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课学情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学生的分析贯穿始终,不外乎4个阶段:学期初学情分析、课堂学情分析(课前、课中、课后)、学期末学情分析。
1 学期初学情分析
在学期初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刚接一个新班时,教师通常会了解学生上学期成绩,了解学生操行评语,与相关教师了解班级大体情况,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教材的分析确定学生现在应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4方面展开分析:1)可以依据本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的非智力发展水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分析;2)通过对学生上学期的试卷分析等,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3)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分析学生的集体特点和个人学习特点等;4)通过认真分析课标和教材,确定本学期学生应有的知识与方法、过程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
2 课前学情分析
课前学情分析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生的,就是教师通常所做的学情分析。教学论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准备性、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的。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应达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决定先要复习哪些学过的内容,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等。
3 课中学情分析
课中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不好操作的一个内容,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判断、分析,并及时作出回应,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直接相关。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
3.1 提问分析学情
由于课堂学情分析有明显的即时性,学生带给教师的信息经常在教师还没有办法作出分析处理时便一闪而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有意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主动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3.2 田野表格记录分析学情
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那样积极主动地分析学情之外,对那些一闪即逝,无法或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学生信息该何时进行分析处理呢?质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是一种非常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田野研究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课堂就是的田野,教师就是耕作者,最方便去真实地进行课堂学情记录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教师在课中分析时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了解,从而帮助教师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也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一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作业分析、测验等来实现。课后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但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进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提倡表现性评价的办法,顾名思义,评价的依据是学生身体的动作行为,可以尝试几种做法:作业分析;小测验分析;动手操作及作品评价和分析;访谈式分析;档案袋;评定量表。总之,课后分析要达到的目的是: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发现困难,改进教学。
5 学期末的学情分析
关于学期末的学情分析,就是要根据学生一个学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其中试卷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学情分析的途径,也是教师常做的工作。试卷分析重在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失分较多的题目的失分原因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明白学生学习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今后在学习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学习效果。在试卷分析时,教师只质性地谈自己的感觉和看法是不全面的,一定要有科学的统计,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除了计算优秀率、合格率、正确率、出错率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失分情况进行具体统计分析,找出失分原因。
一、现状
从教学班级来看轻度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困难(2)知识面太窄,有阅读英语故事的习惯,但只局限于表面。
中度的学习困难。表现为:(1)不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阅读障碍。(2)上课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提问时也只是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部分的回答,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3)能够完成作业,但是只限于简单的抄写,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束手无策。(4)基本没有阅读习惯,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学习,尽管我多次强调书虫系列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
严重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英语学习基础差,对于常用的单词经常写错、读错,甚至还有不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单词的。(2)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平时的与老师、同学、家长的交流上。(3)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的情况,结合我几年的初中英语的教学经验,经过不断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对于原因的分析绝不能仅仅是归结在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这一点上,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困难
(1)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我将来也不出国,学英语有什么用?于是必然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
(2)实际应用和语法规则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甚至是出现很多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妨碍交流,我们常常听那些出国游玩的人回来说“next year”及“you every month get how much money”等非常不地道的英语。青少年一旦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不良的影响。
(3)对英语的尊重不够,单词短语或句子被随意篡改。由于没有使用英语的大环境,所以有少数学生在书上标注汉字读英文单词,比如:拜克,沙尼,山克油等大量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的文字。
2.家庭生活的影响导致的英语学习困难
社会原因是很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面对现实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生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毕竟同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有的学生英语成绩优秀,有的却不太理想,而且相差非常悬殊。而同样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几乎就没有这个现象。这里就有家庭原因,我个人认为家庭的作用非常大。
(1)单职工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有部分家长不是每天在麻将桌上玩耍,就是逛商城或忙于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家庭怎么能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呢?学生恐怕连完成书面作业的心理空间都没有,更不要说完成老师留的听读背的作业或者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了,而阅读能力又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2)家长离婚或一方父母早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比例,在生活不稳定以及由于家庭原因所引发的心理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学生无心学习。(3)油田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一部分同学为了到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这些同学大多住在奶奶或姥姥家,远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的日常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3.评价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要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如何,就基本是单纯的看他的分数,因为尽管我们很努力但目前还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代替它,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评价的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包括我们现在采用的分数的方法评价成绩的优劣。其实英语的学习是多角度的,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经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并且依照这个答案对学生的理解和程度做出评价,这本身可能就是不客观的,还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因为答案里没有她们的所思所想。
三、解决办法
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也迫使我们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关于社会的原因导致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我们应该看到可能会有人不够重视英语的学习,但是社会的主流是好的,我们教师自己也要以身做则,要重视自身的教学修养,用自己的对教育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也要不断的用正面的例子去教育引导学生,使她们重视英语的学习。
2.针对家庭的原因导致的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不但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巩固,也是学校学习的基础,所以家长的工作就很重要。而针对我们学校的情况,家长是首先需要接受教育和引导的,这就需要我们任课老师经常和家长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还是选择教学策略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如果说有效的教学需从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那么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应从有效的学情分析开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情分析的内容抽象、笼统、空泛,既不能准确反映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能体现学生情况,学情分析形同虚设。学情分析的手段单一、过程粗疏,基本上采用的是单纯的经验判断的方式,只见评判,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不仅缺乏对学生情况的真正分析,也缺乏对学情与教材内容间的关联性分析。而且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备课环节,使得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处于游离状态,难以转化成教学实施中的促学手段,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出现脱离学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语文教学设计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呢?
