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防范灾害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引言
广东仁化县地处珠三角西部,属于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比较频繁的县市之一。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是防雷管理工作的簿弱环节,目前,农村大部分房屋无防直击雷装置;电源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都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造成农村雷电灾害多发。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同时雷击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和引发火灾的事例也很多。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农村占80%以上。数据表明,雷电灾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因此,让广大农村了解雷电相关知识、增强防雷意识、强化防雷措施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十分有利。
1、仁化县雷暴日数分析
大量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雷电活动规律大致如下:热而潮湿的地区多于冷而干燥地区,如山的阳面多于阴面,雷暴频率是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各地区雷
暴日极大值和极小值差不多出现在相同的月份。
图1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月分布图
本文雷电参数利用闪电定位分析软件录入所在位置经纬度导出雷电数据(如图1、图2),同时选用仁化县近30年气象资料,以及逐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持续期资料以及累年值得出如下结论:仁化县近30年来(1983――2012)年平均雷暴日为71.3天,属于多雷区;从前汛期(3-4月份),雷暴日开始出现,雷暴活动活跃月主要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11-12月、1、2月几乎无地闪现象;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14时至20时,由此可知本县雷暴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
图2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时分布图
2、雷灾事故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农村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总结出了仁化县多次雷击的四个原因:一是科学的防雷意识淡薄,封建迷信在农村较为普遍,一旦遭了雷灾,村民认为是老天报应,经常隐瞒雷击事实;二是不懂寻求专业部门进行雷灾调查或鉴定,找出雷击事故的原因;三是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野外作业无雷电防护措施,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四是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农村防雷减灾行政管理的约束力薄弱。
2.1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主要在田间进行,田间周围较为空旷且平坦的水稻田,正是水稻种植季节,水稻田均蓄满了水,水域面积增大,土壤电阻率明显下降等处在一个空旷且水域面积大的环境当中,这些地方一旦遇到雷雨大风天气极容易受到雷击。田间空旷缺少躲避雷雨的安全之处。下雨时缺少雷电知识的农民经常在树下避雨,增大遭雷击的概率,因此很多雷击事故是在田间农民耕作或躲雨时候发生的。
2.2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房屋基本都是由农民自行建造,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雷电防护措施,建造时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不合格,电视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遇到雷雨天气,雷电流就沿着天线进入屋内,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随意的架空引入住房,雷电经过这些架空线窜入屋内,造成家用电器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防雷设施,学生上课时,教室一旦遭受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2.3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农民野外作业遇到雷雨天气缺乏自我雷电防护措施,常常把旷野上的独立大树、亭子当作避雷雨的“安全场所”,这正犯了避雷的大忌,很容易遭受雷击,从而酿成悲惨事故。在野外遭遇雷电来不及躲避时切勿奔跑,要双脚并拢蹲下,双手放在膝上,手臂不要接触地面。不宜在旷野高打雨伞等物体。高举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雷雨天气没有将门窗关闭,造成球形雷电入室引发雷击。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收听、收看以及接打电话都很容易造成雷击。
2.4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
3、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
1)加强农村防雷管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防雷主管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有效减轻或避免农村雷电灾害的危害。从而达到进一步推进农村雷电防御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防雷安全。
2)加强防雷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防雷知识。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条例》、《广东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增强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3)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服务。气象部门要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以雷电监测站网为依托,建立雷电信息接收和处理平台,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历史雷击灾害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开展雷电灾害预警和对策服务[4]。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广大农村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尤其是偏僻的山区。
4、结语
考虑到农村雷电灾害的实际情况,从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中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能有效减轻或避免雷电灾害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董德文,申红石.农村防雷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硅谷,2009(1):192.
关键词:瓦斯、地质因素、防范措施
1.瓦斯的形成
瓦斯的形成与煤及煤系地层中的有机质密切相关,主要是在成煤过程中形成的,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种形成方式。
1.1.生物化学作用形成
在植物成煤第一阶段,有机质分解,当氧气充足时,形成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当缺氧条件下,由于细菌作用分解析出甲烷、重碳氢化合物、氢及其它气体。在这个阶段形成的瓦斯,由于离地表近,大多逸散到大气中,在煤层中保存数量较少。
1.2. 煤变质作用形成
泥炭被其它沉积物覆盖,受地压和地热影响,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氧、氢、硫、氮的含量降低,碳含量相对富集,并形成了以甲烷、氢为主的气体及重碳氢化合物等其它气体。岩浆侵入煤层发生接触变质时,同样可生成重碳氢化合物、氢和甲烷。
这个阶段生成的瓦斯,由于在地下深处,不容易逸散。目前煤层中含有的瓦斯绝大部分属于这种成因。
1.3.油气型来源
主要是指矿井瓦斯的来源是油气田的瓦斯侵入。
2.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2.1.瓦斯含量
瓦斯含量是指单位重量(或体积)的煤体或岩体在自然条件下所含的瓦斯量数量(包括游离瓦斯和吸附瓦斯),单位m3/t。
2.2.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瓦斯生成量多少的因素;二是瓦斯的保存和逸散因素。在煤矿矿井中,煤中生成的瓦斯含量与储存的瓦斯含量之间的差别很大,不同的煤田、同一煤田不同矿井、同一矿井不同采区的瓦斯含量也是大不相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地质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煤的变质程度的影响
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主要取决于煤的孔隙率和煤质,煤的变质程度不同,孔隙大小不同,其所含瓦斯的量就不同。成煤初期,煤的结构疏松,孔隙率大,储存游离瓦斯的空间大,瓦斯的吸附能力也很强。但此时煤质以褐煤为主,在成煤物化作用下尚未生成大量瓦斯,所以褐煤中瓦斯含量很小。在煤化地质作用下,煤质逐渐致密,孔隙率减少,吸附瓦斯的能力大大降低。随着煤的继续变质,煤体内部生产许多细微孔隙,使得煤的表面积不断扩大,至无烟煤达到最大,所以无烟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最强。并不是煤的吸附瓦斯能力强就一定含瓦斯量大,最终瓦斯含量除了需要煤的吸附能力外,还需要密闭的空间使其得以保存。
