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

洪涝灾害防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洪涝灾害防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洪涝灾害防范

篇1

近日,我县东南一带普降大到暴雨,其中西口镇降雨量达108.6毫米,茅坪、关坪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另据气象部门预报,受西风槽东移影响,我县从今天晚上到20日,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为切实做好强降雨和洪涝灾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当前防汛防滑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及县城各防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各项防范措施,切实把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切实加强预测预报。气象、水利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和汛情发展变化,加大监测密度,提高预报精度。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群防群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锣鼓号等各种途径,及时向受威胁区群众灾害预警信息。

三、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乡镇要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当前防汛工作的重点来抓,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切实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对受地震影响险情加剧和新增的地质灾害点,要逐一排查,制定和落实好危险区人员防抢撤预案。

篇2

【关键词】防洪排涝;城市;内涝;保障对策

1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许多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从而导致城市区湖泊、洼地萎缩;另外就是在建设中,广泛的使用水泥进行铺面,使土地硬化程度提高;多种原因结合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现在大部分城市建设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或是排水系统年代久远,许多设施遭到破坏,排水标准往往达不到现有的标准;同时在小区建设中,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所以一旦连续遇到大雨天气,城市排水能力往往体现不足,容易造成内涝。

1.2 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在防治城市洪涝灾害时,不仅需要的是工程的建设多么好,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管理与先进的技术,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技术方面(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1.3 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在我国防洪排涝建设中形成了“救为主,防为辅”的意识,这种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这说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在发动城市居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就目前,我国防洪排涝的主要是依靠修堤筑坝,对于发生严重地区的安全抢险工作,要依靠人民进行抢险确保社会的安全;在城市建设中,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只单一性的注重经济的发展,对防洪排涝减灾对策考虑严重不足,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十分被动,极易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而非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2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2.1 工程保障措施

2.1.1 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既关系到城市安全,又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伴随着增加,但排涝标准往往偏低,造成了内涝灾害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是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效益与工程投资而言:标准越高,其防洪效益也就愈高,工程投资也就愈大;反之,效益和工程投资就越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要考虑城市的诸多因素,比如城市的规模、地形、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现行城市防洪标准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予以适当提高。

2.1.2 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也要考虑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两者缺一不可。实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实施防洪排涝设施,明确其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2.2 行政管理措施

2.2.1 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

在城市防洪排涝的设施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提高其设防标准,要相应的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对超标准的洪涝水、风、潮制定完善的预案,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2.2.2 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国家建设步伐加快,防洪管理体制也逐步迈向合理化、规范化,城市内部生命线系统规划与城市间网络联接保障机制将严重影响着城市秩序运行,是城市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城市水灾脆弱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防洪排涝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都是处于发展阶段,对预报的结果的传播和服务完全是一种被动性,于是导致遇到洪涝灾害时都是一种抢救的过程,而不是预防。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在面对洪涝灾害不受恐慌,使损失最小化,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的预警制度,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这样城市居民在应对洪涝灾害时更多的是防范而不是抢救,同时也可以避免公众产生过多恐惧;另外,洪水保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洪涝风险管理手段。采用强制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体系。

2.2.3 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并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特别需要加强水灾应急管理的基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应急指挥与管理的能力。

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在洪涝灾害情景模拟的基础上编制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有助于减少水灾风险应急响应时间,使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

2.3 公众参与监督管理措施

防洪排涝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1)要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2)防微杜渐,倡导公民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公众对乱排放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固体垃圾直接排放至下水道而导致排水能力下降甚至堵塞情况的发生。

2.4 科学技术措施

2.4.1 研究分散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建立与完善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雨水能够很好的收集和利用,对于城市防洪排涝减灾有着明显的作用,现在就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的技术在国内外都有较成熟的发展,但我们还需要在此成熟的基础之上,针对城市所具有的特点,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措施,找出适合各个城市特点的、经济合理的收集、利用方式与调度模式, 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2.4.2 加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现代化的建设

我国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正在发展之中, 从信息管理系统上升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层次,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可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这是一个模拟和防御系统, 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 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 并跟踪、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 以达到减少人员、耕地、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 可解决防洪救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其应用示范研究成果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及流域防洪指挥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4.3 加强城市防洪减灾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

城市防洪减灾技术包括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技术, 城市雨洪蓄滞、渗透等工程处理技术, 城市超级堤防的建造技术, 城市建筑耐水化的处理技术, 城市各类生命线系统的防洪应急保护技术,城市发展与防洪减灾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技术等。

篇3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篇4

一、大力提高人民群众防洪减灾的责任意识

洪涝灾害的后果最终是以居民生命和财产以及社会各种公用设施的被害程度来体现的。目前我国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给水利部门修堤筑坝,并依靠在汛期进行抢险救灾来确保社会的安全。近年来由于注重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对于我国70余万km2的广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风险宣传不够。除江河沿岸的广大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水风险认识不足。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洪减灾对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涝地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由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对洪水不设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没有防洪涝设施;大量病险水库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区没有对应大坝失事的预警系统;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证;对易洪易涝地区的房屋建设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动全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宣传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面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束手无策,成为防灾弱者。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灾减灾的积极因素,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因此加强对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广大洪泛区内的群众面对洪水能够自救、互助,确保个人、家庭及身边公用设施的安全,应当是今后动员群众的一个主要目标。为此需要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普及洪涝灾害风险教育,灾害情报向全社会公开

2.各级政府认真抓好洪泛区域的管理

尽管我们已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标准较低,隐患较多,发生溃坝、溃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当让广大群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即一旦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挡洪水而溃决后,洪水会淹没多大范围、自己所在位置会淹多深,持续多长时间,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难应当在什么时间,通过哪条路线向何处避难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和销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时公布每次洪水所发生的灾害过程和受灾情况。无论是公布灾害风险图也好、公布受灾害情况也好,无非是为了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对洪水灾害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当广大群众充分掌握了灾害情报时,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整个社会才会冷静而有序地开展防洪减灾和自救。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灾害情报公开是防洪减灾的首要条件。

防洪减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防洪和减灾。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但在减灾方面工作还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国在进行洪泛区管理时,将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定义为洪泛区。在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许可证。建筑物要达到一定的耐水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贷款,不能参加洪水保险。在该区域内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没一次其修复费用超过房屋产值50%以上的国家要强行收购,住户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政府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城镇必须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洪水保险工作。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准参加洪水保险,…。对于所划定的洪泛区域,是不允许自由开发和发展的,其发展是受国家设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的,这些条件能够充分保证在洪水泛滥时,该地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通过这样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区自身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防洪工程的依赖和压力。

二、加强和完善流域管理机构建设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七大流域机构。按水法规定流域机构是由国家授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权。但目前各流域机构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规划和开发治理,而对流域内各种对水系有影响的行为,不利于防洪减灾的各种开发行为没有干预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管理水系而没有管理流域。可事实是流域内的许多不合理开发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洪泛区内人口和财产的集聚等。为了让流域管理机构真正管好水系必须授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广泛的权力。让流域管理机构能参与流域内各种开发保护规划。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下转第70页)(上接第66页)理的开发活动有干预权和否决权。如对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计划外引水及在高风险区内等的开发项目,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制止和否决。因为流域机构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个流域的利益。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来讲,流域管理机构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规划之外,还应当制定流域洪泛区减灾规划,负责编制洪泛区的洪水风险图,对不同风险区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洪泛区内各种开发活动提出控制原则。协助地方行政部门开展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对地方防洪减灾社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域管理机构从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减灾管理也是实现全民防洪减灾体制的重要条件。

三、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的措施研究

面对日益增强的洪涝灾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国的防洪减灾体制,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灾害的挑战,应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目前制作洪涝灾害风险图的技术已趋成熟,建议由国家防办指定编制单位,首先编制各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图。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区的防洪主管部门在流域洪水风险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市、自治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图。各地、市、县可根据地方特点决定是否有必要根据省级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本地方的详细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风险图所需费用可在防洪费用中开支,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成果由指定专家验收。风险图完成后要广泛地宣传和提供给居民使用。

由于我国各流域防洪标准较低,洪涝灾害频繁,而作为承灾体的广大洪泛区不能盲目发展。应当根据洪涝灾害风险制定或调整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建议国家防办应尽快着手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广大洪泛区实施风险管理。(注:目前我国将未破堤情况下行洪的淹没范围称作洪泛区。而将破堤后可能淹没的广大洪泛区称为堤防保护区。此种提法有许多弊病,值得商榷。)

