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旱灾防治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基本情况
1.1 地理气候与水文
漳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辖八县一市二区,全市陆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1公里,总耕地面积258.2万亩,总人口454万多人。是闽南“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成了本市气候的最大特点。年平均气温21°C,年日照总数2000-2300小时,全年无霜期330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000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00―1440毫米,陆地蒸发量650―700毫米。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集中,降水量的70%--8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当中的几场洪水,因此年际丰枯变化较大,容易形成非涝即旱的局面。
1.2 旱情及旱灾损失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我市旱灾频繁。根据1991―2003年资料统计,旱灾基本连年发生,13年间出现3次春旱、3次夏旱、3次秋旱以及2次严重的秋冬春连旱,连旱时间长达8个月以上。以2001至2002年初夏连续232天干旱为建国以来发生在我市的最严重的旱灾,累计雨量只有68.9-278.8毫米,仅占常年同期的2-3成;秋冬春连续3季气温明显偏高,日照偏多3成以上,蒸发量大;最旱时全市水库蓄水仅为1.09亿立米,只有总蓄水的十分之一, 有285座小型水库干涸;主要河流接近断流,地下水位急剧下降,6600多口老井出水不足,达到“特旱”标准。据统计,2002年全市有204.3千公顷农作物受旱,占实际播种面积的45%,其中成灾108.3千公顷,因旱少种17千公顷,造成粮食损失8.92万吨,经济作物损失14.37亿元,;林业受灾面积34.9千公顷、损失1.6亿元,水产37.3千公顷,损失4.5亿元;最旱时出现了42.56万人和7.6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此次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达27.61亿元。2003年同样又遇到了全省自1939年以来最干旱的年份,全市作物受旱面积123.3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2.7千公顷,水果75.3千公顷、茶叶4千公顷、蔬菜11.3千公顷,损失粮食2.355万吨,水产养殖受灾面积6.8千公顷、减少产量1775吨,出现1.76万人饮水困难。
2 抗旱现状
在旱情出现时,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一是千方百计广辟水源、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做到了科学用水、科学用电,如对现有电力实行错时避峰、合理限电;把现有水源用在保人畜饮水安全、保生活生产重点、保社会安定稳定,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二是科学抗旱,大力推广抗旱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技术设备,如农业上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喷施“旱地龙”抗旱剂等。三是抓住有利天气时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四是利用现有的水利灌溉水源和设施,充分发挥工程的抗旱能力。2002年抗旱期间,通过峰头水库、杜塘水库调水向云霄、东山城关及水库沿江乡镇供水,保证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2003年,杜塘水库又向东山红旗水库供水220万方,在东山红旗水库可用水仅33.4万方,只能维持县供水公司不到20天用水的情况下,第一次实现从峰头水库直接调水入红旗水库,保证东山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五是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抗旱应急工程建设。主要措施是因地制宜进行打井配套和大力发展山地水利。
3 抗旱反思
我市抗旱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也充分暴露了存在的问题。如缺少水资源配置方案;抗旱服务队伍不健全,抗旱信息网络不畅通;特别是水利工程滞后,主要表现在:
3.1 蓄水工程不足,大中型水库偏少。全市水资源总量114亿立方米,加客水则为178亿立方米,人均3920立方米,亩均6893立方米,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通过蓄水工程调节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全市现有水库486座,总库容10.5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2座,库容3.35亿立方米;中型16座,库容1.49亿立方米;小型486座,库容5.72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来水量的5.9%,调蓄能力十分脆弱。
3.2 引水工程老化失修,节水灌溉能力低。全市现有大小引水工程2811处,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6处,千至万亩灌区117处,这些灌区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普遍存在老化失修现象,水的利用系数极低,部分已丧失通水能力。
3.3 山地水利发展滞后,小山塘蓄水池甚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上山开发急剧增加,据统计,全市现有山区各类经济作物271万亩,易受旱茶果等经济作物90万亩,有水利设施的仅20万亩,绝大部分属于山坡地上的“望天田”。
4 对策措施
4.1 非工程措施
4.1.1 健全法制,实现依法抗旱。制定《抗旱条例》等相关的防旱抗旱法规,编制可操作性强的《抗旱工作预案》。制定科学、合理、标准、统一的旱灾评价方法,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信息。
4.1.2 完善抗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在沿海主要旱片建立土壤墒情及地下自动监测站,提高旱情监测预报水平和预警机制。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市、县、乡三级抗旱服务队伍,进一步规范抗旱的调度和指挥,使漳州市的抗旱指挥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合理化。
4.1.3 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做好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强化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生态用水,改革水价等手段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工程措施
4.2.1 加快蓄水工程建设。蓄水工程是调蓄水资源最有效的措施,针对旱情所显露的实际情况及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水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年季调节性能的大中型水库,进行“以丰补枯”,在充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的同时,不足部分可就近跨流域调水。根据我市水资源分布以及地理条件,全市规划可新建大中型水库15座,总库容5.0亿立方米。按照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近期应优先解决区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设,主要蓄水工程项目有:①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1700万立方米,可满足本县用水需求,还可以跨流域向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和厦门市等地供水。②漳浦朝阳水库工程(总库容2320万立方米)和土塔水库工程(总库容3265万立方米),可以增加漳浦供水能力18万吨/日,可增加漳浦城区供水及解决赤湖、佛昙两乡镇供水问题,缓解漳浦古雷经济开发区调水压力。③南靖象溪一级水库工程,总库容1068万立方米,可以增加南靖城区供水能力4万吨/日。④诏安哈溪水库工程,总库容1068万立方米。可以增加5万吨/日的供水能力,缓解闽粤经济开发区需求。
4.2.2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充分利用原有的灌溉设施,节约水资源,确保农业灌溉的实际措施。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58万亩,水利设施有效灌溉面积220万亩,重新规划万亩以上灌区工程有42处,节水灌溉面积达170万亩,今后重点应加大对42处骨干灌区工程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
4.2.3 大力引导发展山地水利蓄水池。大力推广实施山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有效解决山地茶果园的灌溉问题。要对山地水利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补助,技术上指导,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修建蓄水池的积极性。根据本地实际,山地水利工程措施可以采用:①建蓄水池,开集流沟,主要用于集蓄雨水;②建小山塘,主要利用山坑水流蓄水;③机械抽水,主要利用附近水源抽水灌溉。
参考文献
[1] 漳州市重大蓄水供水和跨区域调水工程规划[B]. 2005.3
关键词 300MW锅炉;再热热段;裂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156-02
郑州裕中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密电厂2×300MW机组所配套的锅炉是上海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025t/h自然循环汽包锅炉,锅炉型号为SG1025/17.5-M888型,单炉膛∏型布置,炉膛由四侧水冷壁组成,水冷壁为膜式全焊接结构,前后侧水冷壁采用双拱形布置,炉膛截面11.89m×12.8m,呈近似正方形,锅筒中心标高64.5m,炉顶管中心线标高60m,炉顶大板梁标高72m,采用四角切圆燃烧,热风送粉,中储式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露天布置,全钢架悬吊结构,平衡通风,固态机械排渣方式。#1机组于2006年12月份投产,#2机组于2007年4月份投产。
主蒸汽管道从锅炉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为Φ610×90mm,材质A335P91,经大小头变径为Φ450×41mm,材质A335P91。在距离第一个弯头垂直焊口约1 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42×5.5mm,材质12Cr1MoVG)。
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两路从锅炉高温再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均为Φ557.6×24.8mm,材质A335P22,经三通汇合后,管径变为Φ747.5×34mm,材质A335P22。三通出口焊口至第一个弯头焊口之间水平段管子长度为2450mm,在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母材及放空气管道角焊缝出现大量裂纹的位置,就发生在长度为2 450mm,且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1 000mm范围内的水平段管子上(见图1)。
图1
1 事件经过
2010年初,新密电厂#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现象,泄漏量很小,属于轻微飘汽,经研究后决定继续观察、监护运行。当时机组正常运行,并无检修作业和操作工作,排除人为干扰造成漏汽,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是放空气管与管座根部对接焊缝出现裂纹或由原始焊接缺陷造成的。
2 查出问题
图2 #1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放射状裂纹形貌
图3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及筒体内壁裂纹形貌
图4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裂纹形貌
2010年上半年,新密电厂利用#1机组调停检修和#2机组大修机会,委托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对#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角焊缝处漏汽原因进行分析,在查清泄漏原因的基础上,对#1、2锅炉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及母管进行了全面探伤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1)#1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2)#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周围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即内外贯穿)。这也是#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的主要原因(图2);3)#2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4)#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图3);5)#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探伤:磁粉探伤检查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发现焊缝下沿熔合线裂纹类缺陷磁痕,长约80mm(见图4)。
经磁粉探伤检查,认定#1、2锅炉主蒸汽管筒体(管径Φ450×41mm,材质A335P91)及放空气管焊缝超声波检验均未发现可记录缺陷。
#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周围: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
#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
3 原因分析
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有较长的垂直管段和水平段,且外部保温效果较差,在机组停机时,由于管子内外温差较大,这样两者之间就形成强烈的热交换,使放空气管内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较远的蒸汽冷凝,且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越远,蒸汽冷凝越快。当冷凝水量达到一定量时,就会顺着放空气管回流到再热热段管道内壁上,而此时再热热段管道内壁温度较高,于是在放空气管口再热管道的内壁就会产生较高的热应力。在此交变热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造成母管及放空气管管座产生大量的热疲劳裂纹。
4 采取措施
1)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应从各种工艺和结构上合理优化,从而预防和减少金属部件损伤和失效;2)对发现有裂纹的#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进行更换,为安全起见,裂纹管段两端各加长500mm母管进行更换。
(1)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对接焊接坡口如图5所示;热段管道和放空气管座焊接坡口如图6所示;(2)坡口加工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热段管道对接前对现场管道坡口处进行磁粉探伤检查,确保无裂纹缺陷。预热前在坡口内设置定位块,定位块三个位置点固,点固块要求等距离布置在坡口圆周内侧,待预热结束并开始电焊焊接时,除去“定位块”,且除去“定位块”时,不得损伤母材,并将其残留焊疤清除干净,确认该处无裂纹等缺陷后,方可继续施焊;(3)由于P22钢材的淬透性和淬硬性都很大,焊接过程中在焊缝及热影响区易产生脆硬的马氏体组织,在焊缝内部形成较大的内应力,为此应做好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措施;
(4)焊材选取见下表
