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研究服务范文

市场研究服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研究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研究服务

篇1

为全面了解市场价格和经营企业收费情况,及时收集和汇总翔实的数据资料。根据省发改委《关于下发疫苗、民用爆破器材、物业管理、公路客运价格(收费)调研提纲的通知》,近日××市吉州区物价局课题调研组组织专门力量,就××市中心城区物业服务问题进行专门调研。

据调查。目前,××市中心城区共有物业管理小区38家,物业管理企业30个,其中二级资质企业2 家,三级资质企业28 家。管理房屋230万平方米。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新建商品房的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有壹街区住宅小区获得省级物业管理示范(优秀)小区称号,六合盛世小区获得省级园林小区称号。物业服务收费率仅达40-60 %,呈现亏损的占98 %。目前,全区90%小区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处于前期物业管理状态。个别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因缺乏沟通渠道而无法解决。从总体看,城区物业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物业管理市场处于发育初步阶段,市场培育后劲不足。二是物业服务档次不高,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三是业主委员会作用发挥乏力,如何引导广大业主参与物业管理,如何缓解业主与物管的执收矛盾,举措不多,效果不显。四是物业管理行业本身自律意识不强,缺失的监管体制导致物企提供的服务呈现“短斤少两 ”,甚至“缩水”。

一、市中心城区物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物业服务公司小、弱、散突出。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物业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从总体看,发展参差不齐。由于企业管理规模过小,综合实力差,专业化水平低,造成物业服务社会资源浪费,服务效率低、经营效益差。

2、物业服务企业生存环境存在缺陷,经营困难。由于我区物业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业主对物业收费都表示不理解,业主缴费意识薄弱,造成物业服务收费率低,有的企业因难以全额收取物业管理费,只好被迫撤离所服务的楼盘,自行“夭折”。

3、拒绝缴纳物业服务费现象普遍。有的业主仅比查字典较其物业收费标准,而未比较物业服务质量,业主对收取物业服务费表示抗拒。特别是对停车收费及车库及储藏间、杂物间交物业费表示不理解,导致拒绝缴纳物业服务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物业服务收费现状

新入住业主要交下列费用:物业服务费、装修垃圾清运费、装修保证金(装修无损坏公共设施后全部退还)、电梯运行费4项。大多数业主对装修垃圾清运费、装修保证金收费意见较大,导致出现:

1、物业服务费收取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物管企业一些服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差,服务不到位,导致住户有意见而拒绝缴费。二是住户无力缴费。如安置房、经济适用房,业主很多是低保户,以生活水平低为由拒交物管费。三是工程遗留问题随着物业交接,将问题转嫁给物业服务企业,成为住户不缴费的借口。四是由于业主自身的原因,如业主内部纠纷、业主出租房屋等原因致使缴费不及时等。五是业主物业缴费意识淡薄。

2、水、电收费难。一是二次供水、电梯使用费分摊收取矛盾大。二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业主觉得分摊不合理而拒缴水、电费。

三、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经营成本现状

经营成本购成:人工工资福利占70%,公共水电占6%,设施维护占3%,清洁费占4%,绿化费占3%,办公费占3%,交通、培训、服装、社区文化等费用占3%,税费占8%。

1、吉州区作为××市中心城区,由于邻近县居民到我区投资购房置业者较多,有的购买多套住房不急于入住等因素导致空房率高,小区入住率不高,由于规定未装修入住按50%交纳物业服务费,不交纳电梯运行费,而这部分人员未入住,并未减少物管企业的服务成本,造成物业管理企业难以为继。

2、由于已入住业主交费意识薄弱,应交的物业费也收不上来,导致许多小区由于收费率低处于微利状态,甚至产生亏损。据统计,大部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率仅达40-60 %,极个别达到90%以上。

3、当物价部门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水平和业主服务水平提高等情况,对物业收费标准作出调整后,部分业主不愿按提高后的标准交费。

由于物业费收入收不到位,小区设备维护、清洁、绿化投入只能打折扣,造成恶性循环。

四、明确服务类型,对物业服务收费实行类别管理。

多层、高层住宅和经济适用、福利房、商铺、写楼等住宅物业服务费实行政府定价。小区车位租用管理服务费、电梯综合运行费、二次供水费、装修垃圾处理费等应实行政府指导价。特约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五、加强完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的意见建议

1、完善收费标准,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建议尽快研究制定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费指导价格体系。如《省物业管理条例》中虽明确了各等级物业服务的收费范围,可细化明确规定在各收费档次对应物业企业应达到的具体标准。

2、未使用或不入住的房屋,“业主不交纳设备运行专项服务费”不合理,也不符合实际,比如:电梯运行服务费。

3、应明确高层住宅另行收取的电梯运行费是否包含电梯维修、年检费,电梯费用各楼层间的分摊比例问题。

4、房屋公共维修基金的使用问题。按条例规定:当确需使用房屋公共维修基金的时候,由业主委员会提出,经2/3以上的业主同意后,方可申请使用。但实际上,如果修缮部位只涉及到少数业主的利益,那么就很难获得小区2/3的业主通过,给实际使用造成了困难。另外物业公司预算的维修费用没有专业机构对其作鉴定和监督其使用,容易让房屋公共维修基金造成不法利用。随着大量房屋开始进入维修期,当房屋需维修,当年收取的大修基金如何提取使用的问题。目前,我区的房屋公共维修基金从未提取过。

5、应明确私家车库、储藏间是否要交物业服务费。

6、应明确当业主恶意拒交物业费时,现行办法是由物业企业起诉业主,耗费了物业企业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法律途径追讨的物业费都不足以支付诉讼等相关费用。建议明确物业企业催缴物业费更为简单措施或程序。

7、建议二次供水费由供水公司统一管理,由供水公司上门直接向业主收取。

篇2

关键词:服务价值链;员工管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056-02

Marketing Research Based on Service Value Chain

Yang Hailin1 Gu Yongli2

(1.Business College, Hehai University; 2. Shanghai Zhuoyu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td Company)

Abstract: The service value chain theory believed that staff’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nd the loyalty are the enterpriseachievements basic guarantees. Presently, our country insurance enterprise staffs management have the staff loyalty lowly, thesatisfactory low key question. The safe enterprise must establish take the service value chain to manage the control system as thecore staff, implements the staff to satisfy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alizes satisfaction from the staff to the staff is loyal.

Key Words: service value chain; staff managem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

一、服务价值链的市场价值关系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员工生产力推动服务价值创造,但员工生产力不等于实际工作时间,也不等于员工花费在顾客上的时间,而是真正满足顾客需要之产出。员工生产力是企业价值与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同时也是创造顾客满意度与企业获利的主要因素。由员工满意产生服务热诚,进而带给顾客高质量的服务,让顾客满意,方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借由员工生产力所创造的“企业价值”,辅以企业对于“服务内容”之设计,便能全面提升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创造企业获利的契机。根据服务价值链的理论框架,员工管理与企业服务质量的逻辑关系如下:

1.员工忠诚度推动员工生产力

忠诚度是指员工对其所属社会团体的目标、象征和宗旨等方面坚信不疑的品质。高忠诚度的员工在处理单位内成员之间的问题时通常坚持单位内的规范和信条。同时,他们在面临外单位比本单位有更好的经济待遇时,仍然会选择继续坚持留在本单位工作,且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员工满意度推动员工忠诚度

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就如何对待顾客。正如顾客忠诚度取决于顾客满意度一样,员工满意度提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对企业不满的员工将会导致其对企业的“不忠”,员工对企业不忠会导致顾客流失。对员工而言,满意乃指“对工作付出”与“从工作获得”之间的关系,且“满意是经由对工作评价后,所产生的喜悦或正面的情绪状态”。

二、我国保险企业员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保险员工忠诚度低下,人员流失率高

保险业属于长期经营的金融服务行业,保单的管理和客户服务需要持续几十年。因此,提高员工忠诚度,保持员工的相对稳定对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客户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员工忠诚度、满意度的培养,是立志建设“百年老店”的新老保险公司所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但是,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关于保险人的调研,中国的保险行业营销人员忠诚度极其低下,突出表现就是人员的高流失率,每年高于50%。其中,保险公司第一年的流失率最高,甚至高达70%~80%的水平。从具体的保险公司看,平安保险工作第一年的员工流失率达到85%;泰康保险、中宏保险第一年的员工流失率达到80%;安联大众为75%;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友邦保险均为70%。

2.保险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客观上也降低了对公司的责任感、忠诚感

客观上讲,保险行业以效益创造为唯一存在法则,这决定了员工很难对工作长期持续满意。

以保险营销为例,营销个人人制度是我国当前保险营销的基本管理制度。它是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落户上海之后引入的,此后被国内保险公司纷纷效仿,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在全国克隆、复制。这一营销基本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四:其一,大量增员,并鼓励所有人都冲到外面去对陌生人做“扫街式销售”;其二,重视培训上岗,甚至建立了军规一般严格的培训制度;其三,低保障、高激励的人才激励机制;其四,制订严格的淘汰机制,如3个月保单挂零即被淘汰。

显然,这样的营销制度带有显著的优胜劣汰,其最终的核心归宿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利益本身成为保险公司的唯一存在法则,保险人只不过是公司追逐利润的工具和手段。或者更为直接地说,营销本身就成了目的。在“高激励”思想的指导下,保险公司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后,有保单则留,无保单则去。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保险营销人员时刻承受着巨大的业绩精神压力就在所难免。因此,在现有的制度前提下,工作满意度的低下强烈地冲击着保险员工的社会行为观念,客观上也降低了保险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对公司的归属感。

