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渔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所谓生态渔业是以生物学、生态学、水化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和鱼类及特种水生动物养殖学为基础,应用渔业现代科学技术,吸取传统渔业精华,通过调整优化鱼类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挖掘渔业资源利用潜力,实现水域生态系统能量物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渔业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因此,生态渔业仍是属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体系。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则是融合现代高新技术、信息、经济、休闲娱乐、环保、城建城管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渔业活动。它通过对渔业生态资源、渔业生产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把渔业
生产与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与渔业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它既是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为旅游服务的物质产品,是一种充分展示渔业自身魅力的复合式渔业,是旅游家庭中的“新贵”,是当今世界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能让旅游者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旅游观赏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心性,获得灵感,沉醉于大自然美妙的旋律中,从而焕发出崇尚科学、热爱自然、赞叹自然的情感。因此,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是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旅游经济的主动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旅游业和国内旅游热门城市,主要是在“美、险、奇、特”四个字上下功夫。而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则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在“鱼”字上寻情趣,在“吃”字上图口福。因此,在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中,游钓渔业、观赏渔业、科技渔业和庭院渔业,便是这“三字曲”的乐谱。
2.1游钓、休闲渔业
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近年来,休闲、观赏渔业的兴起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益,还拉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显著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专家和生产者看好。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和新加坡是游钓渔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大多数旅游城市兴建了人工湖或水上乐园,繁殖增殖优质经济鱼类,专供旅游者和城市市民垂钓。美国每年游钓渔业收入占其渔业总收入17%以上,游钓者每年消费300多亿美元。
在我国,钓鱼业有悠久历史,其中“姜太公钓鱼”这个典故尽人皆知。近几年来,伴随着“农家乐”(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旅游的发展,“渔家乐”(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干渔家活)旅游也开始发展起来,“休闲渔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据统计,我国垂钓爱好者共有9000万人。就北京而言,全市拥有大规模垂钓园143个,垂钓大棚212亩,经营垂钓单位439家,每年接待垂钓者300万人次,垂钓收入亿元以上。2004年4月28日,广西北海爱浪休闲渔业旅游有限公司在北海银滩隆重举行了首航庆典仪式,100多名游客参与了此次“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首航体验之旅。“休闲渔业”作为北海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为北海旅游和沿海渔民托起了新的希望。它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增强了趣味性和参与性[4]。游客乘上渔船,与渔民一同出海捕鱼,体验渔家生活的乐趣。活动内容包括出海前的祈祷仪式、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鲜鱼等,让游客完完全全下海当“渔民”,享受海上渔家风情。对于这种旅游方式,感触最多的还是咸田镇的居民,由于北部湾渔业资源已日渐萎缩,沿海渔民在近海已较难捕到鱼,“休闲渔业”旅游,为渔民解决了转产转业问题,同时也为北海增加了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正如一位渔家大姐所说,这个项目给渔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而北海碧雅度假村也正努力向客人推荐这个新颖的旅游项目,以赢得更多更广的客户群体。洞庭湖畔,湘江之滨,也兴起游钓渔业。但在发展旅游业中,将游钓渔业纳入旅游范畴,供游人垂钓、野炊,以享口福;供市民垂钓,消除工作后的劳累,在绝大多数旅游城市,尚未进行有效开发。今后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创新,可以增加一些更富渔家风情的节目来吸引游客的眼球。随着国内外旅游者与日俱增,垂钓、野炊爱好者兴起,游钓渔业将会日益兴旺发达,成为旅游业的热门项目。