(5)焊接工艺:热段管道对接焊口、热段管道与放空气管角焊缝采用氩弧焊打底电焊填充及盖面的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采用全氩弧焊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对接不用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其余焊接采用焊前预热200℃~300℃,焊后进行720℃~750℃恒温1.5小时的焊后热处理工艺;
(6)为了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宜采用两人对称焊接。水平固定管焊至平焊位置,不得两人同时在一处收弧,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局部过热。
图5
图6
3)对#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进行改造,将放空气管垂直段加长200mm,使放空气管水平段“前高后低”,留足疏水坡度,防止凝结水回流到再热蒸汽管道;4)对放空气管做好保温,尽量不使放空气管内蒸汽过早、过快冷凝;5)在放空气管出口200mm处加装隔离门进行隔离,该阀门运行过程中处于常开状态,在机组停机时关闭,机组开启正常后打开该阀门通汽。
5 结论
建议其他同容量同参数,使用相同材质的发电企业,加强对300mW机组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材质12Cr1MoVG)的关注,利用机组停检机会,对上述材料及部位进行检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发电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DL/T 868-2004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2]杨富,章应霖,任永宁.新型耐热钢焊接[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姜求志,王金瑞.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
[4]钱昌黔.耐热钢焊接[M].水利电力出版社.
[5]DL/T 5210.7-20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7部分:焊接.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关键词:水旱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4]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关键词: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危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human development. Coordinating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keep with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Water and soil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living things thrive, basic resour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sectors profession,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world, promoting the natural ecosystem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the soil erosion in China, and the soil erosion hazards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Keywords: soil ero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hazard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一、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
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而且强度大、侵蚀重,再加上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一80%,且多暴雨。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是我国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被,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
(二)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而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这些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钾。
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淤地坝。
四、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一)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强化造林治理。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灾害也不断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结合导致了当代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危害性增强的现象,从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于是进一步进行探究,对城市灾害加以分析,从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维护城市建设的秩序[1]。
二.城市灾害
(一)城市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常常表现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现裂缝、泥石流等等现象。主要是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结合,常常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问题,危及到人类的自身安全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质灾害出现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这是人们比较常见的灾害,需进一步探讨。泥石流通常发生地带处于山区小流域,其形态是固液混合流体,是泥沙与泥石的参合,主要还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块。泥石流一旦产生,就会从山涧中溅出峡谷外面,可以看到浓烟腾空,泥石翻滚,整个山都震动起来的情况,爆发后就堆积在山口。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和岩石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下滑的现象。往往在滑动边沿处出现一些崩碎的石头在翻滚着,其滑动方向一般是从高处往下滑,分整体与部分下滑。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岩土体一瞬间的自由落体运动,往往会出现汹涌翻滚,瞬间爆发撞击堆满了山脚,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种堆积物了。
2.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经济上的损失[2]。发生泥石流的灾害,其中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冲击力非常强,范围广,突发性高等等,导致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伤害以及财产经济上的损失。对于滑坡,往往出现在一些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上,受地质和人为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发生崩塌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与海啸,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修筑水库与开挖坡脚等等,都会造成重大的破坏[3]。
(二)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主要有几个特点:(1)发生频率高。据统计,1950―1990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为26.83%,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4.02%。之后发生干旱的情况越来越多。(2)分布面积广。曾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已经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国。(3)危害性大。全国除了西部地区之外的区域,由于干旱对我国城乡饮用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失,危害性极大。出现干旱缺水,工业布局不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为保生活用水,有少数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与半停产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企业的经营活动。江河来水不断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缺少了水的源头,更加导致干旱。而且过度开采地下水,都会使生态与环境恶化,造成生态不平衡。
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我国江河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河流密度大,对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可想而知。根据相关部门的近十年的统计,其中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在粮食上平均每年损失250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500亿元。在过去的长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涝灾害损失达3000亿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长期的天气原因,造成持续的降水,产生了更加强度的暴雨甚至更强的大暴雨,这是这次洪涝灾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灾害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严重破坏了施工的设备和仪器,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施工进度和企业的经营状态,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为高处坠落、施工塌台、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害等“五大伤害”类型,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这些灾害时不时都有可能产生,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不定期的“杀伤力”。
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灾害的防治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各种重点工程,旅游景区以及交通运输等等。其中对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制止水的渗入,其中在设计和施工上面要安装一个排水设备[5]。对于滑坡与崩塌灾害应当设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强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现裂缝导致坍塌。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泥石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于地址灾害的防治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质灾害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行列中去,重视防治城市灾害。并且贯彻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加强防与治的综合管理方针。由于地质灾害的起步比较晚,常常出现拟定的一些不适应的制度与规范,这些需要不断从时间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进行城市灾害的防治工作[6]。
2.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1)公众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国对于气象的服务通常是利用电视与广播以及通讯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深受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好评。每晚的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建立了详询气象的电话服务如打“121”,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
(2)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加强人民的需求,展开了气象服务领域,已经向工商业和农业,以及交通建设与体育项目等等一百多个行业展开,服务面已经广泛蔓延全国,从而更加满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贯彻我国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着实规范建筑市场。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其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并且联系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倡导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地完善。
(2)人员方面:在人员管理上,需要对施工人员与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新职员或者刚上任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要培养一支强大的队伍,定期培训一些领导和操作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人员培训上,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才可上岗。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灾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灾害的频繁发生,希望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灾害的防治[8]。当然,城市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按照城市规划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多加努力,实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识,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灾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丁建伟.城市减灾与城市规划[J].灾害学,1993,8(3):90-94.
[2] 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国.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若干对策和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J].灾害学,2006,第21章.
