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

医学学科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学科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学科管理

篇1

第一条为促进医疗卫生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集成,全面提升卫生科技整体水平,整合具有内涵联系的相关学科,进行学术间相互渗透和技术上互补增强,并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组建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科技辐射范围广、多学科集成交融、优势资源整合攻关的医学重点学科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卫生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省科教兴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是我省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卫生科技重点发展方向,并紧密结合我省卫生强省建设的需求,代表**医疗卫生行业学术和技术水平,能引领卫生科技的发展,全面增强我省卫生的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须瞄准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目标,围绕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和符合医疗卫生实际需求的主攻方向,以一个或几个建设成效显著、发展优势明显、有集成交叉基础的省医学重点学科为领头学科,配备与之相关的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科学合理地组建学科群,体现学术贡献突出、技术水平领先、设施条件先进、人才队伍完备、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的优势。

第四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遵循“优强联合、交融创新、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原则,根据卫生强省建设需要统一规划,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由省卫生厅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确认和考核验收。

第二章申报与推荐

第五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的建设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面向全省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实行公开征集,在各主管部门推荐的建设领域内择优遴选。

第六条申报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的基本条件为:

一、学科群建设第一承担单位必须是本省市(地)级以上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并具备承担学科群建设的总体能力。

二、组成学科群的领头学科必须是已通过验收被确定为省医学重点学科或承担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核心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三、学科群建设对卫生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四、近三年承担有国家和省部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五、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须有正高职称,有相当的学术成就,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和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并配备若干个学术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后备学科带头人负责相关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六、具有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专业结构配比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

七、各承担单位科研基础条件较好,能体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协作精神,承诺为学科群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和经费配套。

第七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可行性方案”编写提纲包括:

一、建设学科群名称

二、承担单位名称

三、学科群组建基本框架

四、该建设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五、学科群主攻方向

六、学科群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水平(包括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三年、五年考核指标等)

七、学科群建设实施计划和年度安排

八、承担单位建设基础和优势(主要突出各承担单位总体实力和优势互补情况,包括临床工作情况、各学科技术水平、学术研究状况、人才梯队结构、医疗和科研硬件设备条件等)

九、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和后备带头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等基本情况以及专业特长、近五年主要业绩和学术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任职及学术地位等)

十、学科群建设人员组成情况

十一、学科群建设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

十二、经费预算

十三、推荐部门(单位)意见

第八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常年接收申报,各申报单位可根据本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和本单位学科建设的实际水平与能力,科学合理组建重点学科群,提出建设可行性方案。经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第一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并附“**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可行性方案”一式10份报省卫生厅。

第三章评审

第九条省卫生厅聘请国内外有关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论证评审委员会,对学科群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方案的科学完善性进行综合论证和答辩评审。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论证。

第十条专家论证评审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要求,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择优遴选、宁缺勿滥原则。主要论证评审内容有:

一、学科群建设对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科群组建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包括领头学科的优势性,相关学科整合发展的有利性和实际可行性,避免简单合并。

三、承担单位的建设基础、优势特色和发展前景。

四、主攻方向把握的准确性。是否与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凝练重点特色的发展方向。

五、专业技术研发的创新性。是否培育新的技术突破口和增长点,体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示范引领和技术辐射相结合。

六、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七、首席专家的权威性和人才梯队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等方面配备的合理性。

八、各项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的保障性和针对性。

九、学科群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十、经费预算的合理规范性。

第十一条省卫生厅根据论证评审委员会的意见,就实际需要、规划布局以及当年财政资金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确定学科群建设对象,并聘任学科群首席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与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签订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合同书。

第四章运行

第十二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实行统一要求、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的方式。由省卫生厅负责学科群建设计划的总体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各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所承担的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协调、督促检查。

第十三条学科群建设实行“联合、共享、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试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一般由领头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担任。

第十四条学科群应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发展规划、主攻方向、研究领域、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的咨询、审核和完善等工作。学术委员会实行例会制,一般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第十五条学科群应制定具体运行管理制度,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应与建设目标和任务相衔接和协调,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群体综合优势,推动学科群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第十六条各承担单位应重视和加强学科群建设的相关管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对完成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应注“**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资助。专利申请、成果转让、奖励申报等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学科群建设期间,计划合同书内容原则上不作变更,确需调整建设内容的,由首席专家或学术委员会提出,经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同意,报省卫生厅批准。

第十八条学科群建设实行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承担单位应在每年12月底前提交当年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下一年度具体工作计划。对学科群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五章经费

第十九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经费由省财政专项列支。列入建设计划的学科群经费由省卫生厅一次核定,分年度拨款。省财政专项资金每年资助5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或主管部门以1∶3以上的比例进行配套,五年建设周期投入总经费1000万元以上。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

第二十条学科群建设经费用于与学科群建设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开支。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规定执行。学科群建设经费开支范围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和核定。

第二十一条各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加强对学科群经费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省财政专项资金和配套自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保证学科群经费的专款专用和合理规范使用。

第二十二条省卫生厅将定期对列入建设计划的学科群进行计划实施、经费使用和资金绩效的检查,检查结果作为按年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建设期满后,承担单位应按规定编制学科群经费财务决算报告,接受财务决算审查。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审查: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学科群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学科群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学科群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或配套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财务审查未通过者将视具体情况对有关单位实行限期整改、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撤销建设资格等处理。若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情况的,对相应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学科群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承担单位管理使用。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医学资源等,应开放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第六章考核验收

第二十四条列入**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的学科群实行全程管理制,建设周期为五年。省卫生厅根据建设计划合同书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组织年度检查,三年进行中期考核评估,对建设计划实施情况较好的学科群继续后二年资金资助,五年建设期满后进行全面考核验收,通过验收者予以挂牌。对未按规定和要求实施建设的学科群,视具体情况采取限期整改、撤消建设计划、追回政府拨款等措施。

第二十五条考核和验收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计划合同书的任务、目标的执行情况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二、学科群建设质量、整体实力和国内外知名度提升情况;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突破、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情况。

三、推动卫生科技发展和提高全省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引领、辐射和示范带动情况。

四、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以及科技和卫生人才培养情况。

五、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情况和开放共享服务情况。

六、学科群制度执行和承担单位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

七、经费配套和财务审查情况。

八、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

第二十六条有以下情况不得通过验收:

一、学科群建设计划合同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三、未经同意擅自变更学科群建设承担单位、首席专家、主攻方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

四、财务审查不通过的。

篇2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1.2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

随着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总结到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1]。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热切期盼医学教育管理学的诞生。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教学管理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阶段;1995年,在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下,由周东海主编出版了《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2014年,许劲松主编出版了《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2015年,《医学教育管理》杂志问世。至此,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成为该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2.1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对于如何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并按照管理活动的先后环节次序建立学科的内容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提出管理的各种原理原则,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从明确管理的任务和职责开始,以此为基点,然后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基本框架,然后一步步地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学地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应取各家之长,采取综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终究只是对管理活动的部分记载,或者局限于对管理活动个别方面规律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个方面规律的综合研究。因此,单单总结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根源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给它提供的条件外,还要根源于自身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理论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紧密结合,才能找出医学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二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归纳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验和观察,由于任何阶段的实践、实验和观察都有局限性,归纳的经验材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备,弄不清结论的性质和意义,而归纳本身又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就要靠演绎来分析和补充还不充分的知识。演绎同样需要归纳,因为演绎不是先验的,而是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必须交互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既重视理论推导,又重视实践总结,使二者互为补充,交互作用。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层次管理活动,从中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动,研究其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对管理活动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认识。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各个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认清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2.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要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为组织基础,凝聚一批集各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遴选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热衷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为学术骨干,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研究。(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特别要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也要组织关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培训。此外,也可组织医学院校中有较好基础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培训活动。(3)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科队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中,已有医学教育管理学方向,不少学校已开展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多培养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要吸引他们参与到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中来,并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学科队伍中的后备队和生力军。(4)组织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项目研究,通过立项、研究、成果评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任务带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的水平。

2.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2.3.1围绕学科内容,开展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管理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医学人才培养阶段的教育管理,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医学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医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管理现象、管理关系和管理问题,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特征[1]。应组织力量,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2.3.2要以立项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每年的立项研究中,应专设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同时,应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申报有关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立项。

2.3.3建立研究团队

当前要尽快组织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2.4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4.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在每年的年会上,应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此外,两个学会的下属组织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4.2围绕学科内容,组织专题研讨

要鼓励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有计划地、分专题的开展系列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分析整理,形成资料,供深入研讨或编写专著参考。

2.4.3在医学教育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提供研讨平台

建议《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在杂志上开辟医学教育管理专栏,供广大专家学者和医学教育管理者就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探讨和学术争鸣,不断繁荣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环境。

2.4.4加强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渠道,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在同国外相关组织交流中,要有意识开展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国外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书刊和信息。2.5组织力量,出版专著(1)建议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编写团队应有资深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也应有目前在医学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少数教师参加。编写团队应相对稳定,并采取边研究边编撰,研究和编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建议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同人民卫生出版协商,在“十三五”参考书编写出版计划中,专门列出关于医学教育管理专著的选题计划,并组织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编写。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出版一批医学教育管理的专著。(3)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总结教材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专著。

作者:文历阳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科;学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45-02

学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它不仅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更代表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想提高学院的知名度,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在2016的工作要点当中提到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快教育教学转型发展,紧贴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目前,学院的管理学科还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想促进学院的全面综合发展,就要重视管理学科的建设。

学院在2006年建成公共事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开设管理类课程,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既了解医学知识又懂管理理论和技术,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药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目前,学院管理学科有专职教师5名,均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有3人,其承担了两个专业的一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一部分由天津医科大学本部公卫学院的教师承担,还有一部分是由其他高校外聘的教师承担。

二、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院主要以医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为重心。从整体上说,学院还是特别重视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忽略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融合,缺乏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对管理类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师资力量不足

从事管理学科教学的自有教师数量较少,大多数教师是外聘或由退休教师兼职。自有教师承担的教学课程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因此用来探索教学方法的时间较少,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教师难以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目前,学院的管理学科设置主要是借鉴国内一些纯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经验,趋同化现象明显。能够与医学理论和药品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设置还缺乏连贯性,出现了如医学类课程学时数多、管理类课程不突出、工商管理课程与医院管理课程知识欠融合等问题。

(四)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从事管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其过于强调理论教学,W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的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式学习方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较低。由于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种形式;教师开展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的次数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参与进来,大部分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学生能去一些企业参观和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

(五)学科建设经费不足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性决定了其在国家政策补贴上获得的扶持力度较小,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远不及公立高校,其基础建设薄弱和经费不足的问题突出。学院投入到管理学科建设的费用较少,难以满足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的需要。

(六)学术水平较低且科研成果较少

学院管理学科学术水平较低,学术氛围不浓,主要还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相关教师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师由于缺少学术交流的机会,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动态,能够参与立项研究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成为了学院提高科研水平的一个瓶颈。在职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大多数论文都是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很少;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少,没有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促进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

管理学科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只有学院各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生源。加强管理学科的建设力度,能够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管理类人才具备更高的水平,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最关键的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2]第一,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合理。本专业的管理类核心课程应由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承担,且在相关研究方向上要有专业的教师能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要合理。既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老教师带青年教师,这样可以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互相督导;青年教师应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以积累教学经验。第三,学院要多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应引进具有管理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海归人员以及高水平的学者和专家[3],为师资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应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加强对自有教师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融合多学科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时数、学期安排、教学进度等能有效结合,达到教学和培养目标。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多学科交叉整合[4],学院才能得到整体综合性的发展,才能进行创新。当今的一些重大学科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所以,独立学院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管理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进行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一,每学期举办一次管理技能大赛;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管理专题组成团队,通过精心策划,以表演的形式模拟管理者的角色去体验管理的过程。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第二,多组织学生去天津市一些优秀的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去企业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交流,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第三,创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渠道密切相关,是建立用人单位与学院关系的纽带,对提高管理系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保证学科建设的经费

开拓多方面的学科建设经费来源。学院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增加学科建设的资金预算,保证经费充足。教师可以通过争取项目获得经费来开展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学院应争取实现企校合作,这样能够获得一些企业的赞助和经费支持。

(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科环境

在学院内部应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撰写学术文章;遴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营造优秀的学科建设制度环境。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和研讨[5];应积极与天津医科大学本部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

总之,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要把握机会重视管理学科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搭建学科建设平台,体现学科特色,不断提高竞争力,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剑峰.高校学科建设要素分析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46-47.

