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行政管理的范畴范文

行政管理的范畴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行政管理的范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行政管理的范畴

篇1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柔性管理;异同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7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目前,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概念和内容依然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公共事业与行政管理的现行管理范围不同,但无本质上的区别。公共事业管理多作为管理内容出现,而行政管理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存在,认清公共事业的本质,如何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公共事业单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公共事业管理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实际上,公共事业管理无处不在,目前对公共事业管理尚无完整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肯定是,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管理的核心,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就是以政府为核心,以公务员所涉及的项目管理为内容,实现政府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共同发展。政府有权力与职责对公共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涉及民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即公共关系管理是社会为公众生活质量提供保障的一种手段,公共事业管理是一种服务体系。在我国大学专业教学中,公共事业管理的设置处于发展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开设这一课程,但由于对管理概念的认知不清,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缺陷,另外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异同区分不清,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缺失,影响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发展。近几年,高校公共管理事业发展迅速,但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输送上,必须弄清一些问题,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别,以及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统一。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稳定,笔者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性质及内容,在高校中设置合理的专业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确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2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异同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整合性,包含了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而行政管理则主要是一种管理方式。笔者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子领域进行研究。当然,二者都是以政府事业为中心,以提供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为目的。另外,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都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技术,都具有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与义务。当然,要确保二者的和谐发展,还需要对二者的差别进行研究,笔者对其具体差异做了分析与调查,并阐述如下。

2.1 管理的范围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大学广泛开设的专业,一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更大,而行政管理则主要涉及政府机关的管理项目与管理方法,与公共事业管理之间并不冲突。目前,我国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具有相对明确的规定,包括体育、教育、文化、卫生事务及保险行业,另外物业、邮政、电业局等都属于公共事业范畴。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以服务性质的国家行政单位为主,涉及范围广。行政管理主要是政府部门,是公共管理范围的一个分支。管理范围小于公共事业管理,但是行政单位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具有模范和引导作用,加强公共事业的管理需要必要的行政管理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军事与国防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范畴,并且对于管理手段具有较高的要求。

2.2 管理的主体不同

从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的管理范畴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经济、政治和行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公共管理具有更广泛的主体,涉及项目涵盖了大部分的领域。上文笔者分析了其涉及范畴,凡是涉及的范畴均属于公共管理范畴。行政管理的范畴则相对固定,主要是以独立的行政机关为主。公共事业的主体为以公共事业为主的公益性组织,在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主要为事业单位和不具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2.3 管理手段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结合了宏观和微观上的管理概念,涉及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方法以树立榜样,影响民众价值观和说服为主;研究方向以综合性的基本理论为主。近年来,随着管理的不断发展,开始增加了行政管理手段,也就是实现了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交叉。事实上,二者之间在管理手段上也无明显的差别,主要是行政手段强调强制性,而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强调服务性,法律是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共同遵循的规则。在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实施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将柔性的管理手段与刚性的管理手段结合在一起,突显出公共事业管理的政策以及行政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3 结 语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在内容、形式上有一定区别,但二者在目的上是相同的,即都是促进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理清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但要以和谐发展为主。借助行政管理手段,Y合公共事业管理的柔性管理,达到二者之间的统一,使公共事业管理具有高效性。对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而言,要承认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型特征,并且具有创新精神,逐渐实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领域的行政管理是一个较为特别的行政管理范畴,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了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行政管理是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高等院校存在管理组织结构失调,缺少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的问题

普遍看来,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的相关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与政府部门的模式近似,由此而引起高校行政机构内部行政机构臃肿,人数过于庞大,缺少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监督体制。行政人员缺乏积极的竞争心态和主动的工作热情,这对于行政管理的有效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负面影响。

2.高等院校内部行政管理模式中权力膨胀

行政管理在管理学范畴来研究,可以看出,行政管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注重管理活动的有序的方法论,注重权力的等级分配模式和办理事务的程式与规范;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存在很强的膨胀性和扩张性,经常会出现超出自己职能范围。因此而引起高等院校中,学术权利被行政权力过多地干扰和介入,学术权利缺乏对学术事务有力的决策能力,行政化的管理模式逐渐强化了官本位思想,同时弱化了学术人员和教师们的学术权利,这都将会导致高等院校的未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策略

1.注重提高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养

管理人员创新是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石,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的核心是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具备完善的政治思想素养才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得投入到工作中去。另外,要提高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有协调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充分的自学能力,要持续学习,积极接受新的思想,提升自我综合能力,与时俱进。

2.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管理方法是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高校行政管理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科研等提供周到的服务。为了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应该引进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模式。信息时代的重要的管理途径就是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形成高等院校管理系统,扩大信息包含范围,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共享性、及时性。另外,高等院校不应该只是拘泥于自身发展局限中,而应该扩大视野,积极借鉴其他高等院校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方法,加强多方积极互动与合作交流,以期探索出新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综合分析各种行政管理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合理运用。最后,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中要加强廉政建设,积极完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工作程序,加快转变行政管理工作作风,实现决策更加民主合理,提高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3.改变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观念,建立正确合理的行政管理工作目标

高等院校管理观念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观念,铭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和老师,所有的行政管理工作都是为了促进老师和学生们的更好发展,为了满足广大师生们的需要。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积极地为所有师生提供服务。其次,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行政管理作为管理范畴的一种,同样是一项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应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自己不是权威的施令者而是服务者,要树立新的正确的观念,才能建立有效的高校行政管理的目标。

