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水利渔业工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田水利枢纽水电站属于低水头水电站,建成后水库正常蓄水位仅为7.0m,且为日调节型水电站,与其他类型水电站相比,对鱼类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施工期的影响施工期的影响源主要包括施工废水、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河道整治施工等扰动影响。由于施工期各类废污水需处理后综合利用,不排入瓯江干流。因此,正常运行工况时,不会对瓯江干流水质产生影响,但施工过程对水体造成的扰动会影响下游水质。悬浮物浓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围堰修筑和拆除、河道整治等水下施工作业过程中会导致局部区域悬浮物浓度增加,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水的混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直接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导致局部区域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减少;此外,还表现在对浮游动物生长率、摄食率的影响等。根据研究结果,当悬浮物浓度增量为50mg/L时,浮游动物枝角类的摄食率下降13%~83%,而对轮虫没有影响(杨虹等,2012);由于不同种类的浮游动物生活习性不同,悬浮物的浓度升高可能会改变其群落结构;同时,水中大量存在的悬浮微粒随游泳动物特别是鱼类的呼吸动作进入鳃部,影响鱼类呼吸,严重时甚至导致其窒息死亡。爆破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大坝两岸连接坝工程基础采取的爆破措施也会对鱼类产生影响,对坝址所在水域鱼类的“三场”会有毁灭性打击。蒋玫等(2005)认为,鱼类对爆破产生的效应最为敏感,炸药形成的冲击波传播以及气泡的振荡和上浮等因素,都会对鱼类的生理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引起一定程度的生物致死效应。爆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与使用的炸药种类、爆破方式、震源水深及距离、生物种类及大小等方面有关。当冲击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水中鱼类等可产生短时休克,达到较大值时,可使鱼类等死亡;冲击波也会使鱼卵外壳破损。研究表明,在离爆点150m以内,爆破冲击波使100%的鱼卵外壳破损;距离越远损伤率逐渐减小,但在350m距离上破损率仍高达51.06%(李文涛和张秀梅,2003)。合理使用炸药及采用科学的爆破方式可以降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库初期蓄水阶段的影响水库初期蓄水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对下游河道和用水的影响,在此期间瓯江下游干流下泄水量大幅度减少,如果部分江段出现枯竭,则可能影响下游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但青田水利枢纽工程(溪口坝址)最大坝高为17.5m,水库正常库容为3396万m3,库容相对较小,初期蓄水时间较短,对下游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同时,对坝址以下江段而言,由于其本身位于潮汐长期影响的区段,江道面宽、河床相对上游城区段缓,江道除了上游径流来水外,还有下游随潮上溯的水体,坝下江道不会出现断流情况。因此,水库初期蓄水阶段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较小。
电站运行期的影响
对鱼类种群的影响近年来,原位于温溪的瓯江潮区界不断上移,原青田城区段淡水生态环境被破坏。青田水利枢纽建成后,正常蓄水位7.0m,与目前城区段受潮汐作用的现状相比,库区将全部恢复为淡水,且形成稳定的水域面积。库区蓄水水位的增加,被淹没或倒下的树枝、岩礁等可提供充分隐蔽处的结构特征,保证了鱼类安全繁衍,因此可能会成为新的索饵场和产卵区。水库修建后,在静水中或缓流中生活的鱼类能迅速繁殖,有利于适应缓流或静水环境生活的鱼类生长,如鲤、鲫、歺又鱼(Hemi-culterella)、鲌(Culterinae)、鲢、鳙、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等,并可能逐渐成为优势种群,但却使长期适应原有环境的各种鱼类如喜流水性鱼类华鳈类(Sarcocheilichthyssinensis)、黑鳍鳈(Sarcocheilich-thysnigripinnis)受到很大影响。总体来说,随着饵料生物量的增加,库区内渔业增产潜力将会获得提升。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大坝修建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周炳元和干钢(1993)研究发现,石塘水库大坝建成后,瓯江河道原有386.6km,上游河段减少了175.8km,只剩下中、下游河段210.8km。由于大坝的拦截,不仅从海洋溯河徊游的鳗鲡等鱼类不能上溯到大坝以上水域生活,而且大量的中、上游固有的天然鱼类如鲴(Xenocyprininae)、鲃(Barbi-nae)、鱼骨(Hemibarbus)等在春夏丰水期繁殖后的幼鱼,上溯到浅水区索饵成长,秋、冬枯水期降河至中游深潭越冬,这些鱼类的徊游路线在石塘河段被截断。由于大坝的拦截,供幼鱼索饵成长的上游浅水区减少了670hm2。秋、冬季也不可能有鱼类降至河中游深潭越冬。因此,青田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后,将进一步压缩洄游性种类如花鳗鲡、鳗鲡和香鱼等的活动空间。为了缓解此后果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适宜的过鱼设施和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对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影响大坝修建后,流速的改变还对产漂流性卵的鱼类有较大影响,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对汉江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孙国梁,2011);而瓯田段水域内草鱼、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鲢、鳙、大眼华鳊(Sinibramamacrops)、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三角魴(Megalobramatermi-nalis)、马口鱼(Opsariichthysbidens)、圆吻鮈(Distoe-chodontumirostris)、黑鳍鳈和细纹颌须鮈为产漂流性卵或微粘性卵的鱼类,种类较多,需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其它外部因素对鱼类的影响幼鱼和某些鱼类经溢流坝、水轮机、船桨等的撞击,会有一定的伤亡。美国哥伦比亚河的支流蛇河建成多处水坝,因下泄时水流翻腾,使水里的溶解氮饱和,对鱼造成危害,当鱼游到浅水区时,容易产生“气泡病”,结果使90%的洄游幼鲑死亡,大马哈鱼存活率从100%降至30%(范红社,2007);此外,大坝下游受潮汐的影响加大,整个水域生态环境由江河性生态向河口性生态转变,河口性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增多。与瓯江干流紧水滩水电站等中水头水电站相比,青田水利枢纽水电站坝下游河道日均流量及水位高程变幅不大,对鱼类繁殖及生长影响有限。
结语
1、我国现在正处在新一轮的水电开发中,可以说,大多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所以水工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属于紧缺型的,但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依然很愁找工作,这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有非常紧密关系。
2、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水利类,其中水利类共5个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水利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68位。
3、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水工程、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管理及水经济等水科学与水利工程技术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高坝大结构、地下空间利用、城市水利、城市水务、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化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
4、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绿色农业;水资源
1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产品
1.1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产品的可行性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在服务绿色农业时必须考虑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平衡过程,关注服务目标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通过水资源配置把生态水利工程和绿色农业联系在一起,绿色农业对水资源的要求很多,生态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绿色农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可以保证农业用水的质量。因此,生态农业水资源可以对绿色农业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2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复杂性
