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篇1

【关键词】 整体观念 哲学 中医 方法论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整体观念是何时提出的,它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从其概念提出、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以及其优劣性等方面的分析中阐发中医整体观念的意义。

1 整体观念的提出

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里,但精神世界中,自认为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并认为中华民族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儒家新理学的建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来的思想模式。由此,在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也就并未对欧洲人十分在意[1],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时,才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人对自己古老文明优越的自信。

医学上,在西医强大的冲击力下,人们对传统医学同样也丧失了信心,可中医仍艰难地存在着,它需要不灭的精神支持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医的比较争论中,开始有中医关于“全体”“整个”的提法,但到建国之初,也没有明确提出“整体观念”是中医特点。1957年左右,有中医名家提出“辨证论治”中医的诊疗规律。最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特点的,却是西学中学者。1960年“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特色写进教科书[2]。这两大特点,特别是“整体观念”在建国后取得共识,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背景。而众所周知,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不过经典著作中,并无“整体观念”这个术语。有人认为[2],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尽量向辨证唯物论靠近。不过,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1],即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有一条明晰的唯物和唯心的界限[3],所以向“唯物”靠近是一种时代选择。但是“辨证”思维在道家《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和儒家《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中都可见其光芒,中国哲学是富于辨证的,而“整体”和“辨证”是可联系的,因为辨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所以“整体观念”是有点哲学的味道,或者说是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解说中医的发现,它源于民族情结,更是新时代下中医的精神支持点。

2 整体观念的文化渊源及哲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而哲学的形成又是有其地理和经济的背景的。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无论在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农民得靠天吃饭,太阳、月亮的运行和四季嬗替的自然变化是农业必需跟进的。读书人虽然通常并不亲自耕地,但农业生产的好坏与他们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农民的眼界制约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1]。哲学家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他告诉人们看见了什么,语言简短而内涵丰富,但只作提示而并不明确,因为它来源于直觉,不代表假设或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1]。所以,“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的看法,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感受,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爱慕和顺应。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及哲学背景所决定的。而从哲学发展上,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是自西周以来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4]。《书经》中《洪范》篇传说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商朝贵族箕子对周武王陈述来自夏朝大禹的治国大法,其中提及五行观念,虽然还没有以水火木金土代表抽象的力量[1],但它暗含的“天人关系”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联结在一起的,国君的恶行伴随有自然世界不正常现象。春秋以后,“天人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4],一是老子、庄周道家宣扬的“天人相分”“消极无为”观,《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对于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是自孔孟、《易传》开始的“天人感应观”和“有为观”,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最早表现在对“咸卦”的解释中“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在汉武帝即位的前六年,丞相田蚡等人以儒家学说为武器展开了反对崇尚老子道家思想的窦太后把持政权的斗争,这场斗争以窦太后的逝世而告终,从此,儒家取得了正统地位,诸子百家则遭“罢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儒董仲舒的许多措施被统治者所采纳而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制度,而他吸收先秦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5],并利用当时天文、历数、物候等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所构造出的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神学目的论,显然也有一定强势影响力。因此有学者认为[4],《内经》中关于人与天地相应的原理,是源于儒家哲学的演绎,确实不无道理。再者,儒家注重伦理道德,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和人的今生[1]。由于这种儒家社会伦理观的渗入,《内经》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中,采用的是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社会组织来比喻描述,各脏腑的联系也是用人际关系来比喻描述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当然,这里并不否认道家等其他诸子学说对《内经》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科书上在表述中医整体观念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古人认为,人与天地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本身各脏腑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上的阐述中朦胧地找到整体观念的景象。

由上述可见“整体观念”不是中医与生俱来的特定概念,它是与西医抗衡而选择的一个比较概念。但它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