[2] 蒋曼.中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159-160.

[3] 李佳源,方K宁.地方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26-29.

篇4

1.就业形势良好。

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好,主要就职工作于医院等卫生部门,只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再定期进行相关的实习,以完全胜任相关的工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专业的同学而言,首要问题就是要掌握足够充分的知识储备,一般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要求最低达到研究生以上,所以作为相关专业的同学努力学习是最重要的问题。

2.实践能力。

对于当前的学习而言,实践是最有效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能够为就业提供有效保障,以及为今后的就业树立优质的服务理念与服务基础。通过参与医疗管理实践工作,在与医疗技术人员和患者多接触、观察中思考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方向,更深刻地理解医疗政策,运用各种政策解决医患关系等问题。在一点一滴中不断锻炼、完善自己。

3.研究生授课探究。

目前的教学手段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连线国外的优秀讲师或是联系相关医院进行教学研发,同时也可以由医疗单位结合本身实际情况,与高校相结合进行授课探究,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与生动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且在现场讨论与远程教学中学生还可以实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4.开展教学反馈。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最具有发言权的,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能够带领学生走进真正的学习环境当中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学校可以定期进行教学评价,让同学们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改善,最终为大家带来更加精彩与丰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加快乐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二、热点领域的研究范围

1.研究领域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研发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变,过去的研发领域早已经随着时代的改变发生着改变,所以伴随着社会的热点领域的改变,学校的教学重点也应该加以改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带领同学开发出更具备时代意义的学术领域以及更加具有研发意义的问题。

2.时刻关注国外动向。

作为任何一个领域及时关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专业性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科学含量又非常的大,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有站在信息的前沿,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最新的动态消息才会在世界的舞台上跳出华丽的舞蹈。

3.探索方向。

时下,社会医学当中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相关的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了医学教育类,其针对的研究人员为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教育为主,医学教育或者是医学教育类人才的培养;还包含社会行为流行病学方面的探究,针对当前的自杀现象或是自残现象以及那些自虐成瘾的问题人员进行探索分析,还针对当前很多的吸毒人员或是酗酒人员、有网瘾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针对出现的很多极端现象问题或是迷信程度比较大的人员,主要针对人类的健康问题进行探索分析,针对如何增强人类的健康问题以及针对病情加以分析。当前的医院管理方向还针对医院的运作形式与运作特点进行医疗服务市场的运行,对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针对医疗服务体系进行完善研究与探析,针对医院的运营成本作为研究对象,医疗服务方式探索,针对不同类别的医院,诸如盈利与否性质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进行临床绩效评估与药物经济学评价等。在卫生政策以及卫生法学方向主要研究其改革的发展以及与卫生法学,探索卫生服务以及卫生服务中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运用。还有医患沟通问题,当今时代的医患问题是需要进行重点探索的问题,如何进行医患关系的疏通,是各大高校应该加以学习的。

4.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变化。

篇5

关键词: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1-0013-0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nagement covers the field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health industries of TCM.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can 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ciplines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level of specialties of TCM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goals, model and path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in the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CM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management and modern economics can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CM resources and medical service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s a result, all directions of TCM management can better achieve scientific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ealth care and health rehabilitation. Also, it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TCM management and team building and train outstanding senior personnel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specialties’ overall level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TC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odes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知识源泉。由于中医药学具有整体性、辩证性、实践性等传统思维和技术特色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我国医学上特有优势,传承与创新中医学,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管理问题。中医学在近展遇到了困境。在现代科学主义话语权下,中医学要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首先,教育模式从师承转变为院校教育,把技术进行分科,教育内容分专业,结果专业越分越细,形成中医药专业的碎片化和技术的实验化。古代中医与中药是一体化的,现代教育则分离开了,形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中药资源的质量日趋下降,中医师的中医水平不断下滑。中医药面临的这些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制度问题。

制度是引导社会行为的最有效工具。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就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更有效地为居民健康服务。运用制度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服务。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遇到了困境,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其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促使医学转向,而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要求正好与中医学的实践性、整体性与个性化诊疗思路相一致[1-2]。中医学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医德建设。这给新医疗改革背景下中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需要研究新医疗制度建设。借鉴精准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充分挖掘中医药蕴藏的无限潜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

1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定位

1.1 概念界定

学科是学术范畴,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和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或专业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3]。而重点学科是指高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放于某些学科,以使其学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学科群或学科体系中发挥学术主导和关键作用,这些学科被称为“重点学科”[4]。

1.2 学科定位

中医药管理学是一门中医学、中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融合,重点研究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将中医药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及时提供给国民,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和保障国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原则和目标

2.1 总原则

遵循科学性原则,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需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特色性原则,基于中医药的特点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活动与过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遵循交叉性原则,管理学各部分内容在不同层次上与中医药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同时注意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协调性;遵循引领性原则,重点学科应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起到引领作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科范围内的各部分建设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遵循系统性原则,规划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之间不可分割。

2.2 目标

2.2.1 总目标 以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水平、引领中医药服务事业和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核心,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科和管理学科资源,进行学科的交叉整合,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明确科研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不仅要提升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高水平的科学,全面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中药产业的进步,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2.2 分目标 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研究中医药的知识、技术特征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方法;研究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运用政策科学理论与分析方法,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中医药立法与政策科学问题;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制度化建设,有效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研究大卫生、大中医视角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模式

3.1 宏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宏观模式,以学生培养为基础,进而推动学术发展,最终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金字塔模式(见图1)。①学科建设是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应从培养人才抓起。包括编写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经济与管理类教材;支持建设中医药管理类精品课程;支持建设特色和重点专业;支持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社会管理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向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突出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开展专业教育联盟,优化教育资源[5]。②学科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经济、管理、政策类的科学研究。在国家层面,省部级及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需要研究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在中医药管理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据笔者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78项(含教育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63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含CSSCI扩展)36篇,核心期刊299篇。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中医药经管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③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开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最终是服务社会。所以,该模式的最高层是要将教学与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即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部门培养合格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3.2 中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中观模式,是根据波士顿矩阵的思路,以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力为指标,构建学科的波士顿矩阵模型(见图2)。学科的影响力高表示其占有率高,其在学术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占据较高的地位,一旦加大投入,其发展前景自然广阔,学科的发展力高,此时学科就可形成一定的品牌水平,相当于“明星类水平”。学科的影响力比较大,但尚未得到大力发展,此时需注重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能力越强,承担的项目就越多,获得的资金也越多,可以为打造学科品牌提供资金,因此学科研究水平可被称为“金牛类水平”。重点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此时如果学科团队能积极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科的水平就能得以提升,打造出品牌;如若学科团队水平低,则学科的水平就只能下降到教育层面上的水平,因此学科团队水平可看作“问题类水平”。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学科仅仅拥有教育能力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科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因此被称为“瘦狗类水平”[6]。如同产品的波士顿矩阵一样,学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能力的地位会在学科发展力和学科影响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所转变,因此需充分利用学科波士顿矩阵进行建设,努力打造出重点学科品牌。

3.3 微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微观模式,凝练好方向,以团队建设能力水平为横轴,以科研项目水平为纵轴,使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坐标轴模式(见图3)。①学科建设需要凝练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学科团队特色能力的体现,表达了学科建设的核心能力,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科研平台。②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水平,学科团队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是学科研究的资源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需要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深造或国内其他名校做访问学者,同时需积极引进适合本学科方向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与学科发展特色相适应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学科队伍。③需要提升学科科研项目发展的研究水平,通过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共同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加团队的信息交流和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重点学科更需要获得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使团队建设能力与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均衡发展提升,促进中医药管理学科逐步向高水平学科稳步发展。

4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4.1 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需有创新力,以及法律与政策推动,并成立智囊组织。该组织主要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政策、组织改革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等为研究对象,为政府、社会组织、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其形式可以是建立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或学会、协会)、创建人文社科及中医药政策研究基地等。

4.2 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杰出人才、适宜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管理学科人才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一支与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校发展相适应的融合中医、中药、信息技术、图书情报、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合作团队,才可有效推进中医药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首先要重视中医药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积极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加入;需要注重培养出学术领导型人才及杰出青年人才;同时注重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年轻学术骨干,为其提供参与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及出国进修机会[7]。规划与建设学科的不同梯级团队,优化组织结构,促进学科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目前已建立起中医药管理与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政策、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的师资团队,各个团队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稳定的人才队伍结构。

4.3 创新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制度

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创新适宜于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机制[8]。依据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机制体系,包括绩效评价体系、薪酬管理方法、荣誉制度和评估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规范科研教学行为,保证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对于科研成果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如发表的论文应具有代表性,需评价其社会影响力;代表性专著需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评价,并能解决社会重要、重大或关键性管理科学问题;科研项目成果能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管理科学的创造力与转化力,提高社会贡献度,能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效率和效益,实现政府社会高校一体化设计,资源共享,功能协同的优化方案,从而优化利用中医药资源,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服务。中医药管理学科不仅要创造知识,而且要注重知识的转化。因此,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学、科研,更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为此,需要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建立评估体系,如价值评估、系统评估、情景评估、项目评估等,并要有计划分阶段对学科进展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估[9]。只有通过创新学科建设制度,才能保证学科建设有序和规范开展,从而提高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马洪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语境及路径分析[J].中医杂志,2013,53(24):2076-2081.

[2] 申俊龙.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83-189.

[3] 赵坤,王振维.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竞争优势积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20-23.

[4] 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

[5] 申俊龙,汤少梁,黄雪梅,等.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7-11.

[6] 单蕊,梁镇.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平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75-276.

[7] 莫少群.“211工程”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 2012(2):29-32.