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服务于绿色农业,但在工程的实施和运行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学科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水利工程一般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对生态环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极端水文事件发生情况,预防好旱田的防洪治涝和节水灌溉等问题,怎样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有效控制污染物对绿色农业的污染;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以及水资源的立体调控,使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及循环通量受人为干扰最小。这些问题都是生态水利工程面临的难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生态水利工程要同时兼顾生态服务功能和服务于绿色农业的水资源配置,想要同时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两种服务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难度,所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水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2.1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利用生态水利工程合理配置绿色农业水资源时,要做到把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减轻对水资源循环的破坏[1]。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适应自然规律发展的农业模式。在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加强绿色农业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可以合理配置绿色农业的水资源。
2.2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
在发展绿色农业时,一般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确保农产品无毒、无害和无污染。生态水利工程在服务绿色农业时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水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在配置绿色农业的水资源时,要确保水资源的水质等,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要重视阶梯水的质量,在选择水资源和运输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质。绿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水资源的灌溉,由于农作物对水量的要求和天气降水的分布不同,所以灌溉是农作物吸收水源的重要途径,在灌溉的过程中要保证水质。影响绿色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水质指标是重要的因素。灌溉时要合理控制水量,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灌溉是制约农产品营养学指标符合标准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把市场对农产品营养学指标的需求作为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指标,促进生态水利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
关键词:人畜饮水;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农村
1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情况调查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地区多属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村寨分散,文化经济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多采用地面水和地下水及降水。
地面水多采用江、河水及水库水。江、河水流速及流量受季节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其浑浊度和细菌含量较高,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暴雨时泥沙含量剧增,细菌含量亦急骤增高。山区谷沟水,流速较快,流量一般不大,水质较好。而水库水蓄水量受气候条件及农业用水影响较大,一年之中水位变幅大,水质一般较好,浑浊度较低。这是目前农村人畜饮水多采用的方式之一。
采用地下水时,水源与水位及地形、地质情况有关。因为地下水分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短时间内大量取水时,水位急骤下降,限制供水量。水质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浑浊度较低,一般无色,硬度偏高,部分地区铁、锰含量超标。深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远,水量充沛且较稳定,水质大多无色透明,细菌含量通常符合卫生标准。但往往硬度较高,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泉水水量因地形、地质情况差异很大,水质较好,常含与地层有关的某些化学元素
降水因不同地区降水量各异,水质好坏与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及收集方法有关,为缺水山区的唯一水源。很多地方基本上就是雨季采用水池、水窖等蓄集降水,以供人畜饮水之用。
2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若干问题
保障饮水安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农村人畜饮水工作需要把提高供水保证率、改善水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放到第一位。
2.1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威胁,加上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得不到改善。另外,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过去修建的饮水工程大多为水井、水窖、水池等小型、分散工程,供水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旱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有不少农村居民直接从江、河、库及坑塘中取水饮用,这些水相当一部分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居住、电力、交通等条件已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饮水设施建设基本停留在较低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饮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标准。饮水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所以,农村饮水安全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样的水才是最安全的呢?首先应了解饮用水的水质要求。
2.2对农村人畜饮水的水质要求
为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
水的物理性状包括浑浊度、臭和味等各项指标。要求水质从感观上对人体无不良刺激;水的化学性状包括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挥发酚等各项指标,水中铁、锰、铜、锌等超过一定限量时,将会使水发红发黑,产生异味、异臭,水烧开时产生沉淀,为生活用水所不宜。在农村最常遇到的是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这时需采取除铁、除锰措施。而降低水的硬度则比较困难,在农村中无法实现,遇到此情况只有另择水源;水的毒理学指标包括氟化物、铝、砷、氰化物等有害物质,超过卫生标准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含氟量过高的水,不宜作生活饮用水;水的细菌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通过消毒措施,使水质达到流行病学上要求的安全。
2.3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几点措施
