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的本质范文

中医学的本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学的本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学的本质

篇1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以哲学的承诺和推定法进行的研究。由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只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寻求,所以,这种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研究还必然包括:中医学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同时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统一论》⑴的哲学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承诺推定法的研究反思,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成熟的科学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用哲学的承诺推定法把《易经》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哲学的形式。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⑵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及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就成为承诺和推定中医哲学的基本工作。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中国哲学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古代学者一样,这一研究是以《易经》自在的哲学思维的承诺和推定并以外化的形式阐释中医学的哲学思维的。

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中论的统一,那么,中医学在形而中论哲学思维中生成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就成为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的价值论承诺。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以哲学的承诺推定法对《周易》的道器之论之承诺,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区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因此,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所以,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重大的中医学哲学问题。

二、医易相通

随着世界学术界对《周易》研究的关注,“医易相通”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在当代尤为引起重视。“医易相通”的承诺表明,其不朽的意义和学术魅力发生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和推定。“医易相通”概括了易学的哲学思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基本特点,其不但表现出易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一以贯之的哲学内涵。显然,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易学哲学性质。《周易》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制式,表明其哲学思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维。就医学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特点表明了其起源于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从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及其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诺不同的价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对主体存在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其对生命形式本体的认同形成不同的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历史形式中和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中医和西医展现在历史中的不同的逻辑理路和学科建构。

然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存在而言,就哲学的层次上推定人类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认为虽然有西方自然科学近三百年来的主导和促进,但是,人类就基本的存在问题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质性问题,还是作为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困扰着人们的理性。近现代表现出所谓的人类进步绝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现在人类生存本质上的进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在其自为的异化形式下存在,对人类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为的对自在的超越──自为的达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实现自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显然,人类的存在现状表明,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当西方科学模式对人们所期望解决的终极关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时,人们已经显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学产生的负面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时,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的对理性否定的坚决性已经成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的重大问题。一些思想家把力图走出误区的方法寄托于中国文化时,中国的《周易》就不失时机的又一次成为显学。对中医哲学的研究而言,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当企图再以西方哲学的制式推定中国文化时,无疑是当头棒喝。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医哲学研究而言,许多学者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医易相通”的古老命题。所以“易学热”也把中医哲学带入其中。但是,就其以“医易相通”为命题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却令人倍感失望,因为其产生的结论,无不带有西方哲学的“前见”。问题表明,因为《周易》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中医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学的制式不可能正确的推定中医哲学。中医哲学由《周易》的哲学制式所推定,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

显然,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西方哲学的多元性及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对理性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当代中国,也随处可见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和宗教以各自的价值承诺带给人们存在方式的异化。以《周易》为基础的中国哲学的一以贯之,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使《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相通、《周易》与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可以说,综观人类文明的几大形式,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像中国文明那样能够锦延不绝,持续发展并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西方哲学表明,就哲学问题及其表现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学家们在近代和当代由于他们内在哲学传统思维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无能为力,最终以据斥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终结。然而,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伴随着其造类存在的异化在当代使人们终于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尽管《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学及科学和宗教是对存在形式化的结果,所以,不能将《周易》与西方文化及哲学作简单的类比,例如我们看到的把《周易》比附为科学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认定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样。形而中论表明,《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其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这方面,同样不能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作简单的比附。对西方哲学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学是内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学作为明确的形式外化出来,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周易》哲学的外化将带来人类哲学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医学的学科形式表明,其属于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结构,之所以称为“医易相通”,是指其作为共同的哲学本体而言的,具体讲,《周易》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易道广大使中医学与《周易》在“道”的层次上相通。因此,对道的理解问题成为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这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在中国的学术史中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经之首的学术地位,但是,在西学倡兴的当代,则带来了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以《周易》为首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和相互的哲学承诺,成为人类文化交融中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发现其自身历史的和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体的行为方式所引起的价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质作为反思的对象时,以《周易》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又一次为人类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发出其他所有问题的都应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表明了其与西方医学和哲学的截然不同的本体观──而西方哲学对终极关怀的无能为力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已经充分的暴露无遗。中医学家、道家及道教学者在对“医易相通”的基础上和以自身的医疗及修炼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生命科学关于人的本质和应达到的存在方式,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中国的生命科学表明,“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和推定与《周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终极关怀的价值论承诺的统一,是“医易相通”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于“医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介宾的论述简要而精到的指出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他说:“宾偿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务成务,知来常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骇。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赅医易,理之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也。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乎一与二也”、“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知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了此生。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简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

上论表明,张介宾非常精练的总结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把医学和易学在天地万物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易体医用、体用不二的一元论哲学思维,是中国哲学和医学上的重要思想。

总结前人在“医易相通”方面的研究,应当认为《周易》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是重大的。《周易》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其具体影响了中医学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阴阳气血理论、病理病机理论、诊断理论、治疗理论、方剂学和本草理论。而在当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气功”理论成功的运用易理,可以作为“医易相通”最好说明。

以当代的哲学观推定“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必然要求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次分析《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周易》的阴阳之论表明,阴阳之道是时间和空间产生的并由主体承诺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体是时空的阴阳变化生成的存在。阴阳之道的推定是主体所能发现本体存在之为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本体而言,《易传》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所以,阴阳能对人体的存在发生生命的本质性作用是因为时空的本体性,而这种本体性作用与主体性方式的正确统一,是在主体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产生的正确推定。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的命题承诺和推定。人作为一种存在,本身是属于《周易》哲学推定的哪一种形式呢?人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为哲学所关心的也必须给预回答的主体论哲学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问题。但在《周易》哲学中,是不作为问题的,因为结论已经内化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承诺之中。所以。对应于西方哲学的主体论承诺而言,《周易》对这一问题没有作出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因此,在研究关于人的主体性的中医学中推定这一与《周易》相关的哲学问题,对今天的人类哲学而言是重要的。我认为,《周易》的哲学模式表明,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承诺的主体论作出的形式推定,说明了人的主体形式既不属于形上之道,也不属于形下之器,而是属于形而中,即形而中者谓之人。所以,主体被形而中所承诺──人是形而中者也。所谓的形而中者,以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而言,是指人的存在的时空层次和主体意识时空能力的对应和中,通过主体时空方式所能把握主体自身存在和客体存在的形而中的方式,即通过主体的形而中实现对存在──主在和客在的正确认识。

“医易相通”是中国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命题。“医易相通”的形而中论哲学推定,使主体的生命存在形式成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形而中者谓之人的主体论形式推定,使人的存在是形而中的方式,主体将通过对时空的形而中的方式性实现主体的价值。主体能够适应时空层次,并通过时空阴阳的形而中的自作而把握存在,从而超越生命的时空形式。这是形而中论哲学承诺的生命科学原理。形而中者谓之卦──形而中者谓之人的统一,从而解决了认识论的主体性问题。形而中论哲学表明的认识论本质是:人没有独立的主体性,客观实在也没有独立的客体性,自为是自在的自为,而自在也是自为的自在,世界的时空统一性要求人类把握的世界要成为人在其中的世界,因此,对客观的存在而言,绝没有独立性可言,人的主观存在也绝没有独立性,因此,在方法论上的建构,《周易》之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形而中论推定的人的存在形式,是形而中的方式性的──-而不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下的形式性的存在。因此,以形而中的方式性把握世界,是《周易》对人类哲学发展作出的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贡献,其由形而中的主体方式承诺和推定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生命科学将成为人类科学的终极形式。