三、小结

篇3

一、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认识

工商行政管理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其无论是在体系上还是在理论范畴上,都达到了可以揭示规律的程度,工商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其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有效的实现行为与规范之间的高效统一。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独立体系,然而其却在不断的升华和改进,在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社会政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下,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就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概念、范畴以及基本的体系等,这一理论主要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所发展得来的,因此,其具备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些要点。针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从市场以及其自身的管理职能等方面入手,深入到市场中,对市场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监管和控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依据市场准入原则对商品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查,实施产权保护等,在这一系列的范畴内,可以看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作用,针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解释以及规律的揭示,可以从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以及规范的统一范畴内来进行解读。

二、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

要想清楚的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就需要对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入手,而所谓的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说,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的关系就是经济与政府之间关系的一个具体层面。政府对经济有着宏观调控的职能,其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的时候,需要遵循相应的价值和经济规律,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的有效开展,从而对市场进行合理的监督,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只有市场在失稳的情况下,政府才有理由干预市场经济,而造成市场失稳的主要在于公平和效率,市场自身虽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却无法有效的克服来自市场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预,市场外部的干扰只能够通过政府来进行消除和调整,政府利用其干预手段,对市场中的竞争秩序进行合理的维护,合理分配收入,调节市场准入份额,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尤其必要性的,然而,政府却不可以过多的干预经济,其只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其余的经济就需要市场自身进行调节和干预。总而言之,政府与市场之间既不是放任自流的状况,也不是完全干预的状况,两者在权利上是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政府以及市场对经济都具有调节的作用。

三、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中,包含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所以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探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要点。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有很多,但是其中的服务职能其是否具备,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而针对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可以说,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管理和服务之间有着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而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梳理的时候,也需要能够将服务加入到管理中,依据管理活动来对服务职能进行探讨,从这一点上来说,服务职能无法离开管理而单独存在,两者之间是一种依存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在市场监管执法领域权力、法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贯彻执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必须积极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是要帮助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及时调整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因此,不能认为强化市场监管与为经济发展服务相悖,强化市场监管执法也就是强化为经济服务的职能。这种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视角上所谈论的服务是一种宏观层次上的服务,可称其为“大服务”。

四、工商行政管理与宏观调控

篇4

[关键词]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andBuildingfromPublicManagement

[Abstract]howtodefinite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anddistinguish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management,somescholarhavemade.Buttheyhavenotmadefromtheangleofthecourseofpublicmanagement,whichisthefirstproblem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needface.

[Keyword]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management

--------------------------------------------------------------------------------

篇5

    一、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现状

    海洋行政管理学始自20世纪后期人类对于海洋利益的高度重视。超越陆地,走向海洋,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成为社会共识,如果说古代海洋开发利用与近代航海时代停留在尚未完全成型、统治管理职能不够明晰的政府的引导之下,那么近几十年来海洋事务的兴盛,则是由成熟的管理型行政的政府统摄之下推进而成,海洋行政管理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内涵。海洋行政管理学正是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研究人类海洋事务管理规律,服务于社会对于海洋快速增长的需求。中国海洋行政管理学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学者与海洋部门官员对于海洋领域具体管理问题的论述。进入21世纪,学者逐渐开始由实证研究转向理论提升的过程,作为一门学问的海洋行政管理学也在其中不断地得到展开,如郑敬高于2002年出版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目前学界的研究集中在海洋行政管理学定义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学框架体系设计上。最初的研究尚无明确的“海洋行政管理学”定义。学者通过基于海洋管理学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略加阐述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界对于海洋管理学的定义突出政府的主体作用,这与海洋行政管理学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相合。

    王琪在《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一书中引述以往有关海洋管理的定义,如美国学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美国海洋管理》对于“海洋管理”的定义:“指政府能对海洋空间和海洋活动采取的一系列的干预行动”。早期国内学者对于海洋管理的理解近似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比如“海洋管理市政府对海洋及其环境和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而王琪等编着的《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多是从倡导海洋管理的高度,着重介绍海洋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并且将海洋管理归于公共管理范畴,认为“海洋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涉海公共组织为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维护海洋权益、解决海洋开发利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所依法对海洋事务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这一思路与世界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一脉相承,海洋行政管理学只是以专业名词的身份出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篇章,也没有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2013年3月出版的《变革中的海洋管理》一书中在公共管理的思路下审视行政管理,辟有“海洋行政管理”一章。在该书中,王琪等认为“海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尤其是政府部门依法对涉海行业及涉海事务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并且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海洋特色、系统性、以政府为核心等原则,将海洋行政管理体系划分为基本理论、管理组织、管理行为以及工具、具体实践、海洋行政伦理、海洋行政管理发展等六个方面,并结合国内海洋管理实际,具体分析了海洋执法体制与海洋政策问题。这部分论述关涉海洋行政管理定义、构建原则、体系设计等基础内容,可以视为学界系统探索海洋行政管理的代表,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洋行政管理学》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的着作。

篇6

1.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组织职能。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职能,高速公路行政制度的组织职能存在特定性特征。依照其特定性特征的原则进行划分,可以分成有职权性和非职权性两大阵营;依照其管理宽度的原则进行划分,可以分成多种层级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将责、权、利下达至各层级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处,并命其工作人员做到协调工作。

2.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监督职能。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第二大职能为监督职能。在高速公路的服役过程当中,牵连着多方的利益群体,其中便不可缺少有监督职能发挥效用,平衡各方利益群体。高速公路行政制度的监督职能涵盖两个方面:

(1)针对高速公路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督;

(2)针对高速公路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监督活动涵盖三大因素:①监督者、②被监督者、③所处外在环境。

