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疗卫生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效益;医疗卫生水平;医疗质量;卫生经济;经济增长;医疗卫生
中图分类号:R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64—02
目前,在医疗卫生经济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的讨论中,有人将经济效益和卫生事业隔离,认为这是两个不同方面的领域根本无法结合在一起。有的人认为经济效益来源于整个医院所有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资金的投入。笔者认为,医疗卫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双向性及协调性:经济对卫生事业发展有支撑作用,具体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人力、物力、信息和技术支持;卫生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卫生工作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经济中的参与者,可延长人的寿命和平均工作时间,更好地保护劳动生产力,将着眼点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上。所以,医疗卫生事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结合以下几点来谈谈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医疗卫生对经济发展的双向性和协调性
医疗卫生工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有条件的和效益的,医疗卫生的经济条件是指医疗卫生的可用经济资源,即经济对医疗卫生的投资,体现出医疗卫生对社会经济的依存性或社会经济对卫生的制约性。卫生的经济效益是指医疗卫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价值,即医疗卫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样也体现出卫生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性或社会经济对医疗卫生的依存性。
医疗卫生对社会经济的依存性或社会经济对卫生的制约性,在这个方面研究的较多,而且理论上也日趋成熟。人们通常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医疗卫生工作事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技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制约着一个国家和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的规模和力度。也可以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的经济水平下,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状况,以及国家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医疗卫生质量应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医院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医疗水平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卫生经济体制来服务人民。医院的主要经济收入是从病人中获得,其经济效益也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水平上。权衡病人数量与医疗卫生质量的关系,应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一所医院,只要医疗质量上去了,数量是可以随之而来的。因此,医院的经济效益不仅应该体现在医疗质量上,而且从根本上讲,还应该以医疗质量为转移。把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这是完全符合医院客观规律的。而且把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可以使医院的领导和职工真正把思想和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医疗质量上,也可以大大促进医院的业务管理和医务人员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也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医疗卫生经济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对目前医疗卫生经济效益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远景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其有益性的程度作出评价。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益性,一方面是指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寿命延长,使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从而使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目前的医疗卫生经济效益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美的卫生环境,健康的、智力发达的人力资源,良好的社会卫生习惯以及精良的卫生医疗设备等等。这就是说,今天医疗卫生经济的活动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它是否符合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卫生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经济效益的研究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即要考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否符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战略、总目标。
总之,医疗卫生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劳动力再生产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达到把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来,应做到以下几点:(1)切实做到把医疗卫生水平的高低体现现在经济效益上;(2)切实做到把医疗质量的高低作为收取劳务费多少的主要依据;(3)切实做到增加服务收入并把它作为提高医疗工作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在具体办法上,要做到三条:第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标准。要从医院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出更加可靠、更加科学的质量标准来。第二,医院应着手制定不同医疗质量的劳务费收费标准。如在医院门诊部,可以根据地点和医师的技术的不同来拟订不同的收费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制订出不同的医疗质量级别,再根据不同级别的医疗收取不同的劳务费。在医院住院部,可以根据病种病情的不同先制定出不同的医疗级别,再根据不同级别的医疗制订出不同的收费标准,等等。第三,在医院逐步地普遍实行联医疗质量计酬的责任制。把医疗质量与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使医疗质量高的人得到的利益也多,使医疗质量低的人得到的利益也低,从而真正实现责、权、利三结合,达到劳动目的与最终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胡国权.论医疗卫生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5,(2).
[2] 陈荣荣.卫生经济效益与卫生经济效果关系管见[J].卫生经济,1984,(7).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基层就业 调查 思考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12JK0117)。
近年来,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基层医疗单位却是人才匮乏,这也是阻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国务院曾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1]。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陕西省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就业意愿组织开展了抽样调查,以了解目前医学本科生对基层就业的普遍态度,为有关部门制订政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选取陕西省属地方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四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有效回收率98.2%,采用随机抽样法。442名被调查者中,男生212人,女生230人;城镇生源学生186人,农村生源学生256人。
1.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等情况;(2)基层医疗事业发展情况了解程度、基层就业影响因素。
2.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员为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由学生填写,统一进行问卷编号和数据录入。调查工作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查问卷中的基层就业是指毕业后到县及以下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工作。
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描述,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专业的认同感
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将来对个人与事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调查从两方面考查学生专业认同感:选择学医主要原因、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判断。
调查显示,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较好”的占11.4%、“自己的兴趣或理想”占47.5%、“父母的意愿”占24.6%、“随便选择的”占7.6%、“其他”占8.9%。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最初主动确定自己学习专业的比例占到58.9%。
当问及“经过几年的学习,你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怎样?”时,认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和“不了解”的比例依次为9.2%、20.5%、55.1%、13.3%和1.9%。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对专业就业前景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占到29.7%,持中立态度的高达55.1%,持负面看法的占15.2%。可见,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偏低。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与城镇和农村的医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发现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P
2.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较多,因此调查问卷中某些调查问题可以多项选择。被调查者中有152人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依次是“累计基层锻炼经验”、“就业形势严峻,多一条出路”、“大城市就业压力大”、“基层压力相对较小”、“家庭经济压力”。被调查对象中有290 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依次是“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基层就业没前途”、“去基层很没面子”、“家人反对,离家远”。由此可见,出于自身意愿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
对自愿和不愿意赴基层就业的学生,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与生源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P
对非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男生主要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而女生则认为“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对于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而言,城镇学生不愿基层就业首选因素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人数高达149人,比例高达80.1%,而农村学生则认为“保障不够,再就业难”。
3.基层择业月薪期望
期望收入也是影响学生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它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生活质量高低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9.5%的学生期望第一年的月薪为1500~2000元,22.7%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2500元,28.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500~3000元,24.7% 的学生期望月薪为3000~4000元,14.6%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但从一类城市毕业生的起薪点来看,本科学历的医疗卫生员工转正后薪水水平大致在2800元左右。这说明,目前学生的期望工资稍微偏高,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上还不够理性,缺乏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4.对新医改等政策与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的了解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的各项政策及地方相关配套措施将对医学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总体来说将促进医学生就业[2]。此外,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与医学本科生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对其自身的要求等密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者认为新医改等政策出台后,对未来就业持“充满信心”、“比较有信心”、“迷茫”、“担忧”和“其他”的比例分别是5.1%、24.1%、41.8%、25.9%、3.1%。持“迷茫、担忧”看法的高达67.7%,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新医改相关配套政策并不十分了解。
当问及对基层地区发展情况了解程度时,发现“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稍微了解”和“不清楚”的比例依次是1.9%、13.9%、48.1%与36.1%。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目前基层地区发展的状况不甚了解。
思考与建议
1.加强专业优势认同教育
数据分析显示,对专业就业前景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占29.7%,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偏低,这对学生正确判断职业生涯发展前景是不利的。因此,医学高校应加强专业优势认同教育,学生只有认同专业,才会热爱专业,才会形成一个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和择业倾向。校友是学生自我未来发展的影子,专业培养的优秀校友多,人才辈出,对新生鼓励作用更大,对优秀校友的认同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强化新生专业认同感的教育,对于创造良好学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多管齐下,使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数据分析显示,“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基层就业没前途”等成为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政府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展示基层医疗机构的变化和发展前景,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提供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3]。学校方面一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等途径,营造出良好舆论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二是安排专门力量,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境及发展趋势,明确到基层就业的光明前景。
3.降低就业期望,理性选择就业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对工作后月薪期望值相对较高。当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时,会造成就业意向选择的困惑,影响自己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进一步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4]。因此,医学高校应引导学生了解国情,虽然目前基层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新医改各项政策及地方相关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西医之间将会逐步均衡发展,最终达到卫生发展整体性和均衡性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立足于基层,服务于农村”的择业观念,破除工作高低贵贱的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主动充实到基层,在基层锻炼成才。
4.拓宽渠道,加深对基层发展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对基层地区发展“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的比例仅占15.8%,女生和城镇生源学生对基层地区的了解程度较低,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新医改等政策与目前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宣传十分必要。医学高校一是要积极开展基层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5]。高校要不断丰富医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创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要拓宽医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聘请行内的专家作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达到沟通就业渠道的目的,为毕业生顺利就业铺路。
5.加强“群体”特征分析,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在专业认同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对新医改等政策与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的了解等方面,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因此,在积极开展并加强上述几个方面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群体”特征的分析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分析,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到对症下药,在解决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问题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进,王海清,董欣欣,陈斌,万学红.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28-30.
[2]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53-54.
[3]王云鹏,靳媛,时建伟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0,(7):35-36.
[4]马婷.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45-48.