鉴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减灾也要由单纯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减灾管理。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难以胜此重任,因此需要扩大和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能。同时现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为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经济圈、供水圈的关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尽快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篇5

旅游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因素发生剧烈变化的天气(气候)对旅游业的危害。以自然景观而言,暴雨造成山洪突发、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毁坏景点及设施,破坏旅游景观面貌;雷电引发森林、草原火灾;干旱使得草原、森林植物因水分缺失而枯死,江河断流,雪山消融;大风、沙尘暴引起草原退化等等。对户外活动的游客,雷电灾害威胁其生命及财产安全;暴雨洪涝造成的局地山洪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的水文与地质灾害,冲毁公路、铁路、桥梁、房屋等设施,发生翻车、房屋倒塌等事故,造成游客出行困难,严重时危害游客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便于分析,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的气象灾害定为一般旅游气象灾害;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失踪的气象灾害定为严重旅游气象灾害;把一般气象灾害在年内发生最早与最晚日期之间的时段定为灾害期;把严重危害在年内发生最早与最晚发生日期之间的时段定为严重灾害期。本文主要以对游客有危害的气象灾害作为分析对象。

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概况

青海的旅游季节集中在5~10月份,而沙尘暴、雪灾、冻害等灾害,大多发生在10月至翌年4月份,即适宜旅游季节以外,对旅游设施、交通、自然景观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对户外活动的旅客影响甚微。对于出现在5~9月份冰雹、暴雨洪涝、雷电、高温、大雾、龙卷风等灾害而言,灾害期与适宜旅游季节相重叠。高温、大雾、龙卷风等灾害虽有发生,但次数极少,24年累计仅为2~8次,且危害区域小、持续时间短,对游客危害也很小。因此,确定暴雨洪涝、雷电、冰雹灾害是青海旅游业的主要气象灾害,见表1。

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时空特征

1时间变化

1.1日变化

日内,冰雹灾害发生于11时至次日05时,相对集中在15~19时(占降雹总数的58.2%);16~17时为日内最易发生冰雹灾害的时段,占日降雹总数的18.1%。05~10时未出现过冰雹灾害,见图1。暴雨洪涝灾害在日内每个时次均有发生,16~22时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时次,占暴雨洪涝灾害总数的55.0%;20~21时为日内最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时次,其它时次均在4.2%以下。雷电灾害发生在11~23时,此时段发生的雷电灾害占日雷电灾害总次数的92%;相对集中在13~22时,占日总次数的86%;16~17时是日内最易发生雷电灾害的时次。00~01时、03~05时虽有雷暴灾害发生,但次数较少,仅为6%,见图1。

1.2年变化

统计表明:青海冰雹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上旬结束。6~8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95.2%)。灾害期历时152d。严重灾害期开始于5月下旬,结束于9月上旬,为时103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49d。暴雨洪涝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4月上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上旬结束。6~8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89.7%),灾害期历时184d;严重灾害期开始于4月下旬,结束于9月下旬,为时150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34d。雷电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4月中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下旬结束。5~9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96.2%);历时200d。严重灾害期于4月中旬开始,9月中旬结束,为时160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40d,见图2。年内严重灾害主要集中在5~8月份,6~8月份为青海严重灾害高发期,见表2。

1.3年际变化

分析表明:年际间的冰雹、暴雨洪涝和雷电灾害次数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1984—1989年,年冰雹灾害次数仅为8.5次/年;1990—1999年灾害次数增加至20.7次/年;2000—2007年高达38.5次/年。暴雨洪涝灾害在1984—1989年间发生次数为3.7次/年;1990—1999年增加至14.5次/年;2000—2007年高达42.4次/年。雷电灾害在1984—1989年间发生次数为0.5次/年;1990—1999年为0.7次/年;2000—2007年高达11.9次/年,见表3。

1.4灾害持续时间

统计表明:雷暴灾害的个例虽较多,但多数记录起、止时间不详,无法进行准确统计和分析,本文仅选择较完整的资料个例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雷电灾害持续时间在31~60min之间的频次达36%;持续时间在61~90min之间的频次为32%;持续时间在91~120min和120min以上的频次为12%;持续时间少于10min和11~30min之间的频次为4%。

冰雹灾害持续时间在6~10min之间的频次达30.2%;持续时间不足5min和16~20min之间的频次为22.1%和20.9%;持续时间在11~15min的频次为17.4%;持续时间在21~30min和大于30min之间的频次为7%和2%。

暴雨持续时间在11~60min之间的频次达32.9%;持续时间在61~180min之间的频次为29.5%;持续时间在181~360min的频次为16.4%;持续时间在小于10min的灾害频次为1.4%,见表4。

2地域分布

2.1地区(州)分布

以主要旅游气象灾害总次数而言,海东地区是青海严重旅游气象灾害高发区,其比例占全省总次数的30.1%;西宁市、黄南州、海南州为严重气象灾害次高发区,占全省总次数的11.8%~19.1%;海北州、海西州、玉树州和果洛州为严重气象灾害低发区,占全省总次数的4.4%~5.9%,见表5。由表5可见,从旅游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上看,海南州为灾害伤亡最多地区,伤亡比例占全省伤亡总数的46.2%;海东地区和黄南州是次多地区,占全省伤亡总数的12.9%~16.0%;西宁市和海北州为伤亡人数较少地区,占全省总数的7.9%~8.9%;玉树州、果洛州和海西州是严重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最少地区,只占全省总数的2.0%~3.5%。

以单一旅游气象灾害而言,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州为青海雷电灾害高发地区和伤亡人数最多地区,24年中先后发生严重雷灾9~13次、造成21~34人(次)伤亡,分别占全省严重雷灾发生次数的17.0%~24.5%和伤亡人数的17.4%~28.1%。海西州和果洛州是严重雷灾发生最少地区,24年间,只发生过2次,占青海严重雷灾发生次数的3.8%和雷灾伤亡人数的3.3%~5.7%。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海南州是青海冰雹灾害高发地区。海南州、海东地区、西宁市为青海暴雨严重灾害高发区,占总次数的16.7%~29.5%。果洛州24年间未发生暴雨严重灾害,见图3。

2.2县级分布

由图3可见,西宁市的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县;海东地区的化隆县、互助县、民和县、平安县、乐都县;海北州的门源县、刚察县;海南州的同德县、兴海县、共和县是青海省内冰雹灾害多发县份。海南州的贵德县、共和县、贵南县、兴海县;海东地区的化隆县、民和县、循化县、平安县;黄南州的同仁县;海西州的都兰县、天峻县是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县份。西宁市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的互助县、化隆县;海北州刚察县;黄南州的泽库县、河南县则是雷电灾害多发县份。

结论及建议

(1)青海最佳旅游时期与冰雹等灾害的灾害期重叠,暴雨洪涝、雷电、冰雹是青海主要旅游气象灾害。灾害期在150~200d之间。6~8月份为年内旅游气象灾害次数最多时段。

(2)年际间的暴雨洪涝、冰雹和雷电灾害的年次数存在持续增多趋势,但检验表明这种增多趋势不明显。

(3)海南州、海东地区、西宁市为青海最易发生旅游气象灾害的地区;海西州、黄南州和海北州为青海旅游气象灾害较容易发生地区;玉树州和果洛州发生旅游气象灾害的机率较低。湟中县、兴海县、贵德县、化隆县、大通县、湟源县是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易发和危害最重的县份,班玛县、久治县、治多县、玛多县是旅游气象灾害发生次数较少、危害较轻的县份。

(4)冰雹、暴雨洪涝、雷电灾害次数在年际间呈现出的增长趋势除与全球性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外,与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环境保护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5)加强全社会旅游气象灾害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灾害救助能力。

篇6

——雨果

有些不能复活

1632年,中国江西省建昌府建昌县一名男子漂洋过海,来到日本长崎县。两年后,身为当地兴福寺默子禅师的他,在穿流整个长崎县城的中岛川河上,指导建造了一座眼镜形状的双孔石桥。

1647年6月,这座日本最古老的石造拱桥被大洪水冲坏,次年得以修复。1982年7月,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眼镜桥,桥面铺装、防撞护栏和连岸桥台又一次被大洪水冲跨,但桥基、桥墩和桥梁等主要结构得以幸存,很快又被修复。