篇6

关键词:临床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护理管理;放射性

核素核医学属于一门新兴的现代医学行业种类,其主要是应用放射性核素与相应的标志物对疾病实施诊断、监测、治疗与预后评价,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医学研究中[1]。伴随核医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与进步,其作用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越来越显著。核医学科主要应用到放射性核素,可以在能涉及到的范围内发生相应的外照射,结合照射物相应的污染进而产生内照射,然而对于放射性核素的合理管理十分重要,特别为必须长时间接触放射性核素的医护人员以及放射病人的管理。

1放射源的保护

一旦放射源的管理应用失误或放射源丢失,会导致护理人员、病人和社会人员遭受核素照射,对其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院核医学科针对放射源实施以下的管理措施:(1)把放射源集中放置到房间的固定位置,同时在其上遮盖铅防护屏风;(2)存放放射源的房间内安装监视器,有利于随时的监测,房门为铅防辐射门,门上张贴具有辐射有关的警示标志;(3)存放放射源的房间须实施实名登记管理,无关人员禁止进入;(4)进入或输出的放射源与药物必须认真记录,主要内容有:日期、放射源种类以及应用情况等。

2护理管理

2.1构建放射防护管理机构

医院领导应加强对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同时构建医院放射防护的工作组织,小组由预防保健科进行整体的负责,同时安排专人对放射防护管理工作负责。为了保证辐射治疗的安全,以及确保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法人代表必须签定有关辐射环境安全的保证书[2]。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免中心主任应负责放射性同位素的保管工作,不准出现失误。按照国务院、卫生部门等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安装工作的具体情况,医院制定了放射防护工作的管理制度,介入诊疗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医院放射事故的应急方案,医务人员培训学习,放射工作地方与个人剂量按时监测制度等。

2.2医务人员的管理

护理工作责任制度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制度,由于核医学病房和普通病房的护理管理不同,不仅需要普通病房的有关制度,同时也应按照核医学科的特征与工作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放射性核素的购买、存贮、签收与应用的制度;核素注射室的应用步骤;储源室的有关安全管理规章等;放射性意外事件的应急解决制度;应用核素资料管理规章;放射性废物处理管理;常规应用核素的步骤、核对制度;工作地点与医务人员的防护监测制度。确保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根据规章实施管理[3]。核医学病房工作的护士,不仅需要拥有专业工作技能,同时尤其重要的应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优质的心理素质,坚持按照医疗护理操作步骤实施护理干预,认真落实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不仅要保证工作认真的完成,还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实施保护,最终保证每项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理安全。

2.3放射病人的护理

针对每位来院核医学科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查的病人,护理人员须为病人以及家人进行全面的讲解有关核医学科检查环境,检查步骤等情况,确保病人对检查流程具有详细的了解,缓解病人的害怕、焦急、烦躁的负面心理,促进患者主动接受检查与治疗。另外,护理人员也须全面掌握病人的过敏史,尤其是需进行碘放射性核素检查的病人,防止其产生不良反应。一旦病人口服放射性药物,病人自身即可看作为会流动的放射源,可导致外照射或由于呕吐等诱因产生表面或空气污染,因此,强化对口服放射性药物的病人的监管十分必要。护理人员须促使病人全面认清自身的疾病情况,告知病人在监管区域内活动,进而降低对其他病人以及环境的污染。同时,护理人员还须建议接受放射性核素检查的病人多喝水,进而促进放射性核素的排除,降低性腺与膀胱对核素的吸收量。

2.4放射病房的管理

管理病房的工作中,护士需要合理安排床位,并且在床位间装置相应的铅屏风,尽量防止病人之间发生核素的相互照射,确保病房的空气流通,进而确保放射性气溶胶的有效排出。管理好治疗期间的放射性垃圾处理,告知病人科学处理排泄物与污染物。

3结论

总的来说,核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提高了临床诊断与治疗技术,然而放射性核素出现的危害也必须高度重视[4]。我院通过制定系统的完善的规范制度,加强对放射源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自己以及病人的放射防护意识,有效地减少了放射性核素对护理人员、病人、社会人群的伤害,同时也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说明临床核医学的放射科防护与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感染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和护理管理,不但须根据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来保障,同时也须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护管理手段来实现,适合临床工作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苏碧珊 单位: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喻洁,黄鹤,马新兴,等.核医学科项目放射防护评价中平面布局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5,24(1):75-76.

[2]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02(34):140-142.

篇7

〔关键词〕 中国儒学;学科;学科目录;学科特征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152-08

一、引子:“学科”正名

孔子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因此,在正式进入本论题的讨论之前,必须对“学科”加以“正名”。

按照《汉语大词典》的收集与梳理,古人和今人所说的“学科”,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指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宋人孙光宪(?-968)《北梦琐言》卷二:“咸通中,进士皮日休进书两通:其一,请以《孟子》为学科。”二是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经济学等。三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地理、生物等。四是指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区别于“术科”)。对于以上四种类型的“学科”,必须说明者有以下三点:

(1)第二种和第三种“学科”,实际上是互通的、重合的(或者说大致互通、基本重合),即均按照所研究的领域或所学习(或教授)的对象来加以划分;并且,它们设立的时代背景也是基本相同的,即均借鉴自“西学”,均属“西学东渐”的产物,它们所对应的英语单词是“discipline”。所不同者仅仅在于,前者是基于研究的方便而加以划分,后者是基于学习(或教授)的需要而加以划分。因此,第三种“学科”,有时又叫做“科目”(subject),在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中尤其如此〔1〕。

(2)区别“术科”与“学科”(第四种),实际上极其合乎古中国的传统。众所周知,《庄子?天下》篇曾经颇为严格地区分过“道术”与“方术”,并且推崇的是“道术”而非“方术”;但事与愿违的是,世俗之人注重的是“方术”而非“道术”,“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按照庄子的这一思路,今人所习称的“学科”,实际上仅属“方术”而已。按照近人严复(1854-1921)、章太炎(1869-1936)、梁启超(1873-1929)、刘师培(1884-1919)、黄侃(1886-1935)等人的理解,“学”所指的是事物之原理,“术”指的是原理之使用①;易言之,“学”与“术”或“学科”与“术科”,约略近于今人所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

(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9页;(3)舒大刚、彭华:《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4)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07-208页。

(3)在以上四种“学科”中,第一种“学科”争议最大、歧义最多。在古人看来,“以《孟子》为学科”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天经地义的;简言之,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包括科举考试时代),儒家经典《五经》和《四书》等完全是名副其实的学业科目(相关论述,详见本文第二、三部分)。但在今人看来,皮日休(约834-902后)咸通年间(860-873)进书“请以《孟子》为学科”,几乎就是一派胡言,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如此而视、如此而言,似乎又“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借用《荀子?非十二子》语)。因为,按照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以《孟子》为学科”是全然站不住脚的(相关论述,详见本文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儒学”是否为“学科”的讨论,在当下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笔者才疏学浅,今不揣浅陋与固蔽,略陈管见一二,权作抛砖引玉耳!

二、“中国儒学”学科的

观存在

本部分侧重于“纵向的研究”,即以时间为序,简要梳理“中国儒学”学科的发展与演变,从而说明“中国儒学”学科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儒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中国儒学”的形成期(春秋)。在本阶段,由孔子创立了“儒家”,形成了“儒家学派”,“中国儒学”正式问世;与“中国儒学”相辅相成的,是“六艺”的经典化(教科书),是儒学教育的成功实践,等等。

根据章太炎的研究,“儒”字渊源于“需”字,“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原儒》);根据徐中舒(1898-1991)的考察,甲骨文之“需”字即原始的“儒”字②。但是,甲骨文中已有“需”字和殷商已有“儒”家,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如果由前者而推导出后者,中间尚有太大的逻辑缺环。因此,我们可以说,殷商时代尚无“儒家”;充其量,当时仅有章太炎《原儒》所说的作为“术士”的“儒”,“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后来,“儒”缩小为类名之“儒”,成为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民的“儒”,“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儒”缩小为私名之“儒”,即刘歆《七略》所云“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儒”③。换句话说,在孔子(前551-前479)之前已经存在“儒”者、已经有了“儒”名之称,但还没有作为学派的“儒家”。从“儒”到“儒家”学派,这个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是由孔子完成的,是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④。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相继兴起,迎来中国教育史上的“平民教育”时代(相对于“贵族教育”而言)。诚如古书所云,“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孔子开馆授徒,在教育对象上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孔子所倡导和所实践的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习行并重”、“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至今仍然沿用不绝,并且被奉为教学的“金科玉律”。客观而言,孔子的教育实践是极其成功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儒家学派所传授的经典(教科书),也就是后来被列入经部的“六经”(又称“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以儒家经典作为学习教材或考试科目,可谓“渊源有自”也!

其时与儒家唱反调的有墨家,也同样的拥有其社会影响,故韩非(约前280-前233)有“世之显学,儒墨也”之谓(《韩非子?显学》)。张岱年(1909-2004)对《韩非子》此语的论断是,“其所谓‘学’,可以说即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谓哲学”;但他又特别提醒,“中国古来并无与今所谓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先秦时所谓‘学’,其意义可以说与希腊所谓哲学约略相当”〔2〕。

(2)“中国儒学”的发展期(战国)。在本阶段,儒学虽然有所分化、有所演变,但总体上都具有“原始儒学”的共同特征。

孔子去世后,作为孔门弟子的七十子散在四方,但他们多有弘扬儒学的举动。如,子夏(前507-?)为魏文侯师而教于西河,使儒学赓续传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到战国时期,形成了所谓的儒家“八派”(《韩非子?显学》)。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是以下两派:一是子思、孟子一系(思孟学派),重传“道”;二是子夏、荀子一系,重传“经”。这两派虽然互有争论,但都具有“原始儒学”的共同特征:以孔子为自己的宗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经典,主张礼乐、仁义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教育和心性修养,提倡以“德治”和“仁政”为基础的“王道”政治,维护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这些内容,成为后来儒家所尊奉的最根本的主张,也是后世“中国儒学”学科的指导原则和根本宗旨。

以上所云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所说的“轴心期”(axial period)。雅斯贝尔斯指出,“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

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3〕。

(3)兴盛期(上)(两汉魏晋南北朝)。随着儒学的日益制度化、宗教化、意识形态化,“中国儒学”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兴盛期,同时也加强了“中国儒学”的学科化特色。

秦朝以法治国、“以吏为师”,推行“焚书坑儒”政策(《史记?秦始皇本纪》),使儒学几尽灭绝,但儒学终究不绝如缕。汉兴,废除“挟书令”,儒家故书屡屡复出。汉武帝时,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世习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颇具政治意义与思想意义;揆诸史实,当称作“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纪赞》)。);建元五年(前136),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是为西汉置太学之始 《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其后,太学在西汉继续发展。昭、宣、元三朝,太学生人数由一百人而二百人而一千人;汉成帝时,“增弟子员三千人”(《汉书?儒林传》)。东汉之时,太学大为发展,汉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后汉书?儒林列传》)。

不管是汉文帝时设置的“一经博士”,还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五经博士”,抑或是汉平帝时设置的“六经博士”、汉宣帝时设置的“十二博士”,或者说东汉初设置的“十四博士”,中央官学无一不以儒家经典为始基和皈依 于此,敬请参看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八卷,杭州?广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6-137页;彭华选编:《王国维儒学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6-123页。。至于地方官学,亦归本于儒学。比如说,西汉初期(汉景帝末年)文翁在四川设立的郡国学(“文翁石室”),不仅是四川地区、也是当时由地方政府最早建立传播儒学的地方 参看《汉书?循吏传?文翁》和《华阳国志?蜀志》的相关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学校废置无常,官学数量大大减少,学校总的趋势是衰落了,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化。比如,北魏(336-534)政局比较稳定,因此学校比较发达,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和太学,教学中很重视经学。史称,“于是人多砥尚,儒术转兴”,“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北史?儒林传》)。再如,南朝四朝,惟有宋梁比较重视教育。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京师开儒学馆;次年(439),又设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其时设立的专门研究儒经的“儒学”,与研究佛老的“玄学”、研究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等并驾齐驱(《南史?王俭传》),其“学科”的独立性非常明显;今人云,“玄、儒、文、史诸科,近似综合性的大学和研究机构”〔4〕。史称,“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后言政化,称元嘉焉”(《南史?文帝纪》)。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五经》、《论语》和《千字文》等传到了日本和朝鲜。