3.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调控职能。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第三大职能为调控职能,调控职能更是高速公路行政管理当中必不可少的职能之一。以国家的整体宏观规划为依托,在对高速公路开展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活动过程中,都要有宏观调控作为支撑。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调控职能的实施,意在依据国家对高速公路做出的整体规划行事,从而保障高速公路整体规划目标的落实。

二、我国高速公路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组织制度问题分析。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组织制度涵盖多重内容,局限于高速公路垄断性的作用,其组织制度的贯彻落实出现(或潜在蕴含着)诸多弊端。在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营规模适度与否、结构规划的科学与否、收费站点的布局合理与否等问题都没有得到透彻而明确的回答,尚需进一步的论证和推敲。目前,全球的收费公路总体建设里程为14万公里,其中有超过70%(约10万公里)的收费公路位于我国境内。仍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收费公路构成当中,有95%的高速公路以及65%的一级公路,某些收费站点的间隔距离仅有几公里之近,布局甚是欠缺合理性。例如,广东省高速公路的收费年限和收费价格在项目审批时便已经敲定,通常状况下,收费价格和收费年限都不会轻易的出现变动,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会出现个别路段车流量超出预期而形成超额收益,而个别路段车流量未达预期而形成亏损的现象。高速公路的建设规模与运营效益如何实现平衡,从而实现组织制度的最优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监督制度问题分析。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监督制度全面与否、科学与否等问题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存在行政管理的地方,就要有行政监督作为支撑。在有关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中,没有针对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监督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具体体现如下:

(1)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监督职责划分不明确。在我国现行的管理机构布局上,存在明显的机构管理范畴重叠,导致同一个任务有多个管理主体的问题出现,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混乱。例如,部分高速公路企业没有统一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只是由财务部门登记后每年做账务处理,这样就无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实物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

(2)高速公路在投建过程当中的行政监管力度不到位。因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监督力度的匮乏,使得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者在利益的诱导下,利用职位之便,导致行政管理监督制度的非规范性问题的出现。例如,广东省高速公路大都属于经营主体多元化,尽管此种多主体的投资方式能够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然而,容易导致其监管的重叠、混乱甚至出现空白。

3.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调控制度问题分析。若要使高速公路能够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公共服务作用和经济利益效能,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调控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保障。详细来说,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调控制度渗透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其一,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技术性问题。当下,涉及到此类问题的具体法规制度仍未形成,唯有从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提炼出一些相关条文作为约束。例如,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等活动,都有其针对性的技术要求和标准,此类衡量性的技术要求和约束性的执行标准都要以详细的制度文件展现。然而,我国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此类调控制度尚没有形成完整地文件,为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技术调控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其二,高速公路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因此,其相关信息都应该做到公开、透明。然而,当前信息公开的制度和信息公开的程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信息公开问题颇多:

(1)应被公开的信息范围不清晰、

(2)信息公开的流程环节尚未统一、

(3)信息公开的监管机制匮乏。

三、我国高速公路行政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探析

1.建立健全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组织制度。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制度应能充分展示依法行事的精髓,高速公路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是要为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约束和支持。若要使高速公路行政管理制度得到应有的贯彻和落实,并发挥相应的效力,就要使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示人,从而实现其应有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基于此目的,应深入强化高速公路相关法律、法规,满足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现实诉求,从而为高速公路行政管理工作做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建立健全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监督制度。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否关乎到经济和法律等诸多因素,同时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有力支撑。纵观西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国家,其大都由健全的法律、法规做出极,倘若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撑,便会困于执行。我国的高速公路行政管理改革大都是借鉴以往时期的经验进行,尽管此种方法具有显著的针对性,然而却付出了较大的成本作为代价。因此,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改革应首先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并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只有依照此种方法,才能保障改革无障碍进行。例如,笔者所在公司与员工核算每月电费使用量时就是严格按照公司现有关于用电方面的管理制度每月根据水电工对员工所住的家属楼、集体宿舍抄表的分户用电数,上报审核,作扣缴电费依据;核算水费时根据每月公司的水费缴纳情况,核查总水表与水厂提供的数据是否符合;公司员工床上用品的申请购买、发放等环节(审核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开单-做好登记工作)都有完善的制度监督,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司符合电话费报销条件的员工的电话费报销;每季度各部门的办公用品需求量,绿化用品采购计划的申请、审批等程序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3.建立健全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调控制度。建立健全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调控制度,是保障我国高速公路行政管理正常且无障碍进行的必要之举。转变原有的宏观调控手段,达到行政管理制度转变的效果,从而减小行政管理调控制度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

(1)针对高速公路全部关联范畴开展技术性要求的考量,完善相关行政制度的建立,实现强制性制度约束。

(2)健全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信息公开机制,并设置专门的信息公开监管机构,从而避免信息公开的不彻底问题出现。例如,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将具体工作信息明示于平台上,既方便了员工的查看,又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和透明性。

四、结语

篇7

1. 公共管理体系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研究实践活动领域,后者则着重研究理论领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严格的区分。

在我国,“公共管理”出现并广为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在解放前我国就引入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但是在解放后,1952-1953 年的全国高校调整中,撤消了政治学的有关学科,行政管理学也在其中。直至 1979年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后来国务院相关研究机构,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将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归划到公共管理学中。从此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讨论公共管理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解读公共管理的体系构成,还要涉及行政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的学科与行政管理关系,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学科门类的编订,将公共管理学归属到管理学的门类中,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所以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做太多的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政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还有公共管理体系这三个问题。

