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可持续畜牧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可持续畜牧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可持续畜牧业

篇1

该文概括论述了近年来金顶镇畜牧业取得的成绩,但面对复杂动物疫病,气候环境,畜牧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要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就必须将金顶镇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扰势,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结合我镇实际情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畜牧业与其它行业同步发展。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思考

1金顶镇的基本情况

金顶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所辖12个村委会。全镇国土面积60.917万亩,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1%。是一个山区农业镇,据全镇草山资源调查表明,草坡面积6.8万亩,可利用面积4.2万亩,灌木林、竹叶林宜牧面积达1.4万亩,其它宜牧面积2.3万亩,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州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全镇累计种植人工牧草面积0.23万亩,改良草场1.89万亩,为牛、羊草食畜产业化综合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近年来金顶镇畜牧业发展状况

2.1牲畜存栏与畜牧业经济收入不断增多

据统计,2015年末,全镇大小牲畜存栏36754头(匹),其中大牲畜存栏4837头,生猪存栏12878头,山绵羊存栏14635只。禽存栏5万羽,蛋0.016万吨。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已达67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7%。畜牧业已成为金顶镇农村经济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2加快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步伐

通过不懈的努力,猪、牛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的品种改良技术广为应用,全镇普遍饲养杂交猪,饲喂配合饲料、混合料、氨化料,青贮已被群众认可,并成了提高畜禽出栏率的首选措施。自1999年以来,指导235户农户新建270间卫生圈,建筑面积6540m2。

2.3各级领导对发展畜牧业越来越重视

近几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生猪产业惠民的政策,县养猪业发展较快,在金顶镇境内已有五家常年生猪存栏达400头以上养猪场。

2.4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畜牧兽医科技队伍

目前金顶镇农业服务中心有10位畜牧兽医专业科技人,村级兽医防疫员13人。

3存在的问题

品种退化严重,畜禽出栏率低。由于引种改良进程较慢,每个品种从引入到推广最少需要3-5年,加上饲养管理粗放,山区畜种乱配严重,致使畜禽个体小,出栏率低。科技推广面小、应用小。我镇是少数民族聚居镇,由于民族意识淡薄,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具有一定难度。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规模养殖经验缺乏。我镇民族众多,自给自足的畜牧业生产意识严重,大部分群仍有“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的思想,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防疫密度得不到提高。我镇地处横断山区,交通不便,再加上部分村防疫员年龄偏高,业务水平不精,没有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苗,致使免疫密度得不到提高。

4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4.1加强“动物防疫法”条例宣传,公正执法,认真贯彻落实畜牧业法律法规

以标语、专栏、专题法制讲座为途径,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草山草场、种畜种禽资源。严格检疫检验,对不合格畜产品要严加管理,杜绝上市。贯彻执行贫困山区畜牧扶贫专业户、重点户向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用一户带动几户,几户带动千家万户的办法,加快畜牧业发展。

4.2加快畜种改良进程

畜种是提高家畜生产力的基础。首先是对本地猪、黄牛、黑山羊进行选优去劣,提纯复壮,恢复本品种生产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用“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的方法,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发挥杂种优势,加快出栏率,提高生产性能。

4.3认真研究养殖布局

4.3.1养猪布局。在全镇范围内设置人工授精站,建立仔猪肥育基地,引进优质种公猪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改变商品猪从境外引进的现状。

4.3.2养牛布局。要依靠以前冻精改良的经验,选留具有本品种特征的本地黄牛做母牛,与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改良,改变以前乱配的现象。

4.3.3养羊布局。我镇有大量的草山资源,抓住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业。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养羊基地。引进波尔山羊,黑山羊的优质种羊与本地品种杂交改良,不断提高山羊的质量及出栏率。

4.4完善防疫体糸,抓好畜禽疫病防治

加强村级兽医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要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提高春秋两季预防强制免疫疫苗和常规疫苗的注射密度;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疫病防治;三是严格宰前宰后的检疫检验,认真做好产地检疫。

4.5挖掘饲料资源,开发科技饲料

饲料资源的开发,首先要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惠民政策,拓宽放牧草场面积,增加载畜量。利用农作物的桔杆来调制青贮料,氨化料,补充饲料不足。还要彻底改放养为圈养,改熟喂为生喂,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6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在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不断带动、发展规模化养殖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内在潜力。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作者:张钢 张德星 单位:云南省兰坪县金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议措施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境内天然优质草场集中连片分布,地势平缓,水源丰足,是青海最美的草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较为优良的牧场之一。特殊的地理区位、高寒高海拔气候条件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使得这里的空气、水体、土壤等都未受到污染,独特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条件为发展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草原畜牧业也存在众多问题,直接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将对果洛州草原畜牧业提出现实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大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宣传力度

全面推进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文件精神,切实维护草原生态安全,以促进农牧民增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结合实施培训项目,科技“三农”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丰富的学习推广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宣传草原生态补充奖励政策、国家惠民政策,草原生态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草原保护和建设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氛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合理放牧,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实行草地畜牧平衡,促进草原保护,改造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长期保护。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减少草原压力。

2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模式

牧草种植是发展草原畜牧业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实现采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狠抓发展生态畜牧业,继续挖掘草原畜牧业发展潜力,增加草场的供应量,运用科学管理现代科技,重视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在加快人造草原建设的前提下,增加草原饲草供应,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动物及禽类。按照当地条件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实现草畜的良性循环。在充分利用农作物和畜牧副产品的同时,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3规范草原承包,推进草畜平衡

结合草原普查工作,认真加强基本草原规划和草原合同责任制管理,对尚未落实草原合同管理,尽快实施落实到户,明确草原承包商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承包面积、补贴面积与实际情况一致,明确承包商实施草畜平衡和保护草原生态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草原,明确成员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严格执行畜牧计划年度减畜计划,明确畜禽减产数量、减畜时间,确保草畜平衡任务的实现。

4因地制宜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畜牧业的良好发展是广大人民的期望,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草原特点,实行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方案,使草原生态平衡发展。积极建设草原生态,结合自然恢复和工程措施,加大治理力度,促进牧民保护草原的正确方式,在草原围栏施工中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合理地建设栅栏,以促进草原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牧场放牧制度管理,向全体牧民宣传科学放牧和科学利用草原的相关知识。在拥有良好的水源的草原地区建造人工饲料基地,使牧民能够确保牲畜饲料供应充足。并不断完善现有的草原保护措施,确保荒废的草原得以恢复。

5制定合理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制度

要大力实施草畜平衡及禁牧等相关草原保护政策,加强草原合同制规范管理,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使牧民做到不在禁牧区放牧。落实草原承包户激励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政策,抓好牧民管理工作,对积极落实保护的户主给予激励和补贴,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落实,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良好。通过各种激励促进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草原不断发展,提高草地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禁牧围栏建设,促进果洛州草原畜牧业实现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6引导牧民转产,减轻草原压力

有计划地逐渐扩大草原生态功能,发挥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魅力草原特色精品旅游项目,通过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牧家乐、自驾游营地等旅游服务业发展,引导牧民参与服务业、旅游业和旅游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促进草原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牧民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改变传统的放牧生活方式,加强对牧民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引导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同时大力扶持有条件的牧民售畜减畜、转包牧场,从事其他产业。

7着力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和发展

篇3

关键词: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畜产品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81-02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绿色、注重环保的世纪,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绿色畜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从业人员素质尚不高、不科学的疫病防治、药物使用不规范、生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等,这些均无法保障畜禽产品的安全。本文就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所肩负的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绿色畜牧业的意义

1.1 绿色畜牧业是保护人类健康的当务之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集约化畜牧业生产中,使用药物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畜禽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集约化养殖的同时,用于促进生长、同步等非治疗用途的药物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用作预防、治疗的兽药以及化学药品被广泛的用作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畜禽生长,控制生殖周期及繁殖性能,增进饲料的适口性和改善动物性食品的口味等。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存在的潜在危害日趋严重,控制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绿色畜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国际绿色食品的价格较普通同类商品价格高2~5倍,而国内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也要高出几倍。如莱芜“黑猪”的生猪肉价格为100 元/kg,比普通猪肉高出4~5倍;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出口畜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仅因为药残超标而被退货、销毁、索赔甚至禁止出口等造成的损失就非常严重,如1990年我国出口日本的1万t肉鸡,由于检测出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氯羟吡啶的残留量超过0.01 mg/kg,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生产绿色畜产品更加有利于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1.3 绿色畜牧业是跨越贸易“壁垒”的惟一途径