(4)兴盛期(下)(隋唐-晚清)。在本阶段,儒学仍然是中央学校(太学或国学)和地方学校(郡学以及书院等)的特别重要的教学科目,并且成为科举制度下的必考科目。

隋朝(581-618)置国子寺为专门的教育行政机关(开皇十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学,大业三年又改为国子监),下辖五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此外,大理寺还设有律学(参看《隋书?高帝纪》、《礼仪志》、《儒林传》等)。史称,“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隋书?儒林传》)。 907)继承这一制度,只是改国子寺为国子监,以“(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九经”)及《国语》、《尔雅》、《说文解字》等。至于其他的教育机构,如门下省的弘文馆、东宫的崇文馆,以及在京师的专门学校广文馆、京师学等,均为《五经》研习之地,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另有崇玄学,专攻道教经典《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而地方州(府)学的一部分以及县学都以经学为主,私学的内容也主要是经学。唐朝太学所规定学习的“九经”,分为大、中、小三类。大经即《礼记》、《左传》,中经为《毛诗》、《周礼》、《仪礼》,小经为《周易》、

尚书》、《公羊传》、《穀梁传》;大经为分科必修科,小经为选修科。

宋朝(960-1279)实行“右文”政策,其教育分官办和民办两大类。官办教育沿袭唐朝,在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宗学、武学、书学、算学、医学等十类,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也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地方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及县三级,州以下设置教授儒经的学校。宋朝的民办学校,以书院为特色。书院兼有藏书、祭祀、教学三大功能,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史,尤其偏重义理之学和实践精神的培育。“至此,尊孔崇儒达到。儒家经典、十三经正义成为官定教材”〔5〕。

就地方民族政权而言,辽(907-1125)和金(1115-1234)的教育多仿效宋朝,在京师设有国子监和太学,在地方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和书院。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经、史、子及本民族语言文字等。西夏(1032-1227)立国后,在文化上番、汉兼容,以贯彻民族传统的“番学”为其底蕴,以儒学和佛学为王朝的两大思想支柱,实行“以儒治国”、“以佛统民〔6〕”。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儒学的文化思想,已较全面地渗透到西夏文化之中;儒学的文化结构,也大都被移植到西夏文化之中〔7〕。西夏之时,除“蕃学”外,还建有“国学”(“汉学”),专门学习儒学。

元(1279-1368)地方行政分路、府、州、县四级,各级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附设小学。中央所设立的国子学,其教学内容是先学《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次学《诗经》、《尚书》、《礼记》、《周礼》、《春秋》、《周易》,以周敦颐(1017-1073)、程颐(1033-1109)、朱熹(1130-1200)说为准。

明朝(1368-1644)和清朝前期(1644-1840)的学校教育大致沿袭了唐、宋旧制,但比前代更完备。国子监(又叫国子学)仅是中央学校的名称,而不再有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责。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大全》、《通鉴》等。在地方教育机构中,也洋溢着浓郁的儒学色彩。其时,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崇儒尊经思想成为文教的指导方针。又,明清两朝实行八股取士;由此所带来的弊端与危害,亦属不可否认之列。《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学校四》云:“学者屏《六经》、《左》、《国》、《史》、《汉》于不顾,而惟程文是习。毋怪乎仿刻盛行,而学术日就于荒陋,人才日即消耗也。”

(5)衰落期(晚清以来)。在本阶段,由于西学的涌入及教育的改革,使“中国儒学”无所归依;但学脉尚存,学统可续。

晚清以来,随着“西化”潮流的盛行(向西方学习),科举被废除、读经被废止,使得“中国儒学”无所归依、无所依托。“五四”前后,自西方舶来的“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科学”(“赛先生”,science)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反传统”(主要是反传统儒学)成为时代的主流。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作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被否定了。至此,严格意义上的“儒家学派”已经不复存在;但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而言,儒学并没有、也不可能因此而消失。矫枉过正、否泰往复,“现代新儒学”又应运而生,并且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外两大思潮是“派”、“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就教学而言,虽然还有部分院校、部分教师讲授与儒学有关的课程,但“中国儒学”已经若存若亡。故唐君毅(1909-1978)有中华文化“花果飘零”之叹,余英时有中国儒学“游魂”之说。

反观历史,古有“贞下起元,往而必复”之说(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陈寅恪(1890-1969)亦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譬诸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木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8〕未来的“中国儒学”,亦复如是乎?

于此,谨以四川大学为例。从1999年开始,四川大学在“历史文献学”下设立“儒学文献研究”三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从2000年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周易讲座”、“孔子研究”两门选修课;从2003年开始,又在“专门史”下增设“中国经学史”和“儒学文献研究”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促进《儒藏》编纂与儒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加强儒学研究专门人才的培养,四川大学于200

05年申请“中国儒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代码060123),已经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

三、“中国儒学”学科的学科特征

本部分侧重于“横向的研究”,即以专题形式,探索“中国儒学”的学科特征及其价值与功能等。删繁就简,谨述以下五点:

(1)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大致而言,“中国儒学”在知识、思想和文化上是博大而精深的,其培育目标是切实而高远的。

佛法初渐中华之时,有所谓“格义”之说〔9〕,但“先旧格义,于理多违”〔10〕。参照“西学”以剖解“国学”,实则不无“格义”之嫌。依照“西方哲学”的分析路数,“中国儒学”亦有其独到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实可谓博大而精深。因兹事体大,不便在此详述,故一笔带过。

就培养目标而言,“中国儒学”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与“小人”相对)。于此,《论语》所论甚多,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君子不忧不惧”(《颜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等。 结集与完善。随着儒家典籍的文本化、经典化、集大成,儒学文献在古代目录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并且在国家政治和国民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兹事体大,笔者拟另文申述。于此,谨介绍王国维(1877-1927)和谢维扬的看法,《诗》、《书》、《礼》、《乐》是“古代之公学,亦儒家之外学”,而《易》、《春秋》是“儒家之专学,亦其内学”。这六部典籍之所以被尊之为“经”,是因为“皆孔子手定” 《经学概论》,亦称《经学概论讲义》,系仓圣明智大学讲义,作于1920年春至1922年秋冬间。此书沈晦数十年,《王国维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王国维先生全集》等均未收录。后收入以下四书:(1)《经学研究论丛》第2辑,桃源:圣环图书公司,1994年10月,第1-9页;(2)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5-195页;(3)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六卷,第311-323页;(4)彭华选编:《王国维儒学论集》,第1-9页。。其后,由六经而演变为七经、九经、十二经,最终定型为十三经;又由经而传而注疏,最终形成《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便是历史上“中国儒学”最标准的教科书(经文)和教辅材料(注疏)。清人所编《皇清经解》、《续编》,以及近年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陆续推出的《儒藏》,更是煌煌巨观、蔚为大观。在中国古代的目录学中,儒家经典一直被列为第一类;从《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经部”,莫不如是。

谢维扬先生指出,文献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形成中国古代的文献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对中国早期重要的文献文本的形成作出过重要贡献,并表现出儒学的“文献主义”的特征〔11〕;其最高表现是特定文献的组合即儒家经典,不仅是人们行为目标和规范的最高说明,而且是表明国家活动合理性和国家权力合法性来源的终极依据,使儒家经典组合最终具备指导国家政治和国民生活的至高品质〔12〕。

(3)就教学实践与教育地位而言,“中国儒学”在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通观自汉至清的教育,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均以儒家经籍为主(一般以“五经”、“四书”为主要教材),地方学校亦大致如此。中央官学的学校制度比较完备,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但以太学、国子监以及其他高等学府、各种专科学校为封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他们在培育各种优秀人才、承继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繁荣科学、学术事业等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促进中国与亚欧诸国文化交流、加强古代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方面,也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4)就“中国儒学”在中国之历史影响而言,毋庸置疑,“中国儒学”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并且尚在“中国佛教”和“中国道教”之上。

陈寅恪尝云:“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13〕就三教之影响而言,儒尚在

释老之上。于此,仅举二例为证。《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明陶宗仪《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岂可一日阙哉!’”李学勤说,“实际上,整个中国学术的核心都是经学”,“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学术的核心不是佛道,应该是儒学。儒学的中心就是经学”〔14〕。就个人或学派而言,谨以“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及其“蜀学”为例。三苏蜀学虽然貌似“驳杂”,实则又有宗旨存焉。所谓“宗旨”者,即道也,即儒门道德性命、经世济民之道也。所谓佛老之学,所谓纵横之学,所谓文章词赋,实则为之辅翼耳。一言以蔽之,“三苏”之于儒释道三教,自有其思想抱负和理论野心,即力求以儒为宗,会通三教 于此之详细论述,详见笔者以下二文:(1)《苏轼与禅师的交往及其影响——兼论苏氏蜀学与三教会通》,《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2)《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初稿载载《苏轼研究》(眉山),2010年第4期;修订稿载《存古尊经 观澜明变》,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432-451页。。

(5)就“中国儒学”之世界影响而言,“中国儒学”在东方儒教文化圈各国乃至西方主要国家的地位和影响,确实是不可忽视、不可小视的。

“中国儒学”在东方儒教文化圈的影响,早已是不证自明的事实(至少在古代是如此);只要对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历史略加浏览,便会油然而生这一感受 于此,不妨翻阅以下诸书,如:(1)高明士:《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郑杰雄编:《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947年,方豪(1910-1980)发表《论中西文化》。他在文中批判了只看到儒家学说民族性的片面说法,认为儒学本身也具有世界性。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日益国际化、日渐全球化的世界。在此时代大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儒学是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儒学是中国切入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文化资源〔15〕。

四、可悲的现实与尴尬的现状

审视当前的“学科分类”,“中国儒学”所直面的现实是非常可悲;按照公布的“国家标准”,“中国儒学”所正视的现状是非常尴尬的。直面现实、正视现状,于此谨以二者为例,略作分疏。

国家标准gb-t13735-92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a自然科学、b农业科学、c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f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下设一、二、三级学科,共有58个一级学科。据统计,当今自然科学学科种类总计约近万种。另一种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观层次上已发展出约5500门学科,其中非交叉学科为2969门,交叉科学学科总量达2581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58%。分类有多种。目前,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3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近年来,主要的学科分类有以下变化:

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我国高校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减少到381种。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大学科门类,72个二级学科,249个专业。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这是我国27年来第四次更新学科专业目录。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从“文学”所属的“中国语言文学”(0501)、“外国语言文学”(0502)、“新闻传播学”(0503)、“艺术学”(0504)四个并列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和“设计

学”(1305,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此外,《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将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比如说,“历史学”(0601)门类即“一分为三”,下设三个一级学科,即“考古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是“哲学”(0101),二级学科有“中国哲学”(010102)、“宗教学”(010107)等。

不管是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还是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抑或是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国儒学”均榜上无名。

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申报数据代码表(2011)》中,“宗教学”(学科分类)下有“佛教”(代码zje)、“道教”(代码zjh)、“基督教”(代码zjf)、“伊斯兰教”(代码zjg)等,“哲学”(学科分类)下有“中国哲学史”(代码zxc)、“东方哲学史”(代码zxd)、“西方哲学史”(代码zxe)等,完全没有“中国儒学”的身影,甚至连带“儒”、“儒家”、“儒学”、“儒教”字样的学科都没有,而“经学”则更是踪影全无。于此,或可套用古语,“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1)古中国向有儒、释、道“三教”之说,何以在学科分类体系中有“佛教”、“道教”而无“儒教”?就“三教”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之历史影响而言,“中国儒学”尚在“中国佛教”和“中国道教”之上,其地位最为尊贵,其范围最为广泛,其影响最为深入(详见本文第三部分)。学科分类体系中有“佛教”、“道教”而无“儒教”,于情于理、于史于实,这都是无法解释的,也是难以接受的。

或曰:“儒教”(或“儒家”)非宗教也。首先,关于儒家究竟是否为宗教(religion),在学术界争议甚大,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看法。有的学者(如康有为、、陈汉章、贺麟、张岱年、任继愈、李申等)认为,儒家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却具有宗教的功能与作用,故可称之为“儒教” 相关讨论,可参看任继愈主编:《儒教问题争论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其次,不管“儒教”(或“儒家”)是否为宗教,都不应该成为学科分类的根本依据或至上理据。于此,谨以佛教为例。众所周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名副其实的三大“世界宗教”。但在部分中国佛教学者看来,佛法非宗教、非哲学、非科学;持此说者,以欧阳竟无(1871-1943)、王恩洋(1897-1964)为典型 欧阳竟无、王恩洋二人阐述此说的论著,有《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须》和《佛学概论》、《唯识通论》等。相关论述,可参看:(1)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黄志强等:《近现代居士佛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末次,佛教、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后来都不约而同的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其中尤以道德伦理的“儒学化”最为典型〔16〕。

(2)“儒学”在古代中国一直绵延不绝,“经学”直至晚清一直传承有序,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详见上文)。揆理度情,“儒学”和“经学”,既是哲学亦非哲学。退一步而言,既然在“哲学”门类下设有“中国哲学史”,何以不能设立“中国儒学史”或“中国经学史”?

