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防范灾害的措施范文

防范灾害的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防范灾害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防范灾害的措施

篇1

关键词:广东仁化;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护措施

引言

广东仁化县地处珠三角西部,属于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比较频繁的县市之一。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是防雷管理工作的簿弱环节,目前,农村大部分房屋无防直击雷装置;电源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都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造成农村雷电灾害多发。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同时雷击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和引发火灾的事例也很多。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农村占80%以上。数据表明,雷电灾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因此,让广大农村了解雷电相关知识、增强防雷意识、强化防雷措施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十分有利。

1、仁化县雷暴日数分析

大量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雷电活动规律大致如下:热而潮湿的地区多于冷而干燥地区,如山的阳面多于阴面,雷暴频率是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各地区雷

暴日极大值和极小值差不多出现在相同的月份。

图1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月分布图

本文雷电参数利用闪电定位分析软件录入所在位置经纬度导出雷电数据(如图1、图2),同时选用仁化县近30年气象资料,以及逐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持续期资料以及累年值得出如下结论:仁化县近30年来(1983――2012)年平均雷暴日为71.3天,属于多雷区;从前汛期(3-4月份),雷暴日开始出现,雷暴活动活跃月主要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11-12月、1、2月几乎无地闪现象;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14时至20时,由此可知本县雷暴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

图2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时分布图

2、雷灾事故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农村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总结出了仁化县多次雷击的四个原因:一是科学的防雷意识淡薄,封建迷信在农村较为普遍,一旦遭了雷灾,村民认为是老天报应,经常隐瞒雷击事实;二是不懂寻求专业部门进行雷灾调查或鉴定,找出雷击事故的原因;三是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野外作业无雷电防护措施,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四是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农村防雷减灾行政管理的约束力薄弱。

2.1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主要在田间进行,田间周围较为空旷且平坦的水稻田,正是水稻种植季节,水稻田均蓄满了水,水域面积增大,土壤电阻率明显下降等处在一个空旷且水域面积大的环境当中,这些地方一旦遇到雷雨大风天气极容易受到雷击。田间空旷缺少躲避雷雨的安全之处。下雨时缺少雷电知识的农民经常在树下避雨,增大遭雷击的概率,因此很多雷击事故是在田间农民耕作或躲雨时候发生的。

2.2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房屋基本都是由农民自行建造,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雷电防护措施,建造时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不合格,电视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遇到雷雨天气,雷电流就沿着天线进入屋内,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随意的架空引入住房,雷电经过这些架空线窜入屋内,造成家用电器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防雷设施,学生上课时,教室一旦遭受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2.3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农民野外作业遇到雷雨天气缺乏自我雷电防护措施,常常把旷野上的独立大树、亭子当作避雷雨的“安全场所”,这正犯了避雷的大忌,很容易遭受雷击,从而酿成悲惨事故。在野外遭遇雷电来不及躲避时切勿奔跑,要双脚并拢蹲下,双手放在膝上,手臂不要接触地面。不宜在旷野高打雨伞等物体。高举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雷雨天气没有将门窗关闭,造成球形雷电入室引发雷击。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收听、收看以及接打电话都很容易造成雷击。

2.4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很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雷击事故。

3、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

1)加强农村防雷管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防雷主管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有效减轻或避免农村雷电灾害的危害。从而达到进一步推进农村雷电防御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防雷安全。

2)加强防雷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防雷知识。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条例》、《广东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增强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3)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服务。气象部门要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以雷电监测站网为依托,建立雷电信息接收和处理平台,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历史雷击灾害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开展雷电灾害预警和对策服务[4]。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广大农村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尤其是偏僻的山区。

4、结语

考虑到农村雷电灾害的实际情况,从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中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能有效减轻或避免雷电灾害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董德文,申红石.农村防雷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硅谷,2009(1):192.