2.2观赏渔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每年仅是出口金鱼一项就获利上亿美元;英国有14%的家庭饲养观赏鱼,每年需要1.4亿尾以上。我国观赏鱼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既有适宜家庭养殖的品种,又有适宜池养的品种。在我国历代宫殿式、园林式建筑群中,都建有观赏鱼饲养池,饲养着各种观赏鱼类,以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我国也是观赏鱼出口大国,传统的创汇渔业,是世界各国观赏金鱼的“娘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迈入小康之门,不少家庭利用水族箱养殖了观赏鱼,以美化家庭生活,陶冶情操。据了解,我国部分城市家庭养殖观赏鱼类,已形成一种时尚。因此,当前是发展观赏渔业的有利时机,必将获得丰厚利润。
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兴建的海底世界多姿多彩,游客趋之若鹜。我国大连、成都、长沙等地兴建的海底世界,也是门庭若市。游客置身其中,与鱼同乐,其乐无穷。每到黄金假日,总是赚得盆满钵满。我国拥有水族馆38个,年销售金鱼5亿尾。北京市去年共生产观赏鱼1.85亿尾,产值达1亿元,出口创汇483万美元。江苏南京、苏州、扬州、徐州较早地发展观赏鱼,品种有锦鲤、热带鱼、金鱼,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出口、外销。江苏铜山县2005年观赏渔业创产值6500万元,户均盈利2500多元。
2.3科技渔业
发展科技渔业的目的,一是满足国内市场对名、特、优水产品的需求,抑制对野生资源的滥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二是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渔业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创汇渔业,赚洋人的钱,肥中国人的腰包[3]。发展科技渔业主要是养殖名、优、特、珍、稀有的鱼类品种和水生动物。据有关资料报道:泥鳅、鳝鱼、鳜鱼、河蟹、南方鲶、乌鳢、龟、鳖、虾等品种,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出口一吨泥鳅或黄鳝、河蟹等鲜活产品,可赚取外汇2—8万美元以上,或换取优质钢材20—100吨以上。江苏盱眙县依靠本地旅游资源,兴建大型龙虾城,每天消费龙虾1000多公斤,全县年消费龙虾5000吨以上;阳澄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桂鱼、甲鱼、白鱼、鳗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其中素有“蟹中之王”美称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更是驰名中外。当地就有着“不是阳澄湖蟹好,今生何必住苏州”的感叹[7]。
“鱼米之乡”焕发新活力,洞庭蟹不逊阳澄湖。面积9000余亩的鹤龙湖(洞庭湖流域)是湘阴县最大的内陆天然湖泊,通过引进外资合作开发大湖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在湖中心圈定河蟹养殖面积1500亩,其余面积进行芡食种植,预计今年芡食产值可达400万元,河蟹产值100万元以上。鹤龙湖大湖养殖基地的河蟹产品品质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目前远销上海、武汉、长沙等地,打响了“洞庭湖螃蟹”或“鹤龙湖螃蟹”的名号,夯实了湘菜产业链下游产业的基础。湖南浏阳是重要的渔业基地,全市拥有各类渔业水域近10,000平方公顷,其中适宜开发成休闲渔业基地的水而有3000平方公顷,休闲渔业利润率是传统养殖渔业的3倍以上[2]。
我们再以福建东山岛为例来欣赏科技渔业的无穷魅力。东海、南海交汇的独特海流,温和的亚热带气候,孕育着一座美丽富饶的东山岛:曲折的海岸线、漫长的金沙滩、星罗棋布的岛礁、多姿多彩的珊瑚、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和现代化鲍养殖基地……这些独特的“素材”使观光型渔业成为东山岛旅游的新亮点。碧波万倾,碧光普照,在鱼跃人欢的“海上田园”上,若你有幸乘水上“的士”,灵巧地穿梭于连绵数十里的“大街小巷”,或看海鸥飞翔,观碧波荡漾,听涛声阵阵;或登上小巧玲珑、色彩各异的浮筑木屋,体验“耕海牧渔”生活;或品尝“闽南功夫茶”,聆听优美渔歌,那份轻松与惬意,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能留给如织的游人去遐想。绵延在银滩外、掩映在绿林中,万亩虾池实行“蟹、虾、鱼、藻”生态混养模式后,重现无限生机与活力。亲驾扁舟,划行于生态虾池上,采收龙须菜,网起鱼蟹虾,劳动的伟大尽在不言中。现代化的陆上鲍鱼养殖场环境优雅、设施先进、亦园亦场两相宜。游人在尽享养鲍、赏鲍、抓鲍的乐趣之后,再品尝一道道鲍鱼佳肴,那番情趣自然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时间与空间的巧妙配合,造就了东山岛奇特的海底世界,锯齿刺星、盾形陀螺、澄黄滨等8种珊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东山岛人立足于此开设了潜水观光游,让你在欣赏多姿多彩的珊瑚的同时,与海草共舞,与鱼虾同乐,实现海底揭秘、龙宫探宝的梦想。此外,利用岛礁众多、鱼虾繁多、海岸曲折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海钓大赛,让你迎海风,伴涛声,尽享悠然垂钓之乐……十足的海韵,独特的风光,无穷的乐趣,每年都有10多万五湖四海嘉宾来到东山岛与“鱼”同游。
可见,发展科技渔业是大有作为的。但是,由于科技渔业知识含量高,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
2.4庭院渔业
庭院渔业是一项立足千家万户、分散型的生态渔业工程。主要是利用农户庭院的空坪隙地、河溪边荒间地和低产稻田,建标准化小鱼池,发展养鱼生产。它既可养殖观赏鱼类,又可养殖经济鱼类,供家庭食用或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若每户家庭兴建面积100M2的水池,以饲养泥鳅或鳝鱼为例,按每M2产鱼1公斤,则每户可产鱼100公斤。若每个村发展庭院养鱼50户,则年产鱼5吨。通过外贸部门建立长期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市场,每年可赚取外汇10万美元以上[3]。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庭院渔业是农村致富的好门路。
