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方法范文

科研课题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研课题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研课题方法

篇1

科研课题研究普遍会使用到一些社会学的方法,例如应用通则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等。但在朱青生的《中国汉代图像信息综合调查与数据库》中又采用了六种新的方法:一是符号学的方法,符号学方法认为艺术中每一个符号被人为地赋予了意义,同时用语法把它陈述出来,然后人们可以解码从而获得意义;二是精神分析的方法,它强调艺术其实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征兆。任何一幅画,作者也许并没有想表达什么意义,但可以分析出它是如何画出来的,这就是精神分析方法在弗洛伊德之后的新推进,它是研究一个征兆的意义;三是存在主义的方法,这里的存在主义是方法上的存在主义,是指任何的解释都是当下的解释,存在主义就是说把历史的事情用当下所处的状态进行解释;四是解释学的方法,主要思想是我们在解释一个经典的时候,其实我们解释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不同的。对任何一个艺术现象观察的时候是对它进行一次新的解释的过程,历史是我们不断地对它解释的结果;五是朴实的原学术主义的方法,就是想办法体验故人的行为及生活,从而感悟汉唐精神的遗风;六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西方受到极大的推崇,是的方法也是社会学的方法,叫做辩证法。总之,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结合不同研究内容,选取什么方法更有效是需要研究者因地制宜进行考虑的。

研究课题价值的判断要求研究者应具有宽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和逻辑思维,了解历史和当今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条件等,在命题之前有着对价值判断的不断反省,才能对研究对象做到客观真实。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于克服他人的异己性,但克服不是为了同一,把对象消灭掉,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成共识。今天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探寻各类人群生活意义的自在逻辑,而不是以现代的、西方化的标准或其他标准来评判世界上非文明的部落和国家,价值观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评判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只有在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中,存在可发现的及客观的真实时,牵涉到理论建构的议题才会有趣,结果才是有用的。《中国汉代图像信息综合调查与数据库》把所有汉画全部整理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很方便地找到资料,这样任何人只要对中国文化何以发展到如今感兴趣,就可以马上进入这个数据库。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汉画和我们了解的文化有关系,也是我们学习美术史的另外一种思考,我们学习艺术的历史,其实艺术有另外的定义,就是透过艺术来看历史。如果我们像看电影一样透过图像能够回观社会历史文化与人性,我们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信息会更多、更微妙。当然汉画研究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术政治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术的民族精神问题,更多的是研究者为这个学术开拓了跟当代活动相关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通过图像和形象来观察历史、观察人性。这才是做汉画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科学研究的道路注定是艰苦的,在学术上有建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是学者毕生的追求。科学研究的每一点突破,都是对有关领域的拓展,都是对人类的贡献。前人有过比喻,人类的认知领域犹如一个圆,圆内是已知的,圆外是未知的,当已知的边界向外拓展的同时,未知的边界也随之扩大。数据得到解释、成果得到发表与分享意味着某个研究的结束,但一个研究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往往会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和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2130)成果之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暨高等教育孵化策略研究》(编号SQSM201211417010)成果之一)

注释:

①《中国汉代图像信息综合调查与数据库》是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的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项目预计做一套汉画总录,把现存的汉画都编号,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保存,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编号很方便地找到和中国的汉语、汉民族、汉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关的全部图像,并且通解其含义。朱青生先生从事汉画研究30余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创办了中国汉画研究所及中国汉画研究学刊。1996年以来,课题组一直在做汉画的整理和基础工作,把汉代所有古文献及中文、西文、日文研究汉代的资料全部做成数据库。过去记录一个形象资料会包含名称、时代、作者、尺寸、质地、内容和发现地等,现在课题组把汉画的记录扩充到26项。有些汉画会包含残破的图像,他们会把残破的图像都拓好,通过计算机复原,并非常注意记录它的残存痕迹,比如一块画像石,它是什么质料的,它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坑、豁,这样研究人员就知道它和别的地方是怎么拼装的,并能还原图像与环境的整体关系。汉画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明确,这是后期研究方法及成果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

篇2

【关键词】 提高;外科医师;科研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R6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67-01

高素质的医学科研团队将新研发的科学技术优先应用于医疗行业。由此,我院外科系对提高外科医师的科研能力给予了多方面的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采取的培训方式作一系统总结。

1.不断提高外科医师的外语水平:专业英语水平的高低,与医师的科研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院外科系定期对外科医师的专业英语能力进行培训[1] ,并鼓励所有医师自学提高英语水平,通过长期的专业英语培训,使我院外科系医生的专业英语的交流及专业期刊检索和翻译能力明显提高,明显提高了医师的科研能力。

2不断提高外科医师的临床教学能力 我院作为医学院附属医院,还承担着课堂和临床实习的教学任务,临床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院和医院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医院和外科系对于外科医师的临床教学能力非常重视,定期进行公开课的评比及考核,为外科医师打下了牢固的外科基础,也提高外科医师的基础科研能力。

3不断提高外科医师的临床技术水平:在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不断提高外科医师的临床技术,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为外科医师进行临床科研和相关论文写作提供了材料[2]。同时也为临床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4不断提高外文资料阅读能力及检索能力:通过加强外文资料阅读的培训,有效提高外科医师的外文资料检索能力[3] ,明显的提高了外科医师的论文写作能力及科研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科研能力,使我们的文章与国际先进的技术及理念接轨。

5提高科研课题的材料组织和写作能力:科研课题一经确立,外科系通过培训医师系统的组织材料及正确申报,系统的组织建立课题材料,有效的提高了外科医师的科研层次,培养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 [4],正确的课题材料建立可缩短课题周期。

通过外科系组织培训,外科医师英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有效提高了外科教学能力,为进行临床科研和相关论文写作提供了材料,也为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使临床技术水平提高了层次,具备了一定的外文资料阅读能力及检索能力,提高了论文写作能力及科研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科研能力,使我们的文章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及理念接轨。可以缩短课题科研周期,明显提高科研能力。

通过外科系对提高外科医师科研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后,有效地提高外科医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外科医师的科研能力,使我院每年确定的各项科研课题能够更顺利的进行,有助于外科科研课题层次的提高,明显缩短了各项科研课题的结题周期,增加了科研人才的储备,为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Chaffin AJ,Maddux CD.Intemet teaching methods for use in bacca-laureate nursing puter Inform Nurse,2004年第03期.

[2]吴晓松,刘广东,刘亮. 大型综合医院重大科研项目管理策略初探. 中国医院,2011年15卷 第10期.

