发展方向,走大群体、专业化、标准化的路子。按照建设四大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发展要求,规划建设了20公里绿鸟鸡养殖长廊、5个百万只以上养鸡专业镇、4个百万只以上养鸡专业村、5个奶牛养殖镇、19个蔬菜种植基地村。目前,该区已建成鸡饲养小区71处,其中绿鸟鸡放养场27处;奶牛小区48处,其中设计规模5000头奶牛牧场园区5处;保护地蔬菜小区26处,其中3000亩以上的蔬菜产业园区3处;建设青贮设施105300万立方米,人工种草2.8万亩,种植青贮玉米3.8万亩,粮饲兼用玉米基地13.5万亩。这些种养小区专业化程度较高,建设档次符合龙头企业品牌要求,吸引了一大批专业生产农民参与,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整体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程度,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完善科技培训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

元宝山区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列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第一要素,制定并落实了科技项目推广计划,与国内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79项。其中,奶牛胚胎移植、智能卷帘机、恒压供水、微灌、营养块育苗等技术和卡依罗西红柿等品种都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2004年,元宝山区与合作企业及外商成功举办了营养块育苗新技术推广会和西班牙卡依罗西红柿采摘节,2005年又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农牧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各项交易额达到5.27亿元。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编制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手册》、《畜牧业实用技术手册》、《肉鸡出口基地标准书》、《乳业生产标准化操作规程》、《奶牛饲养技术100问》、《奶牛科学饲养管理百事通》等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在该区范围内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针对元宝山区养殖小区密度大、专业性强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组建了区动物防疫中心和镇乡动物防疫站,公开考录了工作人员,健全了动物防疫工作网络。投资100万元,新建了区动物防疫中心化验室,提高了该区动物防疫工作能力。上述措施有效保证了该区农产品符合绿色农产品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目前该区有11.6万亩农田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占该区总耕地面积的39%。

五、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

该区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联系市场、龙头、农户、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其列入产业化经营序列进行管理,引导、鼓励种养大户和农畜产品加工户与农民进行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建立专业协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使其在章程和制度的框架下规范运作。目前,该区绿鸟鸡、奶牛、肉牛、肉羊、蔬菜等行业都成立了协会或合作社,现有涉农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88个,发展会员8400户,带动基地户7800户,该区有农民经纪人1950人,这些协会和合作社多数以种养小区为依托,联户参与、合作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信息传递、产销合作和发展订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该区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数量和质量,使大多数农户摆脱了单一、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

加快农畜产品市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古山绿源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市场边建设、边使用,在蔬菜销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依罗西红柿平均每斤售价达到1元以上,每亩收入在10000元左右,农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古山绿源蔬菜产业园区与北京顺鑫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签订蔬菜产销挂钩协议,合作共建万亩蔬菜基地。赤峰绿源蔬菜产业有限公司驻石门市场农畜产品营销中心2005年9月28日正式组建,成为赤峰市农畜产品面向北京市的宣传和营销窗口,拓宽了该区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了该区产业化发展的后劲。元宝山镇四道井子葵花交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自治区东部地区最大的葵花交易市场。