3.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是一项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发展旅游业的新课题。如何将生态渔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美雅共赏,独领的文化艺术品牌,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规划布局问题
要根据各地旅游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特点,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旅游经济和渔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做好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建设的规划布局,建立旅游渔业景观、休闲娱乐、鱼肴美味品尝服务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机制与格局,充分展示“渔文化”的精华[1]。
以休闲、观赏渔业为例,它们是作为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专家建议,发展休闲渔业在规划布局上应与旅游景点的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化渔业、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相结合,与三产等服务业的建设相结合[1]。游钓休闲渔业应在风景旅游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展开。在各大中城市周边旅游风景区利用现有水面资源建成集游览、垂钓、休闲于一体的休闲景区;在水库、湖泊地区,可开展网箱垂钓、驾船、滑艇、渔家乐等项目;在近郊水产养殖基地,可发展垂钓、捕捉体验等休闲渔业。在经营上应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以渔业吸引客源,以三产服务创造效益;实施长短结合,养钓结合的方式,发展初期以养为主;近郊以钓为主,以养为辅;远郊以钓为辅,以养为主,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增加效益。
观赏渔业应以观赏鱼传统养殖区为重点,以温室余热水养殖和市郊庭院养殖为基础,发展金鱼、热带鱼、锦鲤等观赏性鱼类。提高观赏鱼养殖的科技含量,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在城市中现有花鸟虫鱼市场基础上建设观赏鱼批发交易市场,同时带动与观赏鱼相关的产业,如水族器皿、饲料、药品、水草等。
3.2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问题
水是一切生命物质的源泉,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鱼儿离不开水,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水是命根子。其解决水源途径:一是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完善现有设施的维修配套;二是从大型湖库引水,修建引水渠道;三是选择水源充足场地,兴建蓄水工程。做好渔业用水无污染,排灌自如。
3.3科技渔业基地开发建设问题
科技渔业知识含量高,技术难度大,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根本问题是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渔业基地。突出重点,一地一品。可采取“股份”制,“民办公助”制和引进外贸等多种形式建设开发科技渔业基地[5]。
3.4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苗种繁育体系建设问题
鱼苗鱼种是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物质基础。要根据渔业生产规模,抓好苗种繁育体系建设。要以繁育中档优质鱼类鳜、鲶、青、鳅、鳝、蟹、虾等品种为主,同时加速繁育观赏鱼和特种水生动物龟、鳖、蛙、鲵等品种,满足科技渔业基地及庭院渔业养殖的需要。
3.5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景区景点建设问题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景区景点,一是观赏鱼类与游钓渔业公园,其建筑风格为古风古色、以园林式、宫殿式建筑艺术来表现“美、静、舒、雅”的情趣。配套建设工程水土乐园、水下龙宫,则应采取现代建筑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相结合,使旅游渔业景区,成为人们怡神养性,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3.6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品牌建设问题
打好信息牌,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品牌效益。提高生态休闲型渔业知名度应着手建立休闲渔业协会,让这个社团组织成为休闲渔业的中介力量和信息中心,通过建设相应的网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推介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独到、特有的产品与服务,传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休闲型渔业文化信息,形成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平瑛.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J].渔业现代化,2004,2.