三、建立以服务价值链为核心的保险企业员工管理制度

保险公司员工普遍低工作满意度、忠诚度容易引致服务质量下降和保险公司社会形象受损,又反过来影响增员与留存,形成恶性循环,加大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据中国社会事务调查所(S SIC)在北京地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因“保险营销员素质差”而导致66%的人不了解保险、19%的人根本就拒绝保险、10%的人对保险营销员干脆采取“关门闭户、置之不理”的态度。因此,建立以服务价值链为核心的保险企业员工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员工满意首先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工作氛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员工满意度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要能够为员工提供成长、成功的机会和平台,安排符合他自身期望的工作,提高他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其二,领导对员工所做工作的认可度,员工的薪酬与所付出的劳动成正

比;其三,能够为员工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其四,营造诚信、友爱、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对工作群体的满意度。

1.创造容易激发员工满意度的工作氛围,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1)要尽快完善制度,增强职业社会价值。

(2)加强行业正面宣传,整合行业资源,通过媒体介绍、公益活动、社会咨询等方式强化正面宣传,并通过完善客户服务体系以形成良好口碑宣传和引导营销员树立健康职业形象等方式,提升社会对保险营销员的接受程度,增强职业荣誉感。

(3)保险企业加强提高员工培训,完善营销教育培训体系。

2.实施员工满意发展策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

(1)建立以内部服务链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员工的尊重和适当的沟通是增强员工忠诚度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险企业基于服务价值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核心。例如,保险企业要注意人才录用,要招聘与企业价值观相吻合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能够在企业中寻找到自己施展抱负的空间。

(2)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人本化的企业文化是培养员工忠诚度的优良气候和土壤,以此为基础,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制度,这样,员工的忠诚度培养便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3)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减轻完全依靠绩效导向所引致的工作压力。

①完善营销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差异化激励机制,分类考核,分级管理,突出对高素质高绩效人群的长期激励,增强职业预期;加大对营销队伍和业务稳定性及投诉率和退保率的考核力度,将脱落率、业务续保率、投诉率、退保率等作为对营销管理人员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制订相应的激励约束政策。

②改革佣金制度,适当调整首续期佣金支付比例、延续后期佣金的发放年限,并综合考虑退保率、投诉率等指标,实现营销员利益与风险约束机制的最优选择,强化其长期服务意识,达成营销员与公司之间的激励相容。

③改革税收制度,适当下调营业税,修改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法,在佣金收入统一扣除一定比例之后再计征个税,适当提高起征点,提高营销费用扣减比例。

作者单位: 杨海林 河海大学商学院顾永立 上海卓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赫斯克特,厄尔•萨塞,伦纳德•施莱辛格.服务利润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6-78.

[2]国内保险公司饱受员工跳槽之苦流失率超50%[EB/OL].finance.省略/jygl/20040311/0739665591.shtml,2004-3-11.

篇3

关键词:消费者利益;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F713.82;G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01-02

体育竞赛服务市场在国外已发展为一个成熟且发达的市场,成功的运作为其带来了惊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体育消费正从满足基本需求逐渐向追求高质量消费方向发展。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与部分项目职业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增加了我国观赏性体育的消M人群。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竞赛服务市场在市场运作、经济道德遵守以及市场经济秩序有序化与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利于市场消费者利益的维护。因此,建立一个有责任、有秩序且顾及消费者乃至社会整体利益的体育竞赛服务市场体系,对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运作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一、体育企业与消费者及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与背离

由于追求目标各不相同,体育企业利益同消费者利益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与背离的现象,体育企业在对这种利害关系冲突进行处理之时,是否能够对体育市场经济规范与道德约束予以遵循,不仅会影响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还会对体育企业自身长远利益的获取产生影响。作为体育市场经济的主体,现代体育企业应以企业利益及消费者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实现为其发展的最高准则,这亦是体育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实际上,体育市场经济具有契约性的特征,体育市场活动中的全部利益主体都需要严格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明确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为

社会经济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保证,最终实现各自的利益。此外,现代体育市场经济又是一种社会化的经济,其建立以高度的分工为基础,各主体之间联系异常紧密,一方获得利益会带来另一方利益的提升,而一方利益的损害又会使另一方的利益遭受损失。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各经济与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运动特征,若体育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提升而忽视甚至损害消费者与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势必会降低企业的自身利益。

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突破口

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全部的生产都有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消费,对于生产者而言,其利益的注意必须以对消费者利益的增加为前提。市场信息不对称与非均衡市场的影响使得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将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而非最终消费视作其运作的最终目的,极大多数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都将消费者利益当做了牺牲品。现代体育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体育竞赛服务导向已发生了极大转变,实现了由原先的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化,对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以及消费需求等内容进行强调,消费者在接受体育竞赛各项服务之时所具有的发言权与影响力更加突出,现代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经济体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与增加提出了必然要求。消费者利益是社会利益的真正决定者,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突破口,对进行体育竞赛服务消费的所有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予以满足,增加其经济福利,这是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经济及社会效益提高的本质要求。

三、从消费者利益保护把握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有效运作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否在市场博弈格局中提高竞争力并为自身的市场开发开辟广阔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现有及潜在消费者数量的多少。保护消费者利益,把握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的博弈过程,使其实现动态化的均衡,使生产者的部分剩余向消费者进行合理地让渡,以对消费者剩余予以合理的增加,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并支持体育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对于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各企业而言,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以下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着手构建市场体系的分析,对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良好运作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有益的启示。

(一)标新立异,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把握

消费者大多都会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消费之时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在消费者对某一体育竞赛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每单位增加的服务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增量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不断减少的,这通过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此外,体育竞赛服务市场中会存在替代效应,当对某一体育竞赛服务的消费不能为消费者带来显著效用的增加时,消费者会对新的替代服务进行选择,以此增加自己的效用总量。此时,这一服务起初赖以维持的消费者剩余会由于丧失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支撑而无法继续存在,这就需要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及时进行创新与研发工作,以向市场提供具有广泛用途并结合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新服务。同时,加强新服务的市场宣传,对消费者的新服务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加以引导,增加消费者剩余,保护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群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这对于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的市场拓展与运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追求“物美”,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动机

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在选择并消费服务之时总是会对服务的性价比抱有很高的期望,亦即希望“物美价廉”,在对某一服务的预期市场价格基础之上渴望服务具有较高的质量,以满足自己身心俱健以及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只有如此,消费者的利益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尽可能地实现消费者剩余。对消费者利益予以藐视并对消费者剩余进行分割,忽视竞赛服务质量改善的体育企业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市场危机,严重时甚至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作为实现服务使用价值以及价值的保证,体育竞赛服务的质量就像服务的生命一般。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要想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寻求生产者剩余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以坦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利益与消费者剩余,实施服务质量的全面管理,以质取胜。

(三)以“价廉”立市,对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予以关注

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决定体育竞赛服务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主要以生活品位的提高为着眼点。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到其预算的较大影响,服务的市场价格是决定消费者选择某一服务的重要因素,消费者总是以对相当服务质量的追求为前提选择价格更加实惠的竞赛服务进行消费,这能够使其购买力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此一来,该竞赛服务的市场营销潜在市场就愈发宽广,经济效益提高也会得到更好的保证。所以,提供竞赛服务的体育企业应对其服务价格的资源性因素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将成本优势发挥出来,以“价廉”制胜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

(四)诚信立本,将“人道”践行于“商道”之中

生产与消费一直是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矛盾体,体育竞赛服务的提供者和体育竞赛消费者都以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良好运作是以牺牲并转移提供给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为代价的,而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虽然依靠欺诈等非“人道”手段能够提高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不符合市场的诚信运作规律,不能满足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对消费者剩余的追求,这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榱似笠档某ぴ斗⒄梗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在体育竞赛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共赢关系,采用道德规范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美好形象。同时,

不断增加体育竞赛服务的附加值,降低体育服务的购买费用,带给消费者“超值”体验,提升他们的消费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形成消费者的消费黏性,扩大消费者数量,使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都能受益。

结语

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决定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之间存在“共赢”关系,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要尊重并关怀消费者,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与价值分配对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运作以及体育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都将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 刘艳娥,史湘平.“人道”与消费者剩余理论对提升现代体育产业效益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0):27-29.