20年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参加长崎大水灾20周年纪念活动时,在一堆介绍日本长崎风光的小册子中随手一翻,就看见第一页上印着修复后的镜桥倩影。

桥,可以一次次修复或重建。而30年前,在长崎这场城市型水灾中丧生的299名市民,却再也不能复活。

上帝的灭世利器

1982年7月23日下午5时左右,从海面飘来大团乌云,像块黑布,一下子遮住了长崎市的天空。随即,几道闪光,几声霹雳,豆大的雨点瓢泼而下。不一会儿,闪电发狂迸射,撕裂天幕,大雨倾盆如注,有如天河决堤奔泻。狂风如猛虎咆哮,雷声如大炮轰鸣,房屋街道都似颤抖起来,一些旧门窗破屋顶吱吱摇晃一阵后被轰然掀倒。

长崎市上空正好是暴雨中心,据暴雨观测记录,19时至20时,一小时降雨量最大达到了187毫米,总降雨量达到了500毫米,这是日本至今仍保持的一小时降雨量的最高记录。长崎市与周边地区的雨量过程图表明,最大24小时雨量超过了600毫米。暴雨肆虐,在天空上耀眼闪电和建筑中昏暗电灯的照耀下,眼见雨水在大大小小的斜坡平道上快速汇集如溪,奔流向下;很快又壮如瀑布,冲刷直下;不久就形成汹涌洪流,狂泄而下。洪水旋卷着垃圾、桌椅、牲畜等各色杂物浩浩荡荡地一路摧枯拉朽,冲倒电线杆、树木,冲走洗衣石、车辆,冲垮房屋、桥梁,冲到河道后沿河低洼处蓄积反涌,街道渐渐变成河道,杂物车辆飘如小舟,在水中旋转碰撞。

正在户外或地势低洼处的居民,有些被洪水冲击卷入水中溺水而亡;有些碰到漏电的电线杆触电身亡;有些因为车辆电路浸水无法打开车门,连车一块儿,被冲进海湾活活淹死。这场暴雨夺走了299人的生命,形成重大人员伤亡。暴雨造成23346户人家进水,1193户人家的房屋倒塌或损坏,小汽车损失超过了2万辆,交通、通讯、电力等生命线系统完全陷入瘫痪,财产损失重大。

洪水过后,到处道路破裂、桥梁垮塌、房屋断壁。垃圾袋、衣物、花草等挂满斜倒在地的电线杆、树木,瓢盆、收音机、床垫、门扇等深陷在淤泥堆里,四处狼藉,满目疮痍。有人到处寻找亲友遗体,哀哭之声时时可闻;更多的居民清理自家残局,在废墟中扒拉可用的物品;政府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公用事业单位等相关人员在脏乱不堪、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忙着抢修水、电、气设备设施,忙着调集配发粮食衣物饮用水,忙着救治伤患,消毒防疫,防止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流行爆发。

长崎的这场水灾,建立起“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城市型水灾,即城市地区不能及时排出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而产生积水洪涝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现象。近些年,强降雨造成的城市水害,在许多地区许多城市频频发生,已呈愈演愈烈的趋势。2000年,韩国首尔,洪水肆虐后的街道上,无数汽车像搭积木似的交错堆叠,水灾导致49人死亡。2002年8月,捷克普降暴雨,首都布拉格上游梯级水库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紧急泄洪,致使低洼处积水深达4米左右,大量建筑地下室进水,市内3条地铁均成了地下河,到次年3月才完全恢复通车。在美国,政府年平均花费的水灾救灾款高达30亿美元,但年平均洪灾伤亡人数仍是稳中无降,未投保的财产损失逐年增长。在非洲,暴雨洪涝后的城市贫民窟,往往尸横遍地,更如人间地狱。

由于老天爷发难,以现代化城市为受灾主体的“都市型水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电视等媒体现场报道、微博随手拍等图片、视频冲击下,城市水灾看上去格外惨烈。一系列城市内涝洪灾,像是在证明水灾的确是上帝的灭世利器。而如果我们继续对自然的教导充耳不闻,也许《圣经》中上帝以水灾灭世、也以水灾创世将不是传说。

总关风雨总关情

日本长崎是一座三面环山的港湾城市,城市如只八爪章鱼,从海岸线依次向山坳山岗触须蔓延,市中心就处于圆形剧场底圈。长崎面海环山,同一地区存在着海洋性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台风性气候三种形态,降水量年均约2000毫米,雨水充沛。加之四周山陡坡急,地势比降低,自古以来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长崎市遭受1982年大型水灾,客观上是由于降水过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崎市在这次水灾中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首要的是,城市人口高度聚集。1945年长崎市原子弹爆炸时人口只有24万,死亡人数达73884人。近半个世纪后,长崎已成为拥有42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在城市快速扩张中,新增市区或为山坳或在山冈,本身洪涝风险较大,地下排水管道建设、防洪排水标准与实际降雨量差距巨大。城市内天然绿地面积有限,很多地表被钢筋水泥覆盖,使得地表径流剧增,有限的下水道无法及时将雨水排除。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两岸高楼林立,被挤压成市内的排水沟渠,向市外排水的能力减退。城市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同时向地下发展地库、车库、设备等占用空间,一旦洪涝发生,各种地下设施即遭灭顶之灾。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共系统防洪意识和能力不高,1982年长崎水灾中很多死伤源于倒地电杆漏电和全自动车门断电后无法打开。

总体来说,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财产的高度聚集与城市排水防洪意识和能力之间的落差,是造成城市型洪涝水灾的另一个客观原因,也是城市型洪涝水灾人员财产损伤惨重的主要原因。现代城市面对暴雨非常脆弱。即使只是水电气、交通、网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某个局部出现问题,也会给城市的运转及经济社会活动带来极大阻碍,甚至波及临近城市。可以说,城市型水灾所带来的间接影响和衍生灾害还要远远大于被淹区的直接损失。

暗处已无秘密

其实,日本上世纪6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的城市治水矛盾在70年代就爆发出来了。1972年7月9日至15日,发生在大阪一带的暴雨总雨量只有328.5毫米,1小时最大降雨量才25.5毫米,却形成了洪水四溢的局面。1973年,大阪府大东市71户灾民,依据1947年“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和第三条联名国家、大阪府、大东市三级政府,要求5255万日元的损害赔偿。1975年,继这起日本水害诉讼第一案后,水害诉讼案件猛增到18起,成为推动“日本河川行政管理变革的前奏曲”。

首先,大东水害诉讼事件之后,日本各级政府感受到民间对治水需求的压力,对都市防洪治水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都显著增加。1975年第5个治水五年计划投资完成率从第3个5年计划的71%迅速上升到100%。日本河川治水、灾后恢复重建等相关事业费占国家公共事业费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其次,针对城市型水灾害的新特点,采取了系列综合变革措施。20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资本(国家经济基础资源设施)整备审议会下设的河川审议会,在对口的河川局工作指导下,建议促成了日本特定河川综合治水对策,即对高速城市化的流域,实施以综合治水对策为骨架的流域整治计划。1979年日本鹤见川被建设省指定为“综合治水特定河川”,1980年成立的“鹤见川综合治水对策协议会”,在着眼于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雨水蓄滞”技术,即在小区周围、楼间空地、学校操场、河道边公园等地方修建雨水调节池,以临时蓄水,分滞洪涝。并大力推广“雨水渗透”技术,即将不透水路面、蓄水池改用透水材料建设,让雨水回补地下。鹤见川流域成为日本综合治水对策的成功典范,其经验模式得以在日本全面推行。

再有,日本非常重视依法治水,以法律制度推动防洪治水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日本1949年就制定了《水防法》,此后在国土水资源利用和保守方面先后颁布了《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1958年)、《水资源开发促进法》(1961年)、《河川法》(1964年)、《水源地域对策特别措施法》(1973年)等。在城市建设方面与防洪治水相关的法律有《都市公园法》(1956年)、《下水道整备紧急措施法》(1961年)、《都市公园整备紧急措施法》(1962年)、《都市绿地保全法》、《废弃物处理设施整备紧急措施法》和《住宅建设计划法》(1966年)、《都市计划法》(1968年)等。2000年,在名古屋城市大型水灾后,又痛定思痛全面修订了《水防法》,加强水灾害应急管理,强调向社会公布洪泛预想区和包含有避难场所等信息的“洪水灾害地图”。2003年,日本又颁布《特定都市河川浸水被害对策法》和相应的实施规则,打下了日本城市防水体系的重要基础。该法案对特定都市河川的指定、防水规划、防水措施、规制方式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特别要求新建设施雨水渗透阻碍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取得许可,并必须根据地面硬化增加的径流量按防洪标准配建相应雨水蓄滞渗透设施。