[2]刘宗庆.浏阳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陆水产,2004,10.
[3]平瑛.休闲渔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用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7,9.
[4]蔡学廉.我国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1.
[5]江明芳.当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5,1.
[6]顾树信.浅析科技创新在推进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水产,2007,5.
[7]薛菁.休闲渔业: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中的新兴产业[J].福州党校学报,2007,3.
楠溪江位于浙江温州永嘉县境内,水域面积3733公顷,可利用渔业水域面积2333公顷,长度250余千米,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从1999开始,楠溪江渔业资源又迎来了整体承包阶段。通过公开招标,4人以518万元获得12年渔业经营权,成立了楠溪江渔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但保护已获得的产权非常困难,公司根本无法阻止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村民继续捕捞楠溪江里的鱼,由此和当地居民引发的冲突已经不可计数,村民出于报复导致的毒鱼电鱼等恶性捕鱼事件更是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生态损失。2001年渔业公司以永嘉县农业局没有积极保护其产权为由,拒绝支付应交的渔业资源费,双方关系陷入僵局。整体承包至此基本上宣告失败。
二、楠溪江渔业资源管理30年来的变迁分析
(一)第一阶段:1984年以前的自由捕捞阶段
这是一种对进入没有限制的极端开放状况。由于没有明晰产权,人们在使用渔业资源时不会考虑其行为的全部成本,以致个人生产决策的私人净收益和社会净收益发生了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公地的悲剧”极易发生。资源的使用者只有掠夺资源的激励,而没有保护资源的动力。于是,总产出超出了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出,捕鱼手段也日益恶劣化,这严重破坏了鱼类自身的繁衍。
从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公共资源,完全的开放状态必然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从而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我们可以做的有两种选择:(1)依靠政府严格地限制私人对公共资源的开发,唯一合法的开发者只能是政府;(2)通过政府出面将产权明晰化,把个人的收益和社会收益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选择通过让获得产权的私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结合了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无疑是更优的选择。
(二)第二阶段:1984-1998年的分段承包(按自然水域划分,通过招标承包给当地村民)
据统计,实行分段承包使得楠溪江水域面积的一半左右有了明确的“产权主人”。这种方法也许对于森林、草原等一类的可再生公共资源而言是一个优良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楠溪江渔业资源流动性强的特点,这种方法最终也以“竭泽而渔”的后果宣告失败。原因何在?其一,渔业资源流动性所带来的难以隔离各家各户承包区的问题无法解决。渔民如果为了涵养资源,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对自己承包段的鱼暂不捕捞的话,由此增加的鱼也不一定会留在自己的承包段里。一场大水、一次异常的天气变化,都会使非定居的鱼流到他人的承包水域。对各承包者来讲,理性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承包水域的鱼捕光,以免“便宜”了他人。这样甚至导致了对亲鱼、幼鱼也进行掠夺性捕捞,严重影响了楠溪江渔业的繁殖。其二,在楠溪江里,有一些地段因为资源条件较差而无人承包;还有一些地段由于牵涉多个乡镇而难以承包。这些约占楠溪江一半流域的尚未承包的水域就成为管理的薄弱地段,村民们纷纷强占掠夺,资源破坏严重。在这种资源利用方式下,尽管比自由进入状态稍有改善,但楠溪江的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阻止。
(三)第三阶段:1999开始:整体承包阶段
这一阶段中,产权完全归单一主体所有,预期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但是现实状况却远远出乎公司领导者的意料之外。虽然公司拥有法律上的产权,拥有事实产权的却是世世代代在楠溪江边生活的村民们。而公司在没有获得任何执法权利的基础上,为捍卫自己的产权权利付出了极度高昂的成本。即便如此,成效依然甚微。因为公司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个人,而是团结起来的村民集体。集体对抗中,公司的两位高层领导因此获罪,大大打击了公司主要股东对于公司前景的信心。而村民也在这样的集体对抗中萌生出报复的心态,恶性捕鱼便是最佳证明。
整体承包行动的失败,不仅在于投资者没有对产权保护难度和成本做出正确的估计,以致投标时的理性化程度不够,也在于当地的政府、村委会没有为保护楠溪江的生态资源做出应有的配合工作。当地村民的捕鱼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侵权,但这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因素,毕竟祖祖辈辈都在楠溪江自由捕鱼的经历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想当然的事情。因此,楠溪江三十年来的渔业资源管理变迁总体上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仍然是产权问题。
三、楠溪江渔业资源的出路
(一)整体承包依然是最优选择;