篇4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养老机构;成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61

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以及“空巢”家庭持续增加和“未富先老”的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让养老服务业走向市场化。可以说,促进养老服务业市场化方向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是解决现状福利化养老覆盖面小、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必然要求。

1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内涵

养老服务业应是为满足老龄人口特殊生活需求提供o理、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产品的服务行业,狭义的养老服务业主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产品,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广义的养老服务业除提供基本服务产品外,还包括老年旅游、保健、教育以及老年金融保险等更高层次的服务。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过程是指由“政府垄断养老服务”向“多元化市场主体围绕市场需求提供养老服务”转变的过程。国内外学者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养老服务业市场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Davey和Patsios(1999)认为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共同提供养老服务;李骏(2007)认为民间组织在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台恩普(2009)认为养老服务业是为满足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市场发展模式;杨怀(2012)认为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外资等发展养老服务业。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本质或表现形式在于“四化”,即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多样化的供给模式、多层次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2养老服务业供需分析

2014年,成都会60岁以上人口249.6万人,占总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20.6%,远超10%的国际标准。预计到2025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比例将达到28%以上。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趋势,将带来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增加,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正日益凸显。

2.1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分析

社会福利多元理论提出福利的提供者应该由多个部门(如私营部门、志愿者及其他非正式部门)共同提供,倡导社会的共同责任本位,养老服务业本质上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其市场化过程必然是供给主体日趋多元化的过程。当前成都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仍以政府部门为主,多元化发展不充分,导致养老机构类型相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多元化、差异化需求。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共有养老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57所,其中国办养老机构160所,民办养老机构97所;养老机构主要是公办或民办综合型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县)福利院和社区养老服务站,颐养型、医养结合型、护理型养老机构比较缺乏。

2.2养老服务内容分析

养老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因此,养老服务业内容也必然是从“身、心、灵”各方面全面改善养老人群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是通过横向业务拓展和纵向产业延伸,外延扩大至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医药器械、健康消费品等领域。当前成都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尤其是农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内容,仅仅满足老年人的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对其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社会参与等高层次需求的供给相对缺乏。

2.3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基本上以居家养老为主,但随着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和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逐渐发展起来。根据四川省统计局调查中心对全省养老服务现状及调查分析结果,当前自行居家养老模式仍是成都市养老模式主流,约占受访者的49.0%,仅有9.9%的受访者选择在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另外,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养老模式的选择也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自行居家养老模式的受访者占比越少。可以看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机构养老模式推广度不高;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家养老以外的养老模式的接受度也将越来越高。

2.4养老服务对象分析

养老服务对象分析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和服务对象的需求问题。笔者认为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服务对象应该是大众化的;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需求更加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当前成都市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性”功能充分体现,基本上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态势良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体现养老服务“多样性”。但是现状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相对单一,不能日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3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具体路径

针对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应从培育多元化供给主体、创新多样化的供给模式、丰富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内容、推动服务对象的公众化等方面发力,扩大养老服务市场的范围、领域和覆盖面,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

3.1培育多元化的供给主体

面对日益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只依靠政府单一主体供给很难满足,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服务供给的多样化。一是培育营利性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应通过建立养老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及委托承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优先、利息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和引导营利性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特别是参与开发老年商务服务、文化服务、临终关怀、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高端养老服务的供给。二是发展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应积极宣传非营利性组织在养老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并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政策、经济等支持力度。三是更好地发挥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作用。在养老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社区应主动与主体部门沟通,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可得性及科技型,提供物质、生活、精神等方面的照顾与服务。四是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推动作用。政府注重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为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市场提供规范的制度环境;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多元供给主体发展,同时为社会提供一些基本养老服务;通过财政预算、税收优惠等方式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3.2创新多样化的供给模式

随着养老服务需求变迁和新技术的出现,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亟需创新提升,而新的服务供给模式需要加快创新,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适应养老服务需求。一是创新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建设居家养老日托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形成“三级”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支持建设高品质、专业化、现代化、多功能的养老生活社区;创新发展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异地互动养老模式,提升机构养老服务品质和吸引力。二是创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互动发展模式。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形成协作机制和契约服务关系,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延伸,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定期检查和上门珍视等服务。三是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积极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的互联网科技运用在养老服务中的远程医疗服务、云智慧处理中心等领域,提高养老科技服务均等化水平。四是创新养老服务机构合力建设模式。探索公建民营模式,积极推M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在确保五保供养对象生活的前提下,逐步转移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人运营;探索民办公助模式,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慈善机构、民间团体、农村合作社、个人等社会力量作为主体兴办各类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养老机构;探索合建合营模式,通过减免土地出让金和其他税费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

3.3丰富多层次的服务内容

积极拓展和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或产品,创新互联网下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和形式,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一是丰富和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在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神抚慰、知识讲座、学习培训、娱乐活动等服务,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为老年人维权开展法律咨询、援助等服务。二是鼓励开发老年人适用性产品或用品。鼓励研发适合老年人的助行器具、视听辅助、起居辅助、营养保健、服装饰品、康复护理器械等用品;支持在大型商业中心、商业街区设立老年用品专柜,规划建设老年用品专卖街区。三是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养老服务。积极发展针对老年人网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服务老年人的电子商务、APP客户端等,综合提供网上家政预约、智能呼叫、网上健康咨询、远程护理、健康远程监控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

3.4推动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坚持“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向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实现养老服务对象公众化、全覆盖。一是保障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在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和服务对象公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数量庞大且经济实力欠佳的老年人群体(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和城乡社区照料中心为这一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同时采取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模式鼓励营利性组织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二是增加面向中高端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介入发展养老服务业特别是中高端养老服务市场,填补中高端养老服务领域的短缺、创造新的市场有效需求。通过养老服务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面向经济实力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老年人的老年电子商务、在线养老服务等;通过构建“养老+”产业链,发展以满足中高端养老需求为目的的康复疗养、医学抗衰老、养老养生等服务供给。

4推动养老服务业市场化措施建议

结合成都老龄化发展现状,围绕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具体路径,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国家层面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税费政策,加强对养老服务全产业链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保障。二是强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养。鼓励市属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和中职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和课程,在养老机构设立实训基地,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保险制度、健康体检制度、带薪休假和学习培训制度等。三是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机构养老入住老人的合同管理,引入管理中介组织,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监督评估、沟通协调、服务中介、风险分担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形成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和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多种途径强化养老服务项目、产品推广;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老年人充分享受和消费养老服务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Adam Davey,Demi Patsios.Formal and Informal Community Care to Older Adult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1999,(3).

[2]李骏.民间组织: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J].唯实,2007,(6).

[3]台恩普,陶立群.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杨怀.积极推动内蒙古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J].内蒙古统计,2012,(3).

[5]张淑涵.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6]徐祯.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2).

[7]于志强.论述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5).

篇5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的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转贴于()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是为了解决官僚腐败及政府垄断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率等问题而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提高供给效率及行政效率。

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一)私有化

把原有属于国有的公司或公用事业通过产权转移、拍卖、赠送、发行股票等形式转给私营企业所有或经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私有化改革起步最早最突出的国家。在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1998年撒切尔政府表示私有化无,把电力、供水、天然气等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梅杰执政以后,又把私有化领域继续扩大,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的私有化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可以说,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示范性效应为各国私有化改革树立了典范。受英国的影响,西方国家随即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私有化改革浪潮。

(二)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是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与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与政府签订供给合同,承包商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并按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就是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监督承包合同的执行。在合同订立之前,公共服务的确定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机制起主导作用。合同订立之后,公共服务的提供就进入了经济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承包公共服务生产的组织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摆脱了原先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的各种限制。政府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对行政组织的等级控制。

(三)公私合作

即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合同出租,与合同出租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出资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项公共服务并允许承包商有投资收益权。公私合作可以发挥公私两种部门在管理、技术转贴于()、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各自目标中寻求共识,彼此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达到既能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又凭借价格机制显示真实需求。

(四)用者付费制

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消费者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时必须向政府支付赖以收回成本的费用。与合同出租模式下政府出资购买由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不同的是,在用者付费模式下,服务的生产者一般是政府,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向政府购买服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公用事业、垃圾收集、废水和污水处理、娱乐设施、公园、保健服务、特殊事项上的警察服务、楼房检查、住宅区服务等领域,广泛推行用者付费制。

(五)补贴制度

为了鼓励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的消费,政府实施补贴制度。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补助,是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补助降低了特定物品对符合资格要求的消费者的价格,他们可以向市场上那些接受补贴的生产者购买更多物品。在补助安排下,生产者是营利的或者是非营利的组织,政府和消费者是共同的安排者,政府选择特定的生产者提供补助,消费者选择特定的生产者购买物品,政府和消费者都向生产者支付费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补助,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能使公众普遍受益,适当的补助能减轻这些行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这些物品的购买能力。另一种是凭单,就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其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收的凭单。实行凭单制的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是公共服务生产组织为争取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源而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政府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同样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消费者个体的选择引发了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这部分代替了政府对这些组织的监督,这正是市场化制度安排代替政治化制度安排的优势所在。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变了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局面,可从容配置行政资源,有利于政府缓解财政压力。政府直接从社会提取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调动资源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公共服务市场化扩大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及技术力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样一来政府既施展了“掌舵”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和精简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市场化使具体的“划桨”交给市场,政府在于“掌舵”,有效调整和优化了政府职能,微观的工作交给市场去做。如英国的“执行局”,美国的“法定机构”,政府可以撤销从事这些业务的常设机构,精简了政府机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sp;

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公众通过直接参与或者是通过协商、公决等形式影响公共决策,这样不仅能推进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后权力的适当下放,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有利于社会自治进程的发展以及“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立,促进政府和社会发展。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

(一)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市场化方案的实施要求在宏观上应把公共服务市场化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由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所产生的消费主体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要求,这就必须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因此,要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对于纯粹的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政策、环境等直接由政府提供和生产,而对于混合的公共物品,如市政设施、后勤服务、供应系统等则可交由民营部门、非政府部门来承担,同时探索多元市场化的形式,如市政服务领域采用合同出租,道路、桥梁建设实行公私合作方式,部分国企实行民营化,水、电、燃气供应系统实施使用者付费制度等,从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务。

