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教育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2]:不少人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只与晋升职称有关。某些已晋升到副高级职称或不再想晋升职称的人员,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期间集中学习,突击得学分,一旦晋升后则热情锐减。
1.2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良莠不齐: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以后,出现了各类学习班、培训班、提高班、学术会议等,名目繁多,从各种渠道涌入各医疗单位。有些学习班的内容重复,甚至有的打着继续医学教育的招牌,将学习商业化,教学质量差、学时不够、学分授予管理不严、费用高,使学习班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导致医院外派学要三思而行。
1.3经费支出过高:有不少学习班时间短、学分高、收费也高,包括学费、住宿费、差旅费,二三天的学习都要支出近千元。
1.4由于专业限制,一些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困难,我院每年都要邀请几名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来院讲课,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机会难得,但效果并不理想,参加人员都是强迫学习。有时考虑只安排对口专业人员听课,但又因人员太少,所以科教科从选题上尽量照顾到各个专业,涉及面宽或一些新生的边缘学科,但由于大家从事的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年复一年,医院继续教育的课题内容选择困难,给具体管理者带来一定难度。
1.5由于是基层医院有相当多的在职在岗人员无法离职离岗学习。特别是大多数护理专业、药剂专业人员无法满足送培需求,有很多人学分达不到25学分。
2.继续医学教育对策
由于医院的医疗任务,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容易冲突,医院继续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学术讲座、专业进修、撰写学术论文、远程继续教育等。安排应坚持临床为主、实践为主、自学为主、业余为主。在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2.1医院应根据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结合本院实际,从内容、形式、考核、学分登记及验证等方面制定本院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2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由一名副院长负责,由科教科负责具体工作,并将继教工作纳入医院对科室管理考核。
2.3在医院内举办继续医学项目其好处在于,可利用晚上时间开班,既不影响医院工作,又能保证学习时间,还能节省费用。
2.4每年外派一定的人员学习、进修。这些学习在严格把关、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先由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批准后才可参加,所学内容必须是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和科室急需开展的技术。学习人员学成后要在科室开展工作,进行科内讲座,达到一人受教育全科受益的目的。
2.5参加学术会议、撰写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凡参加学术年会和专题学术会者须是交流的论文的第一作者,差旅费、会务费、资料费等这些费用计入科室的成本核算,直接与科室效益挂钩,因此科主任在批准人员外出时,要严格按规定并根据科内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参加,杜绝经费、人员、时间的浪费。目前医学期刊繁多,发表的论文应是在国内统一号及国际标准刊号的杂志,并给予一定额度奖励。
2.6利用好医生卫星第一频道教学和参加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频道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继教途径。好医生卫星继教课程具有专业全面,内容新颖等特点;远程学习具有不受人数限制,不受时间限制的优点。由于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繁忙,工作时间不固定,而在接受远程医学教育中,卫生技术人员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自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地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工作忙不能接受教育的现象,也解决了医院自身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相当多的在职在岗人员如护理专业、药剂专业人员因种种原因无法离职离岗学习、无法送培的难题。网络继续教育的开展,使基层医务工作者能够接受到本领域专家的指导,给许多学习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医学教育;问题分析
医学是运用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如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都是医学的分类。医学可以治疗人的疾病并促进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领域的发展也走向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结合给人类的健康问题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医学教育专业相对目前社会发展是一个热门专业。人们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医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专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随着高校医学教育的关注度增高,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教学质量的水平。
1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实际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质量问题
1.1重视度不够
在高校医学教学中,对医学课程的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出现课时少,学生很多问题没有充分掌握,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没能及时的消化,这种现象在目前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并能让学生从课程设置中感受到学校对医学教育的重视。
1.2师资力量不够
好的老师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在高校医学教育中,强大的师资队伍有助于高校医学教育的发展。在高校医学教育中,对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够清晰,导致学校对医学课程设置不稳定,影响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是扩充师资力量的基本,有了重视的前提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医学教育。很多研究医学理论的人多数在有所成就时会选择实际医学操作,而并非在理论上进行一味的教育,导致医学教育的工作者数量较少,学校在开展医学教育课程时缺少一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这就是师资力量不够的一大因素。高校在医学教育中教师力量与学生队伍不成正比,教师即使学校多安排一些课程,也会出现没有教师讲解的时候,教师教导学生医学知识时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经历,也不能很好的开展医学知识,这是目前高校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且每个人从出生就离不开医学,在越来越需要医学人才的环境中,培养医学队伍是当务之急,这同时也要求各大高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健全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有力保障。
2高校开展医学知识讲解和传输的过程中存在填鸭式教学问题
任何教育都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来配合,这样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医学领域的学习也是如此。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课程,学生在进入医学教育中,要从理论基础开始,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进行下一步深入的学习。随着新教育改革的实施,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医学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中还是比较普遍,教师习惯性的对医学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给学生灌输医学知识,学生一直承担被动角色。医学是一项非常枯燥且复杂的知识体系,想要真正的成为一名医学领域的佼佼者,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医学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医学产生兴趣,主动的去探索医学知识,结合一些生活实际与医学理论相总结,并且要经常看一些课堂以外的教材,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掌握医学知识,而绝对不是教师作为主体在课堂上一味的进行教学传授,这个过程要与学生形成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对医学知识产生兴趣。一惯的采用填鸭式教学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医学知识不是教师能全部讲解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和研究,而学生一旦在医学教育中产生依赖性,将影响学生思维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研发的灌输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同时对思维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制约,所以高校在开展医学知识讲解和传输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由被动变成主动,让学生自主创新,开放思维去探索复杂的医学知识。
