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科学课学情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课学情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课学情分析

篇1

对学生的分析贯穿始终,不外乎4个阶段:学期初学情分析、课堂学情分析(课前、课中、课后)、学期末学情分析。

1 学期初学情分析

在学期初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刚接一个新班时,教师通常会了解学生上学期成绩,了解学生操行评语,与相关教师了解班级大体情况,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教材的分析确定学生现在应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4方面展开分析:1)可以依据本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的非智力发展水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分析;2)通过对学生上学期的试卷分析等,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3)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分析学生的集体特点和个人学习特点等;4)通过认真分析课标和教材,确定本学期学生应有的知识与方法、过程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

2 课前学情分析

课前学情分析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生的,就是教师通常所做的学情分析。教学论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准备性、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的。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应达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决定先要复习哪些学过的内容,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等。

3 课中学情分析

课中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不好操作的一个内容,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判断、分析,并及时作出回应,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直接相关。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

3.1 提问分析学情

由于课堂学情分析有明显的即时性,学生带给教师的信息经常在教师还没有办法作出分析处理时便一闪而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有意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主动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3.2 田野表格记录分析学情

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那样积极主动地分析学情之外,对那些一闪即逝,无法或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学生信息该何时进行分析处理呢?质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是一种非常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田野研究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课堂就是的田野,教师就是耕作者,最方便去真实地进行课堂学情记录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教师在课中分析时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了解,从而帮助教师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也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一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作业分析、测验等来实现。课后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但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进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提倡表现性评价的办法,顾名思义,评价的依据是学生身体的动作行为,可以尝试几种做法:作业分析;小测验分析;动手操作及作品评价和分析;访谈式分析;档案袋;评定量表。总之,课后分析要达到的目的是: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发现困难,改进教学。

5 学期末的学情分析

关于学期末的学情分析,就是要根据学生一个学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其中试卷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学情分析的途径,也是教师常做的工作。试卷分析重在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失分较多的题目的失分原因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明白学生学习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今后在学习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学习效果。在试卷分析时,教师只质性地谈自己的感觉和看法是不全面的,一定要有科学的统计,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除了计算优秀率、合格率、正确率、出错率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失分情况进行具体统计分析,找出失分原因。

篇2

一、现状

从教学班级来看轻度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困难(2)知识面太窄,有阅读英语故事的习惯,但只局限于表面。

中度的学习困难。表现为:(1)不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阅读障碍。(2)上课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提问时也只是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部分的回答,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3)能够完成作业,但是只限于简单的抄写,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束手无策。(4)基本没有阅读习惯,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学习,尽管我多次强调书虫系列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

严重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英语学习基础差,对于常用的单词经常写错、读错,甚至还有不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单词的。(2)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平时的与老师、同学、家长的交流上。(3)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的情况,结合我几年的初中英语的教学经验,经过不断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对于原因的分析绝不能仅仅是归结在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这一点上,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困难

(1)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我将来也不出国,学英语有什么用?于是必然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

(2)实际应用和语法规则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甚至是出现很多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妨碍交流,我们常常听那些出国游玩的人回来说“next year”及“you every month get how much money”等非常不地道的英语。青少年一旦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不良的影响。

(3)对英语的尊重不够,单词短语或句子被随意篡改。由于没有使用英语的大环境,所以有少数学生在书上标注汉字读英文单词,比如:拜克,沙尼,山克油等大量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的文字。

2.家庭生活的影响导致的英语学习困难

社会原因是很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面对现实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生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毕竟同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有的学生英语成绩优秀,有的却不太理想,而且相差非常悬殊。而同样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几乎就没有这个现象。这里就有家庭原因,我个人认为家庭的作用非常大。