(二)有限的市场化

市场化方案中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决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脱离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转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市场化方案只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混合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是全盘私有化而是有限的市场化。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纯公共物品,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如果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市场化的话,那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谈起了。

(三)协调各方利益体

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虽己初露端倪,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段距离。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然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政府管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法规,不仅可以对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以达到利于公众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垄断权力的滥用,促使市场运行更加有效率。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

篇6

【摘要】人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联系在一起,与人事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好地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推动我市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热;如何更好发挥;服务职能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防城港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工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的逐渐实现,为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而就我市现有人才状况,可以说是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新形势下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它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场不止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更是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一块阵地;人才市场的业务不止是某一单项的业务,而是人事部门各项人才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应从少收费向不收费过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会、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的收费标准,只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市场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业务工作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要。一是设备陈旧,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不紧,协作不多,许多资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对封闭,互不开放,各自为政的格局,难以开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二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概念过于狭小,对人才的划分也不尽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专毕业生,由此形成两大块不同的人力资源市场。即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市场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三是硬件设施落后。有的区、县人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用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专门的办公的场所。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阶段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合理地设计人才市场的功能结构,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3拓展和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人事工作贴近经济建设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或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我们应该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事,网络建设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市场信息是我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这项业务,要扩大信息来源,增加供给渠道,完善采集手段,丰富市场信息量。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我们人才市场的信息,为广大的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这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软件的要求,由区到市,实现全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共享。然后逐步与市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网络,加快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数据库、高新技术人才数据库和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我市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务。

3.2扩大人才中介服务。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基本上还是只为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务。这些服务还是低层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满足用单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务方式。要将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与日常的求职招聘中介结合起来。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地开展我们的人才中介业务。

3.3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服务。人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原则在人事管理方面的体现,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人事有利于丰富人才市场的内涵。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单位人事。在继续为非国有企业单位办理人事的同时,努力开展国有单位的人事。要提高人事的水平和档次,积极为用人单位人才规划、人事管理方案设计等内容。要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程序,在社会化,专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完善。

篇7

[关键词] 南昌出口加工区 物流服务模式 发展对策

出口加工区乃海关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其功能仅限于产品外销的加工贸易,区内可设置出口加工企业及提供相关仓储、运输等服务的物流服务企业。出口加工区实行封闭式的区域管理模式,海关在实行24小时监管的同时,简化现行手续,为规范的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更快捷的通关便利,实现出口加工货物在主管海关“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要求,逐步满足现代跨国型企业“零库存生产”的需要。

南昌出口加工区于2006年5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于2007年9月8日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有关部委的整体验收。南昌出口加工区位于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一期工程占地1平方公里。自封关运营之日起已经有5家企业相继或计划入驻加工区,其中香港韬略科技有限公司已于去年开始投产,美国通用硅材料公司计划下半年投产,预计到今年底,出口加工区进出口额可达到2亿美元。

由于国家目前针对加工贸易正在实行梯度转移政策,从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的加工贸易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再加之加工区的特殊管理政策,相信未来几年内,南昌出口加工区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南昌出口加工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暴露出的问题也同样令人关注,其中区内外物流服务环节就有待提升和完善。

一、南昌出口加工区物流现状

1.物流业务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

出口加工区物流业发展的前景从根本上取决于出口加工区物流企业的现状与未来,而物流企业要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就是加工区内的物流需求形成规模效益,物流业务量大。目前南昌出口加工区物流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区内入驻企业均由境外或沿海地区引进,相对沿海地区物流水平来讲,区内各项物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没有为企业建立信用安全机制;(2)由于加工区封关运营的时日较短,区内企业生产还未形成规模,由生产衍生的物流需求也相应较小。

2.物流服务水平不高

同其他出口加工区运作模式一样,南昌出口加工区内物流服务业务也会交由一至两个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开展。虽然南昌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及其所属机构在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竞争进区物流企业也在积极向昆山和上海金桥等全国其他优秀出口加工区学习业务管理经验,但从总体上来讲,现有物流服务模式离全面满足出口加工区各方面物流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物流服务水平的不完善也会制约整个出口加工区物流业的发展。

3.各物流模块缺乏有效整合

南昌出口加工区目前有软件供应商一家,信息系统硬件承包商一家,驻区报关行3家,区内海关监管仓库暂由软件供应商及区外企业合资组建的股份制公司(江西中核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管理。由于建设初期,企业和报关行对海关管理辅助系统及关务系统不熟练,导致报关出错率高,区内也缺乏有效的运输服务,区外配送由企业零星选择运输服务商,区内区外各物流模块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缺乏物流供应链管理意识,严重阻碍南昌出口加工区物流业的发展。

4.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

出口加工区目前除了通过企业关务管理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管委会辅助管理系统、海关物流管理系统及海关核查和辅助核销系统等5套系统实现电子报关和通关管理之外,专门实现加工区物流管理的信息系统仍有待开发和完善。笔者认为加工区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实现海关监管仓库与企业内部ERP或MRPⅡ等系统,以及海关物流管理系统,甚至加工区物流供应链区外节点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对接,为区内企业实现快速运输和仓储、区内配送及其他增值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南昌出口加工区物流服务模式

针对南昌出口加工区的物流现状,再根据其发展趋势,我们把南昌出口加工区的物流服务划分为两部分:区内物流及区外物流。如图所示:

图 南昌出口加工区物流服务模式

1.区内物流

区内物流主要围绕海关监管仓库进行,由于海关监管仓库的特殊使命,其业务主要以提供海关辅助管理(包括查验、理货、监毁等)为主。其次,由于南昌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密集程度高,土地资源有限,导致驻区企业自建仓库困难重重,因此,在海关等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利用监管仓库提供对企业的原材料JIT配送至生产线及成品到库等增值服务迫在眉睫。

2.区外物流

南昌出口加工区区外物流包括三部分:第一,企业――南昌港口的汽车运输;第二,南昌港口――出境港口的内支线运输(铁路、水路、空运等);第三,出境港口――目的地的国际运输。因此,针对此特点的区外物流应包括:保税物流服务(即区外企业通过货物申报出口到加工区而获得出口退税提供运输、申报等物流服务)、报关报检等、国际货运(包括提供进出口的船舶舱位、航空舱位的预订即保险等业务服务)、物流咨询策划(包括最佳路线、方案即费用等)及其他第三或四方物流服务。

区外物流与区内物流之间必须实现联动,它们分别是整个南昌出口加工区物流服务体系的“前端”和“后端”,而由区内外产生的物流信息流则为实现区内外物流联动起到了纽带作用。

“南昌出口加工区物流=区内物流+区外物流”这一服务模式乃我们针对区内企业及海关等相关单位调研所提,更有待在实践中完善。但为了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南昌出口加工区还需实施如下发展对策:

(1)强化物流优势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除了针对土地、厂房、人力资源及政策等方面为入区企业提供优势吸引之外,南昌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在招商时应根据加工区物流服务模式,一定要强化物流服务能给入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意识,为企业提供入区物流指导,从而增加物流服务需求。

另外,完善的区内物流服务可以达到企业的JIT、VMI管理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成熟的区外物流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在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更能实现企业从境外或沿海地区到内地的过渡等,这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2)严格筛选进区物流服务企业

除了海关监管仓库管理权交给中核科技之外,目前南昌出口加工区还未最后确定哪家或哪几家物流服务商在区内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由于区内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强与弱关系着整个出口加工区物流业发展的好与坏,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严格筛选进区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根据企业、海关、商检、管委会等部门所提出的评选指标体系,可选择招标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进区物流服务企业的筛选工作。

(3)政府牵头,有效整合区内外物流资源,积极拓展第四方物流服务功能

政府牵头主要指由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出面,有效整合区内物流企业、报关企业、海关监管仓库及一大批区外企业,如专门提供保税仓储的江西昌大瑞丰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远洋、江西中远、江西中外运等国际物流或货代公司等,使之形成一个可以服务南昌乃至全省其他出口加工区的物流供应链,并在此基础上,由物流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即区内物流服务提供商)积极开拓物流策划、报关报检等第四方物流服务业务。

(4)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以区内物流供应商为核心,以海关监管仓库管理系统为中心,积极实现与企业生产线和原料库等关键环节以及海关等部门的监管系统、区外物流资源系统相对接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共享,提高区内外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完善海关、商检等部门的监管体制,更为企业实现“零库存”提供可能,达到促进南昌出口加工区乃至整个江西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局面。

三、总结

南昌出口加工区在向全国其他优秀出口加工区学习经验的同时,更需重视江西省情以及建设初期其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确定完善的物流服务模式,提出有效的物流发展对策,才能实现南昌出口加工区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海滨电厂;凝汽器;防污防腐

1 工程概况

某海滨电厂建设2×1000MW机组,采用海水直流冷却。其厂外循环水系统为:取水口前池粗拦污栅旋转滤网循环泵取水入口循环水泵凝汽器循环水供水管道。其中在取水口处采用外购次氯酸钠的加药方式进行防污工艺。

2 凝汽器冷却管材的选型

凝汽器冷却管是凝汽器的传热元件,是凝汽器最主要的部件,冷却水的水质是选择冷却管管材的决定因素。在海水中,尤其在被污染海水的腐蚀下,像不锈钢、黄铜、白铜等材质很快就会发生如点蚀、孔蚀、应力腐蚀及磨蚀等现象,到一定程度时,管材发生泄漏,从而迫使电厂停机。