其实,如果抽去了“中国儒学”或“中国经学”(一种假设),“中国哲学史”便无由作为“学科”之一而存在。于此,谨以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史”的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例,对此略做说明。1930年代初,冯友兰(1895-1990)以其上下册《中国哲学史》而享誉学林(陈寅恪、金岳霖的三份审查报告便是最好的说明)。《中国哲学史》分为上下二册,但实际上就是二编:上册为第一编,名之曰“子学时代”;共计十五章,上起先秦(实自孔子始),下迄《淮南子》。下册为第二编,名之曰“经学时代”;共计十六章,上起董仲舒(约前179-约前104),下迄廖平(1852-1932)。冯友兰明言,“在中国哲学史中,孔子实占开山之地位。……以此之故,此哲学史自孔子讲起”,“古代哲学,大部在旧所谓诸子之学之内。故在中国哲学史中,上古时代可谓为子学时代”〔17〕;“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中古近古时代之哲学,大部分

于其时之经学及佛学中求之”〔18〕。

或曰:可以“中国哲学史”包之,不必单独设立“中国儒学史”或“中国经学史”。答曰:非也,不可也。诚如前文所言,“佛教”、“道教”业已自“中国哲学”中抽出而单独列入“宗教学”,“儒学”、“经学”何以不能单独列入“中国儒学”? 源,中国时下之学科建设,当上溯至晚清时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钦定学堂章程》正式出炉,“它可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有关全国学制规范的计划书”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33页。说明:本段此下之文字,参考该书而成(第33-40页),但出处则不尽相同。,是为“壬寅学制”。诚如张百熙(1847-1907)所说,这份章程是他参照欧美、日本分科、选科之说而制定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中国之传统。遗憾的是,这份章程在颁布之后实际上并没有施行。一年后,张百熙奉慈禧之命会同荣庆(1859-1917)、张之洞(1837-1909)修改前议(张之洞居于关键性的主导位置),重新拟就《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行全国,成为1912年以前兴办学堂的根本大法,是为“癸卯学制”。该章程除将“大学院”改名为“通儒院”外,另将大学改立为八科;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把原来附入“文学科”的“经学门”独立出来,成为第一科“经学科大学”,下设11门:周易学、尚书学、毛诗学、春秋左传、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理学,“其尊经的用意至为明显”。但是,该章程却遭到王国维的激烈非议 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原载《教育世界》第118、119号,1906年2-3月。后收入以下三书:(1)《静庵文集续编》,《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影印);(2)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第32-40页;(3)王国维著、彭华选编:《王国维儒学论集》,第94-98页。。可是,王国维毕竟人微言轻。刘龙心说,“(该章程)至少在学科建置上已粗具近代学科体制的模型,即使是民国以后大学的分科形态亦不出此一规则之外,传统四部分类的概念,至此亦逐渐消融于西方学术分类体系之中”。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教育机构中,不时可见“儒学”、“经学”科目的开设。其典型者,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1892-1982)“四大导师”领衔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唐文治(1865-1954)领导的无锡国学专修馆,有章太炎主讲的章氏国学讲习会(苏州),有马一浮(1883-1967)苦苦支撑的复性书院,等等。再以鄙人所供职的四川大学为例,作为其前身的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存古学堂、四川国学院、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公立四川大学等,在晚清民国时期便开设了经学、儒学、理学等课程(科目);直至1950年代初高校改革、院系调整以后,这些课程(科目)才被取消 于此,可参看以下著作和论文:(1)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四川大学史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2)舒大刚:《百年学府开新运 再向儒林续逸篇——记四川大学的儒学教育》,《儒藏论坛》第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3)彭华:《谢无量年谱》(附:论著提要),《儒藏论坛》第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或曰:那早已是“老黄历”了,如何翻得?答曰:非也。举例来说,“社会学”、“人类学”曾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度被取消,但现在不也照样恢复了吗?在“法学”门类下,赫然就有一级学科“社会学”(0303);在一级学科“社会学”之下,赫然就有二级学科“社会学”(030301)、“人类学”(030303)。试问:何以厚此而薄彼耶?

五、简短的结语与殷切的期望

总之,纵观“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直至晚清废除科举、取消读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校改革取缔儒学、废弃经学,直至目前旧话重提、学科再建,历史的书页已然整整翻过了二千五百余年。自晚清以来,“中国儒学”和“中国经学”虽然曾经一度若存若亡、黯然沈晦,但尚可谓绵绵缗缗、不绝如缕 四川大学蒙默教授在重新编辑蒙文通(1894-1968)《经学抉原》时,于此深有感触,“经之为学,与世相忘久也。自清末以来,经学已渐若存若亡,迄于今日,近百年矣”(《重编前言》,《经学抉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1页)。。

不管是就教学之内容而言,还是就教材之编写而言,抑或是就教学实践以及社会影响(中国与世界)等而言,作为学科之一的“中国儒学”,毫无疑问都是自成系统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并且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换言之,将“中国儒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但有其历史依据,也有其学理依据,并且有其现实需要。

因此,我们殷切地期望,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儒学”能“名正言顺”地进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如此,则愿望足矣,心愿了矣!此乃“中国儒学”之大幸,亦“中华文化”之大幸!

〔参考文献〕

〔1〕〔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石孝殊等译.北京、香港: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4.482.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序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

〔3〕〔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14.

〔4〕〔5〕李定开,谭佛佑主编.中国教育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159-160,223.

〔6〕史金波.西夏学与国学〔a〕.李晋有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c〕.成都:巴蜀书社,1997.35.

〔7〕张迎胜.儒学与西夏文化刍论〔j〕.宁夏大学学报,1995,(2).

〔8〕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9〕〔10〕〔梁〕慧皎.高僧传:卷四〔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152,195.

〔11〕谢维扬.儒学对中国古代文献传统形成的贡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6).

〔12〕谢维扬.经典的力量:中国传统的现代去路——从汉代经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献传统形成的影响谈起〔j〕.上海大学学报,2011,(2).

〔13〕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a〕.金明馆丛稿二编〔c〕.北京:三联书店,2001.283.

〔14〕李学勤.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代文明研究〔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93.

〔15〕舒大刚,彭华.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55-262.

〔16〕彭华.试论佛教伦理与道教伦理的“儒学化”〔j〕.西华大学学报,2010,(2).

篇8

(一)学科发展模式雷同,特色优势不够突出

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多数的资源都安排给中医药学科,建立了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的学科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逐渐扩展到药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当中,最后才衍生出农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所以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中,管理学科所受到的重视远远不足,很多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大而全的效果,却忽略了学科特色的形成。就中医药院校的学科总体情况来看,中医药学科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但因为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也导致学科特色没有得到良好展现,管理学科的又是得不到展现。

(二)学科资源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因为其发展还不够完善,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般而言,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质量的高低。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专业教师的引进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较多管理学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都会选择财经类院校或一些综合类院校就业,很少有管理类人才愿意直接到中医药院校就职,这也大大增加了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资源的发展难度。

(三)专业建设基础薄弱

现如今,很多综合类大学的管理学专业已经有了较多的进展,因其起步时间较早,又有较多优秀的经验借鉴,所以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则因为其起步时间较晚,仅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专业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不能与其它管理学专业进行抗衡,所以其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

(一)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模式逐渐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更是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的学科建设模式,整体而言,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要有充足的创新意识,在法律法规及相关策略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智库组织平台。这一平台要主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探索相关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选择,为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

(二)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针对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不断提升中医药院校对于相关管理学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基础,组建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医药院校管理者要更加严格地遴选、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明确学科带头人在中医药管理学科方向的重要责任。完善学校学科管理结构,注重师资团队年龄的结构化和稳定性,实现学科背景的多样性。

(三)凝练学科方向,合理配置资源

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会严格根据相关的管理学科发展需要,凝练学科方向,实现管理学和中医药学的紧密结合,围绕中医药管理学的方向,加大重大项目的主动设计。同时要根据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相关特点进行布局,合理规划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加强研究机构等相关建设,给予相关学科配置相应资源,充分发挥研究学科阵地的重要优势,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篇9

【关键词】医学院校 二级排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9-02

排课,即课程编排,是指学校为了正常进行教学工作,对班级、教师、课程及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制定课程表的行为。排课工作是高等院校日常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排课工作的实质是对教室、班级、课程、教师、时间五个要素的合理划分和分配。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际中存在人才培养环节复杂,教学安排要求高等特点。随着人才培养标准的不断提高,对医学院校的排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医学院校排课工作的水平,确保教学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的排课管理

排课工作的核心是制定课程表,作为教学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表制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在排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务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优先考虑学生利益,深入分析学校教学资源状况,在课程表编排结果中力争体现教师利益。在排课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不能安排两门课程。二)同一教师在同一时间不能安排两门课程。三)同一教室在同一时间不能安排两门课程。四)同一时间安排的课程总数不能大于所能提供的教室总数。五)某一课程参加学习的总人数不应大于所安排教室的座位数[2]。在传统的排课管理模式中,排课权主要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由教务处在分析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课程做出安排。然后将课程安排通知各个基层单位。各基层单位教务部门针对本单位实际将课程安排中不合理的部分反映给学校教务处,往往需要多次这样的反复才能制定一份较为合理的课程表。

这种权力过于集中地排课模式存在的主要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排课信息流通不畅。教务处管理人员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同时由于学科专业和人员组成的影响,教务管理人员对于各系(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往往缺乏准确的把握。同时在各系(专业)向教务处汇报过程中存在信息遗漏和一定的误报,造成了所排的课表不能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二是教务处工作压力大。由于大量未加筛选的信息集中于教务处,给教务处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复杂的工作导致教务管理人员无法保证排课工作质量,很多矛盾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使教学资源造成了浪费[3]。三是教学安排不符合教学实际。医学院校安排的课程中实际操作课程比例较大,很多课程需要到医院实地见习。学校教务处对于医院的工作实际把握不够准确,安排的课程时间、授课教师以及授课地点可能与医院实际的工作冲突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协调修改才能保证正常教学。这种情况进一步增加了教务处的工作量。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学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学生的数量以及需要开设的课程日益增加,进一步增加了教务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尽快减轻管理人员的压力,提高排课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共识。

