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教育特点范文

医学教育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教育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教育特点

篇1

【关键词】医学教育;时代特征;特点;发展趋势

1.医学教育在新时期时代的特征

当前社会发展中,信息化提升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全球经济在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医学教育领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学科在向综合化发展,科技和经济实现了互相融合。在医学教育领域,生物医学和应用技术相互结合,医学教育的内容也会涉及到多个学科,教育的范围增大了,教学内容和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教育的内容突出专业化。在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主动寻求变革。医学教育的方向也在发生转变,医学研究的目标将从疾病的治疗转向疾病的预防,医学将向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会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对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身体的保健将受到关注,医学教育也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当前医学教学模式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当前教育的关键。医学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学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创新,医学人才也要有创新意识。

2.医学教育在新时期的特点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需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医学教育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教育也需要发展。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医学人才要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要更加灵活,医学人才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教学方式也要转变,教学氛围更加注重宽松、自由,更加注重吸收众家之长。教育评价机制要有所创新,注重长远发展,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强化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问题的处理能力。通过临床教学法、实际教学法、课题教学法、思维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要依托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的作用是方向上的引导和教学上的总体调控。当前医学教育的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原有的诊断治疗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的重点转向了疾病的预防和个人的保健。康复治疗将成为治疗的重点。医学生培养的重点是健康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医学教学的课程安排将有所变化,传统的医学教学内容局限性强,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医学教学的内容可以延伸,知识的覆盖面要广,医学专业课程要适应性医疗改革的需要。教学内容要紧跟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医疗和医药领域发生的变化。

3.医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医学教育要注重学科、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突出精品意识,教育模式向着集成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医学的发展会更加注重中西医的紧密结合,在吸收祖国医学精华的同时,注重生命科学的研究。科技更加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科研中更加注重医学的基础研究。医学研究将向微观方向发展,利用分子技术,实现生物科学和物理学、化学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医学研究将向纵深发展。未来的医学教学方式将会发生变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将成为教学发展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实现仿真化,将更加注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智能化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成为主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攻方向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教学的作用会发生转变,会更加注重引导。医学教学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实验实习的平台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三维建模系统,超级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手术室的虚拟化,远程诊断诊疗技术将会普及。医学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实验可以在虚拟化的条件下进行,仿真教学成为可能。

4.结束语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网络信息化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发展趋势。在医学教育领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新时期医学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1.

篇2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科研教育部,辽宁盘锦 124010

[摘要] 继续医学教育对于促进医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实用性、先进性和灵活性等诸多特点更是体现了这种作用。正是如此本文通过分析继续医学教育的特点来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这对于发挥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显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关键词 ]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40-02

[作者简介] 李丽(1972-),女,辽宁盘锦人,科研教育部部长,本科,医学卫生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一次性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展以及职业转换需求,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模式。在这个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无疑是这种思潮下的产物,而且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对于促进我国医学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因此了解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就能够进一步发挥继续医学教育的作用,从而为医疗事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1 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1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1.1.1教学目标具有实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越来越高。而医疗事业的进步无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传统的医学教育更多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育,并且培养对象相对封闭,这显然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多元化发展。而继续医学教育则能够针对社会需求,制定多元化和实用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培养对象的学习需求。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方面反映出实用性和多样性特点[2]。

1.1.2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既能够是医学专业的各种前沿技术和理论,也是各个分专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特点具有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能够让受教育对象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初步了解当前医学行业的前沿知识,从而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

1.1.3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继续医学教育主要针对的教育对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除了医疗系统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包括了很多想要了解医学知识或者保健知识及技能的社会群众。所以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就显得相对广泛,受教育对象由于其个人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差异,在继续医学教育时,相应的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具体素质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提升受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这点上来看,针对不同的对象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也造成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4]。

1.1.4办学实体的多元化 继续医学教育的办学实体机构相对较多,比如现在全国有三十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等都建立了相应的继续教育组织机构,而且涉及到各种医科院校和防疫部门以及医药卫生组织也构建了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机构,甚至包括在医学界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杂志,也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实体有助于为社会各类人士提供多元化的医学教育服务,从而提升了医疗行业的整体综合素质[5]。

1.2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国医学专科院校提供的基础医学教育在学生毕业之后,并不意味着医学教育的结束,相反这才刚刚开始,而后续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就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教育,对前期的基础教育实现了很好的补充。并且继续医学教育其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和功能能够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因此能够更好的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6]。而医务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公众对医生的信任度,这对于环节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提升社会和谐度同样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措施

目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机构主要遵循两级管理机制,分别是国家级的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省级继续教育委员会两种。作为上级领导和质量监督的权威组织,通过下设针对性的办事机构实现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管理,从而让继续医学教育朝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够有效发挥继续医学教育在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上级管理部门应该针对继续医学教育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并对此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过程和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管理,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开展。

2.1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此需要从下面几个环节着手:第一在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时,需要提醒项目申报的重要规则,包括主办单位、项目名称和编号和内容以及所授学分都不能够被改变,因此申报方对其申报的项目内容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够随意更改,从而提升项目申报的质量[7]。第二,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被批准之后,要求主办单位在进行招收学员之前,需要经过本单位主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人员进行认真审核,并确认之后才能够对外招生公告,并且责成项目管理人员监督、核对招生通知上的内容是否符合管理要求,比如项目内容和名称是否和申报一直,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充分监督控制,这样就能够促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的质量。第三,管理人员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监督项目按期举行,并且要求有专业人员负责教学秩序,让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能够按照规定要求实施,从而保障每一个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教学质量[8]。

2.2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管理已经开始不断普及,能够应用在各种行业中,对此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信息化系统的推进实施同样非常重要。能够有效提升继续医学教育日常管理的效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应该以项目为单位,并将每一个项目涉及到的申报、批准和学员信息、项目开展和证书办理以及各项学费等诸多信息内容都统一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并且基于网络模式下的管理,对各个使用部门分配相应的权限,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和查询,从而有效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效率,同时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还能够有助于纠正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水平。

2.3做好项目督查工作

项目督查工作是保障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否按照申办内容开展教学;第二,是否按照标准授予相应的学分;第三,教学环境和学员学习现场进行调查监督。通过这些内容的监督调查,对于不符合标准需要督促继续医学教育机构给予落实,从而强化了项目管理,并且提升了继续医学教育机构的管理质量。

2.4完善考勤制度

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必须要参加项目涉及到的各项课程,经过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够授予相应的学分。而为了督促学员学习,考勤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项目教学时,需要有专业人员负责考勤工作。比如在一些大型的学术会议上,可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发放项目评估表,然后到课程结束之后,收回这些评估表,然后对相应的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发放相应的学分证书,这样不仅完成了项目教学的质量评估,同时也完善了考勤制度。

2.5严格按照标准发放学分证书

学分证书能够代表一个医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办理学分证书就需要项目主办单位根据招生通知和学员名单,并有管理人员进行认真审核,同时核对教学实践,并根据具体学员成绩,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授予学员学分,并提供证书,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发放学分证书的严肃性,也能够体现继续医学教育在教学方面的权威性。从而有助于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仅需要精湛的医学知识,同时还需要优秀的品德修养。而品德修养和技术学习都是一个长期且不断进步的过程,对此医务工作者只有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为患者做好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才能够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

参考文献]

[1] 白琳茹,郭晓霞.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的实践效果及应用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1(1):88-89.

[2] 万宝俊.立足自身优势 多方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0(2):121-122.

[3] 黄河清,陆顺意.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抓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2):75.

[4] 方华,宋咏堂.继续医学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34.

[5] 黄榕权,谢燕清,龙捷.医学成人教育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12):138.

[6] 阎敬华.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5.

[7] 张锐梅.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10(4).

篇3

一、法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形成

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历史悠久,是正规意义上的学位制度的起源地,其博士生的培养及博士学位制度更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和仿效的成功范例之一[1]。18世纪以前,法国的学位没有严格的评定标准和程序[2]。法国大革命后,古典和近代医学教育制度通过建立新大学,实行专科医师制度,扩大教师队伍,理顺学位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得以沿革和发展,为现代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后,法国政府又通过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建立优选淘汰式的培养原则,设置统一、单一的博士学位,加强临床实践等教育改革,形成了法国目前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