篇3

Abstract: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ticipating in defense research projec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defense researc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system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meet the needs of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us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chool research, and then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fens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校科研;国防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Key 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defense projects;quality assuran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57-02

――――――――――――

作者简介:何树先(1972-),男,山东海阳人,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军工产品质量管理,高温合金精密铸造。

1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军事装备建设的持续发展,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步增加,各大高校利用自身学术优势,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发以及小批量生产任务,在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企业的科研力量相比,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企业或专职科研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如财务风险小、拥有众多专业人才和相对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但是,高校的国防科研体系中也存在诸多矛盾,如管理体制相对松散,质量保证体系不严谨等。

2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的主体是企事业单位,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和专职科研机构,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尚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与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 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型,学习科目多,资源覆盖面广,大部分人员、设施分布于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从组织结构来说,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 过程管理繁琐 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项目组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因此,科研项目的质量等级主要取决于项目研发者的质量观念。企业对科研项目的监管都很严谨,但是现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严谨的程度远不及企业的质量监管水平。受“重申报、轻过程”思想观念的束缚,高校科研项目工作往往不重视管理流程,质量管理相对滞后,质量管理体系如空中楼阁浮于形式,缺少实质的行动。

2.4 人力因素复杂 能者多劳是高校在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特点,在众多高校中,一般由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承担大部分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国防科研的任务节点紧,质量要求精细,全程可追溯,对保密要求相当严格。鉴于此,当前高校从事国防项目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笼络高精尖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研究。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也是现阶段高校科研的一大特色,但这也增加了科研成员的不稳定性。

2.5 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单一的科研生产的特点是其科研方向和工作任务复杂多样。高校可以从多个方向着手进行多个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如科研项目的类别就涵盖了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和应用研究等多个专业类别,广泛的研究领域也意味着在确保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要承担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

3 提高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的措施

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各具特色,根据其不同特点,结合高校现实条件,在深刻领会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方法途径,维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着重强调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 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 教学与科研实践齐抓并举是高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落实工作场所,配备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设施的配备,高校应该体现出不同于企业等社会科研机构特点。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殊性决定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只能独辟蹊径,切不可全部效仿企业或研究机构,甚至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管理经验。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逐步完善。加强军工及其背景工程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研发质量,做好保密工作。在质量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基于高校实际,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流程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3.2 广泛培养质量管理骨干,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高校推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研生产模式,这就决定其无法对质量管理和保密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高校可以利用教、研结合的优势,培养通晓科研与质量管理的人才。准确把握科研课题的研究现状,通过“点带面”的形式实施质量管理,使校内科研成员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途径,促使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逐步总结出管理规律,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3.3 重点借鉴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实施科研项目分类质量管理 国军标GJB9001B-2009以等同采用国标为基础,增设了军品的特殊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多个科研领域,同时能满足多个专业领域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但是由于类别的差异,每一类科研产品也都其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和侧重点,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分类管理高校所承担的基础研究、预研、应用研究、产品研制和型号小批量生产等项目,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突出重点,缩减流程;根据质量管理办法来管理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坚持质量管理中的应有节点,可重点对文档化要求且适当简略。

3.4 优化重组资源,局部实现科研生产过程集中管控

高校中资源均服务于教学和科研,高校的科研专业琳琅满目,各专业领域之间一般跨度较大,研制过程差异很大,均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生产科研产品,即使是实物产品形式的工程研制项目,也只是进行样机生产或新产品试制,多方参与管理、资源重复投入的情况屡有发生。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资源管理”对人员、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工作环境等的规定,对批生产任务和产品试制、样机生产的项目,尽量将科研资源专用、通用,进行集中管控。

4 结束语

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国防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件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而得以优化,并有望突破管理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国防科研力量作为当前国内科研界的一部分,必将为推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正视管理中的不足,不断强化自身优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切实推进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为高校服务国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生,刘维亭,孟庆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薄弱环节的分析与改进[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35-136.

篇4

[关键词]医学生;本科阶段;科研;参与机会;学习兴趣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69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涉及较广的知识面以及需要很深的理解能力,是一门知识含量大、逻辑性强、深奥且尖端,并且知识更新非常快的学科,因此想要充分掌握医学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因而本科阶段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医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开展不仅不同于其他学科,而且将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而如何改善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如今成为许多医学院校老师与同学们的重要任务与坚定目标。

1目前医学本科生科研时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本科阶段开展科研所面临的问题来自方方面面,包括同学本身、带我们的老师以及学校三大方面。

首先对于医学生本身而言,本科阶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限,没有能力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并且本科医学生基本没有任何临床经验,整合和利用各种临床知识的能力还不足,还不具备一名医生所必需的临床思维,所以让他们过早的投入于临床医学的科研实践活动中,不仅会使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还可能导致他们犯很多错误,甚至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毕竟医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失误。

再看来自老师方面的困难与问题。我国每年新增医学生人数大概为60万,而老师的数量却远远不足,这使得很多研究生对于科研都是一题难求,就更不用说能使更多的本科生有希望加入到科研队伍之中了。还有就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医学课题都是教师本人申报的,也有一些部分会有研究生参与,即便会有个别本科生能够加入其中,也很难真正融入其中,因此所面对的课题难度太大也是本科生进行科研时的一大问题所在。

除了学生本身、教师以外,学校及社会所提供的一些条件也有所不足,使得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研兴趣时面临一些困难。由于医学生人数众多,并且医学相关的仪器与设备都属于高精尖的贵重仪器,所以不能全面的普及给学生使用,即便是医学生平时上课用的模型、实验动物、实验药品也不可能大量的用于本科生的科研实验,因此实验条件不足以满足本科生参与科研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每年有关于医学生本科科研的比赛、交流项目少之又少,相关的讲座开展的也不足,使得本来就涉科研不深的医学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就更小了。

既然发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日后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医学生本科阶段能有机会更多的参与到科研之中。