2.2.2.围岩和煤层的渗透性的影响
煤层中的瓦斯会受到来自地层的压力,从而使其在煤层中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速度与煤层和围岩的渗透性有关。渗透性越大,瓦斯就越容易逸散,反之瓦斯则容易保存在煤层中;如果煤层的围岩致密完整,煤层中的瓦斯就容易保存下来,反之,瓦斯容易逸散。
2.2.3.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造成同一矿区内瓦斯含量存在差别的主要因素,在地质构造附近瓦斯涌出量往往增加或减少。一般说来,开放性断层有利于瓦斯排放,瓦斯含量减少;压性断层甚至可以封闭储存瓦斯,称之为封闭性断层,其瓦斯含量增大。地质构造是影响瓦斯存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封闭型地质构造有利于封闭瓦斯,开放性地质构造有利于排放瓦斯。瓦斯喷出大多发生在地质构造破坏带、溶洞裂缝区、背斜和向斜轴部储瓦斯区以及其他储瓦斯构造与原始洞缝相通的区域,是发生瓦斯喷出的良好通道,对矿井的安全生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2.4.地下水的影响
瓦斯可溶解于水中,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而随之流动逸散,所以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地区煤层含瓦斯量较少,而地下水活动不强烈的地区煤层瓦斯含量则相对较多。此外,水分子对瓦斯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占据煤体的裂隙和吸附表面,减弱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因此,煤层含水越大,瓦斯相应就越少。
2.2.5.煤层埋藏深度的影响
瓦斯还与煤层的埋藏深度和煤层倾角有关系,通常,瓦斯含量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煤层的倾角越小,瓦斯含量则越大。对于埋藏较浅的煤层,特别是有露头存在时,煤体中的瓦斯就容易通过露头逸散到大气中去,瓦斯含量相对较小。对于煤层被较厚且不透气的厚岩层所覆盖时,瓦斯难以逸散,煤层所含的瓦斯量就比较大。如果煤层属于暴露式煤田,含煤地层出露地表,瓦斯就容易排放,瓦斯含量就很低。
2.2.6.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煤层厚度对瓦斯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煤层厚度大的区域瓦斯含量也较大,煤层厚度与瓦斯含量为正相关的特点,但同时还说明有其它因素影响着煤层瓦斯含量。
2.2.7.岩浆侵入的影响
岩浆侵入造成下部煤层在热力作用下变质程度增高;对促进煤层气的生成起到主要作用,煤层瓦斯含量增加;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结构、裂隙增多,为瓦斯提供空间,同时对下部煤层的瓦斯运移形成覆盖层,使煤层顶板整体渗透性差,影响煤层瓦斯的运移和逸散。
3.矿井瓦斯事故防范措施
3.1.建立瓦斯管理安全机制
瓦斯是导致瓦斯灾害事故发生的物质源,作为引发事故的主要物质因素,为了防范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系统工程中的本质安全,做好瓦斯安全管理工作是治理瓦斯灾害事故的重要前提。
(1)、消除瓦斯灾害事故的物质危险源
最大限度地抽、排、放开采煤层、邻近煤层和采空区等区域中的瓦斯,减少井下瓦斯涌出量,是提前预防和控制瓦斯的根本措施。对于局部聚集的瓦斯,可采用隔离法、分支通风法、引风法等措施来隔离或者吹散巷道内聚集的瓦斯。
(2)、建立健全矿井通风系统
建立健全安全、可靠、合理的通风系统,保证整个矿井和井下各个工作面上都有足够的风量,稀释和排放工作面涌出的瓦斯,这是防止瓦斯聚积和超限、杜绝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因此,矿井必须有安全、可靠、合理的通风系统。
(3)、建立矿井瓦斯监测系统
矿井地面必须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瓦斯检测人员必须对矿井井下各个点的瓦斯含量进行检测,并做到“三对口”(瓦斯记录本、瓦斯牌板、瓦斯台帐)。如果有瓦斯积聚超限的异常状况,应及时汇报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使之达到安全要求。
3.2.建立火源管理安全机制
引爆火源主要有电气火花、放炮火源、摩擦撞击、明火等,通过对引爆火源的安全管理,可从根本上控制瓦斯爆炸的引火源,从而杜绝瓦斯爆炸事故。
(1)、加强矿井用电安全管理
井下的电气设备必须进行防爆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井下电缆接头不准留有明接头,对电缆经常检查,防止漏电,设置漏电保护器;矿灯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如在井下发生损坏,严禁在井下打开电池盒或自行修理。
(2)、加强矿井用火安全管理。严禁携带烟草及点火物品入井。瓦斯泵房及附近20M 以内不许存在明火。在井下不准进行电焊和气焊等焊接作业,如确实需要则必须严格执行报批手续。
(3)、加强井下放炮的安全管理。严禁简化放炮程序、放明炮及明电放炮、多母线放炮、违规填充炮泥、反向爆破、一次装药多次爆破、使用岩石炸药爆破等。
(4)、加强摩擦撞击的安全管理。采煤机械截割部件上需加洒水喷雾降温设备,严禁在井下通风不良区域使用可产生火花的金属工具和机械设备。如果发生瓦斯事故,抢险救灾时须使用专用工具。
3.3.矿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根据安全学原理,引发事故的原因不外乎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物的不安全状态)、环(不安全的环境)三大因素,而人为因素往往是引发事故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安全教育是杜绝矿工不安全行为和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安全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安全知识教育。使矿工掌握有关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矿工的安全素质,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整体事故预防水平。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管理知识。各种知识教育的深度可结合矿工所在岗位进行安排。
(2)、安全技能教育。通过对教育者进行培训和反复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其逐渐掌握安全技能。在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中,使作业人员掌握完成本岗位安全作业技能,具备相应的安全操作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安全操作技能教育应结合工种岗位,按照有关规程、标准有计划地进行。
(3)、安全态度教育。通过安全态度教育使操作者尽可能自觉地掌握安全技能,克服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安全意识,端正安全态度,自觉遵章守纪,搞好安全生产。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安全形势教育和结合典型安全事故开展的安全教育等。
关键词:SF_6断路器;潜在危害;防范措施
引言
SF_6断路器属于气吹断路器,在吹弧的过程中,气体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循环使用的。所使用的气体SF_6的纯品在常温下是基本无毒,不易燃烧的,不易老化变质,不溶于变压器油和水,不易与气体和金属发生反应,性质很稳定。SF_6气体有许多特性使其适用于电力设备,如其绝缘强度高在常压下是远大于空气,强电负性,具有优异的灭弧性能。但是对于所使用的SF_6气体的要求也比较多,在现场应用的过程中SF_6气体总会避免不了含有一些水分和杂质,这些水分和杂质对电器的运行是有害的,还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气体,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害和危险,以及使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对断路器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客观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尤其显著,湿度也有很明显的影响。
1.SF_6断路器的发展状况
目前,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SF_6断路器的应用逐步推广,其经历了双压式、单压式、热膨胀式几个阶段。双压式早已淘汰,而单压式形成了72.5kv-800kv一系列的产品。单压式断路器是依靠SF_6气体在灭弧室被压力活塞快速压缩进行吹弧的,这样需要的操动机构一般是采用液压和气动的机构。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曾利用电弧燃烧产生的气体来吹弧的,操作功降低了,断路器的可靠性提高了。由于弹簧部件的能量小,断路器的燃弧的时间和开断的时间较长,这样向高压容量大的方向发展受到局限,在某些领域SF_6断路器向着自能式的方向发展,例如上海的华东开关厂曾引进的开关柜,其中的HB型的断路器就是自能式的,西安的高压电器研究所也开发了户外式的自能式断路器。自能式断路器与真空的断路器比较,SF_6断路器具有很低开断的过电压。
操作机构和辅助回路也都不断地改革和进步,操作机构利用液压弹簧机构,这样集合了弹簧和液压两方面的优点,简化了结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国华通、沈阳等高压开关厂已经批量用此类产品。断路器的故障其中有约50%发生在控制和辅助回路。为了简化控制系统,提高运行的可靠性,采用了一些列的先进技术,如传感器、光纤传导信息等技术。
2.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SF_6气体中的水分的潜在危害
