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卫生课程范文

医疗卫生课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疗卫生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疗卫生课程

篇1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文以专业基础知识够用为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技能方面得到提高和强化,有利于将来的临床工作和服务于社会。

 

三年制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时间为两年,一年临床实习期。目前多数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缩影,并未体现出高职课程以“以能力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

 

山东协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期间开设理论课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包含10门课程)、职业基础课(包含9门课程)、职业技术课(包含11门课程),总学时为2005时(不包含选修课),课程设置包括1年专业基础课、1年专业技能课和1年临床实习课,所以课程安排较为紧凑,课程开设顺序合理性不高。

 

1.课程设计

 

改造现有课程: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将组织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课程按“人体系统”为主轴进行整合。

 

2.问卷分析

 

(1)研究对象。72名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和78名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参与课程整合教师20人,整合前后从事教学的教师6人。

 

(2)研究方法。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和教师填写, 教师根据亲身体会填写包括一般资料和对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看法两部分。

 

(3)问卷结果。发放学生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8份。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认为整合后对内容理解程度有“很大提高”的占80%,“有所提高”的占15%,“没差别”的占5%;内容前后衔接“很好”的占78%,“一般”的占12%,“仍然衔接不上”的占10%;学生认为课程整合 “很有必要”的占68%,“有必要”的占22%,“没有必要”的占10%;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的占52%,“有所提高”的占25%,“没有提高”的占23%。发放教师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教师认为学生上课时间有所缩短,同时实践课比例增多,课程整合前总学时2005学时,平均每周29个学时的课程,课程整合后总学时1917学时,平均每周28个学时的课程,学生自修时间有所增多,教师授课时间有所缩短,但是工作压力有所加大。98%的教师认为课程整合 “很有必要”,因为内容重复少,知识体系较完整。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工作压力较之前有所加大。

 

3.结果

 

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组织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课程按“人体系统”为主轴进行整合,做到有序、有机整合,密切结合就业目标,可极大改善教学效果。从问卷分析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可见,合理安排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节约时间,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程间的衔接, 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篇2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核心课程群;整合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学、医学及工程学交叉构成的一门综合学科。[1]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设备)的设计、研发、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岗位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也在逐步加宽。[2-3]目前,长治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设三个方向,分别是康复器械工程、医疗设备管理维护和医学物理三个方向。这三个专业方向各有侧重,如康复器械工程方向侧重于临床康复器械的开发、设计、维护与管理等;医学物理方向侧重于医用放疗设备的临床应用及维护管理等;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侧重于医学仪器的研究、设计、维修和维护等。三个方向培养的人才均服务于医学。为让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医疗器械行业获得较高的匹配度和认可度[4-5],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做起,从专业建设上寻求突破,而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就需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从教学的源头直接与社会需求对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及实践教学环节。但在这五部分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独立性较强,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好;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因此,整合优化本专业的课程结构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为例,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特色、本专业人才需求以及本专业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构建核心课程群。