3提升高校医学教学效果的科学性建议
3.1注重医学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高校在开展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医学知识,就要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医学课时,保证教师能够有充足的课时向学生讲解医学知识,并对学生学习到的医学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
3.2提高医学教育的师资力度
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创建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求高校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高校充足的教师资源,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提升高校对学生开展医学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3.3不断创新医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医学知识储备,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心。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时候能够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4结语
从目前高校的医学教育现状来看,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始终占据着教育教学的主导位置,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等等,这类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医学教育的教学效果。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医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工作以及师资队伍的创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堂建设模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PathmanDEetal,梅人朗.通过医学教育培养志愿到农村行医的医生[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01):95-96.
[2]李皓桓,张国忠.医学教育中的动机──理论如何指导实践[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03):47-48.
[3]陈刚.592名欧洲医生对医学教育中“临终关怀”教育的评价[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04):36-37.
[4]万茹.深化继续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J].海南医学,2000,(06):92-93.
[5]佟维训.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关于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回顾[J].继续医学教育,2000,(01):32-33.
[6]张爱莉,夏英宗,张燮林,等.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00,(03):56-57.
[7]王定妹,景扬,陈晓勤.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00,(03):46-47.
当前尽管医学发展迅速,但是当前医学领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医学专业和医学人文之间发展不协调,造成了医学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低。高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其人文素养水平对整个医疗队伍的服务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前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水平不能与国家有关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相匹配,所以探讨高职医院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第一,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由医学行业特殊性决定的。作为综合性的科学,医学具有特殊性,首先,医学与人类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医学对人道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合格的医生需要具有精湛的医术与仁爱之心。医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通过在校医学生的教育实现。其次,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社会性特点,因此,对其治疗同样需要社会性,基于人文社会学科对人类疾病进行治疗,因此,人文科学对于医学的发展以及应用具有支持作用。第二,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就是人文素养教育。人文是医学的一个属性,首先,医学的对象是人,人的属性包括了生物属性、心理属性以及社会实现。在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医学的人文属性是由医学人性化决定的,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其次,医学的研究范围是人的健康、疾病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规律,所以,医学研究出发点是人的属性,人文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医学活动对人的生命尊重,对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提高给予重视。
二、高职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医学院校对专业技能重视,但是忽视人文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作为高职院校的有机构成,高职医学院校在基于培养具有操作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方面给予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给予重视,但忽视了对人文素养教育。医学的特点具有人文性特点,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是具有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医学院校设置人文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为:①随意设置人文课程,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伍尔夫整体规划;②部分高职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方面,思想政治类课程比较多,造成了学生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不能得到保障;③医学课程设置与人文课程设置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医学人文交叉学科是医学综合发展的要求。通过医学人文交叉学科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面;④高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对教学效果重视不够,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同时,实践型的人文课程设置不足,造出来学生对知识学习理解不深入。
第三,高职医学院校人文任课教师的素质有待于提高。高职医学院校目前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因此,高素质人文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但是,当前高职医学院校专业化人文学科人才缺乏。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从而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人文师资缺乏,同时,当前人文教师学历不够,医学人文专业型人才欠缺。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欠缺医学人文知识,缺少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文教师。