(1)单职工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有部分家长不是每天在麻将桌上玩耍,就是逛商城或忙于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家庭怎么能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呢?学生恐怕连完成书面作业的心理空间都没有,更不要说完成老师留的听读背的作业或者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了,而阅读能力又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2)家长离婚或一方父母早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比例,在生活不稳定以及由于家庭原因所引发的心理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学生无心学习。(3)油田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一部分同学为了到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这些同学大多住在奶奶或姥姥家,远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的日常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3.评价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要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如何,就基本是单纯的看他的分数,因为尽管我们很努力但目前还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代替它,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评价的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包括我们现在采用的分数的方法评价成绩的优劣。其实英语的学习是多角度的,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经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并且依照这个答案对学生的理解和程度做出评价,这本身可能就是不客观的,还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因为答案里没有她们的所思所想。

三、解决办法

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也迫使我们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关于社会的原因导致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我们应该看到可能会有人不够重视英语的学习,但是社会的主流是好的,我们教师自己也要以身做则,要重视自身的教学修养,用自己的对教育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也要不断的用正面的例子去教育引导学生,使她们重视英语的学习。

2.针对家庭的原因导致的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不但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巩固,也是学校学习的基础,所以家长的工作就很重要。而针对我们学校的情况,家长是首先需要接受教育和引导的,这就需要我们任课老师经常和家长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还是选择教学策略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如果说有效的教学需从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那么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应从有效的学情分析开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情分析的内容抽象、笼统、空泛,既不能准确反映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能体现学生情况,学情分析形同虚设。学情分析的手段单一、过程粗疏,基本上采用的是单纯的经验判断的方式,只见评判,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不仅缺乏对学生情况的真正分析,也缺乏对学情与教材内容间的关联性分析。而且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备课环节,使得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处于游离状态,难以转化成教学实施中的促学手段,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出现脱离学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语文教学设计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呢?

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注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学生惯有的思维表达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特定学科学习的期望等,这些内容都可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学情分析结构要素应有别于其他学科,除兼顾其他学科共有的分析要素外,还应关注语文学科特有的分析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心理,语文学科的学情分析要素可包括以下五方面:

(1)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需条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言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口语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运用能力。这些语言积累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言语积累,调动学生已有的言语学习经验,既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语文学习所必需的。

(2)语文智慧技能。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水平、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符号处理信息或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对言语的正确搭配、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篇章的整体把握等。语文智慧技能是语文学情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

(3)语文认识策略。语文认识策略相当于学生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等,它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决听说读写问题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学习语文,如用联想的办法识记一些汉字的字形,用读一读画一画或读一读想一想的方法阅读文章等。了解学生的语文认识策略,便于教师合理决定教学策略,使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认知策略。

(4)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有动作技能的因素。如有的同学读书能做到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有的同学读书则吐字不清,让人听不明白。有的同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条理清楚;而有的同学说起话来吞吞吐吐、表述不清。这就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动作技能方面的差异。这一要素的学情处于什么状态,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情感的表达以及思想的交流。

篇4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学情分析;有效备课

1 导入新课(略)

2 教学新课

(一)师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师指名学生读题。

(2)师提问:谁能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1:知道长方形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生2: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二)谈话: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易看出,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师引导学生画示意图,并标示数据。

师提问: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生: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已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怎样解?

学生尝试,并指名两人板演。

(学生乙做得正确,而甲生不知怎么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明显是抄他人教案生搬硬套教学(已从《教学设计》一书上找到这一教案)。姑且不论教学效果怎样,单从备课环节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地方,其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认识到右边长方形的长即原长方形的宽,而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转换,根本原因是老师在备课时没备好学生。

现在大部分教师备课备的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去学,怎么去理解掌握知识,怎么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配合学生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和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致使缺失了应有的备课环节--学情分析。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是因材施教吗?

回顾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则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输,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备课时重视对教学纲要的研读,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对教法的选择,对教具的准备,对教学效果的检测等环节。因此,在教学分析时,一味地侧重教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和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上课前的首要环节--备课,就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有效地完成知识构建、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在过去的"为学生"教学备课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让学生"获得新知、张扬个性、思维能力有更大地发展空间而备课。

(1)目标因人立

教学目标可分为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选定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个性特征有异,兴趣点也不尽相似(如有的学生善思,有的学生善于操作等),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所以在教的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立上也要因人而异,这就是"因材"备课。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知差异的同时,做到分层达标,从而逐步实现目标的统一。比如:在备课中,问题可设置不同的层次,基础知识部分问题尽量提问成绩差些的学生,提高部分找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作业设计中也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样以优带差,以优促差,全而发展。