摘 要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把基层卫生摆在了医改的重要位置。尤其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所结合湖南省全省卫生人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查阅大量文献,提出实施3+1模式、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转变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等四点建议。
关键词 卫生 人才 基层 培养
一、目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湖南省卫生计生委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学本科生仅占7%;医学中专学历比例达到46%;仍有9%的人员无医学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不到1%,中级职称仅为12%,仍有18%的卫技人员无职称。
(二)卫生人才下不去。现在医学毕业生大多不选择到基层就业,主要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艰苦、待遇差、事业发展空间小。大多医学毕业生都存在“宁愿坐在小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心理。
(三)卫生人才留不住。即使通过努力,少量卫生人才进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难以留住。编制偏紧、待遇太低、工作环境差、住宿条件差、生活环境差等都是卫生人才留不住的主要原因。2012年,安乡县某基层卫生院一次性从湖南中医药大学引进本科毕业生6名,待相继考取资质或研究生后全部辞职。该县2012年-2015年共从湘西龙山卫校引进护理毕业生近100名,目前仍在岗工作的寥寥无几。
(四)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与基层需求存在差距。一是部分医学院校把培养高端人才、考研量作为其主要追求目标,忽视了基层需求;二是部分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基层实际需求;三是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欠缺,医学生极少有献身基层卫生事业的精神。
(五)基层卫生机构信息闭锁,很多医学生甚至医学院校教师了解目前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少,科学评估其发展前景的更少。在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偏听偏信,没有到基层工作的动机。
二、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3+1模式。目前,国家已经实施5+3模式培养全科医生。但是,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各医学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基层卫生发展实际,采取3+1模式为基层培养卫生人才。即在医学大专生毕业后,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培养合同,对其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培训期间,由各级财政共同解决其工资、培训经费、社会保障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二)加强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水平,关键要加强现有人员培养。建议以省为单位设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在岗人员提升学历教育,适当降低成人高考分线数,采取比较灵活的学习方式,使这部分人员到有资质的医学院校接受教育。学习期间,给予一定学费补助。
(三)转变医学院校办学理念,为基层培养更多适宜人才。建议医学院校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适宜的卫生人才;适当调整教学课程,面向基层合理开设相关医学课程;加强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加大医学生到基层实习和实践的力度,使医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卫生状况,树立更加牢固的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指导、引导医学生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卫生人才流向基层。一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根据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职工公租房建设、配备相应医疗设施设备,并列入医改“十三五”规划,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环境和条件,使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也同步改善基层卫生人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让引进和留住的人才在基层能“安居乐业”。二是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增加编制。建议按服务人口0.8-3‰比例安排医务人员编制,并降低准入门槛,取消招考比例3:1的限制,以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长效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对于核定的编制,建议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实行全额工资待遇保障。同时建议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标准,使其体现其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收入下降问题,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对长期在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高级职称人才,建议给予特殊岗位津贴。对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基层卫生人才,建议给予必要补助。四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扎根基层卫生服务数十年的医务人员(如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以及志愿到偏远地区服务的医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人、鼓舞人,使更多的卫生人才乐意到基层服务,为维护农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观
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范畴(包括职业价值、职业意义、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的根本观点,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
作为医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和侵蚀,都影响着他们职业观的形成。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观的现状
1.职业定位理想化程度过高。部分医学生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的关注较少,在专业选择时主动性不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途径单一,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不全面,超过60%的学生表示学习本专业并非自身的意愿。在职业选择上,有近50%的医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理解比较浅薄,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也比较模糊,对职业的定位倾向于口碑好、名气大、实力强的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职业定位理想化程度过高。
2.职业价值评价标准趋向现实。高职医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稳定,养尊处优,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吃苦耐劳、为病人服务的奉献精神也比较欠缺,对医学职业价值观的核心领会不深,利他意识淡漠。大部分医学生择业着眼于就业单位的现状,而对于学科发展和就业单位的未来前景缺乏关注,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局限在“小我”上。
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主旨和重要任务。基层医院急需大量全科医学人才,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上严重匮乏。相对于市区大医院的“门庭若市”,各大基层医院就显得“门可罗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长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造成就业难现象。能否摆脱这个“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高职医学生职业观偏差问题。引导和加强高职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正确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
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利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2001年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作为医学教育的标准,其中包括了7个领域的要求: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职业价值首当其冲。“最低基本要求”中还明确指出,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育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应使其树立起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学会维护和尊重人的权利、具有为人向善的职业良心感,对医学生在校学习和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指导作用。
三、高职院校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医学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要求,将职业意识的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渗透到入学教育、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生时期就开始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1.明确择业动机,摆正择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择业心态是大学生求职择业成功的关键,医学毕业生必须明确自己择业是为了什么,应当把自我价值实现和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高职医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医学生要正确认清形势,放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接轨。首先要了解各级医院对各专业的需求情况,自觉根据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调整职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选择就业单位;其次,更新择业观念,认真分析,辩证地对待专业对口和专业错位的问题,不要一味地崇尚自己所学专业,要树立“先就业、再发展、再提高”的就业观。
3.面向基层,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重心逐渐下移是总的发展趋势,即城市重点充实社区,农村重点充实乡镇,因此到基层、到农村、到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就业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和理智选择。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自于基层长期艰苦的实践积累和锻炼,而许多落后地区和艰苦行业恰好为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更有利于毕业生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4.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扬长避短,积极调整心态,促进人格完善。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心理特点等进行客观评价,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在择业过程中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调节自身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和完善。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医学毕业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不好高骛远,不消极被动,敢于竞争、自主择业,树立勇于到农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选择职业。同时,学校和社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积极地引导,真切地从心灵上给予帮助,为他们搭桥引路,为他们创造机会,铺设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正确择业,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2]高宏.高职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关键词】云计算;医院信息化;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42-02
在信息化建设大行其道的当代,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大受关注。云计算技术在众人瞩目下不断发展,且正逐步运用到各行各业,来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医院,作为社会民生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尤其需要重视。近几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完善,而由于人们对医疗事业的重视,云计算技术也逐步运用到医疗的发展中。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改变医疗卫生行业的传统信息化建设方案,具有极大的意义。
1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医院信息化是当代医院科学管理和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信息化诸多领域中相当热门而又复杂艰难的一个方面。而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于发展人民卫生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对于医院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了解清楚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的措施。
我国对医院信息化现状的调查上,力求做到对实际情况了解得更全面、更准确、更可靠。只有这样,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上,才能做到科学而又高效。医院的信息系统改善了医院的管理流程,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降低了患者的诊疗费用。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医院的信息系统从最开始的财务收费模式,到如今的以患者信息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检验系统、电子病历等大大小小的几十套系统。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小不一,在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上也有所不同。患者对大型医院的高技术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大型医院的信息系统的提升成为提高我国医疗质量的必然要求。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的前沿,对于发展和提升医院信息系统具有很大的作用。
2 云计算的研究现状
1、国外的云计算技术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麦卡锡先生就曾说过:“计算迟早有一天会变成一种公用基础设施”,这意味着计算能力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流通。2006年,亚马逊推出了弹性计算云的服务,同年8月,谷歌CEO首次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至此拉开了云计算技术发展的序幕。云计算技术一经推出,迅速受到各界的追捧和研究。很多国际大公司,比如微软、英特尔、IBM等纷纷开始推出云计算产品及服务。国外对于云计算有多种定义,有人说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新方式;也有人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很大企业则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工作环境。
2、国内对云计算的研究状况
我国在云计算技术上起步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未来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巨大。国内的学者紧跟国际的云计算研究步伐,从信息化建设来看,我们国家多是借鉴国外的高端技术。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国家自己也在努力进行科技创新,争取使我国在信息技术上追赶上发展教早的国家。目前,我国在云计算应用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对于云计算自身的研究,二是对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应用的研究。云计算在不久的将来,仍将是一门新兴的信息技术,我国在云计算技术方面的支出也将迅速增长。
3 云计算与医院信息化的应用研究
1、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随着病人数量的增长,医院信息系统不断进行细分,也越来越专业。医院的数据量的增长速度以爆炸式在提高,同时因为医院在不断采购更多、更先进的电子设备来保障各种应用的运行,数据和设备的管理成为难点。而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解决服务器与终端之间数据资源的共享,使得电子设备资源利用最大化。在云计算的应用模式中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应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并且云计算技术可以用于调整系统软件进行开发测试。
2、云终端桌面
目前,我国的云终端桌面技术比较成熟,它的实现是对服务器和存储数据中心云计算的补充。云终端桌面的作用在于它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管理最大化,而且对于医院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和实现。云终端桌面构筑了一个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实现了信息的统一调度管理。同时,它也解决了传统终端带来的信息安全和办公效率等多方面的问题。
3、区域医疗云平台
我国在新医改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新医改中的这一要求使得区域医疗成为国家医疗卫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前,在传统的医院中,病人的基本信息是不共享的,且医院与医院之间的交流较少。现在,运用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研究成果来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建设区域医疗云平台,这样有利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目标的实现。
结语:
在云计算技术带来的信息技术变革中,医院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来完善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医院可以先在自己的内部实现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建立区域医疗服务平台。在具体实践运用中,云计算技术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以及困难。这就需要我们的学者和专家们不断进行研究实验,国家和政府也要重视和关注,并利用财政来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姜维宁,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2013,(05)
关键词:全科医师;基层;转岗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38-02
2011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为实现2020年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1],标志着我国的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建设将步入制度化轨道,并将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医疗改革、解决看病难问题起到关键性作用[2-4]。全科医师是三级预防网中最基层的卫生服务提供人员,是卫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以上,发达国家的基层卫生人力优势较为明显,在人员素质方面,发达国家配置的基层卫生人员素质较高,全科医生比例很大,而我们国家基层执业医生数量很少,全科医生的比例则更少。为此,我们对石家庄市2010―2012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现状、培训后服务基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石家庄及周边乡镇卫生院近三年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人员,共计451人。
2.研究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由各培训基地工作人员进行发放、回收。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人员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并且在培训结束的学员中随机抽取50人对培训后服务基层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1.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在所有的学员中,男性285人(63.2%),女性166人(36.8%);大专以上222名(49.2%),中专以及下229名(50.8%);主治医师及以上56名(12.4%),医师240名(53.2%),其他155名(34.4%);工作年限10年以下175名(38.8%),10~20年200名(44.3%),20年以上76名(16.9%)。
2.学员培训后服务基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①是否愿意于基层服务及服务期限。在所调查的50份问卷中,仅有24名(48%)被调查者回答愿意继续回基层长期服务,其余26名被调查者,4名选择可以服务半年,6名选择服务1年,7名认为可以服务2~5年。②回基层服务的影响因素。问卷反馈回来的信息中,影响全科医师回基层的主要因素包括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发展前景、工作调动、家庭搬迁和子女教育等。按照关注度不同,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资待遇,有38%的调查者在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了该项,即担心回基层后待遇同其他未培训人员相同;排在第二位的是发展前景,有32%的调查者在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了该项,认为农村基层设备条件落后,会荒废专业,而且该年龄段正是学习技能、积累经验的大好时段,去基层会耽误自己的前景;排在第三位的是职称晋升,有18%的调查者在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了该项,认为全科医学培训结束回基层晋升职称时不一定有优势;其次是工作调动、家庭搬迁、子女教育等因素,12%的调查者在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了这几项。
三、讨论
为了尽快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我省采取了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学历提升等项目,特别是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订单定向免费培训,支持基层医生符合条件后注册为全科医生或助理全科医师,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目前我省学员参加转岗培训的学费、教材费、理论培训阶段的住宿费及档案管理费均由省卫生厅承担,此外,还给予学员一定的生活补助。并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学员,可提前1年参加全科医学专业(中级)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相关部门在解决医生到城乡基层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以及今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住院医师到城乡基层服务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医生原单位、接收单位、医生本人、群众等方方面面并不尽如人意[5]。对原单位来说,要积极安排骨干力量深入基层,充分安排好各岗位人员。对于接收单位来说,需要根据本单位特点制定出人才建设和专科发展规划,争取紧缺专业医生前来服务,相应带动本专业的发展,进而能够为医生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原单位和接收单位务必要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开展一些新业务,发展新技术,真正的培养出水平高、走不了的专业队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品质和为群众服务的本领。此外,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中的关键就是医生,因此,对下基层医生应该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例如对医生的工作时间、诊治疑难疾病病例数、治愈好转率、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发生情况临床医疗指标进行考核,此外评价其开展的院内讲座、带教手术等教学效果,以及基层地区医生和群众的评价。在此次问卷中我们也了解到,下基层服务的医生在好多方面存在着顾虑,因此,为了使服务基层的工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必须调动医生的积极性。首先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保证基层培训人员工资待遇及晋升职称方面的需求,对于愿意长期去基层工作的城市医生,也应该解决好其家庭搬迁、子女教育等问题。通过加强激励与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全科医师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思想稳定的人才去基层。
总之,如何鼓励城市全科医师到基层工作,如何引得进、留得住,让更多的全科医生愿意扎根基层,目前是影响全科医生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葛运运,徐静,周亚夫,钱东福.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201-2203.