三、高职医学院校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第一,高职医学教育观念要转变,树立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观念。当前生物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要求转变医学教育观念。新时期高职医学教育领域存在的仅仅对医学专业与技能重视而人文教育忽视的问题给予转变,培训医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进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确保医学生人才的全面发展。现代医学培训医学专业人才,不但对专业技能提出较高要求,并且对其人文素养要求提高,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进行构建。对医学人文素养重要性加强宣传,从而使所有教职工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给予重视;通过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现代高职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第二,增强高职医学院校人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给予明确,确保高职医生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实现独立四个医学理论与和实践问题;同时,对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关进行培养,对医学生尊重人、爱护人、关怀人的人文情怀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进行培养。对学生人文知识与语言沟通能力进行培养,确保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和病人实现良好沟通,对医患关系进行恰当处理。
第三,加强高职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水平师资队伍进行构建。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保障。提高当前高职医学院校人文教师学历层次;对人文教师引进标准提高;优化人文教师年龄结构。高职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任课教师的在职教育给予重视。与各医学院校加强横向之间的联系,对其他医学院校在设置课程、选用教材、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进行借鉴。结束语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医学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医学中人文关怀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作为系统工程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基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与高职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实际相结合,提高人文教师水平,提高人文教学实效性,从而推动高职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瑜,沈玉洁,段其伟.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5(1).
【关键词】创业教育;医学教育;创业
在其他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医学院校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比较稳定,医学生创业教育停滞不前。但由于近年来医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医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逐渐满足社会需求;加之医疗事业的发展促使医疗单位开始追逐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使得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另外,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医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创业教育进行一次新的梳理,发现和解决医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构建适应医学生创业发展的教育空间,孕育和实现医学生的创业梦。
一、剖析特点——对医学生创业意识及行为“体质辨识”
(一)医学生“不愿创业”。由于受传统的文化思想、医生的社会使命、医学院校学生的成才途径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长和学生一直将在医院工作视为医学生的最终出路,认为医生职业稳定和收入较好,毕业时就应理所当然的进医院。医生作为恒星职业,医学是长期热门专业,一直持续较高的就业率,医学毕业生想找到稳定的“铁饭碗”并非难事,传统医学就业顺利对医学生的就业意识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就业与创业相比,难度小,并直接可以立即拥有经济收入,工作相对稳定,风险小,社会地位较高,因而,医学毕业生普遍不愿创业。
(二)医学生有“专业情结”。医学专业的课程复杂、专业性强,培养周期长、课业负担重,从医学基础课到临床专业课,再到整个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把整整5年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对于其它非专业知识少有问及,甚至轻视非专业课程和其它能力培养,使得他们具有难舍的专业情结,因而都希望毕业时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愿荒废了所学,更不愿轻易转行。笔者曾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共2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发现,其中75.68%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医疗卫生单位,毕业后就业于企业、机关、部队、院校、其他(含出国、创业)的人数比例分别占:2.89%、3.21%、0.33%、17.76%、0.13%。由此可知,医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专业性思维意识较重,“医”的特征十分明显。
(三)医学生“创不起业”。许多医学生在提到“以创业代替就业”时,首先想到的是“办医院”、“开诊所”,而一想到自己一没钱、二没经验、三没医师执照,只得放弃作罢。相比其它行业的创业要求和条件而言,医学类创业投入大、周期长、科技要求高、风险大,在面临创业机会时,医学毕业生往往无资金下注,还要面临代价较高的临床实验,等待较长时间的回报周期,大都望而却步。加之医学生在校期间专注专业,缺乏时间和精力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大多欠缺创业素质,难以创业成功。
二、探究策略——寻找医学生创业教育“对症良方”
(一)“铁饭碗”变“造饭碗”——创业意识教育提升创业动机。观念决定行为取向,创业意识教育是孕育医学生“创业梦”的第一步。学校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讲座,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演讲,形成了以“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方法培训和创业实践启发”为目的的创业意识培训教育体系。使得医学生能够在就读期间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调整就业观念,跳出“医疗事业单位”与“专业对口”这个圈子,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创业综合能力。进而打破“铁饭碗”的就业预期与择业定势,能够由“端铁饭碗”转变为自己“造金饭碗”,提升医学生的创业动机。
(二)“知本”化“资本”——知识技能培训增强创业动能。专业知识是创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医学生的创业如果能从专业出发,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可以增加创业成功率。同时,医学生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可以利用不同专业形势,拓展创业思路。医学院校除了在以医学教育为中心外,应拓展相关专业、交叉专业、边缘专业的教育,鼓励学生创办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
(三)“白手起家式”转“战略合作式”——实操方式改革促进创业实践。医学生创业实践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与技术的严重不足,单纯依靠学生一己之力的“白手起家”,实现的可能性极小,因而医学院校在创建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时,除了提供办公场地、优惠政策、指导服务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发挥“穿针引线”作用,在医学生创业公司与政府部门、校友企业之间,搭建起“战略合作”的平台,为学生赢得现有企业的赞许和投资,为创业实践提供切实帮助;还可以通过成立学校专门的“医学类创业合作社”,采取有执业资格的老毕业生带新毕业生创业、退休专家加盟指导、校友帮扶等方式,推进学生创业实践有效实现。