1.1 行政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和行政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试析公共管理体系与公共道德体系宋 鑫(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又要有行政。而与管理不同,行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政事务微观的主体要两个人以上。在传统社会中,行政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时的行政性质和现在的国家社会行政有区别而已。而现今管理与行政遍及整个人类社会,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等同,并列还是包含隶属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一般来讲管理是侧重在特定的组织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分配各种资源,达到组织的目的,可以细致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而行政则是比较宏观的,侧重于对全局的战略行动处理。马克思说,行政是国家的活动,掌握国家政务和公共社会资源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国家在社会产生时位置就在社会之上,因此,国家行政具有宏观性,涉及到谁执政,如何执政等问题。当我们把行政定位在对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政管理”就有了特定内容和新的关系。经过学者的多年研究,将行政和管理关系界定为:行政层级与行政性质成反比,而与管理性质成正比。即行政层级越高就越具有行政性质,而具有较少的管理性质。从横向上看,往往领导职位上的公务员更具行政性质,而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更具备管理性质。我国政府经常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没有清楚的划分行政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 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政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夏书章认为行政管理学,实际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学,从这个角度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学科分类上看,行政管理属于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属于一级学科,显然不能把他们等同看待,他们在学摘要: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怎样建设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本文解释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怎样建设公共管理及公共道德体系,使他们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词:政府 公共道德 公共管理科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体内容都是不同的。从静态维度看,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管理在狭义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政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指得不仅限于政府工作;行政管理在狭义上是仅指政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非政府的机构也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从动态维度上看,行政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动的,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未来发展及展望。公共行政是在近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行政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畴,但属于行政发展的两个阶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政发展而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构成中,公共管理中又会形成行政的形式和内容。

从价值取向上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行政管理学有三大学派,夏书章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派。其中郭济学派的影响比较大,曾经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学”热潮。但此学说认为世界上没有“公共管理一说”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这是对公共管理学的曲解。各个学说知识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点在于侧重行政还是侧重管理。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公共行政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政,可以作为行政和管理之间的媒介。

1.3 公共管理体系

以当下中国的来看,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从政府为主体到社会为主体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还尚未完全发挥。公共管理是相对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政管理是不属于国家和政府的管辖范畴,如果越界管辖会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以及非政府组织,也有公共事务,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可以称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机构的行政管理,它具有权威,广泛,多样的特点,第二种是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组织结合体,它其实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构的公共组织。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效仿其他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必须要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政府在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符合我国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

2. 公共道德体系

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们通常把社会道德称之为“社会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简称“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体系类型决定着公共道德的体系和类型,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道德。政府行政管理必然会存在相对应的公共道德,政府公共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政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要履行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这导致了政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这种既体现了社会阶级属性又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综合道德,叫做行政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体系中起着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无论正负方面都影响重大。

张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和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公共管理活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活动,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公共管理是直接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所以,在公共道德素养是公共管理中最具现实意义。不论是公共利益的保障方面,还是社会生活的指导示范意义方面,公共道德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通过本文对公共管理的阐释,认同陈庆云先生的三级公共管理体系,认为公共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那么公共道德就应该分为政府道德,非政府的公共组织的道德和公民道德三方面。从公共管理各种类型的角度上来看,公共道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机构的政府以及私人的行政管理道德以及作为政府公共职能的公共行政组织管理道德的宏观公共道德体系,或者叫宏观道德生态,这种体系下公共道德的承担者因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而变得多元化了,如同政府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一样。其二就是政府行政所承载的道德体系,它主要有四个内容组成,分别是:政府的理念、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

所谓以德治国,主要是指以德治人,尤其是政府的公共行政人员。相对于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道德相比,公共道德化的政府里面,机构设置,政策制度,决策更具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道德化的政府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决策建设,才能使政府工作人员将道德牢记于心,行为和行政管理工作更具道德化,更好的为民谋利。

篇8

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是指要创建服务型高校,并且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以以人为本作为建设服务型高校的核心思想,并在各种行政管理活动中,将学生的实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才可以充分地体现出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而这种服务也才能成为管理特性,推动我国各高校的健康发展。此外,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也给高校带来了更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反而质量在不断下降,加之社会人才饱和,大学生不好就业、就不好业的事情无法忽视。因此,从高校行政管理方面考虑,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被凸显出来,只有加强服务,才能满足高校师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加速高校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对象

如今,我国各高校采取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而且涉及到多个内容,但主要目的是满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校宏观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工作。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范畴内,包括工作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等,因此,高校各行政管理部门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一个整体。但是,在高校整体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每个职能部门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提高管理效率。在考察行政管理服务的对象方面,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服务的宏观对象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高校也是人类在不断发展中产生的,因此,高校管理必须要既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问题,也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发展。高校具有公益性,本着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理念,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要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提高经济建设的服务质量,并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因此,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职能正经历着巨大变化,行政管理只能已经不再单纯为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而是更多地服务于高校本身的育人目的,高校更贴近服务,使行政管理只能发生质的变化,已经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作为宏观的服务对象。

(二)行政管理服务的微观对象从微观层面看,高校行政管理应该切实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保证教师的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由此可见,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以具体的服务为主,旨在保证高校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实现高校教育目标而展开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活动主体,因此,行政管理服务的微观对象就应该最终落实在师生身上,但不能将教师和学生视为经济人,而是要更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管理不是管制,人性化需要被高度重视,并且要建立和谐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要让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管理,才能够突显服务。