[2]杨晓玲,杜成林,赵华伟.基层医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2011,15(9):65-67.
[3]任伟,冯友梅,张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执业注册情况及规范化培训意向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6):651-654.
[4]齐月莉,蒋丽霞,谷小米.西安市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现状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4):104-105.
广东医学院是广东省最大的临床医生培养基地,现有临床专业学生9400多人。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新医改方案,适应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我校遵循临床医学的专业特色和教育特性,围绕打造“四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医生孵化基地的目标,开展了以“基础”“ 台阶”“ 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形成了融“三需”(学生所需、社会所需、职业所需)为一体、内涵丰富、深得“学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医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职业,光会读“本本”是不能成为好医生的。我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四得”特色突出的好医生。基于这些特性,开展了以“基础、台阶、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
(一)突出学生需求,做实“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校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医学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临床医学教育的特性及“四得”医生培养的要求,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努力建设贯穿大学五年,满足学生试探期、定向期、巩固期、冲刺期需求“四期需求”的校园文化“基础”工程。
1.医学起航――满足学生试探期需求
刚步入医学殿堂的大一新生,既对校园的一切充满好奇,又有一丝茫然。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大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生教育模块,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心理健康、专业理念、职业认知教育等,让新同学早准备、早适应、早规划,赢在起跑线上;二是让高年级与一年级的班级结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三是组织新生走进医院,使他们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专业兴趣,打牢专业思想。
2.春风化雨――满足学生定向期需求
经过一年的适应,跃跃欲试的二年级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原则,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的能力。我校组织了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活动,让同学们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医学专业方向较多,部分学生对专业选择比较迷茫的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就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发展前景等为学生释疑解惑;利用附属医院的平台,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担任医学生导师,积极、灵活、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3.守护生命――满足学生巩固期需求
步入到三、四年级的医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对专业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这一时期重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对于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侧重于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邀请名师名家作专题学术讲座、举办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和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举办各种趣味知识竞赛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践行“求真求精”的校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举办各种学生讲座、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青春――满足学生冲刺期需求
大学五年级,从课堂到医院,从学校到社会,大五的学生重新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因此,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就业指导和职场指引。通过邀请成功校友畅谈个人奋斗历程、考研达人分享考研心得、心理专家解读减压方式、举办简历设计大赛、请医院领导担任评委举办模拟招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等。在职场指引方面,重点针对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职业的需要开展廉医教育活动。
(二)突出社会需求,做好“台阶”工程
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和社区“缺医”但条件较差、同学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很是纠结的实际,我们着力建设以“台阶”工程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力求通过这些文化的熏陶,使同学们对“下得去、留得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培养“红土”情怀,引导服务基层
我校地处粤西,建校53年的奋斗历程中蕴含了广东医学者对粤西这片红土地炽热的感情,也形成了广东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红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红土”文化,通过举办校友论坛、校园宣讲会、座谈会、DV大赛等,让这种精神得以继承和延续。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毕业生都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有些还成长为杰出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带头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土”情怀的代表人物、我校临床老师何建猷教授。她自小在广州长大,1967年从中山医毕业后却来到湛江最偏远最贫困的徐闻县一个大队卫生站、后到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13年。即便是后来调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仍不忘基层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成为患者最爱找的医生,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臣、广东省“健康卫士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师奖”等荣誉。我校每年均针对性地开展“当何建猷式好医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大众、扎根基层的“红土”情怀。
2.开展社会实践,感知社会需求
为了让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服务基层,在服务与回馈中提高自我,我们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长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义工服务站”活动,先后建立了以关怀临终病人为主的疗养院志愿者服务站、给残疾儿童义教义诊的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服务站、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各项服务的附属医院义工服务站等;另外,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还组织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社会对“医生”的渴求与敬重,领悟到“赠人玫瑰”的“余香”,也使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3.用好“三支一扶”平台,巩固“下得去”思想
国家及广东省关于“三支一扶”的政策,既是对“三农”的扶持,也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扶助。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持续跟进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在“三支一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定华等一批优秀学生的事迹,使同学们对“三支一扶”的意义更加信服,巩固了“下得去”的思想
4.掌握社会需求,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医院需求调查,了解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生的看法与要求;开展社区调查,了解基层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建立校友反馈渠道,了解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我们在充分调查“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产品”(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突出职业需求,做优“铺路”工程
如何培育、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华丽转身,是临床医学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人文、创新”四种素质,鼓励个性发展,竭尽全力做优“铺路”工程。
1.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基础条件,尤其掌握应用型的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建立了学习奖励制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医学知识擂台赛,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开展医学理论知识竞赛。此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了宿舍流动图书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狠抓临床技能,强化操作能力
熟练的临床技能是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必备条件。为了使学生及早、有效、顺畅地从“会看书”向“会看病”转化,我们专门成立了临床技能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无菌术、四大穿刺、体格检查等技能培训;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连续7年开展多站点考核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规范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通过引导与鼓励,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次参加 “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3.弘扬生命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看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生物学模式逐步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医学人文关怀。我校创新形式,多层面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成立了生命文化研究协会,开设了人文素质大讲坛、课外人文课程,举办了生命文化节、“生命对话”人文论坛等,努力打造“生命文化”这一人文教育建品牌;开展养蚕体验生命周期、人文主题电影展播鉴赏、换位体验移情意识等各种体验式人文教育;开展现代医者之修养、医德医风之内涵等职业素养教育,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研能力
医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我校在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良好氛围,通过印发《学生科研手册》、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成立学生科研站、定期举办“挑战杯”创新大赛等各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的热情。
5.支持个性发展,培养“多面”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面、越来越立体,为了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兼收并蓄职业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坚持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通过举办“校园达人秀”、宿舍才艺大赛、书画比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与展示的舞台。
6.力推“名师”工程,促进教学相长
德才兼备的老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我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临床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每年开展临床教学名师遴选活动,创造临床教学名师成长的条件,使一批临床教学名师成为临床教学的带头人,也使老师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实效性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用为本”。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作为卫生人才规划的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突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我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四得”人才为主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红土”情怀,紧贴社会实际。同时,还建立了调查、反馈、研讨、沟通、修正的校园文化动态调控机制,将社会及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服务基层人数多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30000多名,很多毕业生是基层卫生骨干。据调查,广东省约70%医院业务骨干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毕业生,全省21个地级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中,14个是我校毕业生,覆盖面为66.7%。
2.社会反响好
多家媒体报道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的育人成果。 如《南方日报》以“乐为基层育人才――全省县以下高级医务人员主要由广东医学院培养”为题,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健康报》以题为“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方向――广东医学院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专稿对我校毕业生作了高度评价。
3.专业品牌效应优
以社会为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积淀与发展,临床医学在社会中形成了品牌,荣获“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示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二)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把握重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顾问”、书记微博、辅导员微博等平台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喜闻乐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就业率高
在临床医学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其中201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6%,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荣誉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国家级61项,省级45项。尤其在科研方面,获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1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奖18项,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本。多个学生集体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广东省先进班集体”“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1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3.学生认同度高
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8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很幸福。
(三)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前瞻性
为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我校积极拓展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搭建舞台,成效明显。
1.专业素质过硬
连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获得全省第一名。在2004年~2010年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医师综合笔试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平均分10分以上,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用人单位满意率高
在2010年毕业信息调查反馈,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虚心学习、乐于奉献,满意率达98%以上。
3.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院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基层工作,也有200多名毕业生到国外深造和研究。他们奋战在各级医疗战线上并创造出骄人的成就:有1人获得国家白求恩奖章,4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8人获国家、省“五一”劳动奖章,80多人次获国家级先进称号,150多人次获省级先进称号,涌现出被誉为“动物脂类基因技术的开创者”、现供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康景轩博士,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Primate Bio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研基金常务评委陈维政教授、抗“非典”英雄陈洪光、邓子德校友等杰出校友。
我院在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以下的深刻体会:
突出社会需求,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分级诊疗;社区人才;信息化;药物政策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6(a)-0154-0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munity healthinstitutions in the new period
HU Yang
Fuwai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health system reform,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develop rapidly, but as par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must reform to promote the basic health service fairness and accessi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that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both national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and to overall coordination, to focus on creating th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and health informatization, adjusting the current grassroots-level drug policies, fully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actual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 in population layout; from the community level, to encourag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actively, to transform the service mode,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service 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urrent.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munity talent; Informatization; Drug policy
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机构建设、能力提升、服务模式转变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量快速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兵突进”难以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在分级诊疗、人才培养和激励、药物政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国家在政策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中西部边远地区和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1.1 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难以实现
从患者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够信任,不愿意到社区首诊或转回社区康复治疗[2],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医保制度允许患者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就医,患者一般倾向于直接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看,各级医疗机构尚未形成合理分工格局和利益共同体,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存在“上转难”和“下转难”,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自由就医”状态,大医院不缺患者,社区上转的患者在大医院基本没有绿色通道,仍要和其他患者一样排队挂号,很难预约;另一方面是大医院因趋利动机,即使是社区能处理或可在社区康复的患者,也很少主动将其转回社区[3]。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还没有制订出强有力的关于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规范和措施,也缺乏强有力的关于价格、医保、用药等方面的引导政策。