二、二级排课管理

所谓二级排课管理是指以学校教务处为第一级,以各二级学院或者承担医学类学生见习、实习的医院具有教学管理任务的职能部门为第二级,实行两级排课的管理模式[4]。由于医学院校教学安排中有大量的实习实践环节,因此二级排课非常适用于医学院校。在这种排课模式下,各个二级学院或附属医院的教务机构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表。相比于传统的一级排课,二级排课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减轻了学校教务处的工作压力,教务处的工作范围由管理和操作变为单纯管理,工作职能更加单一,有利于提高教务处的工作水平。对于教务管理人员而言,相对于传统的一级排课教务处管理人员工作强度有所降低,有助于管理人员潜心钻研义务,提高业务能力;各二级排课单位教务工作人员也从过去的单纯信息传递者变成了排课工作人员。有助于各基层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优秀的教务管理人员。二是排课信息沟通更加流畅。在二级排课模式中,各基层教务单位无需再将详细的教学信息上报学校教务处,而是在排课后,将课程安排上报教务处。由学校教务处管理人员检查是否存在不同学院授课冲突的情况。因此,二级排课中教学信息的传递减少,发生信息传递错误的机会同时减少。三是教学安排更符合教学实际[5-6]。各基层单位教务办相对学校教务处而言更加熟悉教学实际,制定的课表更能符合教学实际。尤其是各实习医院的教务管理单位,可以针对本单位实际灵活安排课程,既能满足医院日常工作又能抽调优秀医生担任教师进行授课。各基层单位制定课表更容易收集教师的授课意愿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学生反映意见,达到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双赢。

三、医学院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运行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均采取二级排课模式实施教务管理。实践证明,采用此种排课管理模式确实可以提高教务管理的效能,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医学院校的二级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运行:

1.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整个排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排课前由学校教务处根据培养方案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规定了本学期每个专业的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相应课程的类别、承担单位以及课程的总学时。制定教学计划原则上应该严格依据培养方案,但是如果培养方案明显滞后于教学实际,那就由各教学单位提出书面意见上报学校教务处主管人员协调处理。

2.设置教学任务

各二级学院以及附属医院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根据学校教务处制定的教学计划设置本单位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分布、课程的周学时、连上周次、授课方式以及授课教师。各二级学院和附属医院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设置教学任务,由教务管理系统自动检测出教师冲突。再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进行核实,为下一步排课提供依据。

3.排课

各二级学院以及附属医院教务管理人员根据核实后的教学任务制定本单位承担教学任务的课程表。课程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单位承担教学任务课程的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在排课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每天上午是师生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的时间,一般将难度较大的课程安排在这个时间,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二)每门课的上课时间在一周内尽量能够均匀分布,是各种学科交叉进行,避免出现学科集中排课的情况。三)排课时尽量使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接均授课学时,一周之内每天的上课时间尽量相同。四)在排课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公共课以及难度比较大、课时比较长的课程。五)同一门课尽量安排在同一个教室方便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教务管理系统将自动检测出产生冲突的课程安排。课程表制定完以后,上报学校教务处进行统一核实。再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登陆系统查看课表,明确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

4.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一般由任课教师制定。教学进度表是对课程表的进一步细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每节课具体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教师。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医学院校往往需要多名教师以负责不同专题的形式教授同一门课程。因此,需要将每节课具体授课内容与授课教师一一对应。学生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查看教学进度表,可以确定上课时间和地点以及授课内容,方便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和相关的上课准备工作。

四、总结

二级排课管理模式适应新时期医院院校教学管理实际,能够有效的提高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二级排课模式仍然存在如院系间排课的课程相互冲突等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二级排课模式。同时广大教务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理素质、计算机使用水平、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医学院校教务管理工作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务工作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云. 独立学院排课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2-154+194.

[2]谢甜甜. 浅谈医学院校排课问题[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2:162+166.

[3]周怀瑞,郭艳梅,梁扬眉,何壁. 浅谈当前教务管理工作中排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广东化工,2012,08:198+200.

[4]张淑琴. 院系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研究[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8-10.

[5]张同心,李永斌. 二级管理体制下排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J]. 中国电力教育,2010,09:42-44.

[6]张洲,周敏. 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二级排课的可行性[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1:6.

篇10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五官科护理教学 现状和对策

五官科护理学是阐述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护理规律的学科,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课程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目前高职高专五官科护理学教学普遍面临着“两少一多”的问题,即课时少,实践机会少,教学内容多[1]。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器材严重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使学生感觉学习费力,缺乏学习兴趣,很难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对五官科护理学的兴趣,增强其对该课程的感性认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高等医学实用型人才,是每个五官科护理学教师都应该不断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五官科护理学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挑选教材,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现在市场上的教材琳琅满目,如何选择一本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材十分重要。好的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得力助手。笔者认为教材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教材内容精简,突出技能,引导就业。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必须注意新而精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需、够用”即可。并且教材内容应贴近临床和实际教学需求,强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用性。

1.2教材中有案例引导,锻炼临床思维能力。选择有大量临床案例的教材,既可辅助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又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大量临床案例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现临床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病情的兴趣,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1.3教材中插入知识链接,开拓学生视野。知识链接是课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是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新技术的小窗口。除能提高学生对课本的兴趣外,还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外学习,拓宽知识面。

2.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五官科护理学教学学时较少,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尤为重要。我院组织五官科护理行业专家及专任教师,对护理行业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临床五官科护理工作的要求,认真分析五官科护理岗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确定该课程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在分析护士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从典型职业岗位出发,根据从事临床五官科护理工作所需的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保持一致,实现所学即所用。

3.调动学生课外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有限学时为无限学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还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多少主观能动性。五官科护理学课时有限,教师必须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近视眼这个疾病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找总结近视眼形成病因,矫正近视眼的方法及分析每种矫正方法的利与弊。近视眼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会很感兴趣地做好这方面的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疾病的治疗需要借助视频来教学,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把视频交给学生晚自习时自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布置作业,比如布置一些总结性的题目,如讲屈光不正和老视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把近视、远视、散光、老视的相同症状、不同症状、各自需要矫正的镜片通过表格总结在一起,指导学生用总结对比的方法记住知识点。学生为了考试能拿到高分,都会积极地完成这一项工作。教师可以设置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4.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五官科护理的实训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学校对五官科护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实训室的建设不重视,导致教学设备严重不足[3],这使得学生对实训课重视不够或缺乏积极性,影响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今后服务质量的好坏。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4.1大力建设五官科实训室,学校给予足够重视。为了保障五官科护理实训操作的教学,学校应该建设专用五官科护理实训室,并购买大量实训器械。实训室的建设要满足五官科护理学教学的要求,可设置为六个单元,能够进行眼科检查、眼科护理操作,耳鼻咽喉科检查、耳鼻咽喉科护理操作,和口腔科检查、口腔科护理操作的教学和练习。

4.2重视实训教学,提高学生护理操作能力。五官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操作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会学生护理操作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培养临床思维。比如教师讲完结膜囊冲洗法后,创设一个临床情境,从护士接诊病人开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操作。教师可以引导扮演病人的学生制造问题,为难扮演护士的学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利用角色扮演法练习实验操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临床工作的流程、用语、方法等,而且学生有了体会患者感受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实现了教学和临床的“零距离接触”。

4.3重视临床实践教学,确保临床见习效果。临床实践教学是五官科护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使学生获得专业护士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4]。组织学生进行临床见习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见习内容、见习形式、见习管理等因素都对见习效果有着很大影响。学校在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时,应与医院保持良好的沟通。各科室由护士长负责,成立由护士长、教学组长、带教老师组成的临床带教小组,负责带教工作的管理、实施。见习内容由临床带教老师灵活决定,可以指定典型病例,指导学生完成一份护理计划;可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五官科常用手术操作、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拓宽学生知识面;也可让学生观摩球结膜下注射、上颌窦穿刺术等一些难度较高的门诊小手术。在带教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监督非常重要,带教老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增强见习效果。

总之,在五官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各个学校教学实际出发,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和临床科室条件,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如此才能培养出临床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高、核心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栗妃,陈硕贤.对提高高职高专五官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医学教育,2011,32(18):3839.

[2]龙澈婧,田海林,李海燕等.高职院校五官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61.

篇11

去年底,新疆总队后勤部领导安排营房部门对基层营房设施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清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20%的新建营房和30%的改造营房墙面、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其中,低标准的乱修、乱补、乱刷导致的“毁容”现象占到90%,建得好、管得差的情况在基层比较普遍。他们在分析个别单位重建轻管、重用轻管、重配轻管现象时,提出了必须“坚持高标准、防止低标准、杜绝没标准”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把精细化管理理念根植于基层官兵思想和行为中,他们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基层设施管理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归纳整理成13类、60种具体现象,推出了一揽子针对性的整治办法。他们提出了“四无”的精细管理目标,即:地面无积水、墙面无痕迹、室内无灰尘蚊虫、营区无乱扔杂物现象。在实地调查论证、征求基层意见、组织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编印下发了图文并茂、涵盖后勤法规制度的《基层后勤工作指南》,并且组织人员摄制了《基层精细化管理工作示教片》,增强了可操作性。

督导养成

总队后勤部领导认为,在“四项设施”配套、法规制度健全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其保障效益,关键是要从抓养成入手,有效解决好落实难、出精品难的问题。

他们广泛发扬民主,发动基层官兵集思广益,为有效解决设施管理中的“冷热病”、“恐高症”想高招、出妙策。建立经常性检查督导基层管理设施运行状况的督查机制,要求基层后勤机关、大队、中队干部和司务长每天至少做到“三个一遍”,即:中队主官、司务长每天要把本中队的营院检查一遍,大队主官每天对本大队的各中队营院观察一遍,支队主官每天要把全支队各单位的情况了解一遍。总队后勤部成立了基层后勤管理督查组,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督导,对检查情况定期通报;充分借助三级网查勤系统,延伸视频会议系统连线,将“镜头”对向后勤直属分队、基层中队的各种库室、训练场地等处,全方位、全时空检查部队管理、使用和保养“四项设施”情况,及时纠正偏差,实施远程指导,完善管理办法,规范指导基层秩序。他们根据条令条例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分别制订了《实施办法》,细化了总队后勤部、支队后勤处在抓基层后勤管理方面的职责、任务、原则、程序、手段,对敢于较真碰硬的予以表彰,促使机关指导帮扶基层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建强队伍

篇12

[关键词]独立学院 药学课程 实践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自1999年我国独立学院在江浙沪地区设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独立学院近500多所。独立学院的创办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 学科专业特点、学生特点、 地方经济的实际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医学院作为一个科研教学型大学,其独立学院-仁济学院创办于199年8月,是我国第一批在医科类院校创办的独立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依托母体温州医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如何制定适合仁济学院学生培养体系的课程负责制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完善独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笔者参照兄弟院校独立学院课程负责制方案,结合本校仁济学院药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对医科独立学院药学课程负责制进行了探讨。

一、公办和独立学院药学课程体系的差异及对策

温州医学院公办和仁济学生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不同,前者旨在培养成为创新与应用兼并型人才,后者更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仁济学生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组织实施方案进行指导。2008年以前仁济学院药学系直接套用的公办教学平台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并不完全适合仁济学院的培养模式,缺乏有针对性的长期教学规划,课程建设明显滞后,限制教学水平的良好发挥。

通过对公办和独立学院的分析,我们认为两者药学课程体系应该有所差异:

(1)由于独立院校本科生理论基础没有重点本科扎实,操作技能不如职高、 专科学生熟练,而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往往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使得在企业里稳定性差,发展升迁也较难;因此针对独立院校本科生的药学课程设置应该更加偏重实用性。根据学院药学系06~08届就业统计分析,就业时专业符合的学生约为65%。这部分学生中八成以上就业的选择是药剂师、药厂实验员、 药店营业员、检测、生产管理等岗位。为更好满足就业要求,学院根据相关院校的做法设置了一系列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讲座、科技创新计划、基础化学实验、中级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研究性实验等。