2医学本科生科研中所遇问题存在的原因

目前的医学生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他们主动摄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老师以及书本教材,所以他们大部分只能应付课程考试,自己不能去主动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另外,他们很难融入科研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不去了解最新鲜的科研成果与课题项目,总认为自己在医学这门高深的学科中还处于初级阶段,不知道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并主动联系老师予以指导。还有,由于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牢固,医学本科生缺乏自己主动判断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他们参与科研有困难的一个很大原因。综上所述,医学本科生开展科研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时间精力有限,较重的课业负担也使他们的科研主动性有所欠缺,并且对自己的兴趣不够明确,主观判断能力、综合能力不足而无法构建完善的科研思维。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老师方面给本科生科研带来诸多问题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教师数量不足,每年新增60万医学生,而教师的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现在临床医生医务工作都很繁忙,自身面对的压力和各项竞争都很激烈,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更不用说带本科生开展课外的兴趣科研了。因此我们也就不难分析出课题过难而使本科生科研产生困难的原因了。因为目前学生大部分所研究的科研课题都是老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分支下来的比较简单的项目,或者是老师从自己的课题中延伸出来的简单题目。这样的课题虽然在老师看来已经十分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课题毕竟是源自目前最新的、最精湛的科研,入门比较困难,与本科阶段所学的课程衔接也不够紧密;况且这类课题大多是某一实验的一个步骤或某研究的一个阶段,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到显著成果;老师们在引导学生设计课题的时候也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因此这样的课题也很难使学生增加兴趣或是感到有成就感。教师人数有限,以及教师未从学生兴趣出发而引导学生设计科研课题,这两点便是医学生本科阶段开展科研存在问题在教师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在分析学生自身与教师的原因之后,我们再看看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存在不足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倡导与宣传不够,学校向同学们宣传科研,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科研的力度还不够,只有让同学们对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上来,同学们才能增强科研兴趣,才能更好地去开动脑筋、探索创新。这样同学们的科研思维才能被开发,科研能力才能提升,学习兴趣与氛围也会更加浓烈。除了学校,社会上目前缺乏针对于本科生科研专门的交流机会与平台,这使得学生因交流过少而无法分享成果,不利于同学们增进兴趣和取得进步,这也十分不利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和交流教学方法。

医学本科生对于科研的兴趣与成就将直接影响其日后成为医生时的成长速度与造诣,所以我们对于医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开展,不仅要发现问题究其原因,更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3解决医学本科生科研中所遇问题的方法

首先,学生应该增强自学能力与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在课余时间了解医学的最新进展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题目。总之同学们要增强自己主动吸取知识的能力,并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其次,同学们应该多与老师沟通,平日里本科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有机会与老师交流,所以同学一旦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就要主动联系老师,与老师交流,积极思考不懂的问题并及时向老师请教或与老师探讨,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困惑,老师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接触科研的机会。

老师由于人数和精力有限而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建立开展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并且老师可以将课题整合一下,相互之间交流互补,将科研的时效性、严密性更多的转化为一种创新性、兴趣性的交流合作活动,把科研的成果看得轻一些,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主动思考能力以及创造发散思维放在首位。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带更多学生时,可以进行集中讲授,课后让同学们自行分组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还可以将同学分成多个队伍进行成果比拼,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利用率,从而能带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

篇5

现象与反思

目前,吴江区所有学校的主课题都已经在大市级及其以上立项,绝大多数学校能够规范、扎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但也不乏只做表面文章的,课题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镀金式”课题。更多的是为了课题的立项,拿到某个级别的立项证书,很少有实质性的研究,缺乏思考与实践,更谈不上适切的科研方法。到了课题结题时,只能选择延迟结题或者不了了之。

2.“拿来式”课题。在课题申报的时候请上几个专家,帮助“揉捏”出某个课题,而这个课题跟学校平时的教学现状乃至办学层次都不太吻合。课题虽然立项了,但学校面对着基本上陌生的“舶来品”课题,面面相觑,无从下手。这样的课题研究充其量只是一张立项证书,几乎没有研究的意味,更不要谈方法与成果了。

3.“箩筐式”课题。有些学校觉得课题研究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因此设计了很多的活动,包括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都往学校主课题这个箩筐里装。看上去课题研究搞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过程性资料也是“异彩纷呈”,其实这些材料跟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度,研究方法也只是申报书上的摆设。

4.“经验式”课题。有的学校对于课题研究,从“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各个阶段的课题在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大多套用课题研究的老经验,先是课题论证,上几堂课,搞几次活动,写几篇论文,最后一个研究报告,再搞一本汇编。这样的研究缺少针对性,也谈不上研究个性,更缺乏课题研究的学术品位。

方法与对策

上述几种现象,与学校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有关,也有不少学校想研究但不知道怎么研究,我们有必要进行教科研方法的普及与运用方面的指导,以进一步凸显课题研究的品位与价值。

1.科研方法的深度学习

一是科研方法论著的学习。作为一线小学教师,对于科研方法还是比较陌生的,不清楚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内涵与意义,更不清楚各种科研方法如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了解和比较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适切性。目前,吴江区不少学校都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沙龙和每月研讨活动,通过阅读、聆听、研讨,教师在科研头脑风暴中逐步明晰了各种科研方法的特点及运用,提升了教育科研能力。

二是他人研究经验的借鉴。也许有的教师会觉得捧着枯燥乏味的教育科研理论书籍难以悟透,那么,身边的科研骨干就是自己最好的学习榜样,我们不妨借鉴他人运用科研方法的成功经验,开始甚至可以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模仿。如吴江区汾湖实验小学在课题研究中叙事研究法运用非常出色,区教育局就组织全区小学教科、教务主任进行观摩,汾湖实验小学的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将一个个鲜活的研究故事精彩呈现,阐述了在研究历程中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所悟,他们在记录与撰写叙事故事的同时,更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这次活动给参会者以很深的感触,现在,吴江区域内很多小学的教师都在运用叙事研究作为自己草根研究的主要方法,他们在科研的“自留地”上耕种得法,其乐无穷。

2.科研方法的适切选择

一是基于课题研究内容。在学校主课题研究中,科研方法的运用一般依据课题内容而定。如“合作学习理论与本土价值的研究”,势必要用到文献研究法,需要教师检索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理清本校合作学习的现状与基础,分析国内外合作学习理论对本校的价值等等;再如“‘作后讲评’操作范式的实践研究”,要用到行动研究法,需要教师在构建“作后讲评”操作范式时,不断实践,发现问题,专业分析,行动改进,使得“作后讲评”操作范式的构建不断趋于完善。

二是找准自身研究特长。在科研方法的选择中,有时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依据自身研究的优势,选择适合的教育科研方法。如同类型的案例研究,有的教师选择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法,并依据研究主题,进行跟踪性的观察、记录、反思、分析,有目的地进行对比思考,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进程。而有些教师则依据研究主题选择叙事研究,围绕研究点,记录教育、教学片断,通过不断撰写主题明确的教育故事,进行跟踪、对比与反思分析,观察并印证自己的课题研究。