基于渔业资源特有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只有整体承包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楠溪江渔业资源三个阶段的管理变迁证实了放任自由的方式和分段承包方式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而整体承包尽管失败,根源不在于整体承包的缺陷,而在于政府、企业和村民没有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采用整体承包的方式,可以考虑通过重新投标确定产权分配;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筹集新企业运作所需资金。在村民成为股东后,楠溪江就成为企业和全体村民的共同财产。在股金分红的激励下,楠溪江渔业资源会得到更好的保护。需要考虑的一点是要规定村民的持股上限。最好按照人人均等的方式入股,这样才能避免部分持股量较少的村民依旧存在的私自捕鱼行为。还有一种可以纳入考虑的方法是由企业同意在每年的捕鱼盈利中固定拿出一定比例补偿给沿江村民,这样的话村民也会为了获得更高的补偿金额而减少恶性捕鱼行为。但后一种方法应该没有前一种好。
十年间,渔业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推动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日益成为渔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传统捕捞业历经调整和改造
从2002年开始,各地稳步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十年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渔船近3万艘。船网工具指标管理进一步加强,研发建设了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整合了渔政、渔港监督和渔船船检管理数据,初步实现了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管理环节的相互衔接,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渔船管理数据库奠定了基础。严格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有效控制了捕捞渔船盲目增长的势头。渔船装备得到改善,2011年生产机动渔船平均单船功率数为29.50千瓦,是2002年的2.06倍。海洋捕捞生产结构不断调整,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进行。捕捞业执法监督力度加大,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和船名船号整治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十年来,我国国内捕捞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
水产健康养殖全面推进
十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目前已经形成湖泊水库、稻田河沟、浅海滩涂等多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大水面养殖、集约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底,创建了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700多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以“两带一区”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养捕比例由2002年63∶37提高到2011年的72∶28,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远洋渔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远洋渔业实现了从单一拖网到拖、钓、围等多种形式转变,从小型渔船向大型现代化船队转变;大洋性渔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所占比重增加到58%。积极引进金枪鱼围网等渔船,大型渔船数量迅速增加,船舶类型更加齐全。公海作业海域进一步拓展,东南太平洋渔场得到了开发,南极磷虾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捕捞对象从传统底层鱼类资源拓展到鲣鱼、竹荚鱼等三大洋10多个重要远洋渔业种类。作业海域分布进一步扩展,分布在37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2011年,获得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共116家,经批准作业渔船2227艘,总产量、总产值分别为114.80万吨、125.9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0.86%和一倍,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占有份额提高到了10%。
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
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尤其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依靠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就了一大批集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能力,增强了渔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渔民收入。我国水产品加工呈现出综合性、高值化、多品种的态势,形成了以小包装、便利化、冷冻冷藏为主,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十多个门类为辅的水产品加工生产体系。现有各类水产加工企业近960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400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率比2002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1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
据1983年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调查资料和1986年上海水产大学陈马康教授编写的《钱塘江鱼类资源》记载,钱塘江鱼类共202种,分隶于19目55科,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到2001年,据杭州市水产局不完全统计,“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共采集到鱼类109种,鲤科鱼类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鮠科、鮨科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有25种,其中鲥鱼、子陵栉鰕虎鱼等一些钱塘江土著性名特优鱼类都已基本消失或难以成汛。