目标的设立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设立不应是为了教师怎样教,而应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师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四是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四项目标的达成。

(2)教法因人异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差异,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教学,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7-9的乘法口诀及求商》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为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也即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基础稍差一点,一节课下来还不甚理解,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使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教学对象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就一定存在,用统一的教学活动模式教学就限制了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差异所在,产生的原因,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设立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设计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达到全面发展共同成长。

(3)学法因人定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备课时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除应依据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要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一次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听吴正宽宪老师的《统计》一课,这堂课上得非常精彩,课堂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课堂活了起来。吴老师开放的课堂诱使学生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老师独具匠心教法令人折服。回来后他也效仿,结果上得不尽人意,他甚至感觉不及自己平时上的平常课。还有些老师浏览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设计觉得好,实行拿来主义,上得也差强人意。他们的问题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们仅做到了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形似而神不似。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不同,违背了教与学的规律,熟不知任何教学"大家"上观摩课都要与学生沟通。上课前与学生交流,首先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法和学法,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记勿生吞活剥。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点,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好的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生硬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一种探究质疑的能力。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分析。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人授予的"渔"也就不同。新课标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只有灵活实践这些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实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立足课标,把握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原则,全面分析的学生的知识差异,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做到教师只是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的主体,主动求知的主体,达到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完美的结合。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服务于学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时时刻刻按照学生的需要组织课堂教学。因此,系统地进行学情分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还能使学生潜在的能量被开发和挖掘出来。我国学者认为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态度。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做好引领工作,辅助学生积极学习。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综合特点,再根据以往学生上课时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支点。此外,教师根据课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对提问的回答情况和参与学习积极性,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通过调动积极性调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把握学生复杂的课堂表现,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除了高效的课前准备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续到课后。

只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并合理地利用学情,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教学的内容、选择出合理的教学手段、正确地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新知、锻炼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彰发.如何做好学情分析[J].贵州教育,2010(16).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27-02

尽管我们一直在进行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但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教师只是从自己着眼,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是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他还解释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学情分析的。

学情分析指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学习进程、效果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把准教学的起点。

原有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的开始,学生已有了集合、函数等相关知识,我们就可以将数列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注重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对数列的概念正确的认识,其性质的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试用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数列。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品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统称为学习品质,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始动、激励、调控作用的角度,可将学习品质划分成勤奋、好胜、沉稳、归因、调适等五大因素群,每个因素群中有一个核心的特征,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等。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所以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谈话、提问、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数学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越来越依赖于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分析与甄别。

有的学生缺少学数学的信心、兴趣和动力,有些学生过于自信,粗心大意,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平时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找到缺失的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你的课堂。发挥榜样作用,如试卷评讲课,我们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一些问题在组内解决,另外,可以让会的同学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又可以检查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细节是否完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落实分层教学。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四、分析课堂效果,反思学生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五、分析课后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回答课前存疑的部分,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那些依然存在困惑的同学就应该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一堂成功的课,除了精彩的课堂之外,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学生的课后反馈,要让他们真正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课后的练习检查反馈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所追求,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曹培英 《学情分析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篇7

一、对学生的“已知”心中有数

这里说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准确了解学生的“已知”就能够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就能有效选择问题情景和教学策略,就能有效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教学。如在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已知”:(1)已经掌握了一些重要元素的化合价,能够判断一些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2)已经知道部分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3)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4)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可分类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5)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也略有所知,能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定义氧化和还原反应。我们只有对学生的“已知”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准确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目标。

二、对学生的“未知”定位准确

“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学生的“未知”是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达到的“未知”水平,它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目标中所包含的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包括:(1)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3)能够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4)能够用双线桥和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用双线桥和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转移电子的个数”,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如只有一种氧化剂和一种还原剂的反应,让学生能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判断出氧化还原反应,能从化合价的升降角度分析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中得到和失去电子的情况。