1.2 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1.2.1 工作量大、收入待遇低医改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量快速增加,工作内容也不断补充和细化,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加大,但收入并没有较大改善。以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医生人均门诊量已接近北京市三级医院平均水平,而其人员核定的年收入只有三级医院的一半,收入低成为社区卫生人才招聘和引进的最大障碍,社区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
1.2.2 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社区医务人员普遍感觉社会地位低于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业务上升空间。在职称评定上,考核内容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不符,往往和大型医院一个标准,社区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处于劣势,造成晋升难。职称晋升难也是基层医务人员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往往在外语、科研、论文等方面很难达到要求。
1.2.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用于奖励性绩效的工资额度极小,灵活性差、激励性不强,难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区服务的供给及质量。
1.2.4 不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在中西部等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全科医生、医护人员、检验、放射等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现有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不能满足医疗业务和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需求。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配置的X线机、B超机、自动生化仪等新设备长期闲置。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目前的人员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人才问题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3 信息化建设薄弱,形成居民健康信息“孤岛”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还没有在区域内联网,医疗机构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仍局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居民健康信息碎片化问题突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一个体的健康档案、儿童计划免疫、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内容分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信息没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造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信息系统割裂。由于地区间没有建立起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当人口在地区间流动时,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居民健康信息难以衔接,既往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诊疗服务利用信息也随之“丢失”,造成诸多问题,难以对居民进行全程、连续的健康服务管理[4]。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影响社区卫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系统没有顶层设计和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缺乏有机融合,没有形成区域性、统一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事实上,过去几年许多地区为完成指标,虽然有了较高的建档率,但健康档案并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提供居民健康信息,往往闲置不用,无法发挥健康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政策目标[5]。
1.4 现行的药物政策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
1.4.1 社区只能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亟需调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在确保居民基层用药、降低药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各地的反应来看,基本药物的种类难以满足居民基层用药需求,也难以实现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的目标,国家和各地不断扩大基本药物的种类。各地实践表明,我国目前社区只能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实现其政策目标[6]。此外,基本药物目录和社保报销目录由不同部门制订,两者不衔接,一些地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部分品种并没有纳入社保报销目录,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的使用。
1.4.2 药品供应保障、招标采购、使用报销等政策存在问题在社区一些常用药、廉价药经常难觅踪影,长期处于断货状态。主要原因是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压低药价,导致企业对中标价过低的药品不再生产,而监管方也没有有效措施保障这些基本药物的供应。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和基层社区机构用药目录不衔接,同一个通用名的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的是不同厂家的药品。在社区常用药买不到,买到的药还和大医院的不一致,对此社区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反映强烈[7]。
1.5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地区和人口布局差异
1.5.1 中西部边远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高,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时,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高、难度大。中西部一些地区往往地广人稀、环境恶劣,交通条件差,人口密度小[8],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东部等其他地区开展相同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明显偏高,按照每年人均30元的相同标准拨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明显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群众也难以及时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同等水平的服务。而且由于服务半径大,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人均服务时间长,工作量大,现有医务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编制总体偏紧。另一方面,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在这些地区,地理、气候、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造成房屋使用寿命短,危房形成率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但国家的建设项目往往是统一建设标准和投资额,较少考虑这些差异,致使一些机构的建设压缩了建设面积或降低了建设标准[9]。一些建设项目没有考虑到当地取暖、用水的实际情况,取暖、用水等生活设施严重滞后,造成职工住宿难、用水难、生活难等问题,条件十分艰苦,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1.5.2 在流动人口较多地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划和相关服务规范中没有明确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中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中央是按照常驻人口下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补贴标准不一,有些地区按照常驻人口拨付,但也有很多地区按照户籍人口拨付,通常没有考虑流动人口的经费补助,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加快改革,解决制约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总的来说,要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抓住重点、统筹协调,主要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调整完善基层药物政策,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和人口布局差异性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政策等;同时,也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现行条件下,积极探索和实践,转变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2.1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让社区和医院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节省医疗保险统筹资金。
2.1.1 尽快制订规范、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严格的分级诊疗标准和办法,规范转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形成法律强制力。综合利用医保、价格等激励约束政策和信息化手段,促进患者有序流动[10]。
2.1.2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大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医联体的有效实现形式不能把医联体作为大医院进行市场分割和牟利的手段,更不能把社区作为大医院的门诊部,而忽略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要使医联体成为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的联合体,通过大医院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转诊、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把患者尽可能留在社区就诊[11]。配合医疗联合体的建立,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如对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促进医疗机构主动分级诊疗,有效控制费用。
2.1.3 及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结构和规模进行调整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量必定快速增加,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布局也在变化,要统筹规划,对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结构进行调整,控制大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适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
可以探索以省或地级市为单位开展试点,在地方立法、编制、人事、定价、医保等方面给予试点地区更大自,鼓励地方大胆探索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实现形式和有效方法,逐步形成强制基层首诊。
2.2 打造高水平的卫生人才队伍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
2.2.1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理顺与财政、人事、编制、社保等部门的关系,合理界定职能分工,建立社区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社区中心主任年薪制,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打破社区机构用人在编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赋予社区中心主任充分的管理权和用人自,合理设置岗位和人员,实现有效开放的人员进出制度,真正做到养事不养人。
2.2.2 改善社区医务人员待遇缩小社区与大医院医务人员收入差距,使收入水平和服务价格体现医务劳动价值,建立薪酬合理增长机制,发放基层工作津贴,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发放特岗津贴,提供周转房等。
2.2.3 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研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依据服务质量、服务数量、费用控制和居民满意度情况考核,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12]。对超负荷完成工作量的,应在科学测算基础上对社区医务人员给予相应劳务补偿。
2.2.4 拓宽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建立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单独考评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增强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可考虑调整考试内容,如对执业助理医师,重点考察其公共卫生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处置能力,减少对理论、机制和疑难杂症治疗的相关内容。也可将执业(助理)医师分为两个类别,医院类别和基层医疗机构类别,在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整,并限定执业机构类别。
2.2.5 创新人才发展模式,提高社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依托医学院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教学基地,通过带教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本科生、研究生,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开展全科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单独设立社区卫生科研基金,促进各项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鼓励社区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申报和教学工作,将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运用到工作中,以科研项目的开展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品质和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全科医生定期到三甲医院接受临床技能的轮训,聘请专家顾问团队,通过专家带教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技能。
2.3 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
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甚至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2.3.1 要实现较高层面的信息系统整合,打造区域性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统一标准、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整合居民的健康信息、预防保健信息、诊疗信息、医保信息等于一体。
2.3.2 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居民健康档案是实施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必须动态维护居民健康信息,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这样健康档案才能真正有利于医生的诊疗工作和对患者有效的健康管理,也才能真正调动医生和居民维护健康的档案的主动性。
2.3.3 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管理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收费、医生行为监管等有机融合,使信息化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数量等医疗行为数据库,并据此测算和决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总量和员工绩效工资。
2.4 进一步完善药物政策
针对基本药物目录满足不了居民基层基本用药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调整完善现行的药物政策。
2.4.1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不是医保报销目录,基本药物应该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建议参照国际经验,调整目前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成人基本药物目录和儿童基本药物目录),以不超过300种为宜,对基本药物实行国家招标、定点生产,简化包装并实行统一配送,建立独立的财政筹资机制免费提供或者实行医保全报销。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配备和提供国家基本药物。通过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促进医疗机构首选基本药物。建立严格的基本药物使用监测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除了配备国家基本药物之外,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适当配备非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报销目录[13]。
2.4.2 对接社区用药目录和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要实现分级诊疗,必须确保患者诊疗的连续性。将社区用药和二、三级医院用药招标采购平台合二为一。针对同一种疾病,社区的药品和二、三级医院的药品必须来自同一个厂家,由于治疗对象和治疗方式不同,可以同一品种不同规格和剂型。
2.4.3 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实行药品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诚信制度,建立不良记录避免恶性竞争,对不生产中标药品或者不配送中标药品的企业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2.5 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和人口布局差异性,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上进行分类指导
2.5.1 提高中西部边远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充分考虑中西部边远地区卫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测算调整补助政策和经费标准,不搞一刀切。根据测算结果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2.5.2依据流动人口的流动趋势,合理配置基本公共卫生资源国家应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卫生服务需求,明确相关政策措施,在资源配置上向流动人口聚集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保障流动人口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对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开展绩效考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2.6 转变管理和服务模式,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2.6.1 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要把社区全体居民作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是患者,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增强服务主动性,做好居民健康管理,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不断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要实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及慢病管理服务包[14]。鼓励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与社区家庭及慢病患者签订服务契约,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明确服务项目和内容,通过实时家庭随访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个人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逐步改变群众就医习惯,推进社区首诊[15]。因此,通过“家庭医生式”服务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取得多赢的效果:实现全科医生利用社区资源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综合化、个体化疾病和健康管理;建立了良好医患关系;引导患者进行社区首诊;提高了诊疗效果,节约了卫生资源。
2.6.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加强与社区街道办事处、学校、企事业单位、养老院、流动人口管理站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居民健康管理,形成多方参与机制,促进民主决策,共同维护居民健康。
2.6.3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健康教育投入小,社会效果好。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风俗习惯,采取多种形式,围绕健康观念、卫生习惯、合理用药以及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内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使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厂矿、进家庭,使居民更加主动和有意识地维护好自身健康,改变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16-20]。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1-23]。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分级诊疗、人才、药物、信息化建设等新问题,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纳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中,统筹规划,加强财政、人才、编制、医保、价格等配套政策支撑,逐步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方式更加贴近百姓,居民可就近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怀金.关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3):1-3.