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对开关设备的安全运行有一定的影响,水分含量过大,使气体中酸性腐蚀性的气体HF和SOF2的含量增加,开关绝缘容易受潮,绝缘性下降,存在着安全隐患。一般认为,SF_6断路器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有害气体的分解量不应大于10-4量级。这些有毒气体对金属器件和绝缘器件会产生腐蚀作用,如果微量水的存在就会加重腐蚀了,某些分解产物,还具有毒性,如果发生泄漏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周围的环境都很构成威胁。
2.2 SF6的压力影响
现在在高压电器设备中所使用的SF_6气体的额定压力一般有三种情况,在摄氏20℃时,气体的额定压力一般为0.6-0.7MPa时用于高压断路器中。若SF_6气体压力降低将会造成压缩的压力和排气的压力相比相差较小,这样不能在短时间内使电弧冷却。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将会导致电弧的半径变大,将会可能出现喷嘴堵塞的危险而造成事故。
如果设备的气体压力偏低,需补充气体,在补气之前需要测量气体中的水分含量,其合格可直接补气,如若不合格应将气体回收,作相应处理后抽真空,在充入合格的气体,再充装气体的过程中会有杂质的介入,使其杂质含量升高。同时从气瓶中取SF_6气体时,必须使用减压阀是瓶内的压力下降,充气之后瓶阀门一定要拧紧,防止气体外泄。由于充气管路和电器设备材质中自身含有水分向气体中扩散;管路的连接处的渗透现象。
2.3 固体杂质的影响
固体杂质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设备在出厂时没有处理干净,另一个是断路器在工作时,金属之间的磨损导致金属构件脱落而来的,还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解的粉尘颗粒。这些杂质对SF_6气体的击穿电压有很大的影响,杂质的大小,形状,材料和位置对击穿电压影响的大小都是有关系的。
2.4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SF_6断路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普遍发现,在不同的季节也就是在不同的温度下同一台设备所测得水分含量的数据是不同的,在低温的情况下微水的含量小,相反在高温时水含量就会高一些。环境的湿度对部件中水分的影响,主要是在存放和组装过程中,所以可以再组装之前先对部件进行烘干处理,组装环境的温度25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要控制在60%以下。归根结底,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到微量水和有毒气体的含量,使其对设备产生影响。
3.生产运行中潜在危害的防范措施
SF_6断路器必须定期检漏以及设备内的分解气水的含量以及水分的含量需要定期检测,检测场所周围的环境应该保持清洁。SF_6断路器检漏时,要依照说明书上的要求,经常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检测仪探头是不允许长时间处在浓度高的SF_6气体中。
对于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有很高的要求,必须保证充入合格的SF_6气体。根据有关的规定,断路器所用的新的SF6气体,其中水分的含量必须不大于8×10-6。为了减少水分的进入,在进行补气时,要冲洗管道,可以用电吹风吹接头来驱潮,吸附剂要经常更换,吸附剂应提前处理活化烘烤。保持测量仪器的干燥,降低其水分含量,减小数据误差,如果发现数值不合乎规格时,要对设备进行抽真空处理,多次用氮气清洗。如果是在户外充装气体时,工作人员应该在上风的方向操作,在室内充装气体的过程中也要保证通风良好。管道的材质对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有影响,紫铜管和不锈钢管都是比较好的管道,也可以使用吸湿率较低的专业管道,但是管道一定要保持洁净和干燥。
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处理时应戴防毒面具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工作区域内的氧含量不能低于18%,如若低于此值,工作人员就不可以进入该区域进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如果发生打喷嚏、恶心、胸闷等等不适的感觉,必须及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及时处理。在工作结束之后,对用过的用具要清洗干净,工作人员也要洗澡。最后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避免人为因素造成事故。
4.结论
SF_6断路器的安全运行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SF_6断路器的结构复杂,材质要求精细,检修的周期较长,但检修的费用高,形成的故障不易找到,原因较多,后果极为严重。在使用SF_6气体的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SF_6断路器使用环境要求很高,保证环境干燥和卫生,避免杂质的介入。同时SF_6气体的压力、纯度等多项指标对其能否正常工作有直接的影响。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超.SF_6断路器的安装及运行. 农村电气化,1999年第1期
[2] 宋彪,王思超.SF_6断路器维护检修及故障处理 供用电 2006年,第23卷第6期
[3] 陈新岗1,陈渝光1,黄建国2,钟连超1.环境温度及湿度对SF_6断路器中微量水分的影响及控制措施.高压电器,2004年,第40卷第1期
[4] 朱炳培.SF_6断路器的研制、推广和发展. 农村电气化,1999年第1期
[5] 王向阳,赵建军,司雪峰.SF_6断路器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及改进方法.高压电器,2004年2月 第40卷第1期
要做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就必须先了解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另一类是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如果从地质环境或者地质破坏的速度上划分,可以分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缓慢性的地质灾害。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也即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地质灾害的成因
1.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和采掘的不规范性,部分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开采时,存在不合理或违规的开采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人为地不合理开采,对安全工作不予重视,预留的矿柱较少,长时间的不规范开采造成应力失稳,形成采空区坍塌、山体开裂等,继而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断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区水库和拦水坝,使下游河段的水体发生了变化,当特殊原因诱发堤坝决堤时,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两侧山体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拦水坝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也导致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3.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渐稀缺,人们不断地开挖边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的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当应力失稳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4.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无节制破坏行为,导致了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砍伐树木、放炮采石、破坏植被,从而严重破坏了稳定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普遍认识,明确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灾害意识,确保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应对灾害风险,从而不至于惊慌失措。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正确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使之能够在地质灾害来临时主动应对风险。例如:可以村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的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对人们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培养全体人民的灾害意识,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从而保证做到在地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在灾害中从容应对,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积极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灾害能够更加重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防灾的意识。