近年来,兽药残留引起食物中毒和影响畜产品出口的报道越来越多,兽药残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肉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达6 000万~7 000万t,但出口量不超过200万t,占国内生产总量的3%~4%。另外,我国的活猪、活鸡、冻肉向日本、欧盟、美国出口非常困难的。其主要原因是兽医卫生质量不过关,畜禽疾病问题严重,兽医防治体系不健全,达不到国际兽医卫生组织要求的标准。畜禽疾病的复杂性,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成为畜产品出口的“壁垒”,因此,绿色养殖是跨越“壁垒”的惟一途径。

2 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措施

2.1 提高技能,用知识武装自己

近年来,畜牧行业不断地出现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使得养殖业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畜牧兽医专业比较缺乏兽医、牧场管理者等专业人才,而他们是畜牧业生产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与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鼓励兽医行业的专业人员抓住机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技能。

2.2 呼吁社会,更新观念,付诸行动

2.2.1 保护环境也不失利益 环境的重要性,也许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为什么不能做到保护环境呢?关键还是对利益的认识问题,注重了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粪便的污染就很突出。据报道,一个万头猪场的年排污量至少在3万t以上。我国的生猪存栏数世界第一,仅2007年能繁母猪就达900万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粪便呢?畜禽粪便可以作为饲料、有机肥、能源等。投资建沼气池,用猪粪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的同时,也减少了粪便污染、人畜共患病的传播、燃煤的使用和污染。

2.2.2 要想高产出,就要高投入 经济利益的获得与投入一般有三种方式: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不会有高产出,要想高产出,必须有高投入。2006年,华东、华南许多省份的许多猪场爆发了高热病,霉变饲料在“无名高热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猪只长期摄入霉菌毒素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发病。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饲料。饲养管理措施的缺失导致了疾病。高投入高产出是发展质量型畜牧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2.2.3 树立养殖业是为人类生产食品的理念 养殖业养的是动物,可最终给人类生产的是食品。因此,为了人类健康,生产绿色畜产品,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少用抗生素类添加剂,多用一些对畜禽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添加剂,如益生素、中草药添加剂、酶制剂等。疾病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

2.2.4 与国际观念接轨,提倡动物福利 国际贸易中,动物福利问题近年来被一些国家当作“道德壁垒”频繁利用。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畜牧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必须向国际标准看齐,不断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善待畜禽、保证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这样就能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动物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3 小结

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运用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绿色畜牧业,打造绿色畜产品,让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打产品,推动畜牧业向高层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绿色畜牧业,生产安全、卫生、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绿色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总之,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畜产品量和质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发展绿色畜牧业的重任,担负起为人类生产健康动物食品的重任,更是绿色畜牧业的执行者和绿色观念的播种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朱锡龙.发展丽水市绿色畜牧业的浅见[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2):79.

[2] 于长才,王 非.我国发展绿色畜牧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7):115-116.

篇4

关键词 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关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91-01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不断持续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畜牧业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40%,畜牧业也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畜牧业生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畜牧业发展也同步呈现良莠不齐、规模不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抵御风险能力差、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规模养殖与农村散养长期存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能力弱、生态环境影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逐步解决当前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促进畜禽健康养殖,保障生态环境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1-4]。

1 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 对生态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对粪污等废弃物污染处理投入普遍不足,设施设备水平低,更多中小企业与养殖户对粪污直接进行露天堆放或直接排放河流湖泊。依据测算,1头猪日排猪粪2.5 kg、尿4 kg、污水8~10 kg,1个1万头猪场日排粪污约150 t,规模养殖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较大,已成为广大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一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渗入地下后对地下水形成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变,人畜不能饮用及利用;二是粪污堆积发酵后产生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异味难闻,危害健康;三是粪污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疫病流行,引发疫情;四是大量滋生蚊蝇,滋扰人畜,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1.2 对畜禽产品自身的影响

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

1.3 社会公众印象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断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对食品需求早已更加注重品质,而近年来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其中就包括了曝光的畜牧业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担忧,加之畜禽养殖卫生状况不尽理想,社会公众对畜禽养殖业认同度较低。

2 生态健康养殖概述

2.1 概念

笔者认为,生态健康养殖应该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畜牧生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应基于畜禽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饲养与粪污处理同步,以先进的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进行指导,生产个体健康、无残留的畜禽及其产品,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打造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主要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实现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2 内涵

生态健康养殖概念包涵2个方面重要内涵: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3 有关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研究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安徽省近年也推广了不少实用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笔者接触过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1)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土著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比例混合成发酵垫床养殖生猪。该技术不仅利用微生物充分分解和转化猪排泄的粪尿,较大程度地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而且也符合了生猪爱睡、爱拱的生物学特性,利于猪的活动和休息,节省了人力和粪污处理费用。

(2)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青阳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3)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4)种草养畜技术。该技术通过栽植优质牧草,饲喂草食畜禽,减少饲料与添加剂的投喂,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而且减少了某些残留,保障了畜禽品质,也利用了部分粪污作有机肥,减少粪污污染。

(5)疫病防控技术。通过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疫病防控方案,严格兽用生物制剂、兽药、添加剂使用,拒绝违禁药品,执行停药期,严格检疫与卫生监管等措施,保证出栏畜禽个体健康安全。

3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我国畜牧业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继续地发挥作用,并寄希望于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逐步摆脱当前“小、散、乱”和非健康的状态,走一条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适时地调整畜牧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行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三是走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道路,创立知名品牌;四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创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走产业化体系发展道路;五是大力进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六是政府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宏观指导,适时制定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4 生态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健康养殖满足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目标要求,使养殖业逐步摆脱投入大、产出低、风险高、污染重,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状态。实施生态健康养殖,促使畜牧业不断走向经济效益好、环境保护好、发展前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石、是保障;反过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将提高生态健康养殖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5 生态健康养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走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改变自身“脏、乱、差”形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既可发展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适度规模经济,又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企业,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提供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创立知名品牌,有助于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促使畜牧业进入发展前景广阔、后劲充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完善自身行业管理,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健全法规制度、政策保障体系,以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五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6 参考文献

[1] 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2] 郑强,王维民,刘德敬,等.规模化猪场“猪—沼—渔—作物“处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畜牧,2006(6):42-44.

篇5

现代农业中畜牧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畜牧业由传统畜牧养殖模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现阶段要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分析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及时、有效的方法及对策,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养殖模式落后

现在我国很多区域的畜牧业发展还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主要以农户为主体进行个体养殖、小场养殖等,而农牧户受自身专业能力、文化水平的影响,其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普遍存在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等不符合动物卫生防疫条件要求,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卫生条件差、公共环境的污染、人畜共患病传播、饲养管理水平差、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优化等等。并且畜牧业养殖优良品种率低、养殖技术落后、养殖效益低下等一系因素逐渐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2畜牧业生产缺乏

市场导向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特殊的转型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旧有养殖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市场导向作用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养殖场采用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养殖户没有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养殖生产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甚至违背市场规律。生猪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生猪养殖户缺乏市场意识,生产时未充分分析市场行情,发现生猪市场价格上涨就盲目增加生产量,导致市场需求饱和,市场价格自然又会大幅下跌,影响养殖效益。奶牛、肉牛、羊、家禽养殖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会影响养殖户的微观决策,而目前国家监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对于养殖户养殖规模的指引起不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直接影响到养殖业的均衡发展。

1.3养殖户专业水平低下

畜牧业从业人员多为文化水平不高、专业能力差的农民,有些也未接受过专门的养殖技术培训,完全依靠口口相传或经验进行养殖生产,因此养殖户专业水平低下逐渐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有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非法添加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添加剂,严重影响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是畜牧及相关部门对养殖生产环节监管不力所致,从而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因此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养殖户的防疫观念薄弱,意识不到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养殖生产过程中重治疗轻预防,抱着侥幸心理,不按时按要求接种疫苗,日常管理松散。发现病畜禽类后多针对症状、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投药治疗,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畜禽的生产性能。此外,一些养殖户缺乏防疫意识,病死畜禽多由群内取出后随意处置,增加了病源的传播。