在“医易相通”中,以阴阳的概念范畴承诺了哲学认识论。《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的推定成为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在中国文化中,阴阳范畴的具体应用,可谓一以贯之。在中医哲学中,阴阳承诺了哲学本体论的逻辑推定和主体论的形式推定。例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等等。张介宾认为:“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石寿棠认为:“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为父”(《医源·阴阳互根论》);吴谦等认为:“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和者,动静之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六味地黄丸集注);郑寿全认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医理真传》卷二·阳虚证问答目录)柯琴认为:“阴阳互为其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一·伤寒总论》)等等。从上面众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而重要,并且在逻辑上是自恰的。如果阴阳的推定方式对人的生命形式的作用是自律的,那么,形而中论哲学的对应和中的推定方式,将使这一自律由主体的自为而实现。这是“医易相通”承诺的中国生命科学自在性的表现。

三、形而中论与中医学

如果把《周易》作为群经之首,那么,中国的哲学原理就应当被《周易》所包容。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的形式化,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周易》之“卦”的研究而推定为哲学形式的──形而中论是对“卦”的时空本质性研究并以“形而中者谓之卦”的命题产生的哲学原理。关于“形而中者谓之卦”,我已多次进行论证⑴,在这里再简单的作一介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思维以时空方式生成对存在的认识,中国哲学是以“卦”作为方式的,其中所表明的认识论原理是形而中的方式。这就是说,“卦”是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方式──存在与思维的对应和中,“卦”是“道”、“器”的对应和中者也。因此,笔者认为“形而中者谓之卦”,这是中国哲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表现形式。就人存在的本质性而言,因“卦”承诺了主体论及其形式推定,所以,以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就有形而中者谓之人的推定。形而中者谓之人的哲学推定表明,主体的对应和中是外化并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是由形而中论哲学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及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的统一而实现的。

笔者在关于《周易》的研究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卦”的哲学内涵归结为“形而中者谓之卦”,“卦”的形式为阴阳爻表示的“时”和“空”,由此使“卦”无所不包,“卦”作为万物即形而上的方式和形而下的形式的中和性,推定出“卦”之上的形而上,即“道”,已是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存在,由此理解《易》的“太极”,才能推定“太极”承诺的本体。把“太极”以“太极图”和“八卦图”统一的推定,都出于形而中论的哲学推定。具体讲,在“卦”之下,即“器”,是“形式”化所把握的与主体对应的存在,“卦”之上的“太极”或“无”是不能与主体的形式对应的因此是用“方式”所能把握的存在,“卦”是“形式”和“方式”的“中”,“卦”是以“中”的方式推定出“形上”和“形下”的主体形式,因此,方式性的把握本体,即本体不能作为形式推定的存在,本体只能以时空进行方式性的即和中的推定,即以“中”的方式推定形上之道。下面简单的讨论形而中论的几个基本问题。超级秘书网

篇2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提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水平,是促进这些传承者们形成深厚中医情感、积极专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表现的关键一环。当前,影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为哲学基础,并汲取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少,对传统文化也没有很深的感情积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

2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

    2.1诊疗的科学性问题

借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学由于未能融合近、现代科技,致使发展较为缓慢。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和做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尚未接触临床实践,看到临床疗效的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2.2就业压力的问题

    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医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的前提下,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数量颇为有限,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

3教育内容的部分缺位

    3.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教育的内容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去甚远。各种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的逻辑,都容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出现思维逻辑上的困扰。而在当前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中、西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几乎对半的设置比例,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更加重了这种困扰的存在。

3.2环境文化的表面化问题

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是专业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当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以被动接受的宣传为主,能启发主动探求和互动交流的专业文化影响较少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个人基本文明行为和才艺发展等的引导为主,能承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独特文化的引导较少见。

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医学的专业认知,是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和思考。

4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外,还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鉴于经过临床实习的学生对中医学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认识的明显提高,可以组织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起到提髙学生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的作用。

5认清当前接受中医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具备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及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文化形态完全不同干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把握,所以决不能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认知规律去学习中医学。只有我们认清了大学生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侧重点。

6营造良好的中医学文化氛围

应当广泛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等有利干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医思维的讲座及课程。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做特色报告,加强课外辅导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专业研讨组并由资深教师做好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7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应当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建立中医思维后,开设对比中、西文化的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地开设西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好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中医思维,提升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选聘临床的名中医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要做好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及提髙,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展好集体备课,保证每次授课的质量。

9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篇3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医证候;应用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149-03

Review on Application of Metabonomics in Research of Syndrome and Symptom of TCM

HONG Jing, LI Fufeng,WANG Yiqin

(Syndrome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Metabonomics is a new developing omics after genomics, transcriptomics and proteomics. Metabonomics which becomes one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modern observation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widely applied for studying syndrome and symptom of TCM.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s of metabonomics for studying syndrome and symptom of TCM in last ten years.

Key words:Metabonomics; Syndrome and symptom of TCM; Application

代谢组学是一门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中医证候是通过中医四诊获取的基本信息,概括人体在病程中某一时间段的病理状态。因此,通过祖国医学对人体所处证候的分类研究,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生理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人体的状态特征,从更深层次沟通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是实现中医学证候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将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概况论述如下。

1 代谢组学

1.1概况

国际“代谢组学之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K.Nicholson教授基于长期对生物体液的研究,于1999年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定量测量生物系统对病生理刺激和基因修改所做的与时间相关的多参数代谢应答[1]。从健康到病理改变,从体质到证候,人体的代谢产物会随之发生动态变化。所以,利用代谢组学研究人体代谢物组,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中医证候的判断。

1.2研究方法

代谢组学的研究一般包括代谢组数据的采集、数据预处理、多变量数据分析、标记物识别和途径分析等步骤。生物样品(如尿液、血液和培养液等)采集后进行生物反应灭活、预处理。运用核磁共振、质谱或色谱等检测其中代谢物的种类、含量、状态及其变化,得到代谢谱或代谢指纹,再使用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对获得的多维复杂数据进行降维和信息挖掘,并研究相关代谢物变化涉及的代谢途径和变化规律,以阐述生物体对相应刺激的响应机制、发现生物标记物[2]。

1.2.1生物样本采集 血浆或血清、尿液、粪便提取物、舌苔液、唾液,以及生物组织样品等各种生物体液,都是代谢组学的生物样本。王全军等[3]研究Z24染毒大鼠血浆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性早期筛选中的应用。雷荣辉等[4]运用代谢组学检测纳米铜染毒大鼠的血清代谢成分变化,结合常规血液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寻找损害早期的代谢标记物,揭示血液代谢表型变化与纳米铜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王勇等[5]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阐明代谢组学能应用于三聚氰胺导致的代谢异常研究,以及三聚氰胺导致肾损伤的无创检测。

1.2.2测定方法 完成生物样本采集后,需要对代谢产物进行测定。纵观诸多文献,色谱、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电化学检测等都被广泛应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中。其中,色谱-质谱联用、NMR成为最主要的测定方法。黄强等[6]概括了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广泛应用,分别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毛细管电泳-质谱联(CE-MS),以及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数据处理。危阳洋等[7]基于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甲亢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清和尿液特征代谢物。

1.2.3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 基于代谢组学得到的海量信息,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非线性映射(NLM)、聚类分析(HCA)、人工神经元网络(ANN)等模式识别技术成为数据分析的主要应用手段。其中,PCA和PLS-DA是代谢组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2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中医证候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近年来孕育而生的代谢组学,能整体反映生物体功能水平,还能精细测量代谢产物。融入当前系统生物学的学术内涵对于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将是必然的趋势。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分子生物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为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平台。运用代谢组学这一现代最新技术探讨中医证候的本质内涵,为从微观解读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可能,更为中医证候现代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查阅了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总结了以下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2.1肾阳虚证