[6] 皇甫明张京祥陆枭麟.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及其防治[J].国际城
关键词:马家柚;冻害分析;农业气象建议
1 2013年天气气候概况
2013年入秋以来,广丰县遭遇较严重的干旱,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灌溉无法及时跟上,普遍受到旱灾影响。2013年冬季极端气温基本正常,最低气温-5℃左右,持续时间2天。其中12月下旬平均气温偏低4.2℃,属异常偏低;12月平均气温偏低1.2℃,月降水量增加95%,月日照时数稍偏多(偏多12.6小时)。2014年1月下旬平均气温偏高3.6℃,属异常偏高;1月平均气温偏高1.7℃,月降水量减少75%,月日照时数明显偏多(偏多82% )。一个特殊的情况是昼夜温差极大,出现频繁。12月到1月间日温差大于20℃以上的天数达6天。查阅往年气象资料,昼夜温差如此大的气象记录非常少,持续时间也较短。
2 马家柚冻害情况调查表
3 冻害类型
气象资料显示,冬季未发生降雪和冰冻现象,此次冻害发生主因是低温霜冻。低温霜冻特点:冷空气易集聚的低洼地、两山相夹、坡地下段容易发生冻害。
4 冻害原因分析
4.1 降水异常
2013年降水量偏少,影响到柚树生长和越冬。查阅气象资料,7~10月份历史同期的降水量是383.5mm,而2013年当年降水量是101.2mm,只有历史同期水平的30%左右。7~10月属于夏秋梢生长期,新梢发育老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分,缺水导致柚树根系无法及时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只能转移储备于植物体内的养分用于新梢发育老熟,引起新梢发育老熟延缓,树体老叶普遍黄化,树体营养储备减少,导致树体营养缺乏,抗寒能力减弱。11~12月份,降水多于历史同期量,但由于此时气温下降,根系活动变弱,不能促进树体恢复。
4.2 昼夜温差异常
2013年11月份平均气温14.3℃,较历史同期气温13.4℃偏高0.9℃,加上雨水较多,此时柚树普遍抽生晚秋梢。2013年12月份月均气温6.7℃,较历史同期气温7.9℃偏低1.2℃,极端最低气温达-5.1℃,柚树需迅速进入冬季休眠期。同时,整个冬季气温表现为昼夜波动极大,出现频繁,最大温差达到22℃。气温的极端变化,影响了树体调整状态进入冬季休眠,造成树体抗寒能力降低。
4.3 地形、地势的差异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冻害主要发生在水田、山垄地等地势低洼的地方,而山地、水库周边等发生较轻,甚至没有受到冻害影响。山地往往冷空气容易消散,而水库的水汽蒸发抬升会与冷空气对冲,形成不了霜冻发生的条件,而水田、山垄地等地形有利于冷空气聚集,滞留,形成了今年独特的“霜打低地”现象。此外,位于风口的基地受冻较有防风林的基地受冻重。
4.4 管理措施不到位
一是促梢肥施晚了。为了促进苗木生长,有些基地为了促进晚夏梢老熟,8月后还在施用速效肥,造成10~11月晚秋梢抽得厉害,又没有及时抹去晚秋梢,消耗大量树体营养。二是柚树负载过量。排山有些基地,为了2014年有较高的产量,没有进行疏花疏果,树体产量提高了,但树体自身负担加重,又没有及时跟进肥水,造成树体抗冻能力下降。三是基肥施用晚。部分基地采果较晚,冬季施用基肥施肥多采用在采果结束后进行,此时地温低,断根伤口难愈合。四是修剪时间不对。部分基地采用冬闲时间进行修剪、拉枝等树形管理,此时气温低,树液流动慢,伤口难愈合。
4.5 冻害防范意识不足
技术人员冻害防治的方法少,经验不足。冬季冻害信息及不时,接收传达滞后,同时在收到冻害可能发生的信息后,果农也没给予充分的重视,未进行相应的防冻管理。
5 冻害防治建议
5.1 重视冻害信息
建立气象和农业冬季冻害联席研判机制,分析冻害可能发生的重要时段,及时冻害预警预报,实时调查冻害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冻害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冻害损失。
5.2 调整秋冬果树管理
8月以后停止使用催梢肥,合理确定单株挂果量,同时将基肥提前到10月底施用。推行春季修剪、拉枝等树形管理。
5.3 慎重选择建园地址
在山地或者坡地建园,园内要有充足的水源。平地建园需抬高,一是要挖深排水沟,二是抬高定植,使冷空气顺排往低处流走。
5.4 旱季及时浇水
--业务工作;
1,农业新技术推广2.病虫害的防治
今年草地螟在度大发生,我在第一时间就制定的防治草地螟的技术方案,并及时下发到各个村。同时安排每个村里要有一名监督员,每天的下午4点以前向我汇报虫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治。把草地螟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
在此项工作中我积极的为领导当好参谋并详细的把草地螟发生的代数,越冬的场所,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向领导做以汇报,为领导的指挥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发防虫药品我及时领会下发到各个村屯。并做到跟踪问效。
3,绿色食品工作
今年我负责绿色食品的宣传工作,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走访各个农经市场不让卖假药,假种,假肥。虽然我们不是执法部门但是我深入到各个商家,不厌其烦的向他们讲解绿色食品的好处,和发展前景。龙江镇内50多家商店我基本全部走偏,通过我的讲解他们明白了绿色食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健康问题,同时也向他们讲解了辨别真伪的能力。积极的给他们做农业医生,从正规的厂家进货,不销售假药,假种和假肥。并和他们签订的合同,让他们向农民承诺供应优质的农业生产物质。
4,统计报表
在业务工作中我负责统计报表,春天的大田播种进度,及病虫害的防治情况,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呈报,《旱灾,水灾,雹灾,和虫灾》与农业中心保持很好的联系,做到不同时期的报表准确,及时,不漏报。
----中心工作
1,鲜光村的现场《水稻的新基质的育苗措施》
2,草地螟防治的技术方案
3,甜菜生产的技术方案
4,龙江镇农业技术推广标志性示范工程试验示范总结
5,国家检查在龙东村安排现场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监测系统;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270—03
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发展绿色事业的核心。森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绿化环境。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了害虫的威胁,珍贵树种的大面积死亡以及森林害虫的进一步蔓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严重关切。森林害虫严重威胁了森林健康,破坏了环境的多样性,打破了生态平衡[1—3],毁灭了相关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并对我国的森林事业建设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尤为严重,因此,建设南方森林虫害的防治体系迫在眉睫。森林虫害的防治建设历来是国家农林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森林虫害的防治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的建设,绿色资源的维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森林虫害防治的投入,森林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森林害虫并未完全被消除,为了防止森林害虫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威胁,应加大对森林害虫发生原因、规律的研究与治理。
1 森林虫害发生的原因和现状
1.1 森林虫害发生的原因
森林害虫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的特点,一般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就算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剩余的个体也会繁殖、传播。
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越来越广泛。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潜带的日益频繁,害虫的种类也可能不断增多。
害虫的侵袭或寄生可使林木在形态、组织或生理形态上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导致林木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死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1.2 森林虫害发生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虫害发生面积从20世纪50~90年代上升速度平均为每年25%,每年因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每年森林虫害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制约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6]。
2 南方森林的主要害虫及防治策略
调查发现,我国南方的森林害虫种类繁多,且依据南方水土、气候等自身特点,森林害虫的生长与发展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森林害虫包括马尾松毛虫、光肩垦天牛、松梢螟等。
2.1 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大量分布于安徽省内的绿色植被中,经马尾松毛虫侵染的森林植被多数枯死。我国受到马尾松毛虫危害的森林植被面积多达45万hm2,经济损失高达890万元,且多数分布于南方各省。
2.2 光肩垦天牛
光肩垦天牛是森林病虫害体系中最难防治的病虫害之一,其属于蛀干虫害,主要分布于我国淮北平原一带以及淮河南岸。光肩垦天牛主要以啃食树叶和树枝为生,造成我国阜阳、涡阳一带的青杨、加杨等森林植被的大量损失。
2.3 松梢螟
松梢螟在不同季节啃食森林植被的类型也不同,每年的过冬季节中,松梢螟主要啃食绿色植被新梢,5月初时啃食树梢枝头的嫩皮,造成白色松脂的外流,液体呈黄褐色。6月幼虫主要沿树梢向下腐蚀。治愈松梢螟的主要办法在于冬春季节时将枯梢和新梢剪断,去除松梢螟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5~6月份时对患处及时喷洒农药。
2.4 森林虫害的防治策略
1)森林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支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森林虫害防治,做好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3)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普及森林虫害防治检疫科学知识,农林院校加快培养森林虫害防治检疫的专业人才,对从事森林管理的技术人员开展虫害防治的职业技术培训。