2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

2.1制定科学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计划

市场经济环境下畜牧业生产最大的问题在于产能过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畜牧业产品预警机制,寻找市场的均衡点,达到畜牧业产品需求与供应的平衡。养殖户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自身的养殖潜力,提高产品的结构及质量,实现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畜牧业养殖的综合竞争力。养殖户自身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养殖计划,在养殖生产中采用先进养殖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政府部门、畜牧部门要将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养殖户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其做出准确的市场行情分析,避免养殖户盲目生产,提高畜产品供给的合理化水平。

2.2扶持养殖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常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包括三种,一种是大型出口肉类加工企业设置专门的养殖公司,自给自足;另外一种就是大型肉类企业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向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并将农户的订单消化、吸收;第三种就是农户进行散养,再向市场、肉类加工企业等供应。虽然大型出口肉类加工企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可较好的控制药物残留,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但是目前我国常用的是后两种生产模式,饲养规模小、点多面广,药物残留、疫病控制等干预效果差,因此后续要加强养殖龙头企业的扶持,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肉类加工企业、饲养农户等要转变饲养模式及经营方式,以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从饲料生产、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及流通等所有环节均采用标准化生产操作,从每个环节保证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保证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安全性。其次,完善产品标准化保障体系。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畜禽类产品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使得畜牧业生产做到有法可依,并加大养殖户违规违法现象的惩处力度,促使其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质量。再次,政府部门、法律组织、媒体、中介组织等组成一个全面、强大的监督体系,对农户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并在媒体上监测报告,曝光不合格产品。在畜牧业生产中积极有效推行“养殖档案”管理模式,将畜禽类产品生产中的原料、饲料、预混料、添加剂、品种、饲养过程等均准确的记录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养殖档案,以便可追溯、监督,提高畜产品质量。

3结语

篇6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化发展;举措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11-03

随着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扶持畜牧业生产的政策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客观来说,我国畜牧业发展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以及科技研发水平的局限,还存在一定落后性。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34%左右,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如新疆、、青海、内蒙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等地,畜牧业的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40%左右。因此,畜牧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畜产品产量占世界畜产品产量比重为:猪肉47.34%,牛肉9.96%,羊肉28.84%,鸡肉13.77%,鸭肉68.80%,马肉27.43%,免肉39.52%,禽肉17.36%;牛奶6.0%,禽蛋40.6%,蜂蜜25.8%。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由于我国畜牧业投入资金有限,专业性人才匮乏,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畜牧业新品种较少

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为小规模家庭生产,畜牧业为散养状态,缺乏科学化、规模化管理,一般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因此,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开发和引入畜牧新品种的渴求;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即使畜牧新品种成功选育并投入养殖,但由于农户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在牲畜成活率和资金、技术投入上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都导致我国畜牧业在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上的落后。

1.2 饲料资源短缺

我国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依靠粮食生产,由于畜牧养殖用地因为城市化建设和土地恶化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各种原因在逐年减少,因此我国畜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粮食生产的制约。畜牧业要想快速发展,饲料资源必须有所保证。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例达到34%,这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3 相关科研力度不够

西方畜牧业大多是技术集成化,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而我国畜牧业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起步晚,加上国家财政收入等多数投入到城市化建设、国防、教育等方面,虽然对畜牧业科研一直很重视,但是科研进展相对较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此外,我国专门从事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普及的人员较少,素质不高,使得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制约因素。

2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 畜牧业优势品种保护与新品种选育

我国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如内蒙古牧区拥有三河马和三河牛,青海、牧区拥有牦牛、藏羚羊,新疆牧区拥有新疆细毛羊等优质品种。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气候的不同,畜牧业拥有不同的优势品种。对于畜牧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选育,应集合自身发展情况,参考欧美国家畜牧业有关技术综合考虑。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因为西方国家由于地多人少,技术成熟,畜牧业发展特点为资金密集化,设备机“改”化,专业高度化以及企业组织化。而我国人多地少,畜牧业发展技术有限,短时间内不能实现科技和资本密集化产业,只能扬长避短发展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特色产业联盟是由各地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和农民联合保护和发展,面对国际化挑战,我国优势品种保护以及新品种选育应与农技人员和养殖户直接对口,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模式,事业单位对优势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进行组织协调,统一分配管理,才能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2 合理利用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一般为秸秆、秕壳、饼粕等,其主要成分为粗纤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用这些农副产品来代替部分常规饲料,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后续处理工作。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春播和秋收后对农副产品的处理方式多为焚烧,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极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3 发展农区草业

农区草业是指将牧草的种植引入畜牧业,能够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饲料生产、牧草生产以及畜牧品种保护与培育、后期加工、销售等耦合起来,既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又促进了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农区草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1)开发山坡草地。我国南方区域山坡草地面积有近8 000万hm2,其中适合人工种草的面积占80%以上;北方部分区域由于风沙侵蚀,可适合开发和利用的山坡少,这些土地通过林草间作来发展畜牧食用饲料,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涵养了水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2)农田种草。我国农田种草应以农用闲田、农田路边道路、园林的间隙地及粮草轮作等形式开展。农田种草要做到不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通过生长季节和空间的利用,能够更好地提高种植效益。

(3)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的利用。这些区域一般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牧草种植要求的环境条件不高,利用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种植牧草,一方面可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提高牧草的经济效益。

2.4 合理利用牧草

我国牧草资源有限,有关牧草的合理利用,首先要确保牧草的及时收割,如果耽误了收割的最佳时间,牧草营养成分和消化率都将明显下降;其次要注意牧草与日粮的合理搭配,对动物单独饲喂一种牧草并不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求;再次要注意防止牧草中毒。由于中毒是家畜常见病之一,牧草如果选择不当,会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给家畜饲喂牧草时要确保农药残留量在标准之下。牧草收割、加工以及储藏过程中要防止发霉变质和污染,新鲜的牧草和干枯、腐败的牧草不能混合在一起饲喂,防止交叉污染,牧草的搭配使用要听取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建议,防止单一饲喂导致某种微量元素过高而引起中毒。对含有氰的牧草,如高粱苗、玉米苗等,要经过处理再饲喂,防止毒素过高引起中毒。

2.5 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我国地大物博,畜牧业发展明显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北方地区如内蒙古、青海、和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其畜牧业品种丰富,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方地区跨越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之北方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一带几乎全年都能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畜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资金投入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强畜牧业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种草养畜方面,通过南北的互利合作,共同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竞争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化发展。

3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GAP标准特别强调“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者组织要建立其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一是要求生产经营者组织具有书面的质量手册和体系程序文件,建立追溯体系。能够区分认证和非认证产品,能够追溯到具体农户或组织的源头;二是要集中管理。所有注册成员的生产场所在相同的经营、控制和规章制度下运行,即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审核和经营评价;三是规定了协议期限。要求至少有一整年的协议期限;四是建立内部审核程序。通过建立这样畅通的交流渠道、统一的操作程序、完善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已注册产品可追溯到终端。

同时,GAP按照“防范优于纠偏”的要求,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从养殖场选址、畜禽品种来源、饲料和饮水的供应、场内的设施设备、畜禽健康、药物的合理使用、养殖方式、公路运输、养殖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记录、追溯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规范性的说明,以确保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质量溯源体系。

4 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4.1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具体措施如下:

(1)为广大散养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强对散养农户的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和转产、转业。

(2)坚持“发展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小区经营管理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3)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厂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4)着眼于畜牧产业发展,着力构筑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要树立大畜牧、大产业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饲料兽药产业的建设,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后续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产业跨越。

4.2 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解决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投入品和饲养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淘汰条件不符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

(2)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通过产、加、销一体化等形式,采取商品畜禽集中屠宰、主产区就近加工的方式,尽量减少活畜禽流通。要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规范活畜交易市场。

(3)积极引导消费,提倡“安全、营养、健康”消费新观念,促进安全、健康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4.3 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