董飞侠等[8]选择慢性肾病Ⅲ期患者60例(肾阳虚者、非肾阳虚者各30例)和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运用尿液代谢组学指纹谱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观察到慢性肾病Ⅲ期与正常样本代谢模式差异非常显著,建立的预测能力也很强。25个差异代谢物排序后,经过标准品鉴定差异性物质的关键代谢成分分别是丙氨酸、胺基丙二酸二乙酯等物质,并且明确变化方向和代谢途径,能很好区分肾阳虚证与非肾阳虚证的差异性。杨丽萍等[9]采用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肾阳虚模型动物的代谢网络明显偏离正常组动物,而用温阳中药干预后,模型动物的代谢谱回归至正常范围,呈现网络修复的结果。

2.2虚寒证

徐斌等[10]观察大鼠灌胃给予龙胆水煎剂(RGD)后其尿液代谢谱变化及其与龙胆寒性作用的相关性。测定大鼠尿样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数据表明,RGD组与对照组在主成分分析得分图中呈聚类型分布,两组间未见重叠。RGD组尿样中葡萄糖、氨基酸等明显增加,牛磺酸、氮氧三甲胺等明显减少。长时间给予较大剂量RGD可使大鼠出现虚寒证体征,给药后尿液[1H]NMR谱变化与龙胆寒性作用相关。

2.3寒证与热证

汪江山等[11]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的血浆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疾病分型。结果可明显区分RA的不同病程(稳定期与活动期)和中医特定证候(寒证与热证)等疾病亚型。因此,代谢组学在阐明传统中医理论,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4血热证

刘卫红等[12]采用核磁共振谱仪技术,分析53例银屑病血热证治疗前后及31例健康志愿者血浆代谢产物谱的差异。结果显示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能被明显区分,银屑病血热证治疗前后也能较好分开。凉血解毒汤能调节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糖脂类代谢,使其代谢网络呈现向正常状态修复的趋势。所以,代谢组学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及代谢状态,并可应用于药效评价研究。

2.5 肝火亢盛证、痰湿雍盛证及阴虚阳亢证

陆益红等[13]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基于GC/MS血清代谢组学的关系。应用GC/MS测定健康人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内源性代谢物,分析他们的代谢谱后表明健康人与高血压病人血清代谢谱有明显差异,上述三种证型的高血压可被清晰区分,高血压的发展过程也可显示。可见,基于GC/MS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技术在揭示传统中医理论本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不失为探寻证候物质基础的较适宜手段。

2.6肝郁脾虚证

等[14]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肝郁脾虚模型)的血浆代谢表型改变。经过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血浆1HNMR谱的分析,表明各组大鼠血浆1HNMR代谢谱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阐释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的生物学本质,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因此,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

2.7痰瘀证

刘卫红等[15]探讨痰瘀证候的动态演变、时相特点和由痰致瘀在代谢方面的变化。分析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浆1HNMR谱,显示各组大鼠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不同时点模型组大鼠的代谢谱亦各不相同,表明高脂血症前期以脂质代谢紊乱为特点,随着病程进展,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乙酰糖蛋白出现,说明凝血机制出现异常,同时酮体及乳酸的升高说明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所以,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痰瘀演变过程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以阐释中医痰瘀证候的生物学本质。

2.8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

王广基等[16]基于G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对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全面检测,以探索血浆内源性化合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代谢组学方法可区别这两证型冠心病,还可以与健康组明显区分。而且,这两证型间多个内源性代谢物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并与能量、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异常相关。可见,代谢组学的整体数据和标志物信息均显示出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的差异,提示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正是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

2.9气虚血瘀证

李林等[17]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方法研究气虚血瘀证大鼠对比于正常大鼠尿液的组成变化,发现病变大鼠尿液中甲酸、肌氨酸酐、α-酮戊二酸、柠檬酸等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为进一步提示气虚血瘀证的产生机制和病症治疗提供了证据。此外,用GC-MS方法研究慢性心肌缺血属于气虚血瘀证的小型猪血浆样本发现[18],脂质代谢物如甘油、醋酸等,肌醇,氨基酸和脯氨酸的代谢水平明显提高,而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物的含量大幅下降。可见,这个代谢模式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心肌缺血,也可为中医气虚血瘀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10湿证

本课题组中医湿证的代谢研究,如: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慢性胃炎中医湿证的舌苔液代谢组学研究等都是采用了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代谢产物。

基于以上各种代谢组学方法对于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总结其优缺点如下。核磁共振谱(NMR)和色谱-质谱联用是中医证候本质研究的两种常用方法。核磁共振谱方法,很适合研究代谢产物中的复杂成分,核磁共振氢谱([1H]NMR谱)最为常用。NMR法极具实用性,对生物样品的预处理快速又简便;可检测整体动物或人体特定器官细胞内的代谢物组而无损伤性。但其缺点是灵敏度较低。色谱-质谱联用,如GC-MS、超高效液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GC-TOF/MS等都被应用于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对生物样本内复杂代谢物中的多种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无偏性、高效快速、灵敏度高。不过,每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都有其不足之处。GC-MS预处理过程较繁琐,衍生化方法复杂,GC分离效率不高;LC-MS缺少谱图数据库,难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GC-TOF/MS的数据处理甚为复杂,不易灵活运用。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中医证候本质的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尚不完备。由于代谢组学研究的仪器设备成本较大,研究单位难以有足够的资金加以引进来研究。②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病例数偏少,代谢组学结果难以与临床病证相衔接,不能很好进行数据分析。③代谢组学研究中医证候本质的背景资料积累很少,难以建立数学模型。要进行有意义的中医证候代谢组学研究,必须有大量正常生理状态的研究基础作为背景资料,从而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解决数学建模。④代谢组学研究的影响因素很多,各项中医证候临床质量控制标准(如饮食、年龄等)不均衡,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⑤各种组学数据的不对接,得出的结果会有片面性,不能全面说明中医证候的本质。

4 未来展望和思考

运用代谢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本质,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完善代谢组学的研究平台;临床研究中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加大说服力;注重代谢组学背景资料的积累,为数学建模做铺垫;尽量控制中医临床数据采集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的共同数据,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降低研究成本……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撑作用,完善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避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提高中医证候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数据分析的针对性。

采用代谢组学相关技术与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有望在中医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充分借助现代技术,采用现代语言阐释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这是实现中医证候本质研究的必由之路。相信随着人力和物力的不断投入,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必将在未来实现质的飞跃。

代谢组学实质上是采用系统生物学思路进行研究代谢小分子组的一种高通量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小分子代谢谱的异同,在医学上用于诊断、毒理和药理研究,并且通过对小分子代谢谱的全面定性、定量分析[19],可有效找到生物标志物或生物标志模式。运用代谢组学进行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更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新的方向。随着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证候本质的现代化研究正面临借鉴新观念和新技术,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来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代谢组学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手段。

总之,代谢组学是一门前沿性科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有无限的挖掘空间。基于代谢组学来研究中医的诸多证候本质,已初步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地方需要改进,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谢组学势必将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推进未来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Nicholson JK, Lindon JC, Holmes E.‘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Xenobiotica,1999,29(11):1181-1189.

[2] 许国旺,路鑫,杨胜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6):701-711.

[3] 王全军,颜贤忠,吴纯启,等.Z24经口染毒大鼠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4,18(2):74-76.

[4] 雷荣辉,吴纯启,杨保华,等.纳米铜经口染毒大鼠血清的代谢组学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8,20(1):22-26.

[5] 王勇,江芝婷,梁琼麟,等.代谢组学法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31(1):57-60.

[6] 黄强,尹沛源,路鑫,等.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J].色谱,2009,27(5):566-572.

[7] 危阳洋,王彩虹,李伟,等.甲亢患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31(2):279-284.

[8] 董飞侠,黄迪,何立群,等.III期慢性肾病肾阳虚证患者尿液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2):1109-1113.

[9] 杨丽萍,陆明,王米渠,等.免疫代谢类基因差异表达评价肾阳虚骨关节炎个案疗效[J].河南中医,2004,17(9):1.

[10] 徐斌,赵毅民.大鼠口服龙胆水煎剂后尿液代谢谱的变化[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8,22(3):221-226.