(四)“职业品德”成“创业品质”——精神引导助推企业家诞生。创业教育实质是企业家精神教育,其特征是创造与创新,目的是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和储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创办自己的企业。观察医生职业的理想人格和品德要求: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行为修正能力,乐观、冷静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合作,团队精神,深人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果断的行事作风,较强的应变能力,同情心,忍辱负重…这些要求与企业家素质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创业品质的培养与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是一致的,医学院校可以利用优秀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与手段,在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同时,训练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医学复合型人才,孵化出杰出的企业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1-01
人文素质是医学生文化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医学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以及医学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1.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方面
(1)过去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医学学院与学校和另外的非文科学习机构一样,是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替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却把学生处于社会学习生活学习中需求处理的大部分关系和价值观方面的不解放在一边,忽略了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智育的特殊性内容。
(2)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务必需要有一股高素养的医学人文师资生力军。现如今,医学这类学院与学校相当多一部分都没有专业的,能够和学生采取人文素质交流培养的教师。人文社科的老师有的对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有关知识、医学科技研究知道的不多,有的对人文社会科学分析不到位,于是在专业学科之间互补融合上有很大的不足。老师的知识框架、学历学位等级水平和对相关专业学科的深层次探究、梯队建设相关项很难满足医学人文学科进步的需求。
1.2医学生自身方面
(1)看重专业学科,轻视人文素质:这些年来,由于社会风气相关多方面的熏陶,引起学子广泛的看重专业学科而轻视了哲学、伦理学等社会人文专业的学习。所以,学生最后在其工作岗位工作时,没办法恰当地处理好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缺少在医疗工作中的热情,更甚者某些在临床学习的学生和年纪较轻的医生,在写病人病历和实践报告的时候,常常是错别字、语句不通顺屡见不鲜,同时更严重的是其本人对待这些毫不在意,缺少责任感,经常导致医生或院方的沟通理解阻碍,引起患者或其家属不满意,从而造成医疗纠纷。
(2)价值观趋于功名利禄:处于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中,突出了浓厚的个人主义情感。看重利益轻视情义,更甚者实习的医生学生中发现收病人或者家属的“红包”,还有索取财物的例子。
(3)政治思想不强,信仰不坚定:在近代大学生中,有的人对“政治”无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掌握。于是处于这样的思想状态下加入党派加入团的结果便带有功利原因。
1.3社会正面引导不足
这些年来,社会大多对人文教育不加以看重,于是对一些学院学校和医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很不乐观。
2.改善措施
2.1教育机构的改善措施
2.1.1首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关注教师的素质培养,老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人文素质如果得到了培养,那么就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提高教学水平,更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目前一些院校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例如:为教师提供更多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可以鼓励教师去进修学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精英。另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临床实验,让他们更加熟知医用器材等。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宣传,鼓励教师去自主学习。
2.1.2其次,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力度,完善学习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渲染,环境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在校园里摆设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植物或是假山奇石等,建筑物也可以融入一些人文元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培养人文素质。
2.1.3再次,改善医学教学的授课内容,例如可以加入一些人文精神。学生的知识一大部分来自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人文因素,人文精神,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属于意识范畴的,它的加强培养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实现的,所以需要在细节上关注,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课程中。改善医学的教学课程,让教学能够更加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2.1.4最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仅仅只停留在初级的理论方面,教育体制比较落后,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加大对医学机制的完善和改革,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人文教育,两者应当相互结合促进,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的将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2.2医学生自身完善措施
除了教育机构改善以外医学生也要从自身出发,完善自身的素质。医学生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学医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学医是为了从医,从医要面对病人,因此要懂得如何处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人文素质。所以医学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学会与医生和病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人文教育,两者应当相互结合促进,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的将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现涛,李培,杜旭. 浅析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09)
[2]陈亚军,郭峰.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9(S1)
[3]董丽华,静香芝,章函. 内科临床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卫生职业教育. 2008(17)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02-0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技人才的重要来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事关我国基层医疗单位能否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此,探索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对于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文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尤其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由于医学生缺乏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从而影响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知识的贫乏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欠缺,最终可能导致医学生出现性格孤僻和心胸狭隘现象,同时也会影响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较大的挑战。