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

(2)优化畜牧业结构,继续推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家畜。

(3)积极开发饲料资源。继续大力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的利用技术。加强对国内不足的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探索南方草山草坡开发途径。

4.4 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为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4.5 大力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畜产品加工业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采取“限小、规中、提大”战略,大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和现代化水平。以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6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草原保护、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草原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和生产方式转变为重点,尽快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发展。

5 小结

篇7

[关键词] 乌当区 畜牧业 现状 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73-01

一、乌当区畜牧业现状

乌当区地处贵阳市东北部,属贵阳城市规划的9个组团之一,全区总面积686平方公里,辖5乡(其中2个民族乡)、3镇、5个新型社区(其中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共95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2.64万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河谷阶地、盆坝地、丘陵纵横交错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土地面积的95%。全区平均海拔1242米,年平均气温14.6C度左右,无霜期288天,年均日照1205.8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丰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这一特征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立体型气候,适合牧草和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本区水资源丰富、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丰富、木本植物种类繁多,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自然基础。

2012年,完成肉类总产量1.27万吨,禽蛋产量0.205万吨,水产品产量509万吨,推广杂交猪12.3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9.2万头,家禽出栏153万羽,推广意蜂0.055万群,新增牛存栏10178万头,人工种草0.153万亩,闲田土种草0.51万亩,秸杆处理利用1.52万吨,工业饲料推广3.52万亩,牛品种改良0.36万头。

2012年乌当区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乡镇(村)兽医站建设、畜禽水产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截至目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

在禽类、水产养殖方面,发动项目带动,尤其重视特色养殖。2012年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总投资16万元,贵阳市乌当区政府联合乌当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及乌当区渔政,在渔洞峡水库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近千名干部群众向渔洞峡水库投放了45万尾鱼苗,对水库鱼类种类资源及时补充和恢复。观赏鱼养殖项目中。已发展养殖大户50户,面积300余亩,品种主要为锦鲤、热带鱼、金鱼三种,年产商品观赏鱼480多万尾,年产值600余万元,户均新增产值12万元,纯增收6万元。冷水鱼养殖项目中引进了俄罗斯鲟鱼、西伯利亚鲟鱼、雅鱼、虹鳟鱼、金鳟鱼等,并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认证书,也是贵州省唯一获得该证的水产养殖基地。截至目前,东风镇渔洞峡冷水鱼基地年产冷水鱼90000斤,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2012年贵阳银杏树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项目总投资210万元。其中:建服务中心150平方米,孵化室150平方米,引进优质大鲵亲本150尾。贵阳强兴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项目总投资80万元。建标准化仿生态繁殖场300平方米,引进优质大鲵亲本50尾,修建围墙200米。

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无公害鸡养殖方面,贵州黑羽鸡从2006年开始保种选育至今,种群已达2000羽,年出栏肉鸡5万羽。另外卢花鸡养殖项目在羊昌镇羊昌村实施,生态放养,完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不使用激素类促长剂,生长缓慢,抵抗力、免疫力非常强的芦花鸡。鸡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富含人体必须氨基酸。现存栏量达8000余羽,年出栏10余万羽,年产值750余万元。

通过多年的艰辛培育,与重江、剑河香猪杂交形成的贵州省地方新品种生态香猪养殖。乌当区新堡乡野香猪是依托新堡乡布依乡疱汤第一村,现存栏600多头,年产值200多万元。

在技术基础和监管力度方面,目前,我区畜牧中心有技术干部51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15 人,初级职称24人。通过不断的技术推广和项目指导使养殖户接受畜牧科技的意识。

二、乌当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在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规范养殖场的管理,引进高科技人员指导和示范工作。在对兽药、饲料经营和使用的监管中加大抽检力度,保证生产管理中饲料安全、用药安全,减少或杜绝因用药和喂养导致的大批牲畜死亡事件。严格生猪屠宰检疫制度确保不漏检一头生猪、不放进一头病猪、不放出一头染疫胴体。确保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检疫合格证持证率达到100。

继续扩大生态特色养殖项目,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正是我区发展生态绿色无公害畜牧产品的大好机会,特色养殖项目加大投入和规范生产,将养殖场发展成有机养殖场,向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靠拢,有机的标准也是国内食品行业认证的最高标准。提高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养殖标准将是今后必然的趋势。

在发展养殖项目的同时,可引进一些适合观光生态农业的品种,将畜牧业和生态观光相结合,如鱼塘养殖中,可增加观赏鱼类,还可提供垂钓园、举办垂钓节、捕鱼节、“全鱼宴”这类休闲项目。带动乌当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成为贵阳市必不可少的农业观光休闲圣地。

充分利用我区林地、果园优势,发展林下特色家禽养殖。加大种草养畜力度,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会,退耕还草、林下种草、改良天然草地、加大生态畜牧业发展,发展草地观光农业,形成生动活泼的田园畜牧美景。扩大和加快建设畜牧业产品的出口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区优势,打造一条独特的有机畜牧产品向国外输出的特色通道。

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依法治牧,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稳定畜牧业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畜牧业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广大养殖户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龙登香.贵阳市乌当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J]. 贵州畜牧兽医,2009(4)

篇8

关键词:世界挑战;环境;健康;公平发展;可持续发展

Meat Industry and Its Challenges: How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Breeding Industry?

Anne MOTTE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00153, Italy)

Abstract: Meat supply chains have to face 3 major global stakes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alth (animal and human), equity and environment. Rising demands for meat and livestock sector development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in terms of natural resources depletion, animal health, public health,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access to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amenitie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better acknowledged in policies. We suggest 5 principles that will allow the sector to successfully improve its sustainability: efficiency in using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rural livelihoods,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and governance of private and public initiatives.

Key words: global challenges; environment; health; equity; sustainability

中图分类号:TS2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5)02-0029-04

doi: 10.7506/rlyj1001-8123-201502007

根据联合国2013年资料,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96亿。人口增长在农业地区更加显著,部分地方已经出现较高的粮食安全风险。怎样才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呢?畜牧生产体系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畜牧政策的落实变得困难重重,另外,也限制了人们对当前挑战难度的认识,并加大了提出惠及大众政策的难度。由于目前还无法给出应对肉类产业挑战的完整方案,本文旨在提出并讨论当前和未来的一些关键问题和争论。

1 消费需求的增长

到2050年,畜牧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增长70%,而肉类的消费需求将增长80%。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和收入的总体增加[1]。肉类和蛋类的消费量在发展中国家增速明显,而谷物以及块根块茎产品消费量总体稳定(图1)。

增速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人均肉类消费量从1961年的4.5 kg增加到2011年的56.3 kg。在南美洲,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将近翻了一番,从1961年的38.9 kg增加到2011年的78.5 kg。欧洲的肉类消费增长在90年代初期达到平衡后,人均年消费量维持在70~75 kg之间。

这个消费量的增长发生在一个自然资源有限、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公平发展诉求逐渐增加的大环境下,而由消费需求增长推动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以下问题:

1)健康(包括家畜和人类)问题;2)公平发展问题;3)环境问题。

2 畜牧业与家畜及人类的健康

畜产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素,也是人类的营养必需品。它们满足人体26%的蛋白质需要和13%的能量需要[1]。特别是对于生长期儿童、育龄妇女和通常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人来说,畜产品是他们的主要营养素来源。但是,过量食入畜产品,特别是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肉类,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2]。关于过量吃肉和肥胖症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大量的报道[3]。所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考虑改善人类的健康,而不仅是满足食品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恢复人们的理性消费。

畜群疾病会给畜牧生产和活体动物的贸易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人类健康也造成巨大威胁,最终将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最近3年发生了6 次大的动物流行病疫情,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估计,这些疫情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额可高达800亿 美元。而且,畜群疾病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60%的已知病原体来自动物[4];另据世界卫生组织,通过食用畜产品致病并死亡的病例高达每年180万 人。由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新型动物疾病和动物传染病正以史无前例的频率出现,非新型疾病再爆发的几率也在增加[5]。