还有,日本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地下骨干排水管建设和城市洪涝灾害信息管理建设。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对东京、大阪等超大城市投入巨资改建地下骨干排水管系统。在东京城区地下60米深处,逐渐形成了净空高达20~30米的地下巨大运河系统,并且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RS管理系统等电气和探测技术,对整个地宫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覆盖和控制。在紧急情况下,其通风、排水设施还能够作为核爆紧急避难场所等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构建良心的法律底线

由于大都市气温高、粉尘大、热气上升,容易形成周边气流汇聚的热岛效应,而上升热气流一旦遭遇高空的冷气团,就容易形成暴雨。城市雨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相伴而生,超大型城市暴雨的频率与强度会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大都市更容易成为暴雨中心、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然而,除少数发达国家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针对都市型水灾害,并没有未雨绸缪,甚至遭受惨痛教训也未能亡羊补牢,大灾大治。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美国这些国家大型城市下水道建设经验、综合洪涝防治经验已轻轻松松可以获得。

现代城市建设中,许多建设工程会带来阻碍行洪排水的负外部性,这些因素绝非个人、家庭、团体的力量可以防止;而大型的防洪治水工程更是公共工程,没有政府主导实际很难推动。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地上地下工程的同步进行,需要许多个公共部门协调进行。城市洪涝水灾防范工程建设与水资源的蓄积开发利用的并存和并行,需要综合的权衡和周密的论证。城市水灾风险防范中市民的参与和动员,需要建立政府与市民间的信息畅通和良好互动。大都市城市排洪与周边地区城市间的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需要不同政府间的沟通和支持。这些都需要长远的规划、详细的方案、具体的标准和切实的执行,都不是单凭社会结构中的某些组织和个体的良心就能顺利推动的,根本上得依靠一套可行的制度去形成正常的工作机制。

法律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频频发生的城市型水灾面前,当务之急需要建立完善与城市水灾防范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城市地下管道规划、公共工程投资、建筑配套设施、地面施工标准、绿化渗水措施、洪涝风险信息公布、洪涝保险计划等方方面面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则和法律责任,才能做到排蓄兼顾、风险可控、长治久安,才能避免短视工程、豆腐渣工程、污染工程带来的更大危害。

我们只有构建起城市建设良心的法律底线,才能构筑好城市洪涝灾害的抵御防线。

公民的责任

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是非常复杂的。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现实经验表明,完全控制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理念应从控制转向预防管理,走上洪涝风险预防与合理承担结合的新型模式。而良好的城市洪涝灾害管理需要应将雨水排放与雨水蓄积利用结合起来,应将工程与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应将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民众结合起来。可以说,公众的参与和民众的整合已成为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一个共识。

篇7

       根据气象局监测,河南洪涝灾区又将迎来暴雨在此时,更需要严密监测,也需要市民多加防范,以下是为您收集的范文。

8月18日,省气象局通知指出,8月23日前,我省豫北及中部偏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有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22日沿黄及以北地区有暴雨大暴雨,需加强防范。

省气象台预计,8月19日下午到夜里,淮河以北大部有阵雨、雷阵雨,安阳、鹤壁、新乡、濮阳、三门峡、洛阳等县市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局地伴有7-8级短时大风。郑州市多云转阴天,有中到大雨伴有雷电,局部有暴雨。8月22日,全省有小到中雨,黄河以北和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许昌、商丘等地部分县市有暴雨或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8月24到26日,我省淮河流域多降水天气。 

气象专家分析,未来一周降水偏多,由于强降水落区与前期洪涝灾害较重地区重叠,加之上游豫晋交界地区也将出现强降水等综合影响,需加强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险,防范强降水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乡积涝,特别是需关注降水对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篇8

建立档案异地备份基地的目的是避开同一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所以备份基地应该选择于该灾害所波及的范围之外去建设,这样,才能对档案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基地的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不同地震带原则。哪些区域属于同一地震带,哪些区域才是不同的地震带?这对于档案部门来说或许比较陌生,因此,国家档案部门应该与地震部门合作,绘制出全国地震带示意图,并明确标注哪些区域的档案馆(或者档案备份基地)建筑应该达到哪一级防震标准,规定位于强震地区的档案馆,须将珍贵档案进行备份,异地存放于不同的地震带(或者弱震区域)的备份基地中。

2 不同流域原则。这主要是针对洪涝灾害而采取的措施。人类至今仅对洪水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而对洪水的特殊规律却没有更多、更深的认识,还没有能力预测哪年哪月将发生特大洪水,无法事先作出防御特大洪水的准备,只能尽一切的努力去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一般地,同一流域内,如果上游发生洪涝灾害,下游就难以幸免,甚至损失可能更为严重,因而,档案备份基地应该建于不同的流域,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开同一洪涝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

3 不同气候类型原则。建于与原档案馆不同气候类型区域的备份基地,可以避开同一气象灾害的袭击。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就有很大的不同,两地档案馆的备份档案可以考虑互存,同样的道理,东部与西部的备份档案也可以考虑互为保管。

4 地理远缘原则。备份基地与原档案馆的距离相隔越远,二者的地质构造、水文、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就越大,无论对地震、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还是对火灾等突发性社会事件,都有很好的回避作用。

档案异地备份基地的建立方式

1 档案馆之间相互保存对方的备份档案。根据前面所述的几项选址原则,选择最合适的异地档案馆作为备份基地。这一方式最经济、最实用,也易于操作,只要各自将备份档案送到对方档案馆即可,前提是需要对方提供相应的档案库房。这样,既可有效地预防各种灾害,又可充分利用各个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2 租借现有的其他建筑。若由于某些原因(如库房不足)没能利用异地档案馆建立备份基地的话,则可以租借其他部门的工作用房作为档案备份基地。这种做法同样比较简单易行。

3 在异地专门建造独立的档案备份基地。对于需要异地保存的珍贵档案数量较多、要求较高的备份基地,可以采用这一方式。选址时注意不要靠近容易发生滑坡的山体,并且远离江河、湖泊。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建造最合适的备份基地,日后管理、操作的自由度大,可以充分满足自身保存备份档案的需要。其缺点是建设成本较高,开支较大,适于经济实力较强的档案馆采用。

异地备份基地保存的档案类别

档案异地备份基地由于受到库容等因素的影响,保存的档案数量受到限制,一般只用于存放重要的珍贵档案,主要有以下这些类别:

1 重要档案的缩微件。重要档案经缩微技术处理后,体积大大减小,有利于备份异地保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

篇9

这次全市防办主任会议是在我市正值主汛期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总结今年前一阶段防汛工作,正确分析当前防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防汛工作顺利开展。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当前汛情

当前我市的汛情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一是前期降雨偏多且局地强降雨频繁。进入6月份以来,我市降雨偏多。6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比历年同期多59.9%,比去年同期多31.8%;7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比历年同期多11%,比去年同期多2%。前期降雨不仅雨量偏多而且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大。6月8日*县*乡3小时降雨量达96毫米;6月20日,*县*乡1小时40分钟降雨64毫米;6月22日*市*乡3小时降雨量70毫米;6月24日*市*乡1小时降雨量达73毫米;7月31日*县*镇1小时30分钟降雨量66毫米,*镇1小时10分钟降雨量达91毫米;*县*镇1小时40分钟降雨量56毫米。二是主要江河和水库水位普遍上涨。受近期降雨因素影响,全市各大小江河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江*站8月*日水位为*米,比前一日上涨0.05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90米,比警戒水位118.10米低3.67米;*河*站8月*日水位为*米,与前一日水位持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47米,比警戒水位96米低3.18米;*河*站8月*日水位为95.31米,比前一日上涨0.30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15米,比警戒水位98米低2.69米;*河*站8月4日水位为137.78米,比前一日上涨0.24米,比历年同期水位高1.59米,比警戒水位138.5米低0.72米。目前,大中型水库水位也普遍上涨。