2.3.1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水源工程,保证群众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要十分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时,一定要做到采补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2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建设资金要充足,工程要配套,质量要达标。在选择工程方案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意思选择工程形式和建设方式。
2.3.3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水量水质并重,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二是加强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对于具备集中条件,但目前供水设施简陋且饮水不安全的地方,可以建自来水工程,对水源受污染严重且恢复困难的已有饮水工程,更换新水源,对缺乏必要水处理设施的已有饮水工程,增加水处理设施,在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造散式供水工程,对于列入移民计划的村庄,可先修建一些临时供水设施。
2.3.4加强水质检测建设。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应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检测。在农村人畜饮水可靠性方面,也就是保证水的供给不受影响上,必须在工程建设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取水建筑应尽量简单可靠,以地面水为水源时,可修建小型水库、河床式取水建筑物、岸边式取水建筑物、渠道涧槽引水、管道引水等。以地下水为水源时,采用大口井、机井、地龙(渗渠)等。采用何种形式,按各地水源、地形等情况决定。在采用沉淀池、过滤池等净水建筑物时,应力求简单适用,尽可能选用当地材料,以减少工程造价。在建造水窖、水池、岩槽、配水管网等输、蓄、配水工程时,农村尽量选择树枝状的管网布置方式,管网中尽量多设置调节建筑物,尽可能利用地形建高位水池。平坝地区则需建水塔,使管网内经常保持20~30m的压力水头,以保证连续供水,并尽量选用常用规格的管道、管件。
3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理
3.1建立管理责任制
根据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水利电力部《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各种饮水设施,谁建谁有,谁用谁管,所有权长期不变”。所以,根据工程所有权的明确归属,应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围,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集体举办或联办饮水工程,也可承包给有专门技能、工作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管理,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做到奖惩分明。乡镇供水工程,应由乡镇水利管理站以企业的形式直接管理,社员个人所有的水窖、水池由本人管理。管理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水源保护、工程维修、用水制度、节水措施及水费征收等内容的规章制度或乡规民约。除个人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外,一律要征收水费,收费标准可根据工程养护、设备更新以及人员工资等开支情况确定。乡镇供水工程,在自求平衡的原则下制定,乡镇企业生产用水的水费标准,可略高于生活用水。联户修建的工程是否收费,由他们自行决定。
3.2工程管理
3.2.1取水工程的管理取水工程包括引水渠、管道等,引水渠、管道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应及时处理。取水口的污物应经常清理,防止进入管道,造成阻塞。排砂孔应定期冲砂。冬季还应防止霜冻损坏管道。一般采用的防冻措施是打开水龙头,让水流畅通,多余的水可放进调节水池内,防止浪费。
3.2.2净水工程的管理净水工程在整个工程系统中不可轻视和一部分,为了保持水质良好,过滤池中的砂、碎石填料,每年应清理一次,并按级配要求重新装入新料。沉淀池要经常清淤或冲洗,特别是雨季引水,应防止大量泥砂进入管道,水渠。
3.2.3配水工程的管理供饮水用的水池,应保持不垮不漏,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开敞式水池,要经常清理池中的污物,池底每年清淤一至二次,并防止牛马牲畜直接在池中饮水,保持水质卫生。
3.2.4供水设备的管理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
3.3水质监测管理
给水工程投产后,必须经常化验水质,以确保供水安全。
3.4管网的养护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设计;教改
作者简介:孟艳秋(1971-),女,河南商丘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讲师;张贵金(1964-),男,湖南慈利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N1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71-03
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优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发展需求,独立学院将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目的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本科生毕业设计无疑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提高,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不仅为今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一、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逐渐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1]
1.设计课题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毕业设计选题形式相对单一,相关单位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的机会相对较少。一般是由教师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虽然大部分课题源自设计院的真题,但有时并未考虑部分单位特别是学生签约设计单位的真正需求,也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学生实习周期与岗位需求不适应
本科学生毕业后,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工作实习期。而当今的社会需求要求学生与技术人员的转化周期要尽量缩短。
3.毕业设计的考核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传统的毕业设计考核仅停留在校内,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无从考证。毕业设计反映现实的教学水平、教学目的、社会需求变化及个性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为适应市场需求,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涉及到学校、社会、学生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二、毕业设计教改研究与实践
针对社会需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探索毕业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1.毕业设计选题
改变以往由指导教师指定选题的单一模式,以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让教师、单位和学生都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中,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特长、兴趣、能力及发展方向,加以指导与建议,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又服务于学生签约单位。
(1)毕业设计为企业服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不仅要求独立钻研,同时强调要有团队精神;不仅鼓励创新,更强调熟练掌握设计规范,善于参考标准图集和同类设计。因此,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该根据题目的性质和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进行选题,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多人合作一题,以实现“真题真做”。