2钱塘江渔业资源增殖概况
渔业资源增殖分自然增殖和人工增殖两种。钱塘江的渔业资源人工增殖始于1965年,曾间断过两次。从1983年开始,杭州市对钱塘江渔业资源实行统一增殖保护,从未间断,且增殖的力度逐步加大,为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丰富杭州市水产品市场,提高渔民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1渔业资源的自然增殖
在新安江和七里泷两座大坝建成前,钱塘江鱼类基本能够自繁,大坝建成后,阻断了多种鱼类洄游产卵,加上近年来水域污染、采沙、过度捕捞和造桥等影响,使钱塘江的水温、径流、潮流、饵料生物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鱼类的产卵繁殖条件,直接导致钱塘江鱼类自繁能力的下降,有的甚至完全丧失繁殖能力。
2.2渔业资源的人工增殖
人工增殖渔业资源是开发利用钱塘江、提高渔
业产量、增加渔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恢复钱
塘江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水域环境
日趋恶化的情况下,渔业资源人工增殖工作更是关
系到钱塘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1人工增殖资金投入情况
为了保护发展钱塘江的渔业资源,从1983年起,杭州市和沿江七区、县(市)政府对其实行统一增殖保护,即增殖保护资金采取杭州市和沿江七区、县(市)按照1∶1比例配套投入。1983~2000年共计投入资金1128.33万元。“十五”期间,杭州市和沿江七区、县(市)每年投入增殖保护资金为80万元,其中80%用于增殖放流鱼种,20%用于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十五”期间共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为320万元。“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及沿江七区、县(市)政府又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投入增殖保护资金120万元(图1),基本上保证了钱塘江渔业资源人工增殖工作的正常开展。2.2.2苗种放流情况据统计,1983年到2008年,在富春江库区放流夏花鱼种4957.96万尾,冬片鱼种1554.92万尾;钱塘江七里泷大坝以下放流夏花鱼种2931.99万尾,冬片鱼种3813.71万尾(图2)。
3钱塘江(七里泷大坝以下江段)渔业资源增殖效果
3.1有效补充和恢复了钱塘江渔业资源,丰富了钱塘江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自然种群的形成增殖放流直接增加了水域鱼类品种和数量,使因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导致鱼类急剧减少的状况得以改善,渔产量也稳步回升。以钱塘江七里泷大坝以下江段为例,从“十五”期间起,年捕捞量基本稳定在1000t左右“,十一五”期间,随着放流资金的大幅增加,年均渔产量较“十五”期间增长25.4%,2006~2008年,年均渔产量达1393(t图3)。特种鱼类增殖效果相当显著,以前渔民已很少在钱塘江捕获长吻鮠,从2005年开始连续放流长吻鮠后,长吻鮠产量稳步提升,2008年达8.7t,其他如花、三角鲂等增产效果也十分明显,增殖放流丰富了钱塘江生物多样性,促进了自然种群的形成。
3.2人工增殖的鱼类已成为钱塘江捕捞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对钱塘江七里泷大坝以下段渔民的捕捞产量统计,增殖放流品种在渔获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十五”期间,主要放流品种四大家鱼、鲤鱼、三角鲂、花鲤、鲴类和鲌类,其年均产量为474t,占总渔获量的45%。而到了“十一五”期间,主要放流品种四大家鱼、鲤鱼、三角鲂、花、鲴类、鲌类、长吻鮠和河蟹,其年均产量为669t,占总渔获量的50.7%,人工增殖放流品种已经是钱塘江捕捞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人工增殖名特优品种,培育了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十五”期间,杭州市开始探索花、细鳞斜颌鲴、三角鲂等土著名特优夏花鱼种的增殖,“十一五”期间随着放流资金的增加,名特优增殖品种放流量大幅增加。至2006年,共投放名特优夏花鱼种232.34万尾,其中:三角鲂115.86万尾、花88.96万尾、细鳞斜颌鲴27.52万尾。从近几年产量统计来看,人工增殖的名特优鱼类产量在钱塘江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如三角鲂和花年产量也从“十五”期间的10.49t和41.3t分别增加到2006~2008年间的47.86t和116.55t。由于三角鲂、花、鲴鱼等名特优鱼类价格相对较高,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土著名特优图21983~2008年杭州市钱塘江、富春江鱼种放流情况鱼类的增殖放流,不但优化了鱼类种群的结构,充分利用了水域的自然生产力,而且促进了渔业产值快速增长,已成为钱塘江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4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水产品
由于钱塘江特定的生态环境,其鱼类肉质鲜美、色味纯正,虽市场价格比同类养殖产品高40%,甚至几倍,但仍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1996~2008年,钱塘江七里泷大坝以下江段共为市民提供优质鱼产品14722t,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青鱼、团头鲂、鲫鱼等常规品种外,还有三角鲂、翘嘴红鲌、花、鲴鱼等名特优品种,更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3.5提高了沿江渔民收入
据近几年对钱塘江渔产量统计和沿江渔民座谈会调查,渔产量较“九五”、“十五”期间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三角鲂、花、鲴鱼、翘嘴红鲌等名特优品种产量上升明显,桐庐、富阳、萧山、西湖、滨江等地渔民收入普遍较好,平均单船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这不仅解决了渔民的温饱问题,还使渔民走上了富裕之路,维护了渔区社会和谐稳定。
4存在的问题
4.1环境污染影响渔业资源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钱塘江整个江段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增加,水生生物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水域生产力急剧下降,特别是富阳江段,渔民对污染问题反应强烈,渔业资源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4.2渔业资源基础性调研不够