2.建立地质灾害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建立起适合当地情况的完善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通过上传下达,层层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控,定期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宏观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的电子网络平台,这已经逐步成为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网络平台中,可以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汇报到相关部门,从而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灾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及时有效性。这能够迅速地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全部聚集到这个监控空间中,并在地质灾害防范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测,做好灾害防范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而又规范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规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2)规范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各部门人员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和行使职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掌握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变化的规律,找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危险区域,并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与地质灾害管理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快的发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对于地质灾害情况复杂的区域,要做到24小时监控,重点管理。
4.因地制宜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建立对于地质灾害的有效科学的预测系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和带动村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好水土资源,尽量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需要科学管理,整体规划,边采边治,杜绝盲目开采。另一方面,在建造水利工程的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渠道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减轻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更主要的是,各地要依据实际情况,加大已有应急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从资金、技术、人才上予以重点扶持,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安排,去规划,去治理,一切以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优化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布局,综合整治。另外,要建立一支有力的快速救援队,对灾区提供及时的帮助,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的损失,同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使灾民在众人的帮助下,尽快脱离险境,水利的恢复生产和正常的生活。#p#分页标题#e#
[关键词]地质灾的害防御 信息化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27-01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灾害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重大突破,信息化对于灾害的发生能起到防范措施的实行,基于对WebGIS技术的建设与探索,让我们在新层次上有所突破,将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与信息化相结合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效果明显,这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来展现出组织上的定性,工作上的互相监督使管理得到高效,工作度达到透明,防治工作达到优质化。
1.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
1.1 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
现如今我国发生灾害的省份集中在云南、四川、广东、湖南、山西、等地,但大部分都发生在各省份的山区地带,正因为基层对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很好的认识所以对于灾害的发生很是无措,到目前为止我国由于灾害受到的损失约几亿元,人员伤亡数更是惊人。
人员伤亡数据分析列表如图1。
2.2 防御工作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国土安全局制定不同的相关策略,但最终目标都是把防治工作做到位,措施如下:
2.2.1 完善机构的管制,对资源进行整合
(1)把市、镇、县、乡等不分层次的进行联合,共同担负起防止地质灾害的责任(2)将用于防止灾害的设备进行有条理性的监测与维修(3)加强人民群众对防止灾害方面的认识(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发扬防治工作区得成就的方面
2.2.2 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
防治工作是永久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的进行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工作的进行。
2.2.3 完善国家制度
在知晓国家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的响应国家“评估、宣传、巡查、预案、人员”的五到位举措,抓好当前工作,并不断巡查工作质量。
2.2.4 加强对灾害动态监测
对于能预知的灾害应做好提前准备,例如在山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可以提前做好挖沟引水措施;在新疆地区发生灾害时,正因新疆属于“三山夹两盆”的山势盆地,所以对于发生灾害的防御工作很难做好应有的准备,所以在防治工作上应大大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多种植固沙土植物。
2.2.5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点
对于灾害发生防患于未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提前对灾害的预知,如果发生预警时应通知相关部门立即对所管辖去进行通告并让其做好防范措施。
2.2.6 做好灾后筹建工作
对于突发性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分析其原因,并上报有关单位做好安抚工作,做好防范工作。
3.信息化的重要性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作的率先试点是三峡工程,对于三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可以说是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庞大的水库来说灾害的防范很那做到全面管理,但是通过信息化的检测与管理的成功让这一艰巨任务成为可能。
3.1 信息监测
网络的普遍对于监测工作起到很大辅助作用,通过网络的监测可以使防灾害工作做得更到位,建立基层的信息防患工作,不仅可以给基层群众提前预警,而且还可以实施一定的措施,这对于灾害损失的减少有重大意义。
实施GPS系统自动监测,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晓灾害发生的地点并对此做出补救。
3.2 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只是单单的做好基层防范就好,在信
息传播方面更为重要,与基层防范工作的培训相比,信息化更快更普遍,人们可以通过大众设备了解到灾害防治的举措,例如:电视、媒体宣传、手机、网络等,当然信息化的实施对于偏远山区而言还满足不了,所以我们就应加大对信息的普遍,实施有力的监测工作,进行信息间的交流,把决策与咨询的工作尽量留给基层,这样对于提高灾害防范有一定作用。
3.3 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
建立信息系统,做好数据的管理,及时的收发各地资源信息,要时时进行不同区域信息间的交流,传播有效措施的实施,加强人们对灾害防范工作的认识。
3.4 信息化的限制
随着信息的普遍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来获取信息,但对于偏远山区该如何实施举措仍是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能做到的只有加强基层建设,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普遍传播灾害防范知识。
国土资源局曾在2012年举行为期3天的全国地质灾害防范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他们在授课、辅导等方面实行亲力亲为,把科学成果传播开来,积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把政府与基层相结合,形成共同交流系统。
5. 结束语
信息化的实施对于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是一项艰难而用必须实施的方针,因为通过信息的普遍不仅可以加强基层群众的防范知识而且还可以减少财产人身安全的危害,所以扎实的做好灾害防范工作对于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J].地质通报.2009-12.
[2] 孙仁先.王小平.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J].2010-8.