(二)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近年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教师和学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心理健康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所欠缺;在开展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过程中,各部门配合不够协调、不够融洽;教职员工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强。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配备不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基本是同一批人马,其师资力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且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没有得到优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也不高。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成立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机构,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及各班级心理委员,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二级工作站的成员基本由辅导员组成,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缺乏理论支撑,又缺乏实践经验。另外,辅导员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常分身无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校内外缺乏重视。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人们的心理普遍急躁,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多,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随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干预,由此导致高校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休学、退学、走失、轻生或杀人的比例逐年攀升。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案和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的杀人案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凸显了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他高校一样,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将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其工作不仅仅只是为病人解除躯体上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帮他们解除心理上的不适。要想做到既能从身体上解决病人的病痛又能从心理上引导病人配合治疗,医护人员除了具备深厚的医学功底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之外,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据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2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如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一级网络,系级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二级网络,校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各班心理委员为三级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了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如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等,以完善的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新生心理测评报告显示,近20%的新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和情感困惑。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做好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帮助新生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学会自我调适和排除情感困惑,缩短新生的大学心理适应期,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为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高职高专院校应在开学之初向每位新生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讲座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生活。
(三)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是促进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两门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这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在进行基本理论教授的同时渗透各种心理品质培养的要求和方法,使每一项教学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既可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又能通过相关内容分析自己的心理品质,并能根据所教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如讲授“情绪”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情绪的本质、表现,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在讲授“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时,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本质和表现,以及对人的影响,让学生在受到挫折时学会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归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教会学生懂得适度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是开展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发展性咨询,既有心理咨询的深度又有心理教育的广度。开展团体辅导,应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的作用,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成长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小组”、“自我探索小组”、“生涯设计小组”、“人际沟通小组”等各类群体的团体辅导,采用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心理剧、行为训练等形式开展训练活动。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可以使各类学生心理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如学会以开放的心态与环境接触,开阔思路,学习新的经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学会宽容,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专刊、板报、网络、讲座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消除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途径,在需要时能主动及时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四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辅导,可在校园网上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如笔者所在院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并在网站上开设了相关栏目,如心理中心简介、心理咨询、日常工作、心理社团、心理测试、心理测量和交流空间等,通过网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等。尤其是对一些不愿暴露自己身份的学生而言,通过网站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真实地表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建立心理危机对象预警和干预机制。一是构建信息渠道。由班级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心理观察员,当发现某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苗头时,立即报告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或辅导员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学校分管领导,形成层层上报的工作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各级相关人员将根据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从而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