3 畜牧业与公平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60%的家庭养殖动物。全世界有

17亿 人口完全或部分依靠畜牧生产来维持生计。他们中有10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这其中包括1.5亿牧民[1]。畜牧业在农村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商品化,可以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生产,其价值通常高于农作物种植。由于从事畜牧业生产获得收入相对较快,使农村家庭(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家庭)可以轻易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家畜可直接作为农业生产的役力(如耕作),还可以作为间接的资金储备。家畜可以利用农副产品(如糠麸、糟渣、秸秆等),其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全球畜牧业正在快速发展(每年增长率3.5%),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图2),发挥了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作用。

为数众多的畜牧养殖者可从畜产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中获益。另外,畜牧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牧草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间的联系、维持了商业平衡、促进了粮食安全保障,且降低了动物产品的市场价格。全世界消费需求的增长给广大农村家庭带来了机遇。但大量小型生产者仍然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城市周边的大型生产机构占据了主要的市场[6]。畜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目前超过了1.8亿 美元/a,2006年肉类出口量是1980年的3 倍[1]。尽管大部分畜产品都在出产国直接销售,但出口量仍在不断增长。目前,大约16%的鸡肉、12%的猪肉和15%的牛肉都用于出口。这个数据掩盖了不同国家间的数据差异。巴西、中国、印度和泰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仅有的肉类净出口国。欠发达国家越来越依赖进口,其中进口肉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率从1960年的1%提升到了2010年的8%,这已经导致食品生产的自主性下降和环境污染的转移。为满足消费需求的畜牧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各产业的竞争来推动。

4 畜牧和环境

畜牧生产的持续扩张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造成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这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退化。例如,为了生产动物饲料,森林被砍伐;水资源逐渐匮乏,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逐渐增加;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动物遗传资源逐渐减少。世界草原面积占陆地面积20%左右,其中70%的草原处于干旱地区,且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原因而不同程度的退化。这个趋势在干旱地区更加严重,因为畜牧生产往往是当地人口唯一经济来源[7]。为生产动物饲料的开垦和放牧扩张,是造成热带地区和赤道周边地区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森林砍伐带来巨大的环境危害,如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和物种的灭绝[8-9]。淡水资源逐渐匮乏,畜牧生产消耗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总量的十分之一。畜牧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河流和地下含水层出现富营养化,也在沿海地区造成“缺氧区(或死区)”、破坏近海的珊瑚礁[10]。

据笔者估计,大约有80%的畜产品增长量是通过城市周边的大型工业化养殖实现的。这些在人口密集区的畜群养殖场是大量排泄物、抗生素和激素残留污染的源头,且畜产品和其副产品的加工(如制革厂等)也造成大量化学污染。 与此同时,畜牧业可以将人类无法食用的资源转化为高营养食品,如农副产品、食品加工副产品和食品废料(图3)。虽然全球畜牧生产消耗约30%的粮食,但很大一部分饲料资源(如采食80%干物质,图3)对人类食物资源不构成竞争,且如果没有畜牧也的消耗,一些地区的草原可能会退化。如果管理得当,粗放型的畜牧生产实际上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且有利于大量的碳储存。

最后,气候变化也对畜牧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如沙哈拉和非洲之角地区(图4)。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排放已刻不容缓,但同时也要加强依赖畜牧业维持生计人群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5 结 语

在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解决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目前存在3 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运用不同标准来评价畜牧生产体系[11]。首先,主张绿色增长。观点认为食物,特别是肉类产品不能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所以必须提高产量,降低资源消耗量和污染量,即绿色增长,也就是要提高每千克畜产品的生产效率。评价标准可以是生产每千克肉的耗水量,或生产每千克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主张降低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减少动物产品消费量既可以减缓资源匮乏的压力,也可以减少过量吃肉带来的健康困扰。因此,用绝对方法来评价畜牧生产效率,如人均土地面积,或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解决食物分配的不平等问题。食物的公平分配权确实应该进一步改善,但这需要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保障。畜牧生产体系的改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整合这3 种观点。以气候变化为例,畜牧生产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轻气候变化。据笔者估算,在不转变生产体系、没有技术创新且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30%的减排目标可以达到[1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缩小高效和低效养殖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差距。事实上,当前不同畜牧生产体系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有差异(图5)。

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需降低损耗和避免浪费。据笔者估算,每年生产出来的食品有30%被白白浪费掉。乳和肉类又占浪费总量的11%。在工业化国家,销售和消费阶段是主要的浪费环节,而发展中国家的浪费主要是在生产和加工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是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一项重要措施,减轻排放强度的措施还不能有效控制总排放量。假如全世界肉类产量到2050年增加80%,就要将排放强度减轻80%才能维持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而且这个预测还没有考虑资源和食物分配不均等的因素。所以,提高畜牧生产效率并不能单独解决减排温室气体带来的压力。

这也反映在前述3 个观点的差异上。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政府官员或科学家,大家对于畜牧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总的来说,为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归纳出以下5条原则:1)效率:提高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能源或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2)保存: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来保存自然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保障:保障畜牧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改善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和食物分配的均等;4)抗冲击能力:加强社区和生态系统的抗冲击能力,特别是抵抗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影响的能力;5)治理:协调公共和私有机构的主动创新,加强从业人员责任心,确保公平、公正,并完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FAO. 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Livestock in the balance[R]. Rome: FAO. 2009.

[2] WHO-FAO.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report of a joint WHO/FAO expert consultation[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3] ROUHANI M H, SALEHI\ABARGOUEI A, SURKAN P J, et al.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 or processed meat intake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Obesity Reviews, 2014, 15(9): 740-748.

[4] TAYLOR L H, LATHAM S M, MARK E J. Risk factors for human disease emergence[J].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1, 356: 983-989.

[5] THORNTON P K, van de STEEG J, NOTENBAERRRT A, et al.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livestock and livestock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9, 101(3): 113-127.

[6] STEINFELD H, MOONEY H A, SCHNEIDER F, et al. Drivers, consequences, and responses[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13.

[7] FAO.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SOLAW) - managing systems at risk[R]. Rome: FAO, 2011.

[8] FAO.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0 main report[R]. Rome: FAO, 2010.

[9] FAO.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livestock: a global assessment of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R]. Rome: FAO, 2013.

[10] STEINFELD H, GERBER P, WASSENAAR T, et al. 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M]. Rome: FAO, 2006.

[11] GARNET T. Livestock in the frame: exploring alternative visions of sustainability[C]//Livestock,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conference, Madrid, 2014.

篇9

关键词:抓住;机遇;调整;结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01-1

1 畜牧发展机遇大好,又形势严峻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湖北省畜牧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畜牧事业蒸蒸日上。目前,畜牧业发展机遇大好,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当今疫病形势日益严峻,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对于畜牧工作者,特别是扎根基层前沿和处于农村第一线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畜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积极采取新技术,推动养殖产业体系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规模养殖,是我国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秭归是个山区县,畜牧产业化、生态化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地理等因素的制约。要结合秭归实际,根据全县畜牧养殖产业格局,围绕“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思路,认真开展调研,集思广益,选准适宜家禽作为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推广突破口,做到有目的、有市场、有潜力,抓好产业化建设、规模养殖、生态养殖、新技术试验及示范,广泛深入农村,宣传国家扶持政策,给予农民技术支持,指导农民养殖生产。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采用新的养殖技术,提高农村畜牧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2 拓宽视野,拓展思路,更新观念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畜牧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畜牧养殖的发展也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很多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但是我省的畜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即使与国内一些畜牧相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也不小。

针对湖北省畜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畜牧的发展,加大对畜牧业支持力度。使得全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山区,养殖规模增长的速度缓慢,养殖结构相对单一,养殖方式落后,畜牧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滞后,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更新缓慢,新技术应用推广力量不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必须不断学习畜牧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畜牧养殖服务,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养殖增效、农民增收。

3 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

大力发展畜牧业,调整畜牧业结构,增加养殖户收入,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措施。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养殖科技为手段,注重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3.1 搞好正确引导,应对市场变化

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向养殖户传递信息,指导生产发展;调整畜群结构,淘汰劣质品种,更换优良品种,不等价、不压栏,对育肥牲畜做到适时出栏;保护和发展母畜,防止养殖户宰杀良种母畜,加强品种改良,提高良种比重和生产力;协调财政、金融、信贷等部门,积极为规模养殖户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发挥山区资源优势,鼓励发展草食畜牧养殖,确保畜牧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3.2 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