三是借力区域科研优势。在进行学校主课题研究中,行动研究法是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但在我们吴江区,很多老师在研究进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借助课堂观察进行课题研究。因为课堂观察研究在吴江起步较早,区教科室还有省级此方面的重点课题,并设立了课堂观察研究的实验区,在各个学段成立了课堂观察协作组,多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所以教师们对课堂观察较为熟悉,知道怎么操作,也比较认可。除了个人经常运用课堂观察法以外,有时还会借助学校教研组进行小团队的课堂观察,相互协作,促使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因此,区域科研优势是教育科研方法选择借力的重要来源。

3.科研方法的规范操作

一是方法科学。科研方法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和程序,需要教师进行精当的操作,还应结合自己研究的进程选择适切的时机。例如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那么,发现和提出问题―筛选和归纳问题―研究分析问题―采取行动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行动的成败得失―提出改进办法,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符合“行动研究法”的基本规范,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研究的进程选择合适的时机,毕竟科研方法的运用不是走过场,是需要契合具体研究内容与进展的。

二是过程规范。课题研究重在过程,需要在研究进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反思、调整和改进。例如,用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的进程中,教师首先要在既定研究主题背景下,有意识地选取含有核心问题与疑难情境的典型事件,而且自始至终必须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撰写的案例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样的案例研究呈现了整个研究的进程,符合我们吴江区域提出的学校主课题研究要“接地气”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真研究”。

4.科研成果的提炼推广

一是注重成果提炼。科研成果的提炼是学校主课题研究的关键步骤。首先科研成果需要提炼,经验总结法是最常用到的成果提炼方式,在经历实实在在的过程性研究之后,必有教育规律蕴含其中,需要教师拥有宽广的教育视野和丰厚的教育底蕴进行有价值的提炼;其次科研成果的总结往往要有一些新意,有新的切入点,呈现个性的风采,这就需要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经验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学会比较,发现其鲜明的个性与差异,真正提炼出有价值的成果。

二是注重成果推广。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也是检验教科研成果的重要显性标志。我们要注重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运用,用研究所得去指导区域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践,去解决新的教育难题。当然,在科研成果推广时,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时空的不同,对原来的成果进行新的探索,并加以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普适意义。

篇6

关键词:房产税;立法;法律客体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25-01

1 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作为房产税之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所指向的对象,即纳税人的房屋。该类客体应当满足一般的法律关系客体之属性,必须为法律所确认,必须考虑法律追求价值之属性,能够独立的为人所支配利用带来价值。

从实践上说,房产税作为已经试点并将全国征收的税种,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税。从目前上海和重庆的开征情况来看,就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房产税必将成为全国意义上的税种,这也就意味着房产税的征税客体应该是统一的。所以说,对于即将在全国推行的房产税而言,研究其客体十分必要。

2 判定标准

2.1 目的性标准

目的性标准就是房产税法应充分考虑房产税的开征目的。开征房产税的目的主要有: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调控房地产市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社会分配机制。以房产税立法的目的性标准作为研究房产税法客体的基础,可以树立正确的研究方向,得出合法合理科学的结论,这样的房产税法客体才更为必要。

2.2 实质性标准

(1)商品性。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失灵的发生,需要国家通过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而税收就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建立在稀缺土地上的商品性房屋征收房产税是必要的。

(2)存量房。房产税法的客体应为存量房。房产税的性质决定了其是在保有环节征税而不能仅仅在流转环节征税。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对存量房征税。重庆于11年十月开始对存量房征税反映了这一趋势。

(3)时间非限定性。税收公平原则指纳税人法律地位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公平分配。仅对法律实施后的房屋征税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所以在时间上无论何时购买的房屋均应纳税,换言之应税房屋在时间上不具有限定性。

3 房产税法客体分析

3.1 国有土地建房

(1)商品房。商品房符合前文的目的性标准和实质性标准,所以都应该纳入征税的范围。不过在税率设计上可按照人均居住面积作不同的规定,不同价值房子的主人对于社会公共品的利用决定了其必须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2)经济适用房。经济实用房不应当纳入房产税法征税客体。这是因为经济适用房本身不属于一般意义的商品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情况。按照量能课税原则,低收入者应享受税收减免。但当经济适用房在可以流通到市场变成商品房时,就需征收房产税。

(3)集资建房。集资建房不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这是因为一方面集资建房具有保障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集资建房的买主不指享有使用权。所以让买主缴纳房产税有违公平。同样作为拥有产权的单位也无需纳税。只有当集资建房作为商品房开始流通时,其就成为房产税法的客体。

(4)非住宅用房。非住宅用房主要是用于商业、工业、旅游等的房屋。我国1986年的《暂行条例》已将营业性用房作为征税对象,新房产税法将其纳入客体也是自然的事情。新房产税法出台后将取代原《暂行条例》,原来规定的营业性用房和目前试点的住宅相结合将成为房产税法的重要客体。

3.2 集体土地建房

(1)城中村及城中村改造房。对于城中村的住房,因其性质和农村住宅一致,按照前文的商品性用房标准,其不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

城中村改造房是指安置动迁居民的住宅。若是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经济实体开发且五证齐全可对外发售的,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对于那些村民个人或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的房屋,不得对外出售,也就不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

(2)小产权房。小产权房实质上为乡产权房,是由乡镇政府而不是国家颁发产权证的房产。《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小产权房不得登记发证。这也就意味着小产权房不可以成为商品房,自然不能纳入房产税法客体。

(3)普通农村住宅。农村住宅不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理由有:一,之前1986年的《暂行条例》仅仅将房产税的征收对象界定为城镇的经营性房屋,没有对农村住宅纳税的先例。二,对农村住宅纳税会加重农民负担,征收的难度很大。三,不对农村住宅征收房产税是国际共识。

房产税立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当前的试点主要为将来的全国性立法做准备。本文通过对房产税法客体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房产税法立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笔者期待我国的房产税立法能够取得重大突破,本文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6.