渔业资源基础性调研包括水文状况、饵料生物、产卵场、索饵场、鱼类品种、种群结构等,直接关系到渔业资源增殖策略。杭州市曾在1983年对钱塘江渔业资源进行过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2002也对钱塘江杭州段渔业资源有过摸底调查,尔后,一直没有开展过相关的调研。由于环境污染、水利建设、挖沙、捕捞及渔业资源增殖等多种因素影响,渔业资源现状已发生较大变化,相关调研工作远远跟不上增殖管理的需要,已影响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科学性。
4.3非法捕捞现象依然存在
近几年,渔政部门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等,非法捕捞现象已得到一定遏止,违法捕捞案件逐年下降。但由于钱塘江鱼类经济价值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钱塘江从事无证捕捞、电毒炸鱼、禁渔区捕捞等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打击各类非法捕捞任重道远。
4.4水利工程、挖沙等影响突出
随着江上水利工程建设日益增多,挖沙有增无减,对渔业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挖沙,致使钱塘江水草资源大面积减少,以水草为食的草鱼等鱼类资源受到严重威胁,虽然连年人工增殖,但增殖效果不甚理想。挖沙还造成江底到处深坑,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栖息场所等遭受破坏,对渔业资源影响较大。
5钱塘江渔业资源的管理对策
恢复和发展钱塘江的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仅靠人工增殖还不够,还要加大保护与管理的力度。笔者认为,只有增殖、保护与管理多管齐下,才能促进钱塘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5.1理清增殖放流思路、实施科学增殖放流
在制定放流计划时,必须选择好放流的品种、放流的时间及放流的地点,以达到科学增殖放流之目的。放流品种的选择:根据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精神,人工增殖放流品种的选择应坚持“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技术可行,兼顾效益”等原则,因此,放流品种在选择钱塘江土著鱼类的同时,还要考虑该水域鱼类的种群结构。放流时间的选择:可分两个阶段,4~7月,放流夏花鱼种;12月至次年的1月,主要放流冬片鱼种。放流地点的选择:选择水质条件好,污染少,饵料生物丰富的江段实施放流。
5.2加强对钱塘江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
钱塘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对钱塘江渔业资源的研调查研究,为增殖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钱塘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重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主要经济鱼类变动规律的调查研究;二是开展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的调查研究;三是开展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定性、定量测定工作;四是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五是开展放流后鱼类的生长情况研究;六是开展增殖技术研究。
5.3严格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制度
根据幼鱼的生长规律和渔汛情况,杭州市已在钱塘江设立了钱江一桥东西各1000米、萧山闻堰高架铁塔至轮船码头、富阳镇南门至富春江第一大桥、桐庐分水江大桥至分水江口、新安江大坝至白沙大桥等5个常年禁渔区。并规定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禁止捕捞河蟹;5月1日至翌年的1月31日禁止捕捞鳗鲡苗;2月1日至7月15日禁止使用大牵网作业。设立禁渔区、禁渔期是为了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越冬、索饵和自然繁殖,因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为钱塘江渔业自然资源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5.4加大渔政管理的力度
1.1基本概况
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均属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库,两库形成梯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两库常年平均水位相应库容7.9亿立方米(其中佛子岭水库为4.83亿立方米,磨子潭水库为3.07亿立方米),两库共有来水面积18.4万公顷。
佛子岭水库始建于1954年,可养面积1200hm2,1956年投放鱼种,1957年捕捞成鱼;磨子潭水库始建于1958年,可养面积466.7hm2,1960年投放鱼种,1961年捕捞成鱼,渔业利用50余年。由于两库地理位置同处于一个山区,同处一个类型的地带,所以水库的生态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气温、水温、溶解氧、各饲料生物含量和各营养盐类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水库渔产量有过高产的记录,也经历过低产的波动。
1.2渔业发展现状