[3] 殷坤龙.张桂荣.龚日祥.王孔忠.基于Web-GIS的浙江省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系统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
[4] 王小平.江鸿彬.省级地质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7.
4月15日下午我县部分乡镇遭受雷阵雨和冰雹袭击,造成了较大损失。而据市气象局预报,2009年4月17日夜间至19日白天,我市自北向南将先后出现一次比较明显的雷雨天气,过程总雨量普遍中雨到大雨(10—25毫米),其中*东南、*东北部分地区可达暴雨(50—80毫米),*东北个别地区过程总雨量将超过80毫米,降雨时将伴随雷电、大风天气,东部个别山区还有可能出现冰雹。为切实做好强降雨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强降雨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办发〔2009〕101号)要求,经县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气象、水利、国土房管等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地质灾害险情等的发展变化,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着力提高短时强降雨、局地山洪、突发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重点时段、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重大隐患要加密监测,落实群专结合的监测措施。一旦出现灾情、险情,要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网络、锣鼓等方式预警信息,特别要确保农村、山区、江河等预警薄弱环节信息畅通。
二、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工作。要加强对学校、居民集中居住区、重点堤段、病险和在建水利工程、江河沿岸、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工程以及山洪易发区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不能及时消除的要落实防范措施。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监测,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安全。城市低洼地段要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工矿企业、在建工程等要认真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严禁在暴雨期间作业。
三、切实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当前正值春耕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要积极防范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农田清沟排渍工作,减轻暴雨对农作物苗田的破坏。做好病虫害的防范工作,防止田间湿度过大诱发病虫害。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天气转好的间隙,对因灾损失农作物及时进行补种改种。
四、认真落实交通安全措施。交通、公安、海事、民航、铁路等部门要加强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对驾乘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切实保障江河、公路、铁路和航空的交通运输安全,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暴雨洪水灾前防范
1.平时注意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汛期时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习惯,做到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确保安全。
2.密切注意汛期的洪水情报,服从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及时避难。
3.地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
4.家中常备如船只、木筏、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并在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
暴雨防范措施
1.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商业区可采取围堵的措施。如用沙袋、草包、挡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可有效地防止雨水进入建筑内。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进下水道,以防堵塞后排水不畅。
3.提高对暴雨的预报准确率
暴雨可以直接成灾,而持续性大暴雨或者是连续的数场暴雨更可以造成洪涝灾害。因此,准确预报暴雨的地点、范围、强度等,以及准确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对于更好地做防汛准备工作,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还要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完善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对于大暴雨这类灾害性天气,强降水过程多从中尺度天气系统中产生。
因此,为了更好地防灾减灾,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科学研究,提高对暴雨、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和业务监测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小尺度监测基地的建设和改造,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
暴雨洪涝灾害一旦发生,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及突发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要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气象灾害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将灾害预报警报信息及防御建议到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的实施机构,使居民及时了解气象灾害信息及防御措施。在应急机构组织指导下,有效防御、合理避灾防灾,安全撤离人员,将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洪水防范措施
1.洪水到来时,如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房顶、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地势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或消防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在洪水来临前,要及时关掉煤气阀门及电源总开关,以防电线浸水漏电、失火伤人;
6.如果家外面已经被洪水包围,不要贸然开门,要堵塞门的缝隙,减少大水灌入速度。如果此时打开门,不仅浪费救援时间还可能被洪水冲走。
3.一旦房屋进水,立即切断电源及气源。
4.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应绕开积水严重的地方。最好走路中央,因为窨井等排水设施一般都设在路边。
山洪逃生方法
据目前气象、水文预测技术,人类能在山洪暴雨发生前3~5小时感觉有山洪暴雨发生,当出现1小时降雨50~100毫米,洪峰至山脚约2~3小时。从倾盆大雨开始发生到造成灾害,有效转移救生时间约4~5小时。有效的逃生方法才能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1、在野外受到山洪威胁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根据平时掌握的宁海县地质情况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同时要注意观察水情警示牌,防止误入深水区或掉进排水口。
2、在野外不要沿着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假如非过河不可,尽可能找桥,从桥上通过。假如无桥,非涉水不可,不要选择最狭窄地方通过,要找宽广的地方,溪面宽的地方通常都是最浅的地方。在未涉水前,先选好一个好的着脚点,用竹竿或木棍先试探你的前路,在起步前先扶稳竹竿,并要反水流方向前进;不要游泳逃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更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
3、如果山洪不断上涨,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退时,应在楼上贮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用水、炊具、衣物等,尤其是生活在宁海县偏僻地区的人,一旦交通受阻,救援人员两三天内难以赶到,只得自力自救,必须准备饮用水、食物、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如果没有轻便的用具,可以改吃干粮充饥。还要携带火柴或打火机,必要时用来生火。
看过“暴雨洪涝的防范措施”的人还看了:
1.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措施
2.暴雨洪涝灾害防范措施
3.暴雨洪涝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防范
中图分类号:P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05-1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按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缓发性和突发性两大类。四平市地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但也常有地质灾害发生。常见的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裂;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洞井塌方、冒顶、瓦斯爆炸;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坝体跨塌等。那么,如何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应急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方面,涉事地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 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很多方面。为了避免工作重复、交叉和相互脱节,需要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所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防灾避险的重要内容之一。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工作重点和各地、各部门的职责、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以及一定时期内需重点发展的防灾技术手段等。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掌握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规律,圈定地质灾害多发区,查明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及其灾害体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危害度等,并结合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各地质灾害点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危害大小,区分轻重缓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
2 划定、管理地质灾害危险区
将可能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
(1)在造成灾害威胁的地质灾害体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灾害威胁尚未解除前,危险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建设活动。确需开展建设活动的,其建设方案中必须有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包括切实有效的防灾避险措施,方可开展建设。
(2)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任何可能加剧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如在崩塌、滑坡危险区进行采矿、削坡、填土、开挖水渠等活动都要禁止。
(3)责成危险区所在乡(镇)级人民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和防灾避险预案,预案要明确灾害体的动态监测机构和人员、防灾预警的判据、预警机构及负责人以及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
3 组织开展群众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我市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加之人为活动频繁,如,采矿、挖砂、筑路等,未知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通过一次性或汛期前调查不可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灾害体,这样就给灾害体监测和预报、预防带来困难,防灾避险工作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防工作。
3.1 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主管部门要根据地质构造、所处地理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使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防灾避险知识的及预报途径等有初步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生活在本地,对环境十分了解,如有灾害前兆都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情况,是防灾避险的有效途径。
3.2 开展联防
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监测和预报联防工作,使之便于发现地质灾害的隐患和征兆,一旦发现就能够快速上报,尽早采取有效的防灾避险措施,从而提升我们抗御灾害、防灾避险的效果和能力。
3.3 明确职责具体方法
一是逐级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避险责任书》,明确防范责任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主要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年度地质灾害防灾、灾情速报联系网络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如发现灾害前兆或险情能够及时快速上报。三是填报防灾避险“告知书”,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避险“告知书”,明确防灾措施和避险撤离路线。如,居住在采矿塌陷区及其附近的居民,居住在距河道较近的居民,居住在距陡峭山体附近的居民等。
4 加强农村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
督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汛期,要组织专门的巡查和检查,监督指导工作。要开展汛前、汛期、汛后的巡查工作,及时发现灾害体,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已知灾害体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突发性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涉及面广泛的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的管理,科学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种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许丁丁.地质灾害的研究现状.山西建筑,2006(11).