篇7

【关键词】 内科实验课 质量 方法

内科学是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从事内科实验教学的经验,我们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实验考核3个方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力求提高教学质量。

1 做好实验课前准备

要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很重要。一是抓好学生实验课前的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涉及本次实验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二是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课,高度重视实验课,参与实验准备,在实验准备过程中,熟练掌握实验理论知识和常用仪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方法等;将实验项目提前一周告知学生,并将实验报告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等相关资料整理实验原理及操作方法并将其写入实验报告中。这样学生在实验课前已用充足的时间预习实验内容,做到实验前有备而来,实验中有的放矢,尽可能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2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方法,而且要注重学的方法,并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效果良好。

2.1参与式教学法。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操作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调学生的早期参与,参与式教学即在学习新的操作前,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同时掌握教师讲授的思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学习,使教学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活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1]。例如在示教胸部叩击时,教师在胸部各部位叩出不同的声音,答案往往是多个,鼓励学生寻找正确答案,通过排除法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2.2病例讨论法 病例讨论法作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能将学生带入临床及现实情境中,学习到各种临床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从网上下载或从临床工作中找一些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图像,组织学生讨论。在病例讨论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分组进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互相争论、互相启发,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加深记忆。最后教师分析、评价、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该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模拟一个临床环境,实施操作后,“护士”评价、“病人”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再精讲、点拨。在互动中学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启发学生思维,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将问题逐一解决,从而激发兴趣。

2.3多媒体教学 内科护理学内容多,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且新的专科护理操作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而增加,要想在课堂内将许多抽象的知识讲解,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比如,在讲授“心电图”这一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诊断标准的方式学习,对图形缺乏感性认识。心电图多媒体课件是教学演示型课件,按记忆、理解、认知、应用层次展开,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2]。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一边讲解,一边展示心电图图例,针对性强,将近似的心电图图例进行比较,可以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别;遇有需强调之处,又可方便调取。这些优势都是传统教学方式不具备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其正确的科学观。

3 加强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强化,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考核直接引导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次实验课均应严格考勤,对上课不认真、违反课堂纪律及无故缺课的学生应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扣除技能考核分数,并补上实验课。技能成绩考核应具体化,制定质量标准和考核细则,按照细则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应按正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并记录考核成绩,切实提高内科实验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认渔”的效果。

4 认真总结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技能、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出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内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目的[3]。

参 考 文 献

[1] 翟妮娜.关于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5,12:29.

篇8

关键词:国立科研机构 排名 指标体系赋权方法

1.问题的提出

国立科研机构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扮演着骨干角色。加强对科研机构的科?!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1//EN" "w3.org/TR/xhtml11/DTD/xhtml11.dtd"> 国立科研机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赋权方法研究

首 页 证券金融 财政税收 地方战略 国际贸易 中国经济 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学 行业经济 国际经济 发展战略 网站地图 RSS订阅

篇9

关键词:演示实验;可见度;初中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做好科学的演示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是影响演示实验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演示实验不但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也要有比较高的可见度。可见度高的演示实验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看得清楚,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下面说说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提高可见度

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中,一些体积小、不易看清楚的物体或者实验现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放大演示。投影仪可以将观察对象放大显示,还能通过转动投影仪来改变观察的角度,这样学生就可以看的更清楚。例如:观察昆虫的结构和运动的演示实验,我们就可以用投影仪放大显示;锌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通过投影仪就能让全班同学看到产生的气泡。

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演示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能够与实际的实验同步进行。缺点是实验操作的位置有限制,不能离投影仪太远;现在大多数的学校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实物投影仪,用起来比较方便,有些边远的山区学校可能会缺少仪器,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就会解决。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可见度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记录设备记录影音再进行播放,例如:细菌的形态结构、分裂繁殖等,我们肉眼无法看到,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一般的学校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不过我们可以得到科学家的帮助,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下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再放给学生看,既能看得清楚,又能够重复看,缺点就是缺少实时性。另一类则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现象的模拟。例如: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化学反应微观过程可以用动画来模拟演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动画模拟的缺点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

三、选择尺寸比较大的演示仪器可以提高可见度

有些尺寸比较小实验仪器,坐在班级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楚,为了让演示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全班学生都看得清楚,演示实验的仪器就要大一些,有条件可以选用演示实验专用的实验仪器。例如:在做涉及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实验的时候,选用演示用的电流表和电压表,这样即使坐在最后边的同学也能看清楚指针和刻度了。

四、提高对比度可以提高可见度

有些需要观察的部位和周围环境对比不明显,不容易区分,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方法突出主要研究对象,排除次要因素,使需要研究的部分突出,提高观察主体和其他部分的对比度。如在仪器的重要部件上涂上醒目的颜色,就能使观察对象更醒目。在做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可以用红墨水把要观察的水柱染成红色,这样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在遇到演示材料的颜色浅时,可在此材料背后加上黑色的衬幕;实验材料颜色深时,可在背后加上白色的衬幕,这样就能提高对比度,能使学生清楚观察到实验产生的现象。

五、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提高可见度

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来提高对比度。我们应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动手去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是在原有的实验基础稍加改动,也可以是自己动手制作全新的一套教具。这样不但提高了可见度,还能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转换观察对象放大法可以提高可见度

转换观察对象放大法就是将一些不易观察的细微现象转换成容易观察的对象。例如:在做证明发声的音箱在振动的演示实验时,振动的现象非常微小,学生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清到底有没有振动。为了让学生看清楚音箱在振动,我们可以在音箱上放一些小纸片,当音箱发出声音的时候,可以看到小纸片随着旋律翩翩起舞,一旦音箱停止发声,小纸片也静止不动,这样也就证明了音箱是在振动的。

七、利用“位置转移法”可以提高可见度

所谓的位置转移,就是改变学生与实验器材的位置,以达到增强实验可见度的目的。位置转移包括:学生的位置转移、实验器材的位置转移、学生和实验器材的位置同时转移等。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实验器材非常笨重不便移动则可以转移学生的位置,将学生叫到演示仪器的旁边,拉近学生与“实验”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增强可见度;如果实验器材非常轻便很容易移动且学生必须近距离观察才能看清,这时教师可以移动实验器材,将实验器材拿到学生面前让学生逐个观察;如果仪器的位置不方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来转换位置等。

总之,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可见度高的演示实验,才能触动学生视觉,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与求知欲密切相关。作为演示实验,要有比较大的可见度,要使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演示实验应尽可能多的刺激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避免感官疲劳,学习效率降低。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方法,努力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篇10

一、学核心理念奠定学科建设基础

我们认为,全体数学学科的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整体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学校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具体来讲,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形成统一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

第一,这是筛选与整合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需要。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各种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但同时又不能盲目地求新求变,所以,我们必须尽力把握能反映学科教育本质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以对本质规律的把握来顺应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在学科建设中,保持必要的“定力”。

第二,这是教师群体有效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成果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搭建一个有利于教师展示自己独特的创见与风格、彼此借鉴、彼此交流合作的观念平台,而建立统一的教育教学核心理念是搭建这一平台的基础。