8月*日,*水库超汛限水位0.94米,*水库超汛限水位0.08米,*水库超汛限水位0.79米。三是局地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受频繁发生的强降水影响,目前全市共有*、*、*、*等*个区、县(市)的*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11万人,倒塌房屋3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7万亩,成灾37万亩,绝收6万亩,减收粮食7万吨;损坏路基55公里、损坏输电线路0.5公里;损坏堤防8处1.17公里,损坏护岸2处,损坏灌溉设施30处,损坏塘坝55座,损坏机电井14座,损坏水闸1座。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其中水利工程设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四是根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局地突发短时强降水天气偏多。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江流域降水接近历年同期,*江流域降水偏多,且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出现集中降水时段,对*干流的汛情要密切关注;8月份我市降水虽接近历年同期,但受西太平洋台风影响,局地突发短时强降水天气偏多。加之前期降雨偏多,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已经饱和,再遇强降雨,极易产生较大径流,中小河流和水库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发生山洪、泥石流、低洼地带洪涝和城市内涝等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总的看,我市今年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局地强降雨引发中小河流洪泛、水库出险、山洪暴发、低洼地带洪涝和城市内涝等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树立大局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充分估计防汛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对今年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保持高度警惕,从思想上、措施上全面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准备,做好部门、地区间的协调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防汛工作。

二、今年防汛抗洪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今年年初以来,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以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认真开展了各项防汛抗洪工作。加大了水毁工程修复力度,落实了各级防汛责任人,组织编制和审查了各项防汛预案,加大了河道清障工作力度,储备了必要的防汛物资,开展了防汛工作大检查,加快了防汛指挥系统建设。进入汛期后,我们针对每个降雨过程,都提前组织分析和会商,及时传达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通过文件通知、明传电报、防汛简报、气象水文信息平台、值班电话等方式对各区、县(市)提前进行警示和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认真落实省、市领导指示精神,及时部署防汛工作。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及时研究会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防汛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密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迅速上岗到位,做好各项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的准备;提醒各地加强城镇和村屯、居民点以及农田防洪除涝工作,做好山洪泥石流预防工作,落实好县、乡镇、村屯和居民点、作业区的自救自保机制和措施,设立观察哨,及时监测预报,加强预警,确保人员和重要财产的安全转移;要求各区、县(市)防汛指挥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所辖区域防汛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二是加强值班值宿,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针对气象部门预报的每个降雨过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及时组织市防办和气象、水文部门进行会商,跟踪分析雨情、水情和汛情,并随时通过电话与各地进行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各地防汛工作动态。同时加强了值班值宿工作,市防汛办于*月*日开始防汛值班,每班都安排业务人员值班,处级干部带班,局领导总带班。除此之外,为提高防汛值班业务信息、指令上传下达处理能力,每班都分别由主管局长和防汛办领导业务带班。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水库安全度汛工作。针对我市水库工程病险严重、行政领导干预汛期洪水调度、通讯设施落后、工程管理不善等问题,市防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库汛期调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市)要按照管理权限各负其责,全力加强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督促超汛限水位的*、*和*等水库要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库汛期控制运用计划运行。四是派出防汛工作组深入到险工弱段和灾区指导抗洪抢险。市防先后派出工作组分别对出现险情的*塌岸和受灾严重的*等县(市)进行防汛检查和指导。五是各有关区、县(市)积极组织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面对局地强降雨频繁出现的天气形势,各有关区、县(市)高度重视,按照市防要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适时启动抗洪抢险救灾预案,及时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了人员生命安全。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231户810名群众被及时转移,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前一阶段,全市各地在防汛准备和安全度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防汛责任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从全市防汛责任制落实情况看,各区、县(市)乡(镇)直至村,都有防汛责任人,但有些责任人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主动,落实不到位,各项防汛准备不充分,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重。经前一阶段上级防汛部门抽查发现,个别责任人手机长时间不通,找不到人。二是病险工程依然是当前防汛工作的主要隐患。尽管*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大幅度增加了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进行了松花江干流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和城市堤防升级达标建设,总体防洪能力超过了*年汛前水平,但我市防洪工程标准普遍偏低、病险隐患多、总体防洪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主城区堤防标准只有*年一遇,*堤防中除*堤整治段为*年一遇外,其余堤段只有10-20年一遇。全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只有5-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2/3河流没有设防。全市堤防主要险工弱段共有115处。

全市*座水库中,有70%为病险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病险工程通讯预警设施缺乏、抢险手段落后,在汛期高水位、大流量情况下容易出险,已成为当前防汛工作的主要隐患。同时,我市山区、半山区较多,山洪灾害威胁很大。全市受山洪、泥石流灾害威胁约有560个村屯、14.8多万人口。由于山洪的突发性、多发性以及侵害的不确定性,极易导致群死群伤。三是防洪预案编制质量不高,宣传和演练不够。通过前一阶段市防办对城市(镇)防洪预案和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审查,发现有的县(市)对防洪预案编制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按照国家编制大纲进行预案编制;有的县(市)防洪预案在内容上缺乏完整性,实施方案不具体,预警措施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按照审查意见,有关县(市)已经进行了重新编制、修改和完善。目前,城市(镇)防洪预案、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按照审批权限已经全部审批完成,但普遍存在宣传和演练不够的问题。四是防汛抢险物资物料准备不足。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一些区、县(市)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工作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编织袋、无纺布、木材、铁线、水泵等重要防汛物资储备不足,对于某些不能正常使用的防汛物资也没有按照防汛物资管理规定及时报废核销。

另外,防汛备土备料普遍准备不够。五是水库汛期控制运用计划执行不严。汛期以来,全市大中型水库运行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少数水库对上级批复的汛期控制运用计划执行不严,超汛限水位运行的问题。六是防汛值班制度执行的不好。一些区、县(市)防汛值班制度执行的不好,有的缺少领导带班、有的未安排技术人员值班、有的电话接听不及时、有的不会使用传真机;有的上传下达不及时,对上级下达的紧急通知等重要电文,只是传达到本局、本办领导为止,水务局或防汛办领导收到文件后也就此为止,没有立即传达给本区、县(市)政府主管或主要领导。七是灾情统计核实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个别防办的领导对灾情统计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没有设置专职洪涝灾情统计员,有的甚至到汛期临时指派人员进行这项工作,造成工作前后脱节,不系统。有的防办对灾情统计、核实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乡镇报多少就是多少,洪涝灾害损失普遍偏大。

三、下步工作措施

针对当前防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步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加以解决。

(一)进一步强化各项防汛责任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以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对落实“五大班子”领导包堤、包库、包险工责任制,各级防办要当好行政领导的参谋,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一是要使行政首长明确自己的职责。国家防总已印发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各级防办要提醒行政首长认真学习,使其明确职责;二是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把责任贯穿于防汛准备、防汛检查、抢险、救灾直至恢复生产等各个环节,一包到底;三是要加强责任人抢险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悉工程现状,熟悉责任区的情况,掌握抢险方案,做到出险时不慌张,抢险时有章可循,人员转移时心中有数;四是要提醒各级防汛责任人深入实际对防汛工作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深入调查研究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五是要提醒各级防汛责任人在洪水灾害发生后,要立即组织各方面力量迅速开展救灾工作,安排好群众生活,尽快恢复生产,修复水毁工程,保持社会稳定。

(二)加快排除影响安全度汛的各类隐患。各区、县(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资金,争取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水毁堤防、病险水库的修复。对来不及修复的,要进一步落实安全度汛预案,强化抢险应急措施,落实抢险队伍,备足备齐抢险物资物料。要按照江河堤防每公里备土2000立方米,重点堤段、险工弱段每公里备土4000立方米的要求,抓紧备足备齐抢险土方和物料,满足抗洪抢险需要。同时,要依法加大清障力度,按照“谁设障,谁清除,谁的管辖范围谁负责”的原则,抓紧完成清除任务。此外还要加强汛期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确保安全度汛。

(三)加强防洪预案的宣传和演练。对各类防洪预案要进行广泛宣传,使干部群众都知道什么情况下该抢险,怎么抢险,什么情况下该撤,往哪撤,切实提高实战应变能力。同时,要加强防汛抢险、避险的演练。凡是有山洪灾害、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等防御任务的区、县(市)都要组织山洪灾害、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的避险演练,切实提高防洪预案的可操作性。