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当发现存在心理危机预兆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时,立即启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校、医院、家属救助的工作机制,及时进行干预。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成功地化解了多次危机,防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几年来没有一例自杀或他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技人才的重要来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切实加强并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祖国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优秀的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1.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2.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与他人交流、探讨,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的局限性,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3.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二、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1.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已有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才能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2.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而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思考习惯;问题教学;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问题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教学效率是否提升。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顾着“传道授业”,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切身需求,导致课堂沉闷,学习被动,高耗低效。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习惯的重要时期,“一言堂”的教学,只会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其依赖成性,不能独立思考。倘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富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地提问,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教学的注意事项
1.所提问题,需具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要目的明确,既要紧扣教学主题,又是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且经过深思熟虑的。
2.所提问题,需具有启发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和诱导作用的,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认知、领悟,进而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所提问题,需具有层次性
为鲜活语文课堂,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呼吁全体参与,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设置层次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办法
1.激发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强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共同特征,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与自己未知或者不熟悉的外界事物的强烈探究欲望。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学生自主产生了探究欲望,那么他们就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问题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问题要有挑战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而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要想提问有深度,就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难或过于繁琐,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会养成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的境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和学两方面均无益;还有那种不分主次轻重的“满堂问”,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因此,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就要恰当把握问题空间,提出的问题宜在学生的基础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之间,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设问“愚公下定决心移山,这下引出了好几个人物,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为什么?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之归?
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手脚架,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善结合。
3.问题要有新颖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他提出了一个适度新颖的原则。他经过反复实验,认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必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要有足够的新颖,有了新颖,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不协调,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学习。实验也证明,毫无新成分的内容,使人厌烦,完全生疏的东西,使人迷惑不解,照他看来,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客观材料要有新颖性,提问也是如此。如有一位教师教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提问:题目是《伤仲永》,而文章里却没有一个“伤”字,那么,到底“伤”了仲永的什么?学生研读后,明确文字上没有点明“伤”字,而在情感上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倍加惋惜。有的教师很善于设计“假设性问题”,令学生耳目一新。又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提问:“如果于勒真的发财回来了,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 像这类提问会使学生思绪飞扬,议论风生。
4.问题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歌颂今天的哪种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5.问题要有发散性。
语文课的“灵魂”是什么呢?或者说,语文教学的本体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本体:一是以语言教学为本体,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大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是字、词、句。语言是载体,承载着思想、文化、情感等。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接触语言的过程中就自然接触了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我们要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引导学生漫步在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之中,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美化美奂的人文气息,积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呢?