三、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要素

(一)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高校教职员工来说,高素质人群的发展需要比生存需要迫切得多。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应该主动参与到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学科建设、科研资金等工作中来,无论工作大小,教师都应该参与高校管理工作,而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事实上,对于高校的行政人员来讲,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需要管理工作做好服务,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也应该是高校管理服务的本质追求,需要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但这主要取决于高校为教师营造的整体环境如何。换言之,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影响着教师能力的发挥。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管理工作长期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管理习惯,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那么就必然无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优质的服务,必须要改变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为专业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保障高校学生权利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益,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思想素质,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高等教育接受者的人力资本增值产品,而其中,高校最需要满足的就是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自身能力方面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要保障大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即受教育权,这是大学生群体主体公平、公正的普遍享有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育权利。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程度,可见,高校教育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审慎维护学生的基本利益,不轻易剥夺任何一个在校大学生的基本权益,公平对待每一个大学生。如今高校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整个教育界范围内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切实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四、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方式

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要规范、有效,才能最大限度调动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低投入、高回报的管理方式,创造出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校园氛围。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的先进意识和强硬作风,规范管理范围、繁荣学术活动、关注制度建设,体现出高校的伦理精神,并且要从技术层面提高高校管理者业务水平,以提高高校行政服务的效率,创建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我国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高校管理理念已经不能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因此,很多高校的师生被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对象存在,时刻接受着不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影响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这种管理方式之下,很多管理工作是强制性的,缺少基本的人本精神。然而,新时期高校的背景下,以人为本才是服务型高校建设的核心,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由强制型转为服务型,以满足师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主。由此,必须在坚持行政管理原则基础之上,提供优质化的服务,以保证正常的高校科研、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高校师生的心理体验必须得到重视,学校要力求为师生的健康发展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二)明确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

细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是十分庞大的工程,因为高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才能够完成育人的工作。而且行政管理服务特性强调的就是规范化管理,但是在高校教学活动的改革进程中,促使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类型和内容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需要高校管理者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更详细的划分,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范围,明确管理内容,才能够优化管理工作。例如:要在行政管理的实际范围内,将管理细则细化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每个环节,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还要完善教学资源配备,建立起与政府、社会力量间的友好关系,才能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事实上,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利于其他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是不争的事实,能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细化管理工作的内容,将行政管理内容纳入高校整体管理服务的范畴。

(三)学习型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给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调整,也产生了强烈冲击。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具体措施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严峻挑战。一方面,高校的行政管理要突出服务特性,推进高校服务型管理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采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开拓进取才能保证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特性的发挥。而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才能够切实提高高校的服务质量。

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公共服务和协作,起初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对象和范围、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理应加以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民主价值诉求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多

这种课程设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主要存在着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行政管理学界的这种取向上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表现为,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行政管理学类的课程除了公共财政学和行政法学之外都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

2、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联系和必需的衔接性

这尤其反映在公共财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这两门课的设置上。公共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是不可能学懂公共财政学的。当然,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管理学专业所用的财政学教材是建构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被学生理解。

3、公共政策的课程比重过小,并且缺少相应的基础课程

如果将政府行政管理管理活动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偏重于内部管理方面,外部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极其少。

4、经济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由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争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之上,因此对于经济学类课程的重视就显得不够。当然,有些院校主要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类的师资。所以,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1、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

为适应社会需要,行政管理人才理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行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针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开设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从管理者的观念、品格、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如开展务实、敬业、拼搏、创新精神的训练,伦理道德、毅力、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创业策划、情商训练和社交礼仪等素质的培养。现代政府存在与活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为少数人或行政官员自身利益服务的基础之上。这是对政府及所属行政工作人员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在这种专业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2、同等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安排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使学生能真正胜任公共服务工作。把科研引入教学之中,通过专题研讨会、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公共服务领域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专业人才应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3、同等重视定性与定量课程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定量课程的教育与学习,有助于为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定量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其公共管理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从而准确地将在实践中统计的资料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中,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改革单一的政治学取向和单一的管理学取向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及其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微观管理职能的逐渐削弱,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在多学科综合走向上创新。因此,行政管理学在学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方式等方面,应更多地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紧密联接起来,达到互相借鉴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多元研究方法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锋明.浅谈高职教育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8)

篇10

一、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以及它的重要性

国内有关学者把框架定义为人们对某种组织或者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的结构。对于艺术管理理论的框架结构,主要注重对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和重构。针对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界一些学者提出了目前主流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即把艺术市场作为基本出发点,将艺术经济管理作为突破角度,把艺术经济管理分为三大模块,也就是宏观、中观和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这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目前尚未划分出明了的界限。尽管有些学者的观点对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具体而言笔者对有些观点仍尚存异议。

二、当今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所存在的缺陷

(一)理论框架的分析过程和结论之间存在冲突

就目前而言,现有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通过对管理权限范围和本身内外属性进行的一种划分。按照此种划分方式,可以把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成三个部分,也即宏观框架、中观框架和微观框架。在实际上,如果将艺术经济管理范围进行扩大化的话,放在艺术管理范围的大背景下分析, 此时通过所得结论便会发现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实际上应该属于宏观上的东西,同时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也未能够摆脱宏观艺术管理的控制,此种分类过程避开不了冗余的嫌疑。通过结论分析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应该归属于宏观范围领域的艺术产业管理,但是在分析进程中,有些学者却把艺术中介管理划为微观艺术经济管理领域,此种做法明显使得分析过程和结论之间产生了对立。