钛,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和耐腐蚀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特别是能耐海水及有污染海水的腐蚀。钛对于海洋生物、堆积物都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而且对于凝汽器空抽区的氨腐蚀更有优异的抗蚀性,而耐高速度海水冲刷性能尤为突出[1]。

本工程循环冷却水水源为海水,因此,凝汽器冷却管材选用钛管。钛管虽然有优异的耐蚀性,但钛凝汽器管在使用时会发生或可能发生缝隙腐蚀、电偶腐蚀、吸氢脆化、水滴侵蚀及生物污损等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3 凝汽器防腐措施

3.1 缝隙腐蚀

缝隙腐蚀与所处的工艺条件有关,同时还受构成缝隙的材料影响。钛的缝隙腐蚀一般发生在处理热的氯化物溶液的换热器的胀接部位。又因凝汽器运行条件下的海水温度一般最高为50℃,处于安全区域,但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腐蚀,制造厂一般对钛管/钛管板采用胀接加密封焊接来消除缝隙。

3.2 电偶腐蚀

钛在海水中电位约为-0.1V(SCE),电位序列靠近贵金属。在多数情况下,钛在电偶中呈阴极,因此本身不会腐蚀,但会使与其接触的其它金属更快的腐蚀,而腐蚀程度与它们的面积比相关性很大,如钛的面积显著超过其它金属面积,则会产生严重腐蚀。同时,钛与电位序列低的金属连接时,由于呈阴极,会在表面产生析氢现象,和外加电流的作用一样,当温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氢脆。吸氢速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氢分压有关,在阴极吸氢、氢分压较大的情况下,即使在较低温度下,也会发生吸氢。实践证明,为避免钛管吸氢而产生氢脆,应控制电位小于-0.75V,由此可知,就理论而言碳钢水室就不可能达到完全保护(碳钢的保护电位为-0.85V)。因此,对于钛管凝汽器的碳钢水室最好采用衬胶方法防腐。目前,凝汽器制造厂在海水凝汽器制造中,对凝汽器水室均采用耐腐蚀、抗老化龟裂、性能稳定具有较长寿命且耐沙粒冲蚀的氯丁橡胶。

3.3 水滴侵蚀

水滴侵蚀是钛凝汽器由于水滴和蒸汽同时以较高的速度反复冲向管束外周部位而产生的。日本的广野火电厂和福岛核电厂应用钛凝汽器10多年来,未出现过任何事故,但在运行4万~5万小时后,出现了水滴侵蚀现象。经研究发现,在钛凝汽器上产生水滴侵蚀的严重程度与水滴大小、速度和冲击数量有关,可通过在钛管管束外测设置环状保护管解决。

3.4 生物污损

汽轮机凝汽器的生物污损一般发生在含氧的海水中,污损物体大多以藻类为主,由于铜管内表面会溶出抑止海藻生物的繁殖得微量铜离子,而钛管没有,所以钛管比铜合金管更容易出现生物污损。当采用加氯处理措施和海绵球清洗措施就能有效抑止生物污损。

另外,根据制造公司提供的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热平衡图及背压对功率和热耗的修正曲线,凝汽器压力每升高1KPa,汽轮机功率将减少0.8%,热耗增加0.4%。这意味着,背压每升高1KPa,汽轮机功率将减少8MW。因此,防止凝汽器生物污损,保证凝汽器钛管的清洁度,对确保机组背压在设计值下运行就显得特别重要。若想实现上述要求,仅在设计时根据规范要求考虑一定设计裕量的换热面积显然不够,还需要采取其他外加措施。对需要采用海水进行冷却的火力发电厂,常见的做法是在循环水泵前加设粗拦污栅和旋转滤网以及对循环水加氯的前提下,在凝汽器前设置二次滤网和在循环水系统中装设胶球清洗系统[2]。

4 凝汽器防污措施

4.1 凝汽器进口加装二次滤网

火电厂的循环水系统一般是在循环泵取水入口前设置粗拦污栅及旋转滤网。

然而粗拦污栅的栅条间距一般为6厘米,拦污效果有限,只能清除较粗大污物、集中污物和其他飘浮物。

同时,因为旋转滤网安装在循环泵取水入口前,而循环水泵房至主厂房间距离较长。贝壳类或鱼虾类等的幼虫可轻易穿过旋转滤网的网孔进入到循环水泵房至主厂房间的管路上进行二次生长后进入凝汽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过滤系统难以保证凝汽器内的清洁,需在凝汽器入水口处安装性能优良可靠的二次滤网。

通过调研发现,沿海电厂尽管在循环水入口安装有旋转滤网(一次滤网),但在不同海域存在区域性差异。在富含微生物的海域中,循环水加氯或电解海水加氯都收效甚微,因为蛤蜊大量附着在栏污栅、旋转滤网上,而其幼虫具有很强的的耐氯性,在氯性状态下可存活长达58小时之久,所以常规的加氯方法效果不明显,这也是海水冷却电厂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另外研究表明,蚌、贝类等生物不仅耐药性强,而且对氯离子不敏感,加氯只能抑制其生长速度,并不能将其杀死。同时通过交流发现,发生凝汽器堵塞和大量海生物出现和二次生长首次出现多在机组投产1年至1年半期间,说明微生物二次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前期杀死其幼虫十分重要。许多电厂发生过凝汽器水室、钛板、钛管堵塞现象,其根本来源为:(1)在幼龄期内的贝类和海藻等海生物幼虫体积小,很容易穿过一次滤网,然后逐渐长大到100mm。从几个电厂看,蚌类、贝类在旋转滤网后水域二次生长问题较为突出。(2)垃圾碎粒随着循环水流能通过有缺陷的一次滤网密封装置进入凝汽器内,从而造成堵塞。

因此,在凝汽器进口加装二次滤网是必要的。二次滤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凝汽器循环水进出口的压差,根据二次滤网前后的压差信号,对二次滤网上的网格进行逐格反清洗。二次滤网的网孔直径通常为5~8mm,最小可做到3mm。

4.2 设置胶球清洗装置

胶球清洗装置由收球网、装球室和胶球输送泵等组成的。使用胶球清洗装置不但可以在不减负荷的情况下清洗凝汽器,而且能提高凝汽器的传热效率,还有防止汽轮机热效率因背压升高而降低、防止冷却管因结垢而腐蚀及延长冷却管的使用寿命等优点。

根据《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2011)中的相关规定“湿冷凝汽器宜装设胶球清洗装置。但对水中含沙较多或可证明管道不结垢、也不沉积的直流供水系统,则可不设胶球清洗装置。”本工程项目可研报告指出,电厂所处海域的含沙量不大,一般均小于0.02kg/m3,结合规程规范要求及广东电厂的一些实际运行情况,厂内循环水系统设置胶球清洗装置。

5 结束语

随着火电厂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对热力系统汽水品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海滨电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用海水作为冷却水,因此对海水冷却系统采取有效的防污防腐措施,才能更好的保障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篇9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在不断崛起,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及顺差增加,同时存在的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增加。本文基于EBOPS统计的进出口数据,以“金砖四国”(BRIC)为研究对象,对新兴市场海运服务贸易及各分类项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和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了测度和国际比较。分析表明,“金砖四国”海运货运具有显著劣势,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但在海运客运和海运其他项目上,中国和俄罗斯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海运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EBOPS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在不断崛起,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及顺差增加,同时存在的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增加。服务贸易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全球经济70%是服务型经济,而运输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海运服务贸易又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根据UN Sevice Trade Database 数据,2008年,海运服务贸易占到了运输服务贸易的38.23% 。同时,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的成本,从而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关注海运服务贸易,对于强化竞争优势并带动其他服务业和货物贸易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贸易各行业总体竞争力的测度,对运输服务贸易的研究,比较多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目前的文献对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具有不同看法。另一种观点是基于比较优势要素的分析,认为运输服务需要的要素是设备(船队、飞机)和人员(船员、飞行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造船、设备的拥有、购买外国先进船只以及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而我国在运输服务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洪晓东,2003)。第三种观点认为不能简单地以数字运算来判断竞争力的强弱,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逆差的产生及持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货物贸易增长过快,运输服务在短期内供给不足,供求的缺口需要由运输服务的进口来弥补;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运输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市场被外国企业抢占(何伟、何忠伟,2008)。

但目前的文献主要是集中研究运输服务贸易整体行业,未对运输服务贸易的分类项目进行研究。多数研究数据是基于《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Balance of Payments Manual)统计分析,BMP5统计的缺陷在于没有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只有大类数据,而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对BPM5分类进行细化。不能简单的认为海运服务贸易整体行业的优劣势即为海运客运、海运货运和海运其他所有项目的优劣势,应该分析出海运服务贸易主要的劣势来源于哪个项目。本文将选取2001-2008年UN Sevice Trade Database按《扩大的国际收支》EBOPS统计的数据,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及各分类项目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并选发达国家代表德国进行国际比较。