要认真总结本地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地制宜,指导养殖户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3.3 科学制定激励政策,抓好以点带面

要围绕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制定、落实优惠的激励政策,调动养殖户自觉地投资、投产,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同时狠抓养殖大户建设,通过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畜牧业养殖的快速发展。

3.4 切实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建设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搞好规模养殖的指导和管理,实行专职技术人员分片分户负责制,努力提高村级畜牧防疫人员的待遇,积极改善村级畜牧人员的工作环境,使他们一心投入工作中,促使畜牧产业再上新台阶。

3.5 加强疫病防控,增强保障能力

篇10

[关键词] 草地畜牧业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8-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58-01

引言:草地畜牧业的和谐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合理的开发保护了草地生态环境,同时扩大了草地的再建设。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有利于畜牧业的生产。促进人与自然,畜牧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畜牧业经济与生态自然资源相协调,对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威宁县基本现状

1.1 威宁的自然条件概况

威宁属于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秋季多雨,冬季不寒冷,夏季也没有酷暑,相对来说冬季与春季非常的干旱,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雨热相对同季,气候宜人。威宁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它是贵州面积最大的县,同时拥有着比较完整的高原平地。有着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主干区。在不同的海拔中,都适宜的种植着各种农作物。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地区。

1.2 威宁草地畜牧业的基本现状

全县是有林地,畜牧业,耕地面积组合起来的,畜牧业相比较于其他两个,所占比率并不大。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5%,耕地面积占35.2%,共221万hm2,林地占地212万hm2,占总面积的35%,其次是畜牧用地118万hm2,占总面积的18%。据统计,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一半,2010年农业总产值30亿,畜牧产值17亿,占了农业总产值的51%,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就占到1300元。由此可看出,威宁县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状态,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所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非常的有必要。

2 威宁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 草地资源状况

威宁县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丰富,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6%。农业生产不断的发展,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草地面积相对来说减少,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1985年做了一个土壤普查资料统计,草山草坡面积20.9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22%。到目前为止,威宁县天然草地面积有19万hm2,主要分布在凉山与半凉山地区。牧草的种类很多,按科统计,有30多,按品种统计,已经有150多种了。同时还拥有4万多的灌丛牧地。

威宁县天然草地和灌丛放牧地平均鲜草产量为5~6.0t/hm2;人工草地平均鲜草产量50~80t/hm2;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所种植的牧草品种是不一样的。天然的主要是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早熟禾等,而人工的则主要集中在一年生黑麦草,红三叶,聚合草而等。全县人工草地保苗面积达1.877万hm2。威宁县最具特色的就是它草地资源的多样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气候特点的独特,为威宁县草地畜牧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潜在的优势。

2.2 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与发展状况

威宁县畜牧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具特色的优质地方方品种威宁火腿,黄牛,四宝黑山羊,因为它们鲜美的肉质,广受大众的欢迎。畜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同时在政府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据统计,2010年全县牲畜存栏已经超出200万,猪,羊,家禽都发挥了重要的力量。其中大牲畜有40万,出栏7万;猪存栏90万,出栏66万,羊存栏48万只,出栏30万只;家禽存栏201万只,出栏169万只;肉类总产量8.12万t;禽蛋产量0.32万t。

威宁县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地制约。国家农业部将重点项目与威宁县相结合,近年来,“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优质肉羊”项目、“贵州黑山羊保种”项目、“优质家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先后实施。多种项目的发展下,通过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以草定畜等技术,使草畜配置更加合理。威宁县的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更上了一层楼,势头非常的蓬勃,那么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也出了一份力。

3 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3.1 管理规模不完善

威宁县属于山区地域,最传统的农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贯穿发展始终的,同时居住的情况也非常的散漫丝毫没有统一性。基本都是散户饲养,没有一个很好的规模统计,这样的话,效益就不会高,比重也非常的小。

3.2 养殖水平不高

在文化程度达不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对畜牧的养殖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他们的接受能力跟不上,饲养模式相对落后,那么所出的商品率也就非常的低,质感也就不会很高。

3.3 产业化发展缓慢

首先,生产能力弱,规模小,集体化程度低,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相对不足,生产能力弱。其实,畜产品加工无特色,无品牌意识,农户与市场脱轨,龙头企业相对少,发展滞后。最后,农民组织能力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竞争力弱,产业链短。严重阻碍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3.4 基础设施薄弱

科学发展观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技术设施的薄弱,装备的落后,环境设备的简陋与陈旧,严重阻碍了畜产品高质量的产生。

4 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4.1 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的合理规划

积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丰富的土地资源相结合,在加上农民的积极性与经济意识,让肉牛生产更加的规模化,具有完善的统一性,推动肉牛养殖的发展。根据气候凉爽,地势也非常开阔,多元化牧草地的存在,在牧羊方面我们在品种的选择上就要做到优质,增加个体生产的技术性,提高经济效益,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存最原始的优良基因。针对于商品猪,在饲料的运用方面,可以从混合型饲料入手。既要抓好本地可乐猪的繁殖,又要将二元杂交母猪或者三元杂交的商品仔猪的养殖面扩大,坚持以饲养瘦肉型品种为主。

4.2 抓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饲料的选择对于草地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选择要从优质方向发展。对于天然草场的退化我们必须适时的结合先进技术对它进行改良。饲草的合理利用可以解决冬春季节草料短缺的问题。农作物秸秆的残留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它的利用力度。积极的培养优良的畜禽品种,鼓励企业与个体养殖大户,兴办良繁场,开展有偿服务,将畜禽养殖与发展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格局。

经济模式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在确保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可选择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基地,以基地为前行,向各个部门扩展。树立品牌意识,加大龙头产业的培养,将资源优势充分变成产业优势。在畜牧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动物疫病的防治,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安全。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做好宣传,拉动投资,加大对草地畜牧业的投入,做好有利的示范,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做好后备力量。

5 结论

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是威宁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地理环境的制约,导致经济相对落后。畜牧业作为一个特色产业,它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更好的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关苑,周明秀,张生庆.果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思考及对策[J].青海草业,2003(2):19-21.

[2]文香,吴阿迪.试论青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和措施[J].青海草业,2002(1):9,16-18.

篇11

发展生态农牧业是海南州多年来一直积极寻求的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够推动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新时期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而建设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也成为海南州发展生态农牧业的必然之路。

一、海南州建设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的背景

在海南州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和州“两会”上,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农牧稳州、工业强州、生态立州、旅游富州、科教兴州、开放活州、和谐安州”等七大战略,全面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业建设,让优势资源成为经济优势、绿色生态成为第一形象、脱贫致富成为发展成果、团结进步成为民族象征,基本形成优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生态建设保护体系、民生保障政策体系,初步建成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民族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先行区、全省农牧区卫生事业发展综合示范区、改善民生的引领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努力实现“四个翻一番”、“五个方面走在全省牧区前列”、“八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007年9月,海南州政府聘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林科学院、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专家,组成规划调研组, 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方案》的编制,并通过省级专家论证。2007年12月25日,省科技厅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9年10月经过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7个部委联席评审,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也是全国唯一以生态畜牧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1.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现实意义

1.1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现草场减畜牧民增收双赢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牧民人均占有草地逐年锐减,加之牧民商品意识淡薄,草场有偿流转推进困难,“畜多既富”惜售观念严重。同时,大量富余劳动力只能依附于草地资源从事畜牧业生产,制约了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牧民收入渠道狭窄,增收难度加大。要保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安全,就必须拓展增收的空间。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合理化整合配置,逐步调整畜种和畜群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不仅使畜牧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牧民经济收入来源得到保障,而且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

1.2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保护草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草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牧区实行草场承包制后,单个牧户草场规模过小,无法进行传统的四季大轮牧,草场资源长期重复过度使用,致使草地面积退化,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降低。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资源重组,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推行草地集约化经营,不但促进草畜平衡,遏制掠夺式利用草场的问题,而且更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增强生态屏障地位和作用。