[2]聂梦溪,李伯阳,张亮,等.我国城市社区纵向连续性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30-33.
[3]马晓衡,李燕.发展中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分析探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51-153.
[4]吴妮娜,白波,张晓.北京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21-223.
[5]王芳,尤川梅,王斌,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剖析――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现场预试验结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2):34-39.
[6]张晋萍,黄晓光,吴月华,等.某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后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2):2992-2995.
[7]张国红,武阳丰.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778-2781.
[8]沈骥,郑小华.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4-6.
[9]张媚,肖艳丽,颜丙约,等.四川省民族地区政府卫生投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6):11-13.
[10]任长乐,毕芳,张春娜,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6):84-86.
[11]雷光和,陈琴.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558-2560.
[12]刘元凤,荆丽梅,娄继权,等.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3,(9):20-22.
[13]王宏锐,石欧敏,李东,等.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调查[J].中国药业,2013,22(14):1-2.
[14]秦江梅,张艳春,张丽芳,等.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典型城市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621-2623.
[15]朱颖,林伟良,杜丽君,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33(8):873-875.
[16]罗建.健康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突破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89,(6):362-366.
[17]谢云.卫生宣教在边远地区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人民军医,2010,(2):26-27.
[18]王春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内感染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86-87.
[19]方莉萍,罗玲.风险管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57-158.
[20]韦微光,黄凤珍,洪卫辉,等.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35-36.
[21]吴映玫,谢满容,黄笑芳,等.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对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5.
[22]赵翼洪,汤学军,赵宗权,等.城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建设示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11-113.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资源;效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硬件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研究产生背景
我国目前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环境仍存在较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1.1 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提供或改善卫生服务与信息交流,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广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技术与效率变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样态。
(2)“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3)移动医疗: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平台、移动终端和卫星通信数据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类App实践应用为主体。
(4)远程医疗: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端医院或专业医疗优质资源,辐射支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区域、海岛或流动舰船上的伤病员,实现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
(5)网络医院:田军章(2016)认为网络医院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医疗机构之外的服务对象开展专业在线互动诊疗、咨询预诊等远程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背景
医疗服务,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1.2.1 医疗服务空间巨大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近3万6千亿,近10年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
1.2.2 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根据彭博社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1.2.3 医疗服务痛点较多
从患者角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院内医疗服务质量低下,院外跟踪病情空白问题凸显;从医生角度,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较低、风险较高。从医院角度,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医疗被迫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
1.2.4 医疗服务长尾显著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存在大量长尾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分布格局过于集中,多数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罕见病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卫生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同2009年版对比,药品品种增长迅速,药品产品数量惊人,仅2013年,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新药长尾特征明显。
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吉林省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5.09万人,实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在全国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融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升级问题。
2.1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 政策环境
吉林省于2016年4月26日《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居民健康、医疗档案等信息共享。推动吉林省人民医院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心电监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嵌入式人体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化。鼓励省内医疗健康企业与百度、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开展健康预诊、实证服务,实行长期跟踪、定期更新、预测预警等特色化管理服务。
2.1.2 医疗状况
智慧医疗未来强调协同统筹平台和运用平台形成不同区域间的互相联通。当前吉林省正在积极打造医院信息化三级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院有机结合;吉林省民营医院部分已开设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优质资源;长春北部建立了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
2.1.3 存在问题
吉林省互网医疗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一初级阶段,医院联网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挂号、预约问诊等基础服务,对“互联网+”深刻含义的正确理解和逐步实现对当前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
2.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距今已发展多年,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和经验,增强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领域的预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3 吉林省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与浙江等省相比,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和现状,医疗资源配置与互联网结合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3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对策及建议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包括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建构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等问题,拟解决病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包括缓和医患之间尖锐矛盾等问题。
3.1 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在线服务行业逐渐崛起、医疗服务开始由PC端向智能移动端的转变,并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互联网+医院形成智慧医院;互联网+硬件形成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药形成医药电商;互联网+保险形成个性化商保服务以及互联网+基因形成精准医疗。
3.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策略
(1)在医院方面,建设智慧医院。加强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从多个维度构建基于诊疗病例和持续监测的病患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形成精准、高效的诊疗实证,形成诊疗方法论上的创新,实现移动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指引信息透明化、挂号费用优惠差异化、支付方式多元化、安全部署独立化。
(2)在患者方面,优化App界面及环节构成。可参考“掌上浙一”APP软件将界面分为手机挂号、智能分诊、取报告单、医院导航、健康资讯等板块的做法,让患者根据人体模型选择不舒服的部位,显示相关部位易发疾病及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使患者能够进行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医院及科室建议,进行线上智能分诊,完善“就诊卡”模式并拓宽服务,延展至院内可能活动,开设支付宝就诊预约、就医流程指导、医药费移动支付等功能。
(3)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制度。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到医院、个人及第三方平台,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部门,进行赔偿判定与事后调解,重塑公信力,缓和医患矛盾。
(4)在信息方面,建立信息联网云平台。可参考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分配,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线联动的分级诊疗,建立有效机制与法律法规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提供与使用的监管与约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在药企和保险公司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院内、院外可持续监测的大样本数据,辅助医药企业有针对性的药物开发,为保险公司提供可供追溯的客户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医疗及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4 结语
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着重大技术创新等巨大的潜力,国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一定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2]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互网天地,2015,(08):15.
[3]闵杰.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痛点[J].吉林医学信息,2015,31(4):2729.
[4]方诗旭.“互联网”医疗:打通健康干预全过程[J].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智慧城市分院.世界电信,2015:5762.
关键词:男护生 职业决策 影响因素、
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making)又称职业生涯决策或职业决定,狭义的职业决策是指职业规划过程中的一个环节[1]。职业决策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护士一直是以女性为主的职业,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大高校的护理专业都相应增加了男性学生的招收。在护理领域,男护士相对于女护士来说具有许多的优势条件,男护理学生人数在各高校中已经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但是,男护理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人群,他们的职业选择也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调查男护理学生的职业决策影响因素,从而为高校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提供相关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研究对象为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全日制四年制本科护理男生,分别来自中西部地区6所院校。共发放问卷146份,回收138份,有效问卷132份,回收有效率90.41%。其中大一男护生35名(26.51%)、大二男护生33名(32.57%)、大三男护生32名(24.24%)、大四男护生32名(24.24%);独生子女53名(40.15%),非独生子女79名(59.85%)。来自城市的45名(34.09%),来自农村的87名(65.90%)。
(二)方法
在参考相关文献[2-5]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及预调查,最终确定了《男护生职业决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分为个人一般资料,包括年级,年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参与其职业决策等;其次,分为各因素影响力大小的调查,包括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工作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护生个人对其职业决策的想法。
研究方法:采用便利调查法,对6所有男护生的学校联系相关人员经过简单培训为调查员,由调查员亲自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问卷完成后由调查者当场收集。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Excle程序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用百分数,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的男护生从事护理职业意愿的比较
调查发现132名男护生中:共有24名(18.18%)打算以后“长期从事护理职业”;45名(34.09%)男护生打算“先从事护理职业,以后找机会改行”;63名(47.72%)准备毕业后立即改行。
男护生职业决策影响因素一般情况分析。调查结果男护生多是被调剂选择护理专业,有114名,占总数的86.36%;132名男护生中,独生子女共有53名,来自城镇的护生45名,大部分的男护生在大学期间都做过兼职,但是有亲属从事医疗行业的却只有23名,占总数的17.42%;而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有22.72%的学生的父母会参加学生个人的职业决策。
影响职业决策因素的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大多数男生在做职业决策时,考虑到了就业环境、地域以及工资等因素,具体结果为:男护生在做职业决策时,更多的是从个人职业价值观出发,有112名(84.84%)的男护生更倾向于以后所从事的职业是适合自己的:94名(71.21%)同学在职业决策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工作,并且有90名(68.18%)男护生希望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也是满足了个人的自尊需要;在家庭支持方面,有71名(53.78%)的男护生在做职业决策时候会考虑到父母的期望;社会因素上,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对所从事行业的认可度成为男护生职业决策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74名(56.06%)男护生选择毕业后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这说明他们在职业决策时会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50名(37.87%)同学毕业后更理想的工作区域是中部大城市;在收入方面,70名(53.03%)同学能接受的收入水平是3000以上,这说明大部分的男护生期望有较高的福利待遇。
三、讨论
(一)个人职业价值观在职业决策中的作用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本研究中,男护生在做职业决策时,超过调查样本一半的同学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说明职业价值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影响巨大。但在正式择业的时候,职业决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要求男护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多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处理好个人职业价值观与个人兴趣特长的关系。
(二)家庭因素对职业决策的影响
Ginzberg[7]认为影响个人生涯发展,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家庭在个人的职业选择上的影响非常巨大,个人在进入职业之前父母、亲属对各个职业的看法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职业的看法。产生对某种职业的特定看法,吴海英指出[8],家长、亲戚朋友对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观念和期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在男护生做职业决策时,家长的期望有非常大的影响,家庭背景、工作地的远近等都会对职业决策有着影响。
(三)高考志愿对男护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许多男护生在高考选择志愿时,都是在没被其他专业录取后才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普遍对护理不感兴趣,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6]。所以在做职业决策时,他们大部分选择毕业后立即改行。因此学校应该从学生选择专业进入学校后,就加强男护生的职业辅导,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提升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
(四)社会因素对男护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职业制度、国家职业政策法规、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职业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个体职业选择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9]。本研究中,有56名男护生更愿意毕业后进入政府单位工作,可见传统“铁饭碗”仍然对职业决策有着制约。有74名(56.06%)男护生在毕业后期望能够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一般来说,学生职业选择受自身所学专业和职业指导水平的影响。学校是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的中间环节。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学优势条件和教师的行为等,直接影响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10]。学校教育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工作地域对男护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工作地域主要涉及职业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民情风俗和地区政策等因素,包括职业所在地城乡地区差异、不同的工作地点、位置和环境等[11]。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工作地域对其的影响因素。因此,工作区域是在选择职业时很多年轻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中,大多数的男护生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医疗卫生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在吸引男护生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中西部地区若想吸引男护生去就业,就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如解决人事编制,户口,增加工资等。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大,所以学校应该为他们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做铺垫。
(六)工资对男护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职业带来的工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等,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时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本调查中,53.03%的男护生希望自己的工资在3001以上,其次有43.18%的男护生希望自己的工资在2001-3000之间。说明大部分男护生对工资水平都非常看重。从现实意义来说,大部分人对工资水平要求较高,但却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而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许多的麻烦。为了使他们有一个好的职业决策,学校应该开展就业指导,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总而言之,职业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职业辅导领域最为广泛的应用性研究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支持、专业选择、地域、工作单位、工资的吸引力对男护生做职业决策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力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所以若要引导男护生毕业后从事护理职业,不能只一味要求男护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而要深入了解其职业决策的过程及背景,努力改善重要的外部条件,如继续完善产业结构和分配制度改革,提升男护士待遇与社会地位,促进家庭对男护生从事护理职业的支持,从而促使男护生自觉自愿地选择护理职业。
参考文献:
[1] 平,刘妍君.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0-123.