第三,这是保持学科教育的根本一致性的需要。20多年来,北京四中在数学教学中始终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即以学生的发展意愿与学业水平为依据,打乱行政分班,将学生重新编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同时,以开设A、B数学选修课和组织课外竞赛小组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不同需要。这就意味着学生可能同时受教于几位数学教师。我们认为,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不同,但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统一,这样才能保持数学教育的根本一致性,减少因教师的教学基本理念不一致而给学生造成的适应困境,切实保证与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对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结合对四中教学传统的认识,上个世纪90年代,数学组的刘士申、李建华老师首先提出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它的主要内容是:从数学的特征看,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更要重视数学在发现与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从教育教学的任务看,我们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和数学素质,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们又结合科研课题,对“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这个核心理念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实施、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重点,可以简要地表述为:“讲数学”、“重认知”、“求发展”。

所谓“讲数学”,就是要不断细致深入地考察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比较充分地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是否更深刻、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味道”。所谓“重认知”,就是要更为关注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不因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使教育教学变得欲速不达,也不因过低估计学生的认知能力而限制了学生更生动活泼地发展。所谓“求发展”,就是特别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不断提高师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十几年来,通过不断深化对“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的认识与把握,我们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专业自主与学校有效引导的统一,数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方法体系

学校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全体数学教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规律的精细研究以及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为基础,而要使研究更为有效,就必须选择一种适合一线教师把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大力推介与应用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的个案研究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教师个体和群体对个案研究法使用得越来越熟练,我们又进行了不少富有创新性的尝试,积累了一些使用和优化个案研究法的经验,并逐步将这些尝试与经验整合为适于一线教师的研究方法体系。

1.个案研究

对一线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行为中体现理论的力量,实现知行合一。我们选用个案研究法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希望通过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记录并细致分析、深入反省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强化那些合理、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矫正那些不适当或消极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在大力推介与应用个案研究法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着它的作用与优势,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使用方式。

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固然有极强的理性色彩,但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感性体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相对远离教学实际的理论工作者比较难以把握的东西。我们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整理成个案,既能从更深的情感体验层次和理性思考层次感受教学,也能为理论工作者提供鲜活灵动、理性感性色彩兼具的研究素材。

我们希望教育教学个案研究不仅能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而且能比较细致与全面地展示这些行为的前因与后果,以获得对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的理性分析与思考。我们在记述教育教学个案时,多采取“三段式”:首段为“总体构思”,尽可能详尽地将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总体设计表现充分。中段是“过程展现”,其中一部分是客观记述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另一部分是展现这些行为背后教师的思考,如教师事先有关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即时反应或选择某种应变对策的说明、事后对某个教学片段的反思等。后一部分的内容以插入或旁列“说明文框”等方式,与前一部分内容合为一体。末段是“回顾反省”,教师尽可能详尽地表述自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开始时,大多数教师个案记录末段的“回顾反省”的文字只占整个记录的很小一部分,多为三言两语的说明性文字。但随着教师对自己知行合一关注程度的提高,“回顾反省”的内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个案研究越来越能够“以小见大”,由对某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前前后后的展现与思考,折射出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念的把握程度。此外,在“过程展现”的前一部分,教师们原来只是简单粗略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实际事件,后来则越来越详尽地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师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

在对某个教学行为或某个教学片段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很

多教师自然而然地将散珠缀联成串,用个案研究方法表现自己对某个教育教学主题的思考与认识。这不仅保持了个案研究方法在单独呈现教育教学片段方面的优势,而且因为各个精心选择的个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共同刻画教师对同一个主题的深入细致的系统思考,所以,这类个案研究更能全面充分地反映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与方法的系统性、策略性把握,更能促进教师在观念层面进行理性思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多年来,北京四中数学组教师的个案研究类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论文评比中屡屡获奖,成绩喜人,但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已经有一批教师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审视、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意识和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个案组的研究

个案组的研究是以教育教学个案为研究素材的教师群体性研究的一种方式。它的具体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选题。教师们同选一题,分别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个案的方式整理成文。二是研讨。教师们聚在一起,比较、分析每个个案的特点和短长。三是归纳整合。或者每个人分头将群体的分析意见和建议整理成文,或者指定专人,将数篇个案与群体比较分析的内容整理成文。

这种个案组的研究活动比教师单独进行的个案研究更有价值。

首先,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群体通过坦诚、客观、细致的分析比较,最有可能整合大家的优势,被肯定的那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观念与行为,将在教师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更为自觉地得以体现,而互相借鉴,也有利于教师突破自身认识上的局限,走出盲区,更为自觉有效地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其次,这种研究可以将同伴间的分析比较与凸显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不同教师最佳的教学策略是会有所区别的。其他教师在注意到这种区别的基础上,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提出的褒奖和建议,往往对教师形成自己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教学风格大有裨益。

再次,在个案组的研讨中,很多教师既是评论者又是被评论者,既是受益者亦是“施益者”,每个人的地位都在不断转化,这有利于形成平等、真诚、坦率的研讨氛围,也有利于增强教研组团队的凝聚力。

3.专题系列研究

对于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我们会集中全教研组的注意力,用比较长的时间,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系列研究,在反复的交流与实践中,逐步提高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

例如:2001年底,北京市重点中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结合准备这次会议,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了持续数月的数学教学专题系列研究活动。

首先,围绕研讨会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逐渐形成学习策略”,各年级备课组确定一个课题,数位教师共同研究。高一年级的选题为“面面平行的性质”,高二年级的选题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高三年级的选题为“高三应用题”。在这3个课题中,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整理数学事实”、“根据已知知识与方法编纂题目”、“归纳使用可操作的解题模式”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结合相关课例,反复实验、研讨与优化教学过程有关联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每次上完课,教师们都会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展开热烈的讨论,有时讨论的题目很“大”,如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一堂以讨论为主的课;有时讨论的题目又很“细”,如教师是待学生提出所有能想到的数学命题后再逐一判断命题的真假,还是学生提出一个命题教师就判断一个命题。

经过近3个月反反复复、细致入微的交流与研讨,教师们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进一步统一与深化,对把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方法使用得更娴熟、积极,而且自身的研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接下来,在市重点中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我校数学组的每位教师都至少开出了一节研讨课。虽然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都没有经过事先的“排演”,但是每节展示课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以及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把握等,又都是教师们反复交流、长期实践的结果。可以说,每位教师的课既充分体现了数学组团队对研讨会主题比较一致的理解和把握,又比较充分地展示了每位教师独特的风采。