3 森林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措施。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害虫的发生发展动态,并结合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地预测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
3.2 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的环节
树种的选择上要适地适树,造林方式要尽量营造混交林,实行科学管理,为预防害虫的发生打下基础。
3.3 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为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 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构建
健康的森林体系离不开完善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重点在于对森林体系的监测,记录害虫产生的过程、生长环境、发展特点、危害程度以及治理措施,但是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只能从表面上防御森林害虫的发生,无法从根本上快速、有效、安全地治理森林害虫。
4.1 合理的防治策略
4.1.1 防治策略的制定 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策略不仅仅限于从正面稳定良好的健康森林体系,还可从限制定量保护森林害虫的数量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充分提高绿色植被的自我平衡能力。在使用化学药剂消灭森林害虫时,应首先考虑化学药剂是否对环境和绿色植被造成损害,其次考虑用药成本与安全性,同时应注意保护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的森林害虫的种类与数量。治理森林害虫时,应注意选择用药时机,切忌在森林害虫衰退时使用化学药剂。
4.1.2 防治措施的标准 应依据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制定不同的防治标准,虫口密度是防治的根本指标,但具体标准应结合当时的植被情况。当30%的树叶遭受破坏时便达到了重点防治的标准,应着手以安全、有效的原则进行重点防治。
4.2 育林技术防治措施
4.2.1 抗性技术育林 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将不同森林植被按相关比例穿插种植,相互制约,大面积培育阔叶森林植被,禁止滥砍乱伐,丰富植被种类,提高森林植被的抗性,对已发生虫害威胁地区进行全方位持久性隔离。
4.2.2 改造次林 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森林植被生长环境较差的地区进行林相改造,对于土质较差,自然环境较差(旱灾、涝灾、火灾、霜冻频发地等)、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人为侵袭活动较严重的地区(包括开矿、放牧、滥砍乱伐、侵占用地、非法改造林地、管理不当等)进行林相改造,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以及树种的特殊性进行选择性种植,选择乡土阔叶林,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4.2.3 因地制宜造林 积极以小斑单位培育低效林,依据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选择适合的森林植被。对于地块破碎的地区,采取人工林与自然林交错种植的方法,种植优良乡土树种,形成“效应岛”,同时,注意林缝的控制,在空余的林缝周围补植优良小型植被,丰富植被多样性,完善生态系统。
4.3 无公害防治措施
无公害防控措施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人类。传统的森林植被防治措施大量使用浓度较高的化学药剂,造成土壤与河流的大面积污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提出无公害防治措施的概念,倡导人类在治理森林虫害时使用低毒、低剂量的化学农药,以保障人类的健康。森林植被的生长与自然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应积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制定法律法规禁止捕杀鸟类并合理保护森林害虫的天敌。在对森林害虫进行安全用药时,应注意化学农药的低毒使用,注意无公害杀虫剂的安全配药、浓度配置,同时,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时机,禁止在森林虫害发生后期用药。
4.4 监测系统的标准
监测系统是森林虫害防治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有效的监测系统能够及时预报虫害发生时期和防御森林害虫蔓延,保护森林安全。在监测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森林害虫发生的特点、危害程度、受害植被种类、不同防治措施的用药效果,并进行全面评价。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控也是监控系统的一大主要内容,及时测定植被的多样性与森林害虫的多样性有助于建立模拟模型,制定安全、有效、完整的森林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害虫对森林健康有着两重作用,合理地利用森林害虫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众多森林资源专家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的思想,倡导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治理,强调森林系统自身的调节。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侧重于监测系统的完善,现阶段的森林害虫防治系统侧重于遗传基因的控制,大大提高了防治的效果。生态系统控制原理作为最先进的理念引入森林虫害防治系统并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原理强调在平衡的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协调发展,在确定的能量关系值范围内上下波动,各种物种各取所需,达到能量的最大化,从而达到最根本的防治虫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熊文愈.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3):4—15.
[2] 沈光普.森林生态与虫害防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1(1):52—54.
[3] 顾茂彬.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4):164—168.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关键词:山坡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资源整合;水土流失防治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7-0118-02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防治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项目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投入资金不足,生产经营较为粗放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土资源边治理边破坏边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局部区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加强项目区的水土保持防治,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坡面、沟道水土保持防护工程建设,增强丘陵山地蓄水保土保肥能力,提高项目区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此,笔者结合同安区凤南农场东岭果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开展,对山坡地开发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本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根据水利部水保[2004]23号文《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精神,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同安区凤南农场位于同安区的西部,总面积为378.48km2,其中土地总面积为2.48km2,根据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显示;凤南农场水土流失面积为292.35公顷,占与土地总面积的11.80%,其中轻度流失为196.62公顷,占流失面积的67.26%,中度流失62.67公顷,占流失面积的21.44%,强度流失20.32公顷,占流失面积的6.95%;其中果园地流失面积138.73公顷,占流失面积的47.45%,林地流失153.62公顷,占流失面积的52.55%。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当地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主要的危害有:(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生态环境失调,自然灾害频繁威胁项目区群众的生活;(2)导致表土大量流失,土层变薄,地力衰退,农业生产成本增加;(3)渠道、水库淤塞、危害水利农田、加剧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一场暴雨,泥沙碎石俱下,水库淤积,渠道淤塞,使水利设施难以发挥正常效益,甚至报废;(4)危害交通:破坏交通道路,影响了交通安全;(5)制约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困难:项目区群众、集体的经济困难,群众收入低于全区的平均收入水平。由此可见,对本项目区水土流失的整治工作已经到了亟不可待的阶段了。