[11] 汪江山,赵欣捷,尹沛源,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分型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201-205.

[12] 刘卫红,李萍,王萍,等.银屑病血热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代谢组学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30(4):430-435.

[13] LU Yi-hong,HAO Hai-ping,WANG Guang-ji,等.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10):1144-1150.

[14] Luo HG, Ding J, Yue GX, et al. Metabonomic study of syndrome of liver qi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in rats [J].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2007,5(3):307-313.

[15] 刘卫红,张琪,颜贤忠,等.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演变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医杂志,2008,49(8):738-741.

[16] 王广基,阿基业,严蓓,等.代谢组学研究冠心病中医分型的体内物质基础[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127-133.

[17] 李林,王建农,任建勋,等.气虚血瘀证大鼠尿液的核磁共振谱代谢组学[J].科学通报,2007,52(15):1758-1762.

篇4

关键词:中职 化学教学 基本概念 记忆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杨志亮等.对化学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1,(Z1).

篇5

然而,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专业特色就是为专业学习提供一定的服务,选择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在各专业中的运用.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以平时的专业课实际需要而选取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更应体现专业特色,服务于专业课.那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取材点对点对接服务于专业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挖掘数学与专业知识的联系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专业课中运用的数学知识应该具体化.例如,关于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教学,对于机电专业应联系正弦交流电的波形图和机械振动波形图,重点学习五点法作图和正弦型函数的性质,特别要突出中职数学教学中本来不是重点的单调性.在不影响数学学习理论严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专业课教材中选取一些具体实例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数学课与专业课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补充讲解三维坐标系时,可以结合车床、铣床的结构图来讲解.另外,在教学手段上用专业课模型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几何知识时,我们可以借助机械制图中的模型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了基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结合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次序

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对专业课的支持性.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开课时间,努力调整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次序,使之尽最大可能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先用的先教,后用的后教,不必过分看重所谓的必修和选修的次序.因此,我们把数学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以利于专业课学习,如果数学教学经常落后于专业课教学,就会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不便,就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数学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切实安排好数学课的教学时间至关重要.

例如,一般学校机电专业的专业课次序:机械制图——电工学——数控,那么在安排数学教学时可先教立体几何的相关部分,再教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接着教解析几何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其他常用的基本数学知识.这样,数学学习的运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为机电专业课服务的目标.

三、灵活对数学教材进行处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教学取材,充分挖掘专业课的实际需要,把二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接,为专业课教学的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因此,我们教师不能死搬硬套教材的知识点灌给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专业课开展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地选取有益于专业课提升的知识点,灵活对数学教材进行处理.

例如,对于模具类专业.数控类专业,学习“集合”后就可以上“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一些专业删去的内容,但这对两个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又如,对于电工电子专业、机电专业,应将“三角函数”、“复数”等内容适当提前,特别是三角函数内容中,正弦函数的图像,要作为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讲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这样才能做到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再如,对于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基础.

四、注重数学教学对专业的应用

中职的数学教学若能更主动地寻求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用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背景作为数学教学的背景,效果会更好.作为教师应经常接触专业学科中的问题,了解专业技能中需要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问题解决中应用的数学知识,自然和谐地与专业零距离碰撞,让学生处在一个有实质内涵的专业教学氛围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专业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催生学生专业思想的健康发展;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形式,既能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也能锤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生本教学;前置任务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由此看来生本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树立大课堂、大语文的教学观,要对课程作出整合,从而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其开展自主的实践活动。显然,学生开展自主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依据就是教师布置的前置任务。下文将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任务的创新设计等两方面来探析如何进行前置任务的设计实施。

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前置任务从设计之初到最终完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将这些因素进行最优化的配置,那么,将会为前置任务的设计实施创设更为良好的运行环境。

(一)学生本体资源的优化

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而进行的系列活动,那么,学生本体这个资源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而需要开发的重要资源。在前置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学生本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生本教育的理念,要实现学生本体资源的优化过程,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研讨性学习的机会,为实现这一目标,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合作学习小组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首先,在学生本体资源的优化中,小组长的选拔,对于今后小组学习工作的展开以及形成小组凝聚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小组长在小组学习工作中的角色及重要作用。学生在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他们将会推选出合适的人选来担任小组长。各个小组的学习模式可根据自身组员的特点而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长在今后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过程中的作用。另外,小组应制定适合本组实际情况的学习模式,如有的小组成员擅长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有的小组成员善于利用图书馆搜集学习资料,教师要支持各小组所选用的学习模式。

(二)教师资源的自我优化

前置任务的设计给予了学生更多开放性学习的空间,从而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展开研讨、语文大阅读等活动,不仅拓展了知识面,更提高了对知识深度的要求。学生的一系列变化,也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应对不断深入的开放性学习活动。

二、前置任务设计的方式方法

(一)前置性任务的设计应要求明晰,易于操作

前置性学习的要求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前置性作业的难度、表述方式等要适合多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利于不同的学生以积极的状态采用合适的方式进入文本学习。如在进行《松树金龟子》这篇课文教学时,有老师设计了前置性学习的话题:“本文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哪些方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整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话题学生能轻松完成,课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松鼠金龟子的外形特征、生活史两个方面。但“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整理”这个要求较难完成,由于表述不够清晰,学生对于记录整理的方式、内容理解不一,因而也无从下手或者干脆胡乱完成。上述话题可改成:“本文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哪些方面?请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可以选用画图表、图文分类、语言讲述、资料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这样,前置性学习要求就比较明确了。一是有明确的中心任务,二是为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示了具体的学习方式。围绕中心任务,各小组组成“学习共同体”,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前置性学习。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进入文本,重组文本内容,引入课外资料,丰富文本内涵,用个性化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外化,参与全班交流,不但掌握了文本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前置性任务的设计应对准目标,前后相谐

前置性作业是学生独自学习新知识、完成前置性学习的一个基本凭借。前置性作业必须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统一,要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来设计。如在进行《幽径悲剧》这篇课文教学时,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画出14、15段难理解的句子,试着自己去读和理解。”而教学时,老师出示的话题交流是:“默读14、15段,边读边想:哪些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或者使你最感动,你是如何理解的?请拿出笔来画一画,写一写。”这样,课上呈现的话题以及话题指向的教学目标与前置性作业的话题内容指向不一致。学生费了一番工夫去学习探究,胸有成竹进入课堂,结果发现自己所学几无用处,还得跟着老师的思路另起炉灶。这样的学习导致“先学”和“后教”的分离,不但严重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课堂教学失去实效。在上面的教例中,老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将前置性作业的重点设计为“细读14、15小节,划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并批注,o难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在课堂上进行质疑”。这样,前置性作业、教学目标和交流话题三者得到统一,课前学习和课内学习前后贯通,学生的“学”变得有方向,有实效。

(三)前置性任务的设计应引领探究,适度开放

高质量的前置性作业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它不仅要能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经验、对问题和现象的认识,还要起到提示、指导或引导的作用。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是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一位老师设计了以下前置任务: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 翻译重点句的意思,并尝试把整篇文言文的意思说一说。3. 搜集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的故事。4. 搜集有关“刻苦自励”的名言。5. 搜集古今名人勤奋刻苦取得成功的事例。这一系列的前置性作业看上去具体明确可操作,但很显然,由于暗示了难点的答案,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探究,缺少一定的思维强度,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没有智力挑战,弱化了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深刻体悟的过程。上述教例中的前置性作业可改成:“宋濂在这首诗中想告诉马生什么呢?请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周围人或中外名人的事例谈谈理解和感受。”这样的话题,提纲挈领,既指向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思考,能从某写文段中入手获得比较深入的感悟。同时,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各自关注的点不会完全重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借鉴、启发,从而在课堂上再度经历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落实教学目标。