1.3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下,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场超载过牧,引发的草地退化、“黑土滩”等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部分草场已失去了支撑牧民生存的基本条件。使海南州草地畜牧业发展空间逐步萎缩,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后继乏力,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挑战。要改变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就必须探索新的途径。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减畜改良,缓解草畜矛盾,逐步恢复草地生产性能,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条件,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1.4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海南州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草原基本建设,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影响,牲畜超载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牧区城镇产业带动力弱、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有些举措只取得了局部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走生态畜牧业的道路。只有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合作社、股份制、联户经营等多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促进承包草场有序流转,实现草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有效推动畜牧业现代化高效发展。

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1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气温高,日照长,太阳辐射强,作物生长季积温高,夏季温暖、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荒山荒坡,对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水土保持,持续不断地提高收入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开发、观光旅游示范园建设,带动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增收速度,符合国家和我省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加快资源优势转化,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增效的需要。

2.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推动旅游、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实践证明单纯搞农家院、种植、养殖,或许能在一定时期取得较好效益,但对于自身的发展及产业循环链的建设,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将农家院、种植、养殖等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引进经济作物新品种,发展高效种植业,配套养殖业与餐饮业、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一体化,形成园区配套、循环生态、经济产业链,才能使其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才能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发展高效观光农业,提高贵德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一是从生态农业的大环境分析,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国农业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行业,给予和享受了任何行业都没有的优惠政策,并大力鼓励、扶持投资者发展农业。如减免税收、财政拨款、贴息贷款、无偿或低价使用农业用地、政府协助宣传、推广产品等等,这是其他行业可望不可及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在这大好形势下,投资生态农业观光园,成功指数大。二是从贵德当前旅游行业分析,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成将与其它景点、风光互为呼应的新兴旅游风景区。

篇12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了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ENR),按年营业总额排序的2008年“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前100家企业2008-2009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基本情况,以及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的特点和关键因素,包括目标管理、组织结构、沟通与交流,以期对国内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建筑企业 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

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的5.5%;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40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3%,此外,建筑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温海成,2007)。但是与许多建筑业强国相比,我国建筑业还存在较大差距,能源消耗问题、农民工问题、市场管理问题、技术创新等问题都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内建筑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与国外相比更是远远不足,这些大大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ENR)公布的2006年国际承包商225强中,中国企业有46家榜上有名,占225家的20.4%,而海外营业总额仅为100.67亿美元,仅占225家企业海外总额的5%(赵桂平、王宏梅,2007)。尽管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也提出了“加强属地化运作,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高度重视安全环境问题”等要求(刁春和,2009),但是国内建筑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经营领域窄,主要业务集中于利润率较低的施工环节等问题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环境――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可持续发展”还倡导了一种基于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信息披露制度(Elkington John,1997),即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报告制度。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为了解世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ENR全球年总营业额排序的“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前100位的企业在2008-2009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研究,试图从中总结概括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要点和先进经验,也为国内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报告基本情况分析

ENR排名前100家企业分别来自欧洲、美洲、亚太地区的16个国家,其中14家企业来自中国,业务范围覆盖了房屋建设、道路桥梁建设、油气服务等多个领域,项目区域遍布全球,代表了世界建筑行业的顶尖水平。企业报告情况和报告比例如图1和图2所示。

在这100家建筑企业中,共有45家以《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或其他形式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了其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进展与成绩。其中绝大部分报告企业来自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总共占报告45家企业中的39家。国际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越是重视,而业务集中于本国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往往较差。中国和美洲都有着庞大的建筑市场,进入ENR100强的建筑企业共有42家,但是这两个地区的企业报告的比例却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只有18%和7%,14家中国企业中仅有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毕马威(KPMG)对世界排名前列建筑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建筑行业绝大多数大型企业已经认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94%的受访人员都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72%的受访企业建立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接近半数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立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即对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但是在亚太地区,这一比例却低的多。虽然中国建筑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营业额、利润率方面都不容小觑,但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十分落后,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建筑企业而言是排在企业业绩、利润之后的次要问题。种种数据都表明,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水平还是信息的主动性,国内建筑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般来讲,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而项目管理则应具备时间、资源有限制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管理同项目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是,由于企业需要在一定时间点向社会各方利益相关者报告其可持续发展的进展与成果,因此,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与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大都和报告周期同步,可持续发展工作更接近一项以报告时间间隔为限的项目,这就使可持续发展工作具有了时限性;另外,虽然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是可以投入的资源却受到企业业务水平、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由于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和外部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阶段也需要大量的沟通与交流,这些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具备了鲜明的项目特征。因此,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采取项目式的管理,是必要且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管理,既可以得到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团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配合,同时又能以一致的态度面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这些企业报告的研究,文章总结了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的特点。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特点

(一)清晰明确的目标管理

1.充分考虑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紧跟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从建筑行业自身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企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前提,企业需要对行业和企业的关键问题、现状、改进的必要性和风险有着清楚地认识,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从报告来看,建筑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国际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快速反应;二是对与建筑业关系紧密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的清楚认识。很多建筑企业都紧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将“可测量的、可报告的和可核实的(吕学都,2008)”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同样,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是建筑企业开展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建筑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与建筑活动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见表1),经济和环境被建设企业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而工程安全、固体废弃物等问题,则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排名第1的VINCI公司明确把“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找到最大的排放源并尽可能减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很多企业将“尽全力避免出现导致死亡的事故”视为最大的挑战,排名第27位的澳大利亚Bovis Lend Lease公司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消除施工现场的伤亡事件,这也是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排名第9位的FCC集团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按照与企业的相关性和成熟度进行了划分,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分为不明显、出现、必要和紧迫四个级别,并根据企业现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业务构成灵活分解目标,以保证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在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后,企业需要从这些关键问题出发,结合行业与企业自身情况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需要对其进行清晰化、定量化的分解。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细化分解,有助于企业目标的落实完成,从操作层面,往往有利于职能部门的把握。建筑企业一般将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几种方式进行分解:按照时间限度分解、按照业务部门分解或按照项目进行分解。按照时间分解如确定季度目标、年度目标和5年、10年目标;按照业务部门划分是按照不同部门的特点将目标进行细化,如分解为商业准则的遵守、事故率的降低、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等内容;按照项目分解,则是确立目标后以项目形式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运作管理。比如,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在报告中提出了企业年度目标、10年目标和30年目标;VINCI公司从建筑工程的材料和能源角度提出6个指标: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污染,能源消耗,资源开发,用水,固体废弃物和危险性废物,并以“全生命周期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建筑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大成建社株式会社为解决能源问题在美国建立了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的评估与分析完成了更好的节能方案,仅空调一项就减少了其所需电力的30%,从而节约了100-20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

(二)有效的组织结构

1.建立矩阵式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顺利开展。在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后,企业还需要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目标顺利完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开展,对项目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作,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往往是由高层管理人员开始自上而下渐渐渗透,而具体工作则是从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承担,可持续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又需要各业务部门或项目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一个既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又可以兼顾平行部门之间沟通效率的组织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大部分建筑企业均采取了这种模式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工作组去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个工作组既具备项目型组织中项目组的许多特征:有独立于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程序;可以在组织常规的标准、正式报告架构之外进行运作,同时,在企业职能部门中也需要人员积极参与项目,使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像一个项目一样在企业上下顺利开展。这样的组织结构既可以在企业层面上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能够落实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2.不同组织结构分管不同工作,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上下的落实。在这样一个矩阵式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一般由董事会、管理层的高层和法律专家、各职能部门代表组成,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跨越各个子公司或部门的合作。一般来讲,该委员会是独立于企业职能部门的一个指导性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对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出意见与建议,制定企业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目标,当中涉及的领域包括公司道德,风险和危机管理,职业健康和安全,环境和气候保护,人权,社会标准和投资者关系等多方面内容,而并不参与具体的工作。实际工作由可持续发展的专职部门完成,该部门由董事会或执行层专人管理,负责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执行。这个部门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将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职能部门进行分解;监控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的顺利实施;帮助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确认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内容;结合国际形势,了解国际可持续发展新动向,并将这些融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论坛和讨论,增进企业管理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搜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定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参与国内或国际可持续发展股票指数,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英国金融时报道德指数(FTSE4Good),IBEX35等的管理。