三、对学生的“怎知”精心设计

“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活动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中,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首先板书CuO+H2=Cu+H2O,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能很快判断CuOCu失去氧原子,发生了还原反应,此时我追问“那么该反应中的H2H2O,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学生很容易答出“氧化反应”。接着我再举几个有得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分析得氧和失氧的情况。当通过练习,学生对从得到氧和失去氧的角度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得很好了,接着引导学生来分析这几个反应中物质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学生惊喜地发现,这些反应中都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只要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范畴就更广了。我们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时,就可以根据“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了。学生要掌握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因为初中已经学过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如何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此时接着再问“那么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化合价的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我的思路向前走,此时问题一出,学生都议论开了,“是什么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呢?”

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了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有关,比如钠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因为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当它失去这个电子后就显+1价。由此学生可以得出答案了“因为有电子的得失,所以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比如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中,钠原子失一个电子,化合价由0+1;氯原子得一个电子,化合价由0-1。此时,我给学生分析了另一个反应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该反应中不存在电子的得失,而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因此说“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篇8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篇9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这样的“情景设计”,我们都为之叫好。然而,我在观摩数学公开课和新课程研讨课中发现,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起不到多大作用,有的纯属是“花架子”,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课堂实例谈谈情境创设的误区。

(1)在《锐角与钝角》(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节课中,多媒体演示游乐园场景,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我发现游乐园里很好玩,有小火车,摩天轮;我发现玩跷跷板的有3个小朋友;我发现小火车一排有2个座位,一共是6排,可以坐12个小朋友……都没有回答到老师预想的答案上去……听课之前,我并不知道上课的内容,坐在下面我也一直在纳闷:教师到底想要到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最后,老师终于按捺不住,问:你能发现这里的角吗?至此,学生才得领悟过来,纷纷又举起了小手。

这样的案例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遇着的,常常为了一个新知识点的教学,教师煞费苦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知识的落脚点,用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上面的例子存在教师如何对情境适度掌控的问题,并不是有了情境就是好,教师的提问就是指挥棒,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那种太开太散的问题应绝对少出现,否则就会产生“高耗能,低效能”负面结果。小学课堂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更何况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前二十分钟,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无端的消耗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情境的创设真正起到调动兴趣,奠定基础,丰富内涵,提高效率的作用。

(2)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这节课中,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昨天到超市去买东西,发现有一种照相机很便宜,一架只要20元,于是就买了3架,请问老师该付多少钱?而后,在教学一位数乘整百数时,她又将每架相机的价钱改成了每架200元,仍然是买3个,问应付多少钱?教学流程看起来似乎很流畅,学生也默契配合,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对知识要点也掌握。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教学案例,一般老师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恰恰在一位新老师上汇报课时被我捕捉到,之所以还是要提起,是因为在这个案例中,不顾生活实际,人为编造甚至于是胡编乱造的教学情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是大量存在的。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要紧紧围绕新知识的获得、理解、掌握、应用之外,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适应,既要有数学味,也要有生活味,两者要有机结合,把其中任何一面无原则地放大,都是不可取;案例中,这个情境有数学味:买3架,即3个20元(200元),可以沟通加法与乘法之间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及算理。但这样的情境有生活原型吗?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人是这样购物的吗(尤其是照相机)?这样为情境而情境,太缺乏真实性了。

(3)在《整十加减整十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这节课中,在进入练习阶段后,教师创设的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情境:四个小朋友站在讲台上,手里分别举了30、50、60、80四个数字,下面的小朋友则每人一张整十数加或减整十数的算式,学生们在《找朋友》的歌声中,一窝蜂冲到讲台上,讲台上顿时你挤我,我挤你,乱成一团。老师扯着嗓子在喊:看看你的朋友找对了没有?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篇10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化学