(四)密切关注*江干流汛情,严密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和内涝灾害。当前要密切关注*江干流汛情动态,做好防大汛抗大洪的各项准备。同时,要严密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对中小河流要加强巡堤查险,险工弱段要抓紧备土备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敞口的堤段要抓紧组织人力堵复,确保安全度汛。对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和村屯要予以高度重视,按照防洪预案切实落实抢险和避险的各项措施,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启动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认真做好城镇内河防汛和排涝工作,抓紧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保证内河河道行洪畅通;要落实好入江口附近和沿河两岸危险棚户区人员转移和安置预案,确保人员安全。沿河排水泵站要提前做好机械设备检修工作,确保正常运行、及时排水。

*(五)高度重视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各有关区、县(市)要把水库安全度汛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水库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再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各有关区、县(市)要按照今年国家和省、市关于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水库汛期防洪调度运用计划执行问题。水库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承担防洪与兴利的双重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洪任务越来越重,兴利要求也越来越高,有限的库容既要腾空迎汛,又要蓄水兴利,防洪与兴利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有些地方领导存在惜水心理,希望水库多拦蓄一些水以备今后使用。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防汛调度纪律不能违反。如果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就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今年云南彝良双龙水电站和陕西平利古仙洞水电站发生的防汛安全责任事故,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因此,要严肃防汛纪律,兴利调度必须服从防洪调度,必须严格执行批准的防洪调度运用计划,坚决杜绝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的事件发生。各级防办要及时掌握水库汛期防洪调度运用计划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对违反防汛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通报,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对于前一阶段超汛限水位运行的水库,有关县(市)要将水库超汛限情况和控制运用情况形成书面检查以防汛抗旱指挥部文件上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六)切实加强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的防御工作。防御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是我市今年防汛工作的重点。各区、县(市)要认真吸取沙兰镇“6.10”特大山洪灾害教训,对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防御工作要高度重视,严密防范。要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完善预警系统,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明确预警标准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做到易发山洪地区村村有预案和预警设施,家家有一张防山洪“明白卡”。要进一步落实防御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各项具体防范措施。要设立观察哨,进行24小时监测和预报,区、县(市)、乡、村、屯各级防汛责任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传递汛情,遇有紧急情况及时预警,各区、县(市)要落实专人组织群众做好转移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篇10

各二级分行:

梅雨季节将至,据气象预报显示,我省即将迎来大范围、持续性降雨,为防范洪涝灾害导致我行业务运营中断,现组织全辖开展防洪涝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各二级分行可于即日起至6月19日前完成该项工作(我省平均进入梅雨季时间为6月16日,请尽量在此日期前完成)。

二、工作安排

(一)开展风险摸排

要对以前年度发生过内涝、面临洪涝威胁、地势较为低洼、可能发生山洪等网点进行梳理,确认高风险网点。

(二)制定方案

各行可在以前年度防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对预案、流程进行完善。

(三)实施演练

演练应当包括所有高风险网点,且至少应当安排3家网点实施演练。演练期间,应当安排风险内控部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在场指导。

(四)演练报告

各行应于6月23日前,将防洪涝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报告、应急预案发送至内控团队信箱(notes:内控团队/法律与合规部/安徽/BOC)。

三、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演练工作

该项工作纳入本年度各二级分行自行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情况相关考核,省分行将根据各行演练、流程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演练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请各二级分行高度重视,认真开展演练工作,确保实效。另外,如发生内涝、山洪等灾害造成业务运营中断的,要第一时间按《安徽省分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施细则》要求报告,并通过行信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联络群进行汇报。

(二)丰富极端场景下应对策略

各行可参考《关于做好近期业务连续性相关工作的提示》中6个极端场景(见附件),对此类灾害可能造成的极端场景进行丰富充实,特别是关注与客户服务、第三方相关的应急保障措施,考虑替代措施适宜性,并在方案中体现,提升预案的有效性、前瞻性。

(三)加强资源建设

各行要通过本次演练,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如发电机、抽水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沙袋等防涝物资是否能够及时供应等。一旦发现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各行应当在演练报告中反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计划。

(四)注重演练质量

各行要以本次演练为契机,通过高质量的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增强演练的真实性,各行应当在演练过程中“预埋”突发事件,事先不与演练机构沟通,考查员工敏捷反应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

特此通知

篇11

关键词:防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县级城市防汛工程的现状问题

目前,县级城市的防汛防涝工程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给城市防汛工程增加了难度在工程方面,城市防汛体系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规划设计滞后,致使城市排水系统承受巨大的排水泄洪压力,排水系统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在防汛思想认识上,没有防大汛、抗大汛的意识。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市难以防御大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城镇化运动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频次显著增多。短历时局部强降雨致灾性很高,但其预测预报难度较大,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许多城市水文、气象站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降雨强度和范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地面硬化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改变了城市洪水形态。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较平顺,雨后汇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更加困难。市政设施积水监测站点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掌握城市洪涝发生、发展状况,不利于及时预警信息。

(二)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市防洪减灾工作,但这些城市同时设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城市防洪指挥部,存在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防汛机构尚未延伸至基层组织,城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防汛机构存在人员和设施不足、岗位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电力、气象、城建、园林、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出现职责交叉、衔接不顺甚至管理缺位。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致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时城市防汛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四)防汛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县级城市防汛工程体系主要涵盖了城市排水系统、河道、防浪、堤防等,许多工程由于缺乏维护和加固,在防汛中成效不大。而对于县级城市来说,财政是防汛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往往由于财政问题而致使许多防汛工程建设停滞或者维修加固工程无法开展,有些县级城市没有将防汛工程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总之,财政问题是困扰县级城市防汛工程展开的一大屏障。

(五)防汛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县级城市发生大范围洪涝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防汛宣传的力度不大,市民在防汛方面的思想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一旦遇到洪涝灾害时无法采取自救方法,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 关于做好防汛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方面,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改善监测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优化布局,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报精度,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改良预报方案。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科学预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设置简洁易懂的警示标志,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预警信息的手段,提高信息频次,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保障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为公众争取足够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二)建立城市防汛机构,健全各项防汛措施

成立县级城市防汛指挥部,有办公场所、交通工具、专职专业人员和办公经费等,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防汛领导责任,及时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汛前防汛检查工作,将防汛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并督导驻城市各单位防汛准备工作,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考核;参与城市规划,提出防汛工程建设要求;严格落实水利专家会商制;落实各项防汛工程措施;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演练;积极争取防汛保障经费等。

(三)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村庄为单位的防汛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设备储备,定期开展防汛演练,确保险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所谓“治”是指要治理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县级城市雨水管网建设的标准多数不高,而且使用多年,排涝能力大大降低。遇到强降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因此,每年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市内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防汛工程设计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城建规划与防汛工程建设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尽量保持二者建设的同步,排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对城市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置,适当开挖城市新河道、湖泊,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扩大城市水面率,使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迅速下泄;改造现有城市硬质化现象,通过铺设透水砖及保留部分原貌,加大地表径流入渗,经济条件好的县级城市远离市区新建部分小型水库,既有防汛功能,又能解决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加强病险度汛工程的除险加固,河道疏浚、防洪堤防及防浪、防潮大堤等工程建设,是沿海、临河和山区县级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

(六)开展城市防灾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将城市防洪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避险自救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通过专题网站、电视、广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防灾互动平台,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结束语

城市防汛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做好防汛工程建设,减少强降水带来的损失,努力提高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反应能力,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确保县级城市安全度汛,平安度汛。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07-20

篇12

关键词:现代城市;防洪规划;重点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TV8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在城市建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人们居住的方便、舒适和惬意,还应该考虑到自然灾害(如图1)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尤其是针对洪涝灾害时,城市规划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加以应对,以尽量降低损害。然而,目前我国城市防洪设施还比较薄弱,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与城市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为了确保城市发展和防洪的安全,我们必须要做好城市防洪的规划工作。

图1杭州洪涝灾害

当前我国城市防洪减灾的现状分析

(一)城市防洪标准低

城市的防洪标准和现有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地位不对等,使得当遭遇洪水灾害的时候,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较大。另外我国目前无城市排涝标准,针对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还缺乏规范依据。

(二)城市调蓄雨洪能力减弱,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城市建筑和硬质铺装必然会侵占城市的绿地和水域。从而导致城市地区的湖泊和洼地面积减少,致使城市调蓄雨洪的能力降低。当出现较大的洪水灾害的时候,城市内部的雨水得不到有效的排出,使得城市内积水排向河道的时间加长,易造成内涝。此外,有些城市的排水管网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或者对于城市管网的维护不到位,使得很多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不够、排水的标准相对较低。