二、语言教学对策:朗读和品味
1.通过朗读,触摸语感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我在上莫怀戚《散步》时,始终确定这样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充分地触摸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披文以入情”。我的放手换来学生的放声、放胆、放情。通过这一流程,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受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其次,让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认为第6段写得好,认为这是全文的关键,分歧的产生使文章进入一个小,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第6段。我马上引导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有的学生认为,她总体读得不错,但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得不充分,读的时候应该突出“都”字;有的认为,还有“早已”、“还”、“在外面”要稍稍强调一下。因为这几个词语是具体说明一切都取决于“我”的原因。而且三个人听从“我”的原因也不一样,母亲对“我”的依赖不是一天两天了,因此“早已”要重读;而妻子是因为给“我”面子才听“我”的,因此,“在外面”要重读。有的认为,“我说,走大路”读得太平淡了,要读得语气很坚定,才能表明作者对母亲的孝顺。我请这个学生来示范朗读:“我说:‘走——大路。’”我乘胜追击,要求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该段。学生们读得入神传情,好比经过了一次精神洗礼,个个精神焕发。
2.比较品味,领悟语感
在语言品味中,最适宜用比较式,以达到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之功效。其方法择要如下:
(1)添加。所谓“添加”,就是在原文上添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文本的语言。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而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
(2)删减。所谓“删减”,就是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如莫怀戚的《散步》中介绍一家人散步时写道:“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引导学生删掉定语“我的”,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不难发现原文写得很庄重很严肃,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所以学生朗读这一句时要庄重、严肃,马上可把他们领入文本意境之中。
(3)调序。所谓“调序”,就是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段序,变换其在文中的位置,让学生品味语言的妙处。如朱自清的《春》,文末用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将这三个比喻句顺序调换,让学生品味出原文是从“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年龄顺序来描写,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即春天是新的,是美的,是健壮有力的。
(4)置换。所谓“置换”,就是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课文的语言。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若把这句中“偷偷地”改为“暗暗地”,好不好?通过比较品味,让学生明白“暗暗地”是“在暗中或私下里,不显露出来”的意思,而“偷偷地”是“形容行动不使人觉察”的意思,有调皮的意味。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爱问;善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产生学习冲动的源泉,是积极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土壤。因为创新始于问题,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是我从教二十多年来的若干体会。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问。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不分尊卑和主次的。然而,自古师道尊严,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居高临下,教者为尊,为师就得让人敬畏;甚至有些教师还认为惟有“威严”,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才能维持好教学秩序,否则无法管理班级。于是,这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施主身份出现,而不是以知心的、平等的朋友身份出现。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妨碍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阻断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产生学习是一种苦役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的学生怎能对力求解决的问题敢问呢?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确实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从而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其方法是很多的,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不要嘲笑和讽刺学生,尽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敢问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侯提出的问题或许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嘲笑和讽刺,要善于在其见解中发现闪光点,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获得正确答案。例如:我在教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有位学生对谁是主人公提出了质疑,结果,许多学生都认为“于勒”是主人公,理由是题目标明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应该说,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是无关紧要的,这仅仅呈现了学生的认知状况,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妥善地对待学生的回答。我认为教师此时既不能嘲笑和讽刺学生,也不能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自主地寻找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于是,我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谁是主人公:从情节的发展过程看,谁是主导者?从人物的矛盾冲突看,谁是主要者?从主题思想分析看,课文要揭示的是什么?由于我没有嘲笑和讽刺学生,消除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再加上有上述这些引导和铺垫,学生敢于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最终获得了正确答案。
2.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就爱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爱问,这不仅说明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而且说明他们的主体意识已增强,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好奇心。
那么,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呢?我认为其方法也是很多的,例如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和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差异教学”等等,而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注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深思熟虑,力求从学生这个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状况,更多地向他们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而学生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作为搭桥铺路,课堂上就不怕出丑,就感到还有许多知识需要了解,就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各样问题。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深刻,即“善问”。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呢?其方法是很多的,例如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加强学习时的合作交流等等,而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因为优秀的课文所要揭示的主题往往以比较含蓄的方式表现,一般都是通过某些关键字词让读者去品味。
一、在新课导入时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其求知欲一般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丰富和深化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与更高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紧扣教材,选择和设计形象生动的媒体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蒲公英》一文,由于学生对蒲公英没有感性认识,因此,课题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若精心设计制作蒲公英的近景、远景,花朵、种子,个体、群体的幻灯片,大量的图像,使每位学生仿佛亲眼目睹了蒲公英的种子像小降落伞一样飘向四面八方,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设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蒲公英呢?”学生兴趣浓厚,迫不及待地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一种自主乐学的氛围为全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在重现形象时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是流露。多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情景,让课文中的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多媒体对声音的处理使学习者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于完整。如教学《飞夺卢定桥》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我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