二、法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

1.学制长,培养目标明确:法国医学教育是世界上学制最长的高等教育之一[3],一般为9~11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学习为期2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教学课时不低于540学时。第1学年完成基础学科的学习及1个月的实习后,学生必须参加严格且通过率极低的国家统一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第2学年的学习[4]。第2学年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有400学时的临床实习。理论课程有解剖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社会科学和化学等。第2阶段学习为期4年,相当于我国的硕士教育,基础理论课时约为520学时,同时需要完成80~100h的选修课程。第1学年用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和临床技能培训,也是第1阶段学习的延续。后3个学年采取上午在医院实习,下午在学校上课的模式,必修课程有血液学和药物学等,同时还开设了人文及社会相关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等,选修课程有法律、人类学和社会学等[5]。第3阶段为学制3年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学制3~5年的专科医学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博士教育[6]。该阶段学习偏重于临床实践,辅以少量的理论学习。学生承担全日制病房工作,国家支付工资,具有处方权,但身份仍然是学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毕业后主要在私人诊所工作,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而专科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科医生,毕业后主要在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2.采取“精英式”培养模式:法国医学教育入学门槛低,淘汰率高。通过高考或者具有等同于高中毕业学历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医学院校第1学年的课程学习[3]。学年结束时,学生必须参加国家严格选拔的第1次会考,只有8%~20%的学生通过考试,成功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7]。在第6学年专科医学学习中,学生必须参加国家第2次会考,只有不到50%的学生通过考试后有机会继续专科医学学习,其余的学生将转至全科医学学习[8],这种“精英教育”保证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3.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法国的医学教育非常注重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医学生从第1阶段的第2学年即开始接触临床实践,并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从第3阶段便开始全日制的临床实习并且履行“住院医生”的职能,这种注重临床实践的培养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3个阶段的医学教育中,通过学习经济学和教育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1.建立淘汰分流和中间出口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纵观各国,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而我国却将其变成大众教育,违背了医学教育规律[7]。在“以五年制为主体、八年制为重点、三年制为补充”的医疗教育改革思路下[9],积极借鉴法国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严格的筛选、淘汰和分流等措施,提高学习的竞争氛围,是保证“精英教育”的必要措施。这样既可满足医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供需平衡,又可为政府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2.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疗卫生人才理应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课时比重,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医术精湛并富有人文素养的医疗卫生人才。3.以临床为导向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临床实习在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至少要达6年时间,而我国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时间普遍在4年左右。因此,应在培养阶段增加临床实习课时,同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PBL)、以案例为导向(CBL)、以团队协作为导向(TBL)和以探究为导向(RBL)等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比中法两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及教学特点可见,法国非常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达到从业医师的50%左右,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3]。法国每年约有2/3的医学生在完成6年基本医学教育后,注册第3阶段的“全科住院医师”学习,成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能够提供经济、方便、可及、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对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吴志功.法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2007,11:41-43.

[2]蒯强.法国的公共卫生教育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6:24-27.

[3]刘钰晨,梁勇.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分析及其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2013,41:107-112.

[4]胡畅路,陈俊国.从美国和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看中国临床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21-423.

[5]蒯强.法国医学院校第一和第二阶段教育改革的进展[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4,28:68-72.

[6]许涛.法国高等医学教育概述[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3.

[7]孙宝志.全球视野下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34:1-4.

[8]赵全明.对比法国医学教育思考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2,16:315-317.

篇4

自前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教育系统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为其经济建设与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学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笔者曾在俄罗斯从事临床医学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对俄罗斯的医学学位培养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现介绍如下。

1 医学教育体系

在俄罗斯的教育系统中有十分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其大致可分为高等教育阶段、副博士与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1.1 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在俄罗斯一般专业学制是五年,医学专业学制则长一些。近年来俄国预防医学专业学制是六年,临床医学专业学制是六年或七年,除口腔和儿科是单独专业设置外,其它各临床专科在医学院校的一至三年级均归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自四年级开始普通临床专业的学生就开始划分内、外、妇、神经等不同临床专科,分别学习直到毕业,而后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与中国不同的是,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仅获得俄国医学学历教育证书。

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在俄国院校学制六年以上毕业的本科生(不包括预科学习俄语时间)及学制五年毕业的本科生继续学习两年研究生课程其相当于获得我国硕士学位,因而在俄国留学六年以上学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已相当于获得我国硕士学位。

1.2 副博士与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根据俄罗斯政府2002年1月30日颁布的《关于统一学位和职称的决定及学位授予程序的条例》,俄国的学位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个学位教育阶段。获得俄罗斯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学历教育证书毕业后的研究生教育,属于学位教育,有医学副博士和医学博士两个学位教育阶段。

1.2.1 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其学制是3~5年。在俄国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一个阶段后,可申请报考研究生进入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医学专业要更严格些,通常要在医学院毕业后从事3~5年以上临床工作才能申报研究生进入医学副博士教育阶段。俄国的教授(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其大学本科毕业后实际工作经历。这与目前国内流行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先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再找工作的状况,有着极显著的差别。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需经过一定的国家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国家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考试,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副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书写论文,通过答辩,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后授予副博士学位证书。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俄国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

1.2.2 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学制是3~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一个阶段后,在导师指导下,选定博士学位专业科研课题,由导师推荐,向学院(大学)的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在院校学术委员会宣读开题报告,经院校学术委员会投票通过,报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批准给予注册许可后,可进入博士学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并通过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考试,书写论文,通过答辩,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后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其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后。

以下主要介绍俄国的副博士学位教育与博士学位教育。

2 学位培养过程

2.1 副博士学位培养过程

2.1.1 课程学习阶段

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这一阶段须完成国家规定的外语课、哲学课课程学习,还要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副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十分严格,其程序为:首先由导师提出某门课程考试申请,该书面申请由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而后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学院副院长(大学副校长)签署意见,最后由学院院长(大学校长)批准并签署同意后,由相关课程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课程考试委员会一般由3名正教授加1~2副教授组成。每门课程的考试由笔试与口试两部分,考试结束后由考试委员会出具考试证明书和成绩单,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校)长签字后存档。

2.1.2 开题

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完成后,首先在教研室全体成员会议上作开题报告,要求参加人员正教授不得少于2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参加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并形成教研室会议决议上报系学术委员会。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再次由导师审改,而后在系学术委员会(出席学术委员在15人以上)宣读,各位学术委员(均为教授)发表意见后举手表决通过,系学术委员会出具证明书上报院校科研处,由院校科研处按国家规定的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在卫生部、教育部申报立项后给予批准文号。

2.1.3 课题科研过程

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科研过程一般需要3~4年时间,1991年12月俄国独立后,由于经济不景气,科研经费紧张,除极少数基础学科国家给予少量经费外,大部分俄国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都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课题,由此保证了俄国相当多的科技行业的技术领先。但是在医学领域,基础医学研究已出现滞后局面。近十余年来,不少攻读医学学位的俄国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保证课题研究水平,自费购买试剂甚至小型实验仪器。

在临床医学专业,俄国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包括对远期临床疗效的评价,一般疾病临床治疗研究都要求必须要有一定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随访资料。这与我们国内在课题研究中往往侧重于通过一、两个新指标来解释机理、体现水平的特点确有不同,俄国人似乎更讲究实际。

2.1.4 论文书写

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内容有专门的规定。目前医学副博士论文的书写格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一般书写格式顺序为:

摘要:一般占一页。

前言:一般4~6页。内容包括现实问题,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科学创新,实际工作,研究工作地点,参加过的学术会议与发表的论文,提出明确的答辩问题,论文结构(包括论文页数,组成结构,俄文文献数目,外文文献数目,论文表格数目,示意图数目)等。

第一章 综述 要求不超过30页。

第二章 一般资料介绍。

第三章 治疗前(实验前)检测结果。

第四章 治疗结果(实验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结论:对论文的结果得出扼要的结论,一般不超过2页。

实际建议:根据论文研究结果,提出工作建议,一般1页。

参考文献:先按俄文字母序列排序俄文文献,再按英文字母序列排序英文文献。

(2)论文首页的格式:

按以下顺序自上而下排列:

医学院校名称(居中);

作者签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论文名称(居中);

论文专业代码与名称(居中);

论文类别(居中);

导师学位、职称、姓名(居右;)

地点,时间(居中)。

(3)其它要求:

论文字符大小按照俄文14号,用A4页打印,页数在150~180页;论文上边距2.5厘米,下边距2~2.3厘米,右边距1.5厘米;论文要求必须精装订。

2.1.5 论文摘要书写格式

(1)封一封二书写格式:

①首页(封面)书写格式自上而下:

作者签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论文名称(居中);

论文专业代码与名称(居中);

论文摘要(居中);

论文类别(居中);

地点,时间(居中)。

②封2书写格式自上而下:医学院校名称;导师学位,职称,姓名;两位主评人学位,职称,姓名;主评单位名称;答辩时间;答辩学术委员会名称,代码,医学院校名称,地址,邮编;论文存阅于医学院图书馆的名称,地址,邮编;论文摘要印刷时间;答辩学术委员会秘书的学位、职称、姓名及签字。

(2)论文摘要内容

①研究工作总特征:现实问题,工作目标,研究任务,科学创新,实际工作,提出明确的答辩问题,研究工作地点,参加过的相关学术会议与发表的论文,论文结构。

②观察对象与研究过程总特征:研究工作时间,地点,观察对象选择特征,排除标准,观察对象一般情况(例数、性别、平均年龄、疾病分型),试验(研究)方法(检查指标、仪器方法、统计学方法、分组方法、各组一般情况、试验处理因素、处理方法)。

③研究实验结果及讨论。

④结论。

⑤实际建议。

⑥近五年内已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著。

(3)封3格式:作者姓名(居中),论文名称(居中),论文专业代码、名称(居中),论文摘要(居中),论文类别(居中),印刷许可证号(居中),印刷时间、数量,排版号(居中),印刷厂名称、地址、电话(印刷厂需具备学位论文印刷许可证资质)。

(4)论文页数:不得多于24页,采用B4纸印制装订。

(5)论文摘要字符:俄文字母9.5至11号字体。

2.1.6 教学工作

在攻读副博士学位过程中,还需完成普通大学教师(相当于讲师)教学的工作量,临床医学专业需担负医学院的临床教学课程和实习带教,这也是副博士学位答辩考评内容之一。

2.2 博士学位培养过程

博士学位培养过程与副博士学位比较,要求更为严格,科研工作量更大,除学位论文外,还往往要求有俄文相关专业学术著作出版。自5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在前苏联、俄罗斯就几乎都是攻读副博士学位,极少有人攻读博士学位。现将其博士学位培养过程特点简介如下。