“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海运服务贸易增速快且在运输服务贸易中比重大

中国的海运出口占运输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2001年的43.4%上升到2008年的66.2%,增长了23个百分点。2008年,巴西的海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相比2001年增长了200.3%,印度和巴西的海运出口占运输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都高达80%以上,俄罗斯的海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速为15.5%,但俄罗斯的海运出口的比例略有下降,2008年占到了24.6%。说明海运作为传统的运输方式,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进口增幅则较为平缓,中国从2001年占运输服务进口总额的28.84%,2008年达到31.67%。巴西从2001年的66.2%上升到71.0%,印度和俄罗斯的海运进口占比还略有下降。在“金砖四国”中,海运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最大的是印度,进口占比最大的是中国。

(二)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差异较大

虽然海运服务贸易出口额逐年扩大,但中国和巴西的海运服务贸易逆差较大,2001-2008年间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仍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海运服务贸易逆差2001年为48.83亿美元,2007年达到152.79亿美元的峰值,随后开始回落,2008年为151.49亿美元。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主要逆差来源于海运,2001年海运逆差为48.83亿美元,占运输服务贸易逆差的73%,这个比例持续上升,2007年超过了运输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52.79。巴西的海运逆差2001年后开始回落,由2001年的18.23亿美元一度降到了2005年的6.93,2005年后又开始上升,2008年达到了28.09。印度的海运服务顺差在2001年以后逐年扩大,由2002年的5.5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25.37。俄罗斯的海运服务贸易从2001年开始持续顺差,2001-2005年平均增速为44.51%,2006年开始顺差减小,2008年降到了2.97亿美元,相比 2001年减少了40.72%。

“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基于《扩大的国际收支》EBOPS统计,海运服务贸易包括海运客运,海运货运及海运其他,海运其他包括沿海船和远洋船拖和推运输服务、领航和停泊服务、船只救助和打捞服务及其他运输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服务等。本文将依据EBOPS统计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进行测度与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世界出口总额之比。这一指标测度的是一国出口的绝对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在贸易出口方面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MSij= Xij/Xwj

其中,MS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表1计算了按EBOPS统计的“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及分类项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海运服务贸易总体来看(见表1),中国的海运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金砖四国”中是最高的,并逐步上升,由2001年的1.82%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在海运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并且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还在逐步下降,印度和巴西的占有率在缓慢上升,上升速度不及中国。就分类项目来看,中国海运市场的占有率主要来自于海运货运,这跟中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巴西和俄罗斯在海运货运上的占有率很低,在海运其他上的占有率较高。

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德国的海运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金砖四国”,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传统的发达国家在国际海运市场上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见表2)。从分类项目来看,德国在海运货运和客运的市场占有率都高于“金砖四国”,特别是在海运货运上具有很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在海运其他项目上低于巴西和俄罗斯。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只考虑了出口因素,没有考虑到进口的作用,还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补充。

(二)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反映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其计算公式为:

TSC =(Eij-Iij)/(Eij+Iij)

式中E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Iij代表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TSC在1和-1之间变动, TSC>0表示产业处于优势,越接近1,竞争优势越大,TSC

从海运服务贸易总体来看(见表3),中国和巴西都没有竞争优势,但是中国和巴西的 TSC指数都在稳步上升,印度和俄罗斯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具有微弱优势,这种优势在逐步减小。从海运分类项目来看,中国在海运客运项目上具有竞争优势,2005年达到峰值0.679,此后开始下降;在海运货运项目上,中国、印度和巴西的TSC指数都为负,都没有竞争优势,俄罗斯也在2006年由竞争优势变为了劣势,但是中国的竞争劣势在逐步减小,2008年,中国的TSC指数值是四国中最大的,劣势最小。在海运其他项目上,俄罗斯具备竞争优势。

相比“金砖四国”,德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海运货运项目上,优势非常明显(见表4),这与“金砖四国”在海运货运上的弱势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金砖四国”在海运货运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结论

本文基于EBOPS统计,结合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并分析了造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劣势的原因,主要结论有:

同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的代表―“金砖四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尚未形成类似商品贸易领域的优势。甚至比照发达国家的代表国家德国来看,“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在海运其他上具有微弱优势,中国在海运客运上具有优势,而在海运中占比最大的海运货运具有显著劣势,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横向比较金砖四国,俄罗斯依靠在海运其他项目上的优势,在海运服务贸易总体上具有微弱优势,而其余三国都处于劣势。但在分类项目上又存在不同,中国的优势在于海运客运,俄罗斯在于海运其他,而在共同的弱势项目海运货运中,中国的劣势最小。

参考文献:

1.陶明,邓竞魁.新兴市场服务贸易比较研究―以“金砖四国”为研究对象[J].国际贸易问题,2010 (3)

2.徐光耀,于伟.“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经济,2010(5)

3.孙江明,苏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4.殷凤.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财贸经济,2010(6)

5.黄庐进,王晶晶.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0(1)

6.洪晓东.试论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J].经济导刊,2003(7)

7.何伟,何忠伟.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及其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市场营销;新观念;优质服务

在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经济市场出现了巨大变革,对电力企业而言市场营销已然成为这一背景下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且市场营销的效果对电力企业自身的运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给予市场营销充分的重视,并确保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都能围绕电力市场营销而进行。这要求电力企业能以市场的实际形势为依据,充分创新自身的营销观念并将其与优质服务有机结合融入到电力市场营销中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扩大销售,从而提高电力企业自身在市场的整体实力。

1电力市场营销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电力已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能源被广泛应用在了各个领域中,对缓解国家能源需求的压力具有良好的作用。就电力市场营销来看其往往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与其他产品的市场营销相比而言,电力市场营销由于其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因此无论是营销方式还是服务方式都有其特殊性;其次,电力市场营销需要有准确的市场需求数据,因此,相较于其他产品的市场营销而言,电力市场营销的需求调查往往更具准确性。要求电力企业将电力预测纳入到电力市场营销的工作需求中,并给予其充足的重视以提高电力市场营销的有效性。

2电力市场营销的新观念

2.1电力市场营销的智能化发展观念

电力市场营销智能化发展观念是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电力市场营销的新观念,要求电力企业重视自身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市场营销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企业除了要重视员工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之外,还应重视对员工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培养,以确保员工自身的能力水平与智能化发展观念下的电力市场营销更加适应。

2.2电力市场营销服务的优质化发展观念

在市场竞争趋势愈发激烈的当今社会,服务已然成为企业间至关重要的竞争内容,因此,为切实有效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实力促使自身在市场中得到长效的发展,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就必须以服务为导向树立更加优质化的发展观念。电力市场营销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产品的推销来扩大销售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求企业能制定合理的服务考评制度来提高员工在市场营销中的服务质量。

2.3电力市场营销的竞争发展观念

电力市场营销应树立竞争发展的新观念,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为目标采取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营销方式。从现实层面来看,电力市场营销的竞争新观念应体现在企业与企业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来看,要求电力企业能以市场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合理地对自身市场营销的工作结构进行调整;而就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竞争来看,则要求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来提高员工在市场营销工作中的积极性。

3电力市场营销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结合的方式

电力市场营销的服务质量对电力企业在市场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营销,尤其是在市场形式不断变革的当今社会,电力企业更应重视市场营销中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的结合,来促进自身在市场中得到更加长效的发展。

3.1基于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结合构建完善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

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能有效提高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有序性。就电力企业来看,其内部的工作系统较为复杂主要可分为人员组织、人员信息、生产经营以及业绩评价这四项。要在电力企业中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就要求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确保在体系中能合理的对各项工作进行规划。除此之外,在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中,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还应确保自身在思想意识中能给予市场营销中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结合充足的重视,并对企业自身的实际的市场营销情况有充足的了解,能有效针对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电力市场营销的有效性。要注意的是,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对电力市场营销体系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调控,以确保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3.2基于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结合进行合理的工作分配

将电力市场营销的工作合理分配到电力企业各个部门中,对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这要求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负责人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各部门的实际工作内容,以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结合为导向合理的对工作进行分配。为切实有效的在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结合导向下对电力市场营销的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就要求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能合理的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工作进行分解。这往往需要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能对立市场营销的各项工作以及各资源的运用进行科学的评估,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电力市场营销工作分配的科学性,且对提高市场营销的服务质量也具有良好的帮助,同时还能确企业的市场营销能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在实际的工作分配中,电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可以通过数据调查统计的方式来为工作的分配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

3.3基于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结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

无论电力企业采取何种市场营销方式,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因此,以新观念与优质服务结合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开展也必须要重视对消费者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且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了解也能有效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服务质量。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电力已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能源被广泛应用在了各个领域中,电力市场营销的负责人在认识到电力使用普遍性的同时,还必须充分了解电力在各行各业运用中的特殊性,进而以此为依据来提高电力市场营销及服务的针对性。尤其是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消费者对电力营销服务的需求已然不仅仅局限于营销过程,同时还需要营销前的咨询服务以及交易结束后的维护维修等售后服务,这也要求电力市场营销能扩大自身的服务内容。

4结束语

将新观念与优质服务充分结合融入到电力市场营销中能有效提高企业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实力,以促进企业在不断变革的经济市场中得到更加长效的发展。这要求电力企业对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以及电力市场营销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销售为目标来转变自身的市场营销方式,继而更加有效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海棠.电力市场营销中电力营销及电力优质服务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

篇11

关键字:节能服务 市场 风险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节能服务公司又称为“合同能源管理公司(EMC公司)”即国外简称能源服务公司ESCO(Energy Service Companies)。基于合同能源管理EMC机制运作、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 。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ESCO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是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不是推销产品或技术,而是推销一种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其经营机制是一种节能投资服务管理;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EMC公司才与客户一起共同分享节能成果,取得双嬴的效果。