六、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基地建设

篇14

商业银行的支农服务有所改善。一是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从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向商业性业务扩展,发放了诸如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560亿元,年均增长24%;二是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进一步下沉了经营重心。甘南、临夏两州是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全覆盖的试点地区,机构网点筹集的资金,总体上用于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试点改革十分明显,201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3.32亿元,比去年增加18.56%。全省农业银行三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58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5%;三是建设银行在严格信贷风险管控的前提下,积极向总行申请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恢复向农村地区“输血”的金融服务功能;四是邮政储蓄银行陆续设置了县级支行和网点(一级支行、二级支行),开展农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商户保证贷款等业务,服务对象集中于县域内的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经济主体。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服务中发挥了较好的补充作用。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的8个省份之一,全省加快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步伐。目前,已设立村镇银行8家,资金互助社4家,累计投放“三农”贷款23亿元;共批设小额贷款公司106家,注册资本金20.31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施行后,对我省缓解“三农”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养殖、规模种植蓬勃发展,暖棚温棚、集约化生产等设施农业快速推广,林果业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日愈壮大,农业生产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也都推生出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农民子女上学、农户住房建设、农民医疗养老保险同样亟待强化金融服务。总体上看,“三农”金融需求出现了贷款期限长、贷款数额大多样化的新特点,农村金融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两州一市农村金融服务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加大信贷投入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重中之重。近几年,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各金融机构不断探索金融支持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三农”领域的信贷投入,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如定西市从干旱缺雨的实际出发,全市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投入,有效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十一五”期间,临洮县涉农金融机构每年平均发放涉农贷款近10亿元,先后支持建成了18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大批规模种养大户,带动形成了60万亩马铃薯、12万亩蔬菜、7万亩中药材和3万亩花卉产业基地,是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82%,农民人均从中受益占到了纯收入的75%;临夏州广河县以全膜双垄沟旱作农业为基础,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培育支柱产业,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联户养殖为方向,大力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采取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方式,发放畜牧养殖贷款3.5亿元,新建规模养殖小区(场)16个,大牲畜存栏6.5万头,羊存栏30万只。2010年全县畜牧业创收1.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805元,约占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信贷支农的主要方式。信用乡镇和信用村社建设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了条件,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很大。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通过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一是为落实好省委、省政府2010年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之一,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向两州一市的36.6万农户进行了评级授信,占总农户的33.56%,授信总额67.52亿元,累计发放授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5.11亿元。为农户开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高原温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奠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以来,深入开展服务“三农”试点、“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整体推进试点工作,总结推出了“公司+农行+农户”、“信用村+农村+农户”等10种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新模式。其中,“陇西清吉模式”和“临夏康乐模式”,为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和规模养殖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三是邮储银行已开始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向农村市场延伸,为邮政储蓄资金反哺“三农”的进行了有效探索。

(三)市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为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整合和优化使用,完善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风险财政补助制度,政府搭建担保平台为缓解贷款难找到突破口。各市(州)政府积极依托地方财政资金组建的担保机构,有效撬动了金融资金向涉农领域的投入。一是甘南州按照“政府出资主导、多元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筹资8000万元,于2011年2月成立了“甘南州畜牧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立足州内市场,为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畜牧产业链中的生产经营者提供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等方面的服务。担保公司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广泛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目前,已提供信用担保5900万元;二是定西市各县区(除漳县外)成立了以政府出资为主导的1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2.48亿元,为中小企业、妇女担保创业、特色养殖、居民购房等提供融资担保余额达11.87亿元,其中,为下岗职工及妇女创业担保贷款4.14亿元;三是和政县畜牧局成立的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以农村畜牧养殖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贷款担保为主,为辖内农户和妇女发展畜牧养殖贷款,解决了贷款担保问题。

(四)人行再贷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农作用。“十一五”期间,两州一市人民银行累计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77.52亿元,年均发放15.5亿元,扩大了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涉农贷款规模。两州一市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贷款的25%来源于支农再贷款。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支农再贷款作用,较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信贷资金需求。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受信贷规模的限制,农村信贷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11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都受到严格限制。虽然,2010年中国银监会提出“三个高于”的工作目标,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速度,增量和占比均高于上年。但是,从调研情况看,两州一市的涉农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贷款均受到了贷款规模限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受贷款规模总额的控制,两州一市目前只能发放1—3万元的小额贷款,部分县市的存贷比例达不到50%。一方面金融机构大量资金闲置,另一方面农户难以获取生产生活需要的信贷资金,导致农村信贷供求矛盾日愈突出。

(二)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引发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从调研情况看,各县都存在严重的存差问题,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2010年末,被调查的6个县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55.6亿元,贷款余额为88.79亿元,除去备付金和存款准备金以外,约有35亿元资金外流。以临洮县为例,截止2011年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5.8亿元,存贷比率为49.6%,金融资源流失近30%。流失的主要渠道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上存资金,导致辖内信贷资金严重短缺,引发涉农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缺陷,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是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合理。目前,在县级以上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已比较充分,竞争比较激烈,乡(镇)及以下行政区域除农村信用社设有机构网点以外,其他机构基本没有网点分布,加之农信社网点金融服务人员少,难以满足我省农村经济分散生产经营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金融服务不充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授信管理模式造成农业信贷申请链条过长,不能很好满足农村经济“点多、面广、小额、流动”的资金需求特点,农信社等机构小额贷款与当前农户生产生活所需贷款期限延长,额度增大的要求不相匹配;三是金融创新不足,产品单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除保险业务、工资外,中间业务相对较少,城市与农村金融服务差别较大,直接融资渠道、信托租赁业务、各种农业保险下乡难,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既不完整,也不充分。