篇2

关键词:瓦斯、地质因素、防范措施

1.瓦斯的形成

瓦斯的形成与煤及煤系地层中的有机质密切相关,主要是在成煤过程中形成的,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种形成方式。

1.1.生物化学作用形成

在植物成煤第一阶段,有机质分解,当氧气充足时,形成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当缺氧条件下,由于细菌作用分解析出甲烷、重碳氢化合物、氢及其它气体。在这个阶段形成的瓦斯,由于离地表近,大多逸散到大气中,在煤层中保存数量较少。

1.2. 煤变质作用形成

泥炭被其它沉积物覆盖,受地压和地热影响,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氧、氢、硫、氮的含量降低,碳含量相对富集,并形成了以甲烷、氢为主的气体及重碳氢化合物等其它气体。岩浆侵入煤层发生接触变质时,同样可生成重碳氢化合物、氢和甲烷。

这个阶段生成的瓦斯,由于在地下深处,不容易逸散。目前煤层中含有的瓦斯绝大部分属于这种成因。

1.3.油气型来源

主要是指矿井瓦斯的来源是油气田的瓦斯侵入。

2.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2.1.瓦斯含量

瓦斯含量是指单位重量(或体积)的煤体或岩体在自然条件下所含的瓦斯量数量(包括游离瓦斯和吸附瓦斯),单位m3/t。

2.2.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瓦斯生成量多少的因素;二是瓦斯的保存和逸散因素。在煤矿矿井中,煤中生成的瓦斯含量与储存的瓦斯含量之间的差别很大,不同的煤田、同一煤田不同矿井、同一矿井不同采区的瓦斯含量也是大不相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地质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煤的变质程度的影响

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主要取决于煤的孔隙率和煤质,煤的变质程度不同,孔隙大小不同,其所含瓦斯的量就不同。成煤初期,煤的结构疏松,孔隙率大,储存游离瓦斯的空间大,瓦斯的吸附能力也很强。但此时煤质以褐煤为主,在成煤物化作用下尚未生成大量瓦斯,所以褐煤中瓦斯含量很小。在煤化地质作用下,煤质逐渐致密,孔隙率减少,吸附瓦斯的能力大大降低。随着煤的继续变质,煤体内部生产许多细微孔隙,使得煤的表面积不断扩大,至无烟煤达到最大,所以无烟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最强。并不是煤的吸附瓦斯能力强就一定含瓦斯量大,最终瓦斯含量除了需要煤的吸附能力外,还需要密闭的空间使其得以保存。

2.2.2.围岩和煤层的渗透性的影响

煤层中的瓦斯会受到来自地层的压力,从而使其在煤层中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速度与煤层和围岩的渗透性有关。渗透性越大,瓦斯就越容易逸散,反之瓦斯则容易保存在煤层中;如果煤层的围岩致密完整,煤层中的瓦斯就容易保存下来,反之,瓦斯容易逸散。

2.2.3.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造成同一矿区内瓦斯含量存在差别的主要因素,在地质构造附近瓦斯涌出量往往增加或减少。一般说来,开放性断层有利于瓦斯排放,瓦斯含量减少;压性断层甚至可以封闭储存瓦斯,称之为封闭性断层,其瓦斯含量增大。地质构造是影响瓦斯存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封闭型地质构造有利于封闭瓦斯,开放性地质构造有利于排放瓦斯。瓦斯喷出大多发生在地质构造破坏带、溶洞裂缝区、背斜和向斜轴部储瓦斯区以及其他储瓦斯构造与原始洞缝相通的区域,是发生瓦斯喷出的良好通道,对矿井的安全生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2.4.地下水的影响

瓦斯可溶解于水中,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而随之流动逸散,所以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地区煤层含瓦斯量较少,而地下水活动不强烈的地区煤层瓦斯含量则相对较多。此外,水分子对瓦斯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占据煤体的裂隙和吸附表面,减弱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因此,煤层含水越大,瓦斯相应就越少。

2.2.5.煤层埋藏深度的影响

瓦斯还与煤层的埋藏深度和煤层倾角有关系,通常,瓦斯含量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煤层的倾角越小,瓦斯含量则越大。对于埋藏较浅的煤层,特别是有露头存在时,煤体中的瓦斯就容易通过露头逸散到大气中去,瓦斯含量相对较小。对于煤层被较厚且不透气的厚岩层所覆盖时,瓦斯难以逸散,煤层所含的瓦斯量就比较大。如果煤层属于暴露式煤田,含煤地层出露地表,瓦斯就容易排放,瓦斯含量就很低。

2.2.6.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煤层厚度对瓦斯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煤层厚度大的区域瓦斯含量也较大,煤层厚度与瓦斯含量为正相关的特点,但同时还说明有其它因素影响着煤层瓦斯含量。