(四)前置任务的设计应添加趣味性、新颖性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颇有趣味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 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在题型多样, 方式新颖, 内容有创造性等方面。如口头的、书面的、绘图的、表演的, 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之情绪高昂, 乐于思考, 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带着好的心情做作业, 思维更活跃, 反应更灵敏, 所以作业要适应学生心理, 形式多样化, 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 也就是说作业既要有书面的, 也要有口头的; 既要有动口说的, 也要有动手操作的。

生本教育理念的优势在于尊重了学生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发展天地和成长空间。前置任务的设计是开展语文生本教学活动的龙头,是推开生本教育这扇大门的敲门砖,当前置任务的设计能最有效地实现其价值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本语文能让教学活动盛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赖炜平. 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语文“前置性作业”的设计[J]. 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8).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 教育质量 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4-02

从近些年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质量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和各高中课程的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一个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课题和新课题。

1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当前,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高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教育体系理应成为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1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为高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树立标准和依据。因此,人本主义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的落实。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过程。在对此过程的人本主义中,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人本主义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通过授课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注重征求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尊重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才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指引高中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合理科学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1.2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教育管理的日趋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高中政治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高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高中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逐步加大。在高中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社会机构对高中政治教育已经广泛受到决策者和广大学生及全社会的关注,人本主义教育体系密切联系着高中未来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高中政治教育的运转。通过人本主义,高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和人民对高中发展的期望。从高中内部发展来看,高中政治教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能使高中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

虽然当前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一些高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高中政治教学机制不健全,人本主义教育不完善等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还存在的以下的现实困境:

2.1存在过分看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倾向

一直以来,在高中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大多高中都坚持政治至上、社会价值第一的功利主义倾向。在高中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缺乏关注,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导致对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忽视。

2.2存在过分看重当下结果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功能上来看,人本主义体系是为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高中在实施教育人本主义之后,往往只针对当时的情况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后,缺乏对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的长远规划,高中在发展战略制定和设计中能注意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容易执行不彻底,不能深层次的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根治。

2.3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培养质量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人本主义教学体系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人本主义教育过程中假象层出不穷。在人本主义教育内容的设定上,更容易看到的是高中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高中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人本主义,造成政治教学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3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文章提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如下:

3.1结合高中自身发展特点,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随着新世纪我国高中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相关的人本主义问题将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化趋势的深入、高中政治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发展,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体现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结合。各高中应该更加重视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的满意度。

3.2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

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上,要进一步确立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标准和目标导向。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指标体系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该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个大的维度着手,系统设计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标准。在宏观层面的指标设计上,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的定位来看,要注重从学校的特色出发,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找准学校的发展定位。内部层面的指标设计上,抓好高中的政治教学特色,确立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原则,根据政治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建设标准、教学课程建设标准、学生社会实习标准、教师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能力素质标准、学生就业能力标准,最后形成系统的学生成才标准,达到国家社会需求的标准。

3.3建立高中教育质量信息系统,形成动态的信息高中政治教学反馈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要始终贯穿高中政治教学。探索构建与高中人才培养相符合的高中教育质量人本主义体系,就要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高中人本主义教育之中来。要以高中自身为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吸收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吸收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的人本主义意见,建立高中政治教学信息系统,对高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监控,并采集相关信息,形成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生、社会、家庭、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培养质量、高中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的良性循环。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树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保持崇高的使命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正确的人本主义路径,成为高中的内涵发展“牵引机”、高中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陈・巴特尔.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差异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孙孝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6).

[3]胡廷龙,张帆,王欢.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27).

[4]贡和法.是简单的回归还是有价值的提升――一节研究课引发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06).

篇8

一、关注形式的规范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修改,实际上突破了将文本视为权威的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1.改正标点

如《松鼠金龟子》。

师: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两段文字,都有标点符号用得不恰当的地方,请指出来改正。

评析:某些文本受当时语言习惯等影响,存有一些错误或不合理处。学生进行文本改正,既巩固标点等知识,又梳理文意;而这种课堂实践,会启发学生理性认识文本、质疑文本。

2.修格

如《浪之歌》。

生一:“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中的“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协调。

生二:我也有同感,“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造成的。大家改一改。

评析:教师勇敢面对学生的质疑,让其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经验,来修整文本风格。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已暗示学生不可忽视文本的不合理处,要敢于大胆质疑。

3.改变文体

如《谈生命》。

师:把一些标点符号变一变,然后用诗歌的形式把句子重新组合了。

评析:改变文体是让学生从新角度认识、理解文本;它是一种趣味性的课堂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对文本“指指点点”时,教师不仅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二、 探究形式的意味指向

在文本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文本内容,还可以关注文本形式,并从探究其意味指向出发,启发学生质疑。

1.“删”词、段

如《散步》。

师:这些句子具有相同的特点,句中有的词语可以删掉?请你研究一下。

生:所有的“我的”都可以删掉。

(投影展示删掉之后的句子;指导朗读删掉“我的”后的句子)

师:真的可以删掉吗?

评析:教师以《散步》初版作为删改的“底稿”,是有意保留文本瑕疵,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师假“删”句子,是在深入挖掘文本的价值,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2.“增”句

如《松鼠》,为了让文章显得更加眉清目秀,让学生在2、3、4、5段的末尾各创造一个句子,要求:①这个句子要对全段进行概括性说明;②分别用上“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③要和前文自然衔接”(投影)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在“增”句的课堂实践中,揣摩文意,训练写作。教师采用“增”“删”等教学手段,必然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一直以来的“教教材”,即教师也在质疑。

三、 反思主题、观点和素材特点

1.多元解读主题

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珍珠鸟》。

师:作者说是信赖创造了美好的境界,真的只有信赖吗?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些“不”去深入思考作者创造美好境界的奥妙到底在哪里?

生:从这三个“不”,我看出来作者对鸟儿首先是尊重……不去刻意地管理它就是一种真正的尊重。

生:这个故事我觉得老掉牙,不外乎就是一个征服的故事――人征服动物……

评析:通过质疑,学生不单能收获某篇文本的具体认识,还能树立多元解读的思想。

2.与观点“争鸣”

“争鸣”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观点进行质疑。“争鸣”时,教师有意“边缘化”,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就能锻炼其分析、思考能力。如《敬畏自然》。

师:那么,现在我们要反思作者的观点,看看是否能够和作者“争鸣”呢?……请看:周国平《我们都是幸存者》(节选)、何祚麻《驳“人要敬畏大自然”》。(投影:严春友:敬畏自然;周国平:顺应自然;何祚麻:征服自然。)同学们,请问,你们更赞成谁的观点?

评析:“争鸣”先要“共鸣”,即让学生把握住文本观点。教师以资料助推等方式整合相异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发言,是在带领其朝着质疑的方向前进。

3.研读素材特点

教师拨正学生的思考角度,研读素材特点,也能培养质疑精神。 如《背影》。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父亲的爱。

师:请你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是什么样的爱。

生:伟大的爱。

师:“伟大”太抽象也太笼统。

生:无私的爱。

师:比“伟大”好,但还是比较空。再加油!表达出此时、此地、此境的爱的特点。

生:表现的是无微不至的爱。

师:“无微不至”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但此刻,描写的是买橘的过程,父亲孤身一人爬月台啊,他对谁无微不至呢?

孩子,不着急。请你读这段文字。勇敢点儿。这段文字,是写父亲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吗?

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师:所以,不能用无微不至。这样的身材,这样的穿着,这样的动作,父亲是怎样去爱啊?是无微不至地去爱吗?

生:是努力地去爱。

师:努力!真好!但是,情感色彩还不够。非常努力,努力到最高程度叫什么?