根据凤南农场东岭果场项目区地形地貌与植被状况,以及项目区水土流失的成因、特点、分布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结合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的各项综合措施体系;拟定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1)实施封禁治理面积120公顷;(2)高标准水平梯田改造面积14.15公顷;(3)果园道路修建1824m,宽4.5m;(4)塌方边坡防护3处。
二、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由于本项目在开发建设期间,对地表的破坏是渐进的,因此,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质、土壤条件,按水土保持的有关规范和技术规程,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同时加强临时防护、施工时序安排及管理措施等,有效布设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整治合理。主要改善原有的开发和耕作方式,将原果园坡耕地改造为高标准水平梯田;并拓宽和合理规划修善园内道路,便于施工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完善园内排水系统,修建截排水沟及沉沙池,集中蓄排径流,减轻暴雨和径流的冲刷,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具体措施如下:
(一)封禁治理
根据项目区的具体地理条件及实际需要,在项目区的上游规划封育区封山育林育草120公顷,主要在项目区内水库上游的林地,以水库上游果园地外沿到防火林带为界的林地,禁期三年,并在封育区周界如山口、沟口、主要交通路口等处设置永久性坚固告知标志牌。由水土保持部门与当地镇委及项目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合同,规定在封内严禁修枝间伐、畜牧、割草铲草皮等生产活动。并做好护林防火工作,违者按《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查处;具体措施如下:在封育区成立护林队,设专职管护员,专人管护,并制定严格的封育管护制度,奖罚分明,严禁一切不利于植被自然修复的人为活动,严禁牲畜进入封育区,更不能放牧;结合封禁,进行抚育管理,春秋两季在残林、蔬林中进行育苗补植,平茬复壮,修枝蔬伐,择优选育,促进林木生长,加快植被修复;同时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情况,对封育区进行病虫害防治。
(二)坡改梯工程
修筑水平梯田,改造坡耕地成等高耕作的高标准水平梯田,项目区坡地开发坡耕地果园面积14.15公顷,坡面坡度在8°~30°之间,设计改造坡耕地成水平梯田,同时前筑埂,挖后沟拦蓄地表水;前埂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5m,顶宽0.3m,埂高0.3m;后沟采用竹节沟形式,每隔1.0m的后沟间隔0.2m的节,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3m,顶宽0.4m,深0.2m。
由于项目区以传统的粗放式开发种檀果树,忽略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改造成高标准水平梯田后,对一般降雨可就地拦蓄,暴雨时可拦蓄大部分径流,控制泥沙的流失,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本项目梯田的断面设计,是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编制,经过技术人员现场调查测量,综合当地坡耕地开发的具体情况,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断面设计根据不同坡度及土层土质的不同进行设计。根据项目区土壤和坡度的具体情况,考虑施工和耕作要求,本项目区选取田坎侧坡坡度B 70。,原山坡地面平均坡度α=10°,15°,20°,25°四个断面,选取H=0.6m,0.8m,1.0m,1.2m,根据技术规范,前埂断面设计为高h1=0.3m、底宽D2=0.5m、顶宽D1=0.3m;后沟采用竹节沟形式,每隔1.0m隔开0.2m的节,后沟断面:深h2=0.2m、底宽d1=0.3m,顶宽d2=0.4m。
(三)果园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合理规划果园内道路,拓宽、修善园内原有简易道路1824m,同时结合项目区内的截排水沟道布设全线道路内侧开挖排水沟,并采用浆砌块石防护,这样既方便果园管理,又能改善区内的排水系统,集中引流,减少径流冲刷,保持水土资源。
工程措施:合理规划布设果园内道路,对原有的简易路基进行扩建、修善,将原路面宽1.0~3.0m的简易道路拓宽为路面4.5m;道路设计根据具体地势有的路段改弯取直,前坡较陡的地段可采用浆砌石体护坡,上宽0.5m,边坡坡比1:0.3,高根据地形不同而异。后坡开挖坡度采用1:1,路基经开挖平整后压实,路面铺5cm砂石层。
排水沟采用M7.5浆砌块石防护,厚度为0.3m,采用M10水泥砂浆勾平缝,每隔10m设一沉降缝,缝宽1cm,采用M10沥青砂浆止水。道路总长为1824m;其进入跨天然沟道段,可充分利用原有的排水涵洞管道或采用埋设一道φ50cm的钢筋砼预制管作为排水涵洞,长度根据具体地形地势而定,一般以6m为宜。根据具体地形地势,在涵洞入口处或地势较平坦的地方布设沉沙池,沉沙池全线布设5座。
植物措施:道路两侧的地段增设植树种草防护,根据具体地块的大小以芒果、青枣等果树梅花状布设,株行距3×3m,树下套种百喜草等水保草种,绿化面积为0.7hm2。
(四)塌方边坡防治措施
根据现状具体情况,对部分山体小滑坡或易滑坡处进行削坡处理,并采用人字形骨架结合铺草皮的方法护坡,本项目拟对3处小滑坡处进行边坡防护。
削坡后的边坡应及时进行骨架浆砌块石的砌筑防护,人字形骨架采用浆砌条石砌筑,骨架应嵌入坡面内,深度使骨架表面与草皮表面平顺;骨架底部坡脚1m及顶部0.5m范围内采用M7.5浆砌块石镶边加固,底部坡脚浆砌块石加固可结合排水沟设置;施工前应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大体平整;骨架砌筑前应按设计尺寸挂线放样,开挖沟槽,沟深视骨架嵌入深度而定;在骨架内铺草皮时,应使草皮和骨架密贴,防止表水沿接触处将草皮冲毁。
三、结语
一、干旱对番茄产生的影响
番茄需水量较大,当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干旱会妨碍生长,影响吸收水分和养分。
不同生育期对水分要求不同。幼苗期土壤相对湿度以60%为宜。苗床水分不足时生长受抑;苗龄过长易形成老化苗,延迟花芽分化,降低花芽质量,影响定植成活,植株长成后产量低,抗病力弱。在整个结果期应保持较均匀的湿润状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90%),土壤忽湿忽干可导致裂果。当水肥跟不上时也会增加畸形果的发生。果实肥大初期,土壤干燥促使果实表皮发皱,而后又因降雨或水分急剧增多,使果皮生长跟不上肉组织膨大,膨压骤然加大,易产生裂果。
番茄的花、幼芽、幼果最不耐大气干旱,如土壤水分不足则危害更大。空气过分干燥会影响授粉或受精,使小花梗处产生离层形成落花。干燥高温使花柱伸出雄蕊之外,影响授粉和受精,造成柱头干枯、子房枯死而脱落。
土壤水分不匀、过湿、过干或空气过于干燥,以及土壤养分浓度高,由渗透压引起的脱水都能引起顶腐病发生。 总之,番茄苗期需水较少,应适当蹲苗。结果期需水量大,蒸发量也增大,应每3~5 d浇水1次。伏旱期不可缺水。
二、干旱对茄子产生的影响
茄子需水量较大,整个生长期要保证充足的水肥供应。一般在门茄瞪眼期结束蹲苗后应及时浇水追肥,加速茎叶生长,促进结果肥大。在对茄和四门斗相继膨大时,对水肥的要求达到高峰,应根据雨情每隔4~6 d浇1次水,使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土壤水分不足时植株生长缓慢,果皮无光泽,品质差,还会造成落花。 茄子苗期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长受抑制,形成老化苗。植株受早,难以促根发秧,盛果期难以促秧结果。进入盛果期后正是高温季节,高温干旱诱发病毒病发生,落花落果严重,有时大量落叶,严重减产。所以高温干旱时,应早晚小水勤浇。 茄子幼苗生长缓慢,对温度要求比番茄高。春季育苗期如遇低温且时间长会影响根系吸收,产生生理干旱,形成老化苗。故整个苗期应注意保温和适量给水。
三、干旱对辣椒产生的影响
辣椒的需水量不高,但根群不发达,主要根群分布在10~15cm土层内,不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难以获得丰产,特别是大果型品种对水分要求更加严格,辣椒的苗期和盛果期受旱后的危害与茄子相同。
四、干旱对黄瓜产生的影响
黄瓜根系浅,叶片大,消耗水分多,对空气和土壤湿度要求高。湿润土壤有利于黄瓜雌花分化。土壤湿度增加,花芽分化数目多,雌花比例高。
黄瓜播种和移植后的缓苗期因土壤干旱或蹲苗过度,容易出现花打顶现象,严重者不能继续生长结果。一般子叶期水分不足或肥料过浓时子叶小,色深,严重时尖端枯黄;养分不足时,子叶小,色浅。幼苗期水分不足时叶片和生长点生长慢,叶色深,缺乏光泽,叶面不舒展,土壤干旱时叶色深,中午打蔫。果实发育期需充足水分、养分,否则果实生长缓慢甚至产生尖嘴、大肚、蜂腰、僵果等畸形果。 高温干旱下叶片逐渐枯黄,植株衰老,体内养分积累很少,也会产生畸形果。气温过高水分不足导致代谢失调,产生苦味瓜,以黄瓜生育后期较多。
五、防治蔬菜旱灾措施
1 选择耐高温耐干旱的蔬菜品种 在茬口布局上,宜选择抗热性较好的青菜、小白菜、苋菜、早芹菜、油麦菜等叶菜品种,也可播种一些抗热早萝卜。根据品种,适时培育花菜、包心菜、番茄、辣椒、茄子等秋菜秧苗。
2 实行微滴微喷等灌溉方式
蔬菜微滴微喷技术是一项先进高效的灌溉技术。夏秋季,在蔬菜生产上应用微滴微喷技术,能有效减轻干旱对蔬菜生产的影响,抗灾保菜;能省工、省力、节水、减轻劳动强度;还能增湿、降温,改善田间小气候,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促进蔬菜生长,使夏秋季叶菜的商品性得到较大改善。
3 科学灌溉
当植株叶色暗绿、轻萎时表明缺水,需要灌溉。如植株萎蔫到傍晚仍未恢复,则表示土壤严重缺水,急需灌溉。沟灌水位以低于畦面5~6 cm为宜,以防土壤水分过多而导致缺氧,忌漫灌、淹灌。应在温度不高而较稳定的傍晚或午夜进行灌溉,次晨排水,防止土壤渍水。如中午高温时落阵雨,为防止热水烫根,雨后要立即浇水降温。干旱时由于水流动和交换减少,一些土传病害受到抑制。对幼苗期蔬菜应排水勤灌。黄瓜、豆角、西红柿、茄子、生姜等作物采用沟灌方法,冬瓜、南瓜、丝瓜、苦瓜等应隔瓜蔸50~60cm处控穴浅灌。为防止灌水后脱肥,要补施适量肥料,结合灌溉一并进行。
4 使用化学抗旱节水剂-FA(旱地龙)
使用方法有喷施和拌种、浸种两种。喷到作物叶面上,能够抑制叶片上气孔开张度,减少植株的水分沿小孔向上蒸发,并促进根系下扎,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起到抗旱作用;用于拌种、浸种时,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并促使根系发达,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浸、拌后的种子应在24 h内播完。喷施最好选在旱季晚上无风时,如果喷后4 h遇到雨淋需重喷,用药量要按产品说明书严格掌握用量,不可太低或过高。喷施FA后,有灌溉条件时,应进行正常的灌溉。
5 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肥力,以增强土壤保墒力。清除杂草减少耗水,中耕保墒,采用地膜覆盖保墒,控制叶面积的过量增长等。大多数蔬菜苗期要适当控水控肥促根下扎,以提高抗旱能力。
6 防止番茄落花落果
开花期应用20mg/kg的2,4-D涂抹刚开放的花萼或花柄,花只抹1次或用20~30 mg/kg番茄灵涂花或在花序有半数开放时向花上喷洒,可有效地防止落花落果现象。