研讨会后,研究同一课题的教师又组成讨论组,对本课题准备、实施的整个过程再次审视、分析、反思,并指定一位教师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形成论文初稿,再回到组内讨论、补充,最终形成定稿。这样的回顾与反省,无疑是对我们所认同的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再次发掘与发展。

篇11

体验是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体验,就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置身于

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必须开发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教材中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有趣。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课桌有多长,结果有的学生说大约有8柞长,有的学生说大约有4个文具盒长,有的学生说大约有5枝铅笔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自然产生体验:为什么同样的课桌,大家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这样,就会感觉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产生学习内驱力。

二、提供探索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方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归纳,在探索中

学会反思,在探索中学会创新。在教学“量长度”时,先引导学生用尺量出一张长方形纸四条边的长,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了量长度的方法,认识到长方形中分别有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你能量出折痕大约多少厘米吗?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带着体验去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发展个性。

三、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已不再是只注重教学结果,而更关注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如学生在学“小数的初步知识”时可以将整

个教学活动围绕教室里模拟的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展开:(1)请你自由购物,然后按价格标签将所购物品进行分类(把2元、3元、6元等整元的分为一类,将0.1元、0.2元、0.6元等不是整

元的分为一类,从而感知小数)。(2)请你告诉同学,你所购物品的价格(这样就让学生试读小数,当然教师要作出评价判断,然后互读小数)。(3)请你代超市的阿姨写一个价格标签(这样让学生尝试写小数,教师及时作出反馈)。(4)请你说说你买其中一件物品应付多少钱?为什么?(5)请同学一起将物品中的彩带用米尺量一量,并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真正把教学活动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学得很有乐趣,知识掌握得也很扎实。

四、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五、开放时空,让学生体验数学学科的独特个性

开放的数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将教材“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博大,同时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如一个水塘的平均水深是1.1米,小明的身高是1.3米,他不会游泳。如果小明不小心滑落水中,你想会有危险吗?请结合数学方面的有关知识,用一句话说明理由。这题呈现的方式是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能使有着不同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学生能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个性的。

六、感受成功,让学生体验主动猜想的无穷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

篇12

摘要:抑郁的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抑郁的研究方法包含于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浩大体系中,通过对人体科研方法的了解,展示出抑郁研究的一些现状,并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科研方法;人体研究 ;抑郁;变量

抑郁,是一种情感性的障碍。在临床上,它属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的一种表现状态,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病或综合症。近些年来,研究者们纷纷把目光转向对抑郁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探讨。抑郁,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一个普遍的研究课题。

一、人体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人体进行认识和研究首先应该从两个基本的方面进行:一是分别考察人体的物质、信息和意识三个层次;二是考察人体物质、信息和意识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对人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完整把握。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信息和意识的统一,三者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所以认识和研究人体首先需要对人体的这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人体的物质是人们在人体研究中首先要碰到也是需要首先加以考察的内容。对人体的物质研究需要用物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方法等。第二个方面是人体的信息。研究人体的信息需要借助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程序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的理论和方法。在考察了人体的物质和信息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考察人体的意识。对人体意识的研究首先应该在个体的基础上进行。

二、抑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导致抑郁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遗传、环境、个体生活经历、外界压力等都可成为抑郁的诱因。西方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对抑郁的社会心理研究,应以素质――应激模型为前提。此模型认为,抑郁是由一种相对稳定的易感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心理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在实验中应考虑易感因素和社会心理压力之间的交互作用。西方社会心理界对抑郁的研究方法, 可分为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包括前瞻性研究和追踪研究等)两个方面。最初,研究者多采用横断法。比如:把抑郁、缓减性抑郁(抑郁程度较以前有所减轻)和非抑郁的控制组,就某些变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组在这些变量上的差异。横断法对于验证上述差异是成功的, 且能证明某些功能障碍, 如认知功能障碍、婚姻的不幸、依赖性人格、社交障碍等都同产生抑郁有关。但是, 横断研究为抑郁的病因提供的信息有限, 上述功能差异是成功的, 且能证明某些功能障碍, 如认知功能障碍、婚姻的不幸、依赖性人格、社交障碍等都同产生抑郁有关。因此, 横断研究往往只能使我们持相互作用论的观点, 难以对抑郁病因作因果推断。前瞻性研究和追踪研究自然能验证抑郁的病因变量, 但要找到一个有潜伏抑郁可能性的样本并不容易, 研究者必须详细地考察被试生活中的精神病史。虽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抑郁病因的探讨,似乎存在着方法上的困难,但目前人们的很多研究, 是在控制了并发症的条件下,就抑郁与某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些方法仍然可行。就横断法而言, 把抑郁组被试和正常的控制组被试在抑郁情绪期间和抑郁恢复后进行比较;把抑郁、缓减性抑郁和非抑郁被试进行比较,这种研究虽不适合对抑郁病因进行单向的因果推断, 但至少能证明抑郁组被试某些功能上稳定性的障碍,探讨这些障碍同抑郁的关系,可为抑郁病因提供初步证据。就纵向研究来说,病前设计是研究抑郁病因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主旨为追踪非抑郁的被试,把那些后来患抑郁的被试同一直未表现出抑郁症状的被试就某些变量进行比较。此法缺陷在于被试最初症状的个别差异难以衡量;被试在抑郁自评量表上得分低于某个标准或不符合抑郁诊断标准,都被诊断为非抑郁的,没有考虑到低于这一标准之下被试的症状有程度上的差异。弥补的办法为:增大抑郁和非抑郁组被试的样本,以抵消上述症状的差异。目前仅有少数研究者用这种方法对抑郁进行过研究)。纵向研究的另一种方法为双波专门小组设计。即:用某个社会心理变量来预测被试以后的抑郁程度。这种设计有多种变式,其中一种为:在对被试的第一次测量T1中测出抑郁症状Z,然后对某个变量X进行追踪,以考察变量X对第二次测量T2中预测的抑郁变量Y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变量,X能预测以的抑郁Y ,那么抑郁程度的变化就可根据X先前的功能状态进行解释。这种设计能对被试最初抑郁程度的个别差异进行控制, 且符合因果推断的3条标准:X和Y同时变化,X是Y的前提,Z(第3变因)不能说明X和Y之间的关系。

三、将来的方向

研究者实验验证的同抑郁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心理变量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归因方式、有功能障碍的态度、人格、社会支持、婚姻的不幸和应付方式。他认为,这些变量可分为3类:一类先于抑郁,是产生抑郁的原因的变量,称为抑郁的前因;另一类是在抑郁情节期间才可观察到的变量, 称为抑郁的伴随症;第三类是抑郁恢复后仍持续的障碍, 称为抑郁的后果。将来代价较高的研究,应集中于抑郁的前因的探讨, 尽量对抑郁病因作因果推断。在这6个方面中, 人际依赖、内向、社会隔离、婚姻的不幸等同抑郁的关系, 是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共同探讨的问题, 也是人们应当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抑郁的人际背景, 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广泛注意。有人认为, 将来抑郁病因的社会心理研究, 主要对象应是抑郁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J].人民出版社,2003.