(二)艺术产业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被完全隔断

目前现有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隔断了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之间的固有联系。也就是所谓二者相互分家,艺术行政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框架分支结构从艺术产业管理中摆脱了出来。各种迹象表明,艺术行业管理不能仅仅自身被包含于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应该拥有更广的范畴,艺术行政管理也应划属于这个范畴,且二者共属于宏观的艺术管理领域。艺术行业协会以及有关管理机构再对艺术行业进行管理和把控的时候其与政府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该行业的管理的区别仅仅体现在管理主体以及管理所产生的效果的不同。对于其他管理事项来说,比如被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异,艺术企业的内部管理未被牵涉其中,而仅仅是对多样的盈利机构和非盈利机构通过规则使他们更加规范化罢了。

(三)微观艺术经济管理领域并不包含艺术中介管理

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中介就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以某一群体为单位,在艺术市场上充当艺术品流通职能的中间机构。一般情况下根据机构的设立目的,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分类,第一种是致力于传播文化的非盈利中介机构,第二种是主要为了获取利益的中介机构,再有就是两者性质兼有的艺术中介机构,从此看出,艺术中介仅仅在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起到一个连接的桥梁作用。这种关系就表明了艺术中介管理是不被微观的艺术经济管理所包含在内的,其应被划为艺术行业管理范围内,可将其称为艺术中介行业管理,和艺术生产管理以及消费管理共同构成艺术产业管理。宏观艺术管理在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中的表现形式就是艺术中介、行业、产业等管理所形成的综合体,该综合体的各个单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注重集合性的组织活动管理。相比较于微观的艺术管理而言,后者往往注重管理的内在联系,放在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中就表现在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中,也即相对于组织内部的相关因素的管理。从以上宏观以及微观艺术管理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中介管理应该并属于宏观的艺术管理而非微观。

(四)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划分标准不确切

国内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且现有的划分方式也并不明确,目前主要是根据艺术管理主体之间的区别进行划分,同时考虑到艺术生产和艺术的流通过程。此种划分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往往导致艺术行业协会和艺术行政管理仅针对艺术管理的主题对艺术市场和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但是对于艺术中介管理来说,却是按艺术生产流通中产生的作用进行归纳出来的。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致使各种类别之间互相交叉和重叠。为了寻求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将艺术行政和行业管理二者共同纳入艺术产业管理范畴。

三、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

(一)从纵向角度,可根据艺术管理的作用和范围来进行划分,此种划分模式下,艺术行政管理被归入宏观的艺术管理范围,艺术行业管理纳入中观艺术管理范畴,同时艺术的企业管理就演变为微观艺术管理范畴。此种通过纵向角度的划分方式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而言,结构清晰明了,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方面也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二)从横向角度进行划分,在此角度上可将艺术的具体门类作为艺术管理划分的依据。实际操作中,是将艺术管理分成四个大的种类,即造型、表演、语言和综合艺术管理。通过各自的名称就可知道,各类的管理范围比较明确。同时我们还可在各类名下设具体平行机构,就拿造型艺术管理来说,该类的管理对象主要涉及造型艺术门类,对其管理主体来说就包含造型艺术的生产、中介和服务组织等。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可将表演、语言和综合艺术管理进行类推。此种框架重构方式方法简单明确,非常有益于艺术管理门类专业的学生确定自己的研习方向。

篇11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创新

一、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的内涵解读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顺应此趋势,高校只有在行政管理体系中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之要求。同志曾指出:“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教学创新,更重要的是还要进行教育管理创新。”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创新体系对于高校来说是如此之重要。但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的内涵,目前鲜有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而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内涵一直处于学术研究的空白地带。笔者认为,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衍生概念,而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指的是高校行政部门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范围内的师生和员工提供管理和服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绩效的总称。而创新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指的就是为了顺应不同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行政管理方式、路径、制度并能获得一定收益行为过程。

二、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的问题反思

1.行政管理理念落后

意识决定行动,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坚持的理念直接决定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行为方式和管理过程。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理念落后主要表现在缺乏服务意识,很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坚持的理念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没有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其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很多行政管理工作依靠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命令,没有以老师为本、以学生为本,进而使得行政管理不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而是为上级主管部门服务。

2.行政管理权力化明显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各种学术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其主要定位应该是公益事业。基于此,从我国高校的定位来看,其不属于公共权力单位的范畴。因此,在内部不应该存在行政管理的框架。但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体系来看,无论是在组织架构上,还是内部工作人员的编制匹配上,其基本沿用了政府管理的模式,这使得在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对于学术的干涉过多,进而不利于高校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从高校的定位出发,高校行政管理应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往往要从属于高校行政权力的约束。

3.行政管理过程不科学

在我国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之下,公民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规范性、程序性、民主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而言,其管理的主要对象为教师和学生,这两类群体知识水平较高,对于科学管理的诉求较为强烈。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基本都是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其组织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但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实际状况来看,较少高校真正按照民主原则办事,往往是由党委书记或校长做出最后之决策。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的策略选择

1.注重管理理念创新

注重管理理念创新,可以为高校行政管理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因此,管理理念创新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一是高校管理者要不断淡化传统的“官本位”管理思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树立“人本位”的行政管理理念,去除高校的行政化色彩。二是坚持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在我国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较为重视管理者的资历,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淡化资历管理,引导高校行政管理走上专业化的道路。

2.坚持扁平化管理方式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行政干预对学术研究干预较多的原因就在于高校垂直管理的存在,由此使得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力集中化。针对此问题,可以通过创新高校扁平化管理方式来解决。为此,高校行政管理应充分发挥学院在这个过程中的优势,将原本集中于学校层面的行政管理权力逐渐下放到学院,将垂直管理演变为扁平化管理。