[2] 施伟忠.湖北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的建设.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湖北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论坛论文集,2007.
[3] 陈群祥.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系思考.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4] 姚勇.甘肃农村小城镇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价.西安科技大学,2010.
该著作涉及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和防范的诸多领域,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全书共六章,约30万字。研读这部著作,具有以下四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主题突出,结构鲜明,体系合理。作者紧紧围绕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展开研究。通过对大量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尤其是建国以来农业自然灾害数据的分析,概括地指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进而从现实分析中归纳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的六大特征,即灾害的广泛性和集中性;灾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灾害的群发性和伴生性;灾害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性;灾害加重与防灾能力弱化形成的反差性。作者还特别分析了农村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考察了我国农业减灾防灾能力的基本状况。最后重点提出建设一套中国特色农业自然风险管理与防范综合体系的具体对策措施。
第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知识的交融性。作者主要以农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运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统一、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统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统一、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统一等基本方法,来分析和探寻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性特征,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该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数据来分析说明问题,有力地增强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第三,研究视野的创新性。在研究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时,作者不仅从纵向考察了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历史发展状况,横向展示了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表现形式,而且还将视野拓展到对国外经验的研究。作者在第六章专门用两节来介绍美国、法国、印度、泰国等国家在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和防范领域的先进经验。作者还将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放到国民经济宏观发展和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来分析,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从而有助于作者获得许多深刻的认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据市气象局预报,6月9-10日,我市自东向西又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9日白天,全市中等阵雨或雷雨,西部山区大雨,地质灾害2级;9日夜至10日白天,大雨,部分地区暴雨,地质灾害3级。为切实做好强降雨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根据市政府应急办公室《关于做好强降雨天气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应急〔2009〕12号)要求,经县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地质灾害险情等的发展变化,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着力提高短时强降雨、山洪、突发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重点时段、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重大隐患要加密监测。一旦出现灾情、险情,要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方式预警信息。
二、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工作。要加强对学校、居民集中居住区、病险和在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山洪易发区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不能及时消除的要落实防范措施。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三、强化交通安全保障措施。县交通局、县公安局、休宁火车站、汽车站等部门要加强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平安、和谐”为目标,以“监测预防”、“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为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我县加快南明珠、临港新城建设保驾护航。
二、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
截至目前,通过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全县原有的36处地质灾害点已减少至34处。
1、滑坡。全县共有22处,即中型1处,小型21处。
2、地面塌陷。全县共有5处,均为小型。
3、崩塌。全县共有6处,均为小型。
4、泥石流。全县共有1处,为小型。
以上34处地质灾害点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县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一览表》(附表一)。
三、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
1、滑坡、崩塌可能发生点(块段)低处的固定居民、采矿工人、路过群众、建筑物及其它财物。
2、地面塌陷可能发生区域上部耕作与居住的村民、放养的牲畜以及建筑物。
3、可能被泥石流冲击的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农作物、过往群众以及建筑物等。
四、灾害重点防范期限、对象
5至9月份,是地质灾害防范重点时期。全县34处地质灾害点均纳入本年度的防范对象。其中,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点的实际,鱼岳镇北街社区文庙山滑坡、鱼岳镇南门村四组狮子山采石场崩塌、鱼岳镇南门村五组白云山采石场滑坡、县自来水厂梁家山周边崩塌、陆溪镇铜山村二组陈家湾矿区不稳定滑坡以及高铁岭镇临江村二组滑坡等6处要作为全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对象。
五、防治措施
1、强化宣传力度,增强防灾意识。县国土资源局、各相关镇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日等重要纪念日,采取拉横幅、贴图片、开动宣传车广播等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地质灾害科普知识、防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县政府办、国土资源局、安监局、住建局、民政局、水利局、交通局、教育局、气象局和各镇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国土资源局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兼任,具体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县住建局、民政局、交通局、水利局、教育局和各镇人民政府以及全县所有采石企业在内部相应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班,明确专班责任人(见附表二、三),落实工作经费,切实加强本行业、本管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降水趋势预测。根据市气象局天气预测,年我市主汛期(4-6月)降水量约为1000mm左右,较常年(多年均值为853.3mm略偏多,由于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有降水相对集中期,局部地区有洪涝与内涝发生。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综合气象部门降水趋势预测以及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进行分析,预测年我市汛期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及危害将略高于常年。集中降雨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将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将大量发生。主汛期(4-6月)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
二、主要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依照市政府下达的年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的要求,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制,重点防御乡镇要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领导机构,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要落实责任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的要求,与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坚持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和值班制度
及时发现并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新发生或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城镇、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要工程等进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要及时组织专家调查,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措施。同时,及时向受威胁的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增强他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重点防御区域,重点防范期内,遇有灾害性天气或较强降水时,市、县两级国土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坚持通讯疏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性险情或灾害。
(三)坚持灾情速报及应急调查制度