生:竭尽全力。

评析:教师表面上是在“责难”学生,但实际却是对学生的“应试”思维拨乱反正。拒绝学生泛泛而谈,让他们带着质疑走出课堂,这就是语文应具有的人文色彩。

四、 反思文本插图的合理性

插图是基于审美、注释等目的而被录入教材的,同文本结合十分紧密。但某些插图并不契合文本内容,这个矛盾就可以作为质疑点。

如《天净沙・秋思》,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然后仔细观察教材为它配的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

u析:学生质疑插图是否合适,实际还是在分析、理解原词。以此矛盾组织教学,除了学生能收获满满,还可解决诗歌教学缺乏趣味的困境。

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中文医学图书 复本控制

控制(contro1)被看作一种过程,管理者通过它去规范个人和团体的活动,使其和组织的目标与标准一致的。图书复本控制是转型时期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的达到既控制复本,又较好适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对于图书馆节约办馆,提高效益有重要意义。

1大学中文医学图书复本过剩基本情况

大学中文医学图书复本过剩的基本表现为:藏书复本量分配不均,复本在某些区域过度集中,但利用率不高。特殊医学领域,例如法医学、军事医学,版本过于陈旧,是读者意见的焦点。图书馆对院(系)课程设置变化信息、读者需求变化信息不敏感,影响文献配置工作的正确决策。以及文献采访中对复本数的主观臆断,图书馆开放度不够,为社区服务工作薄弱,文献时效性强,很短时间内被读者淘汰,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可以看出,靠增加文献复本保障信息提供,会潜藏着资源浪费的极大风险。医学教材及配套用书的读者利用率最高,但医学纸质文献的增长速度是极快的,医学教材及配套用书版本更新接近一年一次,增加了复本被淘汰的几率。设置图书复本是为了防止图书供不应求状况的出现,增加馆藏信息资源的复本,必然会减少馆藏文献的品种。另外,影响图书复本的因素是多元的,不确定的,每种书的复本需求都在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制定书刊复本标准以及各类藏书的流通借阅率,都只关系到具体部门的操作,对于图书复本控制的研究显然不具有普遍意义。复本控制的理想状态是没有复本,即”0复本”。西方发达国家和香港等发达地区大学图书馆在没有图书复本的情况下,图书利用率一般都要超过100%,实现低投入,高效益(和效益)产出口。我国普通大学图书馆暂时还做不到零复本,但是一个管理效率高的图书馆能够达到节约资金与优质服务的结合,从而摆脱图书复本控制的被动状况。因此本文立足于提高管理效率,研究医学图书复本控制的方法。

运用预设在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中的催还、预约功能模块,加大图书馆催还、预约工作的力度读者不按期归还图书,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图书在一个读者手中滞留时间过长,降低了文献周转率,有些时效性强的图书,长时间超期不还,很快成了过期图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预约服务则是渎者在所需图书全部借出的情况下,向图书馆登记预约,待图书归还后由图书馆根据预约先后顺序通知读者借书的服务方式。

医学图书催还及预约工作的开展能够让更多的人及时看到医学文献,减少复本需求。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的催还与预约简便而快捷,有了广泛开展两项工作的前提。运用推送技术(Push Technology)提供信息服务,是近年来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重要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借助邮箱并依赖于人工参与的信息推送服务;另一类是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多数大学图书馆运用的是第一类。运用计算机系统中的主动推送软件,我们要注意几点:①加强图书馆自助服务项目的宣传和:在高层次的白助服务,如自助借阅方面,一般大学还达不到要求,但网上预约、网上续借、联机目录系统(OPAC)检索的自助服务都可以开展。我们除了开展文检课,设置触摸屏指引,张挂宣传图、张贴宣传栏,进行网上导航以外,图书流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图书借阅服务中,还可以把图书馆网页打开,给读者作网上预约、网上续借、联机公共目录系统(OPAC)检索的示范;②研究和选取适宜的图书馆和用户交流的模式。由于电子邮箱在读者群中普及,我们可以采用电子邮箱与预约、催还软件的结合,把信息群发给读者;③做好前期读者信息的录入工作,详细录入读者登记信息是进行主动推送服务的基础性工作;④注重过程控制,提前调阅催还清单、预约图书到馆清单,及时发送催还通知邮件、预约图书到馆通知邮件,做好到馆预约图书的留存工作;⑤在运用好目前的系统的同时,积极寻求更高技术含量的方法。

网络下图书的催还、预约作为我国大学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对于它的重要意义以及工作方法还没有取得图书馆员的共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开展。向图书催还、预约工作的理想状态迈进,我们只能一步一步的来,但目前我们的很多工作还达不到现阶段的要求。图书流通部门要对催还、预约以及系统中其他的新型管理和服务流程制定统一的规则,并把其制度化。

2流通馆员承担即时参考咨询工作

参考馆员随着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而产生,距今已有120多年的。西方大学能实现零复本的高利用率,他们的做法之一就是极为重视参考咨询工作。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都需轮流在大厅的咨询处接待读者,读者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查找图书。咨询台前往往会出现读者排队的现象。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图书馆又十分重视在网上开展虚拟参考咨询工作,并向”一站式“信息服务发展。从单一到多元化服务转变。

流通馆员在借阅工作中,要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做好即时参考咨询工作,要能够帮助和指导读者进行书目查询,并注意了解读者意见,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另外,应抽调专人做好部门的网上虚拟参考咨询工作,可以考虑创建读者QQ群,由管理员来解答咨询,QQ作为一款优秀的即时通讯软件,其功能基本都可以满足网上参考咨询的要求。流通馆员承担即时参考咨询工作,能够帮助读者解决利用图书馆遇到的问题,盘活馆藏,使更多馆藏进人流通渠道,达到提高读者利用图书的效率与复本压缩的动态平衡。

3推进图书为社区服务工作和加强宣传。

扩大图书利用阮冈纳赞五原则至今对图书馆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其中有”书是为了用的”(Books ale for use)。医学事业飞速发展,信息量日益增多,知识更新频率加快,医务工作者对医学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图书馆要面向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主动为用户服务。在为读者服务工作上,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点对点服务向链式服务转变,由局部服务向网络服务转变。医院图书馆作为为医务人员提供医学信息、更新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服务,增强医院创新力的重任。大学医学图书馆要加强与社区联系,扩大图书利用面,要为各医疗机构主动服务。例如:办理借阅证件,提供医学新书信息,代查代译,项目查新,文献传递等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阅读、休闲场所,帮助获取医疗知识。在中我们也发现,一般的医学论著利用率偏低,限制了医学师生知识面的拓宽,我们可以进行开列必读书目,设立专架展示等来加大这部分图书的宣传。

4建立较灵敏的信息需求反馈机制

控制复本,是为了节约文献购买费用,增加图书品种。要减少复本又不影响读者服务,就要提高信息需求反馈机制反应的速度、准确度。图书馆要加强对院(系)资料员的业务管理,及时收集师生信息需求,形成一套工作制度。流通部门工作人员对有关读者信息要有调查,有记录,有专人及时反馈。文献采编部门及时采集分析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网络、书面和口头留言,收集之后不定期公布有关意见及办理情况,促进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的积极性。和很多公益行业一样,没有服务对象的热心关注和积极参与,就不能形成行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5尝试图书二次采购

优质的图书采选,是图书获得较高的利用率和读者满足率的保证。图书馆学家唐斯(Robert.B.Downs)认为,对于一个图书馆,”后人对我我们工作如有所褒贬,决不是因为完备的目录,精密的分类方法,简便的出纳制度,或是完善的参考服务,而是针对藏书一究竟从我们的手中留下些什么?或是忽略掉什么?”图书馆要极为重视文献采购工作,精选文献,重视藏书质量,要统一图书订购和图书分类的标准,做好采购,验收和编目工作,视具体情况区分新书和复本归类,避免不必要的增加复本,在减少复本的同时,使图书的品种得到增加。