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依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拔学生到专业对口的设计院、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选题。[2]毕业设计选题来自相关企业的设计任务。通过“实战”操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为学生签约单位服务。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前,往往已与就业单位签约。部分学生签约单位的生产或科研任务较重,或从尽快让毕业生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目的出发,急需学生参与其生产课题或尽早到签约单位实习。
毕业设计选题应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签约单位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在研的实际课题,提出一些设计方案让学生解决。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题目。有些单位虽未具体要求,但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将来的工作密切相关。这样,签约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及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联合提出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让签约单位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以便于考察学生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使其既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很快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另外,校内指导教师要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既保证专业基本要求,又考虑签约单位及学生实际情况,综合选定毕业设计题目。
(3)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部分毕业设计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或生产课题。加强科研训练,让学生较早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让学生参与本专业的科研项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科研项目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或分割,充分考虑其综合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先进性,既要求全面的基础训练,又要侧重于培养某一方面深入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加深拓宽某方面的专门知识。一般选拔基础理论扎实、钻研精神强的学生承担,同时指导教师加强指导和把关。[3]
特别是对于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选题不一定要局限于工程设计,可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学生未来的研究方向,就课题中的某个子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可以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提交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
(4)参与教学课件的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代教学方式中逐渐推广普及,它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量大,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让个别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开发,不但使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有了全面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而且通过学生对课件的扩充和完善,将之真正引入课堂教学,无疑是一项有益的、具有探索性的尝试。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出发,目前此类做法并未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成果,仅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补充和探索性尝试。
2.毕业设计进程控制
(1)提前开始毕业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此时,学生毕业设计与部分学生考研复试及求职就业存在矛盾。部分已联系好签约单位的学生,认为已找好工作,此时也对毕业设计缺乏热情。
提前布置安排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缓解冲突,使毕业设计时间弹性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
1)实施方案。通过调整时间,充分利用第六或第七学期及寒假期间,提前布置安排毕业设计任务,缓解后期考研复试或求职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冲突问题。
2)实施办法。可能的情况下,在第六或第七学期以专题讲座、查阅资料调研、指导学生完成专题研究或文献综述等形式,使学生熟悉课题,提前介入毕业设计,充分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提前安排布置毕业设计任务,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需要准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设计规范等参考资料及相关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假期前及寒假期间进行知识准备、资料收集与整理及设计方案构思等,要求开学时提交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毕业设计安排及考核可参见表1。[4]
表1 毕业设计安排及考核
阶段 对应学期 工作内容 工作时间 考核方式 指导教师
第一阶段 第六或第七学期 查阅资料、
知识积累 课余时间 文献综述 校内导师
第二阶段 第七学期 结合课题实习调研,制定开题方案 课余时间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 校内导师
第三阶段 第八学期 毕业实习,深入研究毕业设计 全部时间 毕业设计及答辩 校内或校内外导师
3)实施效果。通过教改实践,将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前置,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在第八学期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校企双方联合指导。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将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选题结合设计单位在研项目。有条件的学生,可自己联系设计单位或由指导教师推荐。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为毕业设计服务。将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教室”由学校转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科研院所。学生以一名“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和研究课题,由设计单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校外指导教师,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委派的校外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期间与学生长期共同工作,主要负责理论与实际操作指导;学校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企业进行指导,主要负责沟通和理论指导。学生不仅在水电设计单位结合工程项目实际“真题真做”完成了毕业设计,同时以“准员工”的身份提前进行了一次真实工作经历的锻炼,利于增强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能力,为今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将学生毕业设计“教室”由学校转到设计单位,不仅加强了与设计科研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设计科研单位带来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对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培养其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校企联合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实践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大有裨益。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的前三周。学生通过毕业实习,从理论到实际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等各个阶段的要求、设计的原则、方法等,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接触课堂以外的实践知识,加深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培养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阔眼界及思路,为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进从事水电建设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