要健全完善市、县、乡(镇)村(或矿山企业)和重点危险点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要坚持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各地各有关单位对出现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隐患,须在4小时内,向市、县二级国土资源部门和上级政府演讲。市、县两级国土部门在接到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隐患演讲后,要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提出相关防灾措施,必要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连续集中降雨达80毫米时,要果断撤离所有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员。
(四)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及危害性等有关情况,年已将市镇村石塘等22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列为市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进行监测和预防。各县(市、区)要加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编制外地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县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对市、县二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要切实落实防灾责任单位和监测人员。对一些可能诱发和加重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要及时制止、纠正,同时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已经发生并造成危害的要督促责任单位负责治理。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组、监测员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重点防御区域和隐患点,由所在乡(镇)政府负责日常监测工作。各级国土、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平台,及时向社会灾害性天气及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为防灾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重点培训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国土资源所长、乡村干部和监测人员,要组织全市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宣传培训。增强地质灾害监测基本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宣传手册、培训班等广泛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把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对策
近些年来,广西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预计到十三五计划完成之际,将会有更大的技术突破,公路里程也会相应增加,其中二级以上的干线公路会有一个质的改变和量的提升。公路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西南地区落后贫穷的面貌和现状,也改善了交通枢纽结构与交通运输能力差的局面,为我国建设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建设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次生的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会造成交通枢纽中断,有时如果严重甚至会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会大大降低广西地区干线公路的通达能力。对此,本文将从干线公路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危害性的大小来提出相对应的应对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具体分布特征
通过对广西国省干线的105处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42处地质灾害多发路段勘查分析,多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以及泥石流为主的岩溶类地质灾害,并且多以岩溶地面塌陷为代表的的岩溶类型为主要地质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占灾害总数的99%,因此斜坡类地质灾害就成为了广西公路干线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重点项目。据现实情况反映,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分布密度较大,其中具体以一二级公路最高,在高速公路中以广西南宁环城高速分布密度为最大,其中多数分布在二级高速公路中。
二.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评估准则
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可以针对我国西南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主要灾害类型分布具体特征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评估。对于一级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判断,并在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级处理,并评估今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在具体评估的基础上要对高速公路本身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因素指标进行准确预测,此外还要对野外路况做一个定性数据分析,以此来综合评估公路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二)危险性大小分类
通过具体的灾害评估与分析从而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由此制定一份个体边坡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评判准则表。根据岩组的具体类型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级,具体评估指标可依据:坡高、岩体结构面倾向[1]、倾角与坡向、坡角关系、岩体结构类型、地形地貌、以及降雨量等定性指标进行衡量。
(三)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据调查,从广西区内干线公路防治措施状况总体水平来看,高速公路最好,一级公路次之,其中二级公路属于最差等级,防护措施较少,建设年代比较长远的公路最多,根据灾害发生的数据统计,其中滑坡和崩塌的防范措施最为安全,不稳定斜坡和岩溶地质条件的路面以及泥石流多发路段基本没有风险防范措施。
(四)高速公路防治现状
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点较多,因此必须对其做好安全防范,重点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危害性进行有效预测评估。根据广西地区现实状况反应,除了少部分的安全事故多发路段没有进行防护坡措施之外其它路坡均进行了路面植被防护,对已经发生过的地质灾害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的滑坡治理。对于那些较大规模的滑坡还设置了挡土墙和路网,对于安全隐患较小的路段也进行了锚索设置和抗滑桩支档,并对护坡设施还增加了排水设施。
(五)一、二级公路防治现状
一、二级公路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相对较少,仅有少部分的边坡设置了排水沟,挡土墙和防护坡,大部分没有专项措施整治,只是事后的崩塌处理。
三.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对策
公路地质灾害的防范应该以事先防治为主,主要的预防对策为危险点排除检测,包括巡点整治,除了做好防范工作之外还要采取应的具体应对措施,且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来制定不同的防治应对措施。
(一)斜坡类地质灾害
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斜坡类地质灾害为公路安全运行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对于不稳定斜坡的处理可以采用排水沟来避免山洪对于路面造成大面积的损害,同时也可以在修建的时候适当降低坡度,修建工程护坡和种植植被来应对,对于那些容易产生变形的斜坡还应该充填裂缝[2]、回补小的被崩塌划破留下的空间等等;至于滑坡可以采用清除杂物,适当削坡、坡面护坡工程等来加固岩石,对于泥石流可以采取排水的措施,排导以及防护栏来护墩,必要时还可以改建公路以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二)岩溶类地质灾害
岩溶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岩溶地面塌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开发过度导致,通过地壳的运动引发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大型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岩溶区的交通干线两侧应该禁止大规模抽水,该灾害在整治中可以采取夯实、填堵的方式做好综合整治。建议在该项工程建设之初就应该做好地质勘查,一旦发现有地面下沉或者圆形或弧形开裂就应该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多发路段针对性防治措施
至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应该根据调查资料结果来进行综合治理。对较大事故点以及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数据标记,加强监测预警或改线绕避,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对于已经完成治理的路段应该加强事后的灾害巡查与养护,一旦发现灾害点有扩大的趋势就要做好专项整治处理,防止二次灾害复发。也可以展开专题整治行动,结合路网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路网改造或扩建,建议结合日常巡查与养护来做好针对性处理,例如采取排水预防措施,恢复植被措施,设立警示标志等一些基本防止措施来应对。
除此之外,对于拟建工程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主要采取尽量避让的措施,线路经过时就提早预防,以根本治理为主,不留后患的原则,制定方案重点要突出,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对于边坡高度较小的的路况应该采用坡率法放坡施工[3]处理,否则就应该进行支挡边坡的坡面,避免地质灾害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频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成灾率高、潜在危险性大等几大具体特点,因此作为公路维护人员应该认清灾害类型,对于灾害的具体分布特征以及灾害发生危险性的大小来做出预警防范,对灾害治理的现状及缺陷等要不断地进行问题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理措施。高速公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爱护公路人人有责,国家和政府也要加大对西南地区的公路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方面不仅可以减少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广西地区整个干线公路的安全通达能力,这不仅能降低地质灾害对高速公路的损害程度,也可以减少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英,朱郴平,易新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08:38-45.