(三)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城市的防洪减灾除了需要不断加强城市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的手段。比如说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洪水预报、预警系统、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然而,在目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四)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补偿机制未建立

我国南方城市在夏季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因此,我国防汛减灾应急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组织体系、防洪预案、指挥系统、抢险队伍和防汛物资储备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各级的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防汛减灾指挥部。然而,防汛体制的信息沟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机制还是比较薄弱,预报的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此外,受我国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城市防洪工程的设防标准也十分的有限。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的时候,目前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

(五)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洪水等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去抗拒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尽量去降低损失。首先就必须树立起防洪的思想意识。然而,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点,南方城市相对于北方城市更容易出现洪水灾害。加之城市防洪宣传的不到位,导致很多居民对于防洪意识淡薄,直到发生洪水灾害的时候缺乏防洪减灾的技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洪减灾的积极因素,反而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

现代城市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正确合理的城市防洪标尺

在城市防洪减灾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并不是说标准制定的越高越好。再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历史上城市洪灾的情况,参照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出合理的防洪标准。

(二)确定合理科学的防洪设施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城市防洪设施纳入到设计当中去。需要根据城市的气象、水文、地理、自然等各种状况,拟订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抗洪设施。在城区的主要河道的两旁所建设的建筑必须设置防洪墙和防洪堤,并且设置重要的出水口和排水设施。抗洪设备的具体情况应该根据当地的水文情况来制定:一般而言,抗洪墙与堤坝的顶部高度应该是:历史记录的最高水位加上超出高度 1.0~1.5m 的高度建设抵挡洪水的墙,然后再设置安全的超出高度。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市政建设相关部门需要按照城区发展设计和城市抗洪设计的标准,合理的设置管道的位置、管径以及坡度,从而起到排洪的作用。如果是在一些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不能够进行重力的排水的情况下,应该设置泵站,合理设置管道,使用强行的排水方法解决低洼地区的排水问题。

在设计排水管网的时候,需要掌握雨季时候最大的下雨流量、径流系数高、路面渗透系数低、建筑物稠密等情况,计算抗洪的系数。

(三)推进和谐生态美丽城市防洪设施建设

除了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特点,将易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变为生态园区。从而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当做抗洪的主要目的。依据历史上城区中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以及发生的频率和次数等,将危险区域的建筑物实行改迁,重建河道洪水断面,并且将危险地区改造成为林地、湖泊或者公园等生态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洪水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还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四)城市设施建设与防洪设施建设并举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力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还应该考虑环境的因素。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废土和废渣,一定要严禁将此类废土和废渣倾倒到河道中。第二,在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时候,不能侵占原有的河道,不能破坏原有的圩堤沟河;第三,沿河道路的建设以及旧城的改造一定要抬高地基从而起到抗洪的作用;第四,对于河道上面的违章建筑一定要严厉打击,发现后一律拆除,确保河道干净整洁,促使河道流水的功能加强;

(五)生态型河道治理

对于城市防洪抗灾来说,河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河道排洪的能力,减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河道治理而言,政府需要颁布相应的法规政策,对于侵占河道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河道的治理不仅仅以单一的防洪为主要目标,应该以生态为主线,综合环境保护、休闲及感知需求进行治理。从而降低洪水的发生的概率,也就变相的解决了洪水灾害问题。

在当前,生态型河道治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体现了河道防洪工程由以往的改造自然转变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治理理念。

(六)城市防洪工程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城市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新的契机。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发挥出人类的饿聪明才智,不断创新技术、新设备,以提高城市防洪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结合现代城市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观念,既要有长远的观念。创新是一个产业、一项工程的精髓,是技术进步的动力。我们需要鼓励因地制宜的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从长远来看,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加强沟通和协调,加强技术融合以及信息反馈的速度,从而带动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

总之,人类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却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尽量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洪水这种自然灾害,在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就应该从管道的设计、地下水排放、城市防洪排水设施的建设入手;另外,需要对于河道进行相应的整治,以确保洪水发生时河道可以起到排洪的重要作用。人们应该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承受洪水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彭佩,禹华谦,袁浩.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与实践研究[J].四川建筑,2013,01

篇1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534556912”为你整理了这篇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存在洪涝、干旱、泥石流、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

2019年2月胡毅同志从县民政部门调任古蔺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开始了他的应急之路。

面对古蔺县极易多发的自然灾害和繁重的救援任务,胡毅同志勇于担当,在局党委研究任务分工时,他主动申请分管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用一句“让我来”,主动承担起繁重的任务,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自承担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以来,胡毅同志走遍了全县23个乡镇(街道),每每顶着烈日督查森林防灭火,冒着大雨到地灾点、洪涝灾害区域研究防治措施,一心扑下身子,深入学习调研,带领专业队伍到各类灾害现场勘察,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每到一个乡镇,他都会细致地了解每个区域灾害特点、防范措施、队伍建设、装备配备、应急预案、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各种情况,认真收集各个单位建议和意见,把全县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情况牢记于心,想方设法理顺应急救援体系,探索防灾救灾的有效措施。

作为古蔺应急管理局年龄最大的班子成员,胡毅同志工作干劲很足,默默奉献,从无怨言,常常都是“五加二”“白加黑”,正常的休息时间都难以保障。今年法定轮休期间,胡毅同志原计划陪同家人回家探亲,但汛期提前来临,他主动向组织报告,放弃了休假,立即投身防汛救灾工作。关键时刻毫不退缩,面对危难险阻情形都是冲锋在前。

2019年7月31日凌晨,古蔺县椒园镇中山村二组发生一起山体滑坡事故,导致一民房垮塌,1人被困。胡毅同志刚从应急指挥中心回到家睡下不到3个小时,他接到指挥中心报告后,立即翻身出门,拖着疲倦的身躯向事发现场赶去。

“群众的生命财产大于天,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救出被困人员。”在赶赴椒园镇的途中,胡毅同志对救援工作进行安排。

到达现场后,他认真地查看了事发现场情况,村民屋后的石坎被泥石冲断,房屋被滑坡带来的巨石压垮掩盖,已听不到被困者的回声,凌乱、破败、复杂的事发现场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他心情愈发地感到沉重。

灾害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胡毅同志当机立断,立即带领救援人员仔细勘查被困人员位置,了解被困人员生命体征,观察周边环境,充分发挥各救援队伍专业力量,立即对现场救援做出危险评估,现场制定了救援方案。

“地灾监测员一定要时刻观察周围环境变化状况,及时传递环境变化信息。”

“救援要从侧面进行,创造更大救援空间,防止被困人员二次伤害......”

“同志,挺住,我们来救你了......”

胡毅同志果断下达了救援命令,指挥救援人员充分利用气压支柱支护起安全救援空间,他一边指挥救援,一边呼唤被困群众,希望被困人员看到希望。紧张、有序、全身心的展开了搜救。经过2个半小时的紧张救援,被困人员成功救出。看到伤者被送往医院,胡毅绷紧的脸上终于慢慢舒展开来。

事后,有人问胡毅同志,当时房屋已经坍塌,雨水不断冲刷,完全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此危险的救援环境,一旦发生救援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您作为指挥员,假如发生事故,您将会承担响应责任,您怕不怕?