3.发挥网络资源在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下,网络资源是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建议高校立足于校园网,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积极创新虚拟办公、协同办公、自动化办公等行政办公方式,缩短办公时间,为师生提供更为便利的管理服务。不仅如此,还应积极通过网络渠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这可以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迟浩勇.浅谈我国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营销,2010(3):92- 93

[2]吴铁坚.新时期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146-148

作者简介:

谈弋(1970-),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

篇12

高校行政工作是每所学校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枢纽”,在学院与学生、学院与学校、学院与社会进行沟通和联系中更是发挥着桥梁与中介的作用。因此,作为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必须对行政管理工作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能力,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何谓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广义的来讲,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行政管理这一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管理学的重要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之时,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一)传统管理时期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L.von施泰因首先提出“行政学”一词。1887年美国学者I.W.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的研究一文。1900年美国行政学家F.J.古德诺提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主张。1926年美国学者L.D.怀特对行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开始形成行政学的体系。早期行政学以研究政府行政效率和节省开支为目标,其内容包括: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实现组织系统化,工作方法程序化、机关事务计划化、工作要求标准化等,以达到权责分明,追求实效。

(二)科学管理时期

20――50年代由于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引进,行政管理学的内容不断更新。许多行政学家根据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采用把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的小目标,并为实现每个目标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采用科学的办事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各项行政工作也能像工业生产流水作业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行为科学的兴起促使行政管理学转向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以及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研究,并注意激发人的积极因素。

(三)系统管理时期

从50年代起,行政管理有许多新的发展。许多行政管理学家把40年代以来出现的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理论和方法用来研究行政管理同时由于行政管理涉及面愈来愈广,需要考虑的因素愈来愈多,需要把行政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几点看法

我国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专门把一定比例的编制留给行政管理人员。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需要每一位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深刻认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思考当前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接下来,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部分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较低,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校中,教师和科研被放到重要的地位,而行政工作则被看成附属品,这种现象甚至影响到了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认同。由于学校的不够重视,行政人员的待遇也相对偏低,再加上行政人员每天坐班,工作量又大,造成了许多工作人员不得不为了生活思考其他赚钱养家的出路,无法潜心研究工作,这极大的影响了高校的良好运转。

2.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相对于专职教师队伍来说存在着学历低、管理水平低、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总体上来看,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还有部分行政人员是在引进优秀教师时,以安排家属的形式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的。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与高校发展日益要求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之间差距加大。再加上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仅有的培训又缺乏针对性,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持续的提高能力。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深刻认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能力,首先要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只有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机制,对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增强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责任、服务的行政管理队伍。

2.切实加强行政人员的培训。

篇13

石油企业的机关行政管理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对各项资源合理调配,包括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等等,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够做好工作。本文分析了石油企业的机关行政管理的特点,提出了提升管理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

油田;机关;行政管理;管理水平

中国步入世界经济运行轨道,石油产品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提高油田机关行政管理水平尤为重要,通过提供规范而高效的服务,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一、机关行政管理所具备的特点

(一)机关行政管理不是独立管理的部门。石油企业的机关行政管理并不是独立执行管理的,而是需要企业领导的支持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行政管理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对各项资源合理调配,包括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等等,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够做好工作。只有这样,行政管理部门才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各项资源充分整合,以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机关行政管理工作要具有实效性。石油企业的机关行政管理需要注重管理的实质性内容,注重发挥实际效用,且对企业的发展要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尽量避免管理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三)机关行政管理工作要服务发展。石油企业的机关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为企业的领导服务、为企业的基层和各个职能部门服务。所以,机关行政管理的着眼点是提供服务,机关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将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服务展开。

(四)机关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石油企业机关行政管理工作涉猎内容多,管理层面也多。因此,在展开行政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做好内部协调工作,包括领导层面、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职工等等,都在管理工作范围内,甚至企业职工的家庭生活内容都被纳入到行政管理范畴。在机关行政管理工作展开的过程中,还会面对内部环境条件变化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工作内容复杂,而且管理中所涉及的学科很多。行政管理人员要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就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二、油田机关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的途径

(一)油田机关行政管理人员要对本职工作准确定位。在油田机关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行政管理人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要充分考虑工作的特殊性,对工作职责准确定位,以确保行政管理能够顺利展开。作为油田机关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从管理的角度开展工作。通常石油机关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的运行决策密切相关,就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准确定位,要懂得识大局,一切的工作都要围绕着企业的中心工作展开,以做到工作到位,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只有行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提高工作质量。其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自身的角色准确定位。石油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繁杂,很多都是职能部门无法承担的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承担起工作责任。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尽心尽力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更好地为各个部门提供服务。再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自身的工作业绩准确定位。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因此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服务展开,随着行政管理工作发挥实效,对企业的发展就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要规范化展开,就不能以出成绩为目标,而要脚踏实地地展开工作,以将工作落实到位。

(二)油田机关行政管理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能。油田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展开,要从企业工作实际出发争取企业领导的支持,同时要懂得与各个职能部门合作工作,以塑造和谐的行政管理环境。行政管理工作要发挥管理职能,就要营造健康稳定的工作环境。行政管理人员可以组织企业员工开展以安全管理为主体的活动,以督促企业的员工对安全生产提高重视,并将安全意识树立起来,从而将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为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行政管理除了对企业的安全起到督促之外,还要发挥监察的职能,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监察工作落实到位,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的运作以各项操作都实施监督管理。特别要对企业的薪酬管理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机制而激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机关的工作人员而言,也会由于规范的薪酬管理制度而使得收入结构优化,从而使企业各个部门和企业基层的工作运行效率有所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对油田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就要在注重油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注重石油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油田机关行政管理要认真履行职能,将管理职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毛惠娟.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经营管理者,2012(17):47—48.