眼下正是全球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的时期,气候变化和能源、环保、低碳经济等成为国际企业不断关注的议题。我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在近年来表现抢眼,不仅在政府政策导向方面,节能服务产业符合我国长期的经济政策要求,更重要的是节能服务产业是我国政府国际许诺能够实现的关键途径。但是由于节能服务产业市场总规模偏小,节能服务企业在企业规模限制、预期持续盈利能力以及同质化竞争困扰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节能服务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面对市场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研究节能服务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市场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当前节能服务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分析

1、节能服务企业融资困难是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据统计,80%以上的节能服务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融资困难是节能服务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面临风险时最棘手的问题。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危机直接导致银行惜贷,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基于自身经营安全考虑,对企业放贷、担保更加谨慎,要求更加严格,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使得本来就存在的节能服务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上加难。二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忽视了节能服务企业。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始终是银行偏爱的对象;而一些成长型的节能服务企业扩展势头迅猛,企业研发和技改方面急需中长期贷款,却往往得不到支持。三是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企业的内销商品和出口商品无法按期结算,甚至完全收不到货款的现象增多;部分企业由于客户倒闭、应收账款形成坏账而遭受巨大损失。不少企业由于客户信心不足缩减订单,造成库存增加、资金周转不灵、货款需求量增加。

2、生产要素经营成本大幅提高,而节能服务企业议价能力弱。近年来,节能服务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除了管理水平较低这一内在因素外,还深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本急剧上升,导致企业劳资关系紧张,一些企业由于经营成本骤增而大幅裁员,甚至倒闭。同时,2010年下半年,物价指数逐步攀升,生产要素上涨较快,节能服务企业在市场中议价能力较弱,经营利润被大幅压缩。

3、市场拓展日益困难。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节能服务企业的市场发展,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出现了市场萎缩、销售降低、订单减少的情况。同时节能服务企业普遍对市场前景信心不足,对未来短期内经济形势持消极态度,原材料价格涨跌幅度大、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走势不明,明显打击了企业经营信心;为避免贷款不能按时到位的风险和成本预算失控而遭受损失,很多企业下单、接单谨慎保守,甚至有单都不敢接。

4、政府支持力度尚未落到实处。节能服务企业受规模及市场的制约,借贷能力不高。节能服务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信誉建设,加上财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决定了其偿还能力较差,使金融机构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贷款更加审慎。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植。但是,当前政府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一方面节能服务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银行资金积压借不出。政府为金融机构、节能服务企业所提供的协调政策措施不到位,对银行的管理考核中没有专门为节能服务企业服务的制度规范。

5、节能服务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企业的投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市场及财务风险。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二、节能服务企业防范市场风险的措施

1、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和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有效地控制节能服务企业的市场风险,可以对其进行评估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风险防范措施,将其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损耗降到最低限度。节能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这也是企业产生市场风险的外部原因。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

因此,应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市场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管理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经营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市场风险。因此,针对各种市场风险因素,相应规避风险的措施是:加强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和应对,努力保持充裕的合同量,提高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的稳定性,努力发挥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降低库存等。

篇12

关键词 体育赛事观众 服务公平 维度划分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体育与体育赛事受到人们的追捧。众所周知,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职业赛事的举办常常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但随着市场上同质化赛事的持续增加,不少赛事运营者意识到赛事投资与规模不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要素,为观众提供高质量服务,使观众感知服务公平并与之建立、保持、发展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成为赛事运作获得成功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大型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维度划分

从服务公平理论形成至今,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对服务公平维度的划分存在诸多争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服务公平理论经历了从单元论到二元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以及信息公平四个维度组成的四元论观点,并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件服务产品,具备服务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以及服务高度综合的特点。体育赛事观众通过运动员竞技表演、体育赛事现场物料、场地设备、场馆基础设施、服务人员服务技能与服务态度、赛事组委会制定的规章制度、体育场馆现场氛围等要素感知服务公平。由于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本文借鉴服务领域研究成果,结合体育赛事的特点将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维度。

1.1结果公平

结果公平是指消费者成本投入与利益收获是否相当,消费者是否得到与其他人相同标准的服务体验,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大型体育赛事观众需要向赛事组织方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入场观看体育赛事的权利,此外,观众还需额外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尤其是距离赛事场馆较远的观众,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观众观赛成本,根据成本与风险的理论,一旦观众感知赛事组织方提供的以竞赛为主的服务达不到观众预期或与宣传效果相差甚远,观众便会产生不公平感知,而这种感知的强度取决于观众的观赛成本,即观众观赛成本高,不公平感知强烈。

1.2程序公平

程序公平是指消费者对决策程序与决策方式的公平程度的评价。美国学者thibaut,Walker(1975年)在司法研究中总结得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仅注重司法判决结果的公平性,而且还观众司法决策过程的公平性,它主要包括,一致性、效率、可纠错性、符合道德、无偏袒等几个维度。由此可知,程序公平是对服务过程公平的感知,对服务过程公平感知主要通过服务是否一致、服务过程是否符合道德以及服务效率、可纠错性等几个维度来衡量,服务过程公平与服务结果公平一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1.3交往公平

交往公平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往公平即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对待方式的公平。狭义的交往公平是在广义的交往公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方式,服务态度。谢礼珊,易婷婷在对快餐服务业的研究中将交往公平概括为具体的几点内容即服务人员友好、无偏见、诚实、礼貌、关心、热情。体育赛事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即购票、到达场馆、入场、观赛及退场,观众都无可避免的要与赛事组织方的服务人员进行面对面接触,体育赛事现场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技巧,服务人员是否热情、礼貌、友好,服杖嗽笔欠窬弑肝观众解决困难的能力都会影响观众对服务公平的感知。

1.4信息公平

信息公平是服务公平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提出的,它是从广义的交往公平中分离出来的概念,最早由Greenberg J.提出,他认为信息公平就是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是否得到关于产品与服务的相对完全的信息和解释。2006年,中国学者詹志方提出消费者感知信息公平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消费者通过媒介,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感知信息;第二,消费者通过人际交往,感知信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信息公平将会在服务公平感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公平感知在体育赛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票价的折扣信息、球员参赛状况、赛事现场实时信息的更新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服务公平感知。体育赛事组委会在赛事运营过程中是赛事信息的和权利的主导者,这使得赛事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权利不对等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而使热情高涨的赛事观众蒙受经济和情感的损失,产生不满意情绪。

2结论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得出,目前关于服务公平维度的争论已经趋向一致,服务公平四维度划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信息公平得到服务管理领域广泛认同,并在饭店服务、美发服务、旅游服务中得到的验证。但是在体育领域尤其是在体育赛事领域研究者很少提及服务公平,事实上,体育赛事属于服务主导行业,具有服务行业的共性。因此,本文以服务管理领域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体育赛事观众感知内容和体育赛事的特征得出体育赛事现场观众服务公平包括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和信息公平四个维度,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感知维度划分是服务公平理论与体育赛事的首次结合,是对服务公平理论的丰富,为进一步研究体育赛事观众服务质量打下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Greenberg J.The social side of fairness: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Justice in the workplace: 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M]. Hinsdal,NJ:Erlbaum,79-103.

[2] 李国立.大型体育赛事观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8):26-30.

[3] Clemmer E.C & Schneider B.Fairservice[J].Advances i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1996(5):109-126

[4] Thibaut J,Walker L.A.Theory of Procedure[J].California Law Review, 1978,66(3):541-566.

篇13

第一,牢固树立、长期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思想。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反复强调,常抓不懈。

第二,努力创造山东农业和农村发展新优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创造出很多好经验、好做法。但必须看到,最近几年许多省市“三农”工作发展招数多、势头猛、后劲足,与我省的差距正在缩小。如果我们盲目乐观,失去警觉,就很难保持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领先地位。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进一步明确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的部署,认真研究再创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新优势的具体措施,不断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突破。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要高度重视猪肉、食用油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工作。要以减灾防灾为重点,立足于抗灾夺丰收,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治淮东调南下、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河道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构筑山东水网大框架。从200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各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08年要确保完成800座头顶库、串连库的除险加固;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对小清河、马颊河、泗河三条大型骨干河道和61条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进行普遍治理。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高乡村管理水平。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更加注重在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上下功夫。积极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搞好扶贫开发,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四是切实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要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在巩固提高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稳步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和管理制度。

篇14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 市场服务 公共产品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是政府趋向现代化的产物,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工商行政管理这一活动领域发挥作用过程的具体体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巩固和完善,新型社会结构所要求的我国服务型政府正在建立。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职能职责即是这一背景条件下获得新生命力的职能增长点。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内涵

根据公共服务理论,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在性质上基本属于广义公共服务范畴,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所提供的带有一般性特征的为满足其生活、生存与发展直接需要的服务。工商行政管理只是在是否与市场产生联系这一范围内向社会提供服务。工商行政管理所从事活动的职能性质与职责内容决定了它必然也只能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因此,才把工商行政管理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称之为“市场服务”。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通过自身作为政府机构的职能活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这一公共产品的过程。显然,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提供主体当然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对象十分广泛,涵盖全社会:既包括政府机构也包括各类经济组织,既包括各类非营利组织、其他社会团体也包括作为自然人的消费者;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客体也非常丰富,既有从宏观层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有从微观层面向社会个体所提供的各类直接服务等。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条件