篇10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是“节省成本的观念,并了解成本管理的执行结果。”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人同时以消费者和主人翁的身份看待他所处的环境,享受企业提供的产品,而环境的好坏、产品的优良与否,最终取决于人有无成本意识,有无尊重他人成本的意识,是否给别人增加了额外成本。成本意识包括注意控制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并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就是要使职工树立这样一些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只有树立起职工的成本意识,只有职工具备了良好的成本意识,才能建立起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职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应注重成本会计理论与成本会计实践相结合之外,还应了解学生这个“人”。从“人”这个角度来反思我们的教学。人有三个身份: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企业中的我;一个是社会中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为了让个体的“我”产生良好的行为,在企业中好好做事,在社会中好好地行为,不增加别人的麻烦。所以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更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对学生的培养。

1.懂成本才能管成本

懂得成本才能管理成本,个人成本不只在衣食住行上面,所花的钱不只是为了吃饭、住房、交通和养育儿女,还包含其他很多内容。wwW.133229.CoM这其实很像企业,企业的成本不仅仅只有工资、租金、奖金、招待费和办公费,这些是成本的同时也是资源,如果只降低这些成本,就会砍掉企业的资源。那么,个人成本包括哪些,又如何看待?这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使用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

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成本,从管理角度看,个人成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部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固定成本、不可控成本、无效成本等。

1.1时间成本: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葬送前程

超市门口经常出现长长的队伍,据美国媒体2008年11月29日报道,美国纽约长岛地区一家沃尔玛超市的一名职员28日清晨被蜂拥而入的顾客撞倒并踩踏致死。另有至少4名顾客受轻伤。这可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之一,因为某东西便宜,宁愿花时间排队,宁愿绕路去买。同时我们也发现,排队的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其他这是用看不见的时间成本换取看得见的打折商品,可是你想过这个价值得吗?我们的时间真的这么廉价吗?答案是否定的。此类成本有些是我们可控的,有些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则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规划,尽量节省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记住:时间是人生最重大的成本,我们要减少无谓的争执、不要为了小利排队、不要人为地增加社会的无效成本。

1.2机会成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机会就是选择,一生中我们将面临很多选择。所有这些可能面对的决策,都会产生机会成本,选择一个就会失去另一个的好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他的人生目标最大化,以此为决策的依据,就很容易判断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记住一点,做决策不要只看眼前。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再放长远,一直看到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目标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来做判断,就会发现选择并不是件很难的事。

固定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提前预备,尽量化解。

生活中的固定成本很多,比如折旧性资产、家用电器的损耗、汽车的损耗等。买房产可以逐年升值,可是买一辆私家车就不同了,它只会带来固定的花费和折旧。消费好汽车、好服装、好电器会消耗我们的资产,但购买珠宝、名画就是投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见东西与《成本会计》教学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持有折旧性资产,尽量化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甚至变成投资,来增加我们的资产。

不可控成本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无效成本,如交通拥堵、排队、商家没有诚信、物价上涨、银行收取某种费用、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对这些不可控成本,要保持快乐的心态,接受这些成本,如果已知道在某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成本,就提前预备,用各种方式去化解它,把它降到最低。

2.时间管理的技巧

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时间是每个人最重大的成本,所以如何来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及迫切。

2.1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

我们的学生往往做事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事情没做好,还耽误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根据紧急程度,可分为紧急和不紧急两种;根据重要性,可分为重要和不重要两种。这四种情况交错,就形成如表1所示的四个象限。

表1 时间象限分类

第一象限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非做不可,如上级的电话、应该参加的会议、应该交的报告等。第二象限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对完成人生的重大目标、工作很重要,对未来很重要,但目前不需要立刻完成。第三象限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如打进来的推销电话、某些必须处理的不重要信件等,这类事情可以交由他人处理。第四象限是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没有必要在这类事情上浪费时间。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及填写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表,也是对他成本意识的一个很好的训练。

2.2捕获“时间大盗”

从事情的处理上看,位于第一象限的事情要立即去做,因为这是无法推卸责任。第三象限的事情尽量授权给别人做。第四象限的事尽量不做,这些事情只会浪费时间。重点是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果让精力集中在这一象限,你就能够掌握时间的主动权,保持生活的平衡,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来看普通人和成功人士在时间使用上的差别,如表2。

转贴于

从上表可以看出,普通人对重要而不紧急事情的处理时间大概只有重要又紧急事情的一半,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处理不重要的事情但紧急的事情。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不会说“no”,不知道怎么拒绝,来一件事便处理一件事,非常被动且浪费时间。成功人士则不同,他们绝对被琐事打扰,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工作,为此,要事先规划,避免不紧急的事情变成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从开始就记录每一项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将这些活动和时间按四象限法归类。然后采用80/20法则制定计划,用最好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增加时间的效益。戒除浪费时间的坏习惯,平衡未来与现在的时间。从而促使《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3.良好的礼仪有助于降低成本

教学情景假设:三位保险公司(不同公司)的业务员向你推销他们公司的保险单(保险产品相差不大),你将会买哪一位业务员的呢(假定需要购买)?毫无疑问,你肯定会买让你觉得最舒服的业务员的保险。其中原因是什么?除了专业知识、公司背景,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整体表现。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整体表现力。

3.1注重第一印象

绝大多数人相信“眼见为实”,以看到的决定对一个人的看法。第一印象主要包括:(1)外表形象(仪表、表情、视线、衣服颜色、姿势、态度等)约占58%;(2)声音(音调、语气、用词、说话速度和音量等)约占35%;(3)谈话内容(公司的专业、公司产品及服务的介绍)约占7%。

来看礼仪方面常见的瑕疵:不看着说话的人;盯着人看,明显地上下打量别人;张口打呵欠,毫无遮拦;不询问他人就吸烟;超大声接打手机;很少使用礼貌用语。

要在众多的竞争者脱颖而出,除了坚实的专业能力(成本核算、控制能力),还要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得比别人好一点,商业礼仪、应对、穿着等方面都好一点。

3.2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广聚人脉前提

我们的学生将来毕业是要来具体的组织(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里面去的,免不了要与很多人打交道(认识的、不认识的)。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也会降低个人成本。如:保持个人空间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排队、走路、不占座等);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丢烟蒂;下楼梯时走在前面,上楼梯时走在后面等。

篇11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搜索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传统的方式中,学生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被动地学习着,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是由老师预先设定的,在以教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慢慢感受到了“从属”的地位,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气氛变得不好,学习的效率也变得低下。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学理念,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是在教育者指引之下,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所有同学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主动地、可持续地投入学习之中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1)突出学生,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2)突出学习,升本教育的模式是:任务前置——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课前/课后)——共同解决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讨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进行认知、交流和总结;(3)突出合作,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期间,每位同学都要在小组内发挥他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体现其个人价值的过程;(4)突出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把握好时机和切入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控制问题讨论的方向,并将问题引向深入,把肤浅的表述引申为深刻的探究。以生为本的教学终究是要让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在相互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展示成果,这将会令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2职业导向教育的内涵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它正在日益同国际接轨,实现全球化的经济时代,这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高要求也在渗透各个领域,它不仅要求提升相对应的专业领域的专业素质,更是要求提高全面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在这形势下,将多元化的教育机制引进到职业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我国的经济市场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长期劳动力供大于求,很多适龄劳动力无法及时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二是许多企业招聘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这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导向教育,新形势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方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他要求职业教育将就业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到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的转变。而想要将教育和就业接轨,校企合作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它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同时使得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模式所提倡的是“产教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它使得职业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加具体化,也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方向性地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就业导向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3生本教学和职业导向的统一在中职教育中的丰富意义