2.2.1 开题

博士学位开题报告首先也是先在教研室会议进行,要求参加会议的正教授不少于3人,副教授不少于5人,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决议后上报院学术委员会。修改后的开题报告由导师审改后在全院(校)学术委员会做正式开题报告,经院校学术委员会举手表决后形成决议,上报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批准立项给予许可证,此后才能进入博士学位课题研究。

2.2.2 科研过程

博士学位科研工作量明显超过副博士学位,从事临床研究,所要求的观察病例数量、检测指标种类及水平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副博士学位。

2.2.3 论文书写

论文书写一般格式与副博士论文相同,但要求博士论文页数为A4纸250~300页。论文摘要格式也与副博士论文相同,页数为B4纸36~38页。

2.2.4 教学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需完成相当于副教授的大学教学课程时数规定,临床医学专业要完成相当于副教授教学时数和实习带教工作量。

2.2.5 科学论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不少于5篇的科学论文,有的专业还要求有相关的俄文科学专著出版。

3 答辩过程

3.1 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

俄副博士论文的答辩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

3.1.1 教研室答辩

在完成副博士论文后首先由导师修改,在俄国的大学,导师对修改自己带教学生的论文十分重视,通常都要修改3~5遍,而后提交给两位与论文相关的专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为正教授)审阅,其审阅后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并颁发同意进行教研室答辩的许可证。而后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进行教研室答辩。按规定教研室答辩由论文相关专业的3个不同教研室的人员参加,正教授不得少于5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答辩主持人不得由本教研室教授担任,可由其它教研室相关专业教授担任,但必须是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室答辩会首先由导师介绍论文完成情况,此后由答辩人在播放电脑幻灯片的同时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15分钟,然后由颁发答辩许可证的两位正教授宣读答辩许可证及审阅意见,接着进行提问答辩,答辩后由参加人举手表决,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总时间约90~120分钟。答辩后由教研室秘书起草打印答辩会记录与决议两个文件。答辩会记录内容有答辩时间,答辩人姓名,论文名称,完成时间、地点,答辩会参加人员姓名、学位、职称,主持人姓名、学位、职称,审阅论文颁发许可证教授的姓名、学位、职称,答辩过程提出的问题、怎样回答的问题,答辩会对论文的评价等。答辩会决议主要是对论文的评价、表决结果,同意推荐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该答辩会记录与决议由答辩会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秘书签字后上报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校)长签字,这两个文件是进行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的法定文件之一。

3.1.2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在教研室答辩会后导师要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继续修改5~6遍,此外还常请教研室其他教授传阅修改,直到导师认为满意为止,然后开始书写论文摘要。在俄国对论文摘要的书写十分重视,因为无论是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在答辩会上,还是国家学位委员会各分委员会在审批学位时,首先阅读的就是论文摘要,一般论文摘要书写完成后,导师都要修改6~8遍,还请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传阅修改,直到导师认为满意为止。

(1)为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会准备相关文件。

在导师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继续修改过程中要为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会准备相关文件,其包括:

①个人正式答辩申请书,要求必须手写。

②教研室主任同意进行正式答辩的证明书。

③教研室主任与导师关于答辩人工作学习简历介绍信。

④教研室主任与导师 、教研室秘书、教研室监考委员会关于答辩人完成课程学习,接受各种考试考核的证明信。

⑤教研室主任与导师 、教研室秘书、教研室监考委员会关于答辩人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的证明信。

⑥医学专业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所在医院相关科室主任与高年资医师、主管医疗科研副院长、院长,关于答辩人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的证明信。

⑦由主管科研教学副院(校)长签字的考试成绩证明信。

⑧个人的各种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证书,外国学生的这些证书必须经俄罗斯国家教育部认证。

⑨教研室答辩会的两位相关专业教授审阅与许可证证明。

⑩教研室答辩会记录与决议。

上述文件均需上报给学院院长(大学校长)亲自审阅。

(2)院校长审阅答辩人相关文件,签字批准进入正式答辩程序。

将准备好的上述文件、导师修改后认为满意的论文与论文摘要的最后一稿提交给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在俄国,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都要亲自再次审阅论文和论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见,他们认为一个大学(学院)提交给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的论文代表这个学校的学术水平,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要对此负责。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均认为论文符合要求,在由院校长主持的办公会上给予签字批准后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可在一个月后答辩,通常约有20%~30%的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答辩。

(3)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后要立即进行以下工作:

①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论文主评单位与主评审教授两位。按照俄国规定,主评审单位应为异地的同级同类部属院校或有评审权的科研单位,主评审教授应为该论文专业方面有影响有学术造就的教授,一般也异地异校聘请,如本院校教授担任主评审教授最多一位,不允许两位主评审教授均为本单位。导师可向院校学术委员会推荐主评单位、主评教授,但院校学术委员会不一定采纳导师推荐意见,而是通常由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首席主评审教授通常是异地异校聘请相关专业的著名权威教授。

②将院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修改过的论文摘要马上付印,并按照院校学术委员会秘书签字的通知,将论文摘要分别挂号邮寄给5个不同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和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15所相同专业大学科研处(学术委员会),挂号邮寄的收据要交给所在院校的科研处。这些单位收到后会马上给答辩人所在院校科研处(学术委员会)复函,15所相同专业大学的复函还要明确表示该论文是否达到要求水平、是否同意进行答辩。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保存着二次大战后前苏联与俄罗斯全部的副博士与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政府与学者均认为这是难得的宝贵科学技术财富。

③尽快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往主评审单位与主评教授,并于一周后前往主评单位与主评教授处到取回评审证明书,交给所在院校学术委员会。俄规定,院校学术委员会在答辩会前10天应收到这些评审证明书。每份评审证明书均为A4纸打印,一般5~7页。

④在答辩前2周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到院校学术委员会与科研处,由其分发给院校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

⑤在答辩前2周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到所在院校图书馆,由其出示的收据要交给所在院校的科研处。院校图书馆内保存着本院校历史上所有的论文与论文摘要。

⑥准备好答辩用电脑幻灯片。

⑦导师可聘请外院校相关专业教授写2份一般评语。

(4)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过程。

院校学术委员会的正式答辩是在院校的学术答辩大厅进行,在俄每所院校都有这种一个内装修十分庄重、挂俄国科学家画像的学术答辩大厅,所有的学位答辩都在该大厅举行。俄国各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为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按俄国相关法规答辩时院校学术委员会出席委员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与论文第一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与论文第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该院校没有该数目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可由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名发函聘请外院校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参加答辩。

答辩过程约需120分钟,具体过程如下:

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宣布答辩会开始,并宣读院校长关于批准答辩的文件。

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宣读与答辩人有关的包括个人简历、考试成绩、教研室及医学专业研究过程所在医院的各项证明文件。

然后由答辩人根据电脑幻灯片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为15分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中国的研究生答辩宣读论文答辩所不同的是,俄国的答辩人所宣读的答辩内容,既不是全文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论文摘要,而是把论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结果、新结论、新见解归纳为几条,以此为纲组成论文答辩内容,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论证这些新结论、新见解,并就此进行答辩。

接下来是由参加答辩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自由提问由答辩人回答,其既可能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能对研究结果、结论进行提问,也可能对某些学术观点进行提问,也可能对某些方法技术问题提问,问题往往多种多样。与中国不同的是,参加答辩会的学术委员教授们常常互相比着进行提问,第二个提问的教授提的问题往往比头一位教授提的问题要复杂,深入,似乎通过这种提问不仅检测答辩人的水平,也更显示出一位学术委员教授的水平,这种提问大约要持续50分钟。

此后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宣读主评单位的评语,接着由两位主评教授分别宣读评语并对答辩人提问3~5个问题。

接着由导师对答辩人的简历、研究过程、工作态度、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受到过的表彰和奖励等,进行简介。

接下来是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下,各位学术委员对答辩人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自由发表意见约10分钟。

此后由两位投票监票委员手持投票箱,所有在场学术委员进行投票表决。

最后由主任委员宣读学术委员会答辩结论和表决结果。

根据俄国规定,在2小时答辩过程中必须进行录音,录音带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保存。同时录有答辩用电脑幻灯片的3.5寸磁盘、光盘、连同打印稿也需在答辩后交院校学术委员会保存。

(5)各项文件通过挂号邮寄到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

按俄国规定,在答辩会后2~3周时间内由院校学术委员会秘书起草两份报告,一份是关于答辩人通过答辩、院校学术委员会同意授予学位的报告约6~8页,其中包括对论文的评价;还有一份是答辩记录约20页左右。答辩记录是根据录音带整理记录了整个答辩会中答辩人与各位学术委员说的每一句话,包括提问与回答过程。答辩人认可后这两份报告由院(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连同论文、论文摘要、考试成绩证明信,及主评单位评语和主评教授评语等各项文件,通过挂号邮寄到位于首都莫斯科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由其审批。

3.2 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

俄博士论文的答辩也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比较难度更大一些。

3.2.1 教研室答辩

答辩人书写正式教研室答辩申请书,经导师与教研室主任签署同意后由院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批准才能进行教研室答辩,其中50%以上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教研室答辩。进行教研室答辩过程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似,时间要长30分钟。其中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25分钟,提问答辩时间要超过60分钟。相当一部分答辩人在首次教研室答辩过程中因提出的问题太多,只有在论文中改正这些问题,于第二次教研室答辩得到通过。