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中也有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负责人员,配合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的工作,将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完成各业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这些业务部门也参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

(三)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

1.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告。无论是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还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环节,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都必不可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企业实现这些要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之前,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分析他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报告中披露他们参与的过程以及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等,通过有效地沟通将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统一。表2反映了建筑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需求。建筑企业报告反映的结果表明,建筑企业对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十分重视,多数企业在报告中都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群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告。

无论对哪一类沟通对象,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很重要的。企业如果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没有长期或不能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将导致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可度逐步下降,那么企业在推进这项工作时的协调控制能力也会逐步降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利益相关者,除可以使公司更好的了解各方需求,有针对性的设定目标外,还可促进企业在多方面改进。排名第17位的Balfour Beatty公司从2003年开始在报告中主动公布受到各种环境方面的事故或提醒,甚至小到涌流或扰民事件也积极公布,从2004年起,公司的中级和严重环境事故就呈下降趋势,2007年以后就没有出现重大环境事故,这和公司面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态度分不开。

2.重视第三方审计给企业报告带来公信力的提升,主动完成第三方的审计。企业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无论是沟通效果还是公信力都难以得到保证。从财务报告的经验上来看,公司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独立第三方机构的审计,独立第三方以其客观性和专业性的验证意见,让财务报表信息具有公信力,从而被投资人接受和采用,这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第三方审计有两个效果:一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的规范性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对企业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做出检验,第三方审计是保证企业报告的真实性,提高报告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在统计的报告中,接近一半的建筑企业报告都通过了第三方机构的认证。这些第三方机构包括AA1000,透明国际,KPMG等,有些公司的报告甚至经过了多家第三方机构的检验,如排名21位的Acciona的报告就通过了利益相关者,AA1000,独立专家和毕马威的多重验证。同样,企业也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沟通价值,企业报告并不是单方面的,读者对报告的意见也是企业对报告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的重要依据。多数报告最后都加入了读者信息的反馈渠道,通过调查问卷的收集整理读者意见,为企业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帮助。

结论

通过对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排名前100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到世界领先的建筑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经验和成果,同时,文章总结了世界先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特点。对行业和企业关键问题的认识,清晰明确的目标,有效地组织管理结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正是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对国内建筑行业有着尤其明显的借鉴意义。作为世界建筑业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建筑行业还将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因此要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引入可持续发展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先进经验,将可持续发展与项目管理相结合,提升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的贡献作用。

参考文献:

1.刁春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及展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9.6

2.KPMG.Embracing change:Global Construction Survey,2008

篇13

关键词:安阳市;林木种苗;生态环境建设;林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林木种苗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林木苗的自身的特点对我国树种的生长质量、周期、抗病虫害等有很大的影响[1]。安阳市编制《安阳市经济林和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6-2010年)》,为“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林木种苗提供了支持,同时为推动安阳市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1.1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木种苗的种类和质量对当地的林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林木种苗种类和较高的质量将会促进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保证林木种苗的多样性,对于提高安阳市的林产品和木材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安阳市的林区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林业发展中要立足于安阳市林业发展状况,根据当地林业发展的要求,培育相应的林木种苗。通过应用高新技术科技,保证林木种苗过程中,不断采用新技术,促进苗木种植质量的提高,从而使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

1.2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苗木

强化林业建设是当前社会中想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国家政策也支持林业建设,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安阳市林木种苗可以为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足数量的苗木,有利于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苗木的培育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这为苗木的质量提高和数量增加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林木种苗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会得到显著提升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苗木。

1.3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

我国大部分地区之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出现破坏水土、滥砍滥伐等情况,严重损害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增加,安阳市也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开展逐步提供足够的苗木,如各种样式的盆景、花卉,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安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林业部门人员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在以后工作中深入发现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安阳市林木种苗的的发展。

1.4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实际上,林业种苗建设对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安阳市要以此为契机,综合考虑当地的各种要素,选择能够适应本地区林区环境的林木种苗进行培育。林木种苗的成活率对木材的生长状况紧密相连,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要通过科学的方式,保证林业种苗的发展。

2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策略

2.1依法种苗,科学培养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有相应的林木种苗,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要首先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种苗,进行科学培养。与此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展开工作,如《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另外还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科技兴苗,最大限度的培育优良品种。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对安阳市的地质情况和气候因素等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再结合林木种苗的结果,培育出适合安阳市种植的林木种苗,保证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研究中还要及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不盲目选择。学到的技术要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实验,实验结果确定不会出现问题时再大面积种植和培育。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科技方式,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和效率。

2.2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调节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想要发挥林木种苗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就要根据安阳市的实际情况,结合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的对林木种苗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在合理的市场范围内发展。

2.3创建苗木交易体系

首先,苗木抵押贷款等制度创新,为中小育苗户提供苗木交易平台;其次,整合18~20户育苗大户,有计划、定向培育优质苗木;再者,依托18~20户育苗大户,建立以育苗和苗木工程合一的苗木产业模式;最后,与全国主要苗木交易网络平台合作。

2.4种苗基地进一步发展

安阳市近些年开始重视种苗基地的发展,在原有基地基础上,又开发出新的基地,保证种苗基地的发展。在林木种苗的培育和生产中,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做好基地扩建工作,保证提供足够的林木种苗。同时还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合理、科学的开发新的基地,根据我国林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规划内容,补充到种苗基地发展中,实现新基地和旧基地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安阳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因此,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要重视林木种苗的培育,选择最适合的种苗品种进行种植,使林业发展有充分的苗木。同时还要加强种苗的应用,有效结合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促进安阳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娅莉,江锋明.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4):125.

[2]单殿杰.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286.

篇14

关键词:林木;种苗;可持续发展;途径;新机制;质量意识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1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林木种苗是林业资源形成的种植材料,是林业生产建设的原料来源。林业实践证明,种苗对于整个林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苗品种优劣、数量多少、质量好坏都直接关系着林业建设进度以及社会、生态、经济的效益发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需要超前抓住种苗的供给,没有种苗的超前建设,就会影响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林业种苗建设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

林业种苗决定着林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遗传品质优良的林木种苗是保证林业资源逐步健康增长的首要物质基础。优良的林业种苗,可以使林业产业高产、稳产并且优质高效。林业产品的竞争实际上可以说是林业种苗的竞争。只有不断推出林业种苗优良品种及其配套的繁育、培植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种苗质量和科技含量,才能提高种苗对林业生产的贡献作用。林业种苗的科技含量提高,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导向作用,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3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因地制宜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林木种苗品种选择不当,必然会造成林地成活率及保存率低下,林木种苗的质量低下,就会生长缓慢,不仅加大了补植补造的负担,而且也加大的造林成本,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实现。所以,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依靠科技培养林木种苗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依靠科技来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在林木种苗方面更要加大科技投入,林业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开源节流只有从源头上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种苗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不断推出林业种苗的更新换代,以高质量和数量从根本上改善林业种苗,进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就是要加大对于林业的资源投入,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林业的发展。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机制,创新并不是朝令夕改的措施,而应当是一项完善而规范的制度体制,确保林业科技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顺畅有序的进行。

2.3完善法律机制,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依然没有设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然而要想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可以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确保实施,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和执行作用。从立法方面来说,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林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供应,确保林业资源和人类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执法方面来说,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用法治林,不断加强对林业资源,特别是林业种苗的保护和监督力度,将林业资源保护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当中,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化管理。

2.4要树立造林质量意识

要改变以往的造林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问题。如果只管栽种而不进行管理,会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下,不能有效的发展林业资源。所以,要加强管理,对于林木种苗要从源头上着手,对林业种苗的栽种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做到载下一棵树,成活一棵树,栽下一片林,成活一片林的效果,把握林业种苗的成活率,才能使林业资源稳定增长,合理运用造林技术,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把林木种苗关,切实提高造林质量,保证林业资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增长依靠的是对林木种植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管理,树立造林质量意识,加大对林木种苗种植的管理,才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生态、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真正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严把质量关,从源头入手,保证林木种苗的质量、数量以及规范化管理。只有从地方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具体措施,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措施,以林木种苗为基础,才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