[2] 施盛莹,林劲秋,刘立捷.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报,2009,16(11):26-28.
[3] 闭晓君,聂军,史瑞芬,等.本科专科护理毕业生职业忠诚状况比较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3A):8-11.
[4] Basurto Hoyuelos S, Fraile C L,Weis D,et al. NursingProfessional Values: Validation of a Scale in a Spanish Context[J]. Nurse Educ Today, 2010,30(2):107-112.
[5] Lin Y H,Wang L S.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vised Nurses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J]. Nurse Educ Today,2010,30(6):492-498
[6] 张梓英.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11,(3):187-189.
[7] 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M].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1993:172.
[8] 吴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探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9] 阚楠,王梁.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环境因素成因分析.林区教学,2013(7).46-47.
关键词:护理学 临床医学 就业 影响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以济南市、泰安市共三所医学院高校护理本科生和临床本科生各10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与临床本科生的基本资料、就业意向、影响就业的主导因素、就业前景、就业指导等部分,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分析。所有问卷均建立EXCEL 数据库,采用IBM SPSS V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护理和临床本科就业意向。从表1可以看出,护理和临床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和考研或继续深造,分别占84%和80%,其中对于考研或继续深造,护理和临床分别各占10%和30%,临床本科学生较高,仅有极少数愿意去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表1
就业意向
护理本科(n=100)
临床本科(n=100)
三级医疗机构
59
40
二级医疗机构
15
10
考事业编
8
9
创业
2
3
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民营医院
4
7
考研或继续深造
10
30
其他
2
1
2.影响护理和临床本科就业的主要因素。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护理和临床本科学生都把工资待遇和稳定性作为自己就业考虑的首选,分别各占79%和82%,其次是个人发展前景,仅少数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就业意向。
表2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护理本科(n=100)
临床本科(n=100)
工资及待遇
59
55
个人发展前景
14
13
稳定性
20
27
自己的兴趣爱好
4
2
其他
3
3
3.护理和临床本科就业信息渠道。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社会招聘会及网站是护理和临床本科就业的最主要渠道,分别各占79%和78%,其次是父母或亲朋好友推荐。
表3
就业信息的渠道
护理本科(n=100)
临床本科(n=100)
学校招聘会及网站
52
53
社会招聘信息
27
25
父母或亲朋好友推荐
12
13
导师推荐
7
6
其他
2
3
4.护理和临床本科就业形势评估。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护理和临床本科就业形势认为比较困难和很难的分别占61%和78%,临床本科认为就业形势比护理本科更加困难。大学扩招使得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医院对临床专业学生学历要求更高,更使得临床本科学生就业更加严峻。
表4
就业形势评估
护理本科(n=100)
临床本科(n=100)
很容易
15
5
还好
24
17
比较困难
41
43
很困难
20
35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为提高护理和临床本科就业率,我们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自身方面。第一,对自身定位不准。护理和临床本科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定位,张春梅等的研究发现患者和家属的评价会直接影响护士的职业认同。对于护理和临床本科毕业生要学会扬长避短,个性化地择业,把握好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之间关系的平衡。同时也要降低就业层次,对于“经济欠发达,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基层单位或专业不对口,但相近或相关的工作都可以试着去了解去接受。近年来国家开始采取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很多护理、临床本科毕业生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上,过高地估计就业期望值,盼望高工资、高福利、环境好、不艰苦的工作岗位,去选择有发展前途的三甲医院,忽略了民营医院、私立医院等,而一些大的医院人员已经出现饱和,就业更难。第二,护理和临床本科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当前不少本科毕业生认为就业的成功率与学习的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从而对有效信息的收集以及推销自己的方法和策略重视不足,还有一些人以为不需要努力学习,只靠人际关系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此外,有的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辅导员身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就业准备要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日常生活中就该锻炼自己的能力,融入社会,敢于展现和表现自我才艺,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学校方面。据有关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教育年招生总量30%,招收学生越来越多,加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有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待改进,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询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导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应当多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座谈,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会经常碰壁,从而出现心烦、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学校应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分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构建与社会需求以及护理学发展相适应的护理道德体系, 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护理和临床人才。
3.社会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护理和临床本科毕业生喜欢去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这些城市交通便利、医疗设备先进、环境优美,但是这些城市就业异常的激烈。对于广大农村的地区来说,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偏远山区急需大量的医学人才,但是很少会有学生去考虑这些地方。医疗卫生单位也应该深化改革,改变用人观,加强人才储备,目前高校扩招后护理和临床毕业生充足,单位选择的余地大,这样可以积极的储备各层次的毕业生,同时把握卫生机构改革的良好时机,不要忽略人才培养与结构对医院发展的长期效应,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环境,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配置。目前有些单位抬高了学生的学历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使得护理和临床本科生就业更加困难。社会就业体制也不完善,我国卫生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的步伐相对缓慢,缺乏人才流动机制,就业中就会出现“关系竞争”而不是“素质竞争”,滋长了毕业生“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想观念,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的间接原因。
4.政府方面。对于大学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国家应大力支持,服务期满后毕业生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对到基层就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等服务期满的毕业生,优惠可以体现在公务员的招录、事业单位的招聘、升学、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对于服务期满自主创业者,享受到的优惠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以及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对于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者,享受到的优惠就是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等。还要充分体现政策的调控功能,当它形成一定的气候后,不仅能解决护理和临床学生在大城市的撞车,更能帮助国家合理配置医疗人才资源,带动卫生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发展。同时还应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使护理和临床本科毕业生这一资源的合理配置,毕业生自己的观念要发生转变,但是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林桦,1978―,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山东省泰山医学院讲师、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晁毓菡,198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山东省泰山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圆圆,泰山医学院2012级护理学本科学生;柳莹颖,1980―,女,山东泰安人,泰安市实验学校中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傅蓉.同辈群体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8(7):78-82
[2]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107-109
[3]肖池平.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程化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73-74
[4]杨运秀.从护理学发展谈现代护理道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5,20(5):76-77
[5]宋泳红.护理专业毕业学生在就业应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832-833
[6]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85-90
[7]Bet z N E, Hackett G. T 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related self- efficacy expect at 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 ions in college w omen and men[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5):399-4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护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50-02
护理人力资源是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护理组织对护士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投入力量“开采”和“利用”护理人力,它包括就业与录用、人力配置、激励、教育培训等方面内容。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财富。如何对医院人员中占比近50%的护理人员进行规划、培训、开发和合理利用好,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一项课题。科学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发挥其聪明才智,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同时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缓解护理行业的供需矛盾。
一、国外护理人员紧缺原因
国外护理人员紧缺现象存在近40年历史,目前各国欧美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短缺情况。究其原因:
1.与择业环境有关。女性就业岗位及就业面的增加和扩大,护理岗位压力大,不受尊重等原因都影响护理的选择面。
2.与人力成本有关。在国外护理分级管理的收入差距较大,一个成熟的护理人员费用较高,一些国家普通采用少聘用高级护理人员,大量使用初级护理人员,或是用护理人员替代一些医生的工作职能。
3.与老龄化有关。一方面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另一方面是护理队伍的老龄化。美国注册护士平均年龄42岁,加拿大为48岁,英国和澳大利亚平均40岁。
4.与经济危机有关。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每遇到经济危机时,美国护理人员的就业率就提高,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家庭压力,女性外出工作的机率增加。
5.与社会福利人均占有护理比率有关。国外对床护比有明确的规定,此外每千人注册注册护理人员,美国是10人,加拿大是7人,澳大利亚是6人,英国是12人,我国城镇是3人,农村不到1人。
二、国内护理人员紧缺原因
我国近年来逐步出现护理用工紧缺的现象,与我国特定的国情有一定关系。
1.与国家深化医改有关。随着国家对医改的深入,对国民健康的重视及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关注,卫生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成为近年各级医院发展的新的主流。医院的扩张、床位数的增加,使医疗行业对护理人员需求量增加。
2.与城市环境、医院规模有关。相对而言,护理用工紧缺呈倒金字塔型。越是大的城市、大型医院由于条件待遇各方面等原因,能吸引护理人员,而小城市乡镇、中小型医院、中心卫生院等对护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大在。
3.与计划生育及生存环境有关。自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目前占国内家庭的主流,由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强度大、收入低、地位低及世俗偏见等原因,家庭不赞同不鼓励子女报考护理专业。
4.与学历有关。近年来,我国对学历要求的重视及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学历要求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也普遍提高。而我国因解放初期的特殊原因,取消了高等护理教育,护理教育成为单一的中专教育,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等护理教育才逐步恢复。至目前为止,中专护理仍占一定量的比例,大专和本科学历较少,硕士及以上学历更少,而医院管理的要求及人员结构需求,对中专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在逐步减少,对大专以上护理人员需求增加,间接导致护理人员匮乏。
三、南通市妇幼保健院现有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1.现有护理人员规模。我院现有护理人员355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111人、初级222人,高、中、初比例为1:5:10;本科及以上学历139人、大专学历181人、中专学历35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39.15%;35岁以下236人,36-45岁73人,46-50岁21名,50岁以上25人,其中35岁以上人员占比34%。
2.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1)数量配置不合理。我院2013年整体搬迁到新区,床位数由原来的320张扩张到600张,随着工作量的快速上升、服务对象需求不断增加,促使护理岗位工作量增大,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根据国家卫计委制定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其中,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按此要求,我院护士应配置480人,而目前我院护士是按照《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与细则》中规定床护比1:0.6的要求配置的。随着各种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我院服务对象是妇女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使得护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按此比例配备护士数量一是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配备标准,二是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服务的需求。(2)人员分布不合理。部分护理人员流失到非护理岗位。很多高资历的一线护士不断向非临床科室转移,寻找各样原因退居“二线”,向行政后勤部门以及门诊部门分流后,导致临床护士人员数量减少,护理服务质量下降。(3)结构配置不合理。从经验、能力、体力等方面综合评定,中青年(即35~50岁)是护理人员在生理、心理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成熟期。然而由于事业编制使用的限制,聘用制护士的大量使用,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以年轻所占比例较大,35-50岁人员仅占26.5%,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职称构成以中初级为主,高职称人员仅占6%,难以发挥其指导、带教作用,不能满足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4)职业特点等其他因素。护理岗位工作繁重,24小时三班倒,又加上人员短缺,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另外还要安排节假日休息及病假、事假、产假、公休等,特别是生育二胎政策放开后,请病事假、产假人员逐年上升,实际在岗人数减少。长期三班倒扰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使得其身体素质下降,加上目前社会舆论导向致使医患关系紧张,部分护理人员选择调离护士岗位或是转行以及编外合同制护士队伍的不稳定,导致护士流失严重,引起阶段性的短缺。