3.2.2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答辩过程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似,时间要长30~50分钟。其中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25分钟,提问答辩时间都要超过60分钟,参加答辩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往往都十分尖锐。通常30%以上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博士论文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4 学位审批过程

在俄国只有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俄文缩写BAK)有权批准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权威性的政府机构。经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批准给与相关专业学位答辩许可的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学术委员会,必须按要求把答辩人通过答辩后的论文及其它各项文件上报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

据称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过程有二十多道手续,十分严格,一般审批时间约需6个月至1年,最长的甚至超过2年,经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后由其授予学位证书。在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证书由各院校批准授予,是有季节性的集中于每年的7月份,而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学位的审批授予是一项年度日常性工作,夏季的7、8月份则是其工作人员与专家教授的休假时间。

5 俄罗斯医学学位教育特点

总结上述俄罗斯教育系统医学学位教育培养、答辩及审批授予过程,其具有以下特点:

5.1 注重以往实际工作经验

俄国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的医务人员通常在实际工作3~5年后,才申请报考研究生进入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俄国的教授(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其大学本科毕业后实际工作经历。

5.2 严格的培养过程

(1)其学位的课程考试认真,有完善的考试管理程序。

(2)开题立项批准规范化。副博士与博士学位开题报告要在系、院校学术委员会宣读表决通过,由院校科研处按国家规定的学位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在卫生部、教育部及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申报立项后给予批准文号。

(3)在临床医学专业,俄国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包括对远期临床疗效的观察。

(4)论文格式一致。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内容有专门的规定,使各院校论文书写格式达到了统一。

(5)注重实践。在攻读学位期间,需完成规定的大学教学课程时数规定,临床医学专业要完成教学时数和实习带教工作量,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

5.3 科学化、规范化的答辩过程

(1)论文的答辩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

(2)医学院校领导直接对本单位学位论文水平负责。在俄国,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在答辩前都要亲自审阅论文和论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见。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负责人要对提交给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的本院校学位论文水平负责,因为这些学位论文代表了该院校的学术水平。

(3)有一定比例的学位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学位论文答辩,通常其比例达到20%~30%。从而有利于对学位论文水平的客观评价与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4)对学位论文认真评审。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论文涉及专业,指定论文主评单位与主评审教授两位。按照俄规定,主评审单位应为异地的同级同类部属院校或有评审权的科研单位,主评审教授应为该论文专业方面有影响有学术造就的教授,导师可向院校学术委员会推荐主评单位、主评教授,但院校学术委员会可不采纳导师推荐意见,而是由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首席主评审教授通常是异地异校聘请相关专业的著名权威教授。

(5)保存论文措施得当。学位论文摘要分别挂号邮寄给5个不同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15所相同专业大学科研处(学术委员会),论文与论文摘要保存于所在院校图书馆,在收到回函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答辩程序。从而使这些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料得以完整保存。

(6)论文答辩内容必须是研究工作的核心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俄国的学位答辩人所宣读的答辩内容,既不是全文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论文摘要,而是把论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结果、新结论、新见解归纳为几条,以此为纲组成论文答辩内容,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论证这些新结论、新见解,并就此进行答辩。体现了多年来在俄罗斯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强调解决关键问题、抓住问题核心的思维方式。

(7)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俄国的学位论文答辩是在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按规定答辩时院校学术委员会出席委员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与论文第一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与论文第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该院校没有达到该数目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可由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名发函聘请外院校该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参加答辩。这与我们国内由5位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有明显不同。

(8)答辩委员提问严肃认真。在俄国参加学位答辩会的学术委员教授们常常互相比着进行提问,第二个提问的教授提的问题往往比头一位教授提的问题要复杂、深入。似乎通过这种提问不仅检测答辩人的水平,也更显示出一位学术委员教授的水平,更多的体现出学术民主气氛。

5.4 审批严格

篇5

医学类大学生 择业观 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学类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医学生的择业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并达到成功就业,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帮助医学生端正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当前医学高等院校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任务。

二、当代医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择业观,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择业理想、择业认知、择业动机、择业途径以及择业价值观。当代医学生的择业观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医学生的择业理想呈现出显著的高期望性,同时向多元化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医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择业地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和乡镇医院的人数较多,比较符合专业层次,但选择私人医院的较少,说明医学生还是推崇铁饭碗,而对民营医院的认可度较低。由于大部分医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实际上已选择“医生”以及相关职业,并以临床等不同医学专业作为重点方向,形成了固定心理定势,使得就业涉及面小、职业选择较单一。与此同时,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也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从业于医药企业、科研、教育、党政机关、企业管理等,但就业比例很小。这说明,医学毕业生正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着自身的选择。

2.医学生的择业认知受到卫生系统用人制度影响,呈现一定的矛盾性

越来越多的医学毕业生注意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朱慧等人的调查表明,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根据其就业经历,专业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作用持认同态度,有的则将就业的筹码压在别人身上。梁勤儒的调查显示,医学生关于求职的主要竞争要素有两点:“个人综合素质”(61.85%)和“家庭社会关系”(59.51%),医学毕业生认为“家庭社会关系”对就业求职的作用最大。张中兴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关系(24%)、专业能力(21%)和个人素质(5%),都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由此可见,大部分医学生对于个人能力、就业政策有比较客观的认知,但同时部分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要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却又依赖、渴求“社会关系”的帮助。

3.医学生的择业动机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现实影响而呈现功利化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就业最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前景,二是薪酬福利待遇。各年级(届)对此看法相近,临床毕业生与非临床毕业生看法也相近。医学生超过一半以上要求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6.1%的医学生期望月收入不低于1000元,而文理科学生的薪酬期望比较低,这进一步验证了医学生更愿意在自己本专业就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医疗行业更可能提供高薪,他们的薪酬期望较高。

这说明医学生面对择业,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和经济收入,这表现了当前医学生择业动机的功利性特点。然而,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给社会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该角度讲,功利主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更应当提倡医学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利益,立志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立志于献身医学事业。

4.择业途径反映了医学生择业自主意识日益明显

朱慧等的调查表明,虽然医学生在择业途径上希望“自由竞争,凭个人实力争取”,但在就业模式上,却并非主要赞同“自主择业”这一模式,而仍然迷恋“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选择就业途径时,31%的学生认为就业要靠自己,参加各种招聘会,主动出击,自我推荐,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等靠思想,46%的学生认为主要依靠学校推荐,23%的学生认为主要依靠家长及社会关系。这说明,高校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使得在校医学生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5.择业价值观方面,当代医学生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在择业“义”“利”的价值判断上,当代医学生呈现两种倾向:一方面,共有59.27%的医学生认为应该兼顾“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甚至“服从国家、社会需要”,表现出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有40.73%的医学生选择了“有利个人发展就行”,表现出重利轻义思想。与此同时,在择业“义”“利”的实际选择上,当代医学生却呈现“单极化”:79.05%的医学生选择了“追求个人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医学生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同时也有获取高收入、高福利、高待遇的要求,价值取向上更看重个人发展和经济前景。这种价值取向既体现了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给医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加强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疗卫生人才

有数据显示,医学生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这主要是医学生期望值过高与个人素质过低的矛盾所造成的。为此,加强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帮助该群体正确分析个人特点和职业环境,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并顺利就业,是解决当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优化当代医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如继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就业人事制度与人才机制,提高教育者素质、优化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转变家庭成员对待大学生择业的思想认识,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树立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其次,明确当代医学生择业观的教育目标,积极构建当代医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培养理性的择业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积极的择业心态,加强卫生国情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结语

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医学类大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要从事的既是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职业,又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神圣而伟大的医疗卫生事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影响到医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前途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当前整体就业形势的发展状况,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择业成就事业,展示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慧,赵金秀,吴弘萍.医学生就业观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2-24.

[2]梁勤儒.当代医学生择业观分析――中山大学医学生择业观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张中兴,赵丽娜,徐鹏.医学生就业心理与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73-475.

[4]许俊卿,张远权.医学生择业动机功利化的利弊与教育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91-93.

[5]沈杰.多元价值观影响择业心态[ EB /OL].

[6]罗毅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124-125.

[7]张淑美,曲惠青等.对医学生应注意“六种”意识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23-25.

[8]路薇,王馥明,项扬.试论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卫生国情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6):357-358.

[9]吕世军,姚庆梅等.加强医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药学教育,2009,25(1):9-12.