“当时我只想到快速救人,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就晚了,至于后果没有考虑过。”胡毅坚定的说道。

心中装着群众,危难时刻就能勇往向前。胡毅同志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救援经验、科学的环境研判、细心的现场部署,成功地处置了东新镇东新村、大村镇中乐村、皇华镇石祥村等山体滑坡险情。参与和指挥“9.7”暴雨造成的双沙镇、永乐镇等多个乡镇洪涝灾害应急处置,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个急难险重的应急救援、群众转移安置和救灾物资保障工作。

篇14

今年入汛以来,陕西省大范围强降雨过程虽然相对较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但是局地暴雨却接连不断,并造成17人死亡、11人失踪,伤亡人数仅次于2013年延安特大暴雨的那次灾害。汛情与灾害严重不符的结果,发人深省。

小水大灾 损失惨重谁之过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横贯而过,将全省分成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三大区域。气候的差异、地域的区别,让陕西省的降雨量从南至北递减。一江(汉江)两河(黄河、渭河)是陕西省每年的防汛重点。

雨,对于陕西省来说,既弥足珍贵,又多而不益,稍有不慎便会给当地带来灾害。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今年入汛以来(5―8月),陕西省降雨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总体偏少,其中陕北和关中东部偏少50%以上,其他地区偏少10%~50%,较大的降雨过程仅有4次,而分散局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却频繁出现,多达1395次,且遍及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其中,长安区大峪站、西乡县两河口站1小时降雨量分别达90.2毫米和83.6毫米,佛坪县栗子坝站24小时降雨量有214毫米。

“局地暴雨呈现出高度分散、雨区范围小、局地强度大等特点。”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由于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强,陕西省“头顶太阳、脚下洪水”的现象屡次发生,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麻痹性、致灾性极强。8月3日15时左右,原本艳阳高照的西安市蓝田县突然出现高强度降雨,九间房镇短时间内降雨量达111毫米。高强度降雨使得平日只有一条溪水的铜鹅沟暴发山洪,4位躲在桥下野炊的游客和当地1位放牛的村民躲避不及,被洪水冲走,全部遇难。同时,紧邻的长安区王莽乡小峪河也遭遇山洪,致使正在河岸农家乐用餐的游客被冲进了河道,8人遇难……

为什么汛期陕西省降雨量总体偏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的情况下,仍有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呢?接二连三的洪灾伤亡事件,引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陕西省防指)的高度重视,并要求相关单位彻查伤亡原因。水文、防汛等多个部门更是多次书写报告,汇报在几次伤亡事件中所负的责任。小水大灾,损失惨重究竟谁之过?

防汛抗洪 岂能完全凭预警

汛前,为了做好今年的防汛预警预报工作,根据气候预测,按照《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要求,结合全省防汛抗旱工作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陕西省水文局分两次共下达2026个站报汛任务。其中,安排布置常年水情站447处、汛期水情站1538处、墒情站41处;委托外省和流域机构报汛任务56处。在受洪水威胁的县(市)、水利风景区设置预警预报站100处。同时,编制出台了《陕西省水文局水文情报预报应急预案》,修编了《省水文局水情信息制度》等3项制度,规范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为提高全省水文应急测报能力和处置突发性水旱灾害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汛期虽然降雨量偏少,江河水势平稳,但中小河流洪水情势尤为突出。”陕西省水文局水情处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汛期以来,陕西省境内共有42条河流61站出现洪峰162次,其中有9条河流9站出现超警戒洪峰13次,2条河流2站出现超保证洪峰流量。为了切实做好水情预警预报工作,陕西省水文局高度关注天气变化,密切监视雨水情发展,及时水情信息,充分发挥防汛哨兵和参谋作用,共制作水情预警预报31期,编发水情快报40期、水情简报16期,发送水雨情手机短信3万余条,收转水雨情信息1018.6万余条。成功测报了三华石、子午河、大峪河等中小河流超警戒或超保证洪水流量,其中,汉江支流冷水河三华石站6月28日15时30分洪峰流量为1840立方米每秒(洪水保证流量800立方米每秒),是该站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洪水流量,重现期相当于50年一遇;喜神坝河江西营站6月28日洪峰流量为425立方米每秒(洪水警戒流量为1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重现期相当于30年一遇;子午河两河口站6月29日8时30分洪峰流量为4060立方米每秒(洪水保证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重现期相当于20年一遇。调查金水河洪峰流量为195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超50年一遇。大峪河大峪站8月3日18时50分出现超警戒洪峰流量102立方米每秒,为1952年该站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重现期超30年一遇。

科学的预警为沿河政府组织防汛抗洪和人员撤离赢得了时间和数据支撑,也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防汛部门产生了一种依赖思想,防汛抗洪完全依赖气象水文部门的预警预报。可是,一般局地暴雨较为分散,同一地区不同区域降雨情况可能不同,这便会产生监测盲点,加之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一些局地暴雨气象水文部门难以准确监测。例如,蓝田县九间房镇铜鹅沟就是一个监测盲点。因为没有监测站点,无法预警,当地相关部门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洪灾来时手忙脚乱,仓促应战,伤亡不可避免。

麻痹大意 洪涝灾害的元凶

为了弄清今年洪水的致灾原因,陕西省防指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综合分析几次伤亡事件,都有一个共同原因。除自然灾害无力抗拒之外,麻痹大意是致灾的最主要因素。”陕西省防指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提高防汛应对能力,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加强江河堤防治理和山洪灾害预警设施、水文监测设施等建设,使得全省主要江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预警预报精确性显著提高。同时,对危险区域的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使群众尽量远离地质灾害区域。防汛抗洪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减少了陕西省每年洪涝灾害的损失,但同时,也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防汛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产生了一种惰性,并将防洪精力放在大江大河和大面积降雨上,认为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长此以往,这种思想使得一些部门在防汛工作中产生了麻痹和侥幸心理。特别是在防汛最后一公里的基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在8月3日的暴雨发生前,陕西省防指就向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涉河涉库旅游景区防汛安全管理,全力做好防范工作,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8月4日10时30分,陕西省防指再次向西安、宝鸡、渭南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防汛预警信息,要求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全力确保人员生命安全。陕西省水文局对旅游风景区的暴雨山洪做了提前预警,但以文件传文件的贯彻落实并没有让基层部门切实重视起这场局地暴雨的防范工作。

事后,据陕西省防指调查:一些乡镇、村组的山洪防御责任落实有死角,预警仅满足于放广播、发短信,不能确保到户到人;一些基层的山洪防御预案实用性不强,演练不经常,结合实际不紧密,群众对预案内容熟悉不够;峪口管理不严格,夏季进山休闲纳凉人员多,造成峪内河道人满为患,而且监管不力,大多处于“挂空挡”状态;对山洪危险区的划定不够精确,佛坪县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点就在监测区域内,小峪河村就是因为农家乐建在沟口泄洪的平台上造成了人员伤亡。

相关部门对防汛最后一公里的松懈和片面认识,也间接地传递给群众,让群众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突发性、对局地暴雨洪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汛避险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弱,这也是今年陕西省汛期洪灾人员伤亡惨重的一个原因。

在洪水到来时,蓝田县九间房镇4名游客竟然钻到桥洞下进行避雨,长安区王莽乡竟然让游客坐在泄洪平台上吃饭,这种低级的错误怎能有效避险。

狼来了 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洪涝灾害如影随形。从大禹治水起,人类与洪水就在不停地战斗。人不一定要胜天,也不一定能胜天,但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总是向着和谐共处的方向不断前进。面对防汛抗洪工作,我们只能坚信,“狼来了,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因为稍有懈怠,“狼”就在不经意间突然而来。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局地突发性高强度降雨的出现概率也将不断增加。

2015年陕西省防汛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对此,陕西省防指有关专家表示,应对局地暴雨洪水,应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重点做好大范围强降雨防范工作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局地短历时暴雨的防范工作。各级水利防汛部门要改变以往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片面认识,把防汛形势考虑更严峻一些,把致灾性考虑更严重一些,加强应急值守,即使天气预报没有明显的降雨过程,也要时刻做好突发短历时暴雨防范的各项准备,并要跟踪防范措施落实,做到及时预警、果断撤离,警戒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二是在切实强化主汛期防汛应急值守的同时,必须突出解决好社区村组防汛预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进一步夯实乡镇、社区、村组等基层的防汛责任,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要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落实村组群测群防责任人,责任人在主汛期必须坚守防汛岗位,确保把预警信息传递责任、组织危险区群众撤离责任具体到户到人,真正解决好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问题。

三是在大力提高短历时暴雨预报预警能力的同时,必须解决好涉河涉库区流动人员防汛监管“挂空挡”的问题。气象水文部门要在突发局地短历时暴雨预报的预见期、预报精度上下功夫,第一时间向防汛部门传递预警信息,为基层预警避险赢得足够时间。要按照防汛责任属地化的原则,尽快制定完善游客迁安避险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对外来游客有序预警信息,及时组织撤离避险,有效确保人员安全。

四是在大力加强涉河涉水旅游景区管理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对秦岭峪口等人员密集区的综合整治。沿秦岭各县区要针对峪口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由当地政府牵头,增设报汛预警站点和移动通信基站,增加防汛预警手段,及时向峪口内人员预警信息;要进一步明确峪口管理责任,对游客集中的峪口,建议成立综合执法队伍进行联合执法,对峪内的违规农家乐、河道内违章建筑、涉河旅游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及时消除防汛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