2.2.7.岩浆侵入的影响

岩浆侵入造成下部煤层在热力作用下变质程度增高;对促进煤层气的生成起到主要作用,煤层瓦斯含量增加;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结构、裂隙增多,为瓦斯提供空间,同时对下部煤层的瓦斯运移形成覆盖层,使煤层顶板整体渗透性差,影响煤层瓦斯的运移和逸散。

3.矿井瓦斯事故防范措施

3.1.建立瓦斯管理安全机制

瓦斯是导致瓦斯灾害事故发生的物质源,作为引发事故的主要物质因素,为了防范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系统工程中的本质安全,做好瓦斯安全管理工作是治理瓦斯灾害事故的重要前提。

(1)、消除瓦斯灾害事故的物质危险源

最大限度地抽、排、放开采煤层、邻近煤层和采空区等区域中的瓦斯,减少井下瓦斯涌出量,是提前预防和控制瓦斯的根本措施。对于局部聚集的瓦斯,可采用隔离法、分支通风法、引风法等措施来隔离或者吹散巷道内聚集的瓦斯。

(2)、建立健全矿井通风系统

建立健全安全、可靠、合理的通风系统,保证整个矿井和井下各个工作面上都有足够的风量,稀释和排放工作面涌出的瓦斯,这是防止瓦斯聚积和超限、杜绝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因此,矿井必须有安全、可靠、合理的通风系统。

(3)、建立矿井瓦斯监测系统

矿井地面必须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瓦斯检测人员必须对矿井井下各个点的瓦斯含量进行检测,并做到“三对口”(瓦斯记录本、瓦斯牌板、瓦斯台帐)。如果有瓦斯积聚超限的异常状况,应及时汇报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使之达到安全要求。

3.2.建立火源管理安全机制

引爆火源主要有电气火花、放炮火源、摩擦撞击、明火等,通过对引爆火源的安全管理,可从根本上控制瓦斯爆炸的引火源,从而杜绝瓦斯爆炸事故。

(1)、加强矿井用电安全管理

井下的电气设备必须进行防爆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井下电缆接头不准留有明接头,对电缆经常检查,防止漏电,设置漏电保护器;矿灯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如在井下发生损坏,严禁在井下打开电池盒或自行修理。

(2)、加强矿井用火安全管理。严禁携带烟草及点火物品入井。瓦斯泵房及附近20M 以内不许存在明火。在井下不准进行电焊和气焊等焊接作业,如确实需要则必须严格执行报批手续。

(3)、加强井下放炮的安全管理。严禁简化放炮程序、放明炮及明电放炮、多母线放炮、违规填充炮泥、反向爆破、一次装药多次爆破、使用岩石炸药爆破等。

(4)、加强摩擦撞击的安全管理。采煤机械截割部件上需加洒水喷雾降温设备,严禁在井下通风不良区域使用可产生火花的金属工具和机械设备。如果发生瓦斯事故,抢险救灾时须使用专用工具。

3.3.矿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根据安全学原理,引发事故的原因不外乎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物的不安全状态)、环(不安全的环境)三大因素,而人为因素往往是引发事故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安全教育是杜绝矿工不安全行为和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安全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安全知识教育。使矿工掌握有关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矿工的安全素质,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整体事故预防水平。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管理知识。各种知识教育的深度可结合矿工所在岗位进行安排。

(2)、安全技能教育。通过对教育者进行培训和反复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其逐渐掌握安全技能。在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中,使作业人员掌握完成本岗位安全作业技能,具备相应的安全操作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安全操作技能教育应结合工种岗位,按照有关规程、标准有计划地进行。

(3)、安全态度教育。通过安全态度教育使操作者尽可能自觉地掌握安全技能,克服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安全意识,端正安全态度,自觉遵章守纪,搞好安全生产。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安全形势教育和结合典型安全事故开展的安全教育等。

篇3

关键词:SF_6断路器;潜在危害;防范措施

引言

SF_6断路器属于气吹断路器,在吹弧的过程中,气体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循环使用的。所使用的气体SF_6的纯品在常温下是基本无毒,不易燃烧的,不易老化变质,不溶于变压器油和水,不易与气体和金属发生反应,性质很稳定。SF_6气体有许多特性使其适用于电力设备,如其绝缘强度高在常压下是远大于空气,强电负性,具有优异的灭弧性能。但是对于所使用的SF_6气体的要求也比较多,在现场应用的过程中SF_6气体总会避免不了含有一些水分和杂质,这些水分和杂质对电器的运行是有害的,还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气体,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害和危险,以及使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对断路器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客观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尤其显著,湿度也有很明显的影响。