7 利用连阳网覆盖技术
遮阳网覆盖栽培是一项有效的抗旱降温的措施,一般上午9时至下午4时应用。既可遮强光、降高温,也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保墒防旱,此外,还可以防暴雨,抗雹灾。
8 及时防治病虫害
蔬菜产生干旱后,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给干旱蔬菜造成二次损害,要及时防治病虫害。针对高温干旱时虫害防治用药量大,用药次数勤,虫害难防的特点,要确保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防治虫害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综合运用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印楝素等物理生物技术防治小菜蛾、斜纹夜蛾等高温型害虫,提高蔬菜害虫防治效果,发生病毒病,可用植病灵或病毒A+菌毒清或小叶敌+天然芸薹素等药防治。
【关键词】匙羹藤;规范化种植;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
匙羹藤Gymnemasylvestre(Retz.)Schult.系萝藦科匙羹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别名武靴藤、金刚藤、蛇天角、饭杓藤,其味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1]。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匙羹藤含有多种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其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为主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降血糖作用,能抑制甜味反应治疗糖尿病[2]。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冠心病和高血压病[3]。因此,匙羹藤作为一种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天然药物,其开发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但由于过度地开发和人为地破坏使匙羹藤野生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原料短缺。同时,生产上的操作不规范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量超标,因此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匙羹藤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使药材原料达到优质、安全、稳定、可控、无公害和无污染,以满足国内外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科研小组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积极探索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范,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系统研究对匙羹藤药材质量有影响的各项因素,从源头抓起,这对实现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经过3年的实施和基地建设,本课题组已完成匙羹藤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为推动匙羹藤生产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程,以达到匙羹藤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了匙羹藤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匙羹藤的种质特性、产地环境、种子标准、育苗技术、栽培措施、采收加工、成分含量、农药残留及包装、储备等方面内容。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广西匙羹藤的主要产区。它包含了从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质量管理、包装及贮存管理等内容。
2质量及检测引用标准
①空气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②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③土壤环境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④《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⑤《中国药典》(2005年版);⑥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WM/T2-2004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GB9687-1988国家食品包装卫生标准。
3具体要求
3.1匙羹藤种植基地生态环境
3.1.1基地自然条件研究试验地位于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的山上,北纬22°20′,东经106°47′,海拔125m。西面与越南接壤,山顶有中越分界的界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旱灾害较为频繁,八九月份常受热带风暴影响雨水偏多。土壤为红壤,土壤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pH中性或偏酸性。年平均气温在20.4~22.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8℃左右,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在10.2~14.5℃,极端最高气温40.5℃和极端最低温-1.8℃之间相差悬殊。无霜期长达302d以上。
3.1.2生态环境检测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在龙州县范围内选择远离市区、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区等污染源的匙羹藤栽培适应地作为匙羹藤GAP研究示范基地,除大气(符合《关于确定广西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环境检测免检参数的通知》空气参数)外,对灌溉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经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检测结果,分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旱作)(见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旱作),见表2。
3.2品种特性材料来源于广西龙州,经广西植物研究所的分类专家鉴定为萝藦科匙羹藤属匙羹藤。为木质藤本植物,试验材料为种子繁育而成的实生苗。匙羹藤叶为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8.5cm,宽1.5~4cm;叶柄长0.3~1.2cm;果实卵状披针形,长5~9cm,直径2cm;种子长约8mm。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匙羹藤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匙羹藤叶片光饱和点(LSP)200~400μmol·m-2·s-1,光补偿点(LCP)12.1880~12.5593μmol·m-2·s-1,表观量子利用效率(α)0.0472~0.0508mol·mol-1,为阳生植物,但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叶片CO2补偿点为70.97~73.75μmol·mol-1,CO2饱和点在1115.51~1687.99μmol·mol-1,羧化效率7.35×10-3~8.64×10-3μmol·m-2·s-1,表明匙羹藤为C3型植物[4]。
3.3药材性状本品微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全缘,微反卷,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仅叶脉被柔毛,上表面灰绿至黄绿色,下表面颜色稍浅,侧脉每边4~6条,叶柄被柔毛,顶端有丛生腺体,质脆,气微,味微苦微辛[5]。
4栽培生产技术
4.1选地与整地匙羹藤侧根丰富主要分布于0~30cm的土壤层。栽培时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较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排水良好,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无污染及严重土传染病害发病史的熟土。日照时间过长、光照强烈、气温偏高、土壤瘠薄、酸性过重等环境条件对匙羹藤的生长不利,不适合种植;也不宜在山顶或洼地种植。
匙羹藤种植地点规划后,须全垦深翻30cm,自然风化,加速土壤熟化。翻地时应将树木、杂草、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坡地依地形沿等高线做成梯地,梯级宜外高内低,内侧开设排水沟。移栽前种植地的土壤应先按一定的用量撒上石灰,然后再翻耕1次,将土块打碎耙平,做成1.2~1.5m宽的畦备用。
表1匙羹藤研究基地灌溉水质分析检验结果(略)
表2匙羹藤研究基地土壤重金属分析检验结果(略)
4.2繁殖方法
4.2.1育苗匙羹藤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也可采用根茎扦插繁殖,但由于根茎繁殖生长缓慢,繁殖系数较低,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在生产中难以推广。种子繁殖可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播种前应将种子的种毛去除。将种子∶沙子=1∶4的比例拌均匀,放入24h恒温的培养箱内,并保证其湿度(30%),在25~30℃温度条件下,经1周种子基本发芽结束,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实惠、方便、可靠。也可直接播种育苗:在大棚内开浅沟进行条播,将匙羹藤种子直接撒播于已整好的苗床上,盖土1cm,淋水。
4.2.2移栽定植苗高10~12cm时移栽到大田种植。选择阴天、阴雨天或晴天下午定植,定植时开沟起龟背状畦为1.2m×10m,挖深50㎝,宽30㎝的沟,然后以每米沟长施基肥5kg的标准施入猪粪与火土的混合肥料,加土拌匀。栽培时株行距为50cm×60cm。起苗时应小心将幼苗挖起,尽量带少许根泥,勿伤根部,随起随栽,将幼苗种植在挖好的穴中,扶正,盖土3~4cm,轻压,种植后及时淋定根水。匙羹藤是木质藤本植物,以攀缘生长为主,搭架更利于它的生长(用长2.5cm直径1~2cm细竹作人字支架间距为0.5m×0.6m,入土深0.5m。)