3 整体观念的优劣

谈及整体观念,有人会以“天人合一”并谈。“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最早明确出现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乾称》(《西铭》)篇中,但其用意不是要编织宇宙的关系网[5],注重的也不是人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而只是为了强调个体的道德义务,是指一种对个体的利害得失具超越态度的道德境界。借用这个词语来说明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免有些牵强。倒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系统论符合辨证法的范畴,而且从历史的时间先后看,“天人感应”才是对《内经》中医理论建构有积极影响的学说。事实上,《内经》也没有天人合一的固定言词。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是“在不了解事物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情况下无奈的认识模式”,并以此言“中医这种整体观具有巨大的缺陷”,其实是在言词解读上受的误导和束缚。而且,虽然中医里没有微观机理的结构,但至少有五脏六腑等内部要素及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即结构)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整体”:指整个集体或整个事物的全部(跟各个成员或各个部分相对)。故又有学者认为“中医所强调的整体是一个较为忽略部分的整体”,这是仅把整体观念作为一个单纯词,而不是作为一种方法或原则来看。并且事实上,中医并不忽视和否定局部,局部治疗法也很多。

笔者认为,这个整体观念注重的是事物内部组成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天人相应、五脏的生克乘侮等,是一种辨证观念,是优势点。然而,这个整体观念强调维持整体自身的平衡、稳定及常态,缺乏有关对立冲突的深刻理解,看不到建立新平衡的重要意义[6],限制了中医的发展,是劣势点。中医为什么自觉无以突破呢?因为,在黑格尔理论里,当一个事物被否定时,另一新生的事物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始了;而按照老子和“易传”的思想,当一个事物被否定时,另一个事物又重复过去的旧事物。这就是劣势的根源所在。

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的哲学理论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有部分哲学思想具有持久性的价值。理论的更新不只是否定先前的理论,它可以批判地继承先前理论而创造新价值。撇开古中国与古希腊关于哲学的方法论的区别,也不论“元整体”与“合整体”的差别,整体观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不仅是中医的精神支柱,它还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系统科学的进展,正为整体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借用非线性理论的话,医学的任务就是从无序中发现有序,揭示杂乱、破碎、混沌等极不规则的复杂生命现象内部所蕴含的规律,找到一些简单定律,实现对非线性中稳定因素的有效控制,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这样,整体观念无疑是中医探索生命的有力武器,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247.

[2] 刘延伶,赵洪钧.“整体观念”特色论之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2,23(4):45.

[3] 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导论[J].医古文知识,2004,3:6.

[4] 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62.

篇2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所讲的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和器官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这所有的生理功能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另一方还需要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以及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器官都有各自的不同功能活动,又在人体的整体活动下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人体每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同样也会相互影响。一般来讲,人体某一局部的病变往往会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都有关系。因此中医学在诊疗疾病的时候,也会从整体出发,往往通过局部病变来分析整体的病理变化,把局部的病变与整体的病理反应统一起来,并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和判断患者内在的病变情况,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进行适当的治疗。

比如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说患者肝脏患病,医生应该明白肝脏的疾病会影响脾脏的功能,向脾脏传变,如果不及时调理的话,就会导致脾脏功能失常,所以患者肝脏有病时,在调理肝脏的同时也要顾及脾脏,对脾脏进行调理。这种整体的治疗观念,防止了疾病的传变和蔓延,保护了没有得病的脏腑。中医学这种“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整体观念,与整合医学所倡导的“从整体出发、从全身出发”完全相符。

人体和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整体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第二层含义是,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人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同时,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在生理范围内就是生理反应,超越了生理范围,就会成为病理反应。比如人体会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春夏时,气候暖和,人体皮肤松弛,容易出汗,秋冬时,天气寒冷,人体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跟季节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讲春季常见温病,夏季中暑多发,秋季容易得燥症,冬季常见伤寒。

篇3

1“浑然一体”:一个基本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将机体作为一个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的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不谋而合,首创系统论思想的贝塔朗菲也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中医学认为机体各个脏腑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作为个体的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统一性,这也是系统论思想在中医思想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上,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中医学以五脏一体观来认识人体;在形神关系上,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②人体的生命过程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自然界的气候与环境均与机体疾病的产生、变化与康复有直接的关联,因此,《灵枢·邪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应也”的说法,即天人一体观。③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其生理、病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等社会因素。采用数字“一”来概括中医整体观念,便于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又符合中医系统论的思想。

2“二分天下”:两个着力点——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用来阐释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着力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具体到中医学中的简单数字上,就是用阴阳,即项数为2的二元极性类的总类这一双变量均衡的动态模型来分析问题。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此,中医学不但以阴阳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变化,还将其用来阐释机体的病理变化与病因的属性、分析四诊资料与概括疾病症候、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以及指导养生等。把握中医学中的数字“二”,可以接近中医思维的核心。