(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农户获取贷款的成功性。农户贷款难,归根结底是抵押担保难。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贷款发放必须落实抵押担保,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他贷款都需要提供各种形式的担保,使得“三农”贷款难问题日趋突出。我省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三农”贷款提供担保的专门机构较少,金融机构出于控制信贷成本和风险的考虑,短期内基本没有大规模开发农村信贷市场的计划,“三农”贷款难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

(五)农户生产资料所有权受政策因素影响不能充当贷款抵押物,造成贷款抵押难问题。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户是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有效的、可交易流转的抵押品。一方面自身仅有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林权等受法律约束规定不能直接作为贷款抵押物,另一方面由于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土地评估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农户往往也不愿意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村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农户可交易性农村产权融资困难的问题。

(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累计1.9亿元,保险赔款累计1.26亿元,受益农户10万户次。其中,2010年农业保险赔款4361.5万元,受益农户3.3万户。从目前来看,规模很小,也主要集中在少数试点地区,绝大多数农户急需的养殖业、种植业、设施农业等农业生产相关财产保险服务严重缺失。当前我省农业保险相对滞后,市场规模小,覆盖面窄,政策性农业保险尚未全面推行。一方面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农业保险不能有效分担农村金融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由于全省没有一家地方性保险机构,我省各类保险保费收入资金全部集中到总部使用,成为我省金融资源外流的又一个渠道。

完善建议与思考

(一)积极争取贷款规模,扩大涉农信贷资金投入。鉴于我省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较小,信贷控制规模不能搞“一刀切”,规模控制应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相适应。人民银行总行在确定新增贷款规模时予以倾斜和支持,以有效满足“三农”、中小企业发展和灾后重建贷款需求,更好的支持甘肃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强化财政与金融支农的合力,撬动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市场。2010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648亿元,同比增长38.8%,连续三年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涉农贷款404.3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中央和省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5年来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完成696亿元,在撬动贷款投放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但是,各级政府对农业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机构财政贴息的扶持力度还普遍不够,支农补贴资金因来源渠道复杂、使用分散,难以形成财政金融支农的合力,未能充分发挥出财政资金吸引金融投入的作用。因此,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突出“三农”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项目集中财政资金投放,采取财政金融合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金融资金的规模效应,形成强大的综合支农合力。

(三)从建立健全地方性担保公司入手,推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抓紧研究制定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和信贷担保品种。一是省级政府筹措担保基金为地方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支柱企业的大额贷款担保需求;二是各地州市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筹建专门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合作性担保机构;三是组建农村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各种融资活动提供商业性担保服务,弥补政策性、合作性担保机构未能涉足的经济领域,政府以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从而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快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四)控制资金外流,研究制定出台资金回流农村的政策制度。按照中央“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要求,在市场调节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采用经济和行政等强制手段,尽快制定出台遏制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引导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市场的制度办法,促进农村资源的逐步回流,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五)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以资本为纽带、股权为连接、规则为约束的新型组织架构,确保全省农村信用社总体改革目标实现。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促进各项涉农资金、财政资金“回流”农村市场,借助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和服务优势将资金投放到“三农”领域;二是废除社保资金等政策性资金不能在农村信用社开户结算的歧视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平等竞争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三是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奖励扶持等措施,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更加有力地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资金,鼓励农村信用社下设空白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五是对涉农信贷投入较大的行社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六)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加大招行引资力度的同时加快推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拓展金融服务通道,为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下乡、金融机构经营中心下沉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条件,全面消除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空白。

(七)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农村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增强诚信意识,自觉恪守诚实信用,督促公职人员自觉履行借款人或担保人责任。地方政府积极支持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充分应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逐步将农村企业、农户信用信息导入数据库,建立起信用惩罚机制,从社会信用的根源上解决农村信用保证类贷款发展缓慢的问题。

(八)转化农民不动产成为有效贷款抵押物,扩大信贷供给途径。出台地方性法规,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及房屋产权等不动产转化为有效抵押物。鼓励各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关于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等抵押贷款指导意见和具体管理办法,缓解农户等融资主体申请农地、农房贷款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