再如教学《丰碑》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具体指什么?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三、在质疑问难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及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和师生角色的相互转化。
四、在关键时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
传统的“范读”依靠的是教师的一张嘴。但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他的语言也不可能十分标准。多媒体融形、声、光、色于一体,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看根据课文内容配置的图画或视频。这些多媒体能清晰地把动态的画面展示于学生眼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加深情感体验,为深入理解文本作铺垫。如教学《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在这里是长的意思。为什么作者用“冒”而不用长呢?这时我用多媒体,把事件创设放映出来,在屏幕上出现了一池茂密的荷叶,一朵朵荷花从水面一直往上长,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露出来,用“冒”字比用“长”妙在何处?这时有的学生回答:“冒”字能衬托出荷叶的茂密,也写出了荷花的生命力,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难的变易,从而加深理解、感悟和体验,使难点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五、在课外延伸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语文教师能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但要有强烈的教学目标意识,而且要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学生的“参与”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是一个互动而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永恒的主题。
二、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课堂的问题教学,是指直接从语文文本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展开学习和教学的一种过程。有效的问题教学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学生问题意识形成和思维发展的助推器。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的重要手段。
三、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原则
3.1 立足语言。语言是语文的根本,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王尚文先生说:“要以培养高品位的语感为主,重视优秀言语作品的教学,特别是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从语言形式通向语感。”所以,设置问题要自始至终关注语言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意识。
3.2 立意文化。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构建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董桥说“用心去感悟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语文教学内涵”。
3.3 开放多维。阅读是思维、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情感、态度的交流。设计问题,既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能予以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又要考虑是否具有多维性,能否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更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4 形成梯度。问题是研读的线索?扛鑫侍舛伎梢越鼋隹闯墒茄卸了嘉}-口痰囊桓龌方冢-:桓鎏菁丁?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统筹全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步步推进,符合学生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一个问题思考引发另一个问题甚至是连续问题的思考,形成“追问式”研读思维模式。课堂结构更显严密,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更能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5 关注“生成”。课堂提问不仅要问得实,指向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妙点,更要问得巧,善于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应该从“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问题”。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堂中所思、所惑、所感、所悟,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对话,相互质疑,并以那些有价值的尊重文本内涵的符合群体需求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四、优化问题情境是提高语文课问题有效性的途径
4.1 创设“愤悱”情境,激发思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曰:“心求通而未达”。就是说心里想说,又说不清,或者心里有了思路,尚无法表达,在这样一种“愤悱”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因此,我们在教学选择创设的是这样一种“愤悱”的问题情境来激发思维。要创设一种“愤悱”的情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知识准备、学生年龄特点及逻辑思维能力,符合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提问的内容要与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4.2 创设矛盾的问题情境。有人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因此在教学中,抓住矛盾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一是利用课文中存在的矛盾因素,矛盾情境,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究原因。二是设置对立?纳柘胄纬擅++堋H口谴瓷栊口畹奈侍馇榫场w魑淌ΓF唤?要让学生听懂,更重要的是在懂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去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五、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的有效模式
有效的问题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
1.提出问题阶段。
2.筛选问题阶段。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曾经有位教育学家提到要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足够的兴趣之后,自然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愿意学习。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大脑思维正处于发育阶段,我们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以后的写作培养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恰当的游戏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只有当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下才愿意配合教学,老师要仔细设计每个环节,充分分析和利用教材可以利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节目或者适合教学的儿歌以及舞蹈,小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自然就很愿意每天都来上课。并且小孩子的胜负心理特别严重,通过游戏的设置在竞争的状态下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进步。
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应该从小就要开始培养,不然到了以后想改就很难了。而且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以后的学习情况,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培养说话的能力,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经验积累得不多,所以就导致了有些想法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老师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借助故事书或者日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方面,首先要规范学生写字的坐姿以及握笔的手势,还要规范田字格写字和牢记字的笔画顺序,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是规范和匀称的。在培养学生读的方面,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在学习之前要对课文进行预习,课文学习完成后要进行复习,这样的学习习惯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态并且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习惯。
三、正确把握每个孩子学习接受能力存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