四、管理对策
1.合理配置、科学规划招聘计划。(1)坚持总量保证、满足临床、适应科室的原则。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相适应,各护理单元护士基数根据专科特点、病区工作量、技术难度、护理风险差别化配置护理人员数量。合理制定护理人力资源五年发展规划,每年根据现有护理人员情况、各层次配备情况、医院发展及新业务发展需要等综合考虑招聘计划,提前做好护理资源的储备。(2)建立护士人力资源储备库。确定一定人数的机动护理人员,确保突发事件以及特殊情况下临床护理人力的应急调配。(3)建立合理购买护理人力资源服务制度。在护理资源紧缺的情况,在内部形成合理购买护理劳动力相关机制,在减少医院成本支出的同时,调动剩余护理资源的积极性。
2.合理定岗,加强岗位能级管理。(1)科学设置护理岗位。按照江苏省卫生厅《医院护理岗位设置名录》合理设置护理岗位。按需设岗,根据工作量、实际工作需求及临床护理质量的原则设置岗位。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落实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2)严格职称申报及岗位聘用。按岗聘用,评聘分开,合理调整各部门(病区)护士职称结构,逐步做到各部门(病区)高、中、初级比例为1:3:6。岗位聘用向临床一线、高风险、技术难度高的护理岗位倾斜。调整职称数量,尽量增加中、高级职称名额,满足护理队伍需求。2013年我院护理高级岗位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38个,中级岗位增加到144个,解决了一大批中、高护理人员岗位聘用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护理高级职称岗位设置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专业技术资格的申报与临床护士专业实践工作紧密结合,非护理岗位人员不得报考或申报护理专业技术职务,促使护理人员回归护理岗位,保证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凡不含护士职责的岗位不得安排护理人员,严格控制护士调离护理岗位,以保证有限的护士人力在护理岗位上,确保临床护理质量。(3)划分护士能级管理,分层使用护士。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职称、学科专长、工作能力、身体条件等,将临床护理岗位分为N1―N4四个技术等级,制定《护理专业人员分级体系和晋级标准》,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晋级的条件、程序和操作方法。分级体系作为实施岗位能力培养、职称晋升评聘、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4)减少非护理岗位工作职责。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后勤服务路径。提高信息化办公能力,开辟护理临床路径及查房工作、诊间结算、种类申请电子化;提高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加强下收下送工作,建设患者服务中心及后勤保障中心,提高后勤应急响应能力,切实减轻护理人员负担,更有效的为患者服务。
3.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1)护理人员绩效垂直考核发放。为进一步体现护理人员劳动价值,提高护士待遇,,使其收入与付出相符,我院实行医护分开考核核算,护理人员绩效工资由护理部垂直管理,制定《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发放办法》,护理部直接考核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照不同职称、责任制订不同管理系数;确定科室二次分配原则,绩效分配向工作量大、护理风险大、技术难度高、轮值夜班多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2)护士长绩效不参与科室发放,由院部统一考核发放,避免与民争利,影响基础职工积极性。
4.加强教育与培训。(1)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规范化培训制度。科教科、护理部根据护士的实际业务水平、岗位工作需要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实施《护士继续教育计划》,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应用。(2)加强专科护理培训。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3)开展对外交流。给予优秀护理人员交流学习机会,及参与学习的平台,帮助护理人员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升护理管理品质。(4)开展“品管圈”活动。根据各科室护理特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管圈”活动,让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到提升护理质量及服务的活动中。(5)鼓励学历再教育,毕业后医院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护理人员学历层次,提高护理技能,从而更好地满足临床服务的需要。(6)开展职业设计。在医院、科室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进行职业规划,为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建议与支持。
5.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气氛。(1)加强护理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工会、护理部及相关部门开展以激励为主的多种技术练兵及慰问活动,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归属感及自豪感。(2)贯彻“以护士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爱护护士。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健康保护,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有针对性地增加检查项目;对怀孕前期的护士值夜班予以特殊照顾;护士长可以根据病员情况、工作量灵活进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上班时间和护士人数,加强薄弱时段护理,体现护理管理的层级性。(3)加强合同制护理人员人文管理。我院护理人员中近50%是编外合同制护理人员,与编内人员共同承担医院的各项护理工作任务。医院领导非常关心她们,给予人文关怀,在日常工作中,多与她们沟通交流,十分注重调动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人事管理上一视同仁,与编内人员一同纳入岗位管理,参与岗位竞聘,同样执行公开招聘、年度考核、绩效考核、职称考试、进修培训、评先评优、档案管理等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同工同酬,积极保障编外人员正常的法定休假及带薪年假等合法权益。与编内职工同样享受医院工会福利、医疗费报销等各种福利待遇。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医院一份子。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给机会让她们入编。这使入编的人有了干劲,尚未入编的人有了盼头,对稳定护理队伍起到重要作用。我院近几年通过公开招考入编20多人。
新医改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护理作为医疗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院在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性,提高护理队伍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医院发展的同时同样也面临一些管理的难题:一是护理绩效的垂直发放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协调关系;二是现有护理人员的大量增加与未来医院发展前景的关系;三是护理人员的大量增加与梯队建设的关系。由此看来,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及紧缺现象将是与未来医疗卫生发展共存的问题,还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
参考文献
[1] 潘春晔.公立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与实践[J].医院管理论坛,2013(12)
[2] 杨翔宇,成翼娟.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10)
[3] 郑凡,江秀敏.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及管理措施[J].福建医药杂志,2015(2)
[4] 刘旭.未来中国护理管理之我见[J].护理研究,2004(2A)
[5] 李萍,王芳,侯铭,宋长爱.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10)
[6] 樊静.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1(12)
(南宁市卫生学校 广西 南宁 530409)
摘要:通过对南宁市卫生学校376名学生的职业理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学生存在的专业选择自主性差、学习状态消极、职业期望理想化等问题,并对卫校“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加强学生职业理想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卫校学生;职业理想;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42-04
作者简介:林洁(1974—),女,南宁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心理咨询。
职业理想是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中职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要树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劳动者,才能有助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才能有助于技术技能强国 “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职业理想教育主阵地作用,笔者于2013年4月对南宁市卫生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中职卫校《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有效开展学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客观依据和建议。
一、对象、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2011、2012级共4个专业(护理、助产、农村医学、医学影像)的376名学生,其中女生310名,男生66名。被调查的2010级护理、助产专业的132名学生已结束医院实习,回校参加护士资格考试考前培训。调查样本人数分布合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以无记名自填式进行,当场收卷。共发放问卷376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3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4%,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此外,笔者还就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确认获取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二、结果
(一)专业选择与认知方面
调查表明,在专业选择方面,只有30.35%的学生自己选择专业,高达46.61%的学生的择业是受父母的影响,甚至有一部分家长逼迫学生选择卫校就读,使得学生抵触情绪较大,尤其在一年级学生中更为明显。在专业满意度方面,只有5.96%的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程度较低(见表1)。
在专业、职业了解方面,不太了解和不了解所学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学生共计占54.47%,可见,很多学生是在一个比较盲目的状态下进行专业学习的(见下页表2)。
(二)学习状况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目的还是比较明确的。11.38%的学生选择读完中专后到大学继续深造,学校应重视这些学生的需求,积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在学习生活状态方面,只有19.51%的学生能刻苦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为消极(见表3)。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
只有49.59%的学生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却有42.82%的学生没有或认为不需要进行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见表4)。
(四)职业价值观方面
据调查,高达81.57%的学生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成功影响因素的认知是理性的。在就业影响因素方面,学生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占42.28%)和工资待遇(占24.12%),其次考虑专业对口和社会需要(见表5)。
在就业单位期望方面,高达77.78%的学生希望到县城以上的大医院工作,这显然脱离实际。同时,学生对工作后的月薪期望值偏高,期望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人数占46.89%(见表6)。
(五)职业信心和目标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职卫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形势较为乐观,但在调查中只有22.22%的学生对前途很有信心,大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悲观。在职业目标方面,调查表明,80.75%学生最关注的是工作稳定、有成就感和生活幸福(见表7)。
三、问题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卫校学生在职业理想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选择自主性差,专业、职业了解度和满意度不高
大部分学生是受父母及他人的影响被动地选择专业,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专业和将要从事的相关职业了解不深,学习缺乏动力,很难挖掘自身的职业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调查的2010级学生因已完成了在校学习和医院实习,专业、职业了解度比其他两个年级略高,但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学生在实习中,护士工作长期三班倒、熬夜、紧张、繁琐等因素降低了她们的职业满意度。
(二)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
中职卫校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则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再加上医学知识比较枯燥、难学,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被调查的学生在一年级均进行过一个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但将近半数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较弱。这一现象与他们长期以来学习兴趣不高、得过且过的消极生活状态有关,这也反映出该课程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应引起任课教师的反思。
(四)对相关职业缺乏信心
近五年来,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面对中职生如此乐观的就业前景,就读卫校的学生却普遍对个人发展前景感到迷茫。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职业前景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缺乏信心,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就读卫校的学生多是升学失利者,因其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经常会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这让他们普遍存有自卑心理。
(2)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自卑感。
(3)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校两年多的时间里只学到较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对将来的就业前景非常担忧。
(4)当前我国条件相对较好的医院招聘医护人才时对学历要求较高,中职卫校部分学生因学历层次偏低而逐步丧失自信。
(五)职业期望理想化,择业较少考虑社会需要
大多数学生就业时以个人发展机会、工作待遇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考虑更多的是既得利益,很少考虑社会需要,对社会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调查的79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近半数不愿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这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的定位背道而驰。在工资待遇方面,46.89%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四、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结合这几年来笔者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体会,就任课教师如何发挥这门课程在中职卫校学生职业理想教育中“主阵地”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