3“三生万物”:三个量化点——三分法

中医学在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将阴阳在定性的辨证基石之上作出量值辨证,即把阴阳各分为三,这一点也类似于系统论中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划分系统类型的思想。中医学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属性,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既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的发展变化模式,又为疾病的量值辨证提供了主体框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丰富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为后世医学留下了以阴阳定性辨证为纲,以三阴三阳量值辨证为目的框架。此外,这种三分法还在经络学说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拓展,手足经络的命名也是基于此三分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二经脉等概念。数字”三“为学者提供了量化指标。

4”四诊合参“:四个切入点——四诊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通过四诊合参,诊察疾病外在的症状与体征,进而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四诊合参是以望、闻、问、切为切入点,并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而综合四诊、全面系统地了解疾病,进而做出判断与治疗的做法本身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如《难经·六十一难》中所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数字“四”提示了中医医生确诊时的四个切入点。

5“五彩缤纷”:五个支撑点——五行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学说来阐释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整个中医理论的支撑点之一。同时,以五行为中心,配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和机体结构的五脏构成了解读中医学的基本框架,如表1,即五行与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和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神、五志、五声、五变相互对应,加强了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数字”五“在五行学说中多次出现,形象地总结了中医学说的重要支撑点。

表1五行与自然界和机体的相互对应

6“六七情”:多个落脚点一病因学说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分析致病因素时要注意综合客观条件与临床疾病的症状、体征,全面推求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体现了系统论思想的中医病因学,将常见病因形象的总结为外感六——风、寒、暑、湿、燥、火(热)和内伤七情——过喜、过怒、过优、过思、过悲、过恐、过惊。常见数字“六”、“七”高度概括了中医学中的致病因素。

此外,中医学中还有其他的简单数字也体现了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如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五运六气学说;经络系统中沟通、渗灌十二经脉的奇经八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述男子、女子生长发育规律时间性节律的“七”、“八”,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同时,同一简单数字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如“四”和“五”既可以用于提示四诊合参与五脏一体,又可以用来描述中药的四气五味,虽含义不同,但并不影响其传达概括中医学概念的整体思想。

7小结

篇4

天人相应“天人相应”语出《灵枢邪客》,其基本精神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因此,中医在理论上主张体自然之道,按自然规律办事,用自然之道去说明医理,依自然规律去处理生老病死问题。在应用上主张用自然之物,“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所以,中医自古至今,大都应用天然药物,“尽自然之力”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整体观念现代科技注重结构分析,将物体不断分割研究进而推断其功能,通过改变物体的组成结构达到改变功能的目的。然而,中医学却忽略结构分析,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整体的联系性、有机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方面人体与外界有机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基于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元气论自然观,它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无限过程,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理解和规定客观对象。在这种元气论的指导下,天是大系统,人是小系统,任何局部都是整体分化的一部分,局部包含整体又反映整体的状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一种整体所处的功能、结构与代谢状态,不是一个器官,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基因所能代表的。每一个人是其特有的气血、脏腑、经络、津液、骨、肉、肌肤等的综合,局部不能代替整体[2]。”

中医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功能观察法中医学秉承“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法,即通过“观象”、“取象”来获得生理、病理信息,并且据此构建“司外揣内”。它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人体,能够发现单凭局部解剖不能发现的人体功能,以肺为例,中医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如果这些生理功能异常就会通过情志、皮毛等表现于外,所以有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的“象”,这就是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功能观察法。而且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还可及时和全面掌握病情变化。

心悟法“医者,意也”出自东汉名医郭玉,典型反映了中医的思维特质,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讲究做学问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乎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称得上“大家”。从现代思维方式来看,中医的这种“心悟”方法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直觉思维方法,即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3]。所以,同一个病人十个医生就会开出十个不同的处方,但它们都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清代名医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说“:心悟乎古人之言,能畅达古人言中之意,心契乎古人之心,能曲绘古人言中之意”正是对“心悟法”的阐释。