考虑到部分学生要到签约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并在单位“真枪实战”完成毕业设计,因此尝试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首先,时间上不必拘泥于开学前三周,根据实际需要,甚至可提前至寒假期间,一直贯穿于整个第八学期。其次,也不必雷同于校内三周集中实习的内容,可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及设计课题的需要,由校内外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实习内容,或将部分校内实习内容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更有助于毕业设计课题的高效高质完成及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签约单位和学生达到了“双赢”,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同。
学生在单位实习与设计,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利用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亲身感受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在单位工程实践,学生可以在现场近距离的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中深刻理解并创造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树立工程意识。[5]通过近一学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工作岗位,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可尽快进入角色,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外毕业实习与设计不仅能收到与校内设计同样的效果,而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过程的探索是学生追寻知识、构建知识和享受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复制知识,它远比结果更重要。[6]艰辛探索的过程也是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更加符合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多种方式灵活指导。根据不同选题,综合学校、单位和学生等各方面的要求,可采用校内教师指定课题、校内完成;校内教师指定课题,校外实习单位完成;校外选题,校内完成及校外选题,校外完成等不同的方式。
依据不同情况,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拟定具体进程安排、内容结构等,制定灵活合理的辅导方法与手段。条件成熟时,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校企合作双方联合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现场调研与专题讲座、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工程的感性认识,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灵活多样,除见面交流、电话答疑外,还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进行过程指导。毕业设计小组建立网络交流QQ群,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随时答疑,且可资源共享,一些重要电子规范类参考书及主要问题、通知要求等也可以及时畅通交流。计算机网络QQ、Email等工具,使毕业设计指导及答疑方便快捷。
对在水电设计单位结合工程项目实际“真题真做”完成毕业设计,由校企双方联合指导的部分学生,校内指导教师要与校外设计学生及校外指导教师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既受到实际工程真实训练,又能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毕业设计考评
对在校外毕业设计的学生,采用较科学、客观的毕业设计考评标准。
(1)学校制度保障。严格按照学校有关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要求,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进行质量监控。院系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将毕业设计过程按阶段细化,针对不同阶段,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明确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并以全面检查、个别抽查等方式,使毕业设计的质量从制度上得到有效保证。
(2)单位评价。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人单位和学生真正介入毕业设计过程,参与设计选题,尝试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学校教室转到“设计院”,设计课题采用设计单位现有的真题,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对学生的设计内容、安排及过程管理、考核评价进行联合指导,借助网络、通讯等灵活多样的辅导方式与手段,结合学生对课题的投入程度、出勤、单位同事的评价及最终成果等考评。目的是缩短学生与单位之间的距离,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一方面使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思维训练有机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热情,同时又能为社会生产直接提供服务,创造自身的劳动价值,体现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校外导师参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毕业设计的目的所在,更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通过校企联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实践结合理论,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都体现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
对在校外单位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的部分学生,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主要由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校内外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平时检查情况、完成设计成果情况、评阅教师评阅意见及答辩委员会答辩情况等综合评定。
三、结语
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进程中,毕业设计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本文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从选题、进程安排、辅导方法与手段、考核评定等方面作了相关研究,探索了毕业设计新模式,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基于工程实际的设计选题多元化
毕业设计选题中,考虑将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单位和学生也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中,拓宽了选题的范围,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设计成果的多角度考评
部分毕业设计由“教室”转到“单位”,毕业设计管理更具有灵活性。毕业设计考评更科学、客观、合理。
毕业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出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华小梅,丁坚勇,饶凌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
[2]牛景太,彭友文,陈春.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研究[EB/OL].,2011-09-17.
[3]李湛,梁榕辉.《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4]孙德发,赵全振,江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