近年来,中职卫校因高中热升温、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生源素质出现了滑坡现象。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缺乏理解和尊重,那将是教育者的失职和失败。因此,教师要立足现实生源基础,正确认识并尊重自己的学生,耐心地教育他们,本着“有改变就是进步,有进步就是成绩”的原则肯定他们,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用爱的力量帮助这个群体重拾仰望天空的信心。
(二)提高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
加强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关键在于“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力。教师要主动地通过自学、专业培训等方式了解和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理念、新趋势,提高职业指导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任课教师要多向专业课教师取经,加强对专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的认知,主动向学校就业办公室了解本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多到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实践,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对医护人才的新要求,积累职业理想教育的优秀个案。同时,任课教师要努力使课堂贴近现实,避免“纸上谈兵”,提高职业理想教育的有效性。
(三)创建“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中职卫校学生大多数无法适应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因此,任课教师要依据“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中职生”的原则,创建“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正确自我评估、加强职业认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编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完成求职推荐书、模拟求职面试”等6个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职业倾向测评、查阅资料、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观看示范视频等途径,以自主与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来完成任务,从而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促使职业理想教育落到实处。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对中职卫校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唤醒学生的成长意识和发展意识。首先,教师要多以本校成功毕业生作为榜样,激励学生认识自身优势和就业前景,增强自信心。与大学生相比,中职生工作较踏实,动手能力较强,对工作薪酬要求不高。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扬长避短,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中职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出路会更广、社会待遇会更好。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挖掘自己在专业、身体、心理方面的优势,增强就业信心。
(五)引导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
中职卫校学生只有学会技能和本领,才能顺利就业、实现职业理想。因此,面对大部分学生学习消极的现状,“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首先,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梦想照亮未来,学习成就人生”,要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为未来职业理想的实现打好基础。其次,要运用成功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许多学生自信心不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任课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通过“勇闯理想关、我为自己鼓掌、多元才能大比拼”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再次,可通过专题辅导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中职卫校学生正处于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他们的成人、成才至关重要。我们做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一要体现对青年利益的尊重,二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状况,理解他们,真正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爱、所追所求,及时而真诚地为他们的现在和未来着想,引导他们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及奉献精神结合起来,立足基层,用发展眼光奠定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甘立红.让中职生走出心理误区的举措[J].卫生职业教育,2009(23):155-157.
[2]张芙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110-111.
关键词:独立学院;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因素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的疾病谱和死因谱也随着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体系与居民健康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相对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1]。社会对于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就是解决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新背景下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康达学院为例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是从2004年开始招生的,自办学以来,康达学院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南京医科大学的带领和支持下,已成为一个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管理严格、品牌优良、社会声誉良好的独立学院。办学母体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同度,也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然而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到2013年,所有独立学院必须与母体高校脱钩,实现真正的独立。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于2013年6月份举校迁徙至连云港,当年9月份正式招生。脱离了母体学校,离开了母体学校的品牌优势效应,以及学校地址的变迁,对于康达学院未来的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康达学院预防医学的发展更是一个考验,从依赖母体学校到脱离母体学校真正独立起来而不被市场所淘汰,这势必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独立学院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办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入读,并且对于教学质量、就业率等等这些问题的把关,当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更要严格把控。
二、新背景下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如今,目前全国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有一百多所,江苏省共有6所本科学校开办这个专业,其中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以及徐州医科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重点在于培养和造就出高层次的预防医学研究型人才,只有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是独立学院,如果继续沿用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会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才能较好的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和预防医学领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在这激烈的竞争中,逆流而上。
21世纪的到来对预防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伴随着这种要求和挑战,我们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空前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不断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优化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研究目的,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预防对策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然而多所大学调查发现,由于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条件不足以及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强等原因,导致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应急能力较差[2]。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首要环节。
加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以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为专业基础的涵盖本专业各主干课程如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检验学等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室,有利于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设计和实验室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型的实验教学综合平台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预防医学实验研究体系。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创设学生开放性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精神食粮,直接关系着将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是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偏重于卫生学类课程和理论课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下,虽然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适应从事疾病控制与预防、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3]。改革的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遵循适应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等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的原则,要求设置的课程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疾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子的作用外,还应增加卫生行政执法的相关课程。
因此预防医学这一学科群内各课程的内容必须要做到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既有交叉又有相关。整体优化学科群课程体系已成为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大趋势之一[4]。
(三)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独立学院的师资一般由学院自主招聘的专任教师、母体高校教师以及外聘教师所组成的。这些专任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的非师范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可能浑身充满激情,但相对老教师而言缺乏教学经验,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其次,独立学院的教师流动性较大,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由于职称晋升的需要、个人意愿进一步深造等原因,迫使一部分青年教师选择去读博,博士毕业之后又不一定返校工作;还有一部分教师抱着骑驴找马、短暂过渡的心态,造成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不稳定。所以从现有的实际状况看,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首先,青年教师比较年轻,可塑性比较强,所以要健全培养机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导师制,实行名师“一带一”指导。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和成熟的教师。学院本身也可组织类似于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另外,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提升自己的学历,例如去读在职博士。只要对青年教师加强培养和管理,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假以时日,这部分青年教师就可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院的栋梁。
其次,教学调控力度大。许多独立学院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且加以实施。如我院正在积极的探索绩效考核制,完不成一定的工作量不仅会扣除部分薪金,甚至连评优评先都会受到影响。在这样一种监控体系下,青年教师不得不加足马力,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否则,便会遭到无情的淘汰。所以,青年教师本身也要增强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例如现在所流行的微课、慕课、PBL(案例教学法)等等,站在时代的前沿,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一轮创新课程的改革。另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也要适当的做些科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毕竟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时候课堂上的素材更多的是来源于科研创新过程。
(四)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实践模式
对于预防医学专业而言,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预防医学教育还处于封闭状态。大学前四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较少接触到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实践,尽管有少部分学生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但并不普及。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不仅要教给学生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学科进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书本上的知识常常落后于实际,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广泛合作,有利于强化学生对预防医学的专业素养,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加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假如学校条件不足,可以将不能开设的实验或实践课与以上这些单位合作,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以此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公共卫生医师[5]。
三、结语
进入新世纪,预防医学将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同样,独立学院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高度重视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我国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预防医学实用人才。展望未来,预防医学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正如俄国著名医学家皮罗戈夫在上个世纪预言的那样“未来是预防医学的世纪”[6]。
此外,公共卫生领域一线工作内容在不断变化,对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且适时调整。培养具有综合实践技能的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我们只有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黎志敏,罗彬,汤艳.关于加强医学生专业法律知识教育问题的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232-233.
[2]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0-11.
[3]孙维权,王月云,熊光练等.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8-280.
[4]陆荣柱,姜庆五,陈自强.美国建设21世纪公共卫生体系的十项原则介绍[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