4.3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
4.3.1补苗移栽后15~30d内,应及时进行间苗和补苗。宜选择阴雨天气补苗,以确保全苗。
4.3.2中耕除草匙羹藤在整个生长期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特别是春季刚定植的苗小需特别注意,以保持种植地疏松无杂草,保证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
4.3.3肥水管理播种前施底肥,种植后每月施肥1次,尽量使用农家肥,同时可配合使用有机肥。施肥以施水肥为主:0.1%麸水500g+3%复合肥250g+20kg水。小苗每株施水肥125g,随苗的长大逐步增加至500g。匙羹藤虽然较耐干旱,但播种后要保持畦土湿润,如遇久晴无雨,应适当淋水,防止干旱,以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淋水应在上午8~10时或下午16h以后进行,淋水次数根据情况而定。雨季要加强排水,防止种植地湿度过大或积水,引起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4.4试验观察在研究基地的随机区组上随机选择正常生长植株20株作为样本,挂牌登记,随后定期定株进行观测。生长盛期和花果期每天观察1次,其它时期每10天观察1次,记录物候期、根系与茎叶生长、开花与结实情况。收获后分别测定其产品质量。
4.5病虫害防治与农残控制
4.5.1匙羹藤最常见的病害匙羹藤在幼苗时期常见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茎枯病、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是:①每平方米苗床用40%百菌清800倍喷淋;②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1次/周,连喷3次;③苗期喷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也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粉剂1000倍液喷淋。茎枯病的防治措施是: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立枯病的防治措施是:①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避免用旧土。施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加强植株间通风;②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
4.5.2匙羹藤最常见虫害匙羹藤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豆芫菁。蚜虫为最常见的虫害,它的防治措施是:①蚜虫防治方法:利用天敌如草蛉、食蚜蝇、瓢虫等。②在休眠期可以结合叶螨的防治在发芽以前喷布含油量5%的矿物油乳剂,这样可杀死越冬蚜卵。③在生长期的防治常用药剂有40%氧化乐星乳剂2000倍;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50%灭蚜松可湿性粉1500倍;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或用锐高(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800倍。豆芫菁又称斑蝥也为常见的虫害之一,它的防治措施是:人工捕捉芫菁成虫,其成虫可用于抗癌药。在成虫发生时施下列药剂防治害虫发生期喷西维因粉22.5kg·ha-1,可迅速杀死芫菁,控制为害;2.5%敌百虫粉剂,225~450kg/ha;90%敌百虫3000~4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
4.6施用农药GAP栽培的选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允许和限量使用的百菌清、土壤菌毒净、敌百虫等农药。
5采收与加工
匙羹藤的药用部位是干燥的叶,全年可采收。采收时应选择晴天,用枝剪将叶蔓带一起剪下(注意植株应保留部分主蔓,以便再次抽稍长叶),除去杂质,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置于通风处吹干后取其叶。有条件的可用通风干燥机干燥采收回来的叶片,这样不受天气的影响,并提高效率。
6包装、贮藏及运输
6.1包装干燥后匙羹藤叶应先去除劣质叶和异物,包装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包装物,包装材料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无破损。严禁使用装过农药、化肥和有毒物的包装袋。包装后标明药名、产地、时间、重量等。
6.2贮藏本品易吸潮后发霉,虫蛀。在贮藏期应定期检查、消毒,经常通风,必要时可以密封贮藏。
6.3运输匙羹藤批量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中应防雨、防潮、防污染,严禁与其它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混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73.
[2]张有才,陈有根,李慧,等.匙羹藤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1):31.
[3]王英,叶文才,刘欣,等.匙羹藤中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4:146.
一、当前旱情及作物受灾情况
持续严重的干旱,造成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农田蓄水减少,农业生产用水矛盾突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户虽有心抗旱,但水源却匮乏。特别是进入5月后,降水量持续严重偏少,截至6月4日,全市各地均达到了40天的严重夏旱标准。而此时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剧,土壤墒情持续下降。6月3—7日,据我所在全市多点调查,坡台土整个耕层基本上是干土;二台土10cm土层也基本上是干土,10cm—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也极低,根系很难利用;低台土的墒情也逐渐变差,10cm以上土层也接近干土,10cm以下土壤保持一定湿润;干田的墒情保持较好,10cm以下土壤保持湿润。由于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导致我市大春作物受灾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春玉米因缺水而出现萎蔫现象,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其长势普遍较差,生长不良。夏播玉米出苗受到影响,部分墒情极差的油菜地和小麦地无法播种或出苗,已出苗的已开始枯死。据对全市各区县27个点的分户调查,除干田受灾较轻以外,其余旱地玉米均受灾严重,减产已成定局。水稻田受干旱也较为严重。在调查区域,约95%以上稻田脱水,甚至龟裂。尤以部分高塝田、望天田、两季田缺水最重,其田内裂口纵横,秧苗长势弱,分蘖较少,部分秧苗已枯死,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
6月7日晚的一场透雨,旱情虽得以缓解或解除,但水稻、玉米枯死的已无法挽回,未枯死的春玉米大部分已进入生殖生长期,因营养生长严重不足,植株矮小、雌雄花严重不协调,产量的损失已很难挽回,改种补栽迫在眉睫。
二、建议补种秋粮作物——重点突出大豆
我市属典型的浅丘地带,水利工程及农田灌溉条件较差,农业上靠天吃饭的成分重。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已是必然。在大春受灾的情况下,减少灾害损失的办法自然是补种秋粮。
从历年气象资料及种植经验看:我市夏秋季节的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可种植多种作物。常年种植的有:红苕、洋芋、玉米、大豆、晚稻、再生稻、蔬菜等作物。其中蔬菜经济效益较高,但市场容量有限,蔬菜储藏加工能力又差,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红苕、洋芋、玉米是常年种植的秋粮作物。面对今年的旱灾情况,我们召集本所相关栽培专家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在抢种以上秋粮作物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大豆。种植文秘杂烩网大豆投入少、产出较高、种源充足、管理简捷,农民易于接受,推广容易,能有效地弥补大春损失。
补种红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将逐渐降低,品质也相应下降(薯块变小、淀粉含量降低)。若6月移栽红苕,平均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7月移栽则亩产500—750公斤,8月移栽亩产只有250—400公斤。红苕藤蔓移栽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雨后土壤墒情极为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在持续的干旱条件下,农民的红苕种地苕藤生长较差,要在1—2次大雨后移栽完红苕基本不可能。预计今年红苕至少要在7月上旬才有可能移栽完。且红苕必须起垄手工移栽,需要较多劳动力,经济效益将进一步降低。其苕藤准备,栽插难度均高于大豆。
玉米的播期最迟为7月下旬。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逐渐降低,品质下降。亩产一般为100—250公斤左右,但秋玉米病虫害较多,对栽培管理要求高。相应的农药、化肥投入较多,经济效益低于大豆。
冬大豆已在我市推广多年,农民对种植套作冬大豆早已完全接受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我市也有稳定种源基础,在每年为全省提供种子的情况下,尚有相当剩余用做商品大豆。因此,播种冬大豆,种源有保证。品种一般选用“贡选一号”及其系列品种。“贡选一号”是我所选育的特色冬大豆品种。具有适宜播期范围广、耐荫蔽、耐干旱、需肥量少、病虫害少、适应性强、适粗放管理、高产稳产等显着优点,为目前全省冬大豆主推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稳居第一位,被省农业厅列为科技“三大行动”大豆类主导品种。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种植模式也被列为四川主推技术,“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就将麦/玉/豆种植模式列为重大减灾技术在全省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减灾增收作用。常年来我市调种“贡选一号”的兄弟市、县都在10个以上。