如今,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化学课堂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因此应运而生―――情境教学。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这一论题展开详细论述和说明,旨在切实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思维源于疑问。”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说:“疑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的确,疑问是学生发现问题的信号,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才会摆脱惯有思维模式的束缚,用一种新颖、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和探究得出问题的结论。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设疑提问,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那么,哪个时机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最为合适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课堂导入环节为最佳时机。因为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初及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如果这个环节我们设计的新颖特别、精彩有趣,就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兴趣,从而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创设出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节内容时,我们不必马上向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的化学概念及知识要点,而是在上课开始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很熟悉铁这种物质吧,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你们知道多少有关于铁的问题呢,比如工业生产中是利用怎样的反应来得到铁的?窗户上的铁栏杆经常要刷油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又比如一些容易变质的食品会采用真空包装或在包装袋里装一小包铁粉,原因又是什么?”听完这些问题,学生纷纷陷入了思考状,“以上几个问题,都涉及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你们想不想学呀?”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想!”这样,我通过采用悬念式课堂导入,既将学生置身于了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突出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的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情境教学原则

在新型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错误教学方法.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化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情境教学模式的创设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启发式教学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以此保证学生的德育.一般来说,情境创设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是科学性,其次是激励性,最后是应用性.这三点原则的遵守能够帮助老师创造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且,后两点能够帮助学生在了解活动目的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在了解温度不同的情况下,钠和氧气能够生成不同的产物,这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确保选择正确的方法,从而获取实验所需要的物质.另外,乙醇和浓硫酸共热的情况下,在140℃时生成物主要为乙醚,170℃主要为乙烯.这两种物质各自的特性也是学生需要自主探究的.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如今,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即多媒体技术在各学科教学舞台上的应用正日趋广泛,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化学教材内容中抽象、复杂的化学概念、定理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选修五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这一单元内容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实物球棍模型的三维空间结构,生动直观、清晰形象的球棍模型立即将学生带领到了有机物的知识领域,同时也因为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强大视觉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以此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情感。比如,在学习选修一中“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这一单元内容时,我们可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每天从食物中摄取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有了这些物质,我们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生长活动。那么,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物质,我们又该吃什么样的食物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呢?本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这样,因为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立即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是由过去发展而来,也由现在向将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加入前沿化学知识,是很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例如,铝镁氢氧化物溶胶吸附脱色性能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铝镁氢氧化物溶胶的脱色效果很好,以1∶3的铝镁溶胶比则有最好的处理效果。其中,诺贝尔化学奖最能说明一个时期的化学前沿,例如2013年的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元素周期表中的新成员加入等。化学前沿知识让学生看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增加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篇11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让大学生模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感受,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公共管理学科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点,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人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重要性;实施

一、引言

近几年,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法,在理论知识和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搭建了一座桥梁,即在模拟过程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融合,是一种以教师提供实践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对案例反应的问题作出判断和结果,模拟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提供一个实践案例,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整个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演示法、教授法等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大学生占主导地位,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从而可以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知识要点。第二,目前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严重缺乏,“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实际模拟性,用真实场景的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实例,真实地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也可以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对突变环境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第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运用公共管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首先,“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程:其一,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是教学中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学习模拟场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也是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在;其二筛选合适的案例。案例的筛选至关重要。就目前“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采集案例的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只能采用国内其他高校教师编写的案例,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性的教学。在筛选案例的时候,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个案例能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实施,能否通过情景模拟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就是要考虑到这个案例在最后是否容易进行评估反馈;其三编制方案。在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现实条件的制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场景,要求模拟的情景接近现实。遵循模拟场景的基本原则,设定好时间、参与人数,角色的设计与分工,以及模拟的目的、预期效果等各个环节。在编制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学习状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也可以互换角色,锻炼学生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其四师生共同参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在情景模拟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案情,分析各个角色的作用,同时也要维护好课堂秩序。教师与学生要注重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时要遵守模拟场景应有的程序。参加案例情景模拟的学生要考虑现实众多因素,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模拟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应该立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在模拟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及时补充一些专业信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待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估反思,对在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

四、结束语

总结“案例+情景模拟”教学通过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来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更容易融入工作中打下基础。

作者:朱辉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黄山市分校

参考文献:

[1]周琼婕.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3(16).

[2]杨彤.案例+模拟教学法在《国有资产管理》教学的应用[J].南方论刊,2009(11):104-105.

[3]彭小兵,符桂清.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基于学生决策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1):100-103.