篇6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比较;推衍教学法分析;推导法;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14-02

由于各种新型教学方法不断地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在教学工作中探讨和研究适合于中专生学习的方法势在必行。然而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教学中如何能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还具有学科特点,是本校教师们不断探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比较,笔者认为推衍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

1 目前我国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几种常用方法的比较

1.1 传统教学法(LBL教学法)

表现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 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以听和记为主,被动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易于发困,因而不利于学生思考、运用、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讲授的知识点也只是机械性地记忆,所以对知识的记忆也较差。多数学生习惯于这种教学方法。

1.2 PBL教学法

为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对知识能加深理解和运用,增加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1]。此法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基础知识,所需资源较多、对时间要求较多,易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且所学知识不系统、不全面。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有些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另外,现实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思路不足等问题。

1.3 学导式教学法

其基本结构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4个环节。课上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解疑,并对关键的知识点进行精讲,最后学生作业练习。此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本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定,要经过逐渐过渡和逐渐适应的过程,适合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有些学生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则白白浪费时间。

1.4 病案教学法

是PBL教学法的一种,以病案为基本素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造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寓原理于病案讨论之中,使学生能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此法适合于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因此,在学习某一知识结束后采用较好,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之前,通过病案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但不适合从头到尾使用。

1.5 多媒体教学法

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可用于语言讲述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可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中医内科大部分理论主要靠语言来描述,本法只适合少数宜形象、具体、生动的内容,不适合需要用语言来描述的理论部分,不适合经常使用。

1.6 LBL结合PBL教学法

是指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一部分病证用PBL教学模式授课,一部分病证用LBL教学模式授课,以问题为主的授课分次穿插于理论授课之中。具有LBL和PBL两种教学法的优点,没有把LBL与PBL与学科特点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2]。

另外,还有其他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3]、“探索性写作”教学法[4]、循证医学教学法[5]等等。

除传统教学法外,PBL、学导式、病案式及其他教学法均以学生为主体,多属探究性学习。

2 推衍教学法的形成及分析

2.1 推衍教学法的形成

中医内科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应用起来比较分散,不利于融合入知识的整体性中,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更不能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或讨论问题。综合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分析其实质无外乎包含在讲授、问题、启发、引导、自学、发现、讨论等各种基本方法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生素质,应该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中医各理论之间密切相关,内容整体性强、难于理解,而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的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在多年的中医教学工作中,参考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中医内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适合中专生学好中医内科理论的教学方法,即“推衍教学法”,它是在推导法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的情境、协作、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4大要素,结合中医内科学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综合各种教学方式而形成的教学法。它保留了传统教学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又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互动、学生主体、知识建构等特点,起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

2.2 推衍教学法的内容

根据中医内科病证所共有的规律性,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用已知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逐步推衍出新知识。它以含义、病因病机、分证论治之间的密切相联性为主要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病证各项内容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其步骤为 “含义、表现脏腑或病位病机病因证型各证型的表现方药其他” [6]。

2.3 应用推衍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2.3.1 能将中医思维贯穿于课堂始终,使病证的各项知识紧密相联,恰当地将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由于推衍教学法重在对新知识逐步推衍而出,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等思想为指导,遵循疾病的发展规律,由含义推出病因病机,再推出证、证候表现乃至方药等各项内容,巧妙地将中医理、法、方、药等一环扣一环地融合在一起,它能将中医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体现出理法方药于一体的整体性。

2.3.2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极积、主动地参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在学习中医内科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医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础学科,推衍教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以科学的中医思维方式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通过合理的分析、讨论、判断,从而逐步推出新的知识点,达到构建新知识的目的。从课程的开始到结束,由于不断地出现问题,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性学习。

2.3.3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长期记忆,促进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整体发展,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推衍教学法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本法通过问题、讨论、启发、探究、分析、比较、创新等活动,逐步推出新的知识,这样前后知识点的因果关系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长期记忆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可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将各科知识相互渗透、整合运用,对理论知识与临床运用也能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病证分析、方药应用的技巧,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4 可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带有一定情感,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7]。本法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再到师生之间讨论、推断,直至新知识的生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合作。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而获得知识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因此对学习《中医内科学》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这种体验下,学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在师生的互动、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环境下,彼此之间就会相互沟通、相互容纳,互敬互爱。这无形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2.3.5 既有传统教学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又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集合体。使用推衍教学法教学从开始到结尾都保留了中医内科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及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等特点,因此是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集合体。

3 总结

推衍教学法是在推导法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与《中医内科学》特点形成的,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得完整而系统的中医内科知识,达到建构新知识的目的,体现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金锁.“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过程和方法[J].医学教育,1990,84(6):3-5.

[2]卞华,毛秉豫.LBL结合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7):621-622.

[3]张丽霞 ,谢阳象.中医内科学诊所式教学方法的构思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2):84-85.

[4]赵琛,舒静,陈成川,等.探索性写作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87-88.

[5]刘玉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14):225.

[6]王玉红.“推衍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03-104.

篇7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展示其特点和规律,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尝试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一)培养体系

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一般是4年,学生要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并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学位后,提出申请并通过面试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学生在医学院经过前2年学习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部分(USMLE Step1),考试合格后进入后两年学习,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部分(USMLE Step2),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二)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临床技能、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和临床医学理论及技能学习互为补充、彼此渗透,而且加入了早期临床技能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大约到第3年开始轮转实习和部分科研活动,以耶鲁大学为例,“一般采取专科轮转学习/实习模式,约需48周,轮转专科有内科12周、外科8周、急诊2周、麻醉2周……必须参加4周的社区医学实习和3周的临床综合课程学习,……毕业时完成学位论文报告”。

除此之外,美国的医学院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专业训练中的人文渗透以及隐性教育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包括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八门必修课,……初级保健教育是专业训练中人文渗透的主要体现之一,……隐性教育指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识等非认知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医学院都开设相应课程(如芝加哥大学《学术与发现》),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颁发奖学金、给予从事科研工作学生特殊认可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正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William Gatey所指出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可见,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本学科内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学习者今后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储备了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分析和整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拓展问题的能力,等等。

2.教学方式

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系统地整合了基础、临床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和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都在探索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医学教育中。

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病例,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形成与该病例有关的“学习问题”,即进一步研讨提纲,学生带着这些“学习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实验课中通过讨论,自主诊断、自主分析,寻找答案,并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该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同时对与该病例相关的“学习问题”给出较为全面的阐述,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相互关联的知识技能学习系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美国医学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考评,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小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考核学生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素养的操作和认知水平。通过考核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法,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水平。

二、美国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经过医学院4年医学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后,才能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见,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医学院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紧密,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两个既不相同又彼此连贯的阶段。

(一)培养对象和目标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是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一致性,便于制定统一的培养内容和方法,达到能够行医的目标。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即具有独立执业的资格,成为独当一面的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

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后,学生要在相应的附属医院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内容全国统一,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培训内容全面又实用;培训方法是多样化和高强度相结合,常用的方法如查房、病例讨论和分析、学术研讨会、讲座、小组学习和互动等,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年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

(三)考核方法和监管体系

按照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Wducation ,ACGME)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患者关照(patient care)、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来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病案评估、综合评价、标准化病人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全国统考、日常考核等,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主要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进行监管,是非营利性的专业实体,不隶属政府,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职业环境

“美国社会拥有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其很好地协调了医院、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培训中的医师能够专注于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乐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巧,充分发挥人性化因素,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与我国的比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揭示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内在规律以及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理论研讨法提出对策建议,展示发展趋势。

(一)统一准入标准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的准入标准不一致。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优秀毕业生,而住院医规培招收的不仅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完成7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完成8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生源不同,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差别比较大,势必给住院医规培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住院医规培中达到收获的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中得到启示。建议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同时进入住院医规培,这样二者的生源水平就可保持一致,有利于住院医规培培养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都启动了二者双轨培养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首届联合招录研究生即规范化培训医师150名;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第一届双向接轨培养的毕业生有45人获得了住院医规培合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的58%。虽然部分高校试行了二者的联合培养方式,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建议在试点高校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详细、规范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实施蓝本。

(二)改革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前有4年能够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本科学习,我国5年制医学本科中只有第一年开设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两国学生正式接触医学前的专业水平是不同的。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将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阶段等同于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和住院医师培训内容,建议将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三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作整合,尝试“1+3+2+3”模式。具体为,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为正式进入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第一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进入人文素养高阶段课程学习,并辅以每月一次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临床医学知识渗透,第二、三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系统学习临床知识和理论,并加入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技能实践中回顾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安排每两月一次的小组讨论和累计两个月的社区见习,学习基本的保健、常见病诊治,并学习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阶段主要是通科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鉴于学生的临床技能还不完整成熟,建议这个阶段的轮转比5年制本科第五年48周的轮转时间少一半,只安排24周,并且加大病例分析、汇总、出诊断方案的讨论和汇报。同时听讲座、查阅分析文献,开展较大量的科研活动。第四阶段与住院医规培衔接,实际上,第三阶段第二年已涉及一些住院医规培的内容,为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安排大量的二、三级学科轮转、查房、病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规培,在教学方法上多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临床技能训练不足,较少安排病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在考评方法上多书面考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较少运用标准化病人、综合能力考核等。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引入美国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和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有机整合,这个思路在前文提出的“1+3+2+3”模式中已有体现。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模式第二阶段的后两年开始,一直贯穿第三、第四阶段,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加入更多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临床技能培养时,加入更多的小组讨论、实验课讲解提问;在病例诊疗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诊断、自主给出综合汇报和诊治方案;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加大文献搜集和阅读量,提高大量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增加学术研讨、讲座交流、论文汇报。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时,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评,运用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还有待深入研讨和实践检验,应当结合国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做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为培养合格医生、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11).

[2]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1).