1.SF_6断路器的发展状况

目前,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SF_6断路器的应用逐步推广,其经历了双压式、单压式、热膨胀式几个阶段。双压式早已淘汰,而单压式形成了72.5kv-800kv一系列的产品。单压式断路器是依靠SF_6气体在灭弧室被压力活塞快速压缩进行吹弧的,这样需要的操动机构一般是采用液压和气动的机构。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曾利用电弧燃烧产生的气体来吹弧的,操作功降低了,断路器的可靠性提高了。由于弹簧部件的能量小,断路器的燃弧的时间和开断的时间较长,这样向高压容量大的方向发展受到局限,在某些领域SF_6断路器向着自能式的方向发展,例如上海的华东开关厂曾引进的开关柜,其中的HB型的断路器就是自能式的,西安的高压电器研究所也开发了户外式的自能式断路器。自能式断路器与真空的断路器比较,SF_6断路器具有很低开断的过电压。

操作机构和辅助回路也都不断地改革和进步,操作机构利用液压弹簧机构,这样集合了弹簧和液压两方面的优点,简化了结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国华通、沈阳等高压开关厂已经批量用此类产品。断路器的故障其中有约50%发生在控制和辅助回路。为了简化控制系统,提高运行的可靠性,采用了一些列的先进技术,如传感器、光纤传导信息等技术。

2.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SF_6气体中的水分的潜在危害

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对开关设备的安全运行有一定的影响,水分含量过大,使气体中酸性腐蚀性的气体HF和SOF2的含量增加,开关绝缘容易受潮,绝缘性下降,存在着安全隐患。一般认为,SF_6断路器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有害气体的分解量不应大于10-4量级。这些有毒气体对金属器件和绝缘器件会产生腐蚀作用,如果微量水的存在就会加重腐蚀了,某些分解产物,还具有毒性,如果发生泄漏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周围的环境都很构成威胁。

2.2 SF6的压力影响

现在在高压电器设备中所使用的SF_6气体的额定压力一般有三种情况,在摄氏20℃时,气体的额定压力一般为0.6-0.7MPa时用于高压断路器中。若SF_6气体压力降低将会造成压缩的压力和排气的压力相比相差较小,这样不能在短时间内使电弧冷却。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将会导致电弧的半径变大,将会可能出现喷嘴堵塞的危险而造成事故。

如果设备的气体压力偏低,需补充气体,在补气之前需要测量气体中的水分含量,其合格可直接补气,如若不合格应将气体回收,作相应处理后抽真空,在充入合格的气体,再充装气体的过程中会有杂质的介入,使其杂质含量升高。同时从气瓶中取SF_6气体时,必须使用减压阀是瓶内的压力下降,充气之后瓶阀门一定要拧紧,防止气体外泄。由于充气管路和电器设备材质中自身含有水分向气体中扩散;管路的连接处的渗透现象。

2.3 固体杂质的影响

固体杂质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设备在出厂时没有处理干净,另一个是断路器在工作时,金属之间的磨损导致金属构件脱落而来的,还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解的粉尘颗粒。这些杂质对SF_6气体的击穿电压有很大的影响,杂质的大小,形状,材料和位置对击穿电压影响的大小都是有关系的。

2.4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SF_6断路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普遍发现,在不同的季节也就是在不同的温度下同一台设备所测得水分含量的数据是不同的,在低温的情况下微水的含量小,相反在高温时水含量就会高一些。环境的湿度对部件中水分的影响,主要是在存放和组装过程中,所以可以再组装之前先对部件进行烘干处理,组装环境的温度25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要控制在60%以下。归根结底,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到微量水和有毒气体的含量,使其对设备产生影响。

3.生产运行中潜在危害的防范措施

SF_6断路器必须定期检漏以及设备内的分解气水的含量以及水分的含量需要定期检测,检测场所周围的环境应该保持清洁。SF_6断路器检漏时,要依照说明书上的要求,经常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检测仪探头是不允许长时间处在浓度高的SF_6气体中。