(2)由于独立院校药学本科生就业岗位不同于具体的纯操作岗位,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提高技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觉得学有所用,为将来职位的升迁打下更好的基础就显得犹为重要。目前药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内容都大同小异,但实际上根据院校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是有差别的,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才能更好的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浙江地区药学学生就业特点,特别强调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剂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还组织相关的竞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独立院校药学本科生如何较快适应企业岗位也是一大问题,为此现在企业大部分都想招有经验的应聘者,而不要应届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已成为用人单位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普遍看法。为了改变这一现实,在课程体系中我们着重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实验环节、实习环节、 毕业环节的实践训练中,我们开设了药物合成反应开放性实验或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场所;在药剂学课程中,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在实验室独立完成,锻炼创造性思维;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我们与药厂、医院药剂科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各种实习,如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二、独立学院药学课程负责制的实施方案

从2009年3月份开始,我们制定了独立学院药学课程负责制的改革目标:建立一套适应仁济学院学生情况的药学系列课程体系。两年来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仁济药学系各课程负责人制度,通过招募或指定课程负责人,确定适合仁济学生的教学计划、大纲,同时开展负责制引导下的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并建立该套负责制度的监控机制及评价体系。这些措施保障了独立学院药学课程的建立。

首先,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仁济药学系各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其职责、工作目标、管理权限等。负责人的职责是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事务管理(包括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在课程组内开展教研活动。包括检查和审议课程组教师的教案、讲稿(含多媒体课件),建立备课、听课、互评制度,通过互相学习,及时讨论并改进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期中教学检查,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讨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正,以求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与实验教学人员加强联系,制定实验开课计划,对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调查问卷、听课等多个环节,我们切实的发现了独立学院学生相对公办学生的特殊性,从而调整了相关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 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 增加新型研讨课程, 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 按照专业内容要求, 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 丰富课程资源, 提高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药学系主动招募或指定课程负责人,确定适合仁济学生的教学计划、大纲,进行课程建设,并实施教学计划。我们通过招募或指定工作热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再通过指定课程负责人,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前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对学生专业基础、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在带教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还注重对学生的生理、生化、免疫等基础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调查,课程负责人组织教学组成员讨论确定教材、教学参考书,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考核方法等。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集体备课,加强学生薄弱环节、专业应用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内容(教学范围和教学重点等),学进度,统一课后要布置的复习思考题,编写试题库等。课程负责人还建立课程互动网站,上传课程教学录像及课件,制作网上论坛与实时互动平台,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最后由课程负责人进行每项课程结束后的总结:组织期末考试,要求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标准。考试前组织教师为学生答疑,考试结束后做好阅卷、试卷分析报告,并上报学生成绩单。按照本科教学评估要求及时组织整理本课程的教学档案,做好课程实施的总结,为下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也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具体的、直接有效的信息。

三、对课程负责制的监控机制及评价体系

两年来我们在对仁济学院药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组织课程组教师开展各类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励,定期组织集中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课程组的教学经验,对课程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

(1)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检验课程负责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主要通过网站的互动频次及学生的定期反馈情况确定。明确课程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利,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应正确理解课程负责制,课程负责制并非课程负责人独享,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共同主体;其次,实施课程负责制必须责权利明确。主讲教师必须直接承担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担负主要责任,出现任何教学问题,或授课考评没有达到一定要求,首要责任人是主讲教师,应配套以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关键不应仅是职责或惩罚,还应包括权力和利益。适当的权和利才能有效刺激竞争意识,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只有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发挥团队精神,杜绝“独角戏”。全力体现在全程负责教学、个人的教学设想和能力能够得以有效体现,利益则体现在学校对主讲教师从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出奖励政策,从而完善奖励机制。

(2)配套并完善课程负责制的监控机制:要求管理人员和课程负责人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质量监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完善基础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听课制度,管理人员和课程负责人每学期都应当参与一定量的听课和评教活动,并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落实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或实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真实掌握每个教师的教学状况。课程负责人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处理,及时推广经验或纠正不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改进的措施。

总之,通过两年来对仁济学院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摸索和建立了不同于公办药学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受到学校教务处和兄弟学院的肯定和好评。积极探索和建立独立学院药学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对我国独立学院药学专业的健康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药学专业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萌纾 董选时 何晓菁:医学类独立学院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医,2004,24(4):312-314

[2]梁天坚 谢丽莎:医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高教论坛,2007,2(1):45-46

篇13

[关键词] 高校;绩效考评;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57-03

高校的科研水平不但体现了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声誉,也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怎样才能提高科研水平值得探讨,除了要提高科研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能力、鼓励创新以外,还需要在科研活动的管理上做足功夫。科研管理的对象是针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全要素,包括优化科研环境、配置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流程、培训科研人员等。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科研的效率和产出。

医学类高校的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有着与其他高校不同的特点,例如科研人员的构成较为复杂,可以包括高校的教师、专职研究人员,也可能包括大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大型药企的研发人员等,其中,部分人员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人员结构的复杂性也使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变得复杂[1]。

原有的科研管理模式,“官本位”现象严重,重“行政”轻“服务”。对于科研管理的评价,尽管引入了绩效考评的概念,但多为仅将最终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忽视了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绩效考评,一方面不能真实反映科研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不能为后续改进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其后果必将是影响了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2]。如何对现有的医学类高校科研管理的绩效考评方法进行改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 医学科研管理绩效考评新要点――服务质量评估

科研管理部门转变角色,从原有的“管理”甚至“管制”的角色向提供支撑和服务的职能部门转变,这正是现有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服务是无形的,服务质量不可能单纯按照其产出来评价,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对服务的传递过程进行评价,而后者需要基于被服务对象对服务水平的感知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基于这一核心思想,A.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教授(PZB)设计并修订了服务质量的多指标评价模型―― SERVQUAL(service quality,服务质量)[3],这个模型包括有形性、可靠性、响应速度、保证性和移情性5个维度共22项,包括被服务对象对服务的期望值和对服务质量的实际感受值两个部分,是目前评价服务质量的权威工具,也可以为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这个评价模型同样可以应用于医学类高校的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评估上,而做出评价的(也就是被服务对象)正是科研人员,接受评价的是科研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将打破以往以科研产出为单一绩效评价依据的状况,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其评价结果将更为客观,更能切合科研人员的需求,从而起到改善服务质量、改善科研环境、促进科研进步的良性推动作用[4]。当然,在应用SERVQUAL量表时,需要在不影响量表基础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医学类高校的科研管理实际情况和特点对量表进行适当的改动和润色,其对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应成为医学类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从单纯的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的思想过渡

绩效考评是评价科研管理水平、评价科研管理部门工作情况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则是包括了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评、绩效结果应用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持续提高科研管理部门的绩效,促进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绩效管理不等同于绩效考评。单纯进行绩效考评,忽视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其结果必将是让绩效考评退变成给员工挑毛病的工具,最终损害员工和部门乃至整个集体的利益[5]。例如,绩效计划的制订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之一。很多员工只知道年终要进行绩效考评,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制订绩效计划,制订了哪些绩效计划,甚至不清楚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绩效计划和绩效目标,既能明确部门和个人的目标,又能为部门和员工提供绩效考评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使资源向关键目标倾斜,从而保证部门和个人实现绩效目标。另一方面,绩效计划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绩效辅导沟通,即给予绩效计划执行者以指导、培训、支持、监督、纠偏和鼓励,必要时可以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从而充分地保证绩效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最后,对于绩效管理的结果,还要进行适度的分析,并与部门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便做出改进,指导制订下一年绩效计划。对于医学类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将绩效管理的思想应用于科研管理的活动中,注重包括绩效考评在内的绩效管理各个环节[6]。这种绩效管理的思想还可以在科研人员中传播和推行,甚至可以促使他们应用于具体的科研项目的管理中。

3 注重医学类高校科研绩效考评的多元性

科研绩效考评既包括对科研管理工作本身的绩效考评,也包括对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考评。前面已经提及,医学类高校的科研活动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科研活动和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的多样性上,因此,对于医学类高校的科研管理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同样对于科研管理的绩效考评也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标准[7]。这种多元性体现在,①基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如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研究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和评价标准[8]。②基于不同层次的研究:不同学科的发展不均衡,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科研项目发展的阶段也有不同,科研管理和绩效评估也应针对不同的研究层次,采取多元化的管理策略和评价标准。③基于不同研究群体:医学类高校的研究群体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教师、技术人员,也可以是医务工作者、药企研发人员等,由于其工作性质和职责分工不同,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绩效评价标准。

4 平衡记分卡在医学类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科莱斯平衡记分卡是一种先进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它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将部门的战略目标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9]。平衡计分卡可以有效地避免部门以短期目标为导向,而着眼于部门乃至单位的长期目标,增强部门战略执行力。对于医学类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平衡记分卡法可以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人员管理、内部业务流程管理、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①科研经费管理层面: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科研项目重立项轻结题、经费管理过程宽松、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构建绩效管理考评体系,从立项到审批全过程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也能够为科研管理者制订政策、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指标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管理和产出绩效管理。产出不一定就是成果,产出绩效管理也不等同于成果绩效管理,后者更能反映科研的价值。②科研人员管理层面:科研人员作为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科研人员的满意度、科研人员项目产出率是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③内部业务流程管理层面:科研管理者要确认部门擅长的关键的内部流程,通过这些流程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服务质量,优化科研环境,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④学习和成长层面:通过此层面确定科研管理部门的长期目标框架,需要优化和改善的措施框架,确立未来促使科研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也体现了一种管理思想,它以部门的长期目标为导向,更加关注部门以及单位的长远发展和全方位的考核,能有效地将部门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各层次的绩效指标和行动。

5 坚持SMART原则制定绩效考评指标

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在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管理人员一定要避免“活动陷阱”,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终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标。制订绩效计划和目标、制订绩效考评指标,必须学习并掌握SMART原则[10]。SMART原则包括五个方面,①S(Specific):科研管理绩效的指标必须是具体的,不能笼统,既要有项目、衡量标准、达成措施等,还要有完成期限以及资源配置要求等,使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能够很清晰的看到课题月计划要做哪些事情。②M(Measurable):科研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量化的或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对于不能衡量的指标,可以考虑将目标细化,或者将实现目标的工作流程化。③A(Attainable):科研绩效指标必须是在付出努力的情况可以达到的,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指标;科研管理的绩效指标要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目标相结合,既要饱满,又要有可实现性。④R(Relevant):科研绩效指标要与医学类高校的其他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科技和科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目标。⑤T(Time-based):科研绩效指标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期限,根据科研任务的权重、事情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具体项目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以方便进行绩效辅导沟通,必要时及时地调整工作计划。

综上所述,医学类高校的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活动,既涉及不同类型的人员,又包括不同层次的科研;对于科研管理的绩效评估既有对管理活动本身的评估,又有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评估。为了进一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增加科研的产出和效率,有必要对科研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以促进科研管理和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赵周王.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3):133-134.

[2] 吴伟.绩效评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J].东南大学学报,2008,10(3):114-117.

[3] A. Parasuraman VAZ,Leonard L,Berry. SERV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 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2-40.

[4] 黄桂明.试论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公平性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12):215-215.

[5] 刘长慧.我国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10):79-80.

[6] 王艳芳,白波.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计量学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1):42-46.

[7] 卫萍,任建萍,杨再峰等.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J].卫生软科学,2012, 26(8):704-706.

[8] 古继宝,蔺玉. 基于不同学科的博士生科研绩效管理[J].科研管理,2011,32(11):115-122.