[3]盛瑞,龚政,耿明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教学模式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篇8

【关键词】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而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样发展职业教育成为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在中专院校的教学中,英语作为中专院校的必修课程,它对于培养中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视。

一、中专英语教学的特点

农业学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中,因而其英语教学具有不同的特点。农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具体特点如下:一是中专英语更加重视口语和英语的实际应用。中专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应经做出初步的规划,中专学生学习英语更加具有针对性。普通高中生重视高考时能够考出更好的成绩,高中生学习的都是英语的基础知识,学的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并不强的英语知识,而中专学生学习英语是职业的需要,他们更加看重英语的实用性,对于英语学习中的并不实用的又晦涩难以理解的,而且自日常的交际中很少用到的英语,中专学生一般都舍弃这些内容。中专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运用、口语以及专业名词方面的知识[2]。二是农业学校英语的教学逐步趋向专业化。农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中学校,农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依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更加专业、更加实用的人才,因此农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教材就不能和普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材一样。农业英语教学主要是依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中专英语教学中贯穿一些专业名词,并且选择专业性比较强的英语文章进行学习。目前由于中专英语教学并不成熟,教材也比较落后,有些中专学校依照普通高中的英语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三是中专学生英语基础需要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中专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

二、中专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2.1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成为提高中专英语教学的重要问题。英语教学不单单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还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作为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的信任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英语教师,就会喜欢英语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大量的情感,让学生喜欢自己,进而喜欢英语,这样在英语的学习中才能够和学生达成共鸣。教师要经常的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1]。利用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营造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2.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中专学校的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以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为主,因此在中专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结合农业学校英语的特点和学生的英语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需要依据不同的专业突出英语学习的不同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学的内容要让中专学生运用到未来的职业中,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中专英语教学的内容过于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中专英语的学习中,使用的教材要难易结合,另外教师要结合中专学生的专业特色,安排合理的英语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

2.3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展教学

对于中专英语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非常的重要,中专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存在不足,需要教师结合中专英语教学的特点,合理的开展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目的。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听力是学生的学习的薄弱环节,因此在中专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听力训练。对于部分学生读英语听力学习中出现抵触的心理,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一边锻炼听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口语方面的学习,中专学生常常因为心里胆怯而不敢张口,这样容易使学生的英语发音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更多的问题,英语的发言不正确,很难提高英语的听力,因此在中专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开展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英语小品等活动,这样给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地方,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方面,中专学生应该养成晨读的好习惯,在晨读中复习和掌握学过的知识,晨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英语学习的内容,安排学生晨读的内容。另外学生可以适量的阅读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读物,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训练,首先是掌握单词才能够够写出优秀的作品。教师应该加强学生英语单词的积累能力,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需要重视单词的掌握,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单词记忆方法。掌握单词之后,学生要对英语写作的话题进行系统的训练,熟悉话题,让学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英语写作的能力。

结语

农业学校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通常从融洽师生关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开展教学等方面入手,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只有重视红河州农业学校英语的教学,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一、科学探究活动中隐含了更强的逻辑思维性

例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探究活动就隐含了很强的逻辑思维性,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把7种轻重、体积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发现结果与推测不符,引发了认知冲突,促发他们进一步分析和反省: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实施存在什么缺陷?探究活动的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各抒己见,对活动进行了有目的的改进,再研究……显而易见,学生伴随探究活动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纵向型的,活动与活动板块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探究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前面建立的科学概念是后面科学概念构建的基础和保证。活动中,只有学生的外部探究与逻辑思维相继并进,才能推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达成。它已经不像刚刚起步的探究活动那样,思维结构是横向平行型的,活动板块之间是以并列关系存在,前后活动间不存在明显的推进关系。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高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具有思维的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性,能够在具体事物的支持下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小学高段科学教学中安排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起到厚积薄发的作用。

教学建议

1.理解并挖掘教材每个活动、活动与活动间的逻辑思维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科学活动组合而成,每一课包含的小活动与小活动、前后课时的大活动与大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是否被教师真正理解和把握,从根本上引导着课堂的方向,影响着探究科学教育的成效。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出现了两种教法。

教学方法一:学生发现马铃薯在一杯液体中会浮起来,马上回应:“浮的一杯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更多的学生都附和着说是盐水。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判断:“好!真聪明!这确实是盐水。”接下来老师又问:“这是盐水,怎么来验证呢?”学生说:“烧一烧就能烧出盐。”学生说干就干,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与教师对蒸发皿中留下的“盐”都深信不疑!实验得出: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教学方法二:当学生喊出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是盐水时,老师却神情自若地说:“你们这么肯定呀?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把杯中的液体烧一烧就知道了”。调羹中的液体烧干了,出现了白色的粉末。“是盐,是盐。”学生又一次自信地断定。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你们这么肯定呀?老师这里还有糖、味精、小苏打,把它们溶解在水中,放入马铃薯,看看会怎样。”学生依次做了,结果发现:溶解了糖、味精、小苏打的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老师趁机提问:“刚才这杯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支支吾吾:“可能是糖水,可能是盐水,也有可能是味精水。”有些小组说可能是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水!还有学生说不能确定是什么液体。

上述探究活动的争论焦点与活动隐含的逻辑点都是确认这杯液体是不是盐水。第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看到白色粉末就断定是盐,并恰好与教师的预设一致,探究过程就此结束。这种教学方法也被很多教师经常采用。但是,这样的教学在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挖掘思维潜力方面是有缺陷的。第二种教学方法中的“不能确定”,是教师对探究过程中逻辑思维活动的进一步挖掘,体现了科学理性、逻辑、严密的思维分析方法。通过探究白色粉末是不是盐的活动,学生懂得科学不能以偏概全、盲目下定论。可见,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科学思想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对探究活动中逻辑思维的理解与挖掘。

2.夯实每一个科学概念,为科学探究构建新概念提供基础保证

由于科学探究前后存在逻辑关系,学生新的科学概念构建是建立在已有概念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掌握所要探究的概念与其他有关概念的关系,以便有目的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一步步夯实,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构建新的科学概念。例如《做一个钟摆》一课中,科学活动的前后逻辑体系如下: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一样长的摆,摆的快慢还与摆锤的长短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锤上有无金属圆片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锤上金属圆片的重心位置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可见,要构建最后的科学概念就像修造高层建筑一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只有在夯实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新的科学概念。

3.领悟科学探究中相互交叉的逻辑关系

在小学高段科学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事物与事物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外,还应让学生初步领悟科学探究中相互交叉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微小世界》单元的学习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经历人类从古到今观察工具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和感受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拓展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教师如果深入领会教材,掌握了探究的多层逻辑关系,就能引导学生把事物放在具体的关系中进行思考和认识,从而更加多方位、深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悟科学的本质。

二、开展科学探究的自主独立性加大

例如,同样是观察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活动,在有的教师的教学中,学生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把观察硫酸铜和铁钉的大活动分割成了零碎的三个小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停停放放,不断在教师的指令下操作,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受到压抑,探究的积极性及思维参与程度明显打折。而在有的教师教学中,学生的观察活动是在一定的研究问题驱动下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学生经历了探究活动的设计,讨论了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科学探究成为学生自主独立的活动,活动得到明显增值。为什么从表面看所差无几的两例活动,产生的教学效果会如此悬殊呢?问题的节点就是第二位教师相信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知道该是放手的时候了,教师在其中只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教学建议

笔者对六年级上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教师把探究的时间增加,在探究活动中不要有过多的指令,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活动才是学生所期望的。当学生处在思维的转折点或探究的重难点,经过自身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扶持或提示,其他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放中有导、导放结合,与高段学生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特点相符合。

1.运用“提示单”促进学生开展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

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是每个教师的共识,但同时,有些教师又担心学生的科学探究会偏离轨道,产生失控行为。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提示单”来克服这一难题。例如《斜面的作用》教学中,第一个探究活动:分别测出直接提升和沿斜面提升一个物体所用的力,得出斜面能省力的结论。在第一个活动快结束时,笔者下发了科学提示单(如下):

关于斜面能够省力的进一步研究提示单

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斜面能够省力的作用。

是不是所有的斜面省力情况都一样呢?斜面省力的情况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小组赶紧讨论一下,制定研究的方案,赶紧行动吧!

在提示单的指引下,学生自觉地过渡到第二个探究活动,前后两个活动共进行了大半节课。活动中,教师只是在小组中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既给了学生广阔的科学探究时空,又使学生的活动在正道上得以持续、深入,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

2.布置主题式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从课内引向课外

高段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不满足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而希望课堂活动在课外得以延伸,在课外寻找科学探究更广阔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功。如在学习《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时,笔者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记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问题形成立体化的认识。在《做框架》课后让学生继续搜索生活中的框架结构,每个小组以一种框架结构物体为例进一步探究,写成科学小论文。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行深入、开放的探究,获得的不仅是大量的信息,还有对科学产生的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3.以多彩的形式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每个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逐步进入自主独立期的高段学生,他们期望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因此,既然给了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究空间,就要以学生为本,以多彩的形式展示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保持昂扬。例如在宇宙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制作一份月球小报、一张月相观察图、观察月食的计划书,自己安装星空软件观察星空、实地观察星空、阅读关于宇宙的书籍、操作模拟星空实验等等都可以作为单元评价的依据。这种由学生自主选择型的评价,顾及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究更开放。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行自主独立探究的训练,体会探究的乐趣,形成了科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科学探究与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意识逐渐加强

例如在怎样防止铁生锈的活动中,科学探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顺理成章地调用已学的科学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概念。同时,学生的探究掺杂着一种浓浓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探究被赋予一种人文性、真切感,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习得的科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与社会之中,“用科学改善生活,科学与生活、社会技术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段学生对于生活与社会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有了初步的分析明辨和社会参与能力。这一时期,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引导,能更加自然地建立起科学与现实生活、社会技术相互联系的意识,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1.科学探究中渗透生活处处有科学的思想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科学探究贴近生活。例如《杠杆》一课的教学,从生活中撬一块大石头引入;以“米变成米饭”这种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的教学例子;解释水壶冒白汽的原因来巩固学生对水蒸气的理解。长此以往,科学探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思想就会植根于学生心灵,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为社会生活服务的特点。