一、核心课程群初构

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满足临床需要的工程人员,又能够从事医学仪器的研究、设计、制造以及能够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的经营、技术服务[3]等工作的人才。根据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已毕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及就业情况,我校设置了相互衔接,但各有侧重、特色突出的核心课程群。按照本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互通性、独立性及综合性,我校将本专业方向课程划分为基础医学课程群、医疗设备课程群及医学信号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如图1所示。基础医学课程群是本专业方向学生了解、掌握基础医学的入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及其与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医疗仪器在临床上的使用及临床上各类医学信号的分析处理奠定基础。医疗设备课程群是上述三大课程群中的核心,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介绍影像类仪器(如X线机、超声、MRI、CT等仪器)、检验类仪器(如光谱分析仪、电化学分析仪、色谱分析仪等)及测量与监护类仪器(如心电图机、呼吸机、病房监护系统等)等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使用方法、故障分析处理以及仪器的设计;另一方面介绍如何购置医疗仪器、购置完成后仪器设备的验收及安装、临床使用过程中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及质量控制。[6]医学信号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医疗仪器采集生理信号的原理、过程,以及对采集到的医学生理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辅助医生完成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为打破各核心课程群之间的壁垒,加强核心课程群之间的联系,我校在开设各核心课程群之前,首先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课程作为本专业方向的学科概论课。一方面,该课程为学生介绍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基本理论、本专业方向的发展现状、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个核心课程群在本专业方向中所起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优化核心课程群的课程本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群以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课程为主线,设置了基础医学、医疗设备及医学信号三大课程群。各核心课程群中均设有自身的基础或核心课程,其他课程在此课程上进行延伸或扩展。但是,各课程存在内容多且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因此,学校首先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及优化,具体优化策略如下。第一,每个核心课程群的教师团队成立相应教研室,并设立课程群的主要责任人。责任人与承担该核心课程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其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如医学信号课程群中信号与系统课程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Z变换与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等内容上存在重复。因此,根据设置课程的先后学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不再开设重复的内容,而加强突出具有本课程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第二,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医工学生,适当调整更新课程群中部分课程的总学时及理论与实验的学时分配比例。[7]如实用传感器课程由原来6/21(理论/实验)学时调整为24(实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由原来总学时54(42/12)调整为32(20/12)。通过总学时调整,学校更加精炼了课程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索、发现自身感兴趣的课题。此外,适当增加实验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尤其是增加设计或综合性实验所占的学时,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调试等阶段,锻炼并挖掘自身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激发自我主动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验成果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励学生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继续扩展或融入更多可实现的设计或功能。

篇3

关键词:自选英文材料 主题英语教学 课程方案 初探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规划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宏观的政策指导。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并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缺陷

尽管大学英语教改试点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投入今非昔比, 而事倍功半、“聋哑英语”、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等困扰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仍屡见不鲜。综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难发现, 虽然革新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 但受教学评估体系的限制,开拓创新仍旧不足,教学实践依然难以突破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距真正有效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仍有差距。

1.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导致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和获取证书,学习成果不能自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考完则丢,形成有趣的“还老师”现象。笔者试图搜索关于大学生毕业后英语应用状况的相关专业研究论文,却只搜索到少量的、范围狭窄的应用调查结果,由此也可见当前对英语应用能力研究、英语教学的长效评估仍存在严重的不足。

2.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下,使用标准统一的教材,通常是一套教材使用多年,即使改编,考虑学、教的延续性,也很难做较深层次的修订,难以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生活节奏,教材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环境脱节。由于缺乏时代信息、与生活实际脱节、实用性差,无助于学习者交际兴趣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用脱节。

3.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整齐划一的内容、定势的教学方式、统一的答案抹煞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堂学习后很难就感兴趣内容的开展深入的主题式阅读,并缺乏就相应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由于缺乏可理解的输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习惯。

三、以学生自选英文多媒体材料为基础开展大学主题英语教学的课程方案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均呈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国际化多元文化互动加强。英语是国际文化互动交流的主流语言,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英语自主性。这为大学英语自主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而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多元文化潮流为自主性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国家政策也给了自主教学模式的成长空间,为此,笔者提出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目的

该课程使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并获得来自导师、课题组、国际论坛等机构等方面的学习策略的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终身性目标

言语—语言智能跨越了所有学科,言语交往是国际文化的中心环节,并和所有的智能表现紧密联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阶段性量化目标

完成本课程方案的教学,能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翻译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词汇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三个要求中的更高要求。

(三)课程目标评估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加快评估体系的改革,从而发挥目标导向的作用,加快推进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标准已落后于教学模式的变革,甚至阻碍了大学英语实质性教学改革的推进。笔者建议尽快调整考评标准,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并对证书设定有效期。同时,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关于“学校可以单独命题组织考试,或参加校际联考、地区联考、全国统一考试,以对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估”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可自行建立符合课程目的和目标教学评估体系。

(四)课程环境搭建

学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积极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最新成果,搭建“自然真实、交际性强、趣味性强,开放性强”的英语仿真环境,学生和教师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信息终端融入仿真环境进行教与学。也可利用也成熟的英语仿真教学软件、Second Life虚拟游戏等平台进行仿真教学。