据测算,在我市推广的“麦/玉/豆”模式中套作的大豆,一般亩产干豆15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700元(以5元/公斤)左右。在今年玉米长势差,甚至枯死的空地,如能抢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以前播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文秘杂烩网产量。如果在稻田、空地净作,其亩产值可达800元,比种秋玉米高250元/亩左右,比红苕高200元/亩左右,加上省工、节本部分,每亩节本增效达300元。如果卖鲜食菜大豆,其经济效益还可进一步提高。
从近期国内市场看,大豆需求缺口大,不容易出现产品饱和烂市降价的现象。发展大豆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播种秋大豆投入较少,产量稳定,经济效益较高,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抗灾增收途径。
三、冬大豆栽培管理技术
1.选用良种:选用“贡选一号”。播种前实施选种,去除籽粒不饱满、有霉烂、有杂色、有病斑的种子。
2.适期播种:5月—7月上旬均为适宜播期,最迟播期为8月上旬,其产量才有保障。可根据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期越早越好。既可在玉米行,也可净作。对秧苗已基本枯死的望天田、高傍田、两季田也可在雨后开沟播种。
3.规范种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市旱地土壤应大力推广荣县旱地多熟制成果,提倡“麦/玉/苕”地全面间作冬大豆,在玉米行中间种植。或改过去“麦/玉/苕”旧三熟为“麦/玉/豆”新三熟种植模式。对水稻、玉米无收的地块或空地,可发展满土净作大豆,以牵绳开行播种。
4.科学施肥:大豆不是需肥量很大的作物,它自身可以通过根瘤菌固定氮肥。补种秋大豆针对不同的地块,施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对空地和玉米长势较好的地块,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5公斤、氯化钾4公斤;前茬水稻、玉米已施足底肥而植株长势较差甚至无收的地块,由于前茬作物肥力未完全分解利用,可以不施或减半施少量磷钾肥,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施3—5公斤/亩尿素,个别长势较差的地块可在开花期后,每亩施尿素2—4公斤。
5.合理密植:在带状种植的玉米小行中增种1行,其窝距0.4-0.5m;若在带植玉米的大行中净作,视玉米长势可种2-3行,可按行距0.33m,窝距0.4—0.5m进行套作。如果在6月下旬以前播种,干田和一台土净作按行距0.45—0.5m ×窝距0.4m;二台土及以上土块,行距0.43m×窝距0.33m。随播期的推迟,大豆植株变矮、分枝减少、密度应适当增加。播种时采用挖窝点播,种肥分离,肥料施于窝中靠玉米的一侧,种子播种于另一侧,每窝播3—4粒,播完盖细土。当豆苗有两片真叶时,要及时进行间苗,以每窝留健壮苗2-3株。
1 小麦高产种植管理及期间病虫害防治工作事项
1.1 播前准备
播种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种子的处理:种子的处理主要包含精细选种、种子处理和药剂拌种。精细选种:选用无病虫、无杂质、籽粒大而饱满、发芽率高的种子。种子处理:播前晒种1~2天,提高发芽率。药剂拌种:每kg种子用15%粉锈宁2g+15%多效唑1克进行药剂拌种,能促进分蘖,预防病虫。
播前准备还需要对土地进行适当的处理,其中重要步骤是精耕细整和提前施底肥。整地:整地应达到“深、透、实、平、足”的标准。施底肥时一定要注意施肥比例:把握“控氮、增磷、补钾”的原则,做到平衡施肥。
1.2 播种和苗期管理
播种和苗期管理主要部分是适时播种和苗期管理。适时播种:播种要遵循五苗原则,早、匀、全、齐、壮。播种时间把握不同季节的小麦播种原则不一样的特点。冬性品种播种时间偏早,春性品种播种时间偏迟。
苗期管理:清理田沟,播后及时清理田沟,使其达到排涝过滤的功效。疏稠补稀:对田间集中麦苗及时移植到稀苗,提高田地的平均产量。早追苗肥:麦苗三叶后,早追分蘖肥。中耕除草:出苗后及时进行除草工作。防治病虫:注意观测病虫发生动态,苗期注意防治纹枯病和麦圆蜘蛛,一旦达到防治指标,及时用药。
1.3 拔节孕穗期的管理
1.3.1施好拔节肥,把握关键时期:小本文由收集整理麦拔节生长其实关键。小麦拔节时需肥量大,应追一次拔节肥。一般田块每亩追施尿素5~8kg和少量的磷、钾肥。
1.3.2抗旱防渍:小麦拔节后对水分需求增加,若遇春旱,则应及时灌水抗旱;同时若遇长期阴雨天气,则极易发生渍害,因此要及时清理沟厢,疏通四沟,防止渍害。
1.3.3防治病虫害:小麦拔节孕穗期,此时气温回升较快,麦苗生长茂密,麦田常有不同程度的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麦圆蜘蛛等病害,要密切关注其发生动态,及时用药防治。
1.4 抽穗结实期田间管理
抽穗期间小麦的田间管理除了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工作之外,还要进行叶面喷肥,同时要加强病害防治,做好小麦管理的最后且重要步骤。
1.4.1防旱、防渍:我国南北方此时天气大有不同。长江中下游小麦成熟季节常伴随梅雨天气,北方西部少数年份出现旱灾。不同地区针对各自的情况做好防旱、防渍工作。
1.4.2叶面喷肥:小麦抽穗、开花、灌浆后进行叶面喷肥是增加粒重的有效途径。一般在乳熟期前,每亩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每隔一周左右喷一次。对少量脱肥田块可加1~2kg尿素溶解后喷雾。
1.4.3防治病虫:小麦生育后期的主要病害是锈病和白粉病。此两种病害危害较大,破坏叶片、籽粒等正常生长灌浆,影响产量和品质。
2 小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小麦病害防治主要把握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下笔者对于小麦主要病害、病害症状、危害部位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2.1 锈病
锈病主要分三种种类:分秆锈、叶锈和条锈。其中条锈病对小麦的产量危害最大。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病的主要危害部位是小麦叶片,也可为害茎秆、叶鞘和穗部。首先要结合本地区自身的情况,选用抗病品种同时采取药剂拌种进行预防;二是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清理田埂,加强灭菌工作,减少菌源;三是一旦发病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l喷雾,兼治白粉病。
2.2 纹枯病
纹枯病是小麦生育时期的顽固病害。它在小麦发育的每个时期都会发生,其中拔节期最甚。而且病状不同难以进行判断。其危害的主要部位是茎秆基部和叶鞘上。随着病害的发展也可能扩展至剑叶,形成穿项,更甚者导致整株枯死。在防治上,一是同样要选用耐抗病品种并进行药剂拌种;二是要合理施肥,并合理把握配方施肥,有效控施氮肥,避免小麦过分旺长;三是合理控制播量,合理密植;四是在发现病害时要及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一般每亩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30g兑水50l喷雾。
3 进行小麦病害防治要加强预测,及时预防
3.1 冬前发生基数病害低、虫害高
条锈病秋苗主发区发病面积小,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发病几率较低。纹枯病秋苗病情较重,且发病几率较高。其中,华北、黄淮麦区发生较为普遍。蚜虫在黄淮、江淮、华北和西北麦区秋苗上普遍发生,大部地区虫量明显高于常年。麦蜘蛛秋苗平均每尺单行虫量,河南、山东、山西近年来危害较大。吸浆虫秋季淘土每小方虫茧量,华北局部新发区虫量较高。
3.2 小麦品种布局亟待改善
近年来随着农业政策优惠,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略有增加。其中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主产高产麦区冬前苗情好于常年,其余大部麦区长势接近常年。但是大部麦区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不具备抗性,导致小麦增产缓慢。另外,各地区出现大面积单一种植现象,极易导致病害传染流行,不利于病害防治。所以要加强病害防治提高产量,改善小麦品种布局是关键。
3.3 根据气象条件预测病虫发生情况,提前做好防预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问题;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一、森林病虫害概念和类型:
1、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在储存和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
2、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
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
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
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三、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以及连续出现暖冬、旱灾等自然灾害,使害虫过冬时死亡率比较低,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
1.2 森林病虫种类进一步增多近几年,我国的病害虫种类增加速度较快,目前已发现8000多种,其中对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也有200多种。再加之有些顽固性病害虫的特有的遗传特征,其抗药性和抗逆性在防治过程中不断增强,就现有的国内技术而言,其引起的森林虫害根本无法根治。
1.3 森林病虫害管理方式粗放一是造林营林方式不科学。造林时科学规划、适地适树、选育良种壮苗不够,造成森林植物生长势的衰弱,抗病虫害能力差。二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存在漏洞,我国地方各级都实行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其双向控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病虫的实际发生情况。
四、病虫害防治方针和措施:
1、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a、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b、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c、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d、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结语: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多种行政措施,使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71-72.
[2] 赵静夫,.黑龙江垦区森林病虫害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