[2]许又新.精神病理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篇13

一、课题研究的三大优势

课题将充分利用新作文杂志社广泛联系各个层次的作者,联系一线老师及一线中小学、高校作文教育教学专家的作者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为课题提供精到实用的学术信息支持;将发挥杂志发表推广的媒体优势,为课题研究的新鲜思想观点、新鲜经验做法提供第一时间推广传播支持;将依托新作文杂志社隶属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平台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性出版计划,动态出版生成课题研究专著等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验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作文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件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

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上述课题从18个大的研究方向分解出60多个子课题,申报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条件,将子课题进行合并,选择大的研究方向为研究范畴进行申报。

篇1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种信息爆炸的现象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对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课堂教学的手段、形式和目标都在发生变化。从十几年前开始普及的电子化教学,到现在的翻转教学理念,都是这种冲击的具体表现。时代的改变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传统课堂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1-6]。本文以高等工科专业教学中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翻转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该课程的翻转教学尝试提供依据。 

2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体系框架 

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它通过在网上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家中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将课堂教学时间解放出来,通过课堂作业、讨论和答疑等新型课堂交互教学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这个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和学校的欢迎,被称为本世纪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教学变革,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该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其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师传授转换为学生自学,这样将教学过程的推动力由教师变为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众多教学资源的制作和组织、仍然由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来完成,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是其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发展的关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并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课前、课内、课后的各种学习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萨尔曼·可汗等美国教育专家推出的微课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一种在线提供时长5~15分钟的教学视频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网络教学方法[2-5]。与传统常规授课方法不同,微课的视频内容常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某个教学问题,因此视频时间很短,一般在学生知识接收的生理极限之内,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开展自主学习使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最佳化。目前,微课教学已经在基础教育和一些技能教育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高等教育论文的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仍处于研究尝试中。 

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首先要构建课程实施的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活动需要在课堂之外进行,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也要从面对面直接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借助微课等多媒体工具简介传授。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增加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环节;并且在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料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同,需要更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便于学生认知和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将被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答疑和评估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设计原则 

由于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新特点,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的设计原则。 

微课内容短小化 在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设计上要遵循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人们的知识获取的持续时间一般在6~7分钟,超出这个时长,大脑接受信息的专注度和效率会迅速下降。因此,在知识点分解和微课视频制作时一定要注意时长的控制。 

微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微课视频的制作手段简单方便、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构架适合的教学场景,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易懂、生动形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教学资源内容更适合自主学习 在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把握学习进程。因此在教学资源制作时,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资源顺利掌握课程知识要点。可以考虑组织课程组,由多个教师合作来完成教学资源的制作,使教学资源的教学风格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同时在教学资源中需增加学习过程的指导内容,便于指导学生顺利高效地按时完成自主学习。增加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内容,帮助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成果,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

教师翻转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中的主导地位 在翻转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被弱化,但不等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的手段需要随之改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指导内容的描述来引导教学,虽然手段间接化了,但责任更重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检查和评估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加以及时的指导;并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节授课式改进教学形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实践仍应遵循教育和学习的一般规律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教学实践涉及教学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其中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其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仍和传统教学一样,需要按照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内容教授方式的匹配,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4 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前导课程涉及机械设计、电工学、检测技术、微机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等多门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高、专业知识面要求宽,学生需全面理解课程知识点,并能够灵活应用,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学习要求。 

传统教学以教师理论讲解相关知识点和设计分析方法,学生按要求在课后通过部分作业练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但由于涉及知识面较多,常常出现教师在黑板、PPT上讲授、演示,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虽然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要求,在目前课时量不断被压缩而授课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并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用传统的教法明显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工作的重点从教师的讲授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师从不断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通过不断研究教学的形式与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中课程的教学流程及实施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的分解与学习进度规划 教师在课程教学资源制作之前,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机械结构、检测系统、数字控制器、接口技术、驱动技术等知识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分解就需要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并注意与其相关前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其次,制定各知识点教学微课表达手段和制作方案,比如:新型机械结构的介绍用三维动画,能够更好地展示其工作原理与性能;电路分析则需要将工作原理动画与性能公式推导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设计计算的本质。最后,拟定学生的学习进度指导书,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评估点,安排检测评估的方式与时间。 

教学资源的制作与 根据课程设计得到的全部知识点,组织任课教师搜集教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整理和完善。目前网络上的专业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教学成本;但这些教学资源往往是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课程,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课程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使用。同时要想增强教学效果,适应微课教学的需要,还需要根据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和爱好,自行制作相关微课视频内容。 

将制作好的机电一体化全部知识点微课视频、部分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学习进度指导书和机电一体化课程练习题、自测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管理功能控制教学资料的与访问权限,进行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并完成学生工作页上相关引导问题及学习笔记,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该平台上讨论问题,分享学习体会。 

课堂教学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重点不再是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而是用来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答疑、讨论和检测。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引导,并通过课堂或网络的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将从网络交流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问题进行集中性解答,并组织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或者在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学生活用知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协助并适时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领会课程知识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也应有所变化,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将部分课时削减,以自习课的形式交由学生自主安排;同时注意在课程初期应适当安排课堂教学学时,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掌握足够的课程知识点,又不会因为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知识领域设置里程碑式的课程节点,通过课堂检测和讲评进行阶段性学习进度和效果的检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进度的把握。 

课外的交流与测试 由于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设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习,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通过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来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虽然课堂教学节点的测试检查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但是课外的引导、讨论、交流与检测分析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课外教学跟踪和教学研究改进的基础。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针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向教师进行询问,这样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并有利于教师归纳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和教学改进提供对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表现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5 总结 

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以微课来贯穿整门课程的翻转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采用移动互联设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将教师从繁重、重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效果。这样必将推动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进展,提高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深度和效率,对于新环境下的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