[4]彭伟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科研,2016(3):00304-00305.

[5]杨秋菊.情景模拟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嘉禾拆迁案为例[J].管理学家,2013(17).

篇12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侧重于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紧凑、教学活动有序。但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高。而情境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还能有效营造出一种热闹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1]。

1.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激情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态度和真情,还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激情,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只有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才能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才能唤起学生探讨的欲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在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2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建立交叉学科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在联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1.3有利于培养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在记忆基础之上的再创造,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维活动的前提,初中数学尤其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努力突破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不仅让数学“活”起来,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人文精神,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措施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时期,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多的概念、公式等,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认知不够、重视不足,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从而使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线”,并说出这些“线”有什么不同之处。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再适当引入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抽象概念,使枯燥的数学性质变得有趣、形象、生动,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2结合具体实践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而数学教学不应脱离现实。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3]。结合具体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具体实践中学习数学,又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数学学习的无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习惯。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初中生普遍贪玩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二次函数·抛物线》内容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童心与童趣,让学生折纸飞机,引导学生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过程,再让学生根据观察体会将纸飞机飞行的路线画出来。教师在点评学生“画”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抛物线的概念及特点,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变得十分形象、生动,而且非常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3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情境创设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的剂,让学生在感受源自教师的尊重中树立学习信心[4]。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方式,优化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和关爱中对数学课程学习充满信心,从而使课堂更加和谐、愉快,学习效率更加理想。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数学教师不能一味单向地传输新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折纸、使用教具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图形旋转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以此形成热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高。

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为高等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在联系生活中重视数学,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与初中生的自身特点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认知等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洁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223.

[2]王凤连.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信息技术,2012,(12):38+34.

篇1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情感教育 教学

在生物课堂上灵活的融入情感教育元素,这会给学生理解很多内容开辟一扇新的窗口,学生对于很多具体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会更深。教师在讲到一些相应内容时要善于从情感教育出发带给学生一些启示,让学生理解与看待问题的思路更加宽阔,对于问题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应有模式。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情感教育要找到相应的教学依托,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慢慢给予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思考与看待问题可以有更为丰富的视角。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课本中相应教学内容中涵盖的情感教育元素,或者是没有及时挖掘与利用这些资源,这让知识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浅层次,学生并没有更深入的理解与领会一些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有所改观,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从多方面、多视角来思考问题,并且要善于发掘教材中隐藏的一些情感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功效。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插图,这些都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所在。在教材中,这些插图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简洁,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材中一些生动的生物史学图,诸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电影镜头,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画时教师可以将此情此景的一些情绪和历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这些生物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并逐渐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教材挖掘与利用的能力,很多课本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渗透的依托,在这样的教学展开中还能够加深大家对于这些内容的领会程度。

二、在教学发散中引入情感教育主体

课本知识和容量毕竟有限,优秀的生物学教师会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灵活的展开教学的发散与延伸,会引入一些和学科以及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外补充资源,辅助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理解掌握。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效的融入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的教学发散过程可以将情感教育作为一个出发点,可以透过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来引导大家更深入的探究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态度来领会相关内容。这不仅是情感教育渗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往往也能够给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提供新的视角。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认真总结教材,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情感因素进行有效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细胞分化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关于克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说明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具体进行生物科技应用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与看待克隆问题时,这既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让学生从这个视角来更深入的探讨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类应当如何理性的利用这些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基于这个教学主题应当让学生有所思考的问题。

三、给情感教育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些情感教育内容在渗透时,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作为依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置身于那种氛围中,领会到课堂探究的相关主题,情感教育的渗透力度才能有所保障。因此,教师在组织与安排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利用教学情境的营造来给情感教育的渗透打下好的根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来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也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来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创设情境是良好教学氛围营造的开端,也会辅助情感教育的功效更好的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教师就可以将生物界中食物链的能量传递等进入一个简单易懂的讲解,并教会学生优胜劣汰的社会道理。这部分内容在知识上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其中涉及的情感教育内容却值得学生有所思考。此外,教师也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实验教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丰富起来,并且透过实验的展开带给学生一些更为深入的对于学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淑丹.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5.