[9] 曹献飞.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横向科研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28):127-128.

篇14

[关键词]Welch医学图书馆

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学科馆员

[分类号]G259.1

1Welch医学图书馆概况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医学院,同时也是全美医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机构。除了拥有卓越的医学科研人员、护士、各种临床专家以及巨额的国家资助外,医学图书馆提供的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能够常年在全美乃至全球的医疗和医护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Welch医学图书馆是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网的主要成员馆之一,该馆的主要任务是为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机构的科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医疗提供信息支撑。Welch医学图书馆目前有正式员工50余人(Welch医学图书馆2010年年报)。

2weIch医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服务

在Welch医学图书馆所有的信息服务中,作为服务的核心,其嵌入式信息服务具有鲜明的特色。嵌入式信息服务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嵌入式信息服务深入到科研和医疗过程的整个工作流当中,从过程上嵌入;第二层含义是嵌入式信息服务深入到院系的物理空间,从空间上嵌入;第三层含义是该馆信息服务的提供与服务对象所处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即服务对象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信息服务。Welch图书馆嵌入式信息服务的理念是把学科信息服务融入到服务对象的工作流当中――尽快回答科研人员的问题,有效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充当科研和医疗团队的信息专家。

2.1学科信息专员

Welch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服务来源于嵌入式信息专员服务计划(embedded-informationist program),信息专员是嵌入式信息服务的核心。该馆的学科信息专员队伍由传统图书馆的联系馆员发展而来,信息专员的主要任务是为指定的服务单元提供图书馆馆藏、服务以及特定院系的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嵌入式信息专员服务实际上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量身定制的信息服务,通过到用户的物理办公环境中,信息专员们能够及时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快地解答用户的问题。同时,Welch图书馆要求信息专员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work with),在医学院的科研和医护团队中扮演信息专家的角色。

Welch医学图书馆的信息专员来自于两个部门,即公共健康与基础科学信息专员服务部以及临床医学信息专员服务部,前者主要针对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服务,后者主要针对临床医学研究及护理提供服务。目前共有8位信息专员,她们要面对医学院的2万余名服务对象――包括科研人员、研究生、医生和护士等。

图书馆根据信息专员的学科背景、学科专长以及对于医学研究的兴趣指派她们到不同的院系和科室,首先她们要通过实地或者网络调研了解分配给她们的院系或者科室人员的现实信息需求,并通过信息分析的方法评估服务对象潜在的信息需求。为建立联系,通常情况下信息专员要在科研人员的实验室会议上进行服务宣讲,这种联系成为信息专员为服务对象提供后续服务的基础,也是日后与科研、教学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工作或者合作的基础。为培养信息专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信息专员根据需要参加学术讨论会甚至临床医疗的大查房工作,或在院系楼层设立较为固定的“办公室时间”,或者参加“期刊俱乐部(journal club)”和住院医生会议,或者加入某些学术组织(通常是以委员会的形式),一方面熟悉科研人员的工作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熟悉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在这些多种形式联系的基础上,信息专员逐渐掌握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进行服务的建议。

2.2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形式及内容

2.2.1Welch空间 Welch空间(Welch space)是Welch医学图书馆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空间初期称为touchdown suite或informationsuite,是由院系提供物理空间,由图书馆或者院系提供相关的设备,为院系的科研人员或者研究生提供信息服务的物理场所。Welch空间强调的是一种“图书馆一用户网络”以及在这种框架下各种可能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同时,这种空间的设计也是Welch图书馆服务理念“不论你在哪里(都可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的具体体现,它使用户不必离开自己的环境就可以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而对于信息专员来说,他(她)能更加轻易地贴近读者,更方便地了解用户的需求。通常在这样的物理空间中会有一些硬件设备,例如,用触摸屏电脑一些院系的学术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活动,由为院系服务的信息专员每周固定8小时值班提供信息和文献咨询。在值班期间,信息专员也通过一些即时通讯软件(例如:Meebo)进行网络实时咨询。另外,用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者本人亲自预约的方式到Welch空间向信息专员进行咨询。

Welch空间的服务方式也是图书馆与学科系以及科室合作的一种表现。通常,图书馆会与相关的院系管理层就Welch空间的建设进行沟通,包括空间的提供、设备的购置以及服务的开展等。根据Welch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理想的情况是在每一个院系都设有这样的空间。目前,每年都会有1-2个新的Welch空间开放。

Welch空间不仅仅是信息专员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也是信息专员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一种手段。有科研人员这样评价Welch空间:“在设立信息空间之前,我只是请图书馆员去帮我找一两篇文章。我不知道她们除了提供文章外还能做什么别的服务,也不知道她们拥有怎样的知识深度。当我在信息空间充分利用了她们的培训和专长之后我才明白(她们可以做文献提供之外的许多其他服务)”。

2.2.2培训、课程及咨询工作

信息专员与院系合作,根据用户的共性需求设计课程以及各种培训。同时,信息专员也是一些课程中与信息相关的主题的主要授课者。Welch医学图书馆2007-2009开展课程培训的情况,如表1所示:

指导性的课程覃节、午餐会演讲、课程指导以及受邀而做的演讲(Welch医学图书馆2009年年报)。

在这些课程中,与信息相关的主题包括以下内容: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信息资源的选择、检索技巧、信息管理、科研过程高效工作流、医护点信息需求、终生学习。

当然,信息专员的服务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她们也还提供被认为是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内容: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根

据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回答科研人员咨询的问题,同时,也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或者其他信息检索方面的服务。

2.2.3个性化信息服务除了根据用户的共性需求提供课程和培训外,信息专员还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深层次的和个性化的服务。因为原则上这些信息专员的服务面对的是医学院和医院的所有人群,包括临床医生和临床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学生、实验室系列,甚至包括院系的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嵌入式的学科信息专员服务有不同的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而服务的形式则主要是上门提供服务。

对于临床医生和临床教育工作者,信息专员为临床和病人护理问题寻找答案;参加查房并研究其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设置RSS新闻频道和Email提醒功能保证医生及时掌握对病人护理研究方面的最新变化,搜索一些实践标准或者相关的文献作为参考的依据等。

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信息专员通常协助进行询证医学系统综述工作(systematic review),包括制定检索策略,进行检索,文献管理以及通过专业检索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的制定等。例如:信息专员曾参加到一个研究合作中,与研究人员一起调查全美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通过项目合作,信息专员和科研人员一起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文献综述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可供检索的数据库。同时,信息专员还帮助医学研究人员检索科学数据和灰色文献;查找政府或者私人投资等相关的科研资助来源;对资源、服务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到指定的院系演示与该院系研究相关的特定的资源和相关的服务;为科研人员查找并推荐最适合发表的期刊资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论文提供最好的MeSH叙词或者关键词以便其他人能很快发现这些研究成果。

对于一些实验室,她们甚至帮助寻找一些试剂和药品的制造商或者分销商,进行专利检索,或者为提供期刊选择。

对于医学研究生,她们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辅导或者群组讨论的方式介绍如何发现文章、图片、学习工具以及在线的教材等,如何进行全文获取、全文传递,如何管理文献信息、如何使用数据库等。

对于医学院的管理群体,信息专员介绍如何通过全文传递系统来获取那些非在线资源的电子拷贝;如何通过RefWorks来管理文献;如何使用图书馆目录;如何使用数据库,如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以及一些医学专业相关的数据库等。例如:信息专员会通过搜索关键的数据库资源,在第二年向执行教务长提供一个霍普金斯大学学术产出的评估报告。

表2列出了Welch医学图书馆2006-2009年信息专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情况。

指用于研究基金或者研究项目的信息支撑

2.2.4建立学科门户 为指定院系服务的信息服务专员,大多数情况下提供到现场的服务,包括现场的指导和咨询、检索等工作。但是,面对医学院庞大的用户群,信息专员不可能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把服务覆盖到所有人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网络的方式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信息专员通过调研、走访和分析等手段,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的协助下,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搭建学科信息门户,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群。目前,Welch图书馆共有5个信息门户,分别是基础科学信息门户、霍普金斯群体中心信息门户、人体医学与康复信息门户、预防一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信息门户、Wilmer护理信息门户。这些信息门户中的内容包括:学科常用的数据库、学科顶级期刊、相关的学会及组织、常用工具及软件、模式动物、政府信息资源、本地图书馆资源、医护政策、基金支持、支持等。通常在信息门户会留有信息专员的联系方式和及时通讯工具,方便用户与信息专员进行沟通和预约服务。

2.3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评价及效果

Welch医学图书馆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信息专员的嵌入式服务进行评价。信息专员对于所做过的服务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包括时间、对象、解决什么问题、大概用多长时间等。这些服务记录通过网络上载到评估系统中,评估系统具有统计和分析功能,管理层能对信息专员的工作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另外,该图书馆非常重视收集用户对于信息专员服务工作的反馈,一方面从定性的角度掌握信息专员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4嵌入式学科信息专员的学习及提高

信息专员的服务不是独立于其他部门而存在的,因为信息专员需要在图书馆其他部门的支持下为客户提供服务,因此信息专员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以提高能力外,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员工进行合作。图书馆鼓励信息专员积极参加图书馆的各种组织,以跟进技术的更新,分享检索经验,协调教育项目,讨论拉近与用户之间距离的策略以及评估嵌入式服务的模式。例如:信息专员通过参加图书馆内的期刊俱乐部来跟踪业界的最新发展,通过参加移动计算委员会来跟踪移动计算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最新应用。

3Welch医学图书馆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启示

3.1重视物理空间的作用

管理层认为随着网络的发达,到馆用户会越来越少,但是到馆用户少并不意味着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小。通过在院系建立Welch空间,实际上相当于将Welch医学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延伸到了用户中间。Welch空间是服务的基础(base),让信息专员更贴近读者,也增加了信息专员与用户相遇(encounter)的机会,不管这种相遇是偶然的还是有计划的。但是,这样的物理空间并不是一个图书馆实体,与图书馆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没有人全职工作,不提供复印图书和杂志的服务,并且,这种Welch空间不是特定的图书馆空间,而是具有多用途,甚至科研人员可以在里面开会或者讨论问题,是灵活的和可柔性配置的,根据不同的院系特点具有不同的模式。通过Welch空间的建设,Welch医学图书馆把服务物理性地嵌入到用户中间,形成一个服务的网络,如图1所示:

Welch空间的这种设计理念对于国内的学科服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目前在国内有不少大学及科研机构都开展了学科服务,各个院系以及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或者资料室。如果学校或者专业图书馆能充分利用院系资料室或者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资源,加以灵活配置,为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提供一种阵地,加大宣传的力度,学科化服务工作一定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3.2重视收集用户对图书馆的看法

这既是图书馆的一种宣传手段,同时也是图书馆不断完善自身服务的一种措施。为此,Welch医学图书馆在其网站开设了一个栏目,用来存放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welch.jhu.edu/lovelibrar,//index.cfm),还提供了评价人的照片。例如,医学系的系领导对信息专员的评价是“我们的图书馆员BlairAnton已经变成我们部门临床护理研究和教学任务的一个主要贡献者,她在信息技术方面提供的专门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有学生评价“在我的研究过程中,你们帮助我使用PubMed,帮助我检索灰色文献,这种帮助是非常有价值的。非常感谢你们愿意分享你们的知识”,这些用户评价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起到非常积极的宣传作用。

每一个图书馆都有很多的用户,很多用户对于图书馆所提供的帮助是非常感激的。而学科馆员的上门服务通常更能得到用户的认可。Welch医学图书馆的做法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表扬,还能通过这种宣传吸引到更多的潜在的用户,值得国内同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