工商行政管理之所以能向社会提供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服务源于它自身先天的管理性职能条件。也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与市场打交道,不管打交道的市场是实体市场还是躯壳市场都不妨碍其在管理市场方面形成极其丰厚的职能资源条件。因此,由工商行政管理多年职能工作所搭建的这一管理职能平台向社会提供各类有关市场的服务是其资源能力条件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最合理的作用延伸。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职能性条件。任何市场的运行都有其一定的从内容到形式的规律。驾驭这些规律并运用于管理过程是工商行政管理几十年来形成的最宝贵的市场管理财富。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工商行政管理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关于市场运行的从宏观行政执法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到微观行政执法操作的管理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管理职能影响既涉及到商品市场也涉及到要素市场,既涉及到实体市场也涉及到虚拟市场,既涉及到普通市场也涉及到特殊市场;覆盖的内容领域既包括市场主体资格审定,也包括市场运行秩序维护和市场体系培育。诚然,在上述罗列的诸多关于围绕市场运行所产生管理影响的制度、法规、市场和内容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工商行政管理以外的政府职能参与,但就其管理主体和常规意义上的管理活动而言,工商行政管理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此,以这样广泛的领域、深层的影响和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向社会提供有关市场运行方面的各类服务既是服务型政府建立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边际作用的结果,也是其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发展的机遇。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工具性条件。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导致社会再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运行走向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因此,由于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作为市场服务对象的社会经济主体,最需要获得使自身经营活动与社会需求趋势保持一致的市场运行信息。这不仅是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运行主体经营成败的关键。但囿于对市场总体情况了解的有限性,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主体又很难做到这一点,故在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具有权威性且能代表全社会且又能获得这些资料的机构向社会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不言而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最具满足此项社会需要资格条件的职能机关。出于维护市场运行秩序的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料。这些资料既包括有关市场运行的总量指标,也包括市场运行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不仅涉及有关市场运行的静态指标也涉及市场运行的动态指标;不仅拥有地区市场运行的指标而且拥有全国市场运行的指标。也就是说,由于特殊工作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在市场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并掌握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统计工具系统,在从哪些角度、哪些内容以及运用何种指标对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解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统计制度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因此,由工商行政管理多年职能工作所搭建的这一工具性平台向社会提供各类有关市场运行的信息服务是其资源能力条件作用的又一表现。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技术性条件。从上个世纪末至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其他各项技术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渗透到市场运行的每一领域、每一层级。面对如此广泛的以技术发展作为后盾的社会变革,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对象从市场行为到客体内容都发生了不可与往日同语的深刻变化。因此,为“适应现代市场监管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正在实现监管手段方式的四大转变,即由传统眼看、手摸、鼻闻的经验式监管向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监管转变,努力实现执法装备现代化;由传统的手工监管模式逐步向以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为主的现代监管模式转变,努力实现监管网络化;由传统的监管资源条块分割、信息数据共享不足向依托现代网络技术,集合市场准入、食品安全、执法办案、消费维权等于一体的业务条线互联互通、信息数据共享共用的现代化、立体化信息网络系统监管转变,努力实现监管数据资源的网络化、监管系统的集成化。”①毫无疑问,工商行政管理运用于市场监管而推进的手段方式现代化必然也为其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创造了平台条件。所以,工商行政管理在为提高监管能力实现伴随客体变化而完成自身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也为自己向社会从事公共服务活动提供了技术性条件。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内容

当代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服务理论都在论证政府应向社会提供什么以及怎样提供的问题。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应回到最原始和根本的层面来进行分析,即政府行为亦是派生的产物,派生于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对政府功能提出了何种客观要求。尽管两者之间并非完全表现出纯粹的线性关系,但却不能因此无视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结合我国行政改革实际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现实和潜在的职能职责分析其向社会提供的市场服务内容更具实际意义。

作为政府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工商行政管理,其市场服务的内容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市场服务在性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在目的上是共同的:都着眼于市场运行秩序的维护;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是遵从同一制度和规范。因此,工商行政管理两个层面的市场服务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是工商行政管理全方位职能职责的体现,后者是工商行政管理某些部门具体职能职责的体现;前者所追求的是全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良性状态,后者追求的是介入市场经济活动具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市场主体的满意。两个层面的服务内容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基本上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市场运行秩序的维护空间。

工商行政管理的宏观市场服务。就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言,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宏观层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市场监管、市场培育和市场环境营造三个方面:

作为广义公共服务范畴的市场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内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向社会提供的最主要、最具现实性的核心公共产品。作为广义公共服务范畴的市场培育在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内容中属于治本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市场监管的重要表现在它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市场违规行为进行制裁从而维持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虽然通过市场监管也能对一些潜在的违规行为产生制约的影响,但那也是来自外在压力的结果,并非是市场秩序理想的自然状态。而市场培育则是一种通过造就能让市场利益机制得到充分释放而提高市场内在素质的方式实现市场成熟的进化,从而使市场运行主体自然地摆脱和放弃令市场监管疲于奔命进行治理的各种违规图谋和行为。

实现合理的市场产业组合、推进合理的市场区域布局均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选择。但合理的市场产业组合与合理的市场区域布局不会在短期内自发地由市场自身获得,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市场的反复运动,甚至可能付出巨大社会、经济成本的市场运动才能实现。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利用自己市场管理的行政资源促进合理市场产业组合与合理市场区域布局的实现是其向社会提供“尽快提高我国市场发育成熟程度,以加速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能产生良好效能状态进程”这一公共服务产品的集中体现。而合理市场权责机制的建立意在创造一种“市场对市场”的责权赏罚机制,通过“合法的经营过程虽不能肯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但不合法的经营活动肯定会给其经营者带来严重的市场报复”责权赏罚机制的建立在根本层面上达到有效抑制违规行为产生的目的,从而使市场主体一进入市场就受到市场自身法则的制约。但出于与上述问题同样的原因,这一“市场对市场的责权赏罚机制”的建立也不可能自发形成而被市场主体自觉地遵守。不言而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必能在这一领域创造出骄人的业绩来。

市场环境是良好市场秩序得以实现的初始条件,它是指对市场经济运行状况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力量的集合。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必须坚持从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一个对市场运行产生强力影响的“社会环境场”系统,将与市场有关的各方社会力量纳入这一系统,通过对不同社会力量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内容和所擅长的影响方式的挖掘,整合产生出强大的“场”的制约影响,使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维护处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只有这样,市场秩序的长治久安才能获得根本的保障。但理想状态市场环境的营造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家政府机构所能独立掌控的。它需要包括其他政府机构、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和广大的消费者在内的社会有关各方长期密切合作才能逐步到位。

工商行政管理的微观市场服务。工商行政管理微观层面的各类服务是对宏观层面社会服务的重要补充。这些服务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现实职能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建理想市场运行环境条件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市场环境体系内各方成员对市场规律的认识水平起着长远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该项活动的广泛开展,假以时日,我国市场总体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发生渐进的转变。可以这样认为,在工商行政管理宏观市场服务和微观市场服务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更为理想、更为有效和更为自觉的市场运行状态正在实现。

正如工商行政管理宏观层面市场服务的内容要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不断进行调整的原因一样,微观层面的各类服务的内容也必须随市场运行状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调整。就我国目前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工商行政管理根据自身职能职责范围向社会提供的微观市场服务内容包括信息服务、商标服务、维权服务、合同服务、查询服务等几个方面。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趋势分析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作为政府职能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也将在内容上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这种调整既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市场秩序不断优化的结果,也是处于进一步发展变化中的市场运行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首先,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重点将从依靠直接强制力所进行的市场运行监控向带有治本性质的市场体系培育方面转移。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在基本素质水平方面应已获得普遍的提高,那些原始层面的违法活动在发生频率和发生程度方面都将有所减弱。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在内容上的战略调整表现为从治标救急向治本根治的转变。通过对市场体系的培育引导市场完成市场道德和社会责任与市场利益连锁自律机制的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秩序问题的最彻底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其次,市场环境的营造将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中期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市场监管是处于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这一公共产品顶端平台,市场体系培育处于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这一公共产品中级平台的话,那么,良好市场环境的营造则处于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这一公共产品的基础平台。因此,对这一层面市场服务内容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市场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成熟程度。如果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阶段,由于各方条件的欠缺和市场运行中需要直接解决的迫切问题太多的缘故而无法优先考虑市场环境营造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渐纳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发展过程中,出台政策引导、制定制度保障和组织力量实施合理市场环境的营造则应该提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最后,引导和建立市场监管法治机制与市场自治机制融合的市场运行秩序维护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未来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市场行为首先是一种关乎个人利益的行为,因此,维护个人利益主体合法权益的私法应成为市场行为规范所尊重的法律之一。②同时,市场行为又肯定会涉及到公共利益,所以又必然受到维护公共利益的公法的制约。以此论定,理想的市场秩序维护机制应建立在这两大法律体系充分作用的基础之上。所以,工商行政管理在从发展意义上考虑如何提供和提供什么样市场秩序这一核心公共产品时,应将建立在私法规范原则基础上的市场自治机制和建立在公法规范原则基础上的市场法制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更多地是通过司法而不是行政途径予以维护的市场秩序创造条件。(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注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