中医象数法《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里的数已不具有量的含义,而是象的一种符号。这种用数而非定量,用图像而非几何的特殊数学方法,即“以数取象”的象数方法。《内经》对阴阳、五行进行了象数规定,“阴道偶,阳道奇”,“东方、肝、木,其数八;南方、心、火,其数七;中央、脾、土,其数五;西方、肺、金,其数九;北方、肾、水,其数六。”其数之大小排列并不代表客观事物之间量的真实比例关系,这种文化思维的差异必然使中医走上了一条与西医的直观思维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其实是对古代哲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医文化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承认不足。中国文化以群体为依存,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这使得中医学与自然建立了很好的联系,从理论到临床用药无不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也是中医学历尽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但是过于强调人文精神的中医学使得科学、逻辑实证行为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数百年来驻足不前的主要原因。从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中医体系基于古代哲学,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医既不能“文化西方化”,也不能完全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在保持自己一定独立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文化全球化要求各民族敞开大门,积极主动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互相沟通和理解,具体到中医文化的发展上来,就是充分利用全球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去粗取精”为中医文化注入新鲜与活力,更好地推动中医学的发展[4]。

中医学面临的困境受西医学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医工作者试图通过基因、实验等现代化的手段使中医学直观化,殊不知中医学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这种盲目的做法反而会阻碍其发展。而且,中医的教学研究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医院校的学生中医西医都要学,结果“西不西中不中”,到了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往往为了追求效益而采用西医的诊断与治疗,造成中医学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就中医理论自身而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重伦理而轻科技的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心理学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给中医理论带上了玄虚偏颇的倾向,使中医研究偏离了实践方向,是中医发展缓慢的文化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整体水平的落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破坏以及重文轻理的教育思想等是制约中医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多元性发展中医

“中医究竟是什么?”这是对中医的定位,只有对这个问题很好的认识才能发展中医。医学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童年的幼稚、青年的壮大、到中年的成熟。医学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存在和发展形式要受到文化的影响,与一定的时期、一定民族的文化相关联,所以医学具有了多元性的特质,这与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西方化”的观点相背离。我相信:未来的文化将产生多元的碰撞,各民族的文化都将融入全球化,发挥本民族的优势与特长为全人类服务。因此,中医工作者应谨防“文化西方化”,摒弃西方文化中对中医学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迎接挑战,从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融入文化全球化,使中医学不断突破本民族地域与模式的限制走向世界。#p#分页标题#e#

篇5

中医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有深刻的体会。

第一、整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从整体分析病情,治疗仪通判着眼,往往能出奇制胜。但整体两字,看似容易,却与医者的学识、经验密切相关,临床诊断时不认真、仔细观察不能体会。如:某患者,女 40岁,咽痛喑哑月余,经用西药消炎中药清咽泻火、等治疗均无疗效。四诊;面色不泽 舌淡苔白,咽部不红,声音嘶哑,自诉畏寒,咽痛如梗,口和不渴,两耳如塞,二便正常,有痛经史,脉沉细。诊断为。阴虚为何能至喉痹?其原在于肾虚。形寒畏寒,两耳如塞,舌淡、脉细,均属肾虚。肾属少阳阴少阴之脉入肺、循喉、挟舌本。肾虚之体感受外寒,郁而为热,挟阴循脉上泛发为咽痛喑哑。即给麻黄附子细辛汤季节杀太阳之表有温少阴之里。3剂音哑咽痛减轻,以后用原方加甘草、桔梗、藏青果、服7剂咽痛愈。继用八味丸巩固疗效。此即从整体观念审证求因,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则。同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第二、要以发展变化的观念认识病理矛盾。如《伤寒论》三阴三阳的转变,即是说明病理矛盾不断变化,治法方药也应相应变更的道理。如某患者、女、20岁、发热5天,有时体温高达39.5°,西医检查无阳性发现,拟诊“发热待查”发热稍有恶寒,有寒热往来现象,汗出不畅,咽干口苦胸胁苦满,便结3天,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脉弦数。发热6天稍恶寒,则是太阳表证未罢,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则又转入少阳,所谓“太少同病”,当解表和里,给柴胡桂枝汤2剂后,汗出较多,恶寒发热消失,表里均和而愈。本例之治所得,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其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方能凑效。