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勘查设计和工程治理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管理策划方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安全管理策划方案一
一、立卷归档范围
此次整理收集20xx年以前的各种材料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方案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人事档案,劳动合同、履历材料、学籍材料、组织关系材料、工资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任免材料、考核材料等。
2、会计档案,包括凭证、账簿、会计报表、财务报告、其他等;
3、文书档案,包括党群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类、财务审计类、人事劳资类。
4、科技档案,包括产品、科学研究、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等。
5、声像档案,包括照片、底片、光盘、磁盘、幻灯片等。6、实物档案,包括各类证书、奖状等。
二、立卷归档时间(乡镇学雷锋活动方案)
从xx日开始到12月底止,历时5个月时间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方案活动方案。
三、责任人
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具体责任人档案室主任及档案管理员。
四、实施步骤
安全管理策划方案二
为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防御方案。
一、20xx年全区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分析
我区系丘陵地形,地面起伏大,背斜陡急带岩层倾角大,乡镇和街许多地方起伏较大,岩层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山体滑坡和危石崩塌等地质灾害,就其诱发因素多为降雨量集中、持久或人为活动不当。根据气象部门20xx年气候趋势预测:我区20xx年总降水量比20xx年偏少,与多年同期平均值基本持平,为750mm左右;汛期旱涝交错,有中等强度的夏旱,有一般性的伏旱,干旱比20xx年偏重;主要降雨时间为5—9月,预计5月份降雨量60-80mm、6月份降雨量180-220mm、7月份降雨量140-160mm、8月份降雨量220-260mm、9月份降雨量70-90mm。上述5个月为我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时段。
二、20xx年地质灾害防御重点
(一)重点防御区域
1.黄桷坡断裂带:
2.河谷岸边陡坡带:
3.岩层稳定差易滑坡地带:
(二)重点防灾点
20xx年汛前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出的3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重点防御时间
1.春、秋绵雨期。绵雨季节,雨水长期浸润岩土或沿岩石裂隙渗透,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和岩石垮塌。
2.夏季暴雨期。山洪和洪水暴发,容易造成河岸陡岩垮塌危岩危石滑坡、坠落。
三、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范工作,区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钟xx同志兼任,各乡镇、街道及区级相关部门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充实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构筑区、乡(街道)、村(社区)防灾网络体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防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区发改局
(1)负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对选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予批准或者核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2.区教育局
(1)组织排查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威胁学校安全的地质(隐患)点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2)负责督促各学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普及中小学生地质灾害防范知识。
3.区财政局
(1)负责按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勘查设计和工程治理等。
(2)对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区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
(1)负责对因建设而形成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高坡、陡崖进行监督管理。
(2)组织开展因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监测。
(3)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等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排危方案并监督实施,负责组织开展相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4)指导监督相关房屋开发、建设单位在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开展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评估、核实、统计因地质灾害引发的危房情况。
5.区交通运输局
(1)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负责全区县道及以上公路沿线及两侧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落实险情排查、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检查与维护危险路段安全标志,督促公路部门有关单位加强巡查排查,及时发现公路安全隐患,并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2)督促因公路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督促业主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6.区水务局
(1)及时向区政府、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提供汛情、水情、雨情等实时信息,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2)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调查和汛期地质灾害检查;负责对水库周边、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发现隐患或险情时,应及时落实监测、巡查,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3)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专项治理。督促因水利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督促业主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7.区安监局
督促矿山企业安全开采、科学堆放尾矿,防止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落实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8.区国土资源局
(1)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2)组织编写区本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区政府批准实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组织相关部门在汛期期间进行地质灾害汛期检查,指导、监督做好汛期内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工作。
(4)对较大级地质灾害(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组织专家和专业单位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方案。
(5)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
(6)指导群测群防,组织监测员的培训,核准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界定地质灾害治理责任。
9.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1)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健全乡(街道)、村(社区)、组三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
(2)组织基层群众及相关单位认真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定期检查和监测管理工作,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设立警示牌,并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按速报制度规定程序上报,并迅速撤离可能遭受灾害的人员和重要物资。
(3)负责编制辖区内已确认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单独防灾预案,并安排专人定点、定时监测记录,按时报告。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监测责任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由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对危险区内的群众宣传避险常识,告之报警信号、受灾时撤离路线、疏散顺序和避险安置点,并向当地群众公示。
(4)临灾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组织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助的部署和协调工作,组织受灾群众的避险安置和搬迁工作。
(5)负责治理辖区内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6)负责辖区内灾情、隐患点的统计和上报。
(7)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
10.其它各有关部门:
(1)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服从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
(3)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者险情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应急工作。
(二)强化措施,确保安全
1.“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各乡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编制完善本辖区、本部门的防灾预案,建立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要严格执行灾情速报制度。
2.各乡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在汛期前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圈定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区和危险点,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要及时向周边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设置警戒标志,明确具体的防灾责任人,落实监测责任人员,建立以人员、财产转移为主的防范措施。
3.地质灾害发生时,各乡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地向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同时报政府办和区政府应急办),要及时赶赴灾害点现场,按规定程序启动《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安全、有序、高效的开展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安全管理策划方案三
各县(市、区)农机管理站:
为认真做好20xx年春运期间(20xx年2月1日开始至月12日,共计40天)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节日,根据20xx年1月4日市政府召开的第一季度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会议和1月8日召开的全国、全省、全市春运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遵照市春运办的统一部署,现就做好20xx年春运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责任落实
20xx年春节将至,农村人员流动性大,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作业繁忙。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强化红线意识,强化责任,认真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和省、市政府关于抓好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精神及安全生产大检查第三阶段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扎实做好20xx年春运期间的农机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各农机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与及时排查各类农机安全隐患,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二、加强联合执法与农机安全“双随机”检查工作
各县(市、区)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安全联合执法与检查工作,一是要积极组织力量,与安监、公安交警、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紧紧依托当地道安办,积极参加当地政府(道安办)组织的每月逢、10日的联合执法行动,切实加大上道路行驶拖拉机监管力度,特别在春节、正月期间,对农村赶集、庙会、探亲等活动,重点查处拖拉机违法载人、超载超速、无牌行驶、酒后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二是要结合农机安全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要求,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检查,要强化监管手段,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加强对农机培训机构、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生产单位的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检查工作,及时排查各类农机隐患,有效遏制农机亡人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要根据节日与农业生产特点,组织力量深入乡村、农村集市、农机作业现场等场所,大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安全知识,采取设立安全咨询点、发送农机安全短信,书写标语、出动宣传车、举办农机事故防范知识讲座与专题典型案例分析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春节期间专题农机宣传教育,加强违法违规行为危害性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守法意识与安全意识。
四、加强值班与信息报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