[2] 郭瑞波.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生物教学初探[D]. 河南师范大学,2015.

篇14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90-01

1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不仅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的兴趣点往往集中于与他们有关的生活中和游戏中,而情境教学恰恰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极大地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够很好地将数学学习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性相融合,使知识融于形象而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玩儿中学”。

2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开始于疑问、惊奇。因此,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尤其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比如,笔者在进行“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便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容地将新课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写上了一组数据,2、20、200,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答案。

问题1:这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字大小相等吗?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等。

问题2:你能不能想出个办法来,想办法让这三个数字相等?学生们陷入思考,他们在想,怎么样才能让这三个大小不等的三个数相等?经过自主讨论,他们很快得出了答案,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或者加上厘米、分米、毫米这样的不同单位,就可以使这三个不相等的数字相等。受前面的同学这一答案的启发,马上有同学想到,分别给这三个数字加上元、角、分,也可以使这三个数字相等。

问题3:请分别用一个连等算式表示出来。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2元=20角=200分。

问题4:如果上面的三个式子再变动一下,我们不用三个不同的单位,而是用相同的单位,第一个算式都用米来表示,第二个算式都用分米表示,第三个算式都用元表示,那么算式变成了什么样子?你会写吗?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将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

通过这样的四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使学生随着教师的问题不断地提出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推向了更深层。

像这样通过问题串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应用到很多内容的学习中,再比如:笔者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同样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创设并解答,让学生自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1: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怎么计算的?问题2: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问题3:给你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你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组成什么图形?问题4:通过拼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5: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像这样,通过一个个不断深入而复杂的问题串,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在总结中寻找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他们知道要想学到新知识,就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与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创设生活情境降低知识难度延伸思维跨度

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因为生活情境是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最容易被学生同化的。

比如,对于分数这个概念,小学生初学时比较陌生,不太容易接受。因此,在这一新课教学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比较恰当,而不太适合通过问题情境来进行新课教学。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用了“一盒手指饼”创设了一个非常生活的情境,在这盒手指饼里,先抽出10支请班长分发给10名同学,问:每个同学得几支?再抽出5支请体委随意发给10名同学,问:每个同学得几支?到了这里,同学们分得也很顺利很容易,1支、半支。他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还很开心。接着,笔者提出了问题:体委发的手指饼,同学们得到的够一整支吗?(不够,是半支。)那么,有哪个同学可以到黑板前,画一个图来表示这半支手指饼?学生很快就用线段图表示出了分得的半支手指饼。至此,学生对分数概念的初步认识已经形成。

2.3 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精神世界的需要,给他们创设互动情境,让他们互动的学习中探究发现,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比如,笔者在进行“圆柱的侧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分别向学生出示了两个大小、粗细相差无比的圆柱体,一个是空心一个是实心。

问题1:猜一猜,哪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更大一些?哪个更小一些?

学生们各持己见,有的说实心的更大一些,有的说空心的更大一些。30秒后,笔者再提出问题。

问题2:要想知道你们谁猜得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做?

学生们开始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用纸张卷成筒状,进行操作、尝试、研究。5分钟后,笔者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学生甲:将空心圆柱剪开,然后包在实心圆柱体外面,就能比出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乙:我们将空心圆柱剪开后发现,是一个长方形,我们量出他的长和宽就算出了面积。然后,我们在实心圆柱上画一条垂直的直线,再在桌面上也画一条直线,将这两条线重合,再使圆柱平稳地滚动一周,再在桌面上画上线,得出的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实心圆柱的侧面积,测量长和宽,算出面积大小与前面的空心的进行比较就知道谁大谁小。

学习丙:空心的圆柱剪开,通过测量计算侧面积。实心圆柱的侧面积可以将一张纸包在这个实心的圆柱外面,然后用空心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便可以知道实心圆柱侧面积的大小,之后就可以比较了。

在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办法后,笔者一一给予肯定后继续提出问题。

问题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因为有前面的探索,学生们很快给出答案。

3 结语

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从而从教材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教学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