2.树立科学探究可以超越生活的思想

科学探究要求真、求知,更要求新。在探究过程中,如果高段的学生还仅仅停留在发现秘密、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向生活挑战,使探究活动不断创新。例如《杠杆的科学》教学时,在学生认识了最普通的杠杆后,笔者出示钉有一枚长钉子的木板(图1),让学生把铁钉,学生试用杠杆撬钉子,却发现还没等铁钉,杠杆就碰到木板了,把杠杆移动的范围扩大是撬出钉子的关键。几经周折,学生设计创新的“变形杠杆”诞生了(图2)。虽然这是前人已经发现的项目,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他们在活动中慢慢体会到:科学探究只有不断创新和超越,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和超越,教师应及时关注和掌握科学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有机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克隆、纳米材料、人类基因、无土栽培技术、无籽西瓜的种植、可视电话的产生、国际天文年等等。这样,科学教学就能使学生在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崇尚科学伟大神奇的同时,增强时代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初步树立辩证看待科学探究与社会关系的观念

篇10

关键词: 英语口译;特点;教学方法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大学针对英语专业开设口译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精通汉英两种语言,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流利的进行英汉互译的涉外人才。因此,大学英语口译课程承担着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各种对外交流活动的需要。目前,社会及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定位也越来越高。口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规格口译人才规范化培养已经迫在眉睫。而很多大学英语口译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英语口译的特点和原则,谈谈自己对口译课堂的一些教学方法的认识。

二 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口头翻译工作有以下突出特点。

1、即席压力性。口译是一种不可能预测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现场气氛压力大,特别是有的口译场面非常严肃庄重,如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正式场合的严肃气氛会给经验不足的译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紧张的情绪会影响译员的自信。

2、立体综合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读、写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脸部表情、手势体姿、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地表达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能进行快速笔记、快速理解的能力。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

3、内容的繁杂性。译员的口译范围没有限界,内容可以上至天文,下及地理,无所不涉,无所不包,繁杂无限。口译的服务对象是各界人士,来自各个阶层、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交际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这是译员无法回避的现实。译员必须是一名通晓百事的杂家。

4、个体操作性。译员属单一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口译需要当场、即时完成,译员通常听到的是只讲一次、不再重复的话语,他在正确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通常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译员必须随时独立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在口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译员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有关参考资料,不能在现场向任何专家、学者请教,也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要求对方重复自己所讲的内容,解释其中的难点。

5、跨文化交际性。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是从原旬到译旬的译码,而是接收原句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转化,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由三大块组成,左边是原语输入,右边是译语输出,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转换。

三 口译的原则和教学方法

口译教学目的为培养具有双语转换能力的合格的译员。鲍川运(2004)认为有四个标准可用来评判译员质量,即意思准确(Meaning)、条理清楚(clarity)、选词恰当(Diction)和表达得体(Presentatlon)。这就要求口译员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口译知识和口译技巧,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法国著名口译学家赛莱斯科维奇指出,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刘和平1994)。口译技巧和技能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即席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梅德明(2003)认为一个人的口译能力不完垒等同于语言水平加翻译技巧,而是现代社会跨语言交际活动中译员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和个人翻译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深谙跨文化交流时应遵守的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根据以上对口译特点的分析和口译原则的探讨,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针对口译教学方法分述如下。

1、心理承受和即席反应能力训练。

口译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口译的人员除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通过各种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外,场景式的训练则不失为让学生体验在压力下训练口译能力的另一方“良药”,如此刺激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括跃、想象丰富,发挥出学生的智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切『练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很多学生在有足够笔记的情况下,句子却始终翻译不出来,间或有明显关键词搭配错误的情况,甚是遗憾。去除紧张和欠缺语法知识的因素以外,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学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基于这种考虑,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做诸如:断词组句、语句转述的训练,以期转换学生固有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思想,鼓励学生一词多译,一句多译,同时让学生养成一种变通难句灵活搭配的习惯,不至于在关键时候“死机”。

2、听力理解和短时记忆能力训练。

由于口译在短时间内经历三个转换过程:从原语的语言符号到内容的转换一一即理解(Comprehension){从内容到记忆的转换——即记忆(Memorizmg)I从记忆到表达的转换一一即用译语表达原语意思(Reformulation),因而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视、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语言操作能力。口译的最初过程是从听开始,然后大脑进行解码。因而第一阶段的听力理解过程至关重要。心理学家研究人的短期记忆只能保持20-30秒,而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翻译长达几秒到十几分钟的内容,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苦练基本功。平时坚持收听收看英语广播、新闻、电影、电视等,注意收听不同英语口音的录音材料,同时课堂上进行短期记忆的训练包括对原语的复述、概括大意、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连锁记忆、描述等;还要训练学生会作笔记以帮助记忆。口译笔记切忌求全,用简单的字、词或符号将讲话的要点用极快的速度记录下来,达到提示翻译的目的;可以使用大量常见的省略语和简单的速记符号。笔记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是模拟临场训练。笔记的课堂教学应避免大段的理论讲解,而应强调模拟临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多做仿真练习。在仿真练习中,教师可穿插讲解并示范口译笔记基本方法,笔记常用的符号、略语和记录格式等。

篇11

引言

我国拥有着悠久的陶瓷艺术历史,且已经有近万年的陶器制作史。陶瓷作为用具渐渐普及的过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陶瓷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的观赏性。也正是由于陶器用具被人们喜爱并广泛使用,也使得陶瓷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中,陶艺教育已经不再是诸如景德镇陶瓷学院一类的专业艺术院校所特有的教育,而是已经在一些其他高校中广泛的开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但是针对这样一门特殊课程的开展来说,让广大学生感受到它的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陶艺教育的重要性

1.独特、创新性,提升高校素质教育

陶艺教育具有独特及创新的性质,因此通过陶艺的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素质教育。在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中能够迸发出学生的灵感与想象力,同时通过陶艺创作还可以让学生在精神层面运用作品来抒发自身的情感。所以说,在高校中开设这样的陶艺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够让广大学生通过作品的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2.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陶艺制作过程是一个动手创作的过程,在陶艺教师的引导及帮助之下,学生能够在陶艺制作的原则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审美的作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同时通过陶艺制作过程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得到了提升。

我国高校陶艺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近些年,陶艺教育具有推动艺术教育中对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陶艺教育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已经渐渐形成一个相对规范与完善的科学系统。我国国内许多的艺术院校也针对陶艺教育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交流、探索与实践。同时可以发现与传统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模式相比,陶艺教育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与管理标准化

在以往传统的陶艺教学中,都是一对一教学,教师即师傅,根本没有教学相关的管理人员。此外,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教案,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管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现在的高校陶艺教育有着标准的模式和专门的管理辅助教学部门,同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更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

2.理论与实践系统化

对于高校陶艺教师本身而言都是具有高知识和高学历的人才,他们对于陶艺的理论也有着较深的研究,其中的高级职称教师更是陶艺专业的带头人,他们在教学的实践与理论中交替并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3.师资与设备高标化

目前我国广大高校的陶艺教师都是一群毕业于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或者是专门的陶瓷艺术学院的年轻人才,他们拥有着高学历与能力,是高教学实力的代表群体,保障了高校陶瓷教育的教学实力。同时各个相关部门也大力支持高校陶艺实训室的建设,因此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先进陶艺设备,这也为陶艺教育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4.“技术”与“艺术”并存的教育观

我国传统陶艺教育一味的注重技艺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理论的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知识修养都较为缺乏。实际上,人文学科的知识修养与艺术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十分关键,关系到培养出来的是艺术家还是工匠的本质问题。因此在陶艺教育中需要将文化理论教育也重视起来,当今高校也开展了诸如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等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见识和胆识探索陶艺的新风格、新材料、新领域。

根据专业特点,谈高校陶艺教学经验

1.教师在教学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陶艺教学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陶艺专业的学生,另一种是诸如艺术设计专业、美术专业等非陶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两类学生的教学时,应当进行区别性教学。针对陶艺专业学生,教师应当事先明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为国家培养理论知识丰富、较高专业技能与修养的陶瓷艺术人才为目的。而对于非陶艺专业来说,陶艺仅仅是一门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应当多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当注意教学深度的恰当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校陶艺教学方法应尽量多元化

我国传统陶艺教学方法单一,通常是小规模的讲授或者演示,这样的教学方法仅仅适合一对一或者是小数量的学生教学。而现在的高校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教学设施齐全等特点,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高校陶艺教学的需求,比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欣赏、讨论交流、视频演示、技法示范、实地参观考察等等形式。

3.注重创新能力与材料意识培养

在高校陶艺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智慧和技能去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中敢于表现、自由思想的精神。而教学中最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材料,只有利用材料这样的介质才能够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的让学生接触各种泥材、釉料,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各种特性及效果,并且辅助实践。可以说,对每一个陶艺创作者来说材料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创造新的陶艺表现语汇、拓宽个人创作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4.陶艺教学中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同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经验