对于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有很高的要求,必须保证充入合格的SF_6气体。根据有关的规定,断路器所用的新的SF6气体,其中水分的含量必须不大于8×10-6。为了减少水分的进入,在进行补气时,要冲洗管道,可以用电吹风吹接头来驱潮,吸附剂要经常更换,吸附剂应提前处理活化烘烤。保持测量仪器的干燥,降低其水分含量,减小数据误差,如果发现数值不合乎规格时,要对设备进行抽真空处理,多次用氮气清洗。如果是在户外充装气体时,工作人员应该在上风的方向操作,在室内充装气体的过程中也要保证通风良好。管道的材质对SF_6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有影响,紫铜管和不锈钢管都是比较好的管道,也可以使用吸湿率较低的专业管道,但是管道一定要保持洁净和干燥。

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处理时应戴防毒面具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工作区域内的氧含量不能低于18%,如若低于此值,工作人员就不可以进入该区域进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如果发生打喷嚏、恶心、胸闷等等不适的感觉,必须及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及时处理。在工作结束之后,对用过的用具要清洗干净,工作人员也要洗澡。最后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避免人为因素造成事故。

4.结论

SF_6断路器的安全运行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SF_6断路器的结构复杂,材质要求精细,检修的周期较长,但检修的费用高,形成的故障不易找到,原因较多,后果极为严重。在使用SF_6气体的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SF_6断路器使用环境要求很高,保证环境干燥和卫生,避免杂质的介入。同时SF_6气体的压力、纯度等多项指标对其能否正常工作有直接的影响。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超.SF_6断路器的安装及运行. 农村电气化,1999年第1期

[2] 宋彪,王思超.SF_6断路器维护检修及故障处理 供用电 2006年,第23卷第6期

[3] 陈新岗1,陈渝光1,黄建国2,钟连超1.环境温度及湿度对SF_6断路器中微量水分的影响及控制措施.高压电器,2004年,第40卷第1期

[4] 朱炳培.SF_6断路器的研制、推广和发展. 农村电气化,1999年第1期

[5] 王向阳,赵建军,司雪峰.SF_6断路器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及改进方法.高压电器,2004年2月 第40卷第1期

篇4

要做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就必须先了解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另一类是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如果从地质环境或者地质破坏的速度上划分,可以分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缓慢性的地质灾害。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也即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地质灾害的成因

1.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和采掘的不规范性,部分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开采时,存在不合理或违规的开采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人为地不合理开采,对安全工作不予重视,预留的矿柱较少,长时间的不规范开采造成应力失稳,形成采空区坍塌、山体开裂等,继而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断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区水库和拦水坝,使下游河段的水体发生了变化,当特殊原因诱发堤坝决堤时,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两侧山体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拦水坝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也导致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3.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渐稀缺,人们不断地开挖边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的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当应力失稳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4.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无节制破坏行为,导致了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砍伐树木、放炮采石、破坏植被,从而严重破坏了稳定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普遍认识,明确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灾害意识,确保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应对灾害风险,从而不至于惊慌失措。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正确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使之能够在地质灾害来临时主动应对风险。例如:可以村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的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对人们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培养全体人民的灾害意识,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从而保证做到在地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在灾害中从容应对,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积极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灾害能够更加重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防灾的意识。

2.建立地质灾害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建立起适合当地情况的完善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通过上传下达,层层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控,定期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宏观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的电子网络平台,这已经逐步成为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网络平台中,可以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汇报到相关部门,从而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灾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及时有效性。这能够迅速地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全部聚集到这个监控空间中,并在地质灾害防范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测,做好灾害防范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而又规范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规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2)规范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各部门人员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和行使职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掌握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变化的规律,找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危险区域,并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与地质灾害管理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快的发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对于地质灾害情况复杂的区域,要做到24小时监控,重点管理。

4.因地制宜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建立对于地质灾害的有效科学的预测系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和带动村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好水土资源,尽量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需要科学管理,整体规划,边采边治,杜绝盲目开采。另一方面,在建造水利工程的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渠道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减轻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更主要的是,各地要依据实际情况,加大已有应急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从资金、技术、人才上予以重点扶持,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安排,去规划,去治理,一切以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优化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布局,综合整治。另外,要建立一支有力的快速救援队,对灾区提供及时的帮助,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的损失,同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使灾民在众人的帮助下,尽快脱离险境,水利的恢复生产和正常的生活。#p#分页标题#e#