(五)课程内容及其组织

1.在学的教学课程外,开展以当下流行的英语原版杂志、著作、游戏、娱乐、影视节目为教材的主题课程选修课。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统一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权重(建议以自主选修的主题课程为重)。教学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由学生自主成立和选择加入相应的课程组,课题组围绕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设定阶段性学习计划和目标,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与任务,课堂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教学、讨论为主导,由熟悉该主题的教师任课题组导师,导师做好自主选择课题主题和材料的指导的把关工作(对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和材料完全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导师可行使最终否决权)。平常学生以自主的阅读和交流为主,并在课题组内组织发起课堂内外的讨论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加入国际互联网的相关专题讨论组、论坛进行互动式交流、讨论。导师在课题组中担当辅助角色,重点指导主题材料参考素材、选择技巧和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担任翻译。在课题组学习的各个阶段,由指导导师制定涵盖听、说、读、写、词汇量、交际技能、翻译能力及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实际任务解决能力等多元考核评估表,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估方式对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过程评估结果为最终评估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在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针对英语应用水平相对较高的高年级、研究生,可通过原版英语专业教材和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选择该领域从国外留学归来,英语口头与书面沟通过硬的专业老师授课)。教学方式同样可采取上述模式进行。通过用最新的英语原版专著进行教学,一方面可培养学习与掌握在该领域的国际最新科学进展,利于专业学生毕业后即顺利地完成与国际相关领域接轨。

(六)课程特点

此课程方案通过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娱乐、专业学习等方面的个性化诉求和应用需要为驱动力,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主题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的多媒体互动交流环节,能有效地让学生形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习惯,拓宽学生知识、在学习中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结论

笔者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较好地体现了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终身性、综合性等信息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特征。为学生创建了真实的学习与应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

本课程方案,尚未有足够多的实践性研究和研究性报告,笔者也期望更多的高校、老师和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本方案,在实践中解决本课程方案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不断优化完善本方案,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性变革,以更符合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社,2003.

[2]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重构多元智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

作者:甘发清 单位:湖北省兴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

从高等院校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到成人卫生管理专修班及管理干部培训班,整个教育系统逐步走上正轨,但是,在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等方面,几乎都是将医学作为卫生管理专业的基础,而忽视了管理科学的重要性,各大院校提供的课程设置及方向大同小异。并且,各个高校医疗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水平高低不一,也不利于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教学内容倚重医学,课程设置保守传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开设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医学+卫生管理”和“公共卫生+卫生管理”为主要模式,教学手段老化单一、知识陈旧更新慢使得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并且,教学内容多倚重医学,视医学为基础,而在卫生管理领域所必需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所占分量却不足,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医学基础扎实但实地处理管理工作却缺乏其他常识性知识。有些新兴卫生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虽然意识到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安排、师资、教材等方面却难以做到与医疗卫生相结合,没有突出卫生管理教育交叉学科的鲜明特色,不能构成该学科的完整融合体系,给学生在专业方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教学方法呆板,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高校教育普遍存在中理论轻实践现象,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亦是如此。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课堂教育占据整个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课外实践实习时间所占比例不到八分之一,而且一般流于形式,学生在短短的实践课程中难以领会到学以致用的妙处。这种传统呆板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缺乏主动性,思维和认知方面的能力也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医疗管理工作。

参照美国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我国需要改进的方面我国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设计培养方案、形成学科体系、编制教学课程以及正式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考虑到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以实践为重点,将医学与管理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借鉴美国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来改进。改变重医倾向,将管理科学与医学常识有机结合。在学历学位层次上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同,以保证各各个层次人才的适用性及质量。加强实践课程的编排,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多地选择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实践中的案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避免重蹈应试教育和理论教育的覆辙,同时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也要增加。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在学制上实现了层次化,但是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却大同小异,并没有详细的划分。借鉴美国的教育体系,应该将应用型初、中、高级,研究型教育在内容、教育方式、课程设置上区分,并对方向性(如医疗保险、医院管理、卫生政策等)也要明确划分,确保人才质量,增强人才的专业性和适应性。师资建设方面也需要加强。应该根据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发展需要专门聘请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接受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应该将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制定骨干教师培训方案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定期对从事卫生管理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实践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尽早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合的管理人才。

篇5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