篇14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社会方法

一、社会方法的基本含义

(一)社会方法研究的基本概念

行政管理学中的社会方法研究就是指在行政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研究问主体、导师讲解为辅助作用。主要是要求学生自主、自觉、积极的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研究、探讨的过程。从而达到学生对于行政管理的基本认知、较好地达到课程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要求。

(二)行政管理学社会方法研究的方法

(1)创造一个有效问题的环境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研究当中,培养好的兴趣是关键所在。因此,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兴趣。让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真正的走入课堂。这样才可以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激发起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兴趣。

(2)课堂提问要做到少而精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教学当中应当及时的提问学生,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提问,这就要讲到有效性的问题。所以为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注重问题的质量,而不应该追求问题的数量。这样一来不仅增强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3)提问问题之后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提问之后问题的解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提问完毕之后,应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不可以一问完问题就让学生回答,答不出来就告诉答案,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样的问题也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可以在问完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从而培养了善于提问的习惯。

(4)互动合作的讨论式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应用互动合作的讨论方式。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当中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同时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行政管理的知识十分枯燥、、而且不易理解,如果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气氛降低,教学效果下降。所以这时就可以利用互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分组,各组之间相互探讨、识记,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就随着上升了。

二、行政管理学的社会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当中,有许多的方法比较普遍,但却容易被人们忽视,比如社会学研究方法。为此,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教学中多多采用社会研究法帮助学生学习。那么社会研究法如何更好丰富行政管理教学呢?(1)丰富行政管理教学内容。通过适当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比如社会统计学的问卷调查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问卷调查法、历史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后,引导学生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进行统计归类,应用SPSS进行统计,通过数据分析后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而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行政管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具体实践能力。(2)激发学生参与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参与到行政管理课堂中,发表自己行政管理意见和建议,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积极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三、具体教学过程中社会研究方法法的要求

在我们的行政管理教学当中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要求必须从专业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具体社会案例要求两大块。(1)对教师职业要求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技能,为此,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培训水平,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改进自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教学,注重教学情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对相关社会案例的规定和要求在行政管理社会研究法中,对于相关社会案例必须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保证案例的说明性和典型性,保证案例的适应性和人文性。注重案例渗透出人文关怀,注重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哪怕知识一个乞丐也罢,也要用心去关爱他,以更好地体现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文性和关怀性,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四、行政管理学社会方法研究的方法

(1)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

社会研究方法的实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当中。也就是需要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基层。因此,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社会,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中学习行政管理。但是要把他们在社会中所体会到的转化为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不断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要教会学生如何才能更好的发现生活并且去体验生活。

(2)专题讨论的方式

所谓的专题讨论就是教师给定一个特定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对这个题目进行研究、观察、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探讨自己的研究成果。专题讨论的方式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广泛的资料来源。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如果学生准备充分的话,这种方式对于行政管理的社会研究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老师在上行政管理具体的行政职能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案例进行讲解,进行专题讨论,比如可以以“我国政府维护我国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具体职能转化进行专题讨论。

(3)角色转化的方式

所谓的角色转化就是将学生和教师的身份互换的过程。教师要充当学生的角色,而学生要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角色互换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研究之前要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进行角色转化的心理准备。教师同时也要充分把握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角色转化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熟悉教学内容。同时教学要深入教学内容,可以扩展管理模式,比如:DCA管理模式,使学生在行政管理中综合考虑各个体系的要求,使学生代表管理体系各方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可以代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发表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体系标准知识、审核知识和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方面等等相关方面的管理知识,以确保有效地开展整合工作的角色转化。也可以在行政管理教学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方式和理论,不断强化学生在行政管理中的服务意识、细节意识、系统意识及规则意识。懂得和掌握如何更好地挖掘优秀的人力资源,并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学会在行政过程中提高细节意识,注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小细节,防止以小失大,注重提高自己的系统意识和规则意识,做到统筹全局,以全局为重。同时学会在行政管理工作注意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遵循相关规定,同时注重遵守相关规则,从而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的规范化,从而保证从专业知识层面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锻炼。

(4)案例分析讨论法

和专题研究一样,案例分析讨论法需要教师事先给同学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案例。对于所选择案例的条件有以下的三点:首先必须保证案例的适当性,不仅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和掌握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百分比的融合和掌握;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控制在教师讲解能力范畴内,以防止出现课堂冷场现象,出现教师“咔堂”现象。其次要保证案例要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与行政事实相符合,是眼下政界发生的事件。最后要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以更好地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取得更好地社会效益。当学生接受了教师给定大案例之后,需要广泛的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整理分析。在案例讨论法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只要不背离主体,言之有理即可。所以,案例讨论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依据自己课前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了设计自己需要讲解的内容,但是要注意的是要保证讲解内容不能偏离要求规范范畴内的主题。同时,作为老师也要提前选好相应的关于行政管理的具体案例,以案例进行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行政管理学在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也有许多人去学习行政管理学。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开始尝试研究一种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社会方法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较,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学习兴趣,而在社会方法中包括专题讨论、辩论、讲座、角色转换、案例讨论等方法。

作者:马 腾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朝慧,孔春梅.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的“分”与“合”[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