篇5

[关键词]地质灾的害防御 信息化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27-01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灾害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重大突破,信息化对于灾害的发生能起到防范措施的实行,基于对WebGIS技术的建设与探索,让我们在新层次上有所突破,将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与信息化相结合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效果明显,这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来展现出组织上的定性,工作上的互相监督使管理得到高效,工作度达到透明,防治工作达到优质化。

1.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

1.1 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

现如今我国发生灾害的省份集中在云南、四川、广东、湖南、山西、等地,但大部分都发生在各省份的山区地带,正因为基层对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很好的认识所以对于灾害的发生很是无措,到目前为止我国由于灾害受到的损失约几亿元,人员伤亡数更是惊人。

人员伤亡数据分析列表如图1。

2.2 防御工作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国土安全局制定不同的相关策略,但最终目标都是把防治工作做到位,措施如下:

2.2.1 完善机构的管制,对资源进行整合

(1)把市、镇、县、乡等不分层次的进行联合,共同担负起防止地质灾害的责任(2)将用于防止灾害的设备进行有条理性的监测与维修(3)加强人民群众对防止灾害方面的认识(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发扬防治工作区得成就的方面

2.2.2 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

防治工作是永久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的进行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工作的进行。

2.2.3 完善国家制度

在知晓国家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的响应国家“评估、宣传、巡查、预案、人员”的五到位举措,抓好当前工作,并不断巡查工作质量。

2.2.4 加强对灾害动态监测

对于能预知的灾害应做好提前准备,例如在山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可以提前做好挖沟引水措施;在新疆地区发生灾害时,正因新疆属于“三山夹两盆”的山势盆地,所以对于发生灾害的防御工作很难做好应有的准备,所以在防治工作上应大大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多种植固沙土植物。

2.2.5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点

对于灾害发生防患于未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提前对灾害的预知,如果发生预警时应通知相关部门立即对所管辖去进行通告并让其做好防范措施。

2.2.6 做好灾后筹建工作

对于突发性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分析其原因,并上报有关单位做好安抚工作,做好防范工作。

3.信息化的重要性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作的率先试点是三峡工程,对于三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可以说是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庞大的水库来说灾害的防范很那做到全面管理,但是通过信息化的检测与管理的成功让这一艰巨任务成为可能。

3.1 信息监测

网络的普遍对于监测工作起到很大辅助作用,通过网络的监测可以使防灾害工作做得更到位,建立基层的信息防患工作,不仅可以给基层群众提前预警,而且还可以实施一定的措施,这对于灾害损失的减少有重大意义。

实施GPS系统自动监测,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晓灾害发生的地点并对此做出补救。

3.2 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只是单单的做好基层防范就好,在信

息传播方面更为重要,与基层防范工作的培训相比,信息化更快更普遍,人们可以通过大众设备了解到灾害防治的举措,例如:电视、媒体宣传、手机、网络等,当然信息化的实施对于偏远山区而言还满足不了,所以我们就应加大对信息的普遍,实施有力的监测工作,进行信息间的交流,把决策与咨询的工作尽量留给基层,这样对于提高灾害防范有一定作用。

3.3 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

建立信息系统,做好数据的管理,及时的收发各地资源信息,要时时进行不同区域信息间的交流,传播有效措施的实施,加强人们对灾害防范工作的认识。

3.4 信息化的限制

随着信息的普遍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来获取信息,但对于偏远山区该如何实施举措仍是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能做到的只有加强基层建设,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普遍传播灾害防范知识。

国土资源局曾在2012年举行为期3天的全国地质灾害防范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他们在授课、辅导等方面实行亲力亲为,把科学成果传播开来,积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把政府与基层相结合,形成共同交流系统。

5. 结束语

信息化的实施对于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是一项艰难而用必须实施的方针,因为通过信息的普遍不仅可以加强基层群众的防范知识而且还可以减少财产人身安全的危害,所以扎实的做好灾害防范工作对于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J].地质通报.2009-12.

[2] 孙仁先.王小平.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J].2010-8.

[3] 殷坤龙.张桂荣.龚日祥.王孔忠.基于Web-GIS的浙江省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系统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

[4] 王小平.江鸿彬.省级地质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