(1)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校企合作实行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删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适应当前经济特点与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内容的课程。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强化了专业课实操技能要求,根据企业需求与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带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以职业导向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等进行精心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由于和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容易重新认识自我价值,进而引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接下来的生本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来构建知识,而教师作为组织者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和促进,不再是枯燥地传授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时及时地提供相应的帮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合作、相互质疑、相互帮助解决问题,他们的合作技巧、知识、情感、思维和技能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这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两条线并进,让师生共同并肩作战,面对各种企业技术难题,这种局势容易打破学生的畏难情绪,极大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的兴趣。第一,深入企业一线的学生从心理上极其信任教师,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容易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新做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动态,开阔了视野,对专业可以有全新的认识;第二,如果学生提出的创意被企业采纳,参与了相应难题破解等工作时,无论成功与否,他将和教师共同经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考验,这样能使学生更有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2)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无论是课堂或实训,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一个组中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业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他们在合作共同完成同一个任务时必然要经过讨论、互相帮助的过程,只有互为老师、取长补短,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在追求质量与速度的情况下,组员们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外,还要协助其他组员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教师在给出任务时,可以要求轮流担任小组长或竞争担任小组长,让不同学生担任不同阶段的小组长,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展现其思维能力,不同的观点和方法都得以交流,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集所有人的智慧完成一个任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更早地让学生认识社会,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能提升学生自信与适应能力。以职业为导向的生本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的,目的是如何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具体的企业任务。教学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轻松自然;学习目标明确,交流广泛,氛围轻松,自行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除了收获知识外还能认识自我价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与工作的平台,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在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下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更容易和企业等用人单位接轨。同时,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定向培养,职业规划等,让学生对自己的技能潜能、兴趣爱好、人生规划有更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4)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捷径。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于普通学校,要求教师理论和实践两不误,因此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势在必行,教师带着问题或项目到企业,边学习,边实践、边调研,与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当前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带到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将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对学生的实训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更具体地引领学生学习新东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足够的能力迅速适应企业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际效应。教师与企业深度接触,也能提升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之适应新的职业教育要求,亦迫切需要稳定的校企合作。中职学校是培养的“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的摇篮,除了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生本教学法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对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冲击。这要求教师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技术实践知识,巧妙地设计出有代表性的实践问题,让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加以引导与完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4结束语

篇12

【关键词】中职院校 化学教学 以人为本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并发挥教学的课外拓展思路,凸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意义,带来了改变现状的新思路、新方法,因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改善师生关系

要实现中职化学教学“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就要获得学生的主观认可,而这种认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师生关系,透过师生关系的改善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明确认识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人人平等;要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研究将情感与知识的传授融合起来,并透过情感教育改善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态度,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化学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主动输入和输出的探索。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融情于学习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拓展实验创新

化学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应用探索化学的能力有所实践,实现全面化的知识探索。而中职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加强实验探索。常见的方法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设计贴近课本与学生基础的研究性课题,其中重要的措施便是变常规注入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而对于专业化学实验而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践中包含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分离科学、分光光度分析、工业分析、色谱分析、综合实验等,在每门课程中采用专项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实验一开放实验等阶段进行循环实践,以实践环节的形式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巩固,更有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

三、课堂启发教学

启发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思维获得开发,并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例如,讲到CH,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z,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保证学生的思维启发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其次,要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在选定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多想几种办法,同时向别人说明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得到有用的启示和建议;鼓励学生在小组情景中利用集体资源来解决问题。同时,要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验证要求,培养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四、人本化教学拓展

“以生为本”的化学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以传授化学知识为主,要以化学为依托,开展多方面的教学拓展。首先,中职化学教材的体现方面就不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加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新科技、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还应当提醒同学们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粮食、少扔垃圾、废品回收、使用绿色商品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探索为主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自主研究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请同学们组成科学探索小组,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化学研究,并形成课题报告,总结水资源的污染和再利用情况。如,了解长江历年的水质变化情况,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学生合作写出了“长江野生回鱼资源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科考论文。最终得出结论:长江沿岸有关地区要推迟捕捉野生回鱼的时间,这样就既满足了人们吃鱼的需求,又避免了野生回鱼出现生态危机。总之,这样的考察结果能够凸显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在考察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并对化学知识进行实践性的类别、迁移、重组,设计出更为简单、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合理的判断评价,最终实现中职化学教育的实效性

五、小结

中职化学教学要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并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引人创新教学、主体教学的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拓展实验创新,开展课堂启发教学,实现人本化教学拓展,使得中职化学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贺文建.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2]张梅秀. 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15 .

[3]丁雪琴. 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J]. 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13

在新课标的标准下,高中政治学科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并实现个性发展。这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本主义教育为核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机会,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二、人本主义教育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一)有助于实现高中政治的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唯物主义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校园生活,同时也可以使大家的生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除了上述内容外,坚持人本主义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社会共同理解的支持和有效认识,使自己的三观和思想积极向社会主义靠拢。同时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贯彻人本主义思想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高质高效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二)推动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和理念的革新

高中生德育工作的落实可以从政治课堂着手,但是必须要将政治学科和其他各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为培育大家成才提供有力保障。针对高中政治学科而言,其主要学习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更好的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加强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积极性,使得政治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改革工作更加顺利的落实。

三、人本主义教育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

(一)革新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高中政治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对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不断的革新,从长远角度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政治老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外,还必须要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性,这样才可以保障才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进行发展和创造,从而解决教学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政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这样才可以缓解学生和政治学习之间的矛盾问题。另外,政治教师还应该着重探究新型教学方法和思想理念,加强对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视,深入挖掘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使得大家可以实现良好的个性成长。教师必须要严格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有效的教学思想,使得学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形式进行发展创新

针对高中政治教师而言,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不断向着个性化方向进行良性的发展提高。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知识,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独立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学生转化知识为个人能力的技能,从而更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教师需要切实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保障大家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神奇的货币”时,教师可以让大家以货币为主题展开调查工作,了解社会上不同人群的金钱观。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加和社会的接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

(三)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促进学生进步

在高中阶段,一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育较快,学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高中政治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积极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保障学生可以在高中阶段有效的完成政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并且还需要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展示自我,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落实人本主义思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为人民服务”时,教师需要将本课重点放在对政府的分析和思考上,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让大家了解我国政府的职能和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政治观,加强对自我的思考。

篇14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72—01

生本课堂主张问题导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中的学习,都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质疑,思考解疑。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预习导学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都极为关键。通过实践和探究,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有疑而问”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如,在教学《丑石》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然后出示丑石的图片,让学生一边尽情观看,一边评价“真丑”。观察完图片后,让学生结合预习质疑,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讨论和交流汇报等形式释疑。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将学生置于依“问题”而创设的环境中,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质疑欲。

二、方法辐射,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质疑,自主提出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的冲突点,最终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借助课后金钥匙,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1.教给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一般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来提问。

2.引导学生寻找质疑的途径。可以质疑课题、课文内容、关键词句、插图、关键标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学生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发质疑。

3.依托课后习题,学会疑中找疑。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将那些得不到答案的问题罗列出来,向教师请教,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托课后习题找出其他的问题。

三、巧抓时机,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习惯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1.课前引发型质疑。课前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如,在学习《一双手》时,教师课前质疑: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这是谁的手?这双手做了什么?

2. 课中深度型质疑。课中深度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度探究,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如,学完《一双手》后,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双粗大、坚硬的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质疑:这双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样就可以达到直击本文学习重点的目的。

3. 课后综合性质疑。课后综合性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如,学完《丑石》一文后,学生质疑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材料安排,笔者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到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及好处,使学生明白欲扬先抑可以使文章的情节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能使赞美的事物更加突出,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激励评价,树立学生“大疑则大进”的信心

教师的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教师在生本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设立“质疑之星”、“提问小明星”等称号,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提出没有价值,甚至很可笑的问题时,教师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允许学生在犯错中学会质疑。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让学生敢说、多说。教师的鼓励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新鲜感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