在陶艺教学中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经验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是国内外相关的经验。例如:盘泥条人体造型技法是我国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所开设的,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盘筑泥条成型技法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又能够是学生对泥土与人体造型的认识有所提高;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术系进行教学时会通过邀请各地艺术家进行自身艺术作品以及人生经验的讲授,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艺术家与他们的创作背景,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直观的欣赏与评判,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创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5.教师在陶艺教学中应将教学步骤条理化

陶艺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涉及到造型、色彩、构成、材料等多个领域,而对于刚接触陶艺课程的学生来说大多没有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事先进行教学顺序整合,由浅入深的渐渐展开。在制作陶艺前先进行理论的讲授,让学生对陶艺有初步了解;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各个时期陶艺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陶艺流派与特点;接着再进行陶艺制作流程讲解:制泥―成型―装饰―施釉―烧制,与此同时可以边讲授边演示,并让学生不断练习与把握;随后可以深入讲解一些具有难度的陶艺技巧;最后进行共同的烧窑实践。只有按照这样一个由浅入深、步骤条理化的教学环节,才能够让学生逐步提高并系统掌握陶艺知识、技能。

提高高校陶艺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基本素养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陶艺教师本身应当时刻不忘学习与自身各方面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陶艺教育的发展。

第一,作为高校陶艺教师应当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不断的完善,其中包括了陶艺理论知识、陶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各个方面的完善。

第二,教师教学不能够按照自身喜好来进行教学,许多高校陶艺教师都有着多年额度陶艺制作经验,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及制作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审美与习惯进行有偏向的传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审美及表达上的单一。因此作为高校陶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多元化、丰富化教学方法、审美标准及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较好的鉴赏及创造力。

第三,注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高校教师进行陶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注重知识的教授,更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应当是运用自身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去引导学生的个性独立的设计思维、探索精神、艺术表达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形成,最终达到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目的。

总结

篇12

关键词:网络教学;发展趋势;特点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254-01

网络教学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并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对多种媒体教学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以此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计算机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和技术不断成熟这一过程中,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的必须性使网络教学成为了新时期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教学发展趋势和其教学特点与意义的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新时期下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

1、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

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在教学的内容和资源上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这样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所获得的进步都是处于一种同步状态,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内容上也比较单一,实验的方法也比较固定,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进步。而在网络教育模式下,通过计算机网络中所储存的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自主的获取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从中有效的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灵活的安排。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下,不论那个阶层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同的学习条件下获得更多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网络教学所面临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来实现全球信息的共享;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首先从以互联网为基础来实现全球信息共享这一内容来说,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所受到的不利因素依旧是非常多的,而要想提高全民的素质保持一种同步发展的状态,对这些不利因素的消灭就成为了一种必须。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而全国性的互联网的建设就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那么,从网络教学的角度来讲,其作为互联网建设中国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依托好互联网技术才可以更好的彰显它的优势,才可以见识过教学速度的迅速、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内容的标准化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而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在缺陷上的有效弥补,也使教育资源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来看,网络管理系统一般都是由软、硬件结合并以软件为主的分布式的网络应用系统,其所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网络教学是依靠信息技术来进行的,其教学的有效实施网络管理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受分布式管理在功能上强大和可伸缩与拓展性比较强的优势影响,未来网络教学模式在网络信息管理的系统发展上,必将以分布式网络管理为中心,以此有效的实现着对网络中心、主干网、网络应用等系统的严格管理。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与意义

从目前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来看,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步式的教学模式,其是由主持人主持、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并规定好学习的时间、地点等集中而又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异步式的教学模式,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自主学习的远程教育模式[2]。但是总的来说,其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其教学思想的中心主要是体现在教师、课堂和书本上,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一种被动的形式去接受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而在网络教学之中,其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监督。同时,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工作的实施主要是对教学信息进行准备和筛选,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而网络教学中电子邮件、电子板报的存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别的指导,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与牢固。

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有效体现:在网络教学中,其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的。网络教学是一个自由开发的学习平台,在此平台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模式及时的向教师请教,同时也可以通过网上资料的查询来进行解决。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查询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沟通,这种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

对学习协同性的重视:协同学习所指的是学生和他人在相互的学习中所进行的学习。在这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知识,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与获取能力。从网络教学的实施来看,学生所交流的对象不仅存在于教师和自己之间还存在于学生和学习之间。通过这种协同性的网络交流和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交流中获得一定的学习启发,对学生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实现:网络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在授课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不会受到限制,网络教学可以由网络来连接所有的范围。那么,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的实施上就没有必要将课程安排在上课的期间进行,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学习。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历程中,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而网络教学的特点和意义也让现在的教学模式更加的丰富与完善。那么,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网络教学就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现代教学理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使其可以朝着一个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专业特点 现状分析 分层次教学 创新

目前,我国正处在科教兴国、步入国际化的关键历史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合格的有较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劳动者,这就为旨在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英语教学的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方面

随着普高的扩招,多数初中毕业生应试普通高中,造成中职学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出现较大的滑坡。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初中阶段学生迫于家长和升学压力,不学也得学。其次,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英语教学质量普遍较低,这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差。

2.教师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一些不足。

(1)基础理论的学习滞后于教学实践活动,影响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大部分学校英语教师只注重教学不注重教研,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部分教师认为英语课在中职学校中只是一门基础课,不如专业课受重视,加上近几年学生基础差,英语课时缩减,没有升学的压力等,造成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业务水平提高慢,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教法方面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以讲授为主的“认知法”和“翻译法”,很少采用“情景教学法”、“听说领先”等现代教学法,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仍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学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既听不懂也讲不出,达不到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二、中职学校专业特点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为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培养并输送新型的、合格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紧密联系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变化,而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具有灵活的办学机制,甚至应该走在市场的前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处于人力资源市场中有利地位。

三、依据中职学校专业特点,尝试创新英语教学

1.依据不同专业特点,选用专业英语教材

中职学生在学好基础英语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此外,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挑选教材内容,可以适当增删部分内容。教师应立足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力争做到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不同基础,做到详略得当。

英语教学就是通过一些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即: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2.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尝试实施英语分层教学

不同层次的教材,辅以相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教授相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力求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分层次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分层,即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

英语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受教材、进度、课时数、教学任务等多方面的约束,分层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前要按照分层教学的要求备好课,上课时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活动形式进行分层教学。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保尖、促中、补差,确保分层教学落到实处。

3.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发挥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师担当起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对学生分组,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不同,小组持续的时间可以自主控制。

4.多媒体技术与创新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多媒体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探索创新型英语教学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

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表达教学思想可促进多媒体优势与创新型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在制作英语教学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课件使用的可操作性,界面设计友好。

(2)选择适合多媒体展示的教学内容。

(3)设计的课件要提供有效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课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重各步骤间的连贯性和梯度。

(5)课件要体现创新特点。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为英语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从而改进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研究,2003,(4).

[2]江爱青.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背景与实验研究[M].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2004,(7).

[3]许余龙.学习策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

篇14

一、依据审美感知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审美感知是对美学因素的直观把握,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

1.充分展示数学内在美

一方面教者要正确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在“美”,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诱人的“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数学自身各种形式的“美”。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借用多媒体不停地跳跃并延伸“1÷3”和“60.2÷33”计算结果小数中“重复出现的数字”,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这类数的结构美和无限美;教学生用简便方法书写0.33……、1.8242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充分展示教师形象美

教者也是学生的审美对象之一。教师的数学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涵养、创新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烈追求。试想,如果一教师数学教学语言不精炼、不严密,甚至词不达意,或者板书混乱、毫无计划、毫无条理,那么,不但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而且也影响到数学教学的完美。

二、依据审美情感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美

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交融在一起的,感知是体验的前提,而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中最普遍最活跃的因素,对感知起着促进作用,所以体验是数学美育的必要任务。

1.审美情感的准备

当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的时候,他就容易体验到对象的美,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快心情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求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抽象过程,也是学生感受、体验、领悟数学美的教育过程,数学语言的诱导、情境的感染,可以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审美的准备状态,激发学生的审美期望。这样,审美情感的准备,就为审美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2.教师情感的感染

在让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表达出来,形成一条和数学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曲线,能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拥有体验数学美的良好情感状态。

3.数学应用美的渗透

不同的人应用相同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研究不同的事物,不相同的事物又都服从于同一数学规律,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的应用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经常补充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必将使学生对数学和数学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依据审美的创造性,让学生追求数学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小学数学美育中主要体现为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数学美,其追求数学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1.主动的发现

发现美,也是审美创造性的一种表现。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地让学生处于审美主动地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情感和表象的积累,参与审美对象的交流,让学生发现数学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投入自己的全部心灵,主动地感知和理解。

2.恰当的表达

审美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审美感受的恰当表达上。比如,通过“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让学生会正确流利地讲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量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这种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美法则。

3.丰富的想象

数学审美离不开想象,想象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讲授利用圆的内接多边形面积的极限来求圆的面积时,可结合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说明刘徽想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并认识到了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可以向有限转化,这在当时是一种多么新奇美妙的数学思想啊!

4.初步的创造

小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应是初步的思维创造。如下例“简便运算”的教学:

(1) 9999×1200 (2) (125×74+125×66)×8

=(1000-1)×1200 =125×(74+66)×8

=1200000-1200 =125×140×8

=1198800 =140000

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拿到算式后不要急于解答,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最后选出最简单的解答,让学生在“品味简便运算”的过程中,追求数学美,创造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