两大水库的渔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捞,渔产量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为第二个10年。由于放养品种、规格的不适应,敌害种群的危害和防逃设备的不完善,致使产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阶段为第三个10年。针对上述出现的矛盾,不断完善苗种体系,完善拦鱼防逃设施,调整放养结构和积极发展网箱养鱼,使两水库渔业产量逐步恢复。1986年,佛子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达327.5t,均产达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的最高产量,达到140t,均产达300kg/hm2。第四个阶段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渔政管理因缺乏人员、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原处于主导地位的国营渔场因而处于破产倒闭状态。因此,水面处于抛荒状态,无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两库库区群众和渔场职工仅靠养殖网箱和捕捞少量存鱼和库里的野杂鱼来维持生产、生活。尽管如此,在水库的合理放养、合理捕捞、防逃技术、控制敌害鱼类种群、发展网箱养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大体可归纳为:①投放适应水库生长的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保证和满足水库鱼种投放的需要,并不断改善放养结构;②密切注意水库鱼类种群的变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敌害种群的发展和危害,使人工放养的种群始终占据优势,危害种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两库都有防洪的任务。因此,完善拦鱼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库渔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④拟定合理的捕捞强度,充分利用水体和鱼类最佳生长期,不间断地做好自然经济鱼类的增殖和保护工作。
2可持续性发展探讨
2.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渔业生产机制
应本着有利于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改变只向水库索取、不向水库投入的原则,改变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断产生利益矛盾的状况,既要能统又要能调。
2.2两库渔业发展潜力
2.2.1市场需求潜力大。我县目前人均占有水产品量不到10kg,远低于全省25kg、全国34.6kg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因此,生产出绿色无公害优质水产品仍然会长期畅销市场。
2.2.2可供开发利用的水面大。两库可养殖水面1666.7hm2,可用来进行天然投放、库湾养鱼和网箱养鱼。如果按天然鱼产量300kg/hm2计算,两水库每年的天然生产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进和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水库开发的新课题。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开发大水面一项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库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利用水库的自然优势,适当在水库发展名特优水产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走高效渔业的一条可行之路,如佛子岭水库利用网箱养殖鳜鱼和斑点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库水开展鳗鱼养殖,每年可产优质鱼700t,产值近5000万元。
2.3两水库渔业发展对策
2.3.1切实保护两水库水域生态环境。目前,水库两边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两库上游无任何工业污染,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是我省当前少量存有的无污染养殖区域。因此,必须保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或兴建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大事来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库上游兴建工业厂矿,保护清洁水源,同时也要防止渔类自身污染,如网箱养鱼密度不可过大;三要强化渔政管理,严禁毒、炸、电等违法行为,对特种水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场、索饵场,应建立水域生态自然保护区。
2.3.2合理放养主导品种。青、草、连、鳙、鲤、鲫、鳊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也是两库养殖的主要鱼类,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镇,这些品种与目前的消费水平相适应,而且还有相当的消费时效,消费既不会过剩,也不会过时。在对大型水库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应以这些鱼类的养殖为主,同时坚持不懈地做好鲤、鲫、鳊等优质鱼种的自然增殖与保护工作,使水库生物饵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调整渔业经营模式,合理开发水体资源。当前,水产界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一要实现从追求单一产品(鱼)到复合产品的转变;二要实现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质和量的统一;三要实现从只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在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努力适应生态条件的要求,从单一层次、单一产品的经济方式转向多层次、多方位、复合产品的开发。在养殖生产方面,要遵循清洁生产的原则,实行生态养殖,提供绿色产品。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养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种形式经营,包括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实现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体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观光,休闲、游钓业。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学的决策管理和科学的养殖技术,这就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和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同时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普及养殖新技术,依靠科技来提高开发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