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注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学生惯有的思维表达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特定学科学习的期望等,这些内容都可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学情分析结构要素应有别于其他学科,除兼顾其他学科共有的分析要素外,还应关注语文学科特有的分析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心理,语文学科的学情分析要素可包括以下五方面:
(1)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需条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言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口语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运用能力。这些语言积累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言语积累,调动学生已有的言语学习经验,既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语文学习所必需的。
(2)语文智慧技能。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水平、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符号处理信息或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对言语的正确搭配、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篇章的整体把握等。语文智慧技能是语文学情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
(3)语文认识策略。语文认识策略相当于学生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等,它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决听说读写问题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学习语文,如用联想的办法识记一些汉字的字形,用读一读画一画或读一读想一想的方法阅读文章等。了解学生的语文认识策略,便于教师合理决定教学策略,使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认知策略。
(4)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有动作技能的因素。如有的同学读书能做到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有的同学读书则吐字不清,让人听不明白。有的同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条理清楚;而有的同学说起话来吞吞吐吐、表述不清。这就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动作技能方面的差异。这一要素的学情处于什么状态,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情感的表达以及思想的交流。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学情分析;有效备课
1 导入新课(略)
2 教学新课
(一)师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1)师指名学生读题。
(2)师提问:谁能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1:知道长方形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生2: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二)谈话: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易看出,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师引导学生画示意图,并标示数据。
师提问: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生: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已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怎样解?
学生尝试,并指名两人板演。
(学生乙做得正确,而甲生不知怎么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明显是抄他人教案生搬硬套教学(已从《教学设计》一书上找到这一教案)。姑且不论教学效果怎样,单从备课环节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地方,其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认识到右边长方形的长即原长方形的宽,而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转换,根本原因是老师在备课时没备好学生。
现在大部分教师备课备的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去学,怎么去理解掌握知识,怎么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配合学生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和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致使缺失了应有的备课环节--学情分析。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是因材施教吗?
回顾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则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输,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备课时重视对教学纲要的研读,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对教法的选择,对教具的准备,对教学效果的检测等环节。因此,在教学分析时,一味地侧重教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和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上课前的首要环节--备课,就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有效地完成知识构建、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在过去的"为学生"教学备课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让学生"获得新知、张扬个性、思维能力有更大地发展空间而备课。
(1)目标因人立
教学目标可分为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选定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个性特征有异,兴趣点也不尽相似(如有的学生善思,有的学生善于操作等),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所以在教的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立上也要因人而异,这就是"因材"备课。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知差异的同时,做到分层达标,从而逐步实现目标的统一。比如:在备课中,问题可设置不同的层次,基础知识部分问题尽量提问成绩差些的学生,提高部分找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作业设计中也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样以优带差,以优促差,全而发展。
目标的设立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设立不应是为了教师怎样教,而应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师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四是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四项目标的达成。
(2)教法因人异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差异,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教学,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7-9的乘法口诀及求商》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为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也即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基础稍差一点,一节课下来还不甚理解,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使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教学对象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就一定存在,用统一的教学活动模式教学就限制了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差异所在,产生的原因,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设立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设计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达到全面发展共同成长。
(3)学法因人定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备课时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除应依据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要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一次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听吴正宽宪老师的《统计》一课,这堂课上得非常精彩,课堂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课堂活了起来。吴老师开放的课堂诱使学生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老师独具匠心教法令人折服。回来后他也效仿,结果上得不尽人意,他甚至感觉不及自己平时上的平常课。还有些老师浏览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设计觉得好,实行拿来主义,上得也差强人意。他们的问题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们仅做到了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形似而神不似。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不同,违背了教与学的规律,熟不知任何教学"大家"上观摩课都要与学生沟通。上课前与学生交流,首先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法和学法,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记勿生吞活剥。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点,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好的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生硬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一种探究质疑的能力。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分析。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人授予的"渔"也就不同。新课标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只有灵活实践这些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实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立足课标,把握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原则,全面分析的学生的知识差异,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做到教师只是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的主体,主动求知的主体,达到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服务于学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时时刻刻按照学生的需要组织课堂教学。因此,系统地进行学情分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还能使学生潜在的能量被开发和挖掘出来。我国学者认为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态度。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做好引领工作,辅助学生积极学习。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综合特点,再根据以往学生上课时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支点。此外,教师根据课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对提问的回答情况和参与学习积极性,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通过调动积极性调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把握学生复杂的课堂表现,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除了高效的课前准备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续到课后。
只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并合理地利用学情,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教学的内容、选择出合理的教学手段、正确地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新知、锻炼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